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0724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22日消息,国内量子计算龙头企业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本源量子”)于近日正式完成近10亿元B轮融资,将用于攻关防“卡脖子”的国产自主可控的工程化量子计算机、全栈式软硬件系统,量子计算应用的落地推广以及进行相关上下游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
记者获悉,本轮融资由产业投资巨头深创投下设红土基金领投,其余跟投的新老股东包括,券商系的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代表金融行业用户的中银投,以及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各地方政府注资基金,如安徽省科转基金、中科育成、远方基金、盛堃资本等国内17家知名投资机构。
资料显示,在此轮融资之前本源量子已完成三轮股权融资,股东阵容豪华,包括中央网信办下设中网投,国务院下设国新基金,“硬科技”早期基金中科创星、中金资本,中天汇富等。
据了解,本源量子已是国内唯一可出货真实工程化量子计算机的行业巨头,已在金融工程、生物制药、流体力学、教育等领域率先落地多项应用,并在知识产权布局方面占据绝对领先优势。
牵手“深创投” 构筑卡脖子技术“护城河”
深创投创立于1999年,是投资机构当中具备产业投资优势的“国家队”。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深创投投资企业数量、投资企业上市数量均居国内创投行业第一位,且在2019-2021年投资的“硬科技”企业数量,在股权投资行业中名列前茅,具有数量上的明显优势。
根据IBM的路线图, 到2030年量子计算可能达到上百万量子比特,互联网上所有的通讯都将完全处于裸奔状态,量子计算作为下一代算力“核武器”,产业发展迫在眉睫。
据智慧芽TFFI科创力评估平台显示,本源量子在其行业中的科创评估等级为A级,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该公司当前共有已登记软件著作权129件,以及460件专利申请,且发明专利占比超过50%。深入分析其专利布局可知,本源量子在量子芯片、量子测控系统、低温电子器件(如滤波器)、量子计算操作系统及编程语言等相关领域已积累了显著的技术优势。
本源量子技术优势图(来源:智慧芽3D专利地图)
产业资本加持,将为量子计算新兴企业助力,进一步加速我国量子计算产业化进程。
从过往融资情况看,中银投、建银国际等银行业资本的加入,则意味着量子计算在金融工程领域发展的巨大潜力。其中,中银投依托中国银行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业务脉络,发挥整体协作优势,把握不断涌现的商机,聚焦朝阳行业。而建银国际则代表建设银行对外开展多元化的投资银行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过25家银行及金融机构与量子计算企业开展合作。此前,本源量子与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共同研发的系列量子金融算法,包括“量子期权定价算法”与“量子VaR值估计算法”等,并和中国建行打造国内首个“量子金融实验室”,深度布局金融工程的下一站,突破量子计算行业渗透、加速产业协同。
本源量子金融应用(来源本源官网)
券商狂飙突进,多家机构“砸钱”进场
从近年来量子行业投资热潮中,也可一窥各家券商机构在量子技术科技研发这一领域的布局和重视情况。2021年1月,本源量子工商变更显示,中金公司作为信息技术投入排行榜前三的券商机构,早已率先在该领域“砸钱”,而此次新增则显示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等资本纷纷加码。
据了解,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博士早期积极关注量子计算行业发展,并曾多次与本源量子深度沟通交流,认为量子计算代表了下一代算力的突破,应用前景之广阔,在针对海量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速度提升等相关领域都有巨大发展潜力。伴随着量子计算商业成熟度的加深,IDC预计到2027年底,全球客户在量子计算的支出将增长到86亿美元,对量子计算市场的投资将达到近164亿美元。
各地政府基金关注,响应“十四五规划”战略布局
纵观本源量子数轮融资历史,看到老股东中科育成、中天汇富、新股东安徽省科转基金、瀚漾资本、盛堃资本、远方基金等跟投,意味着各地方政府高度关注量子信息科技发展,积极响应国家硬科技战略布局。
2021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明确指出:“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随后的全国二十余个省市相继将量子信息科技纳入各地方“十四五规划”,举国响应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根据报道,从2017年成立至今,本源量子始终坚持攻关超导、半导体两条技术路线,并推出了国产工程化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云平台、国产首台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国产首个量子芯片工业设计软件本源坤元等产品,在国际头部企业面前逐渐建立起自身的技术优势。
量子芯片工业设计软件“本源坤元”
公开报道显示,本源量子成立于 2017 年 9 月,由中国量子计算行业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郭光灿、中科大教授郭国平领衔创立。团队技术起源于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本源量子研发专家团队由量子计算院士和科技部超级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组成,核心研发团队成员均为中科院计算机、物理领域博士,囊括了中国大部分量子计算人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5%,团队成员以90后为主。目前总部位于合肥高新区,在北京、成都和深圳设有分支机构。
本源量子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
“本源量子肩负着中国参与量子计算国际赛道竞争的使命,未来,将继续加大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投入,解决我国量子计算发展的诸多瓶颈,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国造出真正可用的量子计算机。”本源量子负责人介绍。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sybil,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6595.shtml
0723
自“猪食论”打响长、短视频拉锯战至今不过一年,爱奇艺却被抖音“拐”到了同一个战壕。
7 月 19 日,抖音和爱奇艺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将围绕长视频内容的二次创作与推广等方面展开探索——爱奇艺将向抖音集团授权其内容资产中拥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及转授权的长视频内容,双方就解说、混剪、拆条等二创形态均做了具体约定,将共同推动长视频内容知识产权的规范使用。
这意味着,接下来抖音集团旗下的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创作者可以光明正大对爱奇艺影视版权进行二创(将影视作品重新剪辑、配音、改编的创作)。
事实上,一年前( 2021 年 6 月)龚宇在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表态还是“对长视频内容的拆解式速看,既侵犯了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又消解了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为何短短一年后,长、短视频版权鏖战就抓马成“你侬我侬”的剧情?
长、短视频何以剑拔弩张?
时间拉回 2021 上半年,先是 4 月爱优腾联合 15 家影视协会、53 家影视公司及 500 多名演员发布声明,呼吁保护版权、抵制侵权剪辑搬运;接着 6 月,腾讯副总裁孙忠怀即兴发挥“猪食论”,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将长、短视频版权鏖战推至一种剑拔弩张的白热化状态。
这背后,流量无疑是加速长、短视频平台关系僵化的导火索——自 2018 年 12 月,抖、快单月用户时长在视频领域占比*次超过爱优腾三家后,短视频便一路高歌猛进、夜以继日蚕食原本属于长视频的那部分用户时长。
Questmobile 统计,抖音、快手、B站等中短视频平台崛起过程中用户增量超 25%,高于传统视频行业的 17%;另据《 2021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综合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呈稳中略降趋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 97 分钟;而短视频( 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3 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 120 分钟增至 125 分钟。
虎嗅认为,行业环境变化的根源,其实在于用户需求的迭代。
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越来越高,对视频内容密度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碎片化娱乐需求、在线社交行为的激增恰恰为短视频野蛮生长提供了土壤。
而且,年轻用户更喜欢个性化表达、个性化推荐——时代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让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因为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要让大多数人满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对平台适应年轻群体的观看习惯、审美及价值认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用户的注意力正随着内容形式变化而迁移——抖音、快手流量大、内容消费门槛低,更适配碎片化时间,用户也愿意牺牲一些体验换取这种便捷的娱乐方式;甚至,用户沉迷即时反馈的爽感,导致短视频用户渗透率、互动性奇高,反而逐渐对长叙事、完整剧集丧失耐心。
另一方面,用户的内容喜好及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工作、生活竞争越来越“内卷”的情况下,时间对用户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更愿意牺牲一些体验换取更便捷的娱乐方式,而短视频无疑成功完成了新娱乐方式的驯化。
鉴于以上原因,自 2019 年爱奇艺进入“亿级”会员时代后便开始增长乏力,且抖快对腾讯、爱奇艺会员增长带来的影响在 2021 年财报中均有所体现。
截至 2021 年底,腾讯视频付费会员数 1.24 亿,对比第三季度减少 500 万,增长率由正转负;2021Q4 爱奇艺会员总数 9700 万( 2019Q2 以来*低于 1 亿),同比减少 470 万( 2020Q4 为 1.017 亿),跌回三年前水平——“爱腾”尚且如此,其他平台的生存境况可想而知。
纵使爱奇艺赔本赚吆喝十余年,终于在 2022Q1 赚得“*桶金”,且 2022Q1 爱奇艺订阅会员数又回到 1.014 亿;但随着 Netflix 神话破灭( Netflix 2022Q2 订阅用户继续流失 97 万人)、爆款难以为继、抖快咄咄逼人……重重承压使爱奇艺发展前景越发不明朗。
“去年以来,活下去成为长视频平台的共识,爱奇艺在‘爱优腾’里压力*大,因为其单独上市所有数据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一位券商研究员对虎嗅表示,互联网正告别“烧钱换未来”的时代,市场转而更看重当下盈利能力。
更重要的是,当注意力经济被短视频解构时,流量迁徙的方向代表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Quest Mobile 数据显示,2019 ~ 2023 年中国互联网典型媒介类型广告市场份额分布中,短视频信息流广告占比从 2020 上半年 24.6% 增至 2021 上半年的 30.8%;《 2021 年中国网络广告年度洞察报告》亦显示,超五成广告主增加了短视频广告投放预算。
