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华宇开户_拓深科技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东方富海、博将资本联合领投

0924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近期,AI电力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拓深科技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由东方富海、博将资本联合领投,浙能资本及老股东跟投。此次募集的资金将用于电流AI数字化技术在低碳建筑、数字储能&光伏等领域的算法爬坡及产品研发落地,同时也将进一步拓展全国的销售网络。

2015年,拓深科技于浙江杭州正式成立,作为AI电力数字化领跑者、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拓深科技致力于运用国内领先的电流AI技术解决电力用户侧的用电安全、能耗管理及新能源设备数字化等难题。

01、电力行业——机械化转向数字化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能源结构调整、“碳中和·碳达峰”建设、城市更新建设的转型新时期,传统机械化的电力终端无法实现用电数据的采集和计算,无法满足当前能源数字化发展的新需求。电能作为多种能源转化利用的最广泛形态,电力行业由机械化转向数字化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在电力数字化发展中,电流AI技术被业界认为是电力数字化中最具潜力、最充分的数字化手段,也成为施耐德、ABB等全球低压电气设备企业主要投资的领域和方向。电流AI赋能传统电力设备企业,将形成电力设备市场的“新格局”。

拓深科技通过充分挖掘电力数据信息,让电力数据能理解、会思考,从而使传统的电力节点设备实现数据采集、负荷类型分析、安全管理、能耗拆解、智能运维等功能。目前拓深科技搭载其核心技术电力AI算法的智能预警终端已经经历3代迭代,出货量超20万台,在全国各地不同场景获得落地应用,并与施耐德、SAP思爱普等企业达成合作,共同开拓电力数据价值,实现电力数字化。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新型电力结构”亦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车载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电池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光伏面板及逆变器的智能维护面临数字化电力需求、国家及企业为了实现“双碳”对用能设备的能耗数据采集分析面临数字化转型,包括上述需求在内的“新型电力结构”下产生的需求,都受限于传统机械电力设备无法实现数据采集、数据计算的问题而无法被满足。拓深科技通过电流AI算法模组及终端对传统机械电力设备、新能源设备进行数字化赋能,为“新型电力结构”下提供更多可抓取、可解读、可应用的电力数据与应用场景。

拓深科技将逐步构建完整的“电力数字底座”,包括负荷侧安全管理数据、城市能耗数据、新能源设备运维数据、工业生产用能数据、企业环保指标数据、公安数据稽查等,为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数字化决策依据,保障城市平稳运行。

02、机构观点

东方富海杨利峰表示:电力在当下和可预见的未来,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能源形式。在一个各行各业都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在一个万物互联、处处智能的时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电力行业也会融入到这股时代大潮中。拓深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原本混沌不清的电流信号翻译成了我们可以分析解读的“电流指纹”,并将其成功运用到了消防安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领域。

拓深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是高效而低成本地解决了我们在生产、生活用电环节中原本就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防范问题,推动安全用电的监控和预警迈上一个新台阶。另一方面,随着气候、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对能源的消耗必须走上更集约和更精细的道路,同时各类新型能源的探索和利用也对用电侧的各个节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技术要求,例如对能源消耗、碳排放和各用电终端作精准的数据匹配,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节能减排方案,例如城市储能电站的建设带来了对电力存储安全的监控需求。

拓深科技优秀的团队通过他们靓丽且扎实的业绩表现,正在将智能电力的一块拼图勾勒完整,我们看到了拓深的巨大潜能,并对其充满信心。

博将资本投资团队陈弘毅博士表示:电力安全、以及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城市更新需求的进一步凸显,推动并加速了电力机械化向电力数字化转变的进程。拓深科技凭借国内领先的AI电流指纹技术在电力用户侧的用电安全、能耗管理及新能源设备维护等方面分别显著降低电气火灾成灾率、实现高效的能耗管理和智慧节能、提升设备维护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

拓深在关乎民生的各个用电场景中通过提供数字化AI赋能,助力城市安全、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未来,博将资本将继续携手并陪伴拓深科技为更多场景赋能,持续为电力数字化产业发展而不断努力。

浙能资本表示:浙能鑫能基金背靠浙江省能源集团,在电力、新能源、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关全产业链布局。经充分调研拓深科技的电流AI算法核心技术和产品性能后决定投资拓深科技,将立足于能源产业上下游为拓深科技深度赋能。

未来双方基于拓深科技核心技术电流AI算法,在技术合作研发、火电站厂用电能耗监管和设备安全监控、光伏等新能源电站电流监控、浙江能源集团的能源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能耗管理等方面开展业务合作。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1093.shtml

华宇注册_舍得,复星的下一个弃子?

0922

“在拜访许多海外朋友时,请大家喝了我们的舍得酒,品尝中国智慧的同时,向海外传递中国信心。”9月13日,许久不发声的复星郭广昌,罕见地在微博上聊起了自己的近况,而其中专门提起了,旗下酒类核心业务舍得。

但是,当郭广昌将舍得酒推向世界友人之时,未曾想到舍得自身的危机,却在中秋这个一年中重要的消费旺季暴露无遗。

在中秋的营销之中,舍得不可谓不下功夫,先是在联手*团队,在央视投放全新品牌TVC《我是时间》视频,随后携演员王阳呈现中秋创意视频《情至浓时皆舍得》。接着,沱牌酒又邀“0713男团”送上《美好团圆有沱牌》宣传视频。

但在舍得拼尽全力营销后,得到的结果却非常惨淡。浙商证券调研显示,舍得中秋动销排行主流酒企倒数第二,今年中秋动销表现大致排序(好到弱):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古井贡酒/洋河股份>迎驾贡酒/今世缘/舍得酒业>酒鬼酒。

同时,在华鑫证券的调研中,舍得在山东等酒类消费大省,数据依旧惨淡,低端品类沱牌销量高于舍得主品牌。

同时,浙商证券于2022年9月15日面向酒业专家的线上交流纪要显示,舍得酒厂在业绩目标并没有的情况下,涨价幅度达到了每瓶50元,虽然可以优化报表,但在实际渠道上的压力非常之大。

自复星系入主舍得来第二年,高营销费用已换不来高增速,一面涨价,一面疯狂扩张的激进策略,似乎正在透支舍得未来若干年的成长预期。

01

揠苗助长背后,尽显复星“炒客”本色

复盘整个复星系对于舍得改造的过程,可以明显感受出极强的投资属性。

复星在2021年打造舍得的动作中,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高速增长以及高速淘汰的经销商数量。

2021年,舍得酒业净增经销商491家,同比增长28%,全年省外经销商数量新增841家,省内新增仅为195家。今年上半年,舍得酒业经销商共有2456家,其中一季度净增加157家,而二季度净新增仅47家。

从经销商退出的数据来看,舍得酒业2021年总共退出了545家经销商,但2022年上半年就退出333家经销商。无论从增速上,还是推出数量上,舍得都在酒企中名列前列。快速的扩张与淘汰,其根源来自同一动机,即快速地增加营收规模。

舍得在渠道端的改造过程中,除了对标成熟企业的方法论导入1+1模式之外,舍得在经销商与销售人员的配比上,都采用了见效快的激进措施,根据招商食品研究团队的研报显示,舍得在2021年的经销商变革中,大力发展资源型经销商。

据研究院调研显示,在高人员配比模式下,舍得在新招商方面吸引和挖掘了一大批资源型的经销商。相比传统经销商,资源型经销商优势具有渠道运作成本相对较低,产品导入效率高等特点,但与此同时,资源型经销商缺乏品牌和渠道运作能力,则成为舍得发展中的一大隐患。简而言之,在复星的视角来看,高效地销货,增大营收规模是舍得能够快速增加市值的前提。

而当舍得的规模以翻倍式的增长出现在财务报表中之后,下一步就是提价增加报表中的利润率。在公司的调整下,核心产品批价逐步提升,品味舍得批价从2020年*点270元一路攀升至今天的350元上下。舍得的利润率也一路上涨至78%。随着渠道的快速扩张以及酒价的不断上涨,戴维斯双击形成,舍得酒业在资本市场上也走出了一年10倍的行情,股价一路从24元附近达到了最高点的266元区间。市值也从不足百亿,上升至600亿的规模。

