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华宇平台官网_深蓝航天宣布完成A+轮融资,民银国际领投

0421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19日消息,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蓝航天)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民银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银国际)领投,真成投资等老股东跟投。本次融资将用于加快星云系列火箭可回收重复使用技术和雷霆系列发动机的研制、3D打印增材制造工艺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不同于其他的商业火箭公司,深蓝航天自2016年成立就专注实现中国运载火箭可回收复用的技术路线,自研自产媲美国际市场的中国可回收复用火箭,是一家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发射服务的商业航天高新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液氧煤油垂直起降可回收复用的火箭公司,也是全球除美国SpaceX和蓝色起源以外可回收运载火箭研制进度最快的公司

2021年7月末,深蓝航天完成了国内液氧煤油火箭首次垂直起飞和垂直降落(VTVL)自由飞行,即被称之为“蚱蜢跳”的运载火箭垂直回收飞行试验。2021年10月,深蓝航天再次成功完成百米级VTVL垂直回收试验。目前,深蓝航天的技术水平相当于SpaceX在2014年初的水平,若一切能够按照规划进行,深蓝航天将会在2024年年底之前完成“星云-1”运载火箭的第一次入轨发射-回收任务,正式拉开中国可回收运载火箭商业化运行的大幕。当地时间4月8日SpaceX的“五手”火箭猎鹰9号发射成功,载着3位游客开启了为期8天的空间站之旅再次创造奇迹,不断打破火箭发射的局限,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商业火箭和深蓝航天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图:深蓝航天与民银国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深蓝航天于今年1月完成了A轮融资,仅过去3个月的时间深蓝航天再次完成A+轮融资,资本市场也非常看好商业航天可回收复用液体火箭方向。深蓝航天将持续在中国可回收复用液体火箭领域保持技术领先,积极探索和构建商业化火箭生态链,加快推进关键增材制造技术的攻克与应用,积极响应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对航天事业发展的部署。

中国可回收复用火箭事业,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这一重要领域的战略投资,体现了民银国际的强国意识和战略前瞻思维民银国际董事长何帮喜表示:火箭可回收重复使用技术,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工程,有益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民银国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发展战略,投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企业的宗旨和发展方向。我们期待深蓝航天不断创新发展,寻求技术突破,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商业火箭的入轨回收,创造中国航天事业的新奇迹。

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也表示,深蓝航天在很快的时间里面获得了民银国际的新一轮融资,证明了资本市场高度认可公司的液体可回收的技术路线以及目前取得的技术进展。我们非常欢迎新股东民银国际加入,也期待公司在可回收的路线上加速前进,早日实现中国在液体运载火箭回收方面的突破。

深蓝航天CEO霍亮表示:实现火箭的可回收复用是提高发射频率、降低发射成本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是未来火箭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具备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深蓝航天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4/490396.shtml

华宇开户_朗镜科技完成1.25亿元融资,持续推进零售数字化转型

0421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19日消息,领先的实体零售计算机视觉和数据分析公司朗镜科技宣布完成1.25亿元融资。此次融资由天图投资科沃斯云启资本万物资本共青城凌汤共同投资。

通过此次融资,朗镜科技将加速零售商数字化转型产品布局,优化零售巡检机器人解决方案,在零售AI和IoT领域持续发力,大规模推进中国市场实体零售数字化转型。

朗镜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领先的实体零售计算机视觉和数据分析公司,凭借专有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灵活的众包平台和先进的物联网硬件解决方案,将日常货架图像转化为细粒度的门店洞察,推动消费品公司和零售商数字化转型。

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天生所具备的数据基因使得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反观实体零售,大多数线下门店数字化和数据化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今,随着实体零售场景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对个性化购物体验需求增加,实体零售门店数字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而朗镜科技推出的「零售巡检机器人解决方案」正在成为赋能实体零售商迭进的重要力量。

天图投资合伙人魏国兴表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进一步落地,我们看到零售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采用数字技术,我们对智能零售产业持续看好,长期关注零售数字化转型。在这个赛道中,朗镜科技解决了数据获取难度高、商业落地难等问题,助力实体零售数字化,为效率提升和经济转型赋能。”

科沃斯董事及首席财务官马建军表示:“零售巡检自动化充满发展机遇,我们关注这个领域很多年。机器人应用的规模化落地,需要解决场景和成本挑战,现在正站在分界岭。朗镜科技在零售场景数字化和数据分析方面表现出色,我们相信在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和机器人成本降低的趋势下,朗镜科技的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案将为零售业带来效率变革。”

云启资本执行董事冯瑶表示:“我们一直关注产业数智化趋势,朗镜科技是零售数字化领域具备有意义的成长潜力的企业,朗镜科技锐意进取,不断打磨出市场领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我们相信朗镜科技正在打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与实体零售结合的未来零售商业平台,将为中国实体零售数字化带来不一样的想象空间。”

万物资本合伙人顾旻曼表示:“朗镜科技将计算机视觉、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与实体零售深度融合,帮助品牌商和零售商切实解决零售管理中分销、陈列和缺货实时管理难题,开创了科技为实体零售赋能的新时代。万物资本看好朗镜科技团队,能够带来更适应快速变化的零售场景和更高客户满意度的解决方案。”

朗镜科技CEO汤劲武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实体零售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解决方案,不断拓宽我们的能力边界以服务零售业不断变化的需求。通过此次融资,我们将持续投资于我们的团队,加强产品标准化,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将机器人成本的门槛进一步降低,推动下一阶段的长期增长和创新。”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王阿瞒,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4/490439.shtml

华宇平台官网_后摩智能完成数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

0421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19日消息,近日,后摩智能宣布,已完成
数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经纬创投
金浦悦达汽车基金联合领投,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联想子基金
天创资本等跟投。现有投资方
启明创投
和玉资本继续追加投资。募得资金将持续加大公司在存算一体大算力芯片的研发投入,加速在智能驾驶、泛机器人领域的拓展和布局。

后摩智能创立于2020年底,是国内首家基于存算一体技术的大算力AI芯片研发企业。目前团队人员百余人,其中研发团队硕、博士占比70%以上。后摩智能通过底层架构创新,大幅提升芯片性能,可用于智能驾驶、泛机器人等大边缘端及云端推理场景。2021年8月,已完成首款芯片验证流片。

谈及本次投资,金浦悦达汽车基金合伙人薛峰表示:“芯片将成为智能驾驶的核心,目前高阶智能驾驶芯片国内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且供给不足,后摩智能凭借其颠覆性的存算一体技术,有望填补国产供应链的空白,助力车厂领跑智能驾驶时代。后摩智能是我们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布局,作为国资产业基金,我们希望助力后摩智能发挥其存算一体的技术优势,加快产品研发及量产落地,打造高质量的国产车规级芯片,将汽车智能化水平推向新高度。”

经纬创投合伙人王华东表示:“存算一体是突破AI算力瓶颈的关键技术,核心点为大算力芯片产品的研发。后摩智能在该领域的积累及进展领先于国内企业,首款大算力芯片已验证流片。本轮经纬创投领投Pre-A+轮,希望助力后摩智能快速进入量产阶段,尽早为行业客户、消费者创造核心价值!”

