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华宇测速_卷王特斯拉,让谁在害怕?

1026

10月24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3后驱版本由27.99万元降价1.4万元至26.59万元,高性能版36.79万元降价1.8万元至34.99万元。

Model Y后驱版从31.69万元降价2.8万元至28.89万元,长续航版由39.49万元降价3.7万元至35.79万元,高性能版由41.79万元降价2万元至39.79万元。

由于这是特斯拉在国内“六连涨”之后的首次降价,因此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

而就在四天之前,特斯拉刚刚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虽然财报数据看起来还算亮眼,但由于生产和交付遭遇瓶颈,特斯拉Q3营收一年来首次未能达到华尔街预期,也没有实现预期的股票回购计划,因此股价在盘后也一度下跌约4%。

相比冷冰冰的财报数据和股价,不少消费者更关注另外一则消息。在财报会上,马斯克透露特斯拉正在研发更便宜的下一代汽车平台,下一代新车成本将是Model 3的一半,但产量可能高于目前所有产品的总和。

自进入国内市场以来,Model 3 和 Model Y 经过多次降价,落地费用已杀进三十万人民币内,销量因此节节高升,已独霸高端电动车销量冠军宝座数年,对国产高端电动车形成了一定的压制。

而眼下,国内中低端新能源车型越来越畅销,不少品牌都将枪口瞄准了该领域,15万元左右的市场空间,大概率将成为中国汽车品牌新的增长点和爆发点,如果成本价格更低的特斯拉新车型出现,无疑又会给国产新能源汽车带来巨大挑战。

当然,长远的来看,特斯拉作为一个“搅局者”,在鲶鱼效应下,也会加速国内新能源车行业洗牌,让中国车企变得更具竞争力。

降在了哪里?凭什么能降?

事实上,这不是特斯拉*次透露出制造低价车型的消息。

早在2020年特斯拉的电池活动日上,马斯克就公开表示要在三年内推出一款售价为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18万元)的入门款电动汽车。

再到近日,特斯拉高管马丁维查在受邀参加高盛举办的科技会议上,再次表示特斯拉最终希望生产出一款更实惠的电动汽车。

德国杂志WirtschaftsWoche曾报道称,Model 3物料成本和劳工成本大约为2.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5万元),再加上运输、经营,以及FSD和其他软件应用的成本,生产一辆特斯拉Model 3汽车的成本约20万元。

按照马斯克新车成本是Model 3一半的说法,新车型的成本大约在10万元左右。特斯拉在车辆软件方面已经非常成熟,那么成本的缩减,大概率要从汽车硬件本身下手,尤其在动力电池及内饰两方面。

在纯电车领域中,电池价格一直是影响车辆定价的关键因素。

仅电池一项,就几乎占到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的40%~50%,有时甚至达到60%。如果特斯拉推出十五六万的车型,那么与续航挂钩的动力电池,必然会是首先被“阉割”的地方。

其次则是内饰方面。特斯拉现有车型的内饰极为“简约”,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内饰”可言,但这不意味着没有缩减成本的空间。比如可以大量采购低价人造皮革,15英寸大屏幕也可以换成12英寸,只要整体感观下降幅度不大,相信消费者还是能够接受的。

对于电动汽车企业来讲,想要做到“低价”并非易事,特斯拉凭什么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在电池方面,特斯拉推出了4680,采用了更大的电芯和新的干电极涂层技术。

有业内人士称,如果新电池的所有潜在效率都能实现,那么Model Y4680电池组的制造成本将下降5000美元至5500美元 (约合3.5万元至3.8万元),大约是2170电池组成本的一半。

除了电池,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以及避免中间商流通成本的直销模式,也是特斯拉可以推出低价车型的底气所在。

近两年来,特斯拉在造车工艺上不断优化整车设计,使生产尽可能简化,包括引进专门为生产电动汽车设计的工厂,对降低成本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德国柏林工厂生产效率的提升,大规模生产势必会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由于车辆的物流成本、物料采购成本全部发生在当地,因此运输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多方面因素的结合,让特斯拉每辆车的生产成本从2017的8.4万美元,降到了如今的3.6万美元。

特斯拉降价,国产车挨打?

特斯拉推出低价车型,消费者或许比较期待。但对于国产新能源车企们来说,却是一件“头痛”的事。仅此前特斯拉的几次降价,就对国产新能源车企的经营产生了一定影响。

自特斯拉实现中国本土化生产以来,其售价便多次调低。

2021年的*天,特斯拉宣布正式开售国产Model Y,并且价格直接下调14.81万元。消息一出,特斯拉便遭消费者“疯抢”,不仅特斯拉官网被挤“崩了”,全国各地门店也被挤爆。

两天后,特斯拉又宣布中国工厂制造的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将从此前的标价35.58万元降至32.38万元,结合免征购置税政策和新能源补贴,最终价格将有望降至29.905万元。

经历了几轮的官方降价后,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在国内的销量数据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销量排名长期保持榜首位置。

在燃油车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是有限的。特斯拉通过多轮降价,结合品牌吸引力,豪横的拿走了原本属于主打高端车型国产新能源车企的市场份额。

其中,新势力三兄弟的蔚小理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比如2021年年初,特斯拉宣布大降价之后,网上便有人爆料蔚来惨遭大规模退单。

目前,国内造车新势力普遍亏损严重,一二级市场的资本之所以还会坚持,是因为这些势力还有故事可讲,但无论故事讲到哪里,销量都是贯穿全文的核心。只是,在特斯拉降价后,这个新势力们的故事核心,显然没有那么浓郁了。

当然,也有不少声音表示自主品牌可以在价格上拼刺刀,但这大多是不太了解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消费者提出的观点。特斯拉降的起,但国产新能源汽车厂商可降不起。

根据特斯拉2022年半年报显示,其汽车业务毛利率高达27.8%,要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和其它新能源汽车厂商。以蔚来来说,毛利率只有13.8%,是特斯拉的一半,小鹏更低,只有11.55%。理想的毛利率虽然高达到22.09%,但销量惨淡,盈利遥遥无期。

而10月24日新一轮的降价,无疑又会将一部分转单蔚小理的用户强行拉回特斯拉阵营。

总之,特斯拉降价对国产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的影响是看得见的,但这仅仅是高端市场,也仅仅是降价。如果特斯拉推出低价车型,一定期限内势必会对国内新能源中低端市场,带来更大的冲击和挑战。

谁会成为*“受害者”?

随着纯电车技术越来越成熟,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低端市场“两头挤”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发展态势正由‘哑铃型’向‘纺锤型’结构加速转变。

15万元-20万元价格段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成为中国汽车品牌新的增长点和爆发点,这已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

一个比较充分的证明是,进入2022年后,蔚小理的销量成绩经常被哪吒、零跑等“性价比”车企超越,中低端车型越来越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销量大头。

而蔚小理在高端豪华电动车市场打下江山、立好口碑之后,也开始在中低端市场布局。

比如此前蔚来汽车已确认将推出第二品牌,内部项目代号为“阿尔卑斯”,定价区间为20万至30万元。到今年8月份,蔚来又被曝将推出第三品牌,内部代号为“萤火虫计划”。据相关报道,蔚来第三品牌目标主打10-20万元价格区间的中低端车型市场。

站在这样的市场需求角度,特斯拉推出低价车型,则具有必然性。

特斯拉想要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持久的影响力,并且参与对未来技术走向的塑造,就必然要生产出覆盖更大受众的产品组合,获取足够的营收和市场占有率。

没有低端产品,就等于放弃一整块市场,虽说低端车毛利不高,但架不住市场规模大,薄利多销的模式下也能够为车企带来可观的利润。反之,如果特斯拉不推出中低端车型,那么随着市场发展,则会逐渐走向边缘化。

当然,特斯拉推出低价车型也离不开其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布局。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被特斯拉视为未来几年内最核心的业务之一,而出租车需要具备“维修费用不高”的特点,因此在自动驾驶出租服务上线之前,特斯拉也必须生产出更便宜的车型。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特斯拉推出低价车只是时间问题。而当15万元的特斯拉出现,必将引起新一轮的内卷。

在新车有足够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拥有“定价权”的特斯拉新车,也将会倒逼国内其他新能源车企纷纷跟降。但相对特斯拉的低成本、供应链优势、降价空间,新势力车企们能否顶得住呢?

蔚小理、哪威零等一众新势力的结果不好判断,但作为特斯拉当前*竞争对手之一,比亚迪相对来说并不是很慌。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以64万辆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首位,车辆均价在16.2万元水平。凭借这些中低价车型的大卖,比亚迪在半年内获得了超30亿元利润,同比大增两倍以上,总额比去年全年都高。

虽然比亚迪有实力与特斯拉抗衡,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包括其他所有自主品牌在内,都应该从多方面、多维度进行研判,尽早拿出相应的策略、落地的产品,充分应对特斯拉低价车型带来的挑战。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老罗左右不了直播大局

1026

号称社恐、不愿意面对公众的罗永浩,“退网”四个月又回来了。

这个名字的流量魔力没有消失,从 10 月 20 日官宣罗永浩和交个朋友团队入驻淘宝直播,三天时间罗永浩直播间已经有了 117 万粉丝。而老罗露面在这个直播间还要再等两天,他的淘宝直播首秀,定于天猫双 11 预售日,也就是 10 月 24 日晚 8 点。

老罗淘宝首秀的招商消息,其实上比官宣更早几天透过出来。综合此前消息,老罗淘宝首秀坑位费为 20 万元,抽佣在 20% 左右。对于合作商家的要求,除了必须是天猫商家外,同时要求历史*价,并保价双十一。

不过,和其他头部主播提前把商品列表文档放出来不同,罗永浩首秀的合作品牌及价格的详细信息并没有对外公布。

一位淘系 MCN 表示,从老罗首秀的关注度来看,20 万坑位费并不算贵,估计很多品牌会有兴趣。虽然不知道哪些品牌能够成为老罗的合作伙伴,不过有一个品牌已经成为赢家,那就是交个朋友。

2021 年 4 月,罗永浩获得“抖音电商 2020 *星推官”奖发表感言时,就已经透露未来的工作重点是把交个朋友公司做大做强。

而且,也有人透露,交个朋友除了入驻淘宝直播,也在和快手方面接触。

超头流量饥渴症

某种程度上,超头主播给淘宝直播带来的巨大收益,也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大家在抱怨超头吸走大部分资源和资金的同时,也知道这个体系离开了他们,就根本无法良性运转。

薇娅 2021 年 12 月因为逃税被处罚,她的直播间和社交账号被悉数封禁,行业正式开启超头主播被严格监管和限制的新阶段,2020 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积压存货、从而大量涌入直播行业清理库存的新玩家,仿佛被兜头浇下一勺冰水。

公开数据显示,薇娅和李佳琦在 2019 年全年的销售额约合 100 亿元。到了 2021 年双 11,李佳琦直播间*天的成交销售额就有 40 亿元、薇娅的则有 35 亿元,加起来就已经接近上年全年的成绩。

这个增长速度不是来源于消费市场的繁荣增长,或者消费者能力的提高,而是两位超头以“全网*价”的心智有效地虹吸了直播电商体系内所有消费者的注意力。

而且,由于淘宝直播、抖音电商、快手电商三家缠斗正在最白热化的阶段,考虑到大跃进一般的业绩目标,平台扶持甚至依赖超头主播,并不会太在意是否给这些主播分配了过多的资源。

所以,当薇娅、李佳琦、辛巴和罗永浩这直播界“四大天王”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暂时和长期停播时,行业里的*反应是,那其它人的机会是不是来了?是不是能够接手这些大佬的流量?

