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1104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15日消息,近日,联想懂的通信宣布完成近亿元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某央企汽车产业基金和5G上市公司战略领投,投后估值近10亿元。本轮融资将对其5G智能连接服务与智能网联汽车业务拓展带来帮助。此外,融资所获资金将继续加大5G云平台、eSIM技术、车联网平台的技术研发,增强智能连接领域和国际业务布局,着力打造“专精特新”型企业。
据悉,联想懂的通信有限公司是联想创投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物联网服务提供商。公司汇接全球网络运营商、硬件制造商、平台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及服务提供商,打造集IoT、Cloud、Big Data、AI、Global Service于一体的ICBAG赋能体系,助力客户实现轻资产和高效运营。
作为联想创投的成员企业,懂的通信与联想集团、被投企业之间形成网状竞争优势,生态联动未来。2020年懂的通信与联想集团的生态协同取得重点突破,协同销售额超过1000万美金。此外,还为被投企业蔚来汽车提供定制的车联网连接管理服务,帮助蔚来汽车打通了车辆后台系统、汽车APP、车辆之间的数据联通。
目前,联想懂的通信已经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哪吒汽车、零跑汽车等头部新势力车厂建立深度合作,并与比亚迪、爱驰汽车等车企开展了海外车联网服务合作。未来将会进一步打造全球智联服务平台,与合作伙伴一起构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全球智能物联网服务体系。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陈渝津,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4128.shtml
1104
因工人流失所带来的iPhone供应危机又一次在富士康上演。由于富士康郑州工厂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突然进入闭环生产,加上部分员工陆续返乡,苹果知名分析师郭明錤近日表示,全球10%以上的iPhone产能或将受到影响。
2010年,深陷“血汗工厂”舆论漩涡的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为了挽留员工决定全员涨薪。宣布消息的同一天,大洋彼岸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送出了一记隔空助力:将利润的1%到2%返还给富士康,用于提升工人工资。
12年后,顶着苹果全球*代工厂头衔的富士康,已经成长为一家年营收破万亿人民币的行业巨头,但来自苹果的订单越来越难以满足郭台铭的野心,更何况净利率始终维持在个位数的iPhone代工业务正变得犹如鸡肋。面对可能受损的iPhone订单,富士康的未来出路,显然是令郭台铭更为头疼的事情。
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总营收2.91兆新台币(约合656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但主营消费电子代工业务的子公司富智康,上半年净亏损2378万美元(约合1.7亿人民币)。
从代工索尼、英特尔、IBM到代工诺基亚、摩托罗拉和苹果,郭台铭带领富士康在电视向PC、PC向手机的产业转移中,一步步将起家于中国台湾
的这艘小舢板,经营成了一艘艨艟巨舰。现在,又到了为这艘巨舰寻找新航向的时刻。郭台铭给出的答案是:代工汽车,并不惜蹭着苹果,宣扬汽车无非是“iPhone装上四个轮子后的智能电子产品”。
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给出其代工电动车的两大主要优势:丰富的上下游供应链管理经验和电子工程能力及硬软整合能力。
外部环境也在为富士康这样的汽车代工领域跨界选手创造着机遇。在软件驱动的新能源汽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等燃油车时代的核心技术壁垒,开始被新的三电系统替换,机械结构也随之被大幅简化,关键零部件主导权从车企转移到外部供应商,代工汽车的利润空间势必远超代工消费电子。
而且,相比消费电子领域,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更为分散,尤其在新兴的电动汽车领域,迄今还未出现麦格纳一般的燃油车时代的“代工皇帝”。
但当下留给富士康可供挑选的代工订单已经不多了。在内地传统车企产能过剩、造车新势力又纷纷自建工厂的现实面前,富士康不得不将中国台湾和海外作为试验前站。根据刘扬伟的说法,富士康出品的Model B、Model V和Model C量产版三部车,将在中国台湾地区、泰国以及美国的工厂逐步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PC和手机销量纷纷下滑的整体趋势下,选择从消费电子向汽车行业进行产业重心转移的供应链厂商,不止富士康一家。从光学领域的大立光,到声学领域的瑞声科技,都在不断强化自身汽车行业零部件供应商的新身份,更有同样做整机代工的立讯精密,直接盯上汽车代工。
富士康正在驶向的汽车代工新航道,早已暗潮涌动。
01、富士康已经出品的五款原型车中,包括有Model C SUV、Model E轿车和Model T电动巴士,以及Model B SUV、Model V电动皮卡,其中*量产车型Model C,背后真正的品牌承接方来自中国台湾裕隆集团。
2020年富士康正式宣布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的同一年,鸿海集团与裕隆集团正式成立合资公司“鸿华先进”。裕隆集团董事长严陈莉莲在2021年鸿海科技日上就曾表示,“裕隆集团将成为富士康的*个电动汽车客户。”Model C及Model E将归在裕隆集团纳智捷品牌下投产上市。其中,Model C将于2023年在中国台湾销售。
相比内地逼近30%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全球更多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开发尚处早期阶段。这也是美国和泰国能成为富士康汽车海外生产销售*地区的原因之一。
今年9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0.8万辆,渗透率达到29.4%。与之相比,美国市场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万辆,渗透率维持在7.2%水平,这已经是仅次于中国和欧洲市场的水平。包括泰国在内的越南、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四国,2022年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只有1.3万辆左右。
更何况,在中国即将于2023年停止新能源汽车补贴之下,美国和泰国都在加码:美国方面新增了“二手电动车可抵免4000美元税收”“全新电动车可抵免7500美元税收”规定,并取消车企20万辆抵免限额;泰国6月份将纯电动车的税率从8%降低至2%,并给予每辆纯电动汽车15万泰铢(约合2.7万人民币)的购车补贴。
