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华宇测速_五一来了,民宿老板毁约了

0430

今年五一假期的出行,注定有些坎坷。

林莲和朋友们早早定了五一去武汉玩的计划,3月10号在某OTA平台(在线酒店、旅游、票务等预订系统平台的统称)上订了一套两室的民宿,4月28日入住,350元一晚。预订的过程很顺利,但在4月15日,他们突然接到民宿老板的电话,对方表示,民宿所在的那栋楼,被查出“有人吸毒”,民宿因此被管控了,“而且他还说,他正在派出所里处理这个事”。

接到电话,林莲和朋友们有些懵,仔细一想,他们觉得这个理由“不太可信”。她告诉深燃,自己特地去网上看了,房源还在,只是价格涨到了1100元一晚。她假装为新顾客,询问还有房源吗,对方回答“有”。

她立刻向平台投诉,平台反馈,是房东忘记关平台上的链接了,但她希望能核实该民宿所在的小区是否真的被管控,最终没有获得平台的明确回复。

翻看网上同类型案例,她才意识到,自己遇上了民宿“毁约潮”。

这不是个例。从4月开始,社交媒体平台上,很多网友提到自己订好的五一民宿,被店家要求退订。店家给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说房子还在装修,有的说民宿倒闭了,有的和林莲碰到的情况一样,说小区被查出有人吸毒,民宿被管控了。

但这些民宿大多在平台上依旧挂着房源链接,只是房价上涨了三五倍。涉及的平台很多,包含木鸟民宿、途家民宿、小猪民宿、智行旅行、携程、美团等。

今年的五一假期,是疫情政策调整后,除春节外的*个小长假,相比于往年的3天假,今年在调休下能休5天,这都激发了大家的出行热情。

根据携程旅行数据,截至4月20日,五一假期民宿预订量环比4月平日(截至3月21日预订3月30-4月3日)增长1070%,订单均价环比增长超三成。同比2022年同期(截至2022年4月21日预订2022年4月30日-5月4日),订单量增长了1080%。

暴涨的需求背后,一些民宿正在野蛮收割。

民宿老板毁约,理由多离谱?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分享了类似的被毁约经历。他们大多在3月或4月初提前订好五一假期出行的民宿,但从4月中旬开始,陆续接到民宿老板希望退单的通知,理由五花八门。

余杨是在3月14日定好了东极岛五一假期4天的民宿,花了538元。在3月20日接到平台客服的电话,表示民宿老板忘记改价格,让他把订单退掉,重新再订。他原本订的大床房,同样的房型,4天价格变为了2380元,涨了近4.5倍。

计划五一假期到惠州双月湾游玩的耿庚告诉深燃,她3月15日在某民宿平台上花399元订了两房两厅两卫的民宿,下单后,立刻被店家要求支付300元假期服务费,她拒*,店家表示锁房了,要入住的房间有问题。被问及有什么问题时,对方并没有解释,当耿庚表示要投诉时,对方解释是房间长时间没有接待客人,需要重新装修。

张雨一行人遇到的老板,更加“简单粗暴”。

她告诉深燃,他们一家和朋友两家,一行9人在2月底就商量好五一假期去威海玩,3月1日,他们通过某OTA平台预订了一栋三层别墅,一天1000多元,三天房费共3781元。起初民宿老板态度热情,4月初,还一直打听着他们有没有买到去威海的高铁票。

就在4月20日,民宿老板突然要求他们退房。就在订单被取消后,这家民宿的价格在平台上已经显示为5999元一晚,按这趋势,三天收费近1.8万元,涨了4.7倍。

这位老板没有找原因,直接表示,周边涨价了,他没有涨价,心里不舒服。

在张雨发给深燃的聊天记录里,老板表示,“周围快捷酒店(价格)翻了六七倍,确实是太夸张了,要是一间房一晚上只要三四百,我(少赚点)也认了,现在周围一间房都700多了”,他希望张雨一行人理解他。如果自己不涨价,“现在看着周围都10多倍的涨了,想起来难受”。他还给出一个方法是,让张雨们补差价,“让我别吃这么大的亏也行”。

深燃联系上了其中两家毁约的民宿老板。威海的这位民宿老板在得知来意后,直接挂断了电话。惠州的那位民宿老板,否认了坐地涨价的说法,表示主要以当天订的价格为准,下单时都有明确的价格。被问及“300元假期服务费”时,对方表示,这要分不同情况,如果客人订的是特价房,要在节假日入住,会增加假期服务费,还有一种情况是,客人要升级房间,需要另补费用。

不过耿庚出示了她和民宿老板的聊天记录,她否认定的是特价房,也没有提过升级房间的需求。现在,当初399元定的民宿,最高已经涨到了999元一晚。

在沟通无果后,对方还“安排”起了她的假期,让她退掉高铁票,暑假再来。

平台不管管吗?

为什么今年会出现民宿“毁约潮”?

首先是消费者端,出行热情高涨。今年的五一假期,是防疫政策调整后,除春节外的*个长假。而且五一假期通常只有三天,今年调休后有五天,这都激发了大家出行的热情。

其次,在民宿端,根据多位民宿老板的反馈,疫情三年里,很多顾客担心临时封控,都是临时下单,只提前一两天预定,没想到今年消费者下单很早,在年初就开始定五一的房间,自己的确没来得及调价。同时,也和他们对市场预判失误有关,“没想到临近五一时,可以涨价到那么高”。

民宿管家余小小告诉深燃,他们一般在年初会大致制定全年的价格,遵循的方式是,大节假日在原价基础上涨500元,有三天假日的涨200元,只放一天假的节假日,一般不涨价。到了假期临近时,还会再微调价格。

她表示,今年有一个预判失误,没想到五一的房被预订得这么早、这么快。“今年春节后,就有人订五一的房了”。当时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调价,有客人是按照原价订的,为了保持口碑,他们还是照常接收了,“除非没有房间,才会拒绝订单”。但吸取教训,现在他们已经把十一、春节假期的房间,提前锁住了。

莫干山归欤山居民宿主周周告诉深燃,她一般是提前两个月改价,在3月初,就有老顾客来预订房间,她还有些惊讶,“这么早就订房?”,毕竟疫情三年里,大家订房都临时预定了,当时她以7000元包栋的价格把民宿租了出去,比去年的6300元高了一些,但比疫情前的8300元还少了1300元。

“预判到了市场肯定会复苏,但那时候没有想到会那么早订房”,她表示,她还是会遵照约定的预定履行合约。之前三年很多民宿亏钱、倒闭,急需回血的民宿很多,“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有的民宿主宁愿毁约都要涨,卖假货‘假一赔三’,六倍的涨幅对于急需回血的民宿主来说,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诱惑力很大。但其实尊重契约精神,才能持久做好民宿。”

很多遭遇毁约的消费者,向预订的平台发起投诉。根据深燃多方了解,不同平台给出的解决方案不同,有的是补差价,有的是赔偿首晚房价的三倍价格,有的送了一些优惠券,但大部分难以让消费者满意,原定的出行计划已经被打乱。

余杨预订民宿的平台,客服一开始说会和民宿方沟通,但后来表示,只能给首日房价三倍的赔偿,算下来只有300多元,对比涨价后2380元的费用,杯水车薪。他不同意,最后,平台还是强制取消了订单。

后来他通过另一家平台预订东极岛的民宿,再次遇到了房主退单的情况,这家平台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补偿差价。

张雨和平台沟通时,最初平台表示只能赔偿380元的券,后来涨到了1100元,但这也于事无补。因为住不了原定的别墅,张雨和朋友几家人的聚会泡汤了,只能分头行动,重新各自单独订民宿,这时价格已经大涨,“我新订的民宿,平日一晚价格150元,五一假期涨到了850元”。

而耿庚投诉到某民宿平台后,平台方表示,只能补偿她50元的优惠券,并帮她申请退款。她表示要向工商部门投诉,希望平台提供店家的相关证照,才得知该店家连经营许可证也没有。

只有原本只预定了一晚的林莲,对平台处理的结果满意。最后平台赔偿了他们首晚三倍的房价,算下来是1050元,他们另租了两间房,一共花了1400元,减下来他们也只承担了350元的房费。

这也暴露了平台对民宿约束力有限的问题。

一位平台人士对深燃表示,一般对于这类违约商家,平台会对其罚款或扣信用分,后者会影响商家评分或者在平台上的排名。

但在涨价带来的高回报面前,这些都失去了效力。

余小小告诉深燃,在有的平台上,顾客消费了才能评价,商家会相对重视评分,但有的平台上,顾客不消费也能点评,商家就没那么重视评分。

同时,有8年民宿行业运营经验的大飞也对深燃表示,民宿从业者原本就相对混杂,现在民宿入驻OTA平台,也很简单,入驻一些平台“甚至连保证金都不要”,这意味着,平台要罚款,也无从罚起。

经营民宿的门槛相对较低,平台约束力也有限,这都加大了现在的乱象。

民宿毁约,伤害的不止是消费者

这次的民宿“毁约潮”,将民宿行业脆弱的诚信摆在了大众面前。

根据中领《2022年民宿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我国在线民宿房东数量为45.8万人。

报告提到,2011年,在国内共享经济驱动下民宿兴起,十几年过去了,这是一个还在成长的市场,市场规模目前处于百亿量级。2019年,民宿市场交易规模突破200亿元,与同属于住宿领域的酒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后者的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

这个还在成长中的市场,需要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但现在,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从业者已经伤害了不少消费者的信任。

大飞表示,民宿很早之前的定义是“共享”。房主把自己闲置的房间共享出来给他人,后面才慢慢发展成类似酒店的品类,但行业里还是有很多个人投资者,并不都是企业化的运营。

因此,民宿也分为专业民宿和普通个人民宿,做连锁的专业民宿,已经接近酒店的标准,但个人民宿准入门槛较低,“很多人的理解是,民宅稍微整理一下开个店,甚至不去办证,也一样经营”。

这也给一些从业者带来了烦恼。一位民宿老板表示,他们是想做精品民宿,但没有民宿分级,“导致很多口碑不太好的民宿,把民宿这两个字伤害了。一些民宿只是拍照好看,服务不好,也不做回头客。”

这都给还在成长中的行业,一记重创。

那么,在“毁约潮”中,民宿和平台分别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小强律师告诉深燃,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构成合同关系。

“如果预订界面或预订过程中,商家没有明确列出其可以单方取消的情形,也没有与消费者事先协商一致,又不符合法定单方解除事由,则无论是什么理由或原因,都不能免除商家对消费者应付的违约责任”,他表示。

商家擅自退单毁约,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这其中,商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不同。如果是擅自退单毁约,商家应该承担继续履行合同义务,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而商家虚构各种理由退单毁约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的三倍。如果因为不可抗力使得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可以法定单方面解除合同。但即便真的属于不可抗力,也可以要求商家出示相关文件证明。

而OTA平台方面,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供商家上架旅游住宿产品的平台,方便消费者挑选,他表示,“不少OTA平台会与民宿签订商家入驻协议,完全可以在协议中要求商家不能随意取消住宿订单、设置平台处罚规则”。

“如果OTA平台明确向消费者承诺了商家单方无理由取消订单的后果,则需要按承诺履行,否则构成对消费者的违约。当然,如果OTA平台明知或应当知道民宿商家利用OTA平台侵害消费者权益,但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则需承担连带责任”,郑小强表示。

在他看来,“商家的擅自毁约行为,表面是不惜一切追逐短暂的眼前利益,实际上反映的是,当商品的市场需求突然猛增而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时,商家如何平衡好诚信原则和利益原则的关系。为了眼前利益放弃诚信经营,势必影响长远利益,得不偿失”。

这是耿庚解封后*次出去玩,选择民宿是因为和朋友们一起,想要一个像家一样的房间,而且和酒店不一样,她预订的民宿还能带宠物。据她观察,周边同类房子价格都涨到1000多元了,这次出行,她计划了好几个月,做好了吃喝玩乐的笔记,但可惜“合适的房子都快没了,我估计要睡沙滩了”,她有些无奈。

华宇平台登陆_降价反噬特斯拉,但价格战仍将继续

0430

4月20日,特斯拉发布了2023年*季度财报,总收入约233.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8%;净利润约25.13亿美元,同比下滑超24%,低于市场预期。

毛利率则进一步从去年四季度的23.8%下降至19.3%,跌破20%的关键节点。从营收、利润、毛利率的环比下滑来看,特斯拉去年底掀起的价格战正是“罪魁祸首”。

此前分析师对本季度特斯拉毛利率的预测多集中在18%-20%之间,最终结果也基本符合预期,但由于数字跌破20%,达到2020年底以来的*值,触及了部分投资者的底线。

分业务来看,特斯拉在汽车业务、储能业务、服务及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199.63亿美元、15.29亿美元、18.3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8%、148%、44%。但是,特斯拉在其核心汽车业务上的毛利率跌至21%,创下近两年来的新低。

财报发布当天,特斯拉收盘价报180.59美元,最高183.5美元,*177.65美元,成交量1.26亿股,总市值5723亿美元。

图片来源:百度股市通

截止发稿前,特斯拉股票报162.99美元/股,总市值5166亿美元。

图片来源:百度股市通

01.降价反噬利润

特斯拉去年底掀起的电动车价格战现在正反噬自己。在财报电话会上,当被问及其利润率的未来方向时,特斯拉高管拒绝给出任何指导。“如今的环境下,我们很难对此做出预测,”首席财务官Zachary Kirkhorn表示:“宏观环境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马斯克则向美联储“甩锅”,称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汽车价格变相上涨。“当前宏观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他说:“我认为人们已经注意到(宏观环境变化),尤其是在购买汽车等大宗商品时。”

财报中罗列了一系列利好消息,例如储能部署在*季度同比增长360%、今年晚些时候将在上海建立第二个40千瓦时的超级工厂、以及同比增长的太阳能部署(但也会受到供应链挑战的影响)等,总体看来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总让人觉得有些尚未落地与遥不可及。

相比起来,外界更关注的是特斯拉的降价问题。网传消息称,本周六,中国内地市场特斯拉Model 3、Model Y将迎来降价,其中Model 3最高降4.3万,Model Y系列降4.6万。对此,特斯拉方面回应称,该消息不实。

但就在财报发布前一天的4月19日,特斯拉美国官网显示,包括Model 3、Model Y在内的多款车型再次降价,幅度在4.7%-6%左右。其中,Model 3后驱版售价由4.199万美元下调2000美元至3.999万美元,标志着特斯拉汽车的*售价正式跌破4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Model 3是特斯拉*一款联邦税收抵免从7500美元减少到3750美元的车型。这意味着特斯拉似乎正试图通过直接降价来应对减少的激励措施。

今年一季度,特斯拉交付量虽然再创新高,达到近42.3万辆,但环比增长仅4%,低于华尔街预期的43.2万辆。

去年四季度的降价大幅拉动了特斯拉的销量,骤增的盈利使特斯拉股价走出低谷,但多次降价后,今年一季度交付量环比个位数的增长证明,本轮降价带来的需求不多了,继续降价带来的销量增长还能抵消对利润的影响吗?

“我们坚信我们正在给未来打基础,”马斯克说:“*是以较低利润大量出货,然后未来从存量汽车上持续获利”。("It's better to ship a large number of cars at a lower margin and subsequently harvest that margin in the future".)

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表示,他认为特斯拉以利润换销量是“正确选择”,其发言并非无道理,因为不论毛利率还是净利率,特斯拉的盈利能力在一众车企中都是鹤立鸡群的存在,该季度特斯拉运营利润率11.4%,二倍于行业平均水平。

但这也意味着,特斯拉汽车的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仍有可能频繁波动。竞争对手及用户不免认为特斯拉降价以求高销量是在引起“价格战”。马斯克回应称:“我们不是在‘发动价格战’,我们只是在降低价格,以实现规模化的可负担性。”

02.需求疲软?

