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华为盟军,蚕食理想

0907

新能源汽车赛道新旧交替,争伐不断,行业格局显然并未稳固。

新的造车势力还在不断涌现,江湖座次重新排列,乃至于前浪被拍在沙滩上。

从8月份公布的销售数据来看,“蔚小理”全部跌出前三,华为加持的赛力斯马力全开,8月交付量*突破万辆,同比暴增近13倍;

最令人意外的当属“行业老明星”理想,其8月交付量同比和环比均“腰斩”,当月交付仅4571辆,不到赛力斯的一半,不及广汽埃安的零头。

赛力斯和理想的一上一下引人注目。在华为的倾力支持下,赛力斯产销两旺,而理想则处于车型青黄不接之时,在这个“断档期”,被赛力斯反超。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就像曾经的智能手机。当年智能机替换功能机的时代浪潮中,新资本、新玩家层出不穷,但华为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产品力和渠道能力后来居上。

这样的故事,似乎正在新能源汽车的江湖中重新上演。

01

华为反击

“今年将挑战30万台的销售目标,合作车企预计年销售额达到千亿元。”

今年以来,凭借华为的“撑腰”,赛力斯(原小康股份)可以说是麻雀变凤凰。

8月份,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问界品牌交付10045量,同比暴增1277.91%;1-8月共交付39433量,同比增长1211.37%,问界由此创造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单月破万最快记录。

华为智能终端事业部对赛力斯可谓倾囊相助,从前期设计到后期销售,几乎由华为一手操办。华为的手机团队、软件工程师都参与了问界M5的设计。

有了M5打前站,双方马不停蹄拿出了问界M7,不仅创造了发布51天即交付的行业记录,更是距离问界M5的交付仅仅4个月时间。

从产品设计来看,问界M5、M7直接面向的对手就是理想ONE和理想L9,而且价格更低,更具性价比。问界M5售价25.98万元-33.18万元,理想ONE全国统一零售价为34.98 万元;问界M7售价31.98万元—37.98万元,理想L9则高达45.98万元。

理想聚焦新能源SUV,主攻有孩家庭,而拥有华为光环的问界也俘获不少同类型的消费者。华为不但为问界提供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ICT解决方案,而且还开放华为线下门店来售卖小康的汽车。余承东也不遗余力地为其呐喊助威。

问界M7发布会上,余承东和赛力斯创始人张兴海同台亮相,余承东再现“大嘴”本色:“问界M7要超过埃尔法、所有的豪华车、高端车、MPV。希望AITO问界品牌月销早点超过2万台,将来做到更多,单月做到4万台、5万台。”

M7随即交出了“2小时订单破万、4小时订单破2万”的预定效果。

与问界贴身肉搏,再加上自身产品周期原因,理想不幸成了华为盟军战绩的注脚。但华为的同盟军不止于赛力斯,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都可称得上华为阵营,还有奇瑞、江淮等也即将登陆战场。

华为盟军厉兵秣马,新车不断上市,规模越来越大,潜在对手越来越多。需要被迫面对这个军团的车企不止理想一家。按照余承东此前规划的,到今年底,“华为要用一千家店来卖车,每家门店每月卖30台,今年将挑战30万台的销售目标,合作车企预计年销售额达到千亿元。”

按照2021年销量排名,30万台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中国,是理想年销量的3倍多。

可以预见的是,理想的“失宠”,或许只是造车新势力阵营分化的开端,你追我赶、彼衰此盛的竞争不会停止。

02

理想大难题

*的直接竞争和大难题。

这个8月,对于理想来说有些尴尬。

一个月下来,仅交付新车4571辆,同比重挫51.54%,环比下滑56.14%,同比环比双降。

比起今年*时期单月超1.3万台的交付量,这个数字直接跌去了约三分之二。而且,理想汽车还是8月份*一家同比负增长的新能源车企。这对于曾经的新势力明星来说有些难看。

行业内的企业家们,对于这种残酷的竞争基本上都有清醒的认识。

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张勇曾经说:

“造车是一场马拉松,至少要以十年为期。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是2018年,到现在才四五年,马拉松刚刚开始。”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也指出:

“月销过万,才相当于拿到了一张入场券,后续竞争会更加残酷。”

随着哪吒、广汽埃安、极氪、零跑等品牌开始发力,岚图、智己等新秀不断崛起,传统三强“蔚小理”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特别是赛力斯与华为的联盟,连续推出爆款车型问界M5和M7,这两个车型正好与理想ONE和L9形成直接竞争,且都是增程式,直接抢夺原本属于理想的主阵地。

而在产品类型方面本就局促的理想,正处于车型迭代换挡的时期。

作为理想汽车打拼市场的“老臣”,理想ONE已经“服役”近三年半,并将于10月正式退休停产,它的“平替”车型理想L8将于11月发布。李想也在与网友互动时表示:“等L8的,现阶段就别买理想ONE了”。

在二季度财报沟通会上,李想就坦言目前理想ONE新订单增速有所放缓。“理想正处在老款车型理想ONE和新款车型理想L9交付前的空档期,有很多人要试驾理想ONE,但到店试驾L9后转化成了L9用户。”

不过由于川渝地区限电的影响,理想在四川绵阳的增程器工厂供应延迟,理想L9被迫延期至8月30日才开启交付。

理想一直是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中的“另类”,创始人李想曾一度坚持以“一款产品甚至一个配置打天下”,还另辟蹊径地选择了增程式路线。

“理想汽车要打造像iPhone系列一样的爆品。苹果其实就是让大家多花点钱,价格够一够就能买到堪比奢侈品的产品,而且产品体验要好一大截,其实苹果是很有性价比的。”

这一策略解决了人们购车时的“选择焦虑症”,更切入有孩子的中产家庭这一细分市场,理想成功以“奶爸车”出圈。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理想继续聚焦有孩家庭,并计划拿出更加多样的产品。

但硬币的另一面,一旦有友商推出相同价位、同等车型的产品,理想的市场份额就不免被瓜分,且没有其他车型的缓冲余地。

根据规划,理想目前的困境将在2023年彻底缓解。其将推出3款新车,包括一款增程式,一款纯电,一款价格下探至20-30万区间的中型车。按照李想的说法,“我们的产品措施和iPhone 相似,在不同的价位对不同的消费进行精准配对。”

显然,李想已经认识到单一的产品极容易被友商模仿甚至反超,也极容易陷入到产品青黄不接的状态里。面对有技术、品牌、供应链多重支撑的华为盟军,李想遭遇的是*的直接竞争和大难题。

03

跨界蚕食

被华为改变的“老司机”。

华为也好,理想也罢,中国汽车的蓬勃脱不开全球汽车产业的时代变迁。

在这百年征程中,汽车行业的全球化进行了复杂的专业化分工,造就了德国博世、采埃孚,日本电装等零部件巨头。他们长期站在金字塔顶端,*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如今距离*辆福特T型汽车问世一百年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风暴正重新改写全球汽车产业。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深度推进,“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正式来临。

华为看中了这个变化。凭借强大的ICT业务能力,与车企进行深度合作。

赛力斯就是典型中的典型。按照张兴海的话来说,“赛力斯与华为的跨界合作开创了行业先河,双方联合设计、联合制造、联合销售以及联合服务。”

对于华为来说,遭受高端芯片制裁后,手机业务被迫缩减,汽车业务成了挑大梁的重任。

近期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重点提及了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则可以与别人连接。”

任正非口中的“关键部件”主要指ICT技术,涵盖车机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技术等;强大而又广泛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覆盖全球的渠道体系。

智能化层面,问界采用了华为鸿蒙OS智能座舱,包括车机系统、音响、语音识别、快充、地图导航、音响均出自华为之手,还能和华为智能设备无缝衔接。问界还搭载了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

长安阿维塔和华为的合作则更加偏向于“技术流”,采用了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标配AVATRUST超感系统、AVATRUTH超算系统、AVATRANS智能*系统,搭载雷达、摄像头、智驾传感器,自动驾驶芯片算力能达到400Tops。

渠道方面,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初期,即表示要借助华为覆盖在全球的高达6万个零售网店卖车,弥补手机销量的下滑。

李想曾透露,一个城市有理想门店和没有门店,市场占有率相差可达到8倍,足见实体门店对汽车销量的影响之大。

截至今年8月,AITO问界的销售门店已覆盖171个城市,线下店数量700余家,预计到2022年底,线下门店数量总计将达到1200家。比较来看,理想到上半年底仅有257家销售门店,小鹏有388家,蔚来有402家。

相比手机,汽车的“价值量”要高很多。据报道,一台问界M5,经销商能拿到八个点的毛利,卖一辆车能赚近三万块,毛利水平相当于卖60台华为手机。

卖车的另一个好处是不像手机那样积压库存,主要成本在于购买样车。一家商场内的华为授权体验店想要卖车的话,改造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相比“蔚小理”等新势力新建店面成本要低很多。

在华为深度参与、全链路深度赋能的支持下,小康、长安、北汽、江淮、奇瑞这些“老司机” 在设计、研发、生产、品牌乃至销售环节都有机会重焕价值,并开始强势反攻。“蔚小鹏”的市场蛋糕也开始被逐渐蚕食。

华宇测速地址_亿邦DTC品牌出海峰会:论道有效创新驱动用户增长

0906

“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生存基点要调整到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

华为内网发布的文章《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分享了任正非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华为公司的最新纲领。