而到此时为止,复星系已经达到了经营方向上的目的,股价已经充分体现出了未来几年的增长预期。但舍得快速增长,也是搭上了次高端白酒高速发展的东风,当次高端白酒整个品类开始降速时,舍得未能消化快速发展中带来的隐忧,矛盾就会集中式爆发。

正像茨威格所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在上市公司二季度业绩情况的对比当中,舍得在二季度的业绩无论在营收(-16%),还是在归母净利润(-29%)都经历了大幅的滑坡。

与此同时,在经销商的反馈之中,更多的坏消息正在释放。以回款节奏来说,天津市场、山东市场都展现出了较为悲观的信息,天津代理商声称,公司计划三季度要完成80%的回款,但是以现在的节奏来看,能否完成65%尚未可知。而山东市场,库存也相较于往年高出许多。从券商的调研之中可以看出,舍得在多地同时出现了,回款不及预期,高库存的现象。2022年上半年,公司存货同比增长16.38%至31.36亿元。从2016年起,舍得酒业于历年上半年的存货分别是21.48亿元、22.16亿元、23.29亿元、23.78亿元、25.28亿元、26.95亿元及31.36亿元。

与此同时,面对舍得酒厂对于经销商可能出现的压货行为,许多经销商已经决定退股解约。

“对于舍得进一步提升市占率的方式手段,我认为一定会影响到渠道的健康度,而大面积的问题爆发,可能会出现在明年春节前后,江浙联盟现在已经开始分崩离析,最主要原因肯定是打不动款,同时库存积压,而无法再打新款到厂商,就会造成矛盾进一步扩大。”某天津舍得经销商声称。而在招商证券的调研中,公司春节需求占比接近50%,是公司动销和库存消化的重要节点。

02

资本之外的两大隐忧

当内外部矛盾正在加剧之时,此刻复星系的动作却更加耐人寻味,现在从渠道端传来,复星系将要高调入驻酱酒品牌夜郎古酒,随后,复星系宣布坚持2020年刚刚入主的金徽酒。一向擅长买买买的复星系,再次扮演了资本炒客“高抛低吸”的经典操作。

抛开资产端的纷争,回归到舍得本身,快速增长背后,依旧有两大隐忧一直困扰着品牌的发展。

首先来自品牌扩张节奏,舍得作为一款旨在全国市场的白酒品牌,品牌本身脱胎于沱牌曲酒,而在全国扩张之时,舍得的品牌宣传却大于沱牌,回归品牌本身,舍得自身的历史积淀非常薄弱,对于消费者的心智占领,并不如沱牌,这也就意味着,在扩张时需要更多的市场投入。舍得酒虽然具备一定全国知名度,但在全国仍有诸多的薄弱市场。而舍得作为浓香型白酒,面对来自同样香型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招商证券研究观点曾提出,公司虽然在老酒概念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仍然需要更加长期、持续地投入市场建设,需要培育长效市场。 

而在价格体系之中,其大单品品味舍得,一直占据着销售主力,从全国多位经销商反馈来看,品味舍得占据总销量的50%以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消费者对于舍得的心智更多地集中在品味舍得之中,而高端品牌藏品舍得以及打开市场下沉空间的沱牌,几乎对于市场来说认知过低,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对于未来降库存,还是发展高端化,几乎都变成一道难题。

另一方面,舍得在其大本营四川规模较小。而在扩张过程中,全国化也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从资深行业人士表示,基地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就意味着其风险承受力较低,在扩张时需要更加审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舍得在其发源地并没有缓冲地带,同时,由于舍得在川内需要面对多家川酒的激烈竞争,并没有龙头效应,以及*的议价控价,当全国市场的动销进入到了增速下滑的时期,基地市场无法承载一定的窜货风险。

资深市场人士曾经拿汾酒的扩张路径与舍得相对比,汾酒在山西省内是*龙头,议价能力较强,动销流速较快,汾酒在扩张期,利用山西大本营承载了一定的窜货回流,因此也变相承担了省外市场的压力,降低系统性风险。

曾经高歌猛进的舍得,此刻在面对内忧外患之时,似乎成了资本之下的提线木偶,而在资本热情消退之时,其面对的困境,似乎成为了一个融合态的毛线球,多重危机交织之下,投资人似乎已经嗅出了危险的味道。

而面对如此高的波动,在利益链条上的每个人似乎都像是过山车上已经眩晕的人们,某经销商曾经这样表示,希望在未来能沉淀下来更多的真正想要做好酒的投资人,不是炒客,意指之明显,路人皆知。而舍得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也并不是郭老板一句微博能说得清楚。

华宇测速地址_专注医院数据中台整体解决方案「医利捷」完成数千万元Pre-B轮融资

0921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20日消息,专注医院数据中台整体解决方案的医利捷(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医利捷”)完成数千万元Pre-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云分发及边缘计算公司网宿科技独家投资,百榕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次融资将用于数据中台业务在三级及以上医院的持续拓展以及基于SaaS的数据中台解决方案的开发。

医利捷总部位于上海,在广州、合肥、北京和济南拥有了办事处及研发中心,是一家致力于从源头解决医院IT架构、数据孤岛问题的数据中台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数据中台解决方案是以数据中心和集成平台为核心,构建智慧医院的“架构龙骨中轴”,以“互联互通评级”和“电子病历等级评审”的“双轮方案”为切入点,推进“智慧医院”的规范化建设。以数据为纽带,为医疗机构打造基于医疗大数据的政策类监管、费控、内涵质控等管理应用、临床辅助决策、观察性科研数据平台等一大批复杂应用。

数据中心:将存储于医院各个业务系统中的患者数据抽取、归集、清洗补充、分类和集中存储,而后进行二次加工,为智慧医院建设奠定基础,释放数据、打通数据,建立基于医院全业务流程数据仓库的管理机制,提供完整、准确、一致的分析数据及决策管理模型。

集成平台:建设开放的集成平台,实现业务系统的插拔化设计,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简洁独立,并通过主数据管理实现数据标准化,接口和服务管理的可视化,最终实现零成本接口维护和管理。

医利捷迄今已为国内20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及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全套智慧医院产品,包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家全国top10医院,已经协助多家客户获得了“互联互通评级”及“电子病历等级评审”的最高等级。目前业务覆盖超过全国近20个省份,遍布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鲁冀区域。

除了在院内数据中台业务,医利捷还提供全新的医共体解决方案,并在华中、华南区域成功落地。为适应未来行业对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快速部署和高度定制应用的要求,医利捷基于SaaS的数据中台解决方案目前初步形成,随着产品不断打磨成熟,在不久后将推出面世。

对于本次融资,医利捷创始人、董事长周祺博士表示:“首先感谢网宿科技的信任和支持,也感谢老股东软银中国资本一直以来的信任,医利捷将坚定地以行业趋势与需求为导向,帮助医疗机构突破IT发展瓶颈,从源头上进行医疗数据治理,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制药企业、保险和政府等各方使用者提供更便捷的工具,释放和利用医疗大数据价值,让医疗健康产业向数字化和数智化转型,形成闭环生态。”

网宿科技投资部负责人表示:“随着“智慧医院”建设的不断推进,帮助医院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也成为关注点。我国医院当前数字化建设水平与政策目标和国外相比都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化转型成为医院提升医疗质量,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各类评级要求和“千县工程”政策也为行业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医利捷作为领先的专注于医院数据中台和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有稳定且性能强劲的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台以及丰富的数字化应用,为国内20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了智慧医院产品并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未来也将面向二级医院推出更加标准化的数字化产品。我们非常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也将继续支持公司在医疗数字化领域保持领先。”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877.shtml

华宇测速地址_创在西安,投赢未来 | 清科创业成功举办2022全球创投峰会

0920

9月17-18日,2022全球创投峰会在西安高新洲际酒店成功举办。本届峰会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指导,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金融工作局、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及清科创业(01945.HK)共同承办。

本届全球创投峰会以“科创驱动发展,产业链接未来”为主题,深度诠释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以“一主四专三对接”的全新会议结构,全方位服务全市科创企业发展,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西部投资高地,是一届有温度的金融峰会。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管兴业;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辉;全国股转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北京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王丽分别发表致辞。

