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登录
0301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2日消息,长扬科技宣布完成E2轮1亿元战略融资,本轮融资由青岛国投、中航基金、国新南方、联创永宣、国君资本联合投资。其中,联创永宣为原股东持续加持。此轮融资结束后,长扬科技E轮融资已全部到位,E1+E2合计2.75亿元。在国有资本的持续加持下,长扬科技股东中的国有资本股权比例已近50%。
长扬科技方面表示,本轮融资完成后,该公司将继续加大在核心技术研发、专业人才储备及培养的投入力度,加速重点产业布局,致力打造可信、可控、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扎实推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向上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持续加注赋能。
据统计,自公司成立以来,长扬科技完成了7轮融资。其中在2021年3月,长扬科技宣布完成D轮近2亿元融资,而后在5月又完成了E1轮1.75亿元融资。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融资分别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发起的中俄能源基金以及海淀国资委国新融智基金领投,主要投资方均为国资背景。
长扬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国资监管下、市场化运作,专注于工业互联网安全、工控网络安全和视觉AI安全大数据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长扬科技业务覆盖了8大行业、30多个细分市场,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和安全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服务于包括国家电网、中国石油股份(00857.HK)、中国石油化工、国家能源集团、大唐集团、华能集团等几十家大型央企、国企和地方政府。
2020年,长扬科技中标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的4个工程项目;此外,在同一年,长扬科技旗下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平台也入选了工信部《2020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0229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2日消息,在线职业教育品牌开课吧已于近日完成6亿元B1轮融资。对于融资用途,将主要用于教学教研、产品技术开发、线下场景搭建和组织建设等领域。早在去年8月,开课吧就曾完成由高榕资本和高瓴联合投资的5.5亿元A轮融资。
开课吧成立于2012年,内测一年后才正式上线。最开始以IT技术大类切入职业教育(DTG业务),后逐渐新增商业和设计两大类核心学科。商业大类包括项目管理、商业分析等;创意设计类包括产品设计、游戏原画、3D建模等。
去年,开课吧拓展了企业服务业务,今年6月收入就超过2000万元;今年4-6月,开课吧又拓展了包括研究生、公职考试、资格证、学历提升等在内的考试培训业务(ETG业务),目前这个团队规模超1000人,首月营收就过千万,并且连续三月每月翻倍。据了解,ETG下个月就能冲刺1亿元收入。如果加上最早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业务(DTG),就是合计冲刺单月2亿元收入。
此外,开课吧还把业务拓展到了非典型职业场景的用户学习需求,前期以理财课程切入,逐渐延伸到兼职副业(配音、短视频和电竞等)、超级沟通力(奇葩说辩手梁秋阳老师主理)、色彩心理学(乐嘉老师主理)以及兴趣爱好(国画、书法等)等系列课程。
自此,开课吧就形成了四大业务:职业资格教育品类、职业技能教育品类、企业服务品类、个人和家庭成长学习平台。同时,开课吧也就正式完成了从“数字化人才在线教育平台”升级到“在线职业教育”的升级转变。
对于在线教育,开课吧创始人兼CEO方业昌的判断是“在线并不代表没有线下场景,我个人理解是未来职业教育获客及增长将是线上线下都需要的,交付和运营是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模式。”
据方业昌关于本轮融资的内部信透露,在B1轮6亿元融资完成后,后续的B2轮融资也将会在未来两个月内陆续完成。
0229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2日消息,「魔学院」已于近期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投资由红杉中国领投,钟鼎资本跟投,悠然资本担任长期独家财务顾问。
魔学院创始人兼总裁熊军透露,本轮融资一方面将用于产品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另一方面加强营销和客户成功体系建设。
「魔学院」定位于一家企业培训SaaS平台,主要通过SaaS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员工提供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培训管理的SaaS系统和培训课程商城服务。不仅帮助企业实时了解学习进度,实现高效管理,还帮助员工摆脱了传统企业培训的时间捆绑,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据悉,2015年魔学院刚上线便获得了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今年2月,魔学院又顺利完成腾讯产业生态的数千万元融资。时隔三月有余,此次魔学院再获To B类知名机构认可,足以体现魔学院团队在企业培训SaaS领域的绝对优势。
基于“每个企业都是一所大学”的愿景,魔学院为企业客户提供了针对不同规模的通用化、标准化产品,少则数十人、多则囊括百万人。同时,通过个性化配置、二次开发、开放平台、混合云和私有云技术,魔学院还兼顾企业个性化需求,提供更优培训服务方案。
熊军介绍,在魔学院平台,各企业HR、培训管理、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均可以将公司的规章制度、专业技能知识、业务产品资料、SOP手册、各类在线课程和题库等内容,以图文、音频、视频、文档等多种形式上传,制作成体系化的线上课程和培训体系。
由此,魔学院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沉淀知识和经验,推动员工随时随地、碎片化、线上化、移动化的学习,并建立员工学习成长路径和计划。对于部分企业,魔学院还支持线下培训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除此之外,魔学院还可以帮助企业推动“以考代培”管理,支持快速生成考试题库,支持15万人同时在线考试并防止作弊,使员工的学习时长、考试成绩与升职加薪、获得业务机会挂钩,让晋升考核更加透明、合理。
现阶段,该公司已适配各类业务场景,如入职培训、技能培训、职级晋升、高潜培养、销售人员培养、店长班、师徒培训、分部门竞赛、渠道代理商及供应商培训、对外内容营销与获客,帮助企业建立内部外部一体化、UGC和PGC结合的培训体系。
“建设学习型组织,让新员工快速上手出业绩,让老员工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的诉求。而魔学院就是依靠技术优势、产品能力、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让企业用每人每年9元的预算,快速建立自己高性价比、个性化的企业大学,让培训变得专业、体系化、数字化,敏捷、智能、有效。”熊军说。
从为饿了么、富士康、银河证券、天安财险等大客户研发企业培训软件切入,近几年,魔学院不断提炼标准化的SaaS产品。
目前魔学院通过极强的产品力、多元化的销售策略、高性价比的定位,已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户,如格力、联想、中国人寿、国药集团、同仁堂、小药药、爱回收、我爱我家、云海肴、福佑卡车等,并获得数千家客户的多年续费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后,线上企业培训的需求增加,魔学院客户量在2020年成功突破3倍增长,今年预计还将增长5倍以上。
“魔学院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可以融入到企业业务流程和IT环境中,如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各类HR系统、OA、CRM以及垂直行业SaaS系统等,这是我们选择魔学院的主要原因。”某知名企业客户CEO表示。
“完善服务链条”是魔学院近期正在做的事。除了企业和员工自主生产的培训内容外,魔学院还与专业的企业培训课程机构和服务机构合作,建立了企业培训商城、精选优质内容,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第三方课程和服务,帮助企业培训降本增效。
谈到产品的进一步研发方向,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的联创熊兵博士表示:“职场人的学习需要更专注、需求精确、具有结构性的知识模块,这类知识往往能匹配岗位能力模型的需求,比如基础管理课程、思维模型课等等。我们第一步是做成标准、便宜、实用易用的工具,后面会不断融入AI和大数据的技术,实现真正的智能培训、智能的人才发展。目前TOB的企业培训的学习体验和C端的教培类产品相比,趣味性和互动性都还相差很远,这个痛点也亟待解决。依靠强制、物质激励手段推动学习还不够,我们希望把产品开发得像游戏一样,让更多的90后、00后职场新人享受学习的过程。”
对于此次投资,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表示:“建设学习型组织,高效、体系化地搭建专业知识库、操作规范,是未来企业的刚需。企业培训数字化及其背后的终生学习大赛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魔学院从饿了么、富士康等大客户切入积累产品经验,打磨出适用于不同行业的SaaS产品,还有延展到内容平台甚至职场服务的潜力,是一种健康的SaaS发展模型。两位创始人既有多年IT创业经验,也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是值得期待的创业组合。”
0228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5日消息,专注于头颈以上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平台的上海馥逸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馥逸医疗”)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道彤投资持续追投。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产品线的研发、临床、团队扩充、研发中心建设及GMP车间投入使用。
馥逸医疗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上海,专注于头颈以上显微外科,以宏微控制类人双臂机器人为平台,持续打造全智能、高精度、拟人式手术机器人产品矩阵。团队核心成员在手术机器人研发、医疗设备工业设计、医疗创业资本市场运作等相关领域有资深从业经验,同时,馥逸医疗拥有强大的科学顾问体系,顾问成员包括全球顶尖手术机器人领域院士、一流三甲临床专家、知名医疗创投机构投资人等。内外部团队优势互补,已形成从临床需求挖掘、工业设计、机器人研发到临床注册的完整经验。公司以其精益的技术实力和底层创新能力,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关于本轮融资,道彤投资表示: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馥逸医疗已获得多轮融资,这侧面体现了资本市场对馥逸技术创新能力的认可。我们是馥逸最早的天使投资人,当时看中的就是公司的创新研发能力,头颈以上的显微外科机器人设计研发极具挑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十分期待与公司一起为产业革新做一些事,将创新技术普及应用于未被满足的市场。
0227
万物皆可玻尿酸?