一位品牌商向虎嗅表示,“首先,品牌此前投长视频植入要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核算机制,但短视频与长视频、直播不一样;其次,短视频直播做完以后,每个单独短视频都是高光时刻,并能将流量曝光扩大化,因为用户都喜欢看精彩瞬间,产品的曝光、品牌的曝光次数会远高于原来对于长视频的品牌植入。”
此外,《 2021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泛网络视听产业规模破 6000 亿元,其中短视频市场规模*大,达 2051.3 亿元,同比增长 57.5% ;以爱优腾为代表的综合视频位列*,市场规模 1190.3 亿,同比增长 16.3%。
至此,爱优腾不得不重新审视抖音、快手的野蛮扩张,并被逼至“内忧外患”的境地:对内会员增速持续放缓,降本增效迫在眉睫;对外短视频竞争加剧,广告业务正被不断蚕食。
说白了,注意力经济正在被解构甚至重新洗牌,长视频遇到了*的挑战,流量、用户、广告主都在向短视频迁徙,“版权换流量”成为爱优腾*后一张底牌。
抖音何以将爱奇艺“拐”到同一战壕
自 2015 年各大平台为囤版权争相竞价后,“流量明星 + 大 IP = 爆款”的虚假繁荣一度让平台退化成唯流量论的拥趸——在长视频围猎版权的“军备竞赛”中,IP/流量明星待价而沽,平台也只能追高。
中信证券数据统计,仅 2016 年一二线明星片酬就上涨 250%;至 2017 年以鹿晗、杨洋为代表的流量明星,单部酬劳甚至过亿。
这无疑进一步抬高了平台的内容成本,使得长视频平台内容成本常年处于高位——以版权争夺激烈的2017 ~ 2019 年为例,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内容成本投入分别为 558 亿元、500 亿元、500 亿元( 2017 年时任阿里文娱 CEO 俞永福表示,将在三年内投入超 500 亿扶持内容)。
爱优腾陷在这种“越买越亏、越亏越买”的循环中,花了大价钱采买版权,却并未提升平台对用户的议价能力——抛开平台时不时赌对的爆款,无论*梯队的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还是追赶者芒果TV、搜狐视频等,现阶段仍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优质剧集生产闭环,无法沉淀差异化的竞争力。
比如,一位业内人士对虎嗅表示,长视频之所以会涌现如此多甜宠剧(艺恩数据显示,2018 ~ 2020 年甜宠剧由 38 部飙至 95 部),只因这个类型在商业上比较成功,“用户审美和平台诉求不同,即便很多人吐槽,但这个类型的剧依旧会上。”
尤其近两年,抖音、快手、B站在流量优势、内容成本优势下已开始倾斜资源孵化自制剧、短剧、网剧、综艺(低成本、低门槛、高回报)—— 2021 年,抖音正式进入微短剧赛道;快手计划投入百亿流量打造 1000 部精品短剧;B站也持续加码综艺内容。这些举措不仅会模糊长视频的业务边界,还会进一步挤占其商业空间。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爱优腾与抖音在内容上渐渐演化出一种相互依附的局面。
《 2021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有超六成的观众是先被短视频吸引才去观看同名长视频节目;而巨量算数在 2020 年公布的《抖音用户画像报告》,影视类内容仅次于演绎、生活、美食内容之后,已经成为抖音用户偏好视频类型中的第 4 名——等于说,长视频砸版权替短视频二创做了嫁衣。
所以,即便短视频被唾弃“猪食”、受制于版权,但二创往往比原影视作品更容易获得流量及关注。甚至,二创正成为影视剧集宣发重要阵地——剧方、平台方会主动针对二创传播进行“军备竞赛”,入驻、花絮、剧情更新玩得别提有多溜了,诸如《 梦华录 》《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 3》等热门影视作品,无一例外均在抖音开设了官方账号。
再说回侵权,长、短视频平台由此引发的诉讼这些年就没消停过。即便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于 2021 年 12 月发布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规定,“短视频平台不得未经授权自行剪切、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及片段”,但爱优腾真要向二创内容一件件去维权无异于“愚公移山”。
《 2020 中国网络短视频版权监测报告》显示,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0 月,该中心对 10 万多名原创短视频作者、国家版权局预警名单及重点影视综艺作品的片段短视频进行监测,累计监测到 3009.52 万条疑似侵权短视频,涉及点击量高达 2.72 万亿次。
另据钛媒体报道,某长视频平台法务人员透露,近年来(长、短视频合作之前),几家长视频平台被盗版的 S+、S 级(一位顶流演员及 4000 万以上播放量剧集)的作品就达 2000 多部,而侵权的短视频数量更是达到 100 多万。
如此泛滥的二创内容,维权要搭上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顺着这个逻辑,抖音与爱奇艺这桩“联姻”,于抖音二创不再束手束脚,于爱奇艺既有版权收益还能有流量增量,皆大欢喜。
中闻律所的知识产权律师刘彬对“燃财经”表示,长、短视频在二创方面的合作解决了影视“剪刀手”及 MCN 机构的法律困扰。“二创合作可以为爱奇艺带来版权收益,为抖音带来更丰富的影视内容;抖音如果能为爱奇艺增设链接跳转,引流效果会更明显。”
尤其,去年法律层面明确“短视频不得未经授权自行剪切、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及片段”后,抖音必须尽快扫除版权风险、搭建“合作版权库”,进而储备更多 OGV(专业版权视频)“弹药”。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抖音是在上市前夕寻求更多合规化”,一位从业人士称,“侵权,尤其是和大公司产生这种版权纠纷的局面,抖音并不想看到。”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马瑞洁也认为,从市场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二创的粉丝参与、病毒式传播、跨平台联动给原作带来的宣传效应毋庸置疑,“大多数混剪型、评价型二创并不是原作的替代品,而是与原作共荣共生的互补品”。
可见,爱奇艺这一招“打不过就打入”,表面似无奈之举,实际上在降本增效的叙事下可谓“名利双收”。
尤其,2021 年偶像选秀、耽美剧、“超前点播”相继被叫停后,不断攀升的成本和遥遥无期的盈利预期,一再打击市场之于长视频平台的信心,盈利已然成为爱奇艺的“梦魇”,倒不如顺水推舟与抖音坐下来谈成合作伙伴,“挣点外快”。
甚至,当用户刷“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不过瘾,为剧情跳转到西瓜视频甚至爱奇艺解锁更多剧集,正成为一种长、短视频双赢的引流模式。
“爱奇艺至少解决了四个问题,用户获取、内容宣发、版权变现、维权成本;而抖音也解决了三个问题,内容版权、二创素材、宣发合作。从用户角度,爱奇艺与抖音合作,短视频平台用户有更多合规内容可以消费,长视频平台获取用户和收益后,有资金和动力采购制作更多内容,能形成体验的正向循环。”资深产品经理判官撰文指出。
况且,二创本身就是一桩合则两利的生意:NBA、 CBA、NFL、欧冠等重 PGC 内容早已与二创的短视频平台抱在了一起。
所以,今年剧集版权方也学乖了——先是 3 月抖音与搜狐达成合作( 3 月 17 日,抖音与搜狐达成合作,获得搜狐《法医秦明》《匆匆那年》《他在逆光中告白》等自制剧集二创授权);接着 6 月快手与乐视“牵手成功”(快手小程序深入合作《太子妃升职记》《心理罪 2》《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乐视自制版权)。
等于说,从针锋相对走向竞合,长、短视频握手言和才是双赢——既为长视频版权价格上升的囚徒困境带来增量营收,又为短视频二创以及 UGC 生态*大程度提供了创作自由及合法性,这显然是更符合历史潮流的内容流动,也是更符合生意逻辑的产业竞合。
尤其当下,爱优腾各方面发展不如抖、快,资本市场需要新故事。一位负责平台剧集购销人士对虎嗅表示,“如果能将版权生态与各方面向好的抖音绑定,对爱奇艺盈利模式和发展态势都是一种正向的努力。”
诚如一位业内人士说的那样,长视频和短视频就像二十年前的电视剧和电影,两者有重叠,但也有各自的独特优势,“发展到一定程度肯定会接触到天花板,关键是触及天花板之前,能否通过自我革命活下去”。
0723
2004年,影星威尔·史密斯主演了电影《I,Robot》,影片讲述了人与机器人之间能否和谐相处的故事。影片中各类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日常工作的场景,引发了一片热议。
就在影片上映的两年前,一家叫iRobot的公司突破了清洁技术的瓶颈,推出了Roomba系列扫地机器人,一举成为了行业龙头,同时也揭开了行业竞赛的序幕。
彼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有一家公司在做相似的事,只不过当时它做的是代工,距离推出自有品牌还有四年时间,名字也不叫科沃斯。石头科技的创始人昌敬,此时正在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深造,他进入行业已是12年后的事了。
在这12年里,扫地机器人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数据和分析公司GfK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53亿美元,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大的单一市场,市场规模达16亿美元,约合108亿元人民币。
不过,相比其他行业动辄千亿甚至万亿(人民币)的规模相比,扫地机器人行业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而就在这个规模不大的行业中,参与者却越来越多,从科沃斯、iRobot再到石头科技、追觅等等,入局者越来越多。
一场围绕地板的百亿争夺战已经打响。
/ 01 /
风口上的猪
iRobot虽然是人类历史上*款扫地机器人的*,但若论资排辈,科沃斯*是前辈,而且它的成长过程也*中国特色。
1998年,科沃斯创始人钱东奇下海创办了泰怡凯电器(苏州)有限公司。与其他中国制造业公司一样,泰怡凯在发展初期只能做低附加值的业务,比如为不知名品牌代工。随着技艺日益精湛,泰怡凯赢得了知名品牌的青睐,这其中就包括伊莱克斯。
2000年,中国入世,外贸行业走上了快车道,钱东奇的代工生意也日益壮大。2006年,代工业务的营收已经达到10亿元。
但是,代工生意附加值低、利润低的特点,让钱东奇一直都心有不甘。他在2000年成立了HSR(Home Service Robot)部门,专注研发扫地机器人。2006年,公司推出了*款自有品牌扫地机器人“地宝”。
从OEM到自创品牌,科沃斯的成长过程是中国*代制造企业的缩影。与科沃斯相比,iRobot和石头科技的成长轨迹明显不同,尤其是石头科技,它身上有着*代中国制造企业的典型特征。
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是典型的互联网创业者,曾凭借一款产品打天下。
2011年,他创办了北京魔图精灵科技有限公司,并推出了同名美图工具,精准的用户洞察,让这款工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做到了1000万用户。也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魔图精灵就被百度以1200万美元收购,昌敬也加入百度担任*经理。
虽然都是知识分子创业,但三家公司故事的后半段却有区别。其中的核心不同在于,iRobot和科沃斯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而*晚出发的石头科技,搭上了中国制造业的便车。
在昌敬2014年创办石头科技时,扫地机器人行业从零部件到代工各环节,已经跟随iRobot和科沃斯等品牌发展了多年,已经成熟。因此,石头科技可以腾出手来解决行业痛点,寻找差异化优势。
这和2010年的小米是一样的。当时,手机行业正处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过渡期,小米借助行业成熟的供应链和性价比利器,在手机行业撕开了一道口子。
石头科技也和科沃斯一样经历了一段“蛰伏期”。石头科技,则通过选择成为小米生态链的一员,达成了活下来和前期发育的双重目标。近几年才崭露头角的追觅,也是如此。
2017年,石头科技推出了定位中高端(2000元以上)的自有品牌“Roborock 石头”,随后又推出了针对中低端的“小瓦”。
与此同时,行业规模也在快速增长。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16-2020年,中国扫地机器人零售量由274万台增长至654万台,市场规模由38亿元增长至94亿元。GfK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3亿美元,约合355亿元人民币。
雷军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横向对比,三家公司都借助了行业发展的红利,成为了风口上的“猪”。
/ 02 /
疯狂过后,谁在裸泳?