不仅仅是华为,“寒气”的传递正在向全球更多的行业和企业蔓延。

作为全球跨境电商平台、独立站SaaS平台以及数字广告平台的晴雨表,亚马逊、Shopify、Meta,二季度财报都透露出行业的低迷:

亚马逊连续两个季度录得亏损,销售额创下20年来的最慢增长;相比去年同期净利8.79亿美元,Shopify二季度亏损超12.04亿美元,且平台GMV同比增速、MRR(每月经常性收入,订阅解决方案收入的方向指标)同比增速双双放缓;Meta上市10年来首次报告营收下降(同比下降1%),也是连续第三个季度利润下降(同比下降36%)。

从全球各大数字广告平台的情况来看,Meta二季度广告收入同比下降1.5%,为去年一季度至今的最低水平;亚马逊二季度的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但增速明显放缓;谷歌广告业务二季度仅增长了12%,增速也在放缓,其中最显著的广告收入放缓发生在YouTube——去年同期增长84%,而今年为5%。此外,Snap、Twitter、领英等平台的广告业务都出现增速放缓或者收入减少。

全球性大衰退,平台广告收入承压,基本上反应了品牌商对未来的预期。正如谷歌母公司Alphabet高管所言,广告客户面临产品短缺、需求减少,工资上涨以及燃料和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等不确定因素,这迫使他们削减了营销力度,从而减少了在广告方面的投入。

削减营销力度之外,商家普遍实行着“优化人员”、“放缓新品开发节奏”、“更重视利润和现金流”等保守的策略。这是市场情绪回归理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供给侧大爆炸倒逼行业新一轮的洗牌。

当显性红利消退,粗犷式经营方式显然已经走不通,聚焦用户、聚焦产品,真正步入合规化、精细化运营成为跨境电商企业的新常态。

在今日举办的“2022亿邦DTC品牌出海用户增长峰会”上,时尚眼镜DTC出海品牌小魔兽联合创始人王帅鹏总结反映了品牌商家们面对当下市场压力的理性思考:“抓好现金流、保持利润,待疫情过去一定会跑赢大部分商家。”

智能翻译耳机品牌Timekettle联合创始人秦子昂也指出,品牌出海需要理性认识技术、产品所处的阶段,根据PMF(Product Market Fit,指产品和市场达到最佳的契合点)的程度,制定合理化的市场发展期望及预算。

“有质量地生存下来,才谈得上品牌全球化。”秦子昂谈道。

01

2022还是品牌出海的好时代吗?

2020年-2021年,跨境电商的行业盛况不言而喻。品牌意识也在普遍觉醒。

从亚马逊“逃离”至独立站,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它唤起了众多商家的梦想——拥有自己的用户是品牌化的开端。

DTC品牌的倡导者、军火商Shopify在全球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2020年总收入达29.295亿美元,同比增长86%;GMV达到1196亿美元,同比增长96%;全年净增70万商家。2021年上半年延续了这一高速增长态势,一季度Shopify营收9.886亿美元,同比增长110%;二季度营收11.19亿美元,同比增长57%。

海外DTC品牌也在2021年迎来高光时刻。数据统计显示,包括Warby Parker、Allbirds、FIGS、Hims&Her在内的近20家海外DTC品牌,在这一年扎堆上市。

与此同时,中国的DTC出海品牌出现融资热潮。据亿邦动力不完全统计,2021年,约40家DTC出海品牌完成了49起融资,涉及时尚服饰、家居、美妆、个护、家电、户外运动、3C等众多品类,单次融资金额从数百万元人民币到数亿美金不等,且多家企业均是在2021年一年内连续完成2-3轮融资。

转折发生在2021年下半年。大量刚上市不久的海外DTC品牌股价遭受严重打击。“增收不增利”、“难以扭亏为盈”,成了他们的商业故事难以在二级市场奏效的核心问题。Shopify的季度营收增速回落至50%以下,全年新增商家数也降至30万。

2022年,“寒冷”有增无减。

就在二季度财报发布的前一天,Shopify宣布公司将裁员10%(约1000名员工)。首席执行官Tobias Lütke承认自己误判了疫情驱动的电商热潮会持续增长的趋势。随着消费者恢复原有购物习惯,在线订单量不断减少,Shopify预计今年营收增长将低于去年。

商家们的挑战也摆在眼前。获客难度进一步加大、企业各项成本显著提高、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的趋势不断蔓延,无论大众产品还是中高端产品的消费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DTC品牌的“泡沫”被戳破。单纯看规模和模式的融资时代已经过去,资本开始更多关注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收入规模的持续增长性以及产品在所属类目的绝对领先优势。

与去年相比,资本的出手显然更加冷静、谨慎。2022年1月-8月,约22家DTC出海品牌完成22起融资,比去年同期减少了约10起(去年1-8月共30家企业完成32起融资)。

“不能盈利的品牌都是耍流氓。”一位投资人直言,品牌出海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一些部分是骨感的。

众多DTC出海品牌创业者们仍在迎难而上。该投资人表示,DTC出海品牌还在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细分、垂直品牌出现,他们有机会先存活下来再慢慢壮大。

今日,亿邦智库在“亿邦DTC品牌出海用户增长峰会”发布《有效创新-2022DTC品牌出海发展报告》,及其与全球专业支付服务商Adyen联合出品的子报告《2022DTC独立站支付研究报告》报告。在报告中,亿邦智库统计发现,年销售额超1000万美金的中国品牌已经超过2200个,其中超过5000万年销售美金的已经超过230个,且数量还在增长。(注: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2年7月,此处所指品牌是运营主体为中国境内注册企业的商标)

“现在还是新品牌诞生的上半场。接下来,产品的差异化、多渠道和可持续的获客、价值观传播等,都会更加重要。”Outer联合创始人&CEO刘佳科指出,做品牌的时间应该以10年来计算,需要有真诚的愿景和超越资本周期的耐心。

无疆跨境创始人兼CEO张晨帆在演讲中直言:“大家都在说市场形势不好、DTC品牌跌得不行了,但为什么这么不好我们还在开品牌出海大会?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信仰。”

“Sales go up and down,brand stays forever.”张晨帆总结道。

02

重新理解DTC

DTC品牌的成长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细分品类切入,如果市场不够大,很快就触到天花板;

第二,在获客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没有真正差异化的产品,很难维持顾客与品牌的持续关系,只能不断“买流量”,最终导致营收越高亏损越严重。

如何破?一个普遍的答案是:“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区别于美国DTC重营销模式的新道路。”

正如刘佳科所言,从独立站做起的品牌,最初广告成本都非常高,占比能达到40%-50%,甚至是60%,如何把它压到5%,甚至达到不花广告费也有用户来买东西,这是当下DTC品牌能力提升的关键点。

易点天下Cyberklick海外电商事业部总经理Rachel则谈到,面对流量困局,企业破局的方式是“新营销”——打破传统营销中品牌、销售各自独立的低效模式,重新构建一个“全渠道覆盖,全内容沟通,全营销助力,全周期触达”的营销体系。

Rachel指出,DTC出海品牌在营销过程中,提高转化率的核心是品牌不断实践和复用内容生产机制、传播分发机制以及销售转化机制。具体而言,首先是通过多场景、多目标、多要素、多主体的方式,持续地输出内容素材,甚至跟用户一起共创内容;其次,要多元、高效地布局传播渠道,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触点触达到消费者,实现量变到质变;此外,还要建立及时周密的销售转化机制,在用户的全漏斗里或者不同的品牌活动里增加销售入口,实时触发用户的购物习惯。

据Snapmaker海外商场负责人吴树杰介绍,Snapmaker构建了“全渠道整合营销”的应用理论,参考AARRR漏斗模型,在获客、激活、留存、商业变现、自传播五个阶段设计运营目标、确定流量推广渠道、确定核心运营指标和投放预算。他特别指出,“企业要验证流量质量,避免虚荣指数”。

DTC不等于独立站已是行业共识,也是对前两年部分商家视独立站为解药的纠正。

一方面,很多品类、初创公司并不适合通过独立站来做品牌出海的起步;另一方面,大家已认识到,DTC只是品牌发展的一个阶段,可以始于独立站,却不能终于独立站。不拘于渠道形式,以消费者为核心的DTC模式,才是对于品牌有益的。

“当流量成本不再便宜,综合的渠道能力成为品牌核心。”无疆跨境创始人兼CEO张晨帆在峰会的演讲中指出。

单板滑雪运动品牌Nobaday创始人Rickey直言,DTC品牌如果只做线上会永远停留在卖货逻辑里,没有办法真正做到用户体验。而线下店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场景,可以把品牌文化传递到更广泛的人群当中去。

Outer联合创始人&CEO刘佳科也表示,目前Outer正在探索线下零售渠道,包括和一些品牌调性相符的零售商合作,以及开自己的旗舰店。此外,Outer还看到一个很大的机会窗口是B2B。经历了过去两年的疫情管控后,旅游业和酒店业正迎来报复性增长,对于Outer来说,户外家具恰恰是全球B2B、B2C分化的品类,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窗口进入B2B,所以目前Outer也在和一些酒店集团洽谈合作。

“不要把自己锁定于只能做独立站、只能做亚马逊、只能做线上,最终都是要通过多渠道触达你想要触达的用户。”刘佳科谈道。

意识的转变显然是跨境电商出海企业品牌化发展的首要问题。如Shopify大中华区合作伙伴业务负责人蒋涛所言,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DTC出海企业更重要的就是品牌思维,很多卖家有供应链管理经验,但欠缺品牌资产管理经验,而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苏嘉科技创始人兼CEO谭嘉荣认为,DTC的价值远不止于增加交易规模,也绝不是单方面触达消费者,而是双向的,卖家可以了解到消费者真实声音,消费者也可以直接触达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环节。