本次峰会是一场集结创投智脑,研判行业趋势的盛会。经济学家、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王曙光;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清科创业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倪正东等百余位嘉宾出席。与会人士涵盖政府单位、投资机构、产业企业、研究机构等,通过思维碰撞和深度交流激发全新思路,呈现了一场前瞻创投发展方向的思想盛宴。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按下“快进键”,18日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中,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王曙光就科技创新与科技投资发表观点称:“科技创新已经愈发成为中国产业成长的核心动力,创业与创新精神蓬勃成长。尽管受到了一些挑战,投资创新和拥抱创新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收益。” 对于股权投资在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中发挥的枢纽性作用,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其前景大有可为。

金融活,则经济活。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金融血脉的强劲支持。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发表“发力科创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提出:“我们明确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模式创新、规模生产、劳动力的红利,变为了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科技驱动的发展。”

在下午的产业投资论坛环节中,多位嘉宾立足全球视角,围绕碳中和基金、先进制造业、大健康产业、硬科技等产业高热话题分享前沿信息,带来高质量行业洞见。

本次峰会是一场强化政策推动力,共筑创投新生态的盛会。近年来,西安先后推出《关于促进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创投生态圈日益成熟,吸引越来越多的金融活水注入西安,成为西安资本市场的重要助力。据悉,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孟浩在本届峰会现场发布《西安市打造创投生态十项举措》,提出打造西安政府引导基金矩阵、发挥产业基金引领作用、搭建城市建设基金体系、建立资本招商合作机制等十项政策,进一步促进创投生态全方面、多层次、高水平发展。

加速释放的科创活力,吸引了大批优质投资机构聚焦西安这片创投沃土。峰会现场发布《2022投资西安十佳投资机构》,国中资本、红杉中国、华控基金、君联资本、陕投基金、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唐兴资本、西高投、英诺天使基金、中科创星获评,该榜单旨在发掘对西安投资贡献较为突出的创投机构,鼓励和吸引更多资本关注西安、投资西安、落地西安。现场更有红杉中国、中金公司、松禾资本、君联资本、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等知名投资机构与西安市相关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基础,促进未来深入合作。

本次峰会是一场助推企业上市,激发市场活力的盛会。全球创投峰会持续关注创新型高成长企业与潜力上市后备企业,峰会现场发布了《2022龙门榜TOP20》及《2022西安未来之星TOP100》。从行业分布上看,榜单覆盖了西安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集群,表现出强劲的硬科技实力;从融资活跃度来看,龙门榜TOP20及未来之星TOP100均有逾80%企业获得过股权投资机构支持。该评选是“龙门行动”计划的重要支撑,为上榜企业打通了融资通道,更培养一批批西安高成长企业成为中国创投版图的“生力军”。峰会以历届“未来之星”及“龙门榜”企业为基础,特别增设2022未来之星(西安)企业家年会,为西安企业家搭建了共享、交流、合作、展示的平台。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全球创投峰会走进西安五年来,西安创投环境日益成熟、创投成效更加显著、创投影响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金融资本力量全面激活科技创新,切实浇灌实体经济,西安作为西部创投高地的壮阔图景已然徐徐展开。

华宇测速地址_苹果、华为重注,可穿戴能否助推数字疗法二次腾飞?

0920

可穿戴和数字疗法的结合已经火遍整个行业,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车轮。

7月底,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和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到养老领域应“积极探索居家智能监测、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等场景”。

国家药监局(NMPA)随后在8月底发布了《远程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原则(征求意见稿)》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规范远程监测系统研制过程和准备相关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提供参考。

远程监测原本就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主要用途。《意见》和《原则》的先后发布体现了政策的态度——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将在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无独有偶,国际上也在寻求新的场景创新。

9月8日,苹果发布了全新一代Apple Watch,新增的健康功能是其主要卖点之一——Apple Watch 8和Apple Watch Pro 2新增两颗高精度温度传感器,除了普通的体温监测功能,更可通过精确至0.1度的体温变化判断女性生理周期,为生育计划提供参考。

以“硬”为主的可穿戴设备寻求场景创新的同时,以“软”为主的数字疗法也在寻求更大的突破。种种迹象表明,数字疗法与可穿戴设备的“软硬结合”以其“1+1>2”的功效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精度不够,功能有限,

两者结合的早期探索难言理想

多数人知道数字疗法,还是以其“软件”特征为主,即数字疗法应是一种软件。其定义中明确数字疗法是以软件驱动的,向患者提供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措施或干预措施。

但是,在其定义中同样也提到,数字疗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设备或其他疗法协同使用。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可穿戴设备。

几乎所有情况下,可穿戴设备通常也包含了配套软件,以实现一系列的功能,比如Apple Watch的心率监测和房颤预警等功能。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可穿戴设备的配套软件是否也应该算一种数字疗法?

以严谨闻名的德国在其DiGA(德文“Digitale Gesundheitsanwendungen”的简写,意为数字健康应用,即数字疗法)快速审批程序中给予了相应说明,主要基于软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区分。

通过对比DiGA的描述说明不难发现,是否被认定为DiGA的关键在于软件是否可以对疾病的发现、监测及进一步诊断起到决定性影响。如果软件只是硬件功能的展现,没有进一步的延展,则无法被认定为DiGA。

至于软件是在可穿戴设备上运行还是在与之配合的手机或电脑上运行,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限于用户体验(屏幕尺寸等因素)和性能的考虑,类似智能手表的可穿戴设备通常会将更为复杂的功能搬到配套的手机或电脑应用上,硬件本身搭载的应用通常只提供简化的数据显示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运行在可穿戴设备上的app显然是不能被视为DiGA的。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智能手表也可能会在性能和用户体验上大为改善,比如硬件提升,或者全新的显示方式(类似科幻影视中的大尺寸投影)。此时,或许不再需要配套手机或电脑的支持,全功能app即可在设备本体上进行运行。

另一种情况则是类似部分可穿戴XR设备一样,本身即是一体机的形式,具有足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可让app顺畅地在设备上运行,无需额外的手机或者电脑配套支持。

这两种情况,显然都是符合DiGA的定义。不过,对于治病救人来说,定义并没有那么重要,临床价值才更重要。

可穿戴和数字疗法的结合在早期并不那么顺畅,甚至互相抵触——类似关于可穿戴设备和手机app(即数字疗法的雏形)在健康管理中谁更管用的争论屡见不鲜。这种争论没有持续多久,大家发现,偏“硬”的可穿戴设备和偏“软”的数字疗法其实正好互补,携手合作无疑是更好的结果。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可穿戴设备并不成熟,只能记录一些类似计步、睡眠监控及活动记录等简单的数据,且数据并不精准。这对于医疗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类似血压、血糖、血氧等真正对医疗有用的体征数据监测在当时要么为时尚早,要么数据精度不足以满足医疗需求。

此外,受限于技术水平,可穿戴设备在当时还是以数据记录为主,难以提供一些必要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使得数字疗法+可穿戴的结合点难以付诸实施。

突破掣肘,切入核心,

可穿戴+数字疗法为人看好

好消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在近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心率到ECG,从血氧到血压,可穿戴设备已经可以持续以医疗精度监测这些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体征信号。不仅如此,脑电、无创血糖和乳酸等体征信号也正在持续攻关,或将在未来几年获得突破。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主流可穿戴设备消费电子巨头越来越注重医疗健康市场。从2020年开始,苹果在三年内已经拿下3张FDA医疗器械证书。国内的可穿戴巨头同样斩获颇丰,华米、OPPO等可穿戴巨头都已通过医疗器械审批。华为则已拿下4张可穿戴领域的2类医疗器械证,其中也包括国内*获批的无袖带血压智能手表。

更让人振奋的是,可穿戴设备在不断突破数据监测的单一身份,通过与特定数字疗法结合切入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投资人也在不断关注该领域的进展。远毅资本董事总经理宋依然在与动脉网沟通时认为,软硬一体化可能将成为数字疗法的一大趋势,并表示将更加关注与硬件结合的数字疗法:“比如说手环、手表等生命体征监测类的可穿戴设备,当然形态上不一定只是这些,也包括VR、AR等设备,甚至做一些与POCT体外诊断结合的,比如说尿酸检测和连续血糖监控等等。” 

