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0212
工业级无人机公司云圣智能(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云圣智能)宣布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B轮累计募资超3亿元。本轮融资由方广资本领投,歌斐资产跟投,老股东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深圳南山有限合伙)、蓝驰创投继续超额追加投资。本轮融资将用于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持续完善生产制造供应链、团队扩张。
本轮融资将用于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持续完善生产制造供应链、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和团队。云圣智能创始人陈方平博士表示:云圣智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用四维能力提高生产生活效率,解民生之多艰的使命,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
云圣智能成立于2017年,通过“工业无人机+全自动机场+地面机器人”的天地一体化全自主巡检模式,并深度结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算法、物联网和5G端边云融合等核心技术,为行业级用户提供“机、网、云”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系统核心产品由虎鲸工业无人机、华宇注册虎穴全自动机场、猎鹰地面巡检机器人、虎视四维全息管控平台组成。
云圣智能天地合一产品图
在团队方面,公司创始人陈方平是一名90后的北京大学博士,成员有由自剑桥、北大、天大、南开、浙大、武大等国内外一线高校人才组成,还有来自北大研究院、航天五院、航天九院、紫光集团、中科院等行业内资深科技人员。目前,云圣智能的技术和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能源、智慧城市、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
云圣智能成立之初,陈方平博士便提出:“真正好的机器人,应该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忘却它自身的存在,替代人工完成高危险性、高重复性的工作,让人们足不出户,华宇测速地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2017年,云圣智能提出全自动机场理念,并落地第一代产品:虎穴全自动机场,作为新型基础设施,与自主研发的虎鲸无人机协同,集群部署于各类工业场景,融合多元化吊舱自动更换,成为行业“百宝箱”。精益雕琢的四维全息管控平台,赋能工业物理世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节省人力物力,保障安全生产,提高行业人员工作效率,服务民生。目前云圣智能产品与解决方案已完成国家科技成果登记,获国际先进水平认证,广泛应用于能源、智慧城市及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表示:云圣智能通过人工智能和无人自主技术为电力行业,工业和智慧城市提供更先进、更安全和更高效的服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不仅建立了有活力、高执行力、强悍且年轻的团队,而且在产品领先性和商业落地都处于行业领头羊的地位。蓝驰创投作为云圣的早期投资人,很高兴看到有更多知名投资机构持续支持公司。在国家继续加大新基建建设并积极关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蓝驰创投看好云圣智能的团队,相信公司能有更大发展空间,并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0212
一款全新高性能处理器发布的背后,是一场芯片战场的博弈。
高通12月初发布了最新款旗舰处理器——骁龙8 Gen 1。这款处理器基于三星4纳米工艺制程,指令集从ARM v8升级到ARM v9,在CPU、GPU、NPU以及5G基带等构件上带来了全新的升级,CPU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30%,GPU性能提升30%功耗降低25%,AI算力提升4倍,纸面数据性能提升非常明显。
手机厂商也纷纷宣布了搭载骁龙8 Gen 1的新机计划。小米和联想摩托罗拉甚至在谁最先首发骁龙8 Gen 1上打起了口水仗。
上一代采用三星5纳米工艺制程的骁龙888处理器,在对比更上一代的骁龙865处理器时,却表现出了与性能提升幅度不匹配的功耗提升。骁龙888在小白测评、华宇测速地址极客湾、亿智蘑菇等多个数码频道的测评中都出现了同频功耗高于骁龙865的情况,而表现出性能功耗比优势的骁龙865采用的则是台积电7纳米工艺。
在骁龙888功耗表现“翻车”之后,高通为什么仍然继续选择三星而不是转向台积电代工?在高通和三星深度绑定的同时,为什么苹果却将芯片代工的筹码全部押注台积电?高通和苹果在芯片代工上的各自站队,又会对芯片制造领域产生哪些影响?
高通放弃台积电,并不是第一次
作为芯片设计企业,高通没有自己的芯片制造工厂,业内可以选择的先进制程代工厂,实际上也仅有三星和台积电两家。
如果按照高通以往的经历,处理器因为功耗发热等问题收到用户大量指责,往往就会在下一代处理器中更换代工厂。
如2014年4月发布的骁龙810,采用四核Cortex-A57+四核Cortex-A53的大小核CPU架构,基于台积电20纳米工艺制造。但因为功耗巨大,发热严重,采用骁龙810的手机普遍不被消费者认可,而同时期发布的三星Exynos 7420处理器,采用了三星第一代14纳米工艺,反而规避了功耗过大的问题,帮助三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安卓手机中的市场地位。
经此一役,高通在骁龙810后的新一代旗舰处理器代工上,放弃了台积电,并连续三年选择了三星:
2016年的旗舰处理器骁龙820/821采用了三星改进版的14纳米LPP工艺;
2017年的旗舰处理器骁龙835采用三星10纳米LPE工艺;
2018年的旗舰处理器骁龙845继续采用三星10纳米LPP工艺。
同期,高通只有一些中低端处理器继续采用台积电代工,如骁龙653、骁龙435、骁龙439等。
到了2018年,由于三星7纳米工艺进展速度不如台积电,当年12月发布的高通旗舰处理器骁龙855才放弃三星改用台积电7纳米N7工艺(台积电7纳米工艺有三个版本,一是初代使用DUV技术的N7,二是第二代使用DUV技术的N7P,三是引入EUV极紫外光刻的N7+)。
2019年12月,高通发布的旗舰处理器骁龙865继续交由台积电代工,采用台积电N7P工艺制造。
但高通也并没有忘记三星。哪怕2019年高通5G芯片Snapdragon SDM7250因为三星7纳米制程工艺问题全部报废,高通也依然和三星持续进行代工合作,并在2020年12月发布骁龙888,再一次抛弃了台积电而改用三星5纳米工艺。
虽然不好直接比较,但根据公开信息,三星5纳米工艺在晶体管密度等参数上,确实落后于台积电5纳米。
高通这一次的选择,与其说是放弃台积电,倒不如说台积电因为工艺的先进性,产能被苹果等更大的客户给“截胡”了。对于苹果这类大客户,台积电不仅产能上倾斜,价格上也有优待。
2021年,台积电向客户告知了先进制程工艺涨价的消息,但针对高通、AMD等客户的价格上涨20%,针对苹果的价格涨幅却不到5%。高通和AMD因此对台积电给予苹果特殊待遇的做法感到不满。有消息透露,高通和AMD都在计划将部分芯片代工订单转至三星,以降低对台积电的依赖。
芯片代工领域台积电一家独大显然不利于上游芯片设计企业。那么,在某一方先进制程领先时,仍然将中低端芯片交给另一方代工,甚至在某一方先进制程不具备领先优势时也要将旗舰芯片交给其代工。如扶持三星作为“二供”,也有利于高通将来拥有更多的芯片代工企业作为选择。
但另一个问题来了,苹果为什么不担心台积电店大欺客?哪怕代工价格涨幅低于高通等企业,但相比于台积电,苹果有能力客大欺店吗?
苹果也曾是“海王”
苹果一直坚持多供应商策略,在代工组装、屏幕、电池等环节或部件上,都会选择多个供应商,但在芯片代工领域,苹果却比较专一。
iPhone 4之前,苹果使用的是第三方生产的处理器。从2010年iPhone 4搭载自研的第一颗A系列处理器A4开始就一直在三星代工。直到2014年发布的A8处理器,苹果才转投台积电,采用台积电20纳米工艺制造。
苹果2015年9月发布的iPhone 6s手机上所搭载A9芯片,则第一次由三星和台积电两家代工厂共同生产。为生产这款芯片,三星采用14纳米的14LPE技术,台积电采用的则是16纳米的16FF+技术。
有评测指出,三星和台积电代工的不同A9芯片有明显功耗差异,三星版本功耗最大会超过台积电版本20%以上。
针对这一情况,苹果在发给美国科技网站Techcrunch的官方声明中解释道:“部分实验室让处理器维持高负载状态,直到电力耗尽,这不符合真实生活的情境。我们的测试数据以及顾客资料显示,采用所有不同零件iPhone6s和6s Plus的真实电池寿命差异,差异仅在2-3%之间。”
苹果的声明中虽然说不同版本的芯片在续航上最大只有3%的差异,但消费者并不认可。最终,苹果下架了可以检测处理器是台积电还是三星代工的软件,并且从A10系列芯片开始,苹果A系列处理器都由台积电独家代工。
台积电和苹果的绑定究竟有多深?在A系列处理器之外,台积电组建了一个超过300人的专属研发团队,与苹果深度合作,以研发苹果电脑的M系列处理器。
对苹果来说,三星拥有多重身份。这家韩国巨头不仅是芯片代工厂,还是世界领先的手机巨头。而台积电是一家与苹果从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芯片代工厂。
将芯片完全交给台积电代工,不仅节省了A9芯片时代两家代工厂共同生产一款芯片的额外成本,还能够凭借独占优势早于竞争对手用上最先进的制程工艺。
对高通来说,时而选择台积电,时而选择三星,就可以根据双方芯片制程在先进性、成本、配合度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当时最佳的方案,高通的“海王策略”似乎也更加灵活。
但目前来看,因为台积电与苹果绑定越深,高通有完全押注三星代工的趋势,不再“海王”。苹果手机相比安卓手机的优势越大,就越不利于高通的发展。
而且,苹果计划从2023年起使用台积电的4纳米工艺为iPhone生产定制的5G基带芯片,取代现在的A15处理器中所集成的高通X60基带。
在2019年和解了专利官司之后,高通与苹果的竞争仍在持续。在竞争激烈的芯片赛道,台积电越是和苹果深度绑定,就越不能为高通所接受。高通就会选择将旗舰芯片交给三星代工,部分中低端芯片交给高通代工,最终双方也互相不构成对方的大客户。
而对于苹果来说,旗舰芯片A9曾经由两大芯片代工企业共同生产的“脚踏两只船”策略早已被证明无效,且易引发争议。专一于台积电,形成深度绑定,也为苹果当下的发展带来益处。
两强相争,谁能得利?
