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0901
近日,东方甄选的独立APP受到一众关注。据第三方平台数据,该APP目前下载量达到20万。
自6月因“知识直播”出圈后,东方甄选的人气一直“在线”,销售额数据也十分可观。
如今,东方甄选推出APP,意欲为何?胜算又有多少?
东方甄选自建APP
去年12月28日,东方甄选开启直播带货。据悉,*天直播,有俞敏洪的在场加持,该场直播创下460万GMV的喜人成绩。到了*天,俞敏洪未现身直播间,这场直播仅卖出2万GMV。
截至2022年5月31日,新东方在线直播电商分部总营收为2460万元,相当于每天卖出15.87万元。
今年6月,董宇辉的才情直播,让东方甄选一瞬间火出圈,热搜开始源源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自6月以来,东方甄选登上热搜的次数不下100次。
GMV更是一路保持强势输出。据蝉妈妈数据,东方甄选已蝉联抖音带货6月和7月“榜一”。近30天的带货数据也已超过6亿,平均日销售额超过2000万。
截至目前,东方甄选的抖音账号坐拥2489.5万粉丝。
在这个节骨眼上,东方甄选的APP被外界所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该APP于今年4月就已上线。根据七麦数据,它在6月10日之前的下载量为0,东方甄选直播间爆红后,该APP下载量增长至20万左右。
东方甄选APP上有东方甄选自营产品和非自营品牌产品,包括生鲜果蔬、海鲜水产、肉禽蛋、乳品健康等类目。
APP内还提供了二维码,只要识别二维码就可以加入东方甄选粉丝团。
从俞敏洪过往的言论来看,东方甄选早有布局电商矩阵的设想。
今年6月28日,俞敏洪在个人公众号“老俞闲话”提到,“热闹的背后,考验着我们长期稳定的发展能力。长期稳定发展,主要看布局能力。”
在他的构想中,东方甄选“要建一个优秀的农业和生活产业链”。他提到,要建立一个立体化销售平台,为更多的中国商家服务。这个立体化销售平台,除抖音外,还会考虑其他平台,甚至自建平台。
如今,东方甄选APP或许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说法。
自建APP,为哪般?
事实上,从一开始东方甄选就没有把筹码放在同一个平台。
在自建APP前,东方甄选已经开通了京东旗舰店、天猫旗舰店以及东方甄选Plus等小程序。除此之外,两个微信视频号“东方甄选官方号”和“东方甄选会员”每天也在更新直播切片视频。
本质上,这种多平台的布局,源于单一平台带来的极度不安全感。尤其是像抖音这样依靠算法操控主播品牌“命运”的平台,不稳定性更加多了几分。
抖音的算法机制决定,主播和品牌想火并不难,但要一直火就没那么容易。再说了,不管你多火,这些流量始终攥在抖音手里,主播与品牌很难形成自己的私域池。
此前,外界曾报道东方甄选遭遇抖音限流,随后双方均否认这一说法。但当天,新东方在线的股价还是下跌了近10%。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显然不安全,多个平台布局、搭建自己的自留地也是可以理解的。
过往的多位超级主播虽然没有自建APP,却也在微信公众号开拓了一片私域流量池,用于直播动态宣发、福利派发,搭建起与消费者在直播间之外沟通的*场所。
短期来看,东方甄选APP或扛起这样的角色。一方面可将用户揽至私域池,定期做一些品宣,另一方面能够承接直播间之外的流量与订单,延长营收。
东方甄选做“垂直电商”,
有多大胜算?
往大了说,东方甄选APP是否承载了俞敏洪做“电商独立站”的心愿?
这个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但正如俞敏洪所说的,不急,慢慢来。做成的才是战略,做不成又谈何战略。
东方甄选想成为一个“中国优质农业及其他产品的电商平台”,这相当于一个农产品垂直电商。垂直电商的艰难现状,又是有目共睹的。“小而美”的垂直电商生意,在过去环境较好的情况下,也能有可观的增长空间。如今,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综合电商平台品类越来越丰富且强势,垂直电商的生存空间已经遭到极大压迫。
前不久,蜜芽宣布旗下APP将停止运营,创始人刘楠则将重心转向经营自有品牌。同行贝贝网同样因经营不下去转型社交电商,此后依旧波折不断。
聚美优品2020年从纽交所退市时,市值已跌去九成;蘑菇街2022财年下半年财报显示,归属于蘑菇街股东的净亏损为2.28亿元。
这些年,垂直电商或倒闭,或转型,或被收购,抑或艰难挣扎着,就是仍未出现一个规模尚可、活得滋润的头部玩家。
那么,已经有不少人验证走不通的路径,东方甄选真的能行吗?
今年以来,同样成立自家电商APP的,还有茅台,推出“i茅台”APP。茅台极强的品牌效应,成就了i茅台的流量自来水和带货力。
在这一点上,东方甄选亦很难做到像i茅台这般强势发挥。毕竟,东方甄选真正进入人们视野也才几个月,品牌效应还谈不上多强。再者,倘若脱离董宇辉等IP主播,东方甄选还留有多少辨识度?
事实上,自最初的爆火后,东方甄选的流量不说骤降,多少还是有一些下滑的。在这一情况下,东方甄选开始邀请文人、明星做客直播间,这也被认为是其吸粉的一大新举措。
某种意义上,文人、作家做客直播间,与往常别的直播间氛围大有不同,这也构成了东方甄选直播间的特别风格。用网友的话说就是,东方甄选的内味儿。
不过,也有观察者提出质疑。例如,在古天乐做客东方甄选直播间时,董宇辉虽妙语连珠,二人却较少达到同频共振。
这也意味着,东方甄选“内味”与外界的碰撞,不总是顺畅的,这种碰撞可能开启一个“新天地”,也可能将带货路走窄,带着极大不确定性。
东方甄选“内味”的延续性,决定了其APP的发展可能性。
此外,自建自留地的东方甄选,或也面临与抖音之间的微妙关系。要做供应链和平台的东方甄选,最终还是会从抖音的合作伙伴走向竞争对手。那么,这个过程中,抖音会如何扶持未来的“竞争对手”?
眼下来看,东方甄选的APP更可能是一个常规的品牌宣发地、积累私域流量的渠道,至于能否发挥更大的势能,或许还要看东方甄选能带来多少独特的价值。
0901
8月30日,据日本多家媒体报道,日本*实业家、京瓷名誉会长稻盛和夫去世,终年90岁。
出生于1932年的稻盛和夫,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并称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他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电信(现名KDDI,为日本*大通讯公司),两家公司都曾位列世界500强。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78岁高龄,接手已申请破产保护的日本航空公司(下称“日航”),出任董事长兼CEO,并在2年后帮助企业重新上市,并保持此后数年盈利。
稻盛和夫将这一生的经营思考和实践汇集成册,既有“阿米巴经营方式”这样的企业经营方法论,又有他面对癌症时的个人思考与处世哲学。在各大机场书店,他撰写的《成功的真谛》《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的资质》《活法》等等,常被摆在热门位,成为经管类和成功学的代表著作。
在稻盛和夫的观念里,企业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专业人才、金钱和技术。而“营销应该靠什么”,他给出的结论是“人心”。虽然人心难测,但只要建立起信任关系,人心就会变得异常牢固,且值得信赖。
78岁“门外汉”让日航起死回生
2010年2月,对航空业一窍不通的稻盛和夫出任日航会长,周围不少人担心此举会让他“晚节不保”。彼时的日航,亏损额超20000亿日元(约合1571亿人民币),刚刚申请破产重组可谓奄奄一息。
在外界看来,日航的衰败由内外因共同造成。由于日航拥有较多能效低的大飞机,国际油价走高,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后,消费者的乘机意愿走弱,让加重的企业负荷更难有资金回流。从内因看,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资本和股票市场泡沫破裂,日航投资的酒店等项目出现营收风险。不断加重的养老和员工成本,让公司运营雪上加霜。
但这些在稻盛和夫眼里,都不是真相,最关键的是员工思想不统一,像一盘散沙。
当时,外界问他拯救日航是否有“高招”,他透露,要将自己的经营哲学渗透进企业。到任后,他没有像“拯救者”一样高喊口号,而是聚焦于人,“我是为日航员工的幸福而来的”。以人为本,亦是他的经营策略,“只要你爱员工,他们就会爱顾客。”
对于组织繁冗的日航,裁员不可避免。但裁员同时,他发动6000多家公司,为下岗员工找工作,在离开的16000余名员工中,99%获得了妥善安排。同时,他砍掉了一部分日本国内及国际航线,把大飞机汰换成小飞机,缩减人工和燃料成本。
一周五天,他奔走于各个机场,与空乘人员面对面交流,告诉他们要尽*可能获得乘客的喜爱。例如破产后,对于仍选择乘坐日航的乘客,乘务长会致辞感谢并当面鞠躬行礼,提高送餐送水频率,洞察并满足各类需求。在航班准点率方面做到精细化管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甚至精确到用“秒”作为计量单位。
2011年4月解决了思想统一问题后,稻盛和夫引入了*的“阿米巴”经营方法,采用“分部门核算制度”。阿米巴在日语里是变形虫的意思,阿米巴经营就是将公司分割成像变形虫一般的小组织,每个组织以小公司形式独立运营,自负决策和盈亏。
此前,日航下属的部门“各自为营”,认为相互间关联不大,修飞机的、做空乘的、卖票的等,大家只需做好分内事,而这套制度打破了固化思维。每个小公司是整个工作链条上的一环,这就倒逼部门主管去了解上下游的经营状况,才有机会*限度地优化效率和提升营收,追求部门的销售*化、费用最小化。如今,空乘也会在航班中推荐免税产品,在本职工作外加入销售业务。
每月业绩报告会,主管们凑在一起,相互关注对方的业绩情况,商讨如何优化成本,达到“小公司”的既定目标。仅用一年时间,日航就摆脱破产重整的低谷,在2011年扭亏为盈,创造了企业史上利润新高,达2049亿日元。
2012年9月日航重回日本东京证券市场上市,距离宣布破产仅过去2年零8个月,这也创下了日本上市公司破产后重新上市的最短记录。
如今再来回顾稻盛和夫为日航开出的“药方”,精简员工、提高效率、缩减组织和优化管理,也是较为全面的整改策略。
阿米巴经营模式的中国实践
中国*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评价稻盛和夫,“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
1954年,22岁的稻盛和夫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入职位于日本京都的绝缘子制造公司松风工业,从事新型陶瓷的研究。时值日本经济萧条期,松风工业也出现了连年亏损、拖欠工资等情况。这让他开始思考,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投入工作?5年后创办京瓷公司,他又记下新的思考,如何开展工作和经营?
