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0922
互联网红利骤减的背景下,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企服业务成为了一众互联网巨头增长的希望。过去数年间,各互联网大厂的云计算业务也并没有愧对这份期许,纷纷顶着远超海外同行的增速高速运转。
然而,当下的局面却与过去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增速一直无法跑赢国内玩家的海外云厂商,却仍延续着增长势头,一来一去间,两边的差距正在逐渐被拉大。
这其中,腾讯云显得格外焦虑——自2022年*季度增长乏力之后,第二季度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停滞不前,过去远高于行业的增速终只是昙花一现。
相比份额稳居国内*、已然开始盈利的阿里云,腾讯云不但尚未实现盈亏平衡,市场份额亦被华为云后来居上。在此背景下,腾讯云通过组织结构调整求变,试图走出颓势。
压力下的新变局
互联网大厂云计算业务的主流客户,正与之一并陷入互联网寒冬中难以自拔。
众所周知,云计算厂商的生态引力,对拉动泛互联网客户格外有效,很长一段时间内,背靠电商体系的阿里云,客户面都以电商、零售行业的企业居多,腾讯云则是凭借腾讯在泛娱乐社交赛道的优势地位牢牢圈住了游戏、音视频战场。
腾讯曾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云计算业务近五成营收来自互联网企业,而国内亦有近五成游戏公司使用了腾讯云的能力。然而,无论是音视频也好,游戏也罢,这些曾经为腾讯云密集产出客户的行业在当下都活得相当艰难。
尤其是硬撑了近一年版号荒的游戏领域,不仅一批批中小型游戏企业纷纷倒下,即便是大型企业,亦尚未走出版号的阴影——巨大的不确定性下,新游戏立项数量骤减,老游戏缺乏增量,一众游戏厂商困于周期,收入下滑,自然也不再有往日急切的“上云”需求。游戏产业尚且如此,另一大户教育行业,更是在双减大背景下走向黑夜。
基于此,腾讯高管亦在财报会议上坦言:“云业务客户所属的垂直行业中,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的还是互联网,当然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某些企业客户也有冲击,部分已经签署合约的用户也受到了影响。”
而除了昔日客户萎靡不振外,国内云厂商亦面临着大客户出走自立门户的困局。字节跳动作为阿里云曾经的大客户,已然通过火山引擎步入了云计算河流,双方的关系亦从合作伙伴逐渐变成了竞争对手,而腾讯云面对的则是美团的反水。
虽说美团最终被新玩家入局的难度,以及云计算行业烧钱的现状所劝退,主动放弃美团云,但对腾讯云而言矛盾已然爆发——行业收缩的大背景下,大客户们纷纷面临着生存、盈利考验,对成本的管理愈发严苛,这不仅导致大客户关系越来越难处理,新晋大客户更是寥寥无几。
一面是公司投射的高期待,一面是背负期待却滞涨的业绩,裹在中间的腾讯云不得不寻求破局之法。今年7月12日,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宣布成立政企业务线,由公司副总裁李强出任政企业务线总裁,将精力着重放在政务、工业、能源等非互联网领域。
此外,近日坊间亦传出原阿里云国际非洲中东总经理胡丹加入腾讯云,担任副总裁一职的消息,这被外界广泛解读为腾讯云正在为出海做准备。
两番调整,本质上指向同一目标,即寻求增量。只是,在云计算厂商高度内卷的当下,对腾讯云而言,开辟一条新的增长曲线或将难言轻松。
互联网的to G现实
不断挺进政务市场的腾讯云,看似将收获众多机会,但实际上,to G业务并没有太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讲。
原因有二,一方面,基于背景差异,当下的政务市场并不属于腾讯云这派互联网玩家;另一方面,政务市场需要的只是“赋能”,而非“掌控”,腾讯云倘若盲目切入,很有可能费力不讨好。
云计算赛道中,to B市场与to G市场分属两类不同的逻辑,前者更注重经济效益以及云服务商背后的生态,后者则更注重安全性与稳定性,格外看重云服务商的背景资历——成都核酸检测系统宁肯使用拉胯的东软的方案,也不愿意使用互联网巨头产品。
尽管腾讯云乃国内云计算产业的头部,可在政务市场,其资历却并不算硬。相比之下,拥有国资背景的三大运营商云、浪潮云等玩家则显得顺风顺水。
一个简单的例子,2017年,腾讯云布局政务云初期,曾以0.01元中标厦门政务外网专有云平台项目。彼时,参与竞标的企业报价集中在200-300万区间,而腾讯云此举,显然旨在通过超低价强行切入自身资源匮乏的政务市场。
远低于行业的报价能够在短期内提升客户数量,却不具备长期延续性,终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毕竟彼时腾讯云并无盈利任务,打法野蛮亦无可厚非。只可惜,亏本砸市场的腾讯云,并没有砸出应有的“惯性”。时至今日,政务市场仍旧是腾讯云的痛点。
据中国经营网报道,过去一年全国公示的超1亿元的政企数字化大单中,移动云、联通云、天翼云三家收获了200余个订单,其中中国电信104个、中国移动68个、中国联通34个,而腾讯云与阿里云均只拿到9个,差距相当明显。
反映到数据层面,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联通云同比增长143.2%,移动云同比增长103.6%,天翼云同比增长100.8%。可见,备受to G市场认可的运营商云,增速显然已经跑赢了互联网玩家。
反观腾讯云,随着盈亏平衡压力的陡增,其已很难再靠低价路线取胜——不仅to G业务陷入尴尬,亦为后来者华为云做了嫁衣。
尽管华为云并没有运营商云那般资历,但其在政务市场并非新人,终端、通信方面的既往合作亦使其积累有一定的政企资源。因此,在腾讯云基本面遭创的背景下,华为云已然依托政务市场的增量逐渐实现了对前者的追赶乃至反超。
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国内云计算市场中,前四位玩家分别为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其分别占据了34%、19%、17%、9%的市场份额。不难看出,高速增长的华为云,已将腾讯云这个万年老二又往下拉了一个身位。
另一方面,基于政务市场的特殊性质,云服务商很难向面对泛互联网客户那般低成本地复制解决方案。
一位政府数字化服务商告诉光子星球,由于大部分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组织架构,导致政府工作人员在数字化相关工作中难以明确职责分工,进而导致决策慢、落地执行难等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政府信息系统建设过于垂直,缺乏横向连接,导致传统政务数据碎片化程度较高,且不同职能部门间往往存在信息壁垒,显著提升了云服务商的经营难度,使之在提供基础的IaaS层的同时,亦将涉及内外部的PaaS、SaaS服务。
PaaS与SaaS层市场竞争局面相对宽松,毛利率表现也更好,但这两块业务还处于投入阶段,技术转化周期相对较长,距离商业化尚有一定距离。虽说在经历一轮内部调整后,腾讯云的重心已逐渐向PaaS与SaaS倾斜,但下游客户倘若未能跟上,其便会陷入费力不讨好的处境。而当下于政务市场被边缘化的腾讯云,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局面。
亟需新故事
眼下的腾讯云,还有一条路,即出海谋求增量。
其实,腾讯云出海并非新鲜事,早在2019年,相关消息便已密集传出。传言中胡丹的到来,则更像是腾讯云出海的下一阶段更为具象的信号。而之所以选择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除了主动求变以外,亦有下游客户需求的推动。
前文已述,游戏行业是腾讯云最为重要的用户客群之一。当下国内游戏产业正在承压,纵使是腾讯,亦在通过收购、增持国外游戏厂商等方式切入海外市场。而国内游戏厂商作为腾讯云的重点服务对象,自然也存在着广泛的出海诉求。
因此,出海不仅是腾讯云的急需,亦是对其客户的交代。只是,上述讨论均局限于腾讯云原有的客户,范围相对较小。而一旦涉及维度更广的行业及市场,腾讯云所面临的竞争强度将上升数个量级,毕竟海外市场的主要对手,是AWS、微软云、谷歌云等强悍的玩家。
换言之,腾讯云围绕客户诉求的小范围出海,是寻益;而无视差距,不惜一切地杀入海外市场,就容易陷入持久战。
就以电竞赛事为例,为避免延迟卡顿、保证观赛体验,大型比赛的层层转码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极短时间内的高并发流量,这对云端稳定性要求甚高。而今年9月,扛起腾讯海外游戏业务营收的《VALORANT》举办了全球冠军赛,但为该赛事提供支持的不是腾讯云,而是AWS。
因此,出海或许能为腾讯云提供增量,但同样面临与更加强大对手的较量。而在to G、出海两大出口均面临竞争压力的当下,腾讯云想要破解滞涨危机,似乎需要新的故事。
0921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20日消息,镭昱半导体(Raysolve)近日宣布完成千万美元Pre-A+轮及Pre-A++轮融资,分别由韦豪创芯、瑞声科技领投,老股东高榕资本持续加码。所融资金将用于加速镭昱全彩Micro-LED微显示芯片的研发迭代、团队扩容,并为即将到来的小规模量产做准备。
镭昱于2021年完成种子轮与Pre-A轮两轮融资,获源码资本、高榕资本、耀途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投资。至此,在一年时间内镭昱已连续完成多轮融资。与此同时,借助本轮韦豪创芯和瑞声科技的战略投资及产业资源,未来三方将协力发挥产业协同优势,为全球市场提供不同于以往的Micro-LED解决方案,助力AR产品进入全新维度。