相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以忽略不计的泰国,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第三的美国,显然正在成为富士康试验汽车代工业务的桥头堡。富士康目前公开已知的造车工厂、和代工合同等,全部来自美国。
截至目前,富士康海外*个电动车制造基地,正是来自其对美国商用电动轻型卡车供应商Lordstown Motors原有厂房和设备的收购。通过2.3美元的资金支出,富士康拿下了这座占地640 英亩的Lordstown厂房,将其从北美*的内燃机汽车工厂之一,转变为了富士康的电动车制造工厂。Lordstown Motors也将成为富士康*个量产的商用皮卡客户。
富士康迄今为止敲定的*笔汽车代工量产大单,同样来自美国的电动车公司Fisker,预计年产量超过25万辆,将于2023年第四季度量产。加上近日与洛杉矶电动汽车初创公司INDIEV达成合作,将为后者生产*辆量产原型车的项目。上述这些订单都将通过富士康改造而来的Lordstown厂房完成代工计划。
02、令富士康尤其重视美国市场的另一重原因则在于,美国还是特斯拉的总部所在地。特斯拉一家就占据了美国9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55.6%。
这也难怪富士康不仅从车型取名上碰瓷特斯拉,甚至刘扬伟直接喊话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鸿海和特斯拉不是竞争关系,希望有一天鸿海可以帮特斯拉造车。”
尽管富士康特意强调自己以后不会销售自有品牌汽车,以此来打消特斯拉等车企的疑心,但马斯克未必承这份情。
在富士康决心进军电动汽车领域七年前,马斯克于2015年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曾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代工的抵触,“与手机或智能手表相比,汽车非常复杂。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然后说,‘给我造辆车’。”
在马斯克的宏伟计划中,特斯拉的所有产能扩张都将通过自建工厂来实现。今年8月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斯克预测道,未来10年内,特斯拉累计生产的车辆将达到1亿辆。支撑如此庞大的产能的一个配套计划是,马斯克希望特斯拉超级工厂数量在现有4座基础上,扩充到10-12座,且每个工厂的年产能一步步提升至200万辆。
除了特斯拉,在美国市场,还有一个即将造车的科技巨头有望成为富士康汽车代工名单上的一员,它就是苹果。
2021年初,苹果造车传闻甚嚣尘上,一时间现代、日产、丰田等都被传出将为苹果汽车代工。而顶着苹果*代工厂头衔的富士康,却始终没有等到苹果的青睐。
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当时分析认为,“富士康缺乏电动汽车的生产制造经验,即便现在开始投资,也需要至少两年到四年的持续投入,才能见到初步效果;对于苹果来说,这个时间成本太高了。”
但随着内部造车路线的多次变更,苹果汽车一再延期,无疑又留给了富士康充足的补课时间。
按照郭明錤爆料,苹果汽车可能要到2028年才有望对外亮相。此时,在汽车产业链已经摸爬滚打五六年,积累起丰富生产制造经验的富士康,未必不能像当年的iPhone一样,再次拿下苹果的订单。
对富士康来说,眼下对泰国的提前布局,或许也将成为未来拿下苹果汽车代工订单的另一大比较优势。去年5月,富士康与泰国国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双方将通过提供完整产业链服务,协助相关车企在泰国和东盟地区加快电动车的生产和销售。
从2019年开始,苹果开始考虑将产能进一步分散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规避风险,东南亚成为苹果*之地,印度、泰国已相继量产苹果旗下iPhone、iPad、AirPods等终端设备。
一旦苹果汽车正式走向量产上市,在全球化布局战略之下,提前在东南亚布局探路的富士康,也就有了争取苹果汽车代工订单的更多筹码。
03、但面对连续多年霸榜全球汽车市场,以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遥遥*的内地市场,想要在汽车代工方面复制消费电子代工奇迹的富士康,不能也不敢缺席。
从当下现实情况看,短期内,那些已经拥有量产上市车型的新能源车企,显然可以被富士康排除在外了。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统计数据,过去三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均为负增长,乘用车总体产能利用率更是从2017年的66.55%降低到2021年的52.47%,中国车企正处于产能严重过剩区间。
造成上述局面的一大原因在于中国传统车企产能大多供过于求,对它们而言,不仅不需要富士康的代工服务,而且需要主动向外拓展代工业务,释放产能,像吉利就已经牵手百度为其造车。
走过代工、步入自建工厂阶段的造车新势力,自身产能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也更谈不上寻求代工业务。公开资料显示,未来两三年内,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都规划了高大百万辆的年产能,而截至2021年,三家中还没有哪家年销量突破10万辆。
留给富士康的潜在汽车代工订单,最有可能的反而是那些有望造车,或者宣布造车后还未走向量产阶段的跨界选手。
有望造车的典型代表就是华为。在2020年定下三年不造车、专注做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角色的华为,已经建起了一条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载操作系统在内的完善汽车供应体系,*欠缺的可能只剩下工程制造方面的硬件生产能力。
待到2023年三年不造车文件到期,届时想要亲自下场造车的华为,想要提速追赶,借助富士康的代工,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更何况,两家在PC和手机代工领域就多有合作。
2000年左右,在华为尚未进入终端市场时,面对借钱给员工发高薪的任正非,郭台铭曾忍不住抱怨,“华为的任正非,公司就在隔壁。我们很多同事都辞职去华为,都能拿到两倍的薪水。”
若能拿到华为汽车的代工订单,郭台铭就不必“羡慕”员工去华为赚大钱了,自己从“财大气粗”的任正非手里赚到的只会更多。
宣布造车后还未走向量产阶段的典型代表则是小米。尽管小米汽车曾宣布希望通过自建北京大兴亦庄工厂来完成2024年的新车量产交付,但据路透社9月份报道,由于迟迟未获得电动汽车生产许可资质,小米正考虑与北汽集团合作生产汽车。
在从0到1的过程中,哪怕拥有自建工厂计划,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代工。零跑汽车就是一个现实的案例。早在2017年4月,零跑就开始自建金华工厂,但直到2018年10月零跑S01车身下线,零跑汽车依然未获得造车资质,从而不得不寻求长江汽车代工辅助,在2021年拿下造车资质后,零跑车尾部的“长江零跑”标才终于更换成了“零跑”。
同样卡在造车资质审批阶段的小米汽车,为了保证2024年按期量产上市,未来不排除寻求富士康代工服务的可能性。
