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马斯克又破了个世界纪录

0113

钢铁侠马斯克,再次拥有了一项世界纪录。

1月6日,吉尼斯世界纪录表示,马斯克是世界历史上个人财富损失*的人。2021年11月,特斯拉市值超过1.3万亿人民币,是地球上12家*的汽车制造商市值总和。一年后市值快速回落,马斯克的个人资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原地蒸发2000亿美元。

2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以2022福布斯富豪榜计算,一年时间,马斯克跌没了5个李嘉诚,8个马化腾。

特斯拉股价变动

当然,不用替马斯克感到痛心。经历个人资产巨幅震荡后,目前马斯克仍旧以144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排名世界富豪榜第二位。

马斯克给大众的印象,时常游走于“天才”与“暴君”之间。他造电动车、火箭、机器人、脑机接口,其中任意一项业务都可能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他也对下属极度苛刻、屡遭美国政府调查、热爱点评时局,与名人对骂。《时代》杂志形容马斯克,这是小丑、天才、*、实业家、无赖的集合体。

在近半年马斯克收购推特的过程中,他的负面信息更多地出现在报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信心,导致特斯拉股价2022年内下滑68%。

美国CNN称,2022年,马斯克天才声誉的受损情况一点不亚于他的个人财产损失。多位投资人都发出警告,市场环境在恶化,电动车竞争在加剧,“马斯克你可长点心吧”含义明显。马斯克并未对此作出直接回应,只在2022年末内部安抚员工,让他们不要纠结股价,特斯拉依然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

但现实状况逐渐清晰,接下来几年,特斯拉将在全球遭遇更强的市场竞争。

值得马斯克粉丝庆幸的是,目前特斯拉仍然是全世界最有号召力的品牌,相比其他车企,手里还有更多的牌可以打。也许未来马斯克还能回到3000多亿美元的资产水平,只是回到世界之巅的这条路一定不会轻松。

“跌穿地心”马斯克

有很多原因能够解释,为何在过去的一年里,2000亿美金从马斯克手里直接消失。

2021年,特斯拉全球销量同比涨幅高达87%,马斯克也立下目标:2022年,特斯拉要再增长50%。最后特斯拉的增速为40%。虽然在整体大环境下这一增长已经非常亮眼,但生意就是生意,市场认定特斯拉增长不及预期。

特斯拉销量增长 (图源 statista)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市场认为特斯拉以往摧枯拉朽的竞争力正在逐渐消退。过去几年,对很多消费者而言,电动车市场分为特斯拉及其他,现在则分为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理想、宝马、奔驰……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在逐渐拉近与特斯拉的巨大差距。标准普尔数据显示,特斯拉在美国电动车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从79%降低至65%,并有可能在2025年降至20%。

销量的走低,让华尔街开始给马斯克施压。投资人们认为,治理推特过于耗费马斯克的精力,他们希望马斯克重新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本职工作上。

2022年4月开始,马斯克与推特的“收购肥皂剧”开始,期间经历无数小插曲,罢免董事、开除员工、与各方论战。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位推特被裁员工选择起诉马斯克。伴随马斯克的形象变化——从“天才”到“恶棍”——消费者对特斯拉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金融时报》援引海外调查表示,从2022年10至11月,特斯拉对民主党人的吸引力下滑20%,在更保守的共和党人中则上升4%。“马斯克做了巨大的错误判断。特斯拉主要是喜欢新事物的人在购买,他们通常是受过教育的自由主义者。猜猜这些人不喜欢什么?恶霸。”

长期看好特斯拉的知名分析师Daniel Ives表示,马斯克需要在推特上及时止损,否则目前所面临的痛苦还将持续下去。

当然,不只是特斯拉,整个美国汽车行业都在过去一年里迎来震动。2022年受美国利率上升影响,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变得更加疲软,通用、福特等车企股价下跌40%左右,号称特斯拉*对手的Lucid有超过80%的下滑。

诸多因素最终造就了马斯克的这一“世界纪录”。市场逐渐对特斯拉祛魅,这究竟是一家科技企业,还是一家常规的汽车制造商?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特斯拉接下来的市场表现,同时决定了未来特斯拉的市值高低。

“价格屠夫”恢复失地?

市场萎靡之下,特斯拉又挥动起了价格大棒。

1月6日,特斯拉直接大幅下调国产Model 3和Model Y的售价,分别下调至22.99万元和25.99万元,创下特斯拉历史*价,其中Model 3的降幅高达3.6万元。

图源 特斯拉官方微博

此前三个月里,特斯拉已经下调了四次价格。2020年,特斯拉也是数次降价,当时对销量提升产生明显的作用。

但从2022年的数次调整来看,特斯拉国内销量并无明显增长,“屠龙宝刀”有那么一些不好用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早已成为全世界最“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哪怕是全球龙头特斯拉,也不得不“卷”。

为了重新收复失地,特斯拉此次降价确实下了血本。市场信息显示,特斯拉降价后的*个周末,订单量环比增长高达450%,公司股价也在随后几天里小幅上涨。这说明此轮降价确实吸引力十足。

但仅仅是降价,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特斯拉收复失去的市场?

麦肯锡合伙人对《南华早报》表示,中国消费者对外国汽车品牌的喜爱已成为历史。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中累计占有50.8%的市场份额,但在电动车领域,只占有15.3%。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产品质量、对中国消费者的理解等诸多方面都超过国外车企。以国内很多车企看重的语音交互功能来比较,特斯拉此项能力几乎为0。

此外,特斯拉两款国产车型推出至今未改款换代,Model 3更是6年如一日地维持了“毛坯”风格。6年,已经足够一家车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亚迪刚刚在2022年超过特斯拉,以180万辆的成绩登上全世界新能源汽车销量*宝座。除此之外,理想L7、蔚来ET5、小鹏G9、长安深蓝等等新车型不断上市,相比之下,目前在售的几款特斯拉在产品竞争力上,除自动驾驶能力外,其他都有了明显的下滑。

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则公开强调,特斯拉此番降价并非是需求受限导致,降价的*原因是成本有所回落,所以决定降价让利消费者。

这一说法似乎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特斯拉想要回暖,后续更多新产品的拉动必不可少。

“血战”开始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强烈的波动性。从“天堂”到“地狱”,或者反之,都是一瞬间的事。

2019年前后,受补贴退坡影响,国内电动汽车新品牌有一波明显的倒闭潮,而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2020年到2022年12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从5%增长30%以上。2023年,预计又将是一轮大浪淘沙,车企在产品或营销上一朝踏错,就可能翻船。

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变化。市场消费信心待恢复,购车者预算逐渐收紧,同时市场经历两年快速增长后,渗透率增长将相对趋缓。行业分析称,明年市场增速将从接近100%回落至35%左右。

这意味着供大于求的状况将会出现。过去电动车企在口径上非常一致:做大蛋糕,争抢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但蜜月期过得太快,2023年起,争夺订单将成为常态,激烈内战或不可避免。有分析师对《天下网商》表示,正常市场不会有中国这么高频率的新车迭代,国内车市竞争过于激烈。

市场如此,车企只能接受,并期望自己能进入2025年后的决赛圈。

在未来竞争格局中,特斯拉手中依然有牌可打。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特斯拉毛利率达到27.9%,蔚小理三家的毛利率则在15%左右,还未盈利。这相当于两军对垒,特斯拉率先坐拥沃野千里。

而2022年初的特斯拉大降价,则是真正意义上吹响了价格战的号角。无论是否跟进降价,都会对国内车企带来巨大压力:跟,毛利率大打折扣,甚至影响企业现金流;不跟,后续特斯拉继续降价抢占市场的结果恐怕难以承担。马斯克曾在2022年业绩会上表示,特斯拉下一代平台成本只有目前的一半。试想,当特斯拉把售价砍到15万元左右,那市场又会掀起什么样的变化?

除特斯拉外,各大品牌也都开始贴身肉搏。目前宝马、大众等传统豪强电动车的渠道价格有大幅下滑,国内传统车企开始发力,再加上华为、小米等巨头入局,大家卷操控、卷内饰、卷电池、卷智能化,无所不卷。

市场普遍认为,未来全世界仅能剩下三至五家电动车企。接下来几年里,倒闭与并购将成常态,新一轮“争夺战”已经开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天下网商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官网_猝不及防,2年烧光200亿:又一波裁员潮来临

0113

据界面新闻旗下“科创板日报”1月10日透露: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IDG)正在人员裁撤。此次裁员集中在智能交通事业部(ACE)下属的车路协同、智能网联和智能交通业务部,裁撤比例较大。据“科创板日报”引用知情人士消息称,智能交通事业部(ACE)已被通知全员没有年终奖。

过去一年,对自动驾驶创业者来说,是非常苦逼的时光。

去年6月,特斯拉裁掉了负责自动驾驶的200名员工。而背靠大众、福特双巨头的“Argo AI” 宣布倒闭,2年烧光36亿美金(超过200亿)。美国自动驾驶公司Aurora,最高估值曾达到200亿美元,如今市值约15亿美元。被称为“全球自动驾驶*股”的图森未来,在2021年6月份时股价最高接近80美元/股,而去年以来累计跌幅超90%。

11月初,曾是中国估值最高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小马智行内部业务调整,基础架构与数据部门缩编,人员优化比例达50%。

自动驾驶在如今遭遇困境,核心原因是:业务攻关太难,应用进展太慢,投入市场所需的时间太长。自动驾驶不像消费行业持续有现金收入,它在商业化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入,不少研发能力很强的公司死在这个阶段。

在自动驾驶这个个长期无法赚钱的赛道,创业者应该怎样冬眠式活下去?

自动驾驶是一个典型的“短期无法赚钱”赛道。短期是多短?短则5年,长则10年。

其中,有两组数据可以参考。

一组来自毕马威的调查报告。2022年6月9日,毕马威发布数据预测,国内主要城市将在2030年实现大规模应用无人驾驶。其中一些to B领域会走在前面,比如网约车、快递投送车。

另一组数据来自国际汽车品牌。2022年10月,背靠大众、福特双巨头的“Argo AI” 宣布倒闭,2年烧光超200亿元。

关于倒闭的核心原因,投资方福特CEO法利表示,自动驾驶商业化至少还需5年以上(2027年),投资金额还需至少10亿美元。

以上两组数据意味着:在自动驾驶领域,2023-2027年可能是商业化的真空期。

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业务目前就处在这段真空期:纯投入,没收入。智能驾驶事业部组建于2017年,每年都是巨额投入。仅2021年,总投资便超过了200亿。

每年200亿投入,换来的现金回报是什么?用百度官方的说法就是:处于变现早期阶段,收入贡献并不大(2021年年报)。

百度的年末减员是一个信号:即便是百度这样的巨头(年收入超1200亿),在连续5年长期投入下,也有些力不从心。

而据铅笔道了解,对于另一些依靠融资的科技公司,今年经营压力大部分都很大,甚至比2022年更大——除去少数刚刚完成融资的公司,现金流还较为充沛,比如Momenta。据铅笔道DATA显示,2021年3月、11月,Momenta累计完成两轮融资,总金额10亿美元。

对于这个赛道,资本的信心在逐年下滑。据铅笔道DATA显示,2021年国内自动驾驶融资事件112起,融资金额约387亿;而在2022年1-10月,融资事件降至67起,金额降至143亿。

这种前提下,有两种常规做法:一种是裁员节流,一种是提前商业化。

第二个难度非常大。据铅笔道查阅上市公司公告发现:目前而言,自动驾驶公司的赚钱场景已经初步开始——但其扮演的角色多为“外包公司”。

*类订单主要面向汽车品牌,帮助后者搭建智能驾驶平台。

比如2022年6月,四维图新宣布与国内新能源头部汽车公司合作,研发L2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一体解决方案,并将于2024年年底之前量产数款车型。