镭昱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专注于Micro-LED微显示CMOS芯片架构设计、工艺和单片式全彩技术研究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核心团队源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系,拥有多年尖端光芯片设计与制造经验。镭昱自主研发出全球首款单片式全彩QD Micro-LED微显示芯片,构建了领先全球的全彩Micro-LED显示技术及解决方案,致力于攻破近眼显示技术的核心瓶颈,推动消费级AR设备的快速成熟。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持续升温,AR眼镜始终是元宇宙无法绕开的终端。国内外诸多科技巨头在AR/XR领域的加速布局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加速创新发展,以AR眼镜为代表的智能产品不断涌现。不同于C端市场常见的VR头显,AR眼镜受制于技术、成本、产品形态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多数价格昂贵。此前主要是由对价格敏感度较低的B端用户买单,且产品形态也还远远无法接近普通眼镜或墨镜的外观和重量。但今年以来,市场技术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近期谷歌发布了面向特殊人群的AR概念机,高通也发布了一体化AR眼镜的参考设计,C端的AR逐渐成为巨头和创新企业的焦点。
“轻量化、高亮度、全彩显示、持久续航是未来AR眼镜走向消费端的必然需求。”镭昱创始人兼CEO庄永漳博士表示,光学显示器件的技术路线不仅关乎AR眼镜的整体显示效果,更是直接影响着AR眼镜的续航能力、外观设计及用户体验。
光学系统方面,“Micro-LED+光波导”被认为是当前最优的组合方案。Micro-LED技术虽具有显著优势,但如何实现全彩化及高良率量产仍是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之一。行业内对全彩化方案有多方面的尝试,目前较为常见的是通过三色合光的Micro-LED显示技术。由于光机体积较大、成本较高,且需要精准对准三个颜色的Micro-LED微显示屏,未来轻量化的AR眼镜需寻找更“轻薄”的适用方案。
镭昱创新使用量子点色转换的方案,重构单片集成技术,在更小的芯片封装体积上实现了全彩化显示,有利于AR眼镜的进一步小型化;现有的8英寸晶圆键合技术,可实现高良率量产,技术的不断迭代使我们能在未来实现更大尺寸的工艺以降低成本。镭昱的单片全彩Micro-LED微显示芯片将极大简化光学模组乃至整个显示系统,为下一代AR眼镜提供更多优化空间,带给用户期待的性能和卓越体验。
庄博士表示,“全球5G的正式部署,让作为5G核心商业场景的VR/AR被重新认识和重视。我们很欣喜能看到诸多头部企业持续发力推动AR产业,这与镭昱在Micro-LED领域深耕多年的初心不谋而合。”
对于AR产业而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同样重要。庄博士指出:”镭昱有幸能够获得韦豪创芯与瑞声科技的战略投资,其中韦豪创芯获得中国半导体行业龙头企业韦尔股份的基石投资和支持,在半导体领域具备强大的市场和投资布局;瑞声科技是为数不多拥有大批量生产消费级应用高精度微型光学元件能力的制造商之一,在大规模定制光学元件、规模化和高效运营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拥有新颖且高度复杂的晶圆级光学制造工艺方面的专业技术。镭昱将充分结合自身和战略投资方的优势资源,更深入了解未来的市场需求,从底层科技的突破开始,成为下一代智能平台发展的推动力量,迎接AR市场高速发展拐点的来临。”
韦豪创芯副总经理王振华表示:“半导体市场需求的急速增加以及全球疫情的影响为AR产业带来了契机和增长点。镭昱虽成立时间不久,还是一家“年轻”企业,但其深厚的技术背景,可称得上是一个资深团队。依托庄博士在第三代半导体和材料研发方面超过十五年的丰富经验,镭昱自主研发的全彩Micro-LED微显示芯片将是AR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坚定看好镭昱的技术与研发实力,随着双方的深入合作,未来将依靠镭昱在专业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与韦尔在半导体芯片市场的完善布局,达成高度的产业协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携手为未来XR产品创造更多价值。”
瑞声科技战略发展总监马岩表示:“元宇宙尚在起步阶段,只有当视觉、听觉和触觉完美融合,才能为用户提供更为真实的沉浸体验。瑞声科技拥有成体系的AR/XR光学解决方案,可为下游客户提供性能优异的AR/XR光学显示模组。我们很高兴能成为镭昱的战略合作伙伴,镭昱独有的全彩Micro-LED微显示技术,结合瑞声科技全球领先的晶圆级量产技术以及光学解决方案,可为全球客户带来在外形、图像质量和清晰度等方面性能更优的近眼显示产品,以此更好地满足AR/XR等全球可穿戴设备相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让AR/XR行业市场有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862.shtml
0921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20日消息,中科驭数宣布完成超以往轮次融资规模的数亿元B轮融资,由金融街资本领投,建设银行旗下建信股权跟投,老股东灵均投资、光环资本、泉宗资本连续三轮追投。在过去的一年里,中科驭数已完成三轮大体量融资。
本轮融资将进一步加速驭数DPU芯片的研发迭代和产业布局,加速构建DPU芯片的生态体系,为数据中心下一代算力架构变革,提供国产核心算力基础设施,继续保持DPU赛道的领跑地位。
中科驭数是国内DPU芯片的领军企业,创始团队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有近二十年技术积累,自主技术比例高。公司凭借技术创新获评第四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继2021年发布行业首部DPU技术白皮书后,中科驭数2022年又推出行业首部DPU评测技术白皮书,推动了DPU行业的标准化。在技术领先性、DPU芯片产品成熟度、DPU商业化市场应用、DPU生态建设、以及DPU标准推动等等方面,中科驭数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第二代DPU芯片K2预计近期回片
目前中科驭数第三代DPU芯片研发迭代已经接近尾声,第二代DPU芯片K2今年初投片,预计于近期回片,这也是国内目前功能定义最完整的首颗DPU芯片。区别于大部分DPU厂商的FPGA加速卡方案,K2芯片具有成本更低、性能更优、功耗更小、自主可控性强的巨大优势。
在技术路线上,中科驭数2018年创新性地提出“软件定义加速器”技术路线,采用自主研发的敏捷异构KPU芯片架构,解决了专用处理器设计碎片化的问题,异构众核的技术架构具有软件定义可配置、设计周期短、性能更优、计算高效的优势,目前已经研发积累了百余类功能核。
适配国产生态产品方案已规模化商用
得益于中科驭数自研的软件开发平台HADOS,驭数产品灵活度高、稳定性强、兼容性好,全面适配国内外多种操作系统,大幅降低应用软件开发难度。
在商业化拓展上,中科驭数围绕“垂直深耕,水平扩展”的策略,产品和方案已实现规模化商用,仅2022上半年订单已经是2021全年的两倍。
金融计算领域是中科驭数垂直深耕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高频量化交易日益兴盛,交易系统对时延性能要求越来越极致,目前行业中纯软件的加速方案遭遇瓶颈,中科驭数自研的软硬件一体化加速平台,具备超低时延、高吞吐、低抖动、高稳定、高安全等优势,尤其在超低时延领域,驭数产品商业环境实测均值仅为1.12微秒,创下全球超低时延最快纪录。
同时,中科驭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拓展到数据中心和云原生、高性能计算、5G边缘计算等场景。基于已有技术储备和生态布局,中科驭数有望推出行业内最早的云原生服务网格全面加速方案,其对比当前的解决方案,时延性能可以提升5-10倍,为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工业控制、车路协同等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算力网络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在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布局下,作为下一代算力底座的基础设施,中科驭数的DPU可维继应用算力的指数提升,通过DPU支持网内计算,同时扩容基础算力的管道,通过数据面代理赋能无服务器服务和云原生应用,助力实现算力底座新技术突破,降本增效、大幅优化能耗。
金融街资本董事长程瑞琦表示:“DPU是数据中心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中科驭数具有行业领先性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并率先实现商业化通路。希望本轮融资能助力中科驭数加速DPU芯片的研发量产和市场拓展,持续领跑DPU赛道。”
建信股权首席投资官李瑞指出:“数据中心市场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增长点,东数西算等大型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对DPU这类数据中心核心芯片的需求。中科驭数作为科研院所孵化的DPU芯片企业,技术实力雄厚,在产品迭代、商业化落地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sybil,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876.shtml
0921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20日消息,近日,广东巨风半导体有限公司作完成了针对汽车产业方的战略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上汽集团旗下尚颀资本领投,广汽资本联合投资,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入车规级产品线的布局和开拓。