高通与三星深度绑定,苹果与台积电深度绑定,两大强势集团已经拉开了对战的阵势。
台积电在营收规模上仍具有绝对的领先。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三星电子代工销售额环比增长11.0%至48.1亿美元,继续位居第二;台积电销售额环比增长11.9%至148.84亿美元,占比53.1%,稳坐第一。此外,7纳米及5纳米工艺贡献了台积电整体过半营收额,而这一比重还在持续增长当中。
在先进制程的竞争上,台积电在7纳米工艺上领先一筹,而在5纳米工艺上双方几乎齐头并进,在更先进的4纳米、3纳米制程上双方也都有规划。
三星的4纳米制程已经量产,应用于高通最新的骁龙8 Gen 1处理器上。此外,三星还在考虑在美国建立最先进的3纳米芯片工厂。据报道,三星将从2022年开始安装主要设备,并于2023年开始运营。
11月19日,联发科发布了其基于台积电4纳米制程的旗舰处理器天玑9000,但预计2022年一季度量产,时间稍晚于三星4纳米。
由于台积电5纳米工艺上对三星构成的优势,业内在4纳米工艺上也对台积电有着更高的期待。有消息称,高通可能会在2022年推出骁龙8 Gen 1+旗舰,并采用台积电4纳米工艺。
但同代处理器的plus版本更换代工厂,高通此前的历史中还没有发生过。骁龙865以及骁龙865+、骁龙870都是采用同一个代工厂及工艺(台积电N7P)制造。因此,这一消息的可靠性依然存疑。高通旗舰处理器至少在一代的时间周期内,大概率不会更换代工厂。
台积电的3纳米制程计划在2022下半年年量产。届时,该公司相关制程的单月产能为5.5万片起,2023年会达到10.5万片。根据已透露的信息,台积电的3纳米仍旧沿用FinFET(鳍式场效应),在N2技术节点才会使用GAA(全环绕栅极架构)。
据报道,三星采用GAA的3纳米制程技术已正式流片,逻辑面积效率提高了35%以上,功耗降低了50%,性能提高了约30%,性能上优于台积电的FinFET架构的3纳米制程。
在5纳米时代性能、功耗略弱于台积电的三星,在4纳米、3纳米时代,或许将追上台积电。你追我赶的市场格局,也将有更多工艺路线供芯片设计企业选择,甚至还引发更多入局者。
英特尔就再次准备开放芯片代工业务。该公司2021年3月公布的IDM 2.0计划显示,从2023年起将部分消费级CPU和数据中心CPU交由三星、台积电等第三方代工厂,还会成立独立“芯片代工”部门,覆盖x86、ARM、RISC-V等多种IP。
也就是说,英特尔不再坚持从芯片设计到流片、制造的垂直一体,而是既会将部分芯片交给别人代工,也会帮别人代工各类IP芯片。
在自己芯片交给别人代工上,英特尔与台积电的合作似乎更为看好。12月13日,英特尔CEO基尔辛格还搭乘私人飞机飞抵台湾拜访了台积电等企业,并向外界表示,台积电和英特尔的合作关系非常深远,台积电在许多技术方面都协助过英特尔公司,从而释放了更大的晶圆产能,创造了前所未见的产品。
在为别人代工上,基尔辛格曾经表示,苹果是他们特别想要发展的潜在客户。
但在Mac产品线上,苹果正在放弃英特尔芯片,可以预见未来全线Mac产品都会不再使用英特尔处理器。在芯片代工领域,苹果似乎没有理由放弃台积电选择英特尔。长期以来,英特尔在处于市场领先位置时,更倾向于用自己的先进制程巩固自身的芯片优势;华宇注册而当英特尔不再处于市场领先位置时,其制程工艺往往在市场中已不具备领先优势了。
英特尔这几年在先进制程上的尝试并不算成功。该公司的14纳米工艺连续应用于多代处理器,但在14之后越来越多的“+”号也被消费者吐槽工艺升级太小。同时,该公司10纳米工艺一直到11代移动版酷睿处理器才得以顺利规模化量产,但与同时期的台积电5纳米工艺相比已存在差距。而台积电的先进制程还在不断进展,基于目前5纳米制程节点,今年10月就推出N4P工艺,性能比最早期的N5工艺提高了11%,也比N4工艺提高了6%。12月16日上午,在N4P之后,台积电又宣布推出 N4X 制程工艺技术,性能比N5提高15%,比N4P 提高4%,预计将在2023 年上半年进入风险生产。
2010年,英特尔也曾代工过外部芯片。但由于英特尔在PC处理器和移动端处理器上都想分一杯羹,在用自己的先进制程为可能的竞争对手提供晶圆代工业务上,就很难达成合作意向。同时,英特尔的产能总是要优先保证自家芯片生产,可供给外界的产能不足。
多种因素下,2018年,英特尔对外宣布“将制造资源重新集中在自己的产品上”,基本放弃了代工业务。直到2021年,该公司再次提出IDM 2.0计划。
市场对英特尔再次开放代工业务并不看好。但除了台积电与三星,市场上也对更多有技术实力的晶圆代工厂入局存在着较大的需求。
在高通与苹果的争斗中,芯片代工厂的产能也被深度绑定,排他性变得更强。在台积电与三星之外,更多其他芯片代工者入局,或许也可以在两强竞争的战场中收获到自己的猎物。
0212
2月11日消息,据农民日报报道,陕西省首个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在富平县正式落地,首期认缴规模1亿元。
据了解,这支基金由建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起,华宇注册主要利用股权投资等形式,支持富平县奶山羊全产业链、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招引等领域,着力打造全国羊乳企业新标杆。
富平方表示,作为陕西省第一家市场化运营的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下一步,将全力推动基金尽快挂牌运营,华宇测速地址吸引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奶山羊等特色产业发展。在实际运营中,富平县将精准基金投向,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为富平县奶山羊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0212
2月11日消息,连续血压监测技术提供商心永科技近日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峰瑞资本独家投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算法迭代、传感器研发、华宇注册产品生产及医疗器械二类证的申请和注册。
心永科技致力于用智能科技让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准确的血压信息,华宇测速地址从而避免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0212
面馆第一股、麻辣烫第一股、海鲜火锅第一股、佐餐卤味第一股……
2022年,中式快餐们正在排队上市。
有分析师也表示,“今年很有可能出现餐饮企业上市潮,因为头部企业争相上市会形成连锁反应,估计有更多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也会加入上市大军。”
在以往印象中,餐饮这门传统而又充满烟火气的生意似乎离“上市”“资本”这些字很遥远。但是经历了疫情的洗礼,为了活下去并且占领市场,越来越多餐饮老板主动拥抱资本市场。
当然餐饮这门生意本身也足够充满诱惑力,潜力巨大,未来可期。赛道空间广阔,但餐饮服务企业却呈现有品类、无品牌的状况。在这种情形下,资本急于寻找下一个中式餐饮的麦当劳或肯德基。
不过,仅仅依靠拥抱资本,也无法解决中式餐饮行业本身的问题。薄利困局、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单一、体验差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并且一、二级市场上,资本短暂的‘非理性’迟早会过去。华宇注册”一位长期关注餐饮赛道的投资人对铅笔道下了这样的结论。餐饮行业也一定会回归到它的基本面,中式餐饮行业想要跑出所谓的“千亿市值品牌”还是要靠自己。
-01-
2022,中式快餐排队上市
很少有人能想到,街边常见的麻辣烫店有朝一日也能敲钟上市。
近日,证监会国际部披露,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提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审批》材料。目前进度已达接收材料阶段,后续还有多个环节等待反馈和通知等。
这意味着,一旦材料审批通过,杨国福麻辣烫就能冲击“麻辣烫第一股”。
在2022年,走向资本市场的餐饮企业不只杨国福一家。春节前夕,和府捞面要去IPO的消息引爆了沉寂许久的消费赛道。几乎同一时间,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乡村基已经提交了港股IPO招股书,另外还有老乡鸡、巴奴火锅、粤式火锅捞王、海鲜餐厅七欣天、老娘舅、西贝也明确表达了上市意向。
一时间,似乎交易所被餐饮企业“占领”。这种现象并不是凭空诞生的,与消费领域的投资人交流时,基本所有人都提到一个因素:疫情。
一位投资人告诉铅笔道,在疫情前,大部分餐饮老板心中完全没有“融资”这个概念。“问企业老板,有没有融资计划?老板们要不问为什么要融资,要不就回答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有。”
但是经历了疫情的洗礼,越来越多餐饮老板主动拥抱资本市场,迅速减少的客流量、翻台率、客单价等指标,让以往不愁现金流的餐饮品牌不得不更多地接触资本,华宇测速地址以提高开店速度,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赛道、模型、估值”,以往互联网圈里流行的话术,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餐饮人的嘴里。
也因此,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餐饮领域融资事件频发。据相关统计显示,2020年餐饮行业发生了115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过此前5年的总和。进入2021年,融资热有过之无不及,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餐饮赛道融资事件超220起,披露融资额超500亿元。
“就像现在所有投资人都在讲硬科技一样,在那一段时间(2020年下半年至2022年),很多投资人都扎堆进连锁面馆、快餐店。”上述投资人说道。
头部餐饮品牌更是抢手,估值更是水涨船高。比如,和府捞面就被国内不少知名VC/PE机构都在排队抢份额。创始人李学林曾透露,和府捞面的E轮融资估值在70亿元,但融资过程中,有些资本甚至给出了140亿元的估值,还有的报价估值甚至高达160亿元。
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是同样的道理。
想有大的发展还得要用资本的力量,正如一位专注于餐饮的VC投资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眼下这些公司选择去IPO,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活下去,然后再去占领市场,它们也是在提前布局后疫情时代。”
另一方面,通过上市,把企业上升到集团化运作,也是餐饮老板作为企业家的诉求。
“今年很有可能出现餐饮企业上市潮,因为头部企业争相上市会形成连锁反应,估计有更多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加入上市大军。”有分析师表示。
-02-
寻找中式餐饮的肯德基或麦当劳?