今年一季度,特斯拉产量与交付量的缺口主要来自于价格较高的Model S/X两款产品,上一季度这两款车型共生产了19437辆,但只交付了10695辆,产量几乎达到交付量的两倍,这令外界担心,需求和产量并不成正比,如果不进一步降价,特斯拉还能保持增长吗?

但在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对需求疲软的质疑予以了否认,“汽车订单量超过了产量。”他说。此外,马斯克还表示,公司将尽可能提高汽车交付规模,大力投资未来,这将释放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战略库存积压”。

实际上宏观经济影响的并不止特斯拉一家,回到中国市场,4月11日晚,乘联会发布了2023年*季度国内车市零售销量前15名车企榜单。数据显示,上榜的车企中,仅有比亚迪和特斯拉中国的累计零售销量呈现同比上涨态势,其余上榜车企的销量则均呈现同比下滑趋势。

但比亚迪无论是增速还是销量都远超特斯拉。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1-3月份,比亚迪汽车的累计零售销量为508706台,位居同期国内车企零售销量榜第1名。

从Model Q到廉价的Model Y,再到近日Model 3降到3.999万美元,都说明国内市场对20万以下车型有着庞大的需求,而特斯拉则并没有吃到这块大蛋糕。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的上海车展中特斯拉并没有亮相。一方面,自2021年上海车展上那场著名的特斯拉维权女车主事件后,特斯拉在之后的国内车展中均缺席;另一方面,特斯拉也实在没有能够拿来展示的新车。

这也意味着,多数有意愿且有能力的特斯拉消费者早已选购完了,想要提振销量,也许特斯拉只能进一步降价。

华宇测速地址_歌尔股份市值暴跌60%,前山东首富的「至暗时刻」

0428

近期,歌尔股份又给市场上了一课。

在大客户砍单事件的持续发酵下,投资者预期到了其2022年年报会表现欠佳,但没想到的是,歌尔股份2023年的一季报却藏了颗更大的雷。

4月17日,果链龙头歌尔股份发布了2022年财报及2023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公司2022年在营收大涨34%的情况下,扣非归母净利润下降了近60%;不仅如此,2023年Q1,其营收较2022同期进一步上涨20%至241亿元,但同期归母扣非净利润却下滑超90%。

数据公布后,市场一片哗然。

4月18日开盘后,歌尔股份跳空低开,最终封死跌停版。随后的几个交易日,市场的悲观情绪持续释放,歌尔的股价连连下探,截止到4月21日,歌尔股份的累计跌幅已经达到了17%,短短几个交易日基本已经回吐了今年年初以来的大部分涨幅。

近年来,进入水逆期的歌尔股份被市场所抛弃,其市值从*的1900亿左右跌至600亿左右,在市值暴跌的冲击下,实控人姜滨也被拉下了山东首富的宝座。

那么,大客户砍单究竟对歌尔的影响有多大?歌尔营收扩张但利润下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未来的歌尔还值得关注吗?

财报再度爆雷

从财报的具体数据来看,歌尔股份在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048.94亿元,同比增长34.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6.27亿,同比下降57.54%;就2023年一季度业绩而言,歌尔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41.22亿元,同比增长19.94%,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0.15亿元,同比下降98.28%。

营收与净利润出现如此巨大的背离,原因就是市场已知的大客户(疑似苹果)砍单事件。

2022年11月初,市场有消息传出歌尔股份的一款产品遭大客户砍单。11月8日晚,歌尔股份就发布公告称其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被境外大客户通知暂停生产。

随后在12月8日,歌尔股份发布了2022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将2022全年的归母扣非净利润从原先预计的36.4-40.2亿元下调至15.3-19.2亿元。

调整的原因自然也是因为大客户砍单,歌尔在当时预计,公司2022年度营业收入减少不超过33亿元,与之相关的直接损失约9亿元(包括直接利润减少和停工损失等),确认的减值损失预计约11-15亿元(其中存货跌价损失约7-9亿元,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约4-6亿元);对利润的影响合计约20-24亿元。

从最终结果来看,歌尔股份在2022年实际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16.27亿元,四季度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5.56亿元,基本处于此前公告预测区间。

因此,歌尔股份2022年净利润的大跌,实际上已经早在市场的预期之内。真正引起市场恐慌的,则是其一季度归母扣非净利润的下滑。

影响可能更深远

此前市场认为,在计提资产减值后,砍单事件对歌尔业绩的冲击可能就会告一段落,但2023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可能表明砍单的负面影响远没有结束。

从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来看,毛利率大幅走低要背“大锅”。数据显示,一季度,歌尔股份在营收大涨近20%的背景下,综合毛利率却从去年同期的13.72%下滑至6.98%。

那么,歌尔股份的毛利率为何会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下降呢?

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客户砍单导致智能声学整机业务的规模效应下滑。

根据财报数据,分业务板块来看,歌尔股份声学整机业务2022上半年的毛利润为11.25亿元,在下半年与上半年营收接近的背景下,毛利却仅为3.38亿元。从毛利率来看,声学整机业务在2022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为9.12%,但是下半年的毛利率却仅有2.5%,考虑到大客户是在四季度发生的砍单,这意味着歌尔股份声学整机业务在四季度单季的毛利率很可能是负值。

最终,整机业务毛利率的糟糕表现,使得歌尔股份单季度的综合毛利率从2022Q3的13.4%下降至2022Q4的6.24%。

而且,与计提资产减值的一次性影响不同,毛利率对其财务数据的冲击更具长期性,这也就导致订单流失后对歌尔股份的影响持续到了一季度,公司2023年一季度的毛利率也下滑至6.98%,与2022年Q4单季度毛利率接近。

砍单事件之所以带来这么大的财务波动,本质上还是因为歌尔采取的是大客户战略,大客户的耳机代工收入占据其整机业务的较大权重。

作为重资产运营的大型制造业,大客户战略意味着稳定的订单预期,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形成。但规模效应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当订单持续上升时,在规模效应作用下企业可以有效摊薄制造费用,带来毛利率的提升;但一旦订单下滑,规模效应就无法发挥作用,随着产能利用率的下降,制造费用就无法再被摊薄,最终导致毛利率的下滑。

从反映规模效应的产销情况来看,大客户砍单后,歌尔的规模效应显著下滑。歌尔股份2022年电子元器件的产量相比2021年同期下降15.60%,销量比2021年下降16%,库存则提升了23.04%。

其次,在遭遇大客户砍单后,公司可能存在低价清库存,以及将部分过剩产能转向白牌商家以覆盖固定成本的行为。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低质量的订单同样也会带来公司综合毛利率的下降。

最后,如果公司被砍单的原因确实是市场传言的良品率问题,那么较低的良品率也就意味着单位成本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公司的毛利率下降。

综合来看,不管是歌尔股份毛利率下滑是源自上述哪项因素或多个因素的叠加,其对毛利率的冲击都不可能在短期就可以化解。

这是因为,砍单事件导致毛利率下滑已成事实,后期歌尔想要重回原本的毛利率水平,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歌尔股份重新获得了大客户的信赖,或者拓展出新的、与原先大客户订单质量相当的订单。

但无论是哪一种,目前来看都具备较大的难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砍单真的是因为良率问题,作为一个代工企业,这种信任危机会不会产生蝴蝶效应,在其他业务领域引发连锁反应,从而带来更广泛的影响,也是投资者们在后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收入逆势上涨有猫腻吗?

砍单事件发生后,歌尔股份的毛利润和净利润都遭到重创,但公司的营收却一直维持着较快的增长,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

通过拆分歌尔股份的营收结构,我们发现公司总营收的上涨来自智能硬件业务分部收入的暴涨。

从具体数据来看,该业务分部的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328.09亿元增长近一倍至630.82亿元,占歌尔股份总收入的60%,扛起了公司增长的大旗。

那么,智能硬件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业务呢?

根据歌尔股份财报披露,公司智能硬件业务聚焦于与娱乐、健康、家居安防等相关的产品方向,主要产品包括VR虚拟现实产品、AR增强现实产品、智能可穿戴产品、智能家用电子游戏机及配件、智能家居产品等。

通俗来说,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VR头显、AR眼镜、智能手表/手环、游戏机和智能家居产品。

从各分项业务大概的占比来看,歌尔股份的智能硬件业务其实主要包含三大块:VR的代工、智能手表/手环的代工,以及游戏机代工。其中,VR的主要客户是Meta、Pico(字节跳动旗下);智能手表/手环的主要客户是华为、Fitbit;游戏机的主要客户是索尼(主要为PS5的代工)。

从收入确认方式来看,简单而言,歌尔股份智能硬件业务的收入主要对应代工产品的出厂价,主要包括产品生产成本+代工费两部分。例如,歌尔股份就曾披露其代工VR/AR产品的销售均价在1500元左右一只。

那么,这个营收增速是否合理呢?

从行业情况来看,根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消费级AR/VR头戴设备出货量880万台,同比去年下降了21.6%。其中,VR头显的出货量为853万台,AR眼镜的出货量为27万台。陀螺研究院则统计,2022 年全球 VR 头显出货量 1014 万台,较 2021 年下滑了 8.65%。

不难看出,无论从哪个口径来看,VR/AR在2022年出货量都处于下滑趋势。这对代工份额达到70%的歌尔股份而言,其相关业务的营收很难在行业增速下滑的背景下获得超额增长。

再看智能手表/手环业务,根据IDC数据,2022 年,智能手表产品总出货量为约 1.49 亿台, 同比增长约 9.4%,整体出货量保持稳定,而歌尔该项业务的大客户华为的市占率约7-8%,加上其他几个客户后,预计歌尔的市场份额在15%左右,在行业整体增速较为平稳的背景下,智能手表为其贡献超额增长的概率也比较低

因此,大致可以判断,歌尔股份智能硬件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来源于游戏机代工。

根据VGChartz,PS5在2021/2022/2023年2月的销量分别为1272/1352/303万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歌尔股份2022年很可能获得了较高的PS5代工份额。

由于PS5单价较高,推测出厂价也较高,在量价的综合作用下,无疑会拉高歌尔股份的营业收入。

而从毛利率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与VR业务不同,歌尔PS5的代工技术难度更低,因此,对比VR业务其毛利率也会偏低。

最终反映在智能硬件业务的财务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歌尔股份该业务板块的营收在2022年出现近似翻倍的大幅增长,但毛利率却从2021年的13.91%下降至11.14%。

那么,游戏机带来的业绩增量能否持续呢?

我们对照PS4的销售情况一探究竟。

索尼上一代旗舰游戏机PS4于2013年底发布后,其销量在随后的2014-2017年四年间,分别约为750/1480/1770/2000万台,保持高速扩张趋势,随后便开始逐年下滑。

对比PS4,PS5除了发布后*财年销量表现亮眼外,其余时间段的销量情况与PS4类似。因此,我们认为,歌尔股份因代工PS4带来的高营收大概率还可以持续约2-3年的时间,但未来营收增速大概率会比目前有所下滑。这种背景下,公司未来想要维持高成长性,主要还是要看VR和AR业务能否持续爆发。

未来还值得关注吗?

从短期来看,歌尔是否具备投资价值,主要在于前期丢失的大客户的耳机订单能不能复产。对此,我们分两种情景讨论:

情景1:假设歌尔重回大客户耳机业务的供应商名单。

如果歌尔重回大客户的耳机供应商名单,该业务产线得以成功复产,那么,此次砍单事件就可以当做黑天鹅事件,其影响就是一次性的。

对照当前的资产减值计提情况和疑似的清库存行为,对歌尔来说相当于一次业绩大洗澡。后续随着各项业务重回正轨,即便消费电子行业处于周期底部,不利于其手机、耳机等传统业务的表现,但VR、游戏机等智能硬件业务的较高增长也会对冲部分风险,其整体利润率大概率会逐步回升。

这种情景下,对现下的歌尔来说,相当于利空出尽,后期在业绩底兑现后,其估值有望迎来修复。

情景2:假设歌尔被彻底清出大客户耳机供应商名单。

如果歌尔彻底被大客户踢出耳机供应商名单,那么,一方面,歌尔股份后续能否获得其他厂商订单以弥补缺失,需要更多数据验证。与此同时,考虑到白牌厂商耳机和大客户在单价上的悬殊,预计声学整机业务分部的低毛利将会延续,对公司综合毛利率和净利率产生持续影响。

另一方面,对照欧菲光当年资产减值计提的情况,如果这项业务被大客户彻底清出,那么,我们认为歌尔此次对产线减值计提依然不够充分,这种情况下,也要警惕其后续二次计提减值可能带来的业绩巨震。

综合来看,无论从业绩成长性,盈利性还是波动性来看,如果歌尔彻底失去大客户的耳机订单,其后续的影响可能才刚刚开始。

从长期来看,歌尔是否值得投资,主要在于其营收的高增长能否持续,如前文所述,关键的问题是以虚拟/增强现实业务能为其带来多少增量,以及这个业务的增量和获利能力能不能完全对冲耳机业务损失的空间。

首先,从收入增量上看,目前虚拟/增强现实被认为是继智能手机和新能源车后,另一个现象级消费品,尤其是在参与者日益增多带来硬件设备价格下降且内容端不断丰富提升使用体验的背景下,其行业本身充满想象空间且未来进入扩张期的概率不断加大。

而歌尔作为VR头显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在声学、光学领域具有技术优势,而且在组装上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是头部企业Meta的重要组装厂,同时也是国内龙头Pico的独供。在行业前景和竞争格局都利好的背景下,理论上歌尔确实具备想象基础。

从具体数据来看,根据 VR 陀螺数据,预计 2025 年全球 VR 头显出货量有望达到 1.1 亿台,2021-2025年的CAGR 达到 77.43%。从竞争格局上看,2022年Meta的市占率约为80%,Pico 占据7%左右的份额。

我们假设2025年歌尔的代工市占率降至60%,那么大致测算,到2025年VR头显的增量是6600万台,年化增速大致在80-90%之间。

而同期,据Canalys数据,2022年全球TWS耳机的出货量为2.9亿只,其中,苹果耳机的出货量为9140 万只,同比下降1%,市占率为31.8%,这已经是苹果耳机出货量增速的连续第二年下滑。而根据conterpoint的数据,预计2020-2025年,全球TWS耳机的CAGR为21%,那么预计2025年全球TWS耳机的出货量为5亿只。

假设苹果市占率降至27%,歌尔的代工占比稳定在30%左右,那么简单测算后,到2025年苹果耳机带来的增量约为4000万只左右。

因此,从增量的*数量和相对增速对比,拉长周期到2025年,VR头显业务给歌尔带来的增量空间都要高于苹果耳机业务。

其次,从利润空间来看,歌尔的VR业务主要是提供光学模组、马达、麦克风、扬声器、结构件和代工服务。

综合天风证券对Pico 4的拆机和中泰证券对Oculus Quest2的拆机数据,歌尔代工VR头显的单机价值量(加工费+自供零部件)大概为70美元左右;而根据2020年国信证券和2023年中泰证券的数据,歌尔代工Airpods的单机价值量(加工费+自供零部件)是93美元左右,略高于头显设备。

综合来看,通过对比,拉长周期后,受益于*量和增速上的优势,VR业务在完全覆盖苹果耳机业务丢失的营收空间后,还能维持不错的增速;但从综合利润空间上,由于耳机业务的价值量主要体现为加工费为主,而VR头显的价值量主要是光学模组为主,考虑到自供零部件本身也有加工成本,反映到毛利空间上可能会比耳机业务更低。

从这个角度看,长期而言,歌尔未来的成长性依然可期,但获利能力或许会进一步降低。

总结

近期,曾经无限风光的消费电子龙头歌尔股份、瑞声科技频频爆雷,除了公司自身的战略选择外,本质的原因还是在于消费电子行业进入了产业周期的衰退期。随着行业红利的消退,前期被高增速所掩盖的一些隐患开始陆续浮出水面。

其中,被市场诟病最多的就是这些公司深度依赖苹果的大客户战略。诚然,果链龙头的身份在行业早期确实给歌尔股份之流带来了快速增长的红利和比同业公司更高的估值,但是随着消费电子存量时代的来临,其作为代工企业由于缺乏产业链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在业绩和经营上深受大客户摆布的弊端就开始愈发显眼。

这种背景下,只要大客户稍有风吹草动,反映到公司层面就是经营情况的高波动性和由此而来的业绩巨震;反映到市场层面就是悲观情绪的无限放大,以及随之而来的股价报复性下跌和市值的持续缩水。

脱掉果链龙头的外衣,歌尔真的会一蹶不振吗?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假设歌尔完全割舍了目前的声学整机业务,从收入构成的角度,相当于其特有的标签从果链龙头转变成了VR重要参与者。

相比TWS耳机,VR显然具备更高的想象空间,因此市场给予VR的估值相应也会更高。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测算,2022年歌尔股份智能硬件收入为630.82亿元,假定给予其3-4%的净利率,那么智能硬件业务可以为歌尔股份带来约20亿的利润。考虑到VR/AR未来的潜在增长空间,我们可以给予其30倍的市盈率,在这个市盈率水平下,歌尔股份智能硬件就可以获得600亿的估值

不难看出,这个估值水平实质上已经与歌尔股份现有的市值相当。有智能硬件业务做打底,只要歌尔股份能够努力不把声学整机业务做成投资者眼中的“负资产”,理论上公司股价的漫长下跌到这里本就告一段落

但是,现实情况确是公司股价的跌跌不休,这表明市场对歌尔声学整机业务的看法明显是悲观的。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说,也就是市场其实并不看好他作为苹果代工厂的这一身份。

当这一身份或这块业务成为智能硬件业务高估值的拖累后,也许公司股价的下跌才刚刚开始。展望未来,以歌尔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企业如何打破目前的产业困境,或许才是其重获高估值的关键。

华宇平台官网_聚焦时空AI与产业大模型,WGDC2023将于5月17-18日召开!

