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0609
据36氪报道,跨境独立站营销服务商 QuickCEP 于近日完成数千万人民币 Pre-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复星锐正领投,老股东初心资本跟投,源合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天使轮投资方为大观资本。据了解,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和跨境行业人才招募。
QuickCEP 上线于2021年,隶属北京快牛智营科技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公司专注于为跨境独立站提供面向海外用户的 SaaS 营销工具,主要通过客户数据平台、导购机器人、营销自动化,触达独立站用户的各个购物节点,以提升消费者转化率。
据了解,快牛智营创始人兼 CEO 陈光先生曾任容联七陌 CEO,此前负责的云客服项目为纽交所上市公司容联集团重要事业板块。2021年开始,陈光先生与多位前容联七陌高管探索跨境营销赛道,并成立 QuickCEP 项目。
2021年,亚马逊封店、打压站群、PayPal 封号等风波后,DTC 品牌出海再次被推到风口。不同于平台卖家,DTC 品牌对流量获取及用户运营有着更高的要求。
早期红利时期,独立站卖家可从 Facebook 等平台以低价获取巨量流量。然而,进入2022年后,第三方数据逐渐失去了原有价值。陈光谈到:“过去一年,被称为移动广告史上‘最动荡的一年’。iOS 14.5正式发布后,苹果手机的广告追踪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Facebook 的营销效果打了一半折扣。”
因此,更合规、安全的第一方数据成为了 DTC 品牌更为重视的数据资产。品牌通过广告投放等手段将流量导入独立站后,站内运营成为了留存用户、提高转化率、打造品牌的重要策略。
对于独立站而言,QuickCEP 等营销 SaaS 的作用在于,消费者进入网站后,智能导购机器人可通过优惠券、产品讲解等降低网站跳出率;同时,洞察消费者 CDP 能够迅速形成客户画像,进行精准产品推荐。
以美妆产品为例,QuickCEP 可通过智能导购与消费者进行对话,了解消费者的肤质、年龄段、性别、预算等,从而进行个性化产品推荐,并提供对应的优惠折扣,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
此外,QuickCEP 接入了邮件、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 等互动渠道,独立站卖家可通过营销中心,设置自动挽单、营销邮件等运营动作,在合适的节点触达消费者,以提升复购率。
当谈到公司的差异化优势,陈光认为 QuickCEP 相较于同类产品的区别在于:
在技术层面,导购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相关产品需要大量硬科技,包括大数据架构、图计算、数据清洗、机器学习等,QuickCEP 团队在此前项目中已积累丰富的技术经验。
在应用层面,过去的项目中,QuickCEP 团队服务过上万家企业,覆盖头部、腰部、尾部企业,对于客户需求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具备更完善、流畅的客户成功服务。
在市场层面,QuickCEP 接入了 Shopify、Shoplazza、Shopline、WooCommerce 等平台,拥有不错的自然客户流量。此外,团队积累了丰富的 ToB 产品市场营销经验及打法,对于不同规模的客群都有一定的获客优势。
谈及未来战略方面,公司表示 QuickCEP 现已在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厦门、成都等城市布局服务中心,计划将服务能力辐射至全国。此外,公司也有志在未来成为一家国际化的 SaaS 企业。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陈渝津,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3695.shtml
0609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8日消息,近日,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南京宽能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宽能半导体”或“公司”)宣布完成超2亿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和利资本领投,渶策资本、云启资本、国中创投资本、毅达资本、金浦投资、亚昌投资、君盛投资、富华投资共同参与投资。
根据 Yole 预测,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将是碳化硅功率器件最主要的应用。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提升,碳化硅功率器件在电机驱动、OBC、DC/DC等部件中的应用还将为其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全球电动汽车领导者特斯拉已在Model3上使用碳化硅MOSFET作为其马达逆变器解决方案,以取代传统硅基IGBT。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上碳化硅MOSFET的需求量将远超于碳化硅二极管,无法生产高良率碳化硅MOSFET的器件厂将失去市场。而器件制造作为碳化硅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对产品的良率和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宽能半导体成立于2021 年 11 月,公司核心团队包括多名国际一流的碳化硅半导体工艺和制造专家,掌握碳化硅器件全工艺流程核心技术,并具备20年以上相关产品量产经验。公司首条产线落地南京,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是国内最大的碳化硅半导体晶圆厂。
宽能半导体深耕功率半导体器件代工领域,为国内外半导体设计公司和IDM厂商提供高良率、高品质且具竞争力的产品。公司的自有标准工艺平台可协助客户迅速导入量产,促进工艺技术迭代。同时公司支持新产品开发,提供客制化工艺服务。公司同时具备沟槽型MOSFET工艺。由于目前全球可量产的碳化硅沟槽结构高度稀缺,仅有ROHM的双沟槽结构、英飞凌的半包沟槽结构、日本住友的接地双掩埋结构,器件结构的技术壁垒将为公司产品带来成本和性能上的优势。
和利资本合伙人曾国益表示:“碳化硅赛道发展较晚,全球范围内具备碳化硅产线规模量产经验的人才非常稀缺。宽能团队源自于全球数一数二可以规模量产全系列碳化硅器件的代工厂,核心骨干皆具备20年以上的代工厂产线经验以及10年碳化硅产线量产经验,并实际作为核心团队走过从0开始到工艺建立、可靠度提升、良率提升到大批量量产出货全流程,掌握碳化硅工艺与材料Knowhow ,可以快速建立起具备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化硅器件代工厂。”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3697.shtml
0607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6日消息,「数垚科技」获数千万元首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沙江创投领投,真格基金、红杉中国跟投,源壹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主要用于ICT@Site机构数字化临床试验一体化平台的迭代开发,市场推广和人才招募。
数垚科技成立于2021年7月,创始人何国平曾任某上市公司医疗业务总经理,管理上千人团队,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深耕20余年。目前,数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研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体系,核心成员在医疗行业平均工作10年以上,累计服务过1000多家医院,熟悉医院业务及管理体系。
数垚科技开发的ICT@Site平台解决方案,立足在医院端,包括机构综合管理系统、试验电子病历(研究病房)系统、申办方综合服务系统、受试者招募及全程服务系统等四大模块。“此前我们的团队在智慧临床、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患者服务等维度,都为医院提供过全方位的服务,所以团队对医院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医疗业务、临床研究、质量监管到财务费用流转等核心元素都非常熟悉。”何国平表示基于过去业务领域的积累,数垚平台能够将医院临床试验研究中涉及到的复杂元素、场景,流程,角色通过知识体系抽象,形成规则定义和参数的标准配置,用软件工具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首先,将临床试验整个过程环节中不同工作内容抽象成基础服务,如立项服务、伦理服务、试验医嘱服务、财务服务等;同时按照不同业务场景,将多个服务模块进行“组装”形成业务服务矩阵;根据不同项目需求,利用服务矩阵聚合为研究者、CRA/CRC、护士等不同业务角色,提供个性化的业务工作站,辅助各角色在临床试验全流程中高效完成工作。
除了为医院和研究者提供便捷工作台外,数垚能够为临床试验申办方提供怎样的价值?何国平总结为:在合规的前提下、应用数字化技术节省临床试验成本、缩短临床试验周期。首先,数垚构建了包含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EMA等监管部门关于临床试验的相关法规库,并针对合规性要求建立辅助决策系统,用以辅助临床试验过程中的自动化合规性审核;
第二,用数字化工具取代昔日CRC到院手抄临床数据、CRA高频出差监查等传统方法,将需投入大量人工的环节通过系统解决,自动采集数据、监管流程不仅能够减少人工投入,还能缩短相应周期。
基于能够为申办方带来的系列价值,在商业化方面,除了为医院搭建数字化系统、获得软件收益外,数垚还将拓展为申办方提供业务和数据服务,如远程监查、受试者智能筛选、受试者远程服务等,获得相应增值服务费。
在相关工作基础上,未来数垚也将尝试挖掘临床试验中大数据的价值,包括与研究者合作挖掘学术价值、全链条数据追溯带来的监管价值、以及商业方面,申办方可将真实世界证据,作为药物适应症拓展审评中的补充证据。
2022年2月启动推广后,目前数垚进入合作的有近10家医院、还有10余家准备合作,其中既包括top100的三甲医院,以二三期临床试验为主,也包括中等规模市属医院,主要以生物等效性、一期临床试验为主。未来针对不同医院,数垚也将提供相应的商业服务模式。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3531.shtml
0606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30日消息,高可靠光纤通信芯片及配套产品、技术服务提供商——北京国科天迅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国科天迅”)完成2.2亿元B轮融资,由建元基金、尚融创新、天迅同智、天迅同载、天迅同益、新动能基金、航动国鼎、国科鼎智、博华投资等共同投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公司批量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新技术研发、车载以太网芯片流片、设备采购及生产线投产。
国科天迅于2015年成立,其创始团队孵化于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公司专注于自主可控的新一代军民两用高可靠协议芯片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参与了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和重大武器装备研制任务。相关产品和技术已得到了工程应用验证,主要用于火箭、飞机、舰船、无人驾驶车辆等高可靠领域的通信和控制系统。
公司创始人房亮为中国科学院博士,曾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参与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参与制定多个行业标准,推动了我国新一代军用高可靠通讯系统发展。
据悉,国科天迅基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开展FC-AE-1553光纤数据总线技术研究,先后攻克了技术协议实现(与美国同类产品兼容)、协议芯片(ASIC芯片化)和协议测试设备等多项核心技术,自主研究开发了整套的国产配套元器件,将通讯速率1Mbps提升到4Gbps,形成了完善的系统解决方案。
以FC-AE-1553整体解决方案为核心,国科天迅通过了FPGA技术完成协议实现与验证,并推出了国内首款SIP封装芯片及ASIC塑封协议芯片。后续形成了以FC系列、数据采集系列、数据链系列的主要产品,包括FC芯片、FC板卡、FC设备、Pcle控制卡、数据链终端及测试、验证平台等,显著提升了系统通信速率和实时性指标。国科天迅的相关产品已在我国发射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载人空间站”和多个重要装备型号任务上应用,充分验证了这项光线通讯新技术的可靠性。
基于在航空航天领域对高可靠光纤通信芯片多年设计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国科天迅近年逐渐向民用高速高可靠芯片拓展,而车载以太网正是其重点介入的领域。车载以太网是一种利用有线网络连接汽车内的各种组件的物理网络,旨在满足汽车市场的需求,包括电气要求(EMI / RFI发射和EMC),带宽要求,延迟要求,同步和网络管理要求等。
