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0802
2021年7月至12月,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动力航天)完成总额12.7亿元B及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东方富海和华强资本领投,中航航融、中军金投、安徽江南建投、成都新经济基金、中天汇富、云鼎资本、天宏投资、麦秋创投、合信方册、九颂和泽、天穹璇玑、致道资本、太仓泓利、海阳睿明、仰望星空、灿烂星空以及老股东新势能基金、元航资本等跟投。
本轮融资将用于加快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的研发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星河动力航天是国内商业运载火箭领域的头部企业,是国内第一家实现火箭连续入轨发射成功的民营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第一家实现一箭多星商业发射的民营公司。公司面向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市场,致力于新一代低成本、高可靠商业运载火箭的创新研发及产业化,为行业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快捷和经济的航天发射服务,解决商业航天产业发射成本高、频次低的瓶颈问题,让太空资源更加便捷地融入未来人类生活。星河动力航天面向市场需求和发展阶段需要,坚持“固液并举、远近衔接、高低搭配”的技术与产品发展路径,在小型商业运载火箭和中大型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方面均取得了卓越进展。在小型商业运载火箭方面,所研制的谷神星一号是国内最具性价比的小型商业运载火箭,也是国内第一型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火箭,目前已为商业客户完成共计6颗商业卫星的入轨发射服务,率先迈入了商业发射交付的新阶段。在中大型商业运载火箭方面,公司于2018年末启动了“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运载火箭的立项研制,该型火箭低轨运载能力不小于5吨,拓展捆绑构型低轨运力可达14吨,设计重复使用次数50次,目前该型号研制进展顺利,结构系统、电气系统、动力系统相关产品已经投产,主发动机完成全系统总装后试车在即,计划于2023年实施入轨首飞。
未来,星河动力将继续坚持面向市场的自主技术创新,面对商业航天发展的蓬勃需求,全面提升质量管控和批量生产发射能力,把握全球卫星发射的市场机遇的同时,加快助推我国商业航天事业的发展。
东方富海合伙人黄国强:东方富海从2019年开始关注商业航天赛道,做了大量行业研究,陆续走访了一些企业和专家,我们发现在众多初创火箭企业中,星河动力的里程碑节点与最初规划一致,成立2年即完成固体火箭首飞,液体火箭路线成熟且能更快实现商业化,团队技术扎实、严谨务实,行业客户的评价也极高,我们坚定看好星河动力的发展未来。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时间虽短,有巨大挑战,但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以星河动力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企业奋起拼搏,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华强资本总经理陈玉:华强资本这一轮投资星河动力已经是第三轮领投了,我们2019年第一次投资星河动力时,见面五分钟我们决定投资星河动力,这五分钟我就看出几个创始人的格局和认知非常高,战略定位准确清晰,组织建设能力强。在投资上,华强资本坚持趋势投资和价值投资,我们非常看好航天赛道,中国商业航天市场未来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华强资本会继续关注航天赛道,与有格局、有情怀、有梦想的航天人携手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中航资本航融基金董事长孔令芬:“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建设航空航天强国的关键机遇期。近年来,中航航融充分围绕航空航天产业进行布局,投资星河动力,是看重其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先创新力”,能够以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导向,为卫星组网提供连续、稳定、质优、价廉的发射服务。
梅花新势能基金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我们一直看好商业航天这个新领域,特别是商业运载火箭赛道,星河动力是这个赛道里面最扎实的团队,也是第一个能实现商业闭环的团队。我们坚定的看好星河动力和这个行业的发展,所以也在持续加码。
0802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21日消息,近期,专注国内半导体显示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产业投资机构派诺资本宣布完成新一期基金募集,将延续以往的投资策略,继续助力细分产业的升级迭代和国产化转型。
据介绍,在暂未获得往期基金退出回报的前提下,派诺资本新基金得到了往期基金LP的大力支持,老LP复投出资比例接近40%,充分体现了LP对派诺资本管理团队和行业赛道的信任和认可。同时,新基金的LP新增了来自国内富有家族的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派诺资本新一期基金获得了上市公司达瑞电子的战略出资,这是派诺资本连续第二年获得新上市企业的第一笔对外投资。上述上市公司投资负责人表示,选择派诺这样的精品机构,主要是看中管理团队在细分领域的专业深耕和精细化布局,除了能带来投资回报上的稳定预期,也希望能依托派诺资本的行业经验、管理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实现产业协同,推进产业与资本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公司抓住国内半导体显示行业发展的机遇,为上市公司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据了解,派诺资本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新锐专业化产业投资机构,主要聚焦以半导体显示产业为核心的高端制造、精细化工和半导体芯片产业。管理团队成员来自相关产业、咨询公司、券商和私募基金,具备丰富的产业和基金管理经验,机构成立至今,已取得优异的投资业绩,获得了上市公司、地产企业和高净值人士等LP的高度认可。派诺资本已投资的代表性企业包括恒美光电、龙华薄膜、路维光电、思泉新材、博砚电子、欣盛半导体、德尔科技、显耀显示(JBD)、显芯科技等。
派诺资本创始合伙人陆清源表示,半导体显示行业是一个确定的、千亿级、稳定增长的市场,2020年中国面板出货量已占全球55%,预计2023年前中国将占全球面板出货量的70%。同时,伴随着国家对内循环和半导体产业的重视,以及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不断增长,多因素共振将助推半导体显示产业链未来5-10年的快速发展。除了近期越来越明确的政策导向,国产替代更是核心面板厂商自主选择的必然结果和市场规律。
0802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21日消息,互联网技术公司——博宇盖乐(Burning Galaxy)宣布完成千万美金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经纬创投独家领投。完成本轮融资后,计划于2022年6月在北美开始服务。
经纬创投合伙人王华东表示:我们看到全球内容行业“用户即创作者”主题的爆发,未来跨平台,、多端口,强沉浸感,用户共创的游戏势必会带来更加出色的游戏体验。BurningGalaxy在高拟真Avatar写实风格的开创,开放世界的叙事定位,用户UGC共创等层面,实现了非常多的创新,并依靠全球顶尖的游戏技术人才来构建这一全新的游戏世界,期待BurningGalaxy让元宇宙沉浸式体验更加向前推进。
