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2022国际绿色零碳节在京举行,迈向碳中和之路

0127

8月30日,由数央网、数央公益联合国内众多大众及财经媒体共同主办的2022国际绿色零碳节暨ESG领袖峰会在北京举行,活动主题为:迈向碳中和之路。

本届零碳节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零碳节期间举行了包括开幕式、绿色可持续发展论坛、ESG峰会、“零碳力量”2022致敬盛典等主题活动。此外,零碳节期间还举办了行业主题峰会、品牌专场活动、绿色品牌会客厅等特色活动。

本届零碳节线上+线下参会嘉宾超过800位,超过200家来自绿色化、数字化、电气化领域的杰出企业,现场展示双碳目标实践成果,分享低碳创新与绿色生产的前沿技术、产品与服务。活动线上累计观看人数达到了830万人次。

2022国际绿色零碳节线上线下举行 线上观看人数超过830万人次

国际绿色零碳节致力于构建多元、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活动以独立演讲、高端对话、成果展示、深度分享等形式全面展示双碳战略目标下的实践成果,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不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赋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共创绿色零碳未来。

聚焦碳中和,共创可持续发展未来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自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后,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开始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强科技创新,主动作为,在坚持生态优先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8月30日,来自各行业优秀代表聚首2022国际绿色零碳节,论道行业绿色发展趋势,发布和分享最新的产品和创新技术,探寻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新方式和新路径。

众多嘉宾出席2022国际绿色零碳节 热议碳中和与ESG

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周天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王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肖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碳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应用经济系主任方虹,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救援防护分会副会长李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欧阳日辉,国际可持续数字金融网络中方负责人、中央财经大学数字财经研究中心主任陈波,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副秘书长王卉彤,中材国际副总裁隋同波,雅高集团大中华区技术与创新高级副总裁叶心薇,柳工电动技术与产品研究院副院长赵明,MyH2O吾水信息平台执行秘书长朱迪昕瑶,港华集团工商市务副总监孙立新、数央网总裁梁建民等嘉宾出席大会并围绕碳达峰与碳中和、绿色金融、绿色消费、能源变革、ESG、数字化转型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度交流和探讨。

助力双碳目标,企业在行动

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企业扮演着创造经济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及环境和谐的角色。在“双碳”战略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社会与环境责任融入商业活动中,不断创造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乃至新的生态,从而实现美好商业的目标。

200余家头部企业代表出席零碳节,分享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德禄中国区总裁王伟东,健合集团中国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黄淑玲,高力国际中国区工程及可持续发展事业部董事崔业赞,成旅集团Globaltality Holdings集团幕僚长刘哲良,书赞桉诺亚洲可持续发展负责人苏宇婕,东方雨虹控股副总裁兼建筑修缮集团总经理刘绍光,江苏天合智慧分布式能源副总裁张荣敏,雪迪龙助理总裁谢涛,武汉格林环源净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琦,闪马智能创始人兼CEO彭垚,爱签数字北京运营中心总经理崔钢,SoleusAir舒乐氏营销总监胡毅,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总监韩江涛,阿法拉伐东北亚区市场总监刘丽娜,阿科玛大中华区环境健康安全质量及运营优化总监曾月香,福寿园国际集团上海中心区域副总经理徐敏,立讯精密ESG负责人赵欣等众多绿色品牌代表出席本届绿色零碳节并做主题发言。

数央网总裁梁建民表示:在“双碳”战略引领下,企业积极探索绿色转型,通过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经济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企业乃至社会进步的“新动能”。

2022“零碳力量”致敬盛典举行,致敬绿色发展引领者

本届国际绿色零碳节期间特别举办了“零碳力量”2022致敬盛典活动,十六个零碳节重要奖项于活动现场揭晓,以向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引领者致敬,通过表彰TA们的非凡成就和榜样力量,鼓舞和带动更多的中国企业共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霍尼韦尔智能建筑科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李烨、赛莱默中国及北亚区总裁吕淑萍、斯凯奇中国合伙人、斯凯奇中国、韩国及东南亚首席执行官陈伟利、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CEO苏赋、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兼发言人,完美世界教育董事长王雨蕴、华龙航空总裁刘畅、东方雨虹控股副总裁兼建筑修缮集团总经理刘绍光、闪马智能创始人兼CEO彭垚、智慧油客创始人兼董事长王一、爱签数字CEO冯保龙、中奎集团董事长&创始人颜昌龙、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王耀辉、即享影像张继等获评2022国际绿色零碳节人物奖。

致敬绿色力量,2022“零碳力量”致敬盛典举行

通用汽车中国、通威集团、雨虹晶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英国豪迈集团、浙江奔一电气有限公司、广州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获评2022碳中和杰出践行奖。

广州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书赞桉诺、SoleusAir舒乐氏、泰笛(上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闪马智能等获评2022ESG典范企业奖。

壳牌工业润滑油、海信家电集团、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合景泰富集团、雅苒中国、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寿园国际集团、特灵科技中国、阿法拉伐中国、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华龙航空、深水海纳、爱家物联、木仓科技等获评2022碳中和典范企业。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中南建设、恒安集团、3M中国、立白科技集团、上海旺旺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环球度假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合智慧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港华智慧能源、邓禄普轮胎、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健合(中国)有限公司、高力国际Colliers、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阿科玛、安永、保乐力加中国、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嘉里中心、深圳台铃科技集团、福伊特、阿普塔集团、开利中国、德禄中国、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斯凯奇中国、上汽红岩汽车有限公司、爱玛科技、玲珑轮胎、东鹏饮料、完美世界控股集团、浙商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武田中国、山高环能、斯道拉恩索、ZMAX和潮漫、爱士惟、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上海至尊园集团、雅高集团、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奥托立夫、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维蕾德WELEDA、成旅集团Globaltality Holdings、海克斯康数字智能、能多洁(中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昌、横琴人寿、捷成集团、立讯精密、润和软件、快狗打车、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朝亚数据中心、华铁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获评2022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奖。

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Solstice®低全球变暖潜值系列产品、壳牌工业润滑油壳智汇云端智能润滑诊断系统、德铁信可绿色碳中和货运航班、爱签区块链电子签约平台、51WORLD零碳方舟DTARK(全域双碳智慧管理系统)等获评2022碳中和解决方案奖。

中南建设-泰州中南君启、海信家电集团-容声冰箱、木仓科技驾考宝典智能模拟器“阿尔法幻影”等获评2022杰出绿色质造奖。

马牌轮胎、深圳绿色云图科技有限公司、Halcyon智能医用直线加速器、智租换电等获评2022杰出绿色创新奖。

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红豆股份、海尔生物医疗等获评2022上市公司低碳贡献奖。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金鹿公务等获评2022(行业)绿色典范奖。

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通威集团、证券之星、FEELM、智慧油客、日日顺供应链低碳供应链管理服务案例等获评2022国际绿色零碳节单项类奖项。

华宇测速地址_2023,大厂争当「海王」

0126

过去一年,“出海”已经上升为互联网大厂的一门必修课。当各路玩家驶入深水区,2023年,一场“海王”之争在所难免。

跨境电商,无疑是所有出海选项中最热门的一个。

拼多多来势汹汹,Temu北美上线不到50天,登顶美国App Store免费购物应用榜;字节跳动加速商业化,旗下TikTok广告营收目标被曝近100亿美元,还上线了对标SHEIN的快时尚跨境独立站IfYooou;老玩家阿里以提升服务体验为目标,专注在完善数字外贸、跨境物流、支付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入局玩家百花齐放,“海上”暗潮汹涌。

社交娱乐,也是互联网大厂不会放过的板块。

快手成立国际化商业部,重点发展拉美、东南亚等市场,推进商业化进程;腾讯通过对海外工作室、开发商的投资,一方面提前押注游戏新锐力量,另一方面以应对其它厂商的挑战;百度虽然有从“互联网*梯队”掉队的趋势,但出海野心并未消失,去年上线了熟人实时社交应用Snap widget……整体虽不及跨境电商赛道声量大,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随着国内流量红利见顶、市场趋于饱和,企业不约而同向外寻找机会。得益于中国供应链优势和丰富的电商、支付经验,技术和产品出口竞争力自然存在,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发展并不似想象中容易。

01 出海成“必修课”

互联网出海,算不上新鲜事。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销量增长,伴随而来就是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应用出海也从最早的智能工具拓展到社交娱乐、电商消费领域,再从软件应用落到线下服务,一步步深入。

特别是在跨境电商企业SHEIN超越亚马逊登上美国iPhone APP Store 所有应用程序下载量榜首,估值超过千亿美元之后,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复制”其模式,想要再造销售“神话”。

回看2022年,用“跌宕起伏”来描述出海市场再合适不过。

企业如同坐上一辆过山车般,年初准备蓄势前行,却不想遇上陡坡急转直下,几次反复后,终于在临近年尾迎来曙光。即便外部环境变幻莫测,互联网大厂出海热情却不受影响。

在一众互联网大厂中,拼多多是出发晚、业务布局少的一家,但却是2022年势头最猛的一家。

9月1日正式上线跨境电商平台Temu,就在业内引发大量关注。凭借“低价促销”策略和“砍一刀”裂变活动,Temu迅速在竞争激烈、市场成熟、消费偏高的美国市场打开局面。

Temu也成为继SHEIN、TikTok后又一个在美国市场引发关注的应用平台,一度超越亚马逊、沃尔玛等应用,登上美国App Store免费购物应用榜*的位置;在11月11日-12月10日期间更是未跌出过美国App Store免费总榜前三,且多次位列*。

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不同于拼多多在海外市场的顺风顺水、高歌猛进,字节跳动2022年在海外的发展是一波三折。其在办公协同、娱乐社交、电商消费等领域均有布局,上线了包括Lark、MomoYo、Fizzo等应用,以及女装独立站IfYooou。

相较其它赛道,字节跳动过去一年投入最多、期待更大的自然还是社交娱乐和电商消费领域,也即TikTok。

一位接近字节跳动的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字节在海外的社交业务和国内一样的重要,内部希望海外社交能够成为其他出海产品之间连接的纽带。”

而在去年11月TikTok被曝出,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在一次线上会议中表示,公司已将全年广告收入目标从至少120亿美元(约854.4亿元人民币)下调至100亿美元(约712亿元人民币)。这一下调后的预期,仍较上年增长150%。

TikTok的变现方式远不止广告一项,其在扩大用户的同时还在搭建电商闭环。据了解,TikTok Shop在去年11月上线了,用户可以直接在TikTok平台内完成电商购物的成交动作,已经有数家企业都与TikTok Shop美国业务团队达成了合作意向。

从Temu到TikTok,一个相似的地方是,拼多多和字节跳动都将精力聚焦在了北美市场,想要通过电商拓展变现模式,从To B的生意转向To C。这与电商“老炮儿”阿里有明显不同,后者绕开了竞争激烈的北美市场,从新兴市场探索出口。

阿里的跨境电商业务主要分为To C的跨境零售电商平台“速卖通”和To B的数字化跨境贸易平台“阿里国际站”两大部分。

过去一年,速卖通主要发力跨境零售业务,推出了“全托管”业务模式,将韩国、西班牙、巴西、法国等国家列为重点运营国家;国际站则在外贸全链路数字化方面加强覆盖,重点服务中小外贸企业。根据移动数据分析平台App Annie的统计,速卖通从去年11月以来持续两个月位列韩国购物类App下载量*。

不难发现,互联网大厂出海的主战场在跨境电商赛道,但其它缺少电商基因的互联网大厂,2022年也没放弃海外市场的争夺。

据不完全统计,腾讯在海外投资了包括From Software等在内的十余家游戏企业或工作室,以扩大游戏开发能力和新游戏挖掘能力。

而快手在将Kwai中东、Kwai拉美以及SnackVideo三大产品合并后,也加大了海外业务组织调整,从而提升海外业务战略优先级,并在巴西上线品牌化广告平台“Kwai for Business”,以实现对拉美地区的覆盖。

出海,已然成为互联网大厂的共同选择。

02 从边缘到C

出海就是一次跨洋远航,彼岸前景广阔,途中艰辛却难以言说。

尤其是这一轮互联网出海,环境早已不同多年前,海外市场已经“卷”起来。

中国企业不只是在边缘市场试探,而是要挑战社交娱乐、电商消费这些与消费者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主流市场;中国企业也不只停留在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末端环节,而是要在技术研发、生活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布局。

内外因素综合影响下,互联网出海也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运营转变。

以阿里旗下跨境电商B2C平台速卖通为例,其为商家提供了多种服务模式,既可以选择做品牌,也能选择当“甩手掌柜”。

去年底,速卖通升级商家服务,推出了“全托管”模式,允许商家将运营、物流、售后等诸多环节托管给平台,只专注货品生产和制造,从而增加效率、降低销售门槛。

阿里方面指出,愿意做品牌的商家,在速卖通开店的后可以运营品牌和消费心智,对于想要以“国货品牌出海”的商家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而对于工厂和贸易型商家,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运营的工作就交给平台来做,更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另一边,Temu的“寄售模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由平台注册商家自主上架商品,通过平台方资质、内容等审核,以及样品检验合格后,即可与平台协商定价和寄送货品。后期商品跨国运输、目的地城市物流配送等服务,均由平台负责,商家无需操心。