广东巨风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由原国际整流器公司(IR,后并入英飞凌)美国研发中心研发总监归国创立。公司专注于栅极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功率器件、IPM等业务,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白色家电、工业变频、汽车等众多领域。PowerIC和功率器件是电力电子的心脏,应用于电力转换的方方面面,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市场需求进一步爆发。公司将始终秉承推动能源高效利用为使命,与上下游通力合作,不断推出创新节能芯片。
双碳政策下,变频化、节能电机是必然趋势,对功率半导体有更高的性能要求;叠加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功率半导体和功率IC市场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功率半导体工艺制程成熟,未来有望成为国产替代进度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作为本轮融资的领投方,尚颀资本表示:“功率半导体市场巨大,且随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爆发,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对功率半导体的需求增长十分强劲,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巨风半导体团队为英飞凌归国团队,对于功率芯片和器件的产品定义、工艺、研发和市场有着丰富的经验,且能力已经得到客户认可,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可以做全系列的驱动IC和IGBT的设计公司,有能力提供系统级方案和优化,未来双方有望在车规级产品领域开展合作。”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883.shtml
0919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14日消息,近日,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和工业SaaS产品的普朗克科技AIPlanck宣布一年内连续完成了两轮分别由真成投资天使轮领投和磐霖资本天使+轮领投的数千万元融资,加速诚长(天津)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据悉,本轮资金将用于加速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
普朗克科技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为规模以上中小型制造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轻量化、低成本、快速部署”的生产协同管理云平台服务和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
普朗克科技创始团队来自于英特尔、康宁、普惠航空等世界500强制造企业,拥有10年以上跨行业的先进制造和数字化升级转型经验积累,对于离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和难点有非常深刻的体会。通过累计对数十个细分行业的数百家中小制造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咨询,团队对中国中小制造企业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洞察。
主导过多家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建设,普朗克团队清楚行业间、工厂间的巨大差异,无论工厂规模大小,每一个工厂都需要用一套特制的方案才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因此,普朗克科技采取的做法是积累行业know-how知识模型和运营核心痛点来设计产品底层以适配不同行业特性需求,用“灵活配置”来替代“高度定制”,通过高度可配置的产品适配不同工厂的差异化需求。对于单个工厂来说,整套方案是针对该工厂专属的解决方案,是专门为其定制的,只是这个定制不是靠写代码,而是通过“灵活配置”来完成的。通过这种方式极大降低研发成本,缩短部署周期,解决供需双方资金和时间成本的矛盾。当然,这对跨行业、跨工艺的拆解和抽象能力及产品化能力要求极高。此外,工厂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中,需要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广度和深度要能够适配工厂现有和未来潜在的变化,要支持从工厂基础流程化管控、数字化协同到数据模型驱动制造多层次需求,这就对数字化平台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如果用冰山理论剖析普朗克科技的产品,水面之上,用户可见的是个性化、便宜好用的云平台,水面之下用户不可见的是复杂的工业模型和算法打破行业差异壁垒,支撑产品的跨行业属性,以及快速部署交付的能力。
在创立之初,普朗克科技即明确了帮助全国中型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的目标。这个目标的现实基础是中国规模以上制造型企业中,全业务链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只有10%左右,近40万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数字化需求亟待满足,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需求。
目前,普朗克已拥有横跨34个细分行业构建自有工业模型和算法的能力,据普朗克科技创始人于芳介绍,目前,普朗克科技已获得精密机加、装备制造、钣金、线缆、光电、玻璃、医疗器械、医药等多个行业知名企业的认可,持续为其提供高性价比智能制造顶层咨询服务和数字化平台产品,并在客户内部实现增购复购。即使在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之下,普朗克仍保持快速发展,业务营收已经超去年全年规模。
随着 “数字化转型被写进十四五规划”,智能制造与工业数字化逐渐升温,通过产品和服务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构建生产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普朗克科技感受到了水温的变化,也感受到政府“产业推手”的力量。谈及未来的发展,于芳表示,作为一家来自于西南地区企业,在四川和成都政策引导和资源加持之下,普朗克将继续用心打磨产品和服务体系,面向全国推动更多规上制造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持续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川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吴畏表示,推进传统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心的重点任务之一,普朗克的SaaS产品及其行业解决方案适用于广大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中心的服务对象完全吻合。普朗克作为中心战略合作伙伴,积极参与四川省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协助中心不断丰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深度参与到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宣贯与评估诊断工作中,为中心打造区域智能制造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期待普朗克通过融资进一步加强产品技术和服务能力,为我省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发挥直接的催化作用。
天使轮领投机构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表示:“普朗克颠覆了传统工业生产管理软件的构建思路,从底层工业机理梳理开始构建强大的无代码产品引擎,因此产品跨行业和跨工艺服务客户的反应速度快、能力强,并且在产品商业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完成了跨行业标准交付能力验证和客户复购验证。本轮融资后,我们期待普朗克的产品迭代和SaaS规模化,成为推动中小制造业企业向工业4.0转型升级的通用基础设施。”
天使+轮领投机构磐霖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李宇辉表示:“在降本增效的压力下,中国中型生产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需求愈发迫切,而贴合企业需求且极具性价比的生产管理工业软件尚属空白。普朗克通过低成本、快交付的‘灵活配置’模式,有效满足了不同企业生产管理的个性化需求,解决了当下市场痛点。这正是中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中的一个缩影,普朗克的业务模式也高度契合磐霖资本在数据智能领域的投资思路。我们也期待普朗克的产品在更多不同行业快速推开,成为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449.shtml