“统一的加盟和运营模式,以及低廉的成本和巨大的市场空间,麻辣烫想不火都难。”已经成立19年的杨国福在宣布筹备上市后,一位行业人士分析道。在2020年上半年,杨国福麻辣烫用180天开了508家店,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01%。截至目前,门店数约6000家。
这样的模式,在拉面馆和火锅等容易大规模复制的餐饮赛道同样适用。“大规模、快速的复制”,是上述筹备上市餐饮品牌的共性。
比如成立10年的和府捞面,过去两年一直在开店的路上狂奔。2021年,和府捞面新增门店数较2020年翻番,大概每2天开一家新店,上海、华北、苏浙等地门店均已经过百家。其重要投资方绝味食品也曾在公告中表示,在深耕中式快餐八年后,和府捞面已经实现了可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
除了老品牌,一众初创品牌们也不遑多让。比如某家餐饮连锁品牌在近两年已开店超1000家,且仍保持快速开店的趋势。
连锁化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快速复制的过程,标准化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标准化需要庞大的供应链支撑。现在,排队上市的中式连锁快餐品牌中,每一个品牌门店规模狂奔的背后,都有工厂、物流等一整套供应链的支撑。比如乡村基,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酱料,配送到各个门店,门店只需要按照配比完成炒制,有完整的标准化的出餐模式。
“大规模、快速的复制”的能力与空间也是投资人们看重中式餐饮项目的因素之一。一位餐饮创业者告诉铅笔道,融资期间,被投资人问及最深刻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开到5000家甚至10000家门店?
资本和创业者涌入,最重要的原因无疑是中国餐饮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2019年,我国餐饮市场规模突破4.6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餐饮市场。然而从人均餐饮消费额来看,我国人均餐饮消费额仅为美国的18%。如果以美国的人均餐饮消费水平为对标,我国的理论餐饮市场规模可达25万亿,体量之大超乎想象。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餐饮产业集中度和资本化程度低,潜在大量上市机会。番茄资本CEO卿永曾预估,如果对照美、日两个国家的人口与餐饮企业上市公司的比例来看,中国应该分别有约240家(对标美国)和1000家(对标日本)餐饮上市公司。
赛道空间广阔,餐饮服务企业却呈现有品类、无品牌的状况,这种情形下,资本急于寻找下一个中式餐饮的麦当劳或肯德基的心情,也就不难理解。
-03-
非理性困局
不过,对于待上市餐饮品牌们的前景,行业内的人并没有盲目看好。
有业内人士认为,疫情是餐饮企业拥抱资本的助推器,疫情前餐饮企业现金流普遍较好,疫情的突发暴露了餐饮企业造血能力不足的事实。与抗风险能力不足相对应,资本助力下加速开店,往往导致企业的单店利润被摊薄,投资回报率随之降低。
在二级市场上,可以直观看到餐饮板块估值在过去一段时间经历了大幅降温。受多重因素影响,A股、港股的餐饮板块整体表现较为低迷,其中海底捞、九毛九及呷哺呷哺的股价全年累计下跌都超过40%。
有分析人士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餐饮业进入门槛低、可复制性高,竞争非常激烈,而且行业属性决定了餐饮人要吃苦耐劳。这也意味着,在餐饮行业,投机者、追风者很难有长期生存空间。
一级、二级市场是联动的,实际上在去年底,一级市场上餐饮行业的投融资就已经有了“熄火降温”的迹象。一些投资人甚至告诉铅笔道已经不看餐饮了,很多投资机构都处在观望的状态。
“一、二级市场上,资本短暂的‘非理性’迟早会过去。”一位投资人对铅笔道下了这样的结论。而餐饮也一定会回归到它的基本面,它本身的问题远非融资或上市能够解决。
事实上,多个冲刺IPO的餐饮品牌的经营业绩也并不理想。梳理多个已公开的招股书及财务数据时发现,中餐连锁企业普遍存在净利润偏低的现象。乡村基净利率4.8%、绿茶餐厅净利润率5.3%……
净利润低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相关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式快餐净利润偏低,虽然说明其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物美价廉,能够与国外餐饮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但从长远来看,消费者一旦习惯了较为平价的产品,后续再推出高利润的新品,市场接受度会相对受限。
薄利困局只是中式餐饮品牌们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餐饮行业这门传统而又充满烟火气的生意看似门槛低,但要想经营好其实难度很大。多数中式餐企除了面临行业日渐增高的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房租的问题外,还要面对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单一、体验差等窘境。
并且,目前餐饮行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维度上升到了综合维度,包括供应链、食品安全、店面环境、品牌营销等的竞争。对上市餐饮企业而言,无论是跨区域的人员管理、供应链保障,还是运营体系的构建,都是必须解决的挑战。
上市对餐饮企业也是另一把双刃剑。上市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会用放大镜监视企业的一举一动,稍微表现不好都会在股市中被放大。
乡村基退市就是前车之鉴,其曾有过美股上市的经历,但由于业绩下滑甚至亏损,最终选择退出美股市场。当时也有业界人士对乡村基上市后的惨淡表现进行分析:乡村基亏损与其基础薄弱、上市之后后劲不足有关,指的是其注入资本后不到三年便运作上市,揠苗助长,而当时的规模并不足以拖动上市后铺开的大网。
“企业上市后基本都会遭遇一个魔咒,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头一年拿到钱后,都是高歌猛进,这背离了餐饮行业及自身发展正常的节奏。”乡村基有关负责人也曾这样说过。
中式餐饮企业的深层问题,资本解决不了。
0212
这是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对AITO问界M5这款车所给出的评价。“大年初二早晨,我开问界M5从安徽老家开回深圳,单程1400公里,采用了燃油优先模式,仅在高速公路服务站加了一点油,就走完了全程。”
至于“一点油”的多少,我们从他的配图里不得而知。这种描述方式,与去年12月在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介绍问界M5时所用的口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这款车的底盘,是百万豪车的底盘”、“我们的续航里程,基本上3倍于正常电动车,秒杀一众纯电动车”…
那场发布会上,余承东运用大量对比手法来抬高问界M5的产品竞争力,引来了一些网友们的反感,因为毕竟大家都还没真实体验过。但这次不同,他通过自己长途自驾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了增程式电动车比纯电动车,在长途出行这个场景下有着更好的产品体验。
与“加一点油”就能跑完1400公里的增程式电动车AITO问界M5相比,余承东认为:“如果开纯电车,寒冬+高速风阻,冬季只能跑200多公里,我起码需要在高速公路上充6次电,华宇测速地址每次充电1小时,起码充6小时电,无论如何也没法一天到家。”
这事,余承东说得确实有道理。
一、烧油的电车是高速神器?