在行业内,可穿戴与数字疗法结合的趋势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视景医疗CEO周谟圣认为,作为纯粹电子消费品的可穿戴设备卖点已明显不足,兼具数据采集、监测记录和疾病筛查预警等功能,具有监测身体健康乃至治疗某类疾病的可穿戴设备明显更具市场前景:“可穿戴设备与数字疗法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两者的结合必定是未来的趋势。至于适合结合的场景,可以从健康监测、慢病治疗和康复护理等三方面加以结合。”

复动肌骨CTO周开波同样认为可穿戴和数字疗法的结合对数字疗法发展有益。他表示,数字疗法的根本目的是给患者治病,在“评估-诊断-治疗”全流程中,可穿戴设备都可以有所应用。“以肌骨康复来说,可穿戴智能传感器可以在评估和诊断阶段采集数据,方便医生远程准确判断患者情况。在治疗阶段则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康复是否如期进行,起到监督作用;患者则可以了解康复训练的动作是否正确,给予其相应的反馈。”他补充道。

在数字疗法擅长的精神健康领域,可穿戴设备也正在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BrainCo强脑科技资深科学家、孤独症事业部主任杨锦陈表示,大脑是一个包含生理和心理的二元器官。到目前为止,通过纯粹化学药物的手段解决精神障碍类疾病的努力收效不大。他认为在涉及脑功能障碍的长期干预方面,可穿戴结合数字疗法提供数字干预是相当大的一个趋势。

“脑神经连接的改变需要长期连续坚持,可能每天至少半小时,坚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患者按照这个频率进行院内治疗并不现实。可穿戴结合数字疗法的干预手段就可以让患者机构或者是家里都可以使用,从而使干预变得长期可持续。”他补充道。

数丹医疗创始人兼CEO方骢也赞同这种趋势。她认为可穿戴设备等硬件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软件则逐渐从单纯的设备和数据管理在切入治疗这一临床核心。“在临床场景中最刚需的是治疗环节。纯软件的数字疗法在不少场景下不足以满足需求,也需要可穿戴设备等硬件在其中起到各种各样的作用。”

“可穿戴与数字疗法,两者的结合一定是一个未来的趋势!”她的总结代表了几乎所有人的判断。

百花齐放,

可穿戴如何结合数字疗法?

据动脉网了解,目前,可穿戴与数字疗法的结合已经在多个领域开展探索。

举例而言,可穿戴巨头华为日前就分别与芝兰健康和芳欣科技合作,实现数字疗法与主流可穿戴设备生态的跨界合作。智能手表可以采集、记录和分析用户完整的睡眠数据,这些数据可传输至相应的数字疗法,最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数字化、科学有效的睡眠干预方案。由此,通过智能监测+科学训练的软硬件结合形式,为睡眠障碍人群提供了新选择。

“与外界合作的模式具有投入相对较小的优势。只要把软件做好,就能快速切入可穿戴设备和数字疗法领域,做出成熟的产品。如果别人的硬件已经非常成熟,又和自己的场景能够很好结合,保证临床效果。其实是非常好的模式。”视景医疗在合作和自研两种模式上均有涉足,周谟圣认为这种模式有自己的好处所在。

动脉网认为,类似的合作,未来将会越来越多地看到。

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则来自数字疗法企业自身——除了与现有可穿戴设备厂商合作,数字疗法企业也在自行打造软硬一体的方案,以满足更加个性化的需求。

“合作的形式*的不足是软硬协同有限,软件在调用硬件底层接口和通讯协议时存在难度,硬件仅仅是个运行平台。这正是全面自研的优势。不过,其缺点是企业不仅需要软件研发,还需要投入硬件研发,以及对供应链管理和硬件生产的品质管理进行把控。”周谟圣补充说道。

杨锦陈则从脑科学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疾病有特定的需求,现有的通用硬件。比如,脑科学这种创新领域,目前在软硬结合上没有很好的先例,缺乏训练内容。这时候就只能软硬全面自研。”

“不过,自研硬件平台虽然投入较大,但一旦成型,未来也可作为通用平台,向其他厂商开放SDK。比如在脑科学领域,我们的愿景就是脑机接口技术的底层研发,未来不排除向单纯的软件企业开放合作的可能性。”杨锦陈表达了全面自研的另外一层考虑。

目前,基于可穿戴+数字疗法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探索。除了中提到的几类,肌骨康复、眼科干预、认知刺激及训练以及基于可穿戴的生物反馈也有探索中的案例。

■ 可穿戴传感+数字疗法如何赋能肌骨康复?

主要覆盖骨科和运动医学科患者的复动肌骨将数字疗法与可穿戴传感器套装结合,推出了“JOYMOTION悦行动”肌骨数字疗法,并在近日已获得2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目前,我国肌骨康复整体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且优质康复医疗资源均集中在一、二线大中型城市,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及时地接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由于远程诊疗的匮乏,患者也必须前往医院康复中心完成康复训练,经济时间成本高,休养及康复效果也不理想。

复动肌骨的解决方案由患者端app、医生端管理后台和可穿戴传感器套装组成,实现对上肢、下肢、脊柱等部位骨科疾病与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

患者可在线下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等医疗场景咨询、就诊或复诊。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具数字疗法处方。随后,患者可在家里穿戴传感器通过app完成评估。

人工智能会自动处理患者信息并匹配模型预设方案,为医生提供参考。医生在线上复核方案后将确定最终康复计划并推送至患者端app。根据介绍,AI算法在临床测试中的推荐康复方案与三甲医院专家医生方案吻合率达到95%以上。

“我们的可穿戴套件主要包括3个惯性动作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去采集患者当前身体的关键指标,比如患者能够做哪些动作,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这个数据会用于我们对患者当前情况评估的参考,再结合算法及医生的视频问诊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到康复方案。”周开波介绍说。

在收到康复计划之后,患者佩戴传感器按app指导进行康复训练。训练数据将实时回传并记录在云端。患者完成一个治疗周期后可直接在系统内结合传感器完成评估,并即时得到评估反馈。医生或康复师则可以通过医生端随时查看患者康复记录及进程,并对康复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医患双方也可在康复过程中进行视频问诊,快速解决患者在康复中遇到的问题。

“整个康复疗程需要患者佩戴可穿戴传感器完成规定的练习。传感器会在联系过程收集比如关节角度、空间姿态等一些关键的数据。一方面,这些数据可以实时在app上显示,为患者反馈动作是否达标;另一方面,这些数据也会返回医生,为每周的评估提供参考,以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他补充道。

据介绍,复动肌骨这套数字疗法已在三甲医院和复动肌骨康复诊所开展临床测试,覆盖患者230余例。其中,膝关节运动损伤术后约142例,腰背疼痛和膝关节慢性疼痛患者约88例,患者总满意度评分高达9.4分(NPS评分0-10分)。

■ 可穿戴VR分屏+光照治疗,数字疗法增强依从性

在儿童斜弱视治疗中,可穿戴XR设备与数字疗法的结合成为了当下的新手段。弱视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用贴片眼罩或模糊药水阻挡较强的眼睛,迫使大脑依赖较弱的眼睛,对弱视眼进行适当的视觉刺激(如串珠、刺点和灯光)进而建立双眼正常视网膜对应,促进视功能恢复。

整个治疗过程历时漫长且枯燥,就算很多医疗器械厂家引入了更为新鲜感的硬件,患儿依旧难以坚持长达3-6个月的重复内容训练,或者在治疗过程中敷衍了事,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周谟圣表示,视景医疗尝试将可穿戴VR设备与数字疗法结合,通过新鲜的沉浸式环境和游戏化的治疗方式大大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在我们的弱视解决方案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软件。软件结合VR的硬件特性,一方面能更好地体现软件内容的沉浸感与趣味性,让患者有更好的依从性。”

“另一方面,VR一只眼一块显示屏的显示方式天然地具有双眼分视的基础,从而使我们在弱视治疗领域中的核心专利双眼分视训练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比如,让一边屏幕模糊一点,或者让两块屏幕显示的视标数量和速度不一样,以便让弱视眼得到更大的训练和治疗机会,能比较高效地提高弱视眼的视力。”周谟圣认为VR在弱视治疗上存在天然的优势。

此外,视景医疗还通过将调节紧张学说、光学离焦学说和巩膜缺氧学说等近视发生机制的医学研究理论与最新的数字技术融合,尤其是将可穿戴的VR头盔与数字疗法结合,提出了一套创新的近视防控方案。