亚马逊云科技DTC业务生态负责人刘艳林认为,DTC出海品牌的老板要关注三件事情:第一是经营目标,第二是市场选择,第三是品牌策略。

具体来看,在经营目标的选择上,应尽量以现金流和利润为导向。

在市场选择上,全球化生意的市场是分梯队的。一是新兴市场,二是发展中市场,三是成熟市场,其中,新兴市场是产品为王,发展中市场需要产品和品牌,成熟市场则要讲体验。相应的经营策略也不一样,在新兴市场,可以做渠道品牌;在发展中市场,可以做产品品牌;在成熟市场,则应该做消费者品牌、提供生活方式的品牌。

而对于品牌打造,刘艳林指出,有四个关键要素:

以技术为内核;

以倾听用户为起点;

注重用户为体验(包括支付、履约等等);

产品差异化。

“全球经济承压之下,跨境出海亟需强定价能力的品牌。”COOLPO创始人兼CEO朱雷震谈道,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定价策略:一是强定价,销量不增长,利润也会增长;二是弱定价,行业普遍在涨价,但可以通过自身的生产效率、规模效应或独特技术来提高效率, 使得效率的增速大于降价的速度;三是无定价能力,看天吃饭,别人涨价我也涨价,别人降价我也降价,行业有人进来收割,我就换产品换赛道。

“出海品牌必须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成为具备强定价能力的品牌企业。”他呼吁。

亿邦动力联合创始人刘宸则在演讲中总结道:“DTC出海品牌将走向‘三全’、‘三品’、‘三化’,即全阵营、全渠道、全市场,品牌分化、品类细化、品质提升,本土化、数字化、合规化。”

03

如何寻找跨境电商价值洼地?

“有效供给才能创造增量需求。”山行资本董事总经理吴莹在“2022亿邦DTC品牌出海用户增长峰会”的演讲中总结道。当跨境电商企业开始强调品牌,必须抢夺“产品定义权”,从过去单纯的供应链能力向海外输出,转变为“更精准的用户洞察+更强的产品定义能力+更高效的供应链组织能力”。

从今日出席峰会的24位嘉宾的演讲中,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在寻找确定性增长的解决方案:

一 有效连接用户,提升用户LTV

Meta大中华区新业务发展副总经理陈震提到,今天能够顺利“闯”出来的新品牌,应该是一个主动连接用户和产品需求的品牌。“现在流行的各种社交方法,是鼓励‘产品找人’这种‘主动营销’的方式。在这种营销方式里面,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类型应该具有启发性、时尚感、展示性、创意性和功能性特点。”他表示。

据刘佳科介绍,Outer的定位是高端消费,用户是家庭收入较高(比美国平均家庭收入高出4-5倍)的群体,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他们的消费能力仍然很强。Outer吸引他们的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把消费行为转变成投资行为,花5000美金不单是买了一个沙发而是获得了50平方米的活动新空间;第二,这个世界感觉很乱世,有战争、有病毒、有经济下滑,这个时候给消费者一种舒适感是很好的做法。

SPEEDIANCE速境创始人兼CEO刘韬在分享产品创新思路时也强调了“懂用户”、“深度连接用户”的重要性。他介绍,SPEEDIANCE速境通过数字技术让健身过程变得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不仅可以为用户推荐相应的训练计划,还能够根据用户偏好,匹配正在做同样训练的课程、老师和学员,帮助用户长期坚持健身。

火山引擎推荐解决方案架构师张书玮指出,DTC出海品牌在独立站的运营上往往会遇到三大痛点:一是用户偏好差异大,如果通过人工或“打标签”的方式洞察客户需求,效率是比较低的;二是新客老客留存问题;三是“二八效应”,评价越好的商品展示越靠前,用户越能看见、越会购买,但这样的循环对于平台上的中长尾商品或冷门商品是不友好的。而智能推荐算法能很好地解决精细化运营的问题,提高转化率和留存率。

二 找到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赛道深扎

在品类趋势方面,Meta最新发布的女装时尚趋势洞察白皮书显示,未来,最有增长机会的行业包括:

时尚服装,包含服饰、鞋帽、配饰等领域;

家居及园艺,包含摆件、大件家具、工具等领域;

健康美容;

体育用品。其中,未来的服装市场将呈现“兼容性、融合时尚、可持续性和虚拟时尚”四大趋势。

谷歌大客户部行业经理史帅克在分享指出,从全球消费市场来看,家居园艺行业目前前景乐观,机会多样。消费者在主动搜寻信息的过程中,将对生活方式的想象具象化为产品选择。据悉,2021年至2022年,全球家居园艺品类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估复合年增长率为4.7%,与全球零售行业整体增速基本持平。

家庭储能出海品牌Zendure征拓创始人兼首CEO刘兵斌谈到,无论是聚焦细分品类还是瞄准大品类,首先需要考虑那些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赛道,再结合团队、供应链、技术等资源禀赋,进一步选择细分品类赛道进行深耕;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业务发展需求,进行品类上的横向拓展。

三 做可感知的创新、为社会创造价值

重力星球是全球第一家将传统蓝牙音响设计成外太空机器人风格的电子品牌。其创始人黄勇在峰会演讲中介绍,重力星球的产品并不只是基于功能上的创新,而是增加了很多玩法。比如,和头部IP合作,增加新的配件;和艺术家合作,用潮玩的“做旧”工艺。把这些应用在3C产品上,收获了一批忠实的年轻用户。

“我自己经常研究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和社交话题,并试图从中找到痛点,这能够带给我深刻的设计灵感。”黄勇谈道。

Timekettle联合创始人秦子昂直言,自己要坚持做可感知的创新,为行业、社会创造价值才能立得住品牌。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真实的场景和体验中、从核心理念和功能支撑中,去寻找有效创新的办法,且必须分阶段有序进行。

Snapmaker海外商城负责人吴树杰指出,DTC运营体系包括“产品创新”和“大运营创新”两大业务方向,具体可以拆分为产品创新、供应链创新、营销创新、用户运营创新和团队成长。

四 提升本地化能力

创始人兼CEO Rickey指出,Nobaday无论是研发、设计还是产品,员工都是当地人、当地技术,沿袭的是当地最核心的文化。他认为,只有文化“侵入”,才能够真正扎根欧美市场。

MTC Global联合创始人周涌指出,跨境出海品牌的本土化要从用户洞察的本土化、内容创作的本土化、用户运营的本土化,以及PR的本土化做起。

五 跳出“跨境”思维,做国际品牌、全球化企业

对于跨境电商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变迁过程,苏嘉科技创始人兼CEO谭嘉荣认为,这实际上是品牌全球化的过程,未来的品牌可能运营体系、原产地、消费群体都分别在不同国家。

在山行资本董事总经理吴莹看来,“跨境电商”其实不仅限于“跨境”,更精准的描述是“全球化”。中国拥有众多全球范围内最有优势的产业链集群,会有一批优秀的企业能利用好这一优势,并通过全球化渠道做到全球用户触达。

“跨境电商的未来是全球化企业之间的角力。中国企业将与海外企业共同竞争‘产品定义权’。”吴莹谈道。

无疆跨境创始人兼CEO张晨帆也指出,“我们是中国企业,但不要把自己限定成中国品牌的出海,而是要做国际品牌,要把自己的格局打开”。

华宇平台登陆_康代智能完成超2.5亿战略融资,鼎晖投资领投

0905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1日消息,机器视觉检测设备行业领军企业浙江康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代智能)宣布完成超2.5亿元战略融资,由鼎晖投资领投,公司管理层跟投。本轮融资后,康代智能将继续增加产品研发投入、加速市场开拓进度,坚持技术创新,保持公司在机器视觉检测行业的领先地位,并不断拓宽公司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场景。

康代智能成立于2006年,前身为以色列Camtek公司的印刷电路板(PCB板)事业部,2017年从Camtek母公司独立拆分。公司定位于机器视觉行业,长期致力于以先进的成像系统和图像处理技术,配套独有的软件算法,以机器视觉为核心为PCB以及集成电路载板(IC载板)客户提供定制化专属解决方案,用于满足PCB制造行业中各个环节的特定检测需求,提升PCB制造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公司提供自动光学检测解决方案、自动外观检测解决方案、选配方案、产品升级方案及技术与维保服务等,用于检测高密度互连板、挠性板、刚挠结合板以及IC载板等多种印刷线路板存在的缺陷

成立16年来,康代智能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在机器视觉算法等前沿科技领域,进行了大量自主创新、自主设计的技术研发工作,现已在图像处理算法、光学成像系统等软硬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公司主营产品包括自动光学检测系统(AOI),自动外观检测系统(AVI)以及配套的数据管理和软件服务。业务范围覆盖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美国、韩国、欧洲等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与全球前20大PCB和IC载板厂商中多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得到了国际主流客户的充分认可和长期信任。

受益于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全球高端PCB与IC载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电子升级转型、汽车智能化、5G通信与云计算等新兴的技术变革,对现有的半导体工业产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检测设备作为半导体产业链中封测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康代智能坚持引领尖端技术的战略方向,利用自身在技术和产品上的领先性,致力于在帮助PCB与IC载板厂商在产品检测与良品率提升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商业价值。