事实上,目前国内主流跨境电商平台都推出了这类服务,可以为商家提供销售全链路“一站式”服务。

对于商家而言,完成“低价扩规模”的目标后,下一步就需要打造品牌、提升产品溢价空间。对于平台而言,具有品牌力的商家也是经营更稳定、更具抗风险力的存在。无论从哪一方看,打造“品牌力”都是出海到新阶段绕不开的部分。

2022年8月,TikTok Shop就宣布升级北极星Polaris计划,加大力度扶持品牌出海,要针对不同经营阶段的品牌给予定制化支持策略和品牌权益。该计划将覆盖已出海品牌(投融资DTC*品牌、海外平台头部品牌)、知名品牌(大集团子品牌、新消费品牌、成熟品牌)、强供应链转型品牌(实力厂牌)。

Temu虽然现阶段还是单品逻辑,重在以单个爆款商品获得爆发流量,增加成交转化;但在品牌化方面,平台也给到了一定支持。

据悉,去年9月,拼多多宣布正式启动“2022多多出海扶持计划”,这也是首度公开以Temu为代表的出海策略。该计划将投入百亿资源包,首期打造100个出海品牌,扶持10000家制造企业直连海外市场,助力中国制造业升级出海。

品牌对于平台的价值,除了能留住高净值用户,还能带来丰厚的广告收入。去年三季度,拼多多最核心的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增长58%至284亿元,而原因之一就是广告收入的增加。

在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CEO陈磊提到,“广告收入增长是因为拼多多平台的消费者对高质量品牌需求的增长,未来将会有更多品牌与拼多多合作,包括农产品、家电、化妆品等。”

一家企业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面临的环境和挑战可能会变,应对策略也可能会变,但刻在基因里的核心生意模式很难转变。可以预见,品牌化将是Temu初步完成市场开荒后,下一步重点发展的方向。

03 “风浪”中搏击

海外市场,正在被中国互联网企业看作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

2023年出海形势会如何?是每个跨境贸易人都在关心的话题。

伴随国家政策支持、跨境电商服务生态逐步完善和资本市场持续青睐,跨境电商赛道等到了机会。

阿里巴巴国际站总裁张阔判断:“增量”将再度成为关键词。在他看来,2023年整体外贸形势将走出一条“U型”反弹的曲线,海外市场需求的恢复是可以预期的大概率事件。

而这些增量又会来自哪里?张阔认为,告别“野蛮生长”,新增量将来自行业结构的优化;疫情后,数字化外贸服务的使用习惯将是不可逆的,外贸数字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外贸将是最确定的增量。

在跨境零售电商部分,我们相信,2023形势总体会好于2022年。”张阔指出,随着大量制造业企业出海,跨境电商门槛将会下降,这也符合不少专注供应链的外贸企业、新外贸商家的诉求。

机会来了,并不意味着平台和商家就能“躺赢”。特别是在汇率波动、订单利润下滑等多方挑战下,商家经营难度其实在加大,平台面临的压力也在提升。

从地区市场到行业赛道,再到业务方向,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风险,平台需要与风浪搏击,乘风破浪才能抵达彼岸。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欧美线上消费环境转冷的境况下,非洲、拉美及日韩等新兴市场拥有更广袤增长空间。

EcommerceDB研究指出,预计2021年至2025年间,非洲当地在线消费者将以56%的惊人速度增长,从3.34亿增加到5.18亿;与此同时,非洲电商渗透率预计将增长至2025年的40%,未来非洲甚至有望超越亚洲成为全球电商用户最多的大洲。

图片来源:EcommerceDB

而据《AMZ123|2022年跨境电商年度报告》,2022年由于日元汇率连续下跌,物价上涨使得日本电商市场的跨境卖家陷入成本增加、利润缩水的窘境;但在线消费者的数量却在上升,2022年至2026年间,日本电商销售额预计以5.2%的符合年增长率攀升,达到27.4万亿日元(约合2378亿美元);综合而言,在基础设施发达的前提下,未来日本电商市场或将正向爆发增长。

社交游戏领域也是同样的逻辑,在人口密度*的新兴市场,互联网用户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意味着行业发展仍有较大的流量红利。

以亚太地区为例,根据Nativex,截至到2021年已有超12亿移动互联网用户,预计到2025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将增长近1.5亿;而中东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用户数量均超过3亿,预计到2025年以上地区均新增近4500万用户。

在全球市场人口与移动互联网双重红利叠加下,不少品牌和开发者就瞄准了以巴西、亚太、非洲、中东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但在深入市场以后,各个地区又存在明显差异,市场打法也会不同。出海天然是一个长链条生意路径,其中每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各环节价值都得到发挥,才能产生综合质变。

2023年,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高手入场,不仅海上之争会热闹起来,运营打法也可能出现新的模式,“海上*”争夺势必很激烈。庆幸的是,跨境贸易的曙光已经显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全天候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登陆_抖音为何进军招聘?

0126

飞书、火山引擎,以及职场社交。

继快手之后,抖音也瞄准了互联网招聘这一原本不起眼的赛道。

近日,抖音集团旗下的飞书上线直播间投收简历功能。企业可以在直播间小风车挂载飞书招聘入口,应聘者点击进入、投递简历后,将自动发送至飞书招聘系统。企业HR可在飞书招聘后台查看简历,并分析投递数据。

飞书的定位是“企业协作与管理平台”,人力资源相关模块不可或缺。早在2021年5月,飞书就推出了招聘功能,与平台内的日历、视频会议、群等功能打通,应聘者和HR在飞书内即可走完整个招聘流程。

除了简历投递、面试、发offer、入职等环节的基础服务外,飞书招聘还有一些特色功能,如AI面试助手,可根据岗位智能推荐面试题目;一键发起视频面试;将简历和过往面试评价整合在一个页面内,以方便面试官查看等。

不过,上线后的一年多里,飞书招聘并未与抖音打通,使用人群仅为飞书用户。如今,通过在抖音直播间挂载岗位链接,飞书将有机会大幅提升招聘模块的用户体量。

在为飞书招聘开辟入口之前,抖音已经做了一些铺垫。

7月初,抖音与人力资源央企中智集团合作,推出“2022就业季”活动。根据公开信息,中智集团共计汇集约5.8万家企业的23万个岗位,其中不乏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电力、中国煤炭、招商局集团等央国企,招聘规模高达180万人。抖音则在抖音APP、今日头条、西瓜视频三大平台上开设活动页面,进行宣传推广。

不过,由于彼时飞书招聘尚不支持直播间挂载入口,参与活动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直播宣讲。用户需要在活动页面填写个人信息,并上传简历。随着飞书招聘功能升级,这一流程将有望被迁移至飞书。

对于飞书而言,抖音此举称得上雪中送炭。

自从2019年底正式发布以来,飞书多次得到集团层面的力挺,但用户增长并不快。它曾定下2021年上半年DAU(日活跃用户)达到1000万的目标,但当年3月底仅实现300万。飞书随后回应称“数据不实”。但从那以后,飞书再也没有公布过用户数据,反而宣称“DAU不是最看重的目标”。

抖音通过招聘场景为飞书引流,能够让它吃到一波难得的用户红利。而用户基数的扩大,也有助于说服更多企业使用飞书。

不过,抖音涉足招聘的目标并非仅仅是拉飞书一把。它瞄准的是万亿级的B端市场

通过做招聘,抖音能够从人力资源的高频服务切入,触达不同领域的B端企业,为火山引擎的客户拓展提供助力。

火山引擎去年底刚刚成为抖音六大BU之一,半年多里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服务,正处于业务扩张的关键阶段。抖音的间接推手,有助于火山引擎更快撬动格局稳固的公有云市场。

另一方面,抖音在社交上屡屡折戟,通过招聘切入职场社交,没准能像阿里之前屡做社交不成憋出个钉钉那样,曲线成功。

如果只考虑赚钱,抖音没有必要入局招聘。

国内互联网招聘行业经过十几年的迭代和洗牌,商业模式基本固定,营利空间十分有限。以刚刚发布业绩的BOSS直聘为例,今年*季度的营收为11.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不过1亿元出头。

作为对比,根据路透社报道,抖音集团2021年营收高达5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00亿元)。区区十几亿人民币,抖音一天就能赚到。

对于抖音集团而言,招聘业务十分鸡肋;但对于飞书来说,招聘是企业的高频刚需,是一块必须做好的功能模组。

2021年5月,飞书发布4.0版本,招聘功能被作为一个单独产品推出;到了今年5月,飞书People上线,整合了招聘、人事、绩效、OKR等多个人事管理产品,宣称要实现人力资源的全周期管理。招聘作为人事管理的起点,重要性不言而喻。

飞书是六大业务板块之一,抖音集团自然要提供支持,而导入流量是最立竿见影的做法之一。飞书招聘的入口出现在抖音直播间,并不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据晚点财经报道,在8月31日的员工面谈例会上,抖音集团董事长张利东为飞书打气,认为“这也是一个天花板非常高,且能够实现全球化的机会”。来自核心管理层的背书,也为抖音在集团层面上扶持飞书增加了份量。

另一方面,快手今年在招聘领域动作频频,客观上也促使抖音加大投入。

今年初,快手上线面向蓝领的“快招工”,宣称要在直播带货之外做“直播带岗”。8月底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快手CEO程一笑透露,快招工的去重MAU已达2.5亿,比*季度增长90%;简历日投递次数峰值超过36万。

被紧紧追赶的竞争对手抢了先,抖音不可能毫无反应。此外,快招工半年做到2.5亿月活,也让外界看到招聘对于拉升用户活跃度的显著效果。种种因素作用下,抖音最终把直播间开放给了飞书招聘。

不过,在招聘行业人士看来,抖音和快手借助直播间做招聘,仅靠流量、用户等方面的优势,并不足以确保成功。

宋小云(化名)目前就职于某互联网招聘平台。她向盒饭财经(ID: daxiongfan)表示,抖快的用户比智联、前程无忧、BOSS直聘、猎聘等专业招聘网站多,但企业和岗位数量较少,且入驻门槛相对较低,对于求职者的吸引力有限。

此外,直播招聘通常以专场形式开展,企业在有需求时才会开播,求职者必须在特点时间段进入直播间投递简历;而雇主面对短时间内涌入的大量简历,也需要花费更长时间进行筛选和反馈。

宋小云认为,直播招聘是一对多的广撒网模型,应聘门槛较低,更适合操作工、安保之类的工厂蓝领工作;但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企业需要对候选人进行更全面的考察和沟通,一对一应聘仍然是主流。这需要招聘平台根据岗位需求和应聘者画像进行精准匹配,而直播招聘很难做到这一点。

抖音把直播间流量注入飞书招聘,能够让后者的各项数据在短时间内获得提升。不过,相比飞书的协同办公,抖音更看重的是企业云服务市场。

从去年下半年起,在抖音APP、今日头条等C端业务增长明显放缓后,抖音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向B端,主要包括飞书和火山引擎两大业务板块。

与飞书相比,火山引擎起步更晚,直到2021年6月才正式公布品牌,并向外开放推荐算法、数据分析、AI等核心技术,输出所谓“智能增长”技术实践和经验。当年11月,火山引擎被划为抖音集团六大业务板块之一,与飞书一起征战B端市场。

从那时起,火山引擎的发展大幅加速,一个月后就发布了全系列云产品,包含基础云、数据中台、开发中台、AI和视频与内容等五大类、78项具体服务。今年7月,又推出了以云为底座的一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并发布新口号“云上增长新动力”。

对于如何培育这块被寄予厚望的业务,抖音目前把重点放在性价比。在去年12月的产品发布会上,火山引擎总经理谭待宣称,“追求*性价比是火山引擎的首要服务理念”。

但在现阶段,价格抑或技术、产品、服务等,都不是火山引擎的首要挑战。怎样减轻对集团内部订单的依赖,拓展更多外部客户,才是它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截至目前,抖音集团仍然是火山引擎的*客户之一,中国区业务都由后者承接。在抖音之外,火山引擎陆续拿下了中国银联、小米、哪吒汽车等客户,但想要从老牌玩家手中撬走更多订单,难度也不小。

由于企业IT迁移成本高昂、先入为主的使用习惯等因素,国内公有云市场的格局十分稳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2021年下半年,国内排名前五的云服务商分别是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天翼云和AWS(亚马逊旗下)。五家公司合计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且已经连续保持了多个季度。

面对这一局面,抖音借助高频的招聘场景,与更多企业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并将其中一部分发展为火山引擎的用户,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事实上,除了抖音,其他互联网大公司已经在尝试这一路径。

早在2020年9月,阿里麾下的钉钉与阿里云全面融合,推进“云钉一体”战略。按照阿里的构想,钉钉面向C端用户,充当“操作系统”;阿里云则提供企业基础设施,充当“个人电脑”,两者互相拉动。

在2021年5月的阿里云峰会上,阿里宣称过去一年间,钉钉的战略客户企业中新增了几十家企业上云,其中不乏山东能源、鲁花集团、蒙牛、复星等知名公司。

如今,抖音也有机会以飞书招聘为依托,为火山引擎开辟更多商业机会。钉钉此前的尝试,能够为抖音从C端向B端转化客户提供不少借鉴。

此外,钉钉今年转向“PaaS化”,只做基础能力平台,包括文档、音视频、项目、会议等基础产品,包括招聘在内的其余应用则交给合作伙伴。这无形中让飞书招聘少了个竞争对手。