现在看来,行业红利并不是长期存在的,尤其在消费下行的当下,不太可能烘出单人超头主播,*的惊喜是以知识+助农+背景故事组合拳冲出来的东方甄选直播间。

在双头部不在的日子里,人们发现行业金字塔的顶端出现了真空,没有人能补位。因为超头缺位而消失的场观,成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今年 618 号称“史上最长的 618”,为期二十多天,和阿里轰轰烈烈的裁员行动几乎同步进行。即使长到几乎让人有点疲倦,据咨询机构  Syntun 的数据,包括阿里巴巴天猫商城、京东和拼多多在内的在线电子商务平台在今年618期间,共实现了 5826 亿元的销售额,与去年的 5785 亿元相比几乎持平。这意味着,传统电商大盘在今年 618 期间,几乎处于零增长状态。

不可否认的是,此前从平台到品牌,营销节点此前都越来越围绕两大主播直播间。这种节奏骤然打破,许多商家都面临营销着力点重新调整,甚至存货无法出清的难题。这种权重的变化需要让商家有适应的过程。

据天风证券统计,对比去年双 11,雅诗兰黛、兰蔻等国际美妆品牌给超头部直播间的折扣力度整体更大了。平台方普遍不愿意被超头部主播绑架,都在大力扶持商家店播。化妆品、家电等品类在 618 第二波促销偏弱,浙商证券互联网团队就分析称,这与整体消费习惯变化有关,亦与超头主播缺席第二波有关。

扶持品牌成效不够,淘宝直播继续出招。今年 9 月,淘宝直播首次披露了内容化的具体实施路径,改变了以往的纯卖货逻辑,宣布推出以成交和内容双指标的流量分配机制。也就是说,除了考核直播间的转化以外,淘宝还会考核直播间的时长和互动,希望引导主播产出内容质量更好的直播。

同时,淘宝还会加大流量的实时波动能力,也就是让观众看到更多实时同步的直播。在以前,淘宝的推荐逻辑更加注重一个直播间的历史表现,让强者更强,而现在属于流量再分配,让当下表现不错的直播间获得更多曝光机会。

但这只是日常耕耘,淘宝直播依然期待一个迅速拉升流量的新机会。所以,阿里巴巴淘宝直播事业群总经理程道放对《财新周刊》表示,淘宝直播“非常欢迎像东方甄选董宇辉一类的知识主播”,愿意提供百万级流量支持,以及组货、运营规划等帮助。

现在,东方甄选还没正式在淘宝上营业,老罗先响应号召了。直接“收买”成名主播,对于淘宝来说确实是一个省力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之前淘宝直播不做类似的事情呢?因为每次引入一种流量“炸弹”,都有威胁原本系统的交易逻辑的风险。

一名零食快消品牌的市场从业者告诉 20 社,他们担心的*个问题就是,“如果我按照这个价格、这个成本上了老罗的直播间,那到了李佳琦那儿,会不会被要求出一个更低的价格?”

如果有一天被迫二选一,这位从而有着还是会选择李佳琦。不管平台的流量规则怎么变,他们在李佳琦的直播间这一渠道销售的 ROI 一直是最高的。而交个朋友直播间的 ROI,除了没有李佳琦直播间高以外,还会面临坑产(指直播中的单个产品连接)波动极大的情况,存在颗粒无收的风险,“但是李佳琦啥都能卖”。

另外,他也认为网络流传的 20 万坑位费着实有点太贵,“像这种首秀,如果一些公司有业绩压力,或者急需冲一冲销量、快速提高认知度的话,他们是肯定会上的”。

左右互搏的淘宝生态

淘宝直播的位置向来有点尴尬。

在电商直播领域由淘宝一家独大的时候,淘宝直播是“内容化”战略好不容易开花结果的一个项目。淘宝直播曾获得阿里一号位的站台推荐。

“淘宝每天都有 700 多万的用户在淘宝上闲逛,但是不会做出任何的消费行为”,按照更早时候马云的这种说法,淘宝直播 2019 年在大众视野爆发时,它的*功劳就是,让这部分闲逛的人群能够去逛淘宝直播,在直播以及优惠促销的刺激下,更容易产生下单行为,从而提高了这部分流量的变现效率。

淘宝直播改变了淘宝平台上原本“人货场”的关系,从“人找货”到“货找人”。但这对成熟的平台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在阿里的 GMV 和广告收入逐年上升时,淘宝直播是财报中可圈可点的 ROI 优等生,是帮助淘宝触达下沉市场的意外之喜。

而当阿里的电商增长步伐放缓、停滞,淘宝直播和传统的货架广告某些时候成了左右互搏的关系。

比如,手淘黄金位置有天猫新品这一超级流量入口,但一众品牌已经将大主播为核心的“上新品-推爆品”公式运用地滚瓜烂熟,去李佳琦直播间挂个链接,比什么都省事。在一个品牌的营销预算给定的情况下,选谁,必定有所取舍。

这种新旧之争,不仅存在于平台内部,来自外部的争夺更是激烈。据星图数据最新的报告,在整个电商行业中,直播电商的占比从 2021 年的 14% 增长到 2022 年中的 21%,综合电商的份额则被挤压,从 83% 下降到 72%。

高举内容化旗帜的淘宝,不断修正在内容上的战略,对直播的重视只有加强,从未减轻。在2020 年,手淘进行了近几年来*的改版,类似小红书的“逛逛”成为首页栏目,直播入口更明显,流量分配机制更加内容化、视频化、个性化。

在淘宝直播双子星还未出现变故时,淘宝天猫的 618、双11购物节,已经越来越被平台的大主播占据中心位。大主播开始被造神。全网都在传阅李佳琦、薇娅的带货清单。

在平台提供给商家们的备战攻略里,一系列的种草、预热、预售在直播间里完成,大主播的直播间是很多品牌的转化漏斗的终端。

据开源证券数据,2021 年 3-10 月,薇娅和李佳琦两大主播带货销量占淘宝前十大主播的 70% 以上,3 月一度接近 90%。

寡头,是表征。淘宝直播真正的焦虑是,它如何去获取更大的流量盘子?如何去提高自己对于流量流向的把控、对大主播的把控?为此,淘宝直播做了独立的点淘 App,在手淘主页拿到更显眼的入口;力推商家自播,引入明星主播……

但直到失去双子星,寡头的病症被强行进行休克疗法给解决了,背后的焦虑“病因”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淘宝直播不够快。当平台整体的 DAU 增长乏力,而直播作为次一级入口,DAU 的天花板更低。

淘宝直播在某种程度上,被平台的各种营销打造成了一个漏斗。

此时,是新老逻辑的对垒。赛道上增长最快速的,变成了带着内容基因和更庞大流量杀进来的短视频平台。

据星图数据,截至今年 9 月,直播电商呈三分天下局面,抖音 GMV 份额为 40.5%,快手和点淘分别为 32% 和 27.5%。

今年初,戴珊领导下的阿里中国数字商业板块,调整了调整大淘宝架构,淘宝、天猫事业群融合成统一的平台机制,直播由道放负责,逛逛等内容生态由千城负责,都直接对戴珊汇报。

而今年淘宝直播前后发布了《2022 年直播激励计划》《超级新咖计划》《中国新主播大赛》《2022 回家直播计划》,淘宝直播盛典宣布支持2000 个账号成交翻倍、5000 个店播年度成交超 1000万,一系列动作的核心都指向了——要扶持中腰部主播。

但实践似乎更验证了淘宝和抖音直播生态的迥异,东方甄选可以一月爆红,而李佳琦、薇娅拱手让出的王座都无人能够登上。从短期的 KPI 考量,塌下来的天需要一个成熟的肩膀去顶。去招揽其他平台的头部主播是最快的方案。

但从长期来看,这治标不治本。淘宝直播曾经轰轰烈烈的明星直播,原本也自带流量和成熟的  MCN 加持,但对大盘而言只是一阵季风。

即使老罗进来了,原本的生态逻辑依然存在,依然难以被挑战。比起重塑流量格局,淘宝直播现在更像是在原来的砖墙上继续加建新的结构,但却不一定会稳固。淘宝直播的问题,不是自己能解决的,需要大淘宝整体的调整。

如果一直靠大主播带流量,“老罗”们就要不够用了。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这批外资大牌,败了,撤了

1025

80年代初,男青年谈婚论嫁,自行车、缝纫机、石英表的“三大件”最好齐全。几年之后,三大件变成了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

在“新三大件”里,最顶流的当属洋品牌。东芝、三星的电视机,三洋、日立的电冰箱,西门子、松下的洗衣机……

但在不知不觉中,这些著名外国品牌,却不再是消费者的优选。

从风光无限,到成为回忆,外资家电品牌,何以败走中国三大件舞台?