冬季、高速,是纯电动车的两大死穴,恰巧春节出行就给碰上了。
今年春节,宋文就开着他的Model 3标准续航版,从北京回老家江苏南通。全程约1200公里,导航显示的时长约为12小时。去程,他总共在高速服务区的充电站充了6次电,每次充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17小时到家。回程,他选择下高速去特斯拉超充站,只充了4次电,用时约18小时。
往返的时间中,包含了一次在高速服务区充电站排队、一次在特斯拉超充站排队,以及充电期间多睡了一会的时间,“我估计不睡能节约2小时”。再减去中途休息的2小时的时间,他比导航预计的时间多出了3-4小时的时间,也就是大概15小时左右。
时间,在7天春节假期来说,比金钱更为珍贵。要知道,你在路上多充电一小时、多排队一小时,就意味着你将多失去一个小时的时间,陪伴在家人身边。所以,这次开增程式电动车问界M5的长途体验中,让余承东最为感触的一点可能就是,他在评论里自己补充的:“日行千里,里程无忧”。
按照余承东的说法,他的亲戚一天时间把问界M5从深圳开回安徽老家,一天跑了1400公里,中间加了一次油就搞定(意思就是没有费时间去充电)。回程,是余承东自己开车,在高速服务区休息上厕所的时间,加了1~2次部分的油。虽然余承东没有透露总时长,但根据导航显示的数据来看,深圳到六安之间的时间大约在14小时左右,算上休息和他加油的时间,15个小时也足够了。
这样一对比,15小时左右开增程式电动车能跑1400公里,但15个小时开纯电动车只能跑1200公里。这不禁让人想起去年国庆节期间,一位在服务区排队的纯电车主说过的话:“我还在高速上充电,我朋友已经到家了”。
当然,增程式电动车也会受到低温和高速工况的影响,续航能力同样也会打折——所谓的,怕冷又怕高。因为增程式电动车的发动机只参与发电,仅依靠电池内的电量去驱动电机,从而带动车辆。
首先,冬季续航更短这件事,早已是电动车主们心里默认的事实了。在此前的《穿不起大鹅,别买电动车》中,笔者就提过一种原因:在低温下,电解液变粘稠,这时候负责放电的锂离子就难以穿过,那么放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同时锂离子的活性也会降低,自己“懒得动”。最终出现的结果就是,实际行驶里程与车企标定的续航里程完全不符。
其次,冬季开高速,对电动车来说就是难上加难了。根据DriveElectric的数据显示,开55mph(约88km/h)相比70mph(约112km/h)的续航能多出25%。对于高速续航差的问题,在此前的《是谁毁了电车车主的假期?》中,笔者也提过一种原因:纯电动汽车一般来说使用的都是电动车单速变速箱。当电动车的转速提升到一定范围以上时,扭矩就会降低,扭矩是车辆克服阻力的要素。最终车辆的加速度就会变慢,能耗变高,效率降低。
但是,增程式电动车因为多了个发动机,较好的解决了“怕冷”、“怕高”这两个问题。
一方面,通过利用发动机的运转产生的余热,为座舱和电池内提供一部分热量,从而避免电池加热、座舱暖风两个能耗大头作怪。而另一方面,因为有发动机发电为电池补能,所以只要提高燃油转换效率,就可以让同样一箱油跑得更远,估算下来的百公里油耗也就自然更低。
虽然,余承东没有提及这次开问界M5跑长途的实际油耗,但按照此前工信部给出的数据来看,问界M5的WLTC燃料消耗量为6.69L/100km,以56L的油箱容积计算,确实可以实现如余承东所说的,只加一次油,就跑完1400公里的行程。
作为参考,同样采用增程式技术的岚图FREE,在工信部登记的WLTC燃料消耗量7.9L/100km。而笔者春节假期开理想ONE从北京到湖南,行驶1500公里,消耗了135L油量,约合9L/100km。并且,每一次单程都加了至少三次油。(我猜测余承东所说的“一点油”,大概是暗指理想ONE费油)
从数据上的看,问界M5在换装H15RT(发动机代号)发电机后,发电效率在业内是靠前的,而官方给出的发电效率为3.2kW·h/L。此外,还有个细节,华为的三合一电驱动系统里的电机采用了油冷散热,较上一代赛力斯SF5可以保证在连续超车、高速巡航等严苛工况下,有着更为持续的输出。另外,余承东还补了一句“NVH静音很好,高速行驶噪音抑制效果好,长途行驶不那么累。”
当然,华为“造”的车到底好不好,还是得自己亲自试一试才知道。
二、请再相信余承东一次
在余承东的微博底下,有不少网友留下了,日行千里哪个油车做不到等等诸如此类的评论。比如网友@藤原蛋蛋:“本田混动,雷混一箱油可以跟你一样的里程。”还有网友@维也纳E大调:“加了一点是多少?如果是两满箱油,高速跑1000多公里这不是很正常吗?”
实际上,余承东的宣传带货方式很简单,就是田忌赛马。和纯电动车比续航和补能便捷性,和燃油车比成本、性能和智能。
先别着急喷,这种“田忌赛马”的竞争方式是被理想ONE所证实过的,可行。在2021年12月高端SUV排名中,理想ONE以1.4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二,超过了BBA热销多年的燃油车型,奔驰GLC、奥迪Q5、宝马X3。而在年度销量排名中,依旧以9万辆的数据排在第五,力压大众途昂。
首先,在用车成本方面。
除了享受部分城市牌照优待政策、免购置税政策之外,增程式比现在市面上很多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更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采用了一个大容量电池,足够支撑用户的日常通勤需求。搭载40.5kWh电池包的理想ONE,WLTC纯电续航约150km、搭载40kWh电池包的问界M5,纯电续航为150km(工况法)。如果家里有充电条件,可以更进一步降低城市通勤的成本。
其次,再比性能。
比如你去拿增程式电动车里头的“性能弱将”理想ONE,跟它的“死对头”大众途昂去比,选到途昂近40万元的顶配车型,2.5T V6的发动机才得到最大功率220kW的数据,而理想ONE靠双电机轻松实现245kW的最大功率。
采用华为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的问界M5,更是拿出365kW的最大功率数据,这也怪不得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说:“媲美超跑的极致性能”。确实,抛开底盘和操控那些偏主观的感受之外,增程式电动车依靠电机更线性的动力输出,在性能这方面降维打击了燃油车。
最后,比到智能这一块。
老一代的燃油车型,受限于底盘架构的空间、线束等等原因,不能或者不那么容易去实现智能化。再加上燃油车车企更重视电动车的竞争,无暇顾及燃油车的迭代。像此前,罗兰贝格就在《2021中国智能汽车竞争力指数白皮书》中分析道,目前主机厂推新车型时往往会以电动车为主,而全新智能化技术又主要用在新车型上,导致全新智能化技术在电动车上体现得更多。
比如,华为全功能的HarmonyOS智能座舱,华宇注册就没给到其他燃油车型做首发,而是留给余承东捧在手心的AITO问界M5。这里我们通过一个小功能,窥探一下华为在问界M5这款车上,到底深入到了多么底层的软硬件控制。
Petal Maps——这是华为在国内首次秀出的地图应用。
比如,它可实现第三方应用位置信息分享至车机,手机车机间轻松接续导航路径,车机还可将步行导航流转回原手机地图应用。到达停车点后,如果还有剩余距离需要步行,下车后手机上会收到地图提示,点击发起步行导航任务即可继续跟随导航到达目的地。
再举个例子,进入地库或夜幕降临时,Petal Maps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自动切换为深色模式;进入隧道这类环境中时,车辆将自动开启空调内循环,减少从隧道进入车辆的尾气和灰尘;在行驶过程中,中控屏、仪表盘、HUD均可作为载体显示导航信息,避免主屏应用切换影响导航的进程。
可以看到,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地图功能,但它所涉及了定位、感知、执行等等一系列的底层能力。燃油车想要做到这些,不先上一套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就谈不上真正的智能。比如同样号称是华为技术加持的燃油车型北汽魔方,它就是只用到了最基础的鸿蒙车机OS系统。
三、写在最后
话说回来,绝不是单一方面原因使得增程式电动车大受追捧。
因为,汽车是一个木桶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在你的短板不会短到木桶漏水的情况下,不断去加长你的长板,才能在市场里吸引到一部分用户。但只做到这个程度,对于一家新品牌来说还远远不够。
比如在谈到特斯拉的成功时,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就表示,最重要的还是智能化的原因,再有一个是品牌价值的原因,就是创始人马斯克的品牌。“我认为这是一个技术时尚型消费。你不开个特斯拉,不体验体验它那个智能,就觉得有点土鳖和Out的感觉。”