博宇盖乐(Burning Galaxy)成立于2018年,目前公司正在开发的“Project-AE”项目是集数字人、虚拟世界、UGC为一体的互动娱乐平台。在此平台中,用户可以使用拟真又个性化的数字人在虚拟世界中交流和参与各种商务娱乐活动,拥有自己的公司、房产、游戏、甚至Club和开设大型音乐Party,也可以互相交易各自的UGC内容。通过UGC工具,用户可自行生成多人互动的游戏和剧本杀等虚拟场景。
博宇盖乐拥有全球化的研发团队,成员来自于NCsoft、EA、Valve、Joycity、PUBG等公司,在网游开发和影视制作、人工智能方面经验丰富。公司致力于世界的沟通和链接、协作与进步,宗旨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大、更有趣,在即将到来的元宇宙世界中,人们将不再陌生,更便捷地体验和享受元宇宙带来的赋能。
<项目目前封闭开发中,图为早期开发截图>
0731
不卖隔夜肉的钱大妈,正在经历一轮深度调整。
日前,有媒体报道,钱大妈北京地区7家门店关店,多个门店原工作人员确认了该消息。据介绍,此前充值未消费的金额,消费者可在钱大妈小程序上联系客服退款。
1月19日,钱大妈官微发布声明称,北京区域门店调整,属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公司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在相对稳定且成熟的市场,并加大预制菜的研发和投入。
关于在北方扩张遇阻,钱大妈也对媒体表示,北方消费者习惯一次性购入大量生鲜蔬菜,这使得其日清模式难以适应。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社区团购和电商围剿之下,钱大妈“每晚打折”的线下社区店,带客能力和人效、坪效大大不如以往,在成本较高的市场亏损几乎是必然。而其选择发力的预制菜,业界也不看好,作为社区运营商的钱大妈,并没有优势可言。
01 北京业务出现大规模调整
根据钱大妈声明,2020年公司首次进入北京市场。在开拓陌生市场的时候,采取相对稳健的策略,用少量的直营及加盟门店,寻找该区域的稳定盈利模型。过程之中的调整,属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
“北京市场有它的特殊性,我们低估了北京市场的难度,更低估了北京市场房屋租金高企带给我们的经营压力。”声明称,门店的单日客流量未达到预期水平,如果继续发展北京市场需要更多的投入。
据介绍 ,在经过综合评估后,钱大妈计划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在相对稳定且成熟的市场,并将在成熟市场加大预制菜的研发和投入。
天眼查App显示,北京钱大妈生鲜食品连锁有限公司早在2021年12月6日,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地无法联系,被北京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其旗下的12家分支机构目前已经有9家处于注销状态。
随后有消息传出钱大妈北京门店全部关闭。据央视财经,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丰仪南路的“钱大妈”生鲜食品的门店,这里的招牌上“钱大妈”这三个字已经看不到了,而且门店大门紧锁,里面的设施也全部被搬空。
距离广安康馨家园不远处的一家门店,根据附近居民的说法,该店于去年12月份关停,距其去年夏天开业时间尚不足半年。
钱大妈惠生园店一位负责人表示,因经营不善,钱大妈在北京的门店已全部关停。目前,在钱大妈官网上,已查不到北京地区的门店信息。
一位北京地区的加盟商透露,钱大妈毛利太低赚不到钱。他认为钱大妈的营销方式,比较适合于南方,北方还是慎重一点,其推行的日清模式损耗太大。
钱大妈官方也对外回应称,南北消费者生活习惯差异大,北方消费者习惯一次性购入大量生鲜蔬菜,而钱大妈的日清模式,需要每天有足够的客流才能保障门店正常运转。
公开信息显示,钱大妈社区生鲜(连锁)品牌成立于2012年,主打“不卖隔夜肉”经营理念,凭借 “每晚7点开始打折,每隔半小时再降一折,晚上11点半后免费派送”的销售策略,很快打开局面。
至2019年12月,钱大妈完成D轮融资,全国门店总数突破1700家。2020年底,钱大妈开始“挥师北上”,在北京的通州、大兴、朝阳区及河北燕郊开设了直营店,并吸引了加盟商在该地区开加盟店。
据了解,每进入一座新城市,钱大妈首先要在当地搭建供应链、打造直营店样板,后续就是招募、辅导加盟商,平台巨额投入包括供应链和补贴成本。
但正如声明中所说,钱大妈“低估了北京市场的难度”。
众所周知,生鲜本来是低毛利、高损耗行业,需要一定规模和稳定的复购率,才有实现盈利的可能。但钱大妈在北京地区门店数量较少,无法摊薄供应链成本,再加上北京一线城市租金、人力成本较高,这注定了北上是一步“险棋”。
此外,该品牌的一些前员工认为,南北方消费理念不同,“不卖隔夜肉”的卖点在北方吸引力不强。
02 被指割韭菜、扩张遇阻
不仅在北京地区遭遇水土不服,去年9月份因“割加盟商韭菜”的嫌疑而上了央视后,钱大妈就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和业务收缩,内部大范围整顿。
彼时,一则《央视曝光钱大妈加盟商亏损内幕,有加盟商一年亏40万元》的报道,让#钱大妈加盟商亏损品牌方获益#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据央视财经报道,为了快速获客,钱大妈采取激进的打折方式,直接导致了一些加盟店的亏损。
央视采访的一位加盟商表示,这种激进的打折方式,直接导致了亏损,多数消费者会养成特意等到打折时间再来光顾的习惯,导致门店菜卖的越多,亏损就越大,一年就亏了五十多万。
有分析认为,晚上卖打折菜的噱头,吸引了一波喜欢“薅羊毛”的消费者,尤其在下沉市场,这样的消费者更多,这直接拉低了加盟商的毛利。
因此,加盟商的利润远到不了招商人员口中的“20%~30%毛利、一年回本”的水平。事实上,不少加盟商撑不过一年,据央视新闻报道,有网友控诉自己卖房加盟钱大妈,投入170万元,但在近一年的经营中,每个月亏损平均在3-5万元。
但凭借“不卖隔夜肉”的口号、“日清”的商业模式,钱大妈获得了资本的青睐。2019年12月,钱大妈完成D轮融资,引入基石资本、兼固资本等投资者为其投资10亿元,当时钱大妈估值达到85亿-100亿元左右。
在资本的加持下,钱大妈顺理成章地开启了全国扩张。最近的数据是,截至2021年10月,钱大妈已在全国布局超30多座城市,门店总数突破3700家。
甚至在去年4月份、8月份,钱大妈两次传出了IPO消息。2021年4月份时,彭博社称,钱大妈拟赴港上市,拟集资4亿至5亿美元。且计划上市前,将再进行一轮融资,筹集20亿元令其估值可进一步提高至最多250亿元。
对此,钱大妈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阶段公司并未有上市计划,对于该传闻不予置评”。
然而,门店扩张和滚动资本雪球的同时,伴随着钱大妈加盟商亏钱的消息越来越多,2021年9月份,有媒体报道,钱大妈开始了人员“优化”,裁员幅度在50%以上,做的不好的区域关停收缩,内部大规模整顿。
与此同时,社区团购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狂飙,为整个生鲜行业带来较大竞争压力,使得钱大妈的加盟商生存更加艰难。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749万余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生鲜、水果、蔬菜、果蔬、生鲜团购”且状态为在业、存续等标签的相关企业。
1月5日,“第三只眼看零售”获悉,钱大妈福州区域门店,已经从四十余家关停至十几家,关店比例超六成。据加盟商透露,亏损严重难以支撑是关店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有加盟商代表赴广东总部协商。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从线下加盟商角度来看,生鲜电商以及社区团购的“围剿”,以及成本提升等影响,线下社区店“每晚打折”的模式必然会出现亏本,“有加盟商出现亏损是必然现象”。
03 预制菜会是突围出口吗?
退出北京市场的消息,让钱大妈的预制菜获得了很多关注。
去年12月份,钱大妈在华南总部启动名为“钱大妈大厨菜”的短保类预制菜项目,并在门店、线上小程序及菜吧上线12款预制菜。
钱大妈公司总经理冯卫华表示,公司加快布局预制菜产业,依托自有的供应链系统、冷链配送系统等,可以满足C端消费者短期保鲜类预制菜运送需求,实现预制菜赛道上“弯道超车”。
据介绍,钱大妈布局预制菜,将结合之前的“日清”模式来推广。也就是采用新鲜食材,制作短期保质的预制菜。目前,钱大妈已与农耕记、广州酒家等连锁餐饮达成合作,寻求社区生鲜之外的新增长点。
根据冯卫华接受采访时提及的数据,国内的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而且还在以每年20%的复合速度增长。
此时切入预制菜市场,是个好的选择吗?
