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0708
近半年,奈飞从市场心目中的“白月光”,变成了“饭黏子”。
这当然和它频频“让人失望”的表现有关:
一季报显示,奈飞今年前三个月,相比上一季度,失去了20万名付费用户,打破持续近10年的用户上涨势头。其在当期财报中还表示:预计第二季度将继续流失200万付费用户。
紧接着,又迫于压力,提出广告、共享收费等分层收费计划,打破了此前树立起的“流媒体平台不靠广告盈利”的标杆效应。
种种利空叠加下,奈飞的股价半年内跌去了近80%。
但事情发酵下来,受影响的不止奈飞,而是整个流媒体行业,在主流投资者语境里的幻灭——认为长视频商业模式的未来,注定是价值毁灭。
不过说归说,一旦有新机会出现,市场还是会像鲨鱼闻到血腥味一样,扑上去。
比如,爱奇艺无论在会员数、营收,还是净利润方面,都和奈飞有很大差距,但其今年上半年的股价,比奈飞稳定多了。
之所以会这样,源于爱奇艺一季度实现首次盈利。市场的现实可见一斑。
然而这样的线性情绪动机,往往看到的只是表象。看流媒体行业,更应该探究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奈飞:群狼环伺,摘的是别家“桃子”
“可能确实有一些竞争阻碍了我们的用户边际增长,虽然从数据上很难精确指出,但竞争的激烈程度已史无前例。”
这是2021Q4电话会议上,奈飞高管对为什么调低下一季度预期做出的解释。
事情确如其所说,2020Q2-2021Q4,奈飞市场份额从55%下降至45.4%;与之相反,Amazon Prime/Disney+/HBO Max/Apple TV等合计份额,从10.6%增长到20.6%。
而接下来,竞争形势会更激烈。
一方面,内容烧钱大战打响——华纳今年将投入180亿美元到HBO的内容制作;亚马逊将在今年9月推出史上最贵剧集:单集制作成本超5800万美元的《指环王》。
另一方面,用户抢夺白热化。
比如,迪士尼CEO包正博曾在2020年投资者大会上放言,预计2024 财年Disney+全球付费用户数将达到2.3-2.6 亿。而截止2021年Disney+订阅用户数已达1.37 亿,逼近奈飞的2.2亿。
一看这种情况,不少投资人难免想起国内长视频“内卷”不断、持续亏损的惨烈,觉得流媒体没前途了。
那么,这种线性外推是否有道理呢?至少从数据看,有点立不住脚。
如下图,截止今年5月,美国境内视频服务的使用比例为:流媒体平台31.9%,有线付费电视36.5%,广播电视24.4%,其他7.2%。
也就是说,海外流媒体行业看似竞争激烈,但本质要抢的是有线付费电视以及广播电视等的份额,是增量竞争。
且包括奈飞在内,这些流媒体平台都是“摘桃子”的——他们坐享其成了美国成熟的付费环境。
这里的逻辑解释起来就是,流媒体商业模式盈利的基石是用户付费,按照常规,用户习惯培养,要随着行业的发展一步步加深。比如,国内的音乐流媒体、视频流媒体平台都是如此。
但美国流媒体行业起步时,用户付费习惯就是现成的。像奈飞根本没有所谓的“白嫖期”,上来就是付费订阅。
而它们摘的“桃子”,是付费有线电视公司“打下的江山”。
《HBO的内容战略》一书曾提到,当年主流的广播电视运作模式(即免费向观众提供内容,靠广告盈利),在收视率为衡量节目好坏唯一标准下,电视内容趋向单一以及通俗化——大多数节目都是真人秀、喜剧类这种快餐式消费内容。
但好奇心这种东西,往往越压制越反弹,这给了主流(ABC、CBS、NBC等)之外的独立电视台们,争取细分用户的机会。
而HBO等有线电视网,依托电缆传输技术,通过了解和分析用户观看偏好,有针对性进行内容产出(详情请参见一文),有了对用户付费订阅的基础。
在HBO老员工的回忆里,“当时人们对这个新鲜事物跃跃欲试,火爆程度不亚于1849年的加州淘金热。”
这反馈在数据上就是,随着HBO、AMC、CNN 等有线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不仅带来了频道自身用户订阅数的上升——比如,HBO 1982年的订阅用户达到980万,占所有付费电视用户的50%.
也造就了有线电视行业的兴盛,1975-1985十年间,有线电视系统服务的用户从1000万增加到4000万。
用户的付费环境就此建立完善,如下图,80年代初美国的付费率已达到90%。
基于此,等流媒体模式出现时,对用户而言,不过是换一个地方为内容付费。
而流媒体能顺利摘桃,事实上也延续了HBO们逆袭广告电视的套路——以内容取胜,同时叠加媒介技术、用户习惯的改变。
媒介习惯改变上,如下图,2011-2019年,有线电视的使用时长在持续减少。
同时,数据显示,2019-2020年,美国流媒体触达占比排在首位,且是增长态势;与之相反,有线电视的触达占比是下降的。
至于内容突破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奈飞的崛起(相关论述有很多,本文不详细展开)。
或许也正是因为奈飞的丰厚回报——内容投入的ROI越来越高,让一众内容商看到了流媒体赛道的增长潜力,纷纷掺和进来,分一杯羹。
换句话说,曾经一家独大的奈飞,遭遇竞争,增长势头短期受影响是必然的。但长期来看,行业天花板够高,允许群狼共存,分食份额。
而回到国内,大家都是看免费电视长大的,优爱腾们没有现成的桃可摘,付费习惯培养得自力更生。
优爱腾们:白手起家,遭遇付费率瓶颈
就数据来看,和海外正好相反,国内流媒体行业竞争情况虽正趋缓——自2018年以来,优爱腾芒无论是MAU,还是使用时长,市场份额变化都不大。
但增长空间缺乏想象力,如下图,2020Q1付费会员增速近乎停滞状态。
对于长视频付费困境的原因,大多数的观点是认为:国人习惯了“白嫖”,不愿意为内容付费。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021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用户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而创新性的优质电影题材,屡屡刷新票房成绩,同样在印证这一点。
既然用户付费意愿基础存在,为何付费进程不尽人意呢?
复盘可以发现,直到2003年,我国每千人拥有电视机数量,也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有线电视的差距就更大了。
客观条件限制下,国内流媒体行业接棒电视,满足用户视频需求时,面对的是几近空白的付费环境。
他们不能像奈飞们那样捡现成的,而是要如HBO们一样,重塑付费秩序。且结合国内的经济情况和工业化基建不完善,培养周期会比HBO们更长。
如下图,十几年下来,国内的用户付费率(2020年)平均为20%左右。而上述提到,差不多时间,美国的付费率已达到90%。
不过,起点低虽有限制,但循例HBO们的做法,行业建立成熟的付费环境,更多是时间问题。然而各平台对变革行业的态度,让矛盾发生了转移。
优酷之于阿里,爱奇艺之于百度,腾讯视频之于腾讯,只是生态的一部分,巨头看重的是长视频平台的导流能力。而这一定程度,会影响平台的价值取舍。
以收入端来说,用户付费意识还空白时,没有做好平衡,一味着急广告变现,如不断增加贴片广告的时间。
但要广告主买单,得以播放量、收视率等指标说话。为了利益最大化,平台逐渐形成了一套“大IP+流量明星”的打法。
但这与付费模式的价值主张是相悖的,上述说过,用户付费是为内容质量买单。
比如,2018起,爱奇艺内容战略上开始强调“精品化”,涌现出《大江大河》《都挺好》《无证之罪》等优质内容,相应地,其会员服务收入占比开始明显上升。
然而局限于广告模式的路径依赖,同时相比费尽心思去做内容价值,流量反馈更直观且容易复制,流量剧依然是市场主流,这如何让用户买单呢?