这些落在笔记本上的只言片语,最终在京瓷的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经营理念: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在《活法》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这种利人利世的价值观,认为这种理念才能让企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换句话说,稻盛和夫将利他的动机从策略性适应企业生存环境,提升为企业文化价值观。“敬人爱天、以德经营”是他秉持的经营哲学。
而阿米巴就是在这套价值观中发展出来的管理模式,以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为基础,与公司运作的各项制度息息相关的整体经营管理系统。京瓷公司就是由3000多个“小公司”组成,考核的不仅仅是小公司领导人,还会考核每位员工的附加价值,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984年,52岁的稻盛和夫又成立了KDDI。这两家公司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闯入世界500强,加起来的销售额接近6万亿日元,利润超过8000亿日元。
稻盛和夫因其传奇的经营能力和成绩,在全球收获了诸多拥趸。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任正非、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日本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等,都与其有过交集。
中国不少企业也在试水阿米巴经营,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曹岫云认为,这是一种特别的管理方式,有成功也有失败,可以说是把“双刃剑”,“成功与否取决于经营者的意志,*首先要明确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大家的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京瓷与KDDI都挺过了一次次危机,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90年代的日本房产泡沫、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每次危机之后,稻盛经营的企业都壮大了许多,京瓷创立60年来没有一次亏损。”曹岫云说。
稻盛和夫曾在《杨澜访谈录》中说到,“危机感是让一个企业保持年轻的生命力,健全发展的必要因素。”企业如何应对危机?他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例如搞“水库式经营”,不盲目投资,预留必要的资金储备;将危机视作机会,开展全员营销、削减成本、大力开发新产品,保持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进一步加强人际关系等等。
25年前,正值事业*他身患胃癌,术后选择了剃度出家。“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利利他’,教导人们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让他人得益。”此后,他退居二线,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慈善事业,宣扬这套“敬人爱天”的经营哲学。
90岁,近70年企业家生涯,这名经管大师以实践为全球企业管理者提供样本,也为更多人带去了活法的参考。
0831
移动电池是突然火起来的吗?
眼下看来似乎是这样的。2020年至今,户外的露营帐篷,仿佛已经成为年轻人*个家。根据《2022天猫淘宝露营行业趋势白皮书》,中国露营经历了从传统“徒步登山露营”,到“公园露营”的变迁,并从2020年开始转向“精致露营”阶段。但自始至终,无论在任何阶段,户外露营都离不开相关设备的支持,其中户外移动电源尤其重要。
正浩创新创始人王雷曾表示,户外电源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用电方式,并且比传统燃油发电机更清洁友好,性价比也更高,以前可能需要10-20个小时才充满电的产品,现在只需要1-2个小时即可。
激增的市场需求和自身的优质性能,让移动电池在电商平台上被“哄抢”。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618活动开启的前10分钟内,京东户外电源成交额同比增长了57倍,引入的品牌商家数量也从20家提升到了40家。6月户外电源的出货量达到600万,其中4000元到8000元的中高档户外电源销量*。
移动电池的良好前景也体现在巨大的市场规模上,《2022-2027年移动电源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移动电源市场规模达291.6亿元,同比增长6.8%。同年内我国移动电源市场规模达441.6亿元,同比增长10.7%。
在央视财经关于户外移动电源的报道中,一位电商平台3C数码配件行业负责人表示,户外移动电源三年的复合增长率已经超过300%。当移动电池“蛋糕”逐渐膨胀,市场需求骤然猛增,自然引来众多入局者,早已蛰居其中的企业必然要面临新的冲击。
那么移动电池这把“火”到底虚不虚?行业竞争格局将会如何“洗牌”?其中*获益者是谁?解决该赛道哪些核心痛点才能掌握最终话语权?都是“新老选手”需要思考的问题。
重新发力的共享充电宝厂商
中国是全球便携储能产品主要产地。相关行研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便携式储能产品产量占全球比例达到了91.9%,且美国、日本虽然分别位列二、三,但与中国之间的差距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前五大便携式储能设备厂商都在中国,一些电源周边产品生产企业,也逐渐利用各自优势转战户外移动电源赛道。天眼查数据显示,“便携式储能电源”业务相关的企业达1776家。其中在2022年1月1日至7月25日期间注册成立的,就有1644家。
在众多“转战”企业中,有不少共享充电宝行业出身企业的身影,比如电小二、羽博、品胜等。究其原因,除了移动电池蓝海汹涌之外,更多的是共享充电宝产业早已成为红海。
近几年来,共享充电宝企业们糟心事不断,其中盈利艰难问题最令人头疼。
卓源资本CEO林海卓也对亿欧直言,共享充电宝企业毛利很薄,甚至多数产品寿命不超过18个月。
事实也确是如此。《2020共享充电宝研究报告》提到,在直营模式下,共享充电宝毛利率至少能达到24.85%。而各项成本中,设备成本仅为15.4%,商户成本占据最多,将近48%。简而言之,共享充电宝企业赚来的钱其中有一半被商户抽走。
此外,一组来自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电宝的总用户规模增速已从2018年的104.9%跌至2020年的15.6%。见此惨状,共享充电宝厂商们纷纷“窜逃”,寻找新的增长以求自救。
一直以来,它们做过不少尝试,但“玩得花,混得惨”,无论是卖白酒、搞短视频,还是玩智能硬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比如跑去卖白酒的怪兽充电已经连续三季度亏损,根据财报,怪兽充电2021年第三季度亏损 7940万元,第四季度亏损6850万元,2022年*季度净亏损为9640万元。搞短视频的小电科技在2021年递交了招股书后至今都未上市成功,且据相关媒体报道,小电预计裁员2000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40%。
即使众多转型中的共享充电宝厂商们深陷泥潭,但也总有率先跑出来的先锋。
以华宝新能为例,该公司早期以共享充电宝ODM业务起家,2015年开始布局户外储能市场,并创立了自有品牌电小二,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出货量*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厂商之一。
宝新能的业务转型也迎来了收益的连年增长。财报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华宝新能营业收入分别为3.19亿元、10.70亿元、23.1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645.16万元、2.34亿元、2.80亿元。而华宝新能在2015年的营收为1.43亿元,6年内华宝新能营收增长了16倍。
当以华宝新能为代表的“老共享充电宝厂商”们赚得盆满钵满,自然会备受关注,但由于处在火热的储能赛道分支上,入场的选手鳞次栉比,宁德时代 、安克、华为、公牛、纽曼等都有和华宝新能相似的产品类型。
换言之,“老共享充电宝厂商们”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华宝新能们”到底有多少实力来应对身后的“千军万马”?