今天再去看,华为和余承东频频为AITO问界M5这款车站台,不是吹产品力那么简单,而是像特斯拉与马斯克所做的事情一样,为用户树立一个更高的品牌认知。而只不过,增程式电动车这种方式降低了入场的门槛和难度,因为要真的论混动技术,国产车企里头还是得看比亚迪、长城、吉利们。
但不管怎么样,自己造的车自己先试驾,单凭着这一点,就应该选择相信余承东一次。
0212
2022年春节的前一天,锂电行业传出重磅消息,欣旺达将成为小鹏汽车G9某版本的A供,而且供应份额超过50%。
小鹏汽车对此回应,这则信息并非企业官方信息,车辆的备产和供应商选定事宜属于企业经营计划的重要部分,具体要以车辆工信部备案信息为准。
小鹏G9于2021年广州车展亮相,是小鹏汽车第四款车型,按照规划G9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启动交付。量产在即,新车最终敲定的电池供应商自然也备受关注。在此之前,欣旺达只不过是小鹏G3电池的Pack供应商。
在欣旺达的客户名单中,除了小鹏汽车、吉利、广汽、华宇注册东风等国内车企,雷诺、日产等国际客户也都在其中,已经囊括了不少主流车企。
不过从市场份额来看,欣旺达在国内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并不高。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1年欣旺达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排名第十,全年装车量为2.06GWh,市场份额为1.3%。
这和欣旺达的发展路径不无关系。
欣旺达成立于1997年,创业早期主要从事消费锂离子电池模组生产,并以此发家,目前已是全球消费电池封装厂商龙头,是苹果、华为、小米、OV等头部手机品牌的主要供应商。在全球市场,其手机模组出货量在20%以上。
2014年之后,欣旺达才开始发力布局动力电池。相较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等头部企业,姗姗来迟。
若能搭上小鹏G9的快车,对欣旺达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意味着和头部新势力的绑定更深,保证下游渠道,而且G9本身定位较高,售价或在30万元以上,华宇测速地址对于欣旺达的品牌影响力也将带来提升作用。
01 从小工厂到“龙头”
得益于独特的经济地位,90年代的深圳堪称是消费电子的天堂,大量新兴电子设备聚集于此。
因为有锂电公司工作的背景,相比其他人,王明旺更早看到了电池创业的机会。
1994年,他带着弟弟王威以及几位同学,在深圳一间民房开启了创业之路,开始从事手机、传呼机等通信产品的锂电池加工。王明旺抓生产,王威则负责推广。
创业早期,公司名不见经传,为了推广产品,王威还曾经背着满是大哥大电池的双肩背包,跑到华强北进行推销。
虽然此时国内的手机产业刚刚萌芽,但利润率却相当惊人,创业第一年,这家小小的加工厂居然就实现了100万元的利润。
1997年,尝到甜头的兄弟俩正式成立欣旺达,开始做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模组的生产和销售。作为新玩家,想要打开更大的市场并不容易,可行的办法便是找到一家有实力的下游客户,迅速建立品牌力。
康佳成为欣旺达崛起的一个关键客户。1999年,兄弟俩偶然得知康佳计划生产自主品牌手机,于是主动出击试图和对方建立合作。
“试试吧,反正也不吃亏“,多年后,王威回忆,当时为了拿下康佳,欣旺达的电池价格较其他产品的均价便宜了30%。
有了和康佳合作的经验,飞利浦、ATL、NEC、海尔等知名企业也很快被欣旺达纳入“朋友圈”。其中,和ATL的合作还让欣旺达顺利打入苹果供应链。当时在iPhone3、iPod等产品的电池供应中,欣旺达占比高达20%。
这块金字招牌还没焐热,2012年伴随着iPhone4的推出,苹果放弃欣旺达转而选择了德赛电池,直到2014年由于出货量太大才再次和欣旺达合作。
与此同时,恰逢国产手机品牌崛起,小米的出现顺势填补了苹果的缺席,成为欣旺达新的贵人。包括笔记本、扫地机等多款小米产品,都选择与欣旺达合作。
目前前五大手机厂商中,除了主要自供电池的三星,其余四家的供应链都有欣旺达的身影;笔记本电脑方面,欣旺达也和华为、联想、戴尔、惠普等一线制造商达成了供应关系。
强大的下游客户,让欣旺达坐上消费电池模组龙头的位置。
根据平安证券,欣旺达模组类业务收入从2008年的3.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 209.8 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速达到 42%,相继超越新普、德赛等竞争对手。正是抓住了2010年后智能手机的快速放量,以及2015年后笔记本的软包替代,欣旺达实现了快速崛起。
目前,手机数码类、笔记本电脑类产品收入依然是欣旺达营收的核心,2020年年报显示,这两部分收入分别占据公司总营收的55%和14%。
而其他智能硬件类业务,产品涉及扫地机器人、电子笔、智能出行以及智能音箱等,在2020年的收入占比也达到了21%。
02 押注动力电池
随着手机市场日趋饱和,欣旺达也开始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动力电池便是其押注的重点方向。
如今,电动车的渗透率正在快速增长。乘联会数据,2021年全年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14.8%,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提升明显。其中,2021年1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22.6%。东吴证券预计,2022年国内电动车销量将达600万辆(含出口),同比增加超过70%。
这造成了电池产业巨大的市场缺口。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预测,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到2023年将达到406 GWh,而供应预计只有335 GWh。
这为欣旺达等新玩家的切入提供了机会。
其实早在2008年,欣旺达就开始布局动力电池,但有实质性动作,却已经到了2014年。这一年,欣旺达成立动力电池研究院,才算是正式踏入了新能源领域。在此期间,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凭借和宝马的合作已一炮打响,
近几年电动车的发展并非一番风顺,补贴退坡、用户教育仍不足,当下还有缺芯缺电问题,市场波动增加了上游电池厂商的不确定性。
而忧患意识常常也让王威把“我很焦虑”挂在嘴边。曾经对风口判断的犹豫让欣旺达错失了发展动力电池的先机。为了入场,欣旺达还是选择了较为稳健的打法,2018年前主要以Pack产品为主,相关技术在消费类电池上已有充分积累。
相比电池的核心电芯,Pack产品的技术含量稍逊一筹,而欣旺达的电芯此前主要从日韩等企业采购。为了提升毛利率,进入产业核心,欣旺达尝试向更上游布局,2018年后其电芯逐渐开始自产自给。
根据平安证券,2018年欣旺达合作的车型主要包括东风柳汽景逸S50EV、云度 π1/π3、 吉利帝豪PHEV等,装机电量约0.26GWh。2019 年,在主要客户吉利放量的推动下,欣旺达装机量有明显提升,其国内装机量达到0.65GWh,首次进入行业前十。
但其市占情况仍不稳定,2020年就跌出了前十,直到2021年才又重新归位。
与此同时,欣旺达动力电池业务的营收能力也处于波动状态,2018年达到顶峰后,此后两年陷入两连跌,该项业务营收从2018年的9.9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4.3亿元。
毛利率表现同样如此,2018、2019两年的毛利率还分别为13.44%和11.31%,2020年则跌到了-14.85%,2021年上半年才又重新转正,期间毛利率为6.76%。
和行业头部相比差距明显。根据年报,2019年和2020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的毛利率都在25%左右,2018年甚至还达到了34.1%。即便是和二线梯队的国轩高科相比,欣旺达也有距离。2019、2020年国轩高科动力锂电池毛利率分别为33.37和24.72%。
同时,欣旺达的动力电池业务处于常年亏损状态,2018-2020年该业务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46、-3.05、-6.07亿元。
来源:YY评级
一面是亏损,一面是欣旺达的重金押注。据YY评级数据,从欣旺达近5年的投资计划来看,其向动力电池投资的总金额达520亿元。
03 跃龙门?
