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王凤英出任总裁,能给小鹏「刮骨疗伤」吗

0202

小鹏汽车迎来一位大将。

1月30日,小鹏汽车官宣王凤英将出任小鹏汽车总裁,将全面负责小鹏汽车的产品规划、产品矩阵以及销售体系,并向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汇报。

王凤英已在汽车企业中驰骋风云三十多年,担任过长城汽车副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具有“汽车圈铁娘子”之称。

对于王凤英的加盟,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欢迎词中表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王凤英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实践,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得到市场充分认可的现象级产品。期待她的加入能够给“智能化+汽车”的融合带来更多不一样的火花。

在兔年春节假期后开工*天,何小鹏向小鹏汽车全员发布内部信,提出了2023 年小鹏汽车的新车规划和交付目标。据晚点 AUTO 消息,在内部信中,何小鹏称 2023 年的目标是累计交付45万辆车,即2023年交付近20万辆车。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小鹏汽车累计交付了258710辆车,其中2022年交付了12.08 万辆车。可以说,小鹏汽车2023年的交付目标计划是去年的两倍。

在经历了G9风波、人员动荡、销量下跌、亏损扩大的2022年后,2023年将是决定小鹏汽车一路掉队还是迎头反击的关键之年。

王凤英此时加盟小鹏汽车,能带领小鹏汽车重回造车新势力的*吗?

王凤英加入,何小鹏推动内部变革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小鹏汽车开始从内部“动刀”。

2022年10月21日晚发布全员邮件,宣布全面组织架构调整。彼时,官方称,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组织架构调整,全面改善此前过于中心化的组织效率。

在小鹏汽车2022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何小鹏透露,小鹏汽车的车型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每个平台由一位大矩阵产品经理端到端负责,从产品设计、研发,到销售,到最后的服务,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决策。

在年度总结会上,何小鹏也对组织机构调整的进展作了介绍。他表示,小鹏设立了五大跨部门的委员会,提升了沟通效率和决策效率,其中包含了战略委员会、产规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产销平衡委员会、OTO委员会,部分委员会已经组建并且开始向前,部分的委员会还在初步的探讨。

伴随着这一系列的组织架构调整,小鹏汽车内部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人事变动。11月30日晚,在小鹏汽车披露2022年三季度财报之前,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由于组织架构调整和个人事务原因,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夏珩已辞任执行董事,自2022年11月30日生效。辞任后夏珩仍担任小鹏汽车总裁。

夏珩退出小鹏汽车执行董事之后,小鹏汽车董事会仅剩何小鹏一名执行董事,另有4名非执行董事陈英杰、刘芹、符绩勋和杨飞,以及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杨东皓、瞿芳、张宏江。

小鹏汽车董事名单,图/小鹏汽车公告

内部暴露出的严峻问题,倒推着小鹏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内部变动的同时,何小鹏也一直在寻找新的总裁,以期望引进高级人才,来共同解决小鹏困局。

刚刚官宣即将出任小鹏汽车总裁的王凤英,在业内有着“汽车圈的铁娘子”之称,1991年,王凤英加入长城汽车,2002年11月出任公司总经理,后王凤英担任长城汽车总裁多年,和董事长魏建军搭档,魏建军负责技术和供应链,王凤英负责战略规划和营销。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王凤英加入小鹏汽车后,有内部人士认为,用户发展与服务中心负责人、首席人才官廖清红将改向王凤英汇报。此前,廖清红主要负责小鹏汽车的人才体系和销售体系。还有内部人士预计,王凤英的加盟会进一步推动夏珩退居幕后甚至是完全隐退。

王凤英加入小鹏汽车,刚好可以与擅长技术创新的何小鹏形成互补,于何小鹏而言,配合好的话,可以算是如虎添翼。何小鹏也提出了期望,“相信王凤英这样优秀人才的引进,将为小鹏汽车从一到二的行稳致远提供更有力的管理支持。”

其实,何小鹏在2022年11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自己早期就想找一个CEO,但是找不到,所以只能自己上了,但是现在的小鹏,仍然需要一位CEO。

在小鹏汽车启动内部组织调整之前,小鹏汽车的最高决策者是一个内部组织,名为总裁办,由4人组成,何小鹏、夏珩、名誉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何涛组成,需要决策的事情,由4人进行投票,少数服从多数。

在这个投票机制中,CEO何小鹏的优势是一票可以当两票使用。但依然出现了高层站队的状况,这或多或少成为阻碍小鹏汽车快速发展的影响因素。

何小鹏迫切需要一位新的CEO,不仅是一位能够对外协助他在新能源战场中披荆斩棘的好帮手,更是需要一位能够在组织内部和他统一战线的决策者。

除了王凤英之外,据36氪报道,过去两个月来,小鹏方面洽谈、招揽了多名外部管理人士,其中有不少来自阿里巴巴。一位知情人士也表示,春节后会有几位高管入职,他不由感慨“这次换血换得太厉害了”。

伴随着王凤英的到来,以及其他高层的逐渐到位,小鹏汽车的组织调整或将走向尾声,这次内部“大动刀”真的能拯救正在掉队的小鹏汽车吗?

小鹏的问题很严峻

急切进行改变的背后,小鹏汽车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整个2022年,小鹏汽车过得十分艰难。

最直观的危机反应在小鹏汽车的销量上。2022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累计交付量68983辆,实现同比增长124%,*蔚来、理想等新势力竞争对手,拿下新势力去年上半年度的销量冠军。

但转折发生在去年下半年,小鹏汽车的销量持续下跌,*谷时期月销不到6000辆,直到2022年最后一个月,小鹏汽车的销量才终于重新返回1万辆大关。

2022年小鹏汽车销量累计12.07万辆,同比2021年增长23%,但与年度25万台的销量目标相比,仍然相距甚远,导致其在造车新势力年度销量座次中从2022年的*名直接降至第四名。

小鹏汽车2022年销量,图/小鹏汽车官方微博

在小鹏汽车年度总结会上,何小鹏对2022年表现进行了复盘和反思,他列举了目前小鹏团队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战略和规划、客户思维和口碑、组织能力、价值观、产品和营销服务、成本与质量。

比如表示由于战略规划不清晰导致出现产品连续性、新老客户的延续、SKU的多少、供应商决策在内的众多问题;小鹏汽车的组织能力导致部门低效,为领导的数据而生、为汇报而生,没有为客户导向和为单产品、精品为导向;小鹏汽车过去忽略了客户思维与客户口碑建设;部分员工价值观出现偏差,从领导层开始“躺平”等。

何小鹏从内部角度剖析小鹏汽车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外界看来,小鹏汽车的问题也一目了然。

去年10月,王凤英的汽车专家团和里斯咨询中国合作,推出了一份《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类趋势研究报告》,其中对小鹏汽车,王凤英团队指出了两个隐患——

*,缺乏清晰的主干品类,无法回答“我是谁”。小鹏汽车不断拓展车型与价格品类,覆盖轿车和SUV车型品类,价格从15万-40万元,中高低端全有,主干品类认知模糊,难以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品类感。

第二,小鹏的智能特性不够聚焦,智能部分没有体现出差异化。小鹏汽车早期引以为傲的智能化,如今变成了同质化,小鹏推出的城市场景NGP,依赖的仍然是硬件,没有形成壁垒和差异。小鹏的智能化差异,也难以建立消费者认知。

不难看出,王凤英对小鹏汽车观察研究已久,对小鹏汽车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这或许也是她被何小鹏青睐,抛出橄榄枝,成为小鹏汽车总裁的原因之一。

小鹏G9的推出,成为小鹏汽车从*跌落的导火线,不仅小鹏G9搭载的800V高压快充未受市场认可,G9混乱的定价也引发了消费者不满,导致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车型,最终未能扛起销量的重任。

不过,在何小鹏看来,小鹏G9是非常成功的产品相信它(销量下滑)只是在一个片刻,“何在2023、2024,小鹏 G9和小鹏P7通过不断的改款,能够让小鹏汽车重回到这个赛道,并成为细分赛道里的TOP2”。

其实,在去年G9风波后,小鹏汽车就开始组织架构调整,彼时小鹏汽车或许早已开始意识到自身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到了必须“刮骨疗伤”的时刻,而G9风波为小鹏汽车提供了大刀阔斧改革的契机。

2023年,小鹏的关键之年

过去的2022年,于小鹏汽车而言,是低落的一年。

遥望2021年底,小鹏汽车以9.8万台的销量雄踞新势力交付冠军的宝座,这种强劲的势头一直延续到2022年上半年。

哪怕是去年7月份,小鹏汽车仍旧交付11524台,前7个月累计交付80507台,雄踞新势力交付冠军的宝座,同时迎来了下半年的开门红,彼时有观点认为,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小鹏汽车今年完成销量翻番达到20万台并不是什么难事,能否完成自我超越,全看G9的表现。

但可惜的是,小鹏G9一上市便迎来很多用户对车型版本、配置选择等方面的吐槽,亮相没多久官方便宣布调整价格和配置策略,让小鹏汽车的销量在2022年下半年一路落后。

小鹏汽车去年的销量增速也低于行业大盘,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同比增加90%,而小鹏汽车仅同比增加23%。

今年,对全面落后的小鹏汽车而言,是极为关键的一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颗重磅炸弹来自特斯拉。1月6日,特斯拉官方宣布部分车型降价,最高降幅达 4.8 万元。

这对小鹏汽车的冲击显而易见。以轿车为例,特斯拉Model 3降价后,起售价降至22.99万元,已经低于小鹏P7的23.99万元起售价。让小鹏汽车在特斯拉面前,至关重要的价格优势丧失了。

随后,小鹏汽车宣布跟进降价。

1月17日,小鹏汽车宣布,自当日14:00起,启动G3i、P5和P7的新年新价格体系。其中小鹏P7全系官降3万-3.6万元,小鹏P5全系优惠2.3万元,小鹏G3i,全系优惠幅度在2万-2.5万元不等。

小鹏汽车2023年最新售价,图/小鹏汽车官方微博

小鹏汽车次轮降价力度不小,降价后,小鹏G3i的入门门槛已经低至14.89万元。

实际上,此轮新价格体系调整对小鹏汽车来说,实属无奈之举。

在经历了低谷的2022年后,小鹏汽车急需采取各种方式提振销量,改善亏损不断扩大的处境,而此时降价,虽然会对刺激销量增长,但利润空间也被相应压缩。不过如果不跟进降价,只会在这场降价潮中被洗牌出局。