0918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15日消息,大湾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湾生物”)宣布继2021年底完成A轮融资后,近日完成新一轮超亿元Pre-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泰欣资本领投,某全球著名生命科学跨国公司,AEF大湾区创业基金(由戈壁大湾区管理)以及Vectr Ventures跟投,现有股东持续加码。Pre-B轮融资由总部位于香港的精品投资银行德林证券提供咨询。
大湾生物2019年成立于粤港澳大湾区,总部位于香港科学园。秉持“让全球生物工艺开发更简单更高效”的企业愿景,大湾生物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平台应用于推动生物工艺技术革新,解决药物开发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等诸多痛点,并将提升人类生命健康与价值作为长期奋斗目标。
大湾生物核心团队由海内外多位来自医学、药学、合成生物学及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组成,拥有3000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基地及CMC平台,已成功将多个生物药推入NDA阶段,其中包括国家1类新药。成立三年间,大湾生物已申请人工智能药物开发专利30余项,并将多款人工智能技术平台成功商业化,和国内外多家头部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在全球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产业对研发效率和生产智能化需求的推动下,大湾生物首创“AI+Bioprocessing”概念,致力于将AI赋能于生物工艺全过程,使全领域的研发和生产更加简单高效。成立三年间,大湾生物已经成功完成AlfaCell®、AlfaMedX®等多个生物过程智能化项目开发并实现多个产品包的全球商业化推广。通过上述创新技术,大湾生物在大幅提高细胞株开发成功率的同时显著缩减了细胞株开发周期和工作量,并建立了包含千余种配方的自有知识产权培养基库和定制化培养基开发流程,为生物工艺开发提供全面支持。目前,AlfaCell®和AlfaMedX®等AI平台已经应用于融合蛋白、单抗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等多种生物药的快速开发,并开始为基因治疗、工业酶制剂、培养肉、合成生物学等全领域研发提供助力。
大湾生物董事长及联合创始人梁国龙表示:“很荣幸大湾生物在生物医药创新中取得的进展能够得到市场认可,感谢诸位投资伙伴对大湾生物产品切入点和商业模式的充分肯定。得益于泰欣资本、某深耕生物医药行业的著名MNC的支持,大湾生物将更加迅速地融入国际范围更广阔的生物制药、生物制造全产业链,从而更快推进“让全球生物工艺开发更简单更高效”的企业愿景,在生物药开发的周期、成本及上市风险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积极成果,助力开发出更经济的生物药。
泰欣资本的合伙人蒋卫强先生表示: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大湾区可以诞生出如此优秀的生物医药+AI技术的初创公司。大湾生物可以在比较艰难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得到跨国公司和知名资本的青睐,充分说明了公司的技术成色和发展前景。这次和我们联合投资的有几家香港本土非常有特色的基金,这其中就包括我们正在探讨成立孵化器的本土医疗孵化投资机构Pentepebble。我们相信这次投资也会更好的配合国家大力发展大湾区的战略,为资本进一步流入大湾区的生物医药行业掘金带来信心。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575.shtml
0918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15日消息,车载声学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上海追锋汽车系统有限公司(下称“追锋汽车”)近日宣布完成
A轮数千万元人民币股权融资,
咏圣资本领投,拉尔夫创投跟投。追锋汽车本次融资用途,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市场拓展以及团队建设等。
追锋汽车成立于2019年7月,是一家专业从事车载声学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和技术包括高级音响系统、主动降噪、智能网联汽车通讯模块等硬件产品,以及车载声学领域所必须的声学算法、音效调音(包括半自动远程在线调音)、底层软件架构、车联网通讯和OTA升级等软件技术。基于上述产品能力及底层软件和算法技术能力,公司在车载声学领域可实现智能2D/3D音效、车内主动降噪、独立空间声区隔离音效、内部/外部引擎模拟警示声效、远程通讯及远程在线调音等功能,亦可以根据整车厂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车载声学综合解决方案。
图1:追锋汽车声学算法平台可实现车载家庭影院音效
图2:车载主动降噪原理示意图
图3:新能源电车AVAS警报系统示意图
在技术不断革新迭代的智能汽车行业,追锋汽车一直致力于为更多客户提供更先进、更完整的车载声学产品。公司核心团队来自于哈曼中国、博世中国、大陆汽车等国际大厂,核心技术团队掌握车载声学领域硬件开发、算法和软件开发以及音效调音能力,是国内少有的既能提供车载声学硬件服务,又能提供软件算法和音效调音服务的综合实力较强的车载声学技术团队。公司在成立后不到三年时间内,成功将公司产品和技术切入十多家国内主流车厂和国际知名车厂,具有极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敏锐性。
凭借在材料技术、整车音响调教、算法工程、汽车电子、NVH等多个技术领域的长期积累和持续研发,追锋汽车已建立起从声学系统、硬件设计、高级扬声器、软件算法、工业设计等全栈式的服务能力。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576.shtml
0917
上周,华为和苹果相继发布了新品,苹果iPhone 14 系列和华为Mate50开始正面交锋。
此次,双方都打着“卫星通信”的宣传点。本打算8日发布的iPhone14,被6日发布的华为Mate50系列抢占了先机。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表示,华为Mate50系列手机是全球*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
紧接着,8日凌晨,苹果火速推出iPhone 14系列,其具有与华为“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相仿的“卫星SOS紧急联络功能”。
技术上的创新成为*看点。而两大行业巨头针尖对麦芒的较量,是否会对当下的高端手机市场产生冲击?苹果屡次推出爆款的逻辑,又能给推新难的国产手机品牌能在高端路线上进行逆袭?
“卷”到卫星去
回顾上半年,在经济不景气,行业多变局的背景下,很多手机品牌的销量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根据CINNO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1.34亿部,同比下降16.9%。国产的OPPO、vivo下滑幅度超三成,小米连续两季度同比下滑超20%。
并且,高端手机市场越来越卷,国产手机希望冲刺高端市场增强品牌溢价,而国际品牌则“严防死守”。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段智能机市场,华为以44.1%的份额略超苹果*,苹果以44%的份额位居第二。那时的国内高端品牌市场,基本被华为与苹果平分。
在受到美国多轮打压后,华为智能手机的高端市场份额不断下滑。面对华为退出留下的高端市场空白,国内其他手机品牌暗暗发力,OPPO、vivo和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都提出了高端化策略。
到了今年二季度,苹果在中国高端手机的市场份额为46%,第二名是市场份额为13%的vivo,而华为以11%的份额排在第三。
可以看出,高端手机市场的集中度较高,但*的红利基本被苹果一家吃掉了。
尽管这两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严重下滑。甚至在2022年*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112亿台,同比下降11%,而苹果iPhone 13系列自发布以来就持续热销,并获得8%的逆势增长。
在高端手机市场处于狼多肉少之际,苹果、华为宣布了此次关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使用华为Mate50系列的用户,可在荒漠无人区、出海遇险等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环境下,通过链接APP将与外界保持联系。
iPhone 14系列的卫星通信紧急求助功能,则通过定制组件和软件,连接特定的卫星频率,让用户可以向急救机构传达信息。
其实,卫星通信技术其实早已应用到灾害救援、远洋航行等领域,不算新鲜事。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为、苹果之所以将卫星通信功能作为卖点,是因为高端手机行业的洗牌进程愈演愈烈,各大手机厂商不得不在“寒冬”之下使出新的营销手段。
不过,有了苹果和华为的示范效应,后面或许会有更多国产智能手机品牌接入卫星通信技术,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毕竟卫星通信技术的前景非常可观。据赛迪研究院报告,未来5年低轨通信卫星组网建设规模将超百亿,低轨卫星通信全产业链市场规模也将超千亿。其中包括了卫星制造、新型网络设备和手机等终端制造,以及运营服务和内容生产等各环节。
回到高端手机市场竞争的话题,抛开智能机品牌五花八门的营销与技术同步创新,更值得国产智能机注意的,仍是长久处于顶端的苹果,后来居上者华为,有一套怎样的打法?
