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华宇开户_传知乎拆VIE,意在回国上市?

0705

字母榜(ID: wujicaijing)从知情人士独家获悉,知乎计划拆除VIE(可变利益实体)架构,有可能回归国内上市。至于港股上市,知乎官方回复未听说此消息。

VIE架构指离岸公司通过设立外商独资企业,与国内公司签订一系列控制协议,成为后者的实控人和受益人。同时,离岸公司充当海外上市的主体。

借助VIE架构,国内公司能够在满足本土监管要求的同时,实现境外IPO(首次公开招股),获得国际投资者的资金注入。过去二十年,这套架构成为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常用工具。

知乎2011年起就开始搭建VIE架构,在著名离岸金融中心开曼群岛成立控股公司,并与国内运营主体公司建立关联。随后几年,知乎引入腾讯、搜狗、创新工场、今日资本等投资者,2021年3月底登陆纽交所。

然而,知乎的股价走势并不理想。挂牌首日,知乎股价报于8.5美元,下跌逾10%;接下来三个月里一度逼近14美元,但随后震荡下跌。

截至12月23日美股收盘,知乎股价报于5.28美元,相比52周高点下跌61.9%,相比9.5美元的发行价下跌44.4%。

面对低迷股价,知乎退回国内资本市场,不失为变通之道。而要想回归A股,拆除VIE结构是必然之举。

字母榜就此求证,知乎公关表示“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消息”,第一大股东创新工场在截至发稿时尚未回应。

一位长期关注互联网内容赛道的投资人表示,知乎拆除VIE“至少现在不太可能,没有任何理由要拆”。

不过,知乎近期的一些动作透漏出蛛丝马迹。

12月21日,知乎国内运营主体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者天下公司”)发生工商变更,腾讯、搜狗、创新工场等10位股东清退股份,由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接盘。

变更完成后,智者天下公司仅剩两名股东,分别是周源(持股99.31%)和法定代表人李大海(持股0.6933%)。

知乎回应称,本次架构调整是公司治理的正常变动,知乎实控人、重要股东及其持股比例均没有变化。

此外,直接参与此事的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作人王欢在一篇知乎问答中称,Pre-IPO投资人选择合适时机退出境内运营主体,是采用VIE架构的中概股公司的常规操作,知乎并非个案;退出原因则与上市后“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日益加强”有关。

不过,如果与拆除VIE、回国上市的传闻联系起来,知乎的这一操作就有了更多韵味。

假如知乎未来登陆A股,实际开展业务的智者天下公司很可能成为新的上市主体。那么知乎提前梳理这家公司的股权结构,既不引人注目,也埋下了一手伏笔。

另一方面,知乎大股东腾讯在互联网反垄断浪潮面前,已经开始转变航向、缩短战线。

就在媒体曝出知乎股权变更的同一天,腾讯宣布将其持有的4.6亿股京东股权派发给股东,对京东的持股比例从17%降至2.3%,不再是第一大股东。

京东是腾讯最有价值的投资之一,一直是腾讯在电商板块的关键棋子,尚且被果断切割;相比之下,腾讯没必要在问答社区赛道长期缠斗,从知乎国内运营主体退出并不意外。

知乎如果转战国内,其股权结构或许将出现许多新面孔,人民币基金将成为主角。

A

腾讯作为大股东,彻底清空在知乎国内运营主体的持股,恐怕并非简单一句“常规操作”可以解释。

股权投资领域的专业人士向字母榜表示,国内公司通过VIE架构境外上市后,股东可以选择清空国内主体的持股,也可以不清空。这主要取决于股东自己的想法,例如不希望外界看到自己持有国内公司股份,或者出于反垄断之类的考量。

但在一些情况下,大股东会继续持有国内公司的小部分股份,在传递支持态度的同时增强控制权。尤其是当公司有国内上市计划时,这种持股就更加必要了。

这种做法已有先例。2019年,一点资讯启动拆除VIE架构,准备回国上市。最大股东凤凰网出让了大部分股权,但在资本运作完成后,仍然保留5%股份,籍此表达力挺。

而在知乎一案中,腾讯并没有继续留在智者天下公司的股东名单上。如果腾讯打算继续参与知乎未来的回国上市,那么此时退出国内主体意义不大。

此外,腾讯从被投公司“有序撤离”时,宣传策略大不相同,可以管窥腾讯的某些战略思考。

12月23日,在宣布派发京东股份、大幅减持的公告中,腾讯强调“虽然我们直接持有的京东股份大幅减少,但京东仍将是我们重要的战略伙伴,我们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还会继续保持,双方团队的深厚友情不会变化”。

此外,腾讯和京东将继续保持互惠共赢的商业合作关系,包括现有的战略合作协议;腾讯目前没有进一步减持京东的计划。

话里话外,腾讯都在传递一种信息:无论持股多少,京东仍然是腾讯最稳固的盟友,双方的关系不会波动。

但对于知乎,同样是清仓股票,腾讯并未回应外界的种种猜测,而是由知乎自行解释澄清。这固然与两件事的性质不同有关,却也折射出京东和知乎在腾讯眼中的不同分量。

另一方面,假如知乎不得不强行让老股东离场,单从投票权来看,周源和管理层有很大机会做到这一点。

腾讯分别在2015和2017年两度投资知乎,上市时已经成为后者的第二大股东,持股12.3%,仅次于天使轮进入的创新工场。

不过,由于知乎同股不同权的安排,腾讯的投票权只有7.1%。相比之下,周源持股8.2%,却握有46.6%的投票权。

但从各方面因素来看,知乎和腾讯的关系并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即使有一天分道扬镳,大概率也是各取所需,好聚好散。

收缩战线已经成为腾讯的新刚需。腾讯需要尽快从一些次要战场上抽身,把精力集中在自身主业上。

过去十多年,腾讯不断扩张版图,除了社交和游戏两大基本盘,还通过投资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快手、B站、知乎等公司,涉足电商、本地生活、出行、内容社区等多条赛道,与“阿里系”并列中国互联网两大山头。

但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头部公司必须主动“瘦身”,而问答社区这样的边缘业务首当其冲。

腾讯有可能不会继续与知乎一路同行,但这与知乎的利益并不存在根本冲突。后者将能够更方便地梳理股权结构,引入新的人民币投资者,为回A铺平道路。

B

知乎如果拆除VIE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将从多个维度上受益。

首先是减轻信息安全压力。知乎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问答社区,月活跃用户超1亿。回国上市将有助于管控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知乎回归A股,将有机会获得更高的估值水平。

知乎股价萎靡,与长期亏损有关,但海外投资人看不懂知乎的商业模式,也是关键障碍之一。

自上线以来,知乎常被拿来与美国问答网站鼻祖Quora做对比。两者的产品形态和运营模式十分接近;知乎赴美上市时,投资人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Quora的翻版。但实际上,两大平台的商业模式差异明显,并不能直接对标。

Quora比知乎成立早一年,但商业化进展非常缓慢,多数时候靠风投资金生存。最近几年,Quora的广告收入有所增长,成为主要营收来源;还在今年8月开通了Quora+,订阅会员能够阅读付费内容。

相比之下,知乎的赚钱方式要丰富得多。2018年起,知乎在传统广告业务之外,先后布局知识付费、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板块,试图拓宽收入来源。

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广告业务占到知乎总营收的40%,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占3成,会员收入占2成,其余收入来自在线教育和电商等业务。

但对于大多数美国投资者而言,知乎等于“中国版Quora”的观念根深蒂固,也就很难给出高估值。按最新股价计算,知乎市值不到30亿美元,甚至低于2019年F轮融资的估值。

另一方面,瑞幸财务造假丑闻后,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公司的怀疑情绪十分浓厚,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甚至公开呼吁“不要购买中概股”。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知乎等公司的回归。

通过回国上市提振股价,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屡试不爽的做法。例如,360公司2016年4月从纽交所退市,私有化价格为93亿美元;2018年2月登陆上交所后,受到投资者热烈追捧,股价一度飙升至600亿美元。

知乎也有机会复制同样的神话,但这里面的风险也不小。

与美股相比,A股的上市要求十分严苛,涉及公司业务、财务指标、股东构成等多个维度,知乎要想达标,需要花费一番心思。

据专业人士透露,一家公司拆除VIE架构,通常需要一年半左右,最快也要6个月以上。以互动百科为例,它用了6个月拆除VIE架构,又花费了半年多才在新三板重新挂牌。

还有一些公司,原本计划回国上市,却在拆除VIE结构后迟迟没能上岸。

一点资讯2019年初即已启动私有化,公司管理层称拆除VIE架构后,将为公司回归国内A股或科创板上市创造充分条件。但时至今日,一点资讯仍然未能二次上市。

对于持续亏损的知乎而言,这显然不是好消息。

今年第三季度,知乎净亏损2.7亿元人民币,同比扩大145%。若拆除VIE后无法回A,知乎将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这也为知乎的回国上市之路增添了许多变数。当然,回国上市并不只有回A一条路,港股上市可能是更现实的路径,这条路上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了。

C

知乎被传拆除VIE架构,折射出这套上市工具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价值变迁。

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一次引入VIE,可追溯至2000年的新浪网上市。在当时,VIE架构巧妙解决了公司控制权和合规性的问题,获得中 美两国证券市场的认可,大获成功。

但过去二十多年,VIE架构也显露出一些短板,并在实践中被不断修正。

典型案例之一是支付宝股权转移事件。2009~2010年,马云为了让支付宝获得支付牌照,将支付宝股权分批转移至自己名下的内资公司,并与阿里集团大股东雅虎和软银一起设计了VIE架构,后两者间接掌控支付宝。

但到了2011年,马云以“牌照审批形势”为由,单方面终止VIE协议,引发轩然大波。马云随后辩解称,自己的行为“不完美,但正确”。此事以阿里向雅虎和软银提供补偿告终,而支付宝也顺利拿到了支付牌照。

如今回过头来看,如果支付宝仍然受到VIE架构的制约,是否能拿到支付牌照将存在巨大变数。马云的选择固然存在争议,但最符合现实情况。

一年后,又发生了新东方清除VIE公司股东一事。新东方以简化股权结构、加强公司治理的名义,清理了国内经营实体的10个股东股份,全部转移至俞敏洪手中。此事导致新东方遭遇SEC调查,股价大跌。

不过,这些事件并未导致VIE架构被彻底否定。

时至今日,VIE架构仍然是中国科技公司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通路,而监管部门也长期保持了默许和宽容的态度。

不过,与十年前相比,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公开发行渠道拓宽了不少。除了美国股市外,国内的A股和科创板、新三板,以及港股市场,都成为IPO的选择之一。VIE结构是否存在、如何存在,归根结底要符合公司业务需求。如果VIE不符合需求,那么完全可以拆除。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VIE架构已经不再是唯一答案。就连开启VIE时代的新浪,也在2021年宣布私有化。知乎有望成为步其后尘的又一家中概股公司。(武昭含亦有贡献)

华宇平台官网_医药最强「小巨人」

0704

经过疫情大爆发,受医保控费和医药集采政策的影响,医药板块在2021年出现大幅回撤。

但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长坡厚雪”赛道,似乎没有所谓的天花板。

进入21世纪,创新药、CXO、高端医疗器械、基因以及生命科学等细分领域的发展如火如荼。

我们注意到,一些“专精特新”企业更能成为引领产业创新的领头羊,由此带来的投资机会层出不穷。

1长坡厚雪遇上“专精特新”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类需求的5个层次,其中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富增加,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疫情的爆发和蔓延又让这种需求更加凸显。

与此同时,“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趋近深度老龄化社会14%的占比标准,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社会。

人们对健康甚至生命“永无止境”的追求,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永动机”。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中国逐步成长为全球医药产业的增长源泉和创新基地。医药产业极具科技含量,国务院、工信部提出的“专精特新”与其高度契合。

其中,专业化对应化学原料药,精细化对应化学制剂和医药商业,特色化对应中药和医疗服务,创新化对应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品。

据机构数据显示,我国医药行业市场规模由2011年的743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7919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0.27%,高于同期GDP的复合增长率。

目前,中国已稳居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据预测,由于疫情带来新的产业需求,2021年我国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8858亿元。

大浪淘沙,经过一轮调整周期,“专精特新”医药企业有望率先复苏,走出泥潭。

2遴选龙头

工信部公布的第一二三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中,医药行业共有35家上市公司入围。

▲资料来源:中航证券

对比来看,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收入利润体量普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地位并不显著,但是其成长性和盈利能力高于所在行业,研发投入明显高于行业均值。

医药产业已经迈进了“向研发要未来的时代”,创新药领域就有着著名的“双十”定律:一款创新药的研发成功需要耗时十年时间,花费十亿美元。

近20年来,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医药领域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吉利德、再生元、illumina(因美纳)等企业的崛起,重新改写了行业格局。