在跟进降价潮之后,小鹏汽车还同样面临着另外一项压力——2023年国补政策退出,此前在2022年12月31日前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可享受4800-12600元不等的补贴,随着“国补”退出,新能源汽车销量或将受到新的挑战,小鹏汽车也难以逃脱。

不过,何小鹏对2023年依旧充满希望。在2023年,小鹏汽车计划推出5款全新与改款车型,包括两款全新车型与三款换代的老车型,其中P7、P5、G3三款老车型将迎来改款,全新车型则是 Coupe SUV 和 MPV 车型。

随着新能源市场上的玩家越来越多,市场上的产品也将不断涌现,小鹏汽车所面对的竞争环境将变得愈发激烈。

据界面新闻统计,小鹏G9和蔚来ES6、理想L7形成正面竞争,小鹏P7与特斯拉、比亚迪处在同一价格区间,目前已经采取降价措施,而今年将要上市的MPV也将和极氪009、腾势D9等产品一较高下。

在年度总结会上,何小鹏表示,根据小鹏汽车长期规划,2025年经营利润转正,这意味着届时小鹏汽车*综合毛利要达到17%;到2027年,小鹏汽车年销量超过120万辆,在全自动驾驶汽车里占据30%市场份额。

小鹏汽车在2023年的经营,将决定何小鹏的长期目标能否按时实现,如今王凤英加入,组织结构已有所调整,小鹏汽车今年要打一场硬仗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一刻商业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测速地址_产业链迎IPO热潮:新能源汽车的供应商们冲刺上市,谁最 赚钱?

0201

年末节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迎来一波IPO小高潮。

据三言不完全统计,近两个月有14家相关企业在冲刺IPO。这14家企业涉及多个产业链领域。其中6家是动力电池产业链,3家是汽车配件企业,2家属于电连接组件企业,还有两家企业的业务分别为质量检测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块。

动力电池产业链IPO占比大

从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动力电池产业链的IPO占比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众所周知,动力电池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地位有目共睹。动力电池企业也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不过,在目前的国内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据了*优势,两家企业装车量占比合计超过了70%。

相比而言,其他动力电池企业都属于二线。比如,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等。

而在上述的二线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均于2022年成功上市。

去年年末,蜂巢能源科创板IPO申请也获受理。

其实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中,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二线以动力电池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外,还有大量的企业都是上游材料企业,它们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提供材料。

在上表中的6家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中,除了蜂巢能源外,其他企业基本都是上游材料企业。

而上游材料企业一方面受益于下游动力电池企业的带动,发展较为迅速,也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另一方面,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对单一客户的依赖性较大。

供应商对单一客户的依赖性较大

事实上,这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兴起了“宁德时代供应商IPO潮”“特斯拉供应商IPO潮”等IPO浪潮。

从上表中,我们能最直观的看到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宁德时代和特斯拉等新能源巨头的供应商。

新铝时代的招股书显示,其于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51亿元、3.32亿元、6.18亿元及5.31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52.23万元、-228.65万元、2675.09万元及5245.06万元。

但是在对应报告期内,公司向比亚迪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8.05%、64.80%、70.42%和74.55%。

壹连科技在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的报告期内,来自宁德时代的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59.71%、62.38%、64.72% 和63.00% 。

中瑞电子的营收是来自LG新能源。数据显示,中瑞电子向LG新能源的销售额占比在逐年扩大。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10.02%、44.2%、50.49%、61.78%。

对单一大客户的过度依赖,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大客户转向其他企业,那么将可能造成业绩的大幅下滑。

哪类企业*钱?

从营收上看,上表中的企业年营收均超过2亿元,最高为44亿元。

其中,年营收2亿-5亿的有4家企业,5亿-10亿的有6家企业,超过10亿的仅有3家。

年营收最高的2家企业都是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蜂巢能源44.74亿元,中伦新材19.94亿元。另一家超过10亿的企业是壹连科技。

所以无论是平均数还是最高数,动力电池企业的年营收都处于行业的较高水平。不过,6家企业中的高低落差较大,*和最高相差超过40亿元。

另外,表中的3家汽车配件企业的年营收额平均起来也有8亿元,2家电连接组件企业营收也处于较高水平,均超过了8亿元。

如果只从营收上看,似乎动力电池企业可能赚更多的钱。不过,赚不赚钱其实要看净利润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事实上,虽然蜂巢能源营收很高,但这几年其亏损却在不断扩大,2019年-2022年上半年其分别亏损3.26亿元、7.01亿元、11.54亿元和8.97亿元。

不过,2019年至2021年,蜂巢能源研发费用分别为3.75亿元、3.80亿元和7.24亿元。而2022年仅上半年,其研发费用便达到5.72亿元,已经达到2021年全年的70%还多。

加大研发投入是在为增加竞争力买单,而这种投入可能在未来会到来巨大的回报。

此外,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动力电池生产企业面临较大成本压力,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在去年上半年也都出现了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

而在表中的其他企业大多都实现了利润增长。

可以预见,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火热,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第二波IPO潮还将继续。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三言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东北在等一个万亿GDP城市

0201

15个副省级城市陆续交出2022年的GDP答卷。

其中,东北地区的4个副省级城市共有大连、哈尔滨和沈阳公布202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下称“GDP”)。长春市的具体数字虽然还在核算中,根据2023年长春市政府工作报告预计的6800亿元,2022年长春GDP仍不敌大连与沈阳。

综合而言,大连市以8430.9亿元的GDP总量、4.0%的实际增速*,是东北地区*GDP超8000亿元的城市,也是东北最接近于“万亿GDP”的城市。

东北地区作为国家的四大区域之一,曾经是中国的主要经济贡献者,如今却因为产业格局和人口流失陷入“困境”。东北不仅需要一个“万亿城市”来提升经济实力,也需要一座国家中心城市来振兴东北。

这个“担子”,就落在了沈阳身上。

根据2022年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东北地区科技、文化、交通、经济等排名均为前列的沈阳,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进行支持建设。

大连市冲击“万亿城市”、沈阳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和长春市也被规划为区域中心城市。

未来的东北,将会如何发展?

01、大连冲击东北*“万亿城市”

东北的4个副省级城市中,大连是*非省会城市,但其GDP在4个城市中位列*。

近期,哈尔滨市、大连市和沈阳市统计局陆续公布2022年的GDP情况。其中,大连市以8430.9亿元*,沈阳市以7695.8亿元排名第二,哈尔滨市以5490.1亿元排名第三。

虽然长春尚未公布具体经济数据,但2023年长春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长春市GDP预计在6800亿元左右。与2021年GDP相比呈现负增长。

也就是说,哈尔滨、沈阳、长春三个城市与大连的GDP都分别存在超700亿元的差距。不仅如此,大连2022年的实际增速达到4.0%,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也高过另外3个东北的副省级城市。

△ 4个东北副省级城市GDP情况

经济总量稳坐*的同时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大连市作为东北*GDP超8000亿元的城市,也是东北最接近于“万亿GDP”的城市。

大连很清楚自己的任务。2021年11月,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了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的目标。

按照2022年大连市8430.9亿元的GDP总量,今年两会定下的6%以上、争取7%的经济增速来计算,2023年底有望突破9000亿。

而如果以今年的预期经济增速推至2024、2025年,就算大连市无法在2024年实现“万亿目标”,也极有可能在2025年达到。

众所周知,东北的城市经济重点主要为重工业,随着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在近些年的变化与发展,东北经济趋于弱势。东北三省2022年GDP之和也不到5.8万亿,而上海和北京已经连续2年实现4万亿目标。

早在1985年,大连就被列为“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此后一直着力于产业转型,并积极引进扶持金融、软件信息等产业。但根据2023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来看,目前大连的产业结构仍主要以重工业尤其是石化行业为主。

不过,大连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培育也在加速。2022年,大连一共开复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10个,同比增长51%;总投资1.49万亿元,同比增长50.5%,均创近年新高。其中不少项目属于高新技术领域。

发展高新技术不仅能提供经济增量,同时也能吸引人才。

东北的劳动力外流已是不争的事实。东北经济随着产业结构的局限而陷入困境的同时,东北的人才纷纷流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教授周平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劳动力外流通常存在一个拉力与推力的问题。

“东北现在的就业机会比较少,投资水平低,生活环境不好,这是推力,但如果大连可以通过发展合适的产业结构,改善就业环境,也能形成留住人才的拉力。”

02、沈阳打造东北*国家中心城市

东北没有“万亿城市”,也没有国家中心城市。

不过,《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到,沈阳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进行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能成为国内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中心和枢纽城市,在区域经济、国家经济和国际经济方面都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在东北地区建设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可以起引领作用,带动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选择沈阳,有多方面的原因。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

从硬实力方面来看,沈阳市所在的辽宁省2022年GDP(28975.1亿元)略高于黑龙江省(15901.0亿元)和吉林省(13070.2亿元)的GDP之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省的人口规模也是三个省份中*超过4000万人口的省份。

不止如此,沈阳市还是国家规划建设的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在航空、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交通体系。

从软实力方面来看,沈阳市所在的辽宁省是全国文盲率*的省份。沈阳市的本科高等院校数量高达26所,是东北地区*涵盖了综合、理工、医药、农林、艺术、体育、建筑、军事、警务在内的九大类别高校的城市。

根据《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沈阳引领东北地区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能够加快形成东北地区畅通循环的枢纽和节点体系,更好链接东北亚乃至全球资源。

在周平看来,有一个“万亿GDP城市”和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对于东北来说是一件好事,有一个目标就会有很多针对性的政策出台。“比如产业结构转型下会出现很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可以留住一些优秀人才。”

振兴东北不光靠大连和沈阳,在大连要冲击“万亿城市”、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外,哈尔滨市和长春市也被规划为区域中心城市进行建设。

届时的东北,或将呈现不同的面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登录_又一批「神药」或将消失

0131

又一批“神药”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新年刚过,返程务工的“阳过”人群,又开始为咳嗽而烦恼。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徐凯峰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指出,新冠病毒感染中,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一般来说,“阳康”后持续一段时间也是正常的并不代表病情加重。出现发热反复、呼吸困难等症状,才需要去医院检查。

