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1121
双11之后,李佳琦的助播们有了专属直播间——“所有女生”。
11月12日晚,李佳琦直播间与所有女生直播间进行连麦,宣布所有女生直播间正式“出道”。所有女生直播间由原“李佳琦Austin”直播间的主播旺旺、庆子等人担任主播,直播涵盖美妆、食品、快消、母婴、服饰等常见品类。
李佳琦更是在直播间喊话所有女生,“多多关注‘所有女生’直播间”。根据李佳琦的描述,所有女生直播间的初心是拓宽直播间品类、延长直播间营业时长。
为了给直播间造势,所有女生直播间开播首日,并未进行常规带货直播,而是一口气送出40多件0.01元的秒杀福利。截至20日,所有女生直播间粉丝数超160万。在预热连线直播后,正式直播的4场中,每场约5个小时,场均观看在500万左右。
首播爆火后,场观逐渐下滑
作为一个冷启动项目,在李佳琦引流加秒杀福利加持下,所有女生直播间首战数据不错,当晚直播间仅开播1小时42分钟,累计场观近759万。
而在随后的几天里,所有女生直播间准时每晚开播,场观却逐渐下滑,从13日的502万、14日的481万、15日的465万,跌到16日的423万,再到18、19日的200多万。即便每晚直播间中仍会时不时放出0.01元秒杀福利,但仍挡住不场观的下滑。
而同类型的“蜜蜂惊喜社”和“香菇来了”直播间在双11之后场观则稳定在800万和500万左右。
“12日首播超700万的观看基本都是从李佳琦直播间引流过来的,其实是虚高的,场观有所下降也正常。”某MCN机构负责人表示。
李佳琦助播们在新直播间组团出道似乎在所有人预料之中,且早有迹可循。
双11期间,李佳琦有意缩短直播时长,将开播前两小时的预热和下播后的返场交给助播,增加助播们的曝光度。11月4日,助播团队更是撑起了一场长达6小时的全品类直播,当晚直播间上线82个链接,观看量超过1000万。
据了解,18日之前,所有女生直播时间为下午6点至晚上12点,在李佳琦休假期间,接替黄金档的直播时间。在18日之后,所有女生直播间直播时间改到每天中午12点到晚上7点直播,李佳琦直播时间则恢复晚7点到12点。
派代猜测,作为李佳琦直播间孵化的“小号”,所有女生直播间任务之一即是填补李佳琦休息期间的空缺,抢占日播时间段的流量。
此前,薇娅退居幕后,其继任者“蜜蜂惊喜社”孵化的“蜜蜂心愿社”和“蜜蜂欢乐社”分别覆盖上午和下午的直播时间段;同时,淘宝直播回放显示,雪梨继任者“香菇来了”在近期10场直播中,有9场是在中午12点左右开播的。
独立于李佳琦直播间
据了解,所有女生直播间是由美腕旗下子公司“成新团(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孵化的一个全新全品类日播直播间。天眼查数据显示,成新团(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11月3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美腕董事长戚振波,由美腕(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目前,所有女生直播间的直播预告是在“李佳琦Austin”公众号及所有女生会员服务中心小程序进行的,两者共用一个私域流量池。
对于所有女生直播间和李佳琦直播间的关系,美腕此前回应,所有女生直播间与美腕旗下的“李佳琦Austin”直播间相互独立,美腕为直播间配置了完整的招商、运营、合规团队。
据观察,所有女生直播间上架产品与李佳琦直播间基本重合,且直播中提及,优惠力度与李佳琦直播间一致。不过,所有女生直播间产品上架数量、客单价都不及李佳琦直播间。
从带货成绩来看,由于不少产品都是李佳琦直播间的常客,也是粉丝熟悉的品牌。因此,产品带货销量较为可观,部分产品销量过万,纸巾、零食等产品销量能达到10万+、甚至20万+。例如舒洁湿厕纸在13日晚直播间销量超20万;红谷林小石子饼在13日晚直播间销量超10万;无穷鹌鹑蛋在15日晚直播间销量超8万。
也有部分产品显示售罄状态,例如梦妆口红、力士沐浴露、ubras无尺码文胸、来伊份等,但这类产品销量基本在10万以下,多数销量在万数左右,也有刚过千的产品。
不少女生在观看直播时,会刷屏许愿自己想要的产品。旺旺和庆子也在直播时表示,会根据所有女生的需求上架产品,“日用卫生巾、漱口水、染发泡沫,看到大家的反馈和需求了,过两天会陆续给大家上。”
在提及所有女生直播间与李佳琦直播间产品差异化时,旺旺在直播间表示,“我们可以上些小类目给大家,比如说棉棒等”。庆子在直播时透露,新直播间的选品品类将会更宽,选品的价格门槛会有所降低。
从招商、选品、质检到运营,美腕在李佳琦身上积累的相对成熟的直播经验可以应用于所有女生直播间,帮其快速拓展和强化新品类,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培养全新的受众群体。
另外,李佳琦IP也能帮所有女生直播间做信任背书,粉丝对李佳琦的信任有望直接转移到所有女生直播间。
MCN搭建矩阵号成趋势?