当然,影响内容质量除了平台的选择,也有一定的环境限制在。
一文论述过,影视工业化以制作团队为中心模式,不仅内容质量相对可控,还能规模效应控制成本。但囿于发展程度,国内影视工业化基础很薄弱。
这是行业的局限条件,但也有机遇可抓——完善基建,打破影视圈固有体系,掌握产业议价权。
然而在这一块,除了芒果超媒摸到点边,其他平台的工业化很松散。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举个例子理解,爱奇艺一向在影视工业化上冲得很猛,但辛辛苦苦跑通一个领域,可能会遭遇竞对摘桃子,要么对内容进行模仿,要么对核心剧集制作团队进行挖角:
其迷雾剧场大爆款《隐秘的角落》与《沉默的真相》的原IP作者紫金陈,被优酷高价签走,准备以此为核心在5年内打造10部精品悬疑剧。
也就是说,工业化基建是苦活、累活,本身需要大量投入,而就算跑通了,ROI也不一定经济。
这样一来,谁都知道做好内容才有出路,但让自己当那个“吃力不讨好”的,就退缩了。而行业本身就白手起家,再集体短视,付费率如何更进一步?
如今付费用户增长停滞,优爱腾们无疑也意识到了问题。各家在内容上不再针锋相对,独播剧数量逐渐减少,联合播出作品增多;经营上,也在追求“降本增效”。
当然,改变还处于摸索阶段,是否能带来良性改变,需要长周期观察,但问题是,投资者有没有耐心等待呢。
虽然流媒体行业出现的时间差不多,但十几年发展下来,海内外流媒体的价值空间,却截然相反。
海外来说,坐享其成了有线电视时代培养的成熟付费环境,可很长时间里只有奈飞一家,如今更多巨头冲进来分蛋糕,看似竞争激烈,但实质在抢有线付费电视的份额,天花板够高。
国内方面,一无“桃子”可摘,二来基础浅起点低,再加上短视,用户付费的天花板只建到了“膝盖”。目前这个区间里的竞争,基本走到了头,要重塑价值,转机在付费率实质突破。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0706
投资界(ID:pedaily2012)12月27日消息,据36氪报道,近日,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华砺智行完成了A1轮数千万元融资,由安徽创谷资本和深圳前海长城基金共同投资,资金将用于加快华砺智行产品、技术及智能解决方案的迭代创新,以及推进公司国际化布局、商业化进程。
华砺智行成立于2017年8月,是一家为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行业提供V2X(车路协同)解决方案的企业。此前,华砺智行已经在北美积累了十多年研发经验,在全球近40座城市获得了车路协同商业订单,2019年和2020年均已实现盈利。在国内,华砺智行深度参与了苏州、武汉、长沙等地智能网联先导示范区项目建设:与东风汽车开展无人驾驶车辆合作、与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拓创新智能交通信息流订阅模式等。
华砺智行正在将车路协同V2X技术与车辆辅助驾驶ADAS、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等进行结合,通过前装量产上车,实现V2X车路协同的规模量产落地。预计明年,华砺智行的车载单元产品将获得车辆SOP的机会。
0704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日消息,智能汽车安全企业「木卫四」近日获得了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独家投资的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智能汽车安全产品研发与应用。
木卫四成立于2022年初,是一家致力于智能汽车安全的科技公司。整体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面向全球智能汽车、智能驾驶公司提供汽车安全解决方案。
其创始人云朋曾任百度技术安全委员会主席、百度Apollo首席安全架构师。在职期间,云朋负责搭建了百度无人车信息安全体系架构,该架构还成为Apollo开源平台的一部分。团队成员也大多是安全极客出身,核心成员大部分来自百度,同时也有知名车企、Tier1和安全公司的行业专家和顾问。
据了解,木卫四聚焦于通过多维度分析针对汽车的新型攻击,第一款名为S3 VSOC的汽车安全产品,用于帮助车企快速搭建安全运营中心,通过非侵入式的方法,为车辆提供定制化的分析、检测、预测和事件响应服务。
基于对智能网联汽车所受威胁的分析,木卫四已经收集了多年安全研究人员及黑客攻击车辆的案例,形成了六类车辆安全攻击场景,包括蓝牙数字钥匙、远程控制、智能座舱、OTA升级等场景,打磨了200多个安全分类。
这些功能都在木卫四推出的智能汽车安全解决方案S3 VSOC上可以看到。据云朋介绍,S3 VSOC有两大特征:非侵入式、千车千面。
目前,木卫四已经成为华为云的合作伙伴之一,并与多个车企正在进行产品对接。下一步,木卫四还将打通更多云厂商、触达更多车企。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5037.shtml
0704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日消息,纳米银材料提供商思尔维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火山石投资领投、光伏上下游产业资本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思尔维在光伏低温银浆等产品的研发及团队扩充。
双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清洁能源低碳转型成为重中之重。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仅占29%,其中光伏能源仅占3%。由于光伏发电的成本持续下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快速增长,预估2050年,光伏能源对全球总能源占比将超过25%。
目前光伏电池片PERC效率提升空间有限,HJT电池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路线。HJT电池的关键在于光伏银浆,银浆是印刷于硅片两面起到重要导电作用的电极材料,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性能,银浆占非硅成本的比例超过50%,在电池片整体成本中占比约20%。
由于HJT电池非晶硅薄膜含氢量较高等特有属性,要求生产环节温度不得超过220℃,多项技术难点仍有待突破,不同于高温银浆市场的高国产化率,低温银浆市场目前主要由海外厂商主导。此外,与高温银浆相比,低温银浆的单价高、耗量大,因此降低银浆的含银量成为行业内各家厂商的关注重点。思尔维致力于纳米银材料研发,其独创的材料技术可以使得低温银浆的颗粒银达到高温银浆中的“烧结银”效果,在银浆的相同导电率的情况下,大幅降低银浆的含银量,从而降低银浆的成本。此外,思尔维在触控显示等光电领域也实现了高性价比的纳米银产品出货。
火山石投资团队表示,HJT作为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其规模化的前提一定是硅片及核心辅材银浆的降本。思尔维团队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从材料的基础反应机理出发,研发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在光伏低温银浆方面,公司能通过低成本的改性方案去提升银浆的导电性,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纯银、更适用于银包铜材料。希望公司能够成为一家面向未来的纳米银材料厂商。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5057.shtml
0703
下一个网红奶,诞生在内卷中。
这年头,要成为时尚弄潮儿,喝口奶就可以了。
但这口代表着潮流一线的奶,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达标。要提倡绿色有机的环保主义,就得拥抱燕麦奶。把冰博克牛奶误解成“冰冷的赛博朋克”也没关系,只要你也爱冰博克咖啡,你也是资深咖啡爱好者。更不用提无处不在的“生椰”椰奶系列,喝完直接朝天比耶。
不想做MBTI测试自己是什么人格,也能通过喝奶给自己的喜好归类,看看目前热播的综艺冠名商分别是谁就知道了。
这头网友骂完《五十公里桃花坞2》宋丹丹的窒息操作,下一集他们就喝着金典鲜牛奶其乐融融;在《向往的生活》里说着要“逃离家庭”的许知远,也会喝着特仑苏沙漠有机奶夸赞黄、何两位老师。