再比如2021年,四维图新获得了戴姆勒的订单(旗下有奔驰等品牌),为后者在国内的自动驾驶平台进行系统搭建+集成。

第二类订单主要面向政府,多为公共交通项目,比如地铁。去年11月21日,众合科技中标西安市地铁项目,为8号线、10号线、15号线提供全自动无人驾驶(UTO)信号系统。

两类订单里,*类订单大约占70%以上。

综上可以发现,自动驾驶的客户群面临“僧多粥少”局面,竞争极为激烈。全球主流的汽车品牌大约100多个;而据铅笔道DATA数据,国内自动驾驶相关的公司超过800多家——超过8家公司争抢一个客户。

因此,铅笔道认为,眼下存量的赚钱市场远远不能养活存量的自动驾驶公司。

未来5年内,将有一批创业公司将因为“吃不到订单”而消亡,还有一批公司会因为“融不到资”而消亡;但特殊的是,有一类公司反而能长期活下来,只是账面损失一些余额,比如百度这种年利润超100亿的大巨头,以及四维图新、众合科技这类上市公司。

从这个角度看,在经济下行的当下,自动驾驶是一个对创业者很不友好的赛道。没有人知道要烧多少钱,才能迎来大规模商业化的曙光。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注册_阿里腾讯高瓴排队投一辆自行车

0111

昨天,电助力自行车研发生产商TENWAYS完成3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A2轮由消费投资公司L Catterton(路威凯腾)领投,腾讯、高瓴、阿里等是A1轮融资的投资方。

此前TENWAYS曾在2021年底获得高瓴创投的*Pre-A轮投资。

TENWAYS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5月的创业公司,不到两年,背后投资机构群星云集,既有L Catterton(路威凯腾)这样的产业巨头,也有高瓴资本,华映资本等一线投资机构,还吸引了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下注。

不仅TENWAYS受资本青睐,2022年以来,已至少有三家中国 E-bike 创业公司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兼有“碳中和+短途出行+消费科技+智能硬件+出海”等标签,E-bike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投资热点。

01、背靠中国供应链,出击欧美市场

TENWAYS主要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品质的E-bike,与传统的两轮出行方式相比,带有电力辅助的E-bike既保留了传统骑行的运动乐趣,又实现了人力和电力混合输出,具有通勤与运动的双重属性。

虽然TENWAYS公司2021年5月才成立,但它背后是有着32年历史的自行车企业千里达。2014年,TENWAYS创始人梁霄凌出任千里达集团总经理。梁霄凌敏锐的千里达做出了几项重大改革,其中提出了要发力iVelos私人定制平台和电助力自行车。

2016年,梁霄凌正式探索E-bike领域。彼时,千里达与轻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千里达X1E智慧电单车。据悉,该智慧电单车搭载由轻客研发的VeloUP!威履!智慧动力系统,以力矩传感器为核心,通过汽车级飞思卡尔芯片毫秒间计算来自力矩、踏频、速度三重传感器的数据。以此来读懂用户骑行意图和路况,自动输出辅助动力。

第二年,千里达又陆续推出了智慧电单车X1E新锐版、淑女车Sella 2.0以及折叠车Wanna 2.0,不断扩展E-bike产品线。

但国内市场依然长期被电动车占据,E-bike很难从中突围,但梁霄凌坚信E-bike可以改变用户出行方式,既然国内不易突围,梁霄凌将目光投向了欧美市场。

欧洲具有悠久的骑行传统与文化,且自行车高速公路网络成熟,E-bike作为通勤工具有广泛的使用场景。

2021年,梁霄凌创办TENWAYS,将欧洲定为TENWAYS打造品牌影响力的首站。并且成立之初便将TENWAYS定位于全球化公司,其品牌、设计及销售渠道中心设在欧洲总部,研发、运营和供应链中心则设在亚洲,这也使得TENWAYS能够在设计研发高品质产品的同时,保持成本端的优势。

目前,根据官网显示,TENWAYS已经上线CGO600和CGO800S两款车型,售价分别为1499、1899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2000元、约16000元)。

除了产品研发销售外,TENWAYS还建立了用户社区,试图与用户建立起终身关系,打造Tenwayers文化。

02、E-bike赛道火热,资本都来了

在欧美国家,E-bike重构了全新短途出行方式,引起了一股新风潮。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欧洲E-bike市场,仅在2021年年销量就超过了500万台。且随着疫情的持续,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于公共交通出行安全性的隐忧,以及油价的飙升和各地区相关政策的利好,无不推动着骑行风潮的盛行和E-bike市场的爆发。

根据CONEBI、WEF以及CIE的预测,2025年欧洲E-bike市场规模有望渗透率达50%,销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

除此之外,欧美市场的电单车市场依赖进口。以美国为例,根据LEVA发布的数据,美国在2021年有近79万辆E-bike进口,比2020年的46.3万辆进口量增加了70%。

而中国作为自行车大国,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等方面都具备成熟的能力,加上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电机、电池、控制器领域都有技术突破,拥有研发生产E-bike的土壤。

这两年,不少E-bike品牌诞生,资本也闻风而来。

根据IT 桔子数据显示,2022年,至少有四家中国 E-bike 创业公司完成融资。除了TENWAYS外,2月,URTOPIA 完成近千万美元 Pre-A 轮融资,由光速中国和 DCM 共同领投,产品主要面向欧美市场。

3 月,E-Bike 品牌 Aventon 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首轮融资,由高榕资本*投资。11月,据The Information报道,红杉资本(中国)对其进行了投资,本次投资将使该公司的估值达到5.9亿美元。虽然这是一个美国电动自行车品牌,但其创始人章建伟却是名华人,出生于五金工业制造之都浙江永康。

7 月,国潮电单车品牌 SURPANDA 获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杭州长江创业投资领投。其主要渠道涵盖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海外渠道涵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除了创业项目之外,老品牌久祺股份、上海凤凰等也都在布局E-bike产品。

海外,E-bike也同样备受关注。

捷安特、Specialized、Marin等“自行车老司机们”相继推出了电助力自行车车型,进行产品拓新和品牌升级。

连汽车厂商们也盯上了这个赛道。特斯拉、保时捷、宝马、奔驰等都在E-bike赛道上下注,其中,特斯拉发布过一款概念性的 E-bike;保时捷则在E-bike领域 “买买买”,2021年底收购了克罗地亚电动自行车品牌Grey.p主要股权,2022年又宣布全资收购德国电动自行车厂商Fazua;宝马和奔驰则都推出过特别版电动自行车。

海外的电动自行车品牌也同样受资本青睐。2021年8月, 高瓴领投荷兰E-bike品牌 VanMoof的C 轮1.28亿美元融资,这家公司被称之为“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特斯拉”。

比利时电动自行车创业品牌Cowboy 曾在2020年获得意大利阿涅利家族(Agnelli)旗下的早期投资基金 Exor Seeds 投资的2300万欧元。

DANCE和LEMO等两家德国E-bike品牌也分别在2021年和2022年完成新一轮融资。

来源:猎云网

有观点认为,兼有“碳中和+短途出行+消费科技+智能硬件+出海”等*标签,E-bike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投资热点。

在投资URTOPIA时,光速中国执行董事张怡辰曾表示这两年,电助力自行车在欧美市场有逐步替代汽车、摩托车和普通自行车的趋势,更多用户在享受骑行的乐趣,同时又能低碳出行,有益环保。

DCM董事合伙人曾振宇也认为,单车出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特别是疫情背景下,出于健康和安全考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来代步并寻找骑行的乐趣。”

曾振宇尤其看好中国的E-bike品牌,他表示:“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我们拥有成熟的自行车产业基础,更有全球*的智能硬件的产业集群。成长在中国,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意愿的电助力自行车品牌完全有能力服务全球的消费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猎云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登陆_环球影城,又开始排长队了

0109

在北京环球度假区(以下简称环球影城)的城市大道,有一个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旋转地球。海洋是蓝色,陆地是金色,地球被硕大的UNIVERSAL英文字母环绕,夜晚灯光开启,这里会成为环球影城最闪亮的Logo。

这是游客必来的打卡地,举起剪刀手,露出微笑,等地球上的英文字母转过来后,按下快门。

“2023年的开篇,以环球影城开始”,元旦节假期,诺娜就在这里拍了一张标准游客照,发在社交媒体上。评论下,有想去玩的网友三连问,“人多吗?项目都开了吗?冷不冷?”

一位在环球影城做跟拍的摄影师说,人少的时候,可以在旋转地球这里多发挥,但最近,环球影城游客明显多了,“几乎天天快两万人,不好拍了”。

环球影城的游客终于多了起来。

这直观体现在游客数量上。环球影城官方不对外发布每天具体的客流量,但参考自行统计环球影城入园人数的第三方自媒体账号“环球影城小喇叭”发布的信息,12月21日统计的人数仅2900人,到了12月25日圣诞节,人数暴涨至1.6万。紧接着的元旦假期也是一个高峰,还有不少人为了错开假日人流,选择在元旦节后复工*天来游玩,致使1月3日统计的人数达1.9万,比元旦当天的1.8万还高。

节假日是复苏的催化剂。根据携程旅行的数据,2023年元旦假期,北京本市旅游订单量占比59%,跨市订单量占比为41%,热门景区TOP10里,环球影城超越故宫、颐和园等景点,位居第二。

游客回暖,对环球影城来说不容易。自2021年9月开园起,环球影城就处于疫情之中,游客们没有在这里享受过自由呼吸的游玩体验。2022年,它更是因为疫情闭园了三次,最长的一次是从5月1日到6月24日,55天时间,让它错过了五一、端午两个客流高峰的假期。而就在两个月前的10月底,它还经历过5天闭园。

现在,环球影城似乎终于等来了一个新起点。随着防疫政策调整,人们“阳康”后,旅游业开始复苏,环球影城也在逐渐恢复它本该有的生机,当然,也开始面临属于它的新课题。

环球影城恢复排长队了

为了来环球影城玩,诺娜元旦假期特地从辽宁赶来北京。1月1日,她早早进入园区,那时人已经开始变多。她庆幸提前在网上买了全套优速通,不用去挤长长的队伍,一天就把所有项目都刷完了。“累、充实、快乐”,她特地看了一下自己的微信运动,当天走了两万八千步。

为了给账号引流,做跟拍的纪师傅最近每天都会去环球影城,拍下游客排队的照片,发在社交媒体上。人们裹着羽绒服,戴着口罩,靠着护栏,队伍一层又一层,他写下文字,“就准备好排队吧”。1月2日,他在哈利波特园区遇见了明星关晓彤,围观的人把路挤得水泄不通,视频发布后更是引来围观。

根据上述第三方自媒体账号“环球影城小喇叭”的统计,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1日,环球影城游客人数均达1.8万人,比11月、12月的客流都高。虽然低于开园时期的热度,但这样的客流也算是给2023年开了一个不错的头。

1月2日元旦假期,纪师傅在哈利波特园区拍的游客照片 来源 / 受访者供图

对于最近环球影城游客数量的增长,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表示,这很正常,“一些民众阳康了,再加上主题公园的促销手段,节假日内容更丰富,客流就上来了,会有一个曲线。”

在防疫政策调整后,环球影城的*个复苏高峰,是在圣诞节的那个周末。

根据同程旅行的数据,12月24日、25日,平台上环球影城的门票订单量,较上周周末(12月17日、18日)上涨了116%,其中50%以上的游客来自北京本地,其他的主要客源地包括河北、天津、辽宁和江苏等。

在北京工作的秀芬,是环球影城的常客。“阳康”之后,她和朋友前往游玩。她告诉深燃,12月24日那天,“排队时长都在55分钟至80分钟”,导致她全天只玩了三个项目,这是她*次只玩到这么少的项目。

防疫政策没调整前,她也去玩过一次,那时人不多,“霸天虎过山车排队显示需要5分钟,其实就是玩完霸天虎下来,从终点走到起点得花个5分钟”,那天她和朋友无缝衔接,连刷了5次霸天虎。