今年618期间,李佳琦一度停播。而在此后的三个月中,失去李佳琦的美腕,没有其他主播能承接住他的流量,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网传李佳琦每断播一天,美腕的损失都是千万级别的。
这也让美腕及业内人士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头部主播这一单一渠道,打造第二梯队主播,减少对旗下单一达人的过度依赖才是分散和规避风险的重中之重。
美腕推出所有女生直播间,一方面可以围绕粉丝做更加精细化运营、拓宽带货品类,另一方面,也可以弱化李佳琦IP属性,打造主播矩阵。
除美腕外,其他头部MCN机构也纷纷走上了打造主播矩阵之路。
以罗永浩IP为主的“交个朋友”,孵化出了“交个朋友运动户外”“交个朋友生活家居”“交个朋友美妆护肤”等多个垂类直播间;薇娅所属MCN谦寻除了签约达人直播间外,也孵化“蜜蜂惊喜社”等多个垂类直播间;东方甄选也在爆火后,搭建了“东方甄选之图书”“东方甄选美丽生活”等垂类矩阵号。
而辛巴在“燕窝事件”后,开始“收徒”签约主播,目前,辛选直播除了辛巴外,旗下还有蛋蛋、时大漂亮、猫妹妹等快手大主播。比起其他几家头部机构的机构IP加主播模式,辛巴采取的收徒、徒弟开设直播间带货的模式,更加依赖主播个人IP,带货能力更强,但是抗风险能相对较弱。
当下,比起孵化头部主播,MCN更倾向于孵化机构品牌矩阵账号,脱离头部主播下,机构直播间更具稳定性,也更容易保持持续健康地发展。
1120
SHEIN,依旧神秘。
公关团队不接采访,创始人不现“庐山真面目”,合作伙伴鲜少露面,甚至品牌大热之时,才知是快时尚跨境电商巨头。
就是这么一家“不合众”的企业,偏又能嗅到一些“同行”气息,如“服装界拼多多”、“中国版ZARA”……
然后成为业内增长速度最快的未来之星。
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SHEIN估值可能将高达1000亿美元,与坐拥20亿用户、手握抖音和TikTok的字节跳动,马斯克的Space X比肩,有望跻身全球独角兽排行前三名。
横扫千军万马,狭义的市场概念中,SHEIN没有敌人。
另一个角度看,SHEIN似乎也不把竞对当敌人,反如司马懿所说“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
01 模仿与赶超
11月6日,有市场消息称,今年SHEIN营收有望达到240亿美元,GMV将增长50%,达到300亿美元。
一组可供对比的数据是,2021年,全球*服装零售商西班牙Inditex时尚集团(ZARA母公司),营收为277亿美元。
将彼此距离拉近至一步之遥的SHEIN,仅成立10年,而巨头已有59年历史。
关键在于行业的“不可能三角”问题:如何在库存灵活的同时做到高性价比,还极快上新。
之前在三角之间取得*平衡的是ZARA,于是它成为了快时尚的缔造者。
数据显示,ZARA的库存周转周期平均不到30天,远远短于普通服装企业的50天-60天,甚至90天-100天;畅销款的价格常年保持在35.9美元-40美元这样一个较低的水平。
各家纷纷模仿,最终参透ZARA秘密的,是来自东方的SHEIN,它将ZARA的模式复制到线上,通过关键的小单快反方式,一步步逼近这家巨头,直至站在同一擂台上。
“5美元一套运动内衣,8美元一条牛仔短裤,10美元的连衣裙和套头毛衣,还有50美元的加长加厚羽绒服……就算是把计价单位全部换算成人民币,SHEIN的价格也很便宜。”SHEIN借鉴国内电商黑马拼多多,将实惠、便宜、性价比高等关键词焊成自己的标签。
据悉,SHEIN平台上的60多万种产品,价格带位于5美元-25美元,平均单价仅为7.9美元,处于ZARA、H&M的低价格带。
上新速度方面,以快时尚行业从设计到产品到家的周期来看,SHEIN只需要7天-14天,往常ZARA大约需要21天-33天。
据招商证券相关研究,2019年ZARA日均上新为80款,年均上新为2.5万款;SHEIN则分别为600款、20万款。2022年至今,SHEIN的日均上新,更是飙升到6000款。
借助“供应商”这一核心竞争优势,SHEIN不断冲击着“不可能三角”。
据晚点Late Post此前消息,SHEIN至今已在距离番禺总部两小时车程的区域内,发展了300多家核心服装厂供应商,全部供应商则超过2000家。
业内人士曾称,“国内大概三分之一的服装产能都给了SHEIN。”另据广州市发改委披露的相关文件显示,SHEIN还计划投资150亿元,建设“希音湾区供应链总部项目”。
对于“不可能三角”的库存一角,依托数据与算法,SHEIN还被贴上了“抖音式电商”的标签,存货周转率高于行业低存货周转率水平。
2019年,SHEIN的存货周转率达到4.62次,超过行业龙头Inditex的4.2次及迅销(优衣库母公司)的2.7次,也超过中国纺织服装的平均库存管理水平(1.85次)。
于是,SHEIN以行业难以想象的速度快速成长。
据SHEIN公众号披露,2017年-2020年公司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80%;2020年实现收入98亿美元,同比增长达300%;2021年销售收入约为157亿美元,同比增长60%。
▲SHEIN与另两大快时尚品牌在美国市场销售额变化。
从这一角度来看,SHEIN从“竞对”ZARA中学习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对前辈的代际超越,反过来助其在业内几无对手。
02 对手来了?
当然了,跨境电商这片蓝海,觊觎者源源不断。
“海外双十一”、“黑五”等购物节云集的11月,SHEIN被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反超,失去了霸榜美国App Store的地位。
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Temu在美国市场推出仅两周就一跃成为*的安卓购物应用APP,成功超过亚马逊和沃尔玛。一个多月后,Temu在App Store免费购物应用榜单中已经*。
据媒体报道,上线一月有余,Temu日均GMV突破了150万美元,入驻商家数量近 3万个,SKU在30万-40万个,涵盖了24个一级类目。
11月9日,据晚点Late Post发文称,Temu正筹备在加拿大开站。
在北美跨境电商战场,SHEIN将与拼多多狭路相逢。
后者携强悍的补贴政策,来势汹汹。
折扣上,新用户可获三张七折券,每一张券最多可减20美元,老顾客不定时获满20减10的优惠;物流上,1月25日前无条件免费配送到家;时长上,超过14天将免费把货品送给顾客;退货上,90天内免费退货;推广上,拉新五人,将得到20美元的报酬。