“没有玻尿酸,很多女明星都活不下去!”明星大S曾如是说。
在颜值即正义时代,玻尿酸成了众多爱美人士离不开的美颜神器,被誉为“上帝用来制造亚当和夏娃的黏土”,广泛应用于医疗、医美领域、各类化妆护肤产品中。
这还远远不够,瞄准女性消费者对美的极致追求,玻尿酸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无限扩大,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玻尿酸饮用水、玻尿酸气泡水、玻尿酸软糖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还有商家将玻尿酸原液加入T恤和床上四件套中,称在穿衣睡觉过程中都可以养肤变美;可爱的猫猫狗狗也要“消费升级”,打着帮助主子们强健关节、光滑皮毛的口号,玻尿酸被加入宠物粮。
一个“万物皆可玻尿酸”的时代来临,一张以美丽为名的网正编织得越来越密。
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厂商华熙生物,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其7月1日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预计增长95%-105%,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预计分别增长30%-40%、25%-40%。
玻尿酸食品元年
“世界玻尿酸看中国,中国玻尿酸看山东。”全球玻尿酸销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均为清一色的山东企业,其中以华熙生物为首。
玻尿酸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结缔组织、上皮组织和神经组织内,以良好的保水性、润滑性、黏弹性、生物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等特征而闻名。早期的玻尿酸采集,是从动物组织中提取,1公斤的玻尿酸需要从200多公斤的鸡冠中提取,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
华熙生物的前身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中国玻尿酸之父”凌沛学等,首创了“微生物发酵法”,降低了玻尿酸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从而奠定了华熙生物全世界最大的玻尿酸生产及销售企业的行业地位。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显示,中国2018年玻尿酸原料的总销量已经占据全球总销量的86%,全球前五大供应商——华熙生物、焦点生物、阜丰生物、东辰生物、安华生物全部来自山东。
玻尿酸可应用于医疗、化妆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相比国外玻尿酸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国内的食品级玻尿酸还是一片蓝海。
据英敏特全球新产品数据库数据,截至2020年5月,全球含玻尿酸的食品共有2000多个,其中普通食品554个,涵盖饮料、酸奶、口香糖、果酱、果冻、沙拉酱、茶粉、速溶汤、蜂蜜、软糖、面条、绿茶等。
早在2004年,华熙生物就启动了在食品中添加玻尿酸的申报。直到2021年1月7日,卫健委才正式批准华熙生物以玻尿酸为新食品原料的请求,产品使用范围从原来的仅作为保健食品原料添加剂,扩大到乳及乳制品、饮料类、酒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冷冻饮品。
乘着政策的春风,今年以来国内掀起了一股“可食用玻尿酸”风潮,一大批玻尿酸食品争先亮相,各种玻尿酸饮用水、气泡水、新茶饮、酸奶、糖果等层出不穷。
华熙生物率先推出了国内首个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包括透明质酸咀嚼片、软糖、西洋参饮等6款产品,主打健康瘦身、安眠舒压、护肝养胃、美白抗氧化等功效;后又推出首款玻尿酸饮用水“水肌泉”,让消费者“美美地喝水,喝水美美的”;甚至还有玻尿酸宠物粮,据称具有降低关节病、保护肠胃、为宠物皮毛补水的奇效。
福瑞达医药也不甘落后,推出了口服玻尿酸产品“善颜口服透明质酸钠”。
布局玻尿酸食品赛道的还有各类食品公司、保健品公司,个个宣称“吃了就能变美”、“喝出水光肌”、“养出少女肌”。
网红饮料品牌汉口二厂推出首款玻尿酸气泡水“哈水”,称一瓶相当于4次面膜、3支美容剂的玻尿酸添加量;营养代餐食品品牌WonderLab上市首款口服玻尿酸软糖;屋里可可推出玻尿酸可可粉“SuperCocoa”;乐纯酸奶推出玻尿酸酸奶“你好肌肤”;乐乐茶推出含有玻尿酸成分的“粉椰水光冻”;SMEAL司缪推出玻尿酸血橙饮;老字号同仁堂推出植物饮料“透明质酸钠烟酰胺饮”;汤臣倍健推出玻尿酸口服液“Yep水光瓶”……
这些食品里面的玻尿酸原材料,大都来自华熙生物,比如WonderLab、汉口二厂、屋里可可、乐纯、乐乐茶、同仁堂等。
正如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在7月9日的研讨会上所说:“今年是透明质酸钠应用于普通食品的‘元年’。”
B端到C端的战争
在这场“可食用玻尿酸”的革命中,华熙生物无疑是主要推动者。
早期华熙生物靠“微生物发酵法”奠定了行业地位,但随着技术的普及,玻尿酸生产厂家不断增加,原料市场已接近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也不断下跌。
凌沛学曾向媒体表示,玻尿酸原料近十年一直在降价,平均每年的降幅在5%左右。他认为全球的原料需求不会超过1000吨,“现在我会劝退那些找我咨询想投原料厂的,因为产能已经过剩了”。
医药级、化妆品级、食品级三类玻尿酸原材料,随着制作技术难度逐步下降,对应的毛利率也一路走低。只有医疗级原料由于生产要求更为严格,且销售需要通过国家药监局的认证,这一认证过程耗时短则2-3年、长则5年以上,准入门槛较高,依然维持着较高的毛利率。
对应到营收表现上,原料产品已经不是华熙生物的最大收入来源。财报显示,2020年其原料产品收入、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医疗终端收入占比分别为26.73%、51.15%、21.88%。而2017年华熙生物中期报告显示,其原料产品收入、终端产品收入及经销美容产品及设备的收入占比分别为60.7%、31.5%、7.8%。
从整体营收、净利润等多项指标来看,华熙生物增长已现疲态。
2018-2020年,其营收分别为12.63亿元、18.86亿元和26.33亿元,同比增长54.41%、49.28%和39.6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4亿、5.86亿和6.46亿,同比增长90.70%、38.16%和10.29%;毛利率分别为79.9%、79.7%、81.4%;净利率分别为33.6%、31.1%、24.5%,已连续三年下滑。
资本市场风头正劲的医美巨头爱美客,已经在盈利能力上全面超越华熙生物。
爱美客本身不生产玻尿酸原料,主要侧重于医美终端产品,专注于玻尿酸、肉毒素、埋植线、重组蛋白等生物医药终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其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2017-2019年的玻尿酸原料供应商之一为华熙生物。
爱美客上市前,华熙生物是医美领域龙头,但爱美客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超过华熙生物。2020年其毛利率超过92%、净利率为62%,远超其他同行,媲美贵州茅台2019年93.78%的毛利率,被称为“女人的茅台”。
面对原料毛利率下滑和市场饱和的困境,终端产品是未来玻尿酸行业发展的方向。
把华熙生物各业务线的毛利率水平拆开来看,终端产品毛利率高于原材料,2020年功能性护肤品毛利率为81.9%,医疗终端毛利率为84.6%,高于原料产品78.1%的毛利率。
华熙生物已经开始面向C端客户,在医疗终端产品、化妆品市场和功能性食品市场上发力。如上所述,在原材料营收占比下跌的同时,其美容护肤相关产品收入一路上涨,收入占比由2017年中的7.8%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51.15%。
“可食用玻尿酸”是华熙生物面向C端的又一次尝试。一方面,华熙生物可以自己生产相关产品;另一方面,华熙生物开启了可食用玻尿酸的先河,其余公司跟进开发玻尿酸食品,需要大量采购食品级玻尿酸原材料,为其原材料销售拓宽了渠道。
“打开C端市场后,能反哺原料的B端市场。”华熙生物相关负责人曾表示。
消费者愿意买单吗?
玻尿酸确有“点石成金”之效,食品加入玻尿酸概念后立马身价倍增。
华熙生物的玻尿酸饮用水“水肌泉”,420毫升的水里面含有83毫克玻尿酸,每瓶官方售价8元左右。按照玻尿酸食品级原材料价格1.3元每克来算,一瓶水中所含的玻尿酸价值0.11元。
依此计算,10元的汉口二厂玻尿酸气泡水、6元的WonderLab玻尿酸软糖、56元的MU'GGULES玻尿酸猫粮中,消费者为玻尿酸分别付费0.0884元、0.0156元和0.416元。
从产品上来看,华熙生物打造终端产品,仿佛真的能解玻尿酸原材料市场饱和、毛利率下跌之困。但是否可持续,还得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
玻尿酸食品推出以来,人们倍感新奇之余也质疑不断,讨论最激烈的莫过于:玻尿酸食品能达到商家所宣传的功效吗,是不是又一波智商税的收割?
对此,多位专家都表示,食用玻尿酸功效存疑。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表示:“玻尿酸是大分子的多糖类物质,无法被人体直接吸收。人体自己就可以合成玻尿酸,基础原料都来自饮食及代谢产物,根本不需要补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学美容中心副主任医师陈凤超认为,从理论上讲,可食用玻尿酸很难达到其本身应有的生理作用。“所有食物经过口、进入胃肠道后就要被分解,重新再吸收。透明质酸是很长的一个链,它被分解后成单糖、二糖,再吸收。只是增加了合成这种东西的原料。但是,是否就能在体内再次合成这种东西,就另当别论了。”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少伟指出:“被消化道分解的玻尿酸,在合成酶的作用下也有可能重新合成,但这合成需要多少时间、能合成多少量,也就是口服玻尿酸能达到什么样的功效,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数据。”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更是直言:“如果厂家把食品添加玻尿酸上升到功效去宣传,从而主打差异化,还会涉嫌违反《广告法》。”
玻尿酸食品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卫健委曾发布公告明确表明,由于玻尿酸在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人群中的食用安全性资料不足,从风险预防原则考虑不宜食用;标签及说明书中应当标注不适宜人群,并标注推荐食用量≤200毫克/天。
华熙生物也被指重营销而不重研发。从财务数据上看,2020年其研发投入为1.4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36%;而销售费用为10.99亿元,是研发费用的近十倍,占营业收入的41.74%,其中线上推广服务费共计4.93亿元。
质疑声不少,但这丝毫不影响华熙生物发展玻尿酸食品的决心。
在2020年,华熙生物就做好了扩大产能的准备,从破产的东辰集团手中买下东营佛思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玻尿酸原料以食品级为主,被收购时玻尿酸年产能达100吨。收购完成后华熙生物年产能将超400吨,在全球玻尿酸市场的市占率从36%进一步提升至44%。
赵燕曾公开表态,坚称“口服含透明质酸的食物,可以有效补充人体内透明质酸含量,从而改善人体皮肤水分、润滑关节、修复胃肠粘膜”。
她强调:“现在都在讲创新,应该给创新多些空间,不要创新还没有开始面市的时候,就把创新闷在了摇篮里。”
写在最后
不管外界评论如何,我国可食用玻尿酸已经开闸。
天风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吴文德预估,食品玻尿酸市场规模或可达200亿元,未来还是一个向上加速发展的过程。
“养儿不防老,玻尿酸防老”,玻尿酸食品制造了关于美丽的新想象,在充满颜值焦虑的时代,愿意尝试和付费的消费者将不在少数。
值得注意的是,玻尿酸最大的价值并不在此。
凌沛学称,每年玻尿酸眼内注射液帮助200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关节腔注射液帮助100万骨关节炎患者恢复劳动力,但都鲜为人知。“我们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都是和医药有关的,真正核心的技术在于药品,而不是做个原料、做个化妆品这么简单。”
玻尿酸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论是从社会效益到经济效益都远远大于医美和食品领域。后者对消费者来说顶多算是锦上添花,前者对患者来说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0226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奶茶产品引进内地,随后不断地更新升级,街边小店成长为连锁巨头,借助电商和小程序完成数字化转型;在资本的追捧下,首家上市公司奈雪的茶也已诞生,不知名的品牌更是层出不穷。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达1136亿元。其中,头部品牌依靠供应链、数字化和优越的位置,建立起了较深的壁垒;中部品牌蜜雪冰城、茶颜悦色、Coco等密集遍布各地;更多品牌在开店关店中一轮轮被淘汰。奶茶店越来越多,顾客却不够用了,如今的茶饮行业还会是一门好生意吗?《棱镜》尝试从行业、投资人、创业者各自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是为第一篇。
7月初,丁夏接到一个手机来电,号码显示为北京,一位自称是百度信息回访部门的女士提醒丁夏,她的手机号在后台显示标红了,意思是状态异常、正在被骚扰中。
丁夏心里想,最近一个月她留言咨询过奶茶加盟,陆续接到过一些推介电话,“不算骚扰吧。”
“有没有看好的项目?我们可以帮您去查查公司合法性。”对方仍旧热情主动。
“没有需要,你有什么事?”丁夏开始怀疑这不是客服回访。
对方不绕弯子了:“山东济南的一家公司,应该给您去过电话,**控股公司,很多人给我们打电话投诉过了。这家公司旗下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是经过商标注册的,如果他们来电话(你)一定要去核实情况,防止上当受骗!”