这套近视防控方案集红光哺光、VR调节训练及VR视觉功能训练于一身,可以让眼睛在接受红色激光照射促进眼底血液循环高度活跃时,及时进行手-眼-脑联动的睫状肌调节训练,以达到延缓眼球增长,控制近视进展的目的。

红光哺光训练是由产品主机发出特定波长的低能量高亮红光对眼底进行照射,能改善眼底脉络膜和巩膜的供血和供氧,促进脉络膜和巩膜增长变厚。同时,高亮红光让瞳孔缩小,从而加大视野景深,减少模糊。这种红光对眼底的哺氧及眼的三联动现象双重作用对控制近视发展有很明确的效果。

“我们这款产品的可穿戴VR头盔并不是市面通用的VR设备,而是我们自主研发而成。硬件内置有二极管激光发射器,在进行生物光疗训练时能发射650nm单波长的低能量红色激光照射眼底视网膜,起到延缓眼轴增长的作用。”周谟圣表示其近视防控产品并非通用的VR硬件。

“在做调节功能训练时,屏幕显示能配合软件内容不断前后运动,让两眼看近物的物距不断远近变化,带动睫状肌和晶状体不断主动调节焦点变化,让睫状肌短时间内得到高强度的锻炼。这将提高双眼的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幅度,起到延缓近视增长的作用。”他进一步补充说道。

■ 软硬一体融合认知刺激及训练,可穿戴实现极长病程居家干预

数丹医疗的“脑新生NovoBrain”解决方案则通过软硬结合将认知刺激和认知训练两种干预形态实现有效融合——目前,认知康复、认知刺激和认知训练是经医学界认可的有效预防和干预大脑衰退、认知下降的主要手段。

认知刺激主要通过某种外界刺激以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或社会功能;认知训练是指通过对不同认知域和认知加工过程的训练来提升认知功能、增加认知储备。

2016年起,全球陆续有多个独立研究团队的研究一致发现40Hz的声光刺激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等脑部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在临床上显著有效。相较于其他非侵入式认知刺激,该技术的医学机制更加清晰,证据链更加完整。

与此同时,数丹医疗通过可穿戴与数字疗法的结合,还实现了从院内到居家的创新——一直以来,全球范围内都缺乏兼有认知刺激和认知训练、并可居家进行的脑健康长效解决方案。

“神经退行性疾病单从化学药物的角度而言效果不佳。我们觉得从根子上有一些不一样。大脑其实是一个网络生理电系统。用传统的靶标药物解决电系统紊乱,从马斯克讲的*性原理上而言是错误的。光、声、电等物理干预的形式可能更有效。”方骢向动脉网介绍道。

数丹医疗自主研发的可调融合40Hz刺激解决方案由可穿戴硬件和软件数字疗法结合。可穿戴硬件包括智能眼镜、智能鼻塞和智能耳机,分别通过物理光照(眼)、近红外光照(鼻)和声学刺激(耳)对大脑进行全面刺激。

更加重要的是,这一解决方案可以实现神经退行疾病在居家状态下的长期干预。

“电磁刺激的物理技术早就证明有效。目前院内有大量类似的传统治疗器械。但对于神经退行疾病这类发病时间长达十年以上的极长程疾病,院内模式很难实现持续干预——让患者天天到院治疗,坚持20年?根本不可能。现在我们结合可穿戴设计,实现可居家的干预。每天患者只需要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佩戴,长期干预就可以坚持下去。”她补充说道。

另外,这一解决方案的亮点在于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参数调节,实现个性化的干预。“解决方案的参数是可调的。每个人对于刺激信号的反馈并不一样,可能某个频率强度下的刺激对于这个人有效,对于另外一个人或许就没有反应。我们希望算法可以帮助实现个性化的参数调节,也正在申请全球专利。”数丹医疗的主要团队来自曾经的依图医疗,在算法上的确有着深厚的沉淀。

除了对硬件的参数可调,数丹医疗的解决方案也可对认知功能进行早筛,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个性化专项训练任务。

“早筛的重要性比我们想象更为重要——我们目前和*专家合作的真实世界数据库里,平均年龄在70岁的50岁以上人群普通筛查中,轻度认知障碍达到了20%。要知道,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如果没有合适的干预,后期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症的可能性几乎接近90%。”方骢补充说道。

■ 可穿戴脑机接口+数字疗法实现生物反馈,探索儿童孤独症智能闭环反馈训练

作为知名的脑机接口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BrainCo强脑科技近年在可穿戴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将其用于对孤独症谱系儿童进行智能闭环神经反馈训练。“我们联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共同申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司举办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不久前刚刚揭榜,开星果脑机接口社交沟通训练系统有幸荣获十款智能康复理疗揭榜挂帅项目之一。”杨锦陈提到。

这一可穿戴脑机接口设备以头环产品的形态展现。据BrainCo强脑科技介绍,其所采集的实时脑电波信号质量可以达到医疗级别脑电设备的水准。与之搭配的软件则具有评估模块和训练模块,可对儿童患者进行评估-训练-报告的全流程治疗。

“最主要是要形成一个闭环,硬件去精准地捕捉脑电波生理信号,然后再从这个脑电波里面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去非常精准地识别特定指标,以分析特定的脑功能反应。比如自闭症,我们得去分析社交脑反应,多动症则对应注意力脑反应。所以,这套系统对硬件和算法的精度要求比较高。”杨锦陈介绍道。

评估模块主要包括基础脑功能评估、社交沟通核心技能评估和基于正确率的任务评估。在这一环节,可穿戴脑机接口可以在患儿观看评估内容时实时采集脑电波,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同步解析患儿社交脑波反应强度,获得社交脑功能多个维度的客观量化分数。

人工智能算法接下来将根据脑功能得分制定相应个性化训练计划并设定训练难度。这将方便培训师或者家长在没有脑神经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松进行高效的智能脑功能训练。

据介绍,整个训练模块基于美国儿科医学会2012年指南推荐的脑神经反馈训练,并进行相应升级。原本采用的医院广泛使用的传统脑电图仪被可达到同样精度的可穿戴脑机接口替代,患儿甚至可以在放松的居家环境中完成训练;并使用人工智能模型对算法进行升级,希望能让训练效果更佳。

通过可穿戴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算法,该方案可以实时解码患儿的社交脑电波。软件app则根据每秒脑功能指数调节训练内容的视觉元素,对社交脑活动进行实时的闭环反馈训练。

整个训练系统采用视频示范、观察学习、强化学习、内隐式学习等机制,让语言和认知能力较差的患儿也能够直接训练脑神经、促进神经可塑性,并提升行为训练效率。

“当脑反应被实时解读出来后,你还得通过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专业系统教程作为载体进行训练,比如针对多动症,所提供的任务就是集中注意力;针对自闭症,则需要提供社交训练或语言沟通训练。也就是说,硬件和算法的精度解决后,我们还得通过软件提供训练内容。只有当这两部分都搭建好之后,我们才能够在两者之间通过闭环实时给予大脑正反馈,核心逻辑是这样。”杨锦陈向动脉网介绍了方案的核心逻辑。

写在最后

动脉网认为,可穿戴设备与数字疗法的结合已经在临床上证明了其价值所在。与此同时,两者的结合对于彼此的市场将形成很好地拉动。

以可穿戴为例,受到去年末促销季需求透支、产品功能升级有限以及局部地区疫情影响,其市场增速在进入2022年显著放缓。根据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2年*季度》,2022年*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584万台,同比下降了7.5%。

与数字疗法的结合,则有可能提供更新更有价值的健康功能,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粘性,并带动销售。这对于数字疗法行业而言同样可以成立,如果可以让市售的可穿戴设备均成为数字疗法的用户,其价值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借助硬件赋予的功能,两者的结合还可以深入治疗,赋予临床更大的价值。未来,两者的结合或将进一步呈现更多功能、更高可及性、更多模态和无感化的协作趋势。

华宇注册_梯度培育,精准撮合,2022西安龙门榜TOP20、未来之星TOP100、十佳创投机构名单发布!