一年一度的综艺顶流《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到了第三季,冠名赞助商金典不仅成为了奥运冠军徐梦桃节目中的“好朋友”,也给自己换上了新title——娟姗奶。
娟姗奶,俨然网红奶界最新的当红炸子鸡,但我赌你不知道它是怎么卷出来的。
01、娟姗奶的牛,到底是什么牛
娟姗奶,人送外号“奶中皇后”“牛奶中的LV”。根据“奢侈品的价值一半以上来源于它的诞生故事”定律,娟姗奶有多“高贵”,纯看它背后的故事有多精彩。
顾名思义,娟姗奶产自娟姗牛,而娟姗牛的故乡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英国泽西岛(Jersey)——毕竟大家的微信好友,不是住在冰岛,就是住在泽西岛。
除了这点,泽西岛和我们的联结最早可追溯到大家的童年时代。
比如说,和《第六感》一起加入“童年阴影”套餐、妮可 · 基德曼主演的恐怖片《小岛惊魂》,取景地就在泽西岛。
1945年德军在二战中投降,但泽西岛成为了唯一继续被德军占领的英国领土,时间长达5年。电影里出外打仗的爸爸、带着孩子的女主角、新来到废土之上的不速之客,都是那个战争年代下人民的缩影。
而早在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主要发生在菲利普一家出国旅行的船上,这趟旅行的目的地就是泽西岛,不过课本里翻译成了“哲尔赛岛”。
娟姗牛的品种起源存在不同的说法,虽然确切的品种原始起源已无据可考,但是娟姗牛品种培育历史却是清晰可循的。
1763年,英国曾经发布禁止其他牛种进入泽西岛的法令,通过200年的封闭培育,繁育出纯种娟姗牛。1844年英国娟姗牛品种协会成立,标志着娟姗牛品种的正式形成。
全世界大概有10亿头牛,每种都能产奶,但只有1/7能被称为奶牛。如今全世界常见的奶牛品种有6种,原产于荷兰的荷斯坦牛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奶牛品种。
一些记不住,但好看的豆知识。/ b站@柴知识
荷斯坦牛因为风土驯化能力极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能饲养,并培育出各具本土特色的杂交荷斯坦牛,我国数量最多的奶牛就是中国荷斯坦牛。
和荷斯坦牛不一样,不靠数量多、产量大取胜,娟姗牛走的是“封闭培育”品种提纯路线,纯种娟姗牛在全球范围内数量稀少,仅20万头左右。
关心完牛奶界“奢侈品”的故事价值,自然就得分析娟姗奶的实用价值。
当我们在喝牛奶时,喝的是乳糖、乳蛋白、乳脂还有钙。而娟姗奶最大的特色,是其所含乳脂超过牛奶总重的6%,一般奶牛只有3%—4%。
这些特色最直观的体现,大概就像娟姗奶自称的那样,大家“能喝到的口感比较浓稠的一款牛奶”。其余的,就见仁见智了。
朱朝阳会喜欢喝娟姗奶吗?/ 《隐秘的角落》
所以如果要问,我们喝娟姗奶的目的是什么。某种程度上,答案等同于我们为什么要喝燕麦奶、杏仁奶、有机奶……
喝一口新鲜嘛。
02、全国最卷的行业——液态奶
和大家为了尝新而选择喝各种层出不穷的奶类新品不同,液态奶行业的内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单是娟姗奶赛道,参赛者佼佼。
2022年5月14日,伊利金典推出新品顶配版有机牛奶——金典娟姗有机纯牛奶。新锐乳业品牌也不甘落后,5月17日,认养一头牛推出冷藏娟姗牛乳,而这也是该品牌旗下首款冷藏奶。
在代言人方面,自然也要“卷”起来。/ 《乘风破浪的姐姐3》
号称“咖啡专用牛奶”的朝日唯品牛奶,也在今年年初推出了“浓厚4.0”娟姗牛乳。更不用提北上广的乳业大头,三元、光明、香满楼旗下都有娟姗奶产品。
液态奶行业早已掀起一场“内卷狂潮”——从有机饲养,到冰博克技术,再到娟姗牛种,乳企们正从各个维度寻求着行业突破。
《2020年中国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指导》指出,每百克液态奶的蛋白质和钙含量高达3克和104毫克,进而建议中国居民每天摄入相当于300克液态奶的乳制品。
一杯牛奶就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而对于行业而言,为了赢下这“一杯”市场,则需要花招百出。
与传统牛奶行业的萎靡不振相反,植物奶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17—2019年,全球植物奶市场规模从18亿美元增长至20亿美元,每年以超过5%的速度增长。
中国农业大学一篇分析消费者对液态奶的消费意愿的论文指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具有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双重属性的有机液态奶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和选择——完美符合要求的植物奶,理所当然成为了市场新宠。
消费者相信,选择植物奶代表着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意味着对健康、品质,甚至时尚的追求。对走在潮流前端的弄潮儿,植物奶是他们紧跟时尚潮流的标志。
同为万亿元市场,植物奶的走红离不开咖啡业的发展风向。现在,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咖啡店,随便走进一家,我们都能点上一杯燕麦拿铁。
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海兰咖啡坊,是广州最早一批日式咖啡馆之一。其创始人近丰先生是一位来华工作的日本人,2010年,从事电子行业的他退休后打算定居中国,于是决定开一家咖啡店。
当时73岁的近丰先生其实对咖啡行业一窍不通,为了开店特意回了日本进入KONO咖啡塾,跟随河野先生学习咖啡技巧。
目前海兰咖啡坊的主理人是近丰先生的儿子近丰希,要说子承父业的最大变化,对于儿子来说,大概也体现在液态奶的变化上。
开店12年以来,海兰咖啡坊的菜单一直非常简洁,只有8款单品咖啡和2款自研拼配咖啡,全部豆子都使用自家的日式烘焙方法。
在海兰,要分辨熟客和第一次来的客人很简单,只需要看他喝的是美式还是拿铁。因为近丰家一直坚持“推荐客人喝美式,这样才能最好感受咖啡豆本身的风味”。
虽然大部分时间做的是熟客生意,但近丰希依然为了更好迎合客人的口味推出“限定菜单”,把时下流行的燕麦拿铁、生椰拿铁、冰博克咖啡、厚乳拿铁一网打尽。
“尽管我自己不喝,但经常会有新客人在看完菜单后,依然会坚持问能不能做这些咖啡。”
向客源妥协的咖啡店,正如卷在液态奶行业中的千千万万企业一样,他们的焦虑都是同样的:传统玩家并不想掉队。
03、“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
从2006开始的8年间,乳制品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直到2014年,中国乳制品的行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
行业的转折发生在2015年,从此后连续3年,乳制品行业的销量增速开始低于单价增速,整体增速降低到5%以下。这意味着,在消费数量上,乳制品市场已经差不多触及行业天花板。
要逃离“瓶颈期”,乳制品市场的增长驱动力逐渐由“量增”转向“价增”是不可避免的趋向。
乳业内卷的本质亦是如此:既不是渠道端的竞争,也不是品牌上的竞争,更不是对区域市场的竞争,而是抢占消费者高端心智的竞争。
谁能让消费者为更高单价的产品买单,谁就是赢家。
事实上,乳制品行业的高端化早就拉开了序幕。
2005年,被视为国内高端奶“开山之作”的蒙牛特仑苏横空出世;2006年,伊利紧随其后,推出了高端品牌金典,致力于打造中国“高品质的天然牛奶”。
商业咨询公司Frost Sullivan统计,高端奶在国内牛奶市场中的占比逐年提升,2009—2013年,高端奶零售额由179亿元增至417亿元,2020年突破800亿元。
娟姗奶的走红,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谋划的营销造势。
作为行业公认的“奶中贵族”,直到2019年底,娟姗牛的存栏率仅约1%,稀缺属性造就了娟姗奶不菲的身价,再加上娟姗奶自身兼具口感和营养的优势,成为业内新宠也是迟早的事。
当高端化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消费主张日新月异的当下,液态奶企业之间的战争距离平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而我们作为平平无奇的消费者,关心的唯有一点:什么时候能来一场平价“内卷”?