针对车载以太网的高速率、实时性、可靠性、一体化等要求,国科天迅已成功研发出对标美国厂商最新产品的车载以太网PHY芯片和交换芯片,堪称国内该领域自主研制的第一梯队。其中,属于国内自主可控的首款PHY的车载以太网芯片,更获得了3500万元的国家课题资金支持。
知识产权方面,国科天迅已获得相关技术专利112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含1项美国发明专利,34项国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23项,外观专利3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2项。
此外,国科天迅参与编制的《纯电动乘用车车规级芯片系列标准》也于日前正式发布。该标准由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提出,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联合国科天迅及行业头部力量共同参与编制。该系列标准为芯片企业和Tier1/整车企业在技术层面提供了规范统一的技术依据,促进芯片行业与汽车行业的技术互通互信,为加快国产自主芯片上车提供标准支撑。
随着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智能化新型需求的出现,汽车中的电子设备变得越来越复杂,传感器、控制器和接口越来越多,带宽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中的不同计算机和域也需要越来越频繁的通信,对车内通信速率的要求大大提升,其技术演进与市场需求也将迎来进一步井喷。
据统计,2020年全球有近4亿个车载以太网端口投入使用。预计2022年,车载以太网端口总数预计将高于所有其他以太网端口总数,总体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目前,国科天迅正在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北汽新能源、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开展研发项目合作。同时,国科天迅与长春一汽合作的车型也正在测试当中,预计不久后即将面世。
未来,国科天迅将以“打造中国芯”为奋斗目标,继续参与各领域芯片标准制定,以领先技术方案和丰富工程经验,建设芯片产业创新生态,补齐国产芯片技术短板,实现我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安全可控和全面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成为全球芯片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
0602
今天,2022年6月1日,威马终于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海通国际、招银国际及中银国际为其保荐人。威马汽车创始人、CEO沈晖与王蕾夫妇持股30.82%,“控制表决权30%以上”;雅居乐集团持股6.46%,百度持股5.96%。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威马汽车累计交付电动汽车83485辆。其中,2021年全年累计交付44152辆电动汽车,实现了96.3%的同比增长。过去四年间,年复合平均增长率超过100%。重点财务数据显示,威马汽车2020年总收益达34.46亿,同比增长63.3%;2021年总收益达63.64亿,同比增长84.7%。2021年,威马汽车单车毛利率为-5.1%。年内亏损从2019年的41.45亿元增至2021年的82.05亿元。
但是招股书的提交,掩盖不住威马从创立至今的诸多隐忧。
“公司没钱了,总部大楼还欠着几千万的物业费。”一位威马员工向钛媒体 APP 说道。
上海市青浦区中建锦绣广场一号楼便是威马的总部大楼,沈晖的办公室在19层,那也是视野最好的顶层。一层大堂还摆着威马的新车型M7,来访者们多半愿意在宽敞的大堂里与这辆迄今为止威马最具设计感的车型来一张合影。
现在威马拖欠了这栋大楼的物业费,发出那句感慨的威马员工发现自己服务的这家造车新势力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
01、难以推开的 IPO 之门
“威马一直没有放弃冲刺 IPO”,一位接近威马的人士向钛媒体APP说道。
与威马起步时间相差无几的“蔚小理”都已经在港、美两地上市,蔚来甚至已经完成了在新加坡的第三次上市,而曾名列“四小龙”梯队的威马却一直在 IPO 门外徘徊,直至6月1日才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在小鹏、理想赴美上市的 2020 年,威马也曾筹备科创板上市,立志成为“科创板汽车第一股”,但最终止步于递交上市材料的阶段。
据外界猜测,威马冲刺科创板 IPO 受阻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威马的股东构成过于复杂;二是当时威马与吉利的诉讼还在进行当中;三是威马的财务数据不理想以及核心技术含量较低,研发投入营收占比不高,恰逢科创板在 2021 年 4 月开始对 A 股 IPO 审核全面从严,对企业的科创属性提出更高要求,较往年更好的门槛将威马拒之门外。在此次威马向港交所提供的招股书中显示,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威马的研发费用分别为人民币8.928亿元、9.921亿元及9.812亿元,分别占同时期总收入的50.7%、37.1%及20.7%。
沈晖曾在2021年7月对钛媒体APP表示:“公司没有掉队,新造车的上半场才刚刚开始。”对于2021年上半年威马在市场上的声量小于友商的问题,他认为原因在于申请科创版上市处于静默期导致。彼时的沈晖对于IPO的时间表示“不好预测”。
对威马而言,此时在港股进行 IPO或许是最后的自救措施。于内,威马资金压力持续吃紧,难以支撑大规模生产支出,且核心团队的利益无法保证;于外,威马需要给股东和资本交代。据内部人士透露,威马资金已经十分紧张,目前也已经锁紧了大部分财政支出,砍掉了很多研发费用、营销费用以及固定支出。
但是从威马近年的发展来看,销售数据并不理想,技术能力也不突出。在二级市场一片低迷的当下,资本对新能源汽车车企的热情已不如从前,此时上市极可能面临破发风险。
02、一次“误判”的转折
威马最辉煌的时候也是由盛转衰的开始。
威马首款产品 EX5 下线是在2018 年 3 月,当时其已完成 B+轮融资,并即将迎来新一轮战略融资。在对 EX5 调试了半年之后,威马在温州工厂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新车交付仪式。
作为威马首款车型,EX5 取得了其能够达到的最好成绩—— 2019 年度新势力销量冠军车型。在 EX5 的助推下,威马 2019 年的销量(EX5 和 EX6 累计达 16876 辆)仅次于蔚来汽车,在新势力车企中排名第二,小鹏汽车与理想汽车都位列其后。
然而,尽管 EX5 销量表现亮眼,但与外界盛传的威马内部“年销 10 万辆”目标实则相差甚远。
“威马一开始定调太高,把市场想得太美好,发布第一款产品就立下‘一年10万台’的 flag 显然不切实际。”一位接近威马的人士对钛媒体 APP 说道。
由于错误的市场预判,威马当年没能达成预期销量,员工的年终奖也告取消,导致一大批员工相继离职。威马与投资人的关系也因此开始变得紧张,威马亟需给投资人一个交代。
为了缓和与投资人的紧张关系,威马开启内部问责,首当其冲受到波及的便是时任战略规划和执行工作的高级副总裁陆斌。2019 年 9 月,陆斌被调离销售公司,出任首席出行官,此次调职也是陆斌在威马内部被边缘化的开端。
同月,威马进行内部组织变革,将威马销售职能拆分为 CRO(首席零售官)职能与 CGO(首席增长官)职能,均向 CEO 沈晖汇报。
多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 APP 表示,陆斌的退场是威马的营销和销售,从稳定走向混乱的转折点,体系内前、中、后台的组织架构逐渐崩塌。
03、玩不转的用户营销
“EX5 之后,威马再未出现过出彩的营销案例,反而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一位资深汽车营销专家对于威马的市场营销如此评价。
陆斌调职之后,接手营销工作的原优信集团 CMO 王鑫并非造车出身,在钛媒体APP前期调研采访中,多位知情人士以“外行指导内行”形容她加入威马之后的工作风格。
王鑫的很多营销举措被评价为“看不懂”(图片来源:威马)
2019 年 9 月,王鑫加入威马出任 CGO,负责产品规划、营销创新等业务。上任之后,王鑫一改公司以往的 UI 设计、产品调性以及传播主色调等,试图从营销层面打破以往“沉稳理科男”的品牌形象。
在活动营销上,威马开始“碰瓷”特斯拉。“特斯拉,不可怕,威马智能能秒杀……”在 2020 年 5 月举办的威马畅想日上,沈晖以一首 Rap 亲自上台营业。然而,这在业内看来是一次糟糕至极的营销。“老板们被带跑偏了,当时那首 Rap 至今还影响极坏”,在威马内部有很多人从那一刻开始质疑王鑫的能力。
有知情人士告诉钛媒体 APP,为搭建自己的团队,王鑫上任之后还招来了一些成本极高的旧部,加重了公司的财务压力,“一点一点将公司侵蚀得只剩皮包骨。”
王鑫曾在采访中表示“现在我们知道要如何健康地花钱,把钱放在更精准的流量上”,然而王鑫掌管的营销部门在同事们眼中却只是一直在烧钱,花费巨资请到的代言人萧敬腾对应的代言权益寥寥无几,“连一张代言人和车的合影都没有,更别说参加线下活动了。”
夸张的营销并未给威马销量带来显性增长,王鑫在 2021 上半年离开了威马,来自汽车之家的陈雄建成为继任者。
“陈雄建的到来没有将病入膏肓的团队带出来,而是带入了另一种病态中”,一位已经离开威马的前员工如此评价。
陈雄建上任之后保留了王鑫此前的团队,同时招进更多“自己人”在重要岗位上任职,用户营销团队变得越发臃肿。但名为“用户”团队却并未做更多的用户运营,据悉其业务模式依旧保留燃油车时代的特征。
在对外的产品宣传中,威马内部也并为保持思路的统一。W6上市时,威马对外一直宣称是“全国首台量产无人驾驶汽车”“实现 L4 级别无人驾驶”,这一说法与沈晖在社交媒体上“没人在现阶段、有能力、做到全场景自动驾驶,包括威马”的口径都无法统一。
且不论 W6 的技术是否达到 L4 级别,仅是“无人驾驶”四字就颇具争议,在多家智能电动车企业的用户由于过分信赖“自动驾驶”而导致事故频发之后,业内都以“辅助驾驶”作为宣传标签,以减少对消费者的误导。
频繁的高管变动导致威马在战略上缺乏连续性,在“新人新政”的影响下,这不仅对自身形象来说是一种损耗,更烧掉了大量的成本。可以说,威马的营销不仅没有对产品形成正向反馈,而且大量的投入也使得威马一步步踏进资金陷阱。
类似的剧情,在陆斌曾经分管的零售业务中同样在上演。
04、拉不起来的销量
陆斌的离开,宣告了威马“新 4S 模式”零售体系的终结。
在 2019 年 9 月之前,威马采用的是“互联网式”销售体系,即直营和授权模式结合,加盟商仅负责收集订单,不需要预先从威马处批量采购车辆,改变了传统 4S 店需要垫资的模式。沈晖曾对钛媒体APP表示:“之所以我们说是新零售,是因为从下单到支付,以及产品定价,我们用的都是一套系统。”
不过,这一模式仅延续至 2019 年,在陆斌被调任之后,威马便回到了传统经销商模式。
威马内部人士向钛媒体 APP 表示,其经销商基本来自上汽、通用的传统经销商渠道,包括上海永达、北京达世行等都是通用系的成熟经销商。也就是说,威马所谓从互联网式零售到传统模式的回归,其实更像是换汤不换药的转变。在 EX6 等车型疲软的销售表现下,经销商积压了大量库存,这也导致多家大型经销商集团退出了威马的销售网络。
沈晖曾在2018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直营模式更适用于小众高端市场,但并不适用于威马这种大批量生产交付的品牌定位。时至今日,威马的“大批量生产交付”并未成真,反倒是采取直营模式的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的销量将威马甩在了身后。
威马在招募经销商的时候尤为欢迎传统经销商(图片来源:威马官网)
为了拉升销量,威马的线下扩张还在继续,不断寻找新的经销商,扩大销售链条。“到了月底,威马就会指令性向各个门店分派任务,销量数据也就会变得好看”,一位威马内部人士说道。
不仅如此,威马内部还开启了“自产自销”的内循环模式,沈晖与 COO 侯海靖等威马高管亲自下场投资开店。2020 年 9 月,时任威马首席零售官的唐军营表示已经签约 186 家经销商、年内新开店 93 家,并表示未来目标是 “千城千店”。
在政策层面,威马为开店设定了包括建店补贴、装修补贴,高额的销售返点、低价供车等利好条件。在众多的利好补贴之下,内部员工投资开店其实是用“公司的钱”开“公司的店”。这种补贴无异于饮鸩止渴,这种不可持续的人为制造虚假繁荣的行为加重了威马的资金压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威马在技术和产品上做应有的投入。
2021 年 3 月,威马重整销售架构,内部经销商组成单独的营销事业部,与外部经销商由不同的负责人管理。同月,唐军营也从威马离职,任期不满半年。无独有偶,唐军营之前的上一任首席零售官祁立人在威马的工作时间同样不足一年。
随着唐军营的离开,CRO+CGO 的职能则由研发业务的 COO(即首席运营官)侯海靖直接统领(两个职位设立之初是向沈晖汇报)。可以说,侯海靖从这时开始已然成为威马管理架构中极为重要的角色。
05、产品也跟不上了
营销和销售频繁变动的两年,其实也是威马汽车开始从“四小龙”掉队的两年。
通过销量数据不难看出,仅一年时间,威马就被“蔚小理”甩开一个身位,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正因如此,“威马掉队”的声音接连出现。
“产品跟不上了”,一位熟悉威马的业内人士向钛媒体 APP 表示。“威马一直在用同一个平台推出不同车型,而别的车企一直在进步。”
威马初代产品 EX5 与小鹏 G3 定位类似且价格相近,当小鹏基于SEPA新平台推出新车型 P7时,威马依旧围绕着同一平台打造包括三台 SUV 以及两台轿车在内的新车型。