0426

ChatGPT爆红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对内容生产模式、信息获取分发、人机交互模式和生产力的重塑,为行业数字化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另一方面,随着以“北斗”为代表的时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时空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新引擎”地位被广泛认可,成为城市治理大模型“产业版ChatGPT”感知与决策的神经中枢。在资本与市场的双重搅动下,时空智能技术创新及时空AI驱动下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将迎来爆发。

由泰伯网主办的以“时空智能 从感知到决策”为主题的WGDC2023(第十二届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将于5月17-18日在北京昆泰酒店召开。在本届大会上,既能看到时空技术与人工智能、元宇宙、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加速融合,又能见证孪生城市、卫星遥感、实景三维、智能地图、高精度定位、地理空间情报、智慧出行、科技出海等技术与应用创新,更有百家科技企业发布年度创新技术产品,连接资源和机遇。

01

创新者云集 

作为空天信息领域*影响力的大会,WGDC邀请到政策制定者、院士专家、产业创新者、行业用户及资本机构等近100位*专家,他们将带来时空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精彩分享。

首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作为WGDC的老朋友将第十一次出席大会,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的开创者,李德仁院士和他的团队首创卫星遥感全球无地面控制高精度处理和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测图从有控制到无控制的行业智能化变革。李德仁院士将带来最新分享《珞珈三号01星——*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受邀参会,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为遥感与GIS及其与地理科学的交叉研究,包括空间数据的知识挖掘、地学智能计算、洪水灾害的数值模拟分析与评估信息系统、遥感影像的地学分析与应用等。周成虎院士将在WGDC2023上分享《人工智能与地理信息空间发展》。

本次大会还特别邀请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城镇化战略等,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方面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仇保兴院士将分享题为《数字孪生城市及其应用》的报告。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张峻屹也受邀参会。张峻屹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以交通运输工程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填补了跨部门多种规划领域的交叉学科理论空白,在城市与区域规划、能源、环境相关领域应用广泛。张峻屹院士将为我们带来《未来交通发展及MaaS顶层设计的思考》。

大会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高吉喜主任历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院副总工程师、首席专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生态、污染生态、城市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GIS、RS、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高吉喜主任将为我们带来《遥感监测赋能生态环境管理智慧升级》。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专家组副组长刘纪平也受邀参会。刘纪平副院长长期从事空间辅助决策、地理国情监测、应急地理信息服务、互联网地理信息挖掘与安全监管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十余项。刘纪平副院长将带来最新分享《实景三维与新型时空基础设施的思考》。

微众银行人工智能部副总经理吴海山博士首次赴约参会。此前,吴海山博士先后在BlackRock担任总监和人工智能科学家,也曾在百度担任数据科学家负责人。吴海山博士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2017年中国35岁以下35位科技创新青年,被*财经评为中国50位数学科学家之一。吴海山博士将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分享《可感知经济学:从洞察中国经济发展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本次大会还将有来自各地大数据局、卫星应用中心、城市建设部门、自然资源局、交通局、智能网联汽车等机构代表参与分享。大会战略合作伙伴维智科技,特邀合作伙伴航天宏图、优立科技、中国四维、四维图新旗下世纪高通、商汤科技,指定合作伙伴HERE、百度地图、易智瑞、四象科技、南方测绘、数慧时空、观微科技等众多创新企业分享新技术新应用与大会来自不同赛道的400余家企业现场交流合作。

02

聚焦行业热点 

在本届大会上,既能看到时空技术与人工智能、元宇宙、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加速融合,又能见证孪生城市、卫星遥感、实景三维、智能地图、高精度定位、地理空间情报、智慧出行、科技出海等技术与应用创新,围绕20多项热点议题,碰撞思想火花!

· 开幕式及*峰会:聚焦人工智能与时空技术结合趋势,关注时空智能时代下的行业需求变化与技术创新变革。

· 数字孪生城市峰会: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如何解决城市治理难点与痛点,以及数字孪生城市引发的城市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创新。

· 卫星应用创新峰会:围绕卫星遥感在金融保险、生态环境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探讨卫星制造与应用的机遇和挑战。

· 实景三维创新峰会:探讨新时期下,在城市数字化、行业数字化场景里,实景三维如何应用,以及实景三维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

· 地图生态创新峰会:聚焦新一代智能地图发展,解密地图行业技术进化路径、创新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 高精度定位创新峰会:聚焦高精度定位创新应用与未来,挖掘自动驾驶与高精度定位*策略。

· 智慧出行(MaaS)创新峰会:深入探讨MaaS顶层设计和城市智慧出行服务,以及智慧出行市场面临的新变革、新机会、新挑战。

· 科技出海论坛:关注“一带一路”新机遇,聚焦卫星、地图,自动驾驶、云服务等技术出海路径,助力中国企业科技出海。

· 地理空间情报(GEOINT)研讨会:围绕地理空间情报的技术展望与应用挑战,以及其能够实现的宏观规划和决策目标展开讨论。

03

泰伯智库权威发布 

泰伯网旗下研究咨询平台泰伯智库以“全球科技产业研究与咨询的*品牌”为愿景,立足于空天科技产业,面向战略型新兴产业提供产业洞察、咨询研究服务。泰伯智库近年来对相关市场的持续洞察与深厚积累,以泰伯智库的*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对相关科技领域主要用户群体、主要供应商企业、主要投资机构以及产业专家的深度调研,不断产出着空天科技领域*洞察力的研究报告。

在本次大会上,泰伯智库将重磅发布四份具前沿视野的研究报告,包括《中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指数(2023)》、《从元宇宙到ChatGPT:2023全球地理空间产业趋势报告》、《智能遥感技术与应用白皮书(2023)》、《高精度定位技术与应用白皮书(2023)》。

同时,泰伯智库研究团队还将针对“2023-2025数据合规与智能汽车市场机遇“和”2023-2025地理空间情报市场分析“在大会现场进行分享。

04

揭晓年度创新力榜单 

Innovation Awards 年度创新力榜单是由知名科技媒体与产业智库平台泰伯网发起的,经过十一年的发展与沉淀,已经成为新科技与空天地理信息领域*专业影响力的综合性奖项,每年超1000家企业参选,被誉为“科技创新风向标奖项”。

Innovation Awards 2023年度创新力榜单共设置年度*创新力企业TOP100、年度*创新力产品TOP30、年度最值得关注初创企业TOP30三大创新奖项,面向测绘地理信息、数字孪生、商业航天、遥感大数据、智驾地图、高精度定位、激光雷达、自动驾驶、云、AI与智慧产业服务、无人机等科技赛道,发掘和表彰那些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具有突破性、创新性成果的企业和产品,向全球各界展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无限可能,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榜单将于5月17日WGDC2023开幕式现场进行揭晓。

05

新产品新技术集中发布

被业界誉为“科技与产业创新风向标”WGDC大会一直是地理空间信息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重要发布平台。本次大会邀请到行业内众多创新企业代表参会。

其中维智科技将与大家分享时空 AI技术体系,展示自主研发的Phy-gital TM飞吉特时空智能平台,和大家共同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如何解决城市治理难点与痛点,以及数字孪生城市引发的城市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创新;航天宏图将带来实景三维、数字孪生等方面的解决方案。深入探讨实景三维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孪生平台应用;优立科技(Eulee)将发布最新产品“优立云世界”为大家展示三维实景数据的元宇宙应用方案;中国四维将探讨四维商业遥感卫星助力数字中国;百度将为大家带来百度专网地图(DuGIS)6.0;四维图新旗下世纪高通将围绕多场景化数字孪生解决方案进行分享,描绘数字孪生应用新场景;商汤科技将基于AI遥感大模型发布全新升级的智能遥感在线解译服务平台,通过*的AI能力和海量的遥感数据全面释放遥感增量市场,为遥感产业和遥感生态带来无限的灵感和创新;谷歌白金合作伙伴思想科技将在本次大会上带来Google Earth Engine-用于地球科学数据和分析的卫星级平台;众趣科技将带来自主研发的全新3D扫描设备,为大家展示空间数字孪生云服务在房产家装、酒店民宿、文博旅游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北京数慧将带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遥感Al SaaS 平台--DIIT数慧遥感云脑;观微科技将带来地理空间情报智能生成与服务平台--观微之眼;NavVis将携手龙测三维带来Avis VLX (可穿戴式激光移动扫描系统);南方测绘将携南方三维激光、南方智能、南方遥感等多条业务线,展示包括数字孪生、实景三维、卫星应用等多项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天汇空间将带来关于遥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公共服务建设对释放卫星遥感应用效能和促进应用产业发展的思考。

除此之外,还将有近百家创新企业来WGDC2023现场展示与发布新产品、新技术与解决方案。

06

面向创新者的邀请

被业界誉为“科技与产业创新风向标”的WGDC将于5月17日-18日在北京昆泰酒店召开,届时我们热烈欢迎各界创新者亲临大会现场,让我们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谋求新的合作!

大会报名限时优惠!了解更多:https://wgdc.taibo.cn

华宇注册_17位大咖,万字干货,一文看懂上海车展同期智能汽车峰会

0426

智能汽车峰会燃爆上海滩,产学研大拆解下半场。

车东西4月22日消息,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简称2023上海车展)同期活动——GTIC 2023中国智能汽车创新峰会,本周四在上海成功举办。

峰会由智一科技旗下智能汽车产业新媒体车东西与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SIEC)共同主办,以“智车大时代产业新格局”为主题,设置了四大主题论坛,分别是智能汽车高峰论坛、中央计算平台专题论坛、软件定义汽车专题论坛、高阶智能驾驶专题论坛,19位嘉宾带来了两场致辞和17场演讲。上海交通大学智能汽车研究所所长、汽车动力与智能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希教授所带课题组,围绕智能汽车复杂环境下的感知、决策与规划带来了开场报告。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动力与智能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汽车研究所胡川副教授代为做出。极氪、集度、零跑主机厂分享了智能汽车的关键技术创新,以及*及产品方案的进展;智行者、觉非科技、纵目科技、魔视智能、一径科技、零束等企业对自动驾驶商业化突围、BEV数据闭环智驾方案、行泊一体与舱驾一体、补盲激光雷达、智能化新赛道进行了演讲;芯擎科技、芯砺智能以及安谋科技等芯片企业对面向舱泊一体架构的Soc芯片、车载芯片IP解决方案进行了解读;零念科技、国汽智控则针对下一代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与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分别进行了分享;德赛西威、商汤绝影的两位嘉宾则针对智能座舱平台的演进、以及通用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讲解。车东西详细梳理了17位演讲嘉宾分享的干货,看大咖们如何为智能汽车下半场的发展把脉。

01.智能化下半场感知关乎驾驶安全

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蕾进行了大会致辞,她表示,现在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了以电动化为上半场,智能化为下半场的共识。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智能化渗透率已超过30%,预计2030年将达到70%,由此可见,下半场智能化将围绕着智能驾驶相关产业链创新,其中就包括高阶自动驾驶、车内智能交互等方面。同时,“新四化”的浪潮正在汹涌而来,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了今年上海车展当仁不让的主角,这也预示着智能化将很快进入加速提升的周期。科技联合创始人、CEO伦常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中国的汽车产业正迎来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和大机遇,国产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先机,但是智能汽车才是未来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技术是这场竞争的重要制胜点,并且在不断演进。新的技术必将重塑整个市场格局。

本次峰会围绕中央集中式EE架构、AI大模型、BEV数据闭环智驾方案、面向舱泊一体的大算力SoC、智能汽车及智能驾驶操作系统、行泊一体和补盲激光雷达等方向设置了多个话题。基于此,峰会希望通过充分探讨,梳理行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厘清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技术的应用落地。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一科技成立以来一直聚焦在这一驱动力背后的核心技术和行业需求,目前拥有以智东西、芯东西、车东西为代表的产业媒体矩阵。同时针对产业升级需求,智一科技发展出以智东西公开课为核心的企业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完成的课程近700节,在行业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动力与智能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汽车研究所胡川副教授率先了拉开了本场大会的干货分享,带来了主题为《智能汽车复杂环境下的感知、决策与规划》的主题演讲。

胡川教授所在课题组研究发现,目前一些智能驾驶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因素则是感知系统失效,另外一些复杂的天气条件也会对智能汽车的感知产生影响,而复杂的场景下对定位建图也有一些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胡川教授所在的课题组进行了一些研究。如针对复杂的天气情况,课题组进行了物理建模,对于相机也进行了一些改进,并且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来弥补不同传感器的短板。具体来看,课题组针对雨雪雾粒子的物理特征,实现噪点模拟及点云增强,提升了恶劣天气下的鲁棒性。同时通过可见光和红外相机融合目标检测,保证了视觉感知的稳定性。课题组还基于图像和激光雷达点云融合的3D检测算法,提升了3D物体的检测率和准确度。而针对动态环境下及时定位和地图的构建也非常重要,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现在已经落地的具体案例。针对智能驾驶来说,*的不确定在于弱势交通参与者如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轨迹。课题组的做法是通过机器学习和融合社会心理学的方式来预测行人的运动轨迹。复杂场景下,智能汽车的决策-规划-控制也非常重要,课题组完全自主设计开发了基于ROS 2的自动驾驶软件架构,建立了仿真测试和实车部署的分布式综合仿真环境,目前已经在奉贤地区建立了测试场。为了让智能驾驶系统的驾驶决策更加接近人类,课题组认为需要融合驾驶员感受量化决策规划,对驾驶员的关键数据进行采集,然后进行建模,这样在设计自动驾驶规划的时候,就可以参考这些量化的模型。而通过心理物理学机理子模型和纯注意力数据驱动子模型,也提升了建模的准确性。另外,课题组在智能驾驶的开发阶段就考虑了事故严重程度的减缓,量化乘客损伤风险的决策规划,主要发力的方向为减缓一次碰撞和避免二次碰撞。课题组还融入了风险评估以及边界约束的基于DDPG的决策神经网络模型,目前在实地测试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于智能驾驶来说,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驾驶员对于智能驾驶系统的信任程度,但目前行业内对自动驾驶系统中的人机信任量化模型和基于人机信任的共驾系统的研究比较少。胡川教授所在课题组针对驾驶员信任进行了一些建模,探索如何避免人机共驾时因为过度信任而导致的事故。

