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登录

华宇测速地址_外骨骼企业程天科技获亿元A+轮融资,达晨财智领投

0807

投资界(ID:pedaily2012)2月10日消息,近日,外骨骼企业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由达晨财智领投,安信证券、保利资本跟投,老股东蓝驰创投持续跟投。新一轮融资将用于提升企业集团化核心运营能力和持续保持商业化的领先地位,拓展全球业务范围,推进同国际顶尖研究机构与临床机构的深度合作。与此同时,程天科技还将加大对产品、人才、技术和供应链的投入,丰富C端产品矩阵,推广基于AI技术的消费级互联网外骨骼技术服务平台,夯实业界领导地位,践行让每一个人享受机器人服务的企业使命。

此前,程天科技是业内首个获批适用范围为中枢神经病变(涵盖截瘫、偏瘫、脑瘫等患者)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NMPA注册证的创新医疗机器人公司。2021年相继获得该领域的3个类别8款型号的新产品上市许可。同年还入选毕马威《中国社会办康复医疗50企业报告》,获“领先康复科技企业奖”。程天科技在2021年度获得医疗康复领域奖项10余项,包含红点奖、IF设计奖、金点奖等在内的国际设计奖项5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00余项。

达晨财智医疗健康投资合伙人李江峰表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人口数量增加、居民康复意识增强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推动康复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的康复医学临床资源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面临学科建设的黄金发展契机。

随着健康医疗政策频发,安信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凡也对康复养老行业正迈入发展黄金期表示认同,并表示外骨骼机器人是康复养老供给的重要有效补充,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老股东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表示十分看好程天科技未来的发展潜力,依靠自主闭环的技术体系,程天科技实现了临床级产品侧颠覆性的成本结构创新,并推动了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在商业落地模式上的创新。程天科技的“康复即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客户场景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使外骨骼未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

保利资本副总经理李文轩表示,2019年起我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变化推动了健康管理和传统康养手段的升级迭代,康复市场需求日益凸显。程天科技立足神经康复,基于创始团队在机器人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已形成多系列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产品,通过极强的供应链把控能力和创新的“康复即服务”商业模式,我们相信程天将会造福更多神经病变、失能、弱能患者。

下一阶段,程天科技将发力以下三个方面:

加深行业拓展合作,保持商业领先地位

程天科技专注康复与养老领域,希望通过结合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为医疗康养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而首创推出的“康复即服务(RaaS)”模式,结合利用数字康复云平台,为用户提供全周期、全场景、全数字化的康复体验。仅2021年下半年,程天科技就通过创新商业模式部署了超过200家医院,覆盖全国超80%的省级行政区,累计超10w的使用人次。随着新一轮融资完成,程天科技将持续发力深入合作拓展,保持领先地位。

加强集团化运营,打造C端消费级外骨骼服务

为保障市场化拓展的稳定有效,程天科技将加强巩固集团化运营能力,搭建开放C端消费运营平台,扩充产品矩阵,打造康复生态。得益于自建GMP全体系规范工厂,程天科技已具备完善的外骨骼机器人供应链体系,在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程天科技是目前行业内唯一具备量产能力的外骨骼企业,年产千台的装机能力,已达行业领先水平。产品矩阵的可拓展性极强,纵向可覆盖全康养场景,横向可发展运输、娱乐、工业、安全等领域应用,为C端消费级外骨骼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破核心技术升级,坚固行业壁垒

技术创新是科技企业发展的立根之本,而程天科技在此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除拥有100%自研自产世界级核心元器件外,由程天科技牵头申报的“神经反馈引导的交互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产品研发及应用”,获批2022“尖兵计划”省重点研发专项,该项目的攻关也将助力程天科技在外骨骼与脑机接口技术融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程天科技的外骨骼底层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的有机融合,能够让外骨骼穿戴者享受沉浸式的主动康复体验。

康复用外骨骼服务建设是程天科技的第一步,也是未来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步。期待程天科技能以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产品作为突破口,继续丰富产品矩阵,以科技助力养老及康复,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通过科技传递爱与梦想,最终实现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机器人的服务。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海南凯旋数字子基金设立,规模2亿元,主要投向电子竞技等领域

0807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28日消息,据证券导报消息,海南凯旋数字科技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即凯旋数字子基金)成功设立,基金规模2亿元,主要投向数字互娱、电子竞技等领域,致力于促进海南本地数字科技产业发展。

凯旋数字子基金是海南新创工业信息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海南工信母基金)半年内成功孵化设立的第三支子基金。海南工信母基金是由海南金控基金团队管理运营的省级产业母基金,自设立以来,海南金控基金团队广泛对接全国优秀基金管理机构,储备了数十家子基金合作机构。

后续,海南金控基金团队将继续推动子基金合作落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支持海南产业发展升级,与合作方共享海南自贸港发展机会。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时迈药业」完成数亿元融资,泰鲲资本领投

0806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2022年1月,坚持源头创新、瞄准国际一流、致力于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靶向抗体药物研发的企业浙江时迈药业有限公司(简称:时迈药业)宣布完成数亿元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泰格旗下的泰鲲基金领投,广东粤民投、弘信资本、安吉迈盛、浙江永禧、杭州诚和跟投,滨江区政府基金杭高投也参与投资,贝达药业、赛伯乐等老股东继续加持浩悦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本轮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I类新药DNV3(实体瘤和淋巴瘤)、双抗新药SMET12(EGFR高表达的实体瘤)、CMD003(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核心重磅产品的境内外临床试验,推动CMD009(实体瘤)、CMD011(肝癌)、CMDE002(实体瘤)等的临床申报以及其它后续管线项目的开发工作,加速药物上市,推进系列源头创新抗体产品产业化进程。

时迈药业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在美国及中国成立了靶向抗体药物研发基地,公司整合中 美两边的信息技术优势,以美国研发中心为龙头,杭州基地为依托,构建了源头创新抗体药物的研发闭环:超大容量抗体文库和杂交瘤抗体筛选系统,独特设计的双抗平台,以及药物评价体系等核心技术,同时筹建了优质的CMC工艺开发和临床研究团队,现阶段公司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已开发出一系列不同阶段的单/双抗源头创新产品,公司进展最快的几大产品均为全球First-In-Class抗体药物,这些具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各有独特的功能差异性,解决现存的临床痛点,避免与其它公司的同质化竞争。

华宇平台登陆_这是 Instagram 最失败、最短命的一次尝试

0805

在业绩层面,公司出现了历史上*营收同比下滑,还缩减开支、放缓了招聘/入职。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就连公司旗下*的产品 Instagram,都被忠实的网红用户和普通网友骂了个狗血淋头……

最近,很多用户都发现 Instagram 改版了,变成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样子:

一个翻版的 TikTok。

为了推广 Reels 短视频功能,Instagram 已经“无所不用其极”:这次产品更新之后,但凡用户上传视频,只要长度不到15分钟,Instagram 都会自动把它作为 Reels!

就这样,产品团队轻而易举地彻底改变了用户使用 app 的方式,解决了 Reels 不受欢迎的难题。

Instagram 终于从一个用户自发上传内容分享生活的应用,变成了 Meta 的老板们所期待的的样子:一个重度使用算法推荐,不断刺激用户多巴胺分泌的数据/广告/营收挤奶机。

结果,被无路可退的用户们终于揭竿而起了,全网抵制声、骂声一片。于是,仅仅过去一周,Instagram 就顶不住压力败下阵来,不仅宣布撤销改版。就连业务负责人都被“发配”到了英国……

这简直是 Instagram 历史上最短命,也最失败的一次“改版”。

| 把顶流大号逼成了敌人

近几年 Instagram 显著加强了算法推荐,结果钱没多赚多少,反而让用户体验跌入下水道。

现在 Instagram 整个用户界面都在模仿,甚至部分交互细节直接复刻了 TikTok/抖音。比如以前时间线是无限滚动的,两条内容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屏幕上;现在则是变成了和 TikTok 一模一样的全屏时间线,屏幕上一次只有一条短视频 Reels 内容;再比如原来用户习惯的屏幕下方中间的发布按钮,也在前年改成了 Reels 的入口。以及当你点进别人的账户,映入眼帘的先是 Reels,要再往左滑一下才能看到照片集。

这次改版之后,情况却变得更加糟糕了:正因为现在基本所有视频都成了 Reels,而且 Reels 也会出现在时间线上,结果就是在用户真正想看的内容中间,至少隔了三四条全屏的短视频,外加其它算法发掘的、却被用户讨厌的“相关”推荐内容。

更离谱的是,如果手机本身没有在【完全静音】模式的话,你刷到的 Reels 也是没有办法静音的,就算是震动模式也不行。因为现在点击屏幕不是静音,而是变成了暂停。这个无法理解的交互设计修改,给在那些公共场合刷 Instagram(但不希望影响别人)的用户带来了很大烦恼。

美国科技媒体 TechCrunch 更是直接评价这次改版为“暗黑设计” (dark pattern,指为了误导用户做一些并非原始意图操作的“花招”)。

Meta 之前经常用灰度测试(逐步扩大测试用户规模)来推送新功能、设计等。然而这次不知道 Instagram 是选错了群组,还是压根就没有灰度——包括拥有几十万粉丝的“大号”,甚至一些粉丝过亿,互动量极高的“超级大号”,都在*时间收到了这次改版的推送……

就在 Instagram 宣布改版的次日后,拥有33万粉丝的知名网红摄影师 Tati Bruening 发起了一个倡议,名为“Make Instagram Instagram Again”,希望让这个自己无比热爱的产品,回归到自己以及无数其它普通用户记忆中的原本样子。

“我要是想看到朋友发的帖子,得先翻过三条 Reels,以及一条已经发布过去了6天的推荐帖文。”(注:推荐内容可能是Instagram 算法发现的,但通常是号主买流量的结果。)