说到这里,丁夏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虽然对方称为骗子的公司名她并无印象,但依稀猜出正在发生着什么——以餐饮加盟为生的招商公司正在“内卷”,揭同行老底抢客户。
对方接下来给出的“防骗指南”印证了这一点:“如果在网上找加盟,一定要看三个方面。第一有没有商务部的特许经营备案,第二有没有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守合同重信用公示,第三,一家正规公司人员规模一定要达到1000人以上,像五六百人的就属于皮包公司!”
十分凑巧,此前向丁夏兜售奶茶加盟项目的公司中,有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介绍公司优势时,恰好符合这三项。
这不是一次客服回访,而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套路演出,观众是咨询过奶茶加盟的丁夏。
和丁夏一样,太多人想把奶茶店作为创业第一站了。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有32.42万家奶茶相关企业,在喜茶、奈雪的茶诞生地广东就有5.41万家奶茶企业。奶茶相关企业注册量还在飞速增长,2020年新注册企业8.54万家,同比增长33%;今年前4月,又新增企业2.84万家,同比增长60%。伴随奶茶热而生的,一方面是包括快乐柠檬、一点点等知名品牌这几年迅速壮大,通过加盟形式开疆拓土;另一方面是一批快速招商(快招)公司滋生,依靠兜售五花八门的加盟品牌敛财。
丁夏的本意是赚钱,但发现自己正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
被一点点们拒绝的中年人
想做奶茶店的念头在2019年萌生,当时丁夏在武汉汉街和北京三里屯都排队买过喜茶,那时有传闻喜茶雇人排队,丁夏的观察不是这样,感觉大多数排队的年轻人和她一样,就是喜欢好味道;因为可以玩手机、聊天,等候一个小时的过程也不太难挨。好产品不愁卖,她当时的想法很简单。
今年6-7月,在咨询了一些奶茶加盟项目后,丁夏的电话忙了起来。
这其实不是她设想中的奶茶店创业步骤。她告诉作者,原本的计划很简单:自己研究配方、要健康的,用原奶、真茶,租个20平米的街边店。
丁夏咨询了开水果茶店的朋友,租街边店的想法第一个被否定。“街边店不行,尤其是小区周边,没什么生意,顾客会纠结买15块钱的还是12块钱的。要找购物中心、步行街,人流集中的地方,花30块钱买一杯都不犹豫的。”
自制配方一样被否。朋友告诉她,好一点的商场是不可能让单个品牌进的,都得是连锁品牌,最好是知名的。
丁夏的目标变为中等价位茶饮连锁品牌,例如茶百道、一点点、Coco、快乐柠檬等。结果,一点点、茶百道压根没有给她面谈的机会,都要求加盟者在35岁以下,开店申请直接被驳回。
她打通了茶百道客服电话询问,“年龄可能放宽吗?”“不能。”丁夏一时语塞,这和她想象中的热情招商氛围完全不一样,茶百道客服一样沉默,让她一下子没了再讨价还价的动力。
丁夏开始寻找一些不太知名的连锁加盟商,形势瞬间逆转,太热情的招商一样让她招架不住。6月下旬,她在一加盟招商网站留下了咨询电话,两个小时后接到第一个项目推介电话。
“姐,你太有眼光了!这是我们今年主推的品牌,我们是北方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招商经理滔滔不绝。这家山东公司为丁夏推荐了水果茶项目,一个她从未听过的品牌A,加盟费只要6万多,投资总额最低仅有10万,远低于常见茶饮品牌动辄三五十万的总投资额。
目前,头部茶饮品牌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都不接受加盟。中档茶饮品牌的总投资额均在30万以上。以快乐柠檬为例,5年加盟费10万、设备费8-9万、装修费8-10万、保证金2万、每月门店营业额的5%上交公司作为管理服务费,合计启动资金要准备30万元。书亦烧仙草需要合作费、品牌使用费接近6万、保证金1万、管理费5000元,设计、物料、设备费合计14万,装修10-20万,房租12万起,总启动资金要40万元起。
一比较,丁夏瞬间心动了。
套路满满的奶茶加盟公司
说服创业者加盟的话术中,一个重点就在于“价廉”。
招商经理语重心长的告诉丁夏,找加盟,要么找一个大品牌,要么找一个大公司。大品牌像沪上阿姨、一点点、书亦烧仙草投资要五六十万,回本周期慢。“你要不想投资那么多钱,就找大公司,像我们,找一个适合你的项目。”
在这家“大公司”,旗下品牌包括石锅饭、黄焖鸡、酱骨头、卤肉饭、小碗菜……以及六七个茶饮品牌,几乎涵盖所有流行的中式快餐形态。该公司主推的水果茶品牌A,据招商经理介绍,在全国已经有100多家店。而前两年他们主推的一款以数字命名的奶茶品牌,全国已有2000多家门店。
但来自地图及工商的数据不太支持招商经理的介绍:品牌A在全国的地址仅7处;各地工商注册信息中,包含A品牌名称的奶茶、冷饮店一共18家,含1家已注销;号称2000家的数字奶茶,实际有707家,但其中512家在业或存续,195家已倒闭注销或被吊销,它们多数的生命周期不足1年。即便考虑到有门店已签约但未营业,实际数据也与公司宣传的相去甚远。
不止这一个公司。来自全国的多位招商经理每天打电话催促丁夏去考察,给出的条件也越来越“优惠”:报销路费1000-2000元、签订保盈利协议、免费送设备、做门头有补贴、拉新客户奖励1200元……中间,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这些公司之间互揭老底。
通过企业注册信息,丁夏联系到一位A品牌店主打听情况,获得的信息是,它是一个新品牌,品牌效应还没出来。“我们现在就是外卖,现在这个季节外卖应该还好。”据这位店主介绍,有四五十加盟商已经签约、筹备中,营业中的尚不足10家;公司宣称赠送的3万元设备不值钱,“也就是几千块钱的东西,保温桶什么的”。
如果丁夏选择加盟,她初期要缴纳的费用除了6万元加盟费,还有保证金、房租、设备费;选址由公司操刀,租金由加盟者自付;设备费2-3万元,近期有限时补贴可免交;每年还须缴纳品牌管理费4000元,同样有限时补贴可免交。招商经理们不约而同的强调近期才有的“优惠政策”,催促加盟者来签约:“只剩你家的区域没有区域代理了,你来考察,凭订票信息,我们先锁区,其他老板就拿不到了。”“100周年大庆,我们拿到了政府补助,分享给客户,补贴**元宣传费用!”