值得注意的是,据真故研究室消息,与SHEIN年贸易额达数千万元的广东服装工厂陆老板(化名),在9月1日之前,也受邀成了美版拼多多Temu的供货商。
在Temu之前,很多跨境电商也多有向陆老板伸出橄榄枝,其中不少是以SHEIN为师,不过SHEIN从未明令禁止其与这些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只有Temu的出现令SHEIN感受到了紧张。
陆老板透露,SHEIN对供应商的要求是,可以和任何一个跨境电商平台合作,但不可以和拼多多合作,“据说已经有不少企业被罚了10万、20万。”为了避免被SHEIN处罚,他重新注册了一家公司与Temu合作。
曾经的学习对象,杀近了身,面对海外低价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SHEIN不得不破。
尽管以女装起家,在SHEIN官网页面上,女装已经不再是主推品类,而是衍生出美妆、家居、宠物等相关产品线。在生产模式上,与服装生产基本相似,贴牌为主。
目前,SHEIN已布局的品牌包括年轻快时尚ROMWE、高端服装MOTF、欧美快时尚EMERYROSE、韩系服装DAZY、运动时尚Glowmode、内衣品牌Luvlette、彩妆品牌SHEGLAM、鞋履品牌Cuccoo、宠物品牌PETSIN等。
丰富品类、孵化品牌之外,据晚点Late Post消息,SHEIN正在巴西试点平台模式,商家直接在SHEIN上开店,自行负责运营、物流。
一位在巴西经商多年的人士表示,目前SHEIN已经开始招募巴西本土供应商和平台入驻商家,品类包括女装、男装、大码时装、时尚配饰、鞋类、电子产品和家居装饰品。
对此,有分析认为,在“服装界拼多多”的基础上,SHEIN试图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海外版淘宝”。
此外,10月17日,SHEIN在美国推出在线二手转售平台SHEIN Exchange,允许客户交易来自SHEIN的二手服饰。
方方面面指向了一个主题——SHEIN正在积极捍卫市场地位,方式之一是不断探索拓宽边界,边界内外的各个潜力玩家则成为了它学习的养分。
11月13日,SHEIN在日本集中开设了两家线下门店,分别在大阪、东京。其中,大阪快闪店位于心斋桥商业区最为黄金的地段,各种消费品牌必争之地。
店内可以试穿,但只能线上购买、无法当场立刻买到,尽管如此,开业当天,超4000名顾客排队3小时进店,隔日这个数字增加到了6000名。
颇具戏剧性的是,这里曾是优衣库的代表性门店之一,但疫情后,优衣库悄无声息地关闭了店面。新入驻的是,自2020年以来,在线用户数量暴增、估值达千亿美元的SHEIN,首次从线上走到了线下。
看起来,尽管环境生变,手握强大供应链体系的SHEIN依旧胸有成竹。
有一个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据拼多多2022年Q2财报,拼多多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额达到1194亿元,资金实力雄厚。
而根据资本面最新的表现,SHEIN的估值已缩水30%,对于它的模式能否支撑起其庞大的估值也多有争议;另一方面,SHEIN的IPO进程扑朔迷离,至今未能在公开市场获得资金支持。
至少从短时间来看,SHEIN*的对手,可能是它自己。
1120
通过进一步收缩外部持股,腾讯正在舍弃打磨了六年之久的体外循环“半条命”。
11月16日,腾讯发布截至9月30日的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腾讯的营收和利润原地踏步,仍未进入新的增长轨道。
上季度,腾讯总营收达140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三大收入来源中,涵盖游戏和社交的增值服务板块下滑3%;网络广告下滑5%;只有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增长4%。
利润方面,腾讯第二季度实现毛利润62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1%;经营利润和净利润均下滑3%。但与今年上半年盈利腰斩相比,第三季度的盈利表现改善明显,毛利润环比增长7%,经营利润增长72%,净利润增长102%。
毛利润环比增速不到两位数百分比,经营利润和净利润却实现大幅跃升,主要源于腾讯通过出售Sea等被投公司股权获得的收益。
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腾讯录得其他收益净额209亿元,主要来自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项目,其中包括处置东南亚互联网巨头Sea股权的413亿元收益。而在第二季度,腾讯的其他收益净额只有44亿元。
受此影响,腾讯连续多个季度的利润下滑颓势得到遏止。今年第二季度,腾讯净利润同比增速为-56%,调整后净利润为-17%;到了第三季度,上述数字分别为1%和2%,回归去年同期水平。
被腾讯战略放弃的不只是Sea。腾讯在发布财报的同时,宣布将以实物方式向股东派发自己持有的美团股份,股东每持有10股腾讯股票可获得1股美团B类普通股。
此次派息前,腾讯持有美团约17%股份;本次派发股票占美团股本的15.48%,总价值接近1600亿港元。派息完成后,腾讯在美团的持股比例将下降至1.56%,美团将不再作为腾讯联营公司列账。
同时,美团发布公告称,腾讯总裁刘炽平已经辞任非执行董事,立即生效;并表示两家公司将维持互惠共赢的商业合作关系,包括延续现有的战略合作协议。
与腾讯保持密切合作,对于美团至关重要。今年8月有传言称,腾讯计划出售美团股票;虽然很快被辟谣,仍导致美团一度蒸发千亿市值。如今靴子变相落地,美团股价预计将在短期内承受不小压力。
除了美团,腾讯阵营的另一员大将京东也遭遇腾讯减持。去年12月,腾讯宣布向股东派发京东股份,持股比例从17%降至2.3%。同时,刘炽平卸任京东董事。
通过减持京东、Sea和美团,腾讯正在主动疏远与各领域小巨头的距离。
借助股权关联和业务配合,腾讯曾与这些公司长期结盟,马化腾当年“拿出半条命来开放”的愿景得以落地;但如今时过境迁,当年替腾讯征伐四方的诸侯们不仅形成财务拖累,也让腾讯在互联互通和反垄断的时代走向面前,背负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股权着手进行剥离,也就成为腾讯的必然选择。
但从最新财报来看,腾讯仍然没有给出另一个问题的答案:解盟之后,往何处去?
