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2023年,手术机器人往哪卷?

0227

尽管不确定性与复杂交织,2022年手术机器人仍以29起投融资事件佐证了医械“皇冠上的明珠”之名确有其实。

精锋医疗、思哲睿两家腔镜手术机器人厂商与骨科机器人厂商键嘉医疗已经踏上了征战二级市场的旅途,7月8日,“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股”润迈德成功登陆港交所,市值超60亿港元。

手术机器人成为资本香饽饽的原因显而易见——市场空间想象力大、毛利率高、成长性优。招股书中极其喜欢强调的关键点为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手术机器人可以极大缓解医疗资源短缺现状,有效提高手术精确度。换言之,只要精准医疗的需求存在,手术机器人便大有可为。

机构的测算也迎合了这一乐观,有机构统计2021年全球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已达到704亿元,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3994亿元。

但是现实远比纸面财富来得曲折,限价风波让骨科手术机器人在2022年初春陡生料峭寒意,9月中旬湖南医保局率先挥起价格大刀,几近脚踝斩的定费让券商勾勒出的造富神话成为泡沫,一时间手术机器人行业风雨如晦。幸运的是,千亿贴息贷款政策的落地,为行业送来了几缕暖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术机器人的落地。

资本的火热与商业化之困形成了鲜明且剧烈的反差,手术机器人这一骄子也不可避免地历经浮沉。置身其中的企业们,又该向何处驶去?

01

拿证大爆发

产品获批,不仅是企业证明自己研发实力的“验金石”,也是商业化的基石。

经历过数年的投融资积累,企业们备足了资金,为产品研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相较于2021年全年只有六款产品获批,2022年手术机器人获批产品呈现了大爆发状态。据亿欧大健康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共有15款产品获批,其中腔镜三款,骨科10款获批,神经外科两款。

这一盛况业内早有预料,有投资人2022年初在接受亿欧大健康采访时透露,国产手术机器人将在2022——2023年迎来大规模的注册落地,赛道会有显著的爆发机会。支撑此判断的依据之一是时间与技术的积累。

国产手术机器人发展已有数十年,2007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如春雷轰鸣,打开了手术机器人研发之路,为行业培养了诸多人才,此后的创业者也与这个计划有着千丝万缕的机缘。

三年后,科研学者主导的国产机器人项目陆续进入临床,不同术式的手术机器人兴起。2015年,随着政策端对手术机器人频开绿灯,国内手术机器人正式进入百花齐放时代,以微创机器人为代表的企业们便成立于此时。

从研发、产品定型到注册审批,手术机器人的每一个环节近乎以年计时。有骨科手术企业向亿欧大健康透露,产品从*代型式检验到获得NMPA三类证,大概历时五年之久。结合成立时间不难判断,徘徊在获批关口的企业们将在2023年继续迎来自己的“丰收年”。

等企业们迈过了落地、融资、拿证三道坎,将迎来竞争更加残酷的商业化时代。

02

腔镜手术机器人“四国杀”

腔镜手术机器人因适应证广泛以及达芬奇系列手术机器人缔造的传奇吸金史,一直被资本寄予厚望,也是国产达芬奇们的必争之地。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20年腔镜手术机器人吞食了全球手术机器人领域63%的市场规模,这一数字还会肉眼可见的增长。

随着微创机器人、康多机器人、精锋医疗的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多孔领域已形成“1(进口)+4(国产)”的竞争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RALRP(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应用或能推开腔镜手术机器人的“钱景”之门。此前这一应用被达芬奇牢牢把持,新获批的图迈与精锋可以打破这一掣肘。

在发达国家,它早已甩下了传统的开放手术与普通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成为前列腺癌根治术的金标准,也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多的机器人手术。

究其原因,前列腺身处男性“隐秘的角落”——下腹部盆腔深处,位于膀胱颈和泌尿生殖隔膜之间,且被诸多器官所包绕,操作难度可想而知。国家卫生健康委曾发布《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依据复杂情况、难易程度、风险性将手术依次分为四级。泌尿外科的前列腺癌根治术赫然被归为四级手术,意味着难度最高。

解剖结构复杂、视野受限、手术难度高使得泌尿外科成为腔镜手术机器人掘金的沃土。以2021年中国达芬奇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量按科室拆分,泌尿外科独揽45%份额。西南证券在研报中曾指出,高难度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紧迫,患者对价格不敏感等特点,也是初期逐项转向机器人手术的重点。腔镜机器人手术在泌尿癌症领域的临床优越性将是腔镜机器人打开市场的*步。

对于高难度术式,腔镜机器人手术带来的是手术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海通国际研究团队认为,医生、医院、患者接受腔镜机器人手术的逻辑逐渐从“Why”变为“Why not”,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泌尿外科阶段的放量。

即便同年获批,应用手术差异却能帮助企业打开不一样的星辰大海。当下国产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角逐者快速涌入,谁能在获批速度、适应证、产品安全性等关键卡口*对手,在一方沙场上便有了立足优势。

与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相比,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具有创口小、切口隐蔽、能适应狭窄腔道、恢复更快等优点,一直被视为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未来趋势。

不过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仍是待开垦的处女地,中国尚无获批的产品,仅术锐、微创机器人、精锋医疗等公司正开发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03

骨科手术机器人即将肉搏

骨科手术机器人一直是资本的“心头好”,在真金白银的支持下,骨科手术机器人2022年至少有10款产品获批,以关节置换手术、脊柱手术产品为主。

从手术参与类型来看,骨科手术机器人大致分为三类:关节置换手术、脊柱手术、骨科创伤手术。关节手术机器人可以解决骨质精准切除、假体精准安放等问题;脊柱手术机器人则主要用于椎弓根钉固定术,帮助医生突破视野受限、术中不可连续可视化等;创伤手术机器人多用于长肢骨骨折复位手术,提高置入准确性,由于创伤的复杂性,少有人涉足。

随着新获批产品涌入,关节手术机器人、脊柱手术机器人均至少有五家获批产品,处于临床试验、临床前研发检测的企业还有数十家。既有史赛克、美敦力、捷迈邦美这样的跨国企业,也有天智航、微创医疗、铸正机器人等实力玩家。与此同时,还有新玩家不断涌入,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已经硝烟弥漫。

没有配额政策限制,是骨科手术机器人增速高于腔镜赛道的直接原因。

腔镜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属于乙类大型医疗设备,必须遵守国家配置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曾发布《关于调整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于2018年至2020年期间将配置的手术机器人数量由225台增至268台,但并无就2021年及2022年颁布配置计划。

在配额政策没有放开之前,腔镜手术机器人很难预测增量爆发期何时而至。没有这一“紧箍咒”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迎面撞上了人口老龄化和骨科患病率不断提升的时代机遇,点燃了投资机构与企业的热情。易凯资本曾在行研中指出,骨科手术机器人资本市场最热。自2016年以来,海外投资额增长超300%,总投资达到13.6亿美元;国内总投资额也超百亿元。

DRG付费、人工关节、脊柱等骨科耗材集采,也加大了医院引进手术机器人的意愿。

即便资本、利好、从业者蜂拥而至,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全过程干预程度仍不乐观。曾有投资人向亿欧大健康指出,目前骨科手术机器人只能参与相关手术的几个环节,未能覆盖全流程,临床获益程度有限。

企业们也试图攻克这一难题,“关节手术机器人是在天玑2.0基础上研发,2023年将推出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平台,适应证将覆盖创伤、脊柱和关节。天玑3.0预期实现主动、智能等特点。”2022年4月,天智航在投资者交流会上如此介绍。

相关学者对于这一问题业已有了思考。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段星光教授曾在2022年智友科学家沙龙分析道:“人机协同是智能操作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突破的重点方向,基于医生监督半自主模式,融入约束信息在线规划、结合意图识别方法,可以拓展当前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现有能力,完成更多术式,实现更好性能。”

未来2—3年,骨科手术机器人或将迎来大洗牌局面,如果仅有单一、专科功能,很难得到大三甲医院的青睐。向高处走,骨科手术机器人需切实解决临床需求,实现更多术式覆盖,未来才能一览众山小,创造吸金神话。

04

抢占下沉市场

“拿证只是开始,必须有很多医院愿意用,并且能够频繁用,成为医生的刚需,最后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商业。”天智航董事长张送根在上述会议中语重心长说道。

这一番话何尝不是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们的希冀,拿下商业化的入场券之后,把设备大量铺开,再以耗材铸就第二增长曲线。但是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目前仍处于导入阶段,可能要经过漫长的蛰伏期。

如何把手术机器人这个“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医保局率先出手了。2022年两份文件,让厂商们心头一紧。

2022年3月初,一份“关于征求《关于完善“骨科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辅助操作价格及相关策的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在业内流传。文件首次规定:手术机器人只具备和发挥导航定位功能的,每例手术加收比例最高不超过40%,核心术式价格每例5000元以上的,加收标准按每次2000元封顶。

六个月后,湖南医保局利剑出击,让流传变成现实。更为关键的是,文件首次将手术机器人划分为“只发挥手术规划功能”、“只具备和发挥导航定位功能”、“采用机器人技术的辅助手术设备和辅助手术系统”三类,限价范围全覆盖。

还未盈利的手术机器人企业们,便要接受控费这一拷问。尽管行业仍处于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中,湖南医保局政策并未扩展至全国,他们却必须未雨绸缪——提高产品临床价值、下沉基层或出海。

拓展术式、覆盖更多适应证已成为行业心领神会的共识。业内目前选择的策略则是,以多功能手术机器人抢占大三甲医院,价格较为便宜的专科机器下沉基层,达到大规模入院。

直观复星、天智航、微创机器人、柏慧维康、铸正机器人等公司均提出了下沉基层医院的策略,以此提高综合手术量,摊薄设备成本。

客观来讲,基层医院亟需手术机器人来达到均质化、标准化的高质量医疗。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进曾公开表示,如果手术机器人可以下沉到二级或者二级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就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压力,解决基层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这与骨科机器人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和,浩悦资本曾一针见血指出,骨科机器人核心价值是解决不同经验、年资的医生手术效果/植入精度的均一性问题,让广大的基层医生能够快速上手并接近于专家主任的手术水平。当骨科手术机器人快速走向三乙、二级医院,将助推骨科手术快速放量,更快获得规模化付费。

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则考虑避开老大哥达芬奇的锋芒,以价格、服务等优势下沉基层市场。微创医疗机器人首席商务官兼资深副总裁刘雨曾对媒体做出预判,未来几年中,在图迈的装机量上,三乙、二级医院的数量会更大,不过手术量上还是三甲医院占优,三乙、二级医院的手术量和高难度手术都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期。

下沉的同时,出海计划也在酝酿中。微创机器人自主研发的膝关节导航定位系统鸿鹄获得FDA认证,天智航计划先从欧盟认证开始,后续进入美国市场。归根结底,手术机器人需要在落地场景实践中不断反哺技术开展更新迭代,以此更好满足医生与患者需求。

结 语

回望2022年,手术机器人曾经历过冷风彻骨一夜,也曾苦于亏损难解。在种种不确定性与质疑中,从业者们依然笃定前行,用十余款获批产品来自证实力,填补了精准医疗蓝图的一角。

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手术机器人仍需要时间积淀。眼下从业者们多举措并行,试图提升手术机器人装机量、手术量与全过程干预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颗明珠终将会熠熠生辉。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测速_ChatGPT背后模型被证实具有人类心智,学术圈轰动

0226

ChatGPT原来是拥有心智的?!

“原本认为是人类独有的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ToM),已经出现在ChatGPT背后的AI模型上。”

这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最新研究结论,一经发出就造成了学术圈的轰动:

这一天终于猝不及防地来了。

所谓心智理论,就是理解他人或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包括同理心、情绪、意图等。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

davinci-002版本的GPT3(ChatGPT由它优化而来),已经可以解决70%的心智理论任务,相当于7岁儿童;

至于GPT3.5(davinci-003),也就是ChatGPT的同源模型,更是解决了93%的任务,心智相当于9岁儿童

然而,在2022年之前的GPT系列模型身上,还没有发现解决这类任务的能力。

也就是说,它们的心智确实是“进化”而来的。

 论文在推特上爆火

对此,有网友激动表示:

GPT的迭代肯定快得很,说不定哪天就直接成年了。(手动狗头)

所以,这个神奇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01、为什么认为GPT-3.5具备心智?