在轻微咳嗽的治疗中,徐凯峰推荐了一些药品包括复方甲氧那明胶囊、美敏伪麻溶液,以及治疗哮喘常会用到的布地奈德。

而现在,作为处方药的布地奈德,恐怕又没有那么容易买到了。这次可不是因为囤药了。

就在春节前一周(1月1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涉及30种药,都是常用药,除了布地奈德,还包括:奥美拉唑、人血白蛋白、头孢哌酮舒巴坦、依达拉奉、银杏叶提取物、烟酰胺等。

这份目录覆盖了抗菌药、消化系统用药质子泵抑制剂、营养神经系统的生物药等多个畅销品类,不管是老药还是新贵,都是年销数十亿的产品。

以艾司奥美拉唑为例,第三方研究机构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销售额超过40亿元;而另一款药地佐辛则是国内药品销售榜*的药品,同样是米内网数据,2022年上半年该药就在中国大卖30亿元以上,最高年销售额超过70亿元。

表: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来自:国家卫健委官网

纳入重点监控范围以后,这些产品前途命运也将发生急剧变化。

“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简称“国家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其实是对医生用药的监控机制,是一种对临床用药的监督。

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临床使用不合理问题较多、使用金额异常偏高、对用药合理性影响较大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都有可能纳入重点监控目录。

被纳入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的药,其在医院内的使用将受到严格限制,如果某家医院用量过高,不仅有被通报批评的风险,还可能影响绩效考核成绩,进而影响医院的评级。在医院内部,如果某个科室、医生用这类药品过多,也需要给出合理解释,否则也会面临处罚。

同时,根据国家医保局的相关要求,这些药品也将被调出医保目录。

本次公布的第二批目录,也是在2019年6月*批目录基础上删减、添加而来。

相比*批目录,第二批目录保留了脑苷肌肽、小牛血清去单边、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等7个药品,新增了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生物制品等。

同时,*批目录中的丹参川芎嗪等13款药品不再需要监控。从临床用药角度来说,这些药品的使用已经趋于合理,而从市场的角度看,这些药品的市场已经急剧萎缩,至少不再属于“使用金额异常偏高”范畴了。

这也意味着“重点监控”对临床药品合理使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重点监控目录的药品是销售额高的药品,因为他们不合理使用的可能性更高。理论上,如果用量高但能证明使用合理性,就可以移出目录了。实际上,移出目录的药品,往往销售额也没那么高了。移出或纳入都是动态的,移出目录的药品不再受重点监控,但是如果销售额又偏高了,那就还会被监控。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监控?这种监控又是如何影响药品、企业及产业的?

“神药”的诞生

与*批重点监控目录以安全无用的辅助用药为主不同,第二批目录中,有很多是确有疗效的治疗药物。

这些药物虽然确实疗效显著,但是并不是“*药",它们在临床过于广泛的不合理使用,虽然给研发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但是也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地快速增长,不仅增加患者和医保基金负担,也给用药安全埋下了隐患。

而对这些使用金额高药品的重点关注,也是有关部门解决更大范围内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关键,是中国不合理用药问题的“七寸”。

以第二批目录上的*款药物“奥美拉唑”为例。

这款药的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胃酸过多导致的溃疡问题,甚至会致命,对付胃酸过多,也只能靠酸碱中和,治标不治本。

1967年,跨国巨头阿斯利康的前身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启动了对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研发。当时有十几个候选药物,其中最有潜力的是一种抗病毒药物CMN131,这款药虽然可以强效抑制胃酸,但是却有较大的肝毒性。

此后,研究者在CMN131基础上,几经结构修饰、设计,最终得到了全新的十亿美元分子“奥美拉唑”,也开启了“拉唑”家族的黄金时代。

所谓的“拉唑”家族,学名叫做“质子泵抑制剂”,是通过选择性抑制细胞膜中的H+/K+ ATP酶,进而抑制胃酸分泌的一类药物。1988年,*药物奥美拉唑诞生,此后,陆续出现了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多款产品,现在都是临床用药的主力。

从1988年获批上市以后,奥美拉唑的销售额快速升高,到1996年已经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药物,此后4年一直蝉联“药王”,*年销售额62.6亿美元,在消化系统用药中堪称神话。1991年获批的兰索拉唑,很快成了日本武田制药的“摇钱树”,在该公司发迹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此后,随着更多新产品上市、剂型从口服到注射,“拉唑”家族不断扩大,俨然成了“财富密码”。据第三方研究机构共研产业咨询统计,2016年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6款“拉唑”类药品,总销售规模一直保持在270亿元以上,2019年的*金额达到了359.2亿元。

数据来源:共研产业咨询/虎嗅制图

作为“神药”代表,“拉唑”家族,解决了困扰人类已久的胃酸分泌过多问题,打败了此前的药物,开创了溃疡病治疗的新局面,成为临床医生治病的“法宝”,也成就了制药产业的财富梦。

然而,“是药三分毒”,无论多好的药品,都具有“副作用”,用得不好反而会对健康有害。不合理用药问题的背后既受限于当时的临床用药水平,也与“以药养医”时代,顺价加成(医院可以在进货价基础上加成15%到30%)、带金销售(药企按照处方量给医生回扣)等造成的大处方、药品滥用密不可分。

在这样的逻辑下,带“金”额度越高,处方量就越大、使用金额也就越高,不合理用药的风险也在增加。这也是国家卫健委将使用金额偏高、不合理使用问题严重等,列为重点监控目录药品遴选标准的原因之一。

以销售额普遍较高的拉唑类药物为例,陕西人民医院消化科临床医生李增烈为杂志《家庭医药》撰文时指出,在“拉唑”类药物使用之初,临床有70%用药是不合理的。

2019年,宁波市中医院金鑫对该院2019年1至9月份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情况进行点评时也指出,761份病例中,有135份不合理,占比17.74%。其中大部分为拉唑类药物,涉及注射用奥美拉唑钠的31份,涉及兰索拉唑的53份,涉及泮托拉唑钠的32份,涉及艾司奥美拉唑的19份。

常见不合理用药包括了疗程过长、无适应症用药、重复用药等。造成不合理使用的原因,除了对新药认识不充分,也确与一些商业贿赂有关。

虎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发现,2013年至2018年间,就有28起贪污受贿案件与奥美拉唑相关。

在很多贪污腐败案中,不仅涉及奥美拉唑,同时也涉及到了重点监控的其他多种药品,如:依达拉奉、头孢哌酮舒巴坦、烟酰胺葡萄糖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针等。涉及的科室也是横跨内科、外科,消化科、心血管、血液科、神经科等多个科室。

相比“万金油”式的药品,二类精神类药物地佐辛,因为处方“门槛”高,给出的贿赂金额也更高。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一份判决书,在湖州市某医院,企业为了产品能够在该院长期销售,直接向时任湖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汪某贿送了共计18.1万元的财物。

“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些本来不必要使用的药品,增加了医保基金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据医疗行业数据库医学界智库统计,2016年一年,不合理用药浪费了9600亿元。同时,不合理用药带来的健康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的。

比如前述陕西省人民医院临床医生提到,不合理使用奥美拉唑造成了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问题。2009年两项大规模研究也发现,拉唑类药物与抗凝药氯吡格雷联用,会增加心血管突发事件、提高死亡率。

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对广东省35例药品不良反应(也就药品正常使用时产生的无关反应)致死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有12份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占比达到34.29%。

跌下“神坛”

为了根治不合理用药问题出台的重点监控制度,缘起于2016年,先从地方试点开始,到2019年正式全面推开之时,这一制度已经形成了从集采到支付的一整套限制方案,这些药品的合理使用情况还纳入了医院的绩效考核。

这也使该政策确实成效显著。从*批药品重点监控目录执行后情况看,多款“神药”已经跌下了神坛。

比如:康恩贝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曾经是该公司的主打产品,年销售一度高达17.83亿元,年度净利润也曾超过4亿元。

2019年底,重点监控实施叠加被清出医保目录,该药销售额大跌,当年净利润下降近60%,康恩贝也遭遇了自2004年以来的首次亏损。

2021年1月,该公司决定停产丹参川芎嗪。同年2月,丹参川芎嗪注销文号、退出市场。

与之类似,其他重点监控药品的市场也受到了重创。

比如:根据《现代药物与临床》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湖南某医院临床药学工作者总结实施重点监控目录前后相关药品使用情况,并对比了销售金额,结果发现: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的销售金额从2019年的303.32万元,降到了2020年的35.37万元,降低幅度分别达到88.3%;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到2019年下半年直接停售,降幅100%。

研究者指出,经过一年的重点监控、处方点评,尽管仍然有部分科室存在使用量偏大、用药指征不足等问题,但总体而言这些药品的使用已经基本合理。

另据中国国家医保局对2015年到2021年药品销售金额进行排名,2015年,销售额前三的药品就是与大输液直接相关的氯化钠、神经节苷脂和人血白蛋白。

2021年,受到重点监控、清出医保目录等政策综合作用,此前纳入重点监控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胸腺五肽、鼠神经生长因子退出销售额TOP20,肿瘤治疗的常用药贝伐珠单抗、奥希替尼、曲妥珠单抗等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排名开始跃升。

在短短几年内,临床用药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并不是新药迭代的结果,因为贝伐珠单抗等也不是刚刚获批上市的药品,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实际上是因为原来销售排名靠前的药品使用并不合理,存在很多带金销售驱动下的过度使用问题,当临床用药趋于合理之后,真正临床需要的药品也就开始崭露头角了。

这标志着,在产业上“神药”不再是市场的主导,带金销售的“金”不再是临床用药的主要驱动力,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临床需求。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前述国家医保局的统计数据看,中国销售额排名前20的药品与全球销售额排名前20个药品名单仍然有很大差距,比如:新药占比较低,人血白蛋白、地佐辛等药物的销售额仍然有畸高的嫌疑。

持续推出的重点监控目录,正是要持续将销售额高的药品置于聚光灯之下,安全有效性、使用合理性经受不住考验的药品,也将持续淡出市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测速_春节档总票房破68亿!县城影院:7天养活一整年?