难的不是打败对手,是搞定行业本身
眼下的移动电池赛道有些“拥挤”。
纵观整个行业,如今攻战移动电池的企业除了共享充电宝产业出身外,也有做3C数码配件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近几年内,通过积极扩充户外电源产品线,已经实现了产品的批量出货,也在新兴市场里占据了一定份额。
此外,新能源储能业务的厂商也在入局,如宁德时代、欣旺达、派能科技、鹏辉电源等。
但储能业务主要分为电网侧储能,户用储能及便携式储能三大板块。便携式储能大多是上述厂商最后衍生出来的业务,“电网侧储能”主要面向B端用户,“户用储能及便携式储能”主要面向C端用户,目前这些公司的To B业务相对占比更高,便携式储能正在发展初期。
对此,便携式储能厂商正浩创新EcoFlow中国区市场负责人王芳告诉亿欧,目前移动电池赛道企业大致可以粗略分为专注户外电源或相关生态的厂商;共享充电宝、数码配件类拓展品类或者转型的厂商;行业大厂涉猎、拓展品类的厂商。
王芳表示,以共享充电宝产品起家企业优势在于有一定供应链基础。“户外电源”与共享充电宝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逆变器上,但电池、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结构器材等组件的重合度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多新企业的入局,与行业入门门槛不高有关。户外电源内部由“电芯+保护电路、输出电路板、AC充电电路板、逆变器、光伏充电板”等器材构成,企业需要向上游采购这些组件的原材料,如电芯、太阳能电池板、逆变器、电子元器件、结构件等,然后进行相应的生产加工。
如此简单的生产流程,对于有电源产品相关经验的厂商而言轻车熟路,难的是成本和核心技术问题。
首先是成本方面。户外电源主要包括电池系统、逆变器系统,其材料成本占比为50%以上,其中电芯、逆变器和电子元器件的成本共超过75%。财报显示,华宝新能2021年的便携式储能业务收入为18.35亿元,其原材料成本高达9.26亿元。
此外,锂电池行业的价格波动,对便携式储能设备的成本也有较大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为156美元/千瓦时,较2010年下降87%。随着2020年锂电价格开始回升,2021年起便携式储能行业的增速也从高峰值的200%降到了100%。
行业人士表示,2021年到2022年一季度,电芯部分成本增幅接近翻倍。Third Bridge高临咨询的专家认为,从便携式储能设备一季度销售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增速可能降至50%左右,2021到2022年的整体增速可能会放缓到70%左右。
便携储能厂商们还面临电芯争夺问题。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仅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就有4529亿元,同比增长158.8%。便携式储能相比而言,是很小一块市场,相对上游厂商话语权较弱。
在技术方面,户外电源最为看重的,是电池容量、*功率、充电及续航时间、体积大小、充放电次数、电池安全性等因素,但大多厂商的研发避重就轻,主要集中在外形和结构上,关于电芯、逆变器等技术的研发少之又少。
据天眼查数据,截至7月25日,华宝新能公司的专利数量共计258个,其中关于外形和实用的专利为191个;正浩创新公司专利数量为295个,关于外形和实用的专利高达262个。财报显示,2021年华宝新能总营收为23.15亿元,相关研发费用仅为0.64亿元,销售费用高达5.65亿元,占据“户外电源”收入30.8%。
移动电池相关技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且成本高,对于主做户外电源业务的厂商来说,明显有些太过“兴师动众”。相关行业人士表示,当户外电源带电量超过2kwh,产品在PCS、电芯、电源模块等生产方面也将出现一定的技术门槛,产品的安全性也会出现更高要求。
显然,这将给没有相关技术积累的企业带来不小压力。
尾声
目前来看,主流的500Wh以下储能产品准入门槛比较低,对锂电池品质要求不高,因此市场竞争激烈。未来,如何在保证便携性和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储电容量和充电效能,将会是便携储能厂商们后续研发要攻克的重点问题。
此外,根据林海卓的观察,目前移动电池厂商们主要的挑战是电芯是否自供。“对于纯粹的组装厂,未来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而拥有电芯,电池,BMS自供的企业会拥有更强的毛利空间,且受上游原材料和因疫情造成的运输问题的影响会少一些,抗周期能力更强。”林海卓说道。
总而言之,先吃市场红利,再拼产品竞争力。那些兼具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渠道优势的企业将占取更多市场先机,低端产能则面临淘汰。
0831
8月29日,拼多多发布了2022年*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Q2收入为314.4亿元,同比增长36%;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近89亿元,同比增长268%;Non-GAAP下的净利润为107.76亿元,同比增长161%。
无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相较前几季度,拼多多的这份财报都可以用“成绩突出”来形容。
受此消息影响,周一美股开盘后拼多多股价一度大涨超20%。截至收盘,拼多多报66.04美元/股,涨近15%,市值835亿美元,创7个月以来新高。
不过,拼多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磊在业绩会上稍显谨慎,他表示,二季度的投资因外在因素而被动减少,部分推广活动和农业项目延期,“尽管这可能会让季度业绩变得更好看,但平台的长期竞争力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尤其是考虑到目前的行业格局变化”。
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表示,部分推广和农业项目延期、差旅商务活动减少等偶发性因素短期内影响了本季度整体费用,因此不应将本季度的盈利作为未来季度的参考。
稳住基本盘
去年3月,41岁的黄峥将拼多多交棒给陈磊。彼时,拼多多正风头正盛。2020年第四季度,拼多多实现营收265.477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46%。
也是在2020年,拼多多活跃买家达7.884亿,反超阿里940万,成为中国用户规模*的电商平台。
自上市以来,拼多多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8-2020年,拼多多的营收增速分别为652.26%、129.74%和97.37%,三年平均增速达到293%以上。
“陈磊时代”的拼多多,正进入分水岭时刻。此时,拼多多已走过流量红利期,加之中概股整体环境影响,互联网大厂集体告别“以规模换增长”的时代,拼多多也迎来用户增长乏力、营收增速放缓、市值大幅蒸发等诸多挑战。
2021全年,拼多多营收939.5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58%,与上市前三年相比,增速大幅放缓。据媒体统计,拼多多自年初(1月4日)*个交易日到2021年末的12月31日,市值蒸发了8567亿,缩水幅度超过66%。
自执掌拼多多以来,不同于过往高举高打、烧钱营销换规模的增长路线,陈磊也进行了战略调整,他表示拼多多会将过去五年在营销方面的重心,更多转向研发,并利用拼多多在技术上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农业数字化。
如今,从拼多多Q2季度各项指标来看,陈磊在一年半时间内,暂时稳住了平台“基本盘”。
具体到Q2季度,拼多多的三块业务,当期网络营销服务及其他业务的收入为251.73亿元,同比增加39%;交易服务收入为62.16亿元,同比增加107%;商品销售收入为5070万元,同比下跌97%。
在广告大盘承压之下,本季度拼多多广告收入实现了非常强劲的增长。拼多多管理层在电话会上表示,今年的“618”活动中,在商户和品牌积极参与、消费者较强购物需求背景下,平台上包括日化、农产品、小家电、美妆等很多品类都取得了一定增长。
交易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拼多多主App和多多买菜两个平台的交易服务费用,这部分收入在本季度增长非常突出。
多多买菜于2020年下半年推出。陈磊在电话会上表示,从战略上来讲,“多多买菜”是平台业务的一种自然延伸,也是发挥自身农业特色来更好服务消费者的重要组成,是一个会耐心投入的项目,它的执行战略不会受到外部短期变化影响。
未来,多多买菜将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供需匹配、发掘优质货源、如何进一步优化配送体系、提升履约服务质量等等方面,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商品销售收入则是所谓拼多多的1P业务,即拼多多自身采购、销售的商品,类似于京东的自营业务。比如拼多多自己花钱买iPhone,然后平价甚至折价卖给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Q1,商品销售收入达51亿元,收入占比为23%,上升为*大收入来源。这部分收入的快速下降,意味着拼多多在逐渐收缩自营。
在过去的财报会议上,拼多多管理层曾表示,1P试用版旨在暂时满足用户对我们商家无法满足的产品的需求。因此,此数字可能会随季度变化。1P业务并不是拼多多的重点关注所在。
在降本方面,拼多多取得一定成效。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拼多多营销费用为113.434亿元,同比增长9%,营销费用创新低,占收入的比例降至36.1%。同时,公司进一步加码研发,该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2.1%。
筹备出海业务