石头科技是小米生态链战略*杰出的“作品”之一,雷军在小米十周年纪念日当天特地提到了它。“谁也没想到,只用了5年,石头科技就成为了扫地机器人行业的*。”
2020年年底,石头科技成为茅台之后,*家股价过千元的A股上市公司。此后,它就被称为“扫地茅”“疯狂的石头”。按照上市时的持股比例计算,创始人昌敬的身价也因此超过了两百亿元。
如今,石头已不再疯狂。
截至7月22日,石头科技的市值为313.5亿元,相较2021年6月高点的993亿市值,下跌了68%。
2021年,石头科技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其收入同比增长了28.84%,净利润只增长了2.41%。石头科技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推手-资本,也开始离开石头科技,频频减持。
科沃斯的日子也不好过。2021年科沃斯的净利润增速同比下降超过一半。其市值在*时期曾超千亿元,截至7月22日,只剩下556亿元。
如果说资本层面的变动是外力,那科沃斯也出现了业绩增长疲软的情况,难倒说明是行业的共性问题对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分析二者的成本结构之后,节点财经发现这其中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身处制造业,原材料成本是科沃斯和石头科技的*大成本支出,科沃斯80%以上的成本都花在了这方面,石头科技相对低一些,但占比也接近50%(2021年)。二者在年报中也都罗列了原材料涨价对成本的影响。
但是,在二者的各项成本中,增速*快的都不是原材料。其中,科沃斯增长*快的是运输成本,2021年的增速高达178.29%,是原材料的3.5倍。
而石头科技增长*快的成本项则是外购配件,同比增长了227.58%,是原材料的9.6倍。
具体来说,外购部件费用的大幅增长是由于公司为产品提供了更多的赠品,这在今年依然如此。以公司今年的年度旗舰“G10S”为例,目前公司的京东官方店会为每台产品赠送1L清洁液、可水洗过滤网和送尘袋。
与此同时,石头科技的销售费用近三年的增速,除在去年因为与研发费用相同,没有成为增长*快的费用支出项外,其余两年都是增长*快的费用项。
另一件同时发生的事是,石头科技自有品牌的收入占比在逐渐提高,2019年和2021年是两个关键点。
其中,自有品牌的收入占比在2019年实现了质的飞跃,份额从2018年的5.5%增长至65.71%,同期的销售费用增长了116.66%,是2019年-2021年期间的峰值。在这个时间点上,销售费用大幅增长是服务于自有品牌的建设。毕竟相比小米,石头科技在2017年才开始做自有品牌,起步阶段需要大规模的推广投入。2021年,公司自有品牌的收入占比已经达到98.8%。
横向对比,科沃斯的销售费用在近三年里和石头科技有相似的表现,增速在逐步提高。2021年高达107.39%,是所有费用中增长*快的。
这些情况反映了两者的不同发展状态。石头科技的侧重点在于,摆脱对小米的依赖,同时发展自有品牌,公司处于自有品牌前期建设阶段,需要花大力气推广自有品牌,夯实基础。
科沃斯则处于进一步拔高市场份额,拉开与对手差距的阶段。
据中怡康数据,2021年,科沃斯品牌在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的线上零售额份额为43.5%,线下零售额份额为86.6%,均是*,而2020年公司的份额已经达到45%。
对于科沃斯来说,想在高基数之下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要么推出爆款,要么增加销售费用,加大推广力度。
/ 03 /
科技和需求,谁才是胜负手?
中国制造业整体上的发展逻辑是,先承接海外产业转移后的需求,然后再做大,*后是做强。各行各业的企业在选择做强时都会不约而同的加大技术投入。
原因无他,现实差距倒逼企业不得不如此。一来,承接的是低端行业,附加值低,二来,核心技术往往都掌握在品牌方手中。
钱东奇在推动做自有品牌时就表示,相比简单的代加工生产,对研发更感兴趣,更愿意为研发投入更多的资源。
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国产品牌独领风骚的局面,仿佛在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对外国企业的反超。
其实,这里面有几个值得推敲的细微之处。
扫地机器人在大规模进入市场后,目前经历了三个阶段。2002年,iRobot 推出了搭载随机清扫算法的“Roomba Origin”系列,新颖的技术加上低至160美元/台的售价,帮助iRobot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成为了行业领军者。
2008年和2016年是另外两个关节点。2008年,激光雷达的成本被Neato拉低到了200+人民币的水平,它的应用让行业向前走了一大步。
此后,行业的技术就进入了渐进式发展阶段,再也没有重大的突破。2016年,石头科技推出了米家扫地机器人,售价仅有1699 元/台,远低于当时市场中其他全局规划类产品(如Neato XV-11 售价 399 美元/台,科沃斯地宝9售价 3499 元/台)。
可以看到,技术贯穿了行业发展至今的三个关键节点,成本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它们也将是指引行业未来发展的“锚”。
值得肯定的是,科沃斯和石头科技对研发都十分重视。在2019年-2021年期间,两者的研发费用增速都呈上升的趋势,且都在2021年创下峰值。其中,石头科技*了科沃斯5.29个百分点,规模都从1亿元左右提高到4亿元以上。
然而,与iRobot相比,它们的研发投入还是有些相形见绌。
2013年至今,iRobot研发费用占比就一直稳定在10%以上,2020年公司实现总营收为14.26亿美元,研发投入占比达11%。以此计算,iRobot 2020年的研发费用为1.56亿美元,约合10.5亿人民币,是科沃斯和石头科技同期研发费用总和的1.75倍。
如果说研发费用可以用各自主要地区的情况有些许不同,那科沃斯和iRobot的一次合作,则展示了它们之间技术实力的差距。
2020年,科沃斯和iRobot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具体来说,iRobot将向科沃斯*购买基于公司的洗拖一体型扫地机器人;iRobot向科沃斯授权其独有的Aeroforce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
这里面的关键点在于洗拖技术路线和Aeroforce技术。
在中国市场,洗拖一体型产品是主流。在2020年销售的扫地机器人产品中,洗拖一体类的产品占比高达94%。科沃斯和石头科技能称霸中国市场,与采取了针对市场需求的产品策略有关,而iRobot始终没有推出洗拖一体型产品。
AeroForce技术指的是iRobot开发的AeroForce双胶刷系统。这套系统采用无毛刷的设计,配合AeroForceExtractors气流加速和真空吸力,在避免刷头与毛发的缠绕的同时,提升清洁效率。
也就是说,在这场合作中,科沃斯的优势在于产品路线贴合市场需求,而iRobot的优势则是技术。
iRobot尽管在中国市场稍逊于科沃斯、石头科技,但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无可争议的*名,市占率高达46%。
无论是技术能力还是业务规模,科沃斯和石头科技都与iRobot存在一定的差距,叠加原材料上涨对成本的影响,今后二者的突围方向只剩下技术这一条路。
不过,行业从2016年至今都处于渐进式发展阶段,无论是iRobot,还是科沃斯、石头科技,都没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场战争仍将持续下去。
0722
近日,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飘飘”)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亏公告。报告显示,香飘飘2022年上半年度归股净利润亏损约为1.2亿元,去年同期归股净利润亏损6225.64万元,同比增亏92.75%。
众所周知,香飘飘的拳头产品是冲泡类奶茶,这是公司*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业绩亏损也与该类产品销量下滑有直接关系。同时,香飘飘主要竞品如立顿、优乐美、相约等品牌,不仅同样呈现出“卖不动”的窘况,甚至还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但反观冲泡饮品赛道却似乎依旧很热闹,尤其是咖啡和茶饮这两个细分品类。据驼鹿新消费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冲泡类咖啡茶饮领域发生了36起融资事件,其中三顿半、隅田川、永璞等冲饮咖啡品牌均获得多轮融资。
同为冲泡赛道的选手,速溶咖啡和冲泡茶饮能被资本偏爱,为何固体奶茶就不香了呢?