02.智能汽车火热发展多维奔向智能化

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谢保军聚焦于智能汽车下一个赛道——中央集中电子电气架构进行了主题演讲。

谢保军表示,对于电子电气架构来说,主要需要解决底层电气线束连接、网络通信、逻辑功能分配等问题。同时,电气架构承接了整车规划,需要做好整车功能的分配,还需要推进设计、管理、落地等问题,并支持好上层应用的迭代。最开始,电子电气架构采用分布式功能的域控制器,而分布式电子架构的各个功能会分布在不同的ECU,这样就设计了不同功能的组合,造成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整车的复杂度也在持续增长。所以,现在的电子电气架构往中央化、集中化发展,以特斯拉为例,从2012年的Model S到2018年的Model 3,其电子电气架构发生了从分布式功能的域控制器到中央集中式的重要变化,Model 3采取集中化的电子电气架构在实现同样功能的前提下,能够做到降本增效,更好地做好场景组合。在会上,谢保军也给出了极氪的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它能够显著减少ECU的数目,同时,整个架构的重量也减轻了,能够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开发效率。零束科技CTO孟超对智能化新赛道进行了思考,并对零束银河全解决方案进行深入讲解。

孟超表示,智能电动成为现在的热词,而智能化趋势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市场和用户需求发生了本质变化;二是从功能汽车到智能汽车,产品的属性发生了变化,三是产业链发生了变化,软件和服务成为新的价值点。针对智能汽车行业发展新趋势,为践行“”场景创造价值,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战略,零束推出了云管端一体化的智能车解决方案——零束银河全栈4+1。孟超接着介绍了零束银河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云管端一体化SOA软件平台、智能车操作系统ZOS、计算平台ZXD、智能云平台和数据工场、以及舱驾融合数字化体验。零束科技将通过云管端一体化的全栈解决方案持续赋能智能化新赛道,让车成为有生命力的人类伙伴!集度智能驾驶负责人王伟宝以“AI大模型驱动集度汽车机器人自我成长为主题展开分享。

王伟宝表示,智能汽车3.0时代已经来临,这个时代是汽车机器人的时代,而在一辆智能汽车中,车只是一个载体,AI大脑才是其核心本质。基于这种认知,集度正在逐步打造能够自然交流、自由移动和自我成长的汽车机器人产品,将在人机交互、智能驾驶和自我学习等相关技术上不断拓展和开发。为加速汽车智能化,王伟宝提到,集度主要从平台化和安全性两个维度入手,打造了汽车机器人的神经网络——集度智能化架构JET。该架构融合了百度AI科技和吉利SEA浩瀚架构,支持AI驱动的智能化生态应用。王伟宝表示,在汽车机器人安全性上,集度在冗余设计安全上做到了软件算法冗余、架构冗余、系统冗余和硬件冗余,同时还保证了用户的声纹和数据等隐私安全。目前,集度经过大规模实测路跑,已经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经过了安全验证。而在智能驾驶方面,集度基于L4级自动驾驶底层能力赋能,推出了真正冗余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采用双独立高阶智能驾驶能力融合实现高度自驱,并通过双完整方案互为备份互为补充实现高效协同。最后,针对大模型时代汽车机器人如何自我进化?王伟宝向大家分享了集度的方案。他表示,大模型时代,集度正在重新定义AIOS和AIPP,在AIPP上既做“汽车机器人”,也做“企业机器人”,而在AIOS方面,集度则构建了超算中枢、ROBOMETA数据闭环和ROBOGPT大模型平台。王伟宝将ROBOMETA数据闭环看作汽车机器人AI大脑的“永动机”,汽车机器人的能力可以借助数据闭环不断迭代提升,做到指数级自我成长。另外,ROBOGPT大模型平台包含了RoboChat和RoboDrive两个板块,相当于人的“左右大脑”,左脑思维,右脑运动,也将作为汽车大模型引擎,支持汽车机器人做到自然交流和自由移动。智行者董事长兼CEO张德兆分享了智行者在商业落地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为自动驾驶公司实现商业化突围提供指引。

张德兆表示,自动驾驶行业回归理性与本质,目前多种行业声音指向量产,自动驾驶赛道呈螺旋上升态势。虽然行业已经经历多个低谷,但自动驾驶渗透率正在持续上升,行业向上发展的态势从未改变。很久以来,行业内一直存在路径的讨论,自动驾驶企业也选择了不同路径,但拉长时间维度来看,渐进式路线是自动驾驶赛道的*选。而渐进式路线就要求企业构建持续数据驱动的能力,给用户带来持续的获得感。张德兆还表示,自动驾驶是马拉松赛道,要一口气换一口气,慢慢跑到终点。而手握量产项目的公司是能够在未来胜出的。同时,张德兆还强调,不是所有的L4企业都能够顺利降维到L2企业,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对此,他认为,降维*步就是要先做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重构,认识到自动驾驶是场马拉松,第二步要建立强大的能力包括供应链管理能力、制造能力等。在最后,张德兆对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做出了几点预判:*,技术向上是基石,以L4为目标,拥有数据驱动能力是构筑竞争护城河的根本要素;第二,对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来说,算法可能不是问题,产品力是现阶段最需建立起的能力;第三,2025年L2+、L3级别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将实现大幅提升,2025年左右中国智能电动车会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崛起。觉非科技CEO李东旻进行了名为《软件定义汽车新生态推动智能驾驶新增长期》的主题演讲。

李东旻表示,在过去大半年时间里,汽车行业的一些核心趋势聚焦于车上的“三台电脑”,即底盘域、座舱域、智驾域,正因为智驾域的快速发展,才使得今天谈论的“软件迭代”成为可能,“软件定义汽车”也使得汽车的生产周期大幅缩短。汽车的研发模式也在发生底层变化,即软硬分离,硬件越来越一体化,而软件的迭代速度很快,特斯拉就给出了软件迭代的标杆周期,即一周内完成一次内部测试,一个月给用户OTA一次。那么,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入局汽车产业又有什么机会?李东旻表示,一方面是独立软件主导的新角色与新机会。以往“集中式”的供应链模式变成了“分散式”汽车供应网模式,从芯片到软件、到中央域控,原来属于链条上的企业都处在了一张供应网上,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产品处于全行业最高水准。另一方面就是软件在供应网模式中变得更加重要,这包含了算法和数据,李东旻表示软件Tier1在未来3到10年内将成为汽车产业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李东旻也强调了觉非科技在汽车产业生态中的角色定位,即觉非科技不做归控,会在应用层,通过软件算法与数据解决方案,帮助主机厂规模化量产落地,让主机厂放心交付。而对于现在智能驾驶NOA的发展态势,李东旻给出了觉非科技应对各类复杂场景的融合定位模块,包括高速场景下的匝道汇出、连续并线、长隧道并线等corner case的表现能力。在车展现场,李东旻同时发布了觉非科技“基于BEV的数据闭环融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该方案可通过量产车BEV的实时感知结果,提供完整的城市Map-lite及Map-free数据闭环融合解决方案,并满足城市NOA、记忆通勤/泊车以及感知大模型训练的需要。他表示,方案的量产落地将为产业市场开拓出新的增长空间,期待携手更多生态伙伴,共同谱写“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新篇章。芯擎科技副总裁兼产品规划部总经理蒋汉平博士以高算力SoC加速舱泊一体架构发展为主题带来演讲。

蒋博士表示,随着电子电气架构演变,汽车产业链正朝着集中化、融合的方向发展目前舱泊一体化呈现融合趋势。而智能座舱的跨域融合,将集成360环视、自动泊车等辅助驾驶功能,形成舱泊一体化域控制器的技术趋势。大算力能够为算法提供有效的计算空间。因此这一融合将使高性能座舱芯片具备场景、前景、算法优势。从市场数据上来看,2021年DMS渗透率约为5.3%,2027年渗透率有望达到35%。2021年APA渗透率约为7.0%,2027年渗透率有望达到60%。2027年座舱芯片利用其异构算力和功能安全算力将得到更多市场回报。对此,主机厂和芯片厂商都在考虑降低芯片成本,让用户享受更丰富的智能出行体验,未来将逐步演进到中央计算架构。蒋博士指出,芯片定义有3个关键指标,即PPA:性能、功耗、面积。先进的芯片的性能也主要体现这三方面:*是采用先进工艺,明显降低开启电压,实现功耗降低;第二是提升单管开断速度,逻辑电路响应速度更快,主频更高;提供强大的算力;第三是单位面积晶圆布设紧凑,封装面积减小,节约成本、提升集成度。此外,SoC自主化成为了行业必争之地。蒋博士认为,先进制程高端芯片技术前瞻性高,为增速最快的赛道;汽车芯片研发周期至少2-3年,对标全球*进工艺才能享受产品红利;高端向低端的向下兼容是可行路径,低端却无法向上突破。接下来,他介绍了单龙鹰一号舱泊一体化系统方案,该方案通过简化整车电气架构和泊车功能的软硬件设计,减少泊车ECU+DMS/OMS ECU 等部件研发、生产制造和管理成本,降低系统成本。单颗龙鹰一号芯片支持APA/RPA/HPA场景的泊车应用,*支持8M摄像头接入,内置ISP为视觉应用和算法提供高达1.6G pixel/s的图像处理能力,8TOPS的NPU用于车位识别和障碍物检测,900GFLOPS的GPU实时提供3D高清全景影像和透明底盘,高算力的ASIL-D级别功能安全岛为仪表盘和泊车规划和控制提供功能安全保障,支持轻量化容器虚拟化方案,为用户提供低成本、高安全性的舱泊融合方案。蒋博士最后表示,无论是芯片,还是软件、硬件和整车,芯擎科技希望让每个人享受到驾驶的乐趣。

03.座舱发力智能化中央计算成为现实

德赛西威高级副总裁徐建则重点分享了德赛西威对于智能座舱的思考。

徐建认为智能座舱是现阶段智能汽车给消费者带来感知*体的智能化体验,目前国内座舱的渗透率远快于全球。而高算力的芯片和AI算法的快速发展,让汽车成为了移动的大算力智能终端,成为用户的第三生活空间。在智能化时代下,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正在快速发生变化,OEM和供应商的耦合深度更深,定制化程度更高。用户场景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新的功能都开始上车。在智能化时代,数据安全也变得非常重更要。在智能座舱方面,德赛西威做了很多布局,一直在围绕安全、舒适和高效做开发。从2019年开始开发*代产品开始,目前德赛西威和高通基于骁龙8295共同打造了第四代智能座舱,这一产品将会在2024年*季度量产,会是业内首批量产的基于高通8295的产品。2025年还将会推出中央计算平台的第五代智能座舱。德赛西威对于座舱产品也做了不少的思考,为客户提供了更多、更快、更强的原子化整合服务能力。从具体的产品上来讲,德赛西威认为智能座舱可以分为五个层面:算力层、产品层、服务层、场景层和体验层,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选择来提供服务。德赛西威认为智能座舱需要通过独立感知层的形成,使得车辆具备与人进行“感知”、“理解”、“呈现”、“交互”的能力”,实现真正的智能。关于未来,德赛西威认为中央计算正在成为现实,这可以带来更低的延时、成本也会有明显的降低。会上,零跑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线总监周徐宁就中央集成域控制产品开发及挑战进行了分享,总共分为电子电气架构的演变、中央域控产品开发以及挑战与展望三个板块。

周徐宁借用人类需求的五个维度来衡量汽车座舱的发展历程,他谈到,在需求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汽车作为基础交通工具可以满足生理需求,已经逐渐演变为第三生活空间。基于此,周徐宁表示,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变革,由硬件定义时代向软件定义时代过渡,汽车迎来全场景智能时代。周徐宁表示,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也迎来了全面革新。硬件方面,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结构算力强、通用高;软件则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特点;信息架构上,既有信息安全防护,又有千兆以太网,高带宽低时延;智能配置方面,高阶智能驾驶智慧座舱快迭代短周期。另外,软件架构由单OS到多OS演进,形成软硬件分离、接口抽象、软件分层、软件模块化、组件化和复用化趋势。周徐宁指出,中央域控产品开发则主要包括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开发、整车功能分配的重构开发和服务化的开发。其中,在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中央超算平台集中数据管理、仲裁、配电管理,高度集成了整车控制、车身控制、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高保真功放、网关管理等功能。在整车功能分配上实现从功能化开发到区域化开发转变,服务化开发则按照接口标准化和业务服务化进行。目前,汽车行业面临着产业链分工合作模式的挑战和研发组织分工合作模式的挑战,整车厂和供应商将从供应关系转向合作,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新态势。部分行业新玩家基于定制化OS和生态构建、系统集成能力逐步形成“软包硬”的商业模式和Tier0.5的行业地位,因此,我们需要从黑盒开发向白盒开发进行转变,从独立式管理向混合式管理转变。而在未来,消费水平升级和技术发展更迭将加速了汽车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开发模式、商业模式、产业格局将迎来全新变革。智能创始人兼CEO张宏宇在会上分享了基于异构集成的智能汽车在中央计算平台的应用前景,尤其是舱驾一体对算力的高要求。

目前,智能汽车是人工智能时代*体量的信息技术终端,一个相对智能的汽车晶体管总数已经突破了300亿,并且在不断增加。为什么智能汽车需要这么多的晶体管?张宏宇针对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这两方面进行了解答。首先,对于智能座舱,智能座舱简单来说就是人机交互,未来汽车将更像人,智能座舱将走向人与“人”的交互,所以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对于智能驾驶,如今的智能驾驶还是在感知层面实现智能驾驶,还没有实现认知层面的智能驾驶,仍处于高阶辅助驾驶阶段,要想实现真正的智能驾驶,智驾算力需要迅速提升。除了算力的提升,更要利用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把算力分配好、管理好,才能更好地应用高算力。目前来说,现在的电子电气架构正在做跨域的融合,特斯拉已经是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但是特斯拉仍使用了多芯片,所以还是初期的中央电子电气架构,不过,张宏宇表示,以后一定会出现集成度很高的中央计算平台。同时,车厂所面临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所以,算力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芯片厂商能够快速迭代,但是每次产品的迭代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只是用传统的芯片解决方案,不同车型方案十分冗杂,这就与主机厂降本增效的追求背道而驰。那么如何提升性价比,做到降本增效?张宏宇认为,最重要的是实现平台化,而作为芯片厂商,芯砺智能希望能够助力合作伙伴实现芯片平台化,聚焦高算力方案。最后,张宏宇给出了芯砺智能自研的Chiplet芯片架构,能够实现低延迟、高性能、低成本等需求,并表示Chiplet异构集成是打破后摩尔时代突破困局的*解。谋科技汽车业务线业务发展与方案总监曾霖围绕车载芯片IP解决方案助力智能驾驶进行分享。

曾霖表示,中国是全球*的汽车销售单一市场,国内主机厂商市场份额快速提升,这是中国厂商的机遇。但同时,中国厂商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斯拉“紧凑型乘用车”预计年保有量将达到四千辆百万辆,这将引发新一轮激烈竞争。特斯拉是怎么做到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芯片自研和定制化为特斯拉提供了强大的竞争后劲,特斯拉集团通过减少了控制线束的品类和数量,实现了降本增效。因此,曾霖表示,国内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必须要实现芯片自主可控。芯片自主可控具有几大优势,包括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灵活设计、整车芯片品类和数量自主可控、整车生产组装工艺充分优化、整车功能和性能达到甚至超过竞争对手相同车型的水准、整车成本大幅降低等。曾霖表示,安谋科技车载芯片IP产品可放心用于汽车应用环境,丰富的车载芯片IP产品助攻国产智能汽车芯片创新。安谋科技研发的“星辰”STAR-MC2,在性能、规格、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升级,灵活的车载芯片IP产品配置适配整车电子电气平台,车载芯片IP级别硬件虚拟化充分精简整车元器件数量,车载芯片自主可控实现整车生产组装成本大幅降低。在最后,曾霖表示,安谋科技将赋能国产智能汽车芯片创新。