启明创投合伙人周志峰表示:“基于SRAM Macro的芯片架构是目前最有可能突破存储墙瓶颈并率先落地的存算一体技术,也是在智能驾驶场景中解决功耗约束下高算力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我们很高兴看见后摩团队从设计、验证到流片的巨大进展,期待公司量产产品尽快面市,给市场带来更有竞争力的大算力芯片。”

创资本合伙人王彬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数据中心、安防终端等场景的不断落地,系统对算力的要求呈爆发式增长。传统冯·诺依曼架构已经成为算力和能效比提升的瓶颈。存算一体在架构上的先天优势已经在学术界得到了证明。后摩智能团队在存算领域内兼具学术界、工业界的丰富经验,我们相信在吴强博士的带领下,后摩智能团队未来一定会以完美的产品在市场上带给大家惊艳的表现。”

后摩智能创始人兼CEO 吴强博士表示:“未来将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黄金十年,新的架构设计将会带来更低的成本,更优的能耗、安全和性能,存算一体这种新架构,备受资本界和产业界关注。我们非常荣幸获得诸多顶尖投资机构的认可和支持,也正是有了大家的支持,公司才能在成立的第一年就获得首款芯片大的研发突破。新的进展将于近期发布。”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王阿瞒,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4/490427.shtml

华宇测速专注于3D视觉,「迁移科技」获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

0418

4月18日消息,近日迁移科技已完成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微光创投领投,老股东零一创投超额跟投,一苇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3D视觉软硬一体化平台的持续研发及市场拓展,此前,迁移科技已在2020年和2021年完成天使轮与Pre-A轮融资。

北京迁移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投身于工业3D视觉领域,2020年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金种子企业。公司通过研发工业3D相机和3D视觉无序抓取、拆码垛软件一体化平台,为客户提供稳定易用的上下料、拆垛的3D视觉解决方案。

团队方面,迁移科技目前拥有近百名员工,研发人员占比50%以上,核心成员为清华、浙大、中科院、北航等高校的硕/博士,在机器视觉和机器人技术方向深耕多年。在专利积累上,目前迁移科技已有数十项各类关键应用场景授权、公开或已受理专利,华宇平台注册地址专利布局主要集中于3D相机、3D视觉算法、易用性软件及机器人运动规划与避障等领域。

机器视觉具备识别、测量、定位、检测几大基本功能。在制造业智能化的趋势下,机器视觉因其在精度、速度、适应性等方面的性能优势,广泛应用于自动化设备及高端制造业。根据GGII预测,到2023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达到156亿元,2020-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46%左右。3D视觉作为工业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又将打开一个百亿级市场赛道。

迁移科技作为一家以3D视觉产品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主要聚焦工业机器人引导方向。迁移科技CEO樊钰在提及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优势时,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一是公司使用自研3D相机,可进行硬件和软件的编辑,提升方案对工业领域多元复杂场景的适配程度;二是公司核心团队从15年开始研究3D视觉机器人引导,部分3D视觉算法在速度和准确率上已领先Halcon;三是软硬一体化平台经过易用性加持,拥有快速部署的能力,提升了规模化效率;四是公司主要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复制。

目前公司自研Epic Eye相机根据单双目、视野范围分4个型号,即Epic Eye D-L、Epic Eye S-M、Epic Eye S-S、Epic Eye X。据悉,该系列相机采用结构光成像原理,可以对不同尺寸的物体进行三维点图重建,视野范围覆盖0.3-3.5米,z轴精度从0.005毫米到0.5毫米不等,可以满足量测、检测、定位和引导等多个差异化场景应用。在采访中,樊钰特别提到了公司相机对极寒、高粉尘、易爆等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比如有些项目现场是零下十几度、有些是高粉尘易爆的密闭空间,迁移的相机都经受住了恶劣环境的考验,可以实现稳定高质量地成像。

在迁移科技的切入场景中,除了环境恶劣、对人体有害的重体力劳动场景,还包括高附加值行业的高附加值场景。樊钰表示,经过多年在光/机/电一体化硬件设计上的积累,公司的3D相机是从底层技术开始自主研发的。所以无论是在算法迭代上、产品保供上,华宇测速还是机器人引导方案的实际落地上,都可保证整体流程的可控性、稳定性和适配性。

以3D相机为基础,迁移科技的Epic易用性软件平台目前聚焦两个场景,分别是Epic Picking软件(无序抓取,含机器人避障)和Epic Handling软件(半无序抓取,不含机器人避障)。该软件平台已经适配ABB、Kuka、发那科、安川、川崎、UR、三菱、爱普生、埃斯顿、埃夫特、珞石、广数、伯朗特等国内外多个品牌的机器人。

在平台软件部署上,樊钰提到了公司产品的易用性、快速部署和低学习门槛。比如在安装之后可以一键连接相机和机器人,在2小时内完成视觉应用的搭建,20分钟新手可以上手使用,这大大降低了集成商和一线工人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门槛。

在算法积累上,公司表示目前在3D成像、3D视觉识别、机器人运动规划算法和高质量的AI模型上已有多年积累,部分3D视觉算法在速度和准确率上已超过世界知名付费工业算法软件Halcon。

在自研3D相机和Epic视觉算法软件多元组合下,迁移科技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3D视觉引导上下料和3D视觉引导拆垛,应用行业包括汽车零部件、金属机加工、家电、仓储物流、食品和医药、化工等。迁移科技目前主要深耕抓取、拆垛等场景,未来还会向涂胶、装配等场景拓展。

在降本增效上,以公司服务的一家全球白色家电龙头为例,在其应用公司产品后,6个月收回了成本,效率上提升了50%左右,在智能工厂的柔性生产能力上有了较大提升。

目前公司服务的终端客户包括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公司有内部的方案专家会对集成商客户进行3D视觉方案设计上的指导和风险控制,3D视觉项目目前保持着100%交付成功率。迁移科技已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化工、白色家电等领域实现了同行业的批量化规模复制和同场景在不同行业的标准化复制。

据公司数据,虽受2022年趋严的疫情影响,迁移2022年一季度的中标合同额已超过去年全年。公司产品在2021年获得行业头部客户验证之后,预计2022年会进入一个大规模的落地阶段。

华宇测速FORK AI 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定位于MarTech赛道

0418

4月18日消息,定位于MarTech赛道,专注于为云服务商提供智能获客服务的FORK AI ,于近日公布了由绿洲资本独家投资的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资金用途为升级产品和扩大商业化,除自有销售渠道外,FORK AI 还将以CRM厂商为渠道进行拓客。

Fork Stack 产品为云服务商提供精准销售线索服务,将获客目标从海量线索中聚焦至5大主流应用商店的250万开发者的800多万应用中。

企业或个人开发者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除了按自己意图开发特定的功能外,在一些通用功能上,还会直接使用免费的开源SDK,或向云服务商采购相关的SDK。

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全称为软件开发工具包,是由不同类别的云服务商开发的专用于某一类软件的相关文档、范例和工具的集合;企业或个人开发者通过API安装第三方SDK,避免重复开发通用功能,缩短开发周期。

以下图为例,企业开发者开发的小红书应用,使用了来自云服务商腾讯旗下的3款SDK。其中,腾讯QQ SDK和腾讯微信SDK分别实现了支持使用其账号登陆小红书的功能;腾讯 Bugly SDK则具有监控应用bug的功能。

图源:Fork Stack智能获客引擎产品截图

本文报道的FORK AI 打造了一款基于云原生的通用SaaS——Fork Stack智能获客引擎,旨在解决云服务商的精准获客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赛道,与FORK AI 创始人何李石的从业经历有关,其曾在第三方独立云计算及数据服务七牛云中担任商业化产品经理和客户成功负责人,华宇测速在支持销售团队的过程中,其发现当下主流的销售漏斗式获客方式和销售与客户技术负责人之间的技术鸿沟成为了制约云服务商获客效率的重要因素。

主流的获客方式是,云服务商主要通过在SEM(搜索引擎营销)和DSP(需求方平台)投放广告来获取销售线索,销售从CRM中认领客户并逐一询问采购需求;但往往由于线索不够精准,导致浪费人力资源和销售效率低的情况。

技术鸿沟是,由于云服务技术复杂,初级销售往往难以精准把握企业开发者的实际需求,形成面对销售提供的服务方案时,技术负责人往往难以抉择的尴尬局面。

基于上述痛点,Fork Stack智能获客引擎通过数据挖掘和逆向拆解应用背后的SDK分布和API变动情况,打破云服务商与企业开发者技术负责人之间的技术鸿沟,用可视化的方式为云服务商精准定位开发者需求,结合工商信息辅助判断销售机会,提高获客效率。

具体来说,Fork Stack智能获客引擎覆盖了5大主流应用商店,通过数据挖掘和逆向应用拆解技术,分析应用背后的SDK、API,可视化展示某个公司主体旗下开发了多少款应用、分布于哪些应用商店、每款应用的SDK构成统计和SDK分别属于哪家云服务商;以及按时间维度呈现该应用的SDK安装、卸载变动情况;以此监测应用对于云服务的需求所在。