有数据显示:全球在研创新药物将近2万个,美国占50%,欧洲占40%,中国只占3%。可以说,我国已经是全球医药产业重要的一极,但医药创新研发水平仍有待提升。

因此,这些独具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更加值得关注,其中的佼佼者也有望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

01

2014年进入核医药领域的东诚药业(002675.SZ),通过多次并购完成从诊断用核药到治疗用核药的全产业链布局,是A股市场稀缺的核医药标的。

核医药行业具有天然的高技术壁垒,以及创新药高成长的特征。率先完成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东诚药业建立了令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门槛。如今,公司核药板块利润占比已达57%,已经成为其最大利润来源。

▲数据来源:东诚药业2021H1财报,同花顺iFinD

02

癌症是人类第2大杀手,死亡例数和发病例数逐年上升,催生出肿瘤诊断“黄金赛道”,艾德生物(300685.SZ)就是该领域的“扛把子”选手。

公司的四大核心技术全球领先且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司目前有23种基因检测试剂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以及欧盟CE认证。

不仅在国内,艾德生物的产品还打入了发达国家,是中国企业中真正得到发达国家市场准入和商业化的佼佼者,其产品在韩国、日本进入医保,还是阿斯利康、辉瑞、礼来、强生、恒瑞等国内外知名药企的合作伙伴。

03

综合集成电路、高端材料、电光技术和医学等多学科,X线探测器是一个门槛极高的行业。

数字化X线探测器龙头奕瑞科技(688301.SH),就是全球为数不多且能够掌握核心技术的生产商之一,公司已经掌握非晶硅、IGZO、CMOS和柔性基板四大传感器技术。其产品打入了柯尼卡、锐珂、富士、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巨头的供应链。

▲奕瑞科技四大核心技术,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04

CXO一直是医药板块最具确定性和成长性的细分领域,今年以来调整幅度也最小。皓元医药(688131.SH)虽然体量较小,但却是一家拥有差异化特色的CDMO企业。

公司专注小分子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前端、后端为一体的研发企业。前端业务为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后端业务包括原料药和中间体,以及CDMO业务。药明康德、正海药业都是公司客户。

创新药CDMO开始发力,公司以ADC创新药为突破口,依托自主开发的高活性毒素(包括业内公认难度较大的MMAE和MMAF)为客户赋能,帮助荣昌生物的纬迪西妥单抗(RC48)上市,该项目也是我国首个临床ADC一类抗癌新药。

05

破伤风疫苗领域也诞生出一家“专精特新”企业——欧林生物,其在国内率先开辟破伤风疫苗疾控中心市场。

目前国内只有欧林生物和武汉生物生产吸附破伤风疫苗,欧林市占率接近九成,优势十分显著。但这也造成了公司对破伤风疫苗依赖度高达98%,当前欧林生物正在研发新的疫苗序列,研发管线涉及10个品种,其中5个为Ⅰ类创新疫苗。

欧林生物还是国内唯一开展重组金葡菌疫苗研发生产的企业,目前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被称为“超级细菌”,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上市的疫苗,欧林生物有望填补世界级空白。

可以看出,五家企业各具特色,都有其行走江湖的“独门秘诀”。不仅具备了医疗行业持续成长的β,也有自身独特的α。

3新机遇

11月11日,在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中,药企再度遭遇“灵魂砍价”。

一款原本70万元一针的罕见病药品,经过八轮价格谈判,最终以低于3.3万元每针的价格成交。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一句“真的很艰难,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上了三次热搜,足见国家对医药改革的重视。

药品降价,普惠于民,医药集采是大势所趋。在集采扩容的背景下,许多医药企业遭遇产品价格和企业市值的“双杀”,医药股在2021年一片凄风惨雨。

面对集采的“常态化”,医药板块的投资逻辑已然生变。即便作为资本市场的长青树,医药投资也要有所取舍,把握重点。

▲数据来源:Wind

一方面,集采重压下,医药价格重挫,只有优质龙头企业才有机会“以量换价”,抵御降价风险,在大变革中赢得未来。

5家医药“专精特新”优质企业中,东诚药业和奕瑞科技所在的核医药及X线探测器领域,本身就具备天然的高壁垒,而两家企业分别通过产业链一体化战略,以及强大的技术实力,将自身的护城河拓宽加深。

比如东诚药业不仅有核药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更将业务延伸至终端的核药房,这正是东诚战略落地的“秘密武器”。因为核药房集核药物的生产、管理、配送、服务于一体,是核医药最重要的管理和生产平台。

由于核药的半衰期短,因此其生产和销售离不开核药房的建设、生产、及时配送。核药房的建设需要严格的监管和认证,目前,国内形成了东诚药业和中国同福成双寡头竞争的格局。

截至10月底,东诚药业规划了28个核药房,已有25个核药房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14个核药房投入运营。未来两年,东诚运营的核药中心将超过30个,基本覆盖国内九成以上的人口。

相比“国家队”中国同福,东诚药业的布局速度更快。在一线城市,两家企业相互竞争。而在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东诚独家供应,具有区域错位的优势。

目前,东诚药业核医药产业利润占比超过57%,毛利率接近80%,高于原料药和制剂业务。今年以来,公司利润出现下滑,主要是原料药和制剂业务的拖累,核医药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上半年,核药业务实现收入5.28亿元,同比增长31.95%。

与此同时,公司研发管线充足,包括阿兹海默症诊断、心肌灌注显像、帕金森诊断、肝癌治疗等序列。

涉足上游、整合下游、布局前沿,东诚药业董事长由守谊更放出豪言:“东诚药业要成为核医药领域的阿里。”力图成为国内稀有的核医药全价值链产业平台。

同样在高门槛领域遨游的奕瑞科技,其产品集合了芯片、医疗、光电等技术,股价不仅未随医疗器械板块进行调整,今年以来股价反而上涨超2.2倍。

▲图源:同花顺iFinD

公司业绩持续超市场预期,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109.23%,毛利率和净利率均达到历史新高。除了医疗行业稳定增长外,工业和齿科为公司打开成长新空间。特别是工业领域具备耗材属性,半导体、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安防检测有望成为重要增长点。

还有一些医药企业具备“集采免疫”属性,因此抗风险能力更强,CXO就是集采下最“硬气”的行业。

单纯以原料药生产为主的CMO企业潜力受限,受集采影响很大。皓元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中,替格瑞洛、阿哌沙班、托法替尼三个品种纳入第三批集采,今年上半年集采落地,虽然企业原料药和中间体同比收入增速达到了95.81%,但毛利率却比2020年下降了4.4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因此传统的CMO企业均在寻求向CDMO模式转型,后者从临床早期就开始参与新药研发,并为药企提供高附加值的工艺流程及优化(Development)解决方案,形成“定制研发+定制生产”,这种模式的抗集采风险能力就更强。典型的案例就是凯莱英,其更多地承担了创新药的生产,也因此维持了多年的业绩高增长。

目前,皓元医药储备库中拥有4.75万种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实力不俗。并且公司已开始向高附加值进发,以ADC创新药为突破口,完成我国首个临床ADC一类抗癌新药的上市,就证明了公司的实力。

另外两家企业的特色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技术实力,艾德生物扎根肿瘤精准诊断,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占据院内市场七成的份额,甚至超过行业大牛罗氏,优势地位难以被撼动。其余的国内企业,像燃石医学、泛生子都还处于亏损状态。

肿瘤筛查行业属于典型的“长坡厚雪”,唯一的风险还是集采,这也是公司股价持续低迷的原因。当然,集采并非猛如虎,艾德生物只需静候集采靴子落地,考虑到公司的市场地位,“以量换价”足以期待。

占据国内近九成破伤风疫苗市场的欧林生物,则有望强者恒强。

集采的前提条件是“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多家企业生产”四个特点,但我国破伤风疫苗厂商只有两家,凑不齐三家竞标,所以这款毛利率高达97%的产品尚不会纳入集采。

此外,欧林生物对金葡菌疫苗寄予众望,如果研发成功,将攻克世界级难题,直接打开增长天花板,市场对公司原创研发能力的估值将有跃进式的提升。

新医改持续深化、技术创新迭代加速、资本狂热依旧,医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百舸争流中,既有像恒瑞、迈瑞、药明康德等规模庞大的巨舰,又有具备差异化优势,在自己所处领域一马当先的轻舟。

一线大厂外,蓦然回首,不妨侧目给予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龙头更多的关注,这些企业的爆发力和创新能力丝毫不弱于他们的前辈们。

华宇开户_从抖音出走的那些商家

0704

去年开始,身边一些朋友就对抖音电商跃跃欲试,舆论上也开始流行谈论起所谓的兴趣电商、内容电商这样五花八门的概念。

繁花簇锦,烈火烹油,一切新生事物看起来都爆发力强劲,生命力旺盛。但是,有一些从淘宝、京东出走抖音电商的商家,回归到原生平台。这些人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

在抖音电商整体GMV猛涨之下,一些抖音商家却表示自己其实并不赚钱。还有一些商家吐槽,抖音电商规矩繁琐,商家保证金经常在犯了类目放错后被罚款,损失惨重。

甚至有商家认为,抖音直播电商店小二系统存在偏袒行为,“抖音正在电商发展时期,大量买家在抖音购买商品后退货,有时候无论理由成立与否,抖音店小二都会绕过卖家对买家进行商品退货”。

唯流量主义,在电商行业遭遇瓶颈。

一些自带流量的商家,去到所谓的大流量平台也遭遇滑铁卢。在经历过几轮摇摆之后,精准用户流量、私域流量、电商平台属性,成为这些品牌商家的真实考量因素。

品牌在变换平台后遭遇滑铁卢,也显示出电商平台的算力、物流、售后能力等基础能力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直播电商江湖风云突变的当下,品牌的稳定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我们走访了身边那些出走抖音,又从抖音回流京东淘宝的商家们,看看他们的经历。

做抖音电商,赔了300万

前段时间,我与资深电商平台商家木墩一起吃饭时,问到他最近新业务抖音直播电商发展如何。木墩描述称,“抖音直播流量也不太精准,我在抖音运营一年费用都交给抖音流量推广费了”。

木墩是我前公司的同事,曾经在零售行业混的风生水起,2020年抖音平台因短视频带货而走红时木墩从零售行业跳槽,转而向抖音平台进发创业。

不过,木墩说,在抖音直播平台中创业过程中,因抖音流量投放后退货率居高不下,GMV流量虚高并不能带来实际成交等情况,造成他在抖音平台上亏完了自己在零售行业赚到的第一桶金。

木墩告诉我,抖音直播太卷了,抖音直播电商面临大洗牌,平台自己流量分发也不精准。

在他的描述里,抖音直播平台GMV用户不精准,直播流量高卖不出去货,直播间投放流量后退货率高,赚不到钱。

木墩告诉我的情况,或许并不少见。曾经在抖音和淘宝都做过直播电商做过珠宝生意的李潇洒也证实了这一点。

李潇洒是珠宝电商品牌大IP,曾在抖音和淘宝都诞生过千万销售额,在天猫珠宝销售中更是获得了天猫双十一总榜第一名,带货成绩1.06亿的销售额。

据李潇洒透露,自己跟木墩一样,都是在2020年看到抖音流量后进军抖音市场,自己原本在淘宝卖货,一天带货也有十几万的收入。

当年淘宝商家众多,给自己造成不小的压力,再加上抖音在出来后有淘宝未上线的流量购买机制,在多重流量的诱惑下自己选择去抖音做直播电商,希望可以发展得更好才出走淘宝。

来到抖音后,李潇洒才发现抖音的一切与淘宝完全不同,抖音的流量投放模式与自己想象中的精准流量有着巨大的差异。

据李潇洒所说,抖音流量投放渠道确实可以花钱购买,但流量并不精准,抖音流量投放机器不知道你想要什么流量,经常给你推的流量乱七八糟,导致看起来流量很多,实际留存下来的没有多少。

李潇洒提供了他们公司的抖音数据和淘宝数据,在抖音数据中李潇洒的直播店铺流量投放5万元,实际产出直播GMV120万元,不过据他所说GMV虽然产生了,由于流量数据不精准的原因,大量用户会在下单第二天后会退货,金额高的事后会达到60万元左右,第三天用户退货也不少,多的时候金额可能高达30万元。

李潇洒说,这样一场GMV120万元销售额的带货直播,需要5万元的导流成本,到最后可能只有30万元的实际销售,抛去其他货品成本、人力成本、地租成本等各类成本后,店铺运营处于亏损状态。

李潇洒回忆称,“当时我们没测算退货率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是赚钱的,不过在我们测算退货率后才发现,账户上的佣金不够支出费用,去年以来我们团队在抖音赔了300多万”。