康代智能总经理AmirTzhori表示:“此次融资成功对康代智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将加快康代智能在中国的上市工作步伐。战略投资人的的引进同时也是资源的再配置,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将为康代拥有的尖端技术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任亦樵表示:“随着技术的持续革新和发展,半导体工业设备行业已成为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增长点。康代智能是全球领先的PCB与IC载板光学检测设备供应商,已在行业内成为了最受信赖的品牌,客户遍及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为业界所公认的领军企业。鼎晖投资一向致力于支持心存高远的企业家实现公司长期增长的愿景,也力求通过与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企业合作,推动半导体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十分欣赏康代智能对产品、创新、服务、及社会责任的不懈追求,也非常荣幸能成为康代智能的合作伙伴。我们期待以本次投资为起点,未来长期支持公司的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8/499570.shtml

华宇开户_启元生物完成亿元A轮融资,时节投资领投

0905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1日消息,启元生物(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元生物”)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本次融资由时节投资领投,泰鲲基金、临平国投、杭州金投产业基金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推进QY201、QY101等多个管线的临床开发,并进一步帮助公司拓展研发管线,行远致同担任本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

2020年底,启元生物由维眸生物与贝达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共同发起创立,致力于皮肤科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创新药物的开发,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授权以及战略合作开发突破性新药,解决患者未被满足需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作为杭州市临平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引进项目,启元生物获得了贝达基金数千万元天使投资,并与贝达药业达成战略合作。本次融资是启元生物自成立以来首次公开对外融资,获得了市场化专业医疗基金的认可,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从市场端及临床未满足需求出发,启元生物针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相关自身免疫疾病进行了前瞻性布局,自主研发高度差异化分子,并拥有全球专利,研发进度业内领先。成立不到2年时间,启元生物组建了由多位具有成功创新药物临床前开发、临床管理、商务合作等复合经验的资深科学家组成的杰出团队,凭借团队的高效执行力,目前已将QY201和QY101两个产品推进至临床阶段,后续有多条管线IND申报在即。

启元生物首席执行官丁师哲表示:“在资本寒冬中的这次迈步,对于启元生物团队以及我个人都是一段难忘且宝贵的经历。疫情和市场情绪显著加大了我们融资过程中沟通和推进的难度,虽有压力,但也推动我们不断完善自我评估和资源优化。启元生物的团队很年轻,但我们非常多元化,执行力和自我驱动力更是毋庸置疑,我非常欣慰看到团队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在此,衷心感谢沈旺博士对启元生物一直以来的支持和付出,沈博是业内顶尖的科学家,也是公司管线战略布局的开创者,公司管线在他的协助和引导下开发并推进,我感到非常幸运。最后,非常感谢本次投资机构的信任、理解,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for E-nitiate Bio。”

启元生物首席医学官史军博士表示:“在2022年严酷现实环境下,我们秉持创新驱动的底色,吸引和培养了不少行业菁英,夯实了自身创新实力,高效率地开发以患者为中心、有真正临床价值的过硬产品。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有两个项目进入临床开发阶段,进展顺利,有多个项目已做好进入临床或下一临床阶段的准备。启元生物的策略是聚焦蓝海皮肤病领域,低调务实,第一步以效率和质量进入皮肤自免的国内市场,第二步以差异化的药物开发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最终以全球FIC产品成为皮肤病领域的市场领导者。感谢本轮投资人对启元生物的认可,我们会继续构建企业的创新性,提升临床开发的效率和质量,让产品和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坚信这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石。”

时节创投管理合伙人张楠表示:“启元生物利用自身优势,差异化地锚定高成长力的皮肤、儿科领域,快速推进临床开发,具备极高的投资价值,未来发展值得期待。”时节创投投资总监郭思周表示:“启元生物整合了一流的药物发现、临床开发和市场拓展团队,18个月内获得2个IND批件,体现了团队高效的执行力;作为一家专注于早期生命健康领域的风险投资机构,时节创投将持续助力启元生物后续管线推进,满足更多的未满足临床需求,造福更多患者。”

临平国投表示:“近年来,生物医药一直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产业。临平区结合区内产业特点,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始终支持生物医药领域优质企业、项目更好更快发展。启元生物背靠区内上市公司贝达药业,专注于自免领域的小分子创新药研究,希望未来启元生物做强做大做深入,为区内医药产业生态聚合贡献一份力量。”

杭州金投产业基金董事长王化平表示:“国内自身免疫疾病药物未来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启元生物是自免疾病领域创新药物研发的先行者,产品研发进度处于国内前列,具备丰富的临床管线及临床前储备品种,未来有望带动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作为本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行远致同方面表示:“中国的创新药产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代际和周期,启元生物是该时代背景下BioPharma和Biotech创新合作模式的产物,有着卓著的示范效应和开拓意义,代表着产业融合正在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交易方参与其中,祝愿启元生物能够为产业开启一个新的纪元。”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8/499591.shtml

华宇开户_新艾电气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金鼎资本领投

0905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1日消息,电化学储能数字资产管理服务商新艾电气日前宣布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鼎资本领投。新艾电气本轮融资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团队搭建以及保障上游供应链。

新艾电气是一家专注于储能领域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创新型公司,为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户侧提供先进的电化学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化学储能数字资产管理(建设、运维和交易)服务提供商。

新艾电气从底层技术驱动,将电化学储能方案变得更安全,更低容损,更长寿命,更易部署,更易运维。储能硬件方面,创造性的将储能控制系统和电池系统分离,促进储能行业从工程化向产品化发展。储能变流器方面,新艾成熟掌握组串集中式的先进技术路线,储能产品在交流侧对电网友好,直流侧对电池友好,且在线率高、系统易维护。另外公司开发的主动防御安全设计,能对电池系统的热失控风险提供有效预警,降低储能电站事故率,为安全运营提供方向。自有电化学建模的核心算法以及智能云运维平台,高效帮助业主使用、管理和运维储能电站资产。

关于本轮融资,新艾电气创始人表示:“金鼎和新艾的相识过程中有很多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第一次会面。那天我和合伙人飞机到广州机场已经晚上九点,见到金鼎的投资团队已经快十点,当晚我们一直交流到凌晨的四点多,而且后面了解到这个团队第二天早晨六点还要出差去另一个项目现场。我和我的合伙人感叹这样拼搏的投资团队非常难得,更难得的是对于储能行业和技术的理解还如此专业。另外,金鼎精准而高效的决策来自于长期对行业投入的“研发”,而对于储能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理解是金鼎独特的优势,在投资新艾之后,作为投资方不断介绍产业资源,赋能新艾的发展。新艾电气希望在新能源储能赛道上与优秀的金鼎团队持续的合作,为中国新能源的大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金鼎资本科技团队负责人认为:双碳目标下,风光等清洁能源将迎来高速发展,但也给电网稳定性带了巨大冲击。而储能作为电能供需平衡的主力,必将成为新能源建设的核心环节而获得爆发式增长。新艾电气在储能行业积累了近十年,参与了大量的储能建设案例,并获得了客户和同行的一致认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不但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系统效率也达到了90%的行业领先水平,更可以节省50%的储能电站建设土地面积,大幅降低综合建设成本。不断吸引众多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加入,团队健全团结是新艾电气获得快速发展的基础。在储能这个火爆的赛道里,巨量的订单容易让从业者和投资人陷入浮躁而忽略根本性问题,热赛道下更需要冷思考。新艾电气坚持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定能够穿越泡沫期,获得长远的发展。”

此次投资项目负责人表示:长期来看,科技企业的发展依赖于自身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在如今多数大型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电化学储能作为当今新型储能中最主要类别,在未来TWH储能的巨大空间里将带来万亿赛道的投资机会。我们团队通过较为广泛调研和深度研究,认为电化学储能行业未来将会从材料技术、电池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控制和电池数字建模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迭代。新艾电气创始人倪同先生多年来深耕储能行业,对技术、产品和行业的理解十分深刻。新艾电气所带来的储能产品遵循第一性原理,现阶段产品在多维度都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且有效解决行业痛点问题。另外新艾电气在储能系统的核心硬件和软件技术储备完善,与多所高校展开合作,将不断用科技赋能产品,促进行业发展。”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8/499580.shtml

华宇注册开户_傅里叶半导体完成新一轮融资,专注于数模混合信号链芯片设计

0904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近日,专注于数模混合信号链芯片设计的上海傅里叶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傅里叶半导体”)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由兴业银行集团福创投海鲲资本以及旭海资本共同参与。傅里叶半导体将进一步利用资本效应加速拓展产品品类和应用领域,尤其是在车规级音频功放芯片量产方面。

傅里叶半导成立于2016年,核心团队成员均拥有国际头部半导体企业超过20年的从业经历,具备丰富的复杂结构数模混合芯片设计经验。通过对技术的不懈投入和对市场的精准把控,傅里叶半导体致力于以多元的产品形态及强大的技术实力获得客户认可,旗下主要产品涵盖了智能音频功放、SPC音频功放、中大功率音频功放、线性马达驱动、电源管理等,性能指标比肩国内外一线厂商,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音箱、物联网、车载电子等领域。

傅里叶半导体产品获得了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客户的合作机会,量产客户包括三星、小米、vivo等知名品牌。依托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公司在音频方面的积累,傅里叶正积极布局车载音频市场。通过在音频多应用领域的长期投入和积累,傅里叶半导体正打通信号链,拓展产品线,未来也将陆续推出电源管理、马达驱动等信号链上下游产品。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499689.shtml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高新科技太阳能光伏企业「高景太阳能」完成25.15亿元B轮融资

0903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近日,广东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25.15亿元B轮融资。华民睿势私募股权基金中金资本中信金石海通开元广东粤科华登国际等知名投资机构共同参与了本轮投资。

高景太阳能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珠海,主要开展大尺寸硅片及硅棒研发制造业务。公司聚焦高效大尺寸光伏硅片的研发制造,掌握大尺寸、薄片化等方面多项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产品,志在成为全球光伏硅片领域的标杆企业。据悉,公司目前正在投资建设170亿元50GW单晶大尺寸硅片项目。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499671.shtml

华宇测速地址_年轻人不炒股,富途还赚钱吗?