0131

这个春节,变成深红的线路不仅是三亚和大理,还有电影院。

截至发稿前,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2023春节档(1月21日-1月27日)总票房(含预售)突破68亿,仅次于2021年春节档78亿的票房。其中,热门电影《满江红》票房突破26亿元,《流浪地球2》以超21亿元票房紧随其后。

从票房成绩看,可以说今年春节档是《满江红》大战《流浪地球》,而《无名》不敌《熊出没》。从个人成绩看,大获全胜的还有个人总票房达到300亿的吴京,他成为中国影史*达到此票房成就的演员。

一边,在看完《流浪地球2》后,“张朝阳的物理课”开课了。在直播间里,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用科学“解构”科幻《流浪地球2》,并连麦电影主创郭帆、吴京,带来一堂烧脑又精彩的物理课。另一边,不少人在影院齐声诵读宋词《满江红》,岳飞故乡河南安阳推出“背诵《满江红》可免费游岳飞庙”活动,话题一举冲上微博热搜。

春节档7部风格各异的影片点燃了大家的观影热情,有人四天看四场电影,还有影迷表示意犹未尽,不断二刷影片。一位住在县城的读者给《天下网商》发来一段视频,晚上十点,电影院全是人。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影院复兴,烟火气又回来了。

影院现“报复性观影”

看完《流浪地球2》,已经是夜里10点半,李召一边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电影院,一边还在回味。她为这部片子下了“血本”:100元、杜比厅,只为感受。看完后她说,“前四十分钟就觉得值回票价了。”

不止李召,很多人的春节是在电影院度过的。大年初一下午2点半,位于杭州奥体印象城的CGV影城挤满了前来观影的市民,售卖爆米花的队伍都绕出了一条长长的“蛇形走位”。小青是媒体从业者,又是王一博的铁杆粉丝,她告诉《天下网商》,自己已经二刷了《无名》,“我要住在电影院里,N刷。”

同样热闹的情形也出现在浙江海盐和湖南岳阳两个县级城市。两位回老家过年的新杭州人均向《天下网商》表示,如果是下午去现场买票,《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几乎都只剩边边角角的座位,“很多人全家组团去看”“影院把检票时间调整到放映前十分钟开始,入场时影院大厅排起长队”。

今年春节档,被称为“七雄逐鹿”。7部电影风格各异,让清冷多年的国内电影市场一下有了“春的预兆”。

某电影公司投资总监陈艾告诉《天下网商》,相比去年,今年春节档从类型上来说非常多元化、非常丰富:既有分别针对儿童和成人的动画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深海》,也有轻喜剧爱情向的《交换人生》、喜剧加悬疑的《满江红》;而《流浪地球2》有前一部电影的坚实的IP基础做背书,观众基数非常大;另一部《无名》,则得益于流量明星王一博的加持,“前期他宣发就很卖力,参加了湖南卫视春晚,还在李佳琦直播间宣传,对预售期间的票房帮助很大。”

陈艾表示,电影从业者们普遍对今年春节档的票房非常期待。

《天下网商》观察发现,作为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的*春节档,整体票房表现较为强劲,但平均票价并未追平上一年同期的价格。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3年春节档预售平均票价52.3元,相较2022年春节档预售同阶段平均票价56.2元下降了3.9元,也是自2016年以来近7年的首次下降(2020年除外)。

7天角逐,《满江红》暂时*

七雄逐鹿,从1月初的密集宣发开始,就吊足了电影从业者和观众的胃口。

还在预售期时,陈艾根据观众的“想看指数”预估了今年春节档的“票房争夺战”。在他看来,*梯队是两部有着群众基础的《流浪地球2》以及《满江红》,排在第二梯队的则是《交换人生》《深海》和《无名》。就7天成绩来看,《满江红》以26.92亿拿下冠军。

“剧组演员我太喜欢了,沈腾、张译、雷佳音、小岳岳我都太喜欢了,*部我就买了它。”陈艾说,这部片子将喜剧和悬疑融合一起,处理得很好,有反转有惊喜,有笑有泪,最激昂的莫过于结尾全员念《满江红》,她甚至激动地湿了眼眶。“这下,杭州的岳庙怕是又要火了。”李召说。她的判断较准,据《都市快报》,春节前4天,有超过3万人打卡了位于杭州北山街80号的岳庙。

《满江红》的爆火,可以说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爱国主义题材、岳飞的事迹、岳家军捍卫国家领土的故事更适合在春节时举家观影;另一方面,这部剧众星云集,多位有“群众基础”的戏骨的加入是该片的一大看点。以上二者都为《满江红》打下良好的受众基础。

《天下网商》发现,春节档*天时,无论票房还是排片,《流浪地球》都略高于《满江红》,但后期《满江红》反超,或许还与其给观影者提供更多二创空间有莫大关系。

当片尾念到宋词《满江红》时,影厅里出现了此起彼伏的背诵声,人们学生时代的记忆被打开了;与此同时,在小红书和抖音上,不少人发布着自己模仿易烊千玺、沈腾、张译匆匆行走的片段,还有人模仿着在背上留下“精忠报国”的字样。

而《流浪地球2》属于未来式的科幻故事,涉及到人工智能和四维空间,不少人看完片子后有疑惑,会去豆瓣或者微博找“解法”。在一些观影者看来,该片有一定的观影门槛;还有观影者表示,看《满江红》已经感觉中间有点拖沓、时间太长,去看时间更长的《流浪地球2》需要做些心理建设。

不过,春节档的7天,还不是最终的赛果。2021年春节档,《你好,李焕英》成为一匹黑马,虽不是7天的票房冠军,却最终拿下超50亿票房。目前看,《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的战斗还未结束;动画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还在创造自己的纪录;《中国乒乓》虽临时撤档,但口碑不错。

新生代举起新旗

除了票房“定海神针”吴京、沈腾,今年春节档可圈可点的人物还有不少。

首先是新生代。

《满江红》高走的票房,让易烊千玺成功晋升首位00后150亿影人。张艺谋表示,易烊千玺是他*,很符合少年将军的形象。

虽然易烊千玺还很年轻,但他在电影方面有不少作品,比如《奇迹笨小孩》《送你一朵小红花》《长津湖之水门桥》等,积累了多部口碑不错的作品。

另一位则是00后科班出身的新“谋女郎”王佳怡,在《满江红》这部女性戏份并不高的作品里,她的一抹红唇在一片冷兵器的寒光中格外夺目。这位新谋女郎,摆脱了大众审美的幼态和少女感,用英气赢得了观众。

另一边,不少人因为王一博走入了电影院。

在春节档预售的前几日,《无名》可谓独领风骚。它超过《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在预售首天就获得了近4000万的票房,有人说王一博立大功。如今,电影《无名》上映后褒贬不一,但王一博确实“钱”途不可限量。就在十几天前的上市发布会上,王一博首次被介绍为乐华娱乐的股东,坐在乐华创始人杜华的身边。

在乐华娱乐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说明书中,从2019年到2021年三年,王一博个人收入占总营收的16.8%、36.7%和49.5%。有媒体说,王一博一个人撑起了一家公司,现在这个25岁的“顶流”已晋升“王总”。

已经第9年征战春节档的熊大和熊二,依然表现平稳。目前,《熊出没·伴我“熊芯”》已经拿下7亿票房,*《无名》排名季军,排片量也从大年初一时的8.8%上升到13.9%。

从2014年首战拿下2.47亿票房到2022年拿下9.78亿票房,《熊出没》系列不声不响地成为了现金牛。今年,影片里熊妈妈给熊大熊二喂饭的片段又一次在社交媒体传播开,不少成年人惊呼可爱,打算与未成年人抢座位。

“春节档很重要,很多人孤注一掷”

日前,在电影《满江红》的采访中,张艺谋直言:“从今年春节档开始,希望中国电影能有一个起飞。”而68亿的春节档票房无疑给全行业吃了颗定心丸。

实际上,从《阿凡达2》开始,电影人就在期待“行业春天”的到来,尽管该片票房稍显“落寞”。

但从陈艾的角度看,《阿凡达2》的最终票房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一,它的上映时间是在国内疫情感染的高峰期,这是致命的;其二,《阿凡达1》上映在10年前,当时中国对于3D技术还在初探阶段,《阿凡达》的出现对大家的视觉冲击很大,而现在技术飞速进步,《阿凡达2》在观感上却没有太大的创新,加之在故事的完整度、饱满度上有欠缺。

但截至目前,《阿凡达2》在国内各大影院仍在上映,“每天还有1000万以上的票房,后劲足,有长尾效应,整体还是不错的。”

疫情让电影行业遭受重大冲击。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影院三年蒸发了1000亿票房,很多电影院无力支撑,以白菜价出售。因此,《阿凡达2》为电影人带来了破局的希望,春节档则是电影行业的回血和兴奋剂。

《天下网商》在多家县城影院观察了解到,在平时客流并不饱和的情况下,这次春节档的7天,县城的影院人放弃休息全员上阵,抢夺这次“人口回流、影片聚集”之下带来的票房红利。有人说“县城影院这是7天吃一整年”,言语中虽有夸张成分,但也印证春节档对于电影人来说无疑是一年的重要开端。

“很多人会孤注一掷在这个档期。因为春节档对整个行业的上中下游,都有风向标的意义。”陈艾说,从目前看,热闹的电影市场回来了,他们要补回失去的三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天下网商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注册_ChatGPT会将社会推向大规模失业吗?

0131

它可以帮助程序员撰写代码,它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论文,它通过了MBA、律师和医疗执照考试,它能够做的事情很多,包括但不限于写小说、编歌曲、定制食谱、撰写商业演讲…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发布,为全球科技行业并带来一波新的浪潮。自它发布的两个月以来,它不停地被炒作、夸大、质疑,一直被业内人士挂在嘴边。

ChatGPT是一种被称为大型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AI)程序,它内部存有来自互联网的数十亿个单词,然后再由人类进行改进。

该程序是由美国公司OpenAI公司推出的,目前该公司正打算推出一款更高级的版本。

人们对这款AI程序的态度可以说是褒贬不一,除了兴奋和狂热之外,不少人对此持有谨慎和辩证的观点:

这种输出是原创,还是只是人类已创建内容的混搭?如果这种AI辅助工具的使用变得无处不在,那么对社会将产生什么后果?在该技术下,又有哪类行业会成为未来的赢家?

01、原创与否?