毕竟比起能够喝到什么样的新品奶,消费者更在乎的永远都是“我能喝得起什么样的奶”。
0703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日消息,营销科技服务商「径硕科技 JINGdigital」日前宣布完成A+轮5000万人民币融资,本轮投资由老股东线性资本领投,信公股份参与投资。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投资距离「径硕科技」上一轮A轮融资不到一年,两轮融资总计1.3亿元。
「径硕科技」于2020年开始重点布局B2B营销自动化业务,致力于帮助B2B企业更高效地孵化客户线索,找到有意向的潜在客户后,进一步把围绕线索的全渠道数据信息赋能给销售,实现“从营到销”的一体化管理。并且其技术产品可以帮助B2B企业自动完成大量日常的营销动作,提供全流程的数据追踪与分析,从而提升营销效率。
「径硕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洪锴拥有沃顿商学院MBA学位、宾西法尼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曾任贝恩咨询董事经理、思科中国高级副总裁,后作为连续创业者创立了亚太地区最大的行业专家网络凯盛集团;联合创始人徐昆曾在微软、贝恩咨询任主要职位,并与洪锴共同创立并管理凯盛融英;联合创始人Aaron Chang曾在麦肯国际等知名品牌从事营销工作。
相比上一轮融资完成时,「径硕科技」实现了100%的业务增长率,团队规模从160人扩充至300人左右,产研人员占比50%以上,SaaS产品续约率超过90%。“今年上半年即便有疫情的因素影响,也已完成了去年全年的业绩。”
“随着流量成本、人力成本越来越贵,以及一线城市之外的广阔市场也开始对营销数字化转型有了认知,营销科技的增长势头尤为迅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营销数据资产将会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为企业的业务增长以及价值提升产生巨大的助力。我们就是要帮助中国的B2B企业更好的沉淀并且管理它们的营销数据资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视、可观的价值。”
关注成长型企业需求,布局B2B营销
洪锴表示,今年Q1以来,在「径硕科技」签约的企业客户中,50%属于成长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和团队比以往更具有技术意识,深知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如今的存量竞争,“尤其是B2B营销,在很多场景上是具有跨行业共性的。”
其中一个典型场景是集客营销。当B2B企业在面对数以万计的潜在客户群体时,需要铺开获客面、筛选客户线索、与之产生一定密度的互动,并由此决定下一步的营销策略。过往,单纯依靠销售的转化模式一般会使企业浪费大量销售线索。所以,通过自动化与数据,最大化实现对销售线索的利用,帮助销售大幅提升转化环节效率,对于B2B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
第二是KA营销场景。由于一些B2B企业只面向有限的大客户开展业务,因此这些客户的决策流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种角色的共同参与。基于这一背景,“好的营销科技工具需要帮助这些B2B企业回答,要让谁、以什么方式使用,对谁产生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整个体系。”
渠道营销是另外一个具有跨行业意义的场景。以「径硕科技」为例,其产品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影响渠道利益的前提下,触达终端用户并采集数据,满足以渠道销售为主的B2B企业的精细化运营需求。
目前,「径硕科技」已覆盖高科技、制造业、生命科学、商业服务、教育等客户类型,与包括默沙东、赛诺菲、安捷伦、蔡司等头部企业在内的500家企业客户取得了深度合作。
营销全链路化:MA+SFA+CDP+数据追踪+系统连接
经过去年的A轮融资后,「径硕科技」在营销科技的链路上进行了深入与拓展,并针对更加细分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实现了底层数据结构的重构,以及渠道方面的完善。
当下,B2C营销往往习惯于围绕着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开展,但对于B2B企业来说,除了个人用户之外,还需要考虑个人背后的公司、购买单元、消费者身份、职业身份以及商业机会。针对B2B企业理解数据的需求,「径硕科技」对其系统的底层数据结构进行了重构。另一方面,随着营销获客渠道日益丰富,不少B2B企业已经拥有了基础的数据分类与整合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的每一个营销职能都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市场部门负责将销售线索转化为商机,销售负责把商机转化成订单,客服的目标则是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复购率。
“市场部门需要介入孵化的各个节点,了解线索处于什么阶段,需要推送什么样的内容,参加什么样的活动,进行什么形式的互动。所以,要用一套系统把营销全链路和与此相关的人全都聚拢在一起。”
洪锴表示,目前,「径硕科技」主要聚焦于五个产品模块:
营销自动化(MA,Marketing Automation)。「径硕科技」的产品将帮助企业市场部对所有获客渠道(投放/活动/内容)进行管理,为潜在客户创建个性化互动旅程,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智能识别出有价值的商机,并分配给销售顾问进行跟进。
销售自动化(SFA,Sales Force Automation)。通过MA积累的客户相关数据,如来源、兴趣、行为轨迹等,辅助销售人员沟通,提升销售成功率。企业的营销部门可以通过创建、分配、分析、管理销售日常任务,为一线人员提升效率。
数据追踪工具JINGTrack。通过追踪客户在全渠道的行为轨迹,如微信生态、官网、小程序内容中心、在线商城等流量渠道内的行为,为企业客户形成完整的私域数据分析。
系统连接器JINGConnect,能够帮助企业将MA、SFA等工具与CRM进行打通,同时将CRM里面的数据标签同步到手机端、销售端,从而使销售能够掌握完整的客户画像。目前,JINGConnect已经打通了国内外主流CRM服务。
客户数据平台(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随着B2B企业的营销触点越来越丰富,能够实现全渠道数据沉淀的底层系统日趋重要。「径硕科技」的CDP服务能够针对不同营销场景,跨渠道、跨系统的整合用户数据,建立用户画像和企业身份。
“除了成长型企业正在崛起之外,二三线城市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营销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
过去一年中,洪锴印象最深的是“北上广深”的占比正在缩减。今年第二季度,「径硕科技」签下的合作企业中,大概已经有15%的企业来自北上广深以外的地区。这初步验证了营销科技在本土的潜在前景,也为「径硕科技」的未来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想象力。
“虽然只是一项小变化,但给我们带来了充分的信心。”
线性资本董事总经理郑灿表示:“相比 ToC,ToB 的营销自动化更容易标准化,但产品需要更高的专业度。径硕科技的产品覆盖了多个行业从获客、潜客孵化到销售赋能的营销全生命周期,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和个性化培育每个客户。依靠过硬的产品力,我们相信径硕科技能为中国大量 ToB 企业带来营销自动化新的可能。”
信公股份董事长黄智表示:“中国传统的商业服务(B2B)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重销售而轻市场,市场活动也往往重线下而轻线上。随着疫情这波催化剂的作用,我们观察到B2B企业越来越重视线上营销活动的投入,径硕科技就是为数不多的专注B2B企业营销自动化的领先企业,其在诸多细分行业拥有全球知名客户,我们也希望他们的解决方案能够更好的助力中国B2B企业实现数字化营销增长。”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5033.shtml
0702
肯德基闷声开了一家新店,却不是快餐店。
6月29日,一位小红书网友发布帖子称,肯德基在苏州开了一家茶饮店,叫“爷爷自在茶”。
肯德基跨界开茶饮店
图片来源:小红书@我是不是猪
FBIF发现,目前网络平台上有关这家茶饮店的信息并不多,肯德基官方更是从未透露要开茶饮店的消息。我们也第一时间联系了百胜中国,但截至发稿时间未收到回复。
从几位网友的透露来看,这家门店主打江南新风尚「创新米乳茶」、「水果茶」,首推产品是一款“糯糯桔红糕米乳茶”。
严格说来,这不是肯德基首次入局新茶饮,此前,肯德基已在门店和甜品站推出多款茶饮系列。
问题在于,肯德基为何选择“自立门户”,离开连锁门店的规模加持,加入这场新茶饮大乱斗?消费者会在新的品牌下为肯德基茶饮买单吗?肯德基旗下茶饮业务的重合,会对快餐门店产生影响吗?