苹果的“爆款策略”
无论在软硬件的创新上,还是外观设计上,苹果早期都进行了多轮迭代。
自从2007年初代iPhone诞生,3.5寸全屏幕和仅有一个home键的造型与当时主流的键盘手机形成差异,引起了大众注意。iPhone 4则是苹果*搭载A系处理器的机型。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Phone5s,屏幕增大到4寸,同时让苹果手机进入4G时代。
接下来,iPhone 6对手机外观进行了大改,圆角设计、更轻薄的机身,同时也让苹果开启了双旗舰时代。
2017年是iPhone10周年,其推出的iPhoneX系列使用“刘海屏”,取消Home键,并有FaceID作为全新的解锁方式。
而去年发布的iPhone13,折扣力度较大,打破了苹果十年销售记录,成为iPhone6之后销量*的系列。其最高月销2000多万台,也让苹果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Q1的57%,继续提升到了2022年Q1的62%。
今年iPhone 14最热议的创新,除了卫星通信技术,还要说“灵动岛”创新。据介绍,“灵动岛”可配合iOS16的锁屏通知,根据不同应用,提供更好的交互感。比如音乐专辑、球赛进程等都可以显示在“灵动岛”上。
不过,网络上对于“灵动岛”的设计褒贬不一。中兴手机微博发布“无岛,全面出圈”的微博,趁机暗嘲苹果。罗永浩也忍不住发朋友圈,“硬赞”设计师的同时,他还吐槽苹果近年来的工业太烂,才倒逼UI设计师憋出来“邪招”灵动岛。更有消费者吐槽,苹果的创新像“挤牙膏”。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灵动岛”是当下解决备受吐槽的刘海屏,将原本打孔区很好地利用起来的决策。
OPPO ColorOS 产品经理朱海舟就在微博上表示:“灵动岛背后的成本不低,相当于把系统里原有的通知体系、卡片、弹窗控件的公共规范,全部刷新重制,还要给开发者足够的接口做魅力适配。好在苹果每年的机型数量有限,成本虽大,但可控。”
其实,以往魅族smartbar、vivo都实践过类似的功能设计,只是没有最终落地。现在苹果把灵动岛搬了出来,为消费者重新展示这一功能创新性,稳固自己的“江山”。
梳理下来就能发现,iPhone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成功,已不再依靠技术层面的重大创新。用户对苹果的感知,即一款注重细节、设计简约、功能流畅、使用寿命长、保值较好的手机。
在此基础之上,苹果积累了十多年的用户心智,才能获得高销量,在国际智能手机领域处于*地位。
像国内电商平台拼多多,最早凭借苹果等高端电子设备的补贴,积攒了势能。但苹果品牌力的强大,并不意味着国产手机毫无机会。
华为、小米们的“翻盘”机会?
近两年来,苹果在软硬件上的变动不大。
并且,苹果手机的使用痛点引起越来越多用户的吐槽。比如iPhone续航能力差,改善不明显;信号也相对较差,容易没信号等问题。
这些问题,就是国产智能手机的机会。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的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已在快充、电池续航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
在设计和硬件配置上,华为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创新和科技感。其升级了移动影像技术,着重解决卡顿、信号稳定等问题,树立高配置的品牌形象。
而小米、OPPO、vivo等品牌也在不断加强研发、设计投入,走性价比路线的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分得一杯羹。
只是从市场反馈来看,国产手机的问题还有很多,致使用户在高端手机领域仍会选择苹果。当然,这也意味着,国产手机仍然有较大的追赶空间。
比如,前些年国产手机追求曲面屏幕时,苹果坚持用直屏。如今曲面屏开创者三星以及一众国产手机已纷纷放弃曲面屏;国产手机追求摄像数目,却屡遭“凑数”质疑。现在,国产手机确实在减少摄像头数目,回归清晰度、成像问题等摄像的本质需求。
另外,国产手机长期存在相对严重的侵犯个人隐私问题。很多用户不知道是否要开放一些权限,导致部分国产手机被工信部多次点名,涉嫌侵犯用户隐私。
当然,苹果也有诸多侵犯用户隐私的案例。只是苹果对用户隐私的重视度相对较高,一些侵犯用户隐私的APP还曾被App Store下架。
而国产手机之所以无法完全放弃用户隐私数据的使用,也因为安卓手机的盈利模式,主要靠互联网广告。2021年,在苹果实施ATT新政后,相关数据显示,20%左右的数字广告主预算从iOS平台转移到了安卓平台。
因此,哪怕苹果手机价格昂贵,有较多不足之处,但用户仍会在新品发布时,蜂拥而至。
未来,国产华为和其他使用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还需找到更合理的商业模式,回归产品本身,提升安全系数,加大研发投入,才能在高端智能手机的竞争中,有更大胜算。
0916
几天前,伯虎财经的果粉朋友在看完苹果发布会后,发了一条朋友圈:“我的iPhone 12还能再战2年!”
然而就在两年前,我还曾因为他抢首发的行为而呛其“不理智”。
不爱换手机了是今年以来中文互联网的高频词汇。
根据行业分析公司Counterpoint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经超31个月。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Analytics则称,中国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为28个月。
也就是说,两年半甚至三年才换一部手机是大部分人的常态,消费者顺利完成了从每年“定期更换”到“能用就不换”的转变。
这是个不太好的信号。
15年前,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向世界展示的*代iPhone时说:“今天,苹果将彻底改变手机”。
随后手机行业开启了新一轮的繁荣,即使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挡不住全球智能手机销量高速增长。
15年后,当智能手机退潮明显,包括苹果在内的所有手机厂商都需要重新思考:智能手机的未来是什么?
智能手机到头了
今年5月,诺基亚CEO佩卡·伦德马克在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会上大胆预测,智能机会在未来8年,也就是2030年遭到淘汰。
这个观点或许有些激进,但许多证据都在表明当下的智能手机行业正在如当年的功能机一样,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过去,手机厂商们想取得增量无非指向三个方面——“新用户、新技术、新方向”。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已有38亿智能手机用户,渗透率为77.87%;国内智能手机渗透率更是达到97.4%,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
也就是说,国内手机市场用户基本已经触及天花板,新机出货纯靠旧机换新支撑。
而随着前文提到的用户换机周期延长,手机出货量下滑几乎是必然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自2017年达到*的15.5亿部后,便一直处于下跌趋势。今年以来持续的经济下行更是加速了“退潮”速度。
上半年,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36亿部,同比下降21.7%。IDC最新报告预测,202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预估将减少6.5%至12.7亿台。
从各家厂商出货量的数据来看,除开不太具有对比价值的荣耀,今年上半年OPPO同比下降39.1%,vivo同比下降33.2%,小米同比下降23.9%。即便是苹果,同比也下降了2.9%,今年二季度财报首次出现利润和营收双跌的局面。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谈到手机份额下滑时曾表示,“高端份额下滑的核心逻辑就是当前安卓的科技创新不够。”
事实上,无论是安卓还是苹果,从新技术来看,迭代放缓都是全方面的。
自2016年小米把全面屏概念带入到行业,智能手机的工业设计就基本在此基础上做调整,形成了安卓打孔,苹果刘海的基本格局。
这也是为什么本次苹果发布会,苹果的“灵动岛”虽然让人惊奇,但包括罗永浩在内许多观点认为这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变通。
迭代放缓的另一方面在于目前智能手机的天花板效应很明显。这导致目前手机市场存在两个困局:
一是手机同质化严重,各家产品大同小异。
除了苹果之外,安卓厂商们的更新无非在性能、影像、游戏、快充四个领域做文章。
例如vivo X80系列主打“自研影像芯片、蔡司光学镜头、超感自由屏”,oppo Reno 8系列主打自研影像芯片、80W超级闪充,小米12S Ultra主打“徕卡专业影像、旗舰8+处理器”。
这种基于基于供应商的芯片、零部件或者操作系统做上层应用创新,很难让普通用户感受到明显的不同。
其次是,包括芯片、屏幕等关键硬件迭代也在放缓。
以手机最核心的Soc芯片为例,不管是苹果的A系列芯片,还是高通的骁龙芯片,挤牙膏的现象都十分严重。
相比于A15处理器的典型成绩单核1722、多核4674,苹果最新的A16的单核跑分仅提升9%,多核甚至下滑了。
相比之下,安卓旗舰机主流的高通骁龙芯片更离谱。在今年的新品发布会上,苹果当场打脸骁龙芯片的性能还不及几年前的A13。
据北青报报道,壹观察创始人宿艺认为,“其实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骁龙870放在现在也足够了,而且制程到了5nm之后性能其实提升已经不明显,主要是功耗优化”。
如何寻找新方向成为了当下手机厂商们的重中之重。
折叠屏是未来吗?
包括国产厂商们在内的安卓玩家们对折叠屏这个新市场寄予厚望。
一方面,折叠屏的关键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比如关键的极薄玻璃已经能做到量产,关键的铰链技术在厂商们的大力投入下也已经取得突破。
OPPO Find N单单一个精工拟椎式铰链就包含136个零件,使用125项专利,大大降低了折痕的深度。小米MIX Fold 2采用了自研的一体化微水滴形态转轴,轴数量降低到了87个,将转轴薄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另一方面在于,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们发布自己折叠屏产品,消费者教育也在不断加深,折叠屏手机的价位也从之前的万元打底下探到如今8000元价位,几乎与*旗舰的价位齐平。
“折叠屏会是未来2-3年智能手机市场全新细分的增量市场,我觉得这个增量速度会非常快。”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今年四月的一次采访中表达了对折叠屏的预测。
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CINNOResearch统计的数据,在整个2022年上半年,国内折叠屏手机的累计销量达到了130万部,超过了2021年全年116万部的成绩,涨势迅猛。其中二季度国内折叠屏手机的累计销量达到了58.7万部,同比大幅增长132.4%。
那么折叠屏会不会替代当下主流的直屏手机,成为智能手机新的主流形态呢?