不过,根据李潇洒所说,现在自己直播带货在淘宝平台并未出现这样的情况,淘宝流量与抖音引流相比要更加精准。

李潇洒告诉我们,自己最近在淘宝投放流量10万元,实际产出直播GMV200万元。虽然流量减少,不过淘宝的退货量只有抖音的三分之一。

李潇洒根据退货率得出的结果,在淘宝售卖珠宝退货率在40%以下,甚至在大部分时间可以保持在30%左右。而第二天和第三天加起来的退货率,基本不会超过10%。

李潇洒按照退货率算出,100万元GMV产量,退货率保持在40%,可以带来60万的销售额,而第二天和第三天加起来退货量也不会超过10万元,实际带来销售GMV50万元,比抖音高了近一倍。

繁多的“规矩”

除了流量不精准和买家退货率高,被卖家抱怨,抖音平台对商家繁杂的卖家条约,出错便扣除保证金的粗糙举措,也让一些商家寒了心。

曾经在抖音做珠宝电商的王鹏说,抖音给商家定的规矩太繁杂了。

王鹏告诉我,自己去抖音直播带货后发现,抖音规矩繁多,一次无故意行为的货品上错,就需要罚款5000元。

据王鹏所说,“今年上半年,我在抖音商家一款珠宝首饰,当时只是类目放错将珠宝放在了其他产品的目录中,便被抖音规则机制罚款5000元,甚至我在黑猫投诉平台中还看到一次放错类目罚款2万的例子”。

这样的处罚力度,对于原来在淘宝经营店铺的他是无法想象的。

“店铺还没开几天,我们也不明白类目问题,以前在淘宝不知道什么类目的商品就放在其他,不过来抖音几天保证金就被罚完了,抖音这扣分罚钱的地方也太多了”,王鹏对于这样的处罚多少有些忿懑和不服气。

王鹏回想起当年在淘宝做直播带货的场景,在淘宝直播中,王鹏将淘宝商品无意放错时,只收到了淘宝的信用分警告,等到信用分罚款完了才会在罚款具体金额。

王鹏说,我在淘宝做了5年都没接到过来自淘宝类目放错的罚款,但我们来到抖音就接到了来自抖音的罚单,甚至王鹏自己的店很多店铺保证金都被罚没,导致入不敷出。

李潇洒对抖音的规则机制也颇有怨言,“我虽然没被抖音商家繁杂的机制罚款过,不过我确实看到很多同行直播电商保证金都罚款罚没了”。

知乎网友梳理了抖音直播电商中最容易罚款的八项。其中,最容易被处罚的是,“不能发布非约定商品和商品,标题、图片、详情页不得有敏感词、极限词,不得有第三方导流的信息等”。

在商品、标题、图片、详情页上页不得有敏感词、极限词和第三方倒流信息中,抖音设置了不少敏感词汇,一不小心就会踩坑,然后被抖音进行扣分警告和罚款。

而在不能发布非约定商品中,特定品牌入驻、定向邀约商品和未通过抖音审查的商品都属于未约定商品,在这本非约定商品手册中,若是新人不仔细研究和容易踩坑。

除了抖音在直播电商类目中含有许多规矩外,李潇洒还告诉我,抖音在直播电商的语言规矩上也有很多限制,来规避平台风险。

去年在李潇洒一场直播中,因说出了“全场最低价”这个词语,“李潇洒”的抖音账户被封禁10分钟。据李潇洒所说,这种违禁词在抖音还有很多,只要是涉嫌描述价格的词语基本上都是违禁词。

图注:抖音直播违禁词被处罚

李潇洒认为,抖音直播时最缺乏的就是连贯性,“在抖音上,说错一个词被检查出来,就要封禁10分钟,让商家非常难受。因为全场最低价这种违禁词,一般就是在直播气氛已经烘托起来的时候说出来的,就在大家都要成交的时候,咔给封禁了,前面所有的努力都黄了,这不是封禁直播间,这是在‘杀死’商家”。

据商家“王鹏”所说,抖音还有商家新人期,非常影响有资源跳平台而来的商家进行抖音体验。

王鹏告诉我“抖音新人期对商家有下单限制,一个商户一天只能下单1000单,1000单成交成功后,所有用户不能够在再在这家商户下单了”。

这种机制,对于纯粹的电商新人来说没有影响。不过对于一些已经有一定影响力,自带用户资源迁移而来的头部店家来说,新人期则非常鸡肋。

例如像李潇洒与王鹏这种从淘宝到抖音的商家,他们通过投流、宣传和自有粉丝用户所带来的销量远远不止1000单,由于抖音规定新人商户只能下单1000单,李潇洒和王鹏在新手期,只能亏本。

最后,李潇洒和王鹏还是决定回到淘宝直播,抖音直播繁杂的“规矩”之下,再高的流量对于他们来说也无福消受。

为什么离开?

当然,李潇洒和王鹏都只是离开抖音商家中的冰山一角。

在不少离开的人眼里,抖音属于内容电商、兴趣电商的范畴,商户围绕着兴趣购买商品的次数更多,而不是像京东淘宝一样因为需求而购买。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不是所有好的电商商家都能生产出好的内容,吸引更多的流量。

一直能输出好的内容,对于非专业内容的电商商家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且,哪怕一条抖音视频或直播有千万播放量,后面没有持续输出的优质内容,观众一样会抛弃品牌,之前的积累也就失去了意义。

由于在抖音上想要扩大直播流量,只有买量和内容两种途径。同时,在抖音上做内容的成本较低,大量同行同位卡位竞争内容,王鹏们还是决定直播投流。

在抖音和淘宝反复游走后,他发现,虽然没有抖音那么强大的流量支持,但淘宝有自己的电商生态存在,大家会以购物习惯为导向,仍然不断会有稳定的流量进入到淘宝生态圈中。

从更深一层来看,不同电商平台间的竞争,除了流量的比拼,更多的还有商家服务意识和平台用户体验的竞争,同时商户的交易稳定性也很重要。

王鹏告诉我,抖音的商家端体验一直都不太舒适,抖音流量不精准,难以积累私域流量和忠粉,长期依赖买流,平台规矩众多,处罚频发。

不少商家在这样的体验之下,回到了原有平台。

在与王鹏和李潇洒的聊天中,他们的感受普遍是,“感觉现在的抖音就像是10年前的淘宝,很多机制不完善,原先的淘宝像是抖音的前辈”。

李潇洒更直接表达在淘宝能赚到钱,在抖音赚不到是离开的最大原因,“我们在淘宝,不论是发展期,还是后面电商大战时期都曾赚到过钱,不过我们去年入驻抖音后是真的没赚过钱,感觉抖音平台在很多机制上像个小孩,我们这种完善的电商老手进去非常不适应”。

从抖音出逃商家中“李潇洒”和“王鹏”两人都直接表示,自己不再愿意回到抖音直播带货,毕竟不赚钱、被抖音收取罚款费后,还需要被抖音店小二磨。

与那些从抖音离开的商家聊下来,普遍的感受是,与其在抖音亏本,不如回到原来的地方,多赚少赚总能赚点。

写在最后

今年抖音头部主播在销售带货上显得相当安静,2021年主播数据显示抖音没有议价能力超高的主播。

抖音直播带货的不温不火,可能不是偶然。

正如我们走访的商家所说,在流量不精准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商户会发现,卖货并不是流量越多,赚的越多。

流量红利之下,商家要考察的方面还有复购率、退货率、粉丝精准度等等更多维度。不精细化运营,对于他们来说,只能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而繁琐的规矩下,保证金罚款、扣分、用户白嫖等情况,让商家的处境更为艰难。

在流量红利下慕名而来的商家,一些正在回归原有平台。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萌芽—兴起—繁荣—稳定—衰退—没落”。颠扑不破,亘古未变。

*文中人物王鹏、木墩为化名

华宇平台登陆_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领投,「UINO优锘科技」完成超3亿元C轮融资

0703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日消息,今年6月,数字孪生领导厂商UINO优锘科技顺利完成超3亿元C轮融资,继续得到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大力支持。本轮融资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领投,老股东晨山资本等持续加码,泰康人寿凯联资本普洛斯隐山资本跟投,凡卓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

UINO优锘科技CEO陈傲寒表示,本轮融资后,UINO优锘将推进一站式数字孪生平台“森工厂”的研发和推广,加速扩大领先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生产力工具平台;建立物联网生态空间“物联森友会”,以三维虚拟空间为支撑,整合物联网碎片化信息,构建物联网资源聚合平台。

数字化转型趋势已至,物联网与产业数字化加速融合演进,能够实现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映射与交互的数字孪生技术逐渐被大规模普及,并已成为全行业数字化变革的强大助力。

UINO优锘成立于2012年4月,深耕数字孪生领域十载,作为国内数字孪生领域的先行者及引领者,坚定践行“帮助人们更好的认知、管理、创造数字世界”的企业使命。目前已为2000+企业用户提供数字孪生可视化解决方案服务,并形成面向物联网管理场景的“工具平台+行业产品+生态空间”的完整数字孪生业务矩阵。

基于10年的技术积累,UINO优锘沉淀出一套完整的数字孪生技术栈: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引擎,更适合面向物联网场景的数字孪生应用需求;一站式数字孪生工具平台森工厂ThingStudio,为数字世界的建设者提供灵活高效的零代码配置和低代码开发平台,大幅降低门槛,加速数字孪生行业普及。

从2014年推出模模搭,到2018年推出低代码PaaS平台ThingJS,再到2021年推出一站式数字孪生平台森工厂,UINO优锘不断刷新平台能力,构建了国内领先的数字孪生开发生态。截至目前,PaaS平台已有12万+注册企业和院校,50万+注册开发者,积累了35万+数字孪生场景,UINO优锘也将在今年正式开放模型、组件与插件等资源共创共享的森市场,进一步完善协作共赢的平台生态,持续提升行业整体效率。

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表示:数字孪生技术是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属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随着国内“新基建”政策的加大推进和“云大物移智链”等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围绕智慧城市、园区、能源、交通等领域的数字孪生产业在国内有望迎来快速发展。优锘科技作为国内数字孪生领域的领先企业,坚持渲染引擎等底层技术自主创新,构建了完备的数字孪生产品及服务矩阵,并已在能源、金融、电信、制造等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希望通过投资发挥平台和生态优势,助力优锘科技等优秀数字孪生企业快速发展。

晨山资本表示:晨山两年前领投优锘B+轮融资,并在本轮融资中继续加码,正是因为我们数年合作下来对优锘团队前瞻的战略眼光、清晰的发展路径以及有力的执行力充分认可。数字经济浪潮下数字孪生业务价值持续凸显,优锘创造性的推出面向产业物联网场景需求的数字孪生工具平台,扎实的开发者平台有望带来快速的用户转化和高效的开放生态构建。我们坚定看好优锘的一站式数字孪生平台,期待优锘能够成为全球数字孪生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泰康人寿表示:数字孪生是数字空间的基础底座,是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关键能力,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和行业认知的加强,数字孪生应用从金融、能源逐步向医疗、制造业等全行业拓展,行业需求快速爆发。优锘科技厚积薄发,通过十年积累,逐步实现从产品到平台和生态的完整布局,助力全行业数字孪生加速普及。我们看好优锘科技团队的思考和眼光,并期待优锘继续成为数字孪生生态的重要建设者。

凯联资本表示:优锘科技的创始团队具有深厚的to B行业从业经验,对泛IoT数字孪生行业有深刻理解,并且有清晰的长期战略目标和视野格局。公司具备从3D引擎到管理软件的全栈自研能力,并且搭建了完整的销售与管理体系。我们相信面向设计与开发者的生产力工具,会是交易型SaaS之后最有价值的SaaS/PaaS赛道,B端用户具有良好的付费意愿,期待优锘科技早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生产力工具与企业平台软件领域的中坚力量。

普洛斯隐山资本表示:优锘科技拥有以自研渲染引擎为支撑的完整产品矩阵,具备强大的数字孪生应用业务能力,并构建了协作共赢的合作伙伴体系。隐山资本在供应链和数字化领域有非常深厚的产业基础,深刻感受到,数字孪生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受益于企业和政府提质、降本、增效的需求不断增长,形成了数百亿规模的潜在市场。我们看好优锘的团队和产品力,期待公司持续深化在数字孪生平台市场的领先优势。

凡卓资本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多元的业务、组织、空间诞生出更复杂的管理需求,优锘科技通过提供应用系统帮助多个行业的企业建立了以可视化为界面、以数字孪生为核心的新型管理平台,更是打造了开发工具平台和物联网生态空间,赋能数字孪生全行业。团队创业十载,目标坚定并保持着初心和激情,凡卓资本愿意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与优锘科技共同见证中国数字孪生行业的时代浪潮。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5039.shtml

华宇平台登陆_灰熊看不懂蔚来?