这篇论文名为《心智理论可能在大语言模型中自发出现》(Theory of Mind May Have Spontaneously Emerged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作者依据心智理论相关研究,给GPT3.5在内的9个GPT模型做了两个经典测试,并将它们的能力进行了对比。

这两大任务是判断人类是否具备心智理论的通用测试,例如有研究表明,患有自闭症的儿童通常难以通过这类测试。

*个测试名为Smarties Task(又名Unexpected contents,意外内容测试),顾名思义,测试AI对意料之外事情的判断力。

以“你打开一个巧克力包装袋,发现里面装满了爆米花”为例。

作者给GPT-3.5输入了一系列提示语句,观察它预测“袋子里有什么?”和“她发现袋子时很高兴。所以她喜欢吃什么?”两个问题的答案。

正常来说,人们会默认巧克力袋子里是巧克力,因此会对巧克力袋子里装着爆米花感到惊讶,产生失落或惊喜的情绪。其中失落说明不喜欢吃爆米花,惊喜说明喜欢吃爆米花,但都是针对“爆米花”而言。

测试表明,GPT-3.5毫不犹豫地认为“袋子里装着爆米花”。

至于在“她喜欢吃什么”问题上,GPT-3.5展现出了很强的同理心,尤其是听到“她看不见包装袋里的东西”时一度认为她爱吃巧克力,直到文章明确表示“她发现里面装满了爆米花”才正确回答出答案。

为了防止GPT-3.5回答出的正确答案是巧合——万一它只是根据任务单词出现频率进行预测,作者将“爆米花”和“巧克力”对调,此外还让它做了10000个干扰测试,结果发现GPT-3.5并不仅仅根据单词频率来进行预测。

至于在整体的“意外内容”测试问答上,GPT-3.5成功回答出了20个问题中的17个,准确率达到了85%

第二个是Sally-Anne测试(又名Unexpected Transfer,意外转移任务),测试AI预估他人想法的能力。

以“约翰把猫放进篮子后离开,马克趁他不在,把猫从篮子里放进盒子里”为例。

作者让GPT-3.5读了一段文字,来分别判断“猫的位置”和“约翰回来后会去哪里找猫”,同样这是它基于阅读文本的内容量做出的判断:

针对这类“意外转移”测试任务,GPT-3.5回答的准确率达到了100%,很好地完成了20个任务。

同样地,为了避免GPT-3.5又是瞎蒙的,作者给它安排了一系列“填空题”,同时随机打乱单词顺序,测试它是否是根据词汇出现的频率在乱答。

测试表明,在面对没有逻辑的错误描述时,GPT-3.5也失去了逻辑,仅回答正确了11%,这表明它确实是根据语句逻辑来判断答案的。

但要是以为这种题很简单,随便放在哪个AI上都能做对,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者对GPT系列的9个模型都做了这样的测试,发现只有GPT-3.5(davinci-003)和GPT-3(2022年1月新版,davinci-002)表现不错。

davinci-002是GPT-3.5和ChatGPT的“老前辈”。

平均下来,davinci-002完成了70%的任务,心智相当于7岁孩童,GPT-3.5完成了85%的意外内容任务和100%的意外转移任务(平均完成率92.5%),心智相当于9岁孩童。

然而在BLOOM之前的几个GPT-3模型,就连5岁孩童都不如了,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心智理论。

作者认为,在GPT系列的论文中,并没有证据表明它们的作者是“有意而为之”的,换而言之,这是GPT-3.5和新版GPT-3为了完成任务,自己学习的能力

看完这些测试数据后,有人的*反应是:快停下(研究)!

也有人调侃:这不就意味着我们以后也能和AI做朋友了?

甚至有人已经在想象AI未来的能力了:现在的AI模型是不是也能发现新知识/创造新工具了?

发明新工具还不一定,但Meta AI确实已经研究出了可以自己搞懂并学会使用工具的AI。

LeCun转发的一篇最新论文显示,这个名叫ToolFormer的新AI,可以教自己使用计算机、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来改善它生成的结果。

甚至还有人已经搬出了OpenAI CEO那句“AGI可能比任何人预料的更早来敲响我们的大门”。

但先等等,AI真的就能通过这两个测试,表明自己具备“心智理论”了吗?

02、会不会是“装出来的”?

例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群看过研究后就认为:

AI应该只是学得像有心智了。

既然如此,GPT-3.5是如何回答出这一系列问题的?

对此,有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猜测:

这些LLM并没有产生任何意识。它们只是在预测一个嵌入的语义空间,而这些语义空间是建立在实际有意识的人的输出之上的。

事实上,作者本人同样在论文中给出了自己的猜测。

如今,大语言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擅长生成和解读人类的语言,它逐渐产生了像心智理论一样的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GPT-3.5这样的模型就真正具备了心智理论。

与之相反,它即使不被设计到AI系统中,也可以作为“副产品”通过训练得到。

因此,相比探究GPT-3.5是不是真的有了心智还是像有心智,更需要反思的是这些测试本身——

*重新检查一下心智理论测试的有效性,以及心理学家们这数十年来依据这些测试得出的结论:

如果AI都能在没有心智理论的情况下完成这些任务,如何人类不能像它们一样?

属实是用AI测试的结论,反向批判心理学学术圈了(doge)。

03、关于作者

本文作者仅一位,来自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专业的副教授Michal Kosinski。

他的工作内容就是利用前沿计算方法、AI和大数据研究当下数字环境中的人类(如陈怡然教授所说,他就是一位计算心理学教授)。

Michal Kosinski拥有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心理测验学和社会心理学硕士学位。

在当前职位之前,他曾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进行博士后学习,担任过剑桥大学心理测验中心的副主任,以及微软研究机器学习小组的研究员。

目前,Michal Kosinski在谷歌学术上显示的论文引用次数已达18000+。

话又说回来,你认为GPT-3.5真的具备心智了吗?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量子位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登陆_日赚500美元?谁在用ChatGPT「一夜暴富」

0225

最近,龙卷风级别的“风口”,非ChatGPT莫属。

美国Open AI公司发布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仅两个月圈粉1亿用户。它能聊天、会编程、写剧本,甚至还能替总统写发言稿,连马斯克都形容它“Scary good(好到吓人)”。在朋友圈,关于ChatGPT的讨论不断刷屏,甚至引发了“它会取代人类工作”的担忧。

《天下网商》发现,从2月7日到8日连续两晚,爆火的ChatGPT都因访问量激增而宕机,多位网友尝试更换浏览器都表示登陆不上,且一直收到“满负荷运转”的提示。在等待服务器恢复的页面上,ChatGPT“别出心裁”地编出一段机房工程师赶工抢修的情景剧,以安抚用户焦急等待的心。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ChatGPT正式发布以来,虽然还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也尚未给OpenAI和相关AI公司贡献利润,但资本市场里以此为概念的炒作早已开始。

在美股市场,原本名不见经传的AI公司火了起来,提供资讯整合工具、国防情报的AI公司BigBear.ai,股价自ChatGPT问世以来累计上涨了500%;在国内市场,汉王科技日前收获七连板,被炒成这一轮ChatGPT概念股的“龙头”;在加密货币市场,有人发布同名“山寨币”ChatGPT圈钱,该币“横空出世”后快速暴涨1800%,而后单价快速暴跌至最高价的四十分之一……

ChatGPT问世后美股AI公司BigBear.ai被爆炒

除了资本市场的疯狂,大量宣称“利用ChatGPT一夜暴富”的信息也正充斥于社交媒体。目前看来,ChatGPT开启的新一轮技术繁荣还没真正到达,但一场“圈钱战”已燃烧到了跟前。

Youtube、抖音等视频平台上,不少人制作与ChatGPT相关的短视频。他们或者教人用ChatGPT赚钱,或者用山寨软件分销发展下线。《天下网商》发现,其中不少都是打着ChatGPT的“骗钱术”。

靠ChatGPT能躺赚?

最近,在Youtube上出现了一大批教你如何用ChatGPT生成的内容实现“日赚100美元”“一步步教你以最懒方式日入500美元”“每5分钟入账5美元”的博主,这些视频十分火爆,动辄数十万的播放量。

他们常见的方案有:首先让你注册一些“为自由职业者提供兼职、会为博主支付稿费”的平台,然后搜索当日热门话题或者排行类的话题,如“亚马逊上最火的10款笔记本电脑”“2023年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等,将其让ChatGPT生成大量内容后来获得稿费和报酬;让ChatGPT分章节生成一个关于某个主题的人生指南类书籍大纲,并分章节继续生成更多内容,最终将AI写作的内容校对,复制到网文平台上发表,圈粉对话题感兴趣的读者付费阅读;在学校作业求助网站,用ChatGPT生成的内容回答学生们的付费问题,然后领取赏金……

这些靠着“复制+黏贴”就能“一夜暴富”的暴富计划还有很多变种。下方评论区有部分网友表示,这些方法看起来不错的样子,而更多的网友在质疑:“如果你的方法这么有效,你为什么不自己去赚这个钱,还在这里做视频教人呢?”

实际上,这些博主大肆宣传ChatGPT的“捞金神话”,与其说是感受到了真正赚钱的便利,不如说是为了在ChatGPT的热度上把握流量密码、博取眼球。《天下网商》发现,ChatGPT很善于填充和堆砌出让人乍看之下“不明觉厉”(网络用语,虽然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的内容,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内容往往空洞而重复,像是一个十分善于和稀泥的高手,回答出的一长串车轱辘话,让低质量的内容大量滥用、充斥于网络空间。

或许,ChatGPT上述的滥用还不会造成被骗者的直接损失,而另一种的滥用正在制造更大的骗局。

据跨国数据安全公司Check Point披露,已有人利用ChatGPT的编程能力用Python创建了一个密码窃取程序,内置在网络钓鱼邮件中实施诈骗。原本技术能力较低的网络犯罪分子拥有了新式武器。OpenAI的开源特性,让其难以规避这类情况的发生。据DarkReading报道,自去年11月30日ChatGPT上线以来,12月网络钓鱼邮件的数量暴增了260%,12月多达1.69亿封,这与ChatGPT新工具的兴起不无关系。

DarkReading报道《随着ChatGPT和AI的出现,网络钓鱼激增》

“披着新外衣的传销”

《天下网商》发现,在抖音和微信视频号里,“一周涨粉5千,变现1个W”的ChatGPT赚钱大法也在传播。不少博主正利用中国登陆注册账号不便利,推出假“ChatGPT”收取费用。

原本OpenAI的网站免费开放ChatGPT的问答,到了博主这里却变成了付费的,不知情的用户需支付“28元300条提问、88元1300条”的提问费用。而据《天下网商》考察,这些回答问题的AI机器人并非真实的ChatGPT,而是山寨版的聊天机器人,效果与ChatGPT大相径庭。

这样的博主甚至还在发展层层下线,推出会员分销业务,将所谓的“ChatGPT服务”接入微信服务号,包装成订阅模式的聊天机器人服务,再用更高额的入门费引入合伙人、代理人,赚取30%-50%佣金进行分销盈利。

在“月赚10万元”、“销售上万”这样的吸睛宣传下,更多人被吸引着投入其中。这样的“ChatGPT赚钱大法”无异于“披着新外衣的传销”。

与此同时,在手机应用商店,目前还有大量的“李鬼”APP蹭着ChatGPT的热度在继续“收割”。

取名为“ChatAI”“AI Chat For GPT”等名称的一大波中文版聊天机器人在线上,而一旦用户下载使用则立即提示充值,需支付买“28元包月”“168元包年”的套餐,从用户评论来看,不仅这些付费的APP不是ChatGPT,响应速度慢,而且回答更是质量低下,有人怒而写下:“还是那骗多少是多少的生态。”

我们距离ChatGPT的应用还有多远?