04、想要成为电动汽车领域Android的厂商,不止富士康一家。与鸿海推出的MIH开放共享造车平台类似,吉利有SEA浩瀚,比亚迪推出了被王传福称之为“下一代电动车的摇篮”的E3.0平台。目前看,富士康并未有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摆在郭台铭面前的难题远不止这一个。在手机代工领域缠斗激烈的三家国内代工厂——富士康、比亚迪和立讯精密,眼下都不约而同再次盯上了汽车代工业务。在比亚迪选择为滴滴定制化D1车型后,今年2月,立讯精密与奇瑞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开始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
燃油车时代的代工霸主麦格纳,也在加速业务转型。因为曾代工过包括奔驰G-Class,宝马Z4和5系、捷豹I-Pace和E-Pace,丰田Supra等车型,麦格纳被称为汽车界的“代工皇帝”。2018年,麦格纳和北汽成立合资公司,正式涉足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推出了极狐阿尔法车型。
汽车代工的路途上布满了一众强大对手,对于富士康来说,更大的挑战还在于能否攫取到产业转型中的*一块蛋糕。
从富士康已经拿到手的代工订单来看,无论是Lordstown Motors、INDIEV还是Fisker,都尚未跻身主流乘用车市场。
富士康之所以能在屡次产业转型中赶超一众对手,除了郭台铭建立起来的垂直整合供应链体系外,更重要的是,富士康都成功吃掉了当时各个行业巨头的*份额订单,如电视机时代的夏普、索尼,PC时代的英特尔、IBM,手机时代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和苹果等。
现在,富士康还尚未能找到自己在汽车代工产业的“苹果”,来成就如刘扬伟口中所说的终有一天占据全球汽车市场40%以上份额的远大目标。
这道眼下无法预料的难题,显然也在折磨着富士康高管:2021年鸿海科技日上,刘扬伟宣称到2025年,富士康代工的电动汽车订单要抢占全球10%的市场份额。到了2022年鸿海科技日,刘扬伟将这一目标下调至了5%。
参考资料:
1.《谁能拿下雷军的代工大单?》虎嗅
2.《苹果代工转移越南真相:库克的意志,郭台铭的纠结》腾讯潜望
3.《软银逆转:不变的孙正义》晚点LatePost
4.《汽车代工不是罪,微笑曲线已过时》远川汽车评论
5.鸿海精密2022半年报
1103
在信创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双驱动下,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技术、人工智能、新的计算平台等领域迎来范式转换和革新,系统软件迎来爆发式增长,软件研发行业也将迎来黄金时代!
以“数字时代的企业拓界与创变”为主题的2022K+全球软件研发行业创新峰会,将于11月27-28日,在上海五星级酒店隆重举办。本届峰会聚焦深挖数字革命风暴中,中国企业如何重塑产业结构和企业命运,以及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在市场增量见顶情况下,如何通过增效抢占市场份额。
引领技术潮流
K+全球软件研发行业创新峰会旨在发现全球软件研发领域的创新工程和杰出团队,整合国际前沿技术实践,构建行业案例研究智库,通过软件研发技术的创新融合,帮助中国企业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峰会将围绕工程、管理、产品、技术和效能五大创变方向设立分论坛,融合可观测技术落地、敏捷组织、互联网金融、系统架构、产品创新、应用现代化、AI智能、云原生容器化、大数据中台、前端建设、DevOps与工具链、研发效能度量、自动化测试、微服务架构、低代码实践应用等十几大热门技术专题,协同国内外知名软件、互联网等企业研发一线技术专家,从产业变革、商业模式创新、生态发展等方面重点研讨软件研发趋势。秉承干货案例深度分享、沙盘演练本土化落地的宗旨,与全球领域技术从业人员分享最新洞察、成功经验及*实践。
激发创变活力
数字化经济时代,内外部商业环境不断变化,软件研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基础软硬件创新的“深度”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高度”,如何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是企业创变的核心目标。
本届峰会特邀来自BAT、抖音、快手、B站等大厂;汇丰、平安、中银金科、中泰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及恒生电子、广联达、普元、JFrog等科技企业分享行业*工程实践。汇聚业界思想*、商业精英、技术大咖、先锋企业、生态伙伴、应用服务商以及开发者等各方,共同探讨行业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机遇,探讨数字技术如何与行业场景融合,从办公领域到生产领域,从辅助系统到核心系统,在各个环节上解决政企业务问题,全面释放数字生产力。
软件定义未来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持续加速,软件定义未来,已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的技术团队在未来的软件格局中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K+始终秉持技术创新无边界的理念,和众多合作伙伴一起,同心戮力、共襄盛举。
了解更多峰会详情,请点击下方官方链接: http://2022shanghai.keylinkcon.com/jiangshi.html
1103
「付费自习室」
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
但如今,「付费自习室」已经火到了县城。
在平乡,
河北邢台一个城区人口只有4万的小县城,
1年时间开出了11家共享自习室,
成为自习室最「卷」的县城之一
10月19日,
#付费自习室下沉县城#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达到了3.2亿的阅读量。
在一二线城市经历了激烈竞争、
已经快要淡出我们的视线时,
「付费自习室」的热风,
如今「刮」向了县城。
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疫情下的「考公考研热」,
让学习这件事再次成为了刚需;
二是县城里更低的门槛、更低的价格
也使年轻人对自习室的需求暴增。
家里很大,
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返乡备考青年、小镇做题家们,
对学习场所的需求和要求也在逐渐变高。
根据百度百科数据,
仅2019年一年时间,
全国就「冒」出约5000家付费自习室。
艾媒咨询的数据同时显示:
学习氛围好、效率高
是年轻人选择付费自习室的首要考量因素。
到2022年,
中国付费自习室的用户规模预计超过750万人。
静音区、键鼠区、背诵区、
单人位、双人位,周卡、月卡……
总有一个能「戳中」你多样化、
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共享电脑、免费空调、无线网等增值服务,
也是年轻人在「付费自习室」驻足的理由之一。
不过,「付费自习室」并不便宜。
根据我们的了解,
部分「付费自习室」的月卡要在1000元左右,
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
25.5%的消费者认为「付费自习室」价格偏贵,
44.8%的消费者预期价格在10元以下。
而实际情况却是,
49%的「付费自习室」每日价格在50元以上。
当付费成为自律的*道门槛,
消费降级、追求精打细算的年轻人
还会为学习氛围买单吗?