“不要再抄袭 TikTok 了,我只想看朋友的可爱照片,”Bruening 对 CNN 表示。

拥有3.3亿粉丝的金·卡戴珊,和3.6亿粉丝的 Kylie Jenner,也都分享了这条帖子。在卡戴珊家族的两大顶流名人助推下,Bruening 发起倡议的这条内容已经得到了超过225万个赞。

要知道 Kylie Jenner 在年轻网民当中的知名度极高,甚至能够对市场产生不可预期的影响。而且这也不是她*次扮演“互联网分析师”了,前几年她发过一条吐槽 Snapchat 改版的推文,直接导致当天 Snap 股价大跌8%左右,抹去了13亿美元的市值。

| 越想被爱,越没人爱

不光是名人反水,普通用户也非常讨厌现在 Instagram 的样子。

一位住在得州的用户 Erika Cazares 对英国《卫报》表示,“我现在已经拒绝刷时间线了,因为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我根本没有关注的账号发的一条又一条视频,而不是我的家人和朋友。”

内容创作者 Stefan Etienne 点出了这次改版丑闻的尴尬本质:越想被爱,越没人爱。

“别再强推 Reels了。你们现在已经让记者、内容创作者、CEOs 和明星——所有人都站在同一阵线上了。现在的 Instagram 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广告机器,不再是我和我的朋友们以及所有人都觉得酷的东西了。”

Facebook 的用户群体都快入土了,而 Instagram 的用户群体也步入中年了,整个 Meta 旗下已经没有一个能够抓住 Gen-Z 年轻人的产品了,在 TikTok 的竞争冲击下压力巨大。

而 Meta 的应对措施,正是它最熟悉的“像素复刻”这条老路。

只是因为过去的抄袭失败纪录太多、太惨痛,这次 Meta 没有假模假式地做一个新产品——而是干脆直接让 Instagram,这个足以载入互联网史册的现象级产品,失去人们最喜爱它的独特性,沦落为一个 TikTok 的蹩脚抄袭者。

面对排山倒海的批评,Instagram 业务负责人 Adam Mosseri 也在7月底做出了回应:公司还会继续支持照片的内容格式。但是这个产品只会更加聚焦于视频,因为数据显示用户在平台上观看、点赞和分享更多的是视频,而不是照片。所以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改变是必然的。

“现在的改版只是测试,目前的体验也确实不是很好,”Mosseri 承认,“算法推荐是我们帮助更多内容创作者的主要方式……如果你不喜欢这些内容,可以通过选项来关闭或者暂停推荐功能。”但是,这个暂停推荐的选项,一次只能持续一个月。

Mosseri 的回应并没有平息用户的愤怒。这条推文也毫无意外被 “ratio” 了(留言数量超过点赞,代表用户普遍感受是负面的)。

没过几天,Instagram 就彻底败下阵来。

在7月28日,也就是 Mosseri 做出回应的两天后,Instagram 就宣布将会淘汰之前已经推送给大批用户的改版功能 ,不再把几乎所有视频都变成 Reels,降低这个短视频功能的推广力度。

就像之前强推 Reels 是因为数据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做,这次认输也是数据决定的。Mosseri 表示,“新的时间线设计让我们的用户都感到很沮丧,使用数据并不好,因此我们需要退后一大步,重新想清楚接下来该如何前进。”

至于这次失败,Mosseri 还是忍不住“嘴硬”。“我很高兴我们承担了风险。如果没有隔三岔五失败一次的话,这只会说明我们的想法不够大、不够勇敢,”他在接受 Platformer newsletter 采访时表示。

短期内,Instagram 会在算法推荐上稍微保守一点,降低推荐内容的占比,并且持续改进算法的准确度。

然而即便如此,算法推荐的大趋势还是不会改变的。Mosseri 的老板扎克伯格也说过,到明年年底 Instagram 时间线上的算法推荐比例应该会达到30%左右——意味着届时你每刷三条内容,就有一条是算法推荐的。

这次 Instagram 乱搞伤害用户的事情,估计在 Meta 内部评价也相当糟糕。就在昨天,Meta 宣布 Mosseri 暂时不会在公司总部工作了,将暂时搬到英国伦敦的办公室上班。

虽然 Meta 表面上说对 Mosseri 没有任何惩罚——这次调整还是颇有“发配边疆”的意思。

当然,这次调整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比如一种可能性就是接下来 Meta 又要“从零”开始打造一个新的和 TikTok 直接对标的竞品了。因为如果要这样做的话研发成本会很高,需要划分甚至重新组建新团队,招很多新人,在这方面英国的区位优势比较好,在高科技方面的税收政策也相对有优势。更何况 Meta 最近的业绩低迷,财务压力很大,公司内部都快要拥抱“狼性”了。

因为推广直播带货收效很差,企业内部的工作文化又被当地员工诟病,结果 TikTok 在上个月刚刚暂停了以英国为基地的直播带货业务的扩张计划。

在竞争对手已经在当地打下一定基础的前提下,Meta 可以利用这种基础来加速自己的对标产品开发。

但不管怎样,在像素级抄袭竞争对手,并品尝惨痛的失败上,这不是 Instagram/Meta 的*次,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特斯拉的致命枷锁

0805

“可能没有任何一款车出现事故后会像特斯拉一般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北京地区的特斯拉老车主华新对「子弹财观」感叹道。

7月22日,特斯拉因知名艺人林志颖车祸事件而再度“火爆”,一直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周后,杭州一辆特斯拉Model X发生交通事故又给特斯拉“添了一把火”。据悉,该事故中的司机郑某声称自己喝了酒,事发时坐在副驾驶座,使用了自动驾驶功能。

不过,特斯拉方面随后指车主的说法不实,特斯拉自动驾驶的准确名称是“自动辅助驾驶”,必须要驾驶员坐在驾驶位才能开启。而在8月2日,杭州交警部门调查已有初步调查结果:发生事故前车内仅郑某一人,其全程坐在驾驶座,属于醉驾。

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性车企,俨然是车市里的一颗璀璨明星,一举一动都受到公众关注。但涉及“自动驾驶”“起火”的事故问题频出,也让公众对其安全性有了更强烈的担忧——“安全”已成为特斯拉被诟病最为严重的问题,加之其长期以来未曾彻底解决的产能问题,这都犹如星球表面不*的凹坑,为这颗明星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1

难解的安全题

从7月22日林志颖驾驶特斯拉Model X遭遇车祸至今,虽林志颖已恢复意识,已经顺利完成手部开刀,但受限于身体状况,其仍未对车祸原因进行过多说明。

而特斯拉方面,在车祸当日下午特斯拉客服曾回应:“暂时不能确认起火原因,若遇到紧急情况,主副驾驶有机械开车门的装置,可在断电情况下强制解锁车门,后排乘客可通过后备箱逃生。”此后,再无更多关于此次车祸的回应。

客观来看,林志颖驾驶特斯拉Model X出车祸后,无疑又将大众对于电动车安全性的担忧提了起来。

目前,林志颖车祸事件的具体原因还未有正式说明,但外界不乏对事故原因的猜测,其中一项便指向特斯拉车辆本身的智能驾驶漏洞。虽目前未有相关证据证明,但有网友猜测,林志颖或在驾驶过程中启动了智能驾驶系统。

长期以来,特斯拉深陷智能驾驶系统漏洞的负面舆论之中,相关的车祸事件也是屡见报端。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8年4月29日,日本摩托车手梅田佳广被一辆自动驾驶模式下行驶的特斯拉Model X撞倒身亡。两年后,梅田佳广亲属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这场事故是由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设计缺陷所造成的。

2020年6月底,一位特斯拉Model 3车主指出,车辆处于FSD完全自动驾驶状态下,但在渣土车违规变道后特斯拉并未作出刹车等紧急措施,反而加速向前行驶,导致安全事故发生,这一事件同样闹得沸沸扬扬。

今年6月,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一份报告显示,特斯拉部分车辆在撞击前不到1秒钟,Autopilot中止了对车辆的控制。

而近日,有美国媒体报道,一辆开启自动驾驶状态的Model 3在高速路上追尾摩托车,致34岁骑手当场去世。

长期以来,相对*的自动驾驶技术都是特斯拉的重要卖点,但在对涉及自动驾驶的交通事故的处理上,特斯拉的处理却始终难以令外界满意,几乎都抱持“逃避态度”,殊不知大众对汽车的安全性最为看重,因而引起人们的指责。

在舆论压力之下,特斯拉方面表示,“需要跟驾校以及交通部门联合起来,对特斯拉等新兴的车型,通过培训和加强教育的方式,避免在使用环节当中的误操作。”但“教育车主”的行径,也引来外界指责,被视为“甩锅”之举,而这也降低了不少人对特斯拉的购买欲望。

特斯拉公共政策和业务发展部*主管罗汉·帕特尔曾在回复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理查德·布卢门撒尔和埃德·马基的信中指出,特斯拉“理解教育车主掌握Autopilot和FSD功能的重要性。”

但两位参议员对媒体表示,这封回信“只是特斯拉更多的逃避和偏离”。

随着特斯拉全球销量的提升,交通事故量也在增加。据专门统计特斯拉汽车致死事故的网站Tesladeaths数据,自2013年以来,特斯拉在全球已发生了249起致死事故,死亡人数达295人。

“特斯拉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虽然在业内处在*地位,这也是其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一大亮点,但消费者不能对其期望过高。”汽车行业观察人士布清研对「子弹财观」表示。

布清研进一步指出,目前市面上新能源汽车能够实现的大多只是L2+级别辅助驾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但可能在厂商的过度宣传、销售人员的暗示下,对智能驾驶欠缺了解的部分用户,对其期待过高,由此产生了一些不恰当使用行为,导致悲剧发生。