A
腾讯变相减持美团等公司,最直接的好处是立竿见影地改善财务业绩。
以美团为例,此前它一直作为联营公司出现在腾讯财报中;由于自身长期亏损,美团给腾讯的盈利表现造成了一定拖累。今年第二季度,腾讯分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亏损45亿元;第三季度仍有37亿元。
腾讯通过分派股票曲线减持后,美团不再作为联营公司列账,而是作为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腾讯因第三方计入的亏损有望得到压缩,在自身盈利能力受限的不利局面下,算得上雪中送炭。
更靓丽的季度财报,有助于腾讯股价回暖,并减轻回购压力。
2022年以来,腾讯累计回购76笔股票;仅在第三季度,腾讯就为此耗费了133亿港元,间接导致季度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减少245亿元至1602亿元。倘若腾讯股价回升,公司回购压力就会相对小一些,从而减慢现金流出速度。
不过,即便不是为了美化报表、提振股价,腾讯也到了和小巨头们陆续“分手”的十字路口。
此次派发美团股票,腾讯在声明中表示,此举符合公司及股东利益;并进一步解释道,腾讯的策略是投资那些处于发展阶段的公司,支持并分享后者的增长;当被投公司的财务实力、行业地位和投资回报已经达到稳健水平时,腾讯就会择机退出。
在去年底和今年初相继减持京东和Sea时,腾讯也做出了类似表态。但从三家公司的发展状况来看,“稳健”也暗含着不那么光鲜的潜台词:要么增长变慢,要么长期亏损。
今年第二季度,美团净亏损11.2亿元,同比收窄67%;但营收仅增长16%,是疫情以来增速*的一个季度。京东营收同比增长5.4%,净利润44亿元,但此前连续三个季度录得净亏损。Sea营收同比增长29%,净亏损却从去年同期的4.3亿美元猛增至9.3亿美元。
不算理想的业绩,叠加中概股整体低迷,让三家公司的股价均遭遇重挫。与52周高点相比,美团和京东一度跌去2/3,Sea在*迷时更是跌掉了近90%。
这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这些公司的亏损折射到腾讯业绩中,让后者季度报表的bottom line雪上加霜;自身市值一路下滑,又让腾讯的长期投资收益大幅缩水。
美团们的增长和盈利难题早已有之,绝非一日之寒。而腾讯此前之所以容忍这一情况,在于需要依仗他们四处打仗;但如今,各条赛道硝烟散尽、格局已定,监管体系也愈发完善,互联网不闻枪炮声久矣,腾讯自然没必要继续重仓。
更何况,中国互联网早已过了巨头啸聚山林、画地为牢的蛮荒时代,破除壁垒、消除垄断才是长期发展方向。大公司都在竭力缩小边界,而腾讯、阿里等头部玩家首当其冲,必须主动收回延展过长的触角。
过去一两年,腾讯的对外投资笔数显著减少,同时不断退出大大小小的被投企业。但从美团、京东等千亿体量的企业抽身,才算得上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本分举动。
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底,腾讯所投资联营公司的公允价值为9828亿元;到了2022年*季度,锐减为6060亿元,第三季度再降到3018亿元。考虑到腾讯投资光谱中仍有拼多多、B站等重量级选手,这一数字仍有可能大幅收缩。
B
从美团、京东和Sea相继推出,腾讯藏起当年的“良弓”,减轻了历史负担。但从第三季度财报来看,腾讯并未显露突破以往增长范式的迹象,仍沿着降本增效的老路踟蹰前行。
早在今年3月的2021财年业绩电话会上,马化腾就表示“正在积极适应新环境,降本增效,聚焦重点战略领域,争取长期可持续增长”。随后两个季度,来自最高层的压力,让降本增效成为腾讯的业务运转主轴。
最显眼举动之一是,腾讯各事业群开启了连绵不断的人员优化。
今年3月底,腾讯员工总数为116213人;6月底降至110715人;9月底再度降至108836人。过去两个季度,7000多人从鹅厂“毕业”;另有传言称,腾讯部分业务板块仍在进行规模不一的裁员。
另一方面,腾讯也在收缩业务宽度,一些不赚钱甚至赔钱的产品被放弃,比如社交电商小鹅拼拼、游戏直播平台企鹅电竞、老牌休闲游戏QQ堂、工具类应用腾讯WiFi管家、资讯服务腾讯看点等。相对应的,腾讯各项经营费用被削减,其中市场营销开支是压缩重点,第三季度同比下降32%。
随着人员和业务的压缩,腾讯的确做到了“降本”,但“增效”并不明显。第三季度,腾讯营收成本同比减少2%,但营收也降低了2%,花钱效率并未显著提高。
具体到各业务板块,“降本不增效”的问题愈发凸显。
增值服务一直是腾讯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第三季度的营收占比为52%。报告期内,这块业务的成本相比去年同期降低1%,营收却下滑3%。其中,占大头的游戏收入下滑4.6%,本土游戏收入下滑7%;社交网络收入下滑2%。
广告业务受累于全行业的不景气,依然没有起色。第三季度,这块业务的营收和成本均下滑5%,其中媒体广告下滑幅度高达26%。*令人欣慰的是,微信视频号今年7月上线的信息流广告表现尚可,让社交及其他广告的下滑幅度只有1%,低于成本降幅。
B端业务方面,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成本同比下降3%,但收入同比增长4%,是三大板块中*一个做到降本增效的。
不过,这块业务的增量主要来自金融科技,也就是微信支付、余额宝之类的模块。腾讯在财报中称,第三季度线上线下商业活力增加,食品杂货、餐饮服务及交通出行等行业显著增长,让商业支付金额录得两位数同比增长。
另一方面,报告期内腾讯企业服务收入同比有所下降。负责这块业务的主要是腾讯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今年初经历一波大裁员,有媒体报道称涉及约20%员工;同时,盈利被定为今年整个事业群的发展目标。但截至第三季度,这块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
、C
腾讯“降本不增效”的根源在于,它的流量承接变现场景并未得到拓宽,甚至还有萎缩趋势。
腾讯多年形成的商业底色是,通过微信和QQ的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功能聚集用户,并搭建平台内外的各种管道,把流量输出到不同的使用场景中,比如游戏、视频、音乐、网文、资讯、电商、支付等。在这套模型中,流量池和落地场景是两大核心要素。
如今,腾讯生态的用户增长基本停滞:截至9月30日,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为13.1亿,同比增长3.7%,环比增长0.8%;QQ移动端月活跃用户为5.7亿,同比增长0.1%,环比增长1%。
尽管如此,腾讯仍然握有中国互联网*大流量池,且将长期保持这一地位。但与之相匹配的落地场景,却开始显露力不从心的迹象。
以游戏为例,腾讯面临着IP老化的难题。它在财报中承认,第三季度《*荣耀》和《和平精英》两大王牌游戏的收入减少,原因包括行业过渡性挑战导致付费用户减少,以及全行业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公司计划一方面集中资源做新游戏,另一方面要延长老游戏的生命周期,如14年前上线的《穿越火线》等。
长视频方面,上季度尽管有古偶剧《星汉灿烂》坐镇,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仍同比下滑7%至1.2亿,连续三个季度萎缩。报告期内,腾讯增值服务付费会员同比下滑3%至2.29亿。