威马不是没有打造新平台的规划。早在 2017 年,威马就曾提出 “128 战略”,围绕着 1 个电子电器架构,研发 2 个车型平台,推出 8 款电动车。然而,现实情况是威马已经无力也无钱打造新平台。
“平台的打造需要技术,技术需要人研发,但第一前提是需要投入成本”,该业内人士直言。从威马科创板上市辅导总结报告公开的财务状况来看,从 2017 年初到 2020 年 9 月间,公司累计亏损约 114 亿元。此次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累计亏损高达174.35亿元。
平台受限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基于同一平台打造的 EX6、 W6、M7 从外观到内饰都存在明显局限性。以最新发布的M7 为例,一位业内人士评价“M7 是一台很别扭的车,从M7的各项数据来看,它都是 SUV 的底子,而非一台轿车。”
由于冗余混杂的内部管理架构,威马汽车在软件研发方面也同样混乱。据内部人士透露,威马内部仅是车机研发团队就有两个,分别是以侯海靖为首的成都团队和以原 CTO 闫枫为主导的上海团队。
“EX5 车机本来是由闫枫负责,闫枫离开后由林仕翰接手,而成都团队对原来的车机不满意,于是也推出了新的车机,导致在 EX5 上出现了成都版车机和闫枫版车机同时销售的奇观”,该内部人士说道。2021款 EX5 低配版采用了闫枫团队的车机产品,高配版则采用了侯海靖团队的版本。
在智能驾驶层面,威马早已将主动权交到百度手中——有传闻称百度在对威马投资时约定威马不能自己做自动驾驶,而是需要用百度的 Apollo 自动驾驶系统。小鹏与理想在创业初期也曾向百度寻求融资,但都因为无法接受将智能驾驶的灵魂交到百度手里而放弃,选择了全栈自研。
然而,与百度深度捆绑却并未从根本上提升威马的智能化能力,“威马没有权利更改百度辅助驾驶系统的配置,甚至连相互冲突的仪表盘颜色都不能改动”,一位接近威马的知情人士说道。
至于威马此前大力宣传搭载 Apollo 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实现 L4 级别无人驾驶的 W6,也只是支持在部分停车场景下实现无人自主泊车,不涉及公开道路行驶。目前,W6 采用了 Apollo 的 AVP,余下车型则是其他不统一的解决方案,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方面很是混乱。
相较于已经通过自研实现城市道路辅助驾驶的“蔚小理”,威马显然已难以同场竞技。
06、“威马错失了太多时间和机会”
“威马错失了太多时间和机会”,在前期的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发出相同的感慨。
七年前,在国内掀起新能源汽车行业浪潮之时,沈晖下场造车,创立了威马。六个月后便拿到 10 亿元 A 轮融资,其后不仅接连被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大厂青睐,还多次拿到政府融资。
和“蔚小理”等互联网背景的造车新势力不同,威马在运营中一直遵循着传统汽车厂商的习惯。从创立开始,威马就坚定不移地自建工厂,拿下造车资质,而非选择代工。在沈晖看来,只有自主掌握制造链条,才能做好品控,造出好车。
然而,后来的变数打乱了威马最初的轨迹,频繁的人事变动加之用人不当导致威马在核心业务上逐渐走向失衡,致使威马在产品、技术各个维度上错失了时机。
“威马今天的局面不是某一特定时期,某个单一因素造成,是整个复杂系统失衡导致的综合结果”,一位熟悉威马的业内人士向钛媒体 APP 表示。
尽管沈晖已经是驰骋汽车行业多年的老兵,然而一旦全面深入造车,则不得不涉及能源、汽车零部件、整车组装、软件、互联网,以及市场营销、销售等各个方面,这显然已经超出其以往的经验覆盖范围。
从管理者向创业者与领导者的角色转变,意味着沈晖需要为威马做好顶层建设且落到实处。然而,纵观威马逐渐掉队的近三年,同样也是内部架构管理混乱的近三年,威马似乎缺少一个能够在战略层面统领全局的核心角色——由此导致的则是威马在技术、产品、营销、销售等业务运行多环节的链条散落和组织无力。
威马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与其他造车新势力大同小异,蔚来、理想与小鹏通过一系列的调整自救和 IPO 把自己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但威马与沈晖的一只脚已在悬崖之外,能否转危为安,恐怕不是一个港股IPO能够决定。
0602
便于居家工作、学习的智能工具越来越多,云笔记行业的战火愈烧愈烈,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头部云笔记平台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近日,夸克App发布全新品牌slogan“高效生活拍档”并启用新Logo,夸克还推出“夸克扫描王”,这是一款集扫描文件、提取文字、证件扫描、文档格式转换、去手写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工具。
在“夸克扫描王”之前,市面上已有OneNote、Effie、熊掌记等等很多扫描文件、提取文字、文档格式转换的在线学习工具,功能更齐全也更适用于居家办公和学习。诸多产品的出现也再次表明了,随着“云时代”的到来,云笔记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记录工具,而是集多形式记录笔记、云端储存、协同工作、随时分享于一体的学习工具。
随着云笔记产品功能和应用场景增多,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也变得凸显,创新升级迫在眉睫。
云笔记“求变”
科技进步让生活更便捷,一部手机即可在线支付、阅读、办公、学习,没有时间、空间限制,人们的学习工作效率高也大大提高了。换而言之,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学习和工作的环境,而智能工具是构成数字化、信息化生活的重要“组件”,起关键作用。
特别是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网上教学人数暴增,人们越来越依赖智能工具,云笔记类型的应用产品也有了更大的市场。
一方面,基于学生、教师、白领等不同用户需求,积极探索和拓宽云笔记产品应用场景。云笔记产品在编辑、管理、修改等基础功能之上,增加了云储存、数字内容等方面的服务供给,使得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广泛。
另一方面,AI识别系统、音频识别技术、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成熟应用,增强了云笔记产品的使用效率。以往文字记录要打字耗时长、效率低,现在图片识别、语音识别可以快速记录文字,实现了文字的快速整合和保存。
尽管云笔记产品不断迭代升级,还是存在工具型应用的共同弊端:商业化难、天花板低。
首先,疫情过去后使用云笔记的人数也会随之减少,云笔记产品会面临用户增长困境。其次,云笔记产品最主要的功能是记录和储存,研发门槛低、易复制,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再有,以往免费模式带来的用户,因付费模式而流失,商业化始终是个问题。
云笔记不温不火背后的原因也是多重因素所造成的,比如移动互联网大市场减速,用户数和时长都进入存量市场。为了重拾增速,云笔记平台试图通过拓宽应用场景和服务边界(TOB),打开市场增长空间,同时增强客户粘度从而提高品牌竞争力。
有道云笔记:强化规模优势
有道云笔记已“出道”11年之久,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靠先发优势稳坐行业头部的位置。据了解,2011年6月份,有道推出有道笔记1.0Beta版,旨在以云存储技术帮助用户建立一个可以轻松访问、安全存储的云笔记空间。
这些年,有道云笔记优化基础功能、丰富应用场景、扩大平台支持范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今人们提起云笔记还是会第一个想到有道云笔记,这也说明有道云笔记已建立起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从用户数据来看,有道云笔记用户群体多是认同知识付费模式的年轻人,有益于有道云笔记实行“免费+增值服务”模式。网络数据显示,有道云笔记用户中的男女比例相近,20-40岁的用户占70%为核心用户群,而且主要用户为一线城市的80、90后用户群体,这类群体有着知识管理、信息记录的习惯。
从应用场景来看,有道云笔记具备文档管理、OCR扫描、多端同步、协同处理等多功能,同时支持图片、语音、视频、文字等内容形式,适用于PC、iPhone、Android和web端,可满足用户备忘录、收藏文章、团队协同、课堂讲座记录等需求,应用场景非常丰富。
在商业化方面,有道云笔记走“免费+增值服务”的路线,主要靠会员增值服务、广告投放和智能硬件业务创收。比起其他非工具型应用有道云笔记营收渠道相对单一,有道云笔记一直在探索新的商业化空间。
目前来看,免费版有道云笔记基本可以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凭借免费版本用道云笔记笼络了大批用户。有意思的是,为了增加用户活跃度,有道云笔记将用户的高频需求功能与用户激励的签到方式相结合,鼓励用户每日签到获取更多储存空间,比起其他云笔记产品其用户活跃度和用户量占优势。
优势明显的有道云笔记瓶颈也很明显,即用户体验与商业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对于平台用户来说,有道云笔记值不值得付费是个问题。有道云笔记虽然免费版已足够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广告多、限制多,想要在获取更多的功能和更好的用户体验,就必须成为付费用户。
对于有道云笔记来说,免费用户转变成付费用户必须要有“刚需”驱动,想要加快付费用户的转化,需要研发新功能、优化使用体验满足品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要求有道云笔记深挖平台付费价值。
作为老牌的笔记应用,有道云笔记活跃人数和应用场景均具优势,已在消费级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随着新兴互联网创业公司对云服务的重视,有道云笔记也积极完善TO B服务,如若有道云笔记占下消费级SaaS和企业级SaaS两个市场,那其发展潜力极为可观。
印象笔记:探索多元商业模式
印象笔记是Evernote本土化探索的产物。
2012年,Evernote进入中国,发布了中文版产品印象笔记,恰逢国内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阶段,短短几年后印象笔记用户数量已成为Evernote全球第二大市场,印象笔记也从一家外资公司变成中国和美国合资独立运营公司。
站在巨人(Evernote)肩膀上成长的印象笔记,可以说是一直走在“进化”的路上。
一来,印象笔记从单一的个人笔记工具应用产品,发展成一个超级信息管理SaaS平台。丰富的产品矩阵可增强平台竞争力,印象笔记有望通过多元产品矩阵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获取更多的盈利。
据了解,印象笔记推出了印象清单、印象扫描宝、印象识堂等多元化产品,提供个人SaaS服务、企业团队SaaS服务、内容平台等服务。截至目前,印象笔记已为国内近2亿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累计存储超100亿条笔记、超200亿份图片及文件。
二来,印象笔记通过不断升级发展战略和产品生态,拓宽服务范围,深挖国内云笔记市场潜力。企业战略决定未来方向关乎成败,2021年印象笔记将“第二大脑”战略升级为为用户提供模块化、自动化和可协作化的 All-in-One 信息服务平台,旨在全面服务个人和企业用户,TO B之心路人皆知。
三来,印象笔记发力智能硬件业务,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以期打破单一商业模式的禁锢。众所周知,云笔记产品主要的营收途径是广告和知识付费,很难做大做强,印象笔记订阅付费收入占比达到70%-80%,同样面临商业模式单一的窘境。
近几年,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升级趋势,带动了智能硬件产业的发展,印象笔记此刻加码智能硬件业务,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安全和保险的选择。
据了解,印象笔记已推出印象笔(EverPEN)、印象扫译笔(EverSCAN Pro)、印象智能录音笔 (EverREC)等等用于智能书写、扫描、翻译等场景的智能硬件产品,还计划推出EverBUDS、EverPAD、EverBOX等产品。
此外,印象笔记探索To B业务的也有望改变商业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据印象笔记官方透露,印象笔记的收入以个人和企业订阅为主,去年付费用户增长100%,相较于C端收入,印象笔记B端收入增长更快。
不出意外的话,印象笔记未来还将继续深耕TOB业务和智能硬件业务,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寻求更大的增长空间。
TO B市场劲敌环伺
走向企业级SaaS(TO B)市场,对于云笔记产品来说是大势所趋。
从头部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平台不约而同的从消费级SaaS市场向企业级SaaS市场靠拢,从个人应用工具发展为企业服务平台,而发展路线高度重叠,云笔记之间的竞争也将变得激烈。
除了和老对手竞争之外,专注于企业级服务的企业也是云笔记品牌入局B端市场的拦路虎。
在企业级SaaS市场,摆在有道云笔记和印象笔记面前的是企业微信和阿里钉钉两大难以跨越的高山。虽说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在云笔记领域的用户量和市场份额数一数二,是佼佼者的存在,但是和微信、钉钉相比犹如小巫见大巫,正面竞争压力巨大。
网络数据显示,钉钉用户数已突破5亿,这其中拥有包括企业、学校在内的各类组织数超过1900万。另外,企业微信上的真实企业与组织数超1000万,活跃用户数超1.8亿,连接微信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