01

外资品牌的进驻,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标志。

1978年10月28日,日本茨木市,虽然下着细雨,但83岁高龄的松下幸之助却早早带领数百名工人,等候在工厂大门外。

随着几辆黑色轿车缓缓停下,邓小平的身影终于出现。

随后,在松下幸之助等人的引导下,邓小平走进了松下公司的茨木工厂参观。

在工厂展厅中,邓小平见到了当时松下最先进的双画面电视机、高速传真机、汉字编排装置、录像机、微波炉等产品。当冒着热气的烧麦从微波炉里端出时,邓小平竟然出乎意料地拿起,边吃边说“味道不错。”

多年后,松下幸之助对这一幕仍记忆犹新:“中国领导人对实现现代化的热情,谦虚而求实的态度,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令人感动。”

参观后,邓小平对松下幸之助说:“松下老先生,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深受感动的松下幸之助当即允诺:“愿意倾我所有,全力以赴相助。”

“中日友好,前程似锦”

次年6月,松下幸之助首次受邀访华,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知名国际企业家。在谈到电子工业的发展时,松下幸之助备受触动,提出一个宏大的计划:由松下公司牵头,联合日本电机、电子企业,共同助力中国的工业改革。

回国后的松下幸之助积极约见日本电子工业巨头、频繁接受媒体采访,不断介绍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然而,由于中日建交不久,日本电子工商界对当时的中国缺乏了解,加上企业间竞争激烈难以协调,松下幸之助的呼吁并未得到广泛响应。

1980年,松下幸之助再度访华,当面向邓小平致歉,同时提出:松下公司愿单独同中国开展合作,设立样板式合资企业以作表率。这成为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的源头。

两年后,松下幸之助病重卧床,他坚持叫来下属,询问起北京工厂的建设情况。当看到即将完工的工厂照片时,已极虚弱的松下先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1989年4月27日,松下幸之助去世。三个月后,北京的工厂正式建成投产,松下幸之助没能亲眼见证这家心心念念的工厂,幸而该工厂最终不负众望,在松下与中国的历史上,都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家工厂就是当时最大的中日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1989年正式投产后,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盈利,轰动整个业界,各国企业因此纷纷来华投资建厂。

成功的另一面,是中国人对外国家电品牌的热爱由此开始。优异的工艺、严格的品控、产品外观上的出色设计,使松下的彩电一上市,就收获了不菲的成绩。巅峰时期的松下,一度曾占据近20%的中国彩电市场份额。

受到松下的鼓舞,索尼、东芝、三洋纷纷跟进中国市场。紧接着,韩国的三星、LG等家电企业也相继进入中国。

随着外商投资管理条例的实施,外资家电品牌纷纷加大在华投资的力度,它们的中国区业务,一度都是集团下增长最快、盈利最多的部门。

彼时的中国家电行业,本土企业刚刚起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称外资品牌完成了对中国消费者的教育启蒙,并不为过。

因此,完成启蒙的外资家电品牌,自然会成为消费者的钟情之选。在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度过了黄金般的十年。

但这并不意味着好日子会一直过下去,一群志在挑战的对手,正在外国品牌看不到的地方,暗自咬牙。

02

1996年3月26日,在成都商场的柜台前,一个中年人身披红绸带,在人群中大声吆喝,叫卖电视机。

这个人,正是四川长虹的掌门人倪润峰。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长虹、TCL及康佳等一批本土家电企业,其实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制造能力,但是,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及品牌力不足,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而此时的彩电市场,又因为走私风潮的影响,正处于动荡中。

根据国家商业部门的统计,1995年通过外贸正常渠道进来的洋彩电只有54.9万台,可是,市场上实际的销售量为500万台。

当年秋季,政府宣布将在1996年4月1日把彩电的进口关税从35.9%降低到23%。跨国公司因此兴奋不已,日本松下因此放下狠话,“不惜30亿美元也要占据中国彩电市场的绝对份额”,并定下“打败一个企业,挤占一个行业”的目标。

外资家电企业当然有这样的信心,毕竟就连长虹公司的第一条彩色电视流水成产线都是从松下引进的,而外资家电企业们则掌握着大量核心技术。

在政策预期和现实背景下,国产彩电销售持续低迷。作为国产彩电的老大,长虹的库存彩电已经高达100万台,总值超过20亿元,到了“每个月建仓库都来不及堆放的地步”。

这让倪润峰感到寝食难安,几经思考,他想到了一个战术:降价,用价格优势,去拼掉对手的品牌优势。

当时,长虹与国际品牌的价格差并不太大,一台29英寸的进口彩电价格为1万元左右,长虹为8000多元,25英寸的进口彩电价格为6000多元,长虹为5000多元。倪润峰认为,要“拼掉”对手的品牌优势,国产彩电起码应该便宜30%,“这是一条决战线”。

但长虹当时的毛利率,大概是25%,一旦降价30%便无利可图。但倪润峰显然决心已定,他一方面严令公司内部靠管理挖潜,另一方面巧妙地进行了降价组合,降价幅度最大的那些彩电都是占库最多、多年滞销的产品。

一场惊魂动魄的价格之战,就此打响了。

在长虹彩电的宣传册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凡是国外产品有的功能,我们都有;凡是国外产品具备的品种,我们都具备;凡是国外产品提供的服务,我们都提供;但是在同等功能和同等质量下,我们的价格比国外低30%”。

三个月后,康佳彩电跟进降价,加入战团,TCL随后推出“拥抱春天”大让利活动,熊猫等企业也纷纷推出降价活动。这场价格大战波及全国61个大中城市的150家大型商场,让利幅度高达18%-30%。

经此一役,到1996年年底,中国的彩电行业发生了一场大洗牌,国内六十多家电视企业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本土品牌却上升到市场份额的71.1%,外资家电企业在中国彩电市场上,遭到了第一次重创。

然而仅仅是价格战,并不能真正替代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位置,比如,高端家电业务依然掌握在外资家电企业的手中。价格战能帮助本土家电企业赢得市场份额,却很难赢得高品质名声。

因此,以外资品牌为师,仍然是本土家电竞争的唯一出路。

正如长虹公司也是引进了松下电器公司的生产线,才因此拥有日后一战的资本,对外资家电企业核心技术的学习、合作,依然是中国家电企业的主要路径。

如今已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第一的美的,正是通过对东芝的学习逐步崛起。

1985年,美的空调设备厂正式成立,然而在其后几年的时间里,工厂却有个难题:无法解决空调的量产问题。

作为美的创始人,何享健虽然重视技术,但因为当时企业吸引力的限制,很难引进高技术人才加入美的。很长一段时间,美的一直依靠“挖国营企业墙角”、“偷偷干”的方式,大量使用“星期天工程师”、“夜晚技术员”来弥补技术不足。

这样的办法很难持续形成研发能力,1991年,美的打破了过去的做法,通过购买东芝注塑机、东芝空调模具,同时许以重金在全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凭借极强的学习能力,美的迅速设计、生产出一批做工精良的空调产品,终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以这一次交易为起点,梳理美的历史,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一条“东芝技术小道”。

1993年5月8日,在广州的中国大酒店,美的与东芝举行了第一次技术合作的签约仪式。在随后的宣传中,美的空调打出两款技术合作产品,很快在市场上获得良好的口碑。

1999年,美的为开辟第二战场,立项研发商用空调系统技术,然而,美的开发出来的一拖二的空调,却存在技术缺陷,无奈之下,只得再次求助于东芝。

东芝则派遣技术人员入驻美的,以项目总工程师的身份进行技术指导,该项目的成功,很快帮助美的开辟出业务新增长曲线,使得公司利润快速增长。

即便是到达2011年,美的已经处在与格力双雄争霸的年代,追随东芝的步伐,仍是美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那一年,如今的董事长方洪波在与东芝商定核心技术合作协议后,变频技术负责人李强将一块东芝的芯片摆在方洪波面前,告诉他——这是核心技术的芯片。

方洪波仔细研究了半天,表情变得十分严肃,同时告诉李强:“要学习日本的工匠精神,埋头专研,一年学不会两年,两年不行再三年,老火煲靓汤,彻底掌握核心技术。

这成为了美的著名“一晚一度电”空调技术的来源。

比起份额的丢失,在“老火煲靓汤”、“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后发者的咬牙追赶,才是最令领先者胆寒的事实。

03

在1998年到2008年的家电市场,本土品牌几乎都将外资品牌当成了最大的挑战对象,十年间,价格战连绵不断,技术追赶层出不穷。随着市场的扩大,本土品牌手中资本日益雄厚,已经足以在各个产品领域,向外资企业发起直接的竞争。

2009年7月10日,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青岛举办。大连东芝电视董事、总经理川上亲久在专访中突然蹦出一句话——东芝这一年,做得很辛苦。

川上亲久这句话,自有其背景,自上一年3月开始,东芝的数字电视一体机产品,其市场销售远未达到公司预期,即使这个预期,已经是企划本部一降再降的目标了。

压力之下,到了2009年11月,东芝再次降低了口风,川上亲久宣布,2010年,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外资电视品牌中,“东芝能保有20%的份额”。

言外之意,东芝已经无力与国产家电企业竞争,只能寄希望于一直掌握着的高端市场。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东芝,也不仅仅出现在电视领域。

早在2007年,冰箱行业里,外资品牌的整体市场占有率全面萎缩,松下、日立、LG、三星、夏普、三洋等外资品牌的市场销量占有率之和不到15%,销售额占有率之和低于19%。

而在五年后,国产家电品牌与外资家电品牌之间的博弈更加白热化,连许多家电观察者都惊讶地发现,那些过去被视为“土、差、低端”的本土品牌,正在一步步将外资家电品牌逼到墙角。

一直稳居全球电视霸主之位的三星,却在中国家电市场处境尴尬。2014年到2017年的四年间,三星电视在线上市场的销售额市占率为3.48%,同比下降1.49%,位列行业第10位;在线下市场的销售额市占率为8.7%,同比下降1.25%,位列行业第6位。

在洗衣机品类上,惠而浦在2018年10月线下市场的零售额份额仅有1.9%,位列TOP10末位。曾经被视为西门子拳头产品的冰箱,销售额市占率同比出现了1.29%的下滑。