0702

6月28日,近期风波不断的新势力造车公司蔚来再度遭遇暴击。做空机构灰熊(Grizzly Research)发布报告称,蔚来通过会计手段夸大收入和盈利能力。受此影响,蔚来港股低开,一度跌近10%。

据电厂了解,这份做空报告的核心在于蔚来的电池租售业务。按照灰熊的说法,蔚来通过与武汉蔚能之间的关联交易,已经为蔚来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并且,武汉蔚能允许蔚来立即确认电池销售收入销售,而非按7年的订阅期分期确认,因此,灰熊认为此举存在虚增收入的嫌疑。

针对灰熊的这一做空行为,蔚来对电厂表示,该报告并无依据,其中,包含许多错误、无根据的推测以及误导性结论和诠释。此外,蔚来方面还表示,公司一直严格遵守上市公司相关准则,目前已针对该报告启动相关程序,未来将基于SEC及三大交易所的适用原则进一步作出披露。

01、车电分离下的BaaS服务

作为一家高端电动车品牌,蔚来的购车门槛一直不低。从最初的ES8到最新的ES7,蔚来的6款车型均分布在30至60万元区间,其中,售价最低的是搭载75kWh电池包的ET5,整车打包价32.8万元。从被灰熊质疑的BaaS服务,到即将推出的新品牌,蔚来一直在试图降低隐形购车门槛。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整车成本其实分为两部分:购车成本和用车成本。对比同级别的燃油车,由于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电动车的购车成本较高,但用车成本却相对较低。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曾一直呼吁,通过多场景共摊动力电池成本来推动电动化进程。

2020年8月,蔚来在换电模式的基础上,率先推出BaaS电池租用服务,对此。李斌曾表示,电池租用服务可以更好地平衡购车成本与用车成本,还可以解决电池衰减、电池无法升级、车辆保值率变动大等一直影响电动汽车普及的难题。

在BaaS服务下,用户可以选择一次性买断电池或者分期租售电池的购车方案。这其实是蔚来为了降低购买门槛而推出的一项补贴政策。据电厂了解,倘若用户选择电池租售的购车方式,那么,整车价格会降低7至12.8万元。用户在选择租赁模式的同时,蔚来会将电池出售给第三方武汉蔚能,实际上电池的出租方已经是蔚能。

这意味着,蔚来与武汉蔚能之间存在的是买卖关系,并非单纯的托管关系。按照蔚来此前的描述,针对电池包,蔚来与武汉蔚能之间是买卖关系,针对电池运营,双方之间是托管关系。从这个层面来看,在电池包销售上,蔚来可以一次性确认收入,而武汉蔚能需要根据用户的订阅期分期确认。

以蔚来最新车型ES7为例,选择整车+电池的购买方式,搭载75kWh、100kWh电池包的整体售价分别为46.8万元和52.6万元,在BaaS服务方案下,整车售价为39.8万元,租用75kWh电池包、100kWh电池包的月费分别为980元和1680元,不过,这部分租金由用户支付给武汉蔚能。

作为全球首创的模式,蔚来的BaaS服务初期曾遭遇质疑。不过,随着油价不断攀升,燃油车与电动车的用车成本偏离越来越大,采用BaaS模式的全新购车方式也逐渐得到了用户认可。2022年4月,蔚来进一步推出了BaaS电池转买断方案,为用户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

与此同时,车电分离的趋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产业认同,宁德时代、吉利、北汽纷纷下场布局换电站,包括蔚能、睿蓝等运营商开始独立走上舞台。

作为蔚来BaaS电池租赁服务的实体,武汉蔚能成立于2020年8月,最初由蔚来中国联合宁德时代、国泰君安国际、湖北科技投资集团发起成立,公开信息显示,这四家创始机构合计占武汉蔚能75%的股权。此后,武汉蔚能由分别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8月完成两轮融资和一轮增资。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武汉蔚能拥有包括蔚来中国在内的16家机构股东,其中,除了宁德时代、山东威达等一众产业资本外,更不乏长江产业基金、厦门国兴投资、武汉科创投、三峡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按照灰熊的说法,经过多轮融资后,如今,蔚来仍然拥有武汉蔚能19.8%的股权。

需要指出的是,在如此复杂的股东背景下,蔚来想要单方面控制武汉蔚能进行也并非易事。根据武汉蔚能对于自身的描述来看,相较于作为蔚来的附属存在,蔚能更倾向于成为一家独立主体。

02、武汉蔚能如何运行?

6月28日,武汉蔚能CMO杨震在2022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表示,蔚能定位于资产管理公司,核心商业模式是为行业提供包括电池技术、数据智能、电池资产等在内的一站式的BaaS服务解决方案,从2020年9月投入运营至今,管理的资产规模接近7GWh,预计2025年将达到100GWh。

根据杨震介绍,在车、电分离的趋势下,用户可以只购买整车车身,蔚能将承接主机厂商出售的电池,并以按月付费的形式为用户提供电池租用、电池管理、电池运营等一系列服务。

对此,杨震表示,从车企的角度来看,除了成本及车辆保值率方面的影响,车电分离也更有利于电池的集中管理。毕竟,电池资产此前都分散在车主手中,难以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监测,如今,武汉蔚能针对电池管理研发了一整套数字体系,其中,电池的云端安全预警率可以达到95%。

从产业前景上看,杨震表示,车电分离的动力电池是一个广阔的市场,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在3300亿左右,2030年将达到1.6万亿。不过,杨震表示,现阶段整个产业仍面临种种挑战。

其中,最核心的挑战在于战略资源层面。当下,整个新能源产业正在从燃料密集型的消耗型能源系统,向材料密集型的循环系统转变,但最关键的战略资源仍然主要依赖进口。根据杨震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现阶段国内的锂、钴、镍资源,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5%、73.3%、95.1%。

此外,在循环系统上,从上下游、主机厂到电池厂,到金融的资金方,再到用户、换电运营商,甚至能源公司和回收利用公司,需要全部打通,并融入电池技术、数据智能、资产管理的全新理念。比如,现在大多数电池运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从不同的主机厂收回退役电池规格都参差不齐。

基于此,杨震表示,蔚能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要建立电池全周期集约化管理体系,并在电池技术、数据智能、电池资产三个领域持续加码,试图打造100%可追溯、100%可流通、100%可循环的智能生态。截至目前,蔚能已申请了90余项专利,其中,电池技术占比85%,数据治理占比10%。

在技术层面,蔚能可以做到大批量、集约化、同态化退役,并克服了材料级的自动化拆解难题。在循环系统层面,蔚能可以通过数据管理能力缩短流程,减少碳排放。比如,在回收阶段,可以减少碳排放50%以上,回收成本降低20%,回收效率可以提升18.7%,三废排放是减少30%以上。

华宇测速地址_德云社也「摘字儿」了

0702

常住“危房区”的德云社又塌房了,这次直接塌出个法制咖。

6月25日凌晨,德云社旗下艺人陈霄华酒后赤身裸体闯入他人住宅后被抓。6月27日上午,德云社通过官博发布声明,表示已第一时间辞退陈某。当晚八点,警方发布通报称,陈某已被刑事拘留。

这并不是德云社成员第一次塌房,但性质与之前大不相同,因此在社交平台引起热议。有网友将德云社成员的塌房历史进行汇总,从中可见塌房原因涉及出轨、家暴、睡粉、言语失当等多个方面。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大众对于德云社成员频繁塌房的不满,在此刻集中爆发。德云社#德不发音#的话题,被推上热搜高位。人民网也关注到此事,发表评论称,德云社“该好好检视自己了”。

在#德不发音#话题下,大致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这次是陈霄华个人的问题,不该上升到德云社全员;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德云社旗下艺人频繁塌房,与公司缺乏正确引导、约束和教育脱不了干系。遗憾的是,部分粉丝的讨论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外界对此事的批评都被解读成刻意打压德云社。

要想理解此事和诸多塌房事件背后的舆论生态,还需要从德云社这几年的转型入手。从最早专注相声表演到现在影视综多栖发展,粉丝“饭圈化”与演员“流量化”,是德云社积极拥抱流量、拥抱商业、拥抱互联网的必然结果。

近些年在内容方面,德云社以相声为起点,影剧综全面发展,为了积极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不断完善娱乐版图。旗下相声演员也偏向多栖发展,不少通告安排与偶像明星并无二致。相比早期的相声班社,现在德云社更像一家“娱乐经纪公司”。

去年,市场流传出德云社上市估值达20亿的消息。随后郭德纲本人表示没想过上市,“对钱不感兴趣”。但这个数字仍旧代表了德云社近些年的“转型”成果。

不过在收获转型带来的流量和收入时,德云社也面临流量化带来的种种风险,这些风险在过去几年的娱乐圈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塌房事件频出,还是相声演员与本职工作越来越远等问题,都对德云社的长远发展是个考验。

01、“德云娱乐公司”

过去两年,德云社出名的相声演员已经活跃在电影和剧集里,成为综艺常驻嘉宾,留给相声的时间,肉眼可见地变少。许多人认为,相声似乎成了德云社成员们进入演艺圈的跳板。

有德云老粉向毒眸抱怨:“现在都是腕儿了,稍微有点名气的演员,来趟小园子都成空降了。”

其实,德云社很早就开始拥抱互联网、拥抱流量,但等到真正做出起色,还是在2017年底。那年张云雷在“德云三宝”系列演出中,凭借一首北京民间小调《探清水河》走红,演唱视频在抖音疯传,该歌曲也因此成为当年的抖音热歌。

曾多次试图培养新人的郭德纲,敏锐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张云雷成为了饭圈文化涌入相声圈的一个切口。

彼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热度,张云雷内心忐忑,经纪人劝他抓住机会转型。师父郭德纲也不反对他开辟新阵地,认为“挣钱就好”,把徒弟们困在300人的小剧场并非对相声做贡献,“出去做真人秀,让天下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不是好事吗?”

几番助力下,张云雷开始出单曲、上综艺,成为“偶像派”。现在看来,张云雷的走红不全是偶然,也是德云社选择的结果。

早在2012年,郭德纲就曾推出由孟鹤堂、张云雷、宁云翔、曹鹤阳组成的“德云四公子”品牌,并颇具前瞻性地提出:“他们的演出以后上、下半场就可能会不同,上半场穿大褂说传统节目,下半场就来些又唱又跳的新节目,毕竟孩子们都年轻,也擅长这些。”

在张云雷爆红的同时,由孟鹤堂、周九良、秦霄贤等人组成、成立不久的“德云7队”,也走上了流量的路子。“最早德云社是通过抖音把德云七队的名气做起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们‘网红7队’,很多人都是从这个队看到别的队,从而认识整个德云社的。”粉丝小溪回忆,“给我的感觉就是,德云社是在有意运营这个队。”

在这个过程中,德云社拥有了一批“德云女孩”,大家粉丝们将流量明星粉丝团的运作手法和应援方式带入相声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饭圈文化”。

与打造流量艺人同步进行,德云社也从相声行业向影视、综艺等领域拓展。其自制综艺、剧集不断推出,给德云社的艺人们带来了机会。今年,德云社就推出了由郭德纲监制,德云社成员主演的情景喜剧《瓦舍江湖》和《北纬路甲一号》。

2020年疫情期间,线下演出受到冲击,德云社顺势推出团综《德云斗笑社》。团综原本是经纪公司打造偶像团体的方式,优质的团综能快速提升组合人气乃至破圈。

秦霄贤算是赶上这班快车的典型,在一众师兄弟里,他从拜师到成为“德云顶流”,只用了不到一年。2020年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后,秦霄贤活跃在各种影视综中,成为了《奇异剧本鲨》《一往无前的蓝》《你好星期六》等综艺常驻嘉宾。去年底其参演的首部电影《扬名立万》上映,今年则是《瓦舍江湖》的男一号。

回看秦霄贤的成名之路,与此前的德云社新人都不同。岳云鹏依靠几百场演出,是扎扎实实演出名的;郭麒麟属于“半路出家”,直接转型影视演员,通过影视作品打开国民度;张云雷则是靠一副好嗓子与互联网的加持,一跃成名。

而秦霄贤从外貌、艺能到自带“傻”和“富二代”的标签上看,都更符合当下普遍意义上对大众偶像的想象。所以秦霄贤也是唯一靠德云社之外的系统走红的艺人,他或许更能代表现阶段,尝试探索更多领域的德云社。

德云社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后,演出市场扩大,影响力也大大不同于往日。“不务正业”成为了外界对德云社最常见的批评,但大众并非反感德云社在不同领域的探索,而是如何让在流量化、商业化的同时,保证自己的根基不动摇。

自此,德云社似乎彻底“拓展”成了一家娱乐公司。高人气也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德云社的负面新闻时不时就会挂在热搜榜上。

在网传的塌房合辑中,私生活混乱的问题占了大半:张九南、靳鹤岚婚内出轨,其中张九南还涉及家暴,王九龙、于子淇等多人被曝睡粉等等。显然,在名气和流量升高的同时,演员们还没有意识到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02、相声、相声演员、偶像明星

对德云社来说,饭圈化、流量化本身就是把双刃剑。

在享受了树立品牌形象、帮助成员圈粉和传播相声文化等好处时,德云社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流量的负面影响。成员们频频塌房的同时,也暴露了德云社“流量化”后,在管理和运作方面的问题。