带着这个疑问,
「后浪小数据」栏目在36氪官方微博发起了
「你能接受花钱去自习室吗?」的投票调查 ↓
最终一共有598位年轻人参与投票,
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43.6%的年轻人坚信
「花钱买自律」是值得的;
近3成的年轻人表示「婉拒了哈」,
认为想学习在哪儿都能学。
17.4%的年轻人在权衡一番过后,
被价格劝退,觉得这笔投资不够划算,
果断抛弃「付费自习室」;
也有不到1成的年轻人表示
「对此不关注、不了解」。
「付费自习室」是伪需求吗?
真的能给年轻人提供自律服务吗?
如果你对此还处于观望状态,
可以听听他们的看法:
@雪天的秘密
在家学习容易走神,花钱的自习室给了自己压力和动力,而且看见别人都在学习,自己都不好意思玩手机了。
@SEREIN.
我觉得付费自习室环境太好了!!!有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大龄社畜一下子找到在学校考研时的感觉~~~我觉得省点别的地方投资这个值得(前提是去了要认真学习哦!)
@夏天的游泳圈
可以去试一次,如果很有用,就可以继续去,当作学习上的投资。如果没啥用,那就不要去了。这又不是一锤子买卖,试试总没毛病。
看来,付费激起了动力,
「沉浸式学习氛围」是亮点,
再不济去体验一把子,
也不算吃亏呀!
在「花钱买自律」这件事上,
这届年轻人玩出了花来:
减肥没动力,报班请个私教叭;
刷手机上瘾,再买个付费锁机app......
月底看着那长长的消费清单,
不妨来个灵魂拷问:
花钱真的能做到自律吗?
韩剧《请回答1988》里,
女主角德善为了激励自己学习,
走进了「不要睡读书室」。
本以为可以摆脱学渣的标签,
从此走向人生*。
现实却是,
整理书桌、收拾笔盒、拖地......
一顿操作下来呼呼睡去。
所以说,自律这件事,
年轻人还真别纠结于是否花钱,
自己要能hold住躁动的内心,
才是关键。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花钱买自律」?
「花钱买自律」的人都是什么心态?
买自律,代表想自律,
光靠自己又做不到,
可是大环境不允许你停下来啊喂!
受疫情的冲击,
当下就业形势严峻,
为了应对裁员、降薪等就业危机,
考研、考公被年轻人提上了日程。
几座大山驱动着年轻人必须去卷,
为了能跟上大部队,
不惜提高竞争成本,
「买自律」,或许是另一种内卷。
不少年轻人认为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花钱,
或许是缓解压力的良药。
将金钱转化为动力,
这份「买来的自律」,
听上去,或许才更有安全感。
参考资料:《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付费自习室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
1102
近日,TikTok某服务商的一则朋友圈在跨境圈迅速流传。其称:“TikTok美国跨境小店来了,全闭环,可绑定5个TikTok账号,使用派安盈收款。”
“此消息并不真实。”All in TikTok的Newme创始人顾俊告诉虎嗅。业内人士称,TikTok美区还是以本土店铺和英美融合车为主。
TikTok美区何时开通跨境shop功能,一直以来都是跨境电商行业关注的焦点。但卖家对此态度较为复杂,一方面,希望尽快与国内接轨,可挂小黄车、开小店,将流量变现,一方面,又怕重蹈英国站点的覆辙。
“英国站卷得太厉害了,能开跨境店之后大量国人涌入,0.99英镑价格倒挂的产品随处可见。”TikTok跨境从业人士安迪告诉虎嗅。相较之下,美国站流量更大,但因未开通跨境shop功能竞争还未那么激烈,一旦开通,势必也要内卷起来。
此前,业内一直传言10月份TikTok美区会开通shop功能,但10月份就要过去,传言还未成为现实。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离开通不久了,“据我了解,跨境shop已经开始内部邀请。”最早一批入局TikTok的业内人士DC.Wang告诉虎嗅。
进入10月份以来,TikTok在美区的其他动作并不少。不仅开始加码在美国的物流建设,还被传出将与位于洛杉矶的美国直播公司Talkshoplive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外包其业务在北美推出直播购物平台。
“TikTok在北美的电商业务进展比其想象中缓慢,但这也进一步增加其流量变现的急迫心。”安迪说。
01、美区的“小黄车”,来得那样难
“今年TikTok美区基本不会开通小黄车了,跨境融合店仍是主流。”熟悉美区TikTok策略的跨境从业人士告诉虎嗅,其表示,跨境融合店的模式还会持续到2024年,之后会大量开放英美融合车。
所谓英美融合车,是指通过shopify做一个独立站,然乎通过插件与TikTok绑定,之后英美的用户就都可看到视频里的购物车和主页橱窗。
但开通英美融合车有一定门槛,不仅需要成为英国跨境闭环商家满30天,还要在过去30天直播间美区流量占比达到15%,此外,商家的shopify商店地址还要在美国,且注册时间满3个月。
“TikTok美区一直未开通小黄车和跨境shop,受美国政策环境影响较大。”安迪说。
一直以来,TikTok的所谓信息安全问题被美国人高度关注。知情人士曾向虎嗅透露,在公司内部,TikTok培训员工如何回答广告商关于其数据实践的问题时,要告诉他们TikTok数据存储在新加坡和美国,而不是中国。
政策问题也导致TikTok无法把完整的交易数据留在自己的平台上,支付环节还必须跳转到第三方。这也对TikTok在美区的发展造成阻碍。
在此环境之下,本土店和跨境融合店仍会是TikTok美区的主流,且TikTok官方对于店铺是否真得在海外,侦测越来越严。