12月3日,哈利波特园区游客寥寥无几 来源 / 受访者提供

人多了,她觉得工作人员的干劲也上来了。游客游玩一些项目时,官方会提供拍照服务,供游客选择性购买。“之前都是我们主动询问,这次是工作人员热情推销,说给我们拍得好、我们有镜头感,努力调动我们的下单兴趣”,秀芬说。

餐厅的客流,也能直观的展现环球影城客流的变化。

午餐时间,秀芬咨询了侏罗纪世界园区的至景餐厅、哈蒙德餐厅,两家都是排队110分钟起,最火的哈利波特园区“三把扫帚”餐厅,队伍都看不到头,让她根本不敢去问排队时长。最后她们选择在小黄人乐园的美食广场用餐,这里人相对少一些,进去就能点单,只是找座位花了些时间。“外面的小吃摊也都得排队,那天我们差点吃不上饭”,秀芬说。

防疫政策调整后,最让她感到高兴的是,终于不用再在环球影城里四处扫码了。

“园区的店铺太多了,进一个店得扫一次,很繁琐”,在她看来,环球影城这类主题公园是给成年人造梦的地方,需要沉浸式体验,在最有影响力的哈利波特园区还需要扫码,会让游玩体验很割裂,“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我很为环球影城开心。”

周边生意回暖,完全复苏还需要时间

环球影城就像一个“大心脏”,它的复苏与否,也直接影响着相关的商家们。

最近,有的小商家生意已经开始复苏。

比如魔法袍出租生意和跟拍生意。从环球影城开园起,张天硕就在做魔法袍出租的生意。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他们一天最多能接30单,遇上闭园,一天一单也没有。

在12月20日以后,他感觉到生意有所好转。“每天订单都在60单左右,到了周末、节假日,能接100单左右”,张天硕表示,最高峰出现在12月24日、25日,一天接了120单,甚至超过了2022年的国庆节。

这样的回暖,小鱼也有所感受。她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卖哈利波特周边的店铺,2021年9月环球影城刚开园时,很多顾客来买魔法袍和魔杖,店的销量翻了一倍,发货时间紧张,她忙到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但到了2022年,上半年节假日少,加上环球影城五六月闭园,他们大概一天只能卖40单,下半年遇上暑期和国庆节,情况有所好转,一天能卖60单,到最近元旦假期,多的时候一天能有100单。不过即便如此,这一年的整体订单相比2021年,“掉了三分之二”。这一方面和竞争商家变多有关,也和客流量的波动有关。

跟拍方面,根据深燃与多位摄影师的交流来看,恢复程度参差不齐。

有获客渠道的跟拍摄影师,生意已经开始回暖。纪师傅提到,防疫政策严格时,他一天能接一两单就算不错,最近,一天能有五六单,时间全被排满,情况好了很多。

有的则还在等待。张天硕团队也兼做跟拍,他表示,最近订单量较往日略增加了一些,但增幅不及魔法袍生意。跟拍摄影师庄宇说,防疫政策调整后,他还没有接到跟拍的需求,“可能是天气太冷的原因”,他分析。

相比于热门的租魔法袍、跟拍,周边实体店的生意也有所回暖,但完全复苏还需要时间。

携程数据显示,2023年元旦假期,环球影城周边5公里酒店订单量,同比2022年元旦假期增长了31%,对比2022年中秋假期,增长了62%。

“环球影城的尽头是足疗”,一度带火了周边足疗店。距离环球影城不到三公里的华夏良子通州旗舰店,就是其中之一。开园之初,店长王伟曾表示,“周六日每天顾客能增加30多人,都是从环球影城过来的。”

不过,2022年5月起,环球影城经历了最长的一次闭园,“过来的客人就不太多了”,门店经理袁帅对深燃表示。到了元旦假期,店里客流的确有所上升,不过很多都是在附近住的上班族,以及一些“阳康”人员,趁假期出来放松一下,从环球影城来的客人占比还不太多,“一天大约五六位”。

“这个复苏需要时间的积累,预估春节以后会好起来”,他表示。

环球影城,挺过了最难的时候

环球影城熬过了最难的时候,不过林焕杰表示,完全恢复元气还需要时间。

拿元旦假期来说,“3天的时间不算长,外地游客流动的意愿不高,加上北京疫情相对严重,大部分外地游客会缓一缓”,林焕杰表示,这会让游客主力集中在本地,而本地游客方面,天气太冷,也会影响游客的出行欲望。

环球影城母公司Comcast的首席财务官曾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北京环球影城2022年Q3实现了自开业以来的首次季度盈利。官方曾公布的数据是,环球主题公园一期2021年9月开园以来,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6.45亿元,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10万人次。这对于从开园之初就处于疫情之中的环球影城来说,表现还算不错。

不过,受疫情的拖累,开园这一年半时间,环球影城错过了很多。

首先是客流量上,“2022年5月至6月的闭园,损失的客流是补不回来的”,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表示。其次是客源上。相比于依赖本地客流的普通主题公园,环球影城这类国际主题公园,远途游客也是主要来源。但实际情况是,根据环球影城园区开业一周年时的统计,辐射的地区主要是京津冀等近程游客。

游客数量与构成变化,也会影响营收构成,例如外地游客减少,对酒店住宿业务有直接影响。根据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数据,国际大型主题公园的门票、零售、餐饮酒店的比例大致为3:3:4。而根据周鸣岐向深燃提供的数据,2021年开园到2022年Q1,环球影城门票收入占比49.19%,餐饮收入占比17.14%,商品收入占比19.48%,酒店收入占比5.02%,其他收入占比9.17%。

林焕杰对深燃介绍,主题公园的运营,有很多先决条件。首先是必须有好的IP,其次区域位置,是否有人口、经济、交通、文化方面的优势。接着才是主题公园本身的规则设计、园区布局、项目的搭配,游客游玩、排队等相关的体验感。

环球影城拥有大量的全球性IP,有历史积淀,坐落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在前端影响力来讲,是没有问题的”,林焕杰表示,但遗憾的是,开园一年多时间,环球影城受到疫情影响,没机会趁热打铁发挥出“首期效应”,反而是遇到了各种未知状况。

不过随着疫情趋于平稳,人们出行变多,它恢复起来优势也很明显。

一来,环球影城IP本身就具备影响力,二来,周鸣岐表示,南方各类主题公园较为密集,环球影城坐落在北京,北方竞品较少。

三来,环球影城也在运营上发力。1月3日,环球影城宣布将发售全新年卡产品,对兔年春节也有所策划,“环球中国年”将于1月12日同步开启。

在林焕杰看来,今年五一假期,环球影城或会迎来一个高峰。“整个旅游行业,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还需要一两年。环球影城今年如果能恢复到正常状态的60%,我认为就算是成功的”,他表示。

周鸣岐预估得相对更谨慎。他表示,会有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去环球影城游玩,但2023年初要经历春节回乡,且疫情会持续一段时间,加上出境游逐渐恢复,这与环球影城、迪士尼的客流是有一定重叠的,“要回过劲来,可能要等到暑期”。

“防疫政策调整后,如果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疫情,大家能够自由流动,中国的游客还是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去体验环球影城的,复苏指日可待。至于怎么实现复苏,要看环球影城的经营策略怎么应对了”,林焕杰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林焕杰、周鸣岐,均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深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登陆_2023,谁来接盘春晚红包?

0107

距离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还有不到半个月,往年最受关注的春晚*互动合作伙伴却仍未官宣。

截至目前,主要互联网公司中,尚未与央视春晚牵手的包括拼多多、美团、滴滴、蚂蚁集团、B站、小红书等。其中,拼多多曾经因故退出,滴滴、蚂蚁尚在整改,而B站、小红书的体量偏小。考虑到体量、财力和匹配度,今年最有可能达成合作的当属美团。

但迄今为止,美团尚未披露有关消息。回想2022年央视春晚,京东作为红包赞助商,提前近一个月就开启了各种宣传预热。

互联网大公司从踊跃到观望,与春晚红包玩法的效率下滑密切相关。

从腾讯、阿里、百度到抖快、京东,互联网公司赞助春晚的目的都是为了拉新,借助这一春节全民节目触达各圈层用户,并通过红包将其引导沉淀至用户池中。然而,春晚红包已经走过8年,红包发放总规模水涨船高,玩法也是越来越复杂,实际效果却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央视春晚红包的投入从8年前的5亿元,一路水涨船高到如今的15亿元。这对于当下要“降本增效”的互联网行业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营销费用。

效率下滑、费用猛增,春晚红包正在逐渐沦为鸡肋;而2023年的赞助权益迟迟未能落定,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趋势。互联网公司对于春晚红包的兴趣降低;接下来无论是否有人接棒,都很难重现当年微信、支付宝红包大战的辉煌。

(一)

互联网大公司不再把春晚红包视为必争之地,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逻辑已经从拉新走向了存量经营。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14.1亿,其中15岁以下小孩和65岁以上老人合计4.4亿,而网民已经近11亿。即便是在老年人中,手机“弹窗癌”之类的新闻屡屡引起热议,也从侧面证明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已经很高,上升空间不大。

“互联网新移民”接近枯竭,存量用户的月活规模增长也陷入了停滞。据Quest Mobile统计,中国互联网月活规模在2022年5月达到11.87亿人,两年仅增长2300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不到1%。

另一方面,春晚不再是中国人春节的*娱乐方式。尽管仍是*人气的电视节目之一,春晚的用户时长也在被短视频、直播等新娱乐形态分割。2001~2019年,春晚保持了平均30%的高收视率,但2022年降至21.93%。

腾讯视频2022央视春晚截图

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互联网公司的创新能力下滑,具有撼动旧格局潜力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少。这也让春晚红包的催化剂作用缺乏用武之地。

当年的微信红包借助春晚一炮而红,不仅挖掘了移动支付+社交的潜力,提升了微信支付的使用率,而且红包产品更是融入到了此后的生活中,也成为年轻人每年春节不可缺少的拜年方式,红包封面成为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然而,之后接棒的阿里、百度、京东、抖音、快手,都没有开发出可以跟微信红包相提并论的产品,而是集中在对于现有产品的拉动上。春晚红包看似玩法多样,实则大同小异,缺少微信红包那样对于社交和人性的洞察;在除夕当天的流量高峰过后,产品难以持续吸引和留住用户,导致红包营销的效果差强人意。

多重因素作用下,互联网公司对于春晚红包的热情逐渐减退。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春晚红包所能带来的单日*,并不足以化解互联网公司普遍面临的长期增长困境,反而会消耗掉数十亿元宝贵的资金弹药。

另一个潜在风险是,恪守边界、不做出头鸟正成为互联网公司自发的行为准则;而赞助春晚带来的万众瞩目,并不一定完全是好事。它固然可以对内提振士气、对外让品牌被更多人知晓,但也有可能在更长时间内,带来各种意料之外的挑战。

(二)

过去8年间,互联网公司赞助春晚红包的回报率持续走低,再也没能重现当年微信和支付宝的辉煌。

2015年,微信与央视春晚合作,砸了5亿元红包推出“摇一摇”红包互动项目。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两天时间,微信支付就累计绑定2亿张银行卡。截至当年5月,微信支付用户升至3亿,占彼时微信月活跃用户的55%,一跃成为与支付宝并肩的支付巨头。

这一事件被马云在阿里内部称为“偷袭珍珠港”,并促使阿里在2016~2018年三度赞助春晚,通过“集五福”的形式大撒红包。其中,支付宝连续两年赞助春晚。有传言称,为了拿下央视春晚红包合作,支付宝的投入是微信的5倍多。

春晚红包让支付宝的用户量快速提升,但留存效果一般。比如2016年春晚,支付宝达到了2.7亿的DAU,之后迅速回落。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数据统计,到了2016年的618,支付宝日活回落至1.1亿。2017年同样如此,春晚当晚支付宝DAU达到了3.78亿,当年618回落至1.49亿。