为了给流量池找到更多变现机会,腾讯在重磅新品难寻的情况下,只能先在现有承接场景中挖掘更多付费点。过去几个月,腾讯开始对腾讯会议、QQ邮箱等产品的部分功能收费;但考虑到工具型产品的变现潜力有限,它们很难长期充当赚钱主力。
腾讯要想打破瓶颈,除了继续研发新产品外,关键还是要背靠微信生态,更高效地把流量打包卖给第三方,赚“卖水”的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微信的商业化十分谨慎。它的流量管道主要通往腾讯生态内的各项业务,比如游戏、视频等;同时也会借助微信支付九宫格等中心化场景,向腾讯系的各员大将导流,京东、拼多多、美团等都曾享受这一特殊待遇。
体系内业务和体系外伙伴在获得微信流量时,不可能完全免费;但考虑到姊妹关系,微信的收费标准也不会定得太高。但随着微信变现压力的加大,以及腾讯与京东、美团等渐行渐远,微信有很大机会把流量卖出更高的价格。
在这一过程中,小程序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第三季度,微信小程序日活跃用户突破6亿,同比增长超30%;日均使用次数同比增长超50%。两项数据均远高于微信用户增速,折射出商家和用户仍有大量需求未被挖掘,为平台输出流量提供契机。
除了直接导流外,微信也已经在主动开辟更多流量承接变现场景,而视频号是重中之重。
在16日晚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刘炽平称视频号的商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单季度广告收入有望达到10亿元。“至于营收来源,我认为一部分会来自于目前在其他短视频平台的投放,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电商广告。”
根据腾讯披露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视频号使用时长已超过朋友圈使用时长的80%;第三季度,这一比例有望继续提升。中信证券此前在一份研报中预测,2023年视频号全年有望贡献370亿元左右的广告收入。
除了广告,视频号也在寻求切入直播电商这块数千亿量级的市场。今年618,视频号首次参与电商大促,但整体较为低调;到了双11,视频号高调入局,做了“11·11购物狂欢节”,鼓动商家和达人直播带货,并从抖音请来了粉丝过亿的头部主播小杨哥。
目前,视频号的各项变现举措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拉动腾讯整体业绩尚需时日。但它的想象空间和商业前景足够宽广,能够承接腾讯生态的庞大流量,并进一步向下输出到细分场景中完成变现。相比游戏、长视频等,视频号有机会给流量找到更高效的输出场景。
合纵连横的“旧腾讯”隐入尘烟,老实本分的“新腾讯”却尚未成型。在业务、财务和股价等维度上,腾讯距离重新站起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119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18日消息,据36氪报道,近日荣耀终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耀)获得新一轮数十亿人民币战略投资。本轮融资后新增股东6个,分别为为京东方、中金祺智(上海)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Rosy Fable Asia L.P.、综改共赢(杭州)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国信资本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宝安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本轮融资是自2020年11月「荣耀」脱离华为以来,继2021年12月股权融资之后,公开数据显示的首次重大战略融资。
日前正值新荣耀成立的两周年,从荣耀CE本轮融资是自2020年11月「荣耀」脱离华为以来,继2021年12月股权融资之后,公开数据显示的首次重大战略融资。O赵明近期在多个场合的公开发言中,不难看出,荣耀已经对未来发展战略做出了明确调整。本轮战略融资或将成为荣耀实现一系列新战略目标的助力。
荣耀方面也表明,此轮融资与公司当下的经营状况关联不大。其对外回应称:“荣耀目前收入、利润及经营性现金流稳健增长,多元化股权结构一直是荣耀坚持的发展原则,荣耀也一直坚持开放、协同的原则,致力于联合产业链合作伙伴,为用户带来产品创新和体验跃迁,更好地服务全球消费者。”
2013年,荣耀作为华为瞄准年轻消费群体,主攻中低端市场的子品牌开始独立运营。在2020年华为面临西方制裁而身处无芯可用的困局中时,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荣耀30余家代理商、经销商于2020年11月17日对荣耀发起了联合收购,以稳固荣耀的渠道和供应链体系。
与华为完成切割后,荣耀一方面围绕手机、平板、笔记本、智慧屏等硬件设备产品矩阵进行了团队、渠道、供应链的建设和整合;另一方面,不断提升研发力度,着重打磨智能手机等硬件产品,并逐渐将视野转向中高端市场,于2021年6月发布了首款独立开发的荣耀50高端系列产品。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1/503913.shtml
1117
人红是非多,刚花1亿买了大楼,小杨哥就遭到职业打假人王海的打假,陷入虚假宣传的风波。
王海打假疯狂小杨哥:
破壁机虚标功率,退一赔三或赔一个亿
11月13日,知名打假人王海发布视频表示,小杨哥直播间售卖的金正破壁机和绞肉机均为虚标功率。
其中,破壁机标注功率为300W,实际仅为105W,而绞肉机标注功率300W,实际功率只有120W。
对于王海的打假,疯狂小杨哥目前暂未回应,但王海视频中出现的“金正小家电旗舰店”已将该产品下架。
针对被质疑虚假宣传一事,蓝鲸财经记者联系到店铺客服,对方表示,公司的产品均符合国家强制3C认证标准。电机标注的输出功率是指电机单独空载的功率,在整台产品中电机只是其中的一个配件,电机功率与产品整机的额定功率是不同概念。
客服解释称:“产品的额定功率是指由电机、齿轮箱、变速箱、切割刀片等在使用过程中的整体功率。该整体功率系由电机提供动力通过变速箱带动刀片而产生的功率。在产品运转过程中,电机的功率必然会因为受到阻力的增大而导致功率增大。因此,产品的额定功率会大于电机的输出功率。”
当被问到为何下架时,对方表示暂时无货,后续会恢复正常。
对于破壁机功大小率的问题,蓝鲸财经记者咨询了多个破壁机品牌的店铺,得到的回答也不尽相同。
苏泊尔厨房电器旗舰店的客服表示,产品的额定功率和里面电机单独空载的功率不一样,一般里面电机标注功率会更小一些。简单来说就是,电机需要带动整体机器工作后才会形成产品外包装标注的额定功率。
奥克斯厨房电器旗舰店的客服表示,产品标注的电动功率是工作负载情况下的电机输入功率。
而九阳、美的、宝蓝等品牌的客服则回应表示,内置电机的功率不会小,与产品的额定功率相同。
消费者网购遇“诈”
主播与商家分别如何担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从王海在视频中标注的信息显示可以看到,这款产品售价为399元,售出的数量为6.8万。假设按照退一赔三的标准来算,那么将赔付的总金额将高达一个亿。
如若真的存在虚假宣传,主播和商家分别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需退一赔三是主播赔还是商家赔?