不过,本土店与跨境融合店相比,并没有流量上的倾斜,“TikTok不能控制自己的流量。”顾俊告诉虎嗅。
02、TikTok的物流痛点
如此来看,TikTok若想在美区实现电商闭环,还有很多路要走,这其中就包括物流。
多位TikTok从业人士在与虎嗅交流时,都曾提到TikTok物流的各种槽点。
TikTok官方物流并不是其自有,基本都是与第三方合作。这也导致不少不可控的情况出现,许多卖家都曾有过丢件、售后困难等经历。
据熟悉TikTok运营的吴萌描述,国内卖家与TikTok物流的沟通成本较高,若丢件后,虽然可以向官方申诉,但往往没有下文,只能自认倒霉。此外,海外物流很多没有签收环节,直接扔到家门口,甚至没有电话通知,这也导致丢件率较高。
“周期长、运费贵、售后难,都是困扰TikTok电商物流的重要因素。”吴萌说,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海外仓尤为关键。
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TikTok就被爆出计划在英国推出一个名为“Aquaman”(海王)的项目的仓库。而近日,其在美国也开始加大物流领域的布局。
据外媒Axios报道,TikTok正计划雇佣十多名美国员工,在物流领域工作,这些位于西雅图和洛杉矶的新职位,将协助美国TikTok电子商务物流履约的业务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做法不仅可以增强海外卖家在美国市场的发货和交付能力,还可以令TikTok这样依赖广告数据的公司,寻找新的方法来跟踪消费者的购物路程。要知道,随着苹果IOS隐私限制和谷歌停用cookie之后,抓取消费者数据变得越来越难。
除开始着手解决美区的物流问题之外,为推进直播购物业务,TikTok还被爆正在与美国本土直播公司Talkshoplive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Talkshoplive成立于2018年,曾与沃尔玛、微软等公司联合推出直播购物活动。创始人之一Bryan Moore 曾在《今夜娱乐》(Entertainment Tonight)节目中担任社交媒体总监,此外其还为原 20 世纪福克斯电视台组建了社交媒体部门。
据称,合作之后,Talkshoplive将从直播收益中收取大约10%的佣金,从创始人履历和平台经验来看,TikTok的这次合作或许更想借力其在美国本土的社媒传播经验。
实际上,TikTok在美区的直播购物业务推进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相较于在国内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情况,直播电商在欧美显得水土不服。
早在一年前,北美市场对直播购物的发展还没有这么悲观。2022年曾被当作是美国社交购物崛起的一年,除了Facebook,不少美国社交巨头都增加了直播购物功能,eMarketer曾预测美国社交商务将同比增长 24.9%,使市场从 366 亿美元增至 457 亿美元。
但现如今,TikTok在美区的直播电商,跑起来要比想象中慢很多。
“当年抖音直播电商之所以能做起来,是有淘宝直播等平台在前面铺路,但在美区还没有人大量投入教育市场。”某国内电商资深人士在分析TikTok直播为何没在美国兴起时,如此说道。
欧美消费者想购物时,更多会考虑专门的网站,很多人认为TikTok只是用来娱乐。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直播电商能发展起来,有一重要因素则是中国消费者已习惯于使用一个单一且庞大的应用,在其中完成社交、购物等各种功能。
“或许借助美国本土的直播公司,会更了解当地消费者的直播购物习惯。”安迪说。
1101
说起百年迪士尼赚钱的秘诀,门票不断涨价*是其中的一个。
近日,加州迪士尼乐园宣布对单日票和多日票价格进行上调,涨幅最高达12%。仅单日票从6个梯次变成7个,*104元,最高179元。
另外,加州迪士尼有两个乐园,如果要在一天内玩完,还需要额外花钱,那个被称为Park Hopper的门票附加费也从60元涨到65元。多日票的价格从两天的285美元到五天的415美元不等,加上附加费每人要花费345-475美元。
与国内很多景区及主题公园通过门票降价吸引游客不同,迪士尼却反其道而行之,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在提升门票价格。
1955年7月17日,迪士尼乐园开业,当时的门票价格为1美元,儿童票是0.5美元。到了2022年10月,*的单日票为104美元,最贵的单日票达179美元,双日票为285美元。加州和佛罗里达州两大迪士尼乐园联合年卡费用超过2000美元。
前不久,抖音国际版的一个短视频显示,奥兰多迪士尼世界度假区(WDW)从1971开始涨价,在过去的50年,尽管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等经济不景气困境,门票涨价超过3000%,轻松跑赢工资、房租、石油等民生相关的商品涨幅。
此前,每次涨价都会有粉丝或游客抱怨价格太高,比如,星球大战乐园开业前、游玩规划App Disney Genie+刚推出,但迪士尼乐园的游客量或业绩仍持续增长(2020年和2021年受疫情影响除外),今年的业绩更是再上新台阶,前三季度运营利润是去年整个财年的近14倍。
迪士尼一直为行业称道的是其强大IP带动的商品、餐饮、酒店及各种表演秀活动相关的二次消费收入,迪士尼门票涨价给整个主题公园板块业务带来怎样的影响?门票价格上涨能带动其他二次消费的收入吗?迪士尼又是为何有如此大的底气数十年来一直在调高门票价格?