不仅如此,企业级SaaS市场还有百度网盘企业版、360云盘、微云、115云等第二梯队竞争对手,这些网盘产品与云笔记产品功能类似,而且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不比有道云笔记和印象笔记低,云笔记产品进军企业级SaaS市场任重道远。
云笔记产品在“沉寂期”求变,云笔记产品功能更为丰富、应用场景多样,服务边界也从C端拓展到B端,发展空间变大了竞争压力也变大了,阿里钉钉、企业微信、百度云盘等平台用户规模和资源都不亚于云笔记产品。
如此看来,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需要提高科技实力,挖深拓宽护城河,探索新时代下可持续商业模式,才能在劲敌环伺的企业级SaaS市场中稳步前行。
0601
技术要素密度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产业知识产权资产的活跃程度。换句话说,知识产权事件的活跃程度,是一个产业兴衰起伏的重要标志。21世纪以来,通信、半导体、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互联网、生物制药等领域,相继出现一系列重大知识产权事件,一并拼构出了先进生产力阵营演进的隐性逻辑。
时至当下,这一逻辑,正在延伸到新能源领域——作为全球经济新引擎,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竞争,正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一产业的主题词。
这便让过去20年间,惯见了西方专利绞杀的中国产经业界,多少有些“不适应”。因为这一次,领衔全球的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风暴策源地。
最令人瞩目的一起案例,是正在发酵之中的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之间的专利战争。洞悉这起专利战的必然性、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势,需要回归到产业与历史的参照系中。如是,我们方能捕捉到个中隐匿的启示。
01 专利即财富,产业效应越强财富价值越大
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之间这场专利权纠纷,肇始于2021年7月,迄今持续10个月有余。
当前,在公众舆论领域,这起纠纷最吸睛的一项内容,是宁德时代方面于近期向法院提高专利侵权索赔金额,由原来的1.88亿元,提升至5.1亿元。对于这一变化,一时众说纷纭。
从专利第一性、产业特质、历史映射以及国际比较等多个视角审读这一变化,我们会有更理性与深邃的认知:
1、专利第一性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核心构成。所谓知识产权,对应的是物质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智慧财富归属的界定,是市场精神的应有之义。
从该第一性出发,我们可以明确,专利维权是对附着于专利技术产品之上的财富价值的主张。
这一专利主张过程,需要因循法律条款制约。根据我国专利法相关规定,主张专利侵权赔偿额的计算方式有4种:
1.根据侵权人侵权获利计算
2.根据被侵权人损失计算
3.根据专利许可费的倍数确定
4.法定赔偿
从1.88亿元提升至5.1亿元,间隔10个月。这一过程里,随着涉案专利产品的市场供给进一步加大,以及专利权人方面更精细的证据收集,出现了显著的赔偿金额要求变化,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动态调整。
至于金额请求是否合理,最终都要经由法院的厘清并作出判决,大可不必对此过于纠结。
2、产业特质
根据上述4种不同专利侵权赔偿计算方式的特质,可以初步判断,宁德时代方面擢升金额请求,依据大概率是第一种。
以第一种形式计算并主张赔偿额,是很符合动力电池产业特质的一种路径:
本案之中,宁德时代方面主张的专利权利涉及5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件,分别为“防爆装置”、“集流构件和电池”、“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正极极片及电池。
图:宁德时代方面主张的专利权利。来源:公司公告
这5件专利,从锂电池核心技术到电池生产工艺均有涉及。这也是此前业界判断,“涉案标的是中航锂电的全系产品”的核心依据。
这便意味着,只要取证到被告方产品供给的上车备案数量,就较为清楚的对涉案金额做出主张,基本公式:涉案产品数量*货值单价*行业合理利润率*涉案专利贡献率。
尽管外界尚不掌握具体数据,但根据35%左右的电池占电动车成本比例,以及20%左右的行业合理利润率水平(以塔菲尔案为参照),也大致可以对该起案件的全貌概况有粗糙判断。
3、历史映射
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是同步过程,迄今40余年历史。相较而言,这一过程发展至今,仍是我们对于专利第一性认知的培育阶段。如果我们从更纵深的专利史有所了解,其实对专利的保护、应用与运营将会有更深邃认知。
在我们早期的研究文章中曾指出,“回溯近代史上大国间的专利之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其国运的变迁”。以史为鉴,正是“贝塞麦炼钢法”的引入与专利确权保护,很大程度上促动了美国工业体系崛起。
转炉炼钢术,又称为“贝塞麦炼钢法”,由英国人亨利·贝塞麦于1855年发明。这一发明使得铁水可以直接炼钢,第一次解决了大规模生产液态钢的问题,从而促进了钢的产量和生产效率。这也是大规模构建工业体系的基石。
戏剧性的是,这一专利技术,最终辗转被美国人安德鲁·卡内基获得,后者将这一转炉炼钢技术带回至其美国创办的钢铁厂。至1899年,卡内基钢铁厂年产量超过26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厂。借助这一炼钢术,美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
这一案例也表明,专利的财富效应,更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它的产业价值,产业效应越强财富价值越大。本案涉及的5项专利,或许从历史意义上与转炉炼钢术相去甚远,但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财富,我们不能否认,宁德时代得以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它的财富与社会价值创造过程所付诸的对价,远不止几个亿可以囊括。反过来说,基于客观涉案事实,更高的“要价”,亦是对自身产业地位的表达。
4、国际比较
延伸来看,中国动力电池如果能持续保持并扩大全球产业格局领先地位,我们甚至可以预期,随着产业竞争进一步深化,未来仍将有更大诉请额度的专利战出现。毕竟,专利战,本身便是维护一个产业核心利益与市场精神的必然结果。
从国际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到,过去20年间,爱立信、诺基亚、高通、华为等在通信领域,英特尔、AMD、台积电、格芯等在半导体领域,苹果、三星等在智能手机领域,无不屡屡发起或沐浴专利战洗礼,涉案金额动辄以亿元美金起跳,10亿以上美元级别亦不在少数。
最终,这些巨头所在产业不但没有被专利战摧毁,反而反脆弱性愈强。
5.1亿元诉请(注意,只是当事人一方诉请,最终侵权是否成立以及涉案金额的酌定仍有待司法厘清),换算成美元不到9000万元,相比既往的全球优势产业部门重大专利战,实际并不算什么。
这也某种意义上表明,作为最新一重后浪,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密度仍有进一步向上攀升空间,一旦进入新正极材料或固态电池阶段,技术工艺难度的指数型提升,会大幅提升这一领域的知识产权财富价值。这也侧面预示出,这一产业的投资价值预期,仍有显著空间。
另外从知识产权专业人员视角来看,不止是中国动力电池领域,而是整个中国比较优势产业领域的赔偿额,未来都有必要逐步提升起来,“因为中国的市场容量已经今非昔比,足够支撑大的赔偿损害。”
02 最终归宿是商业许可,为行业厘清游戏规则
一场专利官司,能够破圈成为社会领域内的话题,证明了整个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擢升。但在当前的讨论语境中,我们仍能感受到,知识产权思维的广域普及,仍处于一个“同志尚需努力”的阶段。
此番赔偿诉求额度提升让更多人感到“震撼”,是一个显性例证;而对于专利常识的认知误区,则是另外一个隐性例证。
具体来说,就该案件,有观点认为:
1. 涉案专利中有两件实用新型专利,故而涉案专利价值不高;
2. 同时,中创新航向宁德时代多项专利发起无效,其中有实用新型专利被裁定部分或全部无效。1与2两厢叠加,进一步推演称中国动力电池专利整体质量与价值有限。
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外行看热闹”现象。展开来说:
【1】关于专利价值的认知误区
长期以来,外界尤其是投资者领域,对于专利的常识理解多来自于企业的自我宣讲,认为在专利的三种类型中,发明专利的价值最大。
的确,通常来说,从发明人视角出发,在专利技术的研发与确权过程中,专利发明的难度更大,后二者相对会简单。但在具体的产业、产品语境里,专利价值的呈现,是一个“母凭子贵”的逻辑,即:在合法有效前提下,哪件专利的产业效应、财富价值越大,所对应的专利价值也就越高。
也就是说,无论发明、实用新型还是外观设计,三者只是起到专利类型通用名称作用,而不是专利价值的评价标准。
以著名的苹果三星专利战为例:2011年4月,苹果在美国针对三星提起诉讼,指控三星手机及平板灯产品侵犯其多项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向三星索赔25亿美元,并要求后者禁售涉案产品。这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专利战,最终以三星支付共计5亿美元左右的赔偿后和解。
从这起案例不难看出,脱离具体的产品与产业背景,简单地以专利类型评估专利价值,属于典型的思维定式陷阱。
每个产业有每个产业的不同特性,动力电池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主干之一,这一领域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汽车制造业类似——
福特、丰田、大众与特斯拉,作为历史上不同时期汽车产业的符号代表,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某件或某几件发明专利,而是在于一个个由不同类型专利群组构成的专利池组,所支撑的生产制造工艺。这种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最终成为了行业最重要的“事实标准”。
图:汽车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路径;资料来源:国海证券
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之所以能够后发成为全球龙头,进而带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成为全球第一极,奥秘亦在于此。
【2】关于专利战的虚虚实实
截至目前,中创新航作为被诉一方,在应对上也取得了系列进展。
一方面,它针对宁德时代主张的5件专利,及时提起了无效申请。作为专利侵权诉讼的前置程序,这为它赢得了更多时间。同时,最新出炉的审查结果显示,宁德时代的“防爆装置”专利维持有效,“集流构件和电池”专利维持部分有效。此外,中创新航已撤回针对“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的专利无效请求。剩余两件专利的无效请求,目前仍在审查过程中。
在知识产权行业有这样一个说法,打专利战就是打金钱和时间。可以预期,针对相关上述复审无效结果,中创新航方面大概率还将提起行政诉讼,将这场专利战的时间线尽可能拉长。
另一方面,中创新航在应对诉讼本身同时,亦向宁德时代3件非涉案专利发起无效,其中一件名为“汇流排与线束固定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于日前被裁定宣告无效。
根据宁德时代2021年报显示,截至同年年末,公司全球范围内包括申请中的专利共计5700余件,其中确权专利4400余件。在4400多件专利中,能够抽离出一件“精准打击”,可见中创新航是花了心思了。
实际上,这也是专利战的一种专业打法:一家拥有千件数量级专利的公司,会围绕核心专利池构建外部专利屏障,进行相当数量的支撑性、防御性甚至迷惑性的专利申请。作为专利战弱势一方,通常以这部分非核心专利为突破口,策略性地开辟第二战场,用以平衡市场及外部预期。
可见,在这样有来有回的过程中,中创新航正在试图创造获取更多筹码,为自身获取更大的博弈空间。
【3】最终归宿
任何一场以亿为单位的专利战,都会对它所处的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主观上,这是两家同行的较量;而在客观上,这起专利案的最终结果,却将为整个行业划下游戏规则。
作为高阶商业战争,专利战的结果并不注定都是一元对抗,而是存在多元选项的。它的逻辑框架,基本属于经济学的均衡博弈范畴,即最终的稳定状态对双方参与者都有余地,是博弈双方避免最差的一种理想的策略选择。
特别是在先进制造领域,作为产业标准的核心构建者,通过专利战以战止战,在判例层面确立行业实施标准,才是一种最佳的策略抉择。反过来说,作为最终侵权可能的承担者,一味追求死磕到底,也是一种不明智且不经济的策略抉择。因为众所周知的是,制造业的第一性就是以更低成本上获取更大化规模性收益,发生在这一领域的专利战不应违背这样的产业规律。
以成熟产业的先例为参照,比如华为、苹果、三星等巨头所处的ICT领域,各家之间爆发的专利战,最终的导向都是寻求一个合理费率的专利许可,进而形成行业共同遵守的“产业标准”:即有技术实力的企业间互相许可专利技术,技术较弱的企业支付适当的许可费用。在这样的产业标准体系下,所有市场主体方能建立起足够的规则意识,促动整个产业健康、有序地走向成熟。