销售额降低的背后,是外资家电品牌的相继亏损,这使得外资家电品牌眼中的那丝希望也即将消失。

十年前,东芝的大连工厂运营状况尚称良好,工人三班倒生产,待遇甚至可以和当地国企媲美。

但这已经是最后的荣光,很快,随着市场格局迅速恶化,工厂不得不一批批裁掉工人,排班也从三班倒变成两班倒。仅仅两年过后,东芝待遇已经对大连的年轻人不再具备吸引力。

市场上的节节败退只是冰山一角,在集团整体遭遇财报丑闻、电池召回事件等打击后,难以为继的东芝终于走上了变卖家产的道路。

2016年3月17日,美的宣布将通过收购获得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控股权,同年6月,美的以33.2亿元人民币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股份。

在与东芝洽谈收购的商务宴会上,已是美的董事长的方洪波,提起了往事:当年自己刚进公司,担任《美的报》编辑,他清楚地记得,美的与东芝第一次技术合作签约时,美的人的兴奋之情。

那时的东芝还是美的学习与合作的对象,转眼间宾主易位,物是人非。

但这并不是终局,2018年2月,东芝将东芝电视业务95%的股权出售给海信。至此,历经143年的国际级跨国公司,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同样的收购潮在各处上演,曾经蜂拥而至的外资家电品牌如今纷纷撤离中国。

2014年,成立于1994年3月22日的合肥三洋被惠而浦收购,并改名为惠而浦(中国)。

在当时的惠而浦看来,合肥三洋本来就是立足中国家电市场的领先企业,拥有完善的洗衣机、冰箱及微波炉产品系列及生产线。惠而浦收购合肥三洋属于取长补短,顺势而为。

可惜惠而浦同样高估了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能量,收购的业务,转眼变成了经营业绩上的包袱。2019年,惠而浦亏损3.23亿元,2020年亏损1.50亿元。

大潮之下,惠而浦也没有逃掉被收购的命运。2021年4月,格兰仕总裁梁昭贤宣布,对惠而浦进行收购,格兰仕从此成为继海尔、美的、格力、海信之后中国第五大综合性家电巨头。

在曾经的高端产品领域,外资家电企业的技术优势也在逐渐淡化。转型,成为了最后的共同选择。

与长虹、康佳等本土彩电厂商相比,索尼在传统家电上的技术优势,几近荡然无存,现如今只能在中国市场专注相机、耳机、游戏机等数码类产品。飞利浦则在出售家电业务后,加速向医疗健康服务商转型。2019年,其医疗保健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高达66%。

这种转型的代价,是退守自己当年培育的新增长曲线,卡住一些市场不大,但是尚未被突破的领域。外资品牌在家电市场上的溃败,使得当年经典的家电品牌,如今几乎无影无踪。

外资家电从顶峰逐渐滑落的过程,也是中国家电产业链开枝散叶,不断完善的过程。与之相对的,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信集团等本土企业的盈利能力,则持续提升。2021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净利润为234.55亿元,即便是遭受疫情冲击,仍然实现同比正增长6.53%。

短短三十多年间,外资家电品牌来去匆匆,从风光无限,转为一代人的回忆。这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一是千万不能忽视大消费市场下,替代者后发优势的效应,二是切勿陷入闭门造车的陷阱。

第一点,恐怕是一个永恒的轮回。新入者永远会趁竞争态势缓和,加大研发投入,扛起寡头的大旗,让跨时代的终端产品引领产业链创新。

而对于第二点,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人类最大宗的工业品之一,从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冰箱彩电,到上游科研、技术转化、制造工艺的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突破性的革命,想在所有环节保持技术领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

中国市场的优势,在于人口基数撑起的消费规模,这造就了本土家电品牌的成功,但也是所有人都可以分享的红利。

外资家电品牌,有过极高的历史站位,俯瞰过、引领过、辉煌过,也衰落过,对于中国现在的家电品牌,它具有较强的样本价值。只有正视历史,愿意引以为戒,才有基业常青的可能。

以此而论,中国的家电巨头,依然要无止境地创新奋斗。

华宇登录_「善柔科技」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辰峰资本独家投资

1024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0日消息,专注于新能源和显示领域中高端材料创新研发的「善柔科技」获得了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辰峰资本独家投资。这也是该公司继新余润通天使轮融资和梅花创投Pre-A轮融资后再次获得资本青睐。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公司在新能源和显示领域透明导电材料以及光学薄膜的研发、生产及推广。

善柔科技成立于2017年5月,位于深圳,在安徽落地20亩量产生产基地,是一家以透明导电材料为核心,专注于为新能源及显示领域提供最可靠的导电材料、光学薄膜及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核心技术来源于清华大学,是国内最早具有透明导电材料自主研发和改进能力及核心专利的企业。公司拥有一流的技术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管理体系,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坚持中国智造。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8/499504.shtml

华宇开户_芯片产业的2024年

1022

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2019年,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加持下,人们对于2022年充满了无限期盼,那时候的人们应该不会想到,美好的2022年会变成恐慌的“20饿饿年”。显然,当前的我们处在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除了不断反复的疫情,贸易冲突、全球变暖、数字化转型以及战争的阴影,都让未来充斥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2024年会变成怎么样,我们无法预测,但是不管人类社会的未来如何“神秘莫测”,科技却依旧在按部就班的发展。2024年,在这个摩尔定律被提出的第59年,全球芯片产业又将呈现怎样的局面?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摩尔定律能否“枯木逢春”?全球是否依旧在“芯荒”?

纳米的终结,埃米的开始?

对于芯片产业来说,最受关注的当属未来先进制程应该如何发展,是向着埃米时代迈进,还是会有一匹黑马半路杀出,如同光刻机的“湿刻法”一样,扭转关键局面。当然是否会有黑马杀出,笔者没有预知能力,故而无法告知,不过可以说一说2024年芯片产业以及行业巨头们在先进制程领域可能的进展。

先说芯片产业整体的情况,到了202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或许正在为进入埃米时代马不停蹄得研发相关材料、设备。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去年公布的未来十年技术蓝图可以看到,他们预测2025年后,晶体管微缩化进入埃米尺度,2025年A14、2027年为A10、2029年为A7(注意,这里的A代表的是Ångstrom,1纳米等于10埃米)。

换句话说,2025年后先进制程将进入埃米时代,那么2024年或许就会成为芯片工艺制程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年,在那一年,纳米时代也许即将迈入终结,而那时候的巨头们是否早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ASML

无论先进制程如何发展,光刻机总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一环。埃米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光刻机也要升级下一代的高NA(数值孔径)标准,现在的0.33 NA已无法满足,0.55 NA才是3nm之后的工艺必备的条件。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2024年ASML两款0.55NA 光刻机都有望实现交付。根据ASML的路线图,用于工艺研发的TWINSCAN EXE:5000在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出货,每小时可生产185片晶圆。而用于量产的第二代High-NA光刻机TWINSCAN EXE:5200则会在2024年底出货,每小时可生产超过220片晶圆。

图片来源:ASML

与前最先进的0.33NA平台相比,下一代EUV 0.55 NA平台具有更高数值孔径的新型光学设计,允许将芯片缩小1.7倍,分辨率从13nm升级到8nm,可以更快更好地曝光更复杂的集成电路图案,同时密度增加2.9倍,全面支持3nm以下乃至埃米级工艺节点。

英特尔

笔者这里先聊英特尔,一方面,上述提到的ASML最新款光刻机,英特尔是新一代NA 0.55首台光刻机的用户;另一方面,去年7月,英特尔在公布了最新的制程工艺和封装技术路线图的同时,明确表示,计划于2024年发布“20A”工艺,正式进入埃米时代。

当时消息显示,英特尔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发布采用RibbonFET全新晶体架构的英特尔20A,2025 年则会量产采用PowerVia技术的 18A 工艺。不过,近期英特尔提前了第二代“埃”节点的时间,预计2024 年下半年就可以开始制造英特尔 18A节点。

据英特尔称,18A 开发进展顺利,研发业务现在处于或领先于所有开发里程碑,有信心在 2024 年底而不是 2025 年开始制造基于工艺节点的产品按照最初的计划。

这意味着,在2024年一年时间中,英特尔将发布Intel 20A和Intel 18A两款先进工艺。此外,英特尔还表示,2024年的Intel 3工艺节点将正式超越台积电,成为晶圆代工技术最好的公司。

可以说,英特尔在先进制程方面雄心勃勃,2024年或许也将成为其重回半导体龙头宝座的关键一年。

台积电

在先进半导体工艺上,台积电目前是无可争议的老大,虽然此前传出其在3nm工艺良率方面存在困难,但是从最新消息来看,台积电决定如期在2022年推动3纳米芯片量产。

3nm成功量产后,目光自然将聚焦在2nm上。在2020年的时候,媒体大多报道台积电2nm预计2023中下旬试产,2024年就能步入量产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2nm的量产时间也开始变得“飘忽不定”,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哲家在去年10月回答有关台积电2nm工艺的问题时曾表示,他仍然有信心该公司的 2nm 制程将于 2025 年进入量产。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

总的来说,无论台积电的2nm是2024年还是2025年量产,可以肯定的是,在2024年的时候离量产应该只差“临门一脚”了。

三星

三星是目前唯一一家可以和台积电在先进工艺上一教高下的企业。根据三星此前的计划,3nm工艺分为两个版本,其中3GAE(低功耗版)将在2022年年初投入量产,3GAP(高性能版)则会在2023年年初批量生产。而2nm工艺,三星高管曾表示会在2025年量产。

不过从近期的消息来看,三星3nm制程的进展并不顺利,前有相关专利缺乏,后有制造技术泄密。外媒semianalysis在去年6月表示,尽管三星围绕3nm节点进行了大量营销和炒作,但它看起来越来越严峻,因为对于商业代工合作伙伴来说,3nm节点现在看起来像是推迟到 2024年。

从目前来看,2024年,三星是迎来3nm的量产,还是2nm的试产还是未知数。

晶圆厂“遍地开花”

近两年芯片短缺之苦,想必已无需多言,相机离谱般的涨价,笔记本漫长的交期,新能源汽车的减产等都与缺芯息息相关。为了尽快走出产能不足窘境,全球半导体产业都卯足了劲,纷纷加入扩产行业。

根据Ajit Manocha的统计,在2020年到2024年间,总计将有25座8英寸与60座12英寸晶圆厂建成,投入晶圆制造。换句话说,到了2024年,全球将新增85座新建晶圆厂。笔者在此统计了将在2022年-2024年期间投片、量产的晶圆代工厂。