但抖音要想走通这条路,难度仍然很高:阿里之所以“云钉一体”,与之配套的大一统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是重要的先决条件。相比之下,抖音APP、飞书和火山引擎在集团内部地位平等,彼此之间是协作关系;只有妥善解决部门墙问题,尽可能降低摩擦成本,设想中的流量输入和客户转化模型才能真正跑通。

通过打通招聘场景,抖音除了给飞书和火山引擎带来更多用户外,还能获得在社交领域再次“开火”的契机。

社交一直是抖音难以愈合的心病。不过,在短视频行业快速增长的阶段,这一短板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毕竟,基于中心化推荐算法的流量分发,足以连续不断制造爆款和顶流红人,并让抖音弯道超车,将快手远远抛在身后。

早在2019年8月,抖音APP内测群聊功能,开始接过整个集团的社交大旗。随后三年间,抖音相继推出连线、视频聊天、一起看、抖一抖、兴趣匹配等社交功能。但时至今日,这些围绕陌生人社交的尝试尚未取得太大成效。

抖音管理层的态度也显得较为淡定。在2021年初的一场行业活动上,时任字节跳动CEO张楠表示,“抖音的社交功能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然而,今年上半年,短视频用户的国内网民渗透率已经达到91.5%,新用户红利接近枯竭。抖音已经感受到寒意:它的DAU在两年多前就突破了6亿,但增速已经逐渐放缓。

在这种情况下,抖音有理由重新审视社交关系链的价值。把社交做起来,有利于提升抖音存量用户黏性和活跃度,抵御来势汹汹的微信视频号,并释放出更大商业价值。

但抖音做社交的难题在于,熟人社交有微信,陌生人社交有陌陌、Soul等,市场接近饱和,这两个社交维度上的增量空间并不大。倘若从招聘切入,抖音有机会将工作场景下的人际关系导入并沉淀在飞书内,逐渐形成基于职场的社交关系网络。

事实上,国内外的职场社交网站,包括领英和脉脉等,其最核心功能都和找工作相关:企业发布岗位需求,勾搭心仪人才;用户吐槽公司老板、浏览行业八卦,并与目标公司暗送秋波。这类信息是构建职场社交关系链的基石,也是串联和激发社交互动的催化剂。

不过,职场社交具有显著的垂直特性,其使用频次和用户黏性要比基于真实人际关系的熟人社交低得多。但对于抖音而言,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也算聊胜于无。

在抖音为飞书招聘开通直播间入口之前,飞书已经在做职场社交方面的尝试。

今年2月,飞书开始加码社群功能,推出“飞行家”项目。按照官方说法,平台希望从各行各业的用户中筛选一批飞书使用经验丰富的人,结合行业特点,形成飞行家社群。

不过,飞书具有很强的办公属性,如果只是分享工作相关的思考和方法等内容,用户很难在社群里“玩”起来。这时候,引入找工作这一高参与度和话题性的场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飞书要想玩转用户社群,首先需要扩大用户规模。而来自抖音公域、从招聘场景跳转而来的用户,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不过,抖音倘若以招聘为依托再战社交,挑战也不少。

在抖音的导流下,飞书有望获得更多指向招聘的精准流量,甚至培育出职场社交关系链。但如何将这块资产的价值释放到抖音APP,仍然充满未知数。从抖音向飞书导流,自然轻而易举;但要想从飞书跳回抖音,种种别扭感就会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从业务基因来看,飞书的对标模板是钉钉,两者在企业协同办公领域正在全面交火;对于企业客户而言,飞书社群之类的社交功能并非核心卖点,甚至有可能导致管理难度增加。在激烈竞争中,飞书未必愿意分散精力,去搞职场社交。

在这场围绕飞书的小规模试验中,抖音的直播间招聘,究竟是止步于给姊妹业务导流,还是逐渐成长为一支奇兵,帮助整个公司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突破,抖音集团管理层的态度至关重要。除了调配人手、调集资源外,如何平衡不同业务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发展愿景,也将是管理层必须面对的难题。

参考资料:

财经故事荟,《“霸道总裁”张一鸣,TikTok拳打脸书谷歌?》

剁椒娱投,《揭秘飞书的社群运营法则:不是谁都能当“飞行家”》

牛刀财经,《“飞书之父”谢欣:To B公司不以DAU作为目标》

文娱价值官,《抖音再战陌生人社交,这次能成吗?》

晚点财经,《*丨字节跳动全员会:没有上市计划,更严格考察价值观,飞书也是大机会》

华宇注册开户_华为盟军,蚕食理想

0126

新能源汽车赛道新旧交替,争伐不断,行业格局显然并未稳固。

新的造车势力还在不断涌现,江湖座次重新排列,乃至于前浪被拍在沙滩上。

从8月份公布的销售数据来看,“蔚小理”全部跌出前三,华为加持的赛力斯马力全开,8月交付量*突破万辆,同比暴增近13倍;

最令人意外的当属“行业老明星”理想,其8月交付量同比和环比均“腰斩”,当月交付仅4571辆,不到赛力斯的一半,不及广汽埃安的零头。

赛力斯和理想的一上一下引人注目。在华为的倾力支持下,赛力斯产销两旺,而理想则处于车型青黄不接之时,在这个“断档期”,被赛力斯反超。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就像曾经的智能手机。当年智能机替换功能机的时代浪潮中,新资本、新玩家层出不穷,但华为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产品力和渠道能力后来居上。

这样的故事,似乎正在新能源汽车的江湖中重新上演。

01

华为反击

“今年将挑战30万台的销售目标,合作车企预计年销售额达到千亿元。”

今年以来,凭借华为的“撑腰”,赛力斯(原小康股份)可以说是麻雀变凤凰。

8月份,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问界品牌交付10045量,同比暴增1277.91%;1-8月共交付39433量,同比增长1211.37%,问界由此创造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单月破万最快记录。

华为智能终端事业部对赛力斯可谓倾囊相助,从前期设计到后期销售,几乎由华为一手操办。华为的手机团队、软件工程师都参与了问界M5的设计。

有了M5打前站,双方马不停蹄拿出了问界M7,不仅创造了发布51天即交付的行业记录,更是距离问界M5的交付仅仅4个月时间。

从产品设计来看,问界M5、M7直接面向的对手就是理想ONE和理想L9,而且价格更低,更具性价比。问界M5售价25.98万元-33.18万元,理想ONE全国统一零售价为34.98 万元;问界M7售价31.98万元—37.98万元,理想L9则高达45.98万元。

理想聚焦新能源SUV,主攻有孩家庭,而拥有华为光环的问界也俘获不少同类型的消费者。华为不但为问界提供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ICT解决方案,而且还开放华为线下门店来售卖小康的汽车。余承东也不遗余力地为其呐喊助威。

问界M7发布会上,余承东和赛力斯创始人张兴海同台亮相,余承东再现“大嘴”本色:“问界M7要超过埃尔法、所有的豪华车、高端车、MPV。希望AITO问界品牌月销早点超过2万台,将来做到更多,单月做到4万台、5万台。”

M7随即交出了“2小时订单破万、4小时订单破2万”的预定效果。

与问界贴身肉搏,再加上自身产品周期原因,理想不幸成了华为盟军战绩的注脚。但华为的同盟军不止于赛力斯,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都可称得上华为阵营,还有奇瑞、江淮等也即将登陆战场。

华为盟军厉兵秣马,新车不断上市,规模越来越大,潜在对手越来越多。需要被迫面对这个军团的车企不止理想一家。按照余承东此前规划的,到今年底,“华为要用一千家店来卖车,每家门店每月卖30台,今年将挑战30万台的销售目标,合作车企预计年销售额达到千亿元。”

按照2021年销量排名,30万台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中国,是理想年销量的3倍多。

可以预见的是,理想的“失宠”,或许只是造车新势力阵营分化的开端,你追我赶、彼衰此盛的竞争不会停止。

02

理想大难题

*的直接竞争和大难题。

这个8月,对于理想来说有些尴尬。

一个月下来,仅交付新车4571辆,同比重挫51.54%,环比下滑56.14%,同比环比双降。

比起今年*时期单月超1.3万台的交付量,这个数字直接跌去了约三分之二。而且,理想汽车还是8月份*一家同比负增长的新能源车企。这对于曾经的新势力明星来说有些难看。

行业内的企业家们,对于这种残酷的竞争基本上都有清醒的认识。

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张勇曾经说:

“造车是一场马拉松,至少要以十年为期。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是2018年,到现在才四五年,马拉松刚刚开始。”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也指出:

“月销过万,才相当于拿到了一张入场券,后续竞争会更加残酷。”

随着哪吒、广汽埃安、极氪、零跑等品牌开始发力,岚图、智己等新秀不断崛起,传统三强“蔚小理”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特别是赛力斯与华为的联盟,连续推出爆款车型问界M5和M7,这两个车型正好与理想ONE和L9形成直接竞争,且都是增程式,直接抢夺原本属于理想的主阵地。

而在产品类型方面本就局促的理想,正处于车型迭代换挡的时期。

作为理想汽车打拼市场的“老臣”,理想ONE已经“服役”近三年半,并将于10月正式退休停产,它的“平替”车型理想L8将于11月发布。李想也在与网友互动时表示:“等L8的,现阶段就别买理想ONE了”。

在二季度财报沟通会上,李想就坦言目前理想ONE新订单增速有所放缓。“理想正处在老款车型理想ONE和新款车型理想L9交付前的空档期,有很多人要试驾理想ONE,但到店试驾L9后转化成了L9用户。”

不过由于川渝地区限电的影响,理想在四川绵阳的增程器工厂供应延迟,理想L9被迫延期至8月30日才开启交付。

理想一直是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中的“另类”,创始人李想曾一度坚持以“一款产品甚至一个配置打天下”,还另辟蹊径地选择了增程式路线。

“理想汽车要打造像iPhone系列一样的爆品。苹果其实就是让大家多花点钱,价格够一够就能买到堪比奢侈品的产品,而且产品体验要好一大截,其实苹果是很有性价比的。”

这一策略解决了人们购车时的“选择焦虑症”,更切入有孩子的中产家庭这一细分市场,理想成功以“奶爸车”出圈。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理想继续聚焦有孩家庭,并计划拿出更加多样的产品。

但硬币的另一面,一旦有友商推出相同价位、同等车型的产品,理想的市场份额就不免被瓜分,且没有其他车型的缓冲余地。

根据规划,理想目前的困境将在2023年彻底缓解。其将推出3款新车,包括一款增程式,一款纯电,一款价格下探至20-30万区间的中型车。按照李想的说法,“我们的产品措施和iPhone 相似,在不同的价位对不同的消费进行精准配对。”

显然,李想已经认识到单一的产品极容易被友商模仿甚至反超,也极容易陷入到产品青黄不接的状态里。面对有技术、品牌、供应链多重支撑的华为盟军,李想遭遇的是*的直接竞争和大难题。

03

跨界蚕食

被华为改变的“老司机”。

华为也好,理想也罢,中国汽车的蓬勃脱不开全球汽车产业的时代变迁。

在这百年征程中,汽车行业的全球化进行了复杂的专业化分工,造就了德国博世、采埃孚,日本电装等零部件巨头。他们长期站在金字塔顶端,*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如今距离*辆福特T型汽车问世一百年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风暴正重新改写全球汽车产业。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深度推进,“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正式来临。

华为看中了这个变化。凭借强大的ICT业务能力,与车企进行深度合作。

赛力斯就是典型中的典型。按照张兴海的话来说,“赛力斯与华为的跨界合作开创了行业先河,双方联合设计、联合制造、联合销售以及联合服务。”

对于华为来说,遭受高端芯片制裁后,手机业务被迫缩减,汽车业务成了挑大梁的重任。

近期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重点提及了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则可以与别人连接。”

任正非口中的“关键部件”主要指ICT技术,涵盖车机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技术等;强大而又广泛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覆盖全球的渠道体系。

智能化层面,问界采用了华为鸿蒙OS智能座舱,包括车机系统、音响、语音识别、快充、地图导航、音响均出自华为之手,还能和华为智能设备无缝衔接。问界还搭载了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

长安阿维塔和华为的合作则更加偏向于“技术流”,采用了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标配AVATRUST超感系统、AVATRUTH超算系统、AVATRANS智能*系统,搭载雷达、摄像头、智驾传感器,自动驾驶芯片算力能达到400Tops。

渠道方面,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初期,即表示要借助华为覆盖在全球的高达6万个零售网店卖车,弥补手机销量的下滑。

李想曾透露,一个城市有理想门店和没有门店,市场占有率相差可达到8倍,足见实体门店对汽车销量的影响之大。

截至今年8月,AITO问界的销售门店已覆盖171个城市,线下店数量700余家,预计到2022年底,线下门店数量总计将达到1200家。比较来看,理想到上半年底仅有257家销售门店,小鹏有388家,蔚来有402家。

相比手机,汽车的“价值量”要高很多。据报道,一台问界M5,经销商能拿到八个点的毛利,卖一辆车能赚近三万块,毛利水平相当于卖60台华为手机。

卖车的另一个好处是不像手机那样积压库存,主要成本在于购买样车。一家商场内的华为授权体验店想要卖车的话,改造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相比“蔚小理”等新势力新建店面成本要低很多。