04.汽车操作系统优化大模型为汽车赋能

未来十年,汽车领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智能汽车操作系统?零念科技创始人兼CEO柯柱良以下一代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的思考与实践为主题给出了解法。

以奥迪A8为例,柯柱良介绍了zFAS单域辅助驾驶控制器的具体配备情况——6种传感器、5种总线网络、5个MCU/MPC单元、38个应用层软件、1000多个软件接口以及包括RTOS、MicrosarOS、Linux等不同的操作系统。此外,奥迪A8的zFAS单域辅助驾驶控制器是目前*达到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域控制器。柯柱良指出,在OS³ 软件架构下,一方面,软件复杂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车载软件系统的代码行数达到100万行,接口复杂度也在日益提高,预计到2030年接口数目将接近600个;另一方面,OS³ 软件架构也广泛应用于当前先进域控和区域域控中,在应用层、中间层、底软层、域控硬件以及芯片和传感器均有涉及。柯柱良认为下一代智能汽车软件操作系统OS³ 应该具有四大特性,一是安全性,当前,智能汽车的安全性仍然是95%用户最关心的地方,系统实时性和安全性以及必要的鲁棒性成为决定性因素;二是可拓展性,软硬件解耦需要支持不同硬件平台(国产芯片),不同的硬件架构(一板多芯,多板多芯);三是服务性,“软件定义汽车”下的域控架构到中央域控需要更灵活的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四是开放性,需要采用开放的合作模式,应用开放的生态,实现行业赋能。会上,柯柱良还介绍了确定性实时系统技术和高精时间触发调度。确定性实时系统技术来源于航空航天系统,所带来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成为了L3自动驾驶的刚需。关于高精时间触发调度,柯柱良指出,现实情况往往引入高度复杂的任务流程,时间触发调度的计算链可以妥善管理许多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任务,通过时间确定性确保系统的安全。除此之外,柯柱良还介绍了CarOS:Safety 、CarOS:SOA 和确定性调度中间件PowerD-Sch,并对智能驾驶落地场景、确定性调度结果分析和中央网关落地场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享。商汤绝影智能汽车事业群智能车舱副总裁许亮重点介绍了目前行业非常火热的大模型,以及这一轮全新的范式革新如何为智能汽车赋能。

2021年,商汤提前布局,在上海临港建立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作为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的算力基座,AIDC基于2.7万块GPU的并行计算系统实现了5.0 exaFLOPS的算力输出,可支持最多20个千亿参数量超大模型(以千卡并行)同时训练。从2019年开始,商汤从10亿参数的视觉模型研发,到今天有320亿参数全球*规模的通用视觉模型。在NLP领域,商汤当前也有接近2000亿参数的大模型,有能力去训练1800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所以,未来通用人工智能基于多模态的基模型可以做视觉感知、语言理解、内容生成和推理决策。在智能汽车领域,商汤绝影将会基于自己的AI能力和大模型能力赋能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在智能座舱方面,通过大模型的能力,商汤可以实现空间环境理解、用户状态感知、多模指令解析、AGI、语义理解推理、多轮对话和内容生成等。大模型的赋能可以对智能座舱能力进行升级,可用场景也将会变得更多。在安全方面,商汤绝影开发了大量的DMS算法,通过多模方式来提升安全,目前已经进入到大量的量产车上了。而在车载娱乐方面,商汤绝影也有很多产品推出,随着大模型持续发挥作用,车辆的座舱将会变得越来越拟人化,重构未来车舱体验,打造真正的智能化“第三生活空间”。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孟祥雨以智能驾驶操作系统产业实践为主题为大家带来精彩演讲。

具体到L1~L4级自动驾驶产品,孟祥雨认为有四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黑盒子模式,OEM严重依赖博世、伟世通、安波福、电装等大型Tie1,大多是黑盒子交钥匙工程;二是成本高周期长,按照车型收取开发费,开发费用高,ESP/ADAS标定、测试验证周期长,产品量产上市受到很大制约;三是平台化难,HWA/TJA/ACC、LDW、APA、AVM等通常是不同的供应商,传感器、控制器不共用,平台化、系列化困难。四是差异化难,ADAS性能同质化严重,尽管OEM理解用户需求、普遍积累了诸多特色算法,但是面对黑盒子方案,用户体验感好、有特色的差异化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05.智能驾驶转向渐进式城市L2是主战场

纵目科技智慧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尤臻慧介绍了自动驾驶的渐进式路线以及纵目科技的进展。

目前纵目科技已经布局了泊车/高速/舱行泊域控制器,雷达摄像头等核心传感器也已经量产,核心软件算法仍在不断进化。在泊车方面,纵目科技已经有了完善的产品,同时也在有序布局开发行泊一体/舱行泊一体化的产品。尤臻慧表示,车辆架构经过了分布式往集中式的变化,正在朝着中央计算形态演变。整体来看,目前集中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了,但是演进的过程还比较漫长,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L2/L2+还将会是非常重点的方向。以泊车为例,这一技术存在不少的难点,部分车位的设计并不算标准,需要专门来处理。而记忆泊车功能,也需要考虑光线等多种因素,仍然有不小的挑战。目前纵目正在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打造*的泊车产品。后续纵目科技将会以泊车为切入点,将行车和泊车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更好的驾驶效果。魔视智能CTO胡益波就高阶智能驾驶规模化量产进阶之路进行了主题演讲,演讲内容主要围绕量产进阶展开。

对于域控制器的发展趋势,胡益波表示,未来的电子架构朝着集中式发展是十分明确的,在这个集成化的过程中,ADAS作为电子电气架构的一个子系统,其行泊一体域控产品必然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那么行泊一体需要什么?胡益波认为,这需要全栈式的开发能力,从最开始的感知,包括雷达、视觉等感知层面,再到决策规划控制,再到中间件、底层软件,都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快速响应,并满足不同客户对于行泊一体的各种需求,并可保证不断迭代演进。同时,胡益波介绍了魔视智能行泊一体的技术演进,从泊车场景到行车场景,形成数据闭环、量产落地,螺旋式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化平台化的工程能力对于量产落地十分重要,所以,魔视智能始终坚持把研发和工程紧密连接。而什么是工程化落地的能力,胡益波认为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不过魔视智能坚持遵循V型开发模式以及软件ASPICE开发流程,在工程质量方面严格把控。除此之外,完善的开发测试工具链和完整的产品评测能力,也对于量产交付来说至关重要,这将大大提升开发效率及迭代响应能力。作为最后一位演讲嘉宾,一径科技产品副总裁李云翔博士着重分享了补盲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及落地实践。

李云翔指出,城市NOA是今后高阶智能驾驶的主战场,汽车需要与各类固定与非固定的交通要素做“近身搏击”,智能驾驶所面临的场景更加复杂,用户对自驾功能舒适性要求更好,同时更注重安全。以十字路口这一复杂场景为例,李云翔分析了补盲激光雷达在汽车左右转、直行和掉头四种情况下的具体表现。比如,左转弯时,汽车需要控制与邻车的间距,左转完毕后需要对左右两侧车辆间距进行控制,在驾驶员既需要关注前方,又需要对侧边路况保持高度警惕时,而补盲激光雷达能够分担驾驶员驾驶压力。此外,补盲激光雷达对复杂场景下的泊车也有很大帮助。李云翔强调,补盲激光雷达并不完全等于侧向激光雷达,他认为,现有的侧向激光雷达更侧向关注大视场角。另外,在高阶辅助驾驶中的补盲激光雷达上,多激光雷达方案的成本压力与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需要注意比较补盲激光雷达与高性能摄像头或者4D毫米波雷达的综合性能和成本。另外,李云翔还分享了面向短距补盲应用场景推出的ML-30s+MEMS激光雷达以及综合前向长距和侧向补盲的ZVISION激光雷达组合方案。关于如何用好补盲激光雷达,李云翔表示,无人重卡、末端配送、Robotaxi都会是未来补盲激光雷达应用的重要方向。超大视场角、固态化方案、低成本也将是乘用车补盲激光雷达发展的大趋势。

06.结语:智能汽车正在飞速发展

峰会现场,人人张口闭口都是汽车智能化,无论是车企、自动驾驶方案供应商或是零部件供应商都在快速布局,智能化成为行业内的共同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车企有的在研发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提升开发效率,实现了降本增效;还有的车企使用AI大模型打造机器人产品,提升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智能驾驶和自我学习能力。另一方面,L4级自动驾驶企业也开始在L2级自动驾驶方面发力,都在为量产而努力。智能汽车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一部分供应链企业的快速发展,高算力、高性价比的国产芯片和激光雷达企业也开始快速量产,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综合这些方面来看,汽车产业下半场智能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加速落地将会成为下一阶段的最 大主题。

华宇平台登陆_一顿麻辣烫,吃饱要花70元

0425

“2片牛肉+2、3片肥肠,就要8元。”

许久不吃麻辣烫的阿菲,因为近日“麻辣烫贵”“麻辣烫缺斤短两”等话题频上热搜,便和同事相约来到了单位楼下的麻辣烫·麻辣拌,在切身体验了一把一碗麻辣烫究竟有多贵后,发出了上述感叹。

阿菲表示,难怪现在大家都在嚷嚷,“钱包被麻辣烫刺穿”,确实很容易刺穿。

“我的饭量比较小,那顿饭花了35元左右,和我同行的两位男同事,一碗麻辣烫都花近60元。”

事实上,与阿菲和其同事一样,被麻辣烫价格震惊到的消费者大有人在。

小红书上,ID为“樱桃小丸子”的网友在笔记“家人们,是我太穷还是麻辣烫太贵了”中直言,“下班去吃麻辣烫,拿的不多就要19.5块。”而动辄88元、99元的麻辣烫也并不少见。

来源/小红书 燃次元截图

在该网友“晒”出的照片中,燃次元看到,19.5元的麻辣烫,大概有一根香肠、两片娃娃菜、两块面筋、一点金针菇以及两片藕片等。以至于评论区中的网友直言,“这是黑店”“我这饭量估计没有60元吃不饱”。

也有网友指出,“现在这些麻辣烫称重的店,冒菜香锅麻辣烫,都像刺客一样。15元/250g,这不就是30元一斤嘛。”如上述网友所说,燃次元于近日来到了多家称重式麻辣烫门店后发现,“荤素一起称,近30元一斤”似乎已经成了行业标配。

但令网友吐槽的是,麻辣烫不仅贵,还有很多“坑”。

近日,博主“superB太”在视频中直指,“张亮麻辣烫存在缺斤短两现象。一家门店少去皮36克,另外一家店则虚增了82克产品。”尽管张亮麻辣烫对此回应称,“主要由于涉事门店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造成秤重误差,已对上述两门店做出厄令立即整改。”

与此同时,抖音博主“大麦(北漂版)”在视频中提到,因为一次健身后去吃张亮麻辣烫,被价格惊到后,自己带着秤再次来到了该店,没想到,同样的菜品,自己称为0.81斤,店里却称出了1.06斤。

但店里的“小细节”还不止于此。在该博主先后表示“带走-不用打包盒-要小票”等过程中,同一份麻辣烫,不仅价格发生了改变,从29.9元变为26元,重量也从1.06斤变成了0.97斤。

尽管在去到的7家连锁麻辣烫品牌门店里,燃次元没有遇到如网友所说的菜品“缺斤短两”“前后重量不一致”的情况,但却也有了几个新发现,即“连锁麻辣烫品牌的小票,颇为神秘,要么回收,要么不给”,且“收银台基本不显示重量和价格”。

而越来越贵的麻辣烫背后,或许也寄托着商家对这一街头小吃能走向“高端化”和“品牌化”的希冀,但目前来看,品牌分散的麻辣烫,要实现这一希冀并不容易。

01、吃一顿麻辣烫,需要花多少钱?

从曾经的6元一份,到现在的60元一碗,麻辣烫的价格可以说早已走在了中式连锁餐饮的前端。

针对消费者的争议,燃次元在一个工作日的中午,先后来到了杨国福麻辣烫建外SOHO店、张亮麻辣烫建外SOHO店、刘文祥麻辣烫炸串国贸店、小谷姐姐麻辣拌·麻辣烫国贸店、大舌头麻辣烫建外SOHO店、老街秤盘麻辣烫东环店,以及许小树麻辣烫凤凰汇店在内的7家不同品牌的连锁麻辣烫店门。

其中,小谷姐姐和老街秤盘因正在进行产品运营上的调整。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燃次元,小谷姐姐麻辣拌·麻辣烫国贸店正在重装,“现在在原址上经营的螺蛳粉店,就是之前的小谷姐姐。”

同样正在进行调整的还有老街秤盘麻辣烫东环店,该店的工作人员告诉燃次元,此前售卖的麻辣烫形式现在已经没有了,而且很快门店就改为米粉店了,“但和现在的品牌是同一位老板。”

除这两家门店外,其余5家品牌的麻辣烫门店均处于正常营业的状态。

尽管5家麻辣烫品牌不同,但售卖形式基本相同,均为“荤素一起混合称重”,且产品单价也大同小异,一斤的价格在30元左右

其中,“*”的是张亮麻辣烫,28.8元/斤,最贵的是许小树麻辣烫,达到了39.9元/斤。其他品牌,刘文祥麻辣烫炸串、大舌头麻辣烫和杨国福麻辣烫的价格分别为29.8元/斤、29.88元/斤和29.9元/斤。

“我是一位资深的麻辣烫爱好者,从杨国福还是6元一份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吃了。到现在,工作餐如果选择在杨国福吃一碗麻辣烫,怎么也需要25-30元左右。”正在杨国福麻辣烫建外SOHO吃午饭的湘彬表示,谈不上便宜,但也不能说特别贵,毕竟很多东西的价格都在上涨,“感觉这已经是吃一碗麻辣烫的均价了,我身边的男同事,基本上都要花费40元左右。”

如湘湘所说,燃次元在杨国福麻辣烫建外SOHO店内观察发现,女性消费者的消费金额大致在25-35元之间,男性相对较高,一般都在30元以上,40元左右的最多,但基本不会超过50元。

来源/燃次元拍摄

实际上,50元的价格,还远远不是普通消费者一碗麻辣烫的高价。当日,一位在许小树凤凰汇门店用餐的女性消费者告诉燃次元,自己工作的公司就在凤凰汇的楼上,再加上很爱吃麻辣烫,所以许小树就成为了午餐的高频选择。

“这家麻辣烫品牌比其他麻辣烫品牌还要更贵一些,基本一顿饭都要在60元左右。”说着,该消费者向燃次元展示了她当餐的小票,“烫煮食材0.847kg,67.59元;外加一瓶酸梅汤9.9元,共计消费77.49元。”

除了“贵”,模糊的标价也是消费者吐槽的因素之一。

以杨国福麻辣烫为例,与其他商家明码标价不同,燃次元发现,杨国福麻辣烫并没有在菜品区标明价格。

或许是因为恰逢用餐午高峰,当日店内排队选择菜品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座位上也几乎坐满了客人。在菜品区大约看了2分钟,并选购了一些东西后,燃次元发现,至少在杨国福麻辣烫建外SOHO门店,并没有菜品的价格。

与此同时,在收银台的秤盘上,虽然有显示已扣除容器的重量0.350kg,但在消费者放上菜品之后,除了显示菜品总重外,并不显示单价和总金额。不仅如此,售卖麻辣烫的杨国福,在免费小料区并不提供麻酱,如需麻酱,需额外付费。

带着好奇心,燃次元把选好的菜品递给了收银员。随后,收银员把小票递给了燃次元,重量0.422/kg的菜品共计25.15元,实收25.10元,总体消费金额基本符合预期。

随后在取餐时,尽管小票被作为取餐凭证收回,但能主动提供小票,也实属不易。毕竟在随后来到的张亮麻辣烫、刘文祥麻辣烫门店和许小树门店里,只有许小树提供了小票。另外两家的收银员在给菜品称重之后,完全没有丝毫主动提供小票的意思。

当然,三家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即消费者在前台结算时,称重台均不显示重量和价格

不过,更为让燃次元意外的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位消费者对菜品的价格提出质疑,也不会认为不给小票会出差错

一位在刘文祥麻辣烫用餐的女生告诉燃次元,自己吃麻辣烫时,从不会主动要小票,甚至都不会问价格,“称重之后,就直接扫码支付了。”

02、成本上涨是主因?