ChatGPT出色的内容生成能力,让人看到了新一轮技术繁荣的可能性。但待它形成真正的商业模式,从概念走向现实产品,为企业实现真正的盈利,并应用到各个行业成为人们的省力和赚钱工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如今的我们还处在ChatGPT的“萌芽时代”,急功近利地变现收割,如此带来的不是技术的革新,而是一阵不切实际的虚火和泡沫。

2月8日晚间,谷歌跑步上线AI对话机器人的巴德就“翻车”了。

在“可以告诉我9岁的孩子关于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有哪些新发现?”的问题中,谷歌AI巴德机器人错误地将“拍摄了太阳系外行星的*张照片”作为其中答案之一,最终产生了误导,这也让谷歌蒸发了高达1000亿美元的市值。

而这样的错误,也正凸显了AI聊天机器人取代搜索引擎*的问题——它们会编造内容。

ChatGPT同样如此,它总倾向于自信满满地将不正确的内容陈述为事实,因此在回答中不可避免地给出了一些有问题的答案。有算法工程师让ChatGPT解释曹操是谁,它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内容,还将《红楼梦》也作为曹操的文学作品之一;《天下网商》测试让ChatGPT背诵一下岳飞所写的《满江红》,结果它“一本正经”给出的答案,是一篇它“胡诌”的将苏轼《赤壁赋》、王勃《滕王阁序》编在一起的诗句。

ChatGPT错误地回答了《满江红》的内容

正如OpenAI CEO山姆·柯曼所说:“ChatGPT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局限性,在某些事情上它已经做得很出色,以至于给人一种它很强大的错觉。现在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依赖它是错误的,这只是为科技进步提供了一个预览,我们在真实性和稳定性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OpenAI CEO山姆·柯曼在推特直言ChatGPT的局限性

Chat GPT刮起“龙卷风”,它为我们描绘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无限前景。在一片虚火与泡沫中,Chat GPT只是刚刚吹起浪潮和号角。距离AI生成式机器人真正的赢家出现,还有一场充满考验的漫长马拉松。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天下网商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注册_2023未来健康论坛圆满落幕,余杭初现数字医疗未来版图

0224

2023未来健康论坛圆满落幕,余杭初现数字医疗未来版图

2 17 日,2023 未来健康论坛暨CB Insights 数字医疗150 发布及解读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成功举办,除了2022 年度CB Insights Digital Health 150 入选企业名单之外,峰会亦同期重磅发布了DeepTech Insights 中国数字医疗企业图谱,并在现场做了解读。本次峰会由余杭区委组织部(人才办)、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管委会、《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CB Insights 中国主办,DeepTech、云樾科技(杭州)有限责任公司协办。中共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及省、市、区组织部(人才办)、经信、科技、卫健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出席本次峰会。

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Mohamad Sawan (默罕默德·萨万)应邀出席,连同包括阿里健康副总裁陈波、京东方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张伟、勃林格殷格翰数字化产品负责人Hong Wa Poon、臻络科学创始人兼CEO 任康、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远也科技创始人兼CEO 丁也在内的近300 位知名专家学者、科技企业创始人、投资机构决策者、政策决策者齐聚杭州余杭,以精彩纷呈的演讲和圆桌讨论等形式,研究讨论了数字医疗产业当下最热话题、最新趋势和未来风向。

峰会伊始,中共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代表东道主,在开场致辞中对与会的领导、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并表示自去年以来,余杭区开启了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的新征程,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余杭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1 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7 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6 家,已上市企业4 家。
刘颖还进一步指出,此次论坛举办地的未来科技城,也抓住了数字健康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强大竞争力,已初步形成以人才引领、硬核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新兴产业。此次论坛的举办,将为未来科技城数字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据悉,本次峰会是余杭区新春纳才的重磅活动之一。近期,余杭区还召开了强信心、拼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制定出台五大产业生态圈等一揽子政策,其中就包括打造生物医药生态圈。余杭正聚焦创新药研发、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互联网+”专业健康服务三大细分领域产业方向,力争到2025 年生态圈产值规模突破500 亿元,努力成为数字医疗和未来健康产业新高地。
接下来,余杭将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牵引,深入落实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深化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加快推动数字健康领域人才集聚,擦亮余杭生命健康产业的数字招牌,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凝智聚力、增色添彩。
接下来,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Mohamad Sawan(默罕默德·萨万)为大会致辞。他首先介绍了自己长期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也即智能可穿戴和植入式医疗设备,主要专注于阿尔兹海默症、失明、癫痫和中风等适应症。随后,他表示在中国、在杭州,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信息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而余杭区乃至未来科技城出色的服务和环境十分有利于鼓励研究人员探索学术前沿和科研与产业的结合,是孵化初创高科技公司的绝佳场所。最后,他表示对本次峰会上即将发布的CB Insights 数字医疗150 DeepTech 中国数字医疗科技创新企业图谱十分期待。

随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联合出版人、DeepTech 联合创始人陈禺杉代表主办方进行致辞,并正式发布2022 年度CB Insights Digital Health 150(全球数字医疗150 强)名单。同时,陈禺杉还对这一全球数字医疗发展趋势风向标的近年发展变化做了精彩的解读。

紧接着,DeepTech Insights 中国数字医疗企业图谱在峰会上重磅发布,与会的省、市、区领导及主办方DeepTech 共同上台揭晓了这一图谱。

接下来,DeepTech 研究总监宋宁在演讲中解读了当前数字医疗的主要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并表示数字医疗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政策驱动,为行业中的技术型企业带来大量的成长空间和增长机会。她进一步表示,DeepTech 长期关注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发展,并力图透过DeepTech Insights 中国数字医疗企业图谱高亮新兴力量和塑造者,助推中国的数字医疗产业健康成长。

发布仪式过后,数十位行业专家围绕数字医疗的现状、未来发展进行主题分享、圆桌讨论。在产业巨头创新成果与前沿洞察特别环节上,阿里健康副总裁陈波、京东方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张伟、勃林格殷格翰数字化产品负责人Hong Wa Poon 先后发表主题演讲,代表赛道内的巨头企业分享了行业洞见与战略创新方向。其中,陈波为大家勾画了阿里健康作为头部企业在普惠可及理念下的数字医疗实践,张伟则从数据出发,描绘了大数据、AI、物联网加持下的未来医院和未来社区。值得一提的是,Hong Wa Poon AI、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沉浸式XR 等科技产品,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健康管理的未来图景。

在随后的未来健康新势力创新研究与成果分享特别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科和肿瘤科副主任医师、Human Longevity 公司长寿医师Evelyne Bischof,臻络科学创始人兼CEO 任康,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远也科技创始人兼CEO 丁也和深至科技CEO 朱瑞星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分享,从产业一线创新者的角度带来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前沿的实践观察。其中,Evelyne Bischof 强调,AI 驱动的长寿医学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让大家活得更久,而是要提高人体健康的年限,长寿只是锦上添花;任康在分享中展示了臻络科学针对帕金森患者的深度医工融合的全时空诊疗体系,其个性化和动态化的实时干预帮助患者的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丁也绘声绘色地分享了远也科技开发肌肉外甲的经历,令人动容,如何为穿戴者提供主动训练、实时肌肉助力是一个艰难且有趣的历程。

接下来,作为峰会上午的压轴环节,高端对话——如何共促未来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圆桌论坛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副出版人、DeepTech 联合创始人兼COO 张岚的主持下进行,除了陈波、张伟之外,渤健中国区神经科学数字化创新实验室负责人丁颂恩、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以及领健Linkedcare 副总裁张晶亦参与了讨论,对未来健康生态的可持续共建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峰会于当天下午继续,主要分为三个板块进行,包含一系列的主题演讲与圆桌对话,以从科研端到产业端的不同视角,对数字医疗产业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和研判。
首先是越过山丘——智慧医院探索路板块,飞秒科技创始人、CEO 徐炳蔚,华卓科技CEO 李谭伟,巧捷力医疗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郭嘉威分别带来主题分享,从各自从事的细分赛道出发,探讨了数字化逐步加深的大背景下,医院未来多元化发展的展望。

演讲过后的圆桌讨论环节,在 DeepTech 高级分析师王康的主持下,科亚医疗合伙人焦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张佳胤、鹰瞳Airdoc 首席医学官陈羽中以及深睿医疗高级副总裁李朝阳围绕智慧医院的话题,以AI 医学影像为主,从该领域不同的生态位进行了深入、极富价值的探讨。

在数据、算法的加持下,数字疗法将迎来怎样的新生态和商业前景?在接下来的置身微观——数字疗法先行者板块中,焦桐与启益医疗首席医学官单锡铮、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研究员韩达都各自带来了行业前沿数字疗法的新风,提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独到见解。

在紧随其后的圆桌对话中,同样由王康主持,正岸健康商业运营副总裁吴郁、惠每科技 Darwin 事业部负责人常福德、深透医疗中国CTO 项磊深入探讨了数字疗法的定义、前沿和边界,在观点的碰撞中让我们一窥数字疗法的新未来。

在最后的未来已来数字健康下一个前沿板块中,唯思尔康联合创始人何新军,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顾昌展,心擎医疗创始人兼CEO 徐博翎分别发表主题演讲,以极具前瞻性的观点和研究,为我们展开了数字医疗产业未来的壮阔图景。

至此,2023 未来健康论坛暨CB Insights 数字医疗150 发布及解读会圆满结束。展望未来,技术创新将愈发繁荣,推动数字医疗领域变革风起云涌,持续拓宽商业前景,面对数字医疗新生态、新时代,我们继续一同前行。

华宇平台官网_农夫山泉新靠山:涨价+「大包装」

0224

“大自然的搬运工”要涨价?

2月1日,一张农夫山泉《杭州区域19升水调价通知》在业内流传。根据《通知》内容,农夫山泉计划提高杭州市19L桶装水的售价,由此前的20元/桶提高至22元/桶,涨幅达10%。

(农夫山泉涨价通知)

对于本次提价原因,农夫山泉表示主要是物价、原材料、人工及运费等成本不断上涨导致。其实在2021年12月份,农夫山泉也曾提高上海地区19L规格桶装水售价,从26元/桶调整到28元/一桶。原因也是如上。

再次涨价,原因何在?指向大规格类别,又有何意?

01 涨价

首先是毛利率的下降。

2022年上半年,农夫山泉包装饮用水产品收入为93.49亿元,仅增长了4.8%。而在2021年同期,这个数字是25.6%。包装饮用水所占营收比例也从2021年的58.8%,降为2022年的56.3%。

除了包装饮用水,2022年上半年,农夫山泉果汁饮料产品的收入增速也由上年同期的29.9%降至4.2%;功能饮料产品收入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仅微增0.9%,远低于上年同期的38.4%;苏打水等其他产品收入更是同比下降23.8%。

(农夫山泉财报)

毛利率下降,也就代表着农夫山泉的成本开始逐渐走高。2022半年报中,农夫山泉表明他们的产品包装原材料主要是原油的下游产品PET,原油价格的变动,给控制生产成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PET,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被用于制作塑料瓶。2017-2019年,PET材料占农夫山泉销售成本分别为29%、31.9%、31.6%,是销售成本中的*组成部分。PET采购成本提高后,集团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60.9%下降至59.3%。

据农夫山泉执行董事周震华预计,2022年PET成本较上一年高出30%-40%。成本压力,让周震华焦虑表示,已经“超过企业单方面可以去消化的水平”。

成本的不稳定变动,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不仅包装饮用水营收比例下滑,还有可能其他品类增长也放缓。涨价,无疑成了无奈的选择。

02 新增长,在哪里?

曾经凭借营销优势,那句“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的洗脑式广告语,把“天然水健康”概念深刻刻进了大众的脑海中。

得益于早年的水源地布局加上差异化营销能力,农夫山泉包装水连续多年稳坐市场*。然而,这一稳定的现状还能维持多久是个问题。

即便农夫山泉在官网在公布了11个水源地,且多次拍摄震撼的纪录片来展现其水源地的生态优势。但现在无论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都将水源地作为自己产品最重要的符号与象征,用“自然”、“纯净”、“健康”吸引消费者购买。农夫山泉的“水源地营销优势”不明显了。

寻求新增长,成了农夫山泉的课题。

京东超市发布的《2021水饮行业创新趋势报告》显示,伴随着传统1元水消费增速的下滑,利润率更高的3元及以上的中高端水市场成为巨头争夺的焦点。

2015年,农夫山泉就推出3款高端水产品,分别为玻璃瓶装高端水、婴儿水以及学生高端水,其中一瓶350ml的玻璃瓶装高端水就卖到了30元,价格上去了但表现却很一般。

原因是高端水的目标客户和2元水的普通消费者几乎不重合,农夫山泉引以为傲的渠道优势失效了。另外,农夫山泉高端水要增量,水源储备也是一大难题。农夫山泉的水源地基本集中于深层库水、湖水的“天然水”范畴,但冰川水、天然矿泉水等高端水源并不充裕。

原有业务增长在放缓,新开拓业务不温不火。在这样的情况下,农夫山泉市场份额被撼动的可能性在逐渐放大。

03 “大规格”成为新增长?