“目前看上去预制菜好像是一个风口,但是我想未来的竞争会非常的激烈,钱大妈作为一个做社区的运营商,他去做这一块是没有任何优势的,特别是在成本方面。”朱丹蓬告诉雷达财经。
去年下半年以来,生鲜电商在经历一轮洗牌后,不少品牌纷纷入局处在风口上的预制菜,包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和盒马等玩家。
另一方面,相比商家和资本的火热,消费者对待预制菜的态度颇为“冷淡”。一位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很多都是机器按照比例计算炒好的,味道一般。一个人偶尔可以吃下,一家人的话不太行。
朱丹蓬也认为,预制菜在中国属于刚起步阶段,还未真正进入“产销两旺”的节点,虽然资本端很有热情,产业端很有激情,但是消费端并没有太大的欲望。
钱大妈能否做好预制菜业务?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0731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20日消息,浙江欧凯(OKAI)今日宣布已完成近亿元⼈⺠币首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资本旗下中金汇融基金领投,普华资本、物产中⼤等多家知名机构跟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OKAI是国内科技领域的“隐形冠军”之一,深耕全球微出行领域多年,为公用交通、乘用车之外的城市次级交通提供多种绿色、低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OKAI成立于2011年6月,是一家以工业设计和前沿科技驱动的智能科技公司,核心产品为e-scooter、e-bike等智能电动中短途出行工具,通过共享端、消费端双驱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多场景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OKAI创始人&CEO卢江涛认为,在Z世代崛起和“碳中和”的推动下,未来的生活将会加速繁荣,微出行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OKAI将提前布局新时代消费群体的出行选择,持续聚焦“生活新潮行”、“场景新体验”及“微移动革命”,以尖端技术创新成就大国自信“双碳”战略目标下的民族智造典范,丰富未来出行的多元化场景需求。
对于本次融资,卢江涛表示:“本轮融资感谢各大知名投资机构的高度认可与支持,OKAI始终致力成为国际领先的智能科技公司,为用户提供丰富有趣的智能电动出行产品。OKAI坚持充分挖掘数字技术的赋能价值,探索5G时代下智慧数字技术的有效融合,持续关注Z世代消费增长的新趋势,打造出文化认同的社交出行场景,将创新和态度融入城市出行领域,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出行场景体验。”
中金资本旗下中金汇融基金董事总经理蒋兴权表示:“全球疫情与碳中和背景下,引发微出行场景的扩容与创新,中金坚定地看好这一领域从产品到运营层面的长期增长。OKAI作为具有10年以上商用电动滑板车ODM领域积累的头部玩家,在研发、生产、设计等方面建立了较高的竞争壁垒,广泛受到海内外头部客户的认可,近年来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中金非常愿意陪同OKAI一起,不断推动产品革新、场景革新与技术革新,继续扩大领先优势,成为全球范围内微出行领域的领航者。”
普华资本董事总经理王红雯表示:“在全球范围内,两轮车是天然的大市场,智能化则给了新进入者实现对传统电动两轮车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对于长期服务海外共享出行市场的OKAI而言,其电动两轮车在智能化、安全性方面都具备相当高的水平,我们相信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发展,OKAI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OKAI产品不仅具有娱乐和出行双重属性,且环保、便捷,其科技感、智能化十足的产品将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新出行的首选。”
物产中大投资总经理周平平表示:“低碳正成为未来产业生存与变革的新基因,也是物产中大投资公司重点关注的方向。OKAI作为专注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电动滑板车企业,在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让企业发展与民生促进相融互促。投资这样的企业,可以说是顺势而为。祝贺OKAI获得更多优质机构的加持,我们坚定看好OKAI在电动滑板车市场持续扩大优势,也期待能一起互相成就,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光源资本副总裁权博表示:“出海一直是我们高度关注的领域,很荣幸能服务OKAI这样优秀的科技制造出海企业。OKAI深耕电动滑板车领域十余年,产品实力广受国际一线客户高度认可,已奠定全球市场领先地位。而在疫情和碳中和背景下,次级交通市场迎来进一步爆发,我们看好OKAI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背靠中国产业链的强势地位,进一步扩大领先身位。期待未来OKAI在智能化提升、潮酷文化生态打造、全球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突破,继续引领绿色出行时代潮流。光源持续看好OKAI的发展并将长期陪伴。”
0730
过去几年,在食品和新消费领域,基于新商业要素的全新演绎、匹配新人群需求的细分及更好的表达,历经电商红利、社媒流量红利、供应链红利以及品类裂变红利四个商业红利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新品类新物种在中国呈现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
但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当电商红利和社媒流量红利逐渐褪去,红利变成红海,越来越多迷失在流量内卷和ROI内卷的消费品牌们,陷入“增长不动”的泥沼和危机。
今年,伴随着反垄断、限制互联网内卷、抓实体经济…互联网巨头间的流量壁垒被拆除,电商和社媒平台生态环境正在从割据走向融合,开放互通的“大流量时代”即将成为新基础设施,流量成本降低的新流量生态,对于品牌来说,更应该借这个契机去思考如何把握品牌价值与流量之间的平衡,把更多精力放在修炼自身内功,回归到产品创新,回归到品类心智,回归到如何通过更加鲜活的产品与消费者共情,在细分品类持续破圈、创造新物种。
在这样的背景下,Foodaily年度商业热点从全球20万新品中探寻品类发展规律,研究全球消费变迁,结合中国市场深度洞察,研究新消费人群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探索技术重构、品牌潮趣两大消费新动能带来的新价值,将落脚点聚焦到品类裂缝/创新产品前瞻性发现,希望协助新消费入局者们锚定细分市场和品类裂变机会,为下一年的产品创新提供灵感和决策参考。以年度商业热点为起点,Foodaily每日食品将携手商业、产业,共同见证并助推食品新物种新一轮爆发。
商业热点,之所以能“热”,底层逻辑都离不开与消费者的同频共振。因此,我们也从健康、精神愉悦,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家&温度)、对美的重新定义,这四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维度出发,去揭秘在不同层级消费需求下,我们给出的10大商业热点观察和品类预测。
01
从生理到心理,
健康是永远的第一道防线
不管任何时代,“健康”二字,于民,于家,于国,都是根本性刚需。新消费浪潮裹挟着各种文化观、审美观、生活观、饮食观呼啸而来。但唯有对健康的追求始终屹立不倒。
当下,各种宏观因素都在强调或推动“国民健康”成为发展之本。无论是“健康中国”战略、老龄化加速、投资向大健康领域加速倾斜,还是科技创新,都为发展健康产业创造了最大空间。
微观层面,健康消费正从过去的“弱势人群”向大众化扩展,健康产品的购买核心年轻化,消费场景日常化;产业上下游各方都在围绕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提供高度个性化、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健康产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因此我们说:健康是不确定下的最确定性机遇。从健康角度寻找未来的商业机会,这将会成为整个食品行业追逐的新常态。
核心供需矛盾:相对落后的中草药供给VS 不满足的养生保健需求
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伴随着国人生活、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健康、防病、保健、养生意识逐渐增强,中国营养保健品市场规模在短短三十余年间蓬勃发展,兼并传统意义上的保健食品与新兴功能食品两大类,成为一个规模接近4500亿的广阔赛道。
其中,传统保健食品规模在2020年零售额为2887.76亿元,从人均角度看,中国保健食品人均消费量约为发达国家1/5。美国市场保健食品渗透率50%,粘性用户60%,而我国仅有20%渗透率和10%的粘性用户。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再提升20%的市场渗透率,就会新增出一个全球第二大市场。
而相对来说,新兴的功能性食品,介于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之间,为消费者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品类、产品和功能选择。软糖、饮品、代餐粉粉等不同产品形态推新,体重管理、美白养颜、肠道调节、助眠等功能需求的细化,让功能性食品在短时间内呈现爆发态势,近3年平均增速超过15%。
但我们去看无论是传统保健食品还是新兴的功能性食品,会发现其中的功能成分主力,大部分具有“西式基因”。保健食品中传统中草药占比仅为30%,益生菌、胶原蛋白、葡萄籽、玻尿酸、GABA等现代化成分正在快速圈粉获得年轻人宠爱。
现代科学+草本文化+新养生需求=功能食品国潮时代
在这场功能食品大潮中,Foodaily认为,立足于中国传统草本养生保健智慧和丰富的草本资源供给,东方草本还没有发挥出全部的实力。
近几年,我们看到新消费推动国潮文化,国人对中医食补、药食同源这些理念开始重新看重;与此同时,对于草本的现代科学研究也在不断精进,屠呦呦以中医为本植物青蒿里提取出了全新的抗疟药青蒿素,中医药在新冠诊疗过程中介入率超过90%,以中药为背景的企业凭借研究和供应链优势降维突击食品领域,新兴消费品牌也盯上了这块蛋糕,用互联网思维赋能传统药食同源文化...