降本增效的同时,拼多多也开始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在财报发布之前,拼多多出海业务引起极大关注。这个被称为拼多多“X项目”揭开神秘面纱,其主要任务是筹备拼多多的跨境电商平台。据悉,其模式将效仿中国*跨境电商独立站SHEIN,正在全品类招商。
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个被拼多多寄予了希望的平台将于今年9月上线。黄峥背后低调的大学师妹、花名“阿布”的顾娉娉也终于浮出水面。据了解,顾娉娉正是“X项目”的领头人。
“我们也充分理解海外业务将会充满挑战,需要不断的尝试。”陈磊表示,我们不会去简单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会努力能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价值。这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于公司和团队都会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出海业务上,拼多多如何走出自身特色,也备受关注。拼多多某跨境招商负责人曾对新京报透露,拼多多跨境电商模式“很像亚马逊的FBA(仓库代发货)模式”,即商家先将产品入平台的仓库,产品售卖后再将款项结清。而区别就在于,亚马逊的仓库在海外,而拼多多的仓库在国内。多家跨境电商商家也在采访中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编辑,依然在观望中。
其实,拼多多筹备海外市场由来已久。2019年,拼多多就调整了原有的国际板块,并进行优化,目标3年招募50万海外中小商家入驻,可以视作初次试水;2021年,陈磊接任CEO后*提出农业开路的出海战略,为后续的出海计划奠定基调;
据晚点报道,黄峥2010 年卖掉他的*个创业项目欧酷网之后,开始涉足出海业务,他先后做过婚纱、快时尚海外独立站公司——乐贝和墨灿,以及一家出海游戏公司——友塔。
这也意味着,在出海业务上,拼多多和阿里巴巴、京东和字节跳动站在同一个牌桌之上。目前,阿里在海外业务上布局甚广,涉及B2B和B2C平台,并且通过收购海外电商平台巩固了市场地位。
一些人员调动,也足以看出企业对出海业务的重视。2022年初,淘宝天猫原总裁蒋凡被调任,接管阿里海外数字商业板块。据晚点 LatePost报道,上任半年,蒋凡已进行了一系列梳理和重新布局。
今年8月初,快手商业化负责人马宏彬调任负责国际业务,让外界再一次关注起这家公司的出海进度条。马宏彬也被称为快手“三号人物”。
拼多多继续折腾
正如拼多多管理层对业绩的谨慎态度,眼下这家企业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是用户增长乏力,或已触及天花板,这也是互联网企业普遍会面临的难题。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5968万。
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12月31日,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达到8.7亿,较上一年底的7.9亿同比增长10%;四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7.3亿,同比增长2%。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季度,拼多多并未公布月度和年度用户活跃数据。在上一个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跃用户为7.51亿,同比增长4%。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十二个月期间,其活跃买家数量为8.82亿,同比增长7%。
重农投入依旧是拼多多的主题。在陈磊接棒以来,拼多多制定了“减营销重技术、重投农业科研”长期战略。去年8月,拼多多设立“百亿农研专项”,宣布将*季度及未来几个季度的利润优先投入该专项。9月底,“百亿农研专项”获得了股东大会的批准。在*季度利润全部投入该专项之后,拼多多本季度全部利润将继续投入该专项,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普惠。
今年7月份,拼多多正式启动了“2022多多新匠造”项目,重点聚焦乡村产业带,发挥平台数字化优势促进各地乡村好物实力出圈。此前不久,拼多多又迎来了第四届“超级农货节”,累计投入15亿资源包,覆盖全国超2000个农产区的近20万款农产品,全面推动“南果北粮”直连全国大市场。
截至2022年6月30日,拼多多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为1194亿元(约合178亿美元),而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为929亿元。
拼多多管理层表示,考虑到现在竞争格局,还有很多的领域可以提升去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农业研发。“我们还处于投资期,希望持续投资带来长期价值。”
0831
出海浪潮已至,全球商机吸引着越来越多梦想家。
霞光社推出「霞光出海人」系列策划,聚焦创业者们不同寻常的奋斗故事,记录他们在海外市场经历的挑战与收获。
本期是该系列的第三篇。本期我们将讲述杭州桐庐一家历经20年风雨起落的外贸工厂,如何在外贸市场风向变化,和海外客户需求变动之中成长与“淘金”的故事。
这家皮衣及皮革产品外贸工厂的创办人林林(化名)告诉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靠生产大路货就能获利的时代了,很少有代工厂还在一味拼价格。”始终保持灵敏嗅觉,抓住机会转型与平衡,才是长久经营之道。
皮衣工厂20年,外贸情形日新月异
林林的皮衣外贸工厂,是典型的江浙地区“小而精”的民营工厂。
从事皮衣及皮革产品制造多年的他,也见证了这几十年皮衣制品外贸出口的发展起落。
千禧年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化趋势加速,越来越多的民营服装制造厂开始凭借成本低廉、灵活代工的优势活跃于全球市场。尤其是在苏南浙北地区,逐渐累积了一批服装皮具代工厂集群,演化为地区性的小型“世界工厂”。
2001年初,积累了大量行业经验的林林,终于下决心在浙江杭州桐庐办起了属于自己的皮衣工厂。
在真正拥有自己的工厂之前,林林已经在江南地区的服装行业摸爬滚打了10余年。他曾经负责过外贸服装厂的生产管理,也曾经负责过工厂的运营、设计、制版等业务线,在当地的服装行业内积累下了很好的口碑。
凭借着良好的圈内口碑,工厂先是接下了海外客户的不少零散“加工单”。而后通过客户之间的相互介绍,工厂快速积累起了*批固定客户。多年积累下,林林家工厂客户订单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承接过来自欧洲、北美、东亚国家日韩等地的皮衣制造需求。
二十余年间,林林家外贸工厂生产出来的皮衣90%以上都是用于出口的“外贸货”。“虽然也有一些内销的单子,但主要营业收入还是依托于外贸。”林林告诉霞光社。
当时出口形势和整体效益都*,国内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优势也成为代工厂的有力辅助。
和当地许多其他服装工厂一样,林林的“皮衣工厂”整体上也是家族式经营。在外贸生意最鼎盛的时候,林林家的工厂拥有100余名员工。工厂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基本都是附近熟悉的居民。这份工作不仅解决了附近居民就业问题,也为大家打开了新的收入来源。
在这些年的外贸出海中,皮衣外贸工厂也扛过了许多困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海运过程中的成本与风险:
每年的6月至9月是出货旺季,一大批成衣漂洋过海被发往欧洲。
由于海上航线时间较长,又赶上炎热的暑假,许多通过集装箱海运发往欧美大陆的货品,都会因为运输过程中闷热潮湿的环境,在当地卸货后会出现部分货品霉变等品质问题。
在林林的同业伙伴身上,类似的“意外”还不止于此。例如,由于不同国家港口的衣物化学品检验标准存在差异,在上海港符合国际标准的服装,运到阿姆斯特丹再检测时却会显示“不达标”。
林林告诉霞光社,虽然当时外贸的货物都是FOB(Free On Board)交易,也就是说出口方权责在发货港口就做出交割。但对于这种当地卸货时的突发状况,不少中国外贸工厂都会遵守契约精神,以维系和外贸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中国外贸工厂会在商讨后支付欧洲客户一部分补偿金,好让对方在欧洲当地找专业工匠做后期修复。
虽然创业历经风雨,但林林的厂子外贸生意越做越好。靠着初期的盈利,林林在桐庐买下了一小块地,盖起厂房扩大规模,拥有了承接更大外贸订单的能力。
时代变迁,告别“大路货”
随着人工成本和经营成本的上涨,这些年外贸工厂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林林告诉霞光社:“事实上我们的外贸价格优势已经不再,单纯拼价格已经拼不过东南亚了,现在已经不是生产‘大路货’的时代了。”
近十年来外贸出口形势发生巨变,东南亚成为拥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下一站,尤其是在三年疫情影响之后,林林工厂接到的欧洲客户的单子正在逐年递减。
根据海关总署的公开数据,2020年疫情后国内的皮革出口额为680.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1.6%。在国际疫情影响下,这是三十年以来中国皮革制品出口额*次出现了双位数下降。
此外,皮革行业也在环保呼声下受到影响,许多真皮制品已经被人造革和新型面料替代。
随着直播电商兴起,皮革制品的设计和工艺也在革新。许多呆板的款式被迅速淘汰,工厂需要越来越多技术人员和设计师来进行风格创新,以适应电商服饰年轻化的需求。
走出生产“大路货”的时代,就意味国内外贸出口型工厂要向更专业、高端、精细化方向转型。
但向高端线的转型很难一蹴而就,尤其在许多国际客户分外挑剔的“高要求”之下,厂里的生产线经历了一轮又一轮革新。
工厂合作过最典型的“高要求”客户,是一位日本老太太。