在华为深度参与、全链路深度赋能的支持下,小康、长安、北汽、江淮、奇瑞这些“老司机” 在设计、研发、生产、品牌乃至销售环节都有机会重焕价值,并开始强势反攻。“蔚小鹏”的市场蛋糕也开始被逐渐蚕食。

华宇注册开户_去年一整年,游戏行业怎么了

0124

游戏产业的2022年,几乎没有四季,而是“寒冬”常驻——这个泛文娱行业近年来的常用词汇,在游戏行业的这一年感受明显。

宏观层面,按游工委在1月中旬披露的全年数据,2022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2658.84亿元,较去年同比减少306.29亿元,下降10.33%,全年游戏用户规模6.64亿人,较去年下降0.33%。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这两个重要数字,均是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此外,2022年自主研发游戏在国内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分别同比下降了13.07%和3.7%,多年来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的移动游戏的实际销售收入在2022年下降了14.4%,网页游戏市场规模则毫不意外地继续缩减,只有客户端游戏的实际销售收入逆势增长了4.38%。

微观层面,从业者们能感知到裁员阴影、版号数量缩减、买量成本增加等状况基本贯穿整年,玩家们则体会到这一年几乎没有足够重磅、能搅动市场的新游上线,全年声量*、影响最广的,竟然是基于小程序架构的超休闲游戏《羊了个羊》。

这倒不代表头部产品在2022年的表现不佳,按Sensor Tower的统计,至2022年年末《原神》已在全球范围取得41亿美元的收益,而《*荣耀》《和平精英》等产品也总在各项收益榜单上名列前茅。

但这一年取得亮眼商业成绩的产品实在难称百花齐放,其他值得一提的新品中,《暗黑破坏神:不朽》酝酿多年,自带IP光环;《地铁跑酷》虽连续数月登顶流水和下载榜首,却有些意外“翻红”的成分……翻看各类排行,“老面孔”们总是格局牢固,考虑到《原神》其实也已经是两年前的老游戏,2022年的中国游戏市场甚至能总结成“缺乏活力”。

不过,触底往往也是反弹的契机。早在2021年时,“出海”和“精品化”就已经被很多开发商视为战略转变的出口,2022年国游出海开始迈入脱离买量依赖的新阶段,而一批有着3A卖相的全平台“大作”也都开始宣发。22年12月和23年1月版号的接连下发,也让整个行业喘了一口气。

复苏好消息真的要来了吗?我们似乎有理由、也需要去相信,接下来的2023年,也许能成为中国游戏行业再次焕发勃勃生机的一年。

01 这个冬天有点冷

早在2021年年末,一系列大厂裁员的风声就在脉脉等社交平台被曝出,当时百度、爱奇艺“要砍掉整个游戏业务”是漩涡中心。进入2022后,人们发现“降本增效”、“勒紧裤腰带过冬”基本是各家游戏公司贯穿整年的主旋律,“业务优化”都算不上新鲜事。

年后不久,“腾讯裁员”和“阿里裁员”就一度同时登上微博热搜;年中时,包括字节、心动、B站、快手等公司接连被报道有不同程度的裁员动作;到年末,米哈游、莉莉丝、叠纸等新锐“明星企业”也未能幸免。

裁员指向的是游戏项目的夭折,这一年中不少曾引人瞩目的项目都胎死腹中。

心动砍掉了曾号称200人研发4年、成本9位数的《萃星物语》;米哈游为开发《ProjectSH》曾在蒙特利尔设立分部、招聘《战神4》关卡设计师、创始人亲自带队,项目定位为旗舰级3A开放世界射击游戏,11月时却还是传出了项目组解散的消息,网传的内部公告直言“既然这条路走不下去,就果断点,把它埋了”;莉莉丝2022年先后砍掉了3个项目,分别是《伊甸启示录》《Project Breach》(机甲题材射击游戏)和《剑与家园2》……

下游裁员砍项目,上游的投融资也在减少。据“有饭研究”统计国内游戏业全年至少发生70起投融资事件,2021年同样公开可查的则有153起;有69家游戏公司拿到了投资,2021年则有149家。其中在过去“平均3天投一家”的腾讯仍然是2022年出手最多的投资方,但较2021年的73次已锐减至13次,其中还有11家是海外厂商。

与此同时,不少已上线运营的老游戏一旦成绩下滑,就会被厂商迅速舍弃。据“时代财经”,2022年由知名厂商把控的停运游戏至少有63款,其中有《QQ堂》《QQ连连看》这样上线超过十年、“自然死亡”的游戏,却也有25款在2020年后才上线的“短命”产品。

网易的《幻书启世录》2020年12月公测时首月流水还突破了1亿大关,却在2022年2月14日就迎来了终结之日;B站代理的《拾光梦行》和雷霆网络发行的《精灵魔塔》更是上线才半年多就被抛弃;另外,暴雪网易的“世纪分手”还会在2023年1月增加一长串停服的暴雪系游戏。

不论公司、研发中项目还是停运游戏,大厂和知名产品还会有人记录,更多则消失得悄无声息。据七麦数据的“下架监控”,2022年在苹果商店下架过的游戏应用有近6.3万款。天眼查则有项数据显示,2021年6月到2022年4月这段版号停发的周期内,国内有2.2万家游戏相关公司注销。

行业整体看上去不景气,一项绕不开的重要原因是自2021年开始的版号停发,尽管从4月开始审批已经恢复,但数量仍处于紧缩状态。2022年共有7个月正常发放,全年版号总数为512个,对比2019年1570个、2020年1405个、2021年755个,递减趋势十分明显。

短期的利好消息是,如果只看年内发放版号的7个月,数量是慢慢递增的。12月底共有84个版号下发,还在时隔548天后一并下发了44个进口游戏版号,其中多款游戏均值得关注,如拳头游戏开发、腾讯代理的FPS对战网游《无畏契约》,这有可能是腾讯继《英雄联盟》后在端游和电竞市场主推的下一款旗舰产品,再如同样已在海外证明自身质量的《宝可梦大集结》,这次也一并推出了手游版,可能成为更广泛玩家群体的新宠。

但长远来看,把产品乃至公司的命运和有不确定性的版号绑定显然并非理智行为,有了2022年行业下行的切身经历,国内游戏开发或许是时候彻底走出过去的“有热钱、赚快钱”模式了。冷暖自知,马化腾前段时间在腾讯内部会议上所说的:“要聚焦精品,不要浪费任何一个版号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厂商的代表性声音。

事实上,倒不单是“国内市场不行”。放眼2022年的全球游戏行业,同样没能跑出上扬的曲线,国内游戏业这年的颓势,也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Newzoo官网12月的一篇分析文章就指出,2022年全球游戏市场收入预计为1844亿美元,同比下滑4.3%,而手游营收比主机、PC平台的下降幅度更大。Newzoo的首席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导致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只是手游的退出门槛相对其他游戏平台更低。

02 出海也需转思路

国内游戏市场过去的一路高歌猛进,包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低投入带来高收益等,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用户规模的扩张上。

换言之,就是不论产品质量如何总能拉到用户,尤其是能挖掘到并不常玩游戏的大众用户,因而数量多、挣钱快的商业逻辑可以成立。但从2021年开始,中国游戏用户规模增长率仅为0.22%,游戏的人口红利明显趋于饱和,2022年则终于表现为了负增长,这意味着以手游为主导的中国游戏市场彻底迈入“存量时代”,未来几年游戏厂商们都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

厂商们的嗅觉是灵敏的,2021年一些寻找变化的大趋势就已经出现。

通过下一代技术的变革去寻找增量用户和新商业模型,是其中一种。在前卫的概念层面,“元宇宙”一度成为热词,2022年,这股热潮明显降温。Newzoo提出,元宇宙可以先成为“让人兴奋的全新广告渠道”,消费者不再只能观看广告,而是能在《堡垒之夜》《Roblox》等强社交的游戏平台里和品牌进行有意义的互动。

无数消费品牌也都开始制订元宇宙战略,耐克、路易威登在《堡垒之夜》里成为了试水者;9月时,代表游戏《Roblox》也宣布会引入广告来让收入多样化。近水楼台先得月,与概念本身的天然接近,让游戏行业先沾上了光。

但相比很难制定出时间表的技术变革,要想“拉新”,摆在国内厂商面前更现实、相对易于执行的方案仍是出海。2022年,不少有实力的厂商都在公开场合表明要将游戏出海抬到更高的战略位置。

腾讯的高级副总裁马晓轶5月接受GamesBeat采访时表示“现在我将60%的时间都放在全球市场上,以前大约只花20%的时间在海外”,再如网易CEO丁磊在一次财报会议上表示,目前网易游戏海外市场营收占比为10%以上,未来希望达到40%至50%。

政策层面,国家也一直在鼓励游戏出海,2022年7月商务部等27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还再次明确提到将持续培育网络游戏的出海事业,加快游戏行业的出海进程。

这一年有很多出海企业和游戏产品,延续着前几年的势头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按广大大数据的《2022全球移动游戏营销白皮书》,去掉中国大陆地区的数据后,AppStore手游收入榜上前30名有8家中国厂商,米哈游的《原神》排第3,腾讯《PUBG MOBILE》排第13,三七互娱的《Puzzles&Survival》位列第17。

新游方面,海彼网络的《Survivo!.io》(国内版本即《弹壳特攻队》)数据表现突出,这款游戏7月在海外上线后,不到半年时间下载量超4121万,预估2022年收入超1.19亿美元。另外,腾讯发行的《胜利女神:NIKKE》堪称Q4砸向出海市场的重磅炸弹,这款游戏上线后迅速在美国、韩国等多个海外应用市场登顶,成为继《原神》之后另一款首月流水突破了1亿美元的游戏。

《北美手游市场品牌出海增长白皮书》则提到:2022年上半年美国收入排名前50的手游公司,有12家来自中国;东南亚连续3年收入榜单前十,有五、六款都是中国游戏;在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中国游戏更是常年在游戏排行榜上位居前列。

不过如果查看整体数据,2022年的游戏出海并不像往年那般顺利。按游工委披露的数据,中国自主研发游戏上半年在海外的实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16%,但增长率有所下降,Q3海外收入环比下降了3.91%,实际上已连续4个季度环比下降。最终相较2021年,这一年的海外创收还是降低了3.7%,同样是自2014年以来首度出现负增长。

究其原因,国产游戏出海致胜的“杀手锏”,本来也并非技术实力或内容质量,而是具有*全球的商业模型和买量打法。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曾总结道:“中东、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市场增速非常快。这与我们在 2012 年或2013 年在国内市场看到的情况相似,同样的事情正在发生。”可以看到面对相似的市场局面,过去厂商们怎么在国内实现高速增长的,换个国家、区域用同样的策略也会奏效。

在能享受用户红利的时期,不乏一些中小团队抱着赚快钱的想法,用抄袭、换皮、扒代码等方式推出出海游戏。但如今,即便在仍有用户增长红利的东南亚市场,也有一些厂商占好了赛道,字节旗下沐瞳科技的《无尽对决》在MOBA领域的地位就近似国内《*荣耀》的地位,留给中小型厂商的机会不多了。而在欧美、日韩市场,用户相对饱和,竞争更加激烈。

同时随着海外大厂也在逐渐理解F2P模式和内购的商业潜力,通过借鉴或合作开发的形式,开始在自己的产品中也采用相似的付费模型,他们和国内厂商的差距正在慢慢减小。

另一方面,买量打法虽然不算过时,2022年就还有很多离不开买量的高收入出海游戏,比如9月上线国内版本的《小小蚁国》,在Android端日均投放素材3372条,日峰值素材近4600条。但买量的成本,正在随着竞争加剧而逐年水涨船高,如果还以其为主要营销思路,对厂商会造成不小压力。据Sensor Tower《2022国内手游出海白皮书》,自2021年5月以来,全球重度手游广告获客成本已经暴涨78%。

一言概之,“出海”早已不是什么捷径,同样是厮杀惨烈的一片红海。

与之而来的变化,是这一年有越来越多的头部厂商,开始探索“更深度”的出海模式,比如投资、收购海外开发商,以及为了更好地做到“本地化”,在海外设立分公司:

腾讯2022年投资的海外厂商中,研发公司占比100%,其中包括FromSoftware、UbiSoft等知名厂商。前文提到的《胜利女神:NIKKE》,发行工作便是由在荷兰和新加坡设有办公室的Level Infinite负责。

网易全资收购了*互动游戏开发Quantic Dream,并在日本分别开设了由知名制作人名越稔洋和小林裕幸独立领导的新工作室。

米哈游成立全球发行品牌HoYoverse,海外员工数量超过3500人;莉莉丝同样推出全球发行品牌Farlight Games,公司总部设在新加坡。

以2022年为转折点,未来游戏出海的含义不再只包括将国产游戏发行到海外,中国厂商的海外工作室所开发的面向全球的作品、对某个特定市场实行高度本地化的产品都会成为重要构成部分。优胜劣汰、越来越卷是避免不了的。

03 最“难”与最“简单”