在一档名为The Crypto Mile的节目中,全球广告传播巨头WPP的首席AI官Daniel Hulme表示,“ChatGPT的发布是一件大事。这是一个所谓的大型语言模型,该模型将是革命性的。”

“它本质上使我们朝着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AGI)领域又迈进了一步,在AGI领域,机器表现得像真正的人类。”

当被问及这项技术是否只是对人类创造力的复杂模仿时,Hulme却表示,“它*是在创造新内容。”

“我最近问它对我有什么了解,它对我的经历、我的工作经验做出了一些推断,这些内容目前在互联网上不存在。它在利用自己的预测能力和逻辑,试图做出新颖的推论。”

02、造成失业与动荡?

Hulme还提到,人类社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经济奇点”的可能性。“经济奇点”是人工智能专家Calum Chace创造的一个词,即AI技术本质上会造成社会的大规模失业。

Hulme认为,AI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社会动荡,因为经济无法再平衡。这是Hulme对未来15年的担忧。

他还警告,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力量可能会自动取代人们今天从事的许多工作,所以社会需要从中找到平衡,避免潜在的社会动荡。

事实上,有一类思想流派认为,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消除商品创造过程中出现的摩擦,这种摩擦通常意味着劳动。

对于此类观点,Hulme并不反对,他也认为,“应该尽可能地将食品、医疗保健、教育和能源领域自动化”,而关键在于时机问题。

“如果我们时机合适,就有可能让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免费的。人们可以把成本降低非常之多,以至于人们生活在一个富足的世界里,出生在一个不必支付食物费用和教育费用的世界里。然而,如果我们的时机出现偏差,人类社会很可能会出现巨大动荡。”

03、ChatGPT的回答

当把“ChatGPT是否会导致大规模失业”这个问题抛给ChatGPT本身,它给出了什么回答?

这款AI程序答道,“采用ChatGPT和其他类似的语言模型,可能会导致某些行业出现失业或变化。一些领域的自动化、以及语言模型分析大量数据的能力,可能会导致一些职业的过时。此外,自动化模式下生产力会提高,这也可能导致某些职位的裁员。

“然而,使用ChatGPT和其他语言模型也可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技术进步总是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但没有导致大规模失业。”

04、未来趋势

如果未来AI应用如预期的那样出现饱和,哪些行业将成为*的赢家,又有哪些行业会沦为输家呢?

对于这个问题,Hulme提到,各行各行当下对人工智能的两个定义。其一是,让计算机去做人类能做的事情,ChatGP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二,有一部分组织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目标导向地适应行为”,即能够非常迅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Hulme认为这部分行业组织将会是未来真正的赢家。

也就是说,衡量未来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个人或组织迅速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的能力。

科技公关机构Makeraves的创始人Shagun Karki Chetri指出,每个内容创作者都应该学习如何利用AI来创作内容。

Karki Chetri非常生动地将那些“不适用AI的公司”比作“必须自己走路去上学的孩子”,他们会到达学校,但是他们错过了父母开车带来的所有好处。

目前,微软已在ChatGPT上投入了大量资金。2019年,微软向ChatGPT所有者、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投资了10亿美元。在新增投资后,微软拟定推出的新版本搜索引擎Bing得到了ChatGPT技术的加持。

有市场人士猜测,微软的搜索引擎Bing可能会在竞争对手中获得技术*优势。

另一边,作为全球范围内最知名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并没有坐以待毙。据悉,谷歌将发布他们自己的ChatGPT版本,名为Sparrow。

此外,新媒体公司Buzzfeed近日宣布,计划使用ChatGPT技术在其网站上创作部分内容。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财联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官网_旅游平替,打工人的钱包有救了?

0130

旅游平替,正在拯救“报复性”旅游人的钱包。

当你在三亚享受几万元一晚的海景酒店时,还有一群人选择在周边的海滨城市,住几百元的经济酒店,在平价海鲜馆大快朵颐,并度过一个性价比超高的*假期。

广西北海、海南万宁、陵水,广东汕头、珠海等地已经被戴上了“三亚平替”的帽子——机酒价格相对便宜,游客稀少,旅游资源丰富,是这些旅游平替城市的共性。

自1月8日起,人们不再需要入境隔离,有序恢复跨境旅游……这一政策调整让幸存下来的旅游从业者终于能弯腰捡起所剩无几的“血条”,旅游平替城市的走俏也让从业者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

当旅游市场全面复苏,“平替”会成为打工人们的新选择吗?这些城市究竟是不是“真平替”?连接人们旅游出行的OTA平台又面临哪些新竞争?

“平替”不是万金油

今年元旦以来,旅游市场终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回血”了。在人们扎堆涌向海南三亚、云南西双版纳、福建厦门等热门旅游目的地外,旅游“平替”也悄悄在年轻群体中走红。

“以三亚平替为例,陵水、万宁、北海这些城市气候湿润,冬天适合旅游过冬;同时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还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最重要的是,这些城市相比三亚物价便宜更实惠。”一位选择平替城市的消费者告诉「创业最前线」。

海南省人民政府网消息显示,今年以来,海口、三亚、万宁、保亭、昌江等地的度假酒店推出多样化套餐产品组合,满足游客“一站式”跨年度假需求。

据抽样调查显示,跨年夜当晚,三亚旅游饭店平均入住率超80%,其中亚龙湾、海棠湾客房入住率超90%。

周末酒店度假APP合伙人、首席营销官郭为文对「创业最前线」表示,这两年的平替还是以海外热门旅游地的替代性消费居多。这个平台一直为消费者提供酒店特卖产品,对旅游市场的消费动向有敏锐的洞察。

“早在十年前,三亚打出的就是‘东方夏威夷’的概念。”郭为文回忆道,大部分平替景点通常会蹭海外旅游热门地的热点,打出营销擦边球。例如“小瑞”“小冰岛”等,从而令消费者对国内目的地产生向往。

在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宁看来,平替城市大多是热门城市之外的差异化选择。对消费者而言,平替城市可能是一个新鲜词汇,不同平台或旅游商会把它当成一个吸引物,去吸引游客关注到这些相对不那么热门的旅游城市。

“北海、万宁之所以能成为‘平替’,是因为在疫情期间,这些城市在旅游产品的打造和营销上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北海在居住体验方面,具备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居住产品,既能承载高消费人群的体验需求,也能满足中低消费水平客群的要求。”张致宁对「创业最前线」表示。

当地餐馆老板甚至告诉他,疫情前北海每年冬天的旅游生意就已经非常火爆。

“平替旅游走红的另一层背景是,政策调整之后,长线旅游市场的需求量得到了释放。”张致宁表示。

一方面,这些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一种新的旅游路径,改变了以往旅游只去热门目的地打卡的行为定势;另一方面,旅游资源丰富的冷门城市也能借助平替概念吸引一批追求体验和性价比的消费者。

然而,旅游“平替”概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拥有**的滤镜。

“国内平替旅游目的地和国外热门目的地在旅游设施上还是有所差别。”郭为文表示,相比海外成熟目的地,国内平替在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在他看来,相比海外,国内平替旅游城市看起来价格便宜,但随着消费水平上涨,其价格和旅游体验开始逐渐变得不匹配起来。

而出境游的限制,导致这种不匹配被掩盖了。“有过海外旅游经验的人普遍会认为三亚价格比普吉岛等地的海岛消费都要高,但中国人口基数大,从旅游消费的供给关系来说,三亚的价格被炒高也是正常的。”

那么,价格虚高、假期去景点看人潮、旅游体验和价格不匹配等问题,这些热门城市的短板能靠平替城市来补足吗?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旅游消费乱象出现,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及平衡淡旺季差异,以此来提升体验,而非寄希望于平替城市来“削峰填谷”。

旅游平替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性比价高的城市却并非消费者们*的选择。

在张致宁看来,热门目的地的消费并不会稳定在高位,其价格一直受到供需影响。“而每个消费者心中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圣地,在环境相似的情况下,价格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并不会成为一个人选择不去某个目的地的决定性理由。”他说。

海南“抖”起来了

作为同时拥有“旅游平替”城市(万宁和陵水),以及热门的高端旅游城市(三亚和海口),海南省是众多消费者心中的“度假胜地”,同时也是这一波旅游复苏中的“*赢家”。

在承接*批“报复性”旅游消费后,海南旅游重新“抖”起来了——*批“阳康”后的消费者已经在元旦率先感受到海南的热带风光。

图 / 海南日报官微

航运的热闹景象首先见证了海南旅游的苏醒。

海南机场集团数据显示,其旗下岛内海口、三亚、琼海三家机场元旦节假期间累计运送旅客32.46万人次,运送旅客同比2022年元旦假期增长2.13%。

据海南省人民政府网消息,2023年元旦假期,海南省旅游接待游客10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5.03亿元。

免税店里人头攒动,则是旅游市场消费的另一重风景。

今年元旦假期,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4.22亿元、购物旅客4.3万人次,人均购物金额9816元,逐步恢复到去年元旦假期水平。

据携程数据,2023元旦期间旅游热门目的地海南、陕西、云南多地旅游订单量较2022年中秋假期分别增长791%、5%和33%。

这些区域的住宿价格更是水涨船高。携程数据显示,元旦西双版纳酒店均价为804元,价格涨幅最高,达到1.7倍;大理涨幅次之,为36%,均价为601元;三亚的高端酒店更是供不应求,星级酒店的价格动辄在千元以上。

而在众多景点开门迎客的背后,长线旅游也开始逐渐恢复。

去哪儿网数据显示,今年春节,800公里以上航线预订量占比提升至91.7%,长线出行恢复明显。从酒店数据来看,春节期间连住天数大于3天的订单量,同比增长两成。

不难发现,过去三年,不仅市场旅游产品供给过剩,需求端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此前,越是长距离出行,被隔离的风险就越大。因此在避险情绪影响下,长线异地游、跨省游、出国游反被周边游和本地游所取代。

甚至有分析认为,露营、飞盘等社交活动都在这一时期走红,而这些运动恰是本地游的“分身”,也体现出人们对出行旅游的渴望情绪。

如今爆发式的“平替城市游”出现以及长线游的回归,也意味着打工人们的旅游消费信心又回来了。

不过,在旅游业翻红的新机遇面前,与之息息相关的OTA平台又将面临什么新竞争?