她是一家皮衣成衣公司的创始人,早年间曾在广东东莞有一家制衣合作工厂,却因东莞厂家的*代继承人不愿接班,而不得不终止了合作。经此一事,老太太的诉求是希望找到一家稳定的皮衣合作工厂,继续以往的中日皮衣外贸生意。
工厂方面自然是非常重视这位日本客户,由于厂里没有专门精通日语的人员,还专门请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校的大学生来做商务日语翻译。而这批订单的难点在于,客户方对于做工的要求非常高,已经远远超过了厂里原本订单的技术要求。
例如出口日本外贸单的针检问题。针检是日本单的常规要求,皮革在经历多层缝合的过程中,不及小米粒大小的针尖很容易断在衣服里面—— 这类金属头一般都是很微小的,哪怕穿衣服的人都不一定能感知到,日本老太太却坚持要保证完全没有金属碎片,才愿意认可收货。
又例如丝线在手工缝纫中的毛糙度问题。由于该客户订单使用的缝纫线为光滑度较高的丝线,在手工制作中,制衣工人所使用的顶针光滑度不够,就会把丝线划出一点点毛边,这些也都是那位日本老太太所不能接受的。
当时技术师傅们都觉得很为难,表示“我们十多年来做外贸都是用这个针,如果还不满意真的是没办法了。”也有师傅从技术方面进行论证,认为针头发脆是因为生产线选择的针头太小,但如果针头太大,针孔也会影响衣服的美观度。
日本客户的严谨令大家为难,但也推动着工厂的技艺向高端线迈进。过程中,工厂虽然花费了大量成本,换了一批又一批针,又花费大量人力来检测金属头,但最终达到了国际高端客户所要求的质量标准。
为适应高端线客户而更换的缝衣针
近年来,工厂衣服成品针脚的整齐度、线结的隐蔽度、纯手工部分的一致性等多方面问题,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多元化转型,直面考验
“客户高要求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品牌方和供应商其实是共同成长、相辅相成的。”林林对此颇有感触。
虽然这些年不少民营小工厂,都在面临着人才“断档”的焦虑,愿意进工厂、进车间做技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林林家的工厂一直在培养技术人才。
例如厂子里的一对80后夫妻,两人都是工厂里的精品样衣技师,严格把控和优化了服装的牢固度、硬挺度、光滑度等核心工艺。
“我们也有很多越来越高专业度的老师傅”。林林说,虽然技术越来越发达,但熟练工人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始终无法用机器替代。
工厂这些年一直坚持做真皮产品,质量工艺都有保障,这几十年还积累了一批老客户,所以在激烈竞争之下依然能得到许多日韩、欧美高端品牌需求方的青睐。
但随着外贸竞争更为激烈,海外客户对货品的要求更高,承接非常大的外贸订单量对企业资金、实力、成本的要求都很高,厂子面临的资金运转压力很大。
工厂当下采取的策略是在外贸订单的基础上,以“短平快”的方式承接内销和高端订单。
供应秋冬季皮衣制品的海外订单,一般来讲会至少提前两个季度开始生产。而应对国内秋冬季皮衣市场的内销订单,只需要提前一个季度甚至一两个月开始生产,就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对工厂现金流的压力也小得多。
根据国内与海外订单的时间差,林林和同事们这两年开发出了一批可靠的内销客户和合作方。工厂也重新作出了生产安排,*限度地利用厂里的生产力资源,在外贸订单的间隙,承接了不少内销订单。
“现在内销情况还是非常好的。”林林说,“我们在国内皮草服装的零售和批发行业里建立起了很好的口碑。”这些订单有些是作为服装批发档口供货,有些是作为电商和直播平台工厂店的尾单销售,甚至还有些是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代工。
真正的外贸商家转型方向,其实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具体取决于研发能力、工艺水平、管理水平,以及生产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如生产力较为稳定,但本身缺乏研发能力的厂家,更多会向大规模供应商的方向发展。这类型厂家可以考虑广泛接触客户,承接来自品牌方的大规模订单。
而另一类在研发和设计上有突出优势的外贸小厂,则可以考虑转型自有品牌方向,或是面向小众精品订单,甚至承接私人定制产品。
但无论是哪个转型方向,工厂都要对自身的供应链、生产力、自主设计能力等有着客观清醒的认识。
面对行业形势的变化,林林家的工厂已经基本完成了“多元化转型”:长期合作的外贸客户保障了工厂整体的运营和基础收益;利用时间差承接的内销订单,又缓解了资金压力与生产力浪费。
林林说:“做了这么多年外贸,我们觉得中国制造想要真正在国际上站得住脚,还必须在质量上更进一步提高。比如说多与*合作、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不是一味拼价格。”
0830
“对外我就说不严重,大家每天上班都很开心,乐于奉献。”美团员工李佳良在与我们聊到加班问题时,这样调侃道。
众所周知,互联网公司是加班重灾区。
回顾这近一年里各大厂动向,仍有诸多问题存在。近来,常有人在网上爆料一些企业楼下有救护车出入。员工倒在工作岗位的新闻从未断过。
今年2月,字节28岁工程师猝死、B站审核组员工猝死;3月18日,上海哆爱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因连续加班3个月后,担心个人健康问题而向公司提出了离职申请,而在离职审批过程中,遭受了HR恶言:“先猝死了再说吧”。
部分企业加班问题仍十分严重,3月15日,北京市就针对加班问题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集中排查整治工作。
今年4月初,京东内部也传出将彻底告别996加班制度的消息,京东还在公司内部公告中提供了超时加班问题的投诉渠道。
在反内卷施行的近1年的时间里,各互联网大厂真实现状如何?
加班没少但收入变少了
赵一明毕业后入职华为从事芯片相关工作,他告诉光子星球:“工作强度这种事,要看部门情况。在我们部门,总体来说加班是肯定的。部门领导有说过今年开始争取少加班,一周会有一天的活动日,在这一天就要求尽量到点下班,也不会要求周末加班。”
当下国内芯片领域人才缺口巨大,公司也十分重视该领域,对其投入了巨大财力与物力。赵一明看来公司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也是他当初选择进入华为的一个主要原因。
赵一明的工作被安排得十分充实,“工作日下班都挺晚了,基本没有其他安排直接回家休息。周末天气好的话,我人个比较喜欢在外面待着,偶尔会去骑行,当然这是我个人爱好。”说到这儿他还不忘调侃了一句,会有一天的时间去公司“休息”。针对这样的情况,公司出台的措施都很少且非强制性,赵一明看来“有这些措施当然是好事,但是目前来看,任重道远。”
工作一年下来,赵一明与同事关系处得不错,团队氛围也很好。总的来说,他挺看好现在的这份工作。
像赵一明这样对大厂感到如此满意的人其实是少数,大部分人则不得不面对疲劳、无奈与忐忑。
“我主要负责数据维护,一般情况都是晚上九点下班,中间有2小时的午休、晚上有1小时的时间,但周五下午五点就能下班了。”李川加入阿里三年,其实他打算踏入互联网行业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加班的心理准备。
李川并没有处身大厂中的那种焦虑,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未将现在这份工作当作长期事业,虽身在其中,但他更像大厂中的一个局外人,“我现在没算在北京定居,这儿的户口和房子都是难题。”除了这些现实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家乡的生活更适合自己。
李川是四川人,众所周知成都拥有“天府之都”“美食之都”的美誉,也是一个幸福感很强的地方。其实,四川人基本不会选择离川,即使是为了学业、工作离开的,大部分人最终也会选择回到家乡,而李川就是这个后者。他本科以前都没有离开过四川,后来就借着读研的机会走了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过因不想错过进入大厂工作的机会,而决定暂时留在了北京。
经历过去三年的工作,他认为都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工作时间一直都有事做,不会闲着。有急事的时候加班那也是必然的,比如出了线上事故,或要上线某款产品,不过这种情况也不多”。
李川认为,当下所谓“互联网大厂内卷严重”的说法除了贩卖焦虑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可能网上发贴的人大都是加班的,不加班的都不会去网上发。但是有的组可能真的会很忙。这跟项目有关,有些项目急,那就得加班,这是避免不了的事。”
“所谓的反加班、反内卷这些都只是说说而已,谁也没有当真。”对于同在阿里的顾嘉看来,这并没有对自己工作和生活造成任何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今年已是顾嘉在阿里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我们部门工作时间一般是985,有些人是1085,这工作强度其实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小组、不同的leader区别很大,而且也要看时间段。我偶尔会在周六加班,不过也不多。”他认为,企业加班是否严重这个问题是没办法笼统地去概述。
同样没有将“互联网大厂内卷”当回事的还有华为负责数据的员工肖瑞。他经常各地到处飞,加班工作那是家常便饭的事。这样的工作强度,他这么多年早已适应。
肖瑞告诉光子星球,反内卷以来,无论是工作强度还是薪水方面都没有多大的变化,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总的来说行业是越来越卷了,“其实同事之也有过不少吐槽的,这也就是发泄一下情绪,然后各自该干嘛干嘛。”
而各企业针对反加班所制定的一些措施,在肖瑞看来并没有多大的效果。这措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诉求也不一样。
字节打算取消大小周之际,企业内就有三分之一的员工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部分人认为取消大小周一个月工资得少2-3千甚至更多,自己来公司就是冲着高薪来赚钱的,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