事实上,不仅仅是自动驾驶争议问题,在扩产跑量、大步跑马圈地的情况下,特斯拉做工、产品质量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

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就因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了多次召回。据媒体统计,上半年特斯拉已累计召回27.58万辆缺陷车辆,涉及Model 3、Model Y以及进口Model 3。

「子弹财观」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看到,仅4月7日发布的一则关于特斯拉的召回公告中,就涉及召回特斯拉车辆共计127785辆,包括进口Model 3汽车34207辆、国产Model 3汽车93578辆。

公告显示,召回原因在于:召回车辆的后电机逆变器功率半导体元件可能存在微小的制造差异,其中部分车辆使用一段时间后元件制造差异可能会导致后逆变器发生故障,造成逆变器不能正常控制电流。

此故障发生在车辆处于停车状态时,会导致车辆无法启动;此故障发生在车辆行驶状态时,会导致车辆失去行驶动力,极端情况下可能增加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而林志颖驾驶特斯拉Model X出车祸后,该车两度自燃,同样引发大众热议与担忧。“起火问题算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共性且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布清研对「子弹财观」表示。

他指出,导致新能源汽车起火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电池老化、高温、碰撞等等,“但基本和动力电池脱离不了关系,甚至不恰当的充电方式都会引起动力电池燃烧。”

夏日高温之下,近期全国已有多起电动车起火事件,在7月13日、21日就有关于特斯拉发生碰撞后起火的事件被报道。

除了特斯拉,媒体报道显示,7月上旬,众泰新能源汽车也发生了一起自燃事故;7月26日,郑州一辆宝马i3在试驾过程中电池底盘位置突然起火……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热销,起火事故的发生也在提升。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数据,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共计640起,较上年同期增长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灾事故8.8%的平均增幅,平均每日火灾事故超7例。

频繁见诸报端的关于自动驾驶、自燃方面的事故,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教育”了车主。

特斯拉老车主华新对「子弹财观」坦言,之前他对特斯拉的智能辅助驾驶一直很信任,在路况比较好、标识线比较完整的地方使用比较多,驾驶体验也很安全,但现在他在使用时会比以前更加小心谨慎。

而在近期的高温天气下,因为担忧高温使电池过热引发火灾,华新已经减少了对特斯拉的使用,“虽然我相信特斯拉的质量,但为了保险,气温超过30度我基本就不会像以前一样长时间开车出行了,出去停车也是尽量停到地下停车场,充电时也尽量避免在烈日下充。”

2

难缠的对手

在如何降低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上,车企在动力电池领域也进行了一番博弈。

当前新能源车市,仅仅从销量来看,俨然已经形成了以特斯拉为首的“三元锂电池派”和以比亚迪为首的“磷酸铁锂电池派”。

决定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重要因素是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在相同能耗、电池包体积或质量不变的前提下,电池能量密度越高,相应地,汽车续航里程就越高。

一般而言,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不如三元锂电池。三元锂电池能为新能源汽车带来更高的续航,特斯拉车辆搭载的多为三元锂电池;而磷酸铁锂电池虽在续航上相对略有欠缺,但其使用寿命和安全稳定性,是三元锂电池不能比拟的。

也因此,当2020年3月比亚迪推出兼顾安全性和续航的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时,颇有“技惊四座”的效果。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更是发出豪言壮语:“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中彻底抹掉。”

比亚迪发布会现场播放的测试视频显示,当进行针刺实验时,三元锂电池发生爆炸和剧烈燃烧;普通磷酸铁锂块状电池产生大量烟雾;而刀片电池既没有燃烧也没有浓烟,表面温度低于60度。

而在续航上,刀片电池的续航里程也可以与三元锂电池媲美。此后比亚迪“汉”系列车型的成功,刀片电池可以说功不可没。

北京地区的一位比亚迪车主陈列就曾对「子弹财观」表示,“我买比亚迪汉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刀片电池。不管大家认为针刺实验是宣传也好、炒作也好,我现场看过刀片电池的针刺试验,用针刺的确不会着火,三元锂电池针刺以后会瞬间发热、会爆炸。我不可能拿亲人的生命去冒险,所以我选择相信刀片电池。”

在比亚迪的追赶之下,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特斯拉和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的竞争上缠斗已久。但近几年,比亚迪销量较特斯拉始终略逊一筹。不过,在今年上半年,两者的地位发生了反转。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共卖出64.14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14.9%,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而特斯拉销量56万辆,较比亚迪少了约8万辆,排名降至*位。

“比亚迪的销量大幅增长,离不开它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热销,上半年卖了超过31万辆,占总销量的近五成。特斯拉方面,因为疫情上海工厂停产一段时间,对它的供给影响还是挺大的。”布清研对「子弹财观」表示。

“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势头都挺猛,特斯拉恢复生产之后销量也在回升,不过,比亚迪最近新推出了对标Model 3的海豹,今年谁能最后拿下全球*还是有点悬念的,两家车企之间的竞争还有得看。”布清研说道。

他进一步指出,特斯拉目前的竞争对手远不止比亚迪一家,“只看国内新能源车市,现在基本形成了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跨界造车企业三股大的势力,这些车企的市场份额单拿出来可能不是很大,但聚集起来还是会对特斯拉形成比较有力的威胁。”

“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企业,凭借与特斯拉相似的科技感、体验感等特质,历来被拿来与特斯拉对标,随着市场认可度的增加,对其它造车阵营的份额也有一定分流。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自主新势力的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13%增加至2021年的16.2%,而外资新势力的市场份额从11%上升到了11.8%,变动幅度不大。

3

难破的产能关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产能受限带给特斯拉的影响,不仅仅是销量被比亚迪赶超。

根据特斯拉2022年*季度财报,其营收、利润、毛利率等指标出现了环比下滑。

*季度,特斯拉总营收169.34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但环比下滑9.7%;净利润为22.59亿美元,同比增长97.8%,环比下降超30%;汽车业务毛利率27.9%,不仅低于上年同期的28.4%,还低于*季度的32.9%。

*季度,特斯拉全球产量为25.8万辆,但交付量仅为25.5万辆,环比下降约18%,为2020年以来*出现季度环比下滑。

“车企*季度的表现其实都说不上好看,疫情影响车辆生产、销售、运输是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加,上游产业链动力电池、零部件等供给不足也限制了车企的生产,上游原材料涨价还影响了车企的利润。”布清研对「子弹财观」指出。

压力之下,车企纷纷上调产品售价以抵消成本上涨压力,特斯拉也不例外,其对旗下车型售价多次进行上调。

比如,今年3月10日-17日8天时间里,特斯拉堪称疯狂地进行了3次提价,上调部分国产Model 3、Model Y车型售价,涨价区间在1万至3万元不等。其中,仅Model Y高性能版一款车型在几天时间里即涨价3万元。

但如同财报数据所展示的,即便上调了汽车售价,特斯拉营收、利润、毛利率仍然出现了环比下滑。*季度,特斯拉还大幅抛售持有的约75%的比特币,为资产负债表增加9.36亿美元(约合63亿元)现金,改善现金流状况。

对于供应链难题,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直言:“这几年来有点像供应链地狱。”

众所周知,特斯拉长期以来深陷“产能地狱”的影响,即便上海超级工厂投产为其缓解了大量生产压力,但伴随其全球扩张步伐和不可控的疫情影响,其产能依然捉襟见肘。

随着疫情缓解,特斯拉加大上海工厂产量。据特斯拉方面表示,今年6月已成为特斯拉历史上产量*的月份。

而马斯克也不肯降低2022年全年150万辆的销量目标,强调特斯拉有潜力再达成一个“创纪录的下半年”,这也使得其下半年的交付压力剧增。

虽然特斯拉上海工厂已“满血生产”,但来自供应链的挑战仍未停止,而特斯拉新开工的柏林工厂和奥斯汀工厂生产爬坡速度仍然有待提高,面临的生产压力同样巨大。

据悉,目前特斯拉柏林工厂已实现周产1000辆电动汽车;奥斯汀工厂已开启交付4680电池组汽车,预计至年末或可达到周产能超1000辆。

但特斯拉首席财务官Zachary Kirkhorn直言,柏林和奥斯汀的两座新工厂在短期内仍将继续拖累利润率回升。

产能不足无疑已在拖慢特斯拉的扩张步伐。

2022年上半年,作为这两年新能源汽车新的蓝海、全球三大车市之一的欧洲纯电动车注册量达到了63.32万辆,同比增长31%,但特斯拉的市场份额却从2021年上半年的13.75%下降到2022年上半年的13.33%。

“前几年,电动车车型少,消费者可能只有特斯拉等少数车型可以选择。但现在,在电动化转型趋势下,虽然消费者的需求在增加,但同时车型的丰富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可选择性增加。在大趋势下,可能特斯拉的销量不会降,但竞争压力增加、市场份额被分流是肯定的。”布清研对「子弹财观」表示。

随着欧洲车企巨头宝马、大众、奔驰等厂商加快了电动化转型,特斯拉面临的竞争也在加剧,BMW i4和Polestar 2都成为Model 3在欧洲市场的有力竞争对手。

但柏林工厂产能尚且处于爬坡状态,欧洲市场供给要靠上海工厂“搭救”的特斯拉,全球扩张之路仍然受限。

4

结语

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特斯拉这颗璀璨的明星,可以说并不缺订单。

但随着特斯拉销量的增加,产品的诸多问题也不断地暴露出来,大众对其也已不再只是夸赞。在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跨界造车的科技公司的围攻之下,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步被蚕食,特斯拉“失宠”或将成为事实。

面临着供应链挑战和安全问题这两把无形的“枷锁”,特斯拉的全球扩张之路仍充满挑战。

华宇平台官网_七夕疯狂搞钱的年轻人,一周赚14万

0805

又是一年七夕。

情侣们开始了甜蜜的“负担”。鲜花买起来,巧克力准备就绪,美酒香槟把氛围感拉满,年轻人对仪式感的追求,让浪漫经济到点按时起飞。

单身的年轻人七夕怎么过?