回看国内,2022年出现了两种比较新的内容趋势:“开放世界”和“轻量休闲”。

《黑神话:悟空》和《原神》可以视为“国产3A”的两个坐标,前者不论质量标准还是商业模式都是许多玩家理想中的模样,但游戏要等到2024年夏天才能面世,后者算不算3A、代不代表“手游3A化”尚存争议,但起码在商业上先跑通了。

多少受其影响,2022年亮相了一批以登陆多平台为愿景的开放世界游戏——“开放世界游戏”本身是“3A游戏”最常见的一个“子集”,往往需要长周期、高成本和大量资源。因而这批游戏(《百面千相》《燕云十六声》《*荣耀:世界》《致金庸》《无限暖暖》等)明显有着不同于过去主流“国产游戏”的形态,也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国产游戏的主流形态。

这首先意味着国内大厂在研发思路上有所转变。Google Play中国大陆地区商业拓展负责人赵伊江曾在采访中表示,《原神》改变了行业对研发投入的认知,“过去游戏开发者有2亿美金会怎么做?他可能会花500-1000万美金去做一款游戏,再花1.9亿美金去推广。但现在变了,可以花1亿美金做游戏,再花1亿美金推广。”

‍‍‍‍伽马数据的《2022上市游戏企业竞争力报告》则显示,国内Top15的上市游戏公司无一例外地加大了研发投入,正从流量思维转向产品思维,主要游戏公司的研发费用增速将达到30%。

2022年通过PV、实机演示等物料和玩家见面的开放世界游戏里,主要题材有二次元和武侠。二次元无需赘言,米哈游、鹰角、莉莉丝等厂商的一系列作品证明了赛道潜力,前几年二次元也一直被认为是迎合新一代年轻玩家的吸金密码。库洛科技的《鸣潮》算此类代表,游戏在7月开启了首次技术测试,11月起一共推出4期“自我访谈”节目,可以看出开发者对游戏信心十足。

不过,扎堆开发了几年后,厂商们或许意识到了二次元本身并不是沾上就能成功的*公约数,2022年上半年,国内二次元移动游戏市场收入实际上同比下降了14.63%。更多游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开放世界的基底上填充“武侠”内容——这显然是国产游戏历史更为悠久的题材公约数。

腾讯的《致金庸》具有将金庸系列小说中的地理、人文、角色缝进同一个无缝大世界的野心,虚幻5引擎的Nanite(主要提升建模材质)和Lumen(主要提升光照效果)技术则能把环境细节做到电影级别,不过目前似乎还处于概念阶段。

叠纸的《百面千相》和网易Everstone工作室的《燕云十六声》应该会更早和玩家见面,截至今年1月,这两款游戏都举行过直播试玩,成品完成度更加令人期待。

《百面千相》有种独具特色的奇幻风审美,在玩法上用“面具”当载体来赋予角色不同的造型、能力,思路上的创意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燕云十六声》在设定上显得更加平稳写实,有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作为背景,并把“十六声”演绎成了食饮、书画、乐舞等16种可收集的文化要素。游玩方面相当重视武功招式和开放世界的有机互动,比如能用“千斤坠”解谜、用“狮吼功”打猎、用“点穴”阻止NPC偷盗……这些确实契合其宣传语,做出了颇有中国特色的开放世界。

如果说向世界一流靠拢、转向研发开放世界、走精品化道路,也算厂商主动对存量市场现状做出的应对措施,2022年休闲品类的爆火,则更像是存量市场所导致的一种结果。

9月时,小程序《羊了个羊》突然成为全民级游戏,年底《鹅鸭杀》又成了各平台主播们的宠儿。两者其实有些共性:一般意义上的电子游戏属性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属性,而它们玩法上的源头则能追溯到一些更古老的游戏。

我们分别撰文分析过在传播逻辑里的走红路径。而如果以游戏视阈看待,《羊了个羊》的特点是玩法极其简单但有难以通关的噱头,这种设计方式容易联想到近10年前的手游爆款如《神庙逃亡》《Flappy Bird》等,甚至可以联想到现代游戏在技术爆发前的《俄罗斯方块》《贪吃蛇》等。《鹅鸭杀》的*属性则是社交,本质上是“在线桌游”。

像它们这样能刮起一阵流行趋势的爆款产品,其实每年都有,但在传播量级上不该盖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子游戏”。《羊了个羊》异军突起时,某些大厂开发者会认真分析其设计理念,这在游戏市场蓬勃扩张的阶段是不可想象的。

或许,仍是因为国内进入了存量市场阶段,中重度游戏的用户规模难以再增长,这些在玩法上“返璞归真”、进入门槛比一般游戏低,且还能大规模吸引新的、“非游戏用户”群体关注的产品,才会如此成功。

至少,“休闲风”在2022年也刮到了手游市场。估计连开发方创梦天地自己都没想到,《地铁跑酷》这款2012年推出、玩法设计带有那个年代印记的老游戏还能在2022年7、8、9、10月连续登顶IOS渠道下载量榜首。玩家们还在其中发起了“金避流”挑战,即不吃金币、尽量跑远。

另外,以《吸血鬼幸存者》为源头,一套新的玩法框架——“Roguelike+休闲”,在2022年也成为了成功公式。突出代表如《弹壳特攻队》出海成功后在国内也很受欢迎,七麦数据显示,游戏上线以来在IOS渠道的预估收入已超过4亿美元。

‍Roguelike本是一种强调随机性、操作难度和角色构筑多样化的小众玩法,但这种成熟玩法被引入休闲赛道后,进行了一些适配轻度玩家的“改良”:操作和构筑都被简化,成长反馈更明确,开一局的时间能控制在半小时内,海量敌人带来“割草”式爽感……框架被验证成立后就会被迅速跟进复制,2022年《黎明前20分钟》《孤独的幸存者》《重返深渊》等等同类产品也都表现不俗。

总之,开创一种新玩法总是最难的,商业游戏通常也不承担开创功能。在用户增量遇到瓶颈的情况下,向更大、更难、更高规模的开放世界探索,和向更轻量、更简单的休闲游戏进行资源倾斜,这两个极端或许是2022年留给未来国产游戏的一点启示。

04 游戏产业的社会价值

2022,还有一些社会层面的新动向值得一提。

2021年我国发布了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防沉迷新规,落实一年后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反馈。游工委《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这一年未成年人的游戏总时长、消费流水等数据都有极大幅度减少。

在一些最被家长关注的数据上,2022年出现未成年人私自充值现象的家庭占比降至15.43%,2021年这个数字是28.61%,新规施行后效果非常显著。而每周游戏时间在3小时内的未成年人占比,已增长至75%以上。

报告同时提到,游戏受限后未成年人往往会将时间投入到短视频与网络视频;用户调研中,有超五成家长表示孩子将时间用在了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近四成家长表示孩子将更多时间投入到了课外阅读、课程学习、户外运动等事项中。未成年人保护毕竟是个复杂话题,正如报告倡议的“需多方协同”,希望在新规的保护下,以后关于“游戏毒害青少年”的偏见慢慢减少,也不会再出现新的替代载体背上骂名。

游戏对社会的正向作用,这一年其实得到了更多认同。7月,中科院团队发布了一份名为戏技术——数字融合进程中的技术新集群》的报告,课题组负责人王彦雨认为:“电子游戏显著的趣味属性,掩盖了游戏技术的科学属性,使得游戏技术长期为人们所忽视。”

报告从推动技术发展的角度为游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并首次进行了量化——2020年,游戏技术对我国芯片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为14.9%,对5G和VR这两项重要基础设施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6.3%和71.6%。

研究团队还将游戏技术概括成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科学纪元、产业纪元和社会纪元。按其观点,如今游戏技术已经处于“社会纪元”,在数字文保、工业仿真、智慧城市、影视创作等等领域中都会得到运用,且都已有实际案例支撑,从而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无独有偶,11月,欧盟通过一项“关于电子竞技和电子游戏的决议”。简单来说这项决议肯定了电子游戏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价值,并由此制订出了包含38条具体方针的长期战略。

2022年内,不止欧盟将游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沙特在9月宣布一项规划,投入1420亿里亚尔(合378亿美元),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沙特打造成全球游戏和电竞中心,具体举措则包括收购世界*游戏厂商、扶持国内游戏企业、创造相关就业岗位等。

俄罗斯《生意人报》则发文表示,俄罗斯作为第15大市场已经赶上了全球游戏的发展速度,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游戏项目将优先享受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支持、减税优惠等。

而我国对于游戏产业的态度,在2022年也有一些积极信号。除前文提过的27部门联合印发的指导意见,人民网11月发表过一篇题为《深度挖掘电子游戏产业价值机不可失》的文章,表示“电子游戏早已摆脱娱乐产品的单一属性”,“在其他国家和国际科技巨头抓紧抢占先机布局的背景下……应予以更为客观、多元的认知。”

借用Newzoo在2022年度《全球游戏报告》中的定义,2022年是“调整的一年”,且只有这一年是特殊的。在深度出海、探索新类型、社会认同等等因素的叠加下,我们的确有理由相信,2023年的游戏产业会更好。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毒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注册_年夜饭堂食,一桌难求

0123

“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饭的包厢早就订满了,现在刚好有一位预定大厅餐位的客人退订,就剩这一桌可以预定了。”1月18日,大年二十七,北京全聚德和平门店工作人员告诉时代财经。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餐饮业终于迎来了春天,各地除夕年夜饭预定火热。和全聚德(002186.SZ)一样,广州的众多粤菜餐厅年夜饭的预定早已爆满,莲香楼、陶陶居、炳胜等知名餐厅更是“一桌难求”。九毛九(09922.HK)相关负责人则告诉时代财经,早在2022年12月初,广州水荫路门店的*桌年夜饭就已被预订。

即便不少餐厅年夜饭的价格不菲,部分套餐售价更高达数千元,但依然被抢订一空。而在堂食火热之际,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不少餐饮企业还准备了预制菜,试图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力。

1 堂食一桌难求

在广州,年夜饭普遍被餐饮企业划分为两轮。广州常来小聚国金天地店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表示,今年年夜饭*轮时间为大年三十下午四点半至晚上七点,第二轮为晚上七点至晚上九点半。

“目前*轮年夜饭的包厢和大厅都已满座,只有第二轮还有一部分包厢可供预定,但随着除夕夜临近,第二轮包厢和大厅也将逐渐满坐。许多客人都是在几个月之前开始预订的。”他说。

海底捞(06862.HK)相关负责人也告诉时代财经,今年年夜饭预定情况较去年更为火爆。她表示,以海底捞上海打浦路店为例,离春节还有两周,店里除夕开放预订的餐位已订出近一半,以晚餐预订为主。

时代财经注意到,今年不少知名餐厅推出的年夜饭的价格普遍在1000元/桌以上,客单价超过200元。上述全聚德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表示,以10人桌为例,今年年夜饭套餐的售价分别为3288元、3688元、4388元和5588元。

广州莲香楼酒家工作人员告诉时代财经,今年年夜饭套餐价格在1300元~4000元,消费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中国大酒店的微信公众号则显示,年夜饭套餐分为4人、6人及10人三种,价格为1288元~5688元。

大部分餐饮企业正全力以赴迎接春节消费潮,但也有部分企业选择直接歇业放假。据界面新闻报道,广州粤菜品牌银灯食府自去年12月中旬起就开始歇业,并表示恢复时间另行通知。而由于疫情等原因,佛山当地也有一些餐厅选择休市,不参与春节档。

2 餐饮老板涨薪招临时工

“春节招临时工,有节日补贴!还有新春红包和年夜饭!”从2022年12月末开始,深圳某连锁火锅品牌的合伙人张静(化名)就忙着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招工信息。

随着春节临近,张静更是放下手头其他工作,一门心思招人。她告诉时代财经,随着防疫政策调整和堂食恢复,餐馆的生意逐渐恢复,也接到了一些年夜饭和春节期间的订单。但张静还没来得及高兴,今年1月以来,店里的服务员和厨师纷纷提前返乡,前堂和后厨开始出现缺人。

“元旦刚过,不少员工就从深圳回老家。以元宵节后复工计算,今年春节他们会在老家待上近1个月。自打我开店以来,从来没有见过员工给自己放过这么长的假。”张静说。

最近几天,张静正尝试招聘一批临时工,并将18元的时薪上调至35元,日薪近400元,并承诺会给员工派送春节红包和年夜饭等福利。此外,在大年初三到初五,员工拿到的工资将是平时的3倍。

但张静的招工情况并不乐观。“这不是钱的问题。”面对提前返乡潮,张静的办法不多,即使涨薪并开出3倍工资,也难以劝住返乡心切的员工。

张静现在只能一边抓紧招聘,一边向总部申请协调,希望能从其他分店调人来支援。“几个合伙人每天忙得脚不离地,甚至已经把家里人叫过来帮忙了。”她说。

餐饮行业确实是今年春节期间人力短缺问题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赶集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送餐员、配菜/打荷、大堂经理/领班、茶艺师、餐厅领班是最短缺职位。时代财经也注意到,多家餐饮企业都在招募短期工,尤其是能在春节期间上岗的人员。

在招聘平台,许多餐饮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提供了“诱人”的待遇。云海肴发布的寒假工招募信息显示,员工的日薪为150元,春节期间日薪翻三倍,同时公司为员工提供免费工作餐和公寓。