德云社一位高层曾在2020年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8年饭圈文化作用在张云雷身上的“奇观”,让他们目瞪口呆。面对带着荧光棒和灯牌进入相声剧场,不懂规矩随意“刨活儿”的年轻观众,以及像看演唱会上一样大声欢呼、尖叫,甚至请来代拍到现场拍照的粉丝,德云社毫无准备,更没有应对措施。

张云雷走红后,决定回到曾经长期表演的三庆园小剧场进行演出,消息传出后,粉丝立刻在售票窗口前排起长队。但德云社显然低估了他的人气,后来出于安全考量,官方决定改为线上售票,粉丝围堵在现场不肯离去。直到张云雷表示将加演两场,才平息事件。

德云社在这件事上的慌张失措,或许显示出其没有做好迎接流量的准备。

应该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大量粉丝,如何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即使对专业的经纪公司也是个难题。粉丝晶晶告诉我们:“我在小园子看过演出,说实话如果不是为了见演员,现场的效果真的不如在家看视频,粉丝行为的确会影响现场的观感。”

从许多报道中可以看到,德云社对流量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德云社急需拥抱“相声的偶像时代”,找到公司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郭德纲又坚决反对插手粉丝运营,而这恰是偶像产业中的必备环节。

这种矛盾的心态也让“德云饭圈”陷入了三不管地带。

所有人都知道,放任饭圈肆意生长的结局,因此“不插手”大概率不是最优的处理方式。

“还没有被正确引导的饭圈,是很危险的。”一位德云社的粉丝告诉毒眸,“许多追德云社的粉丝年龄都很小,甚至比追偶像明星的还小。这些粉丝是需要一定引导和约束的。”

不加引导的饭圈,首先伤害的就是演员本人。当相声演员无限趋近偶像明星时,两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是相同的。2019年2月,德云社多位演员的身份证、住址、行程等私人信息被公开售卖。去年,德云社成员还遇到私生撕扯衣物,并强行进行身体接触等骚扰行为。德云社也多次发表声明维权,但没有太大起色。

饭圈化、流量化的另一个弊端在于,粉丝会尽最大努力为偶像制造“幻象”,控评、反黑,制造“信息茧房”,但这些并不利于演员提升业务能力和约束自身行为。

“直白点说,一个人的自制力和他对道德、法律的敬畏心,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的个人修养。”但令晶晶担忧的是,“许多相声演员很小就拜师学艺了,除了在学习专业时接触到的那些文化、礼仪知识外,并没有很系统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是晶晶脱粉的最大原因。

粉丝的盲目追捧,更容易使演员陷入自我麻醉,仗着人气高为所欲为,缺少对自身行为的管理。比如,被拍到随地小便的王九龙;被爆出吃软饭、睡粉的于子淇等等。

而大家对于负面新闻的态度也令人担忧。演员们常常在演出中用负面新闻砸挂,粉丝们将其看作一种变相的澄清。但在另一些网友眼中,“砸挂会消解问题的严重性,感觉他们并不重视,好像每次出事儿砸个挂就过去了。最严重的不过是停几天演出。”

近两年,国家在治理娱乐圈乱象的同时,也对公众人物的素质、修养提出了一定要求。在内娱明星纷纷加强自我管理时,德云社放任自流,从哪方面看都不是好事。

虽然多栖发展,但德云社的根基还在相声。郭德纲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过,自己对相声的热爱,也通过各种方式,身体力行传承相声文化,还有许多人将郭德纲视为相声复兴的希望。

德云社近些年的确吸引了一批年轻观众走进相声,也捧红了不少相声演员,但在拥抱饭圈后,相声文化却变得越来越像“小众文化”了。

在流量逻辑里,一些缺乏业务能力的演员,过早、过度走红,在相声行业里会被嘲“德不配位”。

郭德纲曾评价秦霄贤时,就坦言:“这孩子红得太早了。”曾有粉丝告诉媒体,在德云社里,检验一个人业务能力是否过关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开专场,而秦霄贤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但高人气把他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推向了离相声更远的地方,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八个月前,秦霄贤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现出了担忧,并决心重回起点,有时间就到小剧场演出。但八个月过去,不论是个人选择还是公司规划,可以看到秦霄贤的时间基本依旧放在了综艺和影视上。

这恐怕也是流量驱动的逻辑所导致的,秦霄贤就像德云社不少年轻相声演员的缩影。“好多新人根基不稳,业务能力不过关,但人气已经先上来了。”很多老粉都表达过对新一代年轻演员的担忧。

相声需要长期学习与训练,但演员容易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别处,不是个例。“有些像孟鹤堂这样业务能力很好的相声演员,外面的活接多了,再上台也能听出退步了。”许多和小溪一样的相声老粉,对此感到失望。

“现在的相声完全是一种虚假繁荣。”德云社相声演员阎鹤祥曾表示,内容重复、形式涣散等问题,让相声在艺术层面面临着更深的困境,“行业里的人不再有进取心,行业本身的领军人物,那些第一梯队的人,没有想让这个行业更上一个台阶。”

十七年前,北京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康大鹏在评价德云社时说:“保住一个郭德纲,相声可以晚死50年。”十七年过去,相声确实没死。在流量和人气的加持下,相声演员还活得更好了。

但相声演员的走红却和相声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相声也没有因此得到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如果相声演员的根基动摇了,那么德云社的未来还有几成在相声身上,相声行业的未来又将如何,恐怕都是未知数。

华宇注册_投资人跌下神坛:半年0出手,转行送外卖

0701

失业两个月后,翟远终于决定和17万本科生、6万研究生一样,成为外卖骑手。

他此前供职于一家腰部投资机构,主要看互联网赛道。两个月前,他所在的小组“全军覆没”。公司还算厚道,给了他们“N+1”的补偿。

他没有给自己放个假喘口气,而是马不停蹄踏开始找工作。“连大厂都缩减了HC(人员编制),投资机构肯定没有大厂有钱,养不了闲人”,翟远这样解释自己如此着急找工作。

投资人天生对风险警觉,但翟远没有预想到会这么困难——几乎所有还在招人的投资机构他都投递了简历,但未收到回复;他想着要不去大厂做商业分析师吧,可是大厂也没有“坑”;要不回老家考公务员吧,但一想到公务员的收入,他还是放弃了。

“除了做投资,我什么都不会。”他失望地告诉Tech星球。

投资人曾经是个羡煞众人的行业。刚刚入行的90后、95后们还未脱去脸上的稚嫩,嘴里却谈着几个亿的项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刚刚入行的投资人和普通打工人一样,入行底薪在12000-15000之间徘徊,住在出租屋,吃着黄焖鸡米饭,如果投不到项目,可能随时被Pass。

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的经历,简直是所有投资经理梦幻的职业路径。在DST投 中了小米,随后去小米任CFO,再后来跳去TikTok。

只是现在,互联网“低垂的果实”几乎被摘完了,曾火得一塌糊涂的消费行业正在降温,越来越多投资人发现,想要复刻周受资的神话已经不太现实。

好项目少了,LP(有限合伙人投资者)的钱包瘪了,一个月投四五个项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部分投资经理现在面对的现实是,1年也完不成1个项目。

投资人居然也失业了

从互联网公司刮起的裁员风,已经席卷至创投圈。

数日前,95后消费领域投资人向杉从某投资机构离职,这是一次非主动选择的离职。公司自上而下下达裁员名额,三十几人的投资团队,需要缩减7-8人,他所在的并购组直接被淘汰出局。

直属领导也担心他们失业,所以给几人提供了备选方案,比如可以去他们投资并购的公司做投后工作。但条件是,薪资待遇减少三分之二,并且需要从北京搬至投后公司所在的二线城市。

接受变相裁员的苛刻条件,“苟着”,还是直接裸辞,向杉纠结了近半个月。这期间,他每天打电话给自己不同的朋友,朋友都劝他,大环境不好,先保住工作要紧。

半个月时间内,向杉还是每天到公司上班,跟原来的同事还在一个办公室,但他已经没有了讨论项目的权利。挫败感与落差前所未有,终于没能说服自己学会妥协,挣扎了半个月后,向杉最后毅然决定离职。

人通常会格外珍视自己第一份工作,即使离职,也曾幻想过无数次充满仪式感的离职场景,跟每个同事告别。但离职来得迅速且猛烈,向杉没来得及跟任何人打招呼。

不止向杉。洪浩所在的小组在去年刚刚经历了无差别裁员,“我们部分投资总监以下人员全部裁掉”。洪浩供职于一家信托基金,而他所在的组主要看一级市场:互联网+科技领域。

公司管理的资金规模非常庞大,以至于洪浩约别的投资经理来交流业务,对方总是得出“你们一定是土豪公司”的结论。

投资经理们几乎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裁掉。投资机构不像大厂,养着10万甚至更多人,他们更像是一个“高精尖”团队,极少的人赚来足够多的钱。裁员,在投资行业从来都是很少见的。

这让天生对风险敏锐的投资经理们意识到,情况可能不妙。于是,失业之后,向杉和洪浩便开始马不停蹄得每天投递简历、跟猎头沟通,已形成肌肉记忆。

半个月时间,向杉差不多聊了二十几个猎头,猎头给的反馈是,消费领域投资岗位几乎没有“坑”。转赛道的话,消费投资人转科技又极其困难,后者具有一定技术门槛。

洪浩的情况也并不是很乐观。做投资经理这些年,他的成绩不差,每年保证至少一个项目,但他的简历几乎投遍了所有的和自己相关的机构,可是大部分都不招人。

洪浩和向杉意识到:最好的时机或许真的过去了。

滚烫的十年:一周见十几个创业者,一月投三四个项目

过去十年,是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投资行业蒸蒸日上的十年。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初代超级互联网公司的股东名单以海外机构为主,本土机构并不多,而字节跳动、快手、滴滴、拼多多、小米等公司的股东名单,都有至少一家本土一线基金。

2014年之后,VC/PE机构猛增。

根据相关数据终端统计,2015年1-11月共披露796支基金开始募集或成立,总目标募集规模达到1626.06亿美元,目标募集规模达到了近几年来的峰值;2015年1-11月共披露出1055支基金募集完成,披露的募集完成基金的金额规模为472.95亿美元。2015年1-11月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2506起案例。2013年,这一数字还是1335起。

市场似乎有用不完的热钱。一位中小机构投资人募集一期规模2亿元人民币的基金,最多只需要一个半月。

人才永远顺着钱的方向流动。一种在行业流传的说法是,2017年中国一级市场投资人就已达到了20万。一位机构合伙人用“疯狂扫货”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夸张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投三四个项目。

这种火热持续到2020年。只不过从当初的互联网投资热,转移到了消费领域。

某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宋清告诉Tech星球,2020年,项目集中爆发时,他一周需要约见十几个创业者。每天从早忙到晚,除了跟项目的人聊,还要做内部汇报,以及跟同行、FA(财务顾问)之间交流。

在外界看来,投资人代表着行业认知天花板,他们能提前预判未来3-5年甚至十年的发展趋势。手握重金,掌管着一家家创业公司的生杀大权。他们个人财富积累速度也很快,不仅领着高于同龄人的薪资,每年底还可凭借出手的投资项目拿到丰厚的分红(投成奖+跟投奖)。

更重要的是,项目退出之后,投资机构会把收益的一部分给到执行团队,就是Carry。

撞上时代红利的投资人们个人财富疯狂积累。慧眼识珠,便可通过一个投资标的创造数以亿级的财富。有消息称,投资快手的投资人,光是Carry就拿到了1个亿。投资圈的共识是,VC想赚钱,挣的就是Carry。

投资人个人财富积累,与投到好案子的比率呈强绑定关系。大部分投资经理一般只需要一年投成一个项目足以。去年宋清投了2个项目,他所在的机构年终奖的上限是12个月工资,宋清拿到了7-8个月年终奖。

翟远告诉Tech星球,投资经理的收入由底薪和投成奖构成,底薪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支出,投成奖才是大头。如果一个项目,他是主要负责人,就可以拿到一半甚至70%的奖金,大约1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月投成四个项目,每个奖金10万元的话,投成奖就有40万,回报不可谓不丰富。这还不算Carry。

对于投资人个人财富积累而言,宋清认为财务回报最高的时间段在2020年-2021年,那时候的案源和项目质量也是最好的,一个项目融资两三轮,投资人凭借一个项目就有很高收入。

投资逻辑变了,半年投不中一个项目

过去十年,中国本土的投资市场遵循着一个共同的逻辑:只要疯狂增长,挤进第一梯队,便有源源不断的融资来续命,扩张是他们最先考虑的事情,而不是利润。

但现在,投资逻辑发生了变化。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资人就开始提,“要维持公司自造血能力”,即向被投公司要盈利。对于公司赢利性要求变高,对于赛道更谨慎。