对标海外,1994年,美国就正式认可植物提取物作为食品补充剂使用,至今草本补充剂已经成为美国功能食品赛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中国当下消费者养生保健需求全面觉醒时代,凭借现代科学的助力,东方草本理应也必将在这场功能化大潮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开启真正属于功能食品的国潮时代,创造全新商机。
品类裂缝精选观点:
东方草本应该融入国人生活方式,找到更接地气的品类表达,喝汤吃粥,是让东方草本出圈的理想途径。
核心供需矛盾:领先的科学研究VS 落后的消费认知
消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多数人的第一健康痛点。
从“吃嘛嘛香”到“肠道健康”,再到“后消化健康”,以消化健康为主核心诉求的食品在全球范围内一直是关注焦点。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 的数据,全球消化健康类产品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377 亿美元增至 2030 年的 725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 8.5%。在中国,2.5亿老年人在胃肠疾病上的人均营养品支出达到1200元(2019年数字),由此衍生出的消化健康需求可形成3000亿元的巨大市场。
全球关于消化健康的研究积累深厚。以“脑-肠轴”、“肺-肠轴”为代表,行业对于肠道健康态与全身各处的紧密关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旨在改善口腔、皮肤、神经等各器官系统健康的益生菌株、膳食补充剂和功能食品相继问世,推动“消化外延”概念浮出水面。
当下的中国,快节奏的生活和压力、不科学的饮食和锻炼导致国人消化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以肠道为核心的消化系统成为国人最关切的健康问题,然而,大多数国人对肠道认知并不全面。除了消化,对于排毒、营养吸收、免疫、情绪调节等关联功能的认知率并不高。
近几年,益生菌在国内市场已初步建立起势能,功效研究、活性保护技术成果不断,有力推动了消化健康类产品创新。然而,消化健康科学认知的普及仍然任重道远。从肠道健康出发外延,带动对全身健康的关注,新的原料、解决方案以及新的体验形式奔涌而出,共同演绎消化健康3.0 时代新势力。
品类裂缝精选观点:
在常温酸奶中添加后生元,提高营养和功效表现,不止是为千亿级常温酸奶市场注入新活力,也将加速14亿消费者对于消化健康的科学认知过程。
核心供需矛盾:丰富的果蔬供给VS 单薄的消费场景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果蔬生产国与消费国,果蔬品类丰富,是国内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得益于长期的宣传教育,果蔬本身的天然健康特性被消费者广泛认可和接受。但与丰富供给形成对照的是,与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值相比,国人的果蔬实际摄入量严重不足。
供需矛盾的关键点在哪?Foodaily认为是果蔬及果蔬制品消费和应用场景的缺失。在追求天然健康新鲜的大趋势下,消费者对果蔬提出了方便和体验的更高阶需求,但国内果蔬市场在产品类型、技术含量、场景开发等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让产业端发展与“第一果蔬大国”的地位相符?如何提升品类丰富度、拓展消费场景,增加居民消费意愿,这是留给果蔬行业的巨大挑战与机遇。
另一方面,在巨大需求的推动下,食品行业也正在掀起果蔬热。
1)果蔬在很多品类中的出镜率越来越高:NFC果汁、儿童零食、新茶饮,以及以发酵果汁、抗氧化提取物等应用形式的功能食品
2)跟果蔬相关的新消费品牌屡获资本青睐:儿童零食、果蔬纤体、果茶、花果酒、椰基零食等品类上均有多个品牌获得融资
3)以可食用涂膜、超声波为代表的果蔬保鲜技术,以HPP、冻干为代表的加工技术,正在源源不断从实验室走向加工线
最后,“科技兴农、振兴乡村”国家战略的大力推进成为果蔬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强引擎。依靠地域特色果蔬带动农业发展,实现乡村共同致富的动人故事不断上演,都让我们坚信:果蔬必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品类裂缝精选观点:
以发酵为代表的加工技术让果蔬产品更加多彩。通过发酵,可以实现减糖、增加营养成分、调节风味口感等诉求,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发酵果蔬饮品将成为果蔬大爆发的“先锋军”。
03
上瘾、情绪、体验、文化,
被重塑的“精神”刺激生意
今天的年轻人,精神上的享受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注重自我愉悦的他们,愿意为他们相信的文化、爱好、信仰买单、烧钱,去获得情绪、体验上的愉悦、期待和满足,盲盒、手办、潮鞋,这些看似无用的快乐,正在成为年轻人越来越重的精神“上瘾”支柱。
在食品饮料领域,这个趋势同样存在。Foodaily认为,所有能穿越周期的单品或品牌,一定是和消费者产生了某种“精神交易”,从最原始的糖油脂麻辣鲜香等感官上的刺激,到关注长期可持续的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食品饮料的“瘾性消费”正在被年轻人的新需求改写。
核心供需矛盾:行业分散、产品单一VS国潮文化改造
闭店潮与融资热同时出现在一个品类,烘焙是新消费革新的重点阵地
一边是传统烘焙品牌的闭店大潮,一边是国潮复兴背景下中式点心的革新进场,新旧交替的背后,烘焙赛道受到空前关注。
曾经,糖与奶油的甜蜜,或酥脆、或柔软的口感,香喷喷的气味,鲜艳明亮的色调,亦或是介于零食与正餐之间的定位,让西式烘焙在中国饮食中占据了一席之位,成功抢占了中式糕点的部分市场份额。虽然如此,但对比饮食习惯相近的亚洲国家,如日本与新加坡等,中国人均消费量不及日本的一半。
国潮之下,中点复兴。近些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式糕点也随之兴盛,稻香村等老字号顺应国潮流以及泸溪河等区域新锐,从产品开发、空间设计到营销等方面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并因此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2021年,新国潮烘焙品牌风头正盛,深受资本市场青睐。
类比饮食习惯相近的日本市场“和洋折中”或“和风西点”的行业演变规律,国潮之下,烘焙将成为最优先、也是最容易被改造的品类。而在中国,现代化的新中式糕点将与本土化的西式烘焙将共同演绎中国烘焙文化,Foodaily认为:
拥有文化自信的新生代,在主食化和零食化的大趋势下,究竟需要怎样的烘焙产品与品牌,处在整合与变动中的烘焙市场将如何进化?国潮如何赋能烘焙市场增长?中西交融下,未来裂分的增长空间在哪?
品类裂缝精选观点:
如同时尚行业,在国潮赋能下,百变西点将每隔几年就会有大流行单品出现。其中红豆、红薯、茶等传统经典食材的精致表达中国文化改造烘焙的重点方向
核心供需矛盾:新一代年轻女性VS 更挑剔的要健康也要愉悦的新体验需求
要健康要愉悦,打动女性的可能不只是“减糖”
年轻女性的消费力量和悦己需求崛起,掌握10万亿女性消费市场的她们,催生新茶饮、低度酒这些赛道成为万众瞩目焦点,下一个愉悦女性的赛道是什么?
在当下蓬勃发展的女性食品赛道,我们认为“悦她”有两个不能被忽视的核心特质,第一是女性对于“甜”的深度羁绊,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感受到甜带来的情绪上的愉悦,在情绪波动时甜和热量的摄入对她们来说是必须的情感慰藉;第二是女性对于健康和外貌的焦虑,过多的糖会引发她们对于长胖、不好看的生理和心理负担感和焦虑。
0糖气泡水的出现,在饮料的场景上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痛点,同时也带动减糖不减甜成为饮料赛道的标配。但Foodaily观点认为,气泡水的走红,并不能单一的理解为在减糖上的成功,元气森林做对的是围绕减糖后的饮料做了整体的口感体验提升,使用的核心元素是气泡和代糖。
也因此我们提出,满足女性消费者的健康愉悦需求,品牌决不能只是单纯的减糖,而应该回归到对于口感体验的打磨。回顾近几年市场广受女生欢迎的爆品案例,会发现一些口感形容词,比如浓郁、丝滑、Q弹、空气感....很容易激发愉悦联想,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品牌正在通过创造独一无二的口感定位去抢占消费者心智,比如“厚乳”“QQ弹弹还能拉丝”。
花样百搭的“乳”元素赋能,健康轻甜主义来袭
而这之中,有一个关键原料,乳品,必定会在女性健康甜点革新这件事上,创造更多商机和价值。一方面,乳品本身在消费者心中具有健康认知,而且乳品的天然成分配比决定了它天生拥有的丰富口感和香气,与各个品类都可以百搭融合,在乳品消费渗透更好的海外市场,乳品与甜品在口感上的碰撞已经被玩出了非常多的花样,为国内市场带来更多创新思路。
从酸奶、乳饮料等日常乳品品类的甜品化翻新,到冰淇淋等传统乳品甜点的健康革新,或者利用乳基打造布丁、奶冻等甜点新物种...都可以成为这个赛道下的创新切入点。
用健康的“乳”元素打开纵享美味的甜品,“九亿少女”的新愉悦主张必将会激发更大的健康甜品市场。
品类裂缝精选观点:
外“要迷你精致,要生图能扛能打”,内要“健康轻甜,要愉悦纵享”,革新的乳基精致INS甜点,正在蓄势待发掀起下一轮悦她风潮。
核心供需矛盾:“内卷想躺平”的一代VS 新的精神&能量需求
得年轻人得天下,这句话在如今的能量饮料赛道好像还没有找到正确表达方式。对标海外,我国人均能量饮料消耗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在海外年轻人群中渗透率较高的能量饮料在中国需求还没被完全调动。
复盘能量饮料在中国的成长路径,是抓住了长途司机等长期体力劳动者身提神抗疲劳的核心诉求。而当下的年轻一代,工作方式逐渐从体力疲劳转向脑力疲劳以及由于压力、焦虑带来的精神疲劳和心理上的疲惫。
从解决生理上的刚需,到满足精神情绪上的能量提升,当下年轻一代的悦己需求在年轻男性消费者已经得到体现,也必定在男性为主的能量饮料赛道,激发出新的火花。
Foodaily认为,类比于茶、咖、低度酒、气泡水,下一代能量饮料要想成为年轻人的新“瘾”品,需要在生理功能上设计“健康轻负担”的长期上瘾属性,和情绪上的愉悦场景体验相结合。抛弃掉“喝能量饮料,加班到半夜”的负面关联,而是回归到短平快并且持续的“快乐”的情绪和能量激发,比如运动表现更好、上班时工作效率更高、休闲活动时更有精力...