招聘之外,加大补贴力度也是各餐饮企业节前“留人”的重要手段。

上述九毛九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财经,目前九毛九集团存在一定的员工短缺情况,但不影响门店运营工作。“为了应对今年春节消费高潮,我们提前做好了人员补充的准备,预计员工短缺不会加剧。春节期间,我们为留下工作的员工安排了加班和补贴费用、年夜饭聚餐等活动和福利,让员工在外也能过好年。”

3 预制菜跟着卖爆

为了鏖战这个春节档,除了线下火力全开接待堂食顾客外,餐饮企业也在积极投身预制菜。

根据官方信息,今年春节期间,全聚德已推出“全聚德”“川老大”“丰泽园”三大品牌的预制菜产品,包括毛血旺、小酥肉、酸汤肥牛等菜品。而海底捞则通过外送推出“开饭了”年货套餐,提供金汤酸菜鱼、川香椒麻鱼等多款年夜饭预制菜。

西贝莜面村相关负责人对时代财经表示,在今年的西贝年货节,公司推出了十余款年货礼盒,包括面点礼盒、预制菜礼盒、牛羊肉礼盒等,“这届年货节,西贝相关产品单是线上渠道的销售同比增速就达到40%”。

另据盒马鲜生公布的数据,随着春节临近,平台预制菜销售情况正在变得火热。在盒马销售的预制菜年菜中,差异化的大菜*,其中云南铁脚麻鸡菌子汤煲1月以来销售额环比上月增幅达140%。另外,今年盒马主打的小众特色预制年菜——八宝糯米红膏蟹1月以来销售额环比上月增长23倍,并且随着春节临近,增速也越来越快。

线上直播带货也成了各大预制菜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去年年末以来,包括汪小菲的麻六记、陆正耀的舌尖英雄、知味观、广州酒家在内的多个餐饮品牌,开始销售春节档相关产品。在各品牌的直播间里,限时折扣秒杀、红包、福袋、优惠券、满减券等轮番上阵。时代财经注意到,截至1月18日下午6点,在麻六记直播间,其招牌产品酸辣粉已经卖断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开户_国美的理想和现实

0123

黄光裕这两年是不是白折腾了?

1月11日,被黄光裕重磅押注的国美线上电商平台“真快乐”APP改名为“国美”APP,完整版将在春节后上线。针对这一变更,国美零售方面回应称,此次更名是升级迭代聚焦战略,不意味着真快乐退出,而是另有他用。

截至1月19日收盘,国美零售的股价报收0.127港元/股。更扎心的是,国美股价已经很久没有超过0.2港元/股。

01 为何改名?

早在国美线上平台取名为“真快乐”APP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国美”这块金字招牌是历经几十年才打造出来的,是多数消费者心中都是“物美价廉、正品行货”的代名词,且在家电、3C零售等行业拥有巨大的知名度。光“国美”二字能够吸引的流量就不可小觑。黄光裕偏偏另辟蹊径。

两年来,国美对该平台进行了拓品类、押直播等一系列转型调整,动作很多。只不过,线上的整体运营并没有什么成绩,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真快乐”是国美的线上平台。随着“真快乐”种种负面传闻,反而让平台原本积累的品牌优势日渐流失。

如今改回“国美”app既可以说是止损之举,也可以说是重新再来。

更新后的“国美”App的主要有两个亮点:

1.提升家电3C的产品占比,将由80%的家电产品和20%的非家电产品组成,更加聚焦垂类;

2.重点转向直播带货,其营销体系内增设了MCN部门,邀请明星、达人、网红、厂商等入驻平台,同时在元宇宙专区,推出24小时不间断的虚拟数字人直播玩法。

不过,更新后的“国美”APP能拯救现在的国美吗?

02 “内忧外患”

2021年2月,黄光裕出狱。资本市场给了黄光裕很高的期待,国美旗下港股国美金融科技股价一度上涨69%,在二级市场的股价直接暴涨到2.550港元/股,这也是近5年以来国美零售股价的峰值。

黄光裕本人也立下豪言,“中国零售市场增长的机会很大,国美电器打通线上线下后,线下门店会进入盈利状态,预计今年盈利8亿元。”黄光裕也将重心放在主打娱乐化零售的平台“真快乐”。他的信心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黄光裕曾提到国美体系内积累了2亿用户,如果能把这个线下流量转化成线上流量,不可小觑。另一方面是国美的供应链优势,旗下安迅物流服务覆盖全国99%的四级地址及超过80%乡镇级地址,国美甚至还在尝试从电器拓展至全品类的尝试。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真快乐”APP年访问量4.4亿,月度活跃用户稳定在5000万以上,年活跃买家1683万。但这个成绩是背后是,2021 年,国美花了 9.62 亿元给 " 真快乐APP" 去做推广营销。

即便如此,“真快乐”的月活跃用户只有京东的1/17。而后“真快乐”还开始欠薪、断缴员工社保等,根本没快乐起来。为何?

在黄光裕入狱的十几年里,以家电为代表的中国零售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据《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家电销售渠道方面,京东以32.5%的市场份额位居*,而国美零售的份额仅为5%。

国美早年凭借实现与上游厂家开启直供模式,完成了商品采销环节的最短路径,以“优价”突起。但进入到2010年以后,随着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在大家电品类上不断拓展服务深度,厂家开始有机会直面消费者。国美所积攒优势也就不存在了。

优势没有了,流量也不行,国美很难赶超。不只是没有“黄光裕”的国美也并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同样走大卖场模式的苏宁也不容易,2021年净亏损超400亿元,此前还被供应商申请“破产清算”。

更让黄光裕焦虑的是,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赶超,国美内部也存在大量问题。

缺钱

2021年,国美零售实现营收464.84亿元,仅同比增长5.36%,净亏损为47.7亿元,归母净亏损44.02亿元。这意味着,从2017年起的短短5年,国美零售已累计亏损215亿元,甚至远超其当前市值。此外,国美的负债总额虽有所下滑,但仍达到633亿元,而有息借款总额则为282亿元。

负面缠身

负债又引发了一系列危机,进入到2022年以来,国美深陷大量拖欠供应商货款和员工工资、众多高管相继离职、裁员、“国美破产”等一系列负面新闻之中。

在种种危机之下,黄光裕不断输血国美,最后一搏。

03 全力自救

据国美零售公告,1月6日,国美零售与一家由黄光裕全资拥有的国美管理订立时长6个月的贷款协议,国美管理向国美零售提供1.5亿元港元无息、无抵押贷款。而截至目前,黄光裕以贷款形式已五次向国美零售输血,累计资金达7.8亿港元。但在国美的巨额负债面前,这只是杯水车薪。

国美从开源节流开始,最新的自救举措是关店“瘦身”和发力直播。

节流方面,2022年8月,在国美零售举投资者沟通会上,国美表示,计划关撤30-35%左右低效的自营门店。国美零售9月末发布的中期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关闭门店562家,新开门店192家,净减少门店370家。

同年12月,据*财经报道,国美电器决定在全国30个区域砍掉不盈利的小店,保留盈利的大店,同时放开加盟或者类加盟的形式,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加入。

开源方面,国美认为直播带货是解决业务转型的一大抓手。去年12月当月,国美宣布全国门店直播转型,并深化推手战略,打造“全员推手”。真快乐APP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门店开始直播带货。

东方甄选的出圈,罗永浩上演的“真还传”,直播带货近两年的造富案例不在少数。直播带货是自救,也是国美需要开拓的新事业。从国美APP即将上线的多个功能来看,2023年直播带货将会是整个国美APP的业务重心。

为了能在直播带货领域有所突破,在2022年年底国美董事长黄秀虹,与前央视主持人刘建宏、明星王媛可搭档,在真快乐App上,完成一场直播带货。虽然早前,雷军、董明珠等总裁带货成绩十分可观,但相比这些“自带话题”的总裁,黄秀虹的知名度一般。

而且黄秀虹的直播在价格上除大家电的优惠力度相对较大,小家电并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也正是如此,国美在对外公布带货成绩时,仅有“当晚3小时的直播,交易额与同期最高直播数据相比增长47%,创下2022年新高”这句模糊的表述,并没有公布其他详细的数据。其原因可能是直播带货成绩不如预期。

说句实话,直播对国美来说,始终只是引流、实现流量变现的手段之一,国美的本质依然是零售。国美如今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卖以及卖什么的问题。毕竟此前国美拖欠供应商货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家电企业肯定对供货国美存在一定顾虑。

但与之相悖的是,想要拓展更多的货品,就意味着必须要结清此前供应商的货款,树立供应商的信心。但以国美如今的资金储备和现金流,上一批供应商的欠款都没有还清。

那么,国美APP想要在直播带货领域有所突破,就要面临难以挑战的同行、如何持续吸引流量、怎么保证供货三大问题,挑战不小。

写在最后:

2022年,是垂直电商的“噩梦之年”一大批我们熟悉的垂直电商平台相继“跌倒”,比如易趣网、蜜芽、寺库、洋码头......

(图源:雪豹财经社)

在这种情况下,国美更加聚焦垂类也是无奈之举。毕竟无论是拼规模、钱,还是流量、价格,国美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加上几大综合类电商可怖的流量和强大的算法之下,国美想要扩展品类与其一争不太现实。

那垂直电商的机会在哪里?要看是否能够满足现在用户的多样化消费诉求。比如唯品会重回特卖模式,高举差异化大旗,坚持垂直领域的模式差异化很重要。国美是否能够用差异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突围的关键。

虽说国美现在还有机会,但能用的钱和时间其实都不多了。

参考来源:

1、创业邦:黄光裕回归630天

2、联商网:两年大梦初醒,国美的“真快乐”没了

3、DONEWS:国美不快乐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伯虎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登录_暴涨20倍!眼皮底下的商业传奇

0120

2023年元旦后,新东方宣布要将上市公司名称从“新东方在线新东方在线”变更为“东方甄选控股有限公司”,因为“认识到将重点转向直播电子商务以及该领域可长远带来的增长潜力”。

回想那个并不遥远的2021年7月,一份《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让整个教培行业轰然倒塌,作为行业龙头的新东方美股在政策公布前一天的股价便大跌54.22%,到年底时更是失去了九成市值。

站在新东方前所未有的最谷底的时期,投资人和俞敏洪都免不了扪心自问,未来要怎么活下去。

然而当俞敏洪决定要做直播带货时,大多数人的*反应仍然是做不成,或者只认为这是新东方在等待政策回暖期间的权宜之策。直到从新东方老师转行做主播的董宇辉彻底火出圈,人们才发现新东方是在认真做直播带货。

平台账号GMV与产品种类、销量的迅速上涨,带动着新东方在线的股价迅猛上涨,2022年新东方在线港股涨幅接近20倍,堪称传奇。

新东方在线股价表现(自上市至今)

如今新年伊始,新东方就改名为东方甄选,彻底宣告了其转型直播带货业务的决心。这对于俞敏洪和投资者们来说,都意味着对那段曾经最艰难道路的告别。

01

2021年,市值业务双崩塌

双减政策毁去了新东方立足至今的根基,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俞敏洪曾经自信地认为,互联网教育中,新东方可以比阿里巴巴存在的更长久,因为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诉求。但是2021年发布的双减政策,给了新东方以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告诉了所有人,教育是教育,教培就只是教培。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教培行业会遭受如此重拳整治的原因姑且不论,但资本市场非常清楚,新东方等教培公司赖以生存的根基没了。

那段时间,教培行业上演着仿佛没有休止的股价下跌与裁员撤校,脉脉、B站等平台上,到处都是教培失业者的眼泪,和家长对教培机构不退钱的控诉。

作为行业里的老大哥,俞敏洪和新东方给自己保留了足够的体面:退租1500个教学点、退还家长学生课时费、支付离职员工的补偿金,再也用不到的73366套桌椅无偿捐赠给农村学校......俞敏洪明确说,他不会撇下员工自己退场。

不退场,就意味着新东方必须转型。同行们的转型思路大多集中在成人教育、留学生辅导等方面,考公考研因为经济下行变得尤为火爆,似乎也是学科教育公司转型的好方向。

但是对从培训大学生英语起家的新东方来说,开展上述业务只能算得上“回归”,但要真正实现转型就必须另辟蹊径,俞敏洪瞄准了为农产品直播带货的新市场。

教培和带货,两者虽然看似相隔甚远,但实则有不少相通之处。比如教培要靠名师的讲解能力、插科打诨的临场发挥,带货要靠主播,主播要有很强的表现力,说到底都离不开讲演能力,离不开对个人IP的打造。在这方面,新东方长期以来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最直接的例证就是,罗永浩也曾经是新东方老师,其2020年首次直播带货便创下了全场支付交易总额超1.7亿元的成绩。有了罗永浩这个前员工参照,俞敏洪很容易意识到新东方核心的“资源禀赋”究竟是什么。

并且,抖音作为一个平台,直播业务的发展的终局还远未到来。此前很长时间里,面向城市人群、小资市场的知名主播只有一个罗永浩,说是一片蓝海并不为过。后来的事情也证明,抖音确实成为了东方甄选最重要的直播平台和流量入口。

至于新东方以农产品为直播带货的切入点,既有俞敏洪对帮助农村老家发展的一份真心,也有成功企业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这两大国策的理解和践行。已经吃过一次政策亏的新东方,显然不会对政策引导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转型刚开始时市场难免怀疑。2021年的财报数据也显示了新东方糟糕的经营状况——全年营收减少80%,全年亏损57亿元,市值减少90%。而当股价市值开始一路狂奔之后,一切努力看起来都是值得的。