落后于时代
近日,驼鹿新消费随机走访北京一居民区附近的便利店时发现,时值冲泡类产品的销售淡季,冲泡奶茶的备货水平和销售量都大幅下降。
在便利蜂一进门的位置,有一个专门摆放冲泡奶茶的货架,明显是在处理存货,上边有香飘飘经典奶茶、鹿角巷固体奶茶、阿萨姆手摇奶茶、果遇茶爆摇奶茶4种产品在售,生产日期主要是在今年的3、4月份。
在51便利店*里层货架的右上角,也有一些杯装奶茶正在销售中,但只有香飘飘一种品牌,生产日期大都是今年3月份。营业员告诉驼鹿新消费:“这些都是之前进的货,现在由于天气热,这种热水冲泡的饮料卖得慢,冬天卖得还多些。”
而在旁边的京东便利店里,整个门店都没有发现杯装奶茶,只有一些袋装的优乐美还挂在货架边上。营业员表示:“可能是夏天厂家产量少的原因,我之前问了供货商几次都说没有货。”
随后驼鹿新消费又去了一家华联生活超市,在二楼休闲食品区看到了杯装的香飘飘和袋装的优乐美,与便利店相比,超市的产品数量和口味选择明显更加丰富。但从生产日期来看,*早是2021年10月份,其次是2022年1月份,*新的也在2022年4月份。
此外,在另一边的即饮饮料货架上,还摆放着兰芳园液体奶茶和MECO果汁茶,而在以上几家便利店里,几乎都没有看到这两个产品的身影。兰芳园和MECO是香飘飘旗下的两个子品牌,其中兰芳园定位为更高端的奶茶产品,MECO则是积极开拓非奶茶类饮品市场的代表,但目前这两个品牌构成的即饮业务板块尚未发育成熟,公司产品单一的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
尽管国内冲泡奶茶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稳定,香飘飘和优乐美两大品牌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杯装饮品的产品特性使其在饮料领域面临众多竞争巨头,如统一、康师傅等老牌企业。在每家便利店和商超中,货架和冰柜里都陈列着无数种瓶装饮料,喜茶等年轻化品牌也下场布局想要分一杯羹,在冲泡赛道失利的香飘飘们想要闯进即饮领域并不容易。
与此同时,作为主打速冲的奶茶品类,在产品口味和消费者体验上与新茶饮相比几乎也没有优势。一位在北京的媒体工作者张然告诉驼鹿新消费:“香飘飘这种冲饮奶茶的确很便宜,但却不能根据我的口味调整甜度和添加小料,而且相对于自己动手冲,点一个外卖更方便,毕竟一杯基础款珍珠奶茶也并不贵。”
在奶茶粉冲泡的奶茶1.0时代,香飘飘和优乐美就是彼时的新消费,人手一杯代表的是时尚;但当到了鲜果+真茶3.0的时代,冲泡奶茶显然没有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逐渐失去了城市年轻人消费者的喜爱。
前后受敌
作为杯装奶茶行业市场占有率*的经营企业,感受到危机的香飘飘也在积极进行产品升级,如在冲泡产品方面除经典系列之外,还推出好料系列和啵啵牛乳茶;并尝试拓宽培育新的业务增长曲线,如推出果汁茶、液态奶茶等即饮产品;甚至为了强化品牌的年轻化认知邀请当红明星作为代言人。
实际上,杯装奶茶“卖不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年轻人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的改变,而香飘飘在产品的创新本质上并没有突破品牌发展的桎梏,营销只能带来一时的流量,但想要挽回消费者,*关键的还是产品。
在2021年的年度财务报告中,香飘飘曾表示冲泡类产品将进行渠道下沉和区域深耕,而即饮产品则坚持聚焦城市和原点渠道。这也意味着在没有培育出可以撬动城市市场的爆品之前,县域市场将承担起销售额的重担。
的确,在一些并不发达的乡镇中,香飘飘还是有很大市场的。一名在河北省鱼儿山镇开超市的女士南南告诉驼鹿新消费:“杯装奶茶热的时候确实不好卖,但我们这里热的时候就那么几天,冬天时一个月可以卖出三、四箱,大超市比我这里卖得还多。”
同镇的微微也表示:“我特别喜欢喝奶茶,但是镇上并没有正儿八经的奶茶店,并且只有一家,我去店里买也是奶茶粉沏好的,还不如买杯装的回来自己冲。”
这样的乡镇基本上都存在年轻人少、消费意愿低等共性问题,即使这样,留给冲泡奶茶的时间也不多了。7月13日,蜜雪冰城在公众号发布了开放全国乡镇加盟的公告,一旦大批加盟商进入乡镇拓店,无疑将进一步挤压冲泡奶茶的市场。
在县城常住的秀秀就深有体会,她说:“我也是一个奶茶爱好者,基本每周都会喝一两次,两年前我家里基本都会囤着各种口味的香飘飘或者优乐美的奶茶。但是就这两年里,只有这么大的小县城开出了十几家奶茶店,较早开出的有阿牛与仙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奶茶,后来很快又有了益禾堂、书亦烧仙草、蜜雪冰城、茶芋畈逅、鲜果时光、本宫的茶等多个奶茶店,我也很久没有买过杯装奶茶了。”
种种迹象表明,摆在冲泡奶茶面前的现实是:要么加快创新,要么加速衰落。但目前来看,作为“奶茶*股”的香飘飘也尚未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转型方法,一二线市场还未打出声量,下沉市场能否守住也未可知。
0722
芒格对比亚迪的偏爱,没能经得住考验。
港交所数据披露,比亚迪2.25亿股于7月11日被转让给花旗银行,数额刚好与伯克希尔2021年底重仓股中的比亚迪持股比例一致。
几百亿的仓位,从保险柜里,挪到了菜市场路边摊,俨然一副“跑路”姿态。
不过,市场似乎对这起事件背后的事主,是否是芒格存疑。毕竟,芒格一直以来对比亚迪的狂热,有目共睹。
2008年,芒格给巴菲特打了认识51年来第3个建议投资的电话,投资标的就是比亚迪。
切入投资后,芒格和巴菲特多次在现场、股东大会抑或是社交网络上,为比亚迪站台。
比如,2018年芒格参加《每日期刊》(Daily Journal)年会时表示:“比亚迪很重要,现在是一家极其成功的公司。”
而针对“会不会抛售比亚迪股票”的问题,他斩钉截铁表示:抛售比亚迪?我想这不是我的风格,比亚迪是芒格家族的一员,我想我会带着它进坟墓。
这样一个“深情款款”的形象,说他会变心,多少让人“难以置信”。但商业世界里,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哪来什么白莲花啊。
可以看到,从2008年以每股8港元买入至今,芒格持有比亚迪14年,回报已近36倍。不妨回归投资本身,看看比亚迪到底是否到了要抛的时候?
挺过*个风投退出高点,赌销量高兑现
“当你对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下注时,不仅仅是在对比亚迪下注,而是在下注赌某样东西即将会被证实。”2010年年会上,芒格如此阐述投资比亚迪的逻辑道。
他所说的“某样东西”,正是早期投资对项目的底层逻辑——赛道、马、骑手,因应到比亚迪身上,就是新能源赛道、比亚迪和王传福团队。
换句话说,芒格投资比亚迪,初衷是一笔风险投资。
芒格的老伙计巴菲特,在同一年的访谈中曾盛赞称:“比亚迪CEO王传福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我很看好他们的管理层。”
不过,眼光到底准不准,*终还是要以高回报说话。因此,风险投资的退出时机很重要。
从Gartner曲线的技术发展阶段来看,风险投资有两个*佳的退出时点:
*个高点是滑向低谷前的过热期,*个高点是进入平稳期之前的爬坡期。
参照这个规律,2008-2010年,市场对新能源技术预期火热背景下,比亚迪通过推出全球*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F3DM双模电动车,以及首批面向大众的纯电动车E6,成了新能源赛道“领头羊”。
籍由此,其股价从8港元涨到*高点80港元,翻了10倍。
也就是说,2010年左右的比亚迪,处于*个顶点——滑向低谷前的过热期。
但当时的芒格并未退出,而是继续持有,理由是:比亚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个市场巨大,所以对比亚迪有信心。
运气不错,事情确实被其押中,10年之后新能源汽车行业从to B转入to C时代,销量快速爬坡。
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和混动技术经过几轮迭代,相继落地应用成功,兑现销量。
如下图,2020年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2021年搭载DM-i超级混动的秦Plus、宋Plus和唐等车型上市后,销量迅速提升。
这也意味着,随着技术采用率的上升和用户渗透的加速,比亚迪目前在走向*个高点的阶段。
而*终能否达到高点,主要看两方面:一是公司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二是现在的市场,是否price in了相对成熟期的态势。
就*个条件来说,目前比亚迪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方面,短中期没有比较明确的路径:
呼声较高的半导体板块,产品主要是IGBT、MCU等电控和工业芯片,且起步较晚,可靠性与国际大厂有明显差距。高阶的智能驾驶芯片和数字座舱芯片,更是尚未涉足。
手机代加工业务,虽然电子雾化突破了技术壁垒,但市场空间小,落地时间不确定。
如此一来,评判压力来到了*个条件。那么,比亚迪现在的股价,到底蕴含了什么状态呢?
风投逻辑兑现,吃到了成长股*肥美一段
数据显示,新能源行业仍处于加速渗透阶段,2021年6月-2022年6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从14.6%提升到了27.4%。
与此同时,比亚迪销量也同步高速增长,今年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3.4万辆,位居细分品牌*。
也就是说,行业空间巨大叠加自身高速发展,很多人觉得比亚迪无疑是“*好”的成长股标的。
在当下短中期来看,业绩兑现是相对乐观的。
2021年年报电话会议上,管理层预期2022年的销量情况为:保守估计销量150万辆,冲击200万年度目标。
这一预期的逻辑支撑有:
比亚迪当下仍处于技术兑现的高峰期,且下半年有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下乡等)。
此前销量受制于产能,未能大规模释放:董事长王传福在上个月的股东大会上透露,目前比亚迪在手订单已超过50万辆。
公司还有多款储备车型待交付,比如e3.0平台的海豹,开启预售7小时订单达到2.26万辆,供应商近期透露目前订单大概在11万辆左右。
随着今年下半年新工厂(合肥工厂)的投产,销量将逐步释放。
当然,这只是短期中的兑现情况。
成长股的核心,还要关注一定时间内业绩兑现的持续性。要确定这一点,需要弄清市场对比亚迪当下的定价,反应到了哪个阶段?
我们拆解比亚迪的业务构成(如下图),按分部估值法测算得出,比亚迪汽车板块对应的估值约7425亿。
备注:(1)比亚迪市值选取时点为2022.7.20,选择了A股和港股的平均值;(2)电池、手机、半导体板块,估值采用券商近期估值平均数。
而按照这样的估值,我们合理假设比亚迪汽车板的净利率能够达到10%,并假定未来平均单车收入为18万,在给予10-20倍PE的情况下,可得出市场对比亚迪的销量预期为412/275/206万辆。
而412万辆这个销量数值,甚至超过了市场对其2025年的销量预计。也就是说静态看,市场对比亚迪现在的定价,透支的是未来3年的销量。
备注:(1)估值假设基于成熟车企的历史PE区间;(2)比亚迪目前在自动驾驶、智能化,并没展现出软件订阅SaaS强大的一面,PE会延续传统车企;(3)2021年比亚迪平均单车收入14.8万,随着中高端车型的推出,平均单车收入达到18万的确定性较强。
而拉长到三年的时间纬度中,行业景气度、政策、竞争环境等动态变化,比亚迪的兑现确定性多大呢?