2022年-2024年间投片、量产的晶圆厂/产线

粗略统计,2022年-2024年期间将有12座晶圆厂,1条台积电南京新产线投片、量产。从工艺制程方面来看,成熟制程的晶圆厂最多,有8座,其中又属28nm制程的晶圆厂数量最多;5nm及以下的晶圆厂有5座。

从地区上来看,亚洲地区以成熟工艺为主,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此外台积电在日本也有一座新建晶圆厂。台积电熊本晶圆厂涉及的工艺制程较多,从刚开始宣布的22/28nm,到后续增加了12/16nm FinFET 工艺技术。而先进工艺则集中在美国,除了台积电Fab 20 晶圆厂在中国台湾竹科宝山外,其余4座都位于美国。

美国这几年对芯片制造产业的心思属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了缓解半导体制造焦虑,美国正式通过了52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并积极邀请企业在美建厂,除了表格中提到的外,格芯在去年7月宣布将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纽约州马耳他市附近建造第二家工厂。德州仪器也曾宣布计划于202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北部谢尔曼开始建造新的12英寸半导体晶圆制造厂,并有可能建设多达四个晶圆制造厂。

从企业来看,台积电的数量最多,有4座新建晶圆厂以及南京的新建产线,其中Fab20工厂将分为4期厂房逐步动工,前2期厂房预估会在2023年下半年完工并展开装机作业,2024年下半年可望进入量产阶段,2nm工艺4期厂房全部完工量产要到2025~2026年,总月产能将逾10万片规模;

中芯国际其次,有3座新建的晶圆厂,都为成熟制程,虽然上海晶圆厂未公布投片时间,但是从开工时间来看(2022年初上海临港项目已破土动工),在2024年之前投片概率很大,所以笔者将其列入其中;

英特尔则有2座,其在德国马德堡新建的两个新工厂预计2023年上半年开工,2027年量产,所以笔者并未统计进去;三星、联电、力积电各一座,其中三星在美国的工厂虽然是5nm制程,但此前也有消息传出,三星规划要在2026年将3nm GAA制程引入美国厂,打造全美国最先进的晶圆厂,虽然是否会引入3nm制程还未确定,但有英特尔两座2nm工厂在,“打造全美国最先进的晶圆厂”这个愿望应该是无法实现了。

供不应求or供过于求?

从2020年“缺芯风波”来袭,业界对于芯荒何时能解就做出了很多的猜想,在去年年底,半导体行业观察曾在一文中,整理了产业链上企业对于缺芯的看法,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大部分企业认为芯片危机持续到2022年。但到了2022年,反复的疫情、俄乌战争的阴影、地震、晶圆厂污染等各种意料之外的天灾人祸,以及不断拉长的交付周期,让这场芯片危机看起来“遥遥无期”。

那么,到了2024年,全球的芯片产业又将呈现怎么样的局面?是持续供不应求,还是在晶圆厂陆续扩建后,开始供过于求?芯片价格又会不会在此影响下开始大幅降价?

其实从去年巨头们疯狂砸钱扩建开始,人们对产能过剩的担忧就未曾停止过。而近期绿到发光的半导体股票以及接连不断地上市当日就破发的半导体新股,更是让人不禁怀疑,芯片产业是否即将入冬。

ICinsights预测,半导体世界持续强劲的销售增长可能会在 2024 年碰壁。2024 年将是市场的下一个周期性低迷期,2025-2026 年将恢复增长。此外,其还表示,半导体领域已经出现裂痕,随着新工厂的上线,28nm 制造节点明年可能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

从上文的图表中也可以看出,厂商们在成熟制程方面资本支出较大,扩产较多,以台积电为例,台积电在成熟制程领域的资本支出高达 20% 或约 90 亿美元。随着亚洲产量增加,芯片短缺将在 2022 年略有缓解,成熟制程的芯片供应将大幅增加,但高端芯片将依旧短缺。

大众汽车CFO Arno Antlitz 近日在接受德国日报 Boersen-Zeitung采访时表示,半导体芯片供应虽然瓶颈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开始缓解,明年产量将恢复到 2019 年的水平,但这不足以满足对芯片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结构性供应不足可能要到 2024 年才会自行解决。

由此可见,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到2024年,大部分芯片供应应该已恢复正常,但是先进制程领域的芯片或许仍然供不应求。至于会不会引起芯片价格大幅下降,第三方调研机构Knometa 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球晶圆产能报告》则预测,尽管近期半导体晶圆工厂在大幅提升产能,并可能在2024年导致一部分半导体产品降价,但不会导致整个市场的大幅降价产生。

图片来源:Knometa Research

写在最后

未来的世界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是我们当下唯一可以确定的。谁也无法保证,2024年是芯片产业的“春天”还是“冬天”,面对越来越多的黑天鹅事件,唯有拥抱长期主义,以不变应万变,才是这个多变时代的生存指南。

而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或许如何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才是关键。SIA曾分析,如果中国大陆在未来三年保持 30% 的复合年增长率,并假设其他国家/地区的产业增长率保持不变,到 2024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年收入可能达到 1160 亿美元,超过 17.4 % 的全球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和韩国。但显然,在美国不断加大的芯片制裁力度下,中国大陆半导体企业身上的担子也将愈发沉重。

华宇注册开户_00后兼职大学生:靠爱好赚钱,走出校园前已月入10万

1021

你是在什么时候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

一些00后们把这个时间提前到了大学。当职场社畜还在为薪资焦虑的时候,一些身在象牙塔的大学生却靠着超出同龄人的技能加身,实现了小小的财富自由。

去年8月,#00后大二学妹拍段子月入70万#冲上微博热搜,阅读达到4.6亿,大家发现,现在的年轻人考虑赚钱的时间越来越早,赚钱的思路也越来越灵了。

摄影、写作、化妆甚至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口才表达,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某个致富点子的起源。相似之处是,在消费升级和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多样商业模式下,他们找到了借力点,并行动了起来。

去年年底,在一场关于“未来10年你所在领域最具突破性或最有意思的变化?”的探讨中,科幻作家、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向后浪研究所提到一个她的判断:“在教育方面,未来学生还是会正常上学、高考,只不过有些人在高考之前,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了。有人可能12岁的时候就在网上学习如何去做动画师,16 岁就开始在一个顶级动画公司实习了。然后他还是正常上高中、参加高考,但报考学校的方向就更明确了,会更贴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去学习。”

确实,年轻人已经开始这么干了。

后浪研究所找到了4位靠爱好赚到第一桶金的大学生,他们讲了讲各自在大学期间的生财之道。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足够敏锐和清醒。

当“谈恋爱不如搞钱”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日常调侃,他们的故事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独有的,灵活的头脑和对于财富的巨大渴望。

“做短视频月入10万,

但我知道那是不稳定的”

6.7,美妆博主,

大四将毕业,月入10w-12w

我觉得我赶上了好时候,我的前两条视频,随便发发日常就爆了。

视频讲的是“作为大学生,双十一时在学校大买特买,结果因为疫情隔离在家,无化妆品无生活费,拮据度日”,没想到浏览量蹭蹭就上去了,当时我特别惊喜,这条视频在抖音有将近17万点赞,4万多条评论,难道这就是流量吗?看来是引起大家共鸣了。

很快就有公司问我要不要做直播,是在家里播不用去公司,那时候是20年7月疫情在家,我想着反正也没事,就开始在平台上直播。

当时的直播类型就是和观众聊天,靠礼物拿钱,每天播四个小时,一个月要播20天,其实还挺辛苦的,每个月几乎就是公司的保底薪酬,2000-3000左右。播了两个月,我感觉做直播真是没什么意思,就想把重心再放到短视频上,我自己本身就对化妆这些东西很感兴趣,就走了美妆这个赛道。

我的视频内容几乎都是有关“美妆、宿舍好物推荐”的,在找选题的时候我会想“粉丝对什么东西好奇、他们需要什么、想看什么”,然后在各种购物平台搜罗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果用着不错就会在视频里去推荐。

我清楚自己的粉丝群体大多是我的同龄人,就努力把“亲民、贴近生活”这个标签打好。

6.7在视频中介绍产品

当我接到自己的第一条广告时,当时特别开心,想着自己的流量终于可以变现了。那时候我也不懂推广的行情,就索性说随便给吧,产品商就给了我50块钱。当时的想法就是“有人来找我做广告给我产品我就已经很感激了,其他的无所谓”。

我的大部分视频时长会控制在1-2分钟,可能看上去拍拍剪剪就完成了,但实际上从确定选题、构思视频、后期修正再到发布是一个很耗费心力的过程,要考虑这个视频怎么去拍才能让人想看,怎么说话才能让大家喜欢。

有人说博主是“自由职业”,做了才知道“自由职业”根本没有“自由”。

我的生活中一直都是有工作的,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会想“拍条视频怎么样”,即使是在刷短视频,可能别人会把这个当作消遣放松,但我看视频会想“这条视频为什么会火,我能不能拍”这种类似的问题,就很像一种职业带来的习惯,而不是刻意养成的思维。

目前短视频的变现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个是直播带货,第二个是短视频的广告植入,第三个是线下探店拿佣金。我的变现方式主要还是依靠短视频的广告植入,目前我的粉丝量是40万,单推的广告报价在2.8万左右,合集会在6000-9800,目前我的月收入会在10万-12万左右。

从2020年到现在,我做博主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两年了,累计了300多条视频作品。回顾已经过去的时间,我好像没有所谓的低谷和重创。看看自己现在赚的钱,再看看正常上班工作赚的钱,我怎么可能会觉得累呢?