01、主攻爆款,首创江南特色“米乳茶”
爷爷自在茶门店以粉、绿、白三色为主的装修配色,入口处的屏风设计,呼应着门店“江南新风尚”的定位,与其首店的所在城市苏州也颇为契合。
官方小程序显示,其品牌灵感源自江南,茶饮品类覆盖米乳茶、鲜果茶等。主打饮品“创新米乳茶系列”,使用“金奖稻米南粳9108”,0反式脂肪,“一口喝下姑苏味”,有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
系列中3款产品分别搭配茉莉花茶底、碧螺茶底,加入了江南特色小料桔红糕、鸡头米、竹蔗马蹄等。在江浙一带,这些传统特色小吃也是夏季的时令美食。
从小红书消费者反馈来看,这一系列的饮品喝起来“有清甜的米香味”,里面“料很足”。
FBIF从门店菜单上看到,门店茶饮品类包括米乳茶、牛乳茶、果茶、冰沙,其中不乏爆柠茶、杨枝甘露、葡萄果茶、芭乐、油柑等时下流行的茶饮元素。
爷爷自在茶门店菜单
图片来源:小红书@水瓶座的克星
6月29日开店首天,门店打出了9.9元/杯的促销活动。从菜单来看,饮品定价分布在13-23元,此外还单独列出了10元价位的“平价之选”系列。
爷爷自在茶的定价,是大多数中端定位茶饮店的价格区间,目前茶饮赛道中占比最高的也是这一类。
02
肯德基茶饮,自立门户
肯德基从2019年就开始涉足茶饮, 不过一直没走出自家甜品站。
最初,肯德基将茶饮定位于甜品站限定产品,先后在“九龙金玉”系列下推出多款茶饮。
当时,肯德基在甜品站加入网红新式茶饮产品的举动,曾被外界解读为“肯德基进军茶饮市场”的信号。彼时百胜中国做出否认,称“这是肯德基甜品站的新尝试”。
但随后几年,肯德基在茶饮产品研发、宣传方面的动作越来越频繁,其进军茶饮领域的意愿也越发明显。
在产品研发上,肯德基可以说是“什么好卖,出什么”,包括脏脏茶、葡萄果肉茶、杨枝甘露果茶、奥利奥蛋糕奶茶等等,都是曾火爆一时的茶饮品类。
在产品宣发上,肯德基曾动用多位明星代言人做茶饮新品宣传,还和国产动画、电视剧IP联名发起买奶茶送周边活动。肯德基惯用的促销方式“第二杯0元”,常用于茶饮产品,此外也经常搭配店内小食、新品茶点做下午茶套餐,以拓宽茶饮的销售场景。
从今年起,肯德基加大发力新茶饮,密集推出新品。
肯德基近期的茶饮新品覆盖了从冬到夏,先是在1月推出多款芋泥热饮奶茶,后是在3、4月推出“奇兰茶底系列”“爆汁三柠油柑茶”,5月末又跟上咖啡茶饮的生椰大潮,推出“满杯耶椰茶饮系列”。
再随后,就是6月底爷爷自在茶的“横空出世”。
其奶茶杯上标志性的老爷爷logo也发生了变化,造型从之前穿着红色围裙、双手点赞,变成了身着中式服装、手端茶杯的老爷爷。
从门店菜单看,在创新茶饮米乳茶之外,爷爷自在茶的饮品,更像是肯德基茶饮菜单自立门户后的翻版。
包括瓶装油柑茶、芒芒杨枝甘露、夏黑葡萄超肉肉等在内,多款饮品都曾在肯德基门店推出,这几款产品也在门店宣传中被列入“人气必喝榜”。
爷爷自在茶“人气必喝榜” 图片来源:爷爷自在茶
不过,从2019年到2022年,肯德基的茶饮之路走了3年之久,之前的茶饮产品可以依靠肯德基连锁门店规模,这次选择自立门户,又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驱动?
03、新茶饮跨界大乱斗
新茶饮战局已经迈入下半场。
一方面是整体市场的高速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增长率达6.8%。一方面是资本的关注,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新式茶饮赛道发生近十余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8亿元。
新茶饮的生意确引人眼红,但其竞争的内卷程度在食品饮料行业里也是数一数二。
如今用“风口”来形容新茶饮已经不够,准确的说,新茶饮更是一场品牌大乱斗。多家品牌在跨界新茶饮,每次跨界入局都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关注焦点。
去年1月,海底捞、乡村基先后在武汉、重庆开出第一家奶茶店;今年4月,万达集团申请“万茶”商标,将自有品牌影院特饮项目铺向约140家下属影院;不久前据媒体报道,字节跳动也开始在北京组建食品饮料团队,目标定为新式茶饮。
品牌跨界茶饮,雷声大、雨点小。
娃哈哈、真功夫算是早一批入局者,但现在娃哈哈门店已经不再有排队长龙,真功夫同集团下的“熊猫煮茶”自2020年后也沉寂了下去。
从凑凑火锅开始,海底捞、老乡鸡、巴奴等越来越多的餐企进入新茶饮赛道,尝试通过“餐+饮”的打法入局新茶饮,这也是肯德基最初的做法。但选择走出门店,独立经营茶饮店的仍是少数。
肯德基旗下的爷爷自在茶做出了新物种“米乳茶”,但大部分饮品都是复制新茶饮以往的爆款产品,仍然缺乏竞争力。
爷爷自在茶产品与门店茶饮的重合,会影响到肯德基门店茶饮业务吗?离开了快餐门店规模的加持,肯德基做茶饮能继续玩出新意吗?面对这些问题,或许肯德基也仍要保留问号。
FBIF也注意到,爷爷自在茶门店招牌上写着“肯德基旗下创新品牌”,这一定位或许也预示着,肯德基未来将在中国将涉足更多消费领域,推出自有品牌。
0701
近日,国产造车新势力之一的蔚来频繁登上热搜,继测试车坠楼两名试车员身亡后,蔚来又遭灰熊做空。
灰熊认为,蔚来很可能利用一个未合并的关联方来夸大自己的收入和盈利能力,使得其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虚增约10%和95%。
对于灰熊的做空,蔚来在6月29日的回应中称,该报告并无依据,其关于蔚来公司的信息包含许多错误、无根据的推测以及误导性结论和诠释。
但蔚来股价依旧大跌11.36%,市值蒸发358.7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306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突遭做空前,蔚来还因测试车坠楼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彼时蔚来回应中的措辞一度被指冷血。雷达财经注意到,蔚来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此前也曾多次因发表的言论引起争议。
与此同时,屡次陷入争议的蔚来汽车,还面临着交付量“尴尬”的现状,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诸多对手在交付量上将其甩在身后。
蔚来遭灰熊做空
6月28日,国外做空机构灰熊(Grizzly Research)的一纸报告将蔚来送上热搜。受此消息影响,蔚来股价也随之大跌。
灰熊在这份做空报告中称,在纽交所上市的蔚来可能通过一个未合并的关联方来虚增收入、夸大盈利能力,而部分散户投资者正是因为蔚来亮眼的经营业绩对其股票进行了竞价,蔚来的股价也因此实现自2020年以来累计450%的大涨,蔚来借此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电动车公司之一。
灰熊在报告中提到,蔚来和一投资者财团成立的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下称“武汉蔚能电池”)为蔚来创造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营收,进一步助蔚来实现高增长和盈利预期。灰熊指出,在截至去年9月的九个月里,蔚来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被夸大了10%和95%,因此灰熊认为蔚来2021财年的盈利增长中,60%的贡献都源自武汉蔚能电池。
在灰熊看来,蔚来把收取月度订阅费的负担转移给蔚能,具体表现为蔚来没有按照7年的订阅期确认出售电池的收入,而是立即确认了这部分收入。换言之,蔚来提前虚增了7年的收入。若不是销售远超武汉蔚能电池需求的电池,灰熊推测蔚来截至去年9月的九个月的净亏损应该高出95%。
灰熊在报告中表示,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蔚来的净收入超出平均预期33%,收入超出平均预期5%。华尔街预计蔚来2021财年将亏损59.47亿,但蔚来公布的净亏损为30.07亿元,比预期低了约50%,相差29.4亿元。此外,武汉蔚能电池在2020年成立后的四个月里向蔚来贡献了2.9亿元的营收,而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直接飙升到了41.4亿元。
天眼查显示,灰熊提到的武汉蔚能电池成立于2020年8月,蔚来控股有限公司是其幕后股东。除了武汉蔚能外,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沈斐还在多家名字含“蔚来”的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如蔚来能源投资(湖北)有限公司、武汉蔚来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武汉蔚来能源租赁有限公司、武汉蔚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
这份报告中,灰熊还直指蔚来的掌舵者李斌与瑞幸咖啡业绩造假案的核心关联方愉悦资本及其创始人刘二海关系密切。此外,灰熊还提到,蔚来的股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面临着Users Trust股票被追加保证金的风险,蔚来的投资者将面临股权在未来被严重稀释的风险。
6月29日,蔚来方面发布公告对灰熊的做空指控进行回应。蔚来表示,该报告并无依据,其关于蔚来公司的信息包含许多错误、无根据的推测以及误导性结论和诠释。蔚来的董事会,包括审计委员会,正审查这些指控,并考虑采取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所有股东的利益。蔚来首席财务官奉玮也在蔚来社区转发了蔚来的回复公告。
事实上,这并非蔚来首次遭到做空。2020年11月,蔚来就曾遭与浑水(Muddy Waters Research)齐名的香橼(Citron Research)做空。彼时,香橼称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的定价对蔚来旗下的ES6车型形成压力,蔚来的股价脱离合理范围,存在明显的高估空间,香橼认为蔚来对应的股价只值当时的一半——25美元。香橼做空蔚来的消息一出,蔚来的股价随之产生了大幅波动。
雷达财经注意到,此前灰熊曾针对国内多家公司发布做空报告,跟谁学、58同城、斗鱼等都曾是其“狙击”的对象。