为了缓解焦虑,农夫山泉开始盯上了——大规格桶装水。要知道,此次农夫山泉提价的产品并非是消费者最熟悉的瓶装水,而是面向家用及办公场景的大规格桶装水,为什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大包装水,用于做饭、煲汤、泡茶、会议、母婴等多元场景,包装水的规格也由瓶装向桶装进阶,且增速迅猛。前瞻网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桶装水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000亿大关,占据了整个饮用水行业40%的销售额,相比瓶装水2022年6.5%的增长速度,桶装水已经连续多年近13%的增长速度,市场增速明显快于瓶装水赛道。

而且从2017年,农夫山泉中大规格包装饮用水营收占水业务的比例在持续上升,此外,其中大规格包装水的增速也是远高于小规格和其他包装饮用水。

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向桶装水的调价从侧面印证农夫山泉对中大规格包装水的期待。“桶装水是客户黏性最强的一个品类,企业掌控力相对较强。因此,农夫山泉提价既可以*程度避免客户流失,同时也可以检验市场的反馈。”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有趣的是,大包装饮用水涨价消息之后,有消费者发现,农夫山泉旗下无糖茶饮料东方树叶则悄悄“变大”、“变便宜”了。查询农夫山泉天猫旗舰店可见,东方树叶的售价为4元/335ml、4.8元/500ml、7元/900ml,大瓶装的每毫升单价要比中瓶包装每毫升单价便宜30%左右。

这或许是农夫山泉的产品战略,通过桶装水市场的增长,由品类应用到单品中,进而扩大单品的消费增长空间。2022年上半年,农夫山泉五个品类中,茶饮料产品仍在保持较快增长,收入33.07亿元,同比增长51.6%,总收入占比也由上年同期的14.4%,提升至19.9%。

可见,东方树叶包装的扩容正印证了大规格桶装水未来的想象空间。农夫山泉将其归结为“被消费者催了多年”的结果。东方树叶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每天打开官微后台,都是询问什么时候出大瓶的留言。”随着无糖茶市场的不断扩大,大家喝茶的需求和频次也不断增加,900ml应运而生。

把爆品“变大”“变便宜”,渗透更多的场景如办公、聚餐、过年等等,承载着农夫山泉对东方树叶的期待和野心。如今,农夫山泉会加大渠道建设等,帮助“东方树叶”打入三线及更下沉的市场,以大瓶装成就新的增长极。

“桶装水”的启发,并不只有农夫山泉。今年1月,东鹏上新电解质饮料“东鹏补水啦”,产品分为555mL与1L两种容量规格,标榜超高性价比满足消费者充分补水,尽兴畅饮的需求。2022年,汇源果汁推出了2L大容量桶装新品,以桶作为最小零售单位;娃哈哈AD钙奶也于近年推出了750ml盒装以及1.5L餐饮装,满足聚会、早餐等更广谱的消费需求。

在大规格桶装水上,必有一战。此次桶装水涨价,表面上看缓解成本压力,但如果其他品牌不跟随,农夫山泉有可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写在最后:

目前,对品牌方来说,都有各自独占的细分赛道。例如,农夫山泉的主要产品是饮用天然水,华润怡宝饮用纯净水,康师傅的主打品类是矿物质水,百岁山主打天然矿泉水,属于高端水赛道。

其他品牌也都有各自的品类代表,在价格上也有所不同,以区分高端、低端。

所以说,农夫山泉不仅要面对像怡宝、百岁山这样的行业老竞对在高端矿泉水市场上的“狙击”,与元气森林、康师傅等饮料品牌“争奇斗艳”,还要面对其他行业品牌的“掠夺”。

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农夫山泉要保住现有的位置,就要讲好故事,打造好供应链,寻找新的增长极。

不过,农夫山泉是一个会给人惊喜的企业。

2011年,农夫山泉推出“东方树叶”,连续多年被评为“最难喝的饮料之一”。不过,2022年,农夫山泉总收入中,茶饮料产品的占比提升至19.9%,最难喝的东方树叶成了爆品。

“天然水”的神话和“东方树叶”的走红,似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钟睒睒曾说过的“大话”:农夫山泉的竞争者从来就是国际品牌,我们要竞争的是水的研究,不是货架上多了一个牌子就是竞争。

现在,我们等待农夫山泉的下一个惊喜。

参考来源:

1、消费钛度:农夫山泉的“大”生意

2、潮汐新消费:新消费观察:瓶装水「高低之战」

3、潮汐商业评论:瓶装水迎来混战,谁能笑到最后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伯虎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登录_李秀满被踢出SM,一个韩流时代结束了

0222

关于近期闹得纷纷扬扬、几度在中国冲上微博热搜的韩国SM公司创始人李秀满被踢出局事件,韩网有这样一条热评:名誉中国人退休了,中国爱豆会消失吗?

这也是内娱粉丝最关心的问题。李秀满,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韩国人之一。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操办韩流入华,对中国娱乐圈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流长——如果没有他看好中国市场,就没有韩庚赴韩出道;没有了韩庚、杜华珠联璧合,乐华成为艺人经纪*股;没有了“归国四子”引领流量时代……

但过去几年,SM公司很不太平。李秀满以天价咨询费方式从SM掏钱到自己的Like企划,引起董事会及公司其他高层不满,“倒满行动”拉开帷幕。股东要求制作没有李秀满参与的专辑及组合,并终止与Like的合作。期间,又传出李秀满欲将手中股份卖给Kakao娱乐。

今年1月底,韩国方面有知情人士透露,SM内斗将见分晓,李秀满大概率出局。2月3日,SM共同代表李成洙(李秀满侄子)和卓英俊发布声明:“李秀满执行制作人合同终止,李秀满将不再担任公司总制作人,感谢您作为股东的支持”。

在视频声明中,二人也提到了未来SM的战略规划:李秀满建立的总制作人制度不复存在,公司将分为多个制作中心+外部厂牌运营。而且接下来的2-4季度,SM计划一口气推出3-4个新组合。

2月7日,李秀满自美国紧急返韩,称Kakao收购SM娱乐发行的123万股规模的新股和114万股可转换公司债券这一举动违法,或将起诉SM理事会。HEYBE老板方时赫又在此时跳出来,称将收购李秀满手中的SM股份。

“方时赫是李秀满的白骑士。”中国网友的热烈讨论把李秀满送上了好几次热搜。即便是一家中国娱乐公司内斗,能掀起的讨论热度恐怕也不过如此了。

毕竟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韩流是中国偶像行业没法不认的导师和至今的*对照组,我们很难不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01、李秀满过时了吗

生于1952年的李秀满,今年已经71岁。在同龄人享受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时,他作为SM总制作人,仍在管理全公司每个组合和艺人。

总制作人是SM公司的*制作体系,艺人制作、经纪、市场营销等所有部门的权限都集于李秀满一人。这也是为什么SM偶像团都有一种统一的“满味”。

去李秀满化的*步,新IP体系

如此高度集权,本就风险极高。一度,趁着李秀满因贪污问题跑去美国避风头,SM其他高层也考虑过分权。但无论是HOT队长文熙俊主导制作的四人女团milk,还是配置豪华人人皆可solo的天上智喜,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歌手出身的李秀满,真的很知道大众喜欢什么。从初代团HOT,到“最后的帝王”EXO,SM打造的爱豆团统御韩国二十多年,SM始终稳居“三大”宝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SM内部甚至产生了这样一种盲目乐观:只要是李秀满打造的团体,就没有不登顶的可能。

但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冷水接二连三地泼下来。先是BTS后来居上,SM多年攻不破的欧美市场,被这个小公司出身的组合打了下来;后是red velvet在四代女团争顶战中,本土影响力不及TWICE,海外认知度不敌BLACKPINK;而李秀满倾注大量心血的NCT企划,影响力始终局限于饭圈,概念独特的五代女团AESPA在五代女团争顶名单中,只能排到第二梯队。

2018年-2020年,SM平均每年亏损241亿韩元,直接被韩国证券交易所降级,踢出蓝筹行列。眼看着身家大幅缩水,股东们也开始琢磨古稀老人李秀满是否已经过时的问题。

在电视台作为主流渠道的年代,娱乐公司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用2-3年运营一支新组合,待其地位稳固后再推新团。但现在的韩国,一年出道组合有好几百,曝光路径更是五花八门——不频繁回归刷脸,凭什么让粉丝持续花钱。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同为三大的JYP早就参透了这个道理。2019年,JYP宣布改革进入2.0时代。原公司被拆分,旗下艺人被分配到不同分部,各分部的策划+制作+宣传都是相对独立,并存在竞争关系。

后起之秀HYBE虽然没有这么多制作人资源储备,但用钞能力收购多家中小型公司,建立厂牌制。这些厂牌之间同样相对独立,自负盈亏,内部赛马。比如去年的新女团new jeans和LE SSERAFIM,其实都是HYBE旗下厂牌推出的组合,但彼此间是竞争关系。

本部制与厂牌制,一方面使得公司旗下组合回归更灵活机动,可以根据市场口味变化推新。另一方面自负盈亏刺激内部竞争,想更好地活下去就得研究大众喜欢什么,而不是陷入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死循环。

反观SM,新团旧团全由李秀满一人负责,导致公司“上新”速度太慢。平均三年多推一个新团,已出道的组合回归还要排队。

与此同时,作为叱咤乐坛大半生的*制作人,李秀满习惯性地以“引领者”姿态制作,把自己的想法和音乐理念灌输给受众。即使收到大量“别再旷野打蛇”“给点阳间曲”的市场反馈,满叔还要一意孤行,甚至打算把全公司所有艺人塞进旷野宇宙,无论适配与否。

02、韩娱最初&最后的“名誉中国人”

李秀满是*个意识到中国市场潜力的韩国制作人,也是韩流入华的最有力推动者。90年代初的韩国娱乐市场并不像现在这样竞争激烈,只靠本土也能吃饱。李秀满却执意要在北京办一场HOT演唱会——赚钱是其次,关键是“占领心智”。

如李秀满预料,HOT在中国掀起韩流热潮,并在一部分人心中种下了爱豆梦。2001年,趁着HOT留下的热乎劲,SM在中国启动“HOT.China”选秀。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小伙,在1:3000的魔鬼比例下脱颖而出,他就是韩庚。

在韩庚之后,又有周觅、宋茜、鹿晗、张艺兴等中国人在韩出道。虽说粉丝天天骂公司不做人,但横向对比其他韩国公司,SM对中国绿卡态度已经算是*的了。五代团AESPA更是直接把队内主唱的位置,给了中国女孩宁艺卓。

因此,对于李秀满走后的中国绿卡待遇,国内粉丝颇为忧心。这从去年AESPA的定位之争也能看出端倪。

AESPA公布之初,关于队内成员的不同定位是没有异议的:队长柳智敏、rapper吉赛尔、领唱winter和主唱宁宁。出道曲《Black Mamba》的分part,也完全符合上述定位。但从去年开始,winter与宁宁的定位变得越发模糊,作为领唱的winter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主唱part,比如飙高音等。

去年的家族合作曲,也是winter与金泰妍、沈昌珉一起演唱。金、沈两人均为各自组合主唱,也是SM最能唱的代表。这一安排不仅搅动了winter与宁宁两家粉丝就“*主唱”互撕,也被解读为SM掌权派要逐步边缘化中国绿卡

虽说宁宁有可能被边缘化,但到底还有跟着组合回归的机会。李秀满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威神V,甚至可能再无后续活动。

威神V是SM旗下NCT企划的中国分队。为了顺利进入中国市场,SM甚至还注册了个皮包公司威娱乐。但威神V在国内出道后,先是遇上选秀团,后又赶上政策限制,知名度始终局限于饭圈。

李秀满此前有意将威神V及NCT企划整个塞进自己的旷野体系。但伴随着他争夺公司权力的落败,旷野计划是否就此完结都难说。李成洙和卓英俊两位新掌权人又有意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组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SM继续在威神V身上下注的可能性都不大。

命运悬而未决的还有那些未出道的练习生们。SM是最早招收中国练习生的,加之韩流入华种下的情结,SM几乎是所有中国练习生的dreamland。但据韩网消息以及前练习生们的说法,中国练习生在SM出道变难了。尤其是在“名誉中国人”退休后,SM的策略可能全面转向欧美,甚至是中东市场,那么中国成员在组合中就更没必要了。

另外,李秀满当权期间,旗下艺人面对敏感的中韩关系,发言措辞都很审慎。随着李秀满影响力下滑,被认为*中国的SM艺人也出现了诸多危险言论。比如少女时代成员徐贤,因“Happy lunar new year”言论引起中饭不满,就算关了评论区也不肯向中饭低头。