图源:Fork Stack智能获客引擎产品截图

“该模式的价值在于通过精准获客的逻辑,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帮助云服务商的获客从海量线索中聚焦至5大主流应用商店的250万开发者的800多万个应用中。”何李石介绍道。

目前,FORK AI 以SaaS订阅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包含企业定制服务和个人订阅服务,在企业定制服务方面按数据量进行收费。去年已实现收入近百万,客单价30万左右,且均已再次续订。

团队上,尚处于初创期的FORK AI 不足20人,主要来自于国内外优秀云计算公司及优秀开源社区、网络安全专家等,平均行业经验10年以上。

绿洲资本投资负责人表示:“大家对消费互联网公司利用数据精准获客耳熟能详,企业服务虽百花齐放,但实际大量公司的获客还处于粗放阶段,FORK AI抓住了运用数据提升对客户需求洞察的关键。何李石出身七牛云早期创业团队的一员,拥有多年国内企业服务公司的经历以及对全球企业服务的发展之洞见,绿洲期待和有全球化视野的 FORK AI团队一起成长,赋能企业服务。”

险峰长青副总裁杨阳表示:“长期来看,在中国云服务渗透率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面,云基础设施企业的数量在未来也将持续增加,行业粗放发展的同时,上下游存在着信息极大不对称。FORK AI独创的需求挖掘匹配引擎,为客户呈现完整云服务供应链信息,帮助企业更高效以及低成本开拓市场。李石作为七牛云早期布道师,见证了云服务在国内的崛起,也兼顾国际视野,我们相信不久FORK AI会成为全球云服务领域的标配增长工具。”

华宇测速璇星科技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独家投资

0418

4月18日消息,企业级执行管理平台璇星科技于近日公布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独家投资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源合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资金主要用于产品研发,璇星科技希望能从流程挖掘角度切入,成为企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坚实底座。

执行管理系统(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EMS)起源于德国明星企业 Celonis ,该公司于去年完成了 D 轮 10 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 110 亿美元。执行管理系统由实时数据接入、流程挖掘、仿真和预测、流程日常管理和流程自动化组合而成。

具体流程是通过采集、清洗企业各个信息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日志,通过可视化视图还原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流,帮助企业从偏离标准流程的流程变体中发现问题点,华宇测速企业可据此提出改进、度量和优化业务流程。接着,系统按照建模后的预设流程实施流程自动化。

璇星科技定位为中国版 Celonis ,基于团队过去十余年在 ToB 产品研发领域积累的经验,为大型企业打造了一款数智化转型底座,可以满足企业丰富的业务流程场景和需求。现在已发布的产品模块包含数据流服务、流程挖掘、监控预警和流程自动化等。未来,还将基于数智化底座衍生出更多的产品模块。具体来说:

数据流服务:连接企业营销、 CRM 、 ERP 、财务、 HR 、物流、供应链等内外部系统,实时收集、清洗、分析数据日志,实现多维度搜索和展示。

流程挖掘:基于流程挖掘的引擎和算法,可视化还原企业实时发生的业务流程变体情况,帮助企业发现流程效能的漏洞、缺陷和瓶颈,引导企业找出改进方向,规避潜在的合规、延期交付等执行风险。

监控预警:不适合自动化操作的情况下,配置人机结合的方式,依据模型自动为相应决策人委派任务,消除潜在瓶颈,保障业务流程安全、有效运行。

流程自动化:在改进方案中,针对可实现自动化操作的工作流,通过低代码技术编排,后期依据模型自动触发流程运转,支持管理和触发其他如 RPA 等自动化工具。

璇星科技的服务价值目前已在通信行业得到初步验证,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在客户营销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执行管理系统,企业订单转化率提升至 60% ,收入增加 150% 。下一步,璇星科技计划拓展至智能制造、金融和物流行业。不过,对比 2011 年就开始探索和实践流程挖掘的 Celonis ,流程挖掘的应用在国内尚处于早期阶段,不同领域的落地成效尚未明确。流程挖掘主要面向业务环节多、流程复杂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乃至超大型企业,对比现有专业咨询公司通过定向访谈来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的做法,流程挖掘的优势表现在流程展示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实时性上。

正是这样,在市场前景方面,流程挖掘呈现积极态势。根据 Gartner 的数据,流程挖掘的市场规模在 2022 年可以达到 10 亿美元,并在随后几年保持 33 %的年复合增长,在 2025 年将突破 23 亿美元。

璇星科技“流程挖掘+流程自动化”的模式在上述基础上,侧重于使企业流程及时、专业和高效地执行业务任务,帮助企业在日常任务中提高生产力、敏捷性、效率和合规性,从而最终提升企业核心业务的关键指标,比如提高转化率、缩短发货时间、提高收入、降低成本等;技术实现上,流程自动化采用的是iPaaS集成平台方式,涉及范围更广更全面。

在团队方面,创始团队对于目标行业的 Know-How 、产品能力和大型企业咨询及管理等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丰富的经验。 CEO 胡世超曾担任 UiPath 全球研发总监,为华人最高级别高管,曾任微软总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部门首席研发经理;总裁郑智先曾是万德信息联合创始人,曾任惠普企业服务集团( ESG )咨询总监。

华宇测速工业人工智能企业「感图科技」获数亿元C轮融资

0418

4月18日消息,睿兽成长计划1期校友企业、工业人工智能企业感图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由虢盛资本领投,高通创投及博华资本持续加注。这是成立刚满四年的感图科技完成的第7轮融资,资本助力感图快速发展。

工业人工智能企业「感图科技」获数亿元C轮融资

感图科技成立于2018年4月17日,是一家专注于高端制造领域质量管控的工业人工智能企业,已建立覆盖全国的研发、技术服务和销售网络,以基于自研底层人工智能框架及技术打造的产品体系为高端制造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质量管控AI解决方案。

感图科技的多位投资人表示,科技从影响企业管理,华宇测速步步扩大到影响个人消费零售行业、服务行业,乃至于工业生产等方面,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硬件到了流量、数据,再扩展到了数据+算法+行业know-how。在信息时代投资感图科技这样一家能在深水区遨游的企业,以AI技术及相关产品/解决方案赋能全球智慧制造领域,将有望占领科技革命新高地。

虢盛资本管理合伙人谷茹表示,感图科技以AI机器人和中枢系统为核心,已经实现高端电路板全制程的覆盖,通过打通并顺利落地FPC制程产线操作智能监测、FPC SMT 全流程制程设备监控及缺陷及良率管理系统等多个解决方案,受到高端电路板各细分行业世界头部客户的信赖,证明了其创始人团队,拥有极强产品导向思维和优异工程化落地能力,看好感图科技团队未来发展空间。

高通创投风险投资高级总监毛嵩表示,感图科技致力于将机器视觉应用于高端制造领域,聚焦高端线路板行业的检测和生产环节,其工业人工智能产品在行业头部客户中广受青睐。此外,感图科技团队在小样本学习算法及光学设备集成等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化经验,高通创投一路见证了感图科技从产品研发走向客户落地,我们期待感图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更多的行业客户赋能,积极推动行业智能化变革。

博华资本合伙人卫晓安表示,凭借提升良率、改善制程工艺、改善生产流程的独特功能特性,凭借平台通用性强、数据安全性好、迭代能力高的显著产品优势,华宇平台注册地址感图科技已经明显具备辅助管理人员优化决策,提升质量管控智能化水平等核心价值,在多个落地案例中受到客户好评,证明了该类产品具有高适应性和强技术壁垒。

谈及融资后的发展规划,感图科技CEO朱磊表示,以高端电路板领域为切入点,感图科技的AI+制造业产品体系,已经延产业链上下游向泛半导体及新能源等领域拓展,以更完备的产品体系规划,扩大检测环节覆盖,逐步赋能人,机,料,法,环,测全流程,目前获得了行业龙头企业以及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认可。感图科技期待在疫情过去后的更远未来,以全流程赋能高端制造业,携手更多合作伙伴步入工业智慧制造的未来。