河南成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戚谦对蓝鲸财经记者表示,主播带货的产品存在虚假宣传的,主播和商家应承担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等责任,履行退货或更换货物的义务;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商家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
至于主播是否担责的问题,律师称,主播是代言人的,需要与商家对买方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只是主播虚假宣传,应由主播向购物者赔偿;如果是主播和商家共同虚假宣传,双方应当共同赔偿购物者的损失。
和力传播集团策划总监高承远对蓝鲸财经记者表示,主播带货的产品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首先,商家肯定要承担责任,这涉及到虚假宣传,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广告法,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带货主播也可能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现在的直播购物,主播相当于线下购物的商场导购角色,或存在审核不严的过失责任,或存在故意与商家一起欺骗消费者的责任。
如果需退一赔三,就看是谁的要求。如果是主播的承诺,那需要主播赔偿,再根据主播与商家的合同,主播可以追究商家违约责任。如果是商家的承诺,则需要商家赔偿,商家拒不履行的,主播作为平台方,需要先行赔付,再追究商家责任。
名下多家咨询公司,团队超百人
打假还是碰瓷蹭热度?
作为抖音带货*人,小杨哥凭借搞笑的风格收获超过1亿粉丝,前段时间更是在合肥花1亿巨资买下了一栋商业大楼,将用来打造电商基地。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王海*次打假小杨哥了。
早在9月19日,王海就曾发文称,疯狂小杨哥直播间46号链接卖的洗头水赠品是没有强制3C认证的三无电吹风,因赠品属于商品一部分,买了的消费者可以要求退一赔三起步价500。
只不过彼时并未能引起较大风波,如今打假破壁机收到较大反响后,王海还转发了一条“某大v测评小杨哥除螨喷雾”的视频,视频中,大v用显微镜验证,小杨哥带货的这款除螨喷雾并不能起到除螨的效果。
截至发稿,王海已经连续发布10条与小杨哥相关的微博,呼吁维权者与其联系。王海称:“想维权的消费者可以找自己帮忙,赔偿部分55分,不成功不收费。”(目前这句话已被删除)
一直以来,职业打假人王海都是一个*争议的人物。
两年前,王海因揭露了辛巴带货假燕窝一事而一炮走红。随着燕窝门的不断发酵,多地监管部门也介入调查“假燕窝”事件,一时间王海也成为不少网友拥戴的“打假英雄”。
此后,王海还将矛头指向过罗永浩,称其直播间漱口水有虚假宣传的嫌疑,就这次打假而言,王海并未得到大多数网民的支持,舆论风向也是一边倒向罗永浩。有观点认为,王海此次打假有碰瓷蹭热度之嫌,除了给出的证据不够充分外,面对罗永浩方面的回应也未能作出有力的反击。
作为一个职业打假人,王海1995年开始从事打假行业,至今已经整整27年,也曾被誉为中国打假*人。
据天眼查app显示,王海名下拥有王海法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市王海在线资讯有限公司、王海国际商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
其中100%控股的为王海法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6年,也是王海最早成立的打假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法律咨询(不含依法须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的业务);社会经济咨询服务;劳务服务(不含劳务派遣);市场调查(不含涉外调查)等。
此前在接受青岛早报采访时,王海表示,整个打假团队的人数超过了200人。打假就是为了盈利,不盈利拿什么打假?不盈利吃什么?哪有钱去做调查,去取证,去诉讼?
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初衷,外界对王海这类职业打假人的看法褒贬不一。有消费者将其视作“打假英雄”,也有观点认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打假是投机者针对企业的恶意敲诈。
一边是当红的带货主播,另一边是颇具争议的职业打假人。此次开火小杨哥,除了有消费者支持王海外,也有人质疑其有蹭热度的嫌疑,目前,小杨哥方面尚未对此事作出回应,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市场上多了一个为民发声的监督者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1116
一、会议背景
在中国医疗市场剧变的当下,医疗企业如何强化在数字医疗、数字营销、数字化渠道、支付创新等方面的布局和支持,打造从院内到院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病程管理闭环,为患者提供综合的健康管理方案?同时,企业的内部数字化转型也至关重要;如何在每个关键节点上实现数据洞察和闭环?
本次大会将深度解析集采加速下,医疗企业如何应对;如何践行院内院外双通道战略;如何借力技术创新,发力互联网医疗,营销创新和支付创新,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
二、大会亮点
6大热点话题探讨
35+家业内*企业
200+名参会代表
1主会场+2分论坛
VIP闭门数字医疗私享会(15人圆桌讨论)
三、六大热点话题
四、演讲嘉宾(部分)
五、参会代表(部分)
六、媒体合作(部分)
七、往届现场盛况
八、更多会议详情,欢迎咨询
邮箱:hathawayw@ecvinternational.com
官网:http://www.ecvinternational.com/DigitalHealthcare/cn.html
九、关于ECV DigitalHealthcare