0919

9月18日,2022全球创投峰会在西安圆满举办,围绕“科创驱动发展·产业链接未来”开启西安创新、创业、创投新征程。峰会上午开幕式及主题论坛上,重磅发布了《2022西安未来之星TOP100》、《2022龙门榜TOP20》企业榜单以及《2022投资西安十佳创投机构》名单。

自2018年始“西安未来之星TOP100”和“西安龙门榜TOP20”企业评选已陪伴我们走过五个年头。“2022西安未来之星TOP100”和“西安龙门榜TOP20”旨在发掘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足、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新星,通过政策引导、精准撮合,实现企业与金融资本的无缝对接、深度融合,为西安硬科技上市军团储备更多后备力量。其中,“西安未来之星TOP100”主要挖掘适应性强、成长性好、具有创造性的西安中小企业;“西安龙门榜TOP20”则侧重有上市前景,且有意走向Pre-IPO的西安优秀企业(含新三板挂牌),两者梯度培育,互为补充。2022年度,共有超2000余家企业参选,历时4个月,近百名投资人担任评委。以创投视角发掘西安产业机会,推向全国资本市场。发掘更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将产业与资本高效对接。

纵览2022TOP榜单,呈现以下特点:

在行业分布方面,“西安未来之星TOP100”前三均为芯片半导体产业。榜单整体覆盖了西安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集群,表现出强劲的硬科技实力。

在融资活跃方面:“西安龙门榜TOP20”中85%的企业背后有股权投资机构支持;“西安未来之星TOP100”中80%的企业获得过股权投资机构支持,背后不乏红杉中国、高瓴、IDG、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松禾资本、同创伟业、源码资本、君联资本、毅达资本等机构身影,已披露金额中有13起超亿元融资。其中30强在近三年内均得到了资本的加持,未来之星前三甲均在2022年获得机构投资;

在区域活力方面:西安高新区作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产业实力雄厚,“西安龙门榜TOP20”中入围12家,“西安未来之星TOP100”中入围64家,榜单总占比达63%。秦创原科技创新潜力显现,入榜硬科技企业科技含量高,科研机构、院士、技术专利频现,企业自主创新实力突显,资本正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

五年来,全球创投峰会以强有力的品牌影响力,持续释放金融深度交流合作信号,吸引了一大批机构关注西安、投资西安。基于2019-2021年西安的股权投资发展情况,西安市联合清科创业从投资机构参与西安本土项目的投资活跃度、投资业绩及影响力等维度综合评选“2022投资西安十佳创投机构”。此次获得《2022投资西安十佳创投机构》的是:国中创投、红杉中国、华控基金、君联资本、陕投基金、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唐兴资本、西高投、英诺天使基金、中科创星。欢迎更多创投将目光锁定西安,投赢未来!

据悉,“全球创投峰会”自2018年在西安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成为国内创投行业颇具声誉的年度盛会。“西安未来之星TOP100”和“西安龙门榜TOP20”榜单亦成为全国投资人重要的关注点之一。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市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4家,其中15家为榜上企业;据统计2018年以来,西安市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4家,其中15家为榜上企业;累计参评企业6000余家,已披露融资总额高达388.22亿元,评选活动不仅推动了“龙门行动”计划和“创业西安行动”的有效实施,也为榜上企业提供了对接金融资本的广阔平台。

2022西安未来之星TOP100、西安龙门榜TOP20企业名单具体内容如下:

华宇测速地址_麦克林完成数亿元Pre-IPO轮融资,经纬创投独家领投

0919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14日消息,麦克林近日宣布完成数亿元Pre-IPO轮融资,由经纬创投独家领投。本轮融资是自麦克林成立以来的首次机构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未来厂房的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客户服务提升等。

麦克林是一家高端研发用试剂产品的制造商与供应商,旨在为全球科技事业和工业领域客户提供系统的产品资源及配套技术服务。公司成立于2013年,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浦东,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在美国加州、北京、广州、成都、济南、武汉、西安、长沙、南京、苏州等主要城市设立有分公司和办事处,可为全球客户提供便捷全方位的服务。

麦克林事业朝气蓬勃,在上海化工园区设有20000平方米的生产研发基地和庞大的仓储物流中心,在山东设有占地90000平方米的北方基地,凭着一支富有创造天赋的专业团队,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目前,麦克林产品已达150000多种,并呈持续增长态势。产品包括通用试剂、药物合成试剂、手性化合物、催化剂及配体、分析试剂、生物试剂等。麦克林的柔性生产线能够快速提供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可以满足实验室研发、中试乃至规模化生产需要。

本轮融资将有效满足麦克林快速发展的需要,持续助推公司长远的规划建设和产学研用的深化融合,为麦克林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注入强劲动力。未来,公司将通过不断规范管理,完善现代化的销售服务与供应链体系,提升生化试剂产业化效能,全面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485.shtml

华宇注册开户_知乎暴跌、小红书「拔草」难:社区型平台为何难「变现」?

0918

成也社区,败也社区。从豆瓣到虎扑,社区型平台一直备受商业化困扰。

起初社区型平台以差异化的内容定位实现了大批用户积累,小红书+B站+知乎就是以这种独特的内容平台定位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从“双微一抖”夹击中顽强存活,并被行业给予厚望。但三大平台也受制于内容范畴、用户属性特征等局限导致很多平台的商业化之路长期处在“不上不下”的矛盾当中。

据知乎半年报数据,2022年上半年,付费会员收入同比增长75.1%,首次超过同期广告业务收入,成为知乎*大业务。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知乎营收大幅上涨至15.79亿元,其净亏损也翻倍扩大至8.1亿元,增收不增利。

而B站2022年财务业绩显示,上半年B站累计亏损近43亿元,而去年全年亏损为68亿元。且移动游戏业务上半年收入为10.46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5%。

知乎会员收入暴涨但整体增收不增利、B站上半年累计亏损近43亿、游戏业务增收大幅缩水,而小红书更是受虚假种草、私单截胡等“内忧”不断、电商生态构建又处在起步阶段,三大平台集体困于商业化,其中*的阻碍之一,就是受制于自身生态构建不完备,无论是知识问答、种草安利或是UGC都是内容单向服务用户,用户并没有将其与消费行为相关联,致使三家向前一步做电商变淘宝、做直播变抖音、做营销变微博,可复制其他平台商业化后更容易丧失个性定位、弱化用户黏性,并且还会产生各种“水土不服”。

它们的商业化难题,至今仍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知乎市值蒸发近90%,

小红书业绩承压

2022年上半年,知乎的付费会员收入4.93亿元,同比增长75.1%,首次超过同期4.55亿元的广告收入,成为知乎*大业务。知乎面向B端的内容商业化业务收入4.67亿元,营收占比29.59%,而广告业务受消费寒冬所影响收入为4.55亿,占比28.88%,彼时付费会员、B端内容商业化、广告业务营收占比相差无几,成为了拉动知乎营收的三驾马车。

但2016年开始知乎就已经开启商业化进程,陆续尝试付费会员、在线教育、电商等变现服务,但广告业务一直是知乎的支柱业务,而随着近年来广告市场的低迷,知乎以加大营运成本维持其他商业化业务的运转以弥补广告业务对平台营收带来的影响。

2021年知乎毛利率为52.5%,低于2020年的56%,第四季度毛利率为47.1%,更是远远低于2020年同期的64.1%。利润率持续下低,商业化运营尝试继续深入,这也是知乎长期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知乎市值也处在震荡之中。2021年3月知乎正式上市美股,一年多以后知乎股价相比最高点的每股13.58美元已经下跌至1.24美元,市值为8.0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6亿元。也就是说,上市仅一年时间里,知乎的市值就已经蒸发了近90%。

小红书同样面临业绩压力。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小红书的广告收入约占总营收的80%,有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53亿元),广告收入俨然成为小红书的支柱业务。

但随着经济环境的调整,一边是广告行业的低速增长,且消费寒冬之下,很多品牌方纷纷减少营销预算降低投放需求;另一边是小红书广告收入的主要品类美妆、美容个护分属的化妆品品类并非生活必须品弹性,受消费者消费能力影响较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化妆品品类2022年3月份零售额为345亿元,同比下滑6.3%,这是两年以来化妆品市场零售额的首次下跌。从此来看,广告行业整体需求变少、主要品类消费力下降吸引“广告主”能力变弱,双向冲击之下它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广告主”自顾不暇、资本市场显露疲态,这些长期依赖广告业务的社区型平台财务状况就更是雪上加霜,致使平台们不得不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另谋出路。