01
迪士尼门票涨价背后的精细化运营
迪士尼乐园门票几乎每年都会涨,尤其美国国内的两个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其中一个连续31年涨价,期间票价增长468%。从涨价的时间点、门票定价策略、涨价相关联的系统等方面看,每次涨价后取得良好业绩离不开迪士尼背后的精细化运营。
涨价的时间点一般在夏天旅游旺季到来之前,或是圣诞节、万圣节、新年等游客比较多的时间点。通过涨价,公司一来可以增加乐园的收入,二来可以平衡进入园区的客流,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玩体验。
此外,除了提高门票价格,迪士尼还通过调整各个等级的年卡会员入园天数及时间点来控制客流,简单来说就是,用高价“吓跑”一部分游客或年卡会员,让他们选择淡季或客流较少的时间点入园。
迪士尼对门票采取动态定价模式策略,按照淡旺季需求调整价格,最近推动门票上涨的便利技术工具是乐园游玩行程规划App Disney Genie+,具有预订餐厅、购买商品和食物、查看骑乘设施等待时间、加入虚拟排队等功能。
除固定门票外,跟门票相关的免排队服务费用以及最热门景点免排队项目都有额外的费用,比如星球大战主题骑乘设施Rise of the Resistance和赛车总动员主题骑乘设施Radiator Springs Racers最高每人额外支付25美元才能获得免排队的服务。
表面上看,迪士尼涨价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很多项目一般涨5-10美元,但这些仅仅是每人每天,其中一个类别的涨价,比如,单日票七种阶梯定价中的一个或者额外服务项目。
如果加上停车、快速通道、超级热门项目等收费,一人一天不知不觉多收了五六十美元。正常情况下,奥兰多迪士尼世界四个主题公园年均游客量超1000万人次(2019年总计5580万人次),每年轻松为公司增加上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虽然迪士尼一直在涨价,但也阻挡不住大量游客涌入迪士尼乐园的热情,最近三个季度(自2021年10月1日起)交出相当亮眼的业绩。
*季度,迪士尼CEO称主题公园板块业务是“公司历史上第二好的季度业绩”;第二季度,该板块营收增加一倍多至67亿美元,美国国内两地主题公园收入近50亿美元,基本上与疫情前的*业绩持平。第三季度,公园、体验与消费品板块营收暴增70%至74亿美元,运营利润增长5倍多。
最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在发布政策推动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的门票价格,拓宽营收收入来源,防止景区过于依赖“门票经济”。之前很多行业人士认为迪士尼的门票与二次消费收入占比是三七开,并将其作为主题公园收入结构的典范,其实,三七开是非常难做到,迪士尼门票收入在整体营收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英国一家调研机构对数百家国际主题公园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公司的门票与二次消费收入比例为55%和45%,比如世界上*的海洋公园海洋世界门票与其他收入的占比分别为56%与44%。
2021财报显示,迪士尼公园、体验和产品营收超过165亿美元,其中,全球授权商品零售收入超52亿美元,超过主题公园门票(38.5亿美元)和商品与餐饮收入(33亿美元),但游客不在迪士尼乐园内消费这部分产品,酒店住宿与度假营收27亿美元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属于主题公园园区内消费的收入。去掉授权商品零售收入,门票占主题公园板块的收入比例大约为34%。如果再除去与主题公园园区不相关的邮轮等收入,门票的收入比例会更大,可能会接近40%。
疫情前的2019财年和2018财年,迪士尼门票收入均超70亿美元,经执惠计算,其中2019年门票收入占主题公园收入的38%,东京迪士尼的门票收入大致也是这个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门票收入的重要性。随着全球主题公园市场的恢复,持续涨价后的迪士尼门票收入将不断向疫情前靠拢。
迪士尼门票价格上涨,人均消费再次提升,游客也在免排队服务、商品销售、食品、酒店等方面花费更多,甚至住在度假区客人的停车费价格都跟着涨价了。看来,迪士尼这种不断调高门票价格的策略屡试不爽,目前还没有看到价格上涨的“天花板”,也就是说,游客未来会发现去迪士尼乐园度假的费用越来越高。
02
门票持续上涨的三大原因
迪士尼门票越是涨价,游客反而越多。最近几个月的趋势是,即便门票涨价,游客量减少,但游客人均消费提升,收入也有大幅增加。
这背后的逻辑似乎也不难理解。
如果游客玩得开心,体验好,他们很可能消费得更多,比如餐饮、IP主题商品、主题酒店等,这是2022财年前三个季度迪士尼主题公园业务屡次刷新业绩的原因。迪士尼高管甚至称,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越来越好,迪士尼乐园也不再需要每个乐园像疫情之前那样每天都人满为患。言外之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让他们愿意在园区消费更多的产品或服务才是王道。
迪士尼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底气连续多年涨价?这背后又有哪些原因呢?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需求过于旺盛,供需关系失衡。
入园的客流量越来越大,但迪士尼乐园的面积没有扩大,迪士尼为了分散客流,平衡淡旺季人流,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体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涨价限制客流。尤其是,疫情封锁两年多后,游客在防控措施放宽后希望有更多的娱乐,更多的旅行,更多的度假消费。
当前,在美国石油、天然气等生活成本增加,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迪士尼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出,人们对恢复至疫情前那种旅行与消费的渴望。加之迪士尼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以及在新推出景点、活动或项目的诱惑下,游客及粉丝纷纷涌向迪士尼乐园,愿意通过消费找到原来的快乐不难理解。
TEA/AECOM最近发布的《全球主题公园景点报告》指出,2021年,美国主要主要公园游客量同比增长134%,恢复至疫情前的67%。报告还指出,北美TOP20主题公园中的19个主题公园人均消费都有很大提升,主要是因为疫情期间,人们出行少,花钱少,对旅行及娱乐的需求增加。
第二,迪士尼有强大的定价权。