东南亚的“觉醒”

事实上,无论是热门城市还是平替,旅游业持续复苏,OTA们也迎来了新牌局——过去三年里,旅游销售渠道普遍被破坏,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旅游市场增量便成为当务之急,也是未来主要的竞争所在。

例如携程发布了“超级全球游”IP和“中国旅游振兴A计划”,希望扩大海外旅游产品和整合国内旅游资源;

飞猪与新加坡旅游活动票务平台GlobalTix达成合作,将其海外门票、度假玩乐等商品接入平台,丰富消费者在海外的度假选择;

同程旅行则把关注点放在“旅行+X”上,强调旅游产品的文化元素。

在丰富的旅游供给背后,谁又将成为2023年支撑旅游市场复苏的主力军?

在张致宁看来,因为中国人口的基数足够大,因此未来大众旅游市场依然是支撑国内旅游市场复苏的中流砥柱。

但在郭为文看来,中高端需求也是影响国内旅游市场至关重要的力量。“肯定是高端旅游需求先恢复正常,因为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在疫情下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他对「创业最前线」说。

如果说本地游和周边游是过去几年旅游市场的关键词,那么长线游和海外游将成为未来的新主流。

携程数据显示,多个疫情前大热的出境目的地在2023春节时段的搜索热度开始显著增长。

其中,中国澳门、中国香港、日本、泰国、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英国,成为搜索量增长最快的前十名目的地。春节出境跟团游产品的相关搜索量,猛涨6倍。

此外,由于亚洲国际旅行复苏的滞后,正好为中国目前出境游人群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携程数据显示,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近半年的五星酒店价格,较疫前价格下降2-3成。例如,泰国、越南的五星酒店人均花费较2019年同期均下降20%左右。

那么,随着亚洲国际旅行的逐渐回暖,国内的“旅游平替”还能火多久?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国内城市旅游产品的丰富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度以及消费服务的水平高低。毕竟,擦边、蹭营销热点不能成为旅游平替们*的出路。

当这一波“报复性旅游”的热度逐渐消停后,平替城市能否维持住“长尾效应”并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最终还得靠消费者真正地“用脚投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创业最前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官网_1000亿!两大巨头突然出手:这个赛道要火

0130

蓝领和白领找工作的痛点完全不同,对企业的核心能力要求完全不一样。

一个很明显的信号:蓝领招聘要火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两家千亿市值巨头齐声宣布:要大力进军蓝领招聘。一个是曾经市值破1000亿的Boss直聘,另一个是曾经市值破10000亿的快手。

8月下旬,Boss创始人赵鹏在财报会议称:下半年,将继续扩大蓝领服务群体;而快手新任CEO程一笑则表示:将在1000亿蓝领招聘市场取得*。

相比之下,快手迈的步子更大:它本是一个短视频平台,却从内容切入了交易。即先以内容圈住用户,再横向满足用户的其他需求。

据了解,新任CEO程一笑上任后的*件事,就是推出蓝领招聘平台——快招工,足见快手对该赛道的重视。“快招工”目前月活用户达2.5亿,环比增长90%。

而Boss直聘进军蓝领招聘,只是品类的自然延伸。2021年Q3,Boss直聘推出蓝领职位保真计划,岗位包括送餐员、网约车司机、货运司机、主播、中介等。

自智能手机时代以来,蓝领招聘是一个需求真实存在的赛道。它逐步兴起于2013年,甚至早于2014年成立的Boss直聘。

在2010年之前,不论是PC信息化,还是移动端信息化,都与蓝领人群无关。2010年之后,智能手机的兴起,为蓝领招聘提供了“硬件可能”。早先,蓝领找工作的痛点包含几个:

一,求职渠道单一:基本上靠老乡带老乡;

二,岗位权益难以保证:比如虚假职位信息、克扣工资等。

以上问题的传统的解决方案是“线下中介”。然而中介收费标准不一,服务标准不同,易出现乱收费、诈骗等现象,导致蓝领求职体验较差——这是蓝领招聘兴起的底层逻辑。

据快手预计,到2025年至2026年,蓝领招聘市场规模可达1000亿。参考招聘行业数据:总市场规模1708亿,TOP1的企业营收占比约2.6%——蓝领招聘可能出现一家营收20-30亿/年的独角兽公司。

这是一块肥肉,最终将鹿死谁手?

首先我们要分辨一个问题:蓝领招聘和综合招聘是不是一个行业?如果是,它就是巨头的天下 ,比如前程无忧、58魔方、Boss直聘。如果不是,可能独立的创业公司有机会,比如我的打工网、鱼泡网等。

铅笔道更倾向于认为:蓝领招聘与综合招聘不是一个行业,就像生鲜电商与电商一样,二者不是一个行业。蓝领招聘有可能出现独立的独角兽,与综合招聘独角兽并立。

理由很明显,两个行业的痛点完全不同,对企业的核心能力要求完全不一样。

一,从用户角度看:蓝领与其他白领人群的职业圈完全不同,几乎是格格不入。

二,从需求看:蓝领招聘的需求更“初级”,停留在“真实、合规”等基础需求;而白领、金领的需求更“*”,上升到“从有到优”:求好职,招好人。

过往20年,招聘赛道涌现的结构性机会有三个:

一,信息化。把线下招聘搬到线上招聘,比如90年代兴起的前程无忧、智联招聘。

二,交易化。从信息切入交易,从提供信息服务到提供招聘服务,比如猎聘、Boss直聘。

三,垂直化。过去7年,铅笔道报道过很多垂直招聘平台,如程序员招聘、艺术招聘等,但无一例外,除去蓝领招聘之外,大多转型或死掉。

铅笔道认为,蓝领招聘的机会藏在“招聘垂直化”浪潮里。

目前蓝领招聘有三批玩家:

一批是垂直招聘平台,代表玩家是鱼泡网、我的打工网。鱼泡成立于2017年,已经完成2亿元融资;我的打工网资历更老,铅笔道曾于2015年作过报道,目前已经走到了C轮。

另一批是综合招聘平台,代表玩家是Boss直聘、58魔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这一批玩家实力最为强悍,除去58魔方是Pre-IPO阶段,其余均为上市公司。

第三批是斜杠玩家,比如快手旗下的快招工:此前没做过招聘,但因为获客优势半道杀入。

最终的赢家,一定是从这三股力量中涌现。

当下,蓝领招聘行业的生命周期已处在“青壮年”:从零起步的新玩家已经没有机会,上市企业的介入意味着行业最后竞争阶段来临,它的结束意味着战争结束(格局已定)。

华宇注册_烘焙明星等来了续命钱

0129

迷茫的虎头局,一边欠薪一边融资

临近农历新年,新中式烘焙品牌虎头局的广州分公司,曾经贴在办公室大门的讨款海报已被撕下,公司内部办公如常。

在经历了被员工及供应商追讨欠款的纠纷后,与虎头局相关的另一则消息或许让这家新消费品牌稍微松了一口气。1月12日,据媒体报道,虎头局已获得来自红杉资本和GGV纪源资本的融资,融资金额约为数千万元。

这无异于救命稻草。毕竟,在此之前,虎头局不仅是拖欠工资与货款,更接连传出裁员、批量关店等消息,经营危机引起广泛关注。

只不过,尽管已收到“续命钱”,但要改善经营处境,虎头局仍需一段时间。

1月12日,一名被欠薪的虎头局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公司2022年10月的工资,直到2023年1月初才结清,而11月的工资,还有半个月数额仍未到账,公司表示相关工资会在农历春节前发放。

1月16日,融资消息传出后,另一名虎头局在职员工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还是按此前定下的时间发工资,2022年12月的工资,会在1月28日发放。“至于年终奖,就不要想了。”该员工表示。

虎头局广州分公司/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不只是员工工资未结清,一名虎头局的湖北经销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虎头局仍欠其几十万元货款,具体付款时间未定,目前双方已终止合作。

新锐品牌、斩获明星机构的融资、靠着年轻化吸眼球的品牌定位在国内快速拓店、又在资本暂停输血后爆发经营危机……虎头局的起伏,正是近年来烘焙赛道发展轨迹的缩影。

如今,获得新一轮输血的虎头局,已调整经营模式,门店拓张从全直营转向开放加盟。而随着虎头局经营迎来拐点,烘焙赛道的发展也进入下半场。

针对当前经营情况,1月12日—16日,时代周报记者多次联系虎头局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01、烘焙明星搁浅

虎头局,全名“虎头局渣打饼行”,是2019年从长沙崛起的一家中式点心品牌。相比于传统中式点心,虎头局更强化品牌年轻人目标受众的印记,面向年轻人、年轻家庭提供日常新鲜烘焙点心。

2021年1月,虎头局完成了由红杉中国领投,IDG资本、挑战者资本跟投的Pre-A轮融资。到当前7月,虎头局又完成了近5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和老虎环球基金联合领投,红杉中国、IDG、天使投资人宋欢平跟投。

资本加持下,虎头局在国内开疆拓土。根据虎头局此前公布的信息,截至2022年11月22日,虎头局3年内在全国10座城市开出了超80家自营门店。这些门店,基本位于租金高昂的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但曾经风头无两的网红品牌,如今正面临困境。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仅虎头局广州分公司,近期就已进行了两次裁员。

1月16日,入职虎头局数月、近期被裁的陈愿(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她在职期间目睹了虎头局广州分公司的两次裁员,分别发生在2022年11月底与2023年1月初,裁员前广州分公司员工60多人,现已不足40人。

陈愿透露,公司的裁员理由是疫情影响下公司部分项目暂停,不再需要那么多员工。但在她看来,“这次广州分公司的两次裁员时间距离太近,很明显是有些坚持不住了。”

另据媒体报道,2022年年中,虎头局就已开启了人员优化,客服团队、会员中心、信息化中心相继解散。据报道,公司职能线*期最多达到三四百人,裁员后只剩一百余人。

虎头局广州分公司/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曾在虎头局工作过半年的蓝茜(化名)更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两年受疫情影响,虎头局的效益一直不太好,为此,公司早在2021年就曾阶段性裁员。

裁员以外,虎头局还被曝拖欠薪资、货款。2022年9月开始,虎头局员工的工资就出现延迟发放的情况,接近年底公司才给员工发出10月工资的一半。与此同时,公司员工还收到通知,自12月21日起,虎头局全体职能线员工开始放假,放假期间,所有员工工资按所在城市*工资发放。