矛盾的核心当然离不开个人利益,在员工看来,取消大小周并不意味着会降低工作量,自己不仅每月会损失几千的加班费,更重要的是担心以后加班会变成义务,这是金钱与时间的双重损失。
然而,一些部门工作并没有表面上看着那样繁忙,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的工作其实早在下班之前就已完成了,但是领导没有下班,同事都没有走,自己也就不敢做这个下班第一人了,所有人都被迫“表演式加班”。
长此以往,同事之间也达成了默契,“加班”也加得有模有样了。有人不知道看了多少部网络小说,熟识了许多小说作者;有人刷完一部又一部的电影、电视剧;还有些人手机里下了各种游戏App。
对这些人而言,取消加班制度那再好不过了。
大厂反内卷走向一地鸡毛
姜旭去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大厂,其工作偏文职,主要是给领导写材料、安排会议、做会议纪要等。他的工作也并非闲差,有时候一整个上午忙于会议之中。
朋友时常笑称他是“加班狂魔”,姜旭只是一笑了之。在反内卷风潮兴起之际,也有人问过他公司的情况。
“其实这对我们没多大影响,有影响也没用。”在姜旭看来,员工不可能不干活,“公司没有大小周,不过该加班的工作还是要加完班完成。我们没有加班补助,大家还是希望尽早下班。”
姜旭认为就算有影响,也只是从个人收入、公司利润的角度考虑,“互联网公司需要先活下来,再考虑其他的。其实我们都清楚,如果有些工作完成不了,最终也是自己受影响,比如绩效或者被裁。所以内卷这事,就要看大家了,只要一人开始卷,其他人也会被迫开始卷起来。同样,企业之间也是如此。”
企业之间的内卷,在员工身上得到了最直观的反映。员工加班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久而久之,怨声载道。
然而企业选择取消大小周,仅仅只是因为员工的不满、社会的舆论?或许有一定因素,但绝非全部。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经营利润是其核心要义。一个企业作出任何决策前,同样要考虑这一因素。
大家认为加班不合理,那就取消加班制度,企业以此行动对员工以及社会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交待。但是,取消加班并不意味着员工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的降低。
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遭受重创,经营利润总体上都呈现下滑的趋势。破产倒闭的中小微企业络绎不绝,能撑下来的大部分企业也在收缩版图,大量裁员。
虽然对于互联网大厂而言,这次危机还不至于走上大量裁员这一步。但业务降低,意味着员工总体工作量相对于以前下降了。
在此情形之下,只有取消加班、压缩工时节省开支。这是企业最好的选择,这也符合企业经营基本逻辑。所以,这就能明白在如此低迷的经济大环境下,为何部分身处大厂的人,工作压力不降反升。
对此,美团员工李佳良深有体会。
在一个周末下午,他起床时间是下午5点,“昨天加班,回到家都12点了。”他一般在家待着,周六经常是拿来补觉的,其余时间就玩玩游戏撸撸猫,偶尔约朋友出去小聚一下。
其实李佳良的一位好朋友就在公司隔壁的阿里工作,“我们都太忙了,下班吃饭还要忙着上班回去,倒不如周末约,还轻松一些。”虽然两人都在望京离得很近,但工作日约个饭显得如此困难。
在光子星球了解的多家互联网从业者中,李佳良可谓是加班重灾区中的一员。“行业最近挺惨的,中概股腰斩又腰斩,大厂裁员又裁员。”李佳良无奈道,“虽然我们还没有听到裁员的消息,但行业震动,人人自危,如果不卷起来,下一步就是上榜裁员名单。”
他所处的岗位更是加班中的重灾区,“我们是做2C的业务,加班是必然的。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经常熬到近12点才离开公司。”因为工作有严格的排期,有时候自己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职场中,员工的无奈也只能自己承受。有时候周末聚餐都要提着电脑在餐桌上争分夺秒。
结语
职场新力军干劲十足,老员工危机意识渐起,都不想成为“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虽然大部分公司没有过明文加班需求,但是所有人都默守了这一套潜在的加班规则,“默契”地内卷起来。
有的人满怀热情与理想初入职场,他们干劲十足,对于加班虽有吐槽但更多的是接受,因为他们需要一个能发挥自己实力的平台;有的人深耕职场多年,虽没了初入职场时的热情,但在面对不断注入的新力量,也不敢掉以轻心。
当然,也有人最终无法承受这一切,逃离大厂,选择彻底躺平。所以,真正能留下来的人都是甘愿“卷”起来的人。
据此,互联网大厂内卷问题仍十分严重,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一切措施都变成了形式与口号,治标不治本。
然而,现在行业面对的不单单是内卷的问题了。
近日,腾讯、阿里、京东等企业大裁员消息频繁冲上热搜,在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人心惶惶。对于一些人来说工作都要保不住了,还谈什么反内卷反加班?尤其是一些背着房贷的人,更不敢丢掉工作,为了不被公司优化掉,只能逼着自己卷起来。
不久,京东、B站相继发布“毕业”信,有网友调侃道:“这才是现实版,毕业即失业”。
互联网裁员浪潮来袭已至,行业陷入寒冬,现在保住工作才是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也许从去年各大厂取消大小周的事件开始,就已经预示了即将发生的这场失业危机。
互联网“围城”里的人,需求层次降级是不争的事实。对他们而言,自已基本的温饱需求都成问题了,哪里还顾得上去“反内卷”呢?
注:被访者皆为化名
0830
种种迹象与信号显示,高端电子消费产品线在今年面临的局势不乐观,在智能手机市场,iPhone在今年可能迎来销量大滑坡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今年持续多变的疫情对经济、消费者心态以及众多行业的冲击已肉眼可见,“被疫情偷走的三年时间”引发了广泛共鸣,整个市场大环境低迷境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善。
目前互联网、房地产、消费电子、餐饮等众多原本火热的行业转入低迷、需求萎缩的状态,反应到手机行业,就是人们的换机需求降低,换机周期持续拉长。
于是,近期社交媒体上对于“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这个话题突然引爆,这源于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心态变化,该话题总阅读量达到了4亿,总讨论次数达到了5.2万。
01 苹果感受到了寒意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龙头,苹果最先感受到市场的变化与寒意。
根据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琪的说法是,苹果计划将iPhone SE 3今年的年出货量从2500至3000万下调至1500至2000万(砍单幅度超过20%)。
而此前《日经亚洲评论》也援引知情人士称,由于俄乌冲突和通胀飙升打击了消费电子需求,需求下降导致苹果计划将下个季度的iPhone SE产量较最初计划削减约20%。
此外,供应链还透露苹果会减少iPhone 13和AirPods订单量,iPhone 13系列的部分型号已经开始停产,部分原因在于,还有5个月iPhone 14即将发布。当然,这背后也反映出iPhone 13系列已经累积了一定的库存。
当然不仅仅是苹果,Android阵营同样深受影响。
郭明錤在社交媒体上还表示,国内各大安卓手机品牌今年迄今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2022年原出货计划的20%),其中70%以上的订单使用联发科芯片。由于消费者信心低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订单可能会继续减少。
此外,苹果在砍单之外,另一个引发关注的动作Phone硬件订阅服务模式的推出。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正在筹备推出iPhone、iPad等硬件的订阅服务,硬件将以类似租赁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即就像使用苹果iCloud云存储一样,用户可以以每月支付订阅费的方式获得设备的使用权。而与分期付款不同的是,这种硬件订阅服务支持在租用的过程中更换到最新设备。
所谓的订阅服务,本质上还是硬件出租。
在这背后,其实是苹果也感觉到手机市场的寒意,iPhone销量的势头不妙了,需要采取一些新的措施。
很显然,从库克的动作来看,订阅iPhone的本质是苹果在思考降低用户使用iPhone的门槛、扩大用户群体,以应对走向疲软的智能手机市场。
此外,发生在苹果身上的另一个动向是,此前一直大卖的AirPods也开始卖不动了。
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自2016年推出以来,AirPods已经成为最畅销的真无线耳机,帮助苹果赢得了超过25%的全球市场份额。
但AirPods今年开始面临需求下行走势。日前郭明錤在推文中表示,2022年的二至三季度的AirPods 3订单减少了30%+。由于产品细分策略失败,AirPods 3的需求明显弱于AirPods 2。为了避免重蹈覆辙,AirPods Pro可能会在苹果在2022下半年推出AirPods Pro 2后停产。
郭明錤谈到的AirPods 3受挫的关键一点是,消费者不愿意为AirPods 3的新卖点多花50美元。
这其实也是在说明消费者开始捂紧钱包,不愿意再为没有必要、实用性不强的溢价买单了。
毕竟,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导致很多人收入减少,继而导致了人们的购买力降低,相应的,由于疫情冲击众多产业,与消费产品相关的供应也将减少,物价或呈上升趋势。