华宇测速00后兼职大学生:靠爱好赚钱,走出校园前已月入10万

0418

你是在什么时候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

一些00后们把这个时间提前到了大学。当职场社畜还在为薪资焦虑的时候,一些身在象牙塔的大学生却靠着超出同龄人的技能加身,实现了小小的财富自由。

去年8月,#00后大二学妹拍段子月入70万#冲上微博热搜,阅读达到4.6亿,大家发现,现在的年轻人考虑赚钱的时间越来越早,赚钱的思路也越来越灵了。

摄影、写作、化妆甚至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口才表达,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某个致富点子的起源。相似之处是,在消费升级和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多样商业模式下,他们找到了借力点,并行动了起来。

去年年底,在一场关于“未来10年你所在领域最具突破性或最有意思的变化?”的探讨中,科幻作家、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向后浪研究所提到一个她的判断:“在教育方面,未来学生还是会正常上学、高考,只不过有些人在高考之前,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了。有人可能12岁的时候就在网上学习如何去做动画师,16 岁就开始在一个顶级动画公司实习了。然后他还是正常上高中、参加高考,但报考学校的方向就更明确了,会更贴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去学习。”

确实,年轻人已经开始这么干了。

后浪研究所找到了4位靠爱好赚到第一桶金的大学生,他们讲了讲各自在大学期间的生财之道。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足够敏锐和清醒。

当“谈恋爱不如搞钱”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日常调侃,华宇平台注册地址他们的故事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独有的,灵活的头脑和对于财富的巨大渴望。

“做短视频月入10万,

但我知道那是不稳定的”

6.7,美妆博主,

大四将毕业,月入10w-12w

我觉得我赶上了好时候,我的前两条视频,随便发发日常就爆了。

视频讲的是“作为大学生,双十一时在学校大买特买,结果因为疫情隔离在家,无化妆品无生活费,拮据度日”,没想到浏览量蹭蹭就上去了,当时我特别惊喜,这条视频在抖音有将近17万点赞,4万多条评论,难道这就是流量吗?看来是引起大家共鸣了。

很快就有公司问我要不要做直播,是在家里播不用去公司,那时候是20年7月疫情在家,我想着反正也没事,就开始在平台上直播。

当时的直播类型就是和观众聊天,靠礼物拿钱,每天播四个小时,一个月要播20天,其实还挺辛苦的,每个月几乎就是公司的保底薪酬,2000-3000左右。播了两个月,我感觉做直播真是没什么意思,就想把重心再放到短视频上,我自己本身就对化妆这些东西很感兴趣,就走了美妆这个赛道。

我的视频内容几乎都是有关“美妆、宿舍好物推荐”的,在找选题的时候我会想“粉丝对什么东西好奇、他们需要什么、想看什么”,然后在各种购物平台搜罗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果用着不错就会在视频里去推荐。

我清楚自己的粉丝群体大多是我的同龄人,就努力把“亲民、贴近生活”这个标签打好。

6.7在视频中介绍产品

当我接到自己的第一条广告时,当时特别开心,想着自己的流量终于可以变现了。那时候我也不懂推广的行情,就索性说随便给吧,产品商就给了我50块钱。当时的想法就是“有人来找我做广告给我产品我就已经很感激了,其他的无所谓”。

我的大部分视频时长会控制在1-2分钟,可能看上去拍拍剪剪就完成了,但实际上从确定选题、构思视频、后期修正再到发布是一个很耗费心力的过程,要考虑这个视频怎么去拍才能让人想看,怎么说话才能让大家喜欢。

有人说博主是“自由职业”,做了才知道“自由职业”根本没有“自由”。

我的生活中一直都是有工作的,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会想“拍条视频怎么样”,即使是在刷短视频,可能别人会把这个当作消遣放松,但我看视频会想“这条视频为什么会火,我能不能拍”这种类似的问题,就很像一种职业带来的习惯,而不是刻意养成的思维。

目前短视频的变现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个是直播带货,第二个是短视频的广告植入,第三个是线下探店拿佣金。我的变现方式主要还是依靠短视频的广告植入,目前我的粉丝量是40万,单推的广告报价在2.8万左右,合集会在6000-9800,目前我的月收入会在10万-12万左右。

从2020年到现在,我做博主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两年了,累计了300多条视频作品。回顾已经过去的时间,我好像没有所谓的低谷和重创。看看自己现在赚的钱,再看看正常上班工作赚的钱,我怎么可能会觉得累呢?

我觉得日常的辛苦都是应该的,和品牌方合作也是一样,甲方出了那么多钱,我甚至觉得他们提什么内容要求都算不过分。

对于视频的播放量、点赞、评论这些东西,之前的自己会每发一条视频之后一直刷新看,但现在我基本不会怎么管了,毕竟平台的限流和大众的喜好我是无法去改变的。做短视频后,我慢慢变得比从前更自信,来找我互动的粉丝更多了,自己的化妆技术也进步了不少。在大众的注视下,人在各个方面的进步都会很快。

与其重视自己付出了多少,不如在乎自己得到了什么。

短视频让我实现了基本的财富自由,可能从前买一个东西会货比三家思来想去,现在就是“想买的就可以买”。不过我到现在还是没有碰奢侈品,因为我一直都觉得依靠广告赚的钱是不稳定的,可能现在花完了以后就没有了。所以说能攒着还是要攒着,消费的自由也是有局限的,要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

我目前大四在读,毕业之后我会选择继续做短视频,这是一条我认为很合适自己,并且确定可以坚持下去的路。短视频是风口,这个是大家的共识,错过了怪可惜的。

我也在考虑,如果有一天账号做不下去了该怎么办,我大概会选择去做幕后,或者是开个公司来带像我一样的大学生,感觉一群姐妹一起聊美妆做视频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

“边玩边赚钱,从高中到大学,

我经历了剧本杀行业的内卷”

李蜥蜴,剧本杀DM,

大二武术专业在读,月入3k

17岁的时候,我就和两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剧本杀店。

那是2018年,我还在读高中,当时《明星大侦探》挺火的,一部分人被带起来玩线下剧本杀,我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凑了10万块钱,在天津找了一个门店做起了剧本杀。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觉得这算是个机会,年轻也不怕试错。

我的情况可能和普通高中生不太一样,我是体育特长生,自己在外面住又不想跟家里要钱,就想着可以自己做个什么生意。那时候我一边要兼顾训练、比赛,一边要顾着店里的事情,而且当时我是未成年,办事情还是有些麻烦,后来上了大学,我们几个的想法有点分歧,就把店关了。

现在在北京,我找了一个地方继续做剧本杀DM(Dungeon Master的缩写,在剧本杀里充当“主持人”的角色)。

店里的氛围特别好,有车我就会带一带(“车”是指剧本杀游戏组建的队伍,与“组局”类似),没课的时候也会到店里去和大家一起玩。比如要扮演一下NPC,大家会集思广益一帮人一起上,如果剧情需要说方言,我们还会提前练一练。

现在我每周去三四天,工作强度也不是很高,学校和店里的事情可以兼顾得过来。一个月到手3000块左右,还是挺好的,在生活上是够用的。

我觉得做这个职业最需要的还是耐心,自己知道问题的答案,但又不能直接说出来,要慢慢等这个人去猜,还要把握整场剧本进行的节奏。

推一个本通常要花费四个小时的时间,有的要更长,让我一动不动在椅子上坐四个小时都很难受,何况又需要跟着玩家的思路进行引导、调动,老板会要求我们有70%以上的跟车率(跟车指DM伴随玩家推进剧情),这个过程又费体力又费脑力。

做DM就像是一个服务者,我的任务就是帮助玩家去提升游戏体验,不能光顾着把剧本的流程走完,我作为一个组织者更重要的是要照顾到玩游戏的人,他们玩得开心才是好的,毕竟大家都是花钱买体验。