在用户规模的增长上,赞助春晚的回报也逐渐不明显了。2016年底,支付宝用户规模为4.5亿。到了2017年底,这一数据为5.2亿。

支付宝赞助春晚,拉新之外的另一个目的是拓展社交和生活服务。2016年,支付宝借助春晚合作收获了11亿对好友关系。然而,2017年3月,在支付宝第二次赞助春晚过后的一个月后,支付宝终于放弃了社交,回归了金融。

到了2019年,百度春晚红包升级到10亿现金,然而巨额投入并没有带来等价回报。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QuestMobile的数据,2019年除夕当晚,在央视春晚红包赞助的推动下,百度APP的DAU(日活跃用户)达到2.4亿,同比增长67.3%;但根据国金证券统计,除夕之后,百度APP的7日内新用户留存比例只有2%。

次年,快手接棒百度,也遭遇了类似窘境。央视春晚期间,快手DAU冲高至2.82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下滑明显,跌回2.5亿,与春晚之前基本持平。

2021年,抖音成为春晚*红包互动合作伙伴,上线支付功能,分出12亿元红包。然而,这次战役没能让抖音重现当年微信红包的火爆,也没能对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地位构成实质挑战。

不过,抖音仍然借助春晚收获了一批新用户。2019年至2020年间,抖音DAU从2.5亿增长至超过4亿;2021年除夕当晚达到5.8亿。但在春节假期结束后,抖音主站日活回落至4.9~5.1亿上下;2021年9月,抖音主站的DAU约为5亿。

2022年春晚,京东拿出价值15亿元红包和商品。然而,京东的用户增长并不明显。根据京东财报,截至2021年底,京东过去一年的MAU(月活跃用户)为5.7亿;2022年前三季度,分别为5.805亿、5.808亿、5.883亿,增长几乎陷入停滞。

(三)

即便如此,谁在央视春晚发红包,依然是互联网年终焦点。目前,主要互联网公司中,尚未出手的是拼多多和美团;其中,美团似乎是更合理的选择。

美团正面临增长瓶颈。2021年第三季度至2022年第三季度,美团交易用户单季增量分别为3910万、2300万、240万、-820万、240万,过去一年多的增速并不理想。

另据QuestMobile数据,今年6月,美团DAU为0.91亿。此外,美团的主力用户是一二线城市的80、90后;在下沉市场,美团还有较大拓展空间。而央视春晚一直在低线城市和城镇农村拥有广泛忠实受众,与其合作有助于美团收获一波新用户。

不过,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2023年都是要“降本增效”的一年,美团也不例外,变得精打细算。

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美团CEO称,“将在长期增长和短期亏损减少之间取得平衡,并在分配资源时以更大的投资回报率为导向。”而春晚红包的ROI正在下滑,或许并不匹配美团的需求。

另一个有可能拿下春晚红包的,或许是刚刚被点名为腾讯“全场希望”的微信视频号。

微信已经有过赞助春晚的经验。2022年除夕,超过1.2亿人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看春晚”,春晚视频号直播间点赞超过3.5亿次。

虽然视频号MAU在2022年6月达到8.13亿,高于抖音的6.8亿,但在用户时长、创作者规模、内容厚度等维度上,视频号依然与抖音差距明显。通过与长达四五个小时的春晚合作,视频号可以培养用户长时间“泡”在平台内的习惯,吸引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创作者,完善内容生态。

此外,视频号正在加速商业化,目前主要集中在广告和直播电商。如果有了央视春晚红包的加持,视频号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品牌背书,从而吸引到更多行业的广告主;并让更多用户在视频号完成交易闭环,为发展直播带货提供土壤。

无论是美团还是视频号,整体来看,春晚红包可能已经走到了“深藏功与名”的时刻了。在互联网行业驶离高速公路之后,春晚红包作为一个狂飙突进时代的标签之一,也面临着悄然退场。互联网公司轮流赞助春晚红包的历史,即使今年不结束,也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画上句号。

参考资料:

《快手启示录:宿华、程一笑先后犯了什么错?》

《上春晚发10亿红包,快手这次输不起》中国新闻周刊

《36氪*|抖音调整组织架构,2021年DAU增长承压》36氪

《这届春晚C位,不玩“虚”的?》字母榜

《宏观视角,带你分析支付宝的增长之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抖音2021年一季度日活峰值约7亿,均值超6亿》亿欧网

《美团扎紧篱笆抵御寒气》虎嗅

《美团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的*挑战》新眸

《美团:核心业务遭受抖音冲击》证券市场周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字母榜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开户_7大领域、17万字、130位从业者走访—— 中国科技创业趋势2023 发布

0106

12月17-18日,在深圳市福田区政府的指导下,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23(GeekPark Innovation Festival,以下简称“IF” )在深圳举办,此次大会重磅发布了极客公园主编团*编写的《涌现Up & Coming——2023 中国科技创业趋势》(以下简称“年度特刊”)。

年度特刊由由极客公园与福田区政府联合出品,将极客公园在过去一年里所观察到的关键领域、技术赛道所发生的变化进行结构化、系统化汇集,形成了对未来科技趋势的解读,这既是一份科技行业从业者的从业与跳槽指南,也是一份创业趋势的风向标。特刊共计17万字,涉及7大领域的深度解读,分别是短视频与直播、企业服务、机器人、元宇宙、Web3、全球化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详细拆解了产业新需求在何处诞生、新趋势下的资金与人才都在流向何方、商业格局和技术变化背后的逻辑。报告前期调研走访的专家、投资人、创业者、资深从业者(联合作者)超过130 位,有超过70 位创业者,投稿参与“副本2022”的专题专栏,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感悟,使得整本特刊更具时代特性、也更激励人心。

创业者与职场人都关心的方向与机会

年度特刊选择了在2022年曾经涌现出积极变量的7条科技赛道,总结了7大未来创新趋势。*,直播和短视频对于商业世界的重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所辐射的范围早已超过了用户的娱乐场景,开始展露出“杀时间”以外的商业价值潜力。快手的蓝领招聘和直播卖房、抖音的本地生活服务、微信视频号的泛知识传播、Bilibili (后称B 站)的虚拟主播都在成为新的商业现象,它们的未来值得关注。第二,大转折时代企业服务的现实与机遇,受疫情时代影响,企服经历了从大爆发到紧缩下滑的过程,从资本热捧到直面寒冬,未来何去何从值得思考。第三,机器人产业的潜力与方向,智能的机器人的出现,将可能成为新的变量代码,让商业规律的重新编程成为可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长达50年的发展期。第四,元宇宙脱虚向实,资本回归理性,人们依然相信元宇宙会是大势所趋,各种概念和信息交织混杂,理清重点和关键问题尤为重要。第五,建设Web3,现在最需要Web2的移民。相对于Web2 ,Web3大概率不会是颠覆式而可能是渐进式的。如何将更多Web2 的用户引入Web3 ,将是下一阶段创业者们面临最迫切的挑战。Web3 正处于从“创新者”到“早期采用者”的跨越时期,这个跨越时期的关键在于,“划时代”级别单个重量级应用的出现。第六,中国创业者在全球:从出海,走向「生而全球化」。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经历了百花齐放的黄金十年后,对外发展模式已经从复制出海到生而全球化的变化,涌现了TikTok 、SHEIN 等成功标杆。2022年以来,资本正在加速布局全球化赛道,国际资本对华人创业者的信心*高涨,Long Chinese(长期看好华人创业者)成为新的投资风向,未来中国的创新力势必向外溢出。第七,万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构、变局与十年发展红利。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演进:一方面,一些细分领域正在迎来深层次的变革,热度不断升温,与此同时,曾经被忽视的操作系统和芯片,正成为新型产业生态的核心。另一方面“风口”开始回归理性,接下来将更多围绕提升产能、降本增效而发展。

是一部研究报告,更是一部献给整个科技行业的新年礼

年度特刊不仅仅是一部2022年行业观察的研究报告,同时还设置了“副本2022”专栏,收录极客公园社区PUGC内容、圈点科技圈从业者的年度照片,从个体的角度回望过去一年,展望科技行业的新一年。在IF上,很多演讲嘉宾都分享了他们的“副本2022”,构成了科技创业者2022创业心路图谱。Conflux树图联合创始人张元杰分享了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39层的一张照片,在太阳花的会议厅,蓝色的吉祥物以用叠罗汉的方式叠成火堆。在他看来,公链是一个价值互联网,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都是一位共建者,大家接力创新才能促成Web3的发展。群核科技酷家乐的黄晓煌分享了一张青岛灯塔的照片,在疫情肆虐、前路迷茫的一年,他希望能找到指引方向的灯塔,也希望在酷家乐工业4.0技术加持下,让越来越多智慧工厂变成灯塔工厂。数字栩生的宋震分享了在三星堆博物馆拍的铜像,他认为古人从3千年前就开始做人,一直到了今天,大家在做数字人,这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意义非凡的。StabilityAI创始人Tom Mason选择了一张用模型生成的自己的照片进行展示,他希望让大家看到AI GC所能带来的产力的解放和创造力的解放,去思考它的使用及边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载人航空工业设计专家苟秉宸分享了一张今年10月31日文昌航天发射场拍摄的照片,照片是梦天成功发射的画面,他认为这个画面不仅仅是发射的成功,更涵盖着中国航天5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只是开始,他相信中国航天已经进入了快速的腾飞期,未来已来,世界航天强国的目标终将实现。通过“副本2022”,能够发现科技创业者们虽然经历了艰难的一年,但仍保持希望,在各自的领域努力绽放。

为科技行业留下一些公共资产

2022年,是充满迷茫与焦虑的一年,环境的变化不可确定,创业者不再执着于不可控的宏观事务,而是着力于可以执行的细节。“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提到,在创业的航海上,潮汐和风向无法改变,只有对船桨和风的掌握能够控制前行的方向,年度特刊的推出、IF的举办,核心目的便是努力让科技创新从业者手上有桨、心中有风,让“非共识”成为“新共识”,推动科技创新力量的发展。互联网增速放缓,VR遇冷、元宇宙回归理性,市场和资本认知在变化,新的机遇也在发生,技术背后仍有无穷的想象力,极客公园执行总编卫诗婕认为,在这样迷雾重重的时候,更应该去思考商业格局和技术背后的逻辑,进行更深入的商业思考,寻找新的行业需求。行业真正的建设者和坚守者,并不会因为资本的狂热而失去理智,也不会因为后者转冷就一夜崩塌。他们回归到技术本位的理性,明白创新需要耐心,切忌盲目乐观,但也不必盲目悲观。年度特刊组结合过去深度的产业观察和专项走访,将自己置身于产业当中,置身于变化当中。找寻行业当中最关键的参与者,并且萃取他们的认知,经由沉淀和梳理,希望为中国的科技行业留下一份公共资产。他们希望在2022年的尾声,能够为每一位希望保持在局和成长的从业者提供一些信心,这份信心应该来自于对过往技术的发展和梳理,对商业格局变化的多维度理解,对资金流向的获悉,更应来自于对科技创新的永恒信仰。

历经十三年发展,IF和极客公园社区陪伴了中国科技产业的起起落落、风云变幻,但不变的是坚持与创新同行,与时代偕行,致力于在剧烈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捕捉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到来的潮汐变化,坚信唯有科技与创新带领穿越历史周期。未来,极客公园仍将致力于让先进的思想流动起来,构建增量认知,陪伴创新创业者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为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蓄力。

华宇注册开户_国产饮料霸主被外资「杀死」:曾年销20万吨

0106

01 天府可乐的前世今生

有一年全国人大会上,四川省省长肖秧问团里的代表、天府可乐创始人李培全对三峡工程的看法。

李培全马上接话:虽然我不懂得水利,但我仍然要谈水利。为啥子呢?因为我是卖水的,有水才有利么……我想到了三峡水库对重庆环境的影响,要是江水受到污染,我们断了水源,那么在座的诸位就永远喝不到我们的天府可乐啦。