因为拖欠货款和装修款,虎头局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办公室也被贴上了拖欠装修款的信息,也发生在2022年12月期间。

针对上述情况,虎头局曾对外回应称,为应对疫情影响,公司暂时性调整了部分非一线员工工资,占比较小。装修供应商因施工争议,正在协商尾款,公司将与供应商沟通。

同一时期,虎头局的门店规模也快速收缩。2022 年11月22日,虎头局公众号发布了文章《想和你聊聊虎头局的一些变化》(后已删除),坦言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决定暂时退出部分区域市场。目前,成都、重庆、北京三地的门店已被全部关闭。截至1月16日,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当前虎头局全国门店仅剩43家。

02、赛道泡沫出清

虎头局的跌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作为一个重仓线下渠道的品牌,疫情对客流量的冲击,无疑有致命影响。2022年5月底,虎头局开出了西南地区首店,到10月底决定闭店,中间正式营业时间不到半年。

一年左右时间拿不到新一轮融资,也断了虎头局的“输血”管道。2021年,虎头局接连拿下两轮融资,但2022年,公司在融资市场却“颗粒无收。

此外,尽管是家初创企业,但在员工口中,虎头局内部运营效率却颇有“大公司病”。陈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平日工作中,涉及部分包括项目借款、合同盖章等需要通过上海总部审核的事宜时,公司的审核流程较为拖沓。

以入职流程为例,“虎头局的入职合同需要上海总部盖章才能发放到员工手里,但直到我近期离职,经历3个月,都没拿到盖了章的劳动合同。”陈愿说道。

与运营效率被诟病相对应的是,虎头局似乎尚未摸索出一条独立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图源:虎头局官方微博

虎头局的发展,反映出新中式烘焙赛道的变化。

2022年以来,随着消费融资的热度降低,烘焙行业的融资事件减少。据IT桔子数据,2022年1—10月,我国烘焙食品行业投融资事件数为12起。反观2021年,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1—8月,烘焙行业投资事件多达22起,金额更是创新高,达57亿元。

但由于烘焙行业产品创新空间有限,产品口感雷同,且行业消费黏性不足,当前市场上的新中式烘焙品牌,面临内卷严重、产品同质化以及品牌山寨问题。

种种情况都意味着,眼下,比起会讲故事,能够在经营上降本增效、打磨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型,才是未来新中式烘焙品牌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03、新中式烘焙下半场

面对行业变化,目前虎头局已作出经营调整。

2022年12月,虎头局宣布开放加盟,称未来将转向直营+事业合伙人并行的规模化,并启动海外业务孵化。对于为何要走加盟店模式,虎头局创始人胡亭对外表示,在日常烘焙市场,一定规模的市场覆盖是做品牌的必经之路。从盈利效率、管理分工和利益分配角度考虑,变动的大环境下,合伙人制度更利于规模化成长。

陈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为了吸引加盟商,虎头局正在调整营销发力点。如今,虎头局除了在KOC上继续投入,品牌在线上电商的直播、投流都已暂停,目前主要推广线下门店。

图源:虎头局官方微博

烘焙赛道内的另一明星品牌墨茉点心局也已调整发展方向。

成立于2020年的墨茉点心局,主打现烤现制、国潮文化传承的产品理念,2021年一年内获得了来自美团龙珠、清流资本等机构的三轮融资。2021年,墨茉点心局也从出生地长沙起步,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进行布局。按照品牌创始人王瑜霄2020年时的计划,墨茉点心局的目标,是三年开店100家。

不过,到2021年底,意识到全国化布局所带来的运营管理压力后,墨茉点心局便收缩了战线,转向深耕湖南市场打磨商业模型。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墨茉点心局门店仅增长12家,相比2021年开店的58家,门店新增长数目减少了近80%。

在2022年12月的一次媒体采访中,王瑜霄表示,品牌未来将进行产品调整,比起以前为了稳妥起见跟着市场喜好走,未来墨茉点心局会在产品上与市场做出区隔,此外,墨茉点心局目前也在建设自己的工厂。

相比之下,近日“逆势”获得融资的泸溪河,似乎是赛道中走得最稳健的品牌。

近日,泸溪河获得数亿元融资,由百联挚高资本与龙柏资本联合领投。据悉,本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供应链建设和数字化升级等方面。

泸溪河成立于2013年,主打桃酥、蛋黄酥等新中式糕点,成立以来采取全自营的门店模式,并在南京、杭州、广州与北京建立了中央工厂,截至2022年,目前泸溪河全国门店已突破350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融资是泸溪河接受的首轮融资。

1月16日,无届创新资本合伙人谭志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由于消费投资热度走低,目前,在选择消费投资标的时,投资人的选择趋向于保守。“对于初创型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品牌,大家的顾虑会多一点,而成长期相对稳健的公司,则会受到青睐。这也是整体经营基础较好的泸溪河获得融资的原因。”谭志旺分析道。

但谭志旺进一步表示,外界对虎头局没必要太过苛责。“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磕磕绊绊很正常。作为一个初创品牌,虎头局所作出的探索,以及形成的品牌认知度,值得肯定。至于虎头局目前遇到的发展中挑战,这两年的市场的变化,也是目前大部分创业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需要给品牌时间去进行优化和调整。”

当潮水褪去,新中式烘焙赛道内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登录_2022年终大盘点,这些「大事件」改变了餐饮业……

0128

岁末年初,红餐网推出“2022餐饮业大事件”,回顾过去一年的标志性大事,以此铭记这特殊

2022年,餐饮业风起云涌。

这一年 ,疫情的反复席卷下,稳定营业成了绝大多数餐饮商家的奢望。不堪重压下,近50万家餐企离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28日,全国已有495457家餐饮企业注销吊销,仅上半年注销吊销的企业数量就超过了2020年全年;

这一年,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挑战公众的神经,“土坑酸菜”带给餐饮业一记沉重的教训;

这一年,“割韭菜”的明星餐饮集体退潮;

也是在这一年,长达三年的疫情终于走到尾声……

值此岁末年初,红餐网推出“2022餐饮业大事件”,回顾过去一年的标志性大事件,以此铭记这特殊的一年。

01

疫情全面放开,堂食回归!

但餐饮业又遇上了新的考验

2022年12月,优化防疫“新十条”发布。

紧接着,广州、北京、郑州、成都等多地陆续发布通知,恢复餐饮堂食。随后,全国范围内餐饮堂食都相继恢复。

从各地层层“减码”,到“新十条”出台,餐饮人盼了三年的全面放开终于来了!

毋庸置疑,全面放开释放出了积极信号,也让很多餐饮人看到了曙光。

放开后,餐饮业也确实迎来了一些烟火气的回归。红餐网在实地走访中就发现,恢复堂食的*周末,广州市各大商场商场内的餐饮店已经恢复堂食,上座率平均有5成左右,一些火锅店更是出现大排长龙的现象。

整体来看,一切都在向好。

但就在餐饮人欢呼疫情即将结束之时,现实很快又给了所有人一记重拳。

堂食开放后,伴随的是阳性病例呈几何级数增加,紧接着就开启了“阳阳阳”的接力赛,先是顾客,然后是餐厅服务员,最后是外卖小哥,无一幸免地加入“羊群”。

不少餐饮人表示,解封之后的三个月,恐怕是自2020年以来,中国餐饮业最困难的时刻。【点击查看:】

还有餐饮老板称,这个年关,才是真正的修炼场,熬过去,才能春风拂面,浴火重生。

尽管迈向复苏的过程仍然充满波折,但不管怎样,曙光已现。2023年餐饮人还要打起精神,迎接“过渡期”这场硬仗!

02

多地宣布重建社区食堂

引发餐饮行业热议

2022年10月底,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各市区应选取3至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试点社区应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老年服务站、食堂等系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试点时间自2022年10月开始,为期2年。

△图片来源:住建部官网

《通知》一出,引得舆论一片沸沸扬扬。随后,多地已发布或正准备重建社区食堂的消息也被细心的网友们一一翻了出来,比如:西安市国营安居大食堂馨和居店、曲江店于10月19日正式运营;河北省要求各市2022年至少要建设50家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到2025年达到每市建设不少于500家,全省不少于5000家的目标……

针对社区食堂,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声音。有人认为,“社区食堂”等同于“国营食堂”。对此相关部门也进行了辟谣,表示只是在鼓励新建小区中配件社区食堂等一系列便民日常设施,并非强制要求建设大批“国营食堂”。

还有人质疑,相关部门大力推广社区食堂,是否会影响到大众餐饮业?会不会抢走餐饮人的生意?

当时,红餐网也就此向多位业内人士、专家进行了了解。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表示,社区食堂可能会带来餐饮人担忧的市场竞争问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点击查看:】

2023年社区食堂能否发展顺利?能否形成一股新势力?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03

海底捞换帅

“最牛服务员”杨利娟接任CEO

2022年3月,海底捞官宣人事大变动,创始人张勇“退位”,卸任CEO职务,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及执行董事,而有“最牛服务员”之称的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杨利娟出任CEO,负责监督海底捞集团的管理及战略发展。

△杨利娟(右)与张勇一起敲钟

消息一出,很快就引发业内外热议。2020年末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采取了一系列在张勇主导下的门店扩张动作,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多变,这番“抄底”为海底捞带来的是严重的门店亏损,部分门店翻台率掉至3台以下。所以,杨丽娟的走马上任也被外界看作是海底捞为“及时止损”而做出的人事调整。

伴随杨丽娟的上任,海底捞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革。比如:着手关闭了一批盈利状况不佳的门店,采取了更审慎的开店策略;还有疫情期间各地门店积极采取了主动的“自救”措施,开展卖盒饭、卖早餐等业务。

纵观海底捞2022年整年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确实止住了进一步亏损的趋势,但火锅赛道历来竞争激烈,这家餐饮巨无霸未来的发展,可能也不轻松。

04

土坑酸菜引全国关注

相关餐饮企业被推上风口浪尖

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湖南插旗菜业公司的食品安全问题。

据报道,插旗菜业公司官网声称其拥有高标准室内腌制池300个,产出的酸菜均系企业自主腌制生产,但记者调查后却发现,其所谓代工生产的酸菜竟然都是对外收购而来的“土坑酸菜”。