当下能量饮料市场,龙头陷入商标纷争,赛道竞争格局远远未定,而年轻一代从身体充电到情绪解压,从精神愉悦到社交认同,匹配不同生活方式生活场景下的新能量需求,从细分品类的跨界突围到产品的创新打磨到人群场景的共鸣触达,用快乐重新定义能量饮料的商机已经悄然显现。
品类裂缝精选观点:
结合碳酸饮料的快乐上瘾性,匹配提神激活的可持续诉求,给碳酸饮料加上健康能量BUFF,是下一代健康瘾品的全新演绎。
核心供需矛盾:大赛道的产品趋同VS碎片化时间下的多元需求
与主食相对,零食代指正餐外的所有食品统称。从这个意义上看,零食并不受限于口味、食材和品类,本质是霸占嘴巴在三餐之外的所有时间、场景和情绪。
得益于其独有的包容属性,从餐间充饥到休闲解馋到愉悦心情到谈话社交种种功能需求出发,基于中国独特的美食文化、地域口味差异、丰富的食材资源以及外资介入的背景,在短短工业化几十余年间,零食赛道已经演变出上千类品种,迅速扩大至万亿规模。
但巨大的想象空间下,休闲零食市场却像是一盘散沙。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6.3万余家休闲零食相关企业,中国零食市场最大的企业在这个赛道的市占率都只有2.3%。激烈竞争下,集中度低、细分品类发展不均衡,产品越来越趋同等痛点也一览无余。
但在消费侧,中国独特的美食文化、地域口味差异、丰富的食材资源以及丰富的人群圈层、碎片化需求和多样化场景又带来了大量值得被挖掘的需求,这决定了零食在中国市场演化出了非常多的小的品类和品种机会。Foodaily认为:
1)零食的核心特质是碎片化时间下的情绪满足;
2)零食并不受限于口味、食材和品类,核心就是霸占不同圈层消费者在正餐之外的所有时间、场景和情绪;
3)零食更需要设计上瘾点去满足消费者的“情绪”需求,教育消费场景和习惯。
在这样的供需矛盾下,在万亿零食赛道,大赛道下的小品类时代已来,并将诞生大量零食新物种。
零食新物种,需要具备的特质是什么?除了在品类心智上拥有先发优势,还需要拥有别人短时间内无法抄袭复制的突破性的产品上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给出了从品类、技术、配方、场景、原料等不同维度的切入方向。
品类裂缝精选观点:
把所有品类重做得健康一点,并不能成为儿童零食的核心壁垒。儿童零食应该成为链接家庭情感的重要社交工具。只有匹配场景定位、从情绪攻克这门生意,儿童零食才能真正在不同代际下长期延续。
03
家&温度,是文化,是传承,是链接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的核心生活诉求已经由“美好生活需要”替代“物质文化需要”。那么,中国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到底是什么?波士顿咨询公司与巨量引擎联合研究联合发布的《中国居民消费趋势报告》调研显示,家庭幸福和谐排在第一位。
而传承千年的饮食文化内核便是“家&温度”,从生活的烟火气、人与人的情感链接入手,驱动新时代“家&温度”演化,可以为食品饮料行业带来哪些商业热点?
核心供需矛盾:现代生活方式VS 有温度的主食文化内核
在中国人的基因里,似乎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面、香喷喷的米饭,便立马被治愈到心坎里。作为上下五千年餐桌基本面,主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主食承载了厚重的中华饮食和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甚至是中国人对于家、朋友、感情的寄托。作为特殊的存在,主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转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最为敏感,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年,粉面爆发正式吹响了“中式快餐进击”的号角。此外,增长惊人的预制菜也迎来第一股,并登上央视与微博热搜。
消费侧与行业侧的步调同频,催生“新主食文化”
在消费侧,经济与社会告诉发展,生活方式转变 。城镇化加快、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单身经济、女性进入职场等带来了新的家庭餐桌需求。
在行业侧,餐饮连锁化&数字化、冷链物流、真空&保鲜技术、熟制工艺发展等为新餐饮文化的迭代带来了可能性。
Foodaily认为:
而在这场变革中,主食文化带动配餐,一站式打造“好好吃饭”体验,另外,西式料理也不甘落后, 粉面之外,跳出懒宅的表象需求,我们还看到了哪些机遇?
品类裂缝精选观点:
简单不乏温暖,预制菜2.0正孵化家庭烹饪新习惯。未来,一顿简单烹饪、有烟火气的家常饭将遍地可见。
核心供需矛盾:看得见的老年食品缺口VS 看不见的亲情孝心推手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6亿,我国即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新一代银发族如何吃,吃什么、如何更专业的吃,成为全民关注焦点。
《2019-2020中国食品消费趋势及创新白皮书》显示,老年人年均消费22600元,其中食品餐饮消费达到7972元。面对万亿规模的巨量市场,一方面是缺标准、缺品牌、品类单一、体验感差、渗透率低等行业痛点,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相继出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老年人膳食指导、老年食品通则等法规标准,规范与引导老年食品产业步入良性快车道。
新消费背景下,Foodaily认为,老年食品市场正面临着2个大的机遇:
一是,伴随着更多中产阶层步入老年群体,数字化兴起,银发族整体消费能力与审美能力大幅增强,更加追求时尚和体验感;对适老型产品的形态、功能、场景和包装要求有了质的提升。
二是,年轻人的新理念、新认知和新态度,为传统老年食品市场注入新鲜活力。京东数据显示,老年产品的消费,一半由年轻人所驱动完成。来自青年的反哺,已经成为当代养老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是推动老年食品创新的新力量。
品类裂缝精选观点:
突出健康化、低糖化(低GI值)概念的主食,包括米面食品、汤&粥、烘焙、乳品,这是最容易打动老年群体、最值得改造升级的品类。
04
可视化的科技美、人性美
核心矛盾:无用的颜值VS 理性与感性兼并的体验需求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2020年提出了“颜价比”这一概念,指当下消费潮流中过分强调外在颜值,而弱化本质创新的现象。不可否认,颜值即正义,即便再过10年也依然成立。尼尔森数据显示:64%的消费者会购买包装诱人的产品。在国潮汹涌的年代,有多少新品牌是靠着迎合新生代审美偏好而非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出圈、爆红的呢?
很自然我们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说第一次消费靠颜值。那么,再次消费直至反复购买,靠的是什么?