截止目前,ECV Digital Healthcare已成功举办五届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峰会。
峰会旨在从数字化变革洞悉国际医疗行业最新发展!聚焦数字医疗战略转型,数字疗法,VBP背景下药械企业数字增长,数字化慢病管理,医疗技术创新,医疗器械数字营销与零售创新等诸多热点议题,共同探讨如何在数字医疗的浪潮下,乘风破浪,制胜未来。
历届行业峰会,云集了百度健康、微医、腾讯健康、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医疗产业*,阿斯利康、赛诺菲、诺华制药、默沙东、百济神州等诸多药企大咖,以及西门子医疗、百时美施贵宝、美敦力、史塞克等医疗器械代表,为嘉宾呈现最前沿的行业动态,解读最燃的干货猛料。
1116
投资界(ID:pedaily2012)3月29日消息,近期,木蚁机器人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资方有辰韬资本、蓝驰创投等。本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大室内外无人驾驶车产品线研发投入,推动规模化多场景项目落地以及人才体系建设。
2019年起,木蚁机器人致力于无人驾驶叉车、智能物流解决方案相关的研发、设计及应用落地。木蚁核心团队来自美国联合技术研究中心、阿里达摩院、京东、华为等国内外从事无人驾驶、人工智能行业和智能物流等行业的顶尖团队。
早前,木蚁机器人已获得由蓝驰创投、德邦快递、起点资本等多家资本方的青睐,先后已完成数亿元的融资。
作为工业及物流领域使用量最大的搬运工具,“叉车”这一品类注定是个爆款产品。木蚁深耕物流行业数年,基于对场景的深度理解,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迭代,重新定义叉车。木蚁无人叉车,从其2.6米/秒的高速单体智能到大规模的集群控制操作,不拘泥于简单环境的低速运行,而能在复杂环境中的批量落地。木蚁完成了从低速单体智能到高速群体智能的演进成为木蚁最大的核心优势。
早在2020年首创落地了大规模百台集群调度控制系统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开创了全新的运行模式。通过核心调度系统,连通现场的货物、车辆、人工,由单点到多面最后形成一张强大的数据网,通过数据网对现场进行数据化管理运营,也就是“物流大脑”。
“物流大脑”作为木蚁自研的调度系统,在经过业内最大运营场景的打磨和数据积累下,使用分布式服务架构,可以实现数千台机器人的同时调度,组成“柔性分拣带”协同作业,也支持机器人的随时接入,支持人工模式和自动模式的任意切换,极具客户亲和力,这在行业内也是首屈一指的体验。
“5G端-管-云一体化”的大规模分布式3D SLAM技术---mSLAM, 充分利用边缘端和云端算力,在不牺牲精度的前提下降低了构建和更新大规模地图的时间和成本。mSLAM成为木蚁群体智能的又一个核心技术优势,有效应对了多元化场景环境变化的挑战。
木蚁另外一大技术革新升级,即基于大规模分布式mSLAM技术的“室内外导航模块”Mooe-Core,是一套全栈无人驾驶技术搭建的导航模块硬件,可让车辆具备室内外中高速运行能力,同时MooeCore适配各类车型,具备“软件定义硬件”能力可适配叉车、物流车、AMR等多种不同车型,实现室内外通用的场景,能够在各种园区道路和复杂的人机混场环境中实现全域自动驾驶。该模块可支持室内外10万平方米以上的群体自动驾驶,业内首创。
在独特路径攻克最复杂、高难度、强痛点的快运场景,木蚁专注深挖大批量、高密度、高频次搬运场景,以完成物流快运场景的规模化复制。基于对搬运场景的深度理解,已服务的客户包括德邦、韵达、安能、跨越、壹米滴答等物流快运领域中70%的头部企业,并实现了单仓库百台无人叉车运行的突破。目前已有数百台无人叉车每天在各大物流分拨中心搬运货物,运行里程已突破120万公里。同时,木蚁可以基于快运场景的优势,快速通过爆款产品建立供应链优势。
基于自动驾驶技术优势,木蚁再突破了批量化的室外园区落地场景,为园区内商户提供场内货物转运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群体自动驾驶的边界。该型号无人车可以应用于冷链物流园区、室外物流园区、农副产品集贸区、批发市场等复杂环境。此项目是木蚁F2无人车系列成功落地的首个室外场景,作为木蚁进军室外场景的新起点,引发广泛关注。同时兼具技术及运营优势的木蚁将面对更大的万亿级别的市场挑战。
面对里程碑式的新起点,木蚁机器人CEO钱莫天表示:木蚁机器人以物流枢纽中心作为根据地,通过“群体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全栈搬运解决方案。木蚁聚焦高密集搬运场景已两年多,已经在物流分拨中心实现了数百台无人叉车的日夜运行。在2022年,我们会乘胜追击,进一步完善“群体智能分拣系统”的打造,建立物流快运自动化的新标准和方案,提高3倍以上的业务增量。同时也会在更大市场空间、更高挑战性的室外群体自动搬运场景上实现新的战场拓展。
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表示:木蚁机器人在无人叉车方向奠定了物流中转场领域的头部地位,并从室内走向室外,率先实现室外园区转运场景的无人化运营,步入了千亿级的市场蓝海市场。我们坚定看好木蚁机器人在无人叉车行业的精准卡位以及突出的团队执行力,期待木蚁机器人在赛道中持续领跑。
作为B轮的领投方,蓝驰创投也参与了本次的加轮投资,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表示:叉车是制造业和物流行业中无处不在的爆款产品,木蚁团队从物流赛道切入,基于他们重新定义的智能叉车系统快速实现了在分拨中心、仓储、户外园区等高难度、复杂场景的方案落地,并获得了大量头部客户的认可。目前智能叉车的整体市场渗透率还非常低,我们非常看好木蚁团队围绕场景痛点和难点持续推动产品、方案创新的能力。
未来,木蚁机器人将继续沿着无人驾驶以及群体智能的技术路线,深入场景、迭代产品、丰富产品线,致力于提供更稳定、安全、优化的室内外无人搬运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完成“让人类不再搬运“的使命。
1115
在往期的文章中,我们对模拟芯片行业进行了分析。类似的逻辑,我们将通过这篇文章对功率芯片行业进行探讨,同时尝试回答一个新能源行业和资本市场都同样高度关心的问题:
谁是中国的英飞凌?
01 英飞凌是谁?