为什么迪士尼能多年持续涨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迪士尼有强大的定价权,不害怕改变产品定价会对需求有负面影响。
几乎每次门票及其他服务涨价之后,财报发布后迪士尼乐园业务都能带来好消息:游客量有增无减,营收利润超预期增长,游客在门票、额外服务、主题商品、餐饮、酒店等方面的消费更多,在迪士尼乐园连位置比较好的停车位都在涨价了。公司还在考虑要把园区食物的分量减少,迪士尼通过涨价增加收入的手段可谓无孔不入。
疫情之前,迪士尼门票涨价也是常规动作,业绩没受到任何影响。2019财年,迪士尼乐园体验及产品收入增长6%,运营利润增长11%。2018年财年收入增长10%,运营利润增长18%;2017财年收入增长8%,运营利润增长14%;2016财年收入增长7%,运营利润增长14%。虽然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和2021年入园游客和收入下降,但2022财年连续三个季度该板块收入和运营利润大增,增幅大多超过100%。
值得一提的是,迪士尼通过涨价几乎把游客的迪士尼乐园的行程安排得“明明白白”,一环套一环,不购买其中的额外服务,只能排队等候,浪费时间还影响体验。
去之前要要下载APP提前购票和做其他行程安排,Disney Genie+派上用场,不过要想玩得快,不用排队,要交一部分额外的服务费用。你要是一天内游玩两个或两个主题公园,还需要再交费;不管是玩一天还是两天,要是玩最热门的景点,为保证体验,不用排队,还需要再申请Lightning Lane服务另外交费。
玩完每个景点之后,也会吸引你去关注相关的商品、餐饮等项目,夜晚的表演、巡游、烟花秀等活动也会吸引你住下来。这些还只是在手机上完成,未来,穿戴设备升级版MagicBand+发布后,迪士尼通过技术的手段会得到更多消费偏好、每个景点停留时长等消费客群画像数据,毫无疑问,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会用到更新产品和服务上,为获得更大的定价权奠定基础。
第三,收回项目翻修、扩张和新增景点的投资成本。
迪士尼主题公园板块年收入高达百亿美元以上,骄人的业绩只是一个方面,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其运营成本也非常高,园区提供各种服务员工数量每个地方都是几万起,在每个城市都是当地的稳就业大户,华特迪士尼幻想工程师这类人才的薪资待遇更高,他们负责从新项目创意设计、制作生产、到运营维修的所有环节,单个迪士尼乐园的运营费用一天高达几百万美元。
与其他景区一样,迪士尼每年要更新、淘汰和新增一些景点或活动,而不同于一般的主题公园或景区,迪士尼大型景点的投资体量非常大。
星球大战:银河边缘乐园项目成本高达10亿美元,迪士尼投资还做了两个;新的烟花秀和花车巡游从创意设计到施工都要耗费大量资金,新推出星球大战主题酒店......迪士尼乐园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淘汰一批旧景点,新增一批符合游客需求的新体验项目,这些前期都需要巨额的投资。
门票涨价以及相关服务及产品的涨价,也是为了维持庞大的开销,在成本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迪士尼利用自己的定价权将新增成本分担给游客及粉丝,还能不影响业绩,这本身就说明迪士尼在运营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当前,国内大多数主题公园在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及活动吸引游客入园,提升游客量,追求以量求胜,再想办法靠人气及人流,最终增加二次消费收入。相比之下,迪士尼乐园,尤其是美国国内的主题公园,已经在从量到质的转变,减少入园的游客量,提供更好的体验,让游客停留更久花费更多,不久前东京迪士尼也计划将游客量减少20%。
可以说,门票涨价是迪士尼主题公园业务板块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哪一天涨价没有那么多游客或粉丝买单,游客量或业绩大幅下降,或许迪士尼门票价格就涨到了“天花板”,但目前来看,这个时刻还远未到来。
1031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26日消息,艾瑞迈迪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艾瑞迈迪”)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海睿投资与海尔资本联合完成本轮投资。
艾瑞迈迪公司创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艾瑞迈迪是专业从事增强现实精准导航智能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医疗、军事、工业、教育等行业提供先进的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
艾瑞迈迪聚集了光学、电子、机械、人工智能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拥有一支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检测认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高水平团队。艾瑞迈迪与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紧密合作,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公司拥有十余年增强现实导航设备设计研发与生产基础,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百余项,掌握定位传感、光电成像、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等核心关键技术,与行业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国际一流的应用技术服务与开发平台。
艾瑞迈迪此轮融资资金主要应用于科研合作及临床试验、产品与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及市场开拓,进一步巩固并扩大公司在智能化医疗领域的行业影响力,努力实现 “精准导航,智引未来”的理念,以高科技自主创新为己任,持续提供可信赖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让科技服务于国计民生,立志成为增强现实精准导航解决方案领军企业。
艾瑞迈迪在创新医疗器械领域沉淀近20年,形成了重点针对行业需求的解决方案,为众多行业内众多龙头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和解决方案。具体而言,艾瑞迈迪有以下三个举措:
自研光学与电磁跟踪定位核心组件,为行业提供硬件解决方案。手术导航机器人与成像设备技术模块化,为行业提供软件解决方案。将注册检测、临床试验能力标准化,为行业提供从研发到取证一体化解决方案。