站在这一高维逻辑上,可以预期,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这场专利战的最终结果,将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标准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0531
“人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被社会毒打了。”被二手闲置交易平台转转解约的校招生方明告诉燃财经,“太突然了,去年11月公司还催着签三方,今年5月就被解约了。”
和方明不同,冯现去年在哈啰单车实习后成功转正。今年4月底,他突然被公司通知毁约,同部门的其他应届生无一幸免。“被毁约后,只能赶紧找新工作。”冯现直言。
像方明和冯现一样被毁约的应届生不在少数,“被企业毁约的2022年应届校招生”更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5月11日,有用户在职场社交平台爆料理想汽车由于业务调整,部分2022年毕业生将被解约。
一周之后,话题#小鹏汽车被曝毁约20余名应届生#登上微博热搜,截至发稿,阅读次数已高达1.7亿次。随后,在一份流传的毁约校招生的企业名单中,一些应届生心向往之的企业名字赫然在列。
图/微博平台小鹏汽车毁约应届生热搜 来源/燃财经截图
今年研究生毕业的川川告诉燃财经,2022年从秋招到春招都比较卷,好不容易拿到了offer,还被毁约,不仅没了应届生身份,大部分企业的校招也早已结束,大家都很迷茫。
而被毁约固然会让人迷茫和沮丧,但还是会有大部分应届生在被毁约之后重新出发。他们选择振作精神,或选择报名入口没有关闭的企业重新开启校招,或修改简历之后疯狂刷招聘平台。
为了拿到新offer,张莹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都在刷面试题,简历改了十多个版本。方明则动员了父母、朋友齐上阵,主动出击寻找着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
“我有个朋友,被网易毁约了,现在已经在找海外的兼职岗位了。”方明告诉燃财经,不少校招生在三方被毁后,即使伤感和失落,但还是会很快投入到下一轮海投。
积极的他们或有人幸运地斩获了大厂的高薪offer,或有人重新调整职业规划,找到了理想的岗位。
“也许2022年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比较残酷,但好在我们的心态很积极,仍然期待着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企业,一份满意的工作。”方明表示。
01 22届毕业生,挑战就业压力
了解大厂动态、不断完善简历、去各大社交平台熟知心仪的岗位信息……早在去年8月,川川就已经开始为秋招做准备。
“秋招开始前,作为一向高薪的技术岗,我在脉脉等平台上刷到的offer年包薪酬几乎都在50万元以上。那时不仅是我,同学们对于找工作也都抱有乐观的心态。”然而,川川与同学们信心满满地进入秋招,但很快,现实就给了她们重重的一击。
脉脉平台offer分享贴/燃财经截图
“第一次参与秋招笔试是去的网易,结果四道题都不会。”在好几次直接挂在笔试轮后,川川开始突击强化,可到了国庆,还是没有一个offer。此时的川川,陷入了迷茫和恐慌。随之而来的焦虑,让她开始频繁上火,嘴里也起了很多水泡。“看到大家都在晒大厂offer,我开始自我怀疑,每天都特别沮丧。”
“原本还以为能进大厂,结果一个offer没拿过,SP(“Special Offer”,意为优质生源优先推荐,是更高级的offer,往上还有SSP)更是一个没有。”挫败之后的川川开始看中厂或规模还可以的上市公司。短短一个月之内,参加了20次面试、近40次笔试的川川,终于在海投之后拿到了顺丰的offer。
然而,顺丰给出的薪水只能让川川将它当成保底之选。随后,川川又面试了多家规模还可以的企业,但都被过低的薪酬待遇所“劝退”。就在心态接近崩溃时,她惊喜地拿到了理想汽车的意向书,“薪酬待遇不算高,主要觉得新能源是趋势。”
随后,川川拒绝了其他面试邀请,满怀期待地等待理想汽车走完offer流程。然而,一直到11月底秋招收尾,在川川第三次催促理想汽车HR发offer后,HR才电话通知川川,offer没有了。
“各大公司基本都关闭了投递窗口,我还能去哪里呢?”已经开始准备租房,却猝不及防没有了offer的川川,既愤怒又委屈。
和川川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Kane,“魔鬼求职季”是Kane对2022届毕业生秋招的直接评价。
燃财经了解到,去年4月开始找实习工作的Kane,为了拿到某知名OTA大厂的心仪岗位,可以说做足了准备。刷题、刷面经、向前辈讨教、精修简历之外,还特地买了衣服。4月13日,笔试顺利通过的Kane,在4月25日再次顺利通过了一面。然而,就在他以为这个岗位只差最后“一哆嗦”时,却折在了4月28日的二面上。
Kane表示,从4月开始,跨越半年的求offer之路,让他神经紧绷且焦虑,甚至开始尝试转发锦鲤,去拿到offer的帖子下留言接offer。
直到11月,Kane通过了马蜂窝的笔试。之后,为了能够顺利拿到马蜂窝的offer,K他几乎每天都在进行面试演练,以至于顺利签约了还恍如梦中。“薪酬待遇确实不错,而且等疫情稳定了,旅游业市场恢复,前景还是很可观的。”经过一番思考后,Kane拒绝了其他公司的offer签了三方。
然而,就在Kane开始为入职恶补岗位专业知识时,却在5月中旬,接到了马蜂窝的毁约电话。
“机械地道歉后,HR说会按照合同补偿5000元,”可校招都结束了,我怎么找别的工作呢?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又怎么赔?Kane痛苦地表示,同批的应届生和实习生也有不少都被毁约。“除了接受现实,又有什么办法?”
同样在等待offer中煎熬的还有方明。秋招时,大厂遥遥无期的书面offer让方明无比焦虑。此时,转转第一个向方明抛出了橄榄枝,但给出offer的同时,也只给了她三天的时间考虑。“我当时觉得,既然自己实力有限,没法进大厂,转转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让一心期待入职的方明意想不到的是,5月份,方明发现,转转应届生群突然被解散了,随后转转开始毁约。最后方明收到了8000元的赔偿款,和写明甲乙双方同意解约的解约合同。
“可事实上,并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方明欲哭无泪,突然而来的毁约让她猝不及防。
02 被毁约后,高薪加入华为
被毁约后,川川短暂地陷入崩溃状态。可面对公司大多停止投递的岗位,川川心知肚明,留给她悲伤的时间不多。“我决定尽快振作起来,进入更好的公司,拿到薪酬更高的offer。”
调整心态之后,川川在去年12月初迅速投入到了搜寻补录的应届生队伍当中。一份份重新投递简历。“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新补招信息。”
“即使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偶尔还是忍不住想,自己会不会再也拿不到offer了。”可短暂的“丧”情绪之后,川川又继续刷新补招岗位,“只要不停下来,总会有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三周的疯狂投递后,川川意外地收到了滴滴、快手、京东等多个大厂的面试机会。“只要有面试,我都会去尝试。即便依旧充满未知,但心里也没那么慌了,面试多了总会拿到offer的。”更让她重拾信心的,是面试时谈到的年薪,都至少比理想汽车多10万元。
最后,川川心满意足地拿到了快手的offer。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川川拿到offer还处于兴奋期时,就有网友在脉脉平台上爆料,“快手即将裁员,其中应届生正是裁员重灾区。”川川意识到,互联网平台,或许并不是自己的理想之地。
再次投递简历,川川改变求职方向,从互联网大厂转向更为稳定的制造类企业。幸运再次降临在了她的头上,在被华为的HR主动联系之后,川川经历了极其顺利的面试,并最终拿到了华为的offer。
但在经历过被理想毁约和快手爆出裁员信息后,即使手握华为的offer,川川仍然非常忐忑,“从体检到证件审核,最后走完全部流程,我才彻底地安心下来。”
从被理想汽车毁约到高薪进入华为,川川表示,“现在反而有点想谢谢理想的‘不录之恩’。要不是他们毁约,我也不会继续奋斗,不继续奋斗,或许就不会有机会进入华为。”
这次的毁约经历,也让川川意识到,对应届生来说,在没有签订正式合同前,不要相信公司的意向书和口头承诺,尤其是在被称为“最难毕业季”的2022年,继续投递和面试才是硬道理。
03 最难毕业季,还好没放弃
人社部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指本科生、大专生、研究生、博士生等)达到1076万人,同比2021年增加了167万人,这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随后,#1076万毕业生的最难毕业季有多难#顺势登上微博热搜。
“人多了,就卷起来了。”方晨告诉燃财经,今年春招,他发现不少大厂的岗位审核期都比较漫长,“HR说是因为面试的人太多了。”
“有次群面,一起面试的不是985、211的毕业生,就是海外知名大学归来的留学生。”方晨表示,去年被他拒绝offer的某中厂,春招时同样的岗位要求早已悄悄提高,当他再次询问HR岗位招聘情况时,发现自己竟然连招聘门槛都“够不到”。
就在应届毕业生加速内卷的同时,招聘岗位的锐减,也让大批应届毕业生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某高校辅导员告诉燃财经,今年校招企业的岗位数量明显少于去年,这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也有了明显变化,更倾向于相对稳定的企业。
实际上,“力求稳定”成为了2022年求职的“关键词”。智联研究院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44.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进入国有企业,而选择继续在国内读博的应届硕士生占比11%,增长率高达156%。
而随着北大核物理女博士、曼大海归硕士、中科院硕士考取城管岗位、协警岗位;小县城招聘70%的岗位要求为研究生等新闻的接连爆出,就业形势也似乎变得愈发严峻。
“疫情之下出国不方便,就业环境又极其激烈,这也直接导致了考研考公的内卷。”但与此同时,张莹直言,尽管这届毕业生很难,但好在足够清醒。在经历某大厂裁撤业务线后,她意识到“相较于盲目迷信大厂,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才更重要。”
转变思路之后的张莹,从之前非大厂不投,转向关注产业链上游的集合制造型企业,并最终以小幅度降薪拿到了满意的offer。
“知道我被毁三方后,学院领导和老师都在帮我联系面试机会。现在我已经拿到了两个保底offer,下周还排了四场面试。”冯现表示,“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使拿到offer也不要拒绝面试机会,随时保持警惕才是关键。”
被毁约的方明,选择第一时间通过朋友圈让所有的朋友为她推荐工作,并在当晚11点重新修改好了简历。第二天定好闹钟,方明早早起床在各类求职APP投了3个小时的简历。随后,方明开始通过同学的推荐陆陆续续参加面试。
“最近看到一句话,只要一直在饭桌上,菜总会转到面前。就像找工作,一直找,合适的工作总会出现。”方明补充道。
参考资料:
《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届车企为何不爱?》,来源:虎嗅APP。
0531
虚拟鞋卖疯了。
今年上半年,一家叫做StepN的Web3公司,在短短几个月里卖了几十甚至上百万双“虚拟鞋”。这些鞋子,以NFT的形式展现,大部分价格在5000元~40000元。而这家初创公司也因此月收入超过1亿美元。
一位业内人士向虎嗅透露:“最早期的投资机构以350万美金入局,目前的盈利大概已有5亿美金,实现了超过100倍的回报。”
虎嗅观察到,目前耐克、亚瑟士、特步等主流运动鞋厂商以及Keep等互联网公司也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虚拟鞋”。不过,StepN则是第一款让虚拟鞋销量达到百万级别的破圈产品。有的玩家为了获取更多收益,耗资几十万元,买了几十双“虚拟鞋”,雇佣外卖员跑步;有的玩家则是给家里的亲人每人买了一双“虚拟鞋”,让他们也一起跑步;有的玩家,即使在暴雨天,也依旧保持着一天四次、户外奔跑的习惯。
STEPN联合创始人Jerry Huang近日在接受Tech Crunch采访时表示,STEPN在全球拥有200万至300万月活跃用户,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新用户加入STEPN。他们分布在全球各地,几乎都是国际化都市。北京、东京、新加坡、纽约、伦敦300万人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双“虚拟运动鞋”,开启了一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运动与金钱相挂钩的互动游戏。
01 一个生态
一名外卖员在北京的大街上撒丫子奔跑,他时不时紧盯着自己的手机,调整呼吸、放平速度,将自己跑步的时速,和手机要求的一致。
上个月,一个“商机”砸到了他的头上,只要按照“老板”阿甘所说的下载一个APP,然后跑步,就能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他心想,跑步本身就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天上掉馅饼莫过如此。
4月份,StepN的用户突破了100万人,而阿甘已经赚了几十万元。他是最早一批用户,2月初便买了第一双虚拟鞋,不到一个月便回本。之后他加大了自己的投入,又陆续买了几十双虚拟鞋。除了留下三双自己用外,其他都分给外卖员帮他跑步赚钱。
前有互联网公司Keep通过“跑步”上市,后有Web3公司StepN通过“跑步”赚钱。StepN到底是如何运行的?为何Keep、特步等公司也借鉴它的模式,争相效仿?