过去,投资人认为,只有百亿以上规模市场的品类才有机会生长出大公司。但现在大家的思考是,品类大意味着竞争也会激烈,“必须拥有足够强的逻辑才能支撑是否出手”。当然,这其中更重要的要求是利润。

身为一线投资经理的宋清明显感觉到,工作变清闲了。现在他每周只需要见四五个创业者,工作量直接减半。

但他不敢让自己慢下来。占中国创投行业半壁江山的某头部机构裁撤消费组、优化TMT的消息,让每一个一线投资经理都感到害怕。

上海疫情期间,宋清被迫居家办公,他每天都很焦虑。没有办法出差,访谈调研,但还需要找到新项目稳住老板情绪。创投圈同行大方向转到了元宇宙、Web3。他们机构虽然对外宣称,坚定的看好消费赛道,老板也给他们几个看消费赛道的投资人吃过定心丸,说不会裁员、不会撤掉消费组,坚定不移看消费。但大家内心并非没有动摇。

曾经大火的互联网和消费赛道如今正面临的现实是:推不动案子,也找不到好案子。

今年已经过半,宋清至今没有出手过任何项目。现在他对年终奖已经没有预期,觉得整个机构能够投1-2个项目就不错了。一位专注自动驾驶方向的投资人告诉Tech星球,现在他基本就靠着每月的底薪度日。

市场已经冷了下来。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5月底公布了一组数据,在其投资的GP中,47%的机构募资进度符合预期,53%的机构在募资进度上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多或少降低了目标募资金额。

募资变得极其艰难。一位机构合伙人告诉Tech星球,VC很早跟LP沟通,很多属于双方签完了协议,但并未打款。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分叉口,整个行情不行了,不少LP撕毁协议不再打款。

一位投资人称,不少美元投资机构,被LP撤资,相当于直接没有子弹,情况非常惨。LP愿意遵守协议打钱,机构这边也几乎没有项目可以出手。

一位二线机构合伙人表示,现在机构投项目不像去年手松,去年可投可不投的项目还会看一看,今年就干脆不看了。机构理性了,项目也理性了。

项目少了,奖金少了,投资经理们也开始消费降级。翟远告诉Tech星球,以前都去星巴克点大杯,后来是雀巢的罐装咖啡,再后来是速溶咖啡。以前买阿迪、耐克的袜子,现在拼多多9.9包邮,以前短裤都要买CK,现在早就不追求品牌了。

所有的一切释放出一个信号:没有那么多项目,没有那么多钱,投资机构也不再需要那么多投资人了。

一位二线机构合伙人告诉Tech星球,今年我们没有招聘,可能其他公司也是这个样子,因为疫情影响确实太大了,现在募资难度非常大,所以几乎都没有钱,怎么去招聘呢?

VC投资人出路在何方:转FA、自己下场创业?

不少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开始寻找出路。

一些投资人在视频号成为了知识博主。他们主要为创业者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和辅导,费用在2万/年-10万/年不等。

刘敏曾经是一家小型投资机构的合伙人,但现在她的职务更确切地说,是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的合伙人,她看好东南亚市场。理由是,既然投不到好项目,看到合适的不如自己下场创业。

刘敏偶尔会看一些项目,她做FA。“现在除了头部大基金有钱,像我们很难募到钱,还是稳一点,先活着比较好。”

但FA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根据相关数据,2022年一季度中国VC/PE市场投资交易均值断崖式下跌,仅为2731.73万美元,环比下降25%,同比下降22%。2022年5月,投资案例数量393起,投资规模63.03亿美元,在年后国内疫情反复影响下,投资市场持续下沉,在本期投资规模降至冰点,仅不足百亿美元。

VC不出手投资,FA自然也拿不到分成。

一位此前消费行业的FA,从去年开始就在陆续减少FA方向的工作,他的大部分时间参与一个和消费无关的创业项目,偏企业服务方向。

消费投资人转型难度比较大,向杉担心转不了行。论技能,他觉得投资人访谈调研属于比较虚的能力,没有一技之长。“宇宙的尽头是考公务员”成了行业共识,他在想要不要考公务员,“毕竟公务员不会失业。”

离职时,向杉给自己定的找工作时间是半个月,但现在,他觉得此前过于乐观了,决定给自己延长找工作的时间。

投资天生是一个风险游戏,他们是风口的最佳捕手。今年,大部分投资人开始转行,从消费、互联网到科技、元宇宙、Web3。

一位投资人表示,现在投资真的很惨,只有看Web3的在扩编。在控制通胀的新一轮周期里,最好就是别乱动。啥领域都有门槛,但搞投资就是要学,但最大的门槛对于投资行业来说就是募资,现在募资真的很难。

但科技、元宇宙、Web3并没有想象中光鲜。一位FA告诉Tech星球,去年曾向一知名机构合伙人推荐过元宇宙的项目,但对方的回答是,“项目太多了太乱了,我们暂时不出手了”。

不出手意味着不会失误,也意味着可以将投资机构日常的开支降到最低,因为投资经理不用每天到处“飞”,做访谈和尽调了。

“能躺平就躺平吧”,这是现在大部分投资人内心最真实的心声。

华宇平台登陆_“卡顿”的吉利,靠魅族救场

0701

今年6月,吉利对于魅族的收购之锤终于落下。

这场筹备已久的收购,一经传出便震动了汽车和手机两个圈子。

早在去年9月,就有吉利进军手机赛道的传言。今年1月,又传出吉利旗下手机公司与魅族的收购洽谈消息。

6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一则案件公示显示,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星纪时代)获得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魅族科技)79.09%的股权。而星纪时代的大股东,正是吉利集团(宁波),自然人股东也包括李书福、沈子瑜等吉利高管。

虽然公示表显示“星纪时代目前尚未开展业务”,但从创立之初,星纪时代就被认为是吉利多元化战略中,针对智能手机、AR眼镜硬件,以及更先进的车机操作系统的一步“闲棋”。

事实上,从2010年收购沃尔沃开始,吉利就盯上了沃尔沃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2016年投资成立亿咖通之后,更是让吉利拥有了独家汽车智能化生态系统服务商,推动吉利成为车机智能化的自主品牌之一。

但与此同时,搭载亿咖通提供的车机系统的吉利车型,却屡次因“系统卡顿”“反应缓慢”而饱受诟病。

这让人不由得心生疑问,都到2022年了,吉利的车机为什么还没有长进?

逃不过的“卡顿死机”

关于吉利车机系统的吐槽,在各大汽车论坛上屡见不鲜。

在某第三方车辆投诉平台上,自2022年5月以来,关于2021款吉利星瑞的1965个问题中,光是关于“车身附件及电器”的投诉就有1780个,而此类别的投诉中涉及到“车机卡顿死机黑屏升级未解决”的问题能达到一半以上。

由此多少可见吉利“车机之痛”。

吉利系汽车车机卡顿,在行业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比起发动机、变速箱等重要零部件来,车机操作卡顿黑屏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就像一些车主调侃的那样:车机故障就像牙疼——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当你在路上正吹着凉风听着歌,突然面前的屏幕就开始闪烁起来,影音系统里周杰伦的声音忽大忽小,不由得让人感到一阵心塞。”一位吉利车主说道。

更有甚者,自家的车子正在高速路上飞奔,可地图里导航的声音却突然消失了,迷茫的车主一下子慌不择路,不得不面对一场“高速惊魂”。

有吉利车主表示,自己每天启动车子要先等上两分钟车机才能用,即使去4s店升级了以后,还经常出现黑屏、卡顿。另外一位车主则更痛心疾首:“导航开着开着就卡死了,退出来之后,仪表盘和中控都卡死了,真的是无语,一个小小的车机能卡成这样。”

不仅是吉利的领克车型,去年吉利推出的新能源车极氪001,同样也“折戟”在了迟钝的车机系统上。哪怕是配置了高通8115芯片的吉利星越,也被指“车机系统与官宣不符”,逃不掉被车主吐槽“黑屏死机”的命运。

当汽车进入智能化时代,车主体验越来越多地被车机配套软硬件所影响。论坛上,大量车主反馈的吉利车机系统卡顿、导航突然声音变小、需要不定期恢复出厂设置以防死机等问题,成为了吉利的通病。

许多本来对吉利抱有好感的用户,也因此纷纷被“劝退”,最终选择了其他车机系统智能化更高的品牌。

滞后的智能化

吉利系车机体验感不佳,背后原因直指承接车机开发业务的企业:亿咖通。

亿咖通由吉利投资,李书福、沈子瑜等吉利高管于2016年创立,主要为吉利旗下汽车提供硬件平台和搭建系统。

虽然背负着拉低吉利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众多指责,亿咖通却已经准备赴美上市了。

继吉利旗下电动车品牌“极星汽车(Polestar)”6月24日宣布,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不久,据美通社报道,同属吉利旗下的亿咖通,也已和美国Cova Acquisition 公司签署合并协议,试图通过SPAC实现今年年底在美国上市,预计估值38.2亿美元。

如今已然能够放眼全球市场的亿咖通,从2017到2021年9月,一共经历过5轮融资,总融资额约为30亿元人民币。

从官方介绍来看,亿咖通是一家“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服务商”,主要是进行信息娱乐主机的多媒体开发和研究语音助理、高精地图等整车智能化产品。除此之外,智能座舱系统、高阶自动驾驶、整车中央计算机系统也都在亿咖通的核心业务范畴之中。

这家企业和最近收购魅族的湖北星纪时代一样,在吉利的智能化之路上,都曾经被李书福“寄予厚望”。

软件方面,2019年亿咖通就研发出了GKUI 吉客智能生态系统,前后被试图搭载在博越PRO、领克、路特斯、宝腾、极氪等40多款吉利系车型上。

芯片方面,2021年10月亿咖通旗下的芯擎科技,也推出了第一颗7nm车规级智能座舱多媒体芯片“龙鹰一号”。预计今年底发布的“龙鹰二号”芯片,据说可以支持实现L2+级别的自动驾驶。

这些年,亿咖通虽然在智能化软硬件方面确实都有不少成绩。但一直依靠吉利系孵化的亿咖通,似乎也早早碰到了赛道天花板:

据悉,吉利智能化最高的车型极氪001的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都并非亿咖通方面独家支持,还要引入另外一家供应商。

虽然和百度Apollo导航合作之后,有过一次银河OS的升级换代。但无论是极氪,还是搭载了银河OS系统的其他车型,也同样逃不脱被大批车主反馈“车机卡顿”的宿命。之后的吉利其他车型的车机软件后续升级,也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亿咖通配套硬件老化的限制。

去年8月,吉利旗下高端运动车型路特斯,更是否决了亿咖通提供的智能座舱系统。对方认为亿咖通提供的方案与路特斯的高端需求不符,宁可选择自己研发都不用亿咖通提供的方案。

面对车机卡顿、难以向前的现实,吉利也不得不考虑让亿咖通这颗子弹“再飞一会儿”。此时吉利收购魅族,或许也能视作其将智能手机纳入智能汽车产业链条,以缓解自身车机系统困局的“两条腿走路”。

一颗“安慰药”

手机和造车的边界,已经被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们一次次打破。

在吉利收购魅族之前,新造车们多半已尝试过手机与汽车智能化系统的融合。理想和OPPO合作密切,蔚来汽车也一度传出要造手机的消息。

而手机厂商们也纷纷发挥自有优势,打造车载系统。不久前的6月7日,苹果就发布了新版CarPlay,华为的HMS for Car被奔驰和比亚迪看中,Harmony OS系统也为北汽极狐阿尔法车服务。雷军更是不惜成本,把小米的造车事业搞得轰轰烈烈。

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强劲对手,车机系统饱受诟病的吉利,难免生出一丝“智能化焦虑”。而对于吉利的车机系统“短板”,魅族恰好有着老资格的行业履历。在此次收购前,就有不少猜测,吉利其实是看上了魅族手机的自主系统研发能力。

早在2009年,魅族就开发出了Mymobile系统,随后,基于安卓的魅族Flyme系统也是不少老粉丝选择始终追随的理由,也有“Flyme操作系统是魅族的灵魂”一说。

经过9年的技术革新,魅族的Flyme系统已经越来越完善,是国产智能手机设计中,少有的界面干净、设计扁平,操作还能流畅稳定的系统。

去年3月,魅族把Flyme for Car车载系统作为Flyme的新生态发布,踏入给车企做定制化车机系统的赛道。此次收购正式完成之前,吉利旗下的领克车型就已经宣布,将搭载使用魅族打造的全新车载系统Flyme on Car。

魅族拥有的,正是吉利急需的。魅族的优秀研发系统体验,多少能成为吉利的一颗“安慰药”。

李书福对此早有设想,他认为手机其实只是“软件创新的应用载体”。而吉利接下来要做的事,则是“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

对于这位热爱在汽车供应链上下游疯狂收购的大佬来说,此次把魅族收归吉利麾下,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把汽车灵魂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底层愿望。