宁德时代的崛起,宝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凭借和宝马的合作,宁德时代得以迅速打响招牌,宁通客车此前曾是中航锂电的客户,便是在这一时期转投了宁德时代。
如今,欣旺达和小鹏的合作似乎也有可能上演一段类似的故事。
欣旺达目前的市占份额并不大,因此对于小鹏汽车来说,与“大佬”宁德时代合作,和与欣旺达合作相比,后一合作中小鹏可能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无论是对于技术要求,还是成本控制都不无好处。
而且自去年以来,和缺芯一样,缺电已经成为行业的另一大难题。G9交付在即,随着产能爬坡,小鹏用电需求将越来越大,扩充供应链也是对产业链安全的考虑。
而对于欣旺达而言,其动力电池业务还处于追赶阶段,不管是技术储备还是产能规模,和行业头部相比都有明显距离。绑定小鹏这样的头部车企,不仅能获得稳定的下游订单,而且也能对提升其技术水平带来积极影响。
在早期消费电池的发展过程中,欣旺达就曾从和康佳的合作中获得快速发展。
若牵手小鹏G9属实,这极有可能是欣旺达动力电池崛起的拐点。但当下需要面对的困难同样不少。
资金便是头等的难题。近年来,在消费类电池业务上,欣旺达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但相较动力电池动辄上百亿的投入来看,其自身的造血能力依然远远不够。
2016-2020年,欣旺达的净利润一共只有32.84亿元。而仅在去年下半年,欣旺达就接连公布了两个总投资额达200亿元的动力电池投资项目。
为此欣旺达只能加大杠杆,其资产负债率近年来都处于较高水平。据Wind数据,2016-2020年其资产负债率都在70%以上,2020年更是涨到了77%。其中不少为有息负债,这带动欣旺达财务费用迅速增长,2020年其财务费用已达5亿元,而在2016年这一数字还仅为1300万元。
投入还在加大。据宝安日报报道,单在2021年欣旺达就宣布了多个动力电池扩产项目,总投资达450亿元。
而产能正是又一难题。在新能源汽车风口的吸引下,无论是头部还是二线厂商,近两年都纷纷加快了扩产动作。但在扩产规模上,欣旺达相比之下并无优势。
据起点锂电大数据统计,2021年宁德时代新增产能规划达306GWh,中创新航为223GWh,欣旺达扩产计划则为90GWh。根据规划,到2025年欣旺达产能将达140GWh,宁德时代同期的产能规划目标为600GWh左右,中创新航为500GWh。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将成为行业生存的关键。近几年来,电池价格本来就经历了大幅下降,未来价格或将进一步降低。
与此同时,在“电荒”的背景下,锂电池的上游原材料锂矿价格猛涨,为了改善毛利率、把握原材料供应,头部企业开始将触手探向产业链上游,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企业都对锂矿资源展开了布局。
其烧钱程度并不亚于扩产动力电池。例如宁德时代计划在江西省宜春投资建设的新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投资金额约135亿元。宁德时代看中的正是宜春丰富的锂矿储备。
绑定小鹏,欣旺达有望更上一层楼,但能否颠覆行业格局,完成龙门一跃?资金难题、产能规模以及越来越稀缺的上游资源等,都是必须先解决的障碍。
0212
去年还异常火热的奶茶生意,如今却状况迭出。
2月8日,“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21年预计净亏损1.35亿元至1.65亿元;紧接着,喜茶又传来了内部大裁员的消息,尽管喜茶回应称此举系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但在社交平台中有关公司内斗、品控失灵、过度加班等讨论年前就已发酵。而相似的话题,不久前也曾在茶颜悦色大规模关店、创始人下场与员工激辩时展开。
头部奶茶企业陷入困局,涌入赛道的新玩家也在叫苦不迭。“所有的mall、步行街和社区,该有的都有了,茶饮品牌很难选址,新品牌很难有出头之日。”小仙兔创始人梅生曾感叹。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华宇测速地址2018-2020年,我国新茶饮市场收入规模的增长率分别为26.5%、23.4%、26.1%,但在未来2-3年,新茶饮增速或将阶段性放缓,调整为10%到15%。
大盘降速,内部管理屡陷争议,喜茶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01 被传裁员背后,喜茶坪效下降
2月9日,新浪财经报道称,喜茶内部正实施裁员,总体涉及30%员工。其中信息安全部门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被裁的员工将得到正常N+1补偿,也可以选择内部调动去其他部门,比如技术岗转业务岗等。
报道指出,在员工们看来,喜茶近一年业绩不佳是裁员的主要原因,虽然公司还在赚钱,但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
雷达财经注意到,针对喜茶裁员风波,员工和公司方面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回应。
喜茶表示,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同时,员工的年终奖也均已根据绩效表现,于春节前正常发放至员工手中。
但内部员工的吐槽,早已在脉脉、小红书等平台大面积展开。
针对裁员事件本身,有自称西北区某喜茶门店的初级调饮师称部分员工并未落实“N+1”。“一线营运的伙伴是没有表面大裁员,大多都是优化门店结构逼伙伴自己离职。”
其还透露,自己从去年10月开始就没有拿满过全部薪资,年终奖和过年补贴均无,且公司强制规定过年期间不能离职,因为怕门店人手不够。
另有在职员工表示,在年会直播中,当日最大的红包只有188元,并没有发放入职时HR口头承诺的2-3个月年终奖。
在此基础上,还有不少网友对喜茶的企业文化进行了“抨击”。
如脉脉上认证为喜茶员工的用户称,喜茶入职时的承诺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业绩差要通过大量裁员来节流。“什么战友文化,员工把后背交给你,你却直接捅一刀”、“其实喜茶最近几年一直很动荡,内部很乱。管理层很乱,裙带关系明显;裁员是经常干的事,每年都会来一次;有很多人想被裁,能拿到n+1是比年终奖多好几倍的工资。”
与之相对的是,也有声音指出,喜茶此时的裁员是在为IPO做准备。但喜茶背后的资方之一,美团龙珠创始人朱拥华却表示,喜茶两年内不考虑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员工们口中“喜茶业绩下降”的说法,确有数据可以证实。
久谦咨询中台数据显示,从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以2021年10月份数据为例,店均收入与销售坪效较7月份下滑了19%、18%;与去年2020年同期相比,则下滑了35%、32%。
而从开店数据上看,喜茶截至2020年底共有695家门店,其中2019年、2020年分别新开220家、304家,但2021年直到三季度时,公司门店数量才突破了800家,扩张速度显著下降。
02 烦恼不只喜茶有
与喜茶并称行业“双寡头”的奈雪的茶,日子也不好过。
根据业绩预告,公司截至2021年12月31日,录得收入约42.8亿元至43.2亿元,录得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约1.35亿元至1.65亿元。
事实上,亏损对于奈雪的茶来说并不是新鲜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8-2020年,公司累计归母净亏损超3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扩张的速度并未达到预期。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奈雪的茶2021年全年新开326家门店,数量略低于前期计划的350家。2018-2020年,公司累计关停9间门店,但仅在2021年的下半年,公司就关停了10间门店。
更值得注意的是,奈雪的茶的亏损,是建立在客单价居高不下的基础上。招股书显示,奈雪的茶客单价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分别是42.9元、43.1元和43.3元,高于全奶茶行业35元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公司的营收暂时还无法覆盖高昂租金、材料及人工成本等一系列支出。
受此影响,奈雪的茶股价上市即破发,截至2月10日较发行价累计跌超六成,市值蒸发超200亿港元。
更早之前,凭借产品差异化,低定价,优质服务成为业界样本、长沙名片的网红奶茶品牌茶颜悦色也曾经历大规模关店。据了解,2021年茶颜悦色共发生三次集中临时闭店,创始人吕良透露,公司疫情期间月均亏损达2000万。
巨大的压力之下,甚至发生了吕良亲自下场在工作群中与员工开撕的一幕,矛盾激化后,多位员工站出表示,自己在茶颜悦色的付出没有得到足够的劳务报酬。
如果说经营方面的问题波及到的还只是企业自身的话,那么近半年连续出现的几起食品安全事件,则实实在在地打击了消费者对网红奶茶店的信任。
2021年8月,新华社报道了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长安商场店等多家门店存在食品加工卫生环境脏乱、食品原材料变质、篡改标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紧接着,广州市市监局对多家网红饮品店进行了突击检查,并发现,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均存在开封后的预包装食品保存不当,水池、冰箱、冰粒机等标识不够规范等问题。
一个月后,喜茶因上海一门店员工误将饮品陈列道具拿给顾客,致使顾客喝下后入院洗胃事件,再次被推上食安问题的风口浪尖。
11月,因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金色山脉宝藏茶抽检菌落总数项目不合格,上海奈雪的茶相关门店再次遭到连续罚款。
03 新茶饮为何“跌落神坛”?
曾经备受资本青睐的新茶饮赛道,为何风光不再?