对于麻辣烫“越来越贵”的讨论,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数年的萧萧有不同的看法。

萧萧是一位独立麻辣烫门店经营者,在他看来,连锁门店价格上涨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事实上,以单价计算,贵的不只有上述连锁品牌按斤称的麻辣烫,像我们这种串串形式的麻辣烫,其实价格也并不便宜,经常有男性顾客在我的店里,一顿饭消费六七十元。”

不仅如此,这个行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萧萧举例道,“以一个鱼籽福袋为例,我的店里卖4元钱一个,但离我十几公里的县城中,有的卖6元一个,还有的卖8元一个,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说明它到底值多少钱。”

但不能只看到前端价格的上涨,而忽视整个产业链或者原材料成本的涨价。尤其是疫情这3年,房租成本、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都在涨。即便是去年解封以后,其实这个价格也并没有回落,而今年这种涨价的趋势也在持续。”

萧萧补充道,“季节也会影响麻辣烫的成本,比如一些麻辣烫专用的菠菜、油菜等,多会因季节不同而导致价格不同。”

“首先就是,在原材料成本较高的冬天,门店会随着成本上涨而提高产品价格。但到了原材料成本回落的季节,基本上没有门店会跟着降价;其次,像木耳类、土豆片、面筋等品类,这种生物它本身吸水性就强,长时间在水里泡着,重量毋庸置疑会高很多。”

当然,网友也并非没有关注到这一点。知乎上,网友在帖子“麻辣烫论斤卖,荤素一个价的情况下,吃什么最划算?”中提到,“去那里吃荤菜其实是个陷阱。首先荤菜是加工肉类,本就廉价;其次是冷冻批发,水分很大。”

萧萧表示,实际上,称重形式的麻辣烫也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以杨国福为例,它诞生最初是按份来做麻辣烫的,“最开始我记得是6元钱一份,后来涨到8元,再之后慢慢改成了称重。”

“对于门店来说,尤其是连锁门店,称重*的好处可能就是模式简单,节省了很高的人力成本。”萧萧补充道,因为门店工作人员只需要把菜洗好,放那就可以了。但串串的不一样,所有的菜品都需要串,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及其浪费时间的工作。

图/杨国福建外SOHO店

来源/燃次元拍摄

在萧萧看来,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消费者的购买力越来越趋于理性,“我经常去进货的时候就可以很直观地感觉到,今年消费者的购买力普遍在下降,但物价却与之呈相反的状态。这就会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认为麻辣烫涨价太快。”

萧萧补充表示,或许正是因为这些隐性的、不够透明的因素,才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觉得,“麻辣烫贵得离谱。”

03、品牌分散,高端很难

实际上,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麻辣烫越来越贵的背后,或许也暗藏着商家对这一街头小吃也能走向“品牌化”,甚至“高端化”的希冀。尽管从目前来看,并不容易。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就明确表示,尽管国内麻辣烫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但依旧处于较为低端的运营阶段,这或许也是行业问题不断的主要原因。

国内麻辣烫行业已经有着超过20年的发展历史,但目前来看,整个麻辣烫还是处于缺乏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以及规模化的运营阶段。”

朱丹蓬补充道,不管是张亮也好,还是杨国福也罢,它们确实已经拥有了数千家门店,在国内也被成为“双龙头格局”。但事实上,他们在整个麻辣烫市场里面占比其实很小,整个市场还是呈现出非常分散的一个现状。

浙商证券研究所《麻辣烫*股,高速扩张掘金2B供应链》报告指出,麻辣烫隶属于中式快餐赛道,按商品交易总额之和计算,中国麻辣烫市场由2016年968亿元增加至2019年1306亿元,CAGR(年复合增长率)为10.5%。受疫情影响,2020年市场规模缩减至1142亿元,同比下降12.5%。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73亿元,2020-2025年中国麻辣烫市场CAGR为11.5%。

上述报告还指出,中国麻辣烫市场集中度高于中式快餐整体,但仍然高度分散,按商品交易总额计算,2020年CR5市占率仅为10.2%,CR2为8.3%。杨国福市占率为4.3%,*,张亮麻辣烫紧随其后。“杨张”之外的麻辣烫连锁品牌众多,但餐厅数量均不足1000家,规模差距明显。

另一组来自窄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490个麻辣烫品牌。在上述燃次元提到的7个麻辣烫品牌中,以门店数量排名,截至4月13日,杨国福麻辣烫、张亮麻辣烫、小谷姐姐麻辣拌·麻辣烫、刘文祥桦南大碗麻辣烫和老街秤盘麻辣烫分别以5656家、5646家、905家、884家和860家门店的数量,位居国内麻辣烫品牌前五名。

大舌头麻辣烫面和许小树的门店数量则少了许多,分别仅为103家和12家。

来源/窄门数据

很显然,品牌也看到了现阶段国内麻辣烫市场的巨大潜力,以至于2019年还在对标海底捞的杨国福,到了2021年,就把目光投向了星巴克。

杨国福麻辣烫创始人杨国福曾公开表示,“如今麻辣烫在一线城市的价格大约在30元以上,已经相当于一杯咖啡,但星巴克的品牌更为高端。”并提到,“希望杨国福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让消费者吃到麻辣烫也能有荣耀的感觉”。

“但在此之前,不管是老品牌还是新品牌,首要解决的,应该当下麻辣烫行业存在的弊端,比如食品安全、服务意识等。”朱丹蓬直言。

如朱丹蓬所说,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麻辣烫品牌难以解决的顽疾。

4月17日,#北京多家网红餐厅有食品安全问题#引发消费者关注。根据话题内容,2023年,北京市、区市场监管局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对连锁餐厅、“网红”餐厅、美食城等餐饮企业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

在2023年1月以来发布的通报统计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连锁餐饮门店数量中,小谷姐姐、张亮麻辣烫、杨国福麻辣烫均“榜上有名”,数量分别为4家、4家和2家。

“除此之外,门店的运营能力、服务能力以及客户黏性等多方面,也都有待提高。”朱丹蓬进一步强调,现阶段,加盟模式的连锁门店管控较弱,只保证供应链的完整性显然还不具备太多的竞争力。

朱丹蓬也表示,整体来看,我国麻辣烫市场尽管现在还处于低端运营的节点,但其以新生代为核心的消费群体的崛起,恰好给了品牌更大、更多的想象空间,市场潜力以及发展前景还是具备的。

华宇平台官网_薇娅「隐匿」第479天:花2000万拿地,赚得比以前还多

0425

薇娅“圈钱”之心不死,又悄悄以2000万拿地盖楼?

最近,薇娅老公掌舵的谦寻控股,以总价2206万拿下滨江区*河单元M1-02(01)地块,项目计划明确为:打造新零售电商直播产业基地项目。

一时间,薇娅变相“出山”的消息,在网红直播圈蔓延开来。

而在这之前,薇娅已“隐身”布局497天。2021年12月,薇娅因偷逃税被罚13.41亿元,从此再未上线直播。

但薇娅并没有就此沉寂,而是迅速从台前转为幕后,扶持新主播上位。她也从“直播一姐”,摇身变为“资本大佬”,甚至赚得比从前还多。

薇娅出事后,不少头部主播们一改以往的高调,也都“夹起尾巴做人”。在他们淡出直播圈的日子里,身边的“小跟班”却莫名出圈了,而这背后,其实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

1.

/ 薇娅“隐身”第479天:

谦寻花2206万买地,投出2家上市公司 /

这一次,薇娅2000万拿地、3亿投资盖楼。

据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公告,谦寻控股以2206万元的价格,拿下杭州滨江区一块占地1.6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

根据项目公示,此次谦寻拿到的滨江区*河单元M1-02(01)地块,用地面积16031平方米,容积率2.6,总建面41680.6平方米。

在拿地当日下午,地块就火速发布了项目公示,项目计划打造为“新零售电商直播产业基地”项目。

项目总投资不低于3亿元,交地确认后5个月内开工,竣工期限为开工之日起33个月内竣工。本地块采取“先租后让”方式供地,租赁期限最长为6年。

这次薇娅所拿的地,在寸土寸金的杭州滨江区互联网小镇,这里是杭州电商直播行业的“腹地”,这里有雪梨所在的宸帆电商、刘畊宏签约的无忧传媒、罗永浩的交个朋友,还有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巨头环伺,整体产业氛围浓厚。

事实上,薇娅为打造直播基地,没少下功夫。2019年,谦寻控股就租下了杭州阿里巴巴产业园内的10层楼,总面积为3.3万平米。到了2020年,薇娅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这时谦寻控股的500人团队中有300多名员工就在这里办公。

这里不仅提供给薇娅与公司旗下的网红主播,而且面向整个行业开放。考虑到每年有超过3000个品牌申请入驻,仅凭收取租金,薇娅就能赚取可观的利润。

而更重要的是,薇娅已经从淘系的“打工人”,默默逆袭为资本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薇娅夫妇一笔成功的投资——德尔玛电器。

2023年3月,中国证监会网站显示,德尔玛深交所创业板IPO获批,计划募资约14.64亿元。而这背后就有薇娅的身影。

最初,德尔玛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之路十分崎岖。但在踏上电商的快车道后,德尔玛越做越大,身上被贴上了两个标签:小米代工厂、擅长线上够成为头部,并且销售的小家电企业。

后来,德尔玛与薇娅、辛巴、罗永浩等一众直播大咖都有过合作。2020年11月,薇娅与老公1.5亿参投德尔玛Pre-IPO轮。

据其招股书,德尔玛成功上市,董海锋本次发行后持有的德尔玛股份比例为2.27%。若德尔玛上市后市值表现良好,薇娅夫妇无疑能大赚一笔。

其实在这之前,薇娅投资的巨子生物,早就顶着“美妆界华为”“胶原蛋白*股”的名头上市了。巨子生物Pre-IPO融资,同样离不开薇娅。

2021年,薇娅的谦寻文化与高瓴资本、CPE源峰、金镒资本等多家机构,以每股20元的价格,认购了巨子生物37.98%的股份,共计73.3亿元。

坊间一度传闻,薇娅与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处成了好闺蜜。而薇娅对巨子生物就像对“亲儿子”,其产品不仅经常出现在薇娅的直播间里,而且薇娅也常为其线下活动站台。

去年11月4日,巨子生物上市,盘中一度上涨超25%,当天报收26.7港元,涨9.88%,总市值264.76亿港元。仅5日后,巨子生物收报35.15港元,总市值348.55亿港元。

巨子生物上市后,薇娅也获得了巨额的回报。有媒体估算,仅凭巨子生物这一项投资,薇娅一夜之间就入账过亿港元。

此外,薇娅还亲自下场搞私募,并构筑起纷繁复杂的资本版图。

2021年1月28日,薇娅下场做投资人,成立的青岛谦喵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谦寻控股100%控股,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等。

据天眼查数据,薇娅共关联16家企业和子公司,是10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她的老公董海峰关联的企业有25家,是20家公司的法人,业务范围涉及外贸、零售、咨询、电商、企业管理等。

2.

/ 隐匿在幕后的薇娅们:

扶持助播上位,赚得比从前多 /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隐匿在幕后的薇娅,赚得比从前更多了。

2021年5月,新财富500富人榜发布,薇娅与丈夫董海锋登榜,以90亿元的身价位列490名,直追老干妈创始人陶碧华,成为*上榜的主播。

因为薇娅夫妇不仅打造了一张庞大的资源网,在投资市场不断攻城略地,同时她的直播老本行也没落下,通过扶持新主播的方式,薇娅在幕后牢牢掌权。

当初,在薇娅“出事”后,她身边的副播琦儿,就闯进了抖音直播。数据显示,琦儿首播当天带货销售额达到1823万。

彼时,琦儿已经与谦寻解除了劳动关系。谦寻内部员工也一口咬定,琦儿签约的初行传媒是谦寻内部创业孵化的公司,与谦寻无关。

但细心的网友发现,琦儿直播间场景、商品展示方式、发福利的频率、直播话术,处处都有薇娅的影子。出现在琦儿直播间的品牌,例如锋味派、一叶子、肌活、蓓慈、认养一头牛等品牌,也曾都是薇娅直播间的的“常客”。

现在,经过一年多的历练,琦儿已经稳居抖音头部主播梯队。

而在淘宝直播间,一个名为“蜜蜂惊喜社”的账号也被推到台前。整个直播团队,都充满了薇娅直播间的影子。

该账号中出镜的6位主播中,有5人曾是薇娅直播间的工作人员。同时,账号与“薇娅惊喜社”撞脸相似,然后是熟悉的带货风格、相似的直播间陈设和背景,以及相似的粉丝群运营风格。

不过,“蜜蜂惊喜社”一直强调自己是新团队,这个直播间认证的公司为杭州柏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天眼查信息显示,此公司与薇娅、谦寻并没有工商信息上的关联。

尽管如此,但由于原班人马和模式相同,外界仍将“蜜蜂惊喜社”视为薇娅的“壳”。

如今,谦寻旗下账号不断扩容,之前打造了淘宝“蜜蜂三社”,分别是蜜蜂惊喜社、蜜蜂欢乐社和蜜蜂心愿社。2023年3月,一个名为“海豚惊喜社”的账号,又在抖音开启了常态化直播。

从名字上看,海豚惊喜社和“蜜蜂三社”一脉相承,主播团队也都是薇娅以前的助播团,并且都曾在蜜蜂惊喜社直播间出镜直播过。

新抖数据显示,海豚惊喜社粉丝数已经超过80万,近30日直播销售额2500万-5000万,30天内单场直播销售额破500万。

实际上,谦寻动作越频繁,越预示着薇娅“复出”无望。有谦寻内部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

公司是要孵化薇娅的副播,是一个自孵项目。新的公司和薇娅及其背后的谦寻集团都没有直接关系,是员工的内部创业,算不得薇娅变相“复出”,也不是投石问路。

事实上,当初薇娅出事,不仅让谦寻急切寻求转型,老对手美ONE也打了一个“寒颤”。

2021年12月22日,薇娅被“封杀”两天后,李佳琦时尚主播团开通了官方微博,并在其他主要平台相继开设了账号,表示助播团队将进行升级。

当时,助播团队还无法承担太大的场面,相关讨论也很少。直到去年9月李佳琦复播,助播们的露面越来越多。11月3日,李佳琦主动请假一天,直播间更成为了助播们的“主场”。

后来,美ONE借助李佳琦的流量,推出了“所有女生”和“所有女生的衣橱”两个新直播间,并推出了主播界的“创造101”——主播选拔真人秀栏目《所有女生的主播》,号称“李佳琦亲自出马,寻找所有女生的主播”。

这也是美ONE多年来首次高调、大刀阔斧地招新主播。这个综艺被定位为聚焦主播行业的职场纪实节目,被外界解读为:弱化李佳琦的影响力的信号。

事实也是如此。有媒体统计,从今年1月13号起,李佳琦每天在直播间从5个小时缩减至3个小时,其他时间均交给了助播。

起初外界还在质疑,直播间没了李佳琦,有人能顶上吗?现在有人打消了顾虑,因为朱旺旺莫名其妙“出圈”了......

3.

/ 成为下一个朱旺旺?