蔚来“祸从口出”
而就在被灰熊做空的几天前,蔚来刚刚卷入两名试车员坠楼的舆论风波。6月22日下午,位于上海的创新港蔚来汽车总部发生了一场让人痛心的悲剧,一辆蔚来的测试车辆从三层高的楼里直接冲出坠落,最终造成了两人罹难。
据蔚来方面表示,其中一人为公司同事,另外一人为合作伙伴员工。意外发生后,蔚来成立专门小组,帮助逝者家属处理善后事宜,并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协同公安部门启动事故原因调查分析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件发生后,蔚来的回应一度引发质疑,被指“冷血”。据了解,蔚来在事发后的首次回应中用了“根据对现场情况的分析可以初步确认,这是一起意外事故,与车辆本身没有关系”的表述。后续,该回应中的措辞引发争议,蔚来删除了原来的微博,重新发布了新的回应,将原话修改为“这是一起(非车辆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
此后,网络上流传一张疑似蔚来汽车公关总监马麟对此事的回应截图,“喷也好,提意见也好,都是为蔚来好,如果这个都不能感受到,我不配在这个位子上”;“什么时候发声,能不能发声,有具体的原因;话怎么说,那句话该说不该说,都考量过,有各种原因,当然不管什么原因。我的考量看起来不全面,不对;大家的意见,是对的”;“公司上下都很难过,绝不是冷冰冰的,都是我的责任,我们持续改进”。文末,还留下了一句“水军搞不倒我”。
有公关人士表示,企业遇到突发事件后,采取危机公关通常是为了将事件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坠楼悲剧原本就是较为敏感的意外事故,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企业回应时更应在遣词造句上慎重。
雷达财经注意到,身为蔚来“一把手”的李斌,也曾多次因犀利言论引发热议。
去年12月蔚来新车发布会后的沟通会上,李斌对于燃油车的表态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我简直就完全不明白现在大家为什么还买油车,多怀旧才会买油车,我实在想不出来除了能闻点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
对于汽车友商,李斌也是语出惊人多次“拉踩”,“保时捷的工厂肯定不如江淮的工厂”、“捷豹I-PACE卖那么贵,性能也不比我们强啊”、“宝马奔驰的电动车跟我们没法比”、“大家别再去捧特斯拉的臭脚了”、“在中国超越特斯拉没什么难度,就跟亚马逊在中国干不过京东一样”。
公开报道显示,多次创业的李斌,曾有过汽车媒体的从业经历。因此有声音认为,李斌作为曾经的媒体人,深谙营销宣传之道,其多次“出格”的言论,或许是他为品牌及产品营销宣传的“有心之举”。
交付量“尴尬”
今年5月20日,蔚来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正式登陆新加坡资本市场后,蔚来成为全球首个三地上市的造车新势力,同时蔚来也是首个在纽约、香港、新加坡都上市的中国企业。通过海内外三地上市,蔚来进一步完善自己在全球的资本版图布局。
蔚来2021年的财报电话会上,李斌曾寄语“蔚来希望在2024年实现全年盈利”,但当下蔚来的经营业绩却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财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蔚来营收为99.11亿元,虽与上一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但增速较上年同期却出现大幅下滑,降至24.2%;与之对应的是,理想汽车第一季度营收为95.62亿元,同比增长167.49%;小鹏汽车第一季度营收为74.5亿元,同比上升152.6%。
盈利方面,蔚来也不容乐观。2018年至2021年,蔚来连续四年的净亏损分别为96.39 亿元、112.96 亿元、53.04 亿元和 40.17亿元,今年第一季度蔚来的净亏损达到17.83亿元,与去年同期4.5亿元的亏损同比扩大了295.3%。与此同时,对手理想汽车第一季度的净亏损仅为1090万元,同比收窄96.97%。
除了不能扭转亏损,摆在蔚来面前的还有销量的疲软。一季报中,蔚来表示今年二季度车辆的交付量约为2.3万辆至2.5万辆,
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蔚来汽车4月、5月的交付量分别为5074辆、7024辆,合计约1.2万辆。若以目标下限的2.3万辆来计算,蔚来第二季度两个月的时间完成52.6%的指标。蔚来汽车若要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完成预期的交付目标,面临一定的压力。
而让蔚来更“尴尬”的是,此前曾长期霸榜交付量榜单的蔚来,如今却被并称“蔚小理”的对手“碾压”。虽然同为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的产品矩阵暂不如蔚来完备,但后两者今年5月的交付量均过万,而年初至今蔚来汽车都没能拿出单月过万的交付成绩单。
今年1至5月,蔚来汽车共交付37866辆,同比增长11.8%,而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同期的交付量为47379辆、53688辆,分别实现了111.1%、122%的同比增长。即便是“后辈”哪吒、零跑等车企的交付数据,也将蔚来汽车甩在身后。
面对做空机构的“宣战”和同行对手的激烈竞争,蔚来汽车接下来要如何应战?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0630
2011年,比亚迪遭遇了创业以来最大一次挫败。
那年9月,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它成了众人的炮轰对象,有专家愤慨道:“政府对发展电动车这么激进,比亚迪是有责任的!”
会场外,这家企业更是四面楚歌:销量暴跌、股价暴跌、经销商集体退网……很多人认为,比亚迪要完蛋了。
10年后再看,当初这些判断,都成了笑话。
全球第三,超越大众,仅次于丰田……
对中国车企来讲,这样的成绩几乎是天方夜谭。但眼下,它正成为现实,奇迹的创造者是比亚迪。
更离奇的是,仅仅几年前,这还是一家众人眼中“土得掉渣”的企业。
这一切的源头,需要从20年前讲起。
2002年10月,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深圳总部召开股东大会,议题只有一个:收购秦川,进军汽车行业。
很多人闻言反对,但大部分人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知道:不管怎样反对,王传福终究会按自己的意志做决定。
不但要造车,还要造电动汽车——这就是王传福的意志,也是伟大梦想。
这个梦想吓坏了香港资本市场,基金经理们威胁要抛光比亚迪的股票。王传福却嘲讽对方:目光短浅,一眼只能望两三年。
尽管外表坚定,但王传福的内心也有挣扎。
在收购协议签字前几天,他一字一顿地问身边人,“我们有戏吗?”得到的答复是:
“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王传福的担忧、身边人的回复,都不无道理。
20年前,中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别说电动车,连燃油车都还没整明白。
放眼全球,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通用汽车,刚刚在电动车EV1上铩羽而归,特斯拉那时尚在襁褓中。
整个市场,无人看好电动车。
冰冷的现实,很快就重创了比亚迪。当他们试图寻找零部件供应商时,对方要么不合作,要么干脆报出天价。
既然没人愿意陪着冒险,比亚迪只好自己动手。最终,比亚迪炼成了垂直一体化大法——除了轮胎和玻璃,什么都自己生产。
大法虽好,但怎么活下去还成问题,只有活下去,才能实现伟大梦想。
在大洋彼岸,特斯拉的办法是融资。20年36轮融资,先后烧掉了200多亿美元。
王传福的背后,没有强大的资本市场,他活下去的办法是向现实妥协,靠造燃油车来养活电动车。
即使造燃油车,比亚迪面临的难度,也是地狱级的。2003年,比亚迪耗资过亿,造出了第一款新车,内部代号316。
兴奋的王传福,邀请全国经销商来参观,换来的是一片摇头。一怒之下,王传福挥起了铁锤。
那一天,天空飘着小雨,又阴又冷,所有人的心情都跌至了冰点。
但这个读遍了汽车类书籍,声称造车就像造玩具的男人,并没有放弃。
他很快吸取了教训,在模仿丰田花冠的基础上,造出了比亚迪F3。这款产品迅速席卷全国,成为一代神车,也造就了比亚迪的销量冠军。
故事如果到此结束,那今天的国产车,也只不过多了一个燃油车巨头。
暂时向现实妥协的王传福,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伟大梦想。2007年,在深圳坪山基地落成仪式上,他语出惊人:
未来是混合动力、电动车的天下。
这是比亚迪首次明确自己的新能源战略。但王传福在电动车上的布局,早在造车之前就已经开始。
2004年,比亚迪微电子成立。两年后,比亚迪电动汽车研究所成立。
这种按部就班的谋局布子,在2008年开始突然提速。那一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
第二年,比亚迪一口气采购了200多吨磷酸铁锂,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卖家。甚至,还布局锂矿,杀进光伏产业。在燃油车一统天下的年代,比亚迪在电动车链条上的布局,几乎领先了一个时代。
也正是因为这种领先,让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以IGBT芯片为例。2005年,比亚迪刚组建IGBT研发团队时,整个车规级市场,几乎看不到任何需求。
三年后,当它收购宁波中纬,准备自己生产芯片时,质疑声排山倒海而来。在很多人看来,比亚迪接手了一个月亏5000万的大窟窿,一个看不到任何盈利希望的烂摊子。
比这些质疑声更可怕的,是来自行业和市场的否定。
2011年9月,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比亚迪遭到了众人炮轰,一位专家愤慨道:“政府对发展电动车这么激进,比亚迪是有责任的!”