“满叔走了,SM也要加入辱华行列了吗?”无论如何,如果因为这种公司人事变动进一步加重两国民间对立情绪,实在不是我们所乐见。

03、韩流向何处吹

一个人的命运,既要考虑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李秀满前二十多年的风光,固然与个人才华有关,也因为顺应了时代风向。如今风向转变,再有经验的舵手也难逆天改命。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韩国大型娱乐公司的座次轮换不难发现,自2015年,也就是社交媒体时代全面到来后,韩国娱乐公司的洗牌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过去几十年屡试不爽的成功路径开始失效。

首先是电视台的垄断地位荡然无存。韩国“三大”多年屹立不倒,与他们和电视台之间的亲密关系分不开。大公司出身的组合,可以获得更多的镜头与综艺邀约,这在新人多如过江之鲫的韩国,本就是一种特权优待。大公司艺人在妆造、打光等细节都会获得更精心的待遇。当然,大公司也能利用这种亲密关系,对艺人或组合进行封杀。

伴随着流媒体的崛起,电视台对偶像行业不再那么重要。没有舞台,公司可以自己租借场地录制后上传;没有节目邀约,成员可以用手持相机记录日常生活。比起有台本有流程的正规综艺,这类看起来粗糙的自制节目,反而能靠真实吸粉。

自制节目、自制舞台的吸粉能力提升,也代表着韩流风向的第二个变化:从*偶像到真人偶像。

不止内娱渴求活人爱豆,韩国也是一样。这几年三大公司特别是SM的艺人风光不再,与他们的艺人太*、太端着也不无关系。从HOT时代起,SM就秉承“神秘主义”,据文熙俊透露,公司甚至不许他们被大众看到进出厕所的画面,以此打造艺人神秘且*的形象。

神秘主义的A面是追求*,B面则是扼杀个性。大公司艺人入社练习的年纪都很小,除少数天赋异禀外,大部分SM爱豆被艺人守则束缚,呈现出来就是乖巧又无趣。

而BTS的弯道超车一方面得益于方时赫想到了亟待填补的海外市场,一方面也要归功于成员们在社交账号上发布的各类日常:一群吵吵闹闹的追梦男孩,不够*但有吸引人的执拗劲头。

“我不喜欢韩流,但我喜欢BTS。”*偶像大同小异用后即抛,引发情绪共鸣的真人偶像却不那么容易被代餐。这也是什么这几年韩国公司都开始让旗下艺人更频繁地使用社交媒体,并要求艺人入驻泡泡(粉丝付费群)与粉丝互动。

韩流的第三个变化,则是对用户从引领到满足。

去年三支新女团异军突起,被视为老牌娱乐豪门迎来诸神黄昏的前兆。三支女团风格各不相同,她们能杀出重围,正是因为迎合大众需求。

从90年代到2015年左右,因传播渠道有限易于控制,音乐行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引领,韩国人的音乐口味是由大公司决定的。大公司认为什么好听,便通过他们旗下的艺人传递给大众,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洗脑播放,大众口味在潜移默化中被调教。

这几年韩国大公司执着于搞拼贴曲,正是因为他们认为凭借大公司的影响力,这种玩法最终会被大众认可为潮流。就像2010年SM就开始做拼贴(《I GOT A BOY》),曲子稀碎却能横扫一位一样。但如今渠道多了,00后、10后受众的自我意识更强,这种强按头的洗脑方式已很难奏效。

在百团大战的激烈竞争下,好故事是讲给粉丝的,好听才是斩获路人的有效武器。李秀满坚持让AESPA在旷野打蛇,拼贴曲出了一首又一首,却没能再次缔造流行。有大公司光环的AESPA还是被IVE们偷了家,痛失“女五一”宝座,这也是促成“倒满行动”的导火索之一。

据最新消息,被出局的李秀满并不甘心就此退居二线,而是准备联络各方势力起诉SM董事会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不管后面的剧情是“满贵妃回宫大杀四方”还是“退休老汉黯然回乡钓鱼”,可以肯定的是:SM所代表的旧时代和旧标准正在成为过去,韩娱巨头的名单也将被重新书写。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千亿充电桩市场「赚钱难」

0222

“你知道比亚迪在充电桩这块是怎么规划的吗?现在(充电桩)市场这么火爆,但看他们好像还没什么动静。”2月7日,杭州一家大型车企的产品经理蔡明佳与记者交流时如是询问。

自2019年跳槽后,蔡明佳便一直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品的开发及电站运营业务的筹划,今年以来,他明显感到国内充电桩市场扩张脚步在不断加快,甚至让从业者们都萌生出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从去年年末防控政策优化开始,我们就判断被压制的市场需求有望快速回暖,所以对今年的业务很乐观,而且年初中央及各地政府推行政策的力度也大超出我们的预期。”蔡明佳表示。

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试点期限为2023—2025年。

按照通知规划,试点期内国内要建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新增公共充电桩(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要力争达到1:1,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车位占比预期不低于小型停车位的10%。

此外,根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0日,包括上海、深圳、河南及湖南在内的15个省市,也均发布了有关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新能源赛道俨然成为各地政府疫后重燃经济发展的*把“火”。

政策驱动、需求复苏,在热闹的充电桩赛道上,眼下正簇拥着心潮澎湃的投资人与从业者,不过,在激动的人群之外,也有一部分人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怀着深深的隐忧。

长沙一位充电桩企业的区域销售王峰就告诉记者,当前国内的充电桩市场面临着运维缺失、多平台内卷、电桩利用率低及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这些因行业激进扩张而产生的现象又反过来阻碍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充电站本质上是一个重资产投资,但现在行业内都只操心卖桩子,在电站运营上可能缺乏成熟的方案,所以出现了像利用率低、选址不合理以及坏桩死桩多等问题,核心其实就一个点,充电站现在挣钱的手段特别少,主要是依靠补贴,没有补贴一些电站甚至回不了本。”王峰说。

01

市场前景“很广阔”

不久前的春节自驾返乡之旅,是金先生购置电动汽车后头一次感到不方便。

作为一名深圳的普通白领,他在2021年购入了一辆比亚迪汉轿车用于日常通勤代步,买车前,金先生对于电动汽车存在的诸如里程虚标、电池安全及充电麻烦等常见问题就已做好了一定的心理预期,但真当其成为车主使用一段时间后,金先生却又并没有遇到太多其原先担心的麻烦。

“最早的时候我也有里程焦虑,但实际上就算是里程虚标,跑个300多公里也没问题,完全满足日常需求,充电也不麻烦,平常一般一星期才充一次,公司和小区楼下都有充电桩,深圳的充电站也很多,关键是电费是真的便宜。”金先生告诉记者。

自从成为新能源车主后,金先生便坚定地相信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将是历史趋势,但前些天的春节返乡之旅又让他改变了这个想法。金先生的老家在湖南长沙,距离深圳大约760公里,随着去年末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他便做起了开电动车回老家的打算。

按照其出发前的规划,这趟行程沿途只需要充两次电,花费约11个小时便可到家,但实际行程却花费了其一天一夜的时间,首要原因便是充电不方便。

“高速路的充电站布局还不是很完善,广东境内的充电站还比较多,出了广东之后,电站的间隔就远上不少,而且服务区内的充电桩一般只有四五个左右,还常遇到坏桩,充电功率上不去,加上这个春节期间人多,每次充电都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队,然后再花快一个小时充电,很耽误事儿。”金先生回忆。

而像金先生这样的经历还并非个案,记者在各大社交平台以“电动汽车、长途、高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了许多同其经历类似的人,这些春节期间自驾电动车长途返乡的网友所指的主要问题,基本都集中在高速路充电站布局不合理、电桩过少、排队时间过长等方面。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高的当下,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要保障的充电桩建设,为何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滞后,且影响到了广大车主的出行体验呢?

对此,蔡明佳告诉记者,国内各地对于充电桩建设的原则一直是大力推进、适度超前,从2019年以来,基本上每年充电桩设施的增速都维持在50%以上。

此外,中央及有关部门对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一直十分重视,早在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便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原则上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每2000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

“充电桩的建设并没有滞后,只是新能车渗透得比较快,在特定场景下,比如假期出行,人一多自然就会带来充电难、充电慢等不好的体验。”蔡明佳表示。

“目前在国内,尤其是南方部分地区,车桩比已经十分接近1:1,不过,受制于充电技术,充电站与加油站的运营效率有较大差距,可能同样面积的加油站一天可以服务上千台燃油车,充电站就做不到。”资深新能源行业观察人士郝鑫亦向记者表示。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1月12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59.3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91.6%,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225.5%。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21.0万台,同比增加99.1%。2022年公共充电站增量为3.7万座,保有量为11.1万座。

从充电基础设施与电动汽车对比情况看,2022年,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59.3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桩车增量比为1:2.7 。

“2022年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爆发式增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中国充电联盟在数据报告中指出。

在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后,华安证券也曾发表过一份研报测算,称试点工作期间(2023—2025年),国内新增公共充电桩市场空间为510亿元,公共充电桩增量市场复合增速将超46%。

另根据英大证券在2022年11月发表的一份研报,以车桩增量以及充电桩单价测算,预计2023年至2025年之间,公用充电桩市场空间为1536.3亿元,私用充电桩市场空间为126.7亿元。

“今年以来政策驱动持续超预期,加上新能车市场扩张本身就增速较快,所以未来几年充电桩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充电桩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充电难、充电慢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像是假期开电动车自驾长途,或许就再也不是一件麻烦事了。”郝鑫表示。

02

“战局激烈”赚钱难

广阔的市场前景,让许多充电桩从业人士心潮澎湃,但其中并不包括王峰,他是长沙一家电桩企业的区域销售,过去几年间他的销售业绩一直在保持增长,作为一名普通打工人,顺利地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分得了一杯羹。

王峰所在的企业位于汽车充电桩产业链的上游,主要生产并销售各类电桩设备,从逻辑上来说,其客户大多数本应为中游的充电运营商,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他却遇到过各色个人投资者。

“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风口,所以很多个人都想着看能不能投钱来建个电站赚点钱,有些小企业甚至开发了自己的APP来运营电站。”王峰表示。

“充电桩产业链现在呈现的是比较分散的行业格局,不论是上游还是中下游,因为充电桩这类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产品同质化严重,充电站建设也属此类,很多自持物业或具有一定资本的中小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投资建设一个电站。”郝鑫告诉记者。

不过,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王峰开始注意到,客户对于电站运营的关注度在明显上升,“以前客户一来就是点名要多少台设备就拉走了,现在都在问我投资一个电站一天能有多少流水,回本周期是多长,要考察得非常详细。”王峰说。

但是在电站投资及运营上,王峰所在企业并没有一套成熟方案,在他看来,充电站的投资及建设在很多方面都不可复制,例如,各地政府的补贴政策、场地的报备审批、桩网间的协调,都需要投资者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

王峰以一个位于一线城市典型的20个车位、120KW的双枪充电站的投资建设流程,向记者举例说明:“电站建设首先是选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建设场地情况怎么样?是自持物业还是租赁?是停车场还是未开发的荒地?附近变电站容量能不能接受?场地位置车流量怎么样?是不是挨着商圈、小区、办公区?”