0901

8月30日,跨境互联网券商富途控股(下称“富途”)发布2022年*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富途总收入17.47亿港元,同比增长10.8%。净利润6.42亿港元,同比增长20.2%。今年一季度,富途的收入和净利润都出现了同比下降,二季度重回增长,似乎有回暖迹象。但从增速来看,2021年一季度以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曾经的高速增长已不可能重现。

截至发稿前,富途股价报收45.89美元/股,距离去年年初*点的204.25美元已跌去近77%。最新总市值67.45亿美元,与高峰期将近300亿美元相比,可谓“膝斩”。

作为国内头部跨境互联网券商,富途和老虎都是借互联网行业的东风而起,传统券商的高门槛被踏平,用户想炒股,不再需要去线下经历复杂的开户流程,炒股这件事变得便利起来。而且,这两家互联网券商以及其他中小券商的创始人大多都有腾讯、网易、阿里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的从业背景。

直击传统券商的缺陷,又赶上了中概股热闹非凡的时期,富途频频捞金。在港美股疯狂打新的2020年,富途的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99.9%。

富途和中概股以及互联网行业可谓是唇齿相依。近一段时间,中概股股价降温,IPO减少,互联网行业裁员、收缩等消息纷至沓来。曾经狂炒狂赚的年轻人们也逐渐趋于保守,和企业一样,先捂紧钱包,再看市场。作为财富产生和交易的“中间商”,富途的三位数增长神话成为往事。我们试图从数据中窥见,富途的“坦途”,该去向何方?

互联网趋稳,富途还有钱赚吗?

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不能出门的年轻人开始疯狂炒股。2020全年,富途净增约32万付费客户,客户日均收益交易(DARTs)为46.2万笔,同比增长340%。这一年,股市也很热闹,IPO的IPO,赚钱的赚钱,拼多多就是在这一年股价翻了3.7倍。当然,提供炒股服务的“中间商”富途,这一年身价也翻了3倍多,总市值达62亿美元。

股民在赚股市的钱,富途在赚股民和企业的钱。按季度来看,富途的暴富神话在2021年一季度达到*,其总收入、净利润、总交易量、客户日均收益交易都达到了近年来的峰值。财报中解释,该季度富途利息收入(保证金融资利息、银行存款利息以及IPO融资产生的利息收入)同比大涨355.8%,原因之一便是香港IPO市场活跃带来的新股融资利息收入上升。

2021年一季度之后,情况发生变化。

2021年二季度到2022年二季度,富途的每季度收入降到20亿港元以下,且增速较慢。2022年*季度,富途收入17.47亿港元,同比增长仅有10.8%。回想去年同期,其收入15.78亿港元,同比增长高达129.3%。净利润的波动也和收入相似,2022年*季度,富途净利润为6.42亿港元,同比增长20.2%。

但是,从增速来看,富途的收入和净利润有不同的表现。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季度,富途的收入增速一直呈上扬趋势,但在2021年一季度之后大幅走低,甚至在今年一季度收入出现同比下降。最新财务数据中,2022年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0.8%,虽然恢复了增长,但和高峰期的增速相比,仍相去甚远。

净利润方面的增速则是一路下滑。2020年三季度,富途净利润暴涨18倍,2021年二季度增速下滑至125.8%,此后便一直没有回到三位数。

监管趋严,中概股情绪不稳,冲击IPO的公司也没那么多了,2021年下半年以及2022年一季度,富途的净利润也出现了同比下降。和收入表现一样的是,在最新的2022年二季度数据中,富途的净利润回到了小幅增长状态。

可见,2021年一季度是一个重要节点。疫情让实体经济迈入深水区,但同时又让在线办公、在线教育、互联网券商走上风口。炒股人躺赚,富途这样的券商笑了,中概股斗志昂扬。但是,当流量逐渐触顶,红利与热流逐渐消退,监管同时强力进入,多方面原因让风口上的富途来到了冷静期。

同样能证明这一点的,是富途拥有的客户总资产,以及交易的活跃度。

2022年二季度,富途总交易量为1.3万亿港元,同比增长仅2.4%。事实上,从2021年一季度之后,富途的季度总交易量就一直保持在1.2万亿-1.4万亿港元之间。对比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一季度,这一数据始终在大幅攀升,2021年一季度总交易量达2.2万亿港元。

客户总资产的变化不及总交易量一样大起大落,但近几个季度来看,增长微乎其微。交易量逐渐减少,并连续5个季度停留在一个稳定的区间,炒股人冷静了,市场冷静了,富途也不得不冷静了。

整体来看,富途始终在赚钱,只是最近一年多赚得没那么猛,也没那么快。我们可以从富途的收入构成中看到可能的原因。

富途的收入分为经纪佣金及手续费、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三项,其中前两项都和富途的客户息息相关,前者是在交易时向客户收取,后者是通过客户放在富途的资金中获取。其他收入则是赚企业的钱,包括财富管理和企业服务收入。炒股的人少了,上市的企业少了,富途赚钱也没以前那么容易了。

富途,还能留住炒股人吗?

2012年,富途证券在香港成立。2019年,富途证券母公司富途控股登陆纳斯达克,成为2019年互联网券商海外上市的金融科技*股,腾讯是其*的机构股东。

富途曾在招股书中给自己的客户群画了像。平均年龄34岁,收入普遍较高,约45.2%的客户从事互联网、信息技术或金融服务行业。

而且,富途的客户忠诚度比较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富途的客户留存率都保持在98%左右,最新财报中说,2022年*季度,这一数据近99%。从这一点看来,富途的客户粘性极高。

但是,不退出,不流失,不代表一直有交易,足够活跃的客户才真正为公司贡献收入。

上文提到,近5个季度以来,富途的总交易量趋稳,客户总资产也相对停滞。这代表着客户交易谨慎,同时也不太敢投钱了。

老客户交易变少,压力来到新客户这边。富途的用户及客户分为用户、注册客户和付费客户三种。用户是在富途上注册了账号的人,还没有入金,也没有产生交易。注册客户是在富途上开设一个或多个交易账户的人,付费客户指的是在富途交易账户中拥有资产的人。

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富途的用户总数同比增长20%至1860万,注册客户总数同比增长30.5%至302.179万人,付费客户总数同比增长38.6%至138.7146万人。用户和客户始终在增长,这也正好能和富途的高客户留存率对应上。

看似三类人群都在增长,但从增速来看,“拉新人”的效率已经大不如前。

用户和客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还是在2021年*季度以前。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富途用户总数为1420万人,同比大涨231%。注册客户为195.74万人,同比增长140.2%,付费客户的增速来到了69.7%的峰值,总数79万。

此后的5个季度至今,富途的用户及客户增速陡然下降,而且三者的增速逐渐接近。过去,付费客户的增速一直处于高位,这也说明富途的用户转化成付费客户的概率比较高,而如今付费客户的涨幅都快与没开户没付费的用户涨幅持平了,只在富途平台上观望,却迟迟不产生交易的人变多了。

原因似乎早就藏在富途的用户画像中。30多岁的互联网人,在过去的一年多里面,经历了太多变动。互联网公司业务收缩、裁员、降薪,让这批淘金者开始重新思考,是在风险里赚钱,还是先守住本金,抵抗风险。另外,富途本来做的就是港美股的生意,在中概股退烧,甚至退市的影响下,这部分人群的炒股意愿也明显减弱了。

此前据光子星球报道,富途的早期用户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内部员工。这些人之所以会使用互联网券商平台,是因为互联网行业曾流行给予员工股权激励,员工可以在券商平台上处理自己的资产。

归根到底,富途面临的问题还是互联网行业红利在渐渐消失,不管是被动拿到公司股权激励的互联网人,还是主动盯上中概股爆发期的互联网人,现在都冷静下来了。

无近忧但有远虑,

富途新的增长点在哪?