StepN,是一款由浙大毕业的Web3创业者发明的APP。这款APP上有各种各样的鞋,从几千元到上百万元不等。产品采用了双代币经济模型,其中GST为游戏内代币,总量无限供应;GMT则和比特币一样,限量供应,总量60亿。
GST可以用作鞋子修复,鞋子升级等,它还可以用于每天跑步的奖励。比如当你花费900美元买一双虚拟鞋,每天就可以限时跑步赚10GST(30美元),只要跑步30天就能回本。
只不过GST和GMT的价格时时刻刻都在波动。在5月中旬时,1GST曾达到过30美元,而如今1GST差不多只有1美元。同样每天跑步获得10GST,有的人十几天就能回本,而有的人赔了夫人又折兵。代币价格的剧烈波动,让许多人找到了从中套利的机会。如果能赶在1GST=30美元这段时间里跑步,并能及时将代币转化为美元等法币,那就能获得超高的收益,然而如果不幸陷在了1GST=1美元,那么回本之路将遥遥无期。
StepN这一模式,随着越做越大,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生态。
在这个生态里,一些人有资本,他们看到了商机,通过购买大量的鞋子,让外卖员或者其他没有本金或者信息渠道的人跑步,获取收益;有些人拥有大量人力,他们通过为那些有NFT运动鞋,但没有时间跑步的人提供人力;也有一些小型机构为普通用户提供软件或者产品服务,比如有团队在微信上设计了一款“Stepn助手”小程序,它可以给用户提供实时价格波动的服务。
一名Stepn生态里的服务商向虎嗅表示:“以StepN为首的X to earn赛道,目前吸引了上百家初创企业投身其中,我们希望能先切入这个赛道,给更多这类企业提供中间服务。”
不到半年的时间,StepN已初具规模,并自发吸引了一些小的创业者提供配套服务。而创业者们也希望这条赛道能突破“死亡螺旋”和“庞氏骗局”的陷阱,可以大规模复制到各个行业中。
02 千万条赛道
StepN的初步成功,吸引了更多Web3创业者投入到X to earn这一细分赛道中。
最近比较火的一款产品叫作BikeRush,是一款边骑边赚的Web3游戏。一名业内人士向虎嗅表示:“该产品预计将在下周上线。”据虎嗅观察,类似X to earn的项目,国内至少有几十家初创团队在研发和寻求融资中。
“第一轮融资150万元,第二轮融资650万元,BikeRush的项目早在1月份便开始立项,在3月份便开始有了demo。”BikeRush的主要投资方Negentropy Capital向虎嗅表示。
而1月正是最早一批Web3玩家开始接触StepN的时间。StepN给之后想从事X to earn创业的团队很多灵感和教训。
“Bikerush支持从时速5公里到40公里,这款产品不仅支持自行车,还支持慢跑、快跑和电动车,让应用场景更加丰富。”Negentropy Capital表示。
这样的设定,无疑是希望在场景应用上,比StepN更胜一筹。
在价格方面,BikeRush希望能跳出StepN只为较富裕的用户提供产品的策略,而是希望吸引更多国家和阶层的用户。Negentropy Capital向虎嗅表示:“和Stepn动辄10BNB、20BNB不同,虚拟自行车的最低价一开始将设定在1BNB(300美金)起,希望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目前,大部分Web3产品都陷入了庞氏骗局和死亡螺旋的陷阱中,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是:这是资金盘吗?项目方会在短时间内就跑路吗?是否会和其他项目一样很快就陷入到死亡螺旋的结局中。
为此,BikeRush设置了一个机制:投资方需要在项目一年后才可以退出,而项目方则需要两年后才能变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们体验产品的安全感。从中也可以看出,大量项目的涌入,也让人们在不断改进这条赛道中的缺陷和不足。
Move to earn赛道的火热,让其他行业的创业者也十分心动。其中便包括:Read to earn、Sleep to earn、Drink to earn甚至Sex to earn。
X to earn的项目鱼龙混杂,大部分都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比如Sex to earn,其通过手机绑定在胳膊上,然后去测试运动频率,鼓励健康的性行为。这样的创业项目,很难获得投资人的认可。
也有一些项目,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还没有团队真正跑出来。
以Read to earn项目为例,目前华人团队中至少有三个创业团队正在竞争这一赛道。他们有的希望通过Read to earn的方式改变人们阅读公众号的习惯,有的希望改变人们阅读书籍的习惯。
ReadON的核心团队来自于趣头条,The Reader的核心团队来自于腾讯,他们都尝试着用Web3的方法改变目前人们的阅读习惯。趣头条在纳斯达克的市值一度突破百亿美元,而微信阅读也是目前互联网领域最成功的阅读产品之一。
这两个团队都属于Read to earn赛道,正如StepN和BikeRush同属于Move to earn赛道。
而无论是Read to earn,还是Move to earn,它们想要打破死亡螺旋的陷阱,只能不断创造外部价值。
Move to earn的外部价值可以是与耐克、亚瑟士等合作,是让更多不运动的人养成运动的习惯,是社交属性;而Read to earn的外部价值,是创作者与粉丝之间更强烈的社区互动、是限量版电子书籍的收藏与拍卖属性。
目前的出版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作品的收入归作家所有,而且书籍作品更多满足的是出版社的规则要求,而不是从读者出发,读者也没有权利与作家或者出版社共享收益。而NFT的出现,给书籍出版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一本书,不但代表了版权,还可以成为一种收藏品,一种可以和画作一样,可以竞价的商品。
一位投资人向虎嗅表示:“X to earn最重要的是X,而不是earn,成功的关键是足够正向的外部性。”就像中国的房地产,所有人都知道10万元一平方的房子,是一场泡沫,但是所有人都在涌入,govement也不会戳破泡沫,因为房地产有足够正向的外部性,它养肥了空调、家居、装修甚至金融等上百个行业;人们都知道养老金,是一个庞氏模型,它用现在年轻人的钱,去养老年人,但是它有足够正向的外部性,而且有强有力的机构来保持这一模型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会崩溃。
不管是StepN、BikeRush、The Reader还是ReaderON,它们也同样如此,必须产生足够大的外部性价值,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才能将产品真正跑通。
03 更高维度的战争
中国互联网,有两棵大树,一颗叫腾讯,一颗叫阿里。在字节之前,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离不开这两棵大树构成的生态系统。
而Web3世界,也有自己的大树。
在国外,大树被叫作“公链”;在国内,大树被称为“联盟链”。几乎所有的Web3产品和创业公司,都要围绕着大树展开活动。
国外比较有名的“大树”包括:以太坊、BSC、Solona;国内比较有名的“大树”包括:腾讯的至信链、蚂蚁的蚂蚁链以及Conflux的树图链。
Web3初创公司在诞生之初,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大树”。有实力的大树,不仅可以为创业公司背书、提供各种流量,还能打通大树生态里的各种资源,让其如虎添翼。
比如在国内,如果你选择了腾讯的至信链,就有机会打通腾讯内部的生态资源,比如你的NFT可以在小红书(小红书用的是腾讯至信链)里展现,也可以被用于微信头像,还能和王者荣耀游戏里的皮肤互动。
如果你在国外创业,许多创业公司比如StepN、BikeRush都选择了BSC链,因为Binance有着充足的资金和强大的生态。
以太坊“贵”、Solona“宽”、BSC“强”……每条公链都有每条公链独有的优势。
StepN以及它的后继者的出现,让“大树”与“大树”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直接与清晰。StepN最初选择了Solona,这让后者受益匪浅,几百万用户都需要买入Solona,然后再买入虚拟鞋。这让Solona的生态更加丰富,而一条链的生态愈丰富,愈能形成马太效应,吸引更多创业公司入驻。
X to earn赛道里创业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像滴滴与快的、摩拜单车与小黄车之间的竞争,而不是腾讯与阿里的竞争。Web3世界里同样如此,最有意思的事则是以太坊、BSC、Solona之间的竞争。
谁才是最适合Web3初创公司的成长的土壤?
谁成为最有利于初创公司生长的土壤,谁将成为Web3世界的流量入口。
除了链与链之间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发现,StepN更大的意义在于它的钱包,而不是X to earn游戏本身。当300万人使用了StepN这一产品时,也意味着接受使用StepN的钱包。这很像Web2.0时代,人们使用淘宝就相当于使用支付宝,人们使用微信就相当于使用微信支付。
阿里巴巴和腾讯因为大量的用户,而成功孵化出收益巨大的支付宝的微信支付。这两款产品,一个曾估值2万亿美元,一个演化成目前腾讯除了游戏之外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可以预见的是,谁能成为第一个破千万、破亿用户的产品,谁将同时拥有Web3世界的支付宝。这才是StepN以及后来者最有想象力的业务。
04 写在最后
2022年5月27日,StepN官方在推特宣布,将清查中国大陆用户,预计将于7月15日停止对大陆用户的服务。消息一出,StepN的两款代币暴跌,NFT运动鞋的价格也几近腰斩。
今晚(5月29日),StepN开启了死亡螺旋,游戏内币价快速下跌、核心资产(NFT运动鞋)快速贬值,StepN的团队以及背后的Binance极力在营救这款在Web3世界甚至外部世界掀起巨大影响力的产品。
诸多业内人士判断,即使StepN在此次事件中被救活,它最终的结局大概率也会像Luna一样,走向灭亡,上百万人也将损失惨重。
但是,StepN这一产品的生命终止,不能简单的定义它失败了,更不代表Web3的失败。
它的出现,已经在改变传统行业的思维方式。无论是Keep等互联网公司,还是耐克、特步等运动鞋厂商都正在学习并应用这一模式,将金融属性降低,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而StepN给用户提供的外部价值,也是前所未有的,相比Luna,用户对StepN的态度更加“缓和”,至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它给了人们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场资产转移。
这是一场生命即将终止的游戏,但它的是非功过,或许只能立一个无字碑,让后人评说。
0530
这两年有很多行业都受到疫情冲击。在疫情、监管等因素的影响下,互联网行业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也有逆势增长的行业,比如芯片,再比如跨境电商。此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跨境电商出口总值1.12万亿元,同比增长 40.1%,今年一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到4195亿元,同比增长46.5%,跨境电商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
跨境电商大爆发
为什么疫情影响下,跨境电商反而会呈现出大爆发?