在选址确认后,电站投资者还需要到当地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及土地审核,并向地方电网提出电力申请,明确供电方案,购置变压器,委托设计聘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

王峰告诉记者,仅上述选址、规划、备案审核等前期工作,电站投资者就需要准备30万元左右的预算。而在设备购置方面,目前主流的120kw双枪充电桩,单台设备6万元左右,20个车位的场地就需要购买10台,再加上后续的电缆、道闸、监控施工,也需要20万元左右的成本,在不考虑场地租赁费用的情况下,就需要110万元左右的投资预算。

而一百多万的投资,回本周期却十分漫长,因为目前充电站的盈利手段十分单一,主要依靠电费差价及额外的服务费赚取回报。

“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充电费用大多在1元/度左右,峰时价格能达到1.5元,谷时价格*在0.7元左右,此外还会每度电额外收取一笔两毛至三毛的服务费,在满负荷运营状态下,一天能有两千元左右的收入。”王峰表示。

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想模型下的测算。实际情况下,充电站很少会出现满负荷运营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大面积的空闲,或是出现车辆占位的情况。

“把充电站当免费停车位,插上充电枪但是不充电人走了,这种情况在电站运营中很常见,大大影响了运营效益。”王峰说。

此外,电桩也需要每半年甚至更短时间联系厂家进行运维,这又是一笔额外的成本。

“电站运营起来,实际情况会很复杂,现在很多一二线城市的电站布局不合理,很多电站扎堆建到一块,大家卷得都不挣钱,然后现在充电平台又多,各家之间互不兼容还老打价格战,动不动就是免费充电、免服务费,电站投资者还要给充电平台、导航地图额外去交引流费用,不然就没有用户流量。”王峰指出。

在此背景下,当前大多数电站的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各地政府给予的补贴驱动,以深圳为例,根据深圳市发改委颁布的最新补贴政策,按照充电设施装机功率,对直流充电设备给予400元/kW建设补贴;对40kW及以上交流充电设备给予200元/kW建设补贴,40kW以下交流充电设备给予100元/kW建设补贴。

较高的建设补贴及电站运营的麻烦与复杂,让许多企业及投资者抱着“薅羊毛”的心态加入到了充电站建设当中。“我经手过很多项目,选址非常不合理,既不在路网上,也不在大车流量的地方,可能是荒郊野岭,反正买上一些便宜设备往哪一按就去申请补贴。”王峰表示。

郝鑫认为,任何行业诞生初期都要经历一段粗放式发展的阶段,当下的充电桩行业还处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中,在充电技术未见突破的情况下,许多平台乃至生产厂商为了抢占市场就在量上打起了主意。

“大家都想先把自己的电站铺开,把品牌声量打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用户圈子,如何长期运营可能考虑得太少。”郝鑫说。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TOP3,分别为:特来电运营36.3万台、星星充电运营34.3万台、云快充运营25.9万台。

但是记者却注意到,目前作为行业*的特来电,在过去一年多中,经营却始终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电力设备上市公司特锐德2022年的中报披露,其控股子公司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的营收为31.04亿元,净亏损为5132.1万元;2022年上半年营收15.83亿元,净亏损为1.06亿元。而在2022年3月,特锐德还曾发布公告称拟将其控股子公司特来电分拆至科创板上市。

眼下,王峰正在打算完成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转型,即从一名普通的电桩销售转型充电站运营,在他看来,单纯的销售电桩恐怕很快便难以为继。“现在充电桩全行业除了卖设备的,基本不盈利,如果这行不挣钱,单纯靠补贴自然是不长久的,怎么让电站成为一个成熟又好做的生意,是所有从业者都需要关注的。”王峰说。

郝鑫亦向记者表示,眼下充电站营收模式单一的现状也并非不能解决,对于广大车主来说,来到充电站即意味着最少半个小时的充电时间,如果充电站能做好相关需求的服务,例如,购物、饮食、休闲等,很快就能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目前各地政府补贴政策也正在转向,从补贴电桩建设转而拓展至运营、建设双重补贴,以促进充电桩产业更加良性的发展。

例如,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发布了《常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财政补贴办法》,其中指出,对纳入省统一管理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单位,在市充电设施监测平台中上年度充电量达到50万千瓦时及以上的,可申请充电设施运营补贴,补贴标准不超过0.1元/千瓦时。

“2023年充电桩产业的战局还会更加激烈,相比起生产设备,产业未来的重心更可能围绕电站运营展开,其中或许会诞生出更多新鲜的商业模式。”蔡明佳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登录_策动未来 源聚高新:2023中国(成都)产业基金生态大会在成都举行

0220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本源与初心。股权投资作为企业创业的重要金融支撑,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使用资本力量助力科技成果落地,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区域开放共赢、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2月16日,由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支持,成都高新策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清科创业协办的2023中国(成都)产业基金生态大会在成都高新区成功召开。

大会以“产业基金、产业投资、共创未来”为主题,邀请逾300位国内具有影响力VC行业专家、创投机构、高成长企业代表齐聚成都,探讨在新发展阶段,成都如何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作用,以产业基金链接资源,扎实推进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做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动能。

此次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开幕式、产业基金图景主题发布、《基金入蓉筑梦未来》倡议、“策源荟”发布暨启动仪式、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签约仪式、部分招引落地项目展示、主题分享、高端对话、产业投资专场、融资对接、LP&GP对接会等系列活动。

金融活水 赋能实体

成都高新区发布产业基金“新图景”

政府引导基金在有效带动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主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吸引高端要素资源聚集等方面发挥了愈发积极的作用,已逐渐成为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进实体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2022年伊始,成都高新区就明确未来五年通过政府投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为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长量身定制从天使投资到上市融资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

大会开幕式暨主题论坛环节,作为成都高新区重点搭建的产业投资平台,策源资本发布了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图景,描绘出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如何布局三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赋能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线图。

同时,为搭建资本市场与现代化产业之间的合作桥梁,充分发挥“磁石效力”,不断吸引头部机构及优秀企业关注成都,活跃优化成都创投行业氛围,策源资本还在本次大会现场发布了“策源荟”品牌。

大会现场,策源资本与中金资本、高瓴投资、深创投、鼎晖投资、东方富海、源码资本、君联资本、钟鼎资本、远致创投、芯动能投资、恒信华业、CMC资本、美团龙珠、长石资本、兴旺投资、阿米巴资本、华西金智、赛富高鹏、蜀道基金、先进资本20家合作机构举行了集中合作签约仪式。

据悉,2022年,策源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围绕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布局,实现了600亿元基金组建目标,共组建基金21支。从基金的注册地来看,已完成组建的21支基金中,15支基金注册在成都高新区。

清科集团合伙人、清科创业执行董事张妍妍还在论坛上发布了《基金入蓉筑梦未来》产业投资倡议,向股权投资行业发出盛情邀约,欢迎大家关注高新、投资高新,引导金融活水赋能实体经济,与成都高新一同成长。

产投融合 精准对接

资本招商增添金融与产业互动“新活力”

据了解,策源资本肩负着打造高新区产业基金群的重要使命。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产业资本,为扎实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提供强大支撑。

数据显示,2022年,通过基金的资本招商,产业基金为成都高新区引荐符合“建圈强链”标准的项目超过200个,已有34个项目进入签约落地阶段,拟投资总规模超200亿元,切实为高新区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在大会的主题分享环节,东方富海董事长、创始合伙人陈玮以《创业创新创投 中国经济新引擎》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正在从传统产业时代向科创时代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是科教兴国,科创时代需要从债权推动时代向股权推动时代转变。

作为基金招引的优质企业代表,四川凌空天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毓栋以《新时代“中国制造”链主企业的产业链构建》为题发表了他对成都产业环境的看法。在他看来,链主企业的作用是“技术赋能”、“地位赋能”、“时代赋能”,从而夯实基础、蓄力未来。

在圆桌讨论环节,中金资本管理委员会委员、董事总经理安垣,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波,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鼎晖投资创始合伙人王霖,钟鼎资本创始合伙人、CEO严力等,围绕“产业基金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热烈讨论,通过高效精准的连接、实效深度的合作、有效多维的分享、亲密友好的互动,聚集沉淀本地资源,将创投资本、金融机构、企业、政府集聚融合,为成都创投生态增添变化、注入活力。

优化生态 做强支撑

资本赋能建圈强链“新未来”

下午,成都高新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对成都高新区产业总体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成都高新国资金融局紧紧围绕成渝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按照成都市对高新区金融业发展定位布局,结合高新区金融产业建圈强链工作要求,发布了成都高新区金融业建圈强链三年攻坚计划,为成都高新区高效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提供了线索路径。

产业投资专场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君联资本、松禾资本、芯动能投资、美团龙珠、CMC资本、顺为资本的智脑齐聚一堂,围绕成都高新区“3+2”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为如何推进成都高新区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做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动能,助力成都建设产业创新高地建言献策。

据了解,本次大会还专门设置了LP&GP对接会和融资直通车环节。数十家LP与GP携手策源资本,共同探讨成都高新产业机遇。而在融资直通车环节,数百家企业与参会基金深度沟通,互相匹配需求,共商合作机会。

策源资本表示,2023年计划再设立不低于600亿的基金群,助力构建多元生态共同完善高新区产业发展蓝图。

“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实现各项工作的全面突破:一是提升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化合作;二是持续与头部机构、产业龙头合作;三是瞄准细分赛道,提升产业协同;四是发展专项基金,贯彻制造业强市战略,推进制造业建圈强链;五是设立定增基金和并购基金,探索参与S基金,打造多元化基金生态体系。”策源资本总经理李小波如是说。

华宇注册_詹姆斯成不了NBA第 一人

0220

如果一位多年不看篮球的观众,打开今天的体育论坛篮球版,会惊讶地发现,公认的篮球历史*人乔丹,地位似乎不那么被公认了。

一场原本普通的NBA比赛因为一项新里程碑的诞生将被历史铭记。2月8日,勒布朗·詹姆斯在湖人vs雷霆的比赛中,拿到了个人职业生涯的第38388分,超越同队名宿“天钩”贾巴尔,成为NBA历史得分王。此前,该项纪录已尘封34年。

随后,外媒ESPN制作的一张庆贺图片被詹姆斯本人转发,图中詹姆斯端坐王座举起双臂,迈克尔·乔丹、科比·布莱恩特、卡尔·马龙、贾巴尔四位球星立于阶梯之下。其本意只是说明“得分王”易主,但构图上的强烈对比还是被球迷广泛解读。

给正在发酵的舆论进一步火上浇油的是,在詹姆斯自己举办的庆功派对上,两只山羊被牵进了晚宴现场。山羊英文为GOAT,而GOAT也是“The Greatest of All Time”的缩写,是竞技体育的至高称谓。

事实上,本月初詹姆斯就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认为我就是有史以来*的篮球运动员。这就是我的自信,我的成就,我拥有的东西。至于成为NBA历史得分王能否让我达到另一个高度,我不知道。”

但显然并非所有球迷都认可这套说辞,篮球界的GOAT讨论不会随着新得分王的产生而休止,甚至可以预见到詹姆斯退役那天也不会有定论。在这场讨论里,詹姆斯既是发起者也是既得利益者。

在这个流量时代,粉丝们孜孜不倦地在社交版面为偶像“制造”数据,媒体需要时刻捕捉新鲜的话题,一场球赛只有一两个小时,但社交媒体上的争吵可以持续一整天。在真实“新闻”发生的间隙,充塞着的是网友的口水、被“盘出包浆”的素材、以及总能“推陈出新”的排名与对比。

很多时候,这也是大众发泄情绪的载体。体育界的球星也和其他领域的偶像一样,是折射并放大受众心理的符号,围绕詹姆斯的负面声音,实际上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球迷既厌恶又向往的矛盾心态。

01 争议“第 一人”

詹姆斯后背刻着一行“CHOSEN·1”——天选之子。这的确是他从入行之初就背负的宿命。

作为“全美*高中生”,二十年前詹姆斯以选秀状元身份进入联盟,用爆炸身体天赋给观众带来了直观冲击。203公分身高、108公斤体重,飞跃而起平框扣篮是家常便饭,其他球员与之相撞像“被板砖拍击胸口”。

喜欢刚猛球风的球迷迅速被詹姆斯的星光虏获,不喜欢的人定睛审视:他刚才是不是多走了几步?