他们也计划好了,在“得过且过”、“一笑而过”、“插肩而过”之间,还会适时祭出流传已久的金句,“对爱情没兴趣,只想搞钱”。

在极光大数据发布的《这届年轻人,七夕也能过成单身狂欢——2021当代青年婚恋状态研究报告》里就提到,处于适婚年龄(20岁-40岁)的人群中,有55.5%的人目前为单身状态,其中有34.6%的人从未谈过恋爱,他们享受单身,更愿意搞钱搞事业,通过丰富的爱好取悦自己。

七夕这一天,不过节的年轻人们,的确正在疯狂搞钱。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有的年轻人“出租自己”,配合换情侣头像,换个性签名,提供连麦的哄睡服务;有的年轻人在街头感受烟火气,用拍立得给情侣们拍照,赚一笔钱的同时还能磕真人CP;有的年轻人则是当起了“孤寡青蛙”,在这天给单身人士送去“孤寡”祝福,一周就能赚到本职工作一年的收入。

总之,这群年轻人在搞钱的过程中,要么收获即时的快乐,要么就真正大赚一笔。这个节日,催生出情侣之间的浪漫经济,也诞生了属于单身人士的搞钱狂欢。

一位计划在七夕出租自己的年轻人说,她的宗旨是,“恋爱和搞钱,总得有一个,没有恋爱,不能也没有钱”。

搞钱暴利组:

靠一只孤寡青蛙,

一周收益能顶上班一年

今年毕业的00后程程,就做了“孤寡青蛙”。

当时她单身,有朋友给她点了好几个“孤寡青蛙”。这一服务带有一点恶搞色彩:即有人加她微信,给她发信息,“您好,这是您朋友为您预定的七夕蛤蟆。现在我要开始叫了: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孤寡......”。

这来自一个梗,因为青蛙发出的声音“咕呱”,接近于“孤寡”。下单孤寡青蛙,是七夕里年轻人调侃单身朋友的方式,也是单身的年轻人,参与七夕的一种方式。

“被孤寡了一晚上”,程程说。她决定让别人也承受这种“痛苦”,就去淘宝上随便找到一家店,问客服,“要小蛤蟆不”,就这样,她成为了一只“孤寡青蛙”。

她向深燃介绍,很多顾客都是学生,以高中生、大学生、初中生为主,过程有时有趣有时乏味。当她发出“孤寡”后,有的人会问,“你有对象吗”,她回答没有,对方就和她对着发“孤寡”,还有人调侃说,“那我们处对象吧”。也有的人不喜欢这类模式,没说几句话,就把她微信删了。

这是季节性的活动,一年里七夕最忙。那一周,她早上7点多就起床,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白天如果反应速度慢了,“消息就回复不过来了”。

“玩梗”背后,孤寡青蛙带来的收益,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为了这个七夕,98年出生的小白在5月就辞职了。根据去年七夕的经验,他的孤寡青蛙店铺一周收入达14.5万,刨除人工成本2万,这一周比他本职工作一年赚的都多。今年七夕,他要大干一场。

这是一个门槛不高的生意,深燃在电商平台上查询,孤寡青蛙服务的价格为4.9元至29.9元不等。小白介绍,加人微信给人发“孤寡”,相当于是0成本,如果要扩大规模,只要有人手来当“青蛙”即可。七夕节正值暑期,他招了很多做兼职的学生,把他们拉到一个群里,在里面派单即可。现在,小白店铺的兼职“青蛙”有100多人,“只要愿意接活儿,一个人一天能做100单左右,1单给他们两块钱”,剩下的都是店铺的收益。

95后王娟开的孤寡青蛙店铺规模更大,与深燃交流时,她的店铺旺旺一直有消息弹出,不到5分钟就来了10多单。她介绍,*峰时,1天要处理2万多单,今年他们特地增加了客服人手,从去年的十几个人扩展到40余人,兼职“青蛙”有1000多人,都为了这次七夕节。

即便是这样,“还是忙不过来”,小白说。王娟表示,“我们价格从来没有跌过,没必要降价”。

店家都提到,孤寡青蛙的收益超出预期。2019年,小白随手注册了一个店铺,开设的孤寡青蛙业务一周就赚了7000元。其他店铺的孤寡青蛙,他也都下单考察过,发现大家的形式都差不多,甚至很多店铺的“青蛙”就像机器人一样,不会回应对方发的信息,只是一直发“孤寡”,“就这样的店铺也能活”。

暴利的孤寡青蛙生意,也让入局者越来越多。小白入局早,几乎每年都看着淘宝上的这类店铺数量翻倍,“一年翻5倍、10倍都有可能”。孤寡青蛙的潮流能流行多久,充满未知,让他们感到焦虑。七夕前两天,来的订单不如往年,小白就有点忐忑,怀疑孤寡青蛙的风刮过了。

孤寡青蛙之后,商家还在开发其他生意,比如开始流行的“布谷鸟”。这是对孤寡青蛙的反击,年轻人给自己或朋友点“布谷”,即“不孤”,以应对“孤寡”。不过小白没有开这类订单,“布谷的订单很少,1万元的流水里,布谷鸟的不会超过500元。”

王娟说,每一年七夕,都能有几万个客户,都是单身。他们店铺在提供孤寡青蛙服务后,还发展出相亲业务。

至于七夕怎么过?王娟连忙说,“没空,没空,搞青蛙都搞不赢(忙不过来)”。

“只要有钱,天天都是七夕节,我就想挣钱”,她说。

搞钱气氛组:

出租自己、摆摊磕CP,

只赚一杯奶茶钱

对于搞钱气氛组来说,虽然七夕在努力搞钱,但赚钱不是最重要的。

从去年七夕开始,00后洛洛就在“出租”自己。

她提供的服务包括换情侣头像、换个性签名、陪对方秀恩爱、在线聊天等。收费不贵,少则一两块,多则三四块,整套算下来只要16块,一天赚一杯奶茶钱。在线哄睡服务则价格另算,半小时20块,1小时30块。去年的七夕,她总共也就赚了两三百元。

她说,“出租”自己是因为她不想谈恋爱,但又想有谈恋爱的感觉。

一年前她刚结束一段感情,她发现自己性格敏感,占有欲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需要很多安全感,而“出租”自己,这种虚拟形式能让她感觉轻松一些,状态也能更放开一些。

有一位17岁男孩的七夕订单是,希望洛洛能去他的朋友群里秀恩爱。两人加上了微信,对方把她拉到了朋友群里,“里面都是他很要好的同学,其实我们说的话挺幼稚,都是一些'宝宝抱抱,宝宝亲亲’之类的”,说到这里她笑起来,“但是我们都很开心,他可能就是想让朋友羡慕一下”。

洛洛的声音温柔,很多人喜欢点哄睡服务,有的人让她念一段睡前小故事,有的人要听她唱歌,有的人想要“吃瓜”,让她把当天微博上的瓜读一遍。在抚慰他人的同时,洛洛意识到大多数人是渴望被爱的,“大家都好像比较累,都是快生活,需要一些放松的时间”。

洛洛出租自己,是在线上体验恋爱,一些年轻人则是在线下“磕”糖,搞钱只是重在参与。

97年出生的可可是一家金融公司的HR,平时工作不忙,七夕她计划在街上摆摊,用拍立得给情侣拍照,一张收费9.9元。

为此,她提前准备好了烘托气氛的气球,做了一个广告牌,还买了一些鲜花和道具,她自己本来就有拍立得,成本主要在相纸上,10张39元,总共投入了200元,七夕当天收入“只要比本钱多一点点就行”,她说。

她还记得,*次给情侣拍照时,是在青岛某步行街天桥上,天桥比较高,女生有些害怕,栏杆也有点脏,“男生就默默的一直用手当在女生身后”,这个细节让她记到了现在。

“看别人过节日,也是很磕”,可可说,平时她就喜欢看恋综磕CP,看别人谈恋爱,就觉得很幸福,两人营造出的氛围,会让人有代入感。每次拍完照,她都会真诚的对情侣说个祝福语。

00后小乐是在去年七夕摆摊的。当时她和同学一起在重庆最繁华的商圈,出售氢气球。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有些兴奋,朋友们一起DIY气球,隔壁很有经验的小摊贩阿姨向他们传授经验,教他们分散行动,每个人手里拿一部分气球分开卖。

一个气球成本25元,他们买了8个,最后以每个40元的价格卖出去5个,刚好打平,“剩下三个气球,有两个我们自己带回家了,剩下一个送给了一对路上的老年夫妇”,小乐说。

搞钱,

怎么就成了单身青年的七夕“代餐”?