《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将奶茶行业分为三个时期:1990年以前的1.0“茶+奶”时代、2012-2019年的2.0“茶+奶+水果”时代和2020年后至今的3.0“茶+奶+水果+文化”时代。
而在2.0时代中,尤为特别的是2015年喜茶和奈雪的茶的诞生。两家品牌不仅融合了自制鲜果茶和芝士奶盖茶,还在移动互联网的整合营销传播中,成功出圈,立住了自带流量的网红人设。
不同于传统的加盟连锁方式,两家品牌选择直接切入高端市场,并寄希望于用具备设计感的门店装修和独具创意的特色茶饮锁住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开始时,奈雪的茶门店面积达到200平米以上,其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奶茶店,而是为都市女性提供休闲社交的生活场景。
资本对快速打造独角兽的方式再熟悉不过,2016年开始,拿到融资的新茶饮们开始疯狂扩张。以喜茶为例,其2017年年初的店面总数约50家,两年后便增至180家,至2021年三季度末,已扩至835家。
值得注意的是,此扩张并非简单地对门店进行复制粘贴。喜茶在标准店的基础上,先后开出了黑金、PINK、DP等主题店;奈雪的茶则奉行多品牌战略,街边连锁店台盖、主打水果切的27FRUITS、更加中性风的梨山,以及酒吧Blabla Bar,都曾是奈雪母公司旗下的项目。
与此同时,两家店还要经常性地更新产品,来保留消费者的新鲜感和期待感。有报告显示,2021年奈雪的茶平均5天就会推出一个新品,全年共推出79款新品,包括36款茶饮、37款烘焙以及6款咖啡。
然而,多品牌多业务线也意味着更加复杂的供应链和更高的运营难度。在观察人士看来,喜茶的创始人聂云宸在2021年才刚满30岁,奈雪创始人彭心也不过34岁,社会积累相对较少,企业极速扩张,带来了极大的管理难度。
不仅如此,产品技术壁垒低、行业准入门槛低、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低、中高端区隔不明显等特点也注定了新茶饮将是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赛道。
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新式茶饮品牌数量共有163个,其中连锁品牌在整个行业中占据的市场份额约为90.8%。而以蜜雪冰城为代表的中低端连锁茶饮品牌所占市场份额接近50%,远高于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等高端茶饮品牌的约7.7%。
2021年,新茶饮门店规模已经达到37.8万家,占现制饮品店门店总规模的65.5%。行业融资事件数量和所披露融资金额均达到近10年来的顶峰。
但在这其中,据第一财经调查,2021年全国数量活过1年的奶茶店仅占18.8%,近8成的新品牌茶饮店倒闭。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中国合伙人肖瑶曾表示:“奈雪的茶,喜茶,乐乐茶这些品牌还没有建立真正差异化的优势,虽然每一家都认为有更偏好的消费者,但实际品牌之间的可替代性非常强。”
即使成功活下来,品牌也要面临流量效应的衰减问题。2022年年初茶颜悦色解释涨价原因时提到,积累的品牌红利和依靠规模扩大带来的采购红利,已经不足以支撑原材料和其他成本叠加的逐年走高。言外之意,品牌的流量红利正逐渐消散。
04 多元化会是破局之路吗?
作为局中人,喜茶、奈雪的茶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弊病。为了破局,他们也在摸索解决办法。
2022年初,喜茶对14款单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价,包括纯茶类降价3-5元,5款水果降价2-3元,芝士降1元等。最便宜的纯茶产品价格已降至10元以下。
一周后,奈雪的茶也变相下调了产品价格。其新推出的“限时轻松购”系列中,部分产品在减少容量或省去芝士奶油的同时,相比此前价格降价5-7元。华宇注册此举也被部分业内人士称为“减配降价”。同时奈雪还推出了售价9元的轻松金牡丹。
如此一来,两家高端茶饮龙头品牌的部分产品价格已经与第二梯队品牌相当。这在业内看来,是品牌为刺激消费、提升营业额和坪效所采取的手段。
在下沉方面,喜茶还在2020年开出定价在6-16元间的“喜小茶”,而曾放话“我们没有开小店的计划”的彭心,也正在通过pro店缩小店面,精简人手。与之相对的是,蜜雪冰城推出上探高端市场的“M+”,几大品牌都在纵向试水自己所不熟悉的价格带。
而横向来看,喜茶除了自制的茶饮,还在加码雪糕、袋泡茶、水杯、瓶装饮料等业务,并入股了包括预调酒、咖啡等领域在内的多家创业公司。其中咖啡赛道已经挤满了奈雪的茶、CoCo都可、一点点、蜜雪冰城等多位玩家。
奈雪则在今年1月上线了20多款新中式点心,继续在烘焙领域精耕细作。
同样在投资领域有所斩获的还有押注长沙本土茶饮品牌“果呀呀”的茶颜悦色,和投资广东茶饮品牌“汇茶”的蜜雪冰城。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雷达财经表示,整体上来看,新茶饮企业在供应链的完整度、品牌调性、场景创新、服务体系、客户粘性等方面,都有待持续地加强。
“这个赛道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中国新生代整体的消费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只是疫情的反复给赛道带来了阶段性的挑战。”
但也有观点认为,或许只有成为下一个“娃哈哈”、“农夫山泉”,新茶饮才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壁垒。
0212
作为脸书、推特、腾讯等互联网社交巨头的“对立面”,Web3社交公司正在兴起。
2月8日,三款Web3社交平台传出新动态。一是Aave团队推出了Web3社交平台Lens Protocol;二是Web3社交平台Social Collectables(收藏品社交)宣布完成175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另外一个是推特联合创始人Jack Dorsey加入了去中心化社交媒体项目Bluesky的董事会。
有趣的是,Jack Dorsey创立的推特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中心化社交巨头之一,是经典互联网的既得利益者。而如今Jack Dorsey不仅在推特上开始推行去中心化的理念,其创立的另一家公司——美国支付巨头Square更是全面拥抱区块链和Web3。而这一次,他更是站在推特等互联网社交巨头的对面。
在昨天(2月9日),DEINITY开发的基于区块链的隐私邮件产品:华宇测速地址DApp Dmail也成功获得战略投资。而邮件,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社交媒介。
据虎嗅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以来,就有Debank、CyberConnect等十多家Web3社交公司宣布成立或者获得进一步融资,资本们纷纷押注这一赛道。比如上述所说的Web3社交平台Social Collectables,就由DeFiance Capital和Animoca Brands共同领投,三箭资本、Mechanism Capital、Global Founders Capital等众多投资机构参投。
和Meta对用户数据满满的“掌控欲”不同,Web3社交公司不约而同希望自家的产品更加去中心化和自由,让用户可以完全或者基本掌握自己提供的数据。而在本周,欧盟与Meta在数据安全问题上的冲突与矛盾,使得Facebook和Instagram面临在欧洲关闭的风险,这让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走进主流社会显得很有必要。
01 Web3社交的兴起
Meta的根基正在受到动摇。这或许和除了TikToK之外,其他挑战者的“愈发壮大”有关。这些挑战者受到了资本的亲睐,站在一个大的浪潮之中,希望用社交的方式打败传统社交巨头。
一名业内人士曾向虎嗅表示:“互联网社交平台,通过获取大量个人数据从而精准营销获得盈利,本质上都是广告公司。”然而正在兴起的Web3社交公司,反其道而行,他们希望建立一家不掌握用户数据、让用户能完全掌控自己数据使用权的社交平台。而这无疑与Meta等社交巨头的核心业务,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
就像想要在公共问题上发声等情景中,首先会选择推特和微博;在生理社交上,会想到Tinder和陌陌;在情感或者颜值社交上,优先选择soul和探探一样,公众似乎需要一个在Web3或者加密世界中进行社交的产品。这个产品的特征是去中心化、数据只属于自己、可以匿名且保证安全性。
何况这个群体已经足够庞大,Crypto.com的数据显示,2021年加密货币持有者人数大增178%,正式突破2亿人,并在12月达到2.95亿人。目前印度、俄罗斯等之前犹豫不决的国家最近也开始倾向于对其进行金融监管并收税,这两个大国若加入,这一数字可能会再次翻番。
这也是Web3公司可以发展的基础,大量用户分布于五大洲各个国家,他们需要一个新的、能汇集全球用户共识的社交产品。以Lens Protocol为例,它拥有我们熟悉的社交媒体功能,比如个人资料、评论、转发帖子等。但与过去社交媒体不同的是,Lens Protocol是由NFT驱动的,所以你拥有并控制所有的内容。而不是像Meta一样,业务进军到一个国家,便把这个国家的用户数据全部“掠夺一空”。
根据Lens Protocol在推特上的介绍,这些NFT可以用于管理粉丝,甚至可以在市场上交易。NFT,即非同质化代币,它在Web3社交平台中可以是一个段子、一张图片、一篇文章。只不过你在Web3社交平台发布的每篇原创文章NFT或者图片NFT,都只有一份,只要你第一个上传,没人能够抄袭你发布的内容。如此,你发布的内容就成为你的资产,如果有人想要使用你的内容,你可以设置它的使用范围、如何使用。