这便是詹姆斯的早期“黑点”:走步违例、打球难看。球迷看球员的*印象也被视觉左右,毕竟还要自己上场模仿,而“野球场”上,走步是被抓得最凶的动作之一,“难看”简直就是原罪。在那个外线球员以“飘逸”为美的年代,“暴力美学派”的詹姆斯相对异类,“天选之子”不*肯定得遭受评价反噬,因“勒布朗”谐音而来的“六步郎”外号便在中文互联网上流传。

巧合的是,NBA在2009年对走步规则进行了修改。其实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联盟在“特例专办”,但詹姆斯的走步本就常被裁判忽视,又是新规受益者,且过去为球星改规则通常都是为了限制其发挥而不是开绿灯,此事便以讹传讹地又激起一波口水。更巧合的是,2014年因詹姆斯的一次犯规冲突,NBA立刻修订了“垂直起跳防守”规则,“会为詹姆斯改规则”就在很多球迷心里成了事实。

“印象流”仅仅是一部分,也有不少球迷乐于靠复杂的数据分析来佐证詹姆斯的种种“黑料”。

关于“走步”,知乎用户“熠杰”用詹姆斯的49场总决赛录像得出结论:詹姆斯的9次总决赛之旅共走步46次,被吹罚12次,为自己每场多拿1-1.5分;关于“违反体育道德”,“数据Simon”抠出了詹姆斯从04-18赛季的40多个违体瞬间,用视频和动图的形式发到多个渠道;关于竞技状态,“死亡之翼”靠分析2013年热火与马刺总决赛中詹姆斯的所有得分,认为詹姆斯习惯回避对方主力,对位替补球员时就刷分,这是在赛场上“错峰出行”……

更多时候,球迷攻击詹姆斯的炮弹还是出自他自己之口,把詹姆斯说过的自相矛盾的话摆在一起就能收获不错的喜剧效果。比如“我成熟了,不再抛镁粉”(詹姆斯的招牌开场动作)和“我迫不及待地要恢复这个仪式了”,又或者“联盟应该退役所有23号”(23号为乔丹的号码)和“新赛季我将穿回23号”。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没给家乡带来总冠军前我不会走”和“我要把天赋带去南海岸”。此事在NBA史称“决定一”,即2010年詹姆斯决定转会迈阿密热火队,与德怀恩·韦德和克里斯·波什组成“三巨头”。三人彼时都是联盟*球员,也都处于职业生涯*期,是一次没有先例、破坏平衡的联手。

等待NBA“大结局”的观众们不会想到,后来詹姆斯还做了“决定二”和“决定三”,前者是再回骑士组“新三巨头”,后者是加盟传统豪门湖人队“打到退休”。詹姆斯显然明白“选择比努力重要”,早在中学时他就放弃了也能入选“全州*队”的橄榄球,选择了更能凸显身体天赋的篮球,并将实用主义至上贯彻了自己的整个运动生涯,尽管他自己认为:“我从未在超级球队呆过。”

詹姆斯之后,“*抱团”开始在NBA蔚然成风,典例如杜兰特更是青出于蓝,“打不过就加入”成为一时笑谈。总之既然捅破了蒙在“捷径”上的道德遮羞布,逆境崛起、努力拼搏这些传统体育精神倒显得像笑话了。

詹姆斯身上的争议点还有不少,像“逼宫管理层”、“热衷轮休”、“绝杀球甩锅”等,但都不比“抱团”有定性的分量,可以说“抱团”是其生涯作风的注脚,也是部分球迷不认可他是GOAT的核心原因。这倒也是詹姆斯最能体现新时代NBA气质的的选择,仅从这个角度他确实写出了和乔丹不同的历史。

当然,竞技体育赢家通吃,詹姆斯的尴尬之处在于客观荣誉数量也没有达到碾压前人的地步。通常而言一支球队取得3连冠会被称为“王朝”,詹姆斯的4座冠军奖杯分别在3支不同的球队拿到,他对联盟的统治又被戏称为“游牧王朝”。

“10进总决赛6夺总亚军”本身也成了一句讽刺。球员时代是乔丹队友、教练时代多次率队与詹姆斯相遇的科尔便留下了一句:“我对乔丹和詹姆斯同等尊重,他们都让我收获了3枚冠军戒指。”

一个简单朴实的道理是——球迷们知道竞技联盟的本质是商业联盟,但喜爱一项运动的理由是纯粹的,由一位不纯粹的球星代表一项运动,总有种闭眼承认料理包比私房菜更美味般的别扭感。

批评詹姆斯在一些社区已经大有“梗文化”之势,也就是脱离了事件的主客体关系和对错争辩,单纯玩梗也能取乐。对资深球迷而言,上述种种争议点多半如数家珍,不太了解的人可能会好奇,那詹姆斯为何还能常年以“历史第二人”的身份向GOAT发起冲锋呢?

02 造星与红利

詹姆斯毕竟是NBA造星的集大成者。

“造星”本来也是成熟商业联盟的传统与必备能力,这项传统被前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发扬光大。1984年斯特恩上任时,NBA市值跌到1550万美元,23支球队中有17支濒临破产,是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橄榄球、棒球、冰球、篮球)里前景最灰暗的一个。

斯特恩在联盟形象、招商引资、国际推广等等方面做了许多改革,最直接的是对球员和比赛的运营,整个80年代的主旋律是“黑白争霸”,“大鸟”伯德和“魔术师”约翰逊的传奇对决挽救了NBA下行的收视率。从中已经可以窥见一些运营逻辑:把球员当成名片,像明星一样包装,以及赋予体育故事性。

就在斯特恩上台同一年,迈克尔·乔丹进入了联盟,双方相互成就。往后十余年,乔丹成功成为了站在NBA金字塔尖的明星,也成为了全球观众和篮球的连接点。

乔丹的生涯轨迹堪称*。1984-1990这7个赛季,他被笼罩在活塞队“坏孩子军团”的阴影之下,对方专门为他执行“乔丹法则”,也就是不计一切代价严防死守,于是具体的比赛里人们看到乔丹常遭恶意绞杀,整体结果就是他的公牛队始终无法进入总决赛。也就只有这个阶段和“1.0时期的詹姆斯”相似,带着几分孤胆英雄无法圆梦的悲壮色彩。

1991-1993赛季乔丹却拿下了3连冠,建立“公牛王朝”,和“魔术师”在决赛里完成交接,“故事线”被改写成历经艰辛终于登顶,已经实现了一次好莱坞式英雄剧本,现实却更加传奇。乔丹父亲遭枪击,转行棒球两年,95-98赛季他“*归来”取下了第二个3连冠,留下“流感之战”、“最后一投”等经典战役,被“封”为“篮球之神”。

那时信息传播速度虽然有限,但观众接收信息是单向的,也就意味着一些被精挑细选的时刻会被传媒业加工、放大、循环,从而获取*传播效果。而标签化也格外有利记忆,即便从来不看比赛,也会知晓“乔丹-NBA-篮球”的绑定关系。

1998年总决赛时,乔丹比赛的门票已经被炒到了9000美元一张。同年美国《财富》杂志一篇题为“乔丹效应”的文章专门计算了乔丹给整个联盟带来的财富:自他进入NBA,直接门票收入1.35亿美元,转播收入3.66亿美元,运动衫、球鞋等体育用品的销量是整个90年代NBA销售总量的四分之一,达31亿美元。

如果影响范围只有美国本土,“造星”的意义要大打折扣。斯特恩同步推行的还有NBA全球化战略,1989年春寒料峭时他远渡重洋给央视送了*盘录影带,开启转播合作,乔丹随后成为*代全民级的篮球明星。1992年,乔丹领衔的美国梦之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大放异彩,进一步扩大了NBA的全球影响力。

接上这棒的是2002年参加选秀的姚明,他把NBA在国内的影响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NBA也尝到了推广国际球星的甜头,姚明加盟火箭第二年,火箭的球队估值就从2.55亿美元上升到了4.22亿美元。

在姚明的同时期,NBA推广明星的手法已经很成熟了。哪位球员在赛场上有杰出表现,迅速就会经由商业包装再宣传到世界各地。

比如姚明的队友麦迪在一场比赛中完成了“最后35秒连得13分帮球队逆转取胜”的奇迹,没过多久,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广告《当时就是这样》全球热播,广告让麦迪穿上冒火的球鞋长出黑色翅膀,台词“连老天都感动得哭了”流传在大大小小的篮球场上。

再如,科比创造了“单场81分”这一NBA历史第二的得分纪录,仅仅一周时间,和81分有关的球衣、画册、DVD等产品就被摆上了货架。其商业影响力也很快渗透到了中国,北京西单挂上了科比的巨幅海报,头顶用汉字写着“81分精神”,两侧则写着“要有长进,就得天天练”。

把客观事件提炼为某种精神本就带有加工色彩,科比或许是走这条宣传路线最成功的球星,《华尔街日报》曾写道“现代体育最让人好奇的现象之一就是中国民众对科比的喜爱”,他的“曼巴精神”在很多球迷心里成了图腾式的存在。

不论科比还是麦迪,都是斯特恩大力寻找“乔丹接班人”策略的延续,最早被鼓吹“像乔丹”的是格兰特·希尔、“便士”哈达威等球员,往后则是以科比为代表的若干锋卫摇摆人。但科比也只能做到“最接近神”,当观众和NBA都发现乔丹难以复制时,已经是詹姆斯的时代了。

从乔丹证明联盟需要代言人开始,NBA的造星之旅就不会停止。前代球员的种种铺垫,让詹姆斯从出道起就备受世界球迷瞩目。如果在他之前最像乔丹的是科比,同为高中生选秀、打破科比保持的一系列“最年轻纪录”的詹姆斯就是下一张联盟名片。

詹姆斯的生涯目标一直以来有且只有一个:超越乔丹。只不过他选了另一条路。

03 显微镜下的“goat”

GOAT,或任何涉及“历史地位”的评比,其实是“客观荣誉”与“传奇色彩”的集合体,并非全靠奖杯数量决定。

因而“篮球之神”不是获得过11次总冠军的比尔·拉塞尔、单场100分的张伯伦或保持总得分纪录三十多年的贾巴尔,而是乔丹——他的6次冠军之旅故事足够精彩,时机又恰到好处,把NBA推广向世界的功绩前无古人。但也正因如此,“评选”标准存在弹性空间,也给了媒体大做文章的机会。

一方面,跨时代的实力对比本就是造星策略的一部分。一名球员初入NBA参加选秀,球探报告一般都会明确写几位已成名的球星,作为新秀未来发展的“模版”,詹姆斯当年的模版就有“魔术师”和斯科蒂·皮蓬。这项惯例多少带点“蹭名气”的意味。而球员生涯里如果总被和一些名宿并提,也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关注度。

另一方面,媒体需要流量。维基百科上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参考资料,称“许多不同可靠来源经常将詹姆斯评价为史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写过类似文章的媒体包括波士顿环球报、ESPN、CBS体育、NBC体育等等,它们的标题都会拉上乔丹作为对比,如波士顿环球报的便是《谁是GOAT,迈克尔还是勒布朗?》。

不同之处在于,流量时代对詹姆斯是柄双刃剑,乔丹则是单向宣传的受益者。社交媒体让普通人离球星更近,杜兰特用小号给自己开脱、欧文相信地球是平的这些私人言行都被曝光到了大众面前,詹姆斯的线上动向给他自己引流的同时,也让人们窥见了他自负的内心。按留存的各类资料,乔丹也有偏执、刻薄、对队友严苛的一面,还热衷赌博、绯闻缠身,这些则被更多隐藏到了球场表现背后。

换言之,GOAT的理想状态是概括每个时代,但每名运动员都是时代造物。

球迷们经常调侃:“比起球员詹姆斯更像一位商人。”这主要是揶揄他为拿冠军的精明算计,以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的重视数据胜过胜利。而球场之外,詹姆斯确实就是一位商人。

多年以前,詹姆斯说过“要挣10亿美元”的梦想,去年6月《福布斯》称,他已经是现役*一位身价10亿美元以上的球员。他的收入除了和湖人签到40岁、最后一年也能进账5000多万美元的高薪合同,还有许多场外来源。《福布斯》去年5月公布的收入榜中,他年入1.21亿美元,其中8000万来自场外。

詹姆斯会和自己合作的品牌商谈股权交易,例如2008年用代言费换来Beats耳机的部分股份;直接投资同样不少,他是足球俱乐部利物浦、AC米兰的股东;当然,他也拥有自己的公司,早在2007年詹姆斯就和好友马弗里克·卡特创立了SpringHill,该公司后来又成立了3家子公司,覆盖传媒、影视等领域,电影《空中大灌篮2》即由其中一家子公司制作。

不论场内的“游牧王朝”还是场外的“商业帝国”,詹姆斯似乎总在做当下时代里最“对”的事,它们指向流量、效率和财富,如果抛开运动员身份,这些本是商业社会的成功法则。

在一些以篮球为主题的网络小说里会有种有趣现象,主角会先打败詹姆斯,之后的情节轨迹却与现实里的詹姆斯相差无几:更换球队、聚拢球星、不断投资……这或许就是厌恶与向往心理同时存在的缩影。如果将詹姆斯的经历切换为普通人,就成了轻松跳槽、搭建团队、始终是人群焦点、人生*不断……评价恐怕会变得积极不少。

很多人讨厌他,也有更多人在其他领域想成为他。这就好像人类从不排斥欲望,只是反感欲望被展现得过于赤裸。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毒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登录_字节裁员,腾讯撤退:中国XR行业的至暗之日

0220

字节调整、腾讯退场,为何大厂XR热度不再?