客人和你接触得越多,越容易去评价你的好坏,时间长了客人会对你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有时候也会引起一些误会,比如他们正在推本,而我在旁边看手机,客人以为我在摸鱼偷懒,但其实我在看复盘做功课,别人有意见我也是无从辩解。

之前我跟店长有讨论过,是否要考虑深入一下这个行业,可以去做发行或者剧本作者。最近我也的确开始着手写一些本子,是恐怖题材相关的,虽然我有点怵恐怖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写恐怖还是挺有意思的。

一个剧本从诞生到实际开玩,剧本杀的作者至少先要写出人均七八千字的阅读体量,比如一个六人剧本,至少要把这六个人的故事写下来,再加上整体的故事框架与线索,加起来大概要有四五万字的基础文稿。

在正式售卖之前,作者要把自己的剧本想办法测试一遍,之后就可以把剧本委托给发行人员,让发行帮助去处理后期的售卖问题,其中会包含美工、营销等工作,如果有机会的话发行也会把剧本推到线上和展会,让剧本杀店商家去进行挑选。

虽然我现在依然在上学,但我从事剧本杀相关的职业已经有四五年了,能感受到这个行业在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变化。

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卷。以前大家公认的几百块钱一个本子,可能有一个人出来说我家剧本特别便宜,就带着其他家一起把这个价格“卷”起来,剧本的内容也是,越来越多的“花活”会加入到剧本杀体验中,不仅是当场要演得好,还得做好客人的“情感售后”,比如发一条短信,送一封信等等这种加深沉浸感的服务,对于客人来说肯定是内容“卷”起来最好了。

剧本杀毕竟只是发展了几年,“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会赚到钱,但整体市场都不是特别的稳定,这个行业也还在发展中,是时候需要一个官方的政策去监管这个市场,至于今后会走向哪里,越做越开还是原地踏步,这需要我们去观望一段时间。

我想等以后工作稳定有机会了,可能还是会选择开一家剧本杀店。

“写网文获得经济独立,

想让读者爽就不能一味追求文学梦想”

爱喝牛奶的猕猴桃,

网文小说作者,大二计算机专业在读,月入2k-8k

键盘敲敲打打,文字就有了生命。我不说话,只是让小说里的人物独白,或放下屠刀,或举起长剑……身未动,脑中的世界却已呼风唤雨。

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写网文小说了。当时我看完了作者江南的所有书籍,并试着学习和模仿。

我写的小说类型大概有两类,一种是玄幻,类似《斗破苍穹》那种,第二种是娱乐小说,主角是明星的娱乐圈文。

其实我的读者很少,但依然能达到基本的经济独立,我觉得“写网文”算是目前为止一个上升渠道还没有那么难的赚钱方式,而且写作是一种可以成就终生的技能。

小说平台计算分账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是分成、保底、买断这三种。分成就是收益按比例分配;保底是网站看好你的书,愿意提前给你支付一些费用,如果后期的收益超过了原先支付的费用,那额外的收入网站也会额外分你一半;买断很简单,你的书籍版权完全归平台所有,后续再没有其他的收入。很多小说作者和平台打官司也是因为“买断”,小说本身及IP衍生的相关收益远远超过了当时平台出的价钱,就会导致这些经济纠纷。

高考之后的暑假,我靠写网文的收入基本可以达到月入2000-3000。现在大二在读,我的月收入会在2000-8000这个区间浮动,因为我现在水平不高,主要是堆量。

作为一个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我的课业并不轻松,每天三到四个小时的写作,虽然给我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但也让我几乎失去了娱乐消遣的时间,可能宿舍里别人在打王者,我却要在电脑前码字。学习、写小说、娱乐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我到现在也没有掌握得很好。

有时候我会自我怀疑,我到底能不能写好小说。好像只差那无形的一步,就把我和“月入过万”隔开了,这个也是目前让我非常苦恼的地方。

写网文并不适合追求文学梦想,在网文环境里,读者没有耐心去看一些深刻的东西,这并不怪他们,因为他们本来就只是想要汽水,我们又怎么能以中药更健康为名来强卖给他们呢?

读者想要的很简单:就是爽感。

怎么才能让读者爽,而不是只爽一下就不看了?我用三四年的写作经验总结出了三点:期待感、满足感和节奏。

打个比方,小说的故事主线就像一根胡萝卜,最开始我要让读者看到我抛出的胡萝卜,读者感兴趣了,想得到我的胡萝卜,这就是引出期待感;而我把手中的胡萝卜给到了读者,这就符合了读者看文的满足感。与此同时要让大家去认同这根胡萝卜,认同故事,读者才会共情继续读下去。

但我不能直接把这根胡萝卜给读者。直接给?他们就会失去接下来的兴趣。一直不给?他们会有疲倦感。所以要适当“勾引”,让读者尝到一点胡萝卜的味道,让他们知道,这根胡萝卜是好吃的,这样子他们才会继续看下去,这就是写文的节奏。

最近比较火的是历史文小说。在我看来它火的主要原因不是大家喜欢年代感和历史感,而是因为“历史和年代”是广大读者都有的共同认知。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唐太宗很厉害,但如果我们的主角穿越到了唐朝,并且帮助唐太宗完成了一些历史上的小遗憾,读者就会通过主角的成就感来获得愉悦,这就恰好在读者的爽点上。历史小说和年代小说有这样题材上的优势,就是作者不再需要费尽心思地去创建一个世界。

坚持写了五六年的网文,我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变化。从前只是单纯享受写小说的过程,但现在不得不去考虑一些现实问题,我毕业之后该怎么办,该去做什么?

我会把写小说始终当成自己的副业坚持下去,但不会只做这一件事,我至少要有一份主职工作来确保自己未来的生活水平。

网文市场很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也越来越浮躁,比如某个小说网站的书,基本写到三四十万字后,就会交给枪手。很多已经成名的作者的新书已经不太能跟得上现在的市场了,“大神”尚且在啃老本,又何况是我。而且,如果自己真的全职写文的话,就会越来越脱离生活的本质,写作的素材也会少,这对写作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从玩摄影到成立摄影工作室,

花钱的时间都用来赚钱”

周崇明,约拍摄影师,

大三美术专业在读,月入5k-10k

我的第一台相机是索尼的6400,是一个半画幅微单。

之前我就特别喜欢拍照,在网上看很多人用单反和胶片机拍的照片特别好看,但感觉手机总是差了点儿意思,就想着自己也拿相机去实践一下。去年年初我在网上花了600块钱报了一个摄影课,家里也支持我拍照,帮助我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

本来我想去拍一些自然风光,但因为我在郑州,是内陆城市,根本也没有什么风光可以让我拍,就会拍拍日常和人物,那段时间还是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

我以前当过模特,也认识了一些摄影师,大概在去年九月份,他们开始带着我一块拍照,这种实操比线上课程给我带来的收获要更多,拍照这种东西要自己去感受才行,实践才能出真知嘛。

我会在小红书、抖音上po出一些我的作品,一些同城的人看到我的照片还不错,就会主动来私信找我约拍。我以前根本不知道怎么跟这些陌生的模特沟通,慢慢“磨”出来了之后我会去调动模特的情绪,我会去抓拍动态的他们,不要生硬地摆拍动作,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作品积累得越多,来找我拍照的人自然也慢慢多了起来,每次收费会根据服装、人数做一些调整,单套服装单人599,每加一套服装会多收400元,拍的人数增加,价钱也会涨一些。大概从去年年底开始,我的收入每个月有5000-10000元,也就没有再问家里要生活费了,也算是一种小小独立。

如今的确是富余了很多,其实之前的我还挺舍得花钱的,想买什么东西就买了,开始靠自己双手赚钱之后我反而更乐意攒钱,而且花销也会比之前少一些,“花钱”的时间都用来“赚钱”了,有时候忙得根本没有机会和朋友出去玩,自然也就省下了一笔。