回顾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历史,初代iPhone带来的多点触控的交互体验是十五年前手机行业颠覆的关键。
从现下的折叠屏手机来看,尽管它带来了更大的屏幕、更好的浏览体验、更独特的外形,但交互体验仍然是直屏手机的那一套,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境地。
以最新的折叠屏手机小米MIX Fold 2为例。
从B站科技up主TESTV的小米MIX Fold 2测评来看,小米MIX Fold 2已经是目前最轻薄的折叠屏手机,但和直屏手机相比仍显笨重,像是“口袋里揣了块砖头”。
在日常使用上,主流APP适配仍存在许多问题。考虑到不同品牌的折叠屏手机规格不同,且折叠屏手机规模尚小,专门为其适配性价比过低,这种情况短期内难以解决;同时囿于折叠屏的形态,影像体验上比不过直屏手机。
也因此,折叠屏更像是一种过渡产物,而非能够接棒直屏智能机的主角。
万物互联的主角
关于智能手机未来形态的讨论,包括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人都认为一个新的设备将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
手机厂商们把宝压在了AR上。
一方面于目前主流的AR和VR头显类设备还十分笨重,难以支撑日常生活的使用。因此可全天穿戴、支持全场景的AR眼镜被视作有潜力取代智能手机的选择。
另一方面,光波导、眼球追踪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得AR眼镜的量产和推广成为了可能。
此外,5G的普及也有利于推动AR生态的演进。由于5G能提供确定性的低时延和高精度的定位,因此现有基于Wi-Fi和4G的AR应用,通过5G网络将能提供更好、更稳定的体验。
Strategy Analytics VR&AR生态系统研究服务总监David MacQueen表示:“消费者AR头显的出现及其与5G的深度融合,可能会通过无需双手、在视觉中增强现实世界带来新的用例。”
而旧时代手机终端厂商们的时代红利在于,在此基础上通过完成AR相关的下游软件研发,能够形成一套生态闭环,从而创造一个解放了双手、带来全新交互体验的、以可穿戴式设备为载体的超级终端。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苹果的发布会把相当多的时间给到了可穿戴设备Apple Watch,还重点介绍了这款新手表功能:温度传感器功能、车祸检测功能,高G加速传感器可精准检测碰撞等。
从库克二季度财报会的回答来看,苹果的元宇宙生态也在建设当中,App Store中已经有了14000款AR APP。
不仅仅是苹果,国产厂商们也纷纷选择在AR眼镜上发力,8月小米旗下的生态链企业蜂巢科技推出了小米的试水之作——米家眼镜相机。
OPPO去年推出了旗下的*AR眼镜OPPO Air Glass,采用单目分体式设计,重量只有30g。
华为虽然没有推出相关产品,但是根据据LEDinside不完全统计,从2月份至今,华为已公布超过6项与VR/AR有关的专利,涉及VR头戴式设备、AR眼镜、VR应用设计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等内容。
根据IDC预测,2025年VR产品全球出货量将增长至2860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41.4%,届时,全球VR/AR市场规模将达近两万亿元。
需要强调的是,当下AR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的应用在b端,消费级产品较少。
IDC数据显示,2022年*季度,全球VR头显出货356.3万台,AR设备去年一年只卖了28万部。
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成本高企。例如采用了AR主流的光波导显示方案的镜片,仅仅一对成本就高达2000元。采用此技术的微软微软HoloLens 2国行版售价27388元,重量高达2.87kg。这样的价格使得产品很难在大众市场普及。
苹果这次发布会AR产品的缺席则更加说明了这件事的难度。
但就像当初的iphone一样,AR眼镜虽然贵,却无疑代表着更大的想象力。
0916
8月,玩具及潮玩公司陆续发布了2022年半年报,因受疫情反复和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玩具及潮玩公司过得并不如意。
2022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在业绩上依旧领跑,尤其是推新IP的能力得到验证,却因为疫情反复造成的短期影响使得净收稍有下降;元隆雅图依靠“冰墩墩”、“雪容融”IP实现营收增长,但也不是长久之计;沐邦高科实现整体盈利,玩具业务方面却在亏损;尽管星辉娱乐和奥飞娱乐业绩有所改善,也依旧处于亏损状态……
整体业绩上,盈利和亏损的公司各占一半。泡泡玛特、元隆雅图和美盛文化位列前三,净利润分别为3.33亿、1.74亿和6042.11万元,其次是沐邦高科和实丰文化;凯知乐、高乐股份、奇士达是2022年上半年亏损最严重的三家玩具公司,分别亏损了6362.3万元、5723.7万元和4354.2万元。
潮玩品牌中,TOP TOY 2022上半年营收2.06亿元,同比增长116.84%,IP小站和九木杂物社上半年分别收入0.41亿元和4亿元,营收同比下降。
15家玩具及潮玩公司加起来的总营收为96.3亿,总利润靠泡泡玛特撑起3.76亿。
面对疫情反复和国际局势复杂严峻、高通胀等不利因素,玩具/潮玩公司除了降本增效、优化资产结构业务布局、合理安排生产经营计划外,还积极开发自有IP或推出联名产品,开展创建新媒体平台、元宇宙等新业务以此寻找新增长点。
“IP热”成就玩具公司
元宇宙、新媒体平台助力新增长
今年上半年,玩具公司中实现盈利的共有6家,这些公司主要通过热门IP及IP联名实现盈利,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新业务,寻找新增长点。
2022年上半年,泡泡玛特毫无疑问拔得了头筹,实现总营收23.59亿元、盈利3.33亿元。尽管如此,泡泡玛特或多或少受到了疫情反复的短期影响,净利润同比下降了7.2%。
泡泡玛特以艺术家挖掘、IP运营、消费者触达、潮流玩具文化的推广及创新业务孵化为主要业务重点,其中IP运营和设计是推动泡泡玛特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泡泡玛特的自主产品是其营收核心,占总营收的91.4%,按照IP划分包括自有IP、*IP和非*IP。
在自有IP方面,2022上半年,泡泡玛特头部IP推出新品,SKULLPANDA、Molly和Dimoo分别实现收入4.62亿元、4.04亿元和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52.3%、98.3%和45.6%。2022年1月推出的SKULLPANDA第五个系列夜之城,截止至2022年6月30日单系列销售收入达到1.79亿元。
在品牌联合方面,泡泡玛特与Moncler、可口可乐推出联名款;在艺术家合作方面,联合韩美林、大久保、PHILIP COLBERT推出多元的艺术风格潮玩。
在消费者触达方面,泡泡玛特主要通过线下渠道、线上渠道、会员运营、港澳台地区及海外渠道实现营收。其中,泡泡玛特中国大陆地区的线下渠道方面新开23家门店,增至308家,机器人商店新开55家,增至1916家,总计收入达到10.95亿元,同比增长21.8%。