2023年2月16日,注定会是一个被XR圈深深记忆的日子。PICO突然裁撤,而腾讯XR则彻底鸣金收兵,消灭编制,隐没在了历史的烟尘当中。

早在去年年末,马宁宁就听说过PICO可能裁员的消息。

当时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可能裁员30%,而且要拿PICO的一方工作室动刀。

起初,马宁宁并不以为意,毕竟字节内部优化一直在持续,PICO跟着一起,也不算意料之外。

对于裁员,马宁宁也并不担心——公司裁员也不会裁到自己头上,毕竟冗员更多在市场部门。自己所在的*方工作室,更是PICO内容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而日历还没被撕下几页,HRBP就把马宁宁叫到了会议室,告知他:他被裁员了。

走出会议室,马宁宁还没能完全接受现实,甚至有一点点眩晕——在他看来,这一切相当突然,毫无征兆。

“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PICO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马宁宁问自己。

而在腾讯XR上班的张超,今天几乎一天茶饭不思,上午刚刚安慰了在PICO被裁的兄弟,到了下午,自己的团队都被裁掉了。

2022年,张超从PICO跳到腾讯,本想跟老同事顶峰相见,不曾想,在一周内,双双被裁员。

吴明在年前就做好了准备,随时等着HR通知自己被裁。一年前,他也是信心满满加入腾讯XR,打算建成一番事业,可如今却只剩下一地鸡毛。

(有关腾讯XR败退,未来雷峰网会推出一系列深度解析文章,欢迎加作者微信 william_dong,讨论八卦,互通有无)

一日之内,两家大厂如同早已心照不宣一般,同时宣布了鸣金收兵的指令。一时间XR圈子哀鸿遍野:失业者为未来与生计担忧,创业者为市场和行业发愁。

2023年2月16日,称得上是中国XR行业的“至暗之日”。但比起“时也命也运也”的喟叹,互联网大厂纷纷在XR赛道碰壁,个中原因,更加令人唏嘘。

01

没有好的顶层设计,

就没有好的业务和产品

PICO进行裁员的消息,实际算不上什么新闻。

早在2022年末,就有消息传出,在年末PICO的BP中,要想达到字节对于销量和WAU(周活跃)的目标,经济上还得投几百亿,时间上还需要两年半。

对于这个结果,在2022年猛砸VR的张一鸣,肯定是不开心的。

于是传闻中,PICO的BP没有通过,更有人说,是张一鸣亲自动的手。

早在那时,就有人猜测,PICO肯定要裁。只是裁多少,没人有数。

大厂如字节,从不怕烧钱,怕的是烧钱得不到成果。

PICO视频团队的龙东,在这次裁员中暂时“逃过一劫”。

后知后觉的他,甚至是在别人的嘴里才听到了裁员的消息。前段时间,他手里的工作不少,现在想起,也是一阵后怕——工作多代表公司还需要;工作少,可能离被“优化”就不远了。

龙东知道,字节裁员,肯定是出于对业务的不满。但他也有疑惑:

自己的项目做的明明不错,可为什么没有市场呢?

一位业内人士对雷峰网说,按照他的标准,PICO视频算是失败了——DAU做得相当可怜。

“虽然没有具体数字,但我去逛PICO的直播间,往往同时只有几个人在看。”

龙东自己,也是PICO视频的忠实用户:“我没事就喜欢用  视频PICO看电影,我觉得体验很棒,大屏幕,跟电影院有一拼。”

VR视频的模式究竟能否跑通?一个曾经在Oculus工作的从业者,和雷峰网有过交流:早在2019年,Oculus就放弃了视频在他们业务中的优先级。归根结底,视频没法展现VR设备最突出的能力,不具备成为“杀手级”应用的潜力。

字节内部,对PICO视频的期待,是成为VR版的抖音。但投入不少,却拉不动日活和销量。对于这场消耗战,高层也很难看到未来。

早在先前的文章,雷峰网就有分析过,PICO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缺乏强势、懂行、有执行力的一号位。

用同样的视点去看,就会发现,腾讯XR大概也面临着一样的困局。

张超在内部听过一个八卦,当初腾讯XR战略部的老大邹浩川(花名Evan)在跟小派、大朋、YVR谈合作时,问了一个问题,让同行的人惊掉了下巴——“*荣耀安装在你们的硬件上,和在PICO上的体验会有差别吗?”

邹的问题一问,让周围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业内人士大概都有这样的共识:*荣耀作为一款社交类游戏,真正有价值的是关系链,重点是可以使用微信和QQ登录,和朋友一起玩。*单独荣耀登录PICO,并不能激起多大风浪;而字节也绝不可能允许微信和QQ登录PICO。

“能问出如此外行的问题,合作伙伴怎么看我们?”尴尬之下,虽然当时未到场,张超也恨不得用脚趾在地板上抠出一栋别墅。

即使如此,在张超的心中,最应该为腾讯XR败局负责的,还是NExT Studio前总经理,腾讯XR的前负责人——沈黎。

简单而言,沈黎不懂行——他懂游戏,但不懂、也不关心XR。

沈黎平时不少玩游戏,但主要是PS和Xbox;相反,他很少碰VR,只有在听汇报时才偶尔戴上体验。在他的心里,VR只是一个挂在脸上的游戏机——相比业界的主流观点,格局就差了不止一层。

腾讯XR的败局与沈黎这位“前掌门人”息息相关,他的来与去,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腾讯XR的命运。雷峰网后续会推出深度报道,敬请关注有兴趣八卦的读者,也可添加本文作者董子博微信william_dong,互通有无。

02

PICO裁了谁?留了谁?

这次裁员,在PICO内的比例,网上有声音认为,大概可以达到20-30%。但雷峰网经多方核实后确认,实际裁员只有10%左右。真正在干活的硬件产品、算法团队等核心部门没受影响。

大部分被裁掉的是市场和运营——也是普遍被认为冗员较多的部门,这么看,“受灾”*的可能是“卷卷”任利锋手下的部门。

裁员对于PICO内的权力动态,影响还尚未可知。但那些收购前就在PICO的旧部们,仍然避免不了离开的命运。

“这几乎就是明目张胆的清洗。”林青淼对雷峰网忿忿道。

早在被收购数年之前,林青淼就在PICO,和团队一起艰苦地创业。那时,理想主义战胜了眼前的苟且,虽然有时候少不了加班,但至少每个人都很幸福。

而被字节收购后,经济问题虽然解决了,工作氛围却越来越差了。清洗、内斗、内卷,都让林青淼疲惫不堪。

“这次裁人,比起资历,更多看的是后台。”林青淼说道。

而在规模3000人左右的团队里,和PICO一起来的从一开始只有200人。也就是说,这次“优化”10%的员工,被裁掉的人员,也超过了PICO原先的规模。

老PICO一派终归“人微言轻”,出了事,也最容易被人“下手”。

有字节内部人士观察,这次裁员,青岛几乎未受影响,上海有些商务“中招”;而主要的裁员对象,还是在北京的员工。

旧部越来越少,坐镇PICO的创始人周宏伟,截止发稿,也没有在飞书群里表态发言,保持着无线电静默。

外界风传,周宏伟已经被架空,自身泥菩萨过河。字节把他留下,并让他在青岛设立办公地点,是留下他当作“吉祥物”——时间一到,周宏伟“退位让贤”,还能拿到一笔不菲的回报。

但字节内部也有人反对这个观点,如果一些工作上升到领导层,还是要向周宏伟汇报。

雷峰网也听过,周宏伟重感情,在PICO被字节收购,他向团队同事宣布消息时,还泪洒当场。

众说纷纭之下,真相还需要时间自证清白。而对于那些被“优化”的人,他们在字节,甚至在XR领域上的工作和事业,都必须停止了。

“虽然被裁是意料之中,但也挺难受的——我们没做错什么。”林青淼说道,难掩心中落寞。

是谁做错了?曾在腾讯XR工作的张超,把矛头对准了团队的中层。他对雷峰网说,在腾讯内部,中层大致有两种人:

*类人,是“满不懂”。

在基层员工的心里,“满不懂”们大多都是从腾讯其他地方抽调来的嫡系,对于XR缺乏基础认知。他们中不少人,手里并没有最新的XR设备,甚至也没体验过几款VR内容。

他们中,据一些腾讯XR的员工所说,大多长袖善舞,早是公司里的“老油条”。而即使他们中有些人想管,也缺乏最基础的专业能力、和对于XR的认知。

第二类人,叫“假行家”。

在腾讯内部,还有一些在2018年腾讯尝试XR失败之后,留下的几十号“老人”。他们的锐气早就被磨没,却固守着之前形成的认知。他们对于当下XR的理解,还停留在5年前,VR只是作为PC和游戏机外设的层面,理解与现在XR领域严重脱节。

而腾讯XR项目组的基层,大多都是从外部招来的,有能力、能真正能做实事的人。让懂行的人,在业余的人手下做事,让前者很难展开手脚,在不恰当的指挥下,做着鸡肋的产品和功能。

高层德不配位,下层怨声载道,造成了腾讯XR项目组决策层和执行层的严重割裂。在这样的情况下,腾讯XR的混乱,就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必然。

PICO的情况,几乎相近。

运营团队的李森,在PICO这次裁员潮中不幸“中枪”。在李森的团队,他表示,不少中层领导是从朝夕光年活水而来,也有不少外招自腾讯和360。他们懂内容,也懂用户体验,做XR不算外行。他们中不少人都有在国际游戏大厂育碧工作的经历,甚至被称为“育碧帮”。

相比腾讯的情况,李森认为,PICO的中层更懂行。但实际上,不少人对这些“懂行”的领导也颇有微词。

中层干部里,李森说,光他知道的,就有不少混子——少做少错,但拍领导马屁一流。他们并不是没有做事的能力,却早没了拼搏下去的雄心。

底层员工有冲劲、有想法,却因为中层的不作为而徒劳无功。字节和腾讯,两台不同的戏,却拿着相同的剧本。

03

结语

兵败如山倒,PICO最早通知裁员在这周一,而这周五,HR就会停掉所有被裁员工的飞书账号。3月15日Last day,就必须离开公司。

精兵简政,动作不可说不快,态度不可说不决绝。

往好处想,至少被裁掉的PICO员工,在离职时,被许诺了一笔不错的补偿:N+1,三月份半个月的工资和整月的五险一金,年终奖样样不少。

腾讯XR,据网传,给了团队员工2个月的“过渡期”,在这个时间里,员工可以转岗,也会获得外部推荐。

看上去,两个大厂分享着相似的败局,但在业者的眼里,他们实际上还有很大差距。

“字节裁撤,撤掉了不少本就不该留下的人,也裁掉了不少本就不该维持的项目,”张超对雷峰网表示道,“但腾讯没做出任何成绩,也没遭遇什么致命打击,就投子认负,是‘非战之罪’。”

底下的人觉得希望远未破灭,却听到了鸣金收兵的信号,正所谓是“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据多方面消息,腾讯XR部门并非全盘裁撤,而是保留了很小一部分有生力量,等待未来的机会。

但幸运留下的人,该用什么方式积累技术和能量?当机会到来时,他们能否跟上时代?许许多多的问题,还要打上不少的问号。

而断尾后的字节,要以何“求生”。对于所有仍在岗位上的人,还是一个未知数。

或许,降本增效仍然会是主旋律。有接近字节的人士对雷峰网表示,这次裁员,只是个开头。

有未经证实的坊间传闻:字节会在5月和8月继续审查PICO的成绩,如果不及预期,大概还会补上新的裁员。

节约成本,裁员只是一方面。而慌不择路地收紧营销费用,甚至可能是“割股充饥”,危及到硬件销量的基本盘。

有从业者向雷峰网回忆,去年字节做的营销——包括广告牌、抖音、公交车站牌等,都给PICO销售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但在今年,这些地推都看不到了踪迹。

“瘦身”后的PICO还有希望吗?在产品侧的突围,会是PICO的绝地反击。

有消息,PICO正All In他们的新世代产品,并分为高配和低配两种规模。

传说,其中低配版本的机型,将主要面向To B市场。据知情人士称,也开始看到了一些希望。

同时,也有从业者向雷峰网表示,PICO 的VR直播势头很猛,甚至间接带动了 PICO4 的销量。如果 PICO能把VR直播推到杀手级应用的位置,或许也能为VR趟出一条独特之路。

2023年的2月16日,这个中国XR的“至暗之日”也即将过去。

“这个圈子太小,水也太深。”一位XR圈里的资深人士对雷峰网说。

和不少人的选择一样,马宁宁表示,自己可能会离开XR行业,就此去往其他赛道寻找生机。

有些人,比如吴明,仍然愿意死守在XR领域,等待春天冰雪消融,灌溉大地。

在这个至暗之日的最后,希望每个人的心中,都能存有一丝希望。

据外媒及行业内可靠消息称,苹果MR可以确认不会再跳票,今年下半年应该会给XR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不知道风口如此快得再次来临时,两家大厂又该如何面对这尴尬的转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雷峰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