A品牌招商经理更是巧舌如簧:我们公司1000多人都是做加盟的,开店成功率达到80%以上。我们会跟你签一个保盈利协议,这是(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保障不了。经理同时称,公司旗下有20多个在运作的品牌项目,不成功都可以免费更换一个,不用再交一分钱加盟费。
餐饮创业中,这些快速招商(快招公司)已然无孔不入。喜茶并未开放加盟,但早年在搜索引擎上,喜茶加盟信息铺天盖地;现在忙着打击仿冒加盟的轮到一点点、蜜雪冰城、茶颜悦色……快招公司瞄准所有在风口上的品牌与产品,旗下动辄一二十个品牌,总归要让“创业小白”入局。
套路满满的奶茶加盟生意,让丁夏开始无所适从。如果时间倒回10年前,开奶茶店会简单得多。数据显示,2011年注册的相关企业仅有0.31万家;到了2020年,注册量达到了十年之最,当年共注册8.54万家。奈雪的茶招股说明书引用了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约有34万间现制茶饮店。
5年前还是个好生意
其实无须回到10年前,时间倒退5年前,开奶茶店都确实有过好机会。
佳宇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后,从工作了近十年的外企辞职。当时是2016年-2017年,整个奶茶行业红火之极,“基本上开了店就赚钱”,她对作者回忆。
佳宇选择了一家初入内地市场、但扩张很快的品牌Y。Y品牌口味不错,是用真茶叶、水果调制,不是用奶精、植脂末勾兑,单杯价格在15-20元;因为在中等价位、性价比不错,品牌一年之间在全国新开了900多家店。
佳宇拿出50万,签下了所在区的代理权。她的下级是加盟商,她可以亲自在区域内开店,其他创业者也可以开店,但加盟费中的八成要支付给佳宇,两成给品牌Y;日常耗材物料由公司供给门店,采购金额中的5%返点给佳宇。
创业过程也不是全然一帆风顺。代理协议签约不久后,佳宇发现区域里两个热闹的商圈,都有品牌Y门店即将开业,公司没有告知她,她自己也没法再在这两地开店。凭借过去在外企的经验,佳宇做了市场调研、PPT去交涉,硬是让总部返还了十来万加盟费。
在一线城市,每间新开门店的加盟费是10万元左右,初期耗材费3万多,设备费数万元;门店月租金在一万至数万元不等;店员、店长工资在4000-6000元不等,店面大小不同,需要人力在两三人到六七人不等。
在生意景气时,这数十万元的投入可以在一两年内回本。
据佳宇回忆,同公司生意最好的一家门店,是2018年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小店,单月销售额创纪录的达到40万元;其他普通商圈的门店,单月销售在3-10万元,也都算是生意不错的店。在佳宇代理的区域,新开店面在没打广告的情况下,初期单日销售额最高达到八九千元,单月营业额约合一二十万元;不算特别火爆,但都是她满意的数据。
那几年也是全行业的爆发增长期,特别是高端产品。奈雪的茶招股说明书中就显示,高端现制茶饮市场在近几年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129亿,近五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75.8%;国内茶饮连锁品牌约有1万个,其中连锁高端现制茶饮品牌约100个,平均每个品牌拥有门店24家。通过外卖实现的现制茶饮产品消费价值,从2015年的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84 亿元,年度复合增长率107.6%。
奶茶店太多,顾客不够用了
佳宇对四五年前的好行情记忆犹新,对近两年的生意很无奈。
在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因为区域内有太多品牌、竞争激烈,奶茶店生意开始不如早前,佳宇的店每天销售额只能到1000-2000元,周末3000多元。佳宇自己有三家店,如果单月销售额是10万元,佳宇的净利润能有一两万,但前提是堂食订单多、外卖订单少,因为外卖订单平台要抽成。
疫情期间,奶茶在内的全部餐饮企业生意一落千丈,恢复营业后,佳宇的店里单日销售额最低时只有几百元,完全覆盖不了租金、人工和物料成本。2020年下半年,商圈人气慢慢恢复,她的门店周末销售额恢复到2500-2600元,工作日1000多元,比2019年稍差,但总体上“还行,是能挣钱的”。
2021年春夏,预期中的饮品旺季“不旺”,反而不如2020年下半年。
“我有家店工作日能卖到六七百块钱,周末卖到1500块左右,(生意)真没少降。”佳宇说,“这样是不挣钱的。”
现在,消费者有太多奶茶店可选择了。佳宇记得2018年左右,周围有Coco、快乐柠檬;现在,又有了一点点、烧仙草、蜜雪冰城等。据她观察,生意最好的是定价不高的Coco和一点点。佳宇看不上有同行用茶粉、香精的配方,“我们采购茶叶是一两千块一箱,还有鲜奶、水果,真做不到它们的价格”;同时又羡慕它们的客流量、运营能力,“疫情过后消费降级明显,大家对于价格是很敏感的”。
天气热了以后,有门店的订单量还是上不来,佳宇跑去邻居商家问,发现为客流量减少发愁的不止她一家;负责测温仪的商场值班保安则告诉她,仪器上统计的每天进出商场人次确实少了一小半。
佳宇心里咯噔一下,奶茶的堂食订单才是最大的利润来源,如果客流量自此少了、只能依靠外卖,商家就是“待宰的羊羔”。
据佳宇介绍,疫情的时候,外卖平台提高了所有的点位费用。原来点位费用是11%-12%,也就是卖10块钱里有一元多给平台,再承担部分骑手费用。而提高费用率之后,商家每笔订单里平台要抽成20%-30%,金额较低的奶茶订单里,抽成还有保底金额。
“我就卖一杯15块钱的(饮品),原来平台费用是一块多,现在卖多少钱它都最少要收4.5元。我再给骑手两三块钱,加上人工、房租、水电成本,我是赔钱的。”佳宇抱怨道。
没有外卖平台、没有订单;有外卖平台,要贴钱做。进退两难。
这5年经营下来,佳宇见识了有人生意红红火火,买房换车;也见识了有人闭门谢客,亏本离场,“大家都看到奶茶店门槛低、收益高,很多人就想来分一杯羹。可真不是每一家都挣钱,还是要看地点,现在竞争又激烈,完全没有以前市场的(好)环境了。”
对于这份体会,在小城市的店主们可能更有感触。2021年初夏时分,作者在湖南东北部的县级市汩罗市中心看到,三五分钟的步行距离里有一家Coco,一家蜜雪冰城,一家熊猫奶茶,一家霓裳茶舞,一家一只酸奶牛,一家益禾堂,一家新时沏,一家幽兰拿铁,两家古茗,三家书亦烧仙草。13家茶饮店的共同特征是,生意都稀稀拉拉。
现在,丁夏没有再急着沟通品牌加盟的事了,也不再接听天南地北的手机号来电;没见过面的品牌A店主热心地嘱咐了她,先找店面、好地点胜过品牌。“地方选好了,什么品牌其实都差不多。”丁夏想再到处走走看看,冷静地想一想。
0225
选择使用生长激素来长高,花费不低。有人做过一个夸张的比喻——拿一百元的钞票叠在一起,能叠多高,你的孩子就能“长得多高”。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的身高就像是学习成绩之外的另一条赛道,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就连蛋糕店的服务员们都是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好看。”
站在队首的孩子
医生在梦莹的肚皮上用黑笔画了两排小黑点,五个一组。按照那个位置,妈妈需要每日轮流在梦莹腹部的左右侧给她打针。
电子注射器和生长激素被放在密封盒里,保存在2-8度的冰箱冷藏室。注射器的外形像一条小鱼,它的针头隐藏在内部,大概有一厘米长,头发丝那么细。对准肚皮垂直按下去,屏幕上会显示剂量,听到滴滴声的时候迅速拔走,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三四十秒。
梦莹今年8岁了,是班上最矮的几个小朋友之一,按照大小个儿站队,她排在班级队伍里的第四名,排在她前面的一二三名,“都在打这个针”。
这是她注射生长激素的第二个年头,每天都要打针。妈妈王琳在武汉一所小学当老师。她的两个孩子中,梦莹是小的那个。在此之前,她一直担心女儿像自己一样,成年后因为身高而苦恼。她个子不高,不到155公分,丈夫也刚刚一米六出头。女儿的身高焦虑变得具体可感,是由于一张标准身高尺码表:梦莹比标准尺码矮了两厘米。
关于身高,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记忆。有的人高,有的人矮,这件事再正常不过了。即便有什么不同,那也是自然法则的不同,就像胖瘦、肤色的差别一样自然。只要不是因为疾病,生长激素缺乏,我们都能忍受。但自从人类的科技发展到可以干预身高之后,事情就变得不同了,如何让孩子长得更高,成了一件紧迫的事。
在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矮小门诊、儿童生长发育中心等等科室,一号难求。走入北京的一家儿童医院,到处都可以看到,诊室门口拥挤着的父亲,母亲,他们大多沉默着,眼神放空。诊室门口张贴“身高体重测量处”标识。孩子不安分地坐着,立着。漂亮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嘟嘟囔囔要回家。医生平静的脸,和蔼的笑容和手上翻阅的病例。那些关于身高的谈话,恳求和安慰。这些孩子排几个小时的队,就是为了等待医生宣布结论,是否要打针,在肚皮上,一年365天,每天一针。
王琳托了几层关系,找到一家医院的“内部人士”,才加上一个号,“医院系统里只能挂30多个号,我们当天去现场开了个条子。我排到了快50号,后面竟然还有排的。”那是两年前的一天,武汉的一家医院,她从中午一点半等到傍晚五点,才带女儿进了诊室。
打针增高的理由有很多种,矮小症,性早熟,不想遭遇歧视、想让孩子鹤立鸡群。有的孩子并不缺乏生长激素,也在打针,对于很多妈妈来说,孩子的身高就像是学习成绩之外的另一条赛道,关系到孩子的未来,“身高从来都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的影响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个选择给孩子打针的妈妈说,像北京这样竞争激烈的大城市,身高成了筛选机会的基本条件,“就连蛋糕店的服务员们都是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好看。”
王琳带着两个孩子去医院检查,根据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百分位数值表》,二女儿梦莹的身高比最低位还要矮2公分,“6岁的女孩子,最矮的是108公分,她是106公分”。医生诊断结果是“不明原因矮小”,建议注射生长激素。
大女儿已经十岁,身高属于正常范围的低线位,只是生长激素稍微有一点点欠缺。医生说,“如果你家的经济能力可以承受,就可以打(生长激素),如果觉得有压力,那就算了。”王琳决定,两个女儿一起打。
选择使用注射生长激素来长高,花费不低。有人做过一个夸张的比喻——拿一百元的钞票叠在一起,能叠多高,你的孩子就能“长得多高”。两年来,王琳在两个孩子长高这件事上的开支大概有35万左右。“我家的两个孩子算稍微有点胖的,费用也稍微高一些,老大一个月大概花费九千到一万,老二差不多是四千到五千的样子。”这是她觉得花的最值的一笔钱,“真金白银花钱出去,确实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不仅仅是身高。在王琳的计划里,大女儿将在今年暑假佩戴OK镜——即角膜塑形镜,一种硬性的隐形眼镜,用来延缓近视度数的增长。“这个我身边很多人在用了,一只眼睛大概半年一万多。”孩子的牙齿矫正也准备在后期提上日程。