不过也遇到过一些让人无语的客人。在我刚做摄影的时候有三个人来找我拍照,当时收费也比较便宜,三个人只收了600元。拍完修好图后,其中一个人说不满意要退款,照片都拍完了,华宇测速我只能把精修的钱退给他们,协商失败后他们找人在网上“挂我”,说到底还是想“白嫖”。当时的确很多人来骂,后来我也发了澄清帖,退了200块钱想赶紧息事宁人,但这时候三个人中的另外两个人不乐意了,觉得我只赔偿了一个人不公平,我也很苦恼。这种客人不多但还是存在,也让我认识到社会的复杂。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不容易。在摄影之前,我做过电视台的实习生,每天到点上下班打卡真的很没意思,身边同学会去给小孩代课,但我一想就头疼。我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以前还挺喜欢画画的,但自从我接触了摄影就再也不想画了,重心也从美术转移到了摄影上。选择一份职业,最大的前提就是自己得接受,不能觉得难熬和痛苦,不然还不如不做。

今年的二月份我选择成立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当时正好有一个亲戚的房子闲置了,是毛坯房不太好租,就把它便宜租给我了,140平三室一厅,每个月不到两千块钱。

从装修到布置,所有东西都要自己来弄。装修房子是一件特别繁琐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每天要拿二三十个快递。布置摄影景观不能像家里一样四面墙壁都贴一模一样的壁纸,但每一个房间的风格又不能差很多,每个物件的摆放也要去想,怎么弄才会拍出来更好看一些。

现在工作室的风格有蓝白居家、日系、少女、法式、复古、浴缸、生日、钢琴等等,还配了专门的化妆台和灯具。装修到三月底刚刚结束,前后一共花了两三万,不过当时没有管父母要,除了花自己的积蓄之外,还有个朋友过来投资了我一些,之后的摄影棚收益会给他分红。

我在开封上学,但工作室在郑州,有时候周末有人找我拍照,我会早上坐高铁过去拍,晚上再回去,确实会有一点麻烦,但我觉得这种程度自己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我收获的东西要大于我所付出的。

拍过很多类型的照片,未来我还想尝试一下“领证跟拍”,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一对新人从踏入民政局、签下双方姓名定下终身,到背对红墙露出结婚照专属笑容,最后刻下钢印成为合法夫妻的过程。

华宇测速那些年被王思聪盯上的公司还好吗

0418

王思聪虽然因绯闻不断与娱乐圈联系紧密,但历史上其也没少与大公司“掐架”。早在2014年,王思聪就曾在微博怒斥京东“店大欺客”,此后,共享充电宝、如涵、多闪、大众点评等行业、公司或产品都曾“中枪”,其看空的公司或产品,大多陷入困境。

许久未在公开场合发声过的王思聪,盯上了以岭药业。

4月14日,王思聪在微博转发了一条由“睡前消息编辑部”制作的视频,并配文称“证监会应严查以岭药业”。1个小时后,王思聪又再次编辑了这条微博,并删除了此前的配文。

雷达财经注意到,该视频以《世卫组织“推荐”连花清瘟,谁告诉你的?》为题,目前在微博播放量已接近900万,其中对近期媒体报道将以岭药业旗下药物连花清瘟和世卫组织的会议联系起来的现象提出了质疑。而就在报道同时,以岭药业的股价出现暴涨,公司一度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不能因为王思聪三个字眼,就随意提出疑问。”对此,华宇平台注册地址以岭药业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

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酵,4月15日以岭药业股价开盘跳水,至下午2点左右封死跌停板。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王思聪虽然因绯闻不断与娱乐圈联系紧密,但历史上其也没少与大公司“掐架”。早在2014年,王思聪就曾在微博怒斥京东“店大欺客”,此后,共享充电宝、如涵、多闪、大众点评等行业、公司或产品都曾“中枪”,其看空的公司或产品,大多陷入困境。

01

连花清瘟的“逆袭”

2022年,以岭药业无疑是资本市场中最炙手可热的明星股之一,其股价自开年以来就一路走高,至4月11日,涨幅一度超114%。相比之下,同期上证指数跌近13%,创业板指数跌近26%。

事实上,如果从2020年初开始算起,以岭药业股价至今更是翻了四倍,而推动公司股价上涨的关键,就在于其独家生产的连花清瘟胶囊。

资料显示,连花清瘟诞生于2003年的“非典”时期,并于2004年5月获准生产上市。据官网信息,其是应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研发的治疗感冒、流感的专利新药,对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积极干预”作用。

2019年,以岭药业以连花清瘟为代表的呼吸系统类中成药营收达17.03亿元,不过此时公司的股价仍低于发行价,直至新冠疫情的到来,才将连花清瘟捧上了“神坛”。

2020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将连花清瘟列为医学观察期推荐用药。经过两个月的临床治疗,连花清瘟表现出了良好临床疗效,钟南山院士也为其三次公开明确背书。

同年4月,国家药监局下发的《药品补充申请批件》显示,以岭药业生产的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被批准可用于新冠病毒性肺炎轻型、普通型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疗程为7至10天。

2022年3月15日,国家卫健委网站正式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连花清瘟第6次被国家方案推荐用于治疗新冠肺炎。

受此影响,以岭药业的业绩和股价开始腾飞。2020年,公司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了50.76%、100.95%的高增长;2021年,由于药品购买限制,公司业绩增幅有所下降,但前三个季度的归母净利润还是超过了2020年全年。

吴以岭院士的身家也随之暴涨,近几年其已成为富豪榜常客,多次稳居石家庄首富,至2022年的胡润全球富豪榜,身家已达265亿元。

在此基础上,以岭药业正在积极推动中药出海。2021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连花清瘟胶囊分别在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肯尼亚、乌克兰获得了上市许可。截至目前,连花清瘟已在新加坡、俄罗斯、加拿大、菲律宾、科威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并积极布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注册工作。

这款网红中药还曾多次出现“一药难求”的局面。一位投资者曾在给以岭药业的留言中提及,“惊闻印度连花清瘟胶囊一盒卖385块人民币”;2022年初,香港的连花清瘟也曾断货,价格最高涨至100元,而该药品的原价为28元。

02

王思聪手撕以岭药业

不过,连花清瘟在爆火的同时,外界也产生了不少质疑的声音。而此次王思聪所转发的自媒体博主“睡前消息编辑部”(下称“睡前消息”)是其中之一。

2021年6月,睡前消息在一期视频中提到,5月一家知名的科研打假网站《撤稿观察》曾指出,中国研究中药对抗新冠病毒的权威贾振华隐瞒了自己和连花清瘟药物有关公司的关系。

具体而言,贾振华在《植物医学》上发表的论文在没有进行双盲实验的情况下,明确指出连花清瘟明显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贾振华在文中曾表示自己和利益相关方没有关系,但种种迹象表明,贾振华并未说真话。

如2013年以岭药业的股票激励计划中提到,贾振华和以岭药业的董事兼董秘吴瑞是夫妻关系;以岭药业的招股书还曾透露,吴瑞是吴以岭的女儿。此外,贾振华也未承认实验项目资金来源有10.4%来自以岭药业。

2022年4月,有网友对睡前消息的说法提出疑问。网友基于近期“世卫组织报告推荐全世界吃连花清瘟抵抗疫情”的报道,寻求睡前消息的看法。

对此,睡前消息认为,中文互联网中有关此消息的两篇权威报道,都混淆了世卫组织认可中医药新冠疗效和连花清瘟防治获得可靠依据之间的关系。

“办公室的同事和我一起研究了报告文本,正确的说法是,这份报告只能证明,世卫组织中间的部分中国专家建议使用传统中医药对抗新冠病毒。”

视频的最后,睡前消息总结称:“世卫组织专家组最后得出的观点是,对于轻症和中症患者,如果目标是降低病情恶化率,中医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中医药和中药注射剂对严重病例的好转有好处,迫切需要进一步评估。整个报告正文17页,没有一个字提到连花清瘟。连花清瘟出现在引用区的第二和第七个参考文献,然而这份文献就是贾振华的那篇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视频中提到的两篇报道先后于4月6、7日发布后,以岭药业紧接着就在4月8日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称,“公司股票4月6日、7日连续2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1.90%”。