尽管多个数据的增速都在放缓,或者下降,但短期来看,只要股市在,交易在,富途就有钱赚。

从富途的收入结构来看,经纪佣金及手续费是*的收入主力,占总营收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炒股的人越多,富途的业绩表现就越好,反之就越差。

富途和老虎这类互联网券商平台,做的就是“赚差价”的生意,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商业模型。股市有涨有跌,企业市值有高有低,投资者有亏有赚,其中*不变的是,每一笔交易的发生,都会给富途带来佣金和手续费的收益,这也是其*大收入来源。

不难理解,股市的情绪波动,大环境的变化,对富途这类互联网券商来说,影响的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只要平台能够在成本和费用上保持稳定,不花太多钱,环境再不好,也能赚点是点。

但同时,互联网券商的特殊性,也使其拥有不少远虑。

从富途的财务数据中可以发现,其财务表现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股市的情绪高度相关。IPO热,炒股热,互联网行业斗志昂扬,富途就能持续三位数的同比增长,但只要大环境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有了退烧迹象,富途的增长也就相应会被拖慢。所以,富途与互联网、中概股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持续提供股市信息服务、交易服务的同时,它也可以从这些服务的走势中看见自己的命运。

另外,监管趋严也让富途这类互联网券商急需找到自己稳定的增长点。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指出,金融作为特许行业,必须持牌经营。从业务实质看,跨境互联网券商在我国境内属“无照驾驶”,涉嫌非法金融活动,这种定性与资本项目是否完全可兑换无关。

互联网券商不是*次受到此类质疑。去年,孙天琦就曾发表过类似主旨的演讲,人民网也曾发文指出以富途控股和老虎国际为代表的跨境互联网券商存在用户信息安全的隐患。

金融牌照,是跨境互联网券商的“命根子”。不仅在境内需要“持证驾驶”,而且能否获得牌照以及牌照的含金量如何,也代表着券商的综合实力。截至2021年末,富途证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44张牌照及展业资质(中国香港19张、美国19张、新加坡3张、泛欧地区2张、澳大利亚1张)。继续增加手头的牌照数量,也是富途摆脱不了的课题。

境内监管日益趋严,富途早就将目光转向了海外,他们试图证明,不完全依赖于境内客户,富途仍然有能力谋得稳定收入。

2021年第四季度,富途披露,约90%的新付费客户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2022年*季度,仍然有超过80%的新付费客户来自中国香港和其他海外市场。到了二季度,富途的香港注册用户数在当地成年人口中的占比超4成。

富途创始人李华曾表示:“对富途来说,新加坡是需要重点拓展的市场。相信在香港取得成功的富途,同样能在新加坡有所作为。”

香港经验,能否在新加坡及更多国家和地区*复制,还需要时间检验。不可忽略的是,海外市场也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而且市面上也早有如Robinhood这类龙头券商把守城门,再加上海外市场的扩张,需要更多地投入成本,这意味着如果成本日渐拉高,境内外的增长又持续低迷,富途可能出现失衡情况。最新财报中显示,2022年*季度富途的加工及服务成本为9410万港元,同比上升73.6%,增长的原因是用来支持海外市场的扩张和处理更多的并发交易的云服务费用增加。

狂打新,狂赚钱的时期成为历史。富途,急需找到新的“坦途”。

华宇测速地址_生鲜电商又可以了

0830

疫情之下,众生平等。

无论是风投女王徐新,还是中金首席陈健恒,都难逃“买菜难”的命运。

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毒株,迫使2500万人口的上海“一菜难求”。

近日,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和盒马鲜生成为抢菜战场。

另一侧,生鲜电商平台面对需求的激增,但却苦于运力的不足,却无法完全接起这“天量”的订单。

炒股,其实就是炒预期。

在中概股普跌的环境下,每日优鲜与叮咚买菜这两家前置仓生鲜电商平台在近日维持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态势。

本周以来,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上涨均超过了40%,量能更是出现了10倍以上的增长,一跃成为中概股热门。

生鲜电商平台正在从美股的细分赛道转变为如今的市场焦点。

生鲜电商平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某团甚至被邀请至上海市疫情防控发布会现场。

从“菜贩子”到“保供先锋”,生鲜电商平台的角色转变,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生鲜电商认知的扭转,其价值也正在被重新审视。

1

生鲜电商或成数字基建重要一环,

政策加持有望

作为解决最后一百米难题的“菜篮子工程”,生鲜电商的公共服务属性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了极大彰显。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而言,秩序与繁荣的维系,建立在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之上。

系统是强大的,但也是脆弱的。一旦面临天灾、战争、疫情等极端情况时,城市的停摆就在一瞬间。

面对这样复杂的系统,居民身边的菜篮子,与水电煤气等公共基础设施一样,提供了保障民生的巨大“安全垫”。

自建仓库、自建物流这些曾被资本市场一度诟病的重资产,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来的抗风险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4月7日,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提到要全力以赴做好全市人民的生活物资供应工作,并建立保供白名单;其中,电商前置仓关门不停业,有限允许恢复经营。这可以看出,政府对互联网企业以及对前置仓模式在此次保供中的极大认可。

而在此之前,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也多次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抗疫保供表彰。

事实上,就社会价值层面而言,除抗疫保供外,生鲜电商还承担着升级农业的重大职责,具备了一定的公益属性。

受制于我国的农业发展阶段,一方面,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使得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下,生鲜电商平台要保证农产品品质稳定,就必须承担分级品控下造成的高损耗;另一方面,面对不耐储存、易腐、季节性变化强的生鲜商品,生鲜电商平台不得不自己搭建冷链物流,而这本应属于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从抗疫保供到农产品标准化,再到冷链物流建设,生鲜电商承担了太多“企业办社会”的角色。

往浅了说,在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和各类重大突发状况时,生鲜电商已然成为了保供的中坚力量;往深了说,生鲜电商有机会成为这个农业大国冷链物流和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这样一桩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大生意,难做,但又不得不做。这是上海抗疫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如何让这门生意长久运转下去?这也是企业与政府部门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显然,单靠政府或是单靠企业,都不是最优解。

目前,按照“适度超前”的节奏,从中央到地方正加快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降低投资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而以5G、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一批数字基建项目也在快马加鞭中。

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者,生鲜电商平台未来是否会被纳入到数字基建中,是否能在其产业链前端得到一定的财政政策扶持?

眼下,一切都充满了无限可能。

2

线上生鲜消费习惯养成并固化,

需求与价值还在

抛开社会价值而言,生鲜电商本身是一桩能赚钱的生意吗?

与众多互联网企业一样,每日优鲜与叮咚买菜从成立那天起,就备受造血能力的质疑。更大的担忧则是在于:疫情消退后,线上买菜的需求还会持续吗?其业务会伴随着疫情的结束而萎缩吗?

第一,从短期来看,只要“动态清零”的决心不动摇,生鲜电商就依然是城市抗疫保供中的重要一环。

据野村控股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有23个中国城市处于全面或部分封控状态,近2亿人或受到影响。这意味着有2亿人——即大约14%的中国人口,有相当部分要通过网络渠道获得每日必需的物资,其中主要是食品。

从中长期来看,病毒被彻底消灭的概率微乎其微,人类终将适应与病毒共生的世界。

第二,持续的疫情影响,正在一遍遍强化线上生鲜的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疫情的出现只是帮助其提前完成了市场教育,加速了风口的到来。疫情防控解除后,需求还在,价值也还在。

这一点,在对疫情已经处于“躺平”状态的海外市场上,可窥一二。

以美国版即时电商Gopuff为例,其上一轮融资发生于2021年7月底,彼时黑石集团等明星投资者为其筹资10亿美元,公司估值150亿美元。仅仅不到半年,Gopuff估值由150亿美元暴涨至400亿美元,资本市场对于其前置仓即时零售模式的青睐可见一斑。

再以视频会议软件zoom video为例,其在疫情前股价处于60美元左右,受疫情影响在2020年10月最高涨至588美元,昨日收盘价达到114美元,依旧是疫情前的近两倍。

可以看到,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借疫情“东风”而成长起来的线上采购和线上办公平台,其价值表现并没有因为疫情防控的“躺平”而躺平。

即便是没有疫情发生,生鲜电商的崛起也是消费升级的必然,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第三,回到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本身,双方均在资本回归理性的当口,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瘦身”,纷纷从规模增长转变为质量增长。

2021年年中,每日优鲜便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用户从全量用户转变为新中产,覆盖的城市也锚定了线上生鲜消费需求旺盛的一二线城市;2021年8月,叮咚买菜也紧随后,从“规模优先,兼顾效率”调整为“效率优先,兼顾规模”,停止了继续扩张的步伐。

显然,双方都已经意识到了健康持续的盈利模式是下一阶段的关键所在。

3

盈利拐点已至,重仓供应链之下,

今明两年是决胜之年

市场一直在探讨生鲜电商的盈利拐点究竟会出现在何时。笔者认为,疫情将会加速这一拐点的到来,今明两年将是每日优鲜等前置仓电商平台扭亏为盈的决胜之年。

零售行业有句老话,叫做“起势靠流量,生死供应链”。

在经历了早期的流量争夺,并完成了赴美上市后,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现在都已经将重心投入到了供应链建设上。从加码产地直采到扩充自有品牌,双方都在尽最大可能压缩中间环节,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招股书显示,每日优鲜平台上超过80%的产品直接从源头采购,生鲜直采率高达9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现如今,每日优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近200个“优鲜农场”直采基地,覆盖水产、蔬菜、水果、水产等品类,以及约350个“优鲜工厂”,与肉蛋、快消品类的优质供应商展开深度直供合作。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Q4,其自有生鲜品牌的销售额比同年Q1增长了300%。

当然,叮咚买菜在重仓供应链上,同样也不遗余力。叮咚买菜2021年Q4财报显示,其自有品牌的商品销售占GMV的10.2%,自有工厂研发和加工的商品销售占GMV 的6.5%,自有品牌预制菜销售也占到了GMV的14.9%。

在受雅虎财经调查的7家分析机构中,有6家给了叮咚买菜“买入”或“强力买入”评级;而追踪每日优鲜的7家分析机构中,有5家给出了类似的评级。

从2009年生鲜电商的崛起到2014年生鲜电商的爆发,再到“九死一生”的现状,生鲜电商们存活下来的所剩无几。

作为硕果仅存的几家,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盒马鲜生和美团买菜等熬过了群雄混战的“圈地时代”后,正在经历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华宇注册_大厂出海,又打起来了