始于颜值,忠于“人品”。缺乏内涵的包装只是一张彩色的纸,包装中传达的品牌价值才是固粉利器。
包装不止是提供最基础的保护性、安全性、环境适用性,也不只是提供视觉享受、情绪满足,包装是对消费趋势、行业趋势、商业环境以及社会变迁的集中体现。
人口结构调整、生活方式多样化、全球化驱动的设计理念大交流,社会阶层分化带来对高端和性价比产品的旺盛需求,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智能制造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包装行业的走向。我们认为:满足以人为本、以社会为背景、以科技为底层推动力的更高阶体验,这是包装创新的总体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下,智能化、时尚化、人本化、可持续和体验度将让产品包装充满科技之美,人性之美。
品类裂缝精选观点:
突出超便捷食用体验的包装,将助推品类革新,例如挤压式的调味瓶、微波方便食品。以锁鲜、延长保质期、智能标签为代表的新技术让包装更懂人心。
0730
2019年B站跨年晚会播出后,收获好评一片,其股价新年开盘4天,就大涨了近20%。2020年B站跨年晚会再创佳绩,收视率仅次于湖南卫视,结果股价又是4天飙升了20%。2021年B站的跨年直播收看人数达到新高,最多时有3亿观众同时观看,但跨年之后,B站的股价却再也没有重复过去的辉煌。
不堆砌明星,不落俗套,观众还可以“穿越时空”……B站的晚会依然有看头。特别是《错位时空》节目,让《觉醒年代》的陈延年和其扮演者张晚意在“平行时空”中开启了一场隔空百年的对望。观众一边穿梭时空一边把“泪目了”的弹幕刷爆了屏。最后满屏的弹幕“这盛世如你所愿”甚是壮观。
但B站超高的收视率,却没有迎来股价的上涨,反而是一路下行。
没抓住年轻人的品牌是没有未来的,正如可口可乐前任全球营销副总裁Javier曾说的“为品牌设置增长引擎的秘密是:一定要让品牌在年轻群体中的市场份额高于在年长群体中的市场份额”。
可B站握着年轻人,却看不见清晰的未来。
01 B站的喜与忧
B站握着Z世代(也叫“后浪”,指出生于1995-2005年的人),但这些人是需要跟爸爸妈妈要钱的孩子,所以并没有为B站创造可观的收益。如今各大平台的商业变现主要还是靠“前浪”买单,B站能做的就是呼吁资本跟他一起等后浪们长大。
但奇怪的是,就是这波Z世代,在快消品世界里却是另一副面孔。
他们有更强消费意愿,倾向小众文化,所以快销品牌为了迎合Z世代,一系列高端、个性化产品横空出世。喜茶、蜜雪冰城代替了平价的香飘飘,网红零食也在不断升级。快销品牌眼里的Z世代和B站的Z世代,好像是两拨人。
好在资本愿意相信B站,跟他一起等,因为年轻人真的喜欢B站。2021年第三季度B站月活用户2.67亿,同比增长35%;日活用户7200万,较去年增长35%;日平均使用时长88分钟,达到历史新高。
而且B站用户不只看视频,还拍视频,这让B站建立了自循环的内容生态。B站CEO陈睿说:“B站不是内容驱动是生态驱动的,做好的内容机制,土壤好了就会开出各种各样的花。”但尴尬的是,B站保证得了UP主“开花”,却保证不了UP主“结果”。
B站UP主收益实在太低了。有些开箱博主连几十块钱买东西的钱都赚不回来。B站制定了反哺UP主的激励机制,但获得奖励的条件非常高。所以公司年报中针对激励计划所产生的成本,一直处于所有成本的最末位。
好在用户真的爱这个“小破站”,UP主们“用爱发电”,持续活跃在这里。
只可惜“用爱发电”的运营模式很难长久。2020年,一批赶海视频UP主集体晒出海报,宣称告别B站并与西瓜视频(字节跳动旗下视频网站)签订独家协议。据称,改换门庭后,他们收益增加了10-20倍。另外巫师财经被挖走与西瓜视频签订排他协议,“跳槽”费用网传高达2000万人民币。
面对字节跳动的围追堵截,B站不赚钱的问题已经越来越致命。
2021年前三季度B站亏损达44.91亿元,单三季度B站就亏损了26.86亿元,超越爱奇艺三季度的17.3亿元亏损,成为视频行业新晋亏损王。
喜人的用户增长,3亿人同时在看的跨年晚会,都无法阻止B站股价一泻千里的走势。B站的增长故事已经弥补不了亏损的短板了,人们担心B站正走在爱奇艺衰落的路上。
02 破了圈,但又离不了圈
破圈,寻求用户增长,这是B站的核心战略。
中国二次元的用户上限是1亿人,B站要增长只能多元化。2020年,科技、知识、财经、职场相关的内容,让B站实现了用户的快速增长。2020年11月,陈睿对提前完成全年用户量目标表示惊喜,并提出了争取2021年用户增至2.2亿的目标。
2021年2月,快速的用户增长让陈睿掷下了要在2023年冲击4亿用户的豪言。这意味着2021年B站至少要达到2.5亿的用户量。目标越大,实现目标的过程就可能越激进。为了打造一个开放多元的生态体系,B站从会员生态、品牌生态、内容生态、商业生态等方面做出诸多改变。
2021年第三季度,B站的月活用户达到了2.67亿,用户增长再次超出预期。不过从2021年B站的跨年夜也不难看出,它离二次元的小圈子越来越远。有网友开玩笑说,看2021年跨年晚会之前想的是“可别整那么多二次元了”,看完之后的感觉是“你倒是整点二次元啊”。
2021年陈睿反复强调了,生活、游戏、娱乐、动漫和知识大区已经取代二次元,成为B站最受用户欢迎的前五大内容品类。
但尴尬的是,B站一边疯狂抛弃二次元,一边无法从二次元“断奶”。
二次元游戏《FGO》在2016年入驻B站后,就一直是它的“现金牛”,鼎盛时期一个游戏甚至撑起了B站营收的半壁江山。b站通过二次元游戏的联运和代理发行,获得与厂商五五分成的收入,支撑起了公司80%的业绩。
2016年B站上线的大会员订阅,主打内容依然是二次元番剧观看(非二次元的付费电影、电视剧和综艺,在B站尚未形成规模),此后B站兴起的直播业务和电商业务也主要围绕着二次元内容展开,所以B站的收入来源仍非常依赖“破圈”前的二次元原生客户群。
但向着4亿用户疯狂迈进的陈睿,招揽了众多新用户。新人大量涌入,平台精力的分散和社区氛围的微妙改变下,令B站的原有业务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2021年前三季度,B站加大游戏宣传的前提下,游戏收入只增加了9%,游戏营收占比下降到30%。B站握着四分之一的互联网用户,游戏业务却仅拿下了大盘子的2%。
究其原因,首先是政策打压让很多游戏关停。其次,《FGO》和《碧蓝航线》两款元老级游戏已经进入生命衰退期,但B站却“后继无人”。另外,随着TapTap等免收渠道费的游戏社区的兴起,B站的渠道优势也在日益下滑。
如今B站电商、广告、增值业务虽然都有一定的增长,但还没有哪一个业务能承担起与用户规模成正比的“现金奶牛”重任。B站的收入出现断层。
收入端增长不畅的B站,花起钱来却毫不含糊。
B站一直不差钱。手握年轻人,B站接连收到腾讯、阿里巴巴、索尼的巨额战略投资。强大的融资能力给公司带来了充裕的现金流。
但较为激进的扩张战略,使得公司销售费用大幅上涨。成立12年,B站累计亏损超过96亿,并且似乎还要加速亏下去。
因为破圈这件事,不花钱不可能实现。B站破圈必然面临完善内容生态,完善版权业务,向泛娱乐综合视频平台转变的挑战。但探索自制综艺,购买纪录片、电视剧、电影、综艺等版权视频,布局电竞直播,举办众多线下大型互动活动……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随着B站破圈,其管理成本也翻倍的增长。B站内容主要采用人工审核的方式,随着用户量的增长和用户群体的扩大,管理成本自然会不断提升。
另外,B站还在不断地对外投资。2021年以来B站就投资了40多家公司。投资游戏、MCN、动画、影视版权公司尚且无可厚非,但B站还投资了餐饮、电动汽车、服装这些关联度并不高的业务。投资战略让人非常迷惑。这些投资在三季度,直接导致了B站7.24亿的亏损。
收入断层,支出猛增,B站的亏损逐渐扩大就成了必然。不尽快遏制这个局面,B站用户达到4亿之时,等着它的必将是更大的赤字。
03 恰饭已经成了B站的命门
如今B站的游戏自研业务有进展,但能否跑出爆款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大会员业务囿于竞争压力,前景不明;电商直播尚处摸索期,竞争压力同样不小……此时广告业务就成了B站不能不挖的宝矿。
近百年来,把观众的“眼球”卖给广告商一直是媒体的生存逻辑。但2016年,B站开始尝试贴片广告,结果大量用户离开。陈睿只能妥协,最后将贴片广告转为推荐广告。为什么别的媒体加广告天经地义,可到了B站就惊天动地?