在交流过程中,深燃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搞钱的背后对应着三种对待感情的心理:即完全不想恋爱只想搞钱;对恋爱态度佛系,但会在赚钱的同时磕CP;害怕真人恋爱,选择出租自己“虚拟恋爱”。

这都不算是新现象。不想恋爱,只想搞钱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上述极光大数据的报告里就提到,选择单身的原因,30.5%的人认为要优先发展工作、学业,30.2%的人享受单身,坚持独身主义。

心理咨询师朱晓辉告诉深燃,这首先和社会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社会主要的发展议题就是经济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在认知当中,他们体验到快乐的途径在变少,完成自我实现的路径又不像过去那么透明。搞钱,是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体验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捷径。”

而磕CP和出租自己“虚拟恋爱”,背后的情感本质相似,都像是现实恋爱之外的情感代餐。

上述报告里提到,嗑CP能带给当代年轻人精神上的愉悦,满足幻想的快乐,因此超过7成单身人士喜欢嗑CP。在艾媒咨询的《2021中国单身群体线上休闲娱乐偏好调查》里也提到,看视频/追剧是单身群体最主要的线上娱乐,占比高达66.7%,而“嗑CP”是吸引观众追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祝杰曾在专栏中解释,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渴望获得亲密关系。而“嗑CP”低风险、低成本,人们不用亲自参与就能体验到恋爱的感觉,从而获得满足。

一部分人爱情碰壁后,从此蜷缩在幻想世界之中,将“嗑CP”作为满足亲密需要的方式,作为逃避现实亲密关系的借口。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能在“嗑CP”和维系真实亲密关系中找到平衡,将其视为生活的调味料。

而出租自己,展开虚拟恋爱,背后的逃避意味则更明显。

朱晓辉表示,这也和社会发展压力有很大的关系,其心理本质,和人们玩游戏找陪玩、出去买东西约朋友,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希望进入到一个关系网络当中,感受到自我延伸感”。

但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的社交成本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体验却未必越来越好。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一种服务关系的虚拟恋爱,变成了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他提醒,这样的关系因为其特殊的性质,是无法持久的。一旦到达一定的阈值,它带来的快乐感就会急速下跌。

洛洛也提到,在经历过上一段感情背叛后,她害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出租自己”让她不会被伤害,同时能感受爱情的甜,“平时他们也会关心我,会问我在干嘛”。但在今年七夕后,以8月20日为节点,她决定不再“出租自己”了。反复为不同人提供出租服务,习惯以后快乐正在消失。

朱晓辉解释,“年轻人现在获得娱乐的方式,以即时满足的方式为主。这种快乐,获得的快,消退的也快。就好像中午吃了顿经典大餐,到了晚上就又饿了。年轻人也需要更多的延迟满足,长效满足。”

整体而言,与上一代在情感上追求确定性不同,“现代年轻人追求的是自由和体验,重视过程胜过结果”,朱晓辉表示,在他看来,这很难评价好坏,“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的正确与错误,只存在适合不适合他所处的环境,新一代的年轻人尽可大胆的追求自己内心的需要”。

相比于上一代人,现在的年轻人们,对恋爱越来越理性,更重视自己的感受,在到底怎么让自己快乐上,寻找到了更多代替品,搞钱是,磕CP和虚拟恋爱也是。只是,这样的变化到底是好还是坏,他们还没有答案。

“我觉得最幸福的是和伴侣一起七夕搞钱,事业爱情双丰收”,小乐说。

华宇测速_淘特:引擎还是包袱?

0804

对于阿里而言,淘特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重要。

这从7月26日阿里CEO张勇发布的股东信中可窥一斑,在信中公布的数据称,过去一个财年,超过1. 24亿消费者在淘宝天猫年度消费超过人民币10000元,这些消费者的跨年活跃率高达98%。而本财年淘特超过3亿的年度活跃消费者当中,20%从未在淘宝天猫上购物。

从这点来看,淘特的发展似乎符合阿里的预期。毕竟,淘特的诞生,最初的想法便是“助力中国6亿下沉市场消费者过上与一二线城市一样的美好生活”。

淘特前身为淘宝特价版,2021年5月20日,“淘宝特价版”正式宣布品牌升级,更名为“淘特”。淘特前期,便主推1元购、限时秒杀等玩法。新用户在淘特上实现“0元购”,也并非什么稀罕事。

“一分钱买了一捆毛线,包邮送到家。还有个1.8元的无门槛红包,买了几个发绳,券后也是几分钱包邮到家。”用户桔子笑道,虽然在淘特上买的东西质量一般,但不花钱的快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分钱一分货,我挺满意的。就是新用户优惠后,红包少了,自然我下的单也少了。”

实际上,桔子的感受是诸多淘特用户的真实体验。在淘特的发展过程中,选择补贴激励模式是用户增长的关键支撑,通过运用补贴激励模式,淘特也在短时间内积累起了*批种子用户。

不过,虽然淘特和拼多多一样,目标客群都集中于非一线城市的价格敏感型用户,但是双方的战略却有所不同。拼多多的成功依靠纯粹的价格优势,通过烧钱补贴换市场份额。淘特则是强化C2M模式,所谓C2M指用户直连制造商,即消费者直达工厂,强调的是工厂与消费者的衔接。

只是,淘特要想靠“性价比”打动消费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说实话,并没有觉得淘特上的商品性价比有多高。有些商品的价格,甚至都比不上淘宝。试过有问题咨询商家客服,结果等了很久才有人回复,体验不是特别好。”桔子补充道。

已经发展了两年的淘特,距离“助力中国6亿下沉市场”的目标还有点远。目前,淘特还处于烧钱换增长阶段。最近一个财年中,阿里还在进一步加强营销投入,除了常规的双11大促所需要的高度协作营销和推广外,便是致力于推广淘特的活动。

阿里更是进一步表示,将拓展用户基础的目标,寄望于淘特身上。但淘特究竟是阿里的新引擎还是包袱,还要看淘特接下来的发展。

融不进圈子,留不住人

踩在1688和淘宝肩膀上的淘特,起步很迅猛,但资源优势未能演变为后发先至。

众所周知,淘特是淘宝为争夺下沉市场而推出的产品,与拼多多的客群重合度极高,集中为对价格敏感度高、追求*性价比的长尾用户身上。

但阿里官方并不认为淘特是下一个拼多多。2020年,时任淘宝特价版负责人的汪海在接受凤凰网科技专访时强调,淘特与拼多多不一样,“你乍一看好像我们(和拼多多)挺像的对吧?但未来会越来越不像”。

但细看淘特这几年发展,很难说淘特不是在走拼多多走过的老路子。

拼多多说过,“1亿人都在拼多多”,那么淘特便要说,“淘特,两亿多人在用的购物APP!”在营销上,拼多多主打百亿补贴,淘特则大手笔挥洒200亿元进行补贴。拼多多进行“9.9包邮”,淘特则能做到“*9.9包邮”……

即便淘特没有拼多多背靠微信的庞大流量池,能够像拼多多一样在微信生态圈中,实现快速裂变。但淘特深谙社交的作用,也如火炮制“社交玩法”,从拉新奖赏,再到游戏等一系列操作中,其中都能隐约看到拼多多的影子。

淘特对于微信生态圈的觊觎,亦有些时日。早在2021年3月,阿里就向微信提交了开通淘特微信小程序的申请,但至今仍未见上线。而在同年10月,淘特宣布已经接入微信支付,淘特支持微信扫码支付功能,并向部分用户开放了测试,且预计当年双11期间该功能将完全开放。

但事与愿违。没过多久,该微信扫码支付功能就暂停了服务。目前,淘特依旧和淘系其他应用一般,只支持支付宝支付。至此,淘特过去看似即将与微信破冰的一系列举措,最终都无影而终。

融不进微信生态圈子的淘特,也越来越难留下自己的消费者。

“淘特?我用过啊。趁着新用户0元购的活动,下了几单,但此后就很少再用了。”作为资深羊毛党成员,妮妮理应是淘特“价格敏感型用户”的目标客群,但妮妮坦然,自己并非淘特的忠实用户,“相较拼多多和抖音电商而言,我使用淘特的频率很低。虽然淘特上的商品也以低价著称,但我购买低价商品可能还是习惯从拼多多下单。毕竟价格很低,没必要多平台之间进行比价。”

除拼多多之外,抖音电商最近也成了妮妮的心头好,最近一个月时间,妮妮已经从抖音下了数个发饰订单,“关注到的一个专卖发饰的商家,有时间就会通过直播进行下单。发饰比1688平台上的同款都要便宜不少。虽然抖音的售后和解决纠纷能力相比淘系平台还有待加强,但胜在便宜,直播还能直观看到商品质量。”

和妮妮相反,还有一些价格敏感型用户惯用“比价”手段,为了挑选到更为“物美价廉”的商品,他们可以花上时间,在不同平台对商品进行搜索和比价。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拼多多也好,淘特也罢,甚至京喜、抖音和快手电商,都不会成为这类用户的*选择。

平台补贴活动的力度,往往也与用户的活跃度相挂钩。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淘特全网活跃用户数在2022年3月达到了峰值,为1.75亿。彼时正值淘特上线两周年前夕,淘特在举办的产品沟通会上,宣布淘特上线淘特10元店、淘特100。据淘特介绍,淘特10元店定位为覆盖各个生活场景的小商品,可以实现低价包邮;淘特100则定位为消费升级趋势类商品,主打性价比品质商品“*平替”。

线下10元店的魅力,依旧在电商领域焕发,但没能持续下去。2022年4-6月,淘特的全网活跃用户数量分别以-6.12%、-8.77%、-14.2%的速度环比下滑。

困在“C2M”

在定位上,淘特号称自己是“全球*以C2M定制商品为核心供给的新平台”。

淘特认为自己的目标并不在于“*低价”。淘特运营总经理文珠此前公开表示,淘特不是纯粹地做低价,而是去中间环节的好货低价,要做一个让消费者省钱、让供给源头赚钱的直供电商。

电商行业观察人员胡浩认为,淘特不提“低价”而提“性价比”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拼多多的影响,“拼多多虽然靠着*低价实现异军突出,但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持久的。因为在追求*低价的同时,不免有些鱼目混珠之辈,以压缩成本的方式实现低价,这就有点劣币驱逐良币的意思。如今这么多年过去,针对拼多多的山寨货、劣质品等质疑依旧挥之不去。有了拼多多的前车之鉴,淘特自然会有意识去避坑。”