02

2022年,绝处逢生

主播出圈带火东方甄选,港股股价从2.8港元飙涨到69.7港元,新东方绝境逢生。

东方甄选走红的时间要以2022年6月为界限,在那之前默默无闻,在那之后一夜爆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董宇辉,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对新东方不离不弃,从教书转行直播的主播。

也许是得益于当新东方老师时积累下来的知识和口才,董宇辉带货的风格很有些“文艺”,比如卖大米时董宇辉会说,“我想把天空大海给你,把大江大河给你,没办法,好的东西就是想慷慨地给你。”

业内用“3331法则”来形容以董宇辉为代表的东方甄选主播带货风格,即在时间分配上30%讲产品知识,30%讲相关百科,30%谈人生观、价值观,聊未来、谈梦想、说情怀,10%出金句。

董宇辉能火,除了有文化有情调的城市人显然吃这一套,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罗永浩宣布闭关、李佳琦突然消失、薇娅雪梨等偷税漏税,当时直播行业正好出现了罕见的头部流量空缺。

天时地利人和好像都突然站到了俞敏洪和董宇辉这边,于是消费者和投资者得以更快地看到新东方在转型直播带货这条路上的努力成果。

有了粉丝基础后,东方甄选很快扩展品类,将商品种类从农产品扩展到了图书音像、食品饮料、生鲜蔬果、美妆日用品、酒水和旅游产品等领域,并打造了6个矩阵号。而从带货数据来看,2022年6-12月东方甄选日均GMV 2416.1万元,所有账号累计带货GMV则为59.37亿元。

有带货成绩做基础,资本市场对新东方的态度完全变了。5月底时新东方港股股价还在9港元左右徘徊,6月底时已经涨到了21港元,全年最高涨幅更是超过2300%。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新东方捧出圈了一个粉丝近千万的董宇辉,而是因为新东方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组织,展示出了快速学习适应新业务的能力,以及出色的调配资源的能力,能让它在直播带货这条路上迅速、顺利地启动,投资者自然会对其未来有更高的期待。

双减政策之前,在线教育公司基本都是各平台的大广告主,新东方多年来也没少和平台打交道。这是其2022年入驻抖音开展业务的良好基础。

而在电商物流方面,东方甄选的进展速度也很快。6月爆火之后,就有客户投诉其出售的水蜜桃等产品运达时已经变质,这与当时东方甄选物流速度慢、缺乏对第三方供货商的品控能力等有很大关系。

但2个月后东方甄选就宣布,与顺丰和京东达成紧密合作关系,在北京、广州、杭州、郑州、成都5个城市,计划建立20个自营产品仓库,有力地提升了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客户体验。

这种超常规的成长速度,值得资本市场对其转型更加重视,也助推了新东方在线的股价飙升。

03

2023年,传奇走向现实

上市主体改名东方甄选彰显转型决心,但转型能否彻底成功还要看营收表现。

2022年,新东方总营收为8.985亿元,同比减少36.7%;净亏损为5.339亿元,亏损同比收窄67.8%。其中直播电商业务实现收入2460万元,毛利930万元,毛利率为37.8%。

东方甄选虽然在2022年有不错的表现,但在营收贡献上,还没好到可以让新东方扭亏为盈的程度。

从新东方在线改名为东方甄选,只是宣告了转型的成功,以及表明公司持续推进新业务的决心。但真正能够支撑住投资者信心的,还是稳定的业绩增长。

业绩持续增长的道路上仍不免障碍。眼下,东方甄选就面临几种风险:

一是如何打破对个人IP的依赖。董宇辉的直播风格虽然为东方甄选带来了大量客户,但一个主播、一种风格能吸引到的客户群体显然是有限的。俞敏洪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东方甄选作为一家成熟的上市企业,不可能像美ONE依赖李佳琦那样,把全部押注在董宇辉身上。

扩充之后,目前东方甄选主播团队的成员有董宇辉、YoYo、七七、明明、杰西、大琪、甜甜、顿顿、冬冬等20多人。但是除了能撑住美丽生活直播间的顿顿,团队里的主播大多还未成气候。

诚然董宇辉的出圈具有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但东方甄选更需要培养不同风格、不同标签的带货主播,而不是觉得给董宇辉1%的股权激励就能万事大吉。

二是如何扩大规模优势。直播电商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和高转化率,但也因为商品售价通常低于市场价,容易引发产品质量问题。直播电商要维持住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获得流量、做大规模,以获得规模效益。

目前东方甄选出售的农产品价格其实是偏贵的,比如董宇辉出圈后就曾因为卖6元一根的玉米,而供货商说这款玉米其实只要3.6元一根,差点在舆论上翻车。

如果东方甄选不能靠规模优势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获得优势地位,以压低采购物流等成本,那么类似6元玉米引发争议的事件只会重复上演。

三是直播电商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虽然俞敏洪认为直播带货是第三次商业革命,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直播带货只是电视购物在5G时代的变种而已,不同之处是加剧了流量争夺和电商内容化的趋势。

2021年中国的网上零售额高达130884亿元,而直播电商的市场规模只有12012亿元,占比不足10%。规模对比如此悬殊,让人无法保证直播带货未来的增量到底会有多少。

在这个增长迅速但规模仍然不明的市场里,东方甄选的对手既包括李佳琦、辛巴这种头部主播,又包括鼓励店铺在平台上开直播的天猫,甚至还包括给了东方甄选很多支持、但自己也对电商业务很感兴趣的抖音(字节跳动)。

包括,所有期待转型的企业,都会被新东方的转型故事吸引而来。这意味着东方甄选的对手隐藏在四面八方,随时可能对东方甄选形成冲击。

不管是想转型成功,还是想重回*,俞敏洪要完善的地方都还有很多。去年新东方在线的股价暴涨,更多来源于估值修复和预期透支,而到了2023年,其股价表现则将取决于东方甄选的实际营收、利润情况和长期发展势头。

不肯退场的俞敏洪和新东方,已经真正站上了新的舞台,一场惊心动魄的转型之战大获成功。这是一段中国商业史中的活着的传奇,而那暴涨20倍的市值和股价,只是这场转型传奇的附属品和奖励。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巨潮WAVE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登陆_烘焙明星等来了续命钱

0119

迷茫的虎头局,一边欠薪一边融资

临近农历新年,新中式烘焙品牌虎头局的广州分公司,曾经贴在办公室大门的讨款海报已被撕下,公司内部办公如常。

在经历了被员工及供应商追讨欠款的纠纷后,与虎头局相关的另一则消息或许让这家新消费品牌稍微松了一口气。1月12日,据媒体报道,虎头局已获得来自红杉资本和GGV纪源资本的融资,融资金额约为数千万元。

这无异于救命稻草。毕竟,在此之前,虎头局不仅是拖欠工资与货款,更接连传出裁员、批量关店等消息,经营危机引起广泛关注。

只不过,尽管已收到“续命钱”,但要改善经营处境,虎头局仍需一段时间。

1月12日,一名被欠薪的虎头局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公司2022年10月的工资,直到2023年1月初才结清,而11月的工资,还有半个月数额仍未到账,公司表示相关工资会在农历春节前发放。

1月16日,融资消息传出后,另一名虎头局在职员工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还是按此前定下的时间发工资,2022年12月的工资,会在1月28日发放。“至于年终奖,就不要想了。”该员工表示。

虎头局广州分公司/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不只是员工工资未结清,一名虎头局的湖北经销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虎头局仍欠其几十万元货款,具体付款时间未定,目前双方已终止合作。

新锐品牌、斩获明星机构的融资、靠着年轻化吸眼球的品牌定位在国内快速拓店、又在资本暂停输血后爆发经营危机……虎头局的起伏,正是近年来烘焙赛道发展轨迹的缩影。

如今,获得新一轮输血的虎头局,已调整经营模式,门店拓张从全直营转向开放加盟。而随着虎头局经营迎来拐点,烘焙赛道的发展也进入下半场。

针对当前经营情况,1月12日—16日,时代周报记者多次联系虎头局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01、烘焙明星搁浅

虎头局,全名“虎头局渣打饼行”,是2019年从长沙崛起的一家中式点心品牌。相比于传统中式点心,虎头局更强化品牌年轻人目标受众的印记,面向年轻人、年轻家庭提供日常新鲜烘焙点心。

2021年1月,虎头局完成了由红杉中国领投,IDG资本、挑战者资本跟投的Pre-A轮融资。到当前7月,虎头局又完成了近5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和老虎环球基金联合领投,红杉中国、IDG、天使投资人宋欢平跟投。

资本加持下,虎头局在国内开疆拓土。根据虎头局此前公布的信息,截至2022年11月22日,虎头局3年内在全国10座城市开出了超80家自营门店。这些门店,基本位于租金高昂的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但曾经风头无两的网红品牌,如今正面临困境。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仅虎头局广州分公司,近期就已进行了两次裁员。

1月16日,入职虎头局数月、近期被裁的陈愿(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她在职期间目睹了虎头局广州分公司的两次裁员,分别发生在2022年11月底与2023年1月初,裁员前广州分公司员工60多人,现已不足40人。

陈愿透露,公司的裁员理由是疫情影响下公司部分项目暂停,不再需要那么多员工。但在她看来,“这次广州分公司的两次裁员时间距离太近,很明显是有些坚持不住了。”

另据媒体报道,2022年年中,虎头局就已开启了人员优化,客服团队、会员中心、信息化中心相继解散。据报道,公司职能线*期最多达到三四百人,裁员后只剩一百余人。

虎头局广州分公司/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曾在虎头局工作过半年的蓝茜(化名)更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两年受疫情影响,虎头局的效益一直不太好,为此,公司早在2021年就曾阶段性裁员。

裁员以外,虎头局还被曝拖欠薪资、货款。2022年9月开始,虎头局员工的工资就出现延迟发放的情况,接近年底公司才给员工发出10月工资的一半。与此同时,公司员工还收到通知,自12月21日起,虎头局全体职能线员工开始放假,放假期间,所有员工工资按所在城市*工资发放。

因为拖欠货款和装修款,虎头局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办公室也被贴上了拖欠装修款的信息,也发生在2022年12月期间。

针对上述情况,虎头局曾对外回应称,为应对疫情影响,公司暂时性调整了部分非一线员工工资,占比较小。装修供应商因施工争议,正在协商尾款,公司将与供应商沟通。

同一时期,虎头局的门店规模也快速收缩。2022 年11月22日,虎头局公众号发布了文章《想和你聊聊虎头局的一些变化》(后已删除),坦言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决定暂时退出部分区域市场。目前,成都、重庆、北京三地的门店已被全部关闭。截至1月16日,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当前虎头局全国门店仅剩43家。

02、赛道泡沫出清

虎头局的跌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作为一个重仓线下渠道的品牌,疫情对客流量的冲击,无疑有致命影响。2022年5月底,虎头局开出了西南地区首店,到10月底决定闭店,中间正式营业时间不到半年。

一年左右时间拿不到新一轮融资,也断了虎头局的“输血”管道。2021年,虎头局接连拿下两轮融资,但2022年,公司在融资市场却“颗粒无收。

此外,尽管是家初创企业,但在员工口中,虎头局内部运营效率却颇有“大公司病”。陈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平日工作中,涉及部分包括项目借款、合同盖章等需要通过上海总部审核的事宜时,公司的审核流程较为拖沓。

以入职流程为例,“虎头局的入职合同需要上海总部盖章才能发放到员工手里,但直到我近期离职,经历3个月,都没拿到盖了章的劳动合同。”陈愿说道。

与运营效率被诟病相对应的是,虎头局似乎尚未摸索出一条独立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图源:虎头局官方微博

虎头局的发展,反映出新中式烘焙赛道的变化。

2022年以来,随着消费融资的热度降低,烘焙行业的融资事件减少。据IT桔子数据,2022年1—10月,我国烘焙食品行业投融资事件数为12起。反观2021年,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1—8月,烘焙行业投资事件多达22起,金额更是创新高,达57亿元。

但由于烘焙行业产品创新空间有限,产品口感雷同,且行业消费黏性不足,当前市场上的新中式烘焙品牌,面临内卷严重、产品同质化以及品牌山寨问题。

种种情况都意味着,眼下,比起会讲故事,能够在经营上降本增效、打磨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型,才是未来新中式烘焙品牌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03、新中式烘焙下半场

面对行业变化,目前虎头局已作出经营调整。

2022年12月,虎头局宣布开放加盟,称未来将转向直营+事业合伙人并行的规模化,并启动海外业务孵化。对于为何要走加盟店模式,虎头局创始人胡亭对外表示,在日常烘焙市场,一定规模的市场覆盖是做品牌的必经之路。从盈利效率、管理分工和利益分配角度考虑,变动的大环境下,合伙人制度更利于规模化成长。

陈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为了吸引加盟商,虎头局正在调整营销发力点。如今,虎头局除了在KOC上继续投入,品牌在线上电商的直播、投流都已暂停,目前主要推广线下门店。