而这些“土坑酸菜”完全没有经过卫生检测。根据曝光的视频,负责腌制“土坑酸菜”的工人们有的穿着拖鞋,有的光着脚,踩在酸菜上,就连称量酸菜的磅秤也是直接放到酸菜上。

问题曝光后,“酸菜”几乎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词汇。

由于插旗菜业被曝为多家知名餐饮企业代加工酸菜制品,一时间,五谷渔粉、肯德基等相关涉事企业也纷纷被推上风口浪尖。

随后,肯德基发表声明,称从未和插旗菜业有过任何合作,插旗菜业一直都不是肯德基的供应商。五谷鱼渔粉则发布了“致歉声明”,表示已经与插旗菜业终止了合作,并对相关酸菜原料进行了下架、全面停止使用并封存,等待相关部门的进一步检查。

或许是嗅到了危险来临的气息,作为与“酸菜”紧密相关的品类,太二酸菜鱼、姚姚酸菜鱼、鱼你在一起、江渔儿、首秀、渝是乎、有家酸菜鱼等各大酸菜鱼品牌,也纷纷在各自的官微或官博展示食材供应链以及质量检测报告,力证清白。【点击查看:】

“土坑酸菜”风波如今是过去了,但给消费者心理上带来的阴影,给企业带来的口碑重创值得餐饮业引以为鉴。未来餐饮品牌要持续长久地发展,餐饮人还需坚守责任与担当,守住食品安全这份底线。

05

上海餐饮复工不堂食

餐饮人发声请求支援

2022年6月1日,上海宣布解封。但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除部分偏远地区且在复工白名单内的餐饮企业,许多餐饮门店仍旧不能提供堂食。

复工不堂食,对很多上海餐饮店而言,是致命的打击。

在红餐网对一批上海餐饮老板的参访中也可以看到,上海餐饮业当时崩溃的三个核心难题集中在:复工不堂食,复业比停业还惨;房租、人工催命,巨额支出难以支撑;外卖不赚钱,撑不起门店开销。【点击查看:】

△图片来源:红餐网稿件截图

上海餐饮复工不堂食的信息当时也引发业内外广泛的探讨,一批餐饮人纷纷呼吁,期望在有效防控措施实施下,相关部门能根据疫情的实际情况,视不同情况确定堂食相关政策,不要简单一禁了之。合理安排复市,分片区、分批次放开堂食,给上海餐饮企业“松绑”,才能让餐饮企业早日回血。

事实上,自疫情以来,上海餐饮人一直拼尽全力自救,走到今天已历经了千难万险。

但好在,伴随防控政策的优化,堂食的全面回归,包括上海等多地的餐饮业未来势必将恢复生机。

06

瑞幸“翻身”

实现5年来*单季度全面盈利

去年上半年,瑞幸迎来了自品牌创立以来的“高光时刻”。

瑞幸一季度财报显示,总净收入24.05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同期的12.687亿元人民币增长了89.5%。自此,瑞幸实现了5年来*单季度全面盈利,经营利润实现扭亏为盈。

随后的二三季度,瑞幸仍然延续了快速上升势头,总净收入均实现了同比7成上下的增长。

一组组亮眼的业绩数据,让瑞幸一扫此前因财务造假被美股勒令退市的阴霾,其一波三折、“起死回生”的励志商业故事也开始为人津津乐道。从被“唱衰”到被“夸爆”,瑞幸仅用了两年。

与此同时,瑞幸从规模上也逐渐拉开与星巴克之间的距离。截至去年10月2日,星巴克中国的门店数为6021家,瑞幸咖啡全国门店总数达到7846家,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差距已扩大至1825家。而2021年同期这一差距仅为311家。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咖啡市场2023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806亿元,咖啡消费正在迈向日常化、刚需化,而这条赛道上正挤进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其中既有幸运咖、Tim Hortons、Manners等连锁咖啡品牌,也有李宁、中国邮政、脑白金等众多跨界玩家,它们都虎视眈眈。

对于刚打完了“翻身仗”的瑞幸,未来或还有硬仗要打。

07

喜茶开放加盟,发力非一线城市

作为新茶饮直营模式的代表之一,喜茶在去年11月中旬正式宣布放开加盟,并表示要在非一线城市以合适的店型开展事业合伙业务,引发业内关注。

一直以来都坚持不加盟的喜茶为什么会突然放开加盟?业内对此也展开了热烈讨论。【点击查看:】

△喜茶发布的招聘信息

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新式茶饮发展多年,早就进入到存量竞争的时代,加盟模式是现阶段喜茶必须要进行的探索;也有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喜茶放开加盟,有可能是在为上市做准备。

喜茶宣布开放加盟一事也再次掀起关于直营和加盟哪种方式更有利的探讨。不可否认,采用直营模式开店,能够更好地把控产品质量与服务,但这种重资产模式并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扩张。而采用加盟模式,企业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但需要解决加盟商、供应链的管理,以及食品安全等棘手难题。

到底选择直营还是选择加盟,对餐饮业而言,目前可能还没有标准答案。

08

门店破2万家,蜜雪冰城递交招股书

2022年9月,蜜雪冰城递交招股书,准备在A股上市,要做“国民连锁茶饮*股”。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蜜雪冰城公司共拥有门店22276家,包含22229家加盟门店以及47家直营门店,门店数量位居国内现制茶饮行业*。

依靠这2万多家加盟店,撑起了蜜雪冰城一年近19亿元的净利润 。招股书信息显示,2021年蜜雪冰城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8.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6.05%。

截至目前,蜜雪冰城仍然是新茶饮行业*一个门店数破万店的品牌。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 2021 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新零售成为行业发展重点领域 》的数据, 我国现制茶饮门店有约 39 万家,其中有很多是处于下沉市场。由此来看,蜜雪冰城还只有 2 万多家店,未来似乎还有可观的发展空间。

未来蜜雪冰城能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增长的空间有多大?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09

遭敲诈勒索

唐山餐厅老板实名曝光黑社会

2022年6月,唐山某烧烤店发生一起恶性伤人事件,一男子酒后搭讪女子不成,对正用餐的女子大打出手,引发众怒。

事件发生后不久,唐山一家蛋糕店老板也手持身份证,在短视频中曝光当地一黑社会团伙对其进行敲诈勒索,同时多达20多次在其店里闹事,甚至暴力打砸门店。

△图片来源:店小二说事视频号

针对此事,红餐网*时间跟进进行了报道。【点击查看:】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以及蛋糕店老板实名举报黑社会事件,当时也引发了大批餐饮人的关注。不少餐饮人表示自己曾遭遇过类似的经历,对地痞流氓骚扰、闹事这类乱象感到深恶痛绝。

无疑,餐饮业作为线下实体经济的一部分,经历疫情导致门店无法正常经营已经够苦了,如果再遇到黑社会滋扰等社会问题,生意将难上加难!

10

紫燕百味鸡成功上市

卤味“三国杀”变“四国杀”

2022年9月,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燕食品”)正式登录上交所主板。

经历了两年多时间的漫长等待,紫燕百味鸡终于成为继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之后的第四家上市卤味企业。

△ 图片来源:紫燕食品

尽管在规模、市值和知名度上,紫燕食品与头部品牌绝味食品仍有一定差距。但紫燕百味鸡的优势也很明显,有33年积淀的好口碑,有成熟完整的连锁化体系,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都不弱。再加之“佐餐熟食”的差异化定位,使其面对的是体量更大的家庭消费市场,未来可发挥的空间还很大。

可以预见,伴随紫燕食品的上市,未来无疑也将推动卤味赛道的竞争进一步升级。

11

搅局外卖,抖音发力餐饮业

伴随着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中国餐饮行业的经营方式完成了多重跨越。

而抖音依托着巨大流量优势,正成为餐饮商家新的战场。红餐网注意到,过去一年,抖音也在餐饮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比如:2022年7月,抖音生活服务联合红餐网共同发起了“共话餐饮· 助力复苏”圆桌沙龙活动,助力餐饮业复苏发展;

再比如8月,抖音和饿了么携手开启深度合作。双方称,将共同探索本地生活服务的新场景升级,通过优质的内容、丰富的商品和高效的物流配送,深度连接商家与消费者,在视频化时代带来“即看、即点、即送”的本地生活新体验。

根据抖音生活服务在全国服务商伙伴大会上披露的信息,截至去年10月25日,抖音生活服务已经覆盖全国377个城市,整体交易金额增长30多倍。

这意味着,抖音生活服务已经从探索、尝试阶段走向了成熟、发力阶段。未来,对于参与其中的餐饮商家来说,这无疑也将会是一次新的机遇。

12

贤和庄闹剧,明星餐饮暴雷

2022年5月初,多位贤合庄加盟商来到成都贤合庄总店门口维权。

不少加盟商痛批贤合庄“割韭菜”,“加盟的时候说,十个月到十五个月回本的,现在血本无归!”

据了解,“贤合庄”是艺人陈赫参与创立的网红火锅连锁品牌,自2019年起迅速扩张,仅用1年半时间就将加盟门店开到了全国,在2021年时门店数量超过了800家。然而,从2020年下半年起,贤合庄门店接连传出倒闭的消息。

维权事件发酵后,有媒体发现,陈赫已悄然退出福建贤合庄品牌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股东行列。同时,福建省贤合庄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更名为福建省贤合庄餐饮有限公司。

事实上,贤合庄只是近两年破灭的明星餐饮“泡沫”之一。2022年6月,关晓彤个人因天然呆奶茶店非法开放加盟被加盟商告上法庭;孙艺洲的“灶门坎卤味烧烤”、郑恺的“火凤祥”鲜货火锅、杜海涛的淮河路“辣斗辣”火锅店、钱枫加盟开设的“井格老灶火锅”也都相继出现了大量门店歇业关门的情况;还有主持人孟非和明星艺人黄磊的“黄粱一孟”火锅店在点评平台上已搜索不到相关信息。

随着贤合庄、天然呆等明星品牌的败落,明星餐饮落得一地鸡毛。未来,曾一度引发粉丝疯狂打卡的明星餐饮店或将迎来退潮。

结  语

2022年,三年疫情终于落下帷幕。

告别2022年,餐饮业也将迎来拐点,但餐饮人的2023年注定也不会风平浪静。

红餐网创始人陈洪波曾说:“餐饮业即将进入真正比拼综合实力的时代,当一批企业被清出场后,最终经受住考验的优秀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红餐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