言外之意,比亚迪将汽车行业引向了电动车的歧途。
在会场之外,比亚迪更是四面楚歌:多年的激进扩张,引发大量的质量投诉,最终导致销量暴跌、股价暴跌,经销商集体退网……很多人因此认为,比亚迪要完蛋了。
这些变故集中爆发,超出了王传福的预期。更糟的是,他期盼的那个“电动车的天下”,没有及时到来。
事实上,即便三年后的2014年,新能源汽车政策落地,电动车也没有立刻爆发,反倒是燃油车不断井喷。
在这个漫长的产业等待期里,王传福只能一边目送吉利、长安绝尘而去,一边用燃油车赚来的钱,艰难地维系着自己的电动汽车梦。
但这种坚持和隐忍,也让比亚迪炼出了刀片电池、DM-i混动等技术,最终在电动车时代到来时,全面爆发。
为了梦想,与现实妥协,在妥协中,又不忘坚持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生存哲学,在过去20年,被王传福和比亚迪演绎到了极致。
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当年,通用汽车之所以放弃电动车,就是因为锂电池技术还不够成熟。
在锂电池领域,一直存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两种技术路线之争。
选哪条路,在比亚迪内部曾有过分歧。2005年,数名技术高管在董事长办公室,与王传福展开了激辩。
在他们看来,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更有前途。但王传福认为,三元锂电池用到大量钴和镍,都是中国稀缺的,将来大规模商用时,会被卡脖子。
从大学开始,王传福与电池打了半辈子交道。他最后拍了板:“比亚迪只有做磷酸铁锂,在中国、在世界才有出路。”
但他的这个判断,在现实中却先后数次遭到打脸。
先是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向中国发起了磷酸铁锂专利战。
紧接着,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纳入能量密度指标,三元锂电池开始井喷,而磷酸铁锂电池不断被边缘化。受此影响,比亚迪将动力电池的王座拱手让给了宁德时代。
在现实面前,比亚迪再次选择了妥协,它没有固执于磷酸铁锂,而是同时生产两种电池。
但妥协的另一面,则是不忘坚守。即便被大多数车企抛弃,甚至只剩下自己孤军奋战,比亚迪也从未放弃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再研发。
最终,凭借2020年发布的刀片电池,比亚迪以一己之力,将磷酸铁锂电池拉了回来。
比亚迪的生存哲学,最极致地体现在它的外观设计上。
一直以来,比亚迪的车型设计都被认为“土得掉渣”,尤其是那独树一帜的汉字按键。
但无论吐槽再多,王传福依旧我行我素,“中国人要有骨气和信心……为什么不能用?我们就这么走,错就错了。”
王传福对汉字的情结,或许源自他早期的一次出国经历。当时,他到国外出差,对方海关执意要看他的返程机票,生怕他赖在国外。
这让他感觉受到了侮辱,事后,他撂下了一句狠话:“让我留下我都不愿意。”
但即便固执如此,该妥协的时候,王传福却丝毫不含糊。
2016年,王传福从大众挖来沃尔夫冈·艾格,担任比亚迪全球设计总监,并在深圳打造了一座先进的全球设计中心——黑水晶。
艾格的加盟,为比亚迪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新设计语言。
从宋MAX开始,比亚迪汉、海豹……被人吐槽了很多年的比亚迪,突然脱胎换骨,发布了一系列令人尖叫的产品。
从技术到品牌,当比亚迪补上设计这块最后的短板时,它的爆发也就水到渠成了。
技术创新,讲究的是节奏。
任正非曾说过: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成先烈。科技史上,因为布局太超前,死在半路上的企业不计其数。
比亚迪在电动车赛道上的布局,几乎领先了一个时代,却最终活了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既懂坚持又懂妥协的生存哲学。
而这套哲学的精神之源,正是王传福。
这个喜欢标榜自己“搞自然科学出身”的企业掌门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更像是一个技术控。
他喜欢读书,办公室的书架上,堆满了技术类的书籍。
他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工作12个小时,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工厂、实验室,和工人们一起抓研发进度。
王传福很享受这种身份,不管什么场合、见任何领导,都喜欢穿工服戴工牌。
对技术的痴狂,让王传福对自己的眼光和能力非常自信,有时甚至表现为是自负。
他曾经说过:“我不相信我们中国人造不出最好的汽车。”
他更蔑视西方的技术壁垒,在他看来,这就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让其知难而退。
当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断言,大陆就是以举国之力,也很难造出顶级芯片时,他回怼道:芯片又不是神造的,而是人造出来的!