视频化+故事IP,

知乎另谋出路

知乎是一个知识问答型社区平台,它以“有问题,上知乎”为价值导向,赢得了一大批高知用户,但随着知乎开启商业化后,知乎自身的个性在谋出路后正在逐渐丧失,也正在失去原有的核心用户。

知识问答视频化,没能复制抖快B的路。知乎早期的内容形态以图文为主,2017年,知乎以“用视频形式做回答”的模式首度开启视频化尝试,还上线了以3-5分钟短视频为主的视频专区。但用视频做回答的问题是,门槛过高,PGC内容产出数量根本不足以支撑专区板块运营,最终被叫停。另外,知乎视频业务也曾有一段时间向抖快看齐,但受限于用户属性的偏差,“唱歌跳舞”“搞笑”等内容推送不符合知乎用户的喜好,令用户体感较差,不仅未能成功引流反而造成了用户流失。

囤积故事IP升级会员服务和推送内容商业化开发。2019年知乎推出故事大赛,通过主题征文,向知乎用户及全网用户开放创作管道。知乎尝试通过故事大赛的方式挖掘故事为用户提供内容供给,大赛已经输送了数十万篇在线文学创作,众多优质作品被开发成付费盐选专栏、进入图书及影视版权开发阶段。其中,较为代表的为马伯庸创作出小说《长安十二时辰》,它以电子书形式登陆知乎,后而被改编成电视剧,当属知乎故事IP商业化开发的模版。

这种以知乎站内用户属性为核心的故事IP开发确实对比问答视频化有一定可取性,但小说故事用户与知乎核心用户之间的完全契合很大程度上要根据内容质量来论断。主要原因是知乎核心用户属于高知范畴,他们对悬疑、罪案、科技、科幻等内容有天然好感,但是故事IP涉及范畴更广泛,若完全从小说故事等一级用户来看则更青睐甜宠、言情等题材,两个用户群体的定位易有偏差,且知乎在故事内容IP孵化的经验不如爱优腾等互联网视频平台,且三大视频平台已经很早涉入IP孵化赛道,知乎在此领域的竞争优势就比较弱。“问答—出版—影视”的IP商业化的路径确实可行,可知乎首先面对的则是内容故事IP在平台内部的“水土不服”。

知乎战略调整后,其对用户价值的体现也正发生转变。目前很多知乎使用者,并非为知识而登陆这个平台,在付费会员增长背后,小说和故事成了“吸金石”,这也意味者知乎正在“换血”重生变成一个故事IP孵化平台,而曾经看重知识属性的用户可能也逐渐流失。

社区型平台“商业化”何解?

知乎的商业化之路在持续摸索中,也算找到一个新的支点,反观B站则又重新回归游戏业务,而小红书则是开辟电商业务,并进行结构战略调整,更加侧重实体产品的“种草”变现价值。

B站应对商业化难题的解决方案则是重新加码游戏业务,今年以来B站疯狂押注游戏公司,先后投资超12家企业,其中9家为游戏工作室,但很多游戏处于研发状态无法立即为B站贡献收入,变现路径漫长。

得益于用户之间的强信任关系,小红书平台的带货转化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平台,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小红书的平均带货转化率曾达到21.4%。但小红书的电商之路却没那么顺利,2014年小红书就已经入局电商赛道,而“种草”到“拔草”之路,小红书走得太漫长,如今依然没有起色,一是因为小红书用户思维上的转变需要时间,二是“种草”的营销价值被恶意商业运用,导致虚假种草伤害了用户信任,三是小红书畅想的站内消费闭环需要平台长期培养,而像淘宝、京东等从电商到种草的转换效率,性价比要明显高于小红书从种草到电商的战略调整,所以小红书发展电商业务受到多种制约。

知乎从知识视频化再到故事内容IP创造进行了多种尝试,小红书从“种草”到电商“拔草”,B站重新回归游戏业务,这些其实都是社区型平台从前期积累用户流量后商业模式却没能及时调整跟进所衍生的程序设计问题,没能找到一个可持续变现的支点,过度依赖广告业务,站内生态构建不够完善导致其商业化艰难前行。

内容价值是社区型平台的核心竞争优势,而商业化最重要的是要遵循社区的内容属性。像知乎、小红书等社区型平台成于其精准差异化的内容定位,商业化也受制于内容类型和运营模式的局限,若一味迎合市场进行视频化、电商化很难实现自我价值,反而丧失平台专属标签,降低用户黏性,平台的商业化转换率成本就会变更高。社区型平台要坚守站内内容属性去做商业化尝试,除了进行电商等通用变现模式外,更应该找到一个符合社区生态的商业化特色业务更为重要。

尽管知乎在加码在线职业培训、小红书投资文旅公司和布局潮玩赛道等,但就目前来看,这些业务短时间内无法成为其主要营收板块。知乎、小红书和B站都仍在探索自身的*商业化方案。

华宇平台登陆_驾玉生物完成千万美元B轮融资,鼎珮集团(VMS Group)领投

0917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15日消息,驾玉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驾玉生物)宣布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香港知名投资机构鼎珮集团(VMS Group)领投瑞伏医疗创投基金(Panacea Venture) 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新增生物药GMP检测业务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购买,人员招聘及公司运营, 技术专利购买等费用。

驾玉生物成立于2017年6月,是一家提出Bio-CQO®, 生物药质量承包服务这个崭新商务模式的公司并拥有注册商标。过去5年内,在GMP质量体系及产品QA/QC/QV及相关药监注册申报服务方面,驾玉生物已成功帮助客户交付50多个项目的IND到BLA申报,其中包括中国和美国生物大分子产业化企业,包括单抗、ADC、CAR-T及其它CGT、mRNA产品公司以及CDMO。

驾玉生物创始人、董事长、CEO林巧(Claudia Lin)博士表示:在过去5年内,驾玉有幸服务了国内外多于50家颇有成就的生物制药领军公司。此次B轮融资在严峻的生物医药行业整顿及其它不利因素大环境下,驾玉生物能再一次得到有国际化视野的生物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专业投资机构VMS Group和Panacea Venture的认可,为驾玉下一阶段的检测业务快速发展如虎添翼,在已有的生物大分子药包括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的国际化GMP标准全方位检测业务奠定扎实的基础。此轮融资建立在驾玉与国际生物医药CXO巨头查尔斯河的战略合作基础上、充分结合国际大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与驾玉在中国本土药监环境下的经验,在驾玉开辟的独特生物药质量服务赛道为中国生物药创新药走向国际先进市场有着独特及关键的意义。我坚信、接下来的5年是驾玉在这个稀缺领域细分赛道做大做全,始终保持国际化的GMP质量服务标准,不断紧跟高端生物药国际国内的研发步伐,为中国及世界人民的健康不断努力的新阶段,在新老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鼎珮集团(VMS)董事总经理及医疗健康投资主管、瑞伏医疗创投合伙人伍兆威先生表示:驾玉生物为全球的高端生物制药公司,特别是细胞和基因疗法(C>)公司,提供端到端的质量和检测技术服务,在蓬勃发展的生物质量和检测外包服务领域中占据领导者的位置。我们很荣幸能领投本轮融资,并致力于投资具有突破性技术和高增长潜力的公司。我们有信心在创始团队的带领下,公司将持续快速地发展,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制品质量外包服务市场中大放异彩。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569.shtml

华宇注册_夹缝中的企业微信

0915

消费互联网触碰天花板的局面下,古老的互联网战事正在燃向产业端。无论是早早步入B端市场的腾讯阿里,还是挑战者字节跳动,都在朝着协同办公场景急行。

战事进行至此,局面亦已愈发明晰,钉钉、企业微信将主视角投向付费与转化,而新晋玩家飞书则致力于打开市场,试图瓜分前者的蛋糕。

这其中,企业微信的故事值得一谈。作为协同办公场景的老二,前有钉钉,后有飞书, 这使得企业微信既要向钉钉学习如何提升付费率,亦要时刻防备着飞书掠地。在此背景下,企业微信的打法似乎也正在变化。

一位协同办公从业者说,该领域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无论是用户量*的钉钉,还是用户量第三的飞书,似乎都不将企业微信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微信如果在汤道生的CSIG(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手里,势必将会发挥更大的功效,但是在张小龙的WXG(微信事业群),威力很可能就大打折扣,因为微信没有自己的销售团队,但是CSIG却拥有不错的企业端推广能力。”