海睿投资创始人郝群先生表示:艾瑞迈迪有着强大的研发和技术团队,在技术研究、产业落地以及企业融资上均取得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式进展。在过去一年中,团队团结一致共同克服了疫情带来的诸多困难,且通过为医械企业赋能精准导航技术已经实现了数千万的营收。我们期待企业从终端产品企业走向解决方案企业,在高端医械CDMO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创新模式,用坚实的技术实力为同行客户进行赋能。
海尔资本合伙人张嘉诚先生表示:手术机器人领域是一个已经在北美和欧洲被验证,但在中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新兴子领域。艾瑞迈迪立足于手术机器人领域,自身拥有着坚实的技术团队以及产业转化经验,并不断扩展其在图像处理、精准导航方面的技术实力,并赋能于同行业企业,共谋发展。海尔资本作为公司的投资人,我们欣喜的看到公司得到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认可,我们也很高兴与艾瑞迈迪携手,提升中国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并实际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临床手术服务。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2678.shtml
1030
近日,HRG合肥研究院产业项目——合肥哈工龙延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完成超5000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火眼基金领投,科创板上市公司华熙生物、涌铧投资跟投,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增和市场拓展等。
自2017年成立以来,哈工龙延坚持自主创新,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逐渐形成新生态+新模式+数字化的发展战略,并已构建以药品智能装备、制药工程、机器人应用及智慧工厂为核心,涵盖智能称配系统、无菌隔离器、制粒机、产品包装、自动码垛、智慧物流等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位居细分行业前列。
火眼基金创始合伙人王爱龙表示:哈工龙延是HRG合肥研究院医药装备领域布局的优质项目。在行业加速整合背景下,哈工龙延为客户提供高效精准的个性化产品与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哈工龙延进一步规划布局医药前道装备、工业软件、智慧工厂等上下游项目,技术和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火眼基金坚定看好哈工龙延发展前景,将积极提供业务、渠道等多维赋能,并以龙延项目投资为牵引,持续深化与研究院、科技项目的投资合作,实现各方共赢发展。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2813.shtml
1030
近日,玩点旅行完成千万美元级别的天使轮融资,天图资本领投,杭州趣链和浙大校友基金藕舫天使跟投。本轮融资完成后,玩点旅行将继续聚焦年轻用户的目的地度假,创造新的旅行体验,打造去中心化的旅行生态解决方案。
玩点旅行由8位互联网和旅游行业的资深专家创立于2021年10月,创始人黄宇舟曾任飞猪副总裁。目前团队规模已经超百人,一半以上为95后,三分之一为产品和技术人员。
玩点旅行希望能够顺应当下互联网流量去中心化和内容化的趋势,通过业务和技术解决方案帮助行业商家获得更高效的转化和增长。通过大半年的努力,玩点旅行拥有超过50个旅游行业头部客户,包含头部高星品牌酒店和知名景区;打通并建立了对接超过4000家旅行社和上万名司机导游的开放生态;在去中心化流量生态中实现了过千万元级别的月度销售规模。
创始人黄宇舟表示:“未来三年,旅游业还有两波红利可以追逐。疫情的影响终将褪去,一是国内旅游需求的常态化,二是跨境旅游的开放和恢复。玩点旅行现在还很年轻,希望与更多的同路人一起做好生态,未来三年将把生态解决方案作为核心,让客户、投资企业以及合作伙伴都能够自主利用玩点旅行的平台开放能力构建自己的渠道、交易、服务等能力。”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2814.shtml
1029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27日消息,跨境电商公司知明科技宣布完成四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由普洛斯星岩创投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市场拓展和供应链建设。
成立于2021年9月,知明科技公司总部位于杭州,致力于打造生活方式品牌 HomingDay,定位是东南亚新中产的“美好生活向往”。 公司已经进入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市场,并计划向更多国家拓展。
针对东南亚中高消费人群的市场需求,知明科技打造生活方式品牌 HomingDay,基于新中产的行为习惯、品类趋势和触点偏好,构建品牌人货场。据孙纯介绍,HomingDay 产品品类包括餐厨、收纳、卫浴、户外等等,通过差异化供给规避低价恶性竞争,并且通过独立站的场景化运营,与消费者链接,发展品牌心智。独立站也是 HomingDay 目前的主要销售渠道,消费人群以25-45岁为主,女性占比约70%,平均客单价和停留时间均超过市场平均水平,此外公司也运营多个电商平台进行引流。
知明科技公司目前约有40人,核心团队拥有行业、营销、跨境及供应链等领域的丰富经验,创始人兼 CEO 孙纯曾任阿里集团天猫家清宠物园艺行业总经理、菜鸟集团海外市场一号位、天猫供应链及菜鸟物流总经理,合伙人兼 CTO Pane 曾是阿里技术专家,负责钉钉行业技术化、物流雷达预警等多个集团重点项目。
普洛斯 Alpha 孵化器 CEO、星岩创投管理合伙人谷雪梅表示:“电商本质是人、货、场的高效精准匹配。在此基础上,知明科技团队进一步打造场景化电商场域和适合用户价值的货品供应链,并逐步形成和完善品牌和品类心智。在业务上,知明科技积极融入新媒介并对用户情感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链接;在技术上,使用大数据和算法实现高效的反馈闭环从而助力业务的成长。期待知明科技团队用丰富经验和不懈努力,与东南亚消费者一起探索美好生活。”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28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