我觉得日常的辛苦都是应该的,和品牌方合作也是一样,甲方出了那么多钱,我甚至觉得他们提什么内容要求都算不过分。

对于视频的播放量、点赞、评论这些东西,之前的自己会每发一条视频之后一直刷新看,但现在我基本不会怎么管了,毕竟平台的限流和大众的喜好我是无法去改变的。做短视频后,我慢慢变得比从前更自信,来找我互动的粉丝更多了,自己的化妆技术也进步了不少。在大众的注视下,人在各个方面的进步都会很快。

与其重视自己付出了多少,不如在乎自己得到了什么。

短视频让我实现了基本的财富自由,可能从前买一个东西会货比三家思来想去,现在就是“想买的就可以买”。不过我到现在还是没有碰奢侈品,因为我一直都觉得依靠广告赚的钱是不稳定的,可能现在花完了以后就没有了。所以说能攒着还是要攒着,消费的自由也是有局限的,要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

我目前大四在读,毕业之后我会选择继续做短视频,这是一条我认为很合适自己,并且确定可以坚持下去的路。短视频是风口,这个是大家的共识,错过了怪可惜的。

我也在考虑,如果有一天账号做不下去了该怎么办,我大概会选择去做幕后,或者是开个公司来带像我一样的大学生,感觉一群姐妹一起聊美妆做视频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

“边玩边赚钱,从高中到大学,

我经历了剧本杀行业的内卷”

李蜥蜴,剧本杀DM,

大二武术专业在读,月入3k

17岁的时候,我就和两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剧本杀店。

那是2018年,我还在读高中,当时《明星大侦探》挺火的,一部分人被带起来玩线下剧本杀,我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凑了10万块钱,在天津找了一个门店做起了剧本杀。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觉得这算是个机会,年轻也不怕试错。

我的情况可能和普通高中生不太一样,我是体育特长生,自己在外面住又不想跟家里要钱,就想着可以自己做个什么生意。那时候我一边要兼顾训练、比赛,一边要顾着店里的事情,而且当时我是未成年,办事情还是有些麻烦,后来上了大学,我们几个的想法有点分歧,就把店关了。

现在在北京,我找了一个地方继续做剧本杀DM(Dungeon Master的缩写,在剧本杀里充当“主持人”的角色)。

店里的氛围特别好,有车我就会带一带(“车”是指剧本杀游戏组建的队伍,与“组局”类似),没课的时候也会到店里去和大家一起玩。比如要扮演一下NPC,大家会集思广益一帮人一起上,如果剧情需要说方言,我们还会提前练一练。

现在我每周去三四天,工作强度也不是很高,学校和店里的事情可以兼顾得过来。一个月到手3000块左右,还是挺好的,在生活上是够用的。

我觉得做这个职业最需要的还是耐心,自己知道问题的答案,但又不能直接说出来,要慢慢等这个人去猜,还要把握整场剧本进行的节奏。

推一个本通常要花费四个小时的时间,有的要更长,让我一动不动在椅子上坐四个小时都很难受,何况又需要跟着玩家的思路进行引导、调动,老板会要求我们有70%以上的跟车率(跟车指DM伴随玩家推进剧情),这个过程又费体力又费脑力。

做DM就像是一个服务者,我的任务就是帮助玩家去提升游戏体验,不能光顾着把剧本的流程走完,我作为一个组织者更重要的是要照顾到玩游戏的人,他们玩得开心才是好的,毕竟大家都是花钱买体验。

客人和你接触得越多,越容易去评价你的好坏,时间长了客人会对你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有时候也会引起一些误会,比如他们正在推本,而我在旁边看手机,客人以为我在摸鱼偷懒,但其实我在看复盘做功课,别人有意见我也是无从辩解。

之前我跟店长有讨论过,是否要考虑深入一下这个行业,可以去做发行或者剧本作者。最近我也的确开始着手写一些本子,是恐怖题材相关的,虽然我有点怵恐怖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写恐怖还是挺有意思的。

一个剧本从诞生到实际开玩,剧本杀的作者至少先要写出人均七八千字的阅读体量,比如一个六人剧本,至少要把这六个人的故事写下来,再加上整体的故事框架与线索,加起来大概要有四五万字的基础文稿。

在正式售卖之前,作者要把自己的剧本想办法测试一遍,之后就可以把剧本委托给发行人员,让发行帮助去处理后期的售卖问题,其中会包含美工、营销等工作,如果有机会的话发行也会把剧本推到线上和展会,让剧本杀店商家去进行挑选。

虽然我现在依然在上学,但我从事剧本杀相关的职业已经有四五年了,能感受到这个行业在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变化。

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卷。以前大家公认的几百块钱一个本子,可能有一个人出来说我家剧本特别便宜,就带着其他家一起把这个价格“卷”起来,剧本的内容也是,越来越多的“花活”会加入到剧本杀体验中,不仅是当场要演得好,还得做好客人的“情感售后”,比如发一条短信,送一封信等等这种加深沉浸感的服务,对于客人来说肯定是内容“卷”起来最好了。

剧本杀毕竟只是发展了几年,“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会赚到钱,但整体市场都不是特别的稳定,这个行业也还在发展中,是时候需要一个官方的政策去监管这个市场,至于今后会走向哪里,越做越开还是原地踏步,这需要我们去观望一段时间。

我想等以后工作稳定有机会了,可能还是会选择开一家剧本杀店。

“写网文获得经济独立,

想让读者爽就不能一味追求文学梦想”

爱喝牛奶的猕猴桃,

网文小说作者,大二计算机专业在读,月入2k-8k

键盘敲敲打打,文字就有了生命。我不说话,只是让小说里的人物独白,或放下屠刀,或举起长剑……身未动,脑中的世界却已呼风唤雨。

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写网文小说了。当时我看完了作者江南的所有书籍,并试着学习和模仿。

我写的小说类型大概有两类,一种是玄幻,类似《斗破苍穹》那种,第二种是娱乐小说,主角是明星的娱乐圈文。

其实我的读者很少,但依然能达到基本的经济独立,我觉得“写网文”算是目前为止一个上升渠道还没有那么难的赚钱方式,而且写作是一种可以成就终生的技能。

小说平台计算分账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是分成、保底、买断这三种。分成就是收益按比例分配;保底是网站看好你的书,愿意提前给你支付一些费用,如果后期的收益超过了原先支付的费用,那额外的收入网站也会额外分你一半;买断很简单,你的书籍版权完全归平台所有,后续再没有其他的收入。很多小说作者和平台打官司也是因为“买断”,小说本身及IP衍生的相关收益远远超过了当时平台出的价钱,就会导致这些经济纠纷。

高考之后的暑假,我靠写网文的收入基本可以达到月入2000-3000。现在大二在读,我的月收入会在2000-8000这个区间浮动,因为我现在水平不高,主要是堆量。

作为一个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我的课业并不轻松,每天三到四个小时的写作,虽然给我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但也让我几乎失去了娱乐消遣的时间,可能宿舍里别人在打王者,我却要在电脑前码字。学习、写小说、娱乐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我到现在也没有掌握得很好。

有时候我会自我怀疑,我到底能不能写好小说。好像只差那无形的一步,就把我和“月入过万”隔开了,这个也是目前让我非常苦恼的地方。

写网文并不适合追求文学梦想,在网文环境里,读者没有耐心去看一些深刻的东西,这并不怪他们,因为他们本来就只是想要汽水,我们又怎么能以中药更健康为名来强卖给他们呢?

读者想要的很简单:就是爽感。

怎么才能让读者爽,而不是只爽一下就不看了?我用三四年的写作经验总结出了三点:期待感、满足感和节奏。

打个比方,小说的故事主线就像一根胡萝卜,最开始我要让读者看到我抛出的胡萝卜,读者感兴趣了,想得到我的胡萝卜,这就是引出期待感;而我把手中的胡萝卜给到了读者,这就符合了读者看文的满足感。与此同时要让大家去认同这根胡萝卜,认同故事,读者才会共情继续读下去。

但我不能直接把这根胡萝卜给读者。直接给?他们就会失去接下来的兴趣。一直不给?他们会有疲倦感。所以要适当“勾引”,让读者尝到一点胡萝卜的味道,让他们知道,这根胡萝卜是好吃的,这样子他们才会继续看下去,这就是写文的节奏。

最近比较火的是历史文小说。在我看来它火的主要原因不是大家喜欢年代感和历史感,而是因为“历史和年代”是广大读者都有的共同认知。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唐太宗很厉害,但如果我们的主角穿越到了唐朝,并且帮助唐太宗完成了一些历史上的小遗憾,读者就会通过主角的成就感来获得愉悦,这就恰好在读者的爽点上。历史小说和年代小说有这样题材上的优势,就是作者不再需要费尽心思地去创建一个世界。

坚持写了五六年的网文,我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变化。从前只是单纯享受写小说的过程,但现在不得不去考虑一些现实问题,我毕业之后该怎么办,该去做什么?

我会把写小说始终当成自己的副业坚持下去,但不会只做这一件事,我至少要有一份主职工作来确保自己未来的生活水平。

网文市场很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也越来越浮躁,比如某个小说网站的书,基本写到三四十万字后,就会交给枪手。很多已经成名的作者的新书已经不太能跟得上现在的市场了,“大神”尚且在啃老本,又何况是我。而且,如果自己真的全职写文的话,就会越来越脱离生活的本质,写作的素材也会少,这对写作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从玩摄影到成立摄影工作室,

花钱的时间都用来赚钱”

周崇明,约拍摄影师,

大三美术专业在读,月入5k-10k

我的第一台相机是索尼的6400,是一个半画幅微单。

之前我就特别喜欢拍照,在网上看很多人用单反和胶片机拍的照片特别好看,但感觉手机总是差了点儿意思,就想着自己也拿相机去实践一下。去年年初我在网上花了600块钱报了一个摄影课,家里也支持我拍照,帮助我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

本来我想去拍一些自然风光,但因为我在郑州,是内陆城市,根本也没有什么风光可以让我拍,就会拍拍日常和人物,那段时间还是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

我以前当过模特,也认识了一些摄影师,大概在去年九月份,他们开始带着我一块拍照,这种实操比线上课程给我带来的收获要更多,拍照这种东西要自己去感受才行,实践才能出真知嘛。

我会在小红书、抖音上po出一些我的作品,一些同城的人看到我的照片还不错,就会主动来私信找我约拍。我以前根本不知道怎么跟这些陌生的模特沟通,慢慢“磨”出来了之后我会去调动模特的情绪,我会去抓拍动态的他们,不要生硬地摆拍动作,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作品积累得越多,来找我拍照的人自然也慢慢多了起来,每次收费会根据服装、人数做一些调整,单套服装单人599,每加一套服装会多收400元,拍的人数增加,价钱也会涨一些。大概从去年年底开始,我的收入每个月有5000-10000元,也就没有再问家里要生活费了,也算是一种小小独立。