如果人们的消费能力降低,那么价格敏感度、消费理性会提升。在经济学中,认为合乎理性的人就是“经济人”,也是“非感情用事”的人。
在今天的市场消费环境下,“经济人”开始变多,在国民收入相对有限、未来收入稳定性预期降低的情况下,人们行事的利己动机更强烈,力求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手市场的风向也凸显了这种趋势。根据转转集团Q1手机行情报告显示,相比2021年Q4,今年Q1苹果iPhone在二手市场的交易占比出现下滑,而国产品牌交易占比则稳步向前,OPPO、vivo、小米、荣耀在二手市场的销量均呈现正增长。
这或许意味着消费者观念正在改变,伴随着全球经济滞胀、消费市场需求放缓、人口红利锐减,消费低迷现象短时间内很难提振。
毕竟,消费者手里的钱不多了,开始捂紧钱包,降低消费预期,甚至在日用品、电子消费品的使用上,会倾向于降低没有必要的开支。
02 股价下行可能性变大
iPhone销量一直存在大小年周期性规律。大年一波上行销量周期之后,紧随着小年的一波低潮。
但事实上,苹果自从iPhone11推出之后,苹果的上行增长周期已经延续了三年。
尤其是2021年苹果iPhone的销量高达2.39亿部,这也极大的吞噬了2022年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叠加今年这般的疫情环境,需求萎缩的概率会增大。
从过往历史来看,苹果的股价走势一直与iPhone的销量往往高度关联,苹果在去年市值一度破3万亿美元,这是其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这背后是iPhone系列的销量大涨,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2021年,全球销量排名前十的手机,苹果占了7部。
iPhone销量增长与股价上行趋势基本上呈现正相关。
但从目前苹果的股价走势来看,依然还在保持上行态势,苹果砍单以及AirPods销量下滑等动向似乎有意被资本市场忽视。
今年1月3日,苹果市值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家踏入“3万亿美元俱乐部”的公司。在3月底,苹果还创下了十年来最长的连涨纪录。
今年来,资本市场也一直对苹果保持看涨趋势。
根据FactSet的调查,分析师们对苹果股票的评级绝大多数都是“优于大盘”,2022年1月,接受FactSet调查的分析师中,有69%提高了他们的预期;2月份,77%的分析师预测利润数字会有所提高。3月,100%的分析师上调了他们对苹果收益的预期。
从历年来苹果股价的走势来看,过往一般有分析师集体看涨的背后,往往也是存在资本市场一些潜在的微妙的市场操盘行为,因为苹果股价的上行走势,往往伴随着市场利好消息。
但从今天来看,越来越多国家对苹果税的监管压力,iPhone14系列的销售预期,以及整体电子消费市场萎缩等,利空趋势要远大于利好,也与苹果的“关键产品周期”无关。
回顾苹果苹果股价走势,2019年是苹果近10年来股价呈现快速上行走势的关键一年,年涨幅超过100%,其实是有两个关键产品线拉动,一个是iPhone11系列,一个是AirPods。
前者是通过降价印证了iPhone只要回归到合理的价值,其产品的人气值、品牌价值与高端市场地位依然无人可以撼动。后者意外成了爆款,成为拉动苹果的营收增长的新一极。
但从今年来看,无论是iPhone的销量走势,还是AirPods的销量,下行走势会更加明显。
从历年来苹果股价规律来看,iPhone新品发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从媒体消息来看,iPhone14将延续挤牙膏式迭代,在缺乏势均力敌对手的情况下,这种策略在过去依然奏效,但今年的不确定性无疑是增大了。
日前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4月5日披露的文件,苹果两高管(首席运营官Jeffery E. Williams以及零售与人事部高级副总裁Deirdre O'Brien合计售出135,099股苹果股份,价值约2404.48万美元。
苹果高管出售苹果股价的背后,或也是感知到了iPhone销量滑坡的苗头,可以说,目前苹果股价正在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高点。
如前所述,在中国市场,由于疫情的不确定以及消费者对未来预期的降低,将更加追求性价比与实用性。
简单来说,在经济下行以及疫情下不确定的市场萎缩环境下,人们对于品牌溢价的需求会让渡于生存、生活的需求,相对于消费升级,人们更倾向于降级消费。
因此,刚需消费可能会进一步流入中低端市场产品,高端手机产品在今年遭受的冲击可能会更加明显,苹果或首当其冲。
03 结语
当然,从市场竞争与品牌竞争力、产品层面来看,苹果在高端市场的地位毋庸置疑。只不过,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看,苹果今年很可能输给天时。
从华为2020年逐步淡出市场之后,苹果基本收割了华为退出后的高端市场红利,享受了两年多的市场红利。
但今年,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曲线可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拐点,iPhone销量迎来大滑坡的可能性非常大。打败苹果的对手还没有出现,但苹果可能会暂时性的被天时打败,如何在低迷期安全过渡,考验苹果的市场应对调整能力与商业智慧。
0829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2日消息,智能洗碗机制造商「轻美电器」获得博润资本、BV百度风投投资的数千万A轮融资,本次融资主要用于研发投入、洗碗机智能工厂建设与市场拓展。此前,小米参与了轻美电器的天使轮融资。
国内家电市场竞争激烈,其中洗碗机品类的市场机会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洗碗机在国内渗透率极低,根据欧睿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洗碗机渗透率不足1%,与欧美超过50%-70%的渗透率相比,在数据上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但另一方面,洗碗机渗透率在过去多年未有显著增长。
境外品牌早在90年代便开始将首款洗碗机引入中国,但由于中国菜油脂较多,且早期洗碗机不甚适用于中国餐具的碗深、规格和材质,导致早期洗碗机洗净度较低、耗能较高。国外洗碗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加大了中国消费者的教育成本。同时,中式厨房空间大多比较紧凑,这让用户在选择改善生活品质家电时,常面临蒸箱、烤箱、洗碗机、消毒柜、净水器等二选一,或多选一的局促困境,进口洗碗机需求的安装空间,与消毒柜等家电产品存在空间冲突。直至2015-2016年,随着方太推出了水槽洗碗机并进行了广泛的市场教育,才显著提升了国内洗碗机的用户认知和市场热度。市场上的主要玩家目前主要有西门子、方太、美的、老板、海尔等。
轻美电器成立于2019年,主要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智能洗碗机,并逐步向欧美市场拓展,发展出海业务,目前已自建智能制造工厂,预计2022年6月正式投产。
创始人赵雪刚曾任一线厨电品牌产品线总经理,深耕厨房电器二十余年,期间带领团队孵化出多条核心产品线,其中水槽洗碗机为囯内首创,团队的核心成员均为一线家电品牌的资深人士。
轻美电器智能工厂选择供应链集群地宁波,相关配套工厂可在2小时车程可达,保障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智能工厂从设计图纸输入、生产、入库、物流仓储,每个节点均通过数字化系统形成端到端的信息流管理。
在关键工序上,以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为了解决人工打胶标准不统一问题,轻美电器在工厂配置了自动打胶机器人,这让轻美成为了洗碗机制造细分行业内首家采用机器人自动打胶的工厂,同时工厂工位设置智能机器人检测,确保检验标准能够准确高效落地。
0829
8月15日,根据微盟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总收入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滑6.2%,毛利达到5.98亿,期内亏损6.59亿元,同比扩大17.6%。虽整体亏损,但其中SaaS业务订阅解决方案收入在疫情冲击下保持逆势增长,收入达5.81亿元,同比增长5.7%。
同时,微盟劲敌有赞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集团总收入7.30亿元,同比降低9.2%。其中订阅解决方案收入约为4.40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3.5%。总体而言,上半年集团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60.7%下降至60.5%。
可以说,曾经双双被市场看好的微盟与有赞,如今已成为一双难兄难弟。整体财务方面,营收减少、毛利下降、裁员、降本却未增效、节流并未开源是两家企业出现的共同特征。
同样在海外,就连被国内SaaS平台模仿的明星企业Salesforce也进入到了亏损快车道。自从Salesforce在2021财年Q4净利润断崖式下滑后,“难盈利”就成为资本市场对Salesforce的担忧。
01.SaaS行业集体翻车
为什么被资本市场频频看好的SaaS行业,现如今集体翻车?
对于SaaS平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曾对DoNews表示,原因主要有两种:*是因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企业为了提高营收而压低收益率,导致营收降低,*是出于战略考虑,即为了保证长期发展而进行支出,导致利润下滑。
的确正如沈萌所言,目前查询到的SaaS企业将近3500家左右,这还不算未查询到的公司,众多SaaS企业的诞生,这导致单一公司获客难度大大增加,也让企业客户流失率不断攀升。同时,出现收支不平衡,营销费用增加,而更多的SaaS初创型企业未能熬到A轮融资,就已经草草结束企业的生命。
那么SaaS企业的翻车,是否具有一些共性?又有哪些特性?