她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典型“鸡娃”的母亲。大女儿曾经学过芭蕾、溜冰等课外兴趣辅导班,现在全都停掉了。“小升初之后就没有时间搞别的了,辅导班基本上全都砍掉,以语数外为准。”
2020年9月,孩子开学的那一天,王琳居住的小区有个九岁的孩子从楼上跳了下去,“幸好中间被挡了一下,救回来了。”她感到后怕,“就算想鸡娃,现在也要考虑一下,不能鸡太狠了。”
“那五公分是关键”
李文佩从事生长激素相关的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了,从2005年生长激素进入中国,她眼看着这个行业由小众逐渐壮大起来。在以前,只有身高有问题的孩子才去预测身高,现在动不动就预测身高了,许多家长把身高摆在竞争中的重要一环。
“走到大街上,有几个是真正矮的。我们要解决的是矮的问题,但现在变成了‘鼓励’越长越高。”最近五年,来找她咨询生长激素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着急到哭,睡不着觉”。
她反对这样的做法,给正常身高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不符合诊疗伦理,“生长激素不应该被当作美容针来使用”。但她阻挡不住家长的热情。在一个儿童身高管理群里,家长们日日讨论增高方法,彼此倾诉。“群里成员鱼龙混杂,有时候会混进一些‘家长’,通过推销药品、代购、抽取提成”。
李文佩见识过许多焦急的家长,“要上一个好学校,要读一个好专业,要找一份好工作,要找到一个好的伴侣。所以一定要达到这个身高,而这个身高就像是门槛一样。孩子的起跑线就是家长,如果这件事情用钱能解决,这点钱根本都不算什么了。学英语一年都要两万块呢。”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实现长高的愿望,这种方法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比较严苛。在此之前,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检查,也就是“生长激素的激发测试”。其中包括——骨密度测试、核磁共振脑垂体检测、X光查骨龄、B超、抽血化验血糖、胰岛素、微量元素测定、生长因子兴奋……
梦莹去医院检查的日子,医生叮嘱入院前一天晚上八点钟以后不可以进食,也不能喝水。第二天早上七点钟开始,每隔半小时抽一次血,大概花费两三个小时。“一个手吊一瓶药水,另一个手要抽三四管血,整个过程中一直都不能进食进水。”
根据骨龄来预测身高,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人体骨骼在发育过程中,骨化速度、骨骺与干骺端闭合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用时间来表示即为骨龄。不过,根据骨龄预测身高,只是一种统计学上的概念,并非生理学上的概念。
医生预测的身高一定是准确无误吗?妈妈们不敢拿孩子的身高作赌注。王琳觉得,靠女儿自己努力,也有可能长到一米六。但问题是“不敢赌,如果等到最后,她没有长高呢,那个时候怎么办?你花再多钱也没办法帮助她长高了”。
重组人生长激素分为粉剂与水剂两种,水剂又分为长效水剂与短效水剂。从效果上来看,水剂的效果要比粉剂好。长效与短效水剂都是无抗体产生的,粉剂注射后可能会产生抗体,也就是耐药性。不过,粉剂的价格比水剂要便宜一半左右。
孩子的整个生活都可能因为打针而改变。
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注射生长激素的经历,“效果很明显,从小学打到初中,身高从原先的一米五五长到了一米六五。”
打针这件事本身并不痛苦,但是要坚持好几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给她带来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由于长期注射,肚子上布满了打过针后的硬肿块;每次想要和同学出去玩或者旅游过夜,都要带上一个迷你冰箱,用来存放注射器和药物;食量大得惊人,嗜甜如命;体重直线上升,从原先的不到九十斤到后面最高的一百二十斤,由于突然发胖,红色的折线密布在大腿两侧,在青春期受了不少白眼。
何彩云要给女儿打两种针——一种是用来抑制性早熟的抑制针,另一种是刺激生长激素的针。“抑制针打了之后,孩子的骨骺闭合时间会被延长,为长个子争取更多的时间。而生长激素的作用,是在孩子有限的生长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孩子的生长速度。这两者协同来助力孩子的最终身高,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被称之为‘双打’。”
去年,何彩云感觉女儿胸部比同龄人发育早,她担心是性早熟影响女儿的身高,带女儿来医院检查。医生预测她的身高在155公分到160公分之间。起初,医生并没有提到注射生长激素的事情,她听说其他看诊的孩子有打针长高的,于是也咨询了一下。这时她才知道,还有另一种办法可以让女儿长得更高。
何彩云身高一米五五,丈夫一米七三,她担心女儿遗传自己,从小就重视女儿的身高。她在家里的客厅门框上装了一根单杠,没事儿就让女儿吊吊。跳绳跳高不能少,饮食上也颇为注意——“我们家一个礼拜吃三天牛肉,猪肉、牛肉可以吃,但是鸡肉绝对不能吃。”何彩云抵制快餐,她有一种观点,“现在市面上的鸡肉都是打激素催熟的速成鸡,几十天就出笼,鸡体内的激素还没代谢掉,先被人吸收了。”
在女儿上初中之前,何彩云就开始把女儿的身高放在第一位,甚至比学习还要重要一些。“学习的话以后有的是时间学,但长个子就这两年。我至少要给她弄到一米六以上心里才踏实。”
女儿在北京读三年级,身高148公分,在同龄人中不算矮,妈妈何彩云也说,“来这里看病的小孩子大多瘦瘦小小,哪儿像她又高又壮。”她是学校排球队的一员,每周训练三次,每次两个小时,这是她最能感受到快乐的时刻。不过,排球不仅仅只是一个爱好那么简单。
在海淀,汇集了北京顶尖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够一路升入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重点中学,就相当于直接预订了清北人大等985大学的位置。在激烈的“小升初”竞争中,通过体育特长升学或许是一个捷径。“如果你在校排球队里打得好的话,是有机会直升初中的。”何彩云说,如果小学毕业时女儿的身高达不到一米六八,她将失去直升海淀区初中的机会。
她安慰女儿,“只要还有长高的空间,就一直打针,打到你满意为止。”她觉得自己还不算是激进的家长,没有给孩子太大的压力。“海淀这边有的小孩,光奥数班就报了五六个。”来医院问诊时,她听说有一个父亲一米八,一定要让女儿长到一米七才行。
对何彩云来说,女儿长五公分很是关键,打了后至少有点心理安慰。“只要能长高,不管她是自己长高还是打针长高的,只要长高了目的达到就OK了。”她不想等到女儿成年之后再后悔。
未知的冒险
给孩子打增高针就像一场未知的冒险。
“如果处于注射生长激素期间的孩子投保重疾险或者医疗险,大概率会被保险公司拒保。”一家保险经纪公司的合伙人黄丽说,即使是正常的孩子,保险公司也会担心,只能等到停针后,小朋友达到相应年龄的身高范围,提供医生发育检查证明,才能正常承保。
关于滥用生长激素的问题也一直存在。中华医学会曾出了一份《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对临床应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提出了建议,要求对矮身材儿童必须进行全面检查,明确原因。但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元宿仍然觉得,市场比较混乱。
“巨大的经济利益催动了医疗和非医疗机构投入大量资源到身高预测这项工作。由于各个机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从业人员对身高预测的能力参差不齐,甚至出现诱导不规范使用药物进行‘身高促进’,给儿童健康带来极大隐患。”
暴利甚至催动一些人铤而走险。去年2月初,上海电视台《东方110》节目报道了一起生长激素造假案。一家知名制药公司向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报案,他们发现有一家网店正在销售公司名下的一款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价格只有正品药物的四分之一。
根据一份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但并不是所有的身材矮小,都需要打生长激素。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523例身材矮小的病因分析报告,21.99%的孩子是生长激素缺乏。身材矮小有很多种成因,需要对患儿做详细检查,考虑各种可能性。
元宿说,注射生长激素对于发育迟缓的人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正常生长的人可能会有副作用,比如良性颅高压、糖代谢的改变、甲状腺功能低下、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有诱发肿瘤的可能性、 色素痣、手脚变大。
“如果注射后是可以短期内快速增长的,但是发育一定时间后会导致骨骼提前闭合的情况,反而导致长不高。”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后都会有明显的效果,胖丁就是其中之一。
从小到大,身高一直困扰着胖丁,那时她十三四岁,上初中,成绩是班级里的前三名,家境也不错。胖丁说,小孩子们之间爱比较的东西无非就三种——成绩、长相、身高。“他们各方面都比不过我,只能拿我的身高说事儿。”同行的女孩子嘲笑她,“我们站在一起就像个Wi-Fi信号,而你是最矮的那一格。”
那些来自小孩子的恶意,无心又单纯,个子不高这件事像一团驱不散的阴影,让胖丁有些自卑。胖丁本打算去美国读高中,但父母担心她因为个子矮受欺负,也放弃了。“他们有种刻板印象,害怕我被人高马大的外国人霸凌。”
几年前,她去医院检查,想要注射生长激素,医生说骨骺线没有闭合,还来得及。她把长高的希望寄托在生长激素上,期待自己能有改变,最好能突破一米六五。因为不想在学校打针,“怕被同学看到。”她选择了长效水剂,一针五千元,一周只需注射一次。妈妈不忍心打,她就自己动手,冲着肚子将针管扎下去,再缓缓将药水推进身体,“好像电视里吸毒的人一样。”
四个月过去了,不仅一点没长高,还胖了二十斤。注射生长激素的那段日子,胖丁从80斤长胖到了100斤,每天可以吃五顿正餐,吃完半个小时就饿了,一直在进食。“不仅在家里吃饭,上课的时候也无时无刻在吃。”同学们又开始嘲笑她,“怎么你打针没长高,还横着长了?”
胖丁觉得自己不能再胖下去了,于是停了药,靠生长激素长高这件事暂时放弃了。胖丁觉得有点荒唐好笑,“自己当时是不是被洗脑买到假药了?”