如今的确是富余了很多,其实之前的我还挺舍得花钱的,想买什么东西就买了,开始靠自己双手赚钱之后我反而更乐意攒钱,而且花销也会比之前少一些,“花钱”的时间都用来“赚钱”了,有时候忙得根本没有机会和朋友出去玩,自然也就省下了一笔。

不过也遇到过一些让人无语的客人。在我刚做摄影的时候有三个人来找我拍照,当时收费也比较便宜,三个人只收了600元。拍完修好图后,其中一个人说不满意要退款,照片都拍完了,我只能把精修的钱退给他们,协商失败后他们找人在网上“挂我”,说到底还是想“白嫖”。当时的确很多人来骂,后来我也发了澄清帖,退了200块钱想赶紧息事宁人,但这时候三个人中的另外两个人不乐意了,觉得我只赔偿了一个人不公平,我也很苦恼。这种客人不多但还是存在,也让我认识到社会的复杂。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不容易。在摄影之前,我做过电视台的实习生,每天到点上下班打卡真的很没意思,身边同学会去给小孩代课,但我一想就头疼。我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以前还挺喜欢画画的,但自从我接触了摄影就再也不想画了,重心也从美术转移到了摄影上。选择一份职业,最大的前提就是自己得接受,不能觉得难熬和痛苦,不然还不如不做。

今年的二月份我选择成立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当时正好有一个亲戚的房子闲置了,是毛坯房不太好租,就把它便宜租给我了,140平三室一厅,每个月不到两千块钱。

从装修到布置,所有东西都要自己来弄。装修房子是一件特别繁琐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每天要拿二三十个快递。布置摄影景观不能像家里一样四面墙壁都贴一模一样的壁纸,但每一个房间的风格又不能差很多,每个物件的摆放也要去想,怎么弄才会拍出来更好看一些。

现在工作室的风格有蓝白居家、日系、少女、法式、复古、浴缸、生日、钢琴等等,还配了专门的化妆台和灯具。装修到三月底刚刚结束,前后一共花了两三万,不过当时没有管父母要,除了花自己的积蓄之外,还有个朋友过来投资了我一些,之后的摄影棚收益会给他分红。

我在开封上学,但工作室在郑州,有时候周末有人找我拍照,我会早上坐高铁过去拍,晚上再回去,确实会有一点麻烦,但我觉得这种程度自己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我收获的东西要大于我所付出的。

拍过很多类型的照片,未来我还想尝试一下“领证跟拍”,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一对新人从踏入民政局、签下双方姓名定下终身,到背对红墙露出结婚照专属笑容,最后刻下钢印成为合法夫妻的过程。

华宇登录_2022亿邦未来零售大会用户增长峰会成功举办

1020

日前,主题为“反内卷”的2022亿邦未来零售大会用户增长峰会在广州成功举办。本届峰会由亿邦动力主办,大会齐聚500余位头部电商平台、品牌、服务商创始人及核心高管,共同探寻细分竞争时代下的增长答案,共襄用户增长的底层洞见与实践经验。

峰会开场,亿邦动力总编辑贾昆发表题为《不在内卷中爆发,就在内卷中灭亡 》的演讲。他指出:“什么叫做‘内卷’?‘内卷’就是你的付出和收益不成比例,你的努力都在‘通货膨胀’。”贾昆借由每日优鲜、苹果、东方甄选三个企业案例,指出尽管今天企业经营如此艰难,也不应该拘泥于现金和利润等数字,不要让整个市场丧失创新的勇气。

亿邦动力总裁、马蹄社发起人贾鹏雷认为,经历20年大发展,电商荣升“卷王*”。在电商成为卷王的过程中,电商行业也产生了无数神话,这也导致行业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心理:暴富心态首当其冲,红利心态贯穿始终。“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会发现新的市场仍在产生,新的技术仍在出现,新的需求、新的价值往往伴随着危机和低谷而涌现。”贾鹏雷指出,反内卷不等于躺平,躺平是放弃,我们的“反内卷”指的是你有很多方法理解内卷、对抗内卷、找到创新之路。

2022年的确是品牌增长面临重重挑战的一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零售消费企业尚处于低位获利区,过度精细化、过度创新、过度竞争带来行业“内卷”愈发严重。在反内卷的征途中,中国企业和品牌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口,而用户增长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力量。

01

廓清增长本质:

技术突破、内力修炼、产品*

作为全球用户增长的代表,麒盛科技CEO黄小卫在峰会现场发表了题为《用科技反内卷,智能床全球隐形冠军的中国之路》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在社会越来越内卷,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睡一个好觉成为刚需。在此背景下,麒盛科技旗下舒福德希望重新定义睡眠。舒福德的“新睡眠”概念,包括三点:*是要有技术突破,要以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为基础;第二是必须要能够非常容易地让用户体验到;第三是在体验之后要有获得感。

“线上红利消失、线下渠道短兵相接、手握爆品也不知道明天何去何从”,飞书高科技行业总经理 付雪冬在《效率引擎,消费品牌增长的新杠杆》演讲中表示,在极度内卷的市场中,企业更需要修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比别人跑得快,要比别人更有战斗力,要保持自己的创新能力。

他认为修炼企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高效、同频、创新”三个关键词,而飞书就是一个通过管理和理念承载“知行合一”的系统,通过将所有的管理理念沉淀,让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能够实现信息高效穿透,能够“上下同出一孔”,解决很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峰会现场,酣客君丰酒业创始人王为发表了题为《如何创造下一个“茅台”》的演讲。他指出,怎么创造下一个“茅台”?靠的是互联网信仰,而不是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信仰?我总结为16个字:认知盈余、价值范式、扭曲力场、大核生存。”,王为表示酣客创造认知盈余靠的是封测+盲品+*品质;通过“新喝法+新生活方式”让认知盈余变成价值范式;而形成扭曲力场关键是“新事业+好生意”;最终以“新圈层+新产业”实现大核生存。

02

打造增长曲线:

高价值人群运营、精准场景创新、数字化基建

针对企业如何提升用户生命周期,跨越用户增长曲线,菜鸟驿站数智商业总经理苏道发表了题为《在愉悦的场景中实现高质量用户增长》的演讲。“为什么会有低效率的重复竞争,因为没有更多的新技术驱动,因为没有更多新场景的演化。”苏道表示,投放反内卷首先要提高投入的确定性,不让上帝掷骰子,要主动寻找更加贴近交易的场,同时要以目标人群为依据做投放,采取物以类聚的策略,将解决同类问题的产品汇聚在一起。他还指出,愉悦的媒介环境将是广告效果的倍增器。

为了实现增长,越来越多的品牌投入数字化转型、搭建数字化中台,而当数字化成为新基建,品牌增长的下一极是什么?腾讯智慧零售垂直行业生态总监、云选联盟负责人翟昆的答案是,未来的路径一定是做公域私域结合,一定是从消费者出发、理解消费者行为,再来做品牌、做生意。私域2.0的本质是品牌和渠道,公域和私域,线上及线下的联营。在私域2.0增长上,腾讯云选联盟将助力商家聚拢流量、扩大会员池。

据了解,腾讯生态体系商家的私域系统五花八门,规格、系统很难统一,过去一年,腾讯云选联盟花了很长时间打通了各个SaaS平台和各个主流头部小程序,可以提供标准化的商品中台接口,把商品信息录入到商品中台,进而分发给下游。

在《公私域联营 以创新驱动品牌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中,京东零售云SaaS事业部副总裁郑楠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品牌方数字化转型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迭代过程。在帮助企业做用户数字化经营上,京东零售云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比如在与用户建立联系时,“情感响应模型”显示这一过程首先品牌需要发声,让用户拥有感知,继而两者相互了解、产生关联;而当用户变成会员后,应设计会员权益形态的分类,同时应关注积分的获取与消耗。除此之外,郑楠也提出品牌方在做用户数字化经营时,也需制定明确的会员运营目标、产品目标。

在高价值会员运营上,有赞K100系统规划负责人 喜柚表示,对于一个品牌方来说,20%的高价值会员能够产生80%的销售。如何帮助品牌方运营好高价值人群?喜柚认为内容能力是核心,同时要考核单客的价值度(用户重复购买率、单个用户生命价值周期的总价值),还有用户推荐率(老用户带新用户的能力)。

对于怎样做好会员体系,有赞提出了三步走策略:*步,搭建整个品牌经营力;第二步,提升触点阵地建设能力。触点阵地包括公众号、会员中心、社群、企业微信等;第三步,要有中后台协同支持能力。

在企业增长拐点、品牌精准人群服务、直播电商发展等方面,撬动企业战略咨询联席总裁陈继、Babycare首席品牌官Iris、交个朋友创始人黄贺分别发表了题为《以拐点,破内卷》、《3年增长10倍,Babycare如何实现和用户的双向奔赴?》、《交个朋友的新方法论》的主题演讲。

围绕爆火的预制菜赛道的用户增长,亿邦动力马蹄社负责人张伟与叮叮懒人菜合伙人林郑焕Marc,本味鲜物创始人肖欣,张珍记品牌联合创始人兼CEO徐旭,维小饭创始合伙人高海燕就预制菜爆火背后的疯狂与理性展开圆桌讨论。

03

争夺用户心智:

差异化、共创、打造用户品牌

露营赛道一年跑出2万家企业,极度内卷下BLACKDOG黑狗如何在百亿露营品类中脱颖而出。峰会现场,BLACKDOG创始人孙乙超指出,干产品要像渣男,注重个人魅力,与其一样不如找到差异化;干用户要像舔狗,用户走到哪,企业就走到哪。前者的核心在于各取所需,后者则是天道酬勤。他认为以不卷应万卷的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立有利的定位,BLACKDOG黑狗打造的是三个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风格差异化。

如何提升用户服务体验,作为一家服务零售行业会员运营的AI智能语音先进组织,一知智能CEO陈哲干带来了《让流量慢下来——AI语音倒逼会员体系重构》的精彩分享。陈哲干指出,大家都在不停地追逐流量红利,寻找流量的洼地,而忽略了DTC和会员运营。他认为好的内容、好的交互体验、长期会员运营关系是取得越来越快信息平权的流量玩法。

同时他表示不能忽略“人”的因素,操盘手和老板的同频是会员模型验证的关键,操盘手要做到“小步快跑,快速试错、快速调优,取得阶段性的会员运营成果”。

在品牌共创上,摄氏零度创始人陈宇发表了题为《以内容为始,让爆品长红》的演讲。他指出,如今很多品牌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希望找到有效的广告稳住线下代理商;二是希望在控制预算的前提下做更多的线上;三是短时间内打造爆款。