0829

出海,是眼下互联网大厂的关键词之一。

这倒不是各互联网大厂今年才开始的业务,只是在国内互联网流量见顶的环境下,出海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大厂已经释放了一系列信号:2022年年初,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马晓轶在公司内部分享活动中表示,游戏业务全球市场是增长点,“现在已经开始大幅度地强化地区能力,包括在多个地区部署当地团队”。在最近2021年Q4财报电话会议上,网易CEO丁磊反复表示,国外会是重点,会加速市场开拓。此前,这两大游戏巨头都曾定下海外市场收入占游戏总收入50%的目标。

阿里巴巴则是通过组织架构调整,表露了加大力度拓展海外的决心,于2021年12月将公司架构调整为“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原本就在全球化上占据优势地位的字节跳动,旗下产品TikTok商业化速度加快,据36氪报道,TikTok电商2022年GMV目标接近120亿元,在2021年基础上翻了近一倍。

除此之外,爱奇艺、B站海外布局也在加速。一个与海外本土团队合作推出原创剧集,一个把UGC视频内容、漫画、游戏集中推向东南亚。

来源 / APP Annie

东方证券在《2022传媒互联网策略报告》中总结,中国互联网出海,已经从工具型、单内容型产品输出,演化到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的输出,北美、东南亚、拉美、中东是核心区域。

互联网大厂出海成绩如何?深燃就这一话题和行业人士聊了聊。

需要注意的是,狭义来说,品牌出海与品牌全球化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企业虽成立在中国,但主要发展战场在海外,后者是指企业在国内具备一定规模后,将市场拓展到海外。本文重点讨论后者,即对国内知名互联网大厂出海情况探讨,欢聚、赤子城、雅乐集团等专注海外市场的公司,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由于游戏、电商、视频,是互联网大厂出海重点涉及的赛道,本文将从这三个领域逐一梳理。

游戏:

腾讯、网易“补短板”,

B站还有点“懵”

游戏出海不是新鲜事,2005年起,腾讯就开始投资布局海外游戏业务。近来,国内市场受监管影响,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厂游戏的出海。

目前的主要玩家包括腾讯、网易、字节跳动、B站。根据APP Annie发布的《2022年2月中国游戏厂商出海收入榜》,腾讯位列第三,网易位列第五,字节跳动排名第二十八(不含收购的沐瞳科技、有爱互娱),B站还未上榜。

来源 / APP Annie

在游戏出海的打法上,大厂们有明显不同。

出海17年以来,腾讯的投资涉及全球游戏的底层技术、游戏研发、运营、渠道及辅助各个环节。

一位专注游戏出海市场的行业人士告诉深燃,腾讯游戏的出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019年以前,在内容侧,投资并购上游的游戏公司,如收购了开发出《英雄联盟》的拳头游戏等,在发行上,交给当地的代理商发行,如其在东南亚发行的游戏,包括《王者荣耀》海外版,都交给了东南亚最大的游戏公司Garena。

这一时期,腾讯解决了两方面问题,在游戏内容制作上,与世界顶级大厂同步,在代理发行上,入股部分本地发行平台,掌握本地的游戏发行渠道。

2019年之后,腾讯游戏的海外策略调整,“自研+投资+发行”并行。即继续投资并购,自己做游戏发行,在海外设立公司。同时将国内经验,系统化的迁移到海外投资的工作室上,提升研发效率,实现一体化。不过,在发行上,虽然腾讯在海外也拥有一些社交娱乐APP,也对发行平台有投资,但相比在国内手握微信、QQ两大社交工具的优势,其海外的渠道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2021年12月,腾讯推出全球游戏发行平台Level Infinite,被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在补齐版图。目前,Level Infinite在荷兰和新加坡设有办公室,全球业务团队已经超过千人。同时,腾讯也在强化地区能力,正在海外多地陆续成立新的自研工作室。

现在,腾讯游戏到了要全球品牌化的阶段。其2021年Q4财报提到,国际手游方面,日活跃账户数排名前十位的手游中,有五款由腾讯开发及运营。2021年腾讯国际市场游戏收入455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提升,不过国际板块占总游戏收入的26%,距离50%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相比于投资布局,网易一开始就更侧重于游戏自研。路径是,用自研IP率先打开日本市场,后借助全球知名IP授权,参考日本出海经验,展开全球化。

前网易游戏海外运营总监吴绪兰告诉深燃,网易此前主要在日本、北美、东南亚三地布点。日本是重要阵地,2017年以《阴阳师》系列打入市场,后续作品成功巩固优势,北美布局早,与当地头部IP持有者迪士尼、华纳兄弟都有IP合作,东南亚市场则是出海前必经的跳板。

从去年开始,国内增长压力大,网易游戏将出海提升到战略高度。据她观察,网易在全球进行游戏工作室的布点,北美、欧洲人才招募数量较大,同时也夯实在日本的优势。在2021年Q4财报会议上,网易CEO丁磊也反复提到,要继续在全球招募制作人和团队。

网易游戏的强项是自研,拥有众多IP,“内容上未来三五年都有积累,全球性的大IP《哈利波特》《指环王》都在手里,都是为全球化服务的”,吴绪兰介绍。但在发行渠道上,网易优势不大。“他们之前一直认为未来更稀缺的是优质内容,所以在整体出海的基建上,没有太重视。”

在她看来,网易游戏出海,首先需要思维的转变,“之前很多人的想法是,在国内,一个游戏一个月大几千万的流水轻松就来了,拓展海外市场,做的事又脏又苦又累,还只是一两千万的流水。做海外市场,需要真正的决心和勇气”。

相比之下,字节跳动的优势在于有渠道和发行,但劣势在于内容能力相对不足。

据SensorTower消息,2022年2月,TikTok成为超休闲游戏广告投放占比最大平台。字节跳动有渠道优势,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本地化适配能力,“这在Tik Tok体现得明显,在游戏上,也是迟早的事”,吴绪兰表示。

字节跳动在海外做游戏,与腾讯早期在国内做游戏的思路相似,都是先发挥自己的流量、渠道优势,发行游戏,介入行业,再收购研发团队,做更深度的扩张。

目前字节跳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短板还是内容。此前其投资并购的沐瞳科技、有爱互娱,主要市场在东南亚及日本,还未达到全球化的程度,吴绪兰表示,字节跳动要加大力度做自研,也还需要成长时间。

根据APP Annie《2022年2月中国游戏厂商出海收入榜》,字节跳动收购的沐瞳科技、有爱互娱,分别位列第十二、第二十五。

而B站方面,其在2021年全年财报里提到,在海外市场,2022年有13款游戏将发行。但不像国内有二次元渠道优势,bilibili视频产品出海东南亚,竞争激烈,数据效果并不理想,自研上也还没有证明其能力的产品出现。

不过它也并非完全没有优势,大观资本专注移动互联网出海,其北美首席代表徐瑞呈告诉深燃,内容出海正成为热门领域,这算是B站擅长的领地,“产业链上,漫画和网文,是游戏的源头养料,手里握有这些内容和IP,有机会做成游戏,不过这条路具体怎么做,得再尝试探索”。

总体来说,腾讯游戏在海外,有内容有资源有渠道,还要强化品牌影响力;网易有内容有IP,弱在渠道能力;字节有渠道有发行能力,还需要补足内容短板;B站内容和发行,都还需要补齐。

电商:

阿里腾讯猛攻东南亚,

TikTok砸钱挖人

电商出海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此前有学者曾预判,“跨境电商的潜力还没被完全释放,到2035年35%的外贸额有望通过跨境电商来完成。”

目前,电商出海的主要大厂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字节跳动、腾讯。

阿里巴巴进场早,其海外业务可分为三个板块,一部分是在1999年成立的阿里巴巴国际站,主打B2B模式,一部分是2010年上线的跨境出口平台速卖通,主打B2C模式。一部分是通过投资布局的平台,2016年开始,阿里巴巴以投资方式拓展全球市场,投资了东南亚头部电商平台Lazada,南亚地区领先的电商平台Daraz,土耳其时尚电商平台Trendyol,印尼最大电商平台Tokopedia。

一位关注电商出海的投资人告诉深燃,在国外阿里巴巴国际站及速卖通早期表现都不算理想。“在发达国家,线下本身基础体验就好,用户对线上体验也挑剔,经历过大量退货的阶段。而在新兴市场,竞争激烈,阿里作为外来平台难介入,还是远程操控的模式,商业能力难触达,唯一有的优势是供应链,但又遇到平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布局慢慢变为了投资收购,但又遇到了组织融合的问题。”

在投资上,阿里巴巴投资的Lazada在东南亚市场一直领先,后被腾讯投资的电商平台Shopee反超。根据App Annie发布的报告,2019年第2季度,Shopee在每月活跃用户数桌面访问量、移动网络访问量以及总下载量上均反超Lazada。

近期有媒体报道,阿里巴巴曾与投资者展开磋商,为Lazada融资至少10亿美元。同时,阿里方面还计划剥离Lazada,为其潜在首次公开招股作准备。不过,最终未能成行。对此,根据公开报道,阿里相关人士表示,“不会公开回应此事。”

阿里巴巴海外市场还在继续调整中。据徐瑞呈观察,“现在,阿里开始把全球化的人才,汇聚到东南亚,在主攻这里”。

一位接近阿里巴巴国际站的业内人士表示,阿里巴巴在完善交易体系,加强国际物流基建,让海运、陆运状态能线上可视化,在3月中旬还提出要新增海外仓,“每一个大洲都会建,部分国家海外仓不低于两个”。而速卖通则在收紧入口,提高门槛,开始清理“低质量卖家”,进行品牌化。

根据阿里巴巴202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国际商业方面,该季度整体收入同比增长18%至164.49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12个月,国际商业零售业务AAC(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单季净增加1600万至约3.01亿。对比国内8.11亿年度活跃消费者的数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京东在海外的打法,与国内相似,还是压在了自建上。

2020年,刘强东发布的一封内部信梳理过京东国际业务的打法。“2015年进入印尼市场、2017年开拓泰国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全球购、全球售、国际物流、国际支付等业务……我们有信心把自身在零售基础设施上的积累,从物流,到供应链、技术等能力带到全世界......”