然而实际情况,“低价”依旧是吸金的制胜法宝。淘特的标语也从过去的“源头好货,产地直发”,变为如今的“源头直供,好便宜”。

淘特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年末,来自工厂的M2C年交易订单规模达到11亿单,超过6800家工厂、1700种商品接入工厂直营店铺。阿里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淘特来自工厂的M2C订单,同比增长达到了400%。

但即使是拥有供应链优势的商家,也难掩焦虑。

去年底入驻淘特的商家阿青,原以为淘特是继拼多多和抖音电商之后,新的流量洼地,一头猛扎进,但大半年时间过去,阿青依旧感慨生意难做,“本来就靠供应链优势,以低价取胜。抖音和拼多多发展起来后,流量费水涨船高,成本稍微没控制住就赚不到钱。以为来到淘特会好点,但没想到不少同行是多平台同时运营,还是那么卷。”

阿青坦言,低价其实就是死循环,“低价高频类产品本就没有技术壁垒,商品同质化下,靠的就是价格取胜。可商品价格本来就很低,再低就真的是在做亏本生意。”

相较具有供应链优势的商家,无货源的商家在淘特上更加难以生存。

“淘特入驻门槛不高,但平台扶持工厂更多,像我们这些自发入驻淘特无货源的商家,基本没流量。”今年4月缴纳1000元保证金便入驻淘特的商家云朵,已经选择放弃运营淘特,“后台记录的每日访客数量基本都是个位数,索性不做了。”

胡浩认为,淘特的直供模式其实就是将销售路径缩短,“为了争夺下沉市场的市场份额,平台做的就是,基于庞大数据支持,得出爆款潜质后,反向批量定制商品。这种非柔性生产线的设立,显然不是真正的C2M。”

“对于主打低价高频的平台来说,C2M模式并不是一个好选择。”胡浩认为,在C2M模式中,电商平台无疑占据着强势地位,虽然平台向厂家提供数据,能够为厂家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但在厂家与平台的深度捆绑之时,平台要巩固自身地位,价格控制不可避免会进一步榨取厂家的利润。

而且,C2M模式也存在着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的问题。“这就要考验平台的能力。”胡浩说到。

阿青也表示,相对于拼多多平台,淘特对于商家相对更为宽容,“可能淘特刚开始做不久,很多规则都没完善。就平台运营而言,拼多多就规定商家必须要在3分钟内回复买家消息,商家和买家有争议时,平台也是大概率倾斜买家,但淘特在这方面约束不多。”

这反馈到消费者端,便是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淘特的投诉有4524条,投诉不乏有虚假宣传、商品质量存在问题、商品与描述不符等内容,但4000多条投诉中已回复的只有21条。

从这点来看,很显然,淘特还有待改善。

淘特难言出色

淘特的发展,倾注了阿里的不少心血。淘特也是被阿里所寄予厚望的。

如张勇所说,“我们用多个APP形成多个消费者服务矩阵”,淘特就是其中之一,是与天猫、淘宝、闲鱼等并驾齐驱的产品。淘特也是阿里电商业务多端战略中的一部分,目标对准的是价格敏感型用户。

然而,在价格敏感型用户眼中,淘特并非是“*”。对于商家来说,淘特虽然是一块“流量洼地”,但难言出色。

对于阿里近年来的表现,完全可以用“低迷”来形容。用户增速放缓,以淘宝天猫为主的平台零售业务利润率持续下滑的同时,零售板块的创新业务亏损依旧,并且亏损仍在扩大。该背景之下,淘特成了阿里的新增长引擎。

的确,淘特新业务取得不错的增速。阿里在2022财政年度报告中对淘特进行了高度点评,“淘特在2022财年实现高速增长,年度活跃消费者在截止2022年3月31日止12个月超过3亿,为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带来增量流量,超过20%的淘特年度活跃消费者是之前从未在淘宝或天猫购物的用户。”

但淘特同样也吸收了阿里大量的资源与资金,独立两年已久的淘特,仍在大幅削弱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

最新财报显示,“2022财年经营利润将为人民币817亿元,相较2021财年的人民币1234亿元减少人民币416亿元,主要由于我们对淘特和淘菜菜的投入增加、为用户增长而增加的费用,以及我们支持商家的举措。”

即便从阿里的整体战略布局来说,淘特是独立于淘宝的存在。2021年5月,淘宝特价版正式升级更名为“淘特”,便对外宣告这一产品正式脱离淘宝“单飞”,组织架构、业务和办公地等全方位独立。

可同为综合电商平台,淘特与淘宝、天猫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淘特是很独立的,不像京东和京喜两个平台的购物车都是互通的。”胡浩认为,阿里对于淘特的定位是“进攻”,但实际发展中,淘系平台之间也不可避免形成了竞争,“以阿里公布的数据来说,淘特的用户有20%不是淘宝和天猫的用户,换言之有80%的用户是重合的。与此同时,平台之间的商品品类也会有重叠。”

在胡浩的引导下,燃次元分别在淘宝和淘特两个平台搜索“小米旗舰店”,虽然两个平台之间的店铺名称不一样,前者为“小米旗舰店”,后者为“小米集团官方折扣店”,但通过查询两家店铺的营业执照却发现同为一家企业,而且店铺内商品的价格也大同小异。胡浩指出,像小米一样,在淘特和淘宝多平台同时经营的品牌还有不少。

胡浩进一步指出,淘特和淘宝的盈利模式也是不一样的,不排除淘特C2M模式与淘宝原有传统模式之间会有冲突,“淘宝电商的盈利模式是流量竞价收费模式,通俗来说就是付费展示优先,但C2M模式下,平台扶持的是爆款单品,即销量展示优先。”

更重要的是,在阿里利润率下滑、创新业务亏损的情况下,换来的效果也没有那么明显。要知道,凡是商业的竞争,最终指向的,都是收入与利润的较量。

淘特能否为阿里守住下沉市场,还有待检验。

华宇注册_爱优腾的自救路,写在北美电视台奋斗史里

0803

长视频行业,正在失去“尊严”。

近期爱奇艺被抖音“拐”入同一个战壕,就影视二创达成合作,向曾经唾弃的“猪食论”妥协。

之所以退到如此地步,借用一位分析师的话:“去年以来,活下去是长视频平台的主要矛盾。”

但事实上除了“与虎谋皮”,苟且的活着,还是有其他选择的。美国电视行业上世纪90年代,也曾经历过类似的迭代危机。

那时,HBO等有线付费电视网崛起,对传统电视网(NBC、CBS、ABC)造成了持续冲击。《HBO的内容战略》一书提到:当时人们对这个新鲜事物跃跃欲试,火爆程度不亚于1849年的加州淘金热。

而有线付费颠覆性的技术优势下,商业模式也变成了「订阅付费」,竞争格局亦随之改变。

同时,行业的生产要素(演员、导演等)的价格,也坐上火箭,飞速上涨。

NBC的现象级剧《Friends》中,1994年一次性签约6名主演5年,成本为22500美元每集;而到了1999年重新续约时,每名演员成本提升至12.5万美元/集;到最后一季,每名主演成本上升到100万美元。

更雪上加霜的是,传统税收优惠也开始取消。

不利影响叠加,导致10年间剧集内容成本,提升复合增速在8-10%。竞争迭代威胁,局势看起来危矣。

然而事实上,传统电视网表现得相当长寿。据尼尔森数据,截至2022年5月,美国境内视频服务的使用比例,广播电视仍有24.4%。

那么,传统电视网是如何化解危机的呢,这对长视频行业又有什么借鉴意义?

超过5000万人观看,《Survivor》带来翻身机遇

经营压力大增下,美国传统电视网的*反应和爱奇艺们极为相似,裁员自救:ABC裁员10%;CBS裁掉了30%的管理人员和10%新闻部门的人员。

然而,裁员不仅没解决问题,还激发了矛盾——工会组织的反抗。

NBC抵抗了电视领域工会组织NABET长达17周的罢工,而各类罢工给电视网常规内容播出造成了显著影响,如编剧的罢工甚至影响了1988年的秋季档。

系列不利情况叠加,电视网一直苟活,直到2000年CBS的破冰尝试。

那时,CBS引进了两档欧洲的素人综艺节目《Survivor》(荒岛求生类)和《Big Brother》(观察类)。

没想到,节目获得了*的成功。以《Survivor》为例,到2001年观众规模从1000万增长至2050万,超过5000万人观看了最后一集。

籍此,《Survivor》获得了通用汽车等6个赞助商,每个赞助商金额在400万美元。其30秒广告价格,甚至超过了NBC的昂贵剧集《ER》。

另一方面,在黄金档剧集单位小时成本普遍超过100万美元背景下,综艺同等时长制作成本仅为剧集的一半。

收入提高,成本更低,综艺的盈利能力被验证。

之后,几大广播电视网迅速跟进,FOX推出了同样现象级节目《American Idol》(美国版好声音),ABC也推出了《The Bachelor》《The Mole》。

这反馈在数据上就是,到2005年,综艺节目在黄金档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20%。

而种种迹象表明,长视频行业目前也有类似的迹象。

可以看到,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每季广告主的投放,都和题材强相关;《送一百位女孩回家》系列也是一样,广告紧扣节目的受众群体。

投放比较精准,广告触达和转化效果在数据呈现上,会高于行业水平。

而不只单一节目,综艺整体的用户聚焦都在向女性倾斜。以综艺为主的芒果TV就不说了,用户近80%为女性;行业整体的女性向综艺数量,近年来也在持续上升。

相比之下,像古装题材的剧集,怎么植入广告都很有违和感。换句话说,剧集类目繁多以及题材问题,投放精准性上比较吃亏。

当然,剧集的目标还是以订阅为主,而一文论述过,国内付费天花板只建到“膝盖”,于短期拉动收入作用有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综艺是先招商再录制——有行业人士透露,目前优酷对综艺的启动标准是ROI达到0.7,稳定性高。