图源:虎头局官方微博

烘焙赛道内的另一明星品牌墨茉点心局也已调整发展方向。

成立于2020年的墨茉点心局,主打现烤现制、国潮文化传承的产品理念,2021年一年内获得了来自美团龙珠、清流资本等机构的三轮融资。2021年,墨茉点心局也从出生地长沙起步,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进行布局。按照品牌创始人王瑜霄2020年时的计划,墨茉点心局的目标,是三年开店100家。

不过,到2021年底,意识到全国化布局所带来的运营管理压力后,墨茉点心局便收缩了战线,转向深耕湖南市场打磨商业模型。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墨茉点心局门店仅增长12家,相比2021年开店的58家,门店新增长数目减少了近80%。

在2022年12月的一次媒体采访中,王瑜霄表示,品牌未来将进行产品调整,比起以前为了稳妥起见跟着市场喜好走,未来墨茉点心局会在产品上与市场做出区隔,此外,墨茉点心局目前也在建设自己的工厂。

相比之下,近日“逆势”获得融资的泸溪河,似乎是赛道中走得最稳健的品牌。

近日,泸溪河获得数亿元融资,由百联挚高资本与龙柏资本联合领投。据悉,本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供应链建设和数字化升级等方面。

泸溪河成立于2013年,主打桃酥、蛋黄酥等新中式糕点,成立以来采取全自营的门店模式,并在南京、杭州、广州与北京建立了中央工厂,截至2022年,目前泸溪河全国门店已突破350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融资是泸溪河接受的首轮融资。

1月16日,无届创新资本合伙人谭志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由于消费投资热度走低,目前,在选择消费投资标的时,投资人的选择趋向于保守。“对于初创型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品牌,大家的顾虑会多一点,而成长期相对稳健的公司,则会受到青睐。这也是整体经营基础较好的泸溪河获得融资的原因。”谭志旺分析道。

但谭志旺进一步表示,外界对虎头局没必要太过苛责。“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磕磕绊绊很正常。作为一个初创品牌,虎头局所作出的探索,以及形成的品牌认知度,值得肯定。至于虎头局目前遇到的发展中挑战,这两年的市场的变化,也是目前大部分创业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需要给品牌时间去进行优化和调整。”

当潮水褪去,新中式烘焙赛道内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官网_清华大学是如何做成果转化?

0118

如果要看国内的科研成果转化,一定绕不开清华大学。

2022年,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等机构统一编纂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榜单中,清华大学位居我国高校所有科研成果转化的金额*。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清华大学转化专利数量2889件,转化合同516项,转化金额29.98亿元(其中到款金额8.48亿元),衍生企业218家,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学科和产业领域的一批重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实施。一定程度上,清华大学已经成为科研成果转化中,创新、开放与探索的代名词。

为什么清华大学能成为国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标杆?除了强大的科研实力,校方对科研成果的重视和鼓励、完善的政策、平台建设和工作体系也必不可少。

#01

政策体系

早在2009年,清华大学就出台了《清华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明确科技成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转化受益分成。当时规定个人和团队的利益分配为成果转化的40%受益或者股权,尽管在操作层面很难执行,但该文件也意味着清华大学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建设的*步。

到了2015年,清华大学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首先是国家层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发布,在上层建筑层面明确了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权利义务,进行了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奖励比例。这份法案带动了一系列政策制度突破,也标志着适应我国发展阶段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同年,清华大学出台《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评估、处置和利益分配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成果转化的决策、奖励机制和流程问题。办法明确了不同交易金额科技成果转化流程,还明确了利益分配机制,将成果转化的大部分受益奖励给了成果完成人或者为成果做出贡献的个人。

当然,在整体分配框架下,清华大学也鼓励各院系根据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分配政策。例如:有些院系强调有组织科研工作,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中,院系获得的收益比例会有一定提升,用于回馈曾对科研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和面向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次年,《清华大学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出台,明确了学校成果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归口,知识产权、作品著作权等归属问题,规范了清华大学相关商标的归属与使用。从中心思想上来说,该文件旨在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和运营,提倡在创造中规范与保护,是清华大学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8年,《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评估备案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经清华大学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除了加强对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细则还规范和明确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的流程管理、学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归口和流程。同时,对于转让和作价入股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细则还强调了价格评估和备案流程,需委托具有应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资产评估,办理资产评估备案手续。

▲ 转化方案审批流程,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手册

为了强化和规范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清华大学于2021年发布《清华大学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该文件中对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变动的申报做出了规定,也明确地方研究院、派出研究院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工作由国内合作办公室负责协调,接受学校国有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督。

不仅如此,围绕科技成果的转移转让审批、校内教授的兼职活动、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实施办法等,清华大学颁布了一系列的法案。如《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处置尽职调查办法》,规范了尽职调查职责与程序,为标的技术情况调查、技术受让人情况调查、交易方案调查与分析以及审批程序合规性调查制订了行为守则;《清华大学教职工校外兼职活动管理规定》规范了校外兼职分类与审批、校外兼职时间与取酬、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离岗创新创业管理、相关责任等.........................

▲ 政策法规体系,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手册

#02

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政策体系是成果转化的运行框架,这些法案的发布为学校的转化提供了指引和依据。另一方面,学校在技术转移体系方面的建设则代表着主动的探索。

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地建成了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2015年以来,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以及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研究院、校地合作办公室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除了各个职能部门的搭建,学校还与多地政府合作创建了多个地方单位和派出研究所,通过二次开发、企业孵化等方式推动成果进一步转化。

管理制度上,学校将制度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统一部署,由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学校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工作。该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科研、产业和校地合作的校领导,以及技转院、资产处、科研院等多部门领导组成,统筹管理学校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相关的部门,并领导其工作。

■ 1、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

2015年,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知名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的运行模式,清华大学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以下简称“OTL”)。OTL是学校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职能包括科技奖励、专利管理、技术转移和政策法务4个方面,其职责使知识产权管理从“成果管理和重视数量”转变为“重视质量和实现价值”。在成果转化工作流程中,OTL起到了中介桥梁的作用,同时因内设机构身份享有充分权限,能够一头对接学校老师的成果与企业需求,一头管理专利成果处置与许可。

■ 2、技术转移研究院

如果OTL的成立是推动成果转化从“数量”到“质量”,那么技术转移研究院的成立则是为了推动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负责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应的专利权、著作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该部门为清华大学支撑机构,有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同时该部门也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对外合作办公室、和综合办公室等科室,具体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专利审批、国际专利、专利质控、出版物管理、技术转移等工作。

▲ OTT主要工作内容,资料来源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手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技术转移工作类别的分工,技术转移办公室还根据清华大学技术转移比较密集等几个方向,设置了相应等高级主管,如大健康领域、材料与高端装备领域、电子信息领域、半导体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曾有清华大学科研创业者向橙果局表示,除了科研人员主动想技术转移院寻求技术转移帮助,主技术转移研究院还会主动科研人员是否有成果有意向进行转化,并且安排专人负责他们的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 3、科研院

清华大学科研院(英文名称:Research & Development Affairs Office)是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学校科研及相关工作,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学校科研相关规划编制实施,开展学校科研战略布局相关工作,负责学校科研项目、科研机构、科技合作、科技奖励等相关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服务。

除了负责规划学校内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部委项目和学校资助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认款和分拨管理,科研院所同时也负责横向技术合同的认款、分拨和技术合同认定,校地科技合作等,海外项目不则负责涉外的校企、校地、和学校之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扩展,以及相关的经费认领、分拨和技术合同认证等。

不仅如此,政府、自主批准建设科研机构,联合共建科研机构,跨学科科研机构以及学校教师申请校外实验室开放课题等管理,以及国家、教育部、地方科技奖励申报等工作也主要归口到科研院所。相比前面的两个部门,科研院的主要工作其实是成果的产生和促进成果的产生,可以形象的比喻为OTL和OTT的上游。

■ 4、校地合作研究院

校地合作也是推动成果转化等重要途径。清华大学的校地科技合作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学校加大了与国家战略发展地区的深度合作,校地科技合作进一步扩展,合作内容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和主干产业、建设创新平台、联合科技攻关、推进国际合作等。

目前这一工作主要由学校国内合作办公室负责,该办公室挂靠校长办公室,统筹协调学校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企业、高校、事业单位等国内合作对象的全面合作,负责与合作对象全面合作协议的签订和履行相关工作,管理学校二级单位签署国内合作意向书(备忘录),开展国内合作筹划、联络和研究等工作。

校地合作研究院是校地合作的重要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途径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进行布局,清华大学目前共设立16个校地合作研究院。这些单位都属于清华大学的二级单位。

■ 5、清华控股

清华控股是清华大学在整合清华创办的各类企业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单位。其前身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

作为学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控股在制定清华大学产业发展战略,整合,调整结构,协调利益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是清华大学产业投融资、科技开发、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对外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等重大经营活动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清华控股也启动了一系列战略性变革,将高科技与现代金融相结合,借助自我积累、并购、孵化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通过金融平台打造、成立投资公司等方式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OTL、OTT、科研院、校地合作办公室、技术转移研究院以及清华控股等机构,构建起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体系。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王燕曾言:“如果把清华大学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比作一个太阳系,那清华大学就是太阳,地方院、派出院等部门一方面围绕清华大学的发展目标,推动学校整体成果转化工作,另一方面围绕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开展创新服务工作,既有‘公转’也有‘自转’。”

当然,除了政策和技术转移体系之外,更重要的还有清华大学科研力量。科研人员在科研上的追求与探索,使得学校标志性成果产出不断,而从成果到产品的转化激情,让优质成果不断转化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创新。政策、转移体系、科研创新的相辅相成,方为“清华模式”。

附录:部分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企业

品驰医疗

品驰医疗创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品驰是专业从事脑起搏器、迷走神经刺激器、脊髓刺激器、骶神经刺激器等系列化神经调控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广大帕金森病、癫痫、疼痛、尿失禁等功能神经疾病患者提供先进的治疗手段。

天智航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从事骨科手术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自主创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营销及优质临床应用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是国内*家、全球第五家获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企业。2020年,天智航公司成功上市IPO科创板。

天智航核心产品——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用于辅助医生精确定位植入物或手术器械,可广泛应用于脊柱和创伤骨科手术,其临床精度可达1mm以内,可显著减少术中辐射并提高手术效率。截止2022年9月30日,天玑系列骨科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已覆盖150余家医疗机构,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手术量突破30000例。

朗视仪器

朗视仪器产品覆盖口腔锥形束CT(口腔CBCT)、口腔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口腔正畸器械及软件以及影像云存储服务,满足不同临床需求。公司核心团队源自清华大学,在高精度CBCT成像、剂量优化、高精度机电系统设计、伪影矫正、图像处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并形成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朗视客户已遍布全国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并出口欧洲、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清影华康

北京清影华康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由清华大学及行业内相关专家共同发起成立,公司以转化清华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为宗旨,秉承以高级医学解决方案服务于临床医生,精准影像诊断方法服务于患者为理念,采用清华大学资深磁共振影像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出了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解决方案。

清影华康自成立以来,已获得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及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取得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华卫恒源

华卫恒源于2018年在北京注册成立,核心技术和团队源自清华。公司立足国际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免疫豁免细胞技术,聚焦自身免疫病、再生医学领域、辅助生殖领域创新细胞药物和检测技术的研发。现有类风湿关节炎细胞注射液、免疫豁免人工胰腺和辅助生殖检测系统等项目,相关产品已进入临床前动物试验和人体临床试验备案阶段。

图湃医疗

图湃医疗成立于2017年10月,公司核心技术源自清华科技成果转化。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生命科学园,公司下设北京、上海、南通研发中心以及北京、苏州生产基地,现拥有眼科扫频OCT、扫频光学生物测量仪、眼科光纤OCT内窥镜、手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相机及超乳波切一体机等多条设备产线。

作为国内眼科医疗设备行业创新引领企业,公司信奉长期价值理念,坚持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民主化公司管理模式。公司专注于高端眼科医疗设备的研发制造,以临床需求为根本,愿携手眼科医师们共同推动眼科诊疗技术的进步,给更多的眼病患者带来福音。

大清生物

北京大清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由归国留学人员创立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核心地区,是最早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企业之一,专注于伤口管理、微创手术、口腔医学以及再生医学领域,是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疗公司。

赛桥生物

赛桥生物成立于2020年3月,由多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优秀博士与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张友明教授联合创办,核心成员在数字生物芯片、超高精密生物信号检测等前沿核心技术领域有十多年研究和产品经验。

公司致力于实现CGT工业级核心装备的封闭化、自动化、柔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加速推动国产替代,已构建设备与耗材能力平台,完成全套工艺模块的开发,包括全封闭自动化血细胞分离、磁珠激活分选、电转染、细胞扩增、清洗浓缩、制剂分装等设备,以及配套的系列化 GMP 一次性密闭耗材。赛桥生物力争突破进口垄断、为行业客户提供完全国产自主可控的 CGT 数字化工艺装备平台,推动*进的生物医疗技术*程度地惠及广大患者。

神济昌华

神济昌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创始团队均来自清华大学,科学委员会主席贾怡昌为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公司致力于以基因治疗技术为手段,包括AAV介导的基因编辑、表达和以小核酸药物为核心实现对目标基因的干预,主要聚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脑卒中(Stoke)、帕金森病(PD)、阿尔兹海默症(AD)等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期望最终能够为人类解决这些重大的医疗健康难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橙果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