可以理解为,是要在海外再造一个京东

那么,效果如何?一位接近京东国际的行业人士对深燃表示,京东发展国际站点时间相对较晚,当地被更强势的平台占据了份额,很难再抢到大批量客户。除了印尼站布局早,京东国际其他地区发展不顺利,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亏损。

目前,京东多个部门开启裁员。据上述人士观察,京东国际在明显收缩,“之前各个国际站点独立运营,现在调整后,所有站点都共用一个研发团队。”对于此次裁员,京东方面相关人士回复媒体称,只是业务板块的正常优化。

徐瑞呈表示,电商出海,部分海外市场已经饱和,进军新兴市场更重要,但这需要速度,像京东这样做供应链,踏实做自己的品牌和平台,在扩张速度上会相对艰难一些。很多当地电商模式和国内并不相同,例如印尼的Bukalapak,打法“更像是平台给小卖部供货,算是小B供货,跟大家熟悉的ToC逻辑有一定区别。”在他看来,当地本来有成熟的巨头冒出来,中国巨头再去推广一套自己的电商体系,需要不少努力。

另有一些投资人,也对京东的国际化打法持保留态度。

电商出海领域,腾讯也值得一提。和国内一样,尽管腾讯未大幅铺设电商业务,但投资了多家电商平台,在海外市场,腾讯是东南亚巨头SEA的大股东。SEA是Shopee的母公司,其模式与腾讯相似,以游戏现金牛业务为基础,助推电商发展。2018年以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21年前3个季度,其电商GMV分别同比增长达105%、87%、81%。

不过在2022年1月,腾讯大幅减持SEA,套现约31亿美元。

目前在电商领域,同样受关注的是TikTok。

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21年TikTok大规模扩张广告、海外电商与直播团队,总员工人数从2020年初的不足4000人增长到近2万人。

2021年TikTok电商方面的动作不少,相继在印尼上线电商直播,在欧洲测试“商品橱窗”,将英国TikTok小店向中国卖家开放。2021年6月,有媒体报道TikTok正与京东探讨合作。2021年年底,字节跳动还推出了一个独立电商App Fanno。

整体来看,TikTok电商的发展路径与抖音电商相似。推出产品功能试水,与电商平台合作,获得供应链资源,培养用户消费习惯,吸引商家入驻,再实现交易闭环。

上述接近京东国际的行业人士表示,京东国际的确和TikTok有合作,“在印尼已经合作大半年了,泰国在沟通中”。

对于TikTok未来的电商潜力,不少业内人士都抱以高期待。

不过,据36氪报道,TikTok电商2021年GMV最高约60亿元,其中GMV占比约70%以上来自印尼,剩余不到30%来自英国。相比于抖音电商,2020年刚成立就实现了GMV5000亿的成绩,TikTok还没有发挥出势能。一位在TikTok上针对英国地区开播的中国卖家告诉深燃,很难找到口语好的主播,国际宽带很难接,费用也很高,他已经放弃了尝试。

TikTok在海外能否弯道超车,还需要时间证明,“行业内持不同观点的人士有很多。TikTok电商在东南亚和北美几个重要市场一直在招兵买马,挖了很多美国和新加坡互联网大厂的高管,势头很猛”,徐瑞呈表示。

长短视频:

TikTok、快手海外开启商业化,

B站卷入视频战局

先来说说短视频。

短视频产品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中。目前TikTok的MAU已经突破10亿,快手MAU已经突破1.8亿。东方证券在《中国娱乐社交企业出海发展专题》对这两大APP潜在用户空间进行了测算:中性情况下,2025年TikTok全球用户数可达14亿,快手海外合计约5.8亿。

在全球,TikTok占据绝对领先优势,不过在拉美市场,以巴西为代表,目前格局上快手领先,TikTok猛追。

这样的成长,双方都是由不小的成本换来的。根据晚点Latepost报道,仅2021年上半年快手在海外投入超过8.5亿美元;TikTok2018年以来在海外累计花费150亿美元。根据东方证券的测算,快手在海外地区2021上半年单用户获客成本约为15.86美元;TikTok2018年以来平均获客成本约23.49美元。

TikTok、快手海外商业化进程

来源 / 东方证券报告

现在,双方都开始了商业化。Tiktok在2019年1-2月,就开始在美国等市场测试信息流广告业务,于2020年中全面开放广告自动投放工具,2021年上半年开放了印尼、英国地区的直播电商业务。国海证券在报告中测算,TikTok的单用户广告ARPU目前约是Facebook2013年初水平,大约是Facebook当前的十分之一,但预计未来增速将高于同时期Facebook。

快手海外于2021年下半年开启商业化。2021Q3在海外市场,包括巴西、东南亚、中东等地在内,上线了广告投放系统“Kwai for business”,支持信息流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

未来变现能力上,Tiktok同样被寄予高期待。而快手,在2021年8月开始将Kwai中东、Kwai拉美与Snack Video三个独立的应用合并后,海外战略相对更清晰,但商业化能力还有待观察。

B站出海产品,包括主站出海和漫画以及游戏三大块。2020年底,bilibili移动端应用在泰国和马来西亚上线,Sensor Tower数据显示,出海一年多,bilibili应用在泰国、印尼、菲律宾、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6国上线,下载量超过千万,2022年1月单月累计下载量超过400万。这与其他同赛道大厂的成绩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一位接近B站出海业务的人士对深燃表示,参考国内的发展路径,B站出海依旧以ACG内容为支撑点,这是其独特优势,但难题是如何实现本地化。“拓展海外,可以基于国内数据去做,也可以参考调研得到的数据,但这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所以需要本地化的运营,这一过程如何找到辅助业务发展的当地人是难点,在疫情冲击下,那边疫情情况不是很乐观,不方便过去,导致做本地化的事,有一些阻碍。”

在长视频方面,爱奇艺、腾讯视频出海的步伐更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17年,爱奇艺就布局海外,通过《鬼吹灯之牧野诡事》打开了市场。几年来,《延禧攻略》《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等国内热门作品,都进行了海外输出,爱奇艺海外发行内容已经累积超过100个项目。现在,爱奇艺还和东南亚本土团队合作打造了多部原创剧。

腾讯视频的打法类似,也是瞄准东南亚市场,其WeTV与泰国CH3电视频道运营商BEC World、马来西亚首要媒体集团Media Prima等达成了合作。

根据SensorTower《2022年2月全球热门移动应用收入TOP10》,在APP Store排行榜上,腾讯视频(Tencent Video)位列第三,爱奇艺(iQiyi)位列第五,B站还未上榜。

对于爱奇艺、腾讯视频、B站来说,面临的挑战是,Youtube、奈飞、HBO、迪士尼+等国际视频巨头也都混战在东南亚市场,再加上当地也有成熟的视频平台产品,要想拓宽市场,面临的劲敌不少。

社交产品上,国内互联网大厂,则表现平平。

擅长熟人社交的腾讯,WeChat在海外尚未成为最主流的社交应用。在Sensor Tower《2022年2月全球热门移动应用下载TOP10》里,WeChat在APP Store下载量里位列第7,排在前面的有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

在它们的包围下,“去照搬复制拓展海外市场,几乎不太可能了”,徐瑞呈表示。

而在陌生人社交上,专注出海的中国公司欢聚,已经在海外拥有直播应用Bigo Live、短视频平台Likee、游戏社交平台Hago等产品,聚焦中东市场的雅乐科技的Yalla,在国外已经占据领先优势。国内陌生人社交领域的头部公司陌陌,出海之路,路漫漫。

小结

目前,互联网大厂大多在全球多地布点,做得越来越“重”。

总得来说,互联网大厂出海,首先是产品要过硬,其次要实现本地化,打出差异化。

综合与多位关注海外市场的行业人士的交流,判断互联网大厂出海成效如何,要关注两个方面。先要看这项业务在国内的模式是否跑通。“如果在国内就已经是亏损状态,去海外的模式没有变化,只是把饼铺得更大,投入产出比没提高,带来的效益也不会高”,一位关注二级市场的投资人表示。

其次,还要关注一个先决条件,即大厂们对出海一事的认知和决心。

“既然要做出海,组织架构就要做相应的调整”,吴绪兰回忆2014年做出海业务时,业务做了好几年,才出差到当地,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能在出海上取得成果的大小厂,如字节跳动、欢聚等,“海外员工占比都非常高,很多都是在本地注册公司,如果还只是靠国内线上远程出海,这事挺难成的”。

徐瑞呈表示,“一种是只把中国的一个成熟饱和的产品做到海外去,这是被动出海,一种是一开始就是按照创造一个适合全球的产品的思路去做,这是完全不一样的逻辑,会影响资源调配,人员支持上的问题”,这会决定互联网大厂能不能在海外跑得更长远。

这也是为什么在海外市场上,不少互联网大厂的战绩还不及一些中小企业公司。“在海外,就像战场上,一个大部队的团长,和小部队的司令对决,决心完全不一样”,一位投资人表示。

互联网大厂的出海路,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