而剧集则不然,比如腾讯视频斥资7.8亿购买《如懿传》版权,结果上线后没爆,播放量不及预期,平台最终未能收回成本。

也就是说,自己先制作内容或购买版权,再资金回笼,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当然,开源只是一方面,如何节流也是需要考虑的。毕竟NBC们利润被拖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成本的抬升——演员和创意支出。

就直观数据看,2013-2018年,部分头部影视剧中的主演片酬数据,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单个演员也一样,比如钟汉良,2012年《天涯明月刀》到2019年的《一路繁花相送》,其片酬涨幅超过十倍。

基于剧集对艺人的依赖,这一块的成本很难压缩。

而综艺正好相反,素人真人秀观察类节目,像腾讯视频的《令人心动的offer》、《心动的信号》等,成本控制优势,上述CBS已经验证过。

主打明星的游戏娱乐类节目,则多实行飞行嘉宾模式,主动权掌握在节目组手上,可控性比较大。

创意支出方面,剧集更依赖原创,IP版权支出庞大——可以看到,靠着薅剧集制作方的羊毛,IP巨头阅文集团2021年收入同比增长30%。

而综艺节目可以采用模式借鉴的方式,“差异化”落地:

《中国新说唱》火了以后,一堆说唱类节目出现;《令人心动的offer》出圈之后,类似的节目也是井喷。

这种特点在当时美国综艺浪潮期间,催生出Endemol Shine、FremantleMedia等专门为综艺提供模式创意的公司。上述CBS的《Big Brother》,就是Endemol输出的。

据披露,这种模式按照国际标准,价格通常是总制作预算的5%-10%,不会因为一个节目变得很火波动很大。

概括来说,综艺的成本端相对标准化模式,明星薪酬支出可控,再结合收入端的特征,ROI结构相对稳定,更迎合当下经济下行背景。

不过,看似样样占优的*模式,真的没有漏洞吗?

前一阵子“王心凌”带火《姐姐3》,但《梦华录》一出,观众注意力就迅速转移了。看起来综艺似乎比较容易过气。

<_o3a_p>

对于这一点,美国电视行业给出了答案。

与当下得失相比,系列化、IP化或为未来

你可能觉得八季的《极限挑战》、六季的《向往的生活》已经很长寿了。但其实CBS的《Survivor》已经输出了38季,在2020年被疫情中断前,连续制作了20年。

而NBC的《Fear Factor》,制作了七季,授权给环球影城建成了*座综艺主题的公园景点。

FOX的《American Ido》,出版CD销售超过2000万张,演唱会票售出200万张,前4季的衍生品销售额突破5000万美元。

也就是说,系列化、IP化,会带来持续稳定的长期盈利。

不只综艺,剧集也是如此。以《权力的游戏》为例,据福布斯报道,2015年第五季播出时观看人数为810万;第六季时,观看人数上升到890万;2017年第七季时,数字提升了25%,达到1100万。

要知道,HBO是有线付费频道,这背后显然带来的是HBO营收的水涨船高。

不过,一般来说,综艺系列化的概率相比剧集更高一些。

如下图,2021年排名前十的国产剧和网综中,系列化剧集只有一部:《风起洛阳》(系列*部);系列化综艺却有9部,占比九成(《萌探探探案》《披荆斩棘的哥哥》为系列*部)。

至于原因,据后来的相关人士对美国综艺浪潮的研究显示,当时75%的基于成功模式制作的综艺节目,至少存活2季。

这理解起来就是,系列化内容的优势在于,可通过前季作品的市场反馈,对新一季进行修改与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目标市场。

如《美国队长》系列,*部的票房成绩(3.7亿美元)和口碑(豆瓣7.1)都欠佳,但*部通过对情节的设计与优化,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票房达7.14亿美元,豆瓣评分8.0。

就这一点看,综艺不管是《快乐大本营》等游戏娱乐内容,还是《极限挑战》《花儿与少年》等真人秀综艺,模式框架都是不变的,要调整的只是游戏创意,或者冲突、矛盾设计,系列化基本上是加分项的意义。

但影视剧集,则对剧本的功底要求非常高。而好剧本难求,一定程度限制了系列剧的发展:

众所周知,2017年的爆款网剧、豆瓣评分高达9.0的《白夜追凶》,本是有续集计划的。但难产3年后,导演王伟公开宣布,因*季的剧本不够好,放弃拍摄续集。

同样被粉丝等更很久的《大宋少年志》《庆余年》等,也都四年多了,*季还杳无音讯。

当然,也不乏顺利推出的。只是名利双收的少,失败的情况更常见(网上相关的讨论都有点“槽多无口”了)。

两个典型的案例是,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部,堪称封神之作;*部剧情、立意平庸,口碑坍塌。

电影《唐人街探案》系列,本有望建立中国“唐探宇宙”,但口碑持续下滑。

除了剧情问题,内容系列化还有一个棘手的情况——换角。

而这一点对综艺来说不太是事,毕竟其要么是飞行嘉宾,要么每一季本身就要换素人。如果是导师或固定PD更换,可能带来的也不全是坏影响。

比如,《中国好声音》第四季由于周杰伦的加盟,一扫前两季热度逐渐下降的颓势,百度指数逆势高企。

但对系列化剧集冲击很大,比如众人熟知的《还珠格格》,*、二部,林心如塑造的紫薇等形象,深入人心,口碑和观众基础庞大。

等到第三部,主要角色基本全部换了演员,观众不适应之下,第三部的收视率和口碑,大打折扣。

当然,很多时候换角并非剧方本意,有着演员身价上涨、档期等各种原因,但风险不能不考虑。

而限制条件影响不同,反映到收益持续性上就是:

当一部综艺火了之后,其下一季大概率能获得更多的广告商投资。

如《乘风破浪的姐姐》,*季*冠名费为8000万,到了*季广告招商价格大幅上涨,*冠名价格为5亿。

但剧集即便*季口碑爆棚,可如果*季效果不好,很难让用户买单,甚至还会连累*季的口碑。

如此,不难理解为何各平台综艺系列化的比例较高。而事实上,在应对短视频的竞争中,这种趋势会更加集中化。

可以看到,爆剧《梦华录》虽让主演刘亦菲和陈晓,重回顶流之列。但截至目前,大女主刘亦菲没有解锁任何新商务;男主陈晓只在7月24日,发布过一条兰蔻七夕题材的广告片。

一位广告公司负责人表示:放在两三年前,这种热度早上了,但现在大家都在追求投入产出比,还在对他们的热度进行观望。

局势艰难如斯,似乎为长视频平台一退再退找到了注脚。然而比起撤退,进攻或是更好的防守。类比美国电视行业上世纪90年代的综艺浪潮,综艺系列化、IP化之路,或代表着未来。

华宇开户_TPG旗下诺威健康完成7.6亿美元新融资,估值30亿美元

0801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20日消息,亚太领先的生物技术专业合同研究组织(CRO)平台诺威健康(Novotech),今日宣布完成共计7.6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其中包括2.55亿美元的私募融资及5.05亿美元的再融资。资金将用于支持并购及技术赋能,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nbsp;

诺威健康首席执行官John Moller表示,此次私募融资受到了多家国际投资者和现有投资者的认可,公司将继续在战略并购和技术赋能方面加大力度。

据外媒报道,此次融资安排使得诺威健康估值达到约30亿美元,相较公司一年前融资时23亿美元的估值高出约三分之一。交易完成后,TPG亚洲基金仍为诺威健康控股股东,继续支持公司发展。

去年9月,诺威健康暂停香港IPO进程,转向私募市场融资。此次融资安排显示,诺威健康在私募市场有着良好的吸引力。据外媒报道,诺威健康仍将持续评估上市的可能性。

诺威健康由Novotech和PPC佳生在2020年10月合并而成,后两者均为TPG于2017年投资的企业。自合并后,诺威健康任命了数位行业经验丰富的高管,进一步夯实了团队领导力。

公司在1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覆盖了临床试验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东南亚和韩国等市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以2020年收入计,诺威健康是亚洲最大的生物技术CRO平台。以一期临床试验数目计,诺威健康是澳洲及韩国早期临床试验的领先者。集团可提供从首次人体到四期临床研究的全面临床服务,并拥有一期临床基地和生物分析实验室,已经促成了覆盖各个阶段和治疗领域、约3700多项临床试验的成功。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亚太地区排名前20位的临床站点(按行业申办的临床试验数计算)中95%的站点曾经与诺威健康合作。

医疗健康行业是TPG长期关注的赛道。TPG也是较早成立专门医疗行业投资团队的国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在全球范围有着广泛的医疗投资经验。TPG在中国的医疗行业投资案例包括高端私立医院运营商和睦家,中国最大的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件平台康基医疗,中国领先的眼科药物公司兆科眼科,专注于抗病毒、呼吸疾病和儿科等领域创新药公司爱科百发,国内领先的创新介入式心血管装置公司百心安,以及互联网“医疗+医药”健康到家服务平台叮当快药等。

华宇登录_被饶毅炮轰「假药」的益生菌,要被团灭?