到现在为止,王琳还没有发现两个女儿注射生长激素有什么副作用,只是感觉到女儿的脚有些偏大。自己的鞋码是36码,老公大概是38码。而女儿现在身高一米六,鞋子已经穿到了39码,是家里脚最大的人。
杨丽萍下定决心给女儿打生长激素,也经历了一番波折。
杨丽萍今年四十出头。每次带女儿做儿童保健,发现她的身高都明显低于正常区间,“从来没达到过标准值。”从那时候开始,杨丽萍就想着要采取行动,干预女儿的身高,她不要求女儿长到多高,“就是担心以后只长得到一米四或者一米五不到。”
打生长激素三个月过去,女儿的身高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杨丽萍有点崩溃,“那段时间每天都非常焦虑,开始吃安眠药度日。”她担心女儿以后会越来越自卑、内向,担心被其他小朋友瞧不起。如果用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无法让女儿长高,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她求助其他打过生长激素的网友,有人回复称,起初最开始的三个月是对生长激素的适应阶段,三个月之后可能才会有效果。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半年的期限,“先打半年,如果效果不好就不打了,我再想其他的办法。”
冬天结束后,女儿以每个月一公分的速度“疯长”,“吃饭也变多了。”杨丽萍终于松了一口气。
被身高困扰的大人们
为什么身高在妈妈们看来如此重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军提到了“剧场效应”——大家同在剧场里看戏,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周围的人为了能看到演出,也被迫都站了起来。
“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如果自己经历过这样的不良竞争,自然会希望孩子能获得更优质的资源,以后能在社会中取得一些优势。”
选择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的家长们,很多都曾被个子不高困扰过。
王琳从小身体不好,总是生病,一直是班里最矮的那个小女孩,“我上高中被人家以为是初中生。”毕业后找工作,王琳发现,很多行业招聘公告里写女孩子身高最低一米六,即使有的没有明确地写出来,她还是清楚地感知到,自己一米五出头的个头不太够。“没办法,我只能穿高跟鞋,起码让自己看起来像一米六。”
在王琳教书的学校里,她发现,“现在的孩子营养都很达标,五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超过我的身高了,很多男孩子我都得仰视了。”于是,身高再次成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学校里有的老师一米八大个子往教室门口一站,一句话都不用说,吵闹的教室,“哗”就安静了。而自己“娇小玲珑的,往门口一站,毫无威慑力”。
杨丽萍身高一米五六,上学时虽然不是最矮的,但也是倒数二三名。她喜欢跳舞,跳得也不错,被选为学校舞蹈队的一员。但因为个子不高的问题,不能参加某些舞蹈的表演。“他们会觉得排队形的时候,大家身高都差不多,就你这个地方凹下去了,不好看。”小时候,看到杂志上有“增高贴”的小广告,只需贴在足底就可以长高,杨丽萍信以为真,还去买过。
对于杨丽萍来说,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发生在女儿身上。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在今年年初,女儿突然告诉自己,“右边胸脯上有一个小硬块。”她查了很多资料,怀疑是性早熟。又开始担心,“一旦性发育,生长的空间就更小了。”女儿发育一直很慢,骨龄也比实际年龄小,换牙也慢一些,“是不是因为打了生长激素,引起了提前发育?”
喜悦和烦恼伴随而来,“一面是长高了,另一方面是担心提前发育。”杨丽萍一度陷入自责和后悔,“自己当初一意孤行要给她打针,感觉多多少少跟激素有点关系。”她向医生求助,带女儿做了雌激素、骨龄、盆腔B超的检查,好在检查结果只是单纯的胸部提前发育,只需要通过吃药来控制即可。医生说,如果骨龄和性激素都不正常,那么可能需要通过更复杂的方式进行治疗。
打生长激素不是一劳永逸的手段,停针后,孩子的生长激素分泌会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在身高群里,杨丽萍了解到许多家长要一直给孩子打针,日日如此,直到达到满意的身高为止。接下来,她要做的是时刻关注女儿的身高是否在合理范围内慢慢增长,“要不然就不是再打两年的事,而是三年四年,甚至更久。”
放假那天,女儿穿着自己的高跟鞋,踩着模特步噔噔噔地在家里走来走去。杨丽萍意识到,让女儿“长高”是一场持久战。
0224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5日消息,高端医用陶瓷生产厂商安颂科技于近日完成亿元规模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赛富基金领投,中华开发资本等跟投,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陶瓷关节产品销售落地,以及后续产品管线研发。
安颂科技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骨科、运动医学、齿科等高值耗材产品开发,是国内目前为数不多同时掌握氧化锆和氧化铝两种陶瓷材料生产技术的关节企业。创始人张纪锋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在骨科行业有10余年从业经历。
据介绍,选材是高值医用耗材开发的重要一环。在人工关节领域,传统的金属球头会导致骨溶解,在患者植入7-10年左右就要考虑二次手术翻修;相较之下,陶瓷作为无机非金属的生物惰性更佳,不会和人体产生复杂电化学反应,安全性更高,同时,陶瓷十分坚硬,经特殊抛光打磨后的摩擦系数更低,产品使用寿命更长,这也使得陶瓷替代金属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迭代趋势。
但由于工艺复杂,陶瓷股骨头的生产都被海外一家企业垄断,来自中国的需求占其全球市场的20%-30%。“陶瓷耗材的研发制造至少需要产品结构设计、材料学、机械加工三个专业团队合力完成,国内传统的耗材企业更多做机械加工,现在重新向上游延伸,甚至要从材料端开始摸索,难度其实很高。”张纪锋解释称。
而安颂科技选择做原创,一方面重要原因在于团队近20年的研究积累促使:公司研发团队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均为国内从事陶瓷材料研究的顶尖学府,现已取得相关技术的发明专利;另一方面,纵观国内外百年企业,“不断的创新和工艺的精进才是企业经风雨仍屹立不倒的基石”。
产品方面,安颂科技目前的核心产品是氧化锆陶瓷髋关节假体,这是影响髋关节假体寿命的核心部件。国家人工关节带量采购统计数据显示,陶瓷关节使用比例达到89%,陶瓷部件需求旺盛。从性能上,安颂科技产品的生产涉及数十道生产工序,抗弯强度、断裂韧性、摩擦磨损等重点指标显著优异,而其成本做到了大幅度降低。
除关节外,安颂科技在脊柱、运动医学和齿科耗材上均有布局,采用“创新产品和传统产品互补”的模式,比如初期管线沿关节展开,在探索陶瓷关节的同时也会布局传统关节和脊柱类产品,其中传统脊柱产品已于2022年中标国家集采。“创新产品开发周期一般在5年以上,而常规产品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搭建起整个产品线,带来稳定收入。”
目前,安颂科技的多数产品处于注册后期,预计近期公司产品将陆续获批。
张纪锋表示,安颂科技将持续做源头创新。不仅是同等条件的优秀,而是“在更差环境下的更优,即使在加速老化20年后再去对比,一样要更优秀”。
赛富投资基金陈则亦先生表示: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关节健康对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逐渐受到重视。安颂科技不断精益求精,已掌握全球领先的医用氧化锆研发和制造技术,多项性能指标上已远超FDA行业标准。安颂科技即将推出的氧化锆陶瓷髋关节球头,将突破国外垄断并实现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赛富有幸参与本轮投资,助力安颂科技为广大关节损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产品技术。
中华开发资本刘博先生表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人工关节手术量快速增加,未来人工关节市场增长潜力大。安颂科技历经多个团队二十余年的深厚积累,攻克并掌握了人工陶瓷髋关节上游稀缺制造工艺,突破国外厂家技术垄断。安颂科技凭借自主研发的陶瓷材料尖端技术,在国家集采常态化的趋势下,有望抓住人工关节行业变革的重要机遇,成为陶瓷关节全产业链国产化进程中的领军企业。
0224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4日消息,新中式烘焙品牌虎头局今日宣布完成A轮融资,GGV纪源资本和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 )联合领投,老股东红杉中国、IDG资本、天使投资人宋欢平跟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本轮融资后,虎头局将进一步完善门店布局,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同时,虎头局正筹划将长沙、广州的经验快速复制到全国市场。
这是时隔半年后虎头局完成的又一轮融资。今年一月份,虎头局曾完成了由红杉中国领投,IDG资本、挑战者资本跟投的Pre-A轮融资。
虎头局2019年在长沙开出首店,是第一家将中式烘焙年轻化、零食化的品牌。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虎头局融合东西方食材与烘焙方式,革新中式点心口感和体验,深受消费者青睐。
目前虎头局在长沙、广州的成熟门店坪效是传统烘焙门店和快餐门店的数倍。据介绍,目前成熟门店的坪效已能上探到2万元。
目前虎头局上海等门店即将开业,此外已签约重点城市点位已经接近70家。
GGV纪源资本合伙人李浩军表示:“烘焙是千亿的市场,消费者已经培养出基础场景的消费习惯,但因品牌老化、产品长期没有创新,消费者的新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满足。虎头局拥有极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品牌打造能力,相信虎头局可以在烘焙市场用点心引领新的潮流。”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郭振炜表示:“中国有着悠久的烘培和点心制作历史,关于点心,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温情的回忆,这是一个有待升级但不需要教育的全人群市场。虎头局是一支有初心、有匠心的创业团队,他们提出的“凡事多用点心”,体现了对产品和用户的敬畏,希望公司坚持做好每一款产品、开好每一家店,为消费者带去更加美好的产品和品牌体验。”