比如你段子写的非常好,粉丝如果想看10条以外的段子,就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如果你的粉丝想要将这篇文章收藏或者分享,你可以设置它们的收藏数,超过一定数量,就需要付费。这有点像微信公众号或者B站的付费模式,但其实相差甚远。中心化社交平台可以随意删除你的内容,它们实际上是你数据的拥有者;中心化社交平台拥有你作品如何定价的决定权,而创作者没有;中心化社交平台如果消失,比如人人网的倒闭,你的内容也将消失。
而不管是图片、音乐、视频或者其他伟大的艺术作品,你创造的内容,Web3社交平台都可以通过NFT激励你,而且它更具有持续性。
而另一家“公司”Debank在今年1月26日,推出Web3社交平台,其表示:用户可以实时追踪Web3好友实时链上活动、Mirro文章更新以及NFT 市场趋势。
人们会收集一篇文章、一幅画等,当你把文章分享到平台,你就可以向那些收集这篇文章原始内容的人那里获得一笔额外费用。而在经典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上发布的一切内容,无论是劣质的、毫无用处的消息,还是精美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内容,都统统免费。
人们花大量时间在网络上“遨游”,但是许多人苦思冥想创造出来的段子、图片、文章、视频……这些虚拟资产,却并不属于他们。Meta等社交巨头在此前给人们的网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而如今却成为人们追求虚拟资产最大的阻碍。
02 Meta的“天敌”,或许刚刚诞生
Meta、Twitter、Google等巨头都发现了这群想要取代自己的公司,他们也积极拥抱Web3。
上个月20日,推特宣布推出新功能,将拥有NFT的用户头像显示为六边形,这也被业内认为是互联网巨头向Web3转型的第一次尝试。而几乎同一时间,Meta、Youtube、Reddit、Google都宣布尝试推出NFT产品,加入Web3产品的研发中。
Google母公司Alphabet Inc.的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则直接表示,该公司正在监控区块链行业和Web3的发展。他表示许多科技公司都在涌入该领域并拥有数亿美元的投资,Alphabet可能很快也会效仿。虎嗅观察到,在Web3领域拥有数亿美元投资的科技公司、投资机构已经数不胜数,而超过10亿美元且为大众所知的就有:a16z、红杉资本、Paradigm等。
a16z在互联网投资界声名赫赫,先后投资了Facebook、Twitter等互联网巨头,现在它将目光转向了Web3,它在去年6月份完成了22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基金融资,如今它继续在该领域押上重注,它的第四支基金准备在今年三月前筹集45亿美元,若成功它的总募资额将超过75亿美元。
红杉资本则是在中国“封神”的投资机构,红杉资本投了阿里、京东、今日头条、美团、滴滴、拼多多……它几乎投 中了中国互联网的大半个江山,而在美国它投资了苹果、谷歌、雅虎。如今红杉中国创始人沈南鹏说all in crypto,红杉资本、红杉印度也都重注Web3。
互联网巨头们发现不改变自己,很快将会被别人改变。资本已经做出了选择,而互联网公司的高管,是另一批做出行动的人。
依然是2022年的第一个月,在YouTube工作将近8年的“老将”Ryan Wyatt 宣布离职加入Polygon的团队,这是一个建立在以太坊上的区块链扩展网络。与这位游戏主管一同离职的,还有两位高管,其中一名高管加入了另一家Web3公司Bright Moments。
同样是今年一月,Twitter Spaces首席数据科学家Julien Gaillard宣布将加入Web3公司Aave,这家公司刚在前两天(2月8号)推出Web3社交平台Lens Protocol。Meta、Youtube、华宇注册Twitter……美国互联网巨头的高管正在向Web3迁移,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不知不觉中,稳坐钓鱼台的互联网社交巨头们有了一丝“内忧外患”的感觉,内有优秀的高管离职加入Web3,外有Web3社交公司想将其取而代之,此外大量资本也在离开互联网涌入Web3。一增一减之间,使得Web3社交公司渐渐成为了互联网社交巨头们最担忧的存在。
Meta可能是互联网巨头中第一个“衰弱”的公司。目前它的处境,让人有种“四面楚歌”的即视感。
一方面因为之前泄漏隐私、操纵大选的行为,Meta在美国国内既不受政府待见,也不受民众喜爱;在国际上,欧盟近年来也一直不满Meta将欧洲民众的数据传输至美国,面临被关闭的风险。另一方面,无论是短视频业务Reels、数字货币项目Libra、加密货币Diem都不如人意,有的项目直接被迫宣告失败。而它希望竞争的对象TikTok、Binance等都活得风生水起。
Meta在Web3世界的衰弱,恰恰在于其在经典互联网世界中足够强大。它掌握着最有价值的数据,它越有影响力、越是成功,代表着越多的国家和个人出让自己的数据为其所用。当互联网还处于一片处女地时,这算不了什么。但随着各个国家将公民的隐私数据放在国家级战略高度之时,Meta会面临着持续不断的制裁。这也是Web3社交公司们的机会。
03 互联网的Web3化
相比于社交的Web3化,支付的Web3化更加提前。
美国两大支付公司:PayPal、Square,被称作”美版支付宝“,如今都已经在Web3深耕许久。PayPal正试图在欧洲和日本推动加密支付,而Square更是直接改名Block,甚至其大部分的营收都来自于加密服务。支付巨头的Web3化,也正在互联网社交巨头上演。
这一情形在全球扩散,不以国别而转移,只不过美国的改变更加激进(彻底去中心化),而国内的改变较为保守(部分去中心化)。比如国内的社交巨头腾讯、支付巨头蚂蚁集团,都分别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Web3 APP,有消息称它们的用户已经超过500万人。
互联网公司与Web3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未来,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支付、社交、视频等场景,而是有了更为崭新的赛道。
0212
清科资本是一家对于信息安全和物联网相关领域均具有深刻洞察的专业机构,对我们公司产品技术优势以及所处的细分赛道做了详尽的调研分析和总结,对我们的行业格局和市场地位也有深入了解。清科帮助我们与投资机构的对接实现了精准匹配、高效沟通,极大地减少了团队在融资上所消耗的精力,并在具体投资协议和条款沟通阶段提供了非常专业的建议。双方合作过程非常愉快!
——信长城创始人&CEO 罗燕京
投资界(ID:pedaily2012)2月11日消息,近日,信长城宣布完成新一轮千万级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投资由以小米生态链背景的新锐创投机构厚天资本独家投资,清科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完成后信长城在10个月内已连续完成3轮融资,华宇注册创下行业最快融资记录。
小米生态链资本的加盟,对整个物联网安全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在互联网生态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物联网安全生态却正在顺势起飞,这也代表了国家和行业对安全的重视,相信信长城乘着资本的东风,能够走得更远。
作为国内领先的物联网安全企业,信长城秉承创新精神,持续探索物联网安全的各类应用场景,基于深刻的行业洞见,主导、参编多项物联网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信长城在不断深耕物联网安全落地应用的过程中,结合物联网多样化、个性化、碎片化、定制化等特征,打造出一套积木式的产品体系,在云、边、端等维度实现了轻量化、标准化、低成本效应,可覆盖90%以上的物联网应用场景。
自2017 年,信长城进入车联网安全领域,历经近五年的积累,已成为国内车联网安全领域的标杆企业。车联网安全业务不断落地的同时,信长城也参编了多项车联网安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行业白皮书,参与多个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活动,也获得了一汽、华宇测速地址联通等头部产业资本的青睐。2020年,信长城成为15 家通过车联网 C-V2X 安全证书管理系统技术验证测试的企业之一。当前,信长城已具备国内最领先的整车信息安全架构与设计能力,是业内唯一能够基于自主研发提供数字钥匙安全、OTA 安全、总线安全、V2X 安全等产品和方案的厂商。
信长城创始人及CEO罗燕京表示:本轮融资,将继续为公司推进产品标准化研发、品牌宣传推广、团队建设等方面提供持续资金支持,这也是信长城在2022年度的主要任务。以产品标准化研发为例,过去,物联网安全产品往往是定制化研发,存在交付时间长、开发成本高等问题。作为物联网安全领军企业,信长城根据近十年的物联网安全方案和产品开发能力,试图推动物联网安全产品向着标准化方向发展。未来,客户在寻求物联网安全产品时,技术和产品都是模块化、可视化、系统化的,只需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安全产品,以此保证客户能够获得性价比更高、对接更便捷、实施更迅速的安全服务。
厚天资本创始人及总经理杨晓杰表示:在物联网加速渗透,数字化趋势形成的背景下,物联网的安全需求需要满足。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安全是刚需。我们认可信长城在过往5年沉淀下来的技术储备,认可信长城在产品标准化做出的成绩,认可信长城在商业化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在政策的加持下,行业的进化中,我们坚定看好信长城的长期价值。
清科资本执行董事李梅表示:信长城基于密码技术应用创新,研发物联网云、管、边、端全场景安全,尤其在物联网安全难度最高的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领域,公司已提前布局深耕多年,技术积累和行业Know-how都达到国内外顶级高度,领跑行业。创始人务实创新、团队精干执行力强,我们看好未来信长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