反观魅族的老本行手机业务,收购前被披露市场占有率已经少得可怜,只占不到1%。成为吉利车机系统的研发“备胎”之后,魅族曾引以为豪的手机产品,无疑将更加被逐步边缘化。吉利方面也有声音表示,魅族手机以后不再公开售卖,而是作为赠品送给吉利路特斯的新车用户,意味着魅族未来有可能将彻底脱离手机市场。

随着星纪时代对魅族老员工的整合,魅族曾经独一无二的“产品经理做老板”的企业文化将彻底被打破,品牌坠落不可避免,一段传奇已然接近尾声。

但许多人也认为,考虑到此前魅族手机在国内市场出货量持续走低,甚至被先前持有其股权的阿里视做难甩的“包袱”,此次能成功“卖身”,已经是目前情况下最好的出路了。

对于失去手机的魅族来说,吉利的收购,也不过是一颗最后的“安慰药”而已。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投资人跌下神坛:半年0出手,转行送外卖

0630

失业两个月后,翟远终于决定和17万本科生、6万研究生一样,成为外卖骑手。

他此前供职于一家腰部投资机构,主要看互联网赛道。两个月前,他所在的小组“全军覆没”。公司还算厚道,给了他们“N+1”的补偿。

他没有给自己放个假喘口气,而是马不停蹄踏开始找工作。“连大厂都缩减了HC(人员编制),投资机构肯定没有大厂有钱,养不了闲人”,翟远这样解释自己如此着急找工作。

投资人天生对风险警觉,但翟远没有预想到会这么困难——几乎所有还在招人的投资机构他都投递了简历,但未收到回复;他想着要不去大厂做商业分析师吧,可是大厂也没有“坑”;要不回老家考公务员吧,但一想到公务员的收入,他还是放弃了。

“除了做投资,我什么都不会。”他失望地告诉Tech星球。

投资人曾经是个羡煞众人的行业。刚刚入行的90后、95后们还未脱去脸上的稚嫩,嘴里却谈着几个亿的项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刚刚入行的投资人和普通打工人一样,入行底薪在12000-15000之间徘徊,住在出租屋,吃着黄焖鸡米饭,如果投不到项目,可能随时被Pass。

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的经历,简直是所有投资经理梦幻的职业路径。在DST投 中了小米,随后去小米任CFO,再后来跳去TikTok。

只是现在,互联网“低垂的果实”几乎被摘完了,曾火得一塌糊涂的消费行业正在降温,越来越多投资人发现,想要复刻周受资的神话已经不太现实。

好项目少了,LP(有限合伙人投资者)的钱包瘪了,一个月投四五个项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部分投资经理现在面对的现实是,1年也完不成1个项目。

投资人居然也失业了

从互联网公司刮起的裁员风,已经席卷至创投圈。

数日前,95后消费领域投资人向杉从某投资机构离职,这是一次非主动选择的离职。公司自上而下下达裁员名额,三十几人的投资团队,需要缩减7-8人,他所在的并购组直接被淘汰出局。

直属领导也担心他们失业,所以给几人提供了备选方案,比如可以去他们投资并购的公司做投后工作。但条件是,薪资待遇减少三分之二,并且需要从北京搬至投后公司所在的二线城市。

接受变相裁员的苛刻条件,“苟着”,还是直接裸辞,向杉纠结了近半个月。这期间,他每天打电话给自己不同的朋友,朋友都劝他,大环境不好,先保住工作要紧。

半个月时间内,向杉还是每天到公司上班,跟原来的同事还在一个办公室,但他已经没有了讨论项目的权利。挫败感与落差前所未有,终于没能说服自己学会妥协,挣扎了半个月后,向杉最后毅然决定离职。

人通常会格外珍视自己第一份工作,即使离职,也曾幻想过无数次充满仪式感的离职场景,跟每个同事告别。但离职来得迅速且猛烈,向杉没来得及跟任何人打招呼。

不止向杉。洪浩所在的小组在去年刚刚经历了无差别裁员,“我们部分投资总监以下人员全部裁掉”。洪浩供职于一家信托基金,而他所在的组主要看一级市场:互联网+科技领域。

公司管理的资金规模非常庞大,以至于洪浩约别的投资经理来交流业务,对方总是得出“你们一定是土豪公司”的结论。

投资经理们几乎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裁掉。投资机构不像大厂,养着10万甚至更多人,他们更像是一个“高精尖”团队,极少的人赚来足够多的钱。裁员,在投资行业从来都是很少见的。

这让天生对风险敏锐的投资经理们意识到,情况可能不妙。于是,失业之后,向杉和洪浩便开始马不停蹄得每天投递简历、跟猎头沟通,已形成肌肉记忆。

半个月时间,向杉差不多聊了二十几个猎头,猎头给的反馈是,消费领域投资岗位几乎没有“坑”。转赛道的话,消费投资人转科技又极其困难,后者具有一定技术门槛。

洪浩的情况也并不是很乐观。做投资经理这些年,他的成绩不差,每年保证至少一个项目,但他的简历几乎投遍了所有的和自己相关的机构,可是大部分都不招人。

洪浩和向杉意识到:最好的时机或许真的过去了。

滚烫的十年:一周见十几个创业者,一月投三四个项目

过去十年,是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投资行业蒸蒸日上的十年。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初代超级互联网公司的股东名单以海外机构为主,本土机构并不多,而字节跳动、快手、滴滴、拼多多、小米等公司的股东名单,都有至少一家本土一线基金。

2014年之后,VC/PE机构猛增。

根据相关数据终端统计,2015年1-11月共披露796支基金开始募集或成立,总目标募集规模达到1626.06亿美元,目标募集规模达到了近几年来的峰值;2015年1-11月共披露出1055支基金募集完成,披露的募集完成基金的金额规模为472.95亿美元。2015年1-11月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2506起案例。2013年,这一数字还是1335起。

市场似乎有用不完的热钱。一位中小机构投资人募集一期规模2亿元人民币的基金,最多只需要一个半月。

人才永远顺着钱的方向流动。一种在行业流传的说法是,2017年中国一级市场投资人就已达到了20万。一位机构合伙人用“疯狂扫货”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夸张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投三四个项目。

这种火热持续到2020年。只不过从当初的互联网投资热,转移到了消费领域。

某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宋清告诉Tech星球,2020年,项目集中爆发时,他一周需要约见十几个创业者。每天从早忙到晚,除了跟项目的人聊,还要做内部汇报,以及跟同行、FA(财务顾问)之间交流。

在外界看来,投资人代表着行业认知天花板,他们能提前预判未来3-5年甚至十年的发展趋势。手握重金,掌管着一家家创业公司的生杀大权。他们个人财富积累速度也很快,不仅领着高于同龄人的薪资,每年底还可凭借出手的投资项目拿到丰厚的分红(投成奖+跟投奖)。

更重要的是,项目退出之后,投资机构会把收益的一部分给到执行团队,就是Carry。

撞上时代红利的投资人们个人财富疯狂积累。慧眼识珠,便可通过一个投资标的创造数以亿级的财富。有消息称,投资快手的投资人,光是Carry就拿到了1个亿。投资圈的共识是,VC想赚钱,挣的就是Carry。

投资人个人财富积累,与投到好案子的比率呈强绑定关系。大部分投资经理一般只需要一年投成一个项目足以。去年宋清投了2个项目,他所在的机构年终奖的上限是12个月工资,宋清拿到了7-8个月年终奖。

翟远告诉Tech星球,投资经理的收入由底薪和投成奖构成,底薪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支出,投成奖才是大头。如果一个项目,他是主要负责人,就可以拿到一半甚至70%的奖金,大约1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月投成四个项目,每个奖金10万元的话,投成奖就有40万,回报不可谓不丰富。这还不算Carry。

对于投资人个人财富积累而言,宋清认为财务回报最高的时间段在2020年-2021年,那时候的案源和项目质量也是最好的,一个项目融资两三轮,投资人凭借一个项目就有很高收入。

投资逻辑变了,半年投不中一个项目

过去十年,中国本土的投资市场遵循着一个共同的逻辑:只要疯狂增长,挤进第一梯队,便有源源不断的融资来续命,扩张是他们最先考虑的事情,而不是利润。

但现在,投资逻辑发生了变化。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资人就开始提,“要维持公司自造血能力”,即向被投公司要盈利。对于公司赢利性要求变高,对于赛道更谨慎。

过去,投资人认为,只有百亿以上规模市场的品类才有机会生长出大公司。但现在大家的思考是,品类大意味着竞争也会激烈,“必须拥有足够强的逻辑才能支撑是否出手”。当然,这其中更重要的要求是利润。

身为一线投资经理的宋清明显感觉到,工作变清闲了。现在他每周只需要见四五个创业者,工作量直接减半。

但他不敢让自己慢下来。占中国创投行业半壁江山的某头部机构裁撤消费组、优化TMT的消息,让每一个一线投资经理都感到害怕。

上海疫情期间,宋清被迫居家办公,他每天都很焦虑。没有办法出差,访谈调研,但还需要找到新项目稳住老板情绪。创投圈同行大方向转到了元宇宙、Web3。他们机构虽然对外宣称,坚定的看好消费赛道,老板也给他们几个看消费赛道的投资人吃过定心丸,说不会裁员、不会撤掉消费组,坚定不移看消费。但大家内心并非没有动摇。

曾经大火的互联网和消费赛道如今正面临的现实是:推不动案子,也找不到好案子。

今年已经过半,宋清至今没有出手过任何项目。现在他对年终奖已经没有预期,觉得整个机构能够投1-2个项目就不错了。一位专注自动驾驶方向的投资人告诉Tech星球,现在他基本就靠着每月的底薪度日。

市场已经冷了下来。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5月底公布了一组数据,在其投资的GP中,47%的机构募资进度符合预期,53%的机构在募资进度上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多或少降低了目标募资金额。

募资变得极其艰难。一位机构合伙人告诉Tech星球,VC很早跟LP沟通,很多属于双方签完了协议,但并未打款。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分叉口,整个行情不行了,不少LP撕毁协议不再打款。

一位投资人称,不少美元投资机构,被LP撤资,相当于直接没有子弹,情况非常惨。LP愿意遵守协议打钱,机构这边也几乎没有项目可以出手。

一位二线机构合伙人表示,现在机构投项目不像去年手松,去年可投可不投的项目还会看一看,今年就干脆不看了。机构理性了,项目也理性了。

项目少了,奖金少了,投资经理们也开始消费降级。翟远告诉Tech星球,以前都去星巴克点大杯,后来是雀巢的罐装咖啡,再后来是速溶咖啡。以前买阿迪、耐克的袜子,现在拼多多9.9包邮,以前短裤都要买CK,现在早就不追求品牌了。

所有的一切释放出一个信号:没有那么多项目,没有那么多钱,投资机构也不再需要那么多投资人了。

一位二线机构合伙人告诉Tech星球,今年我们没有招聘,可能其他公司也是这个样子,因为疫情影响确实太大了,现在募资难度非常大,所以几乎都没有钱,怎么去招聘呢?

VC投资人出路在何方:转FA、自己下场创业?

不少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开始寻找出路。

一些投资人在视频号成为了知识博主。他们主要为创业者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和辅导,费用在2万/年-10万/年不等。

刘敏曾经是一家小型投资机构的合伙人,但现在她的职务更确切地说,是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的合伙人,她看好东南亚市场。理由是,既然投不到好项目,看到合适的不如自己下场创业。

刘敏偶尔会看一些项目,她做FA。“现在除了头部大基金有钱,像我们很难募到钱,还是稳一点,先活着比较好。”

但FA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根据相关数据,2022年一季度中国VC/PE市场投资交易均值断崖式下跌,仅为2731.73万美元,环比下降25%,同比下降22%。2022年5月,投资案例数量393起,投资规模63.03亿美元,在年后国内疫情反复影响下,投资市场持续下沉,在本期投资规模降至冰点,仅不足百亿美元。

VC不出手投资,FA自然也拿不到分成。

一位此前消费行业的FA,从去年开始就在陆续减少FA方向的工作,他的大部分时间参与一个和消费无关的创业项目,偏企业服务方向。

消费投资人转型难度比较大,向杉担心转不了行。论技能,他觉得投资人访谈调研属于比较虚的能力,没有一技之长。“宇宙的尽头是考公务员”成了行业共识,他在想要不要考公务员,“毕竟公务员不会失业。”

离职时,向杉给自己定的找工作时间是半个月,但现在,他觉得此前过于乐观了,决定给自己延长找工作的时间。

投资天生是一个风险游戏,他们是风口的最佳捕手。今年,大部分投资人开始转行,从消费、互联网到科技、元宇宙、Web3。

一位投资人表示,现在投资真的很惨,只有看Web3的在扩编。在控制通胀的新一轮周期里,最好就是别乱动。啥领域都有门槛,但搞投资就是要学,但最大的门槛对于投资行业来说就是募资,现在募资真的很难。

但科技、元宇宙、Web3并没有想象中光鲜。一位FA告诉Tech星球,去年曾向一知名机构合伙人推荐过元宇宙的项目,但对方的回答是,“项目太多了太乱了,我们暂时不出手了”。

不出手意味着不会失误,也意味着可以将投资机构日常的开支降到最低,因为投资经理不用每天到处“飞”,做访谈和尽调了。

“能躺平就躺平吧”,这是现在大部分投资人内心最真实的心声。

华宇平台官网_守正创新,预见未来,2021全球创始人大会成功举办!