行业大洗牌,主播换个法子“割韭菜”/

2023年,李佳琦减少出镜频次的同时,他的小助理朱旺旺突然火了,一个“普通女孩”打出了大女主剧本:

朱旺旺一度称为“打工人的天花板”,她曾因“丑差笨”而被网暴,变美后又席卷小红书,先是看秀、拍时尚杂志,再是为欧莱雅和护舒宝拍广告。

看薪水就更实在了。有一次,李佳琦在直播间说,旺旺的月薪相当于他在美宝莲工作10年的工资。如果以最普通的美妆导购6000元的月薪估算,那么,旺旺一个月至少能赚上72万。

这也难怪朱旺旺会成为无数“普通女孩”羡慕的对象,甚至有人发出“灵魂拷问”:

如何才能成为下一个朱旺旺?

事实上,不仅是李佳琦助播上位,“去头部主播化”的趋势,已经蔓延整个直播业界。MCN与头部主播的深度捆绑,意味着主播的沉浮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命运。

薇娅、雪梨相继被封,浪胃仙的出走以及李子柒与微念的闹崩,都证明了把赌注押在一个超级主播身上,太过被动,风险也高。

于是,头部主播地位被弱化,助播团队随之上位,典型的如雪梨助播团队“光光来了”“快手一哥”辛巴的助播蛋蛋。

雪梨陷偷逃税风波后,其原有助播团队推出了淘宝直播账号“光光来了”。首场直播时,共有5位主播,光光占据C位,其余副播分别是闪闪、耀耀、宫姐和小白。其中,光光、闪闪、耀耀曾是雪梨直播间的助播,宫姐和小白则曾是模特。

在直播过程中,该团队一致口径是“小伙伴一起创业”,并未提及雪梨。当时,光光也已从雪梨公司离职。此外,“光光”在个人微博上透露,“淘宝很多部门领导对我开播还是很支持的。”

“光光来了”首播很火爆,累计观看人次超77万人次。虽然在直播间介绍填写“认真卖女装”,不过在带货产品类别上,直播间还是以零食、服饰、饰品、日用品、生活电器为主。

类似的还有“快手一哥”辛巴。2020年底,辛巴团队因卖“假燕窝”翻车,辛巴被罚款,快手账号被禁60天,重启直播后再度陷入“YPL防晒凉感裤”售假的风波,这让辛巴元气大伤。辛巴逐渐退居至幕后,广收徒弟,现由徒弟蛋蛋担其大任。

与薇娅类似,辛巴也在杭州滨江区建设了新基地,打算大干一场。他选择的海威中心3号楼去年三月才竣工,坐拥双地铁,楼高近百米。而在2020年,辛巴就与当地政府合作建建设“辛选直播基地”,占地6000多平方米。

此外,辛巴还直接或间接拥有多家公司的股权,涉及供应链管理、贸易、网络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等多项业务。天眼查信息显示,辛巴担任法人的企业有3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33家。

辛巴还曾巨资入股起步股份,该公司是A股上市公司,一度被称为“辛巴概念股”。只不过,起步股份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2020年全年业绩大变脸,亏损2.80亿元,公司股价连续12个跌停,辛巴对其投资也遭遇血亏。

归根到底,直播带货的野蛮增长不再,MCN机构逐渐摆脱“主播依赖症”,头部主播的红利期也随之远去,于是忙不迭做幕后、搞投资。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天分,弄不好反而被“割韭菜”。

而一旦身份成功转换后,他们也不需要再吃“回头草”了,毕竟做幕后赚钱更轻松,来钱也更快。

其实,薇娅早年还曾有过闯荡娱乐圈、做歌手的经历。但在成为头部主播后,她接受媒体专访时说:“我怎么可能再回到那个圈子?”

薇娅表示,她更想成为的角色,其实是一名企业家。只不过现在,她只能做一个收割流量的商人了。

参考资料:

《花一亿买楼,都成大主播标配了?》,每日人物

《薇娅变相出山:割一场就是1000万+》,铅笔道

华宇测速地址_微信,悄悄放了两个大招

0424

微信的大招来了。

4 月 20 日下午,微信推出 8.0.36 版本更新。介绍中此次版本更新只涉及数个问题修复,但据极客公园了解,微信同时还上线了两个重要功能——「微信音乐」和「视频号会员」,并在一小部分受邀的创作者和用户间开启测试。

「微信音乐」将在微信内设立独立频道,并包含音乐和音频两个子频道。其中音乐频道将与 QQ 音乐联动、打通,用户可以播放歌曲、查找专辑、查看自己和好友的歌单;音频频道则集合了微信生态内原有的视频号、公众号音频内容,意味着微信生态内的音频和播客内容有了一个更集中的展示窗口和流量入口。

除了音乐,在微信公开课曾预热过的视频号付费功能也在新版本悄悄上线测试,这一功能现阶段被微信内部称为「视频号会员」。视频号会员付费入口将挂在视频号主页处,同样是用微信体系内的「微信豆」进行付费。当视频号创作者开通会员专区,用户通过付费成为会员后,可以浏览相关「会员专区」内容,包括专属的视频、直播及直播回放等。

长音频内容、视频号付费都是今年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团队对产品的新构想。按照他们的计划,未来,视频号将成为一张「个人名片」,文字、音频、视频、直播等不同形态的内容,都可以在这里展示。

虽然现阶段微信团队的计划还只停留在蓝图阶段,但音频内容、付费内容载入后,这个计划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01

微信音乐:

听歌版的「微信阅读」

据极客公园了解,「微信音乐」为内测用户提供了两个多月的 VIP 限免功能,在 QQ 音乐需要开启会员才可以听到的音乐,有了一个免费收听的平台。

这并非微信与 QQ 音乐的*次打通,早在 2021 年,微信的「来点铃声」就接入了 QQ 音乐,这是难得的腾讯体系内跨部门的互连。

这之后,两者的联动打通更加深入,这一次的升级尤甚。新版本的音乐功能,几乎成了一个 mini 版本的「QQ 音乐」,主页包含朋友分享过的音乐、「热门分享歌曲」,还包括通过识别喜好推荐的「今日个性歌单」「推荐歌单功能」。此外,入驻视频号的音乐人也有特有的展示界面。

图一为视频号,图二图三为微信音乐界面

QQ 音乐的打通是由浅入深,但音频内容则是从无到有,有了一个新的集中展示场所。一部分播客内容的创作者已经开始尝鲜。一位播客主理人「一口气把之前直播录屏的内容剪辑、压缩后传到了视频号上」,过去他上传内容到视频号时,还需要进行手动切片,挑选内容,但现在,「音频」足以让他无限制地上传时长超过 30 分钟的内容。

极客公园使用后发现,音频功能中的内容,一部分来自 QQ 音乐曾经同步过相关内容的创作者;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微信生态内的内容创作者。以「极客公园」为例,内容要么来自视频号的音频内容提取,要么来自公众号内上传的音频内容。

相比起抖音、快手短视频内容爆发带来的内容产业变革,音乐之外的音频内容似乎一直躲藏在角落,在中国,既未诞生与抖音快手同体量的平台公司,也没能引发热潮。

直到播客平台「小宇宙」的诞生,才让这个极为小众的领域被更多人关注,更早在十年前就入局音频领域的喜马拉雅等公司,也终于开始将播客当作是重要的战略方向,思考如何吸引更多播客主并让他们赚到钱。

而对于这群播客主理人来说,微信提供了一个从文字、音频、视频、直播,内容一应俱全的分发场,公众号、视频号、微信音乐,这些功能组件之间还可以互相跳转连接,这是长久以来,他们可以看到的*流量场。

事实上,微信团队曾经仔细考量过是否纳入音频内容。他们考虑的是看它能不能成为原子化的组件,也就是能否在微信的生态中,在视频流、直播广场的分发的可能性。对此他们的答案是肯定的,现在的微信音乐,也就是微信探索音频内容过程中诞生的雏形产品。

02

视频号会员:试水知识付费

对任何内容平台而言,更多更好的内容和让创作者赚到更多的钱,向来都相辅相成。视频号长期面临内容生态不够好的诟病,也因没有好的商业化案例,许多成熟的内容创作者、生产机构迟迟未入场。

今年以来,视频号商业化的速度明显在加快,商业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步搭建起来。4 月初,视频号评论区广告分成功能开始上线测试。公众号中同样有类似的功能,用户浏览文章,流量主则获得相应的收益。视频号的评论区广告同样如此,加入分成计划的视频号创作者将会获得相应收益。同时,这一激励的门槛极低,粉丝数在 100 人以上的优质原创作者都可以参与。

在微信公开课上预告过的视频号付费功能,在 20 日下午新版本更新后上线测试。相比「创作分成计划」,视频号会员的门槛则相对更高。用户付出额外的钱,可以浏览专属会员的内容,这要求创作者有极强的内容生产能力。对于一部分知识内容创作者来说,这意味着有机会构建长期的、可商业化的粉丝体系。

事实上,微博、知乎、抖音、B 站等产品中,都有此类付费订阅的功能。本质上,这些功能都不能为平台创造大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鼓励更多创作者生产优质的内容,并通过产品功能的补足,为他们提供商业化的机会。但光凭这些,创作者的动力是否会增加还很难说。

对平台而言,真正重要的收益来自电商和广告。这也是腾讯对视频号所寄予的厚望: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把电商、广告收入拉到更高的台阶。

摆在他们面前的变化是,在 2022 年第四季度,他们发现点击购买和点击消息广告产生的微信广告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在这一季度的占比超过 1/3。新的内容形态促成了这一结果,这也让「视频号」成为微信「全场的希望」。

从最近的产品更新来看,无论是微信音乐还是付费订阅、广告分成计划、甚至微信搜索团队的「问一问」功能,无一不是在向视频号倾斜资源,开放更多的流量入口。视频号在微信内的原子化打通还在持续,这意味着,新的机会窗口还在潜伏。而要创造更大的风口,视频号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华宇测速地址_中国奶茶征服欧洲简史

0423

“山茶叶经采摘加工可冲泡饮用,通称为茶。一直以来,中华帝国几乎完全垄断了这种‘清澄碧玉’的所有产销环节:种植、采摘、加工、炒制及其他加工方式、批发、出口……一切一切,皆由此一国独享。”

美国作家Sarah Rose在她所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叶》一书中,如是形容在18世纪,中国茶叶在全球贸易链条上的关键地位。它不仅改变了世界风尚,还造成了大英帝国年复一年递增的贸易赤字。随后,英国人发现,凭借鸦片和武力可以翻转始终有利于中国的贸易天平。在他们付诸实施后,世界格局改变了。

三百多年过去了,而今,在茶叶基底中加入牛奶、芝士、珍珠、椰果等各式配料的中国奶茶,重新开启征服世界之旅。

“巴塞的奢侈品一条街感恩大道附近有一家CoCo,我们去逛街的时候都会顺便买一杯,经常要排很久的队。”今年2月底,霞光社到访西班牙名城巴塞罗那,生活在当地的留学生Fiona告诉我们,来自中国的奶茶品牌CoCo在西班牙备受欢迎。

在Fiona的指引下,我们实地探访了这家位于感恩大道附近的CoCo门店。和中国主要是年轻消费者喝奶茶的情况不同,这家门店里排队的外国消费者来自各个年龄层,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因为西方人不管男女老幼都喝咖啡,他们把奶茶理解为中国的咖啡,都想试试看为什么中国咖啡卖得比欧洲咖啡贵这么多。”Fiona说。

霞光社注意到,西班牙CoCo单品价格在5-7欧元之间(1欧元约等于7.55人民币),也就是一杯需要四十多块人民币,而巴塞罗那一家普通咖啡店的拿铁价格在2.5欧元左右。漂洋过海的中国奶茶,比当地咖啡贵了一倍多,在异国他乡成为了“高奢饮品”。

事实上,不仅是西班牙的奶茶店门庭若市,在欧洲多个国家和城市,中国奶茶都蔚然成风。2017年,意大利媒体ANSA在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奶茶的报道,“我们西方人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发现这种饮料,芝士茶,中文叫 zhì shì chá,早在2010年就在中国台湾市场首次亮相,然后来到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逐渐扩展到整个亚洲,最后终于到达美国和欧洲。”霞光社发现,截至目前,在Tiktok 上,#BubbleTea(珍珠奶茶)主题标签的浏览量超过67亿次。

中国奶茶已经占领欧洲了吗?

首轮热潮:横空出世,争议四起

中国奶茶出海欧洲的鼻祖,当属中国台湾商人赖明锦在德国创办的奶茶品牌BoBoQ。1984年随亲戚来德国工作并移民此地的赖明锦,由于无比想念家乡的珍珠奶茶,便萌生了在德国开一家奶茶店的想法。2005年,赖明锦回中国台湾学习奶茶制作工艺,2010年,他在德国柏林开出*家门店。

彼时奶茶风暴还未席卷全球,德国人偏好浓郁的饮品,对味道相对清淡的中式奶茶接受度不高。赖明锦便主攻15-25岁的青年消费群体,匠心独运地想出自助DIY式奶茶饮用方法,用色彩缤纷、选择多元的各式小料吸引年轻消费者;并且把耐嚼有韧性的木薯粉圆(珍珠)替换成了Q弹易吸的果冻粒,来适应德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

赖明锦还试着调低以绿茶、红茶为底的传统台式奶茶比例,提高以牛奶、酸奶和果汁为底的饮品数量;在奶茶调制过程中,调高糖和冰的比例,迎合欧洲人喜甜嗜冰的习惯。

改良后的BoBoQ,彻底在柏林风靡起来。到2012年12月,BoBoQ在德国、英国、荷兰、奥地利、西班牙、捷克、波兰、以色列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共有106家加盟店,是欧洲*的连锁珍奶餐饮品牌,也是全欧洲*的珍奶原物料供应商,提供全欧洲珍珠奶茶75%的供应链需求。

但好景不长,“奶茶致癌”事件出现了。2012年8月22日,亚琛工业大学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Dr. Wolfgang Dott在接受德国之声电话采访时称,珍珠奶茶中的珍珠中有致癌物质:“我们是在研究一个新的检验方式时,用珍珠奶茶来做试验,无意中发现奶茶中有苯乙酮、苯乙烯及臭化物。含量虽然不多,但都是致癌物,不应该加在里面。”

“奶茶致癌”事件愈演愈烈,德国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受此影响,德国奶茶店下降幅度近80%。作为回应,赖明锦也在德国之声中驳斥了他们的产品有问题的说法:“我们在奶茶中添加的珍珠有6种口味,我们将6种一起送给德国TÜV莱茵公司和另一家叫做Sophia的检验公司检验,结果完全没有问题。”

经过漫长的自证与调查,虽然争议最终平息,但这件事对奶茶业的负面影响已经覆水难收。至今,BoBoQ的官方网站上仍记录着这一争议:“很多媒体把这个消息不经研究就传播出去,这些假新闻仍深植于许多人的脑海中。这段时间对所有珍珠奶茶爱好者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对各地开张的店铺来说。BoBoQ当时也不得不关闭许多店铺。最终,创始人赖先生和他的员工、商业伙伴和店主们表现出坚韧的毅力,通过了严峻的考验。”

争议虽然过去,但对珍珠奶茶不够健康的报道在欧洲媒体中仍时常可见。BoBoQ的创始人愈发低调谨慎,他关闭了大部分线下门店,转型成为珍珠奶茶的上游供应商。因此,虽然BoBoQ扎根欧洲市场时间较长,但知名度不及后来者。

“现在在欧洲知名度最高的奶茶品牌是鹿角巷和日出茶太,他们的店面也铺得最多;BoBoQ的品牌认知度不是特别高,听过的人更多会觉得它是奶茶供应商。”在芬兰经营连锁茶饮店的Susan对霞光社说。

值得注意的是,BoBoQ首创的自助式调配珍奶方法,至今还风靡欧洲。霞光社在走访西班牙巴塞罗那某奶茶店时发现,店面里陈列着五颜六色的自助小料,顾客中还有包着头巾的中东女性。BoBoQ对欧洲奶茶市场进行的前期教育,可谓影响深远。