跟其他平台的媒体定位不同,B站是社区。如果把抖音、快手、小红书、爱优腾这些媒体比作广场,那B站就是年轻人的会客厅。大家在会客厅里面做喜欢的事情,会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它沉淀下来的文化氛围才具有不可复制性,也保证了平台用户的高黏性与高留存率,这是B站的护城河。
可这条护城河不但挡住了敌人,也挡住了B站的广告业务。在广场上看到举着广告牌的人,大家可以不管不问。但在自家会客厅看见打广告的人,当然会忍不住把它踢出去。更何况,B站的用户话语体系和品牌的话语体系完全不同,两者就显得格格不入。
张小龙曾经把微信比作我们“最好的朋友”,“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所以微信至今没有开机广告。B站的战略也相对克制,因此一定不会自寻死路硬生生地把广告加上。
B站用户其实不讨厌金主的角色,跨年晚会的冠名,用户甚至很感谢。关键是品牌如何融入圈层文化,让用户觉得品牌是“自己人”。这一点需要B站重新思考,比如怎么帮助品牌去建立新的话语方式?怎么为品牌建立角色感?怎么跟用户进行情感互动?等等。像2020年肯德基在B站全民复刻吮指原味鸡,就为品牌提供了很高的热度。
12月10日,B站2021营销大会发布了商业中台系统“品牌银行”,由商业流量管理系统、广告系统、UP主商业合作平台“花火”组成。为UP主“恰饭”提供官方支撑。
对于广告效果,B站也给出了新的衡量标准。B站提出“品牌资产=品牌内容+用户关系”,使用“品牌相关稿件增加倍数”的客观数字,来诠释“社区复利”。用“搜索量增加倍数”来诠释“IP复利”,从而将用户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连接具象化、数字化。
用户规模增大,最直接的效益就体现在广告业务上,如何在B站不变味的前提下合理恰饭,已经成了B站的当务之急。腾讯在第三季度的广告收入为225亿,快手在第三季度的广告收入为109亿,字节的广告收入大于300亿,B站视频日均播放量为23亿,三季度其广告收入仅为11.2亿。算下来每1000次播放量才产生4.2元广告费。
但需要注意的是,广告业务依然有天花板。如何像微信一样,通过纵向多元化自己的经营范围,整合产业链,将原本的市场交易转变成企业内部行为,构建起自己完善的商业生态应该才是B站的未来。
在社区运营方面,没有成功的先例,B站想成功并不容易。知乎上关于B站的吐槽不少,员工工资低,工作压力大,中层人员流动频繁等等。B站虽然在流量上是一个大站了,但一直在拼命奔跑,还没有锻炼出一个掌舵大公司的团队。如今B站是时候慢下脚步,从粗放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了。
0729
苹果终于要为「蝶式键盘」付出代价了。
当地时间 7 月 18 日,苹果同意支付 5000 万美元,就一场针对蝶式键盘质量问题的集体诉讼达成和解。
和解协议生效后,苹果不仅会为出现故障的蝶式键盘提供免费维修,还要额外支付美国用户一笔现金赔偿,根据不同的 MacBook 机型,金额为 50-395 美元。
蝶式键盘诞生于 2015 年,原本是苹果为削减笔记本厚度而采用的一种全新设计。相比传统的剪刀式键盘,蝶式键盘键程更短,更薄,更稳定。之后,苹果将蝶式键盘推广到了整个 MacBook 产品线。
但它很快引发了灾难性后果。由于键体更薄,蝶式键盘很容易因为进灰而导致手感变「粘」,甚至整个卡住。苹果尝试了数次改进,最终决定放弃。
2019 年,苹果正式将蝶式键盘踢出了产品线,宣告这次「创新」的彻底失败。也就是在 2018 年,美国用户提起了针对蝶式键盘的集体诉讼,4 年后,诉讼也终于尘埃落定。
蝶式键盘的失败,不只是一个工业设计问题。2015 年随蝶式键盘问世的 MacBook,曾被苹果寄予厚望。不少人认为它是自 2008 年 MacBook Air 问世后,笔记本电脑的又一次革命。
现在,又是 7 年过去,笔记本电脑变回了 2008 年的样子。
01
「重新发明」键盘
2015 年,蝶式键盘「含着金汤匙」出生。
那场春季发布会上,库克庆祝了 Apple Store 西湖店的开业盛况,介绍了一系列软件服务的进展,但发布会真正的主角,是 MacBook。「我们将重新发明笔记本。」库克说。
而重新发明笔记本的关键一步,就是重新发明键盘。新 MacBook 为了实现更好的轻薄性,一方面把屏幕压薄,同时从键盘上做文章,设计了比前代薄 34% 的「蝶式键盘」。
相比传统的剪刀式键盘,蝶式键盘采用了一种更复杂、但更稳固的触发结构。上层的机械结构为蝴蝶型,沿中心对称翘起,所以更稳固。为实现*精准,蝶式键盘每个触发结构都是独立装配,里面单独放一个 LED 灯珠提供背光,底部的触发弹片也经过全新设计,采用了不锈钢材料。
这个设计对键盘来说堪称奢侈。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后来在报告中指出,蝶式键盘的成本高、良率低,综合成本相比一般笔记本键盘要高出 250% - 350%。
但一切似乎都是值得的,通过精妙的设计,蝶式键盘能够在极短的键程里,提供足够的「触发感」,保证用户能准确输入。在产品视频里,负责设计的 Jony Ive 毫不掩饰对「蝶式键盘」的自豪:它更薄、更稳定、更迅速、更准确。
的确有不少用户喜欢上了「蝶式键盘」的手感。它极短的键程可以提高输入效率,同时足够的稳固性又能给用户足够的信心,手感也非常清脆、干净。虽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它键程太短,用起来容易导致手指疲劳,但直到发售初期,蝶式键盘都没有引发过多争议。
2016 年,苹果开始把蝶式键盘往更多新 MacBook 上推广,包括当年秋季发布的新 MacBook Pro。新 MacBook Pro 几乎就是在一年前 MacBook 设计理念指导下改造出来的一款产品:它更轻更薄,采用了新的键盘、触摸板、和电池设计。
差不多就在那时,蝶式键盘的问题开始显露,并逐渐发展为一场灾难。
回顾蝶式键盘的问题,其实并不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它太薄了,按键触发结构里的空隙太小,以至于日常生活中的灰尘、碎屑掉进去,就能把一个键「卡住」。
「卡住」的早期表现是按键不再稳固,敲击起来的手感不再清脆有力。之后就会演变为愈发的「粘滞」,直到最后,可能导致按键失灵、误触。
早期苹果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用户买一罐压缩空气,自己给键盘进行「除尘」。不少用户在实践中发现,无论是喷也好,用吸尘器吸也好,确实能改善蝶式键盘的进灰问题。
但无论如何,对大部分人来说,键盘不应该是一个需要伺候的「祖宗」。
02
改进之路
苹果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蝶式键盘的问题。
搭载蝶式键盘的 MacBook 发售后不久一年后,2016 年,苹果就在新 MacBook Pro 上针对蝶式键盘进行了改进,相比最初的版本,加长了键程。
理论上,「加长键程」可以使整个按键结构里的空间变大,相对不那么容易受灰尘影响。但这个加大的量还是太小了,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有用户认为,*代蝶式键盘键程变长之后,会更容易把灰带进按键的缝隙。
就在苹果想尽办法尝试改进蝶式键盘的同时,随着新 MacBook 用户数量增多,时间拉长,问题开始剧烈发酵。
2018 年,Apple Insider 发现 2016 款 MacBook Pro 的蝶式键盘故障率极高,是老款剪刀式键盘的两倍。《华尔街日报》也报道了蝶式键盘的大规模故障问题,之后苹果出面,对用户公开致歉,并推出了对应的维修更换计划。
此时苹果还没有放弃蝶式键盘。2018 年夏天,苹果推出新款 MacBook Pro,搭载第三代蝶式键盘。这一次,苹果在每一个按键结构里加了一层硅胶材质的薄膜,试图把灰尘隔绝在键体之外。在宣传中,苹果表示新键盘的改进主要是减少噪音,但真正令人困扰,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直是进灰。
第三代蝶式键盘改进的尝试,又一次失败了。在键体里面加「防尘膜」,并不能把键帽和键体完全隔开,可能可以改善问题,延缓故障发生的时间。但长期来看,依旧是「治标不治本」,灰尘总有办法跑进去。
2019 年,苹果对蝶式键盘进行了最后一次「挣扎式更新」。在 5 月份发布的新 MacBook Pro 上,苹果表示采用了一种「新材料」来制造键盘,可以大大降低蝶式键盘的故障率。
但狼来了的故事讲到第四次,已经没多少人关心了。最后一代蝶式键盘甚至没有引发太多讨论,没多少人关心它是否真的解决了进灰的问题。当时针对蝶式键盘的集体诉讼已经发起,供应链也有消息,称苹果将换回剪刀式键盘。靴子还未落地,但蝶式键盘大势已去。
半年后,2019 年秋季,苹果确实在新的 MacBook Pro 16 寸上用回了剪刀式键盘,开始抛弃蝶式键盘。
03
无法到达的未来
发布之初,蝶式键盘曾引发过科技爱好者的无尽想象。它键程极短,敲击的时候,就像在一块完整的平面上敲,很像一种实体键盘和虚拟键盘的结合。
当时苹果正大力研究「压感」和「触感」这两项技术,探索用 TapTic Engine 模拟物理的震动反馈。MacBook 上的 Force Touch 触摸板、iPhone 7 上不能机械运动的 Home 键、3D Touch,都是当年苹果的成果。
不少人认为,苹果对「压感」、「触感」的探索,最终是想把笔记本键盘,也变成一块像 iPad 一样的屏幕,用户手指敲上去,屏幕可以感应压力,准确输入,并提供类似机械键盘的震动反馈。