虽说都在亏损,但就细分经营数据看,有赞和微盟又有显著的差异:前者进行开源节流,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员工数同比锐减五成;后者微盟推进两大商业战略引擎,其一是TSO全链路战略,其二是WOS助力“生态化”。
可以说,对于疫情影响下的动荡市场,微盟和有赞实行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战略部署。
从战略角度分析,微盟集团TSO全链路战略,软件+流量+运营方式服务商户贡献商家解决方案,加速打通商域、私域、公域,实现“三域联营”。以及WOS助力“生态化”+“出海化”。WOS新商业操作系统定位于面向未来的去中心化新商业操作系统,意味着微盟从SaaS服务的公司,向PaaS平台服务进军,踏出了搭建“生态”*步。在此战略上,微盟投入了大量数字化产品研发费用。
虽说微盟也在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但战略定位上更偏向从价值发展定位出发。
与其皆然相反的有赞,面对市场下行,有赞裁员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作为电商SaaS的头部企业,需要通过裁员应对业绩压力,市场对于有赞这一操作褒贬不一。
有赞CEO白鸦也直面裁员问题,裁员因为除了疫情因素打乱了一部分市场节奏外,还包括与快手合作等原因使得公司无法控制快速增长导致的经营成本大幅增加。与快手分手让有赞营收压力浮出水面。查看有赞经营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有赞的付费商家流失率一直不低于20%。
连续不断的亏损,双方也做了官方说明。按照微盟官方解释,是受疫情影响、研发开支增加等原因,导致公司上半年营收亏损,预计下半年迎来全面复苏。有赞认为自身财务状况已得到有效改善,认为“降本控费的效果逐步显现,经营现金流及经营结果得到显著改善”,下半年经营亏损有望进一步收窄。
从图文上可看,疫情这三年,微盟与有赞在疫情危机时都积极进行多项对外合作,尤其针对大客户群体。
显然,电商SaaS平台走到深水区,市场动荡之下,选择降本控费还是研发价值理论,两家公司有不同的选择。而如何找到*解,对两家公司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
02.依附巨头之后,微盟、有赞开始自救
为何SaaS平台都抢占大客户资源?
2020年在工信部推动下,互联网重回开放基因,阿里与腾讯的“握手言和”让流量生态从相对封闭走向互联互通。这政策一出,让电商SaaS服务商有赞的商户流失率达到29.6%,去年同期仅为17.5%;微盟2020年付费商家流失率也同样高达26.1%。
毕竟对于商家而言,淘宝、微信以及抖音等外链的打通,意味着商家无需通过有赞、微盟这类第三方工具平台搭建的小程序或微信店铺进行营销、导流或留存。
这就不得不让微盟及有赞把竞争资源重心放到了大客户身上。曾为有赞贡献约40%的交易额的快手,转入了微盟阵营,这对有赞来说无疑是巨大打击。面对这样的大客户,美银美林曾分析,“在高端市场方面,微盟计划扩展到购物中心等领域,预计2025年大客户将贡献其SaaS收入的50%。”
如此看来,拿下更多商户以及大客户将成为微盟与有赞未来破局的重点。
为什么有赞和微盟必须要拿下大客户资源?其背后还有着更为被动的原因。其一,有赞订阅解决方案收入减少,以及SaaS产品的订阅费减少;其二,而其商家解决方案收入的减少。同样微盟同样业务也受到问题,商家解决方案收入减少的原因,则在于受疫情及宏观经济影响,商户广告的预算收紧。尽管有赞和微盟的付费商户数有所增加,但也难掩其业绩双双陷入增长困局的事实。
微盟、有赞开始自救,突破困局。
首先,有赞通过取消冗余岗位设置、缩短协作链条来提升经营效率,较大幅度地减少了支出。据悉,有赞半年内减少了1861名员工,减少比例为41.41%,得益于此,2022年上半年,有赞销售成本同比减少8.9%,交易成本同比减少22.5%,其中人工开支同比下降3.8%。
接着,有赞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了视频号和小红书。接入小红书小程序后,商家可在小红书内实现交易闭环。据有赞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有赞接入小红书的商家增幅超过了10倍,成交额增幅也达到了1500%。
有赞看准流量业务,正式在今年6月宣布业务将从“开店营销解决方案”全面升级为”私域运营解决方案”,即有赞要将服务的核心客群分为内容变现、品牌DTC、门店数字化三大类。有赞似乎想得很清楚,存量时代,效率为王,只有帮助商家提升拓客效率,才能帮助有赞提升商家续签率。
再来看微盟,微盟也在寻找出路。于是,在”大客化、生态化、国际化”三大战略的指引下,以及微盟集团TSO全链路战略,软件+流量+运营方式服务商户近500家,其中KA商户超50家,TSO商户GMV20亿元,贡献商家解决方案收入5000万元人民币,加速打通商域、私域、公域,实现“三域联营”。微盟也在逐渐向市场释放自己稳步向好的积极信号。
微盟也跟进流量平台,不断加大在视频号直播和短视频领域的投入,成为微信视频号官方运营服务商的微盟,拓展视频号中”运营+招商+培训+供货”四类服务业务。同时也根据国际化战略,通过与TikTok、Google、Facebook等国外主流媒体合作,撬动海外流量红利,进行全球战略推进。
至于微盟生态化战略,微盟的动作是在研发上重磅投入的WOS新商业操作系统,该系统覆盖电商零售行业客户的主要产品与解决方案。其中微盟云联合一批优质生态合作伙伴,并发布了超500项云市场应用及服务,新增优质生态合作伙伴逾60家,微盟云生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29.8%。
可以看出,微盟锁住大客户腾讯、结合上下产业流的生态化卡位、与海外流量巨头合作。战略涉及点、线、面,可以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不过,由于投入时间较短,收效还不显著,这也就意味着对微盟来说何时盈利仍是未知数。
总结来看,有赞的业绩虽然已经略有起色,但有赞的整体表现并不强劲,二级市场也并非利好,能否重启增长的快车道,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付费商家,有赞集微盟都以每年12%-20%的速度流失,这就意味着,无论是获客还是留客,有赞、微盟等SaaS服务商都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微盟、有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希望代表中国SaaS平台的企业能有更长的路能走,也许就是那句老话,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是一条路。
0828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2日消息,芯片级硅光子激光雷达研发商洛微科技(LuminWave)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安芯投资领投,哇牛资本、诺延资本、海松资本跟投,轻舟资本、华盖资本、布谷资本等老股东持续加码追投。 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团队扩张,深化研发投入,产品量产认证、市场拓展。洛微科技(LuminWave)天使轮投资方包括中科创星、峰瑞资本,A轮投资方包括轻舟资本、华盖资本、布谷资本、财通资本。
洛微科技(LuminWave)成立于2018年,公司致力于通过硅光技术和自主研发的光电芯片,为市场提供固态芯片级激光雷达硬件、感知算法以及行业解决方案。基于硅光相控阵固态扫描、调频连续波(FMCW)相干探测 技术,自主开发了固态大视场补盲激光雷达D系列(Diversity Series)和硅光FMCW 4D长距激光雷达F系列(Foresight Series)系列。公司产品可用于从商用车到乘用车的自动驾驶及ADAS的各类场景。
随着自动驾驶市场扩大,激光雷达也迅速火热起来。国内多家造车新势力车企都将或已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型, 2021年被视为激光雷达元年。
为减少成本,激光雷达的技术路径也经过多次进化。最早的机械式雷达通过旋转收发模组的机制来进行扫描,成本在10万美金量级,存在成本较高、装配困难、机械零部件寿命不长等缺点,较难应用在规模化量产的车型当中;之后出现半固态式产品,有旋镜式方案和MEMS方案两种,转镜式方案将机械式模组旋转转为棱镜旋转,减少了一定的收发装置数量,该方案可以将成本降到数千至万美金量级;MEMS方案,则把旋镜式的棱镜变成一个微机械棱镜,该方案可以做到将成本达到千美金量级。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高性能百美金量级的激光雷达产品需要采用固态扫描方案,包括相控阵和FLASH两种技术路线。
洛微科技基于自研硅光相控阵(OPA)及调频连续波相干探测(FMCW) 核心技术,自主开发了全固态大视场补盲激光雷达D系列(Diversity Series)和硅光FMCW 4D长距激光雷达F系列(Foresight Series)系列。英特尔旗下Mobileye和英特尔也合作开发了硅光子芯片级激光雷达。同时Aeva 也在今年推出了基于硅光技术的FMCW 激光雷达产品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