我们推算一下,合理假设2025年乘用车销量可达到2500万辆,比亚迪实现412万销量对应的市占率就为16.5%。(即使是15倍PE下的275万销量预期,对应的市占率也超过了10%)
从美国市场上来看,*近几年,市占率超过10%的汽车制造商有四家,达成概率较高。
但从当下的中国市场来看,2013年至今,国内主流车企乘用车市占率变化显示,细分品牌中只有一汽大众在2020年的市占率超过了10%,且仅一年,其市占率又再次回到10%以下。
由此可见,在国内市场想要市占率超过10%,绝非易事。如果要给比亚迪在这一块的确定性定量,概率参考上述变化情况约为1/17。
除了销量兑现问题,前文乐观假设的10%净利率,事实上也很难实现。
那些全球*成熟的汽车制造商,*近十几年里,只有福特、大众各有一年,毛利率超过10%。
而国内自主品牌,净利率表现相对较好的是长城汽车,2005-2021的16年里,净利率超过10%的有10年。
但这都是2017年以前,吃得是SUV市场早期红利。之后,市场竞争加剧叠加汽车行业低景气度,10%以上的毛利率难以维持。
其他自主品牌,净利率超过10%的情况,也都不持续。
基于此,按照*乐观假设,参考历史经验,比亚迪净利率超过10%的概率,参考长城汽车的情况约为5/8,而市占率超过10%的概率又为1/17,可得两项同时兑现的概率只有3.7%。
也就是说,比亚迪目前的定价里已经蕴含到了相对成熟的状态,说明大概率到达了*个高点。这意味着芒格的风险投资逻辑已经结束了,成长股投资也已经吃到了*肥美的一段。
不过,这个定价并不代表投资机会终结,毕竟定价,只是反映「成长到价值投资」过渡的前夕。
汽车赛道并非“厚雪长坡”,鱼尾阶段或不适合价值投资
众所周知,价值投资的优秀标的,是“投入一定,产出无限大”的赚钱机器,投资的逻辑为:
以一定的安全边际买入相对好的企业,它们的产品生命周期长,不需要做大规模的资本性投入,且生产要素议价权低,因此能够实现良好的盈利水平。
那么,比亚迪是这样的标的吗?
汽车作为一种高价消耗品,是有一定的使用年限的,而在中国使用年限尤其短。换车原因除了满足国家年检要求外,还有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带来的换车需求。
面对这部分更换需求,车企们纷纷卯足了劲儿推出新产品,逐渐形成了“每年更新改款,3年换代更迭,5年技术大革新”的行规。
不仅如此,在当下的行业转型期,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水平升级迅速,推动研发投入居高不下,因此传统车企的研发费用占收入比达5%-8%,新势力则更甚。
天天要求竞争和更新,产品寿命周期就会不长久,因而难以成为价值投资者眼中的好生意。
然而,即便车型研发成功进入量产环节,对生产线等固定资产也提出了更新要求——扩建新产线,改造旧产线。
芒格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生意,*种每年赚12%的收益,年末你可以拿走所有利润;*种每年也赚12%,但你不得不把赚来的钱重新投资,然后指着所有的厂房设备对股东们说:这就是你们的利润。
这么看的话,比亚迪或者说汽车制造企业的情况,正符合*种生意。
而芒格的态度是:我恨*种生意。
之所以会如此厌恶,或许在于这种生意模式,要不停投入资本,但ROI并不诱人。
毕竟在芒格老伙计巴菲特眼里,通用汽车21%的毛利率与真正的优质企业相比,都是“相形见绌”的存在。
回到比亚迪身上,其今年3月起停止了燃油车整车生产,之后专注于纯电和插电混动业务。
这意味着,新车型的产能扩建计划要快速落实,那么高额资本支出就难以避免。
而原先燃油车生产专用的固定资产,则面临较高的固定资产减值风险,这一定程度也会“吃掉”比亚迪的利润。
大量Capex、D&A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麻烦。
车企在面对劳动生产要素时,并没太多议价权。(欧美工会就不说,相信这是一个常识)
可以看到,随着车企的电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人才结构高端化以及人口红利消退等综合作用下,2017年以来,车企员工薪酬占收入比例,持续上升。
比亚迪也不例外,2021年其职工薪酬同比增速达到31%。
而这部分刚性支出,还有着难以根据行业景气度进行调整的问题——行业景气度上升时,企业不加薪可能无法留住优秀人才,而景气度下行时,降薪却难以落地。
如此可能带来的是,职工人数规模在增长,但人均效益却并没有明显提升。如下图,比亚迪2021年的人均创造净利润,不升反降。
一通瘦身下来,利润表*终十分单薄,以2021年为例,毛利率仅为13%,净利率不足2%。
这样的收益表现,显然满足不了价值投资的胃口。
总而言之,汽车赛道并非“厚雪长坡”,当下的比亚迪与芒格买入时相比,已没有“36倍回报”的故事可讲,可能并不适合价值投资逻辑。
去年初的Daily Journal股东大会上,芒格还在不惧“旋涡”,极力为比亚迪站台呐喊:
“中国市场的一些投机者把比亚迪的股价炒得有点高,估值高到‘流鼻血’的地步。如果是聪明的风险投资者,通常会卖出一半,但是我不会这样做,因为喜欢这家公司。”
站在那个时点,巴芒确实有继续持有的合理性,毕竟彼时比亚迪手握的DM-i混动技术,还没有完全兑现。
而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预期落地,风投逻辑基本兑现,也吃到了成长股*肥美的一段。但汽车赛道并非“厚雪长坡”,并不适合以价值投资的逻辑继续持有。
如此一来,在当下的高位股价情况下,芒格会做什么样的选择,答案不言而喻。
0722
谁能想到,曾一度爆火的智能音箱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会是因为偷拍事件?
7月上旬,“女子玩智能音响发现多名房客被拍”相关词条冲上热搜。随后,涉事的小度智能屏产品官方回应称,小度智能屏不会默认、自动开启摄像头及“看护助手”功能,仅设备管理员有权限开启该功能。
这让智能音箱用户的隐私安全问题又一次暴露在了聚光灯之下,引发大众的担忧。
但让智能音箱厂商们头疼的问题绝不止于此。根据洛图科技*新发布的《中国智能音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报告,2022年5月中国智能音箱市场整体销量为215万台,同比下降26.6%。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4个月中国智能音箱市场整体销量均同比下滑。而且报告称,2022年大部分月份销售同比下降已成定局。
那么,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何跌跌不休?当前智能音箱行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智能音箱何时才能重返高增长轨道?
1
国内巨头“三足鼎立”
众所周知,智能音箱是个舶来品。
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全球*款智能音箱Echo,产品一经上市便很快在美国走红,仅短短两周内,出货量就突破百万台。
随后,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接连下场,智能音箱市场陷入混战,*终亚马逊与谷歌占据了头部市场份额,苹果公司紧随其后,Facebook则仍在苦苦追赶中。
而Echo的大获成功,也让国内的智能硬件企业看到了智能音箱的未来,当时恰逢AI大潮掀起的初始阶段,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智能音箱是人们进入“物联网世界”的*个入口,而且在家庭场景中落地*为便捷。
2015年8月,科大讯飞联合京东推出国内*款智能音箱叮咚A1。据「子弹财观」了解,叮咚在推出的*年便斩获了年销量10万台的成绩,占到当年市场的65%。
不过,叮咚音箱的优势并没有持续多久。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为当时的智能音箱市场尚未得到过多关注,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较小;二是因为叮咚音箱在京东战略布局中的边缘化以及公司内部的分歧等原因,叮咚音箱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2017年7月5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智能音箱“天猫精灵X1”,仅售价499元,定价为行业*低——当时智能音箱价格普遍在千元左右。
时隔21天,也就是2017年7月26日,小米正式发布了*智能音箱“小米AI音箱”,售价更是下探至299元,直接击穿智能音箱这一品类当时的“价格底线”。
“智能音箱作为公司的战略可以不赚钱,音箱的定价逻辑遵循‘售价不低于硬件堆料和工厂加工费的总成本价’的原则,而研发成本完全由小米自行承担。”小米智能硬件部总经理唐沐曾表示。
2017年双11,天猫精灵凭借99元的促销价拿下了100万台的销量,成为国内*家销量破百万的智能音箱。
小米同样不甘示弱,2018年3月27日,小米发布了对标天猫精灵的小爱音箱mini,售价169元,米粉节期间的促销价为99元。
随后,百度快速跟进。2018年6月11日,百度对外发布了*自有品牌智能音箱“小度智能音箱”,售价249元,尝鲜价仅为89元。
伴随着BAM(百度、阿里、小米)三巨头的加入,一场智能音箱“烧钱大战”正式拉开序幕。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三家企业通过巨额补贴降低产品价格的方式来吸引大众购买。可以说,无论*初音箱的定价是多少,*终通过补贴都降到了百元以内。
而巨头的粗暴补贴、低价策略,直接引发了智能音箱市场竞争格局的洗牌。
据「子弹财观」了解,一大批中小型智能音箱厂家受到冲击黯然离场,而凭借*的研发技术、巨大的推广流量以及数据沉淀等层面的优势,百度、阿里和小米这三家巨头牢牢掌握住了智能音箱市场的议价权和话语权。
到了2020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格局基本已形成阿里、百度、小米“三足鼎立”之势。相关数据显示,在2020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上,阿里、百度和小米的销量共占市场份额的95.56%,其中阿里的销量位居*,大致为1285万台,市场份额达到34.96%;百度和小米分别以1228万台和1000万台左右的销量位列二三名,市场份额分别为33.40%和27.20%。
不过,也是这一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高增长曲线戛然而止。IDC此前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3676万台,同比下滑8.6%,厂商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2
连续9个月销量下滑
进入2021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波动仍未平息。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21年前8个月内,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月度销量同比增幅“有正有负”。