而这也是王思聪高呼“证监会应严查以岭药业”的重要原因。

“关于微博上所传的消息,请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源头,我们将对具体内容做解答。从临床试验,到具体的实验数据,再到被收入到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包括适应症与说明书,我们都有完整的证据和报告披露。不能因为‘王思聪’三个字眼,就随意提出疑问,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听听就罢了,投资者请加以甄别。”对此,以岭药业证券部工作人员回复称。

03

被王思聪“痛斥”的公司都怎么样了?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王思聪并非首次公开对某家企业发表看法。身为普思投资董事长、万达集团董事,王思聪一直保持着对市场的关注,也曾“看衰”一些生意。

京东是王思聪早期怼过的公司之一。2014年,王思聪称自己花200块买的、预计1-2天送达的电脑桌过了一周还显示在物流中,打电话过去也不给解释,并称京东“店大欺客”。不过对此京东并未公开回复,反而是在官网上推出了一个名为“公子的世界我们不懂,一张电脑桌上的烧包产品”的促销界面。

或许是心有不甘,一年后,王思聪再次向京东“开炮”,指责其泄露个人信息。“我在JD上买个组装机,第三方也不知道是脑子秀逗了还是怎么了,把我私人信息截图给发微博上了,京东也没给个说法。”这次,王思聪得到了京东的正式道歉。

2018年初,腾讯联手京东等公司以340亿入股万达商业,自此之后,王思聪与京东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其曾在明州事件后调侃刘强东与奶茶妹妹的关系,但此后又主动删除。

值得一提的是,美团也曾在王思聪个人隐私的保护上出现问题。2021年10月,王思聪在微博发文称:“这就是上万亿市值公司的安全系统吗?莫名其妙我自己的号就能被别人改绑手机?你们大众点评除了会恰烂钱做虚假分数还会点啥?”

如果说针对京东、美团还只是一些服务方面的吐槽,那么王思聪对包括共享充电宝在内的一些行业和产品则是全面地不看好。

2017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迎来历史上的巅峰时刻,街电、来电、小电、Hi电等多家公司先后拿下融资,美股上市公司聚美优品则以3亿元现金收购了街电60%的股权,并由创始人陈欧出任街电董事长。

正是这笔收购,引来了王思聪的注意。其在朋友圈中放出豪言:"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对此陈欧则在微博里晒图并回复,"街电做不成可以做公益,但希望不要因为你的情绪不让这个项目入驻万达。"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思聪的说法可能过于绝对,但大体上还是判断对了趋势。

2020年前后,整个共享充电宝赛道一度进入红利期,大额融资接连不断。彼时艾瑞咨询还预测称,中国共享充电市场规模到2028年有望增长至1063亿元;2020年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可达36.2%。2021年4月,怪兽充电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紧接着搜电和街电合并为“竹芒科技”,市占率反超怪兽充电,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享充电宝的发展却始终难逃变现模式单一、没有技术壁垒、产品服务同质化的商业模式硬伤。

在此背景下,为争夺线下商家,企业们不得不发动“价格战”,并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多轮涨价后,行业又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市监局的限价令,彻底堵死了涨价这条路线。

2022年,怪兽充电亏损,小电科技也传来裁员消息,各家公司纷纷试水充电宝之外的其他业务,或许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行业中的玩家只能艰难求生。

王思聪还曾质疑网红电商如涵控股,以及多闪、马桶MT、华宇测速聊天宝三款社交App。

2019年,依托网红张大奕的如涵控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但开盘即破发,首日股价跌幅即超30%。对此王思聪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认为,“如涵的网红孵化、网红电商、网红营销模式说白了没有验证成功,也没有证明出自己可以培养出新kol”。

正如王思聪所说,如涵再未培养出第二个张大奕,公司也错过了直播的风口,在李佳琦、薇娅直播销售额飙升的同时,如涵已经以较发行价缩水72%的股价私有化,从美股退市。而最近从如涵传出的消息则是,2021年底一名员工工作时意外猝死。

同样是2019年,王思聪怒斥马桶MT、聊天宝和多闪“是垃圾,没有机会”。而这三款产品背后分别站着快播创始人王欣、锤子科技罗永浩和彼时如日中天的抖音。

面对王思聪的硬怼,三家产品并未“争气”地坚持下去。主打匿名社交的马桶MT上线两天就在各大平台下架;主打聊天赚钱的聊天宝团队很快就地解散,裁员90%;主打短视频社交的多闪虽然仍在苦苦支撑,但易观千帆数据显示,其月活已从刚推出时的2000万以上,降至如今的250万以下。

不过,王思聪在看公司方面,也吃过不少教训。其投过的乐视体育、熊猫TV、香蕉娱乐,均让普思投资损失惨重。

事实上,与此前的“犀利”相比,近两年王思聪的话已经少了很多。有豆瓣网友曾对王思聪发布微博数量和内容进行过统计,其自2010年注册微博后,共发出1474条微博,这样的活跃一直持续到王健林在2019年卖掉万达商场。

自此之后,王思聪清空了自己曾经张扬叛逆的微博内容,并把简介改成“为人低调的网红小王”。目前,王思聪的微博仅半年可见。

遭王思聪“手撕”的以岭药业,将遭受多大影响?未来王思聪还会“瞄准”哪些公司或企业?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华宇测速芯片产业的2024年

0418

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2019年,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加持下,人们对于2022年充满了无限期盼,那时候的人们应该不会想到,美好的2022年会变成恐慌的“20饿饿年”。显然,当前的我们处在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除了不断反复的疫情,贸易冲突、全球变暖、数字化转型以及战争的阴影,都让未来充斥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2024年会变成怎么样,我们无法预测,但是不管人类社会的未来如何“神秘莫测”,科技却依旧在按部就班的发展。2024年,在这个摩尔定律被提出的第59年,全球芯片产业又将呈现怎样的局面?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摩尔定律能否“枯木逢春”?全球是否依旧在“芯荒”?

纳米的终结,埃米的开始?

对于芯片产业来说,最受关注的当属未来先进制程应该如何发展,华宇测速是向着埃米时代迈进,还是会有一匹黑马半路杀出,如同光刻机的“湿刻法”一样,扭转关键局面。当然是否会有黑马杀出,笔者没有预知能力,故而无法告知,不过可以说一说2024年芯片产业以及行业巨头们在先进制程领域可能的进展。

先说芯片产业整体的情况,到了202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或许正在为进入埃米时代马不停蹄得研发相关材料、设备。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去年公布的未来十年技术蓝图可以看到,他们预测2025年后,晶体管微缩化进入埃米尺度,2025年A14、2027年为A10、2029年为A7(注意,这里的A代表的是Ångstrom,1纳米等于10埃米)。

换句话说,2025年后先进制程将进入埃米时代,那么2024年或许就会成为芯片工艺制程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年,在那一年,纳米时代也许即将迈入终结,而那时候的巨头们是否早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ASML

无论先进制程如何发展,光刻机总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一环。埃米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光刻机也要升级下一代的高NA(数值孔径)标准,现在的0.33 NA已无法满足,0.55 NA才是3nm之后的工艺必备的条件。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2024年ASML两款0.55NA 光刻机都有望实现交付。华宇平台注册地址根据ASML的路线图,用于工艺研发的TWINSCAN EXE:5000在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出货,每小时可生产185片晶圆。而用于量产的第二代High-NA光刻机TWINSCAN EXE:5200则会在2024年底出货,每小时可生产超过220片晶圆。

与前最先进的0.33NA平台相比,下一代EUV 0.55 NA平台具有更高数值孔径的新型光学设计,允许将芯片缩小1.7倍,分辨率从13nm升级到8nm,可以更快更好地曝光更复杂的集成电路图案,同时密度增加2.9倍,全面支持3nm以下乃至埃米级工艺节点。

英特尔

笔者这里先聊英特尔,一方面,上述提到的ASML最新款光刻机,英特尔是新一代NA 0.55首台光刻机的用户;另一方面,去年7月,英特尔在公布了最新的制程工艺和封装技术路线图的同时,明确表示,计划于2024年发布“20A”工艺,正式进入埃米时代。