IDG资本合伙人童晨表示:“历史沉淀的味觉记忆和年轻人的文化自信相结合,我们坚信千亿级的烘焙市场能够诞生新的品牌。虎头局团队开创性的以中点西做、产品创新、包装形象升级改变了传统的中式糕点行业,通过好的原材料、新鲜现制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和团队打交道至今,我们深深为他们的创新力、对品牌的坚守,和对用户体验的极致用心打动。创业是一场长期的战役,我们很荣幸可以和以胡亭为核心的极具战斗力的团队走在一起,共同去探索一条充满想象力的新烘焙之路。”
挑战者资本合伙人彭谨薇认为:“中式烘焙的优势在于生命周期长,老字号老味道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记忆,行业里的老品牌产品多年未升级但体量依然不小。在胡总身上,我看到了对好产品的信仰,对用户和行业的深度洞察,对连锁门店的管理经验和组织力。我们坚定支持像虎头局这样的产品型团队,他们在产品,审美和品牌风格上都坚持自己的原创和高品质。我坚信,商业竞争的核心基石是产品,也坚信产品型团队的长期价值。”
天使投资人宋欢平表示:“很荣幸能够在去年天使轮投资一个门店的‘虎头局渣打饼行’并伴随发展一路增持,这个团队的初心、毅力、价值观和对品牌的理解让我非常尊重和爱护。做一个好品牌,真的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下功夫,期待看到虎头局中式糕点能够给更多人带去欢乐,让有才华勤奋的年轻人实践自己的创新创意,实现价值和梦想。”
光源资本董事总经理李昊表示:“虎头局将会成为引领中国年轻人发扬饮食自信、传统文化复兴的超级品牌。从2019年开出第一家店,到现在带动整个中式点心的创新热潮,虎头局坚持从产品出发,对产品的匠心、供应链的打造与运营的极致追求,定将推动它成为中国线下连锁业态里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物种。光源资本非常有幸与胡亭、姜波这样的优秀创业者并肩同行。我们也期待虎头局能将‘凡事多用点心’从态度变为潮流,将‘中式点心年轻范儿’的美味早日带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
0224
一杯酸奶能贵到什么程度?在被称为“酸奶界的爱马仕”Buleglass位于北京凤凰汇的门店,燃财经发现,一杯店里的酸奶价格从25-45元不等,这些酸奶昂贵的理由,其中之一,是酸奶中加入了时下流行的雪燕、玻尿酸胶原等食材。
一位在该店工作的员工告诉燃财经,目前,Buleglass在北京线下有25家门店,基本布局在高端商圈或高端写字楼附近,目前还没有入驻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但可以接受美团外卖。该店员告诉燃财经,进店的消费者以女性为主,但也会有一些老人带着孩子来。
而实际上,价格昂贵的酸奶不只是打着新消费品牌的Blueglass,几乎所有酸奶的价格都在持续走高。
过去,消费者花9.9元就可以买到的伊利、蒙牛、三元等品牌八连杯酸奶,或者花3元就可以买到的袋装酸奶,现在已经不再受宠。如今,这些酸奶已经被摆放在了超市冷藏货架的最底层或者小角落,替代他们的,是动辄8.8元、9.8元、14.8元,甚至18.8元“高端酸奶”。更有甚者,在一些精品商超里,这些曾经最为常见的酸奶甚至连一隅之地都没有。
在各个社交平台,关于酸奶越来越贵的话题更是层出不穷,“为什么酸奶越来越贵,我在超市货架扒拉半天,才找到这么一个买一送一的产品,8块钱两包”、“比挂耳咖啡还贵,就离谱”……微博话题#酸奶为何越来越贵#已拥有超2.8亿的阅读和1.3万的讨论,不少网友直呼“失去泡面自由的我们,又失去了酸奶自由”。
酸奶为什么越来越贵?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燃财经,“酸奶越来越贵”是中国酸奶高端化发展的一个表现。2013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左右,国内整个酸奶市场都在高端化发展。很多企业在细分领域便开始推出零添加、优质益生菌以及各种五花八门的酸奶饮品,这就直接造成了酸奶单价的持续走高。
“酸奶既可以作为营养品,也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同时又是一种时尚消费品和休闲零食产品。在这种多功能和多角色的定位下,酸奶的价位也被不断的提升。”宋亮告诉燃财经,“尤其是在时尚休闲产品的定位下,催生了一大批网红酸奶品牌。这些品牌的受众是那种高收入、经济独立的年轻人群。”
如宋亮所说,燃财经发现,这些售价较高的酸奶,基本都打着“低糖”、“低脂”、“高蛋白”等标签,而这也成为了这届年轻消费者选择酸奶的标配。在小红书搜索“酸奶”,共有164万+篇相关笔记。一条名为“7家无糖酸奶”的测评视频,截至发稿,已经拥有超3.1万的点赞量。
来源 / 小红书 燃财经截图
博主在视频中提到的几款酸奶中,都与“高蛋白”、“低脂肪”、“0蔗糖”相关。除此之外,一些品牌的酸奶还宣称加入了多种益生菌或乳酸菌,可以让肠道更健康。
在Buleglass凤凰汇店的商品展示柜里,燃财经也发现了不同打着“胶原蛋白”、“玻尿酸”、“雪燕”等标签的酸奶饮品,这些也成为了Buleglass产品的亮点之一。
6月10日,Buleglass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写道,“从法国罗赛洛深海胶原蛋白肽到‘植物燕窝’雪燕,再到这次的玻尿酸胶原爆珠,Blueglass一直在致力于研发出更好的产品让更多的用户喝出健康、喝出美丽。”
但这些昂贵的酸奶真如其宣传的那样,功效十足吗?
北京叶子整形美容医院注射中心主任田博文告诉燃财经,玻尿酸本身是一种聚合的双糖结构,添加到食品当中,其一部分会被消化成单糖吸收,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分就不能算是玻尿酸。另一部分就是非单糖的形式去吸收,这种勉强算是玻尿酸,但能吸收进去的片段一定不会太长。
国家注册营养师Lily亦告诉燃财经,胶原蛋白从营养学上来讲其实是劣质蛋白质,并不能为人体所吸收。“玻尿酸的添加是今年卫健委发布的新食品添加的成分,那些所谓‘能吃的玻尿酸,还有待更多的实验来证实它被食用的有效性。”
在业内人士王志强看来,所谓加了特殊食材的酸奶价格昂贵的背后,实际上是消费者在为成本买单,尤其是营销成本。“至于宣传中所说的功效,很多都有待科学的考究。”
实际上,不仅仅是酸奶,新消费品牌越来越贵,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种共同认知。
“起步价涨至2元,1元1根的冰棍几乎绝迹,最贵的雪糕高达66元”、“奈雪的茶一杯能卖到68元”、“下午茶喝喜茶,一个部门十个人直接花掉300多块”……近年来,关于新消费品牌为何越来越贵的吐槽从未停止,关于“智商税”的质疑也不断出现。
王志强直言,新消费品牌价格越来越贵的背后,是昂贵的成本,其中尤其是营销成本。“这些新消费品牌,为了达到快速攻占市场的效果,往往在前期会投入大量的营销成本,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商品上。”
而在易观分析流通行业中心高级分析师陈涛看来,新消费品牌价格昂贵的背后,与这届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根本上来讲,不管是新消费品牌还是之前的品牌,都需要与当时的消费者理念相契合。在与目标消费群体的理念相契合的前提下,再持续输出更加鲜明的观点。”陈涛表示,存在即合理,“之前的消费者可能更看中商品的价格和功能,但现在很多的消费者,随着年龄和理念的变化,价格在他们看来,似乎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不过,虽然贵有贵的道理,但贵的背后,这些的产品是否真的能承受这些昂贵的价格,仍值得存疑。
有些酸奶,让人“买不起”
曾经,酸奶是普通商超里冷藏柜里的一员,但现如今,却摇身一变走进了精品超市的展柜。身价更高的Buleglass,则走进了商业中心区,成为了消费者们的打卡地。
在Blueglass位于北京CBD商圈银泰中心的店中,燃财经发现,店内四层的展示柜台里,层次分明地摆放着不同口味、不同功效的酸奶制品。该展示柜里的酸奶,价格在25-42元之间。如“钻石酸奶”天然藻蓝蛋白椰子雪燕胶原酸奶售价为42元一杯、“无糖12小时冷萃酸奶”售价为32元一杯、“奇异果芒果蓝莓酸奶”有45元一杯和50元一杯两种价格等等,可以说价格“不菲”。
为了更方便、更直观的了解产品口味和信息,燃财经点了当时店里的热销产品“高光粉粉桃雪燕胶原酸奶”(以下简称“桃桃酸奶”)和“牛油果椰子燕麦爆珠酸奶”(以下简称“牛油果酸奶”),两杯酸奶的售价均为42元/杯。
图 / 燃财经拍摄
在酸奶的介绍中,“桃桃酸奶”的配料为普通酸奶打底、燕麦爆珠以及四分之三的牛油果,“桃桃酸奶”的配料与之相近,同款酸奶打底、一些食品添加剂和小块桃子碎。
在拿到期待已久的酸奶之后,燃财经与随行小伙伴的共同感受是,颜值爆表但味道平平。
随后,燃财经就酸奶口味询问了正在堂食的两位消费者,其中一位消费者表示,自己是酸奶爱好者,家里一直会备着不同品牌的酸奶。之所以会来这家店,主要是因为店铺就在公司楼下,入夏之后,每个月都会来喝几次,四十几元的价格虽然相较于其他低温酸奶来说价格贵了些,但也可以接受。
另一位顾客则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会喝酸奶,但来Buleglass还是第一次。之所以会来这,是因为在社交平台搜索“酸奶测评”时被推荐的,当时看了觉得颜值很高,而且宣传中称加了一些普通酸奶没有的成分,就想过来试试。“但吃了之后觉得口味一般,和普通的酸奶水果捞没有什么区别。尤其不值42元一杯,之后不会再买了。”
多位消费者告诉燃财经,选择尝试Buleglass的原因除了高颜值,主要是因为其宣传中称产品加入了玻尿酸、胶原蛋白等成分,吃了会对皮肤好。
田博文则强调,其实不管是将玻尿酸添加到水中还是酸奶中,又或者说是其它食补的美容产品,其效果都是大打折扣,主要还是以概念为主的东西。
公开资料显示,Blueglass Yogurt 的前身为2012年成立于北京的“阿秋拉尕青藏酸奶”,隶属于北京悦活餐饮管理责任有限公司。2018年,Blueglass作为公司的新品牌被推出。
截止今年5月底,Blueglass在国内已开了33家门店,主要布局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其中13家门店均开于2020年。今年4月,未来品牌Daily报道称,Blueglass目前正在进行B轮融资,估值已超1亿美元。
天眼查资料显示,Blueglass在2020年4月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愉悦资本、华创资本和凌波资本。
酸奶都越来越贵了