在天府可乐不长的历史中,消费者喝不到它的时间可不少。

天府可乐的前身是创办于1936年的美华汽水厂,后来改制为重庆饮料厂。1978年,李培全担任厂长。1981年,重庆饮料厂与四川中药研究所一起研究出一种加入了白芍、当归等中药的碳酸饮料,并由四川省领导定名为天府可乐,重庆书画家周北溪题写了天府可乐的名称。

据《商界》杂志报道,1988年5月,经重庆市政府和轻工业部、国家工商局批准,天府可乐组建成为当年全国*的饮料企业——中国天府可乐集团。与此同时,天府可乐开始走向全国。鼎盛时,天府可乐在全国有108家联营厂,年销量20多万吨,利税超7000万,甚至成为“国宴饮料”。天府可乐不仅做了重庆*块霓虹灯广告,还首开饮品在央视打广告之先河。“一代名饮,天府可乐”名噪一时。1988年,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下属灌装厂达到108个,产值逾3亿元。

据天府可乐副董事长钱黄回忆,1990年,天府可乐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建立了*个灌装厂,同时,日本风间株式会社主动代理,在美国世贸大厦设立公司,专销天府可乐。

当时,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都希望扩大在中国的销售额,而与各地知名饮料厂合资,是*的选择。可口可乐向天府可乐“求爱”多年,都被李培全拒绝了。

直到90年代,当时的轻工业部出台“利用外资改造国有老企业”的方针,用行政命令要求地方饮料大厂和“两乐”合作。天府可乐不得不就范,准备接受外资的入股,而天府可乐此时也不复80年代时的*。可口可乐给出的方案是:原天府可乐工厂只生产可口可乐,另设厂生产天府可乐。而百事可乐则给出了更诱人的条件:不仅入股,还“发展壮大天府可乐”。

1994年,双方合资组建了“重庆百事天府饮料公司”。百事投资1070万美元,天府将厂房、设备、土地等优质资产折价730万美元投入合资公司,双方持股比例60∶40;百事掌控经营管理权,天府可乐派人出任董事长,百事出任总经理;而“天府可乐”商标仅以350万元人民币的估值,作为合资企业的主要生产产品,投入到合资企业中生产。百事方面从原天府1100多名工人中精挑细选了430名职工进入合资公司,天府则接管“挑剩下”的700多名职工及6000多万元债务。

为什么天府可乐会接受显然不公平的合资方案呢?*,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和国内经济形势下,有关方面希望外资尽快回到中国,对外资一再许诺优惠条件;第二,原轻工部领导出现误判,认为一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市场,国外可乐巨头进入中国,国内的饮料市场将溃不成军,因此指定当时国内的8大饮料厂分别与两大可乐巨头合资合作,主动示降,以求生路;第三,天府可乐也确实需要钱,当时的条件下融资也很艰难;第四,天府可乐方面毫无合资经验,当时的想法是,新组建的企业能产生丰厚的现金流,自己作为股东分到的红利能够偿还债务并养活剩余员工。

合资之后,百事得到了原天府可乐的销售渠道、生产线。合资公司也逐年减少天府可乐的生产,最后降到1-2%。而大量生产百事可乐,需要从百事可乐方面采购浓缩液,这笔开支给合资公司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股东天府可乐基本上没有从合资公司分到过钱,而最高亏损达7000万元。在经历了12年的亏损、负债之后,天府可乐将全部股份作价1.3亿元卖给百事可乐。天府可乐退出市场,只剩下一具空壳和500多名职工。

直到2010年,经过两年时间天府可乐才通过司法追讨等途径,讨回了配方、生产工艺和品牌。拿回品牌、配方后,天府可乐负责人钱黄致力于让天府可乐重现往日辉煌,与重庆中药研究院重新签订了合作协议,继续研发含有中草药的可乐饮料。2016年3月,天府可乐在重庆上线,4月宣布回归四川市场。

2018年,上级主管企业重庆轻纺集团推出“混改”成立了天府可乐(重庆)饮品有限公司,并引入新投资者。重庆轻纺集团和天府可乐集团的存量知识产权,以及设备作价入股的方式合作,国资方占股20%、社会资本方占股80%,以货币形式出资。

2022年7月,轻纺集团在重庆产权交易网发布公告,转让所持天府可乐(重庆)饮品公司11.8784%股权。

从80年代的国产可乐老大,到与百事可乐“合作”的惨痛12年,到如今默默无闻的可乐追赶者,创业者应该学到什么?

02 怎样驾驭资本这头狼

天府可乐的核心失误,出现在融资策略上。1994年本来是与百事合作,而最终演化的事实上变成了被百事收购(占股60%)甚至玩弄——这属于典型的战略融资。

在战略融资里,收购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投出这笔钱,能不能让自己的公司更好?而被收购方的存在目的只有一个:是不是能让收购方的业务更好。

钱和前景都想拿,哪有那么美的事。

尽管在收购时,天府可乐有明确约定,新公司后续的总饮料产量里,天府可乐的产量不低于50%。但控制权一旦丧失,约定是有办法规避的。

事后分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当时启动了一系列收购计划,造成的普遍结果是:国产品牌集体黯然,比如天津山海关、沈阳八王寺、北京北冰洋、广州亚洲和青岛崂山等。

正如上文所述,百事可乐收购天府可乐得到了两样东西:一,拿到天府可乐在国内的销售网络;二,消灭天府可乐的品牌——因为对于百事来说,他不缺品牌。

应允这桩交易,天府可乐付出了沉重代价:失去了配方,失去了品牌,失去了销量。

收购后的*年,百事可乐是遵循合约的,天府可乐在那一年仍能维持7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但到1996年时,天府可乐的生产份额已经不足25%,此后几年直线下滑到1%。到合作末期,天府可乐一瓶都没生产。

但幸运的是,在收购方案里,天府可乐并未将“品牌+配方”列为出售资产——凭借这一点谨慎,让天府可乐有了东山再起的*前提。

2010年,天府可乐终于通过司法手段拿回配方+品牌,但此刻距离1994年已经过去16年。16年前,天府可乐是国产可乐老大,而今从头来过,他还有几成胜算?2021年,天府可乐营收1651万余元,净亏损超过1800万元。

其实,现在的新公司与29年前的天府可乐已经是两家公司:老板完全不同。

据铅笔道DATA数据,新的天府可乐是一家纯民营企业,新的大股东名叫唐德江,持有约88.1216%股份。他是一名医药背景的创业者,曾于1997年创立“希尔安药业”。

在这种情况下,天府可乐还有哪些牌可以打?

首先是品牌+配方所有权与使用权——这是它耗费24年才拿回的资产。但这只能吸引中老年消费者,90后、00后等Z世代人群,还需从0开拓。

其次,留下的更多是挑战,比如销售渠道的重构。

20年前的饮料销售主要依靠线下,如直销、经销。20年后的今天,天府可乐必须重构线下网络。据董事长蒋林自述,2016年-2021年,公司才实现重庆全覆盖,拓展了川渝等西南地区,覆盖终端大约5万家。

20后的今天,碳酸饮料的销量还有24%依赖线上,如淘宝、京东等——而这又是天府可乐的空白。2021年,它入驻了天猫、京东等主要平台,并于当年8月尝试请薇娅直播带货。

相对来说,天府可乐的基础还是比较羸弱,但也不乏资本化机会。据铅笔道观察,自2017年以来,地方国有品牌多有激活趋势,并获得了资本认可。

其主流路径为:以某种合作模式,创业者从国企手中拿到品牌所有权,站在老品牌的肩膀上创业。过去5年出现不少优秀案例,包括但不限于活力28。

这是一家成立于1950年的国产地方品牌(沙市),但在2017年被激活后,先后完成5轮融资,资方包含红杉中国、星瀚资本、泰康保险等。

或许在未来做大做强的路上,天府可乐依然绕不开“资本化”这个命题。上世纪90年代,对资本的利用不善成了它的绊脚石,而这一次,有可能会成为它的助推器。

本文参考了商界杂志《最后的天府可乐》、天府可乐老领导钱黄回忆、21世纪经济报道《天府可乐复活,与百事恩怨20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测速_李子柒夺回「李子柒」,微念上演MCN螺蛳粉「变形记」

0105

近日,“出走”500多天的李子柒终于迎来回归时刻。12月27日,随着微念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和解公告,微念与李子柒的品牌之争落下帷幕。

据调查显示,四川子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

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51%减至1%,微念科技创始人刘同明退出,蒲倩云成为新任监事。李子柒持股比例攀升至99%,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正式起诉MCN机构微念1年2个月之后,这场MCN机构与*网红的博弈大戏,看似是李子柒赢了。

但其实,微念已不是那个依赖“李子柒”IP吸金的MCN公司,而是悄然转型去做了实体。在官网的表述中,微念将自己定义为“成长中的新消费品牌公司”。

李子柒出走的一年多中,涉诉中的微念并没闲着,推出了新品牌臭宝、投资柳螺香、布局产业链。微念正在下一盘螺蛳粉界的大棋。

微念在螺蛳粉行业的一系列动作,离不开“李子柒事件”的“教育”。从网红MCN的蜜月期,闹到打官司分财产的局面,恰恰是因为之前李子柒IP打造得太成功。

但是,MCN和单一IP捆绑太厉害,分手是必然。或许,若当初双方合作,打的是微念IP而不是李子柒IP,今天就不会走到这般田地。

微念走出舒适区、寻求突破,勇气可嘉。但MCN转型做实体业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且风险很高。

01 李子柒停更后,微念的“螺蛳粉布局”

李子柒的品牌商业化收入里,螺蛳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存在。

在李子柒与微念合作的高光时刻,2020年李子柒品牌销售额16亿元,仅螺蛳粉的销售额就突破了5亿元。

华兴资本(1911.HK)、华映资本、众源资本等等,一众风投被吸引而来,争相砸钱。站在李子柒风口上的微念,估值更是达到了50亿元。

但随着李子柒和微念陷入纠纷,李子柒系列产品销量直线下滑。2022年上半年,李子柒品牌在天猫总销量为1.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了51%。微念的股东字节跳动也启动了退出流程。

据《北京日报》报道,相关人士透露,字节跳动当初投资微念,还是看好李子柒本人。故而“李子柒事件”发生后,资金开始撤退。

虽然这15个月,李子柒暂停更新,但微念没有停下动作。尝到“单一网红依赖症”后果的微念,大概已经意识到,注重前端的IP不如在后端供应链或经营实体上下功夫。

毕竟前者付出再多,也有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唯有握在手里的才最踏实。

微念布局的*步,是孵化螺蛳粉新品牌臭宝。但新品牌的发展路线跟“李子柒”螺蛳粉很是不同。

微念正式抛弃了之前先打造个人IP、成功后再引流变现、商业化发展品牌的路子。

臭宝IP采用了无真人卡通形象,运营方面则直接通过线下铺设经销渠道、投资供应链企业、入驻电商平台、合作大量网红达人带货等方法打造新品牌。

饶有意味的是,微念在孵化新品牌臭宝的过程中,似乎有意弱化微念与臭宝的关系。臭宝的宣传词,强调最多的反而是“柳州螺蛳粉”。

来源:臭宝螺蛳粉小红书官方账号

“高举高打”进入螺蛳粉赛道,微念很有头部企业的姿态。臭宝目前的发展路径,完全是“不差钱”的玩法。

线上,微念利用自身优势,合作KOL带货。臭宝合作的带货主播中,不乏“顶流”。

数据显示,仅今年前7个月,臭宝螺蛳粉就与超百位抖音主播合作,其中包含“交个朋友”这样的头部直播间,也有戚薇等明星主播。

横跨饮料界,臭宝联合王老吉、伊利(600887.SH)臻浓牛奶等品牌,在节日期间搞*活动。为了俘获年轻人的心,臭宝还跟北京WB*荣耀战队跨界联名,推出螺蛳粉礼包。