中国大陆地区的线上渠道方面,主要收入来源来自泡泡玛特特抽盒机,达到5.44亿元,收入占比55.6%,同比增长67.2%,其次为天猫旗舰店,收入达到2.45亿元,增长11.8%。财报显示,泡泡玛特2022年上半年线上渠道的收入增长主要源于品牌影响力和会员人数的增加,其累计注册会员总数为2305.9万人,新增注册会员347.9万人,会员贡献占营收的93.1%。
同样实现盈利的还有元隆雅图,其以礼赠品和新媒体营销为核心主业,实现营收19.46亿元,同比增长108.85%,盈利1.74亿元,同比增长206.41%。
在报告期内,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特许纪念品零售商,以及徽章、钥匙扣及其他非贵金属产品、毛绒和各类材质玩具、贵金属制品等品类的特许生产商,除合作伙伴赞助商定制的产品外,开发和销售特许纪念品近700款,其中包括“冰墩墩”、“雪容融”毛绒玩具、盲盒、造型手办、饰扣、水晶球、徽章、贵金属、彩色冰墩墩八大系列。
上半年,冬奥特许纪念品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1716.92%,占总营收的54.56%。
此外,元隆雅图积极布局元宇宙业务,于2021年12月成立全资子公司元隆宇宙数字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元隆宇宙”),2022年初又通过元隆宇宙设立了上海喔哇。
元隆宇宙定位为以IP为核心的元宇宙营销机构,目前已形成数十人的团队,已签约及合作40余位头、腰部虚拟人,并发布*虚拟人与虚拟萌宠组合“嫦小月”&“作作兔”,开展虚拟人直播代言、虚拟人数字藏品、虚拟人周边等应用探索。
上海喔哇定位于数字藏品的开发和运营,利用数字藏品的资产价值、用户粘性和创意玩法,结合公司“虚实结合”的优势,为品牌客户提供数字藏品和实物礼赠品、品牌营销活动以及品牌产品相结合的整合营销方案,目前已有上海豫园、上汽大通、元气森林、戴尔等多个品牌的成功案例。
另外一家实现盈利,并保持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的是美盛文化,营收达到8.4亿,同比增长63.79%,盈利6042.11万元,同比增长131.21%。财报显示,美盛文化营收增加主要是因为公司收购和成立新公司以及母公司、玩具制造公司所致。
美盛文化的产品主要包括IP衍生品、动漫、游戏等文化类产品及内容发行业务和智慧营销业务等服务,重点开拓上下游业务,完善产业链,构建“自有IP衍生+内容制作(动漫、游戏、电影)+内容发行和运营+新媒体运营+衍生品开发设计+线上线下零售渠道”的文化生态圈。
从收入构成上看,2022年上半年“玩具制造”收入占美盛文化总收入的32.90%,营收2.76亿元,同比增长93.22%;“动漫服饰”营收为2.15亿元,同比增长27.1%,占比25.64%;“传统衍生品”营收5409.89万元,同比增长453.82%,占比6.44%。
美盛文化目前不仅拥有“同道大叔”等国内知名原创精品IP,还深化与迪士尼、漫威、任天堂等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星球大战”、“冰雪奇缘”、“魔兽”、“超级马里奥”、漫威英雄系列等IP衍生品。2019年初,美盛文化收购了新NEW TIME,并于2021年与泡泡玛特开始合作生产潮流玩具。
除此之外,美盛文化致力于打造新媒体平台,准确切入AR、VR领域,与国内*的AR、VR内容创造和发行商创幻科技和VR线下体验互动平台超级队长展开合作,进行虚拟现实领域的前瞻性产业布局。
沐邦高科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86亿元,净利润8712万元,同比下降69.02%。该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单晶硅棒、硅片的生产销售、益智玩具业务、医疗器械业务、教育业务以及精密非金属模具业务,为沐邦高科实现盈利的主要是依靠公司收购的子公司豪安能源,2022年5月和6月营收达到了2.39亿元。
根据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是因为上年同期计提子公司美奇林2020年度业绩承诺补偿款2057.20万元。而今年受疫情影响,玩具业务方面亏损,报告期内子公司邦宝有限,主要经营教玩具研发生产销售业务,实现营收7256.98万元,亏损1808.37万元。
财报指出,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上游大宗商品原材料涨价压力不断传导,下游行业需求复苏不稳定,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之短视频运营、直播带货等新媒体对传统实体行业的冲击等不利因素,公司生产经营均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玩具类业务销售持续下降,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经营业绩。
该公司的益智玩具以塑料积木玩具为主,主要包括科普系列、编程机器人系列、城市系列、婴幼儿系列及IP授权系列,总共20多个系列200多款热销产品。
沐邦高科上半年重点围绕IP授权、盲盒以及国潮风等潮流产品进行研发推广,目前已有“斗罗大陆”、“空天文创”、“中船文创”、“奥特曼”、“樱桃小丸子”、“三只松鼠”、“京剧猫”、“Oringa 问号鸭”、“麦杰克小镇”、“神兽金刚”等知名 IP 授权。
另外两家实现盈利的是实丰文化和精英动漫,但总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
实丰文化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65亿,同比下降6.61%,净利润342.82万元,同比下降19.31%。
实丰文化主要从事各类玩具的研发设计、生产与营销,主要产品包括电动遥控玩具、婴幼玩具、车模玩具、动漫游戏衍生品玩具和其他玩具五大类,产品规格品种达1000多种,产品出口到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从营收构成来看,报告期内,公司玩具自产与玩具贸易业务占总营收的90.41%,是公司营收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分地区来看,境外占总营收的84.24%,境内占总营收的15.76%。
分产品来看,玩具自产中,电动遥控玩具营收占比最高,达到了5080.24万元,其次的婴幼玩具,达到了4290.33万元。
近年来,实丰文化正式进入潮品市场,协同全球经典,潮流IP,精心孵化面向6至35岁年龄受众的潮玩品牌,打造的品牌和产品有“萌龙学园”、“洛克星球”、与《飞狗MOCO》联名的“治愈时空”系列潮玩DIY场景小屋。
另一家精英动漫上半年实现营收7782.63万元,同比减少28.16%,净利润实现261.53万元,同比下降83.09%,主要为疫情影响玩具及衍生品销量下降所致。
该公司以“叶罗丽”动漫品牌及衍生产品玩具生产和销售为主要业务,经过1-8季,叶罗丽番外篇《叶罗丽 X 冰莲花》及第9季的播出反响热烈,叶罗丽系列玩具及周边授权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报告期内,玩具及衍生品销售收入占比最高,为5353.66万元,同比下降45.37%,动漫授权、版权及承制收入2428.97万元,同比增长135.84%。
疫情反复、局势动荡、高通胀率
玩具的海外收益该何去何从?