而自2021年9月以来,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月度销量同比增幅就一直未转正。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的九个月,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销量同比增速依次为-3.9%、-3.4%、-19.9%、-19.8%、-19.4%、-23.7%、-32.1%、-29.3%和-26.6%。
而国内智能音箱市场之所以连续9个月销量同比下滑,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销量滑坡与疫情有关。
在疫情冲击之下,有些企业为自救而被迫给员工降薪甚至采取裁员举措,也有企业宣告破产甚至跑路。这种情况对诸多员工来说,收入减少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而一旦收入下滑,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就会下降。
在这种情形下,大部分人可能更偏向于需求更刚性的产品,而非智能音箱这类非刚需消费品。
另值得注意,今年上半年,上海、深圳、北京等多地企业因疫情停工停产,直接影响到了智能音箱的整体产量。而且,上述多地的快递公司也被暂时叫停,物流受阻,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感下降,进而影响到智能音箱的整体销量。
其次,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下降与大环境有关。
在大环境的压力面前,人们的消费决策普遍趋于理性。“以前,很多消费者经常会因个人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产生消费行为。而今,大家会更多考虑在自身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大化的原则进行消费。”长期从事智能音箱行业的范宇对「子弹财观」分析。
而消费一旦趋于理性,智能音箱这种非刚需的消费品自然不会成为消费者优先“剁手”的方向。
第三,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下跌与在售品牌数减少有关。2020年,斐讯宣告退出智能音箱行业,引发业内讨论,有观点认为这或许是智能音箱迎来“退潮期”的一个信号。另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音箱在售品牌数为44个,到了2021年,这一数值被更新为34个。
事实上,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发展情况也与家电玩家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受市场不景气影响,越来越多的原本“野心勃勃”的家电企业,开始将智能音箱由“主推产品”变为“边缘产品”,如此一来,这个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就会进一步下滑。
*后,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销量走低还与消费者对其更新换代动力不足有关。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子弹财观」表示,与智能手机这类生活必需品不同,智能音箱是一个非必需消费品。换言之,智能音箱之于消费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产品。“很多消费者购买智能音箱,更多把它当一个玩具看待,偶尔尝试一下它的语音交互功能。”他说。
而对于非必须品,消费者对其更新换代动力往往不足。“它不像手机,我们买了一两年后,可能因为速度慢等原因再换一部新手机,大家对它的更新换代时间通常没有那么短。”梁振鹏分析道。
3
诸多难题待攻克
实际上,除了上述提及的市场萎缩,智能音箱玩家们普遍面临着用户使用频率低的大难题。
范宇认为,虽然智能音箱的功能日趋完善,但消费者在使用智能音箱的过程中,普遍感觉这个产品有些“鸡肋”。
“之前,不少厂商宣称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很多消费者原本也期待智能音箱是能够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产品。但很多时候,智能音箱却沦为人们查询天气、播放音乐等基础操作的‘摆设’,甚至常常出现唤醒无应答、所答非所问的尴尬情景。”范宇说。
当然,造成用户对智能音箱的使用频率低的因素不止功能“鸡肋”,还包括其不够智能。
据范宇介绍,多数用户其实更倾向于让家中的智能音箱完成定时、开灯、唱歌等机械性指令。由于指令明确且通常只有一两个词汇,智能音箱很少会在完成这些指令上出错。
但对于相对复杂的指令,由于语音识别和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成熟,无论是用户输入的信息被机器识别,还是识别后的文本进行处理和理解,于现有的智能音箱而言仍然存在困难。特别是中国广大市场中方言的存在,给语音识别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可以说,智能音箱的不够智能,让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感大大降低。
除了不够智能,智能音箱的音质不佳也让用户感到失望。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音箱融入全屋智能的程度不足,百元级的智能音箱如果仅仅做音源输出则音质不佳,千元级智能音箱又太贵,这也会进一步削弱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百元级智能音箱的音质不佳,就会让很多消费者听起来比较难受,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他们对智能音箱的使用频次。“要想聆听高品质的音乐,建议购买千元以上智能音箱或者专业级的传统音箱。”CSHIA Research资深研究员朱亮向「子弹财观」表示。
此外,据「子弹财观」了解,用户对智能音箱的使用频率不高还因为其提供的免费价值内容少。
朱亮提到,尽管消费者已经在付费的第三方资源里购买了付费内容,但在音箱上播放这些付费内容资源却依然需要重新购买智能音箱版本的内容源。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智能音箱虽已接入喜马拉雅等第三方资源,但智能音箱帐号与喜马拉雅等第三方帐号尚未实现互通。
而免费且有价值的内容欠缺,会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智能音箱使用体验。
不仅如此,目前智能音箱的使用场景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这也是降低了用户使用频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少消费者表示,智能音箱比较适合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使用,不太适合多人共处时使用。“比如,用户在家想用智能音箱播放电子音乐,但其父母、老婆或小孩可能并不想听同一种风格的音乐,使用起来就难以协调。”朱亮说。
范宇也表示,智能音箱的位置比较固定,导致其覆盖场景相对有限。“比如,我卧室有个智能音箱,但当我在客厅时想听个歌,呼叫它却无任何回应。”他说。
资深行业人士柳韦则向「子弹财观」表示,目前智能音箱的掉线率也比较高,这也会影响用户体验,进而降低用户的使用频率。
“我平时使用家里的智能音箱,通常一打开就会被提醒‘设备没有连上网络’,只有连上网才能继续。这主要是因为智能音箱更多通过WiFi联网,而WiFi往往会面临信号传输、带宽等问题。”柳韦说。
在他看来,智能音箱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就拿智能中控屏来说,近两年智能家居厂商普遍都在推“智能中控屏”,该产品同样具备一定的AI交互能力,可以操控IoT设备、也可以播放音乐,甚至可以提供互联网内容与服务。“你会发现,智能中控屏其实在干智能音箱干的事情。”他说。
而当消费者有更多甚至更好的选择时,智能音箱打开率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更重要的是,智能音箱玩家们需要思考如何打消用户对隐私安全的顾虑。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音箱基本都是通过监听本地的录音并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发出下一步的指令,同时会利用这些录音来识别用户身份和进行用户行为习惯的分析,以便为用户提供个性和便捷的服务。
尽管各大厂家均承诺其不会进行录音文件的云端存储,但消费者依然对自身隐私安全充满担忧。毕竟,此前智能音箱曾不止一次被曝泄露用户隐私。
4
结语
巨大的人口红利,巨头的烧钱补贴,叠加上消费者对智能音箱需求的剧增,曾一度使得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大的智能音箱市场,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
但如今,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陷入销量“跌跌不休”的艰难困境,意味着其之前积攒的诸多优势正在消失。
虽说阿里、百度和小米三家巨头合计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国内智能音箱市场份额,但较低的用户使用频率、不够顺畅的使用体验、仍不够智能的功能以及难消除的用户对隐私安全的顾虑,种种难题依然像大山般横在BAM们的面前,若不及早作出应变与提升,智能音箱行业的下坠与危机恐怕将会持续下去,重返高增长轨道也将遥遥无期。
0721
7月19日,爱奇艺和抖音集团宣布达成合作,将围绕长视频内容的二次创作与推广等方面展开探索。
这也意味着,过去的敌人如今要变成朋友,坐下来好好谈生意了。
但过程,却相当不容易。
2020年,爱奇艺CEO龚宇还控诉短视频切条对长视频平台造成的极大损失,相比于宣传作用,负面效应更大。
2021年4月9日,一份逾70家影视机构发了份“联合声明”,这里面就包含了*梯队的爱优腾、*梯队的芒果台、咪咕,大意是呼吁短视频平台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要尊重版权,加强自我检视。
一个所谓的“野蛮人”,一个辛勤的“农夫”,双方骂骂咧咧了几年,*终决定握手言和。
而这也标志着长短视频平台将正式开启合作共赢新模式。
为什么握手言和?
回顾长短视频的版权之争,要从腾讯与抖音的争夺战开始。
去年8月18日,#腾讯视频起诉抖音侵权索赔1亿#冲上热搜。腾讯对抖音发起侵权诉讼,称其独播电视剧《扫黑风暴》在抖音上存在侵权视频,以侵犯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为案由,将抖音诉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尽管抖音已及时处理,并下架了视频超8000个。但腾讯依旧向抖音官方索赔了1亿,并创下了近年来长视频维权的*高金额纪录。
这不是腾讯与抖音就版权*次产生纠纷。腾讯还曾起诉抖音短视频侵权腾讯旗下自研游戏《*荣耀》,并在2021年一审获赔60万元。