当时消息显示,英特尔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发布采用RibbonFET全新晶体架构的英特尔20A,2025 年则会量产采用PowerVia技术的 18A 工艺。不过,近期英特尔提前了第二代“埃”节点的时间,预计2024 年下半年就可以开始制造英特尔 18A节点。

据英特尔称,18A 开发进展顺利,研发业务现在处于或领先于所有开发里程碑,有信心在 2024 年底而不是 2025 年开始制造基于工艺节点的产品按照最初的计划。

这意味着,在2024年一年时间中,英特尔将发布Intel 20A和Intel 18A两款先进工艺。此外,英特尔还表示,2024年的Intel 3工艺节点将正式超越台积电,成为晶圆代工技术最好的公司。

可以说,英特尔在先进制程方面雄心勃勃,2024年或许也将成为其重回半导体龙头宝座的关键一年。

台积电

在先进半导体工艺上,台积电目前是无可争议的老大,虽然此前传出其在3nm工艺良率方面存在困难,但是从最新消息来看,台积电决定如期在2022年推动3纳米芯片量产。

3nm成功量产后,目光自然将聚焦在2nm上。在2020年的时候,媒体大多报道台积电2nm预计2023中下旬试产,2024年就能步入量产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2nm的量产时间也开始变得“飘忽不定”,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哲家在去年10月回答有关台积电2nm工艺的问题时曾表示,他仍然有信心该公司的 2nm 制程将于 2025 年进入量产。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

总的来说,无论台积电的2nm是2024年还是2025年量产,可以肯定的是,在2024年的时候离量产应该只差“临门一脚”了。

三星

三星是目前唯一一家可以和台积电在先进工艺上一教高下的企业。根据三星此前的计划,3nm工艺分为两个版本,其中3GAE(低功耗版)将在2022年年初投入量产,3GAP(高性能版)则会在2023年年初批量生产。而2nm工艺,三星高管曾表示会在2025年量产。

不过从近期的消息来看,三星3nm制程的进展并不顺利,前有相关专利缺乏,后有制造技术泄密。外媒semianalysis在去年6月表示,尽管三星围绕3nm节点进行了大量营销和炒作,但它看起来越来越严峻,因为对于商业代工合作伙伴来说,3nm节点现在看起来像是推迟到 2024年。

从目前来看,2024年,三星是迎来3nm的量产,还是2nm的试产还是未知数。

晶圆厂“遍地开花”

近两年芯片短缺之苦,想必已无需多言,相机离谱般的涨价,笔记本漫长的交期,新能源汽车的减产等都与缺芯息息相关。为了尽快走出产能不足窘境,全球半导体产业都卯足了劲,纷纷加入扩产行业。

根据Ajit Manocha的统计,在2020年到2024年间,总计将有25座8英寸与60座12英寸晶圆厂建成,投入晶圆制造。换句话说,到了2024年,全球将新增85座新建晶圆厂。笔者在此统计了将在2022年-2024年期间投片、量产的晶圆代工厂。

2022年-2024年间投片、量产的晶圆厂/产线

粗略统计,2022年-2024年期间将有12座晶圆厂,1条台积电南京新产线投片、量产。从工艺制程方面来看,成熟制程的晶圆厂最多,有8座,其中又属28nm制程的晶圆厂数量最多;5nm及以下的晶圆厂有5座。

从地区上来看,亚洲地区以成熟工艺为主,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此外台积电在日本也有一座新建晶圆厂。台积电熊本晶圆厂涉及的工艺制程较多,从刚开始宣布的22/28nm,到后续增加了12/16nm FinFET 工艺技术。而先进工艺则集中在美国,除了台积电Fab 20 晶圆厂在中国台湾竹科宝山外,其余4座都位于美国。

美国这几年对芯片制造产业的心思属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了缓解半导体制造焦虑,美国正式通过了52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并积极邀请企业在美建厂,除了表格中提到的外,格芯在去年7月宣布将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纽约州马耳他市附近建造第二家工厂。德州仪器也曾宣布计划于202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北部谢尔曼开始建造新的12英寸半导体晶圆制造厂,并有可能建设多达四个晶圆制造厂。

从企业来看,台积电的数量最多,有4座新建晶圆厂以及南京的新建产线,其中Fab20工厂将分为4期厂房逐步动工,前2期厂房预估会在2023年下半年完工并展开装机作业,2024年下半年可望进入量产阶段,2nm工艺4期厂房全部完工量产要到2025~2026年,总月产能将逾10万片规模;

中芯国际其次,有3座新建的晶圆厂,都为成熟制程,虽然上海晶圆厂未公布投片时间,但是从开工时间来看(2022年初上海临港项目已破土动工),在2024年之前投片概率很大,所以笔者将其列入其中;

英特尔则有2座,其在德国马德堡新建的两个新工厂预计2023年上半年开工,2027年量产,所以笔者并未统计进去;三星、联电、力积电各一座,其中三星在美国的工厂虽然是5nm制程,但此前也有消息传出,三星规划要在2026年将3nm GAA制程引入美国厂,打造全美国最先进的晶圆厂,虽然是否会引入3nm制程还未确定,但有英特尔两座2nm工厂在,“打造全美国最先进的晶圆厂”这个愿望应该是无法实现了。

供不应求or供过于求?

从2020年“缺芯风波”来袭,业界对于芯荒何时能解就做出了很多的猜想,在去年年底,半导体行业观察曾在一文中,整理了产业链上企业对于缺芯的看法,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大部分企业认为芯片危机持续到2022年。但到了2022年,反复的疫情、俄乌战争的阴影、地震、晶圆厂污染等各种意料之外的天灾人祸,以及不断拉长的交付周期,让这场芯片危机看起来“遥遥无期”。

那么,到了2024年,全球的芯片产业又将呈现怎么样的局面?是持续供不应求,还是在晶圆厂陆续扩建后,开始供过于求?芯片价格又会不会在此影响下开始大幅降价?

其实从去年巨头们疯狂砸钱扩建开始,人们对产能过剩的担忧就未曾停止过。而近期绿到发光的半导体股票以及接连不断地上市当日就破发的半导体新股,更是让人不禁怀疑,芯片产业是否即将入冬。

ICinsights预测,半导体世界持续强劲的销售增长可能会在 2024 年碰壁。2024 年将是市场的下一个周期性低迷期,2025-2026 年将恢复增长。此外,其还表示,半导体领域已经出现裂痕,随着新工厂的上线,28nm 制造节点明年可能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

从上文的图表中也可以看出,厂商们在成熟制程方面资本支出较大,扩产较多,以台积电为例,台积电在成熟制程领域的资本支出高达 20% 或约 90 亿美元。随着亚洲产量增加,芯片短缺将在 2022 年略有缓解,成熟制程的芯片供应将大幅增加,但高端芯片将依旧短缺。

大众汽车CFO Arno Antlitz 近日在接受德国日报 Boersen-Zeitung采访时表示,半导体芯片供应虽然瓶颈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开始缓解,明年产量将恢复到 2019 年的水平,但这不足以满足对芯片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结构性供应不足可能要到 2024 年才会自行解决。

由此可见,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到2024年,大部分芯片供应应该已恢复正常,但是先进制程领域的芯片或许仍然供不应求。至于会不会引起芯片价格大幅下降,第三方调研机构Knometa 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球晶圆产能报告》则预测,尽管近期半导体晶圆工厂在大幅提升产能,并可能在2024年导致一部分半导体产品降价,但不会导致整个市场的大幅降价产生。

写在最后

未来的世界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是我们当下唯一可以确定的。谁也无法保证,2024年是芯片产业的“春天”还是“冬天”,面对越来越多的黑天鹅事件,唯有拥抱长期主义,以不变应万变,才是这个多变时代的生存指南。

而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或许如何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才是关键。SIA曾分析,如果中国大陆在未来三年保持 30% 的复合年增长率,并假设其他国家/地区的产业增长率保持不变,到 2024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年收入可能达到 1160 亿美元,超过 17.4 % 的全球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和韩国。但显然,在美国不断加大的芯片制裁力度下,中国大陆半导体企业身上的担子也将愈发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