在线下渠道方面,臭宝入驻山姆会员店,也覆盖了其他大型商超和中小门店。从“烧起螺蛳粉线下*把火”的宣传词中,微念冲击线下的野心,昭然若揭。

微念重拳出击螺蛳粉的动作,除了新品牌臭宝,还有投资老品牌柳螺香。目前,微念的子公司广西微念实业有限公司持股柳螺香比例达10%。

柳螺香并非只是个IP,而是坐拥1500家线下实体店的线下连锁餐饮企业。目前,柳螺香的实体店覆盖全国27个省份的200多个城市,并预计2023年开到5000家实体店。

微念投资柳螺香,或许是想在螺蛳粉界深耕线下,以实现弯道超车。

但想超车,还得有重资产布局的实力。

微念投资了广西兴柳食品有限公司,持股比例高达70%。这家公司目前是臭宝螺蛳粉的主要加工厂,同时也是李子柒螺蛳粉三家代工厂其中之一。

此外,微念不仅在柳州的螺蛳粉产业园自建了工厂,还在探索如何打造螺蛳粉智能工厂。

据微念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微念将“持续投资螺蛳粉相关的品牌以及供应链上下游,来搭建螺蛳粉产融平台。”

此次输了官司,但从螺蛳粉产业布局来看,似乎微念早就做好了与“李子柒”品牌切割的准备。

李子柒时代,先有KOL后商业化。找螺蛳粉代工的模式,本质上是产业链配合前端营销。而现在微念的模式,是先做螺蛳粉,再开发KOL,也就是说,是KOL配合自己家的产业。

微念转型进军螺蛳粉实体产业,如果成功,可将之拓展到螺蛳粉之外其他品类。但MCN做实体,风险似乎不小。更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螺蛳粉是个神仙打破头的赛道。

02 千亿螺蛳粉市场,并非好做的生意

螺蛳粉市场规模即将迈向千亿,但很奇怪,这里既没有上市公司,也鲜有知名一级市场融资案例。

同样处于预制菜赛道的其他品牌,无论是自嗨锅、米粉类还是速食面类,都曾创造过资本神话。但视角切换到螺蛳粉赛道,资本的态度却是慎之又慎。

直到2022年12月初,“人类快乐”获得了数千万元天使轮投资,才一举打破了螺蛳粉品牌融资数为0的尴尬现状。

表面看,螺蛳粉是个大热门。

螺蛳粉是粉面品类中年均复合增长率的佼佼者,即便在疫情笼罩的2021年,柳州螺蛳粉的全国实体店营业额,仍然实现了75.25%的增长,累计达到206.8亿元。

但与火热的螺蛳粉消费市场矛盾的是,螺蛳粉存在“强品类弱品牌”的窘境,也没有出现让消费者印象深刻的连锁门店品牌。

究其原因是,行业整体门槛不高,天生更加内卷。

其一,低门槛,产品高度同质化。产品代工及研发成本不高,差异化低,同质化明显,单个品牌较难实现较高的溢价。

低固定成本对应较低的经营杠杆,即便是新品牌,也可以以轻资产模式快速切入此赛道。

其二,上游分散下游强势,做好螺蛳粉品牌,是一门难经营、难获高利润的生意。螺蛳粉的上游为各类调味料和包装材料,供应链高度分散,原材料对企业的毛利影响较大。

从下游渠道来看,无论是线下渠道商还是线上电商服务费,费用都较高,这导致最后能分给品牌方的利润被严重挤兑。

近些年,螺蛳粉频频出圈,带动行业产生了一些新兴品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消费者购买过程中,更注重的还是螺蛳粉品类,而不会纠结于某个固定品牌。

螺蛳粉企业若想写出资本神话,隐形门槛很高。

从投资维度来看,螺蛳粉企业不仅上市难,融资也难。一方面,产品类型和竞争格局没有得以裂变升级时,螺蛳粉市场就已进入内卷加剧的存量竞争。

另一方面,螺蛳粉是速食品类中的明星单品,但想仅凭单品撑起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难度可以类比仍在致力于打造第二个爆品的卫龙(9985.HK)。

03 MCN做实体,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MCN出身的公司,如何参与工厂具体的业务经营?如何学习供应链管理知识、掌控从门店到链条中后端复杂的数据流动?

这不仅是对于MCN公司、甚至是每一个餐饮品牌门店时刻面临的难题。

想做好实体企业是个极其漫长的事情。对于跨界的微念而言,需要积累经营,需要打磨内功,也需要行业风口的加持。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想再打造出一个现象级的“李子柒”品牌,知易行难。

此外,螺蛳粉市场极其分散。大多数情况下,想成功出圈,最终还是要靠前端的出彩营销,类比同样历史悠久且极度分散的茶叶市场,为人熟知的品牌也仅有小罐茶、八马茶叶、天福茗茶(6868.HK)等。

从这一维度而言,微念打造的螺蛳粉实体的“闭环落地”,很大可能仍难以绕开KOL带货之路。

从臭宝宣传路径来看,微念仍然选择了KOL造势。被李子柒“深刻教育”的微念,在KOL培养上也势必慎之又慎,“分散化培养”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明星直播间、测评类、美食类博主齐上线,微念正在使用资源积累自己的流量,把粉丝集中到公司平台上。

公域炒的再火,最后还是要看私域的实际转化。这堂课,微念在“李子柒事件”上已经透彻领悟过了。

纵观同样位于速食品赛道的品牌,近些年已经跑出不少明星产品,比如自热火锅品牌自嗨锅完成了C++轮融资,总融资额破2亿元。对比而言,MCN出身的微念想打造螺蛳粉神话,难度极高。

盘点可能的出路,微念或许可以从全产业链、或者全球化维度来实现突围。

押注螺蛳粉全产业布局,是一个投入极高的方向。想培养一家成功的新消费品公司,需要烧钱换增长。

某微念投资人曾向Tech星球表示,微念虽然营收数字很高,但实际并不怎么盈利。

眼下,微念旗下各个消费品牌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过去一年中,微念没有公开发布新的融资消息,因为李子柒事件,新消费品牌的形象也受到影响。新一轮融资能否超过上一轮的50亿估值,仍是未知数。

另一方面,随着品牌出海成为大势所趋,能讲“全球故事”的中国企业,或许是另一个突围方向。而螺蛳粉早就显现了出海端倪,2022年双十一,北美地区售出了近400吨袋装螺蛳粉。

相比在出海方面有实际成果的企业,微念动作慢了一拍。2021年底,微念才成立出海事业部,对外开始招聘文化产业研究员、内容策划、品牌营销等等。

品牌出海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市场上不乏砸下重金出海又铩羽而归的例子。

抛开现象级李子柒品牌,微念想重新打造出海品牌,如何打通海外市场?如何赢得海外用户欢迎?如何做好物流供应链?如何在较长的收获期中保证稳定的资金链?一系列难题,又将是微念面临的另一组考验。

李子柒和微念的纷争落幕,李子柒本人赢得很风光。但KOL与MCN之争,将给同类型的合作敲响了警钟,业内恐怕再难出现下一个专情供养“李子柒”品牌的MCN。

对此刻的微念,开辟新路走出现象级的“李子柒”历史,也是一道新难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阿尔法工场研究院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登录_2022年半导体行业十大「芯事」

0104

回顾2022年的全球半导体产业,是蝴蝶振翅掀起的波澜尾声,亦是新一轮寒气的开启。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挑战丛生的2022年,曾因“缺芯潮”和产能紧缺蔓延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紧张情绪已逐渐消弭。但取而代之的是,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产能饱和、芯片价格下跌、市值蒸发腰斩、订单削减、营收预期下调、裁员等字眼再度闯入人们眼帘。

就连有着半导体行业“晴雨表”之称的存储芯片赛道,也迎来新一轮的寒潮。例如在今年下半年,SK海力士、美光等存储市场巨头接连宣布大砍2023年资本支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刻来了。

但在寒气之下,我们也能看到不少2022年中令人兴奋的消息,或是大厂并购的业务版图扩张,或是朝着“More than Moore”目标不断创新突破的新技术迸发,都给这一年的全球半导体产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对中国半导体市场来说,加速国产替代依旧是不变的主题。

于是我们拨动时间的指针,回溯到2022年的起点,在那些敏感而又唏嘘的事件之外,梳理出十大半导体行业年度事件。尽管这桩桩件件都将成为半导体产业历史的注脚,但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见微知著,重新思考这一年行业波澜起伏的同时,期待更遥远的未来。

01、英伟达官宣终止收购Arm

2月8日,软银集团和英伟达官宣,同意终止英伟达从软银手里收购Arm的协议,原因在于“重大的监管挑战阻碍了交易的完成”。根据协议,软银将直接获得12.5亿美元“分手费”。与此同时,软银和Arm将在2023年3月31日前准备启动IPO。至此,这笔2020年就宣布启动的重大并购案终于靴子落地。

针对这个结果,许多网友都称其“两年前早已预料”。事实上,这笔并购案曾一直受到苹果、高通、英特尔等巨头玩家的反对,他们认为英伟达收购Arm将破坏该公司的独立性,并可能抬高价格,进而限制竞争对手对Arm专利的使用,阻碍行业创新。不仅如此,英国、美国和欧盟的监管层也一直紧盯着这场交易。

对英伟达而言,尽管这笔交易宣告失败,但其也获得了Arm长达20年的长期授权。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虽然我们无法成为一家公司,但我们将密切合作,预计Arm将成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CPU架构。”

Arm没有被收购,其公司在行业内的独立性得以保存。但对于国内半导体产业来说,加强自主研发以避免产业上游变动的负面影响是必然的趋势,国内半导体产业将会投入到更多自主创新IP的技术开发中。

02、AMD正式完成并购赛灵思

2月14日,AMD宣布以全股份交易的方式完成对赛灵思(Xilinx)的收购。按照交易时双方股票的交易价值,该收购的总金额达到500亿美元,这也是目前全球半导体行业史上规模*的一笔并购。

这笔并购之后,赛灵思CEO兼总裁Victor Peng将担任AMD总裁,负责赛灵思的业务和战略增长规划。凭借对FPGA*赛灵思的并购,AMD也在与英特尔和英伟达的竞赛中“扳回一城”,并成功晋升为集CPU、GPU、FPGA布局于一身的“三栖芯片巨头”。在此之前,AMD的CPU和GPU业务长期被打上“千年老二”的标签。

在AMD总裁苏姿丰看来,赛灵思*FPGA、自适应系统级芯片、人工智能引擎和软件专业技术能够给AMD带来更强的高性能和自适应计算解决方案组合,并帮助公司在可预见的云计算、边缘计算和智能设备市场机遇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相比于其他的通用芯片,FPGA属于战略芯片,发展FPGA对于国家的战略意义重大。AMD收购赛灵思或许并不会直接影响到正在起步的国内FPGA产业,从复旦微FPGA的28nm制程到赛灵思的7nm制程,国内FPGA的技术能力还有差距,但是FPGA国产替代的进度正在不断加快,这是值得期待的。

03、英特尔斥资54亿美元收购高塔半导体

2月15日,英特尔和以色列模拟半导体解决方案代工厂高塔半导体(Tower Semiconductor)宣布,英特尔将以每股53美元的现金收购高塔半导体,此次交易中Tower的总价值约为54亿美元。

高塔半导体拥有在射频(RF)、电源、硅锗(SiGe)、工业传感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并在图像传感器、存储器、CMOS等相关领域有着专利布局。市场方面,高塔半导体主要服务于移动、汽车和电源等市场,提供跨区域经营代工业务,能够为无晶圆厂公司和IDM公司提供服务,包括每年超过200万个初制晶圆(waferstarts)产能。

英特尔官方称,收购此举意为推进英特尔IDM2.0战略,以进一步扩大其制造产能、全球布局及技术组合,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随着高塔半导体的加入,英特尔将能够在近1000亿美元市场规模的代工市场取得更大优势。