0801

7月26日,公众号“饶议科学”在文章中做出“市面上的益生菌全是假药”的论断,一下子引起轩然大波。

在文章中,也许是写嗨了,*科学家、网红科普大V饶毅拿出关于益生菌全盘否定的论断,“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肠道细菌研究很热门,但迄今没有拿出有效应用的药品”。

由于饶毅之前不断进行科学打假的成功经历,以及教授的身份,使得这篇公众号文章一出,便迅速在媒体圈爆红,该事件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他因为屡次出手打假,如实名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等人论文造假,又因言辞犀利,被称为学术界的“打假斗士”。他本人也经常针对热点话题做严肃的科普解读。

不过,他此前举报的多是有一定学术成就的“大人物”,虽然最后都未能真正坐实举报内容,还是不免引起学术界震荡,这也使他成为很多管理者、学者、专业人士头疼的角色。

也正因此,他发表的针对益生菌的论断引来了行业和消费者广泛讨论:益生菌真的是“假药”吗?益生菌是智商税吗?在该篇文章的评论区,不少读者反馈称“自己给益生菌交了智商税”。微博上,一些消费者也提出了质疑。

“再也不买益生菌”,成为很多消费者在微博评论区主要的观点。“看完文章后,赶紧把家里之前给孩子囤的益生菌产品都扔了,怕给吃坏了。”一位宝妈如此说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市场动向甚至引发相关企业股价波动。

由此,饶毅也被戏称为“益生菌”行业的公敌:一句话不仅让多家上市公司市值蒸发,也让消费者开始“抛弃”益生菌。

这已从一个学术打假变成了对于一个单独市场的打击。可真正需要解答的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益生菌是“假药”吗?益生菌行业有可能因此被“团灭”吗?

1

饶毅炮轰的背后

炮轰益生菌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饶毅专业背景过硬。

上世纪80年代,饶毅留学美国并在美国知名院校任职多年。2007年回国后,出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任院长,此后历任北大理学部主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2019年开始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关于他,让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宣布以后不再成为候选人;另一件事就是坚持不断打假。

饶毅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学术打假活动。最*的,还是他在2019年底“一箭三发”,对准国内学术圈三位大人物。

2019年,饶毅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实名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论文造假,将“学术造假”这一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一场国内“学术界大地震”。

饶毅在举报信中称,“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请贵委做些好事,为中国科学界洗刷耻辱”。

然而有意思的是,2021年1月21日科技部发布了《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根据科技部的后续复核,发现饶毅举报的三位科学家论文不存在造假嫌疑,但是部分图片引用不规范、数据处理有相应的瑕疵,对相关人员已经做了训诫、谈话、停止相应职务等处理。

就在科技部出调查结果的当晚,饶毅表示不服,又向中科院道德委发出了一封对裴钢学术不端的举报信。结果几日后中科院道德委表示,“科技部已有结论,中科院不再进行相应调查”。

当时饶毅炮轰三位知名科学家的消息,也是经媒体报道迅速放大,被广大读者熟知,并认为其是挑战学术霸权和拯救学术风气的“旗手”,但最后的结果又让所有人不知道该如何评价饶毅教授的行为。

换句话说,网友心目中那个挑战学术不公的饶毅教授,真正举报事实的认定,可能跟所有人的感知存在很大出入。

但饶毅依然没有停下打假乃至针对自己觉得不合理事件发声的频率。

某种意义上,这位科学家、大网红发声准确性并没有得到评估,哪怕之前针对学术界“大人物”的举报,最终被科技部认定不成立。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无法估量,有时候甚至是对一个产业毁灭性的打击。

2

懵逼的“益生菌”

实际上,益生菌并不是一种“细菌”,而是一类细菌,也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

目前全球公认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家梅切尼科夫。他认为,食用含有乳酸菌的发酵乳制品,能够促进健康、延长寿命,而其作用机理,就是乳酸菌伴随食物进入肠道,抑制了有害菌。

肠道菌群相关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果有害细菌占据主导地位,就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反之如果保证益生菌的平衡则会降低获得疾病的可能性。根据相应的数据和科研论文,全球范围内认可的益生菌有400多种。

中国目前还没有法规层面上对“益生菌”的定义,但在实践中,卫生主管部门发布了《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用这种形式来规范中国食品、药品企业使用益生菌。最新版是2021年修订的,其中规定可用菌种有16种。

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益生菌产品多达数百种。其中属于药物的很少,而且药品大部分都跟胃肠益生菌重建治疗胃肠炎有关,类似整肠生这类,剩余绝大多数益生菌产品都是保健品或者食品。

根据中国保健协会的数据,2020年国内益生菌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879.8亿元。而欧睿国际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已经超过意大利,位居全球*,并且仍以每年11%-12%的速度快速增长。

从整个益生菌产业链来看,目前国际益生菌产业上游专利申请主要由俄罗斯、日本、美国等传统的益生菌开发强国垄断,全球原料供应也被丹麦科汉森与美国杜邦等寡头垄断。产业链下游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产品主要可分为益生菌食品、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和益生菌原料三大类,分别占比85.9%、8.6%、5.6%。

在这样的市场前景下,越来越多国际知名企业纷纷涌入,已经在益生菌市场呈现强者竞争、百花齐放的局面。

我国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市场,特别是电商渠道,依旧被由外资品牌占领,大量外资品牌进入电商国际平台进行销售。数据显示,2017年淘宝平台销量前*为澳大利亚life space、美国swanson和日本酵素reperfe,占整体市场销量的65%。

天猫健康数据显示,作为天猫上的高增长垂直赛道,益生菌品类近3年平均增长率超过80%。2022年6月,益生菌在天猫平台的日均搜索量同比增长了6成。

最近几年,我国益生菌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各大厂商、品牌先后发力。就当前市场格局来看,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以汤臣倍健、健合为代表的营养保健品龙头;二是以科拓生物、华大基因为代表的本土研发型企业;三是以Wonderlab、Keep、每日的菌等为代表的新消费品牌。四是以乳企为主的乳酸菌相关产品。四大类型对应的产品形态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乳品、食品饮料类以及膳食补充剂。

而从国内益生菌膳食补充剂或益生菌制剂来看,高端品牌如纽曼思、合生元、华大基因、中益企业、昂立一号等选多选用进口菌株。面向人群和功效来看,目前主要用于婴儿益生菌菌粉居多,功效以肠道调节为主。近年来,面向多个群体的专业益生菌企业也逐渐兴起。

另外、蒙牛、伊利、君乐宝、养乐多等乳制品企业也纷纷结合益生菌推出相应的保健食品、奶制品,早已成功打开市场;而各大保健品的企业合生元、江中药业、无限极、丽珠、汤臣倍健等近年在益生菌市场的动作也一直没停。

国际方面,最近一年内美国康萃乐Culturelle、乐力Osteoform、纽曼思Numans、法国汉臣氏High Change、瑞典拜奥Biogaia等国际巨头也纷纷加大在中国的市场投入,推出从婴幼儿到成人的益生菌保健品,开始不断抢占市场份额。

而对于乳酸菌市场,消费者的感知度会更深。如在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养乐多,这款乳酸菌饮料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日均销售已达750万瓶。全球八强乳品企业蒙牛旗下优益C全线产品采用的都是自主研发的中国益生菌。而经过16年的研发,经过数以万计的菌株筛选和上千万人群临床试验,优益C研发团队已构建起丰富的自主研发的益生菌库。

某种意义上讲,益生菌乃至乳酸菌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成熟赛道。很多国际大厂在产品和技术层面的研发投入也极其庞大。

因此,这样成熟赛道到今天被一位科学家“网红”全盘否定,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3

影响力大的公知

作为科学家和公知、大V,饶毅的影响力毋庸置疑。

这篇讨伐益生菌的文章出来之后迅速引发行业的震动,很多消费者在微博上面留言声讨,纷纷表明不再购买益生菌、乳酸菌相关产品。受此影响,相关企业的股价应声而降,已经形成了对于行业负面的冲击波。

当天,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小幅下跌,如华大基因下降2.39%,科拓生物下跌2.36%,莱茵生物下降2.79%。

“这两天,整个公关部门一直在忙,我们不停地拟定各种预案,还不停地配合市场部安抚各地前来总部的经销商”,一家国际知名保健品巨头中国区的公关总监负责人这样对「子弹财观」表示,他很遗憾现在的无妄之灾。

“关键是饶毅老师的学术地位和网红大V身份杀伤力太大了,这种知名学者的发言,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非常直接有效。”他进一步介绍到:“现在已经有消费者在公司‘两微’文章下面留言要求退货,作为国际知名的保健品生产商,这种因为网红发言造成的退货,我们还是*次遇到。”

很显然,这一事件对益生菌企业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公司投入重金研发的新产品,原本在这个季度要上市,现在相应的计划已经暂停,后续的安排可能要根据市场的变动再进行布置。”

而香港资深金融分析师林曦则认为,很多时候网红的一句话引发企业股价的波动,是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之一。

“我们对这一事情进行了前后的深度调查和数据搜集,发现饶毅老师这篇文章出来之后,15个小时相应平台的报道和转发,已经超过上热搜的数据值”,他解释道,这意味着这件事情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学术争执上升到公众热点事件。

基于舆情数据分析,他认为,在相应报道和转发文章下面留言的绝大多数都是益生菌消费者,“出于对科学家的信任,声明不再购买益生菌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这对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来说有些太过了。科学家与网红应该是两个对立群体,科学是严谨的,饶毅老师并没有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或者在医学角度上的实验来证明‘益生菌是假药’的观点,反而利用网红身份直接断然下定义,这显然也违背科学的严谨本质。”

关键,这个正在发展的行业受到影响太大,原因只是一个不严谨但非常*的“网红”论断。林曦表示:“这是科技大V影响力的体现,同时也是这个行业特别不稳定的因素。”

饶毅以公知身份所作的论断,对益生菌行业的打击非常大,也使得产品的研发以及市场的前景都蒙上了阴影。毫不夸张地说,饶毅作为公众人物,一句话让其成为了“行业公敌”。

那么,该事件后,益生菌行业未来会否因此一蹶不振,最终化为历史的尘埃,还是会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这需要时间去证明。

*能确认的是,一个新的行业培养出来非常不容易,但被毁掉,可能就是几句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