一方面是因为外贸本身的强劲。知名商业顾问刘润在年度演讲中分析了我国外贸强劲的原因。简单地说是因为疫情导致:“全球需求下降→全球供给下降得更厉害→复工的中国供应链填补剪刀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整个零售业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加速线上化,全世界人民宅家-网购习惯加速养成-需求持续增长,结果就是外贸电商化加速。
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跨境电商热的新闻和数据。来自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电商B2B市场规模为6.6万亿美元,保持双位数的成长。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速,2020年跨境出口B2B消费品电商规模为1298亿美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54.1%,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866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35.2%。受益于海外旺盛需求,中国跨境出口B2B消费品市场规模增速达143.1%。全球消费偏好改变持续塑造行业成长机会,今年上半年,国内跨境电商B2B市场仍保持着中高双位数增长。
跨境电商赛道持续受到资本重注,跨境电商SaaS服务商尤其受宠。
北美的Shopify已经成功跑了出来,2004年Shopify前身Snowdevil成立时,还只是一家售卖滑雪板的网站,因为网站做得好问的人多,后来就直接做成建站工具,今天已成为电商SaaS标杆,2020年总交易额达1196亿美元,占亚马逊销售额的40%,超越eBay、Walmart等老牌巨头,以8.6%的市场份额成为美国仅次于Amazon的第二大电商平台,最新市值2123亿美元,相较于最低点已上涨近百倍。
资本一直在积极探寻下一个Shopify。智通财经统计显示,2021年一级市场几乎每个月都有跨境电商SaaS赛道融资过亿的案例,包括爱客科技、乐言科技、领星ERP、店小秘、马帮软件、船长BI在内的数十个跨境电商SaaS企业获得新一轮融资,整个赛道上半年累计融资额超过25亿元,且多集中在B轮前。
与此同时,老牌玩家纷纷发力跨境电商SaaS,在有赞、聚水潭等老牌电商SaaS厂商外,在行业深耕17年的跨境电商B2B龙头敦煌网正冲刺港交所主板,其于2020年正式布局SaaS业务,推出适配各类碎片化消费场景,主打智能选品及分销的跨境SaaS工具MyyShop,4个月注册用户就达到1.56万家。跨境电商SaaS俨然已成为最热的企业服务细分赛道。
在跨境电商SaaS赛道外,DTC模式的跨境电商平台也高速增长。2020年来自广州的SHEIN营收653亿,同比增速高达308%,已是连续第六年增长超过100%,这家号称比ZARA更快的快时尚跨境电商平台新一轮融资估值已超3000亿元(约500亿美元),超越唯品会、小鹏等老牌巨头成为广州最大互联网公司,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中文名:希音。越来越多的SHEIN学徒在出现,比如双十一前夕,阿里在海外推出快时尚App AllyLikes,南极电商则发布了跨境电商独立站Fommos,此外还有2020成立的doublefs和cider,2021年成立的心潮无限、两氢一氧等玩家。
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跨境电商热潮,既有靠外贸直播半年卖500万的大学生创业者,也有映客、欢聚这样的直播平台,在推动直播出海的同时发力直播+SaaS的跨境电商业务。
一夜之间,跨境电商成了互联网行业稀有的朝阳行业。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起家于外贸B2B,开启了中文互联网黄金二十年,后来B2C、社交、电商、移动支付和短视频等业务快速普及,消费互联网日渐成为主流赛道。如今互联网行业泥沙俱下,作为起家业务之一的跨境电商,在经历了多年的不温不火之后,反倒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
跨境电商二十年
自1999年第一代跨境外贸B2B平台诞生算起,跨境电商至今已有20余年发展历程,这正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
阶段一:青铜时代(1999~2003),史前混沌。
1999年马云在湖畔花园创业成立阿里的故事众人皆知,第一个网站1688.com(如今的阿里巴巴国际站)让中国中小企业接触海外采购商,至此有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响当当的口号。同一时期的B2B外贸平台还有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网、慧聪网等,有的比阿里巴巴成立更早,比如环球资源1971年就已成立,只不过前期主要以线下会展、商情刊物、出售行业咨询报告等方式营运,后来才开启互联网转型道路。
不同B2B网站变现模式不同,如会员费、增值服务、广告和SEO费用、信用认证等费用。在第一代B2B网站中,阿里巴巴率先免费,吸引企业注册后再通过会员费变现,同时投入大量资源去建立B2B网站标准规范,实现了快速崛起。阿里巴巴B2B公司在2007年成功登陆港交所,市值一度达到250亿美元,远超更早上市的慧聪。后来随着淘宝、支付宝、天猫等新业务崛起,阿里巴巴B2B业务日渐式微,2012年从港交所退市,阿里集团则于2014年登陆纽交所,2019年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如今阿里是中国仅次于腾讯的第二大互联网巨头,加上蚂蚁金服应该相差无几。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阿里巴巴为首的外贸B2B平台都只解决信息展示与交易撮合的问题。简单地说,互联网只是一个网上展示信息的平台,实际交易最终靠线下,跟现在的贝壳有点像。因为存在无法打通交易闭环的痛点,导致第一代B2B网站只能小打小闹,更像是线上展销会或者商情媒体,这一阶段的B2B网站本质是B2B媒体门户,而不是B2B电商平台。
实际上,“信息在线”也是整个互联网在第一阶段做的事情,门户、搜索等做的是信息在线化,是媒体的延展,互联网行业也处于小打小闹的“史前阶段”,这一阶段互联网行业“三座大山”是搜狐、网易和新浪,都是做信息服务的,做IM的腾讯则差点被马化腾卖给了运营商。
阶段二:白银时代(2004~2012),交易打通。
互联网行业的改变发生在2004年。2003年淘宝诞生,买家卖家通过“汇款”来交易,门槛高,体验差、效率低,最大问题是买卖双方互不信任,2004年主打担保交易的支付宝应运而生。支付宝是舶来品,此前美国已有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发展最好的是被Ebay收购的PayPal——Paypal前身X.com由马斯克创办,2002年Paypal被Ebay收购,作为最大股东的马斯克获得1.65亿美元,2003年创立特斯拉,后来发生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
B2B行业也因为“支付”迎来新一轮变革。2004年,雷军、陈年、王树彤等人创立的卓越网卖身亚马逊之后,陈年做了凡客,时任卓越网CEO的王树彤则创办了面向中小企业跨境贸易场景的敦煌网DHgate,在B2B黄页网站林立的行业,率先将跨境电商交易搬到了线上,游戏规则因此而改变。
2004年,敦煌网的出现是跨境电商“白银时代”的起点,自此跨境电商平台摆脱纯信息展示的“媒体化”黄页模式,实现了支付、物流、服务等环节的电子化,交易全链路打通。B2B平台们在原来的会员费外,出现了敦煌网开启的“交易佣金”这一商业模式,此外营销服务、支付服务、物流服务等增值收益路径也得以拓宽。同一时期,淘宝、京东等不同类型的2C电商平台快速发展,互联网则因为“交易打通”兴起各色业务,如游戏、娱乐、外卖等等,蛋糕一下变大了。
敦煌网是第一个以交易为核心的B2B电商平台,后来逐步形成更多服务中小企业跨境出口的底层基础设施,如店铺运营、流量营销、仓储物流、支付金融、客服风控、关检汇税、业务培训等,如今累计注册供应商230万,年均在线产品数超过2500万,注册买家3640万,覆盖全球22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多条跨境物流线路和10多个海外仓及71个币种的支付能力,在北美、拉美、欧洲等地设有全球办事机构,2020年已是全球市场份额第二的中国跨境出口小额B2B消费品电商平台。
阶段三:黄金时代(2013-2019),全产业链布局。
互联网对每一个行业的渗透都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2013年移动互联网走向普及,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互联网+”概念出现,互联网与不同行业的融合进一步加速、加深。电商在变革传统零售的渠道外,对物流、金融、研发、供应链、制造等环节影响愈发深入,不论是O2O、新零售、金融科技、智慧物流、C2B还是C2M等概念均体现出互联网“全产业链”发展的趋势。
跨境电商也不例外,2013年到2019年,我国出口贸易继续高速增长,跨境电商产业进一步壮大,出现了大量的跨境电商产业带。一方面,跨境电商的主流玩家不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成规模、成建制的企业,越来越多大型外贸企业和大型工厂参与进来,他们具有极强的生产设计管理能力,让跨境电商销售的产品从尾货、二手等货源升级成一手货源;另一方面,跨境电商不再只局限于解决“交易”这一环节的问题,而是实现从贸易到制造到营销到物流到金融的全链路打通,这让中大额订单比例进一步提升。
2013年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方兴未艾,消费互联网进入黄金爆发期。电商行业淘宝、京东移动转型,唯品会昙花一现,拼多多后来居上,新零售风起云涌。2C电商崛起时,B2B似乎被行业遗忘,但依然有玩家沉浸其中,默默耕耘,围绕跨境电商黄金时代“全产业链”特征布局,实现从大到强。
敦煌网是其中一个代表。2013年敦煌网推出外贸开放平台,以开放模式拉拢中大型制造企业到线上交易,一方面增加外贸B2B“中大额”交易比例,另一方面促进D2C等新模式发展,推动跨境电商全产业链打通。2014年敦煌网推出App,成为跨境出口B2B电商行业第一家实现移动端交易的平台。
与此同时,敦煌网还在持续夯实全产业链服务生态基础。简单地说,2013年起,敦煌网开始将营销、物流等单点连成生态面,每一个点都是一个服务生态,不同服务生态汇聚到一起,给跨境电商的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能力,帮助他们一站式获取服务做好跨境电商生意。
建立生态服务全产业链的事互联网公司特别是电商公司都在做,比如阿里2013年成立菜鸟网络解决零售生态的物流问题,2014年成立蚂蚁金服让支付宝从“支付”单点衍生成今天的金融科技帝国,后来阿里则面向商家提供“商业操作系统”“数字化中台”等数字化能力。腾讯则在2013年全面走向开放,后面又提出产业互联网战略。同一阶段,大家在不同赛道却有着相似的轨迹。
阶段四:大航海时代(2020-未来),“新跨境电商”。
2020年疫情彻底改变世界运转节奏。尽管疫情阻隔人们的往来,却挡不住蓬勃的需求,一方面全球人民“宅家”,更习惯于互联网上获得一切,推动电商需求爆发;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遭受重创,中国这边风景独好,本身就有极强竞争力的中国制造更被全世界需要,出口贸易爆发式增长。宏观环境带来的红利,开启了跨境电商的大航海时代,既有SheIn这样的新物种如日中天,也有敦煌网这样的老玩家在积累17年后一跃而出,华丽浮出水面,迎来自己的主场时代。
万万没想到的是,跨境电商作为互联网最早的业务之一,在默默耕耘二十余年后,竟然因为疫情“因祸得福”,实现了大爆发。只不过,今天的跨境电商已经不再是当年只是展示信息或者打通交易的单一模式了,它跟2C电商或者互联网行业一样,在全产业链打通的基础上,正在孕育出大量的新模式。相较于黄金时代的跨境电商来说,“新跨境电商”如同“新零售”一样,给行业创造了新增量、新机遇和新挑战。罗超频道认为,“新跨境电商”具有如下特征:
1、去中心化。
淘宝等平台不再是电商的唯一主流玩家,直播带货、内容种草、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私域流量等概念兴起,用户可随时随地购物,这是2C电商发生的去中心化趋势。
跨境电商同样在出现去中心化的趋势。全球用户需求更加个性化、碎片化、即时化,线上线下全渠道、私域公域全场景电商在全球兴起,除了亚马逊等中心平台外,独立站、直播带货、私域电商(微商/社群/社区团购等)、直营电商(Shein/Anker等)等模式日益风靡。
Grand View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分销市场规模1494亿美元,2025年将达到5579亿美元,5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30%。今年商务部也曾官方解读跨境电商的变化:“从渠道看,跨境电商从依托第三方平台为主,逐步开发出独立网站,社交网站、搜索引擎营销等多种新渠道。”
环境在变,变则生机,去中心化将重构流量生态,流量不再被中心平台上的少数头部玩家把持,这意味着人人可参与的全球贸易时代来临,这对中小卖家与个人来说则是巨大的新机遇。今年大量中国卖家被卷入亚马逊“封店”事件,损失惨重,这对跨境电商玩家们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将让他们进一步意识到去中心化电商的战略价值。