甚至还有人认为,键盘的*形态,不会止步于屏幕上的虚拟键盘,而是会进一步进化成 AR 键盘——由 AR 眼镜投影在桌面上,再通过摄像头识别手指动作,来实现输入。
这两种想象,都非常契合当年技术发展的背景。但理想和现实的鸿沟,远比想象中更宽。别说全虚拟键盘了,就算是蝶式键盘,也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度过了被嫌弃的一生,享年 5 岁。
被嫌弃的远不止是蝶式键盘。2015 - 2016 年苹果曾激进探索过的一系列设计,后来都被抛弃了,从 Touch Bar,到 3D Touch,再到多层梯田式的锂电池……
从创业初期,苹果一直是一家强调「形式」的公司。历史上那些经典的苹果产品,无论失败还是成功,大部分都是形式*技术,激进向前走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自 90 年代起,苹果的工业设计团队一直有着极高的地位,肩负着为整个公司「*」的任务。
但很显然,一切都是过去时了。自 2019 年 Jony Ive 宣布离开苹果之后,那些激进的、不顾成本的设计一次次被矫正,似乎暗示着,工业设计已经无法为苹果指明未来。就在上个月,苹果彻底终止了和 Ive 的咨询合作关系,最终一拍两散。
最新的 MacBook Pro、Air,变回了十几年前的样子。MacBook Pro 变得更像 2003 年发布的 PowerBook G5 了,MacBook Air 则只是一个更薄的 Pro 而已。
最后,蝶式键盘为苹果留下了一张 5000 万美元的「罚单」。但它依然是苹果向前探索笔记本电脑「未来形态」的一次激进且有意义的尝试,也是那段历史的一个象征:那时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技术会一直日新月异。
和解协议达成后,苹果表示,「支付赔偿并不代表自己承认这(蝶式键盘)是一个错误。」
0728
又是一个不确定性弥漫的美股财报季。“零售*”沃尔玛下调了利润指引,带着零售股集体大跌;麦当劳盈利超预期但营收不佳;科技股巨头谷歌和微软业绩也逊于预期。
但巴菲特*的“快乐水”依然表现坚挺。
7月26日,可口可乐公司发布了2022年*季度财报。财报显示:
公司二季度营收为113.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超出市场预期的105.7亿美元;
经营利润为23.41亿美元;净利润为19.00亿美元;
调整后的每股收益为0.70美元,同比增长4%,高于市场预期的0.67美元。
业绩高于预期的同时,可口可乐还更新了全年业绩指引:公司全年预计内生性营收(organic revenue)将增长12%至13%,其先前的指引区间为增长7%至8%。截至美股收盘,三大股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而可口可口股价逆势上涨1.64%。
涨价也要喝“快乐水”
通胀是影响企业二季度业绩的关键因素。为了对冲更高的运费、高果糖玉米糖浆和铝成本,可口可乐提高了部分商品售价,但消费者对于“快乐水”的需求仍然强劲。
根据财报,今年二季度,可口可乐的全球单箱销量同比增长8%,销量表现主要受“非家庭业务持续复苏”的推动。在大流行之前,可口可乐公司约一半的收入来自外出活动,例如在电影院、餐馆、主题乐园购买汽水。
具体到各区域市场的单箱销量情况,财报显示:
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单箱销量增长了6%,主要得益于西欧、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强劲增长;
拉丁美洲的单箱销量增长了9%,增长由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带动;
北美的单箱销量增长2%,主要得益于非家庭渠道的表现,起泡软饮和乳制品饮料在本季度*增长;
亚太的单箱销量增长了11%,增长主要是印度和菲律宾的需求推动,部分因中国市场疫情又起而抵消。
可口可乐的*执行官James Quincey归功于“业务的灵活性、品牌组合进一步优化后的优势,以及公司在运营和宏观经济影响下为实现业务增长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不过,财报电话会上,James Quincey也表示,目前很难清楚了解消费者,有早期迹象显示,低收入的买家正在从便利店或杂货铺购买更便宜的产品,但在棒球场和主题公园等地,旅游和休闲的需求非常强劲。
谁是YYDS?
作为全球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在面临大通胀、地缘冲突和疫情等多重挑战时依然交出可靠业绩,足见公司竞争力。
资本市场也对可口可乐保持信心。摩根士丹利近日表示,饮料公司或许是投资者最安全的投资之一,主要是由于该行业的定价权、疫情后的复苏以及行业的良性竞争。摩根士丹利认为,总体而言饮料公司的定价权明显优于快消品同行,并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买入”评级。
不过,即使实力强大,可口可乐依然会有挑战者,比如近年势头凶猛的元气森林。
据多家媒体报道,元气森林计划推出一款无糖可乐味饮品,该项目内部代号“YYDS”,这意味着元气森林将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旗舰产品正面竞争。
尽管有消息称,元气森林并非有意和“两乐”巨头全面竞争,但该公司已经进入巨头的防备范围。据新浪科技今年2月报道,“两乐双方都开过会,下定决心干倒元气森林。”
令巨头戒备的是,以无糖气泡水强势崛起的新玩家,可能会塑造年轻人新的消费认知。在“抢占年轻市场”这件事上,巨头今年动作频频。
今年2月,可口可乐宣布推出限定版产品可口可乐“星河漫步”,这是可口可乐全新创意平台“乐创无界”发布的*产品,该产品引入了AR互动体验,已于3月登陆中国市场。
除了让新品和创新技术做结合,可口可乐公司在“无糖”上的投入也在持续,其为“雪碧”扩增无糖产品线,公司旗下品牌COSTA推出的COSTA轻乳茶系列也以“低糖低脂”为卖点。
“年轻人”是新品牌的突破口,也是经典品牌维持优势的必争之地,尤其是在消费风向时时变化的中国市场。应对全球大环境多重挑战的同时,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也有一场硬仗要打,这场仗争的不仅是销量,还有和消费心智相关的品牌未来。
0727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26日消息,意式咖啡连锁品牌「比星咖啡」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顺为资本,融资资金将用于门店拓展和品牌团队建设。
比星咖啡成立于2022年,目前在上海和苏州有18家门店正在筹备开业。门店产品以意式咖啡为主,还加入更多茶香果香的特调咖啡和茶饮系列,以满足人们不同时段的日常需要。
在咖啡制作上,比星咖啡通过不断挖掘世界不同产区的咖啡豆种,选用SCA85+精品级咖啡豆(世界精品咖啡协会评分SCA80+以上即是精品咖啡豆)。创始人吴彬彬告诉36氪,一方面从咖啡的地域性和风味来看,适当的酸可以增加咖啡的活跃性、明亮度和水果调性,适当的苦可以增加咖啡的醇厚度,增强舌尖带来的触感。另一方面从消费者的味蕾和喜好来看,大家更喜爱高温苦,低温酸的咖啡饮品。
瞄准忠于意式咖啡的白领群体和更容易接受咖啡特调饮品搭配的Z世代,比星咖啡饮品单价围绕在15元~23元/杯,在价格上回归一杯日常所需饮品的主题。目前门店平均日销量在200-300杯之间,平均客单价在30元左右。
比星咖啡将采取直营和特许加盟管理结合的模式:一线城市以直营为主做好品牌护城河;三四线城市以加盟为主提升门店数量,门店面积在10-60㎡之间,提升单店坪效。
而对于特许加盟管理,吴彬彬表示,未来选择的特许加盟合作者需接受并经过总部学院系统的咖啡授课,一定是对咖啡有热情,一定是要亲历亲为参与门店管理,纯财务投资的合作者,将不会被选择。另外,总部也将从供应链源头着手进行把控管理,并将针对所有门店制定统一的督导稽核管理标准。
未来,比星咖啡计划在3年内先聚焦江浙沪地区开出500家门店,之后再继续向外辐射。同时,比星咖啡还在筹备建立咖啡学院,以对内、对外培养更多咖啡兴趣爱好者,推动咖啡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之后也将建立食品供应链工厂,基于品牌推出咖啡速溶、冻干系列等周边进行线上销售,在线下便利店等零售端也将研发瓶装饮料产品进行售卖。
顺为资本合伙人程天表示:“顺为资本长期关注国内消费赛道涌现的新变化与新机会,当前一二线城市带动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咖啡的需求、供给、基础设施均在不断完善,新一代咖啡品牌开始涌现。比星咖啡不拘泥于传统咖啡本身,结合茶饮原材料元素,在满足咖啡基础需求的基础上推出独具颜值和口感的年轻潮流咖啡饮品。此外,顺为团队十分看好比星创始团队,创始人吴彬彬拥有运营千家门店的经验,其他成员也在供应链、研发、设计、运营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有机会在行业内实现弯道超车,独树一帜,期待创始团队能够稳扎稳打、运筹帷幄,将比星咖啡打造成为最具性价比的头部品牌。”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68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