一定程度上,英特尔承载着带领美国半导体产业链重归本土的重任,但不想顾此失彼的英特尔显然也不想放弃亚洲地区这块大蛋糕。Tower作为一家以色列代工厂,其长期布局的海外代工业务,或许是英特尔继续强化其全球化布局的一个佳选。

业内认为,高塔在中国业务的基础也是英特尔所看重的,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增长潜力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的入局,英特尔在代工不同架构、多种不同规格芯片上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芯片领域的不平衡现象正在加剧,产业链的布局方面,中国企业将有更大的机会来实现并购整合。但是随着入局门槛的提升,巨头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将抢占更多先机,也许留给中国企业的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

04、巨头相继加入通用芯粒互连(UCle)联盟

3月3日,英特尔、AMD、Arm、高通、台积电、三星、日月光、Google云、Meta、微软等十家行业巨头联合成立了Chiplet标准联盟,正式推出通用Chiplet高速互联标准“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通用芯粒互连,简称UCle)。该联盟旨在定义一个开放、可互操作的芯粒生态系统标准。

此前,国内已有芯原、芯耀辉、芯和半导体、芯动科技、芯云凌、长芯存储、长电、超摩科技、奇异摩尔、牛芯半导体、OPPO等多家企业先后宣布加入UCIe联盟。8月初,阿里巴巴、英伟达当选为董事会成员。

在如今摩尔定律逐步放缓,芯片制程工艺逼近物理极限的时代,Chiplet已被行业认为是延续摩尔定律的重要途径。Chiplet技术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将不同工艺节点和材质的复杂芯片组合,形成一个系统芯片,在大幅降低设计生产成本的同时,进一步突破传统SoC面临的各种挑战。

而UCle的作用就在于,为不同芯片玩家的各种Chiplet工艺及接口提供一个统一标准,让不同的Chiplet芯片能“拼接”在一起,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目前,UCIe联盟率先统一使用英特尔成熟的PCle和CXL(Compute Express Link)互联网总线标准,即“UCle1.0”。

UCle的出现将为国内半导体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带来扎实的技术基础和标准化接口,国内初创企业在UCle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组建芯片模块,并加速自身设计产品的落地,未来,国内半导体产业势必在Chiplet技术的加持下实现芯片设计的更多突破。

05、俄罗斯“断供”氖气,国内电子气体加速国产化

6月10日,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宣布,将在2022年年底前限制氖气、氪气、疝气等惰性气体的出口,其出口必须获得俄罗斯政府许可。消息传出后,氖气、氪气、疝气等稀有气体价格均大幅上涨,高纯氖气价格上涨十倍有余,A股特种气体概念股亦大幅上涨。

实际上,2015年半导体行业已经历过一轮稀有气体暴涨,因此行业普遍对稀有气体的供应短缺和成本上涨波动有了一定准备。头部企业如英特尔、ASML、台积电、美光等,均称具备多个氖气供应来源。

反观国内市场,国产氖气供应商也正快速成长。在稀有气体的国产替代化进程上,国内包括华特气体、南大光电、凯美特气、昊华科技以及和远气体等玩家,均已加速特种气体的新布局与扩产。这场稀有气体的“断供”危机,对国内半导体供应链来说或许也是一次加速国产自主化,完善并提升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契机。

06、AMD发布全球*Chiplet游戏GPU

11月4日,AMD推出新一代旗舰GPU RX 7000系列,包含 RX 7900 XTX 和 RX 7900 XT两款产品,采用RDNA 3架构。其中,RDNA 3架构采用Chiplets(小芯片)设计,相比于上一代每瓦性能可以提高54%,内置AI加速单元,性能提升2.7倍。

AMD CEO苏姿丰表示,RDNA3是全球*款“Chiplet”游戏GPU,Chiplet技术通过缩小单个计算芯粒的面积,可以同时提升产能与良率,进而降低硅片成本。

随着摩尔定律的放缓,Chiplet这种兼具设计弹性、低成本和流程快等优势的技术正受到产业青睐。AMD的此次应用相当于验证了这种技术在游戏这一热门消费电子领域的可行性,随着GPU RX 7000系列的上市,Chiplet技术有望在更多消费电子领域投入应用。

Chiplet*产品的落地对于国产Chiplet芯片的研发是一个有效的参考范例,基于Chiplet在GPU、FPGA等高算力领域的巨大潜力,国内具备芯片设计能力的IP供应商将迎来高光时刻。

07、比亚迪半导体终止IPO

11月15日晚,比亚迪宣布终止控股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半导体”)的拆分上市事项,终止IPO的原因是目前晶圆产能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首要任务以产能提升为主,后续将择机启动分拆上市工作。这已经是比亚迪第四次终止半导体公司的IPO了。

作为比亚迪孵化的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背后的投资方可谓豪华。2020年5月,该公司A轮融资吸引了包括红杉中国、中金资本、国投创新、喜马拉雅资本在内的投资方入场,本轮融资规模达到19亿元。同年6月,比亚迪半导体又完成了A+轮融资,再度拿下8亿元的融资,资方包括小米集团、招银国际、联想集团、中芯国际等数十家投资机构,投后估值已超百亿。

比亚迪半导体本次终止上市,最起码透露出两个信息,其一,比亚迪半导体并不缺钱,充足的现金流足够支撑比亚迪半导体晶圆厂的扩建;其二,市场上有充足的需求,慢一步就会错失市场机遇。

或许对于别的半导体公司而言,上市是为了融资圈钱再扩产;但对于比亚迪而言,不好意思,上市耽误它赚钱了。

比亚迪半导体的上市波折也凸显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长趋势,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中国的汽车半导体厂商正在持续扩产,增强车规级半导体的产能供给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将是国内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重点。

08、苹果M1芯片设计总监离职,重返英特尔负责所有客户端SoC

1月7日,苹果Apple Silicon首席设计师、T2安全处理器、M1芯片设计总监杰夫·威尔科克斯(Jeff Wilcox)宣布已经离开苹果,重新加入英特尔,负责所有英特尔SoC架构设计。

英特尔曾是苹果的重要供应商,威尔科克斯在90年代在英特尔担任了近10年的主组件架构师,并于2010至2013年再次担任英特尔首席工程师,在担任英特尔PC芯片组首席工程师期间,他曾为T2协处理器开发了SoC和系统架构,用于苹果Mac。

如今,威尔科克斯又将回到其老东家,鉴于英特尔向SoC架构的转型与ARM的Big.Little架构非常接近,聘用威尔科克斯意味着英特尔正在更积极地推动技术转型。

对苹果来说,自有芯片带来的效益已经验证了这一战略的成功,且在2020年苹果推出M1芯片时,苹果表示将会在两年内完成旗下产品Mac系列产品迁移,如今芯片方面的人才在关键时刻离职,可能会对这一转型的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自研芯片正在成为消费电子竞争下半场的重要趋势,继去年发布面向“计算影像”领域的自研NPU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后,OPPO今年又发布了自研的蓝牙音频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Y。vivo在今年则全面升级了影像芯片V2,帮助手机突破算力制约。而小米也在今年应用了全新的影像芯片澎湃C1、电池管理芯片澎湃G1以及充电芯片澎湃P1。

苹果走了芯片总监,却并不会停下自研芯片的道路,而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目前无论是小米、OPPO的“拼图”式自研之路,还是vivo瞄准影像深耕的纵向发展路径,这才只是国产手机芯片自研之路的开始,如红魔、一加等手机品牌也在切入这一路线,国产手机芯片的自研实力正在提升,国内创业公司或许可以深耕一点开发,以满足大厂搭建自研生态的技术并购需求。

09、“中国半导体产业教父”张汝京加入积塔半导体

5月17日,张汝京再次履新,从青岛芯恩半导体离职,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担任执行董事。作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拓荒者,张汝京先后创办了中芯国际、新升半导体、芯恩半导体三家公司,如今中芯国际已成为中国大陆芯片代工龙头,新升半导体和芯恩半导体则分别为国内首家300nm大硅片企业,以及首家CIDM模式的半导体企业。

成立于2017年的积塔半导体,是国内最早从事汽车电子芯片、IGBT芯片的制造企业之一,其生产的BCD、IGBT/FRD、SGT/MOSFET、TVS、SiC器件等芯片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电源管理、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

有业内人士认为,相比于芯恩半导体,积塔半导体的盘子更大。纵观张汝京的三次创业,无疑加速了中国半导体国产化的突破与快速发展。面对眼下国内汽车缺芯的现状,张汝京选择加入积塔,也让人期待他将在汽车电子领域做出更大贡献。而对于汽车半导体初创企业来说,行业标杆的出现不仅增强了其入场的信心,也将为汽车半导体产业链的整合完善注入活力,初创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业务扩大或将因此受益。

10、蒋尚义加入富士康

11月22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科技集团宣布,蒋尚义将担任新设立的半导体策略长一职,并直接向富士康董事长兼CEO刘扬伟报告。

作为促使台积电发展成为全球*的芯片代工制造商的核心人物,蒋尚义一直被视为中国台湾半导体从微米时代跨入纳米时代的重要技术推手之一。离开台积电后,他在国内半导体行业历经颇多风雨,但仍在坚持推动国产半导体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对富士康而言,收获“蒋爸”这名猛将显示了其不甘于只做代工的野心。此前,富士康就已在不断扩张进入新领域,包括电动车制造行业及半导体行业。在芯片领域,富士康的布局囊括了芯片设备、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频频投资或许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但是富士康目前构建的半导体链条已然成形,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链路能力,也将对国内其他半导体厂商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这一年,半导体巨头的并购吸引了无数眼球。作为半导体产业整合的有效手段,巨头正在通过并购加速扩张并巩固自己的业务版图,尝试丰富原有业务之外的更多拼图,以在寒潮已至的市场周期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但对国内半导体玩家来说,国外巨头们加速并购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不断垒高国内玩家需要翻越的壁垒,包括技术、市场及生态壁垒。换句话说,巨头吞并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一些技术、一些细分赛道市场,甚至还是国内玩家潜在的机会。巨头阵营也在加速换位更迭,试图抢占高地“C位”,对一些企业来说,夹缝中生存将会更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Chiplet等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玩家们已深刻意识到自顾自内卷生态的发展潜力是有限的,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陷入“国产替代国产”的逻辑里,而是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由此我们也能明显看到,国内外巨头们相比以往更积极地组建联盟,在“抱团”的同时优先制定好游戏标准和规则。优先把蛋糕做大,再去竞争属于自己的蛋糕,从而让整个新技术和新市场竞争更为良性化和可持续发展。

危机可能摧毁一家企业,却也可能造就新的巨头。我们将目光放回国内市场,面对日渐复杂的国际环境,多次经历过供应链四面楚歌的国产玩家们,已经学会更好地预判供应链变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为此提前做好准备,在多个供应链环节中为自己留好后路。这不仅是国内半导体产业形成抗风险能力的关键,更是推动半导体全链路国产化的重要机会。 

半导体的竞争,既是技术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对一家企业来说,拥有一位核心产业人才,无疑将成就他们在激烈市场厮杀中一路闯关拼搏的底气。可以这么说,半导体核心人物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也会为未来市场玩家格局埋下变动的伏笔,尤其是在当下的汽车电子、CPU和模拟芯片等领域。

我们或许得以窥见,在如今暗潮汹涌的半导体寒潮周期里,利好带来的效应变化也更为明显,影响也更为深刻。在这个特殊时期下,如何守住阵地打好黎明到来前的最后一仗,握住进入下一个窗口期的门票,这不仅需要企业们拥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脏,更需要保持冷静思考、养精蓄锐,这样方能在未来市场中更好地抢占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注册_新能源有多卷

0103

2022年9月以来,新能源板块下跌幅度超过20%。

一方面是因为4~8月涨幅较大,部分投资者获利了结;另一方面是补贴退坡产能过剩价格战这三座大山压在投资者心头。

认为“新能源的大时代已经结束”的人,似乎不知道中国“30·60”双碳目标。2021年,中国碳排放超过105亿吨,约占全球的30%;中国消耗煤碳超过40亿吨,约占全球50%;中国发电8.4万亿度,火电占比67.4%。这些“天文数字”要在2030年达峰、2060年“清零”。