2022年上半年亏损的公司有6家,占到了总玩具公司数量的一半,其大部分是因为国内外疫情反复和国际局势不稳定因素影响,中国内陆重点城市线下门店客流量减少或关停,海外收益额受限导致的。
2022年上半年亏损最严重的公司是玩具品牌运营商与零售商凯知乐(Kidsland),营收6.04亿元,同比减少19.90%,亏损6362.3万元,同比下降628.08%。这主要是因为该公司主要业务集中在中国内地的一线城市,而报告期间中国内地多城市及地区疫情反复,受到各种封锁措施及物流支援措施暂停的严重影响。
按渠道划分,自营零售渠道收入达到5.02亿元,同比减少16.0%,其中零售店收入为3.18亿元,下跌9.6%,寄售专柜收入为1.50亿元,下跌27.5%,线上商店收入为3432万元,下跌12.8%。
报告期内,批发渠道贡献收入1.01亿元,下跌34.9%,其中分销商收入下跌33.2%至8766.8万元,连锁大卖场及超级市场收入下跌35.1%至932.3万元,线上重要客户收入下跌56.7%至439.4万元。
今年上半年,凯知乐新增零售店9家,关闭零售店13家,共计181家,与去年相比减少8家;寄售专柜新增15家,关闭24家,共计433家,与去年相比减少20家;线上商店共有21家,相较去年减少3家。
批发渠道方面,截止至2022年6月30日,凯知乐新增42家分销商,48家分销协议届满而不予重续,分销商总量为515家,去年同期为578家。今年上半年,凯知乐与12家连锁大卖场及超级市场订有批发安排;线上重要客户从6家减少至5家。
高乐股份和奇士达也亏损严重,营收分别为1.61亿元和1.02亿元,同比下降12.10%和10.44%;分别亏损5723.7万元和4354.2万元,净利润同比下降60.99%和695.90%。这两家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受国内外疫情和国际局势不确定性的影响,导致销售至海外客户的收益金额暂时减少。
高乐股份目前主要业务包括玩具和互联网教育两大业务板块。玩具业务方面,高乐股份拥有独立自主的“GOLDLOK”品牌,主要产品包括电动火车、互动对打机器人、电动车、线控仿真飞机、智能女仔、环保磁性学习写字板等,品类覆盖电子电动玩具、塑胶玩具、毛绒玩具、益智玩具、智能互动玩具、知名IP形象授权玩具、礼品等,规格超过1000种。
报告期内,玩具及相关业务营收1.19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73.45%,同比下降27.22%。分产品划分,模具销售收入达到188.07万元,同比增长1701.00%,主要是因为模具车间对外销售收入增加所致;机械人、女仔、其他产品及分地区中拉丁美洲、香港、其他等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主要是受国外疫情影响,订单减少所致。
奇士达主要业务包括设计、开发、制造及销售高品质智能车模、智能互动式玩具及传统玩具。
该公司的智能玩具和传统玩具均有“奇士达”品牌的产品,其中智能车模产品还包含与知名汽车制造商推出的联合品牌产品,智能互动式玩具产品主要为智能互动式玩具套装、活动玩具及音乐玩具,包括与动画电视剧或电影的流行娱乐角色或玩具品牌拥有人联合推出的品牌产品。
报告期内,按地区划分收入,中国内地营收达到7350.2万元,中国内地以外地区营收为2991.3万元;按产品进行划分,智能车模占总营收比例最高,为6728.4万元。
2022年上半年,奥飞娱乐实现营收13.31亿元,同比增长1%,亏损2678.29万元,其中第二季度的净利润为384.29万元,整体经营业绩已有改善且在第二季度实现正向利润,经营发展趋势向好。
该公司的核心主营业务包括内容业务、玩具业务、婴童业务等类别,其中玩具销售业务实现营收4.75亿元,同比减少11.60%,婴童用品营收达到6.26亿元,同比增长27.31%。
财报指出,2022年上半年,国内部分重点城市遭遇疫情反复,区域内相关企业停工停产,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疫情持续、地缘政治动荡及各国的高通胀问题等因素对奥飞娱乐婴童、玩具业务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奥飞娱乐主要围绕提升产品价格、优化产品结构、持续降本增效等针对性措施降低相关因素造成的影响。
该公司的玩具业务主要包括K12儿童玩具和潮流手办。
动漫IP类玩具以国内知名品牌“奥迪双钻”为主,包括以围绕自有动漫IP“超级飞侠”“铠甲勇士”“巴啦啦小魔仙”“火力少年王”等开发生产的变形玩具、人偶、装备、陀螺、悠悠球、四驱车等以及与全球知名IP通过授权合作开发生产的衍生玩具,如“侏罗纪”“小黄人”等。
品类玩具以积木类产品为主,公司旗下“维思积木”品牌主打中颗粒和小颗粒产品,结合IP、教育、科技等不同属性,推出了积木遥控车系列、军事积木系列、航空航天拼装系列、超级飞侠及巴啦啦小魔仙系列场景等多款产品。
潮玩手办方面,奥飞娱乐通过旗下“玩点无畏”品牌积极切入潮玩手办市场,集合外部IP和自有IP的特性进行产品研发和设计、生产制造,并通过潮玩系统渠道、连锁便利渠道以及二次元平台、电商平台等线下线上等渠道进行销售。
报告期内,结合《超级飞侠12》《巴啦啦小魔仙之魔法星缘堡》等新片热播,公司同步推出相关精品玩具项目,通过高度还原动画内容以及丰富的产品玩法,成功打造超级飞侠全新系列愿望能量球、巴啦啦夏乐彤魔法道具等爆款产品,同时拓展玩具新品类,打造益智拼装产品系列,丰富口袋小世界儿童潮玩系列等。
除此之外,公司还积极开拓文具文创、饰品潮玩、KA超市等业态的相关渠道市场,目前已与晨光文具、得力文体、名创优品等开展合作并持续推动更多跨界文创合作模式。
星辉娱乐上半年营收为7.77亿元,同比增长46.72%,主要是因为报告期内西班牙人俱乐部重返西甲后,电视转播权收入增加所致;亏损1363.33万元,同比缩减了93.09%。
报告期内,公司玩具及衍生品业务实现营收1.6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2%,占总营收的21.72%;实现净利润1395.7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5.32%。其中车模玩具业务实现营收1.52亿元,同期增长38.07%,婴童用品实现营收0.17亿元,同比减少20.88%。
该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游戏业务、足球俱乐部业务、玩具业务。玩具业务方面主要专注于动态及静态车模、机器人、婴童玩具、积木拼装类玩具和户外骑行自行车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公司玩具产品总计超过400款,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已获得超过35个世界知名车企授权,在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商标知识产权,并连续十年成为宝马公司动态车模、儿童自行车系列产品的全球*授权商,也是法拉利、路虎的重要合作商。
彩星玩具是今年上半年亏损最少的一家玩具公司,实现营收2.67亿港元(折合成人民币约2.36亿元),同比增长25%,主要是因为“Miraculous: Tales of Ladybug & Cat Noir”玩具系列的扩展,净亏损141.2万港元(折合成人民币约124.82万元),去年同期为溢利1448.3万元。
同时,彩星玩具预期2022年下半年经营环境将充满挑战,许多主要经济体正面持续高通胀,不少家庭也将面对大幅上涨的食品及能源价格的压力,导致非必需品(包含玩具)的销售下降。同时,去年供应链中断引伸了预购库存积压,加上消费者支出放缓,消化该等存货成为本年度的挑战。
除此之外,不少零售商亦撤回订单,进一步加剧业内(包括本集团)的存货问题。由于供应链瓶颈已转移至仓库储存量,公司正采取降低存货水平的措施。
该公司于2022年夏季推出“星空奇遇记”珍藏系列,当中包括当*标志性的角色如舰长和大副等。2022年下旬,彩星玩具并将推出新Paramount+及Nickelodeon动画片集“Star Trek: Prodigy ”的首批动作人偶玩具。
潮玩品牌顶住压力
NFT、会员运营缓冲疫情冲击
潮玩品牌方面,线下和线上销售渠道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爆发疫情使得潮玩品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好在这些潮玩品牌都在一定程度上顶住了压力,营收减少幅度相对较小,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抵抗风险。
根据名创优品的财报显示,TOP TOY今年*季度实现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377%,第二季度实现收入9500万元,同比增长33%,2022年上半年TOP TOY的总营收约为2.06亿元。
财报指出,由于奥密克戎的区域性影响使得前往TOP TOY 门店所在商场的客流量有所减少,也导致若干门店暂停营业。TOP TOY门店数量截止至2022年6月30日为97家,同比增长64家,环比增长5家。
今年上半年,金运激光的IP衍生品运营业务(IP小站)实现收入4060.25万元,同比减少35.04%。
报告期内,IP小站在营线下门店共4家,共实现营收149.31万元;公司自建销售平台IP小站微信小程序交易额为109.55万元,实现营收86.72万元,累计注册用户数量为193.76万;第三方销售平台的交易额为364.20万元,实现营收242.95万元。
营业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报告期内国内疫情反复,线下商圈客流量骤减,公司部分门店和机器人商店暂停营业,导致线下销售情况受到影响;二是疫情导致物流时效延长,导致线上销售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三是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结构,老产品控制投入节奏同时新产品代替率低,使得整体产品销售规模和品类受到限制,且消费者对新产品有观望期,影响了销售收入。
除此之外,金运激光将打造NFT系列产品这一新品类,“IP小站”APP承载线上虚拟创作及玩法功能实现,是NFT系列产品的线上重要部分。IP小站APP在报告期内完成了2次大版本迭代升级,丰富NFT潮玩的玩法,如运用虚拟玩偶创建NFT音乐盒、在AR互动中推出“玩偶Party”模式等。
今年上半年,九木杂物社实现营收4.0亿元,同比减少9%,截止报告期末,共有九木杂物社481家,包括直营店324家,加盟店157家。
财报指出,受疫情影响,九木杂物社开店速度略有放缓,通过IP文创化和供应链建设提升原创商品能力;提升会员运营,提高百万级注册会员的复购率,采取会员权益延期、权益补发等措施增加消费者粘性。并通过线上公域和私域的运营缓冲疫情冲击,提升九木杂物社的抗风险能力。
尽管各个公司都在努力采取应对措施,上半年疫情反复与国际局势不稳定等不可抗力因素给玩具及潮玩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其影响也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对于年终能否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