紧接着,去年6月16日,抖音的母公司字节跳动就将腾讯也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腾讯视频上长期存在着《亮剑》的短视频剪辑侵权视频,需要对方索赔1000万元。
作为传统长视频平台,“爱优腾”三家每年版权采买费用就占了公司运营成本的大头,重资产模式直接限制了长视频平台盈利能力。而另一边,剪辑影视因素材易得、操作便捷成为不少短视频平台内容生产者*,虽能大大减少版权采买成本,却可能涉及盗版侵权。
长视频与短视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据相关数据显示,抖音、B站、快手三家公司主体涉及的司法案件中,案由均主要与侵权相关。如B站涉及的1308起司法案件中,作为被告身份的就有1003起,其中大部分是侵权纠纷。
也正是因为前两年的版权风波,直接把抖音这些短视频平台搞得不太敢轻易选择没拿到版权的电影进行二次剪辑了,这样的后果就是,长视频网站的很多优秀内容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宣发渠道。
*后导致的结果是,长视频网站的很多内容,花大价钱制作出来后,还要再花很多钱在各个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抖音腾讯的版权风波,也让很多平台和创作者,即使是宣传片也不敢发,因为可能被告侵权。
这样,就相当于自动少了一个*主流的宣传平台。
所以这次的合作,对爱奇艺来说是非常有利。这个信号只要释放给各个创作者,创作者们肯定会更多地选择爱奇艺上面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无形中给爱奇艺的内容做了很大的推广。
要知道,据易观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0年,短视频类应用的使用时长占比从27.39%提升到33.73%,而长视频类应用的使用时长占比,却从34.21%下降到30.45%。
以爱奇艺为例,上线10年以来,一直没能盈利,原因之一便是在版权上的投入巨大。自2019年一季度以来,爱奇艺的内容成本(包括外购版权及自制内容)占营收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5%以上,在2019年四季度更一度高达84%的峰值。
虽然过去一年爱奇艺致力于压缩内容成本,但一直难以平衡内容数量与用户规模之间的矛盾。尽管龚宇表示,将全力做好精品内容,以质量而不是数量取胜。但从它较低的热播指数、网大票房榜等情况来看,重质不重量的政策很难说有多成功。
从这就可以看出,爱奇艺对这次合作的诉求已经很清晰:暂时不求抖音为其分担成本压力,但至少需要提供热度支撑。说到底,爱奇艺看中的是抖音的流量,希望通过后者的二创为自家热播剧集、电影、综艺拉升人气。
眼下,握手言和是必然。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此次和爱奇艺达成版权合作,抖音高层可以说是暂时松了一口气。抖音集团CEO张楠就在公开声明中表示,抖音一直以来都非常尊重知识产权,并积极寻求和长视频平台更好地合作。
“相信这次合作是一个全新的开端,双方将携手探索,为行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实现创作者、版权方、用户的共赢。”
但在抖音、爱奇艺及这两个平台创作者、用户多赢的背景下,也有人开始变得焦虑——比如抖音的竞争对手们。
迫于竞争对手的突然发力,在消息出来仅仅不到两小时,就传出快手与腾讯视频正在谈判二创合作的消息。
不过随后,腾讯视频就否认了与快手的合作。毕竟腾讯手握微视、视频号、腾讯视频,不管是短中长视频都进行了布局,腾讯只会把流量牢牢攥在手里。
从腾讯一贯的“买买买”风格能看出,通过大量收购,收购了起点系列,有了不少独播权,像起点的热门小说,比如斗罗大陆、庆余年等小说,腾讯都可以改编,在动漫、体育、电影全方面发展。
虽然腾讯一直在谴责短视频平台,但字节跳动副总裁李亮也回应,“腾讯在攻击短视频行业的同时,自己却在大力发展短视频。”
从现在的局面来看,爱奇艺赢面很大。背靠抖音庞大的流量池,获得巨大内容分发优势。
甚至很多网友评价爱奇艺,“打不过,就加入,格局打开了。”而热评*则是,“腾讯格局小了”。
在几年的竞争中,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打法。腾讯视频更加注重腰部内容的排兵布阵,其腰部产品线已经形成,且非常牢固,内容填充均匀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档期。
爱奇艺更加注重创新基因,并非按产品思路做内容,但更能押中爆款,却也是不太可复制的。
这次合作,爱奇艺将向抖音集团授权其内容资产中拥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及转授权的长视频内容,包括“迷雾剧场”在内的诸多优质剧目,用于短视频创作。
未来,抖音集团旗下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用户都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双方对解说、混剪等短视频二创形态也做了具体约定,将共同推动长视频内容知识产权的规范使用。
从爱优腾三巨头的发展来看,爱奇艺在经历多年亏损打响了长短视频合作的*炮,而腾讯则在不断砸钱收购买版权,*为焦虑的优酷却依旧在吃老本。
留给长视频巨头的压力是,除了提高会员价格减少亏损外,如何打破渠道壁垒抢夺用户,实现1+1>2的效果成了巨头们头疼的问题。
流量之争
今年以来,抖音和搜狐,快手和乐视就先后达成了合作,释放出长短视频合作的信号。
但爱优腾芒四大头部企业一直未动,虽然巨头们去年就在尝试和短视频平台促成合作,但依旧停留在口头阶段。
长、短视频之争表面上看似版权问题,但根源上是市场流量之争。
看到巨大的流量涌入短视频这块场地,爱优腾也在短视频项目上做了尝试,腾讯上线微视,爱奇艺推出随刻,优酷也在2020年全新改版,上线短视频功能。一来长视频们有着天然的内容优势,二来让短视频的流量也在自己的平台流转,则可以打造流量闭环,资金效率将能被*大化。
但遗憾的是长视频们的短视频项目都效果平平。抖快等短视频平台已经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用户也已养成在抖快看短视频的习惯。长视频们想要挤入赛道,就需要改变用户习惯,而截断竞争对手的内容则无疑是*直截了当的方式了。
于是,打响这场版权保卫战*终的导向就不仅仅是保护版权那么简单了。
就目前情况,市场绝大多数的IP内容集中在少数长视频手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剧集互联网版权中,腾讯的覆盖率超过了50%,在国产电影互联网版权中,腾讯的覆盖率更是超过了82%,为业界*高。一旦IP资源被绑定,坐拥上游IP资源或也将带来下游的衍生内容垄断。
一方面,长视频平台们有自己流量闭环的打造企图,势必会将IP资源牢牢握在手中,为其自己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做铺垫。即使短视频真的愿意投入资金,也很难拿到长视频核心IP资源的授权。
而另一方面,开放版权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自砸招牌,吐槽内容、混剪内容都很有引发版权纠纷的可能。因而大多影评账号想要活动版权,产出的影评内容势必多单一的正向内容。二次创作者们或也将丧失自由的影评发表权。
在IP资源已经被高度集中在少数行业者手里,版权保卫将很有可能成为了垄断的手段。
而随着抖音、爱奇艺的牵手合作,长短视频的结合可以说是双赢。既解决了短视频内容版权隐患,又解决了长视频盘活版权资产的问题。
那么,压力来到了腾讯视频、优酷、B站这边,他们又会如何选择?
0721
风口爱好者罗敏又开始追风口了。
7月17日,趣店创始人兼CEO罗敏、明星傅首尔、贾乃亮一起在抖音直播间做吃播带货。根据蝉妈妈显示,这次直播,观看人数超过9500万,单场累计销售额达2.5亿元。7月18日,在“趣店预制菜”品牌战略发布会上,罗敏宣布入局预制菜,并表示未来三年要支持十万用户创业开设线下门店。
直播间、预制菜都是当下依然处于风口的行业,从2017年带领趣店上市,市值从超过100亿美元到如今3亿美元,又因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趣店甚至收到纽交所退市函。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罗敏,自称预制菜将是他的二次创业。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趣店转型的故事大多以失败告终,校园贷、奢侈品电商、高端家政、大巴汽车等,此次罗敏豪赌预制菜,行业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作为创业者,罗敏鲜少去深耕一个行业,新东方的成功,让他快速也跻身于此,哪怕被董宇辉拉黑,依然会淡然谈论此事。
但,罗敏的这一次转型,能救摇摇欲坠的趣店吗?
01
转型项目为何屡转屡败
根据财报显示,趣店一季度总营收2.018亿元,同比下滑60.9%;归属于趣店股东的净亏1.428亿元,同比下降超120%。遭遇广泛质疑的趣店在上市后确实做过一系列努力转型,但没有一个项目能挺过两年:
2017年年底推出大白汽车,主打汽车以租代购。2018年9月,大白汽车被曝出正在大规模关闭门店,将全国179家门店关至48家。2019年5月,趣店集团在财报中宣布大白汽车将暂停新车销售,标志其正式关停。业界人士认为,大白汽车以租代购业务对市场认知严重不足,扩张过快导致资金链断裂。
三年后的2020年3月,趣店推出跨境奢侈品电商平台万里目,万里目上线之初,邀请众多明星为其站台,还用百亿补贴来杀进奢侈品电商市场。2020年6月,趣店用1亿美元投资寺库,成为后者*大股东,双方将在全球奢侈品电商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寺库很快就因拖欠供应商货款、屡遭用户投诉遭遇困境。此外由于缺乏跨境奢侈品电商经验,导致万里目依旧出现奢侈品假货这一大问题,2021年4月,万里目公开库存清仓,项目进入收尾阶段。
但罗敏似乎还未总结失败的经验,新项目便又开始了。在万里目项目成立10个月后,罗敏又沿用万里目品牌创立了少儿教育品牌——万里目少儿。这个少儿教育项目曾是趣店的希望,结果带来巨大的财务负担,仅运营一季度,趣店当季财报营收下滑46%,而后季度营收同比减少59.1%。
结果到了2022年3月,罗敏在朋友圈发布万里目少儿项目的告别。
尝试不仅于此,趣店还曾孵化出“唯谱家”和“趣学习”项目。“唯谱家”主打“全能家政师”业务。“趣学习”是之前项目的延伸,主打0~9岁儿童的素质教育。当然,如今也都没了踪迹。
可见,趣店曾迫切希望转型,其真正原因,在于主营金融借贷业务负面太多。而后国家对消费金融加大监管力度,趣店正常营收大大降低,急需一次成功的转型来摆脱困境。
但正如业内人士所说,“趣店上市后推出的转型项几乎都是在投机、蹭热度”,“来得快走得快”。在众多互联网从业者看来,趣店转型的一次次失利,都与罗敏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对自身认知不够息息相关。“罗敏的思路,从来都是割韭菜思路,他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去做过什么真的事业。对他来说,只有一个逻辑:韭菜够不够多,镰刀够不够快。”媒体人、作家连清川在社交平台发声称。
这次趣店高调加入预制菜赛道,罗敏是怎么想的?