这样的自信,也让王传福在比亚迪内部,说一不二。
当年决定进军汽车产业时,有记者曾问他,这是你个人的决定,还是集体讨论的结果?王传福答道:
“我的意见就是公司管理层的意见。”
自信的人,通常都很固执、不懂得妥协。但如果你据此认为,王传福也是这样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自信并没有让王传福变得死板。只不过,他的妥协里总带着几分技术控的执拗。
据彭博社报道,王传福早年曾去香港见投资人。
路上,这位董事长被下属建议,捯饬一下自己的外表。而他的解决方案是:花几美元,从路边小贩那里买了一件新衬衫。
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曾经这样形容王传福:
“这家伙简直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他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搞定。”
很多人光注意到前一点,却忽视了后一点。
对企业家来讲,光有梦想还不够,还要能把事情搞定。为此,他必须知道哪些自己能做,哪些要求助于现实。
没有这种妥协,比亚迪不可能熬过漫长的产业等待期。
2008年,王传福曾吹过一个牛:比亚迪2025年要做到全球第一。因为这个牛,王传福被嘲笑了很多年。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早在2003年,在“忽悠”技术专家廉玉波加盟比亚迪时,王传福就给他讲过这个梦想。
以比亚迪目前的势头来看,这并非完全不可能。
距离2025年,还剩三年。留给王传福的时间,不多了。
0630
“目前热门的一些平台中,品牌最为关注的是抖音、小红书和快手,其次是淘宝,得物,微博,再就知乎、视频号等,微信视频号并未受到重视。”江西一家MCN机构的商务人士表示。
从2020年视频号上线他们就开始布局视频号,但到目前他们机构的自营视频号变现效果并不如人意。
在众内容平台中,背靠微信生态的视频号拥有日活近5亿,甚至对抖音日活形成追赶之势,但平台广告投放却几乎处于垫底的位置。
自去年年底以来,视频号先后举办了西城男孩、五月天、张国荣、崔健、周杰伦、罗大佑、后街男孩等多场演唱会;同时在刚刚过去的电商618,视频号直播也首次参与到大促中,视频号商业化明显提速。
一个内容生态是否具备完善且丰富的变现途径,这也间接决定了平台是否能留住创作者、并源源不断地丰富平台内容库。视频号靠着微信输血,用户量在短期内经历了极速的上涨,上线之初便吸引了大量创作者的涌入。
2022年被称为视频号商业化元年,平台商业变现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对于创作者来说,视频号商业变现难题待解,正影响着创作者的去留。
搬运内容与占个坑位
“视频号的大饼,至今我们都还没有怎么吃到。”魏风是一家短视频MCN机构的内部人士,在此之前已经有抖音和小红书的经验,2020年视频号上线不久他们顺势布局视频号。
魏风表示,由于此前在抖音等平台已经有美妆等热门领域相关垂类的经验,当时入局视频号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同一博主多平台运营。“做了大半年之后,我们美妆类内容在视频号的数据始终上不去,粉丝量就维持在几万。即便是同一个博主,品牌方同时投了抖音和小红书,投视频号会谨慎许多。”
他表示,仅有少部分在微信有“微店”的品牌还会选择视频号,主要是为了引到私域。一般美妆类品牌在抖音做曝光,在小红书铺量铺口碑,不同平台流量不同。
美妆类内容做不起来与视频号的用户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错,我们才了解到视频号主要以中老年用户为主,以年轻用户为主的美妆类并不适合视频号。现在有几个大V的号我们有在继续发视频号,但基本都是从抖音搬过来,没有做差别化运营,另外一些小号都停了。”
据他反映,现在不少做视频号的都在从其他平台搬运内容,并不限于美妆这个垂类。原因在于现在视频号变现模式不太清晰,因而并非相关机构重点运营平台。考虑到背后有微信,很多人还是想先做着占个坑位。
内容质量往往是留住用户的根本,在商业化与内容之间,视频号做得并不突出。
微信基本包揽了全体国内网民,但视频号并没能无差别的承接所有微信用户。其忠实用户主要来自于没有通过抖音、快手接触短视频的中老年用户群体,视频号内嵌于微信,在使用场景上对这部分人群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性。
而对于刷惯了抖音的大部分年轻群体而言,“页面看不习惯、内容不喜欢”等常常是他们拒绝视频号的理由。
此外,率先入局的一批创作者认为,用户群与内容之间的错位导致其变现受阻,美妆日化作为自媒体行业主要的广告来源,如今在视频号身上并不太适用。
在美妆等品类碰壁之后,魏风公司的视频号业务在去年中旬左右开始尝试转型到视频号较热门垂类,主要做知识分享、母婴、以及情感等类别。如今旗下多个账号粉丝量大都集中在1-20万之间,品宣方面,单条原创广告报价基本在1万元以下。
“以同行做的不错的珊珊童趣为例,属于母婴类,粉丝量在160万左右,这个粉丝量已经属于微信视频号的头部博主,但是她的原创内容报价仅22000元。抖音80-100万粉属于腰尾部,但同垂类报价也可以到20000元+。”
很多品牌不愿意投视频号是一方面,投放的整体价格也很低。据他反映,同等粉丝量的不同平台博主,一般抖音的价格是最高的,视频号不及前者。
对于视频号创作者来说,若长期以来日常的收入难以覆盖内容成本,平台也将面临创作者的流失与内容的打折扣。
商业化刚起步
特定的用户群体决定平台差异化的内容基础。
穆成是一家自营视频号公司的内部人士,其公司专做微信视频号。他向光子星球表示,视频号中老年用户群体偏多,科技、财经、资讯等知识科普或创意类内容在平台都比较受欢迎。
他口中所谓的受欢迎,不仅仅是在用户群中受欢迎,同时也是在微信视频号现有阶段品牌方中比较钟意的垂类。
“目前重视视频号板块的都是一些大品牌,比如华为、荣耀、京东、百度、腾讯等互联网或科技企业与我们都有过合作。现在很多小品牌是不敢考虑视频号的。”
“有些品牌确实想尝试,但就是没做。因为没有人去跟他们讲解视频号的玩法,包括商业化的具体模式,去强化他们对视频号的认知,这是需要平台以及内容团队去共同推动的。”目前视频号的商业化还没有完全成型,品牌方对其认知也处在了解阶段,这其中必然会有一段过渡时间。
财经、科技、资讯类内容在视频号的变现模式更加优于其他类别的内容,这与视频号的调性息息相关。抖音、快手等平台娱乐化属性重,因此吸引着年轻人所喜爱的美妆、服饰、食品等品牌;而视频号的知识属性更重,行业、产业类的大V在这里生根发芽。
不过,视频号大V主要收入来源以行业头部公司为主,可是大多小打小闹。下图可以看出,一个粉丝量在30万左右的互联网科技类视频号,一条原创视频内容的报价在13000元左右,其合作客户不乏华为、京东、AMD等科技巨头。
即便是视频号所谓的受欢迎的内容,其变现效果也并不明朗,其价格与同在微信生态内的互联网科技类公众号都有着较大差距。
针对整体价格都偏低这一问题,穆成他们公司采用“做多”的策略。如同某些手机品牌的“机海战术”,以数量取胜。
穆成表示,自2020年以来他们公司通过签约+孵化的方式,旗下拥有大大小小的账号将近250个,但截至目前产生收入的还不到两成。同时,其大多数收入还是建立在公司拥有行业大公司资源的前提下。
上述模式似乎并不具有普适性。首先是大量铺号前期必须付出高额的成本,这并非某一小机构或个人创作者能负担的;其次是如何与这些行业大公司取得联络,可见创作者前期的资源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于内容平台而言,无论是广告主还是创作者,中腰部必然占据着主导,才足以形成良性的生态。大品牌满足不了大多数需求,当普遍的中小品牌涌入才能活跃整个内容生态。
除了基于内容的品宣,直播+电商也是视频号正在加紧探索的变现途径。此次视频号首次参与618,被视为其商业化提速的一个标志,不过处于起步阶段的视频号直播带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解决商品链接卡顿、直播画面模糊等软件层间的问题,还需要补全供应链、物流等硬件设施。
上述江西的MCN机构商务人士表示,现在做短视频内容,最快的变现方式就是直播带货,抖快已经很成熟,而视频号才刚起步。
视频号存在商业化挑战的说法似乎有些模糊,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结束大部分视频号创作者的吃饭问题。
必须学会赚钱养家
上线之初,张小龙就曾表示,视频号不搞“强运营”,直接用系统和规则比组建运营团队要高效得多。
视频号在微信生态内佛系成长了一年多,凭借微信源源不断的流量输入,在日活、月活的增长速度上不输抖快。
不过另一边,抖音、快手的商业化步伐在这两年明显加快,如今抖快在电商、本地生活等领域的布局模式也已经清晰,抖快在流量变现之外已经衍生出其他成熟的变现模式。作为短视频“第三极”的视频号不可能没有压力。
另外,创作者们也已经等不起,若没有没有明确清晰的变现路径,优质内容与创作者的流失将会是视频号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于肩负起腾讯短视频梦想,如今视频号也得承担起集团盈利的重任。
根据腾讯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腾讯主营构成中增值服务收入727亿元,去年同期为724亿元,基本持平;网络广告收入为180亿元,同比下滑18%;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为428亿元,同比增长10%。
其中,广告营收中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下降15%至人民币157亿元,腾讯表示由于许多广告资源(尤其是移动广告联盟)收入减少所致。上个季度媒体广告收入下降27%至人民币23亿元,主要是腾讯视频及腾讯新闻服务的广告收入减少。
在广告投放纷纷向短视频转移之际,处于广告寒冬的腾讯视频和腾讯新闻等传统媒介的广告收入承压。因此微信视频号作为腾讯进军短视频的代表,在新的广告环境下,不得不承担起营收重任。
腾讯也在此次财报中首次提及视频号相关收入,视频号直播服务收入成为腾讯增值业务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未来也将会进一步提高视频号的内容创作质量,强化视频号商业化能力。
从内外部环境来看,视频号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