一位腾讯CSIG离职员工说,关于企业微信是否应该并到CSIG这边来,内部肯定是讨论过的,而且在三四年前就有不少这样的声音了,但是这需要微信那边同意才行。

不过,虽然企业微信没有合并到CSIG,但其在今年1月与CSIG的腾讯会议以及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的腾讯文档有了实质性打通。

老二的局面

无论是钉钉还是飞书,自始至终均将产品定位为平台,扮演着类似于“服务供应商”的角色,而非贩卖“小而美”的工具型软件。

对想在产业互联网里大展宏图的玩家们而言,协同办公软件不仅能覆盖各行业、各场景,更能通过其“惯性”抓住用户,将其拉入自身的B端生态。而在维度更广的竞争中,谁的生态更庞大、丰富,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导权,因此办公场景无疑是切入B端市场的关键入口。

虽说协同办公赛道往往被认为是“三国杀”,但三者并不处于同一量级。用户体量的差异,显然是钉钉、企业微信先发优势所致。毕竟企业对办公平台的选择往往是一次性,且高粘性的,若非平台出现重大问题或难以适配业务体系,否则没有企业会付诸高昂的成本,贸然切换平台。这种客户黏性,正是“三巨头”真正的护城河。

某企业曾亲身经历了在线协同办公产品的变迁。“2017年用其他办公软件,后来腾讯推广自己产品,我用了一天时间就搬走了,没有任何门槛。那时所有人都可以找到替代的工具,比如OA审批工具,没有任何忠诚可言。”

如今付费率和全链路数字化落地情况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因为客户一旦掏了腰包,对平台的黏性和要求也便越来越高。

如果从用户体量和粘性来看,企业微信第二的地位似乎难以被摇撼,但倘若切换维度,企微的基因与客户面则将其带入了略显尴尬的处境。

企业微信在2018年与微信打通,使其在几近零成本的状态下获取了国内最稳定的流量池,进而显著降低了扩张带来的边际成本。也因如此,腾讯将微信的私域流量活用了起来,为企业微信挂上了营销、与用户沟通的“连接”标签。

客观地说,几乎所有行业都面临着营销压力,而一款直接对接微信,便捷的用户沟通工具对企业而言无疑有着极大的杀伤力,这正是企业微信扩张的核心逻辑。

只是,这样的扩张大多面向带有销售、推广性质的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需求刚猛,钱包却并不鼓。相比之下,尽管飞书用户体量看似不大,但其中多为直接所定义的“先进企业”,定位偏向“高端”。而钉钉又符合了绝大多数老板对于员工内部管理的需求,目前其付费企业用户也在快速增长。

体量的差异虽是客观存在,但于玩家而言,能否赚钱、赚钱多少才是横向业务成功与否的*指标。倘若企业微信无法拾起付费率,那靠着微信大网捕得的鱼群,或许还没有用户量更少的飞书“网里”一只“帝王蟹”的价值高。

“很多企业无法把企业微信推出来,主要还是员工不愿意用。”一家能源企业信息化负责人表示,如果没有抓到员工需要的东西,贴合对应场景,哪怕靠着微信巨大的体量依然是徒劳。

能否让员工使用,影响着老板是否愿意为之掏钱,而眼下,商业化是在线办公平台当下正在面临的另一个考验。

“连接”是把双刃剑

今年5月,企业微信更改了自身的商业模式,将原有的10%抽佣模式更改为按平台接口调用许可进行收费。

通常,平台会对入驻其应用商店的独立软件开发商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钉钉、此前的企业微信均为该模式,飞书则正以免佣金的方式来吸引开发商入驻。

新模式下,收费标准按账号数区间变动。表面上看,该调整是为调用接口功能较少的小体量服务商提供了优惠,但实际上,这部分服务商可看作是轻度用户,创造的价值本就有限,相反,这却是对依赖企业微信体系的重度客户的一次加价。不难看出,背负商业化期许的企业微信,似乎亦步入了字节的河流,筛选所谓的“先进”客户。

不过,于协同办公场景而言,“物有其用”才是产品的内核,收费模式的变更显然并不能改变此面貌。因此,自字节携飞书半路杀出后至今,企业微信依旧在不断调整着自身的产品特性。

前述低成本的“连接”为企业微信打下了B端市场,而回顾近些年企业微信的变革史,不难看出其屡屡革新的本质,正是重塑连接。

2019年之后,企业微信加速了自身与微信小程序、朋友圈等触点的打通。该打法的出发点很美好,即通过与微信更深层次的互融来解决企业焦头烂额的私域问题。

彼时,私域在疫情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只是营销、卖货渠道,与用户圈层沟通的背后,更多承载着重构销售模式的期许。于餐饮行业而言,私域能帮助其绕过平台的种种束缚,直面用户;于技术服务商而言,亦能摆脱过去带着销售团队各地跑的窘境。

正因如此,背靠微信、发力营销的企业微信,靠着其连接B、C两端的能力迅速切入了市场;而大量ISV服务商,亦能凭借企业微信提供的接口为企业用户提供各类营销服务。与其说企业微信是办公协同软件,不如说其是众多企业的营销阵地。

然而,现在来看,无论是腾讯,还是使用企业微信的企业,其营销价值都有待进一步评估——企业将营销诉求投射于企业微信中,需要在C端市场见到理想的反馈。类似瑞幸咖啡这种成功样本目前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更多企业希望通过企业微信达成所谓的转化。

某邻家维修平台员工说,公司要求他们在每次维修服务结束后都争取让用户添加其企业微信,以便后续转化。但实际上,对邻家维修这类低频服务而言,真正通过企业微信转化的用户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用户在上次服务结束后便不再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服务的美团订单里,有之前已经添加过企业微信的客户——即便添加了企业微信,一旦遇到维修问题,用户*时间想起的依然是整合资源的平台,而非已经沉底的聊天框。

换言之,即便已与微信高度互融,但频繁添加各企业微信的用户或许早已对营销“免疫”,而企业微信营销效果一旦受限,不免沦为下一个“邮箱”。显然,这将降低营销企业的付费意愿。

而常年强化营销与连接,亦使企业微信忽视了另一个重点,即办公协同软件本身的易用性。

有业内人士认为,微信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场景级的营销解决方案,而钉钉与飞书无法像企业微信那样通过微信实现to C,在成本压力下,把精力放在了B端市场,因此也就更懂B端的需求。

“今天为什么很多人在用企业微信的同时也在用其他在线办公产品,这是因为除了营销这一件事之外,其它的100件事都不在企微上。”

企微功守道

互联网语境里,员工对企业微信一直保有“难用”的印象,之所以如此,同腾讯的协同办公体系息息相关。

在此之前,腾讯的协同办公场景相对比较分散,企业微信、腾讯文档、腾讯会议三大板块彼此割裂,即便部分细分场景间亦有交融,整体难言优秀。

如果说,微信流量场是企业微信的护城河,那其自带的基础办公工具的易用性,便是其城墙上的薄弱点。彼时,面对产品体验方面的问题,腾讯似乎不足为惧,毕竟企微的核心并不在于此,腾讯文档亦重在服务QQ、微信用户的基础需求,并不属于业务重心。

但随着B端市场的地位水涨船高,外加钉钉崛起与飞书攻城略地,以及“连接”故事的弱化,腾讯终于有了危机感。今年1月,企业微信不负众望,同时融合了腾讯会议与腾讯文档,将割裂的协同办公场景做了整合。

此举可以看作是企微面对竞争的被动防御,在本质上与其过去面对钉钉时改进审批、考核、报账等板块的思路别无二致——既然产业互联网的重心在于企业,那么以易用性的办公应用占据企业员工心智,显然是可行的路数。

事实上,从学习钉钉,再到防御飞书,企业微信一直在查漏补缺。背后的逻辑在于,协同办公赛道本身带有明显碎片化属性,不同行业、企业乃至员工对产品需求均有所差异,企微似乎想要抓住“*公约数”。

可以预见,随着不同玩家祭出不同打法,协同办公赛道的战事只会愈演愈烈,而面对这场持久战,取长补短只是维稳措施。想要由此探得更大的增量,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攻出去,才应是企业微信该考虑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