0629

12月18日,由《艾问人物》发起的“2021全球创始人大会”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成功举办。

全球创始人大会(GFS)是由《艾问人物》发起的官方旗舰活动,立足北京,影响全国,辐射全球,旨在为全球创始人创造发声和交流的平台,与创始人同行,向世界讲好中国创新故事。自2014年创办至今,全球创始人大会(GFS)已成功举办七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中国发展方位,深刻洞察新的时代特征,在治国理政中把“守正创新”科学概念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对党的理论和工作、党的自身建设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赋予守正创新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中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与此同时,2021年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中国走上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值此背景下,预见未来,各行各业将会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12月18日,为期1天的2021全球创始人大会(GFS)以“守正创新,预见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TMT、新能源、创新科技、企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创始人、知名经济学家、顶级投资人、行业意见领袖等,从零碳,科技,创新等多角度,通过主题演讲、专场讨论、顶级对话的形式,解读行业现状、分享前沿趋势,共商价值创新、共同预见行业未来。

大会以“五场顶级《艾问人物》对话栏目录制+四场致敬典礼+三场主题论坛以及多位大咖嘉宾演讲”的形式展开,并特别设置了六大主题篇章,包括:“开幕篇:守正创新预见未来”,“第一篇章:致敬零碳影响力人物”,“第二篇章:致敬守正影响力人物”,“第三篇章:致敬科技影响力人物”,“第四篇章:致敬创新影响力人物”,“第五篇章:预见未来巅峰对话”。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之元、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嘉寓集团创始人田家玉、天壕环境董事长陈作涛、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姚颂、简一集团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监郭文恺、简一北京品牌服务商巴特、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马磊立(Leslie Maasdorp)、老鹰基金创始合伙人刘小鹰、FOFWEEKLY创始合伙人兼CEO张予豪、世茂集团通州公司总经理李徐、探真科技创始人黄鹤清、梯影传媒副总裁陈斌、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蒋驰华、慧拓联合创始人兼CEO陈龙、中科物栖创始人兼CEO张磊、东超科技创始人兼CEO范超、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祝晓成、屹艮科技首席科学家郑家新、深云智合联合创始人兼CFO杨慧娟、玫克生储能科技董事长魏琼、云储新能源副总经理邱源等作为本次大会顶级嘉宾出席。

一、遇见守正创新力量

大会开篇,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之元为大会作开幕演讲。

黄之元介绍了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的建设成果,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的承载区,运河商务区围绕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三大功能定位,以及科技创新的新发展需求,立足金融+总部产业定位,持续加大招商力度,为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绿色金融中心奠定产业发展基础。截止目前,园区注册企业数量近1.5万家,注册资本金达到了3861亿元,企业营业收入762亿,利润39亿元,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企业在这里积聚,初步形成现代的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为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绿色金融中心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黄之元表示,运河商务区不只是对标金丝雀码头,更是未来打造大国首都的运河金融城。

在接下来的闭门对话中,《艾问iAsk》创始人艾诚与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什么是实现双碳的中国方法论?”展开探讨。

在《艾问人物》年度人物致敬篇章,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姚颂、简一集团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监郭文恺四位嘉宾分别就新时代“零碳力量”、“守正力量”、“科技力量”、“创新力量”主题发表演讲。

在2021年的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上,一部用影像诠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了探索的影片《云南密码》给观众带来了极大震撼,作为这部影片的导演,李成才长期以来一直主张“让科学在纪录片中生动地流淌”,用纪录片去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文化。在大会现场,李成才发表了《如何靠影像讲好中国绿色故事》的主题演讲。李成才表示,作为一位媒体出身、熟练掌握着视听工具的的影像工作者,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一起使用这个工具,为自然颂歌,为我们的文明礼赞”,并希望在中国实现双碳的过程中,有更多媒体和影像工作者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行动和力量,预见未来,李成才表示,相信未来会非常美好,也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在演讲中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的一个核心的特征,就是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在新发展阶段把工作做好?余淼杰指出,是要全面贯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要做大创新作为第一原动力,协调作为内生特征,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最佳目标。然后以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抓手,来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余淼杰表示。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商业航空领域获得了飞速发展,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愿望也被空前满足,作为商业航空领域中一家新兴科技企业,东方空间以“发展空间技术,拓展人类边界”为使命,让空间触手可及,希望探索实现人类未来太空旅游和全球快速安全抵达的可能性。作为本次大会年度致敬人物之一,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姚颂在大会上发表了《中国科技创业的探索和思考》的主题演讲。从最初的AI芯片领域创业成功退出,到后来再次以创业者身份投入到商业航天领域,姚颂对中国硬科技以及国内商业航空的发展充满信心。“我相信,我们自己原来做深度学习,做AI芯片,我们可以在一个技术点上做到世界第一,而我们同时又可以在制造业这样一个大的工业领域里面做到世界第一,做到所谓的世界工厂。中国的商业航天其实是完全有机会超过马斯克,超过Space-X。”他表示,此次投入商业航空领域创业,不仅要解决航天的本身技术与管理问题,也要解决商业化的问题,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与原来的航天企业形成差异化互补的发展。

陶瓷行业是一个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模式传统、经营思维落后的行业,这种混沌的状态对陶瓷品牌来说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如何把握机遇率先出击、突围,并占领高地?2021全球创始人大会战略合作伙伴、国内大理石瓷砖细分行业龙头简一集团给出了自己的标准答案。大会上,简一集团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监郭文恺在演讲中表示,“商业的本质是真诚利他,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也是简一一直坚守的“正”。”纵观过去十九年的发展,在本次大会年度致敬人物之一--简一集团董事长李志林的带领下,简一始终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做变革。品类创新上,开创大理石瓷砖,打破行业产品格局,带领大理石瓷砖成为行业主流品类;定价创新上,率先推出全国明码实价,重建“高端瓷砖售卖逻辑”;技术创新上,独创0.5毫米密缝连纹技术,打破瓷砖留缝的传统,实现“无论多少片就像一整片”的视觉效果;服务创新上,行业首推成品交付,从交付一片砖到交付美好家,打破传统产品交付的格局。预见未来,郭文恺相信,只要永远保持行走在“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条正道上,企业才有未来。

简一北京品牌服务商巴特作为简一合作了近十年的伙伴,无疑是简一创新成长过程的重要见证者。在大会现场,《艾问人物》也与简一北京品牌服务商巴特围绕“如何看待简一守正创新”问题上展开交流。巴特表示,与简一合作的这些年,深刻感受到我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我们要做的,是快速、高效地呼应客户的需求,真正倾听客户内心的渴望,给予最有效的回应。真正做到把客户的家当自己的家来装修,以利他之心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才对得起客户一生的托付。

随着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开发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上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而在当下中国探寻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新开发银行又将如何助力?在闭幕演讲中,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马磊立(Leslie Maasdorp)就绿色转型带来的独特机遇和挑战发表了见解。

他强调,每个行业都需要调整其商业模式以拥抱低碳技术和解决方案,可以说,从碳密集型经济向净零碳经济或绿色经济转变,将会成为一代人才有一次的机遇。

他说,我们都应该从埃隆·马斯克身上汲取灵感,他激励了来自非洲、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企业家成为梦想家,并寻求解决气候变化等现代挑战的技术。马磊立说,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今天有可能实现能源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绿色化,并通过这些努力减少污染,以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

他还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新开发银行(N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开发银行在为绿色经济提供融资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二、预见未来巅峰对话

在人物致敬过程中,大会还设置了四场顶级《艾问人物》对话栏目录制。主持人、《艾问iAsk》创始人艾诚作为《艾问人物》顶级节目主持人,分别与嘉寓集团创始人田家玉和天壕环境董事长陈作涛、中国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姚颂,围绕零碳、守正、科技、创新等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作为一家成立于1987年,专业从事建筑节能、光伏光热新能源利用、智能装备及投资与资产管理的集团化公司,嘉寓集团也是北京市民营企业百强单位、中国能源集团500强。今年嘉寓集团在高效光伏组件生产、光热+多能互补清洁取暖系统及氢能源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作为本次大会年度致敬人物之一,在以“什么是中国制造的绿色转型路径”为主题的顶级对话中,田家玉介绍,嘉寓集团从成立至今就一直围绕能源在做,从最初的节能门窗,到现在的光伏、光热及氢能产品,始终致力于节能、减排、降碳。回顾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国家已经将环境治理、大力发展新能源提到了战略管理层面。国家制定并出台了包括新能源发展技术路线、产地建设规范、标杆上网电价等政策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这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预见未来,田家玉表示,在国家政策向绿色转型的过程中,相信中国政策的大背景下,在嘉寓集团融入到国家战略政策的过程中,聚焦主业,聚焦能源,未来十年,嘉寓的发展会更美好。

天壕环境创办于2007年,原本以余热发电为主营业务,在2012年上市后,陆续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在天然气和水处理领域展开布局,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转型,形成了“以燃气为主,水务、余热发电为两翼”的发展模式。在对话中,陈作涛表示,天壕环境是一家以创新为基因的企业,已经在国家有一个非常清晰路径和明确目标的赛道上,做着正确的事。未来,天壕环境会践行守正创新,同时也相信天壕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在以“新发展阶段我们靠什么稳中求进?”的顶级对话中,余淼杰表示,稳,就是保持一定经济增速,如果定量化的话,他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增速还是在6%左右。如果准确到一个区间的话,则是在5.8%到6%之间。“其实,6%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今年我们经济的指标是6%,但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我们的预测是8%,所以说,6%左右的增速对稳字的理解。第二,怎么实现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七大政策来发布,特别强调宏观、微观、产业、区域、民生、改革开放等等各方面的政策。最为重要的是宏观跟微观,宏观方面的话,一个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一个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余淼杰表示。

在以“怎么做好中国硬科技的新创投?”的顶级对话中,姚颂表示,“要追上Space-X,人家做过的事我们可能都要做一遍,但是可以以创新的路径超越”。预见未来,他相信,中国航天终会成为世界第一,并且远远超过美国,也会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中给中国航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艾诚还与老鹰基金创始合伙人刘小鹰、FOFWEEKLY 创始合伙人兼CEO张予豪、世茂集团通州公司总经理李徐、探真科技创始人黄鹤清、梯影传媒副总裁陈斌五位嘉宾,围绕“企业服务:淘汰与新生,谁笑到最后”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第五篇章“预见未来,巅峰对话”的两场主题专场对话中,《艾问iAsk》创始人艾诚、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蒋驰华、慧拓联科技创始人兼CEO范超围绕“专精特新: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实现?”的话题展开交流探讨。

艾问资本代表段传秀、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祝晓成、屹艮科技首席科学家郑家新、深云智合联合创始人兼CFO杨慧娟、玫克生储能科技董事长魏琼、云储新能源副总经理邱源就“早期创投:科技创业从零到一靠什么?”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三、致敬2021年度影响力人物

2021年,在守正创新和“双循环、新格局”的大背景下,还涌现出了一批兼具行业高效率和高创新力、社会责任心和未来变革力的优秀企业组织和时代人物,历经6个月寻找,《艾问人物》「全球创始人大会组委会」发现了一批最能够代表2021年“零碳力量”、“科技力量”、“守正力量”、“创新力量”的时代企业组织和影响力人物。在本次大会现场,《艾问人物》通过四场致敬典礼,向他们致敬。

作为本次大会活动发起方《艾问人物》的创办人,艾诚表示,“守正创新,预见未来”,“正”即正气、正道,小到一人的修身准则,大到一国的治国理念,都需要坚守正道;“新”即革新、创新,变革创新不仅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回顾即将过去的2021年,我们或许看到了太多的难——疫情阴霾持续笼罩,供应链受阻、通胀压力上升;互联网巨头们迎来监管重拳,股价纷纷大幅回撤;房地产行业受到严控,投资增速不断下滑;“双减”政策靴子落地,校外培训机构被迫按下暂停键……但也正是因为有这许许多多的“难”,才更需要我们努力做好现在。预见未来,艾诚表示,希望我们所有的创新经济企业能够做到真正的“守正、创新”,真实践行而不要让其成为一句空口号,她期许并祝福所有的创始人和创新企业在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过好今天,过好当下。

预见未来,在守正创新和“双循环、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艾问人物》将继续密切关注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继续携手全球创始人,向世界讲好中国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