在消费升级和消费者逐渐年轻化的现在,消费者对酸奶的要求不仅是口感和风味的提升,对健康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发布的《中国消费者食品标签认知及使用状况调研报告2020》显示,仅有8.7%的消费者从来不看配料表,而每次必看的消费者占样本的13.1%。有超过六成的消费者肯定了“无添加xx”、“零添加xx”、“不使用xx”的产品比同类产品更好。
在燃财经加入的一个母婴微信群里,群主几乎每周都会推送和酸奶有关的商品链接,这些酸奶虽然来自不同的品牌和厂家,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成分简单、无糖配方。
群友李凡娜告诉燃财经,自己从怀孕5个月开始研究酸奶,最关注的就是“糖”的含量,其次就是配方简单,“无添加”。
李凡娜表示,如今孩子已经2岁半了,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自己近乎尝试了包括但不限于简爱、卡士、乐纯、优诺、明治、如实、味全、新希望、和润在内的国内市场上所有主流品牌的无糖、低糖酸奶,购买渠道更是包括了便利店、商超、电商以及社群等各种方式。
李凡娜称,自己购买的酸奶价格,单杯都会在7元以上,最贵的接近20元一杯。进入这个母婴社群,也是为了可以团购到价格更低的酸奶。“虽然这些酸奶价格贵了很多,但相较于自己小时候喝的名为’优酸乳‘、’风味酸牛奶‘的酸奶来说,营养价值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图 / 社群发布的酸奶售卖链接 受访者供图
同样喜欢喝酸奶的还有爱健身的乐仔,但与李凡娜不同,乐仔除了关注糖分,还会注意脂肪的含量。乐仔告诉燃财经,在尝试过了一些脱脂酸奶之后,最终选择了卡士。而卡士最大的缺点,就是贵。
如上述两位酸奶爱好者所说,如今,“低糖”、“0蔗糖”、“低脂”、“脱脂”成为了高“贵”酸奶的标签。除此之外,“高蛋白”、“益生菌”也是很多酸奶品牌宣传的卖点之一。
在位于北京三元桥附件的某精品超市的低温乳制品冷柜里,燃财经看到了来自不同品牌、售价不低的酸奶。
其中,简爱父爱配方2%蔗糖100g价格为8.8元,如实无糖135g价格8.5元,卡士“0脂肪”“0蔗糖”80g价格16.8元,乐纯零糖、零脂肪18.8元,和润希腊式零脂肪100g*3价格43.9元。
同时,燃财经发现,一些并非“无糖”的风味发酵乳价格同样不低。如塞上一头牛酒酿乳酪110g价格9.9元,青海湖藏酸奶风味发酵乳230g价格11.8元,和润有机发酵乳235g价格16.8元,优诺草莓发酵乳135g*3价格28.9元。但在摆放得密密麻麻的酸奶货架上,却唯独没有消费者熟悉的伊利、蒙牛、三元等品牌9.9元的连排。
正在选购酸奶的朱迪告诉燃财经,介于酸奶昂贵的价格,自己经常会去超市“蹲点”,选择临期酸奶或者有“买二送一”活动时下手。
宋亮告诉燃财经,酸奶价格的逐渐提升是在内外因双重作用下的结果。从内因上来说,是由于酸奶企业高端化发展的策略,而外因则是国内高端酸奶发展的巨大红利。
“一方面,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因为酸奶好卖,无论是乳制品企业还是非乳制品企业,都将酸奶当成了一种毛利型产品。另一方面,因为酸奶的花式很多,便有一些企业搞出了诸如植物酸奶等进入到酸奶领域,打造一种理念或者一种功能,把价格定得更高。”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之前,国内的酸奶市场主要以常温酸奶为主,但随着一些新品牌的加入以及以日本明治保加利亚式酸奶为主的国外品牌进入中国,高端酸奶这个赛道开始被企业们看好。
“从外因来说,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之后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宋亮分析道,特别是2013年以后,中国酸奶的一些安全事件让消费者认识到高品质酸奶代表着一种更安全、品质更高的一种产品。“在企业对酸奶的品质做了很大的改善之后,高品质酸奶便被陆续推向了市场。”
但是,从这几年高端酸奶的发展来看,酸奶价格的上涨,更多的是因为日益激烈的竞争而导致的营销费用不断增加。随着酸奶定位的越来越高,其也成为了主要的利润产品,而这就要提到酸奶越来越贵的内因。
国家一级营养师臧全宜告诉燃财经,酸奶本身是很好的食物,比起普通牛奶,蛋白质和脂肪变化不大,但是B族维生素有所增加,钙的吸收率会增高,乳糖降低不易引起乳糖不耐受,只要糖分不很高,是大多数人的健康食品。
对于益生菌的添加,Lily称,添加益生菌首先要看是灭活型还是活的有益菌。如果是常温酸奶,这种酸奶就算添加了益生菌也是加个寂寞,没有活性就无法到达肠道。低温酸奶如果添加了非灭活的各种有益菌,理论上来说是能补充一些的。
但同时Lily强调,真正能够有效到达肠道的益生菌有多少,这个很难说。毕竟微生物们都很脆弱,从口腔到胃再到肠道要经历重重考验,能真正去到大肠的数量,无从考证。
“当然,理论上来讲,常喝带有活菌的酸奶,总比喝不带的要好。”
臧全宜对此也表示了同样观点。在他看来,过分强调益生菌其实意义不大。益生菌一般到胃中会被胃酸杀死,所以只有足够多的数量和冷链条件才能保证有部分活菌进入肠道发挥作用。
“无糖和高蛋白都值得提倡,但是如果超出性价比也并不推荐过多花冤枉钱买单。”臧全宜强调,
新消费就是高端化?
大部分新消费品牌,都在向高端化,价格越来越昂贵的又何止酸奶一个品类?新式茶饮、新式零食、新式玩具,只要与“新式”挂钩的消费赛道,价格基本上都非常昂贵。
#钟薛高雪糕最贵一支66元#的话题曾上了微博热搜第一,阅读量超7.2亿。钟薛高之外,刚刚登陆港交所、被誉为“茶饮第一股”的奈雪销售过32元一杯的霸气黄金奇异果、58元一杯的霸气两斤山竹和88元一杯的霸气猫山王。刚刚完成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被赋予超600亿元估值的喜茶,在网友推荐的排名TOP5的饮品中,有三款价格在30元以上。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新消费升级不是把便宜货卖贵,而是卖得更高级。”首先就要让消费者明白,你卖的“便宜货”不低端。
如上述业内人士所说,无论是钟薛高、奈雪的茶还是喜茶,其在诞生之初无不强调更加健康、营养的原料,给消费者一种“贵有所得”的认知。
但从钟薛高被送上热搜之后,其昂贵的配料也被网友爆出虚假宣传。据新周刊报道,“事实上,转换成我们熟悉的单位的话,120多万/吨=600元/斤=1.2元/克。这是食品原料的价格,具体到每支雪糕里的含量,可能非常少,没准只有几克甚至几毫克,实际成本并不高。”
更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无论宣传中的雪糕中加入了什么材料,一个雪糕的成本都不会超10元。
在酸奶领域,情况与雪糕所差无几。宋亮对燃财经分析到,在高端酸奶领域,生产成本已经不再是主要成本,最主要的是营销成本。按照酸奶的整个综合成本来说,生产成本仅占30%,更主要的是营销成本、渠道成本和品牌成本。酸奶的毛利率可以达到40-50%,在食品领域,完全算是一种高毛利产品。
然而,即便价格昂贵,丝毫不会影消费者购买。90后的小鹿是一位钟薛高的爱好者,她告诉燃财经,在看到钟薛高的“负面”新闻之后,自己依旧下单了10只不同口味的雪糕。该位爱好者表示,尽管钟薛高的配料不完全如其宣传的那样,但对于成分党的她来说,在对比了市面上的主流雪糕之后,发现其依旧是配方中的“高端”。
陈涛告诉燃财经,在零售市场里面,品牌与消费者达成某种交易,必定是在某个方面有所认同。之前可能是对商品成本或者使用价值的认同,而新消费品牌则更多的是在文化价值方面的认同。
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除了只在乎价格和功能之外,还有对商品偏好程度的排序。尤其是对现在的新消费品牌的消费者来说,这些消费者年龄层较低,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偏好文化层面的认同。比如他们需要先去衡量品牌输出的价值观是否与自己相契合,一旦契合,即使该商品有着明显的溢价,也会为此买单。
据亿欧报道,中国正迎来一个消费全面升级的新时代。消费升级的本质是消费需求的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体验化的新消费特点。也就是说,新一代主流消费人群已经不满足于千篇一律。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刚需”转向“意义”。
但朱迪却表达出了与小鹿完全不同的看法。朱迪告诉燃财经,尽管自己也会选择品质更好、价格较高的产品,但却不太会尝试新品牌,“因为感觉营销的成分大。”
对此,陈涛表示,营销能力只是新消费品牌能力的一方面。现在的商品定价和定位,已经不单单从商品的成本层面去考虑。大部分的商品已经不是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去定价,所以消费者在考虑某种商品的时候,也不应该再从其成本占百分之多少的思维去理解。而是应该从一个商品的目标消费群体它的需求是什么,这种商品是否输出了这种需求,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也是基于此,现在的新消费品牌在输出定位、定价以及消费价值观的时候,就更加需要一套新的营销体系方法去支撑,才能使它的价格定位和理念定位与其目标消费者相契合。
一位关注新消费赛道的FA告诉燃财经,国产新消费品牌价格走高的背后,一方面,社会文化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相较于早一辈消费者,九五后和零零后国产品牌没有那种天然的偏见,反而更加推崇国货精神。
另一方面,是国产产品的产品力的提升,尤其是消费品。国外的消费品一直都是在国内做生产,供应链在中国,在经过多年后发展后,中国的供应链已经相对比较完善。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成为了新消费类品牌巨大的商机。
“在这两个前提下,再加上品牌的营销,就出现了市场现在看到的’新消费品牌越来越贵‘的现象。”
但同时,上述人士表示,品牌和营销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目前的新消费品牌里,大多还是靠投放而产生的“品牌”。
“做品牌需要时间去沉淀,但资本方又需要速度。”上述FA直言,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真正做好与目标消费群体理念相契合的产品,并不是完全靠营销就可以解决的。“一个品牌如果想做长期,还是需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参考资料:
《高势能的食品品牌,没有一家是做性价比的》,来源,消费派,作者,百里。
《估值超6亿的Blueglass,能否成为酸奶界的黑马?》,来源,未来品牌daily,作者,haiyu,三水。
《食品创新从酸奶开始,从30+款新品看2020年的酸奶行业创新趋势》,来源,食研汇FTA,作者,kariya。
《超市里20元一杯的网红酸奶,高攀不起》,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余源。
*题图于来源unsplash。郭芳兵、杜晓玲对本文亦有贡献。文中王志强、李凡娜、乐仔,朱迪、小鹿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