02
预制菜
真东风还是假风口
根据6月份发布的《抖音食品饮料行业报告》显示,与2021年同期对比,2022年1-4月预制菜抖音销量增长了1503%,预制菜逐渐火热。
为什么预制菜能火?笔者认为主要是疫情对线下餐饮店的影响,预制菜具有较好便利性,快速吃上饭菜吸引广大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或许罗敏也是看中这一风口,再次重金杀入这个,7月17日,罗敏抖音账号一共直播19小时,打破了抖音直播带货纪录。
这场直播的费用还包括:1500台iPhone用来*,花销达到一千万;直播当天刷至少1000个嘉年华,费用三百万;贾乃亮的出场费是*;0.01元预制菜背后的货补,100万份级别,价值超五百万。
直播行业分析人士粗略计算,7月17日趣店罗敏的直播活动,花费过亿,生生砸出好几个热搜。随后一天,趣店股价暴涨40.3%,截至7月19日交易日前,趣店总市值从3亿美元上升到4.22亿美元,折合近10亿人民币。
看来这花一个亿换来10亿的涨幅,是值得的,但业界也有不同看法。
互联网研究员冯涛对零态LT(ID:LiingTai_LT)表示,趣店的校园高利贷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给出的回应也没有让市场信服,导致主营业务不断缩水,上市后又各种追赶资本风口,预制菜能给趣店分担多大压力,从以往经验来看,并不看好。”
纽交所退市警告后,趣店方面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在谈及预制菜时,罗敏声称,期望能为全球数亿消费者提供方便好吃干净的食品,也希望通过努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微小而又美好的改变。
但目前来看,这好像只是说说。
众所周知,预制菜行业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分散度高。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整体规模并不大,产业全流程规范体化系尚未形成,由于国内的冷链运输、地域性饮食习惯等结构难题,市场也缺乏标杆企业。
预制菜还有个难题就是口味问题,一位餐饮从业人士告诉零态LT(ID:LingTai_LT),中餐很难用统一标准去限定,好的饭菜必须要大厨来烹饪,形成餐厅特色,“如果换成料理包,顾客体验到的口感跟厨师做的差距依然较大”,“因此预制菜对厨师的替代性有限。”
这位餐饮人士补充道,预制菜这个商业模式早在2015年就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做,也诞生出如像我厨、青年菜君等品牌,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发展起来。
对于消费者而言,做预制菜重要的是商品,但餐饮人认为做预制菜核心还是商品规划。商品规划决定上什么特色产品,在正确的时间点去卖,获得爆品的机会。比如预制菜如果在盛夏推出烤全羊预制菜,显然很难成功。预制菜不仅仅在做餐饮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消费者,才能够走得更长远。
在这个基础上,趣店的预制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清晰的商品规划,再加上高效的运营才能把预制菜做得更好。
03
与主业关联不大
如何竞争
2022年以来,预制菜成为投资界火热的标的领域,包括一些地方政府、零售企业、创新企业纷纷围绕预制菜做转型。趣店主业就是做分期商城的,布局预制菜跟分期主业看起来没有什么关联,
罗敏宣称,趣店账面有120亿元,投入预制菜的预算上不封顶,未来希望开20万家线下连锁店,成为预制菜领军者。这样来看,预制菜跟趣店原本的主营业务并无关联,只是之前打下的财务基础能够帮助到预制菜业务的发展。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超过一万家。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一众预制菜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对趣店更是。
那么趣店的预制菜要想做到行业头部,以下这五大能力尤为关键:
*点:要有好的产品能力,没有好的产品别的都不要谈,这是核心;
*点:要有渠道能力,有好的产品需要通过合适渠道卖给消费者;
第三点:品牌能力,提升自己品牌力,把营销做好;
第四点:供应链能力,拥有了足够规模的供应链,就有了议价能力、把成本控制;
第五点:组织能力,发展全国的每个区域,每个分公司组织好,团结协作总公司才能好。
小而美的消费品公司是做不成头部的,趣店已经投入如此之多,只有做到成本*优,且渠道网络充分覆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去年双十一期间,天猫、京东两大平台预制菜销量增速在50%以上。因此,*后C端胜出的渠道应该还是是互联网平台。
而目前国内的预制菜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且行业竞争分散,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存在诸多挑战,哪家企业能脱颖而出,仍存在变数。
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健康理念、食品安全隐患、行业监管等问题并不会随着预制菜未来需求量的增长而消失,这也是趣店直接面临的挑战。
预制菜赛道还有很长的时间去赛跑,趣店也需要来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在做转型项目时,预制菜或许是条好路,而手握120亿现金的趣店,这次预制菜的投入能坚持到罗敏翻身的那一天吗?只能期待。
0720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5日消息,设计师运动服品牌OMG于近期完成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梅花创投独家投资。
Z世代对运动着装产品审美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不仅要求产品具备功能性更需要具有时尚感的运动服饰,创始团队观察到市面上男性运动服饰都偏基本款且变化不大,健身爱好者年龄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多的男士去健身,但市场上有限的健身服品种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既有功能性又兼具审美的需求。OMG以更自信包容的品牌理念和时尚感兼备科技感的运动服成功俘获大批男性消费者,改变了运动衣单色基础款的传统观念。
OMG运动创造出能够从健身房、瑜伽教室无缝过渡到其他场合的运动装,其运动服兼具高性能科技和时装设计感,将运动穿着体验和都市时尚生活有机相融,大大改变了原始运动衣只存在于健身房、运动场的单一场景。
前瞻数据产业研究院数据
市场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到2024 年,全球运动服装行业的价值预计将达到近5470 亿美元。
但与MAIA ACTIVE、MOLYVIVI、暴走的萝莉、粒子狂热等更多专注于女性市场的品牌不同,OMG选择了差异化的男性定位。在创始人看来,男性功能运动领域是相对有机会的市场。在男性运动健身市场,UNDER ARMOUR功能心智较强,而OMG瞄准了对时尚设计更有要求的消费群体。
OMG的运动服融合了高性能科技和时尚简约的设计风格,兼具穿着体验和款式设计感。创始人看来,男性+运动潮流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服装运动化,运动潮流化是巨大趋势,这正满足世代年轻人潮流需求。
OMG最近推出了PRO+进阶系列产品,PROTECH+产品线是OMG在原有运动功能线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服务于对运动功能性和品质有更高要求的消费者。
所有这些都是在"ONMYGAME "自信、性感、包容”的品牌理念下设计诞生的。而自信、包容、多元化正是Z世代的标签之一,相似的理念极易让OMG和Z世代碰撞出火花,产生认同感,获得更多机会!
OMG在几乎未做大幅推广的情况下,今年GMV仍逆势上涨,同比翻倍。预计2022年3月,OMG的女款产品也将上线,届时其品牌将面向更广的消费群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在明年,OMG也将会向线下进军。
OMG不仅在国内市场活跃,还是少有的在成立2年多时间就布局海外的品牌之一。线上,OMG已开出面向日本、泰国、美国的多个独立站,线下则以经销商的形式入驻当地购物中心,OMG海外的第一家线下门店开在泰国曼谷的暹罗中心。
据创始人透露,今年海外营收将占到OMG总营收的10%,2022年OMG将进一步扩大在海外的投入,明年计划将海外营收占比提到20%左右。
同时,对供应链的把控也是OMG作为一家新品牌为人称道的地方。与跨境电商独角兽shein类似,OMG从创立伊始就坚持“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体系,2020全年滞销库存占比1.26%,行业平均水平则在5%-10%。
创始人曾任职于国内顶级设计学院,在正式推出OMG运动品牌前,创始团队为上百个服装品牌做过全案设计。同时,OMG和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深入合作,在功能性面料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品设计创新、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有多年产学研积累。
0720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5日消息,近日,API设计、开发、测试一体化协作平台厂商广州睿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pifox”)宣布完成3000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蓝驰创投领投,华创资本跟投。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团队扩建、加速产品功能研发、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睿狐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企业级研发管理工具及解决方案的创新企业,其核心产品Apifox是集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设计、开发、测试为一体的协作平台,通过系统平台帮助客户企业的软件研发团队提升研发和使用API过程中的整体团队协作效率。Apifox功能直击开发工程师的痛点,产品体验简单易用,大幅提升了开发团队的工作效率,迅速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
蓝驰创投投资合伙人石建平表示:API 和云计算既能使企业以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开发自身的核心能力,也能使企业拥有更便捷的集成第三方的能力,并进一步聚焦在自身的更高优先级的业务。API是继SaaS后的又一种核心企业服务产品形态, 蓝驰创投非常关注API相关的技术和生态。Apifox是一家集API设计、开发和测试一体的协同平台,是API devops的基础设施,创始团队对API赛道的认知、产品化能力和社区运营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蓝驰创投很荣幸成为Apifox的首家机构投资人,我们非常看好API企业服务的未来发展前景,同时也认为Apifox将有机会成为国内最大的API devops协同平台并且挑战国外领先者。
“Apifox是以API文档为中心,打通了前端、后端、测试的一体化协作流程,从而将研发团队的整体效能提升做到了极致。”Apifox的创始人兼CEO张剑光表示:“而这些是目前市面上其他工具,包括Postman都做不到的。Apifox一开始就定位为一体化协作,所以我们的产品形态和Postman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我们去做国际化与其竞争的时候,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有差异化的,所以就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Apifox的核心团队来自美甲帮,均有腾讯百度等一线互联网企业背景。核心团队在内部研发团队的协作方面发现了很多效率上的问题,尤其在API开发的过程中,前端开发、后端开发、测试的工作流是断层的,工具不统一、数据不通、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团队找了市面上所有的API相关的工具,但是没有一个能够满足全部的需求,所以Apifox决定打造一个综合研发效能平台,解决API这个研发团队内部协作的最大痛点,提升研发的内部效率。
Apifox所做的API相关一体化协作流程,围绕API文档先行理念,从API的全生命周期、全角色工具切入,通过一体化的协作平台实现研发团队各角色的全面协同。从仅针对企业私有化部署内部使用,升级成为通用化的平台,为开发者和私有化部署的客户提升软件开发的整体效率。
下一阶段,Apifox将通过管理API和聚集公开API构建全球化的API仓库,以期成为API领域的Github。并赋予API Github商业化的能力,最终形成API生态。
在获客方面,Apifox采用典型的PLG模式,即以产品驱动增长。软件工程师是一个非常挑剔的群体,但是对于好的软件产品,软件工程师们又非常乐于接受和传播。不像许多SaaS产品需要自上而下的公司采购和推动才能投入使用,Apifox是可以自下而上的,作为终端开发人员,可以单个角色先用起来,用完了觉得好用再推广整个团队使用。
张剑光表示:Apifox的理念是以产品驱动,就是把产品体验做到极致,把效率提升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一定要做到开箱即用、化繁为简,不需要任何学习成本就能直接使用。只有做到这样,产品才能够快速传播,才能够病毒式的增长。
目前,API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协同工具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赛道玩家都在不断迭代产品的同时,寻找更好的商业模式。谈到这个领域的竞争和对标企业,张剑光认为:这个领域目前做的比较成熟的产品是Postman,但是Postman之前是做的API调试工具,主要用户是后端开发人员,80%-90%的用户都是个人离线使用。Postman从去年开始向一体化协作转型,但转型是有历史包袱的,且这个历史包袱非常重,从它目前转型后的功能来看,新增的功能都无法做到有机整合,提升研发团队整体效率的能力非常有限。
和Postman不一样,Apifox一开始就定位为一体化协作,一开始就是以API文档为中心。而要真正做好一体化协作,必须要以API文档为中心,才能够将研发团队的各个角色真正联动起来,从而将研发团队的整体效率提升做到极致。而Postman是以API调试为中心的,这与全角色协同工具的工作流截然不同,不可能真正做到团队效率的极致提升。
简单来说,Apifox要做的不是中国的Postman,而是下一代Postman。Apifox对比Postman,就好像Figma对比Sketch。
华创资本合伙人谢佳表示:我们积极看好开发者工具方向的市场机会,事实上,我们认为开发者工具是国内企业软件 SaaS 市场中最有机会先成熟起来的Low hanging fruits 品类之一,因为这个品类具备这样一些市场特点:
对于开发者用户群体而言是刚需的,研发项目的复杂度和迭代速度提升促进了这个发展过程;
开发者辨识和使用优秀效率工具 SaaS 产品的意愿普遍比较强,同时开发者的成本还在不断提升,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付费意愿基础;
研发相关的垂直工具往往具有相当的复杂度,因此有机会形成产品竞争壁垒,形成 winner takes the vertical 的机会;
在Go To Market方面具有toC级效率。这个品类非常适合于通过PLG/Product-Led-Growth的方式 bottom-up 的进行市场渗透以及转化获客。
我们认为开发者工具领域本身也处在一个创新活跃的“reinvent”阶段,体现在产品层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效率工具属性与协作管理属性的融合,前者具备刚需的特点,后者具备网络效应的特点。这两个特质在过去往往是割裂在不同品类的,当面向一个足够刚需高频的场景,新一代的产品融合了效率工具和协作管理的能力,做到比传统工具链高效一个量级(过去通常是多个工具跛足的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任务),就有可能开创一个next-gen级别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