再度风靡:奶茶升级,海外内卷

就在BoBoQ陷入污名的同一年,在广东江门的一条巷子里,引领中国奶茶进入“奶茶3.0时代”的喜茶问世了。区别于奶茶粉勾兑的1.0时代、连锁街边店的2.0时代,3.0时代的奶茶品牌以萃取天然优质茶叶的冷萃茶、冰滴茶为主,突破了传统热茶概念;加入新鲜时令水果、芝士奶盖等配料;销售覆盖线下线上,门店分布在大型商圈,更为注重品牌IP的打造。

奶茶品牌与其他新消费产品的跨界联名也是奶茶3.0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食品分析师朱丹蓬告诉霞光社,新茶饮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技术壁垒差距不大,更需要独特调性的品牌文化持续输出,而新茶饮品牌通过联名可以更好地贴合年轻消费者的兴趣点,由于联名涉及到产品和配方的创新,也使得品牌创新升级。比如喜茶和热播剧《甄嬛传》《梦华录》的联名合作,就是其经典营销案例。最近,奈雪的茶和经典国剧《武林外传》合作推出联名周边,让印有“佟湘玉”“白展堂”的白瓷杯一杯难求、溢价严重。

2018年5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聚焦中国新茶饮的报道中,将喜茶形容为星巴克在中国的强劲对手,“喜茶正在掀起泡沫芝士茶的浪潮,新加坡是其*家海外门店选址的候选地之一,它可能会带来全球茶叶行业的重生。”

但不同于喜茶在国内的飞速发展,它在海外市场的探索分外谨慎。成立十一年以来,喜茶仅在华人聚集的新加坡开出了5家门店。直到2023年3月9日,喜茶才宣布开放多个海外城市的事业合伙人申请,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喜茶等头部品牌在出海之路上的谨慎无疑给二三线品牌让出巨大的海外市场。在新消费浪潮中通过原料升级和产品革新完成品牌重塑的茶饮品牌,纷纷涌向潜力巨大的欧洲市场。

2012年,中国台湾奶茶品牌日出茶太在英国伦敦SOHO区开出*家线下门店。截至2020年,日出茶太在英国已经拥有26家门店,是英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奶茶品牌。2018年7月,日出茶太开进法国巴黎卢浮宫广场,成为继星巴克、麦当劳后,第三个进驻卢浮宫的餐饮品牌。

将英国作为欧洲市场首站的还有同样来自台湾的快乐柠檬、CoCo和一芳。2014年,快乐柠檬在伦敦开出*家门店,如今在英国各大城市已经拥有8间门店。2017年,CoCo进驻伦敦,如今其欧洲门店已扩张到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马德里。另一家头部品牌鹿角巷,除了布局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出海重镇外,还将奶茶店开到了意大利米兰。

众多茶饮品牌之所以将伦敦选为其出海欧洲的*站,与英国悠久的奶茶饮用历史有关。17世纪末,在战胜了西班牙之后,新兴的海洋强国英国开始与昔日战友荷兰刀兵相向,与此同时,英国开始全面学习荷兰的先进体制与生活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奶茶。1946年,著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在伦敦的一份杂志Evening Standard中发表他对如何泡好一杯英式奶茶的若干看法:“往杯子里先倒奶还是先倒茶这件事,简直把全英国的家庭分成了两个派别。”

奶茶品牌蜂拥欧洲,在海外市场的内卷愈发激烈,也造成产品同质化愈发严重。仅在巴塞罗那凯旋门附近,就有对标茶颜悦色的奶茶品牌Here,和Here不相上下的BoBa,国内连锁品牌新时沏,对标奈雪的茶的“有茶Youcha”等数家品牌,而它们的招牌产品基本都是“芋泥波波奶茶”。

“在欧洲,喜茶、乐乐茶、一点点这些知名奶茶品牌都有本土山寨版,口味喝起来也不错。只能说奶茶的产品研发都大同小异,更多的是规模和品牌上的差距。”在巴塞罗那经营奶茶店的Anni对霞光社说。

出海生意经:因地制宜,长期主义

目前欧洲市场对中国奶茶的欢迎当然值得欢欣鼓舞,但类似BoBoQ那样的争议性事件未必不会再度发生。2019年6月,法国时尚杂志《marie claire》上刊登报道称,一位痴迷奶茶的14岁女孩因胃部剧痛住进医院,医生从她的胃里发现了未被消化的“珍珠”。

如何让奶茶热潮在欧洲不是昙花一现,而成为深深嵌入欧洲人日常生活的饮食文化呢?这是每一个出海欧洲的茶饮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芬兰经营连锁奶茶品牌的Eva告诉霞光社,在欧洲经营奶茶店,首先选择在华人聚集的城市和地域比较重要。“因为奶茶肯定还是华人或者受华人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人消费较多,先突破这个群体,然后再辐射到欧洲本国人。”Eva说。

比如在芬兰,Eva观察到,亚洲族裔除了华人外,越南人也很多。“有很多越南人在越战期间来到欧洲,在这里落地生根,如今已经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他们都是爱喝奶茶的群体,所以我有几间门店,是开在赫尔辛基的越南裔聚居地。”

Eva告诉霞光社,这不是她*次做奶茶品类的创业。2012年,她就曾经创办过自己的奶茶品牌,但当时还未革新的中国奶茶在全球知名度不高,当地人接受度比较低;并且当时正是BoBoQ食品安全事件甚嚣尘上的时间,有很多欧洲人对奶茶带有偏见。“那个时候我们做了三年,感觉不太行,然后就去做了别的行业;2020年的时候,奶茶又重新风靡起来,之前有很多顾客也在问我要不要继续做奶茶,所以我想再试试看。”

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奶茶品牌需要注意的重中之重。Eva告诉霞光社,很多欧洲人是素食主义者或者对奶制品过敏,需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把牛奶换成燕麦奶或者是豆奶、椰奶;一些配料可能由动物胶质成分,素食主义者无法饮用,可以建议他们更换成木薯粉熬制的粉圆珍珠或者红豆这样的全素配料。

“欧洲人比较注重健康,所以在冰度、糖量、配料等方面都要给消费者多元的选择,让他们可以定制出自己心目中比较健康的一杯奶茶。另外目前奶茶店的原料生产都来自于亚洲,在签加盟协议前,*确保品牌商的原料价格跟供货量在合约期能保持稳定。”Eva说。

除了食品安全与选址外,如何在异国他乡塑造品牌知名度与认可度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这考验的是奶茶品牌因地制宜的本土化能力。Eva告诉霞光社,虽然欧洲各国都使用英语,但具体到各个国家,在做线上营销时一定要采用本国有知名度的KOL用本国语言进行宣传;另外在店面装潢方面,也要适应本国的审美偏好。“比如芬兰就是北欧‘性冷淡极简’风格,我的店面就主要用蓝、白两种颜色做搭配。”

而用中国元素打造异域空间,也是欧洲奶茶品牌的一种装修风格。比如在英国、法国、瑞典设有店面的水果茶品牌一芳,用民国初期的怀旧装潢搭配日本简约风,给消费者一种身在古老东方的沉浸式感受,在欧洲市场也大受欢迎。

口味的本土化也是出海品牌需要注意的问题。巴塞罗那CoCo门店的店员告诉霞光社,欧洲人喜欢高甜度饮料,在点单时基本都要全糖;另外因为国外和国内的奶茶业发展存在时差,欧洲人更钟爱的奶茶类型还是珍珠奶茶,现在在国内大行其道的冷萃茶+鲜果果肉+奶盖的新式茶饮,在欧洲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教育。从这个维度上来讲,中国奶茶,无疑成为欧美茶饮口味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西敏司在他的著作《甜与权力》中分析了饮食文化背后的权力结构问题。对社会而言,每一种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都有它形成的历史原因,而这一形成过程往往有几十年、上百年这样漫长。在这漫长的背后,是政治力量、军事力量以及经济利益等各方面力量的博弈,最终形成了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饮食文化。而这种饮食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军事等权力运作的结果,也是权力产生和形成的过程。食物将人与人、人与世界连接起来,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世界历史的进程。

而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国的餐饮文化也在东南亚、欧洲、北美、中东等各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席卷全球的奶茶无疑是这个时代浪潮的一个例证与缩影。

华宇测速_元宇宙当年吹的牛,一个个都烂了尾

0422

2021年底开始火热的元宇宙,还未撑过自己的“三年之痒”,便早早成为昨日黄花。

元宇宙曾是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网民,都将其视为计算机的未来,也许也是生命本身的未来。

在元宇宙构建的未来美好愿景里,高山和大海不再是距离,每个人都可以在虚拟世界里遨游,随心所欲去穿越古老的城堡、繁华的商业中心、孤局海外的岛屿、银河上的太空飞船……

但元宇宙的门槛终究是过于高昂,以人类目前的科技能力远远无法迈过天堑,元宇宙最终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最终被不断简化、分割成一个又一个小的项目。Web3、NFT、虚拟人、VR/AR、元宇宙游戏、元宇宙社交纷纷应运而生。

无数创业人前仆后继为元宇宙这把“虚火”添柴加薪,但最终一无所获,空留一个又一个的“烂尾”项目。

虚拟房产雪崩

2023年的房价,终于崩盘了……只可惜,这个“房价”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前年11月,著名音乐人林俊杰作为元宇宙最早的铁杆粉丝,斥巨资12.3万美元(约84.5万人民币),在元宇宙地产销售平台Decentraland平台上购买了三块虚拟地皮。

而根据元宇宙分析平台WeMeta平台数据显示,林俊杰购买的这三块虚拟地皮,当前估值仅约1万美元(6.8万元人民币),浮亏近91%。

仅仅过去了17个月,这块84.5万的“房产”就暴跌了91%,林俊杰喜提微博热搜,随后发文调侃自己称:“听说最近很多人想帮我理财!”

这一番言语之下,也是间接承认了元宇宙虚拟房产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坑。

林俊杰微博

据了解,元宇宙房地产或者说虚拟房产,是元宇宙走红后*个孵化出来的消费场景。这个概念灵感来自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书中描述未来世界,人们以虚拟形象在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三维数字空间实现社交。

知名炒币玩家Decentraland就盯上了这个故事,Decentraland构建了一座“虚拟城市”,基于区块链的“元宇宙”拥有俗艳的色彩和九十年代风格的图形,有绿色桌布的赌场、奢华的艺术画廊、昏暗的酒吧、售票的夜总会和隐蔽的声色场。

依托于“看不见的城市”,Decentraland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一年内提升了3300%的流量,并成功让自己的代币MANA价格上涨了4100%以上。

在Decentraland的自我描述中,这座虚拟之城将成为下一个大型社交网络、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以及一种新型“空间”互联网的门户。

而林俊杰就是被这样的故事所打动,花费12.3万美元在Decentraland购买了黄金地段的虚拟别墅,并在家中摆放多幅高价购买NFT产品,包括无聊猿、蒂芙尼的NFTiff等。林俊杰多次表示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实现在元宇宙别墅之中开演唱会。

最终随着元宇宙的热潮退散,虚拟房地产成为一个崩塌的项目。

由盛转衰的NFT

当元宇宙囿于技术难以前进时,Web3开始成为“简易版”元宇宙,以“下一代互联网”为噱头,一度成为资本造神新概念。根据Messari统计,在2022年Web3公开的投资项目共1769个,同比涨幅30%。

Web3的核心逻辑是使用区块链技术,形成去中心化和点对点交易的网络生态,而NFT(Non-Fungi-bleToken,非同质化通证)就是Web3的具现化产物。

2022年1月,周杰伦推出NFT作品“Phanta Bear(幻想熊)”,上线5分钟售出3000个,收入约6200万元;半个月内,“幻想熊”NFT交易量就已经超过5亿,成为打响国内NFT的*枪。

周杰伦也在用自身名气和流量,为国内对NFT一知半解的网友们做了一波用户教育,让NFT在传播扩散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提升。

腾讯旗下数藏平台幻核推出的“敦煌飞天系列”NFT数字藏品,发行均价不过百元,到了2022年年中却一度被叫卖到1.5万元以上。

整个2022年上半年,NFT数字藏品都陷入一种狂热的躁动,国内各平台藏品基本上线秒没。

但NFT过于火爆就导致鱼龙混杂,很多人压根不理解NFT设计的初衷,只是为了快速进场捞一波快钱。这导致NFT的技术标准没有统一,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不同标准的NFT,极其不规范和不透明,甚至还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的NFT和欺诈行为。

甚至一些平台开始大批量低价购入图片,不上链铸造,直接翻倍“卖图”,只求割一波韭菜离场。

再加上NFT本质上与虚拟货币非常接近,90%以上的NFT交易平台均使用虚拟货币支付,这就导致NFT的实际价值与虚拟货币紧密相连。当虚拟货币开始崩盘,NFT也将自身难保。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美联储的持续加息成为导火线,迅速引爆虚拟货币暗雷,市值接近200亿美元的Luna直接崩溃;到了2022年11月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平台FTX被爆挪用用户资金、背负债务危机,不到一周就宣布破产,虚拟货币价格暴跌。

就连最坚挺的比特币,单币价格也从2021年11月的6.8万美元,跌至2022年11月的1.6万美元。

多重因素相加,最终导致Web3被资本抛弃,各大平台陆续关闭叫停,逐渐失去了市场声量。

难以维持的VR、游戏和社交

成也元宇宙,败也元宇宙的赛道还有很多,例如VR技术。

VR作为“元宇宙的大门”一直备受互联网巨头的青睐,Mate三年烧空上百亿美元,依然难以实现VR技术上的突破。生产出来的VR设备压根无法当做“元宇宙入口”,只能充当游戏设备和观看影视上使用,严重缺乏足够有吸引力的生产力场景。

据统计,2022年全球AR/VR设备出货量下跌超12%;其中 美国VR可穿戴设备年销售额同比下降2%至11亿美元。

“专业用户看不上,普通用户不想买”的VR设备,陷入销量告急、需求疲软、库存高企的窘促。无奈之下,以Meta、Pico为首的各大VR厂商纷纷打折促销,以降价换销量。

比起数以亿万记的研发费用,VR设备仅靠C端卖出的设备,仅仅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VR赛道摇摇欲坠,依赖VR设备的元宇宙游戏和元宇宙社交也濒临崩溃。

最早炒作元宇宙游戏的是Roblox的沙盒游戏,借助元宇宙的东风,Roblox成为一个拥有超过5.8亿的注册用户,每天活跃用户超过5800万的超级平台;并在2021年3月10日,元宇宙平台Roblox在纽交所敲钟上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元宇宙*股。

但到了2023年4月,Roblox不管是每日活跃用户人数还是用户游玩时长都双双下跌,股价也随之大跌12.01%。

不止元宇宙游戏,元宇宙社交平台一度是社交领域积极转型的风口,曾用20天冲上App Store下载榜*的元宇宙社交APP“啫喱”、小冰公司的“小冰岛”、字节跳动推出的抖音仔仔、天下秀的“虹宇宙”……

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刚起步的创业公司,都在卷进元宇宙社交这条看似有无限可能性的赛道,但最后却都不了了之。

在国内,网易解散了元宇宙MMO游戏的花火事业部;字节下架了元宇宙社交App派对岛;快手的元宇宙业务“全景视频”宣告暂停,负责人离职;百度的“息壤”暂停、Pico裁员15%……

在国外,微软将成立只有四个月的微软工业元宇宙团队完全解散、XR业务部门直接解散,相关团队的员工均已被解雇;Meta计划裁员超11000人,占员工总数的13%;迪士尼已撤销开发元宇宙战略部门……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冲击下,元宇宙逐渐沦为“食之无用”的鸡肋,成为大厂们“优化”的*项。

如今ChatGPT有多火爆,元宇宙就显得有多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