放眼全球,2021年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占比刚刚突破10%。化石燃料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占比达82%,仅比5年前低了3个百分点。照这样的速度,再过50年,化石燃料占比仍然高于50%。

总之,新能源的大时代才刚刚开始。

认清补贴与发展的关系

1)补贴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新兴产业规模小、成本高、技术不稳定,围观者众、买单者少。市场规模上不去,成本就降不下来,技术也无法通过产品迭代成熟。

打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僵局有时需要数十年。从1895年现代汽车问世,到全球产量稳定在5000万台(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前的全球饱和产量),历时70年。

政府想用“有形之手”推动新兴产业,补贴是最常用的工具。不论补贴生产商还是消费者,目的都是通过价格手段来扩大市场规模,让企业借助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优秀企业不仅会砸钱扩大产能,还会升级技术、迭代产品。

世上没有不退坡的补贴,可以说补贴的目的就是最终取消补贴。

补贴一段时间后,产业规模提升、成本下降,形成良性循环,这正是“缩回有形之手”的时机。

如果成本下降速度不理想,反倒是补贴成了“唐僧肉”。政府不能长期当冤大头,于是会降低力度直至停止补贴。

国家层面对光伏、风电的补贴退坡、直到取消是大势所趋。

2013年~2020年,光伏补贴下调了6次。2021年集中式光伏实现“平价上网”,财政不再补贴。对分布式光伏的补贴主要由各地方政府视情况而定,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电力相对紧缺的省份补贴力度较大。

2020年、2021年陆上风电、海上风电补贴相继终止。2022年起,对新增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给予任何补贴。

研究新能源产业,首先要搞清楚补贴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光优每千瓦装机容量成本降到2000元以下,基本不需要补贴。

陆上风电开发成本是光伏的2倍,每千瓦装机容量成本4000~5000元。海上风电开发成本又是陆上风电的2倍。停止风电补贴,是对“用补贴替规模、用规模降成本”的效果不甚满意。想“让子弹飞一会儿”,倒逼风电行业降本增效。

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已*收官。

2)新能源车补贴“完胜”

2022年是国家对新能源车补贴的最后一年。2023年1月1日起,新能源车上牌不再享受补贴。

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示范工程”是最初的尝试。2010年新能源车被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率先试点补贴。2012年6月,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一锤定音,各地的补贴政策陆续“落地”。

2014年,新能源车销量达8万辆,几乎是2013年的4倍。2015年销量接近38万辆、2016年52万辆……

2017年,国家提高准入门槛,并计划2017年~2018年补贴较2016年下降20%,2019年~2020年补贴较2016年下降40%,原计划2020年起取消补贴,因新冠疫情推迟至2022年末。

补贴有序退出的同时,新能源车销量不降反增:2017年78万辆、2018年126万辆、2019年120.6万辆。2020年上半受疫情冲击很大,全年销量仍达137万辆。2021年352万辆。2022年前11个月销量近607万辆。

补贴政策之外,还有免征购置税、优先上牌、混动车上绿牌等促进新能源车发展的政策。

前几年有人认为:陆续有城市不给插电混动车上“绿牌”,插电混动就要卖不动了。但在百姓眼里,插电混动车是“油耗不及1.0排量燃油车,价格相当于1.5排量燃油车,动力超过3.0升V6燃油车”,日常通勤用电省油钱,自驾跑长途烧油无里程焦虑。有补贴、给上绿牌当然好,即使没有各种优惠,也比买燃油车划算。

发展新能源是国家的既定目标,补贴好比轮椅、拐杖。停止补贴说明行业已经可以靠自身的能力生存、发展。

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的

2021年全球发电量为28.5万亿度,中国8.5万亿居*,占全球发电总量的30%;全球碳排放总量为339亿吨,中国排放105亿吨、占比31%;全球煤碳年消耗量约82亿吨,中国每年烧掉42亿吨,占比超过50%……欧美国家早已酝酿对进口产品收“碳关税”,矛头直指“中国制造”。

不去担心白酒销量腰斩,酱油产量冲高回落,猪肉消费多年停滞不前,却为新能源产业“瞎操心”,完全没有必要。

1950年日本汽车年产量仅3万台,1975 年达820万台,25年270倍。新能源相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的汽车产业。将高速发展将持续20~30年。

1950年,没有人能敢预言日本汽车工业规模会增长数百倍。但今天我们可以确切地预见新能源未来几十年将达到的规模。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年发电量超过8万亿千瓦时,新能源车年产量超过2000万辆……

但在未来数十年间,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会不计其数。

1)产能过剩的阶段性和结构性

阶段性产能过剩与政策调整及厂家对政策/市场的误判有关

前面讲过新能源各细分市场都曾高度依赖政策补贴。财政动用多少资金要严格执行预算,不是企业生产越多拿补贴越多,而是大家分食一块“尺寸既定”蛋糕。

政府预算会有各种调整(金额、享受补贴的条件),会受金融危机、大选等因素干扰。新能源企业如果拿不准这个节奏,出现“抢跑”,就会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

2010年前后,光伏危机的根源就是产能过剩。其实那一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仅16GW,不到2021年的9%。

“过剩”之后10年暴涨10倍,这就是新能源“过剩”的特点。

结构性过剩是新能源产业的“日常”。

比如光伏产业,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犹如“多人绑腿跑”,多数时候步调并不一致。跑慢者拖人后腿,跑快者被人拖后腿。

过去几年硅片、组件跑得快,硅料跟不上,于是硅料价格暴涨,大家只好慢下来等。

当硅料新增产能开始释放,“四人组”可以飞奔一段距离了。

3)预测产能过剩需注意的三个问题

有些人预测产能过剩的方法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先加后减”:通过公开资料收集相关企业现有产能及扩产计划,然后加总,减去对未来的需求预测,多出来的自然“过剩”了。这种预测方法只用到加减法,连乘除都不用,幼儿园中班的水平。

*个问题,计划产能与实际产能、实际产能与实际产量往往存在很大落差。

计划产能是给自己鼓劲、给投资人壮胆,顺道吓退竞争对手。计划是否实施,一看企业实力、二看竞争格局。计划是100实际做到20不足为怪,实际做到200也不足为奇。

另外,产能都是有冗余的。设计产能是100,实际产量85就很不错了。

第二个问题,产能与产能之间有本质差异。

茅台成立于1951年,到2021年茅台基酒产能5.5万吨;江小白成立于2011年,2021年产能6.5万吨。白酒行业日薄西山,鼓吹者的话术是“高端产能”不足。是人都知道茅台产能与江小白产能不能混同,放到新能源行业就懵了。

比如多晶硅料分致密料、菜花料、珊瑚料。品质、生产成本大不相同。过剩的是哪种硅料的产能?

硅片环节产能也过剩了。这种环节的产能要从四个维度考查:用料、口径、切片厚度、产品类型。

用料

拉晶环节,“手艺差”的只能用价格高的致密料,”手艺强“的可以大量使用菜花料甚至珊瑚料。

口径

拉制硅锭的口径越大越好,TCL中环主要销售218、210、182三种硅片。已经被中环淘汰的166mm硅片是许多硅片企业的“当家”产品。

切片厚度

切得越薄越省料,口径越大越难切。中环能把210口径的硅片做到130微米。

产品类型

根据渗元素的不同,光伏硅片主要有P型、N型,后者电池效率比前者高2个百分点,但制造难度大、成本高。2019年占比刚刚突破10%。

能”吃粗粮“、口径大、切片薄、N型,四个维度都“顶格”的产能是优质产能。借用白酒行业的话术,硅片环节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

4)产能过剩局中人

面临产能过剩,行业内企业可分三类,各有各的对策:

*类,产品先进、成本低,适度降价可实现薄利多销,对策当然是发动价格战;

第二类,产品比较先进,成本控制较好,而且规模庞大,固定资产折旧负担重,对策是参与价格战,保住市场份额。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净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但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

第三类,在行业景气时期杀入,产品、技术、成本与先进企业差距大。如继续生产,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越生产亏得越多。对策是停产观望,或彻底退出。

价格战有受害者也有受益者

1)价格战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所有新兴产业都是从“曲高和寡”、“质资价高”起步,除技术进步、代品迭代,更重要的是规模效应。

首创流水线生产法之后,福特汽车年产量从1万辆升到10万+。其它品牌汽车动辄两三千美元一辆,福特只卖850美元。1927年推出的福特T型车,售价仅290美元,市场占有率一度接近50%。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早年录像机贵到电视台都买不起,日本人把价格降到1000美元以下,松下、索尼为国家赚到数不清的外汇。

在计算机领域,技术进步推动产品降价被体现到*,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处理器能力提高100%、成本降低50%。想当年动辄上万美元的IBM电脑,算力远不如现今的儿童电子表。

某些股民闻涨价则喜、闻降价则逃。对新兴产业,降价是发展的必由之路。用前面“多人绑腿跑”的比喻,哪个环节跑得慢,这个环节的产品就会涨价。

但不能老拖大家后腿,否则产业凉了大家就都“悲剧”了。如果产品越卖越贵,用户会越来越多吗?用户越来越少,产业就萎缩了,还谈什么发展。

2)硅料价格的起伏

2004年,欧洲国家相继出台补贴政策,光伏入网电价10倍于平均电价,全球光伏产业开始兴旺。

尚德、赛维、英利等一大批中国光伏组件企业乘势而起。上游的美、日、德、意供应商趁机提价,大赚特赚,多晶硅价格最高达到500美元/公斤。

无锡尚德与MEMC签下为期十年的“长协”,合同金额60亿美元,单价80~100美元/公斤,其创始人施正荣还在洋洋自得。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欧美补贴退坡,市场“坍塌”。中国上千家光伏企业最惨的时候仅存50余家。硅料价格暴跌到20美元,国际巨头亦开始亏钱。

话分两头,2009年中国“三部委”联全启动“金太阳工程”,每千瓦补贴高达2万元!

2010年开始,中国企业消化引进技术,将多晶硅成本降到200元/公斤,与海外巨头不相上下且供应充足。

全球光伏市场井喷,2011年美国装机容量增长70%、中国增长900%。

2012年,中国硅料企业把销售降至100元/公斤。还在按80美元/公斤执行“长协”的尚德,失去与新玩家竞争的能力。而另一家“困在长协”的巨头SolarWorld则推动了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

解决了本土硅料供给,中国于2013年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目的是扩大本土市场,促进光伏行业“降本增效”,实现平价上网。

到2020年,中国光伏行业具备了平价上网的能力,甩掉拐杖(补贴)准备飞奔。但由于硅料环节准备不足,扩产需要18个月,“四人组”只好慢下来等。

对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价格“崩塌之日”就是产业腾飞之日。随着硅料产能释放,2023年中国光伏可以飞奔了。

3)价格战的受害者

受害者要么“技不如人”,要么战略选择错误,要么兼而有之。

比如光伏产业,中国企业把各环节的产品做成“白菜价”,国际、国内成本居高不下的玩家黯然退出成为受害者。

目前,中国企业在硅料环节占比达80%、硅片环节占比超过96%、电池环节占比85%、组件环节占比75%。

2022年末硅片价格战由TCL中环挑起。继10月31日宣布降价后,在11月27日新一轮报价中,中环再次全面下调P型、N型硅价格。其中210P型从9.73元/片降至9.3元/片,降幅4.42%;182P从7.38元/片降至7.05元/片、降幅4.47%;182N型从7.9元/片降至7.54元/片、幅度4.56%。

业内人士指山,中环报价已拉近拉晶/切片环节的行业平均成本

注意是行业平均成本,如果能吃粗粮、口径大、切片薄,N型报价追平P型,加之硅料成本下降,中环未必是降价的受害者。

新兴产业犹如历史车轮,一路“碾压”着受害者滚滚向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