怎样在短时间内满足客户某个产品的流量和销售渠道需求?摄氏零度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做提高客户ROI的布局。通过客户的品牌以及产品的调性做原创视频,将TVC变成DVC,ROI可以从0.5提升到1,成本缩减十分之一左右。第二,吸引更多购买人群的进店UV。摄氏零度承诺进店UV,会通过站外一切的方法把所有流量导到客户的产品和店铺中。第三,打造天猫和抖音的爆款,从研发到供应链卖点与用户共创,最终产生落地和销售的有效方法。

连续在天猫、抖音等平台保持花胶品类销量*的官栈创始人兼CEO张宇发表了题为《滋补科技创新,致力打造用户品牌》的演讲。他指出,滋补品类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亚健康场景,并且渗透到主流消费场景中。官栈是一个滋补科技公司,2019年至今开创了花胶品类的细分*,使用的方法是通过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应用+数字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价值,致力于打造用户品牌。

在圆桌环节,新锐创投机构泥藕资本创始合伙人 汪小康与每日的菌创始人兼CEO杨敏,老金磨方董事长 金子博,minayo联合创始人陶然,鲨纹科技Sharklet COO靳璐菲等深度交流了从爆品到出圈,细分类目冠军的破局方法论。

通过重磅嘉宾们一整天的密集观点输出,与会企业家、行业从业者对“反内卷”下的用户增长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知。正如亿邦动力总裁、马蹄社发起人贾鹏雷说的那样,“订单可能会随着红利、流量的变化而漂移,但是用户是永远值得你关注的”,长于用户的品牌,抗风险能力都非常强,用户决定了品牌的生死,消费生生不息,品牌一往无前。

华宇开户_华经信息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动平衡资本投资

1020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9日消息,华经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经信息”)近日正式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动平衡资本独家投资,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高端人才团队的扩张和运营业务的渗透布局。

华经信息成立于2016年,主要面向半导体、面板、光伏等泛半导体行业,围绕CIMS/MES软件系统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咨询、开发以及实施等服务,主要客户包括华虹宏力、惠科微电子、京东方科技、SCREEN株式会社、博世(中国)、日立等国内外标杆厂商。公司先后通过双软认证、ISO9001认证审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公司核心团队出自日本电气NEC,由多位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经验丰富,过去20年参与了国内多个半导体里程碑项目,如华虹NEC项目(国内第一条8吋线)的搭建。公司半导体CIM/MES系统也成功应用于国内6吋、8吋、12吋产线,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通过本次融资,华经信息将利用多年的行业经验及技术基础,继续优化完善泛半导体领域CIM/MES系统,并逐步发力与之相关的设备及自动化领域,形成泛半导体领域的软硬件一体化产品矩阵,为客户赋能。

动平衡资本TMT团队投资总监刘加威表示:华经主营的CIM系统特指半导体领域的工业软件,由MES、EAP、YMS等数种子系统组成,是半导体制造环节的“EDA”,具有极高的产品准入门槛。目前国内市场基本被IBM和应用材料所垄断,本土仅少量几家公司参与。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热潮的兴起,本土CIM厂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具备真正技术实力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华经作为NEC本土化团队,具备完整的主系统和子模块矩阵,并成功实施到6吋至12吋产线,加上团队多年产线和设备经验,可构建从软件、硬件到现场实施的全方位CIM解决方案。随着本次资本的加注,华经会持续对产品进行优化和完善,保持产品的竞争性,以数据驱动价值,以软件成就智造。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1731.shtml

华宇平台登陆_量子位「MEET 2023智能未来大会」启动,邀你共论智能产业穿越周期之道

1018

2022,智能技术创新的商业落地征途之中,挑战比预想中来得更加猛烈。

外有国际风云波诡云谲,内部更为严苛的破局之战业已擂响战鼓。

行业之中,无论是科技巨擘还是新兴势力,都被叩问着同一个话题:

在新事物螺旋上升的周期里,如何突出重围,逆流而上?

令人惊喜的是,站在2022最后的100天里回头望去,披荆斩棘而来的组织们,早已用实践,标注出一条愈加清晰的路径。

自底层硬件至上层应用,就在这波涛迭起的一年里:

有人沉淀技术,从AI芯片到通用GPU不断传出新进展。

有人矢志创新,在AI+产业、AI for Science等领域中树立一个又一个新标杆。

……

事实上,就在这2022里,硬科技的终局价值,反而在逆风之中更得彰显。

而现在,也是时候对穿越周期的经验,进行阶段性总结,以更盛之战意,继续迎接下一阶段的山风。

因此,量子位决定启动MEET2023智能未来大会,以「以终为始,生生不息」为主题,承袭“MEET”系列年度行业观察的视角,探讨行业破局之道。

在过去的三年里,“MEET”系列已经成为*影响力的年度智能商业峰会之一。数十位真正的行业*在此登台,其中包括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清华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这样的行业先驱,倪光南院士、谭建荣院士等学术领路人,百度、华为、腾讯、京东、美团、浪潮等在内的行业领军企业,以及旷视科技、商汤科技、小冰等知名AI公司。

往届MEET大会嘉宾

正是这些*有代表性企业的高管们精彩呈现的演讲,让MEET大会每年吸引了近千名现场观众以及数百万行业从业者的热烈讨论,而MEET大会也已经成为智能科技行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去年MEET大会回顾:李开复张亚勤重磅对谈,*AI大咖齐聚共话未来,200万网友在线围观|MEET2022智能未来大会

大会嘉宾

今年,我们同样计划邀请智能科技产业、科研、投资领域真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头部企业的直接负责人,共同探讨智慧交通、生物信息、芯片突破、产业智能化、AI for Science等等相关话题。具体嘉宾信息我们将陆续公布,敬请大家关注。

大会主题:以终为始,生生不息

我们正在身处的时代,定义早已明确:硬科技创新,产学研转换,全新的幂集增长周期。一场数字化、智能化的机器革命,正在发生,加速落地。

但站在2022关口,历经实践检验,对于时代级变革的求解,过程之中有新注脚、新答案:

以终为始,生生不息。

以终为始,代表着可以产品化形式倒推发展。以终为始,意味着坚定驱动技术创新进入深水区。以终为始,体现着对*场景的成竹在胸,然后逢山开路,落地成金。 

生生不息,则是新事物螺旋式前进中的路径和信念。常态化的现实挑战,需要生生不息。波云诡谲的全球风云,需要生生不息。业务和组织的千磨万击还坚韧,需要生生不息

2023将至,时代级技术创新的求解征途还在继续,但2022已经给出回答: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以终为始,生生不息。

人工智能年度评选

在沉淀经验、展望明天的同时,对于2022年那些逆风而上的故事,我们也要为其写下注脚。

这是量子位人工智能年度评选的第5年,在2018-2021年期间,我们见证着行业中大量老将新星的开拓创新。

今年,量子位2022人工智能年度评选从企业、人物、产品/解决方案三大维度设立了5类奖项,具体如下。

1、企业榜

§ 2022年度人工智能领航企业TOP50

§ 2022年度人工智能*价值创业公司TOP20

2、人物榜

§ 2022年度人工智能领军人物TOP50

3、产品榜

§ 2022年度人工智能*产品TOP10

§ 2022年度人工智能*解决方案TOP10

奖项榜单也将在本届MEET大会上正式公布,评选标准详见:2022人工智能年度评选开启!三大类别5大奖项,寻找*影响力的行业领军者

https://mp.weixin.qq.com/s/hfB2bfo0zGjuDYmXA15A4A

年度前沿趋势报告发布

AI for Science成为人工智能应用新领域,新型计算架构突破原芯片架构设计,隐私计算在数据时代有了新的意义,AIGC以AI画作、数字人等形式逐渐走向前台... 新的一年,哪些前沿科技将有可能改写未来社会?

量子位智库将基于对科技领域领域的长期观察,并结合落地现状、潜在价值等因素,提名2023年将释放巨大潜力的代表前沿科技趋势,并对各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会议设置

时间:2022年12月地点:北京参会方式:报名通道即将开启,请关注量子位公众号后续通告

华宇开户_南京建邺区第二支产业投资基金备案落地,20亿元

1018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11日消息,近日,由建邺区人民政府、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共同发起设立的建邺区第二支产业投资基金——“南京建邺建鑫立邺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下简称“建鑫立邺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备案设立。

这也标志着,建鑫立邺基金已正式具备对外投资条件,并已陆续对接高瓴资本、GGV纪源资本等一批知名机构。

建鑫立邺基金认缴规模20亿元,采用“政府+银行+基金”的模式设立,由建信信托旗下全资控股的私募股权平台建信(北京)投资及建邺高投集团共同出资,由建信(北京)投资及金鱼嘴创投共同管理。作为建邺区第二支政府主导产业投资基金,建鑫立邺基金将重点支持金融科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健康、智能制造、碳中和等领域的优质子基金和项目。

近年来,建邺区在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运作上已颇具经验。第一支产业投资基金——南京市建邺区东南高新产业发展基金于2019年设立,已与华泰紫金、源码资本、五源资本、招商局创投、毅达资本、红点中国、三正健康等一批知名机构合作组建了18只基金,带动子基金落地规模近200亿元,资本放大近10倍。

截至2022年6月,合作子基金已对外投资项目超过200个,投资金额近80亿元;返投南京项目33个,返投金额约11.6亿元;返投至建邺项目6个,包括仙途智能、绿米联创、云快充、耀宇视芯、企名科技、好特卖等优质项目,返投金额3.54亿元。

据统计,投资项目中已诞生5家上市企业、18家独角兽企业、22家瞪羚企业、2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1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运作管理机制,吸引了国内外多家优秀基金管理人接洽合作,为实现基金集聚效应提供有利抓手,在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培育产业链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

建邺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第一支产业投资基金收官之际,建鑫立邺基金的设立非常及时,该基金将借助国有银行与基金管理公司在资金、产业、投资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与专业优势,将新金融实践探索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为建邺本土科创项目实现金融资本高效嫁接提供新途径,提供持续赋能的资本后盾,为“小巨人”“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金融赋能的杠杆效应和乘数效应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