去中心化跨境电商爆发。2020年敦煌网推出MyyShop,正是瞄准碎片化的各种跨境电商场景,从帮助卖家建站出发,解决他们的选品、供应链、物流等问题,你可以理解成是敦煌网在将中国成熟的去中心化电商模式复制到海外。国外的中小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通过MyyShop一键做起外贸生意。
来自德克萨斯州的尊巴舞教练梅丽雅因疫情被隔离,她将Zumba紧身裤从MyyShop平台生成链接分享给学员粉丝,学员粉丝从她的渠道下单,MyyShop一键发货,而梅丽雅不需要了解贸易政策、运营和物流运营,只需要专注于Zumba技能和管理网络。类似的事情有赞、微盟、抖音、快手们正在国内做,而且做得已经比较成熟,MyyShop则依托敦煌网多年的跨境电商经验,强大的中国供应链,以及完善的跨境支付、物流、营销网络,将国内领先的去中心化电商复制到海外。
2、数字化驱动。
数字化已是各行各业的共识,电商行业早已全面数字化,从需求洞察到精准营销到智能物流再到柔性制造,每个环节都是数据在驱动。对于跨境电商来说,数据同样也已成为生产力。商务部官方发布的跨境电商趋势之一是:“从主体看,由早期的个人和贸易型企业为主转变为贸易型企业与生产企业融合发展,许多生产企业由线下转到线上,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SheIn声名鹊起,实现比ZARA更快的“快时尚”核心原因正是因为数据:基于大数据技术智能选品、快速上新、精准营销、智能制造,撬动中国强大的时尚服饰供应链,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可以看一组对比数据:
下单到交货上架:ZARA 20~60天;SHEIN 5~14天;
SKU每年上新数量:ZARA 7.5万个SKU, SHEIN 26万SKU;
加价率:ZARA 3x , SHEIN 2x;
价格带:ZARA 40美元单件;SHEIN 8~3美元单件;
库存天数:ZARA 80天;SHEIN 78天 。
SheIn是一个跨境快时尚品牌企业,不过其拥有庞大而强大的自有数据算法团队,数千名工程师研发和维护着300多个自有系统,其中供应链系统就有30-40个。一般跨境电商玩家根本不可能自建技术,要想做到SheIn一样的高效率,离不开专业的第三方跨境电商服务,正因为此近年来出现了船长BI等初创公司。然而数字化的核心驱动不只是技术,更离不开数据与经验,这正是老牌巨头敦煌网在跨境电商数字化上的核心竞争力。
来自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2020年敦煌网在同类电商网站中SEO流量占比最高,达45.4%,远高于第二名的33.5%;来自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敦煌网ROI高达42.4,远高于5-20的行业平均水准,大幅领先同类电商平台;拒付率行业最低,2020年平均发货时长也低于跨境出口B2B电商行业头部平台均值。
敦煌网各种关键指标效率高,一方面是因为多年来对基础设施的持续投资,比如DHLink联合各大快递、专线形成物流网络,可以给卖家安排最适合的物流方案,并通过规模化议价降低卖家的物流成本,2020年已有1.65万用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重视跨境电商数字化技术,从沉淀多年的数据、场景和经验中挖掘出效率。
全球消费需求变得越来越“快”,“新跨境电商”在供给侧要迎合这样的“快”,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潮流化、即时化的需求。SheIn能够“快”在于其可以基于数据洞察抓住全球消费者的潮流需求,同时整合中国强大而零散的供应链提供极致性价比的产品,快速履约进而满足需求。更多中小卖家要想跟SheIn一样做跨境生意,不可能从零开始搭建系统、App、网站,更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智能营销、智能选品和智能履约等能力,一站式获取敦煌网这样的平台提供的生态化服务,一键获取数字化能力将是唯一路径,唯有如此才能抓住全球消费升级浪潮。
3、生态化服务。
每个行业发展越成熟,分工都会越精细化。今天跨境电商同样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卖货的专注于维护客户、经营流量,余下的事情会有专业服务商完成,比如建站、供应链、发货、营销、金融等等,这在国内的去中心化电商(直播带货、内容种草、私域电商)已经很明显了,现在“新跨境电商”呈现的一大特征同样是“生态化服务”。
什么是生态化服务?从电商SaaS标杆Shopify与国内跨境SaaS平台MyyShop的不同可窥其价值。
面向跨境电商玩家的SaaS服务商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标杆是前面提到的市值2000多亿美元的Shopify。Shopify几乎跟敦煌网诞生于同一时间,2004年到2008年围绕卖家们提供建站服务,最初收取佣金后来变为SaaS订阅,2009-2013建立API和应用商店,实现从工具到平台的转变。2013年到现在强化生态布局,推出支付工具、线下POS、二维码等布局新零售,2021年则“致力于建立Shopify的配送网络、优化软件和构建技术功能,从而让销售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管理他们的库存。另外,ShopifyShipping可以让卖家直接发货,而且目前超过50%的卖家都在使用它。”
Shopify现在在做的事情,跟敦煌网2013年-2019年做的事情很像,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支付、物流、数据服务等。2020年敦煌网推出了MyyShop,虽然同样提供建站服务,但却只是将建站作为功能之一。因为对于中小卖家来说,建站只是做跨境电商的起点,营销、金融和物流只是“人有我有”的基础能力,要想要好跨境电商的生意,离不开“强大的选品能力、强大的供应链、强大的履约能力”,这正是MyyShop与Shopify的不同。
MyyShop现正免费提供建站SaaS工具获取客户,再给他们提供多重能力:
1、智能选品能力,依托敦煌网积累多年的海量数据和AI技术,可以智能洞察市场趋势,帮助买家智能采购,同时不断优化产品选择、存货流转和运营效率;
2、撬动中国强大的供应链,MyyShop依托中国供应链,能够为海外客户提供丰富的品类,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价格;
3、履约能力,客户在有订单后可“一键代发”,基于DHLink构建的跨境智能物流体系快速履约。
基于以上差异化能力,在Shopify等玩家耕耘多年的市场,MyyShop开始“虎口夺食”,开放注册后4个月客户数快速达到15600。这样的差异化能力甚至让MyyShop都能融入Shopify生态——Shopify卖家可以用MyyShop高效选品,一键刊登商品在自己的网店后快速履约。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电商SaaS创投市场同样在升温,今年3月,亚马逊旗下选品及分析工具浆歌完成1.1亿美元融资。
2015-2020年Shopify收入增长13.3倍,市值增长百倍超过2100亿美元,市盈率高达62倍。作为敦煌网新兴子业务之一,MyyShop给其估值创造了较大想象空间,如同微信对腾讯一样。此外在MyyShop外,敦煌网起家的DHgate依然是现金牛,作为具有全生态服务能力的线上交易类B2B平台,其是全球第二大中国跨境出口B2B电商平台(小额消费品采购)、美国最大中国跨境出口B2B电商平台。
大航海时代谁主沉浮?
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的跨境电商算是古老的互联网行业,如今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它所处的环境同样也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中国制造不再是“物美价廉”,而是走向品牌化。曾经全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只有华为等少数,如今小米、TCL、元气森林、花西子、小鹏汽车等品牌纷纷出海且受到市场认可,这反映出中国制造在成本优势上正在构建品质优势、品牌优势、效率优势。2020年疫情推动我国跨境出口进一步增长,中国供应链优势被进一步放大,更多世界级中国品牌会出现。“从产品看,由单纯注重性价比逐步向注重品牌、质量、标准、服务等转变,定制化、个性化商品快速增长。”也正是商务部官方发布的跨境电商趋势之一。
中国制造出海,既可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卖货,也可以是外国卖家来中国拿货再卖货,而不论是B2C、B2B、B2B2C,任何模式都绕不过跨境电商出口平台。因此毫无疑问,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的跨境电商,只会迎来更大的爆发,跨境电商大航海时代全面来临。
而在国内消费互联网从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后,科技企业一边深耕存量,另一边则苦寻增量,产业互联网(to B服务)、出海都是重要增量,横跨两个赛道的跨境电商SaaS因此也成为资本与巨头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初创公司涌入这一领域,越来越多相关玩家积极转向这一赛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当在一众玩家摩拳擦掌时,敦煌网则已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
1、先发优势。跟消费互联网不同,to B市场是一个慢市场,Shopify成立于2004年,2015年上市,直到这两年外贸热才被国内关注;SheIn如日中天,但这家公司早在2008年就已成立,苦熬多年终成大器。敦煌网跟Shopify成立于同一年,在另一个时空探索不同的B2B模式。Shopify做得越来越重从工具到服务走敦煌网的老路,敦煌网则基于行业积累在2020年推出MyyShop,将服务SaaS化,变成适合新流量、消费环境的工具,可谓是殊途同归。
不管怎么说,全球to B巨头的故事无不反映出一个硬道理:企业级服务市场一定是个慢市场,它需要时间的沉淀,行业的理解,十足的耐心,深耕的定力,一定要足够火候才会爆发。当每一个玩家浮出水面惊艳众人时,无不在水下已潜行多年。这个市场不可能像消费互联网一样通过资本催熟或者靠商业模式变革进行颠覆式创新,这就是敦煌网的先发优势。
2、生态优势。在跨境电商行业积累17年,敦煌网在交易外,已形成物流、营销等全链路服务能力,且每一个环节的能力都在生态化。
比如营销能力,如今全球流量生态都在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直播短视频、社交平台、内容社区等平台的私域流量对卖家越来越重要,同时也越来越难以捕获,而原来的海外流量营销服务主要面向Facebook、Google、Amazon等中心平台。针对此,敦煌网营销服务模块形成了专业的跨境电商营销能力,瞄准去中心化、社交化、矩阵化等流量趋势,推出不同的产品和增值服务,具有精细化营销能力,帮助卖家提高转化率,同时成立“联盟”将N个流量渠道集结成的分销组织,聚合碎片化流量,2020年加入“联盟”的卖家数量同比上年增加了近两倍,2021年上半年“联盟”卖家带给平台的GMV同比猛增一倍以上。
再比如智能选品,敦煌网围绕买家画像、卖家画像、商品画像3个维度,依托2000多个权重标签的大数据智能算法,实现基于场景、全网和未来智能推荐,可以做到当卖家发现一款有兴趣去卖的具体商品时,一键对接供应链,可以一键生成智能Banner和卖家专属平台首页,也可以帮助卖家一键准确预测下一天、下一周、下一个月的交易数据。
这些生态化能力都是时间积累、资源投入和经验沉淀的产物,理论上都可以SaaS化。因此可以预见,敦煌网将孵化出更多SaaS产品,不同SaaS模块围绕同一群客户做深做细,每一个也可独当一面,形成一张庞大的SaaS网络,联动协同,顺应“新跨境电商”生态化服务的趋势。
以上是敦煌网如今已有的优势,形成这些优势背后则有一套独特的进化能力。敦煌网诞生于跨境电商的第二阶段(白银时代),没有经历B2B电商的混沌期,但却通过直接打通交易改变了外贸B2B的游戏规则。当黄金时代来临,跨境电商走向全产业链时,敦煌网又在物流、营销等基础设施上下重注,给生态化服务奠定基础;当全球电商出现中心化趋势后,敦煌网推出MyyShop给出SaaS解决方案,依托前些年积累的基础设施能力与Shopify等世界级巨头错位竞争,同台共舞。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跨境电商行业虽然低调却从不冷清,每一个阶段都有大量玩家进入,只不过大多如昙花一现。难得的是,在每一波跨境电商浪潮来临时,敦煌网都具有“踏浪前行”的能力,围绕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业务、强化新能力,在帮助客户更好地做跨境生意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它总是能够敏锐地嗅到环境的变化,聚焦在跨境电商赛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地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新潮流,在深耕17年后迎来自己的大时代。
写在最后:
刘润在年度演讲中提到了“达尔文雀”。一种生存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进化的雀启发了达尔文,他在旷世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美国商学院教授利昂·梅金森说“不是最强壮,也不是最聪明,而是最适合的,才能够生存。”适者生存,敦煌网也许就是跨境电商B2B的“达尔文雀”,在跨境电商大航海时代,它的进化一定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