对工业有所了解的人来说,英飞凌的大名都如雷贯耳。脱胎于西门子半导体部门的英飞凌,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长为全球功率半导体的绝对龙头,其产品渗透到各个细分领域;尤其是它的IGBT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轨道交通和工控领域占据着难以撼动的垄断地位。
但引起我们深度关注英飞凌是由于一组引人深思的数据:
过去十年,凭借优秀的产品性能,英飞凌在中国区收入比重从15%左右提升到现在的接近40%,成为其最大的收入来源地。而英飞凌实现的这一惊人数字,靠的却是极少的本地化,其在中国的资产(注:可以简单理解为厂房和产能)占比仅仅1%,员工人数占比也将将5%。
我们知道,收割中国市场的外资半导体品牌,多在国内铺陈了大量的资源,比如三星、海力士等等,或多或少的布局本地化/当地化。而英飞凌的这一组数据,显然是反映了其在供需关系中极其强势的位置,作为最重要的市场,英飞凌对中国的“重视度”明显不够,言下之意是,“东西我可以卖给你,生产你就别掺和了”。
图1:英飞凌财务数据,资料来源:彭博
而在今年的2月14日,英飞凌表示,由于供不应求及上游成本的增加,公司无力承担溢出的成本,计划涨价。这就意味着在2021年已经涨价一整年后,2022年年初,英飞凌再度由于市场火爆选择涨涨涨。
如果只是单纯涨价也就忍了,毕竟价格是市场供需的结果;但根据我们跟踪的产业情况来看,不少企业表示英飞凌交期延长到52周、也就是一年以上,甚至有车企、光伏逆变器企业说到拿不到货。英飞凌修改了商业规则,从“顾客就是上帝”变成了“供应商才是爸爸”。
缺货不是功率半导体的专属,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由于全球供应链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听到一大堆匪夷所思的缺货断供故事:光伏缺硅料,锂电池缺碳酸锂,海运缺集中箱,发电企业缺煤……
对于其他产品来说,缺货只是短期供需失衡造成的边际挤压,而功率半导体(尤其是IGBT)的短缺,折射出中国工业的供应链硬伤。因为功率半导体扮演的是精密管控电力的角色,因此是大量工业设备、家电、汽车、高铁等等中的核心零部件,可以说,如果没有高效的功率半导体,大量的装备都会趴窝。
更为关键的是,功率半导体未来的最大下游,正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能源行业,涵盖了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和储能。为了配合新能源的大发展,我国势必要保障功率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这也正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而且还不得不做。
02 功率半导体遇到更迭点
【1】功率半导体/功率芯片简介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功率芯片是一个半导体中相对陌生的细分领域,大因此有必要掉书袋地解释下。
功率芯片是半导体中最基础的一类产品,直接利用的是晶体管的开关作用,通过多个功率开关组合(注:有时候还有电阻电感等器件配合)形成拓扑电路,来实现对功率也就是电压电流的控制,最终呈现调速、调频、整流、变压等等功能。简单总结,功率半导体就是转换并控制电力的功率半导体器件。
为了更加高效地控制功率,工程师们陆续发明了二极管、晶闸管、晶体管等器件,器件本身也逐渐向高性能、集成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晶体管中的MOSFET和IGBT,更是成为了市场应用的主流。在本轮功率半导的缺货潮中,IGBT频繁进入大家的视野。
用电的地方就可能需要使用功率芯片,因此应用范围极其广,包括手机、新能源汽车、电网、光伏、轨道交通、家电、工业控制等。目前全球市场规模大概能达到400-500亿美元,占整个半导体的10%左右。
图2:功率半导体在半导体中的位置及产品分类,资料来源:芯导科技招股说明书
图3:2020-2026年,功率半导体中的IGBT在不同应用市场的发展预测(十亿美元),资料来源:天风证券
【2】那碳化硅又是什么?
随着功率半导体的大火,大家的讨论也日趋激烈。经常有人跟我们讨论,SiC(碳化硅)才是未来,要替代IGBT,替代MOSFET。其实这句话的前半段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但说SiC和IGBT、MOSFET是替代关系就容易贻笑大方了。
因此有必要再废话做下解释。碳化硅本质就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一种,而不是跟功率半导体器件划等号的。
那为什么它最近这么火呢,因为上文提到,功率半导体的发展方向是高性能,尤其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对功率控制的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那传统的二极管、MOSFET和IGBT,基本都是基于硅基(Si)材料制造的,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代半导体。为了提高功率器件的性能,大家自然想到升级半导体材料,而SiC成为了首选。
功率半导体是器件,可以用SiC来做也可以用Si来做,只不过大家为了方便,对于用碳化硅来说的功率芯片经常只说SiC,完整的说法应该是SiC二极管、SiC MOSFET、SiC IGBT,这点在英飞凌的分类图里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另外需要补充的是,受制于量产的成熟度,目前商业化应用的多是SiC二极管、SiC MOSFET。
简单总结,除器件设计变得更复杂外,采用碳化硅材料制造功率半导体是行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升级方向之一。
图4:功率半导体按照开关频率和功率分类,资料来源:英飞凌
【3】国产替代的主旋律已经响起
经过冗长的基础知识铺垫,终于可以开始进入正题了。正是因为国内苦以英飞凌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久矣,且功率半导体是国内新能源发展的命脉所在,我们可以断言,国产替代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关键词,没有之一。
我们以IGBT这一最大单一产品在最大下游汽车领域的情况举例,英飞凌占据了超过50%以上的份额,其他能够数得上名字也基本都是外资品牌,比如日本的三菱、富士和电装,德国的赛米控;国内比亚迪半导靠内供自己的车拿到了超过10%的份额(注:关于比亚迪半导的分析,可以参考锦缎之前的文章《比亚迪半导体,配得上“车芯第一股”吗?》),而其他公司份额基本都是低个位数的状态。
前文介绍到,英飞凌的主要产能又在海外,汽车、光伏、风电这些对功率器件稳定性要求极高的下游,需要厂房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才会感到安心。下游主要的工业客户无不想切换成国产的供应商,最近一年多的缺芯潮,又急速加快了这一进程。
图5:我国新能源汽车IGBT模块供应商市场份额(2019年),资料来源:民生证券
因此从半导体企业到下游客户,从学校到工厂,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无不在声嘶力竭的喊着要增强功率半导体的自主性,而这份期待也直接转化到相应上市公司的估值上去了,以最被大家追捧的斯达半导为例,2022年的动态PE估值高达100倍以上,考虑到增速的话PEG也高达2倍以上,虽然A股半导体“高贵”,但大部分标的的估值也是不超过50倍的。
自然,国产化能否成功就变成了行业更迭的催化剂。从行业发展规律来说,功率半导体属于成熟制程的产品,因此基本不受到中 美经贸关系的影响,决定本地化能否成功的供需矛盾点就在于:
1)是否有下游需求配套?欧洲和日本功率半导体领先就是得益于其下游庞大的工业需求支撑,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功率半导体采购国,占到全球需求的近4成,需求自然不是问题。
2)能否有好的供给?供给就取决于产能、资金、人才、技术等等方面,关键是要看国产公司的水平如何。
因此,对国内功率半导体发展分析的核心,就落在了国内公司能力究竟如何这个单一问题上。
图6:斯达半导盈利预测与估值,资料来源:万得资讯
03 谁是中国英飞凌?
【1】热度催生产业链的崛起
正是由于巨大的供需差,且参与门槛相对于其他半导体产品低,功率芯片成为国内企业争相布局的领域。
在A股两市上市的半导体公司数量其实不算多,到目前为止仅有92家,而其中主业为功率半导体的公司数量高达17家,占比接近20%,而上文也提到,功率半导体只占半导体行业整体规模的10%不到。显然是被“超配”的。
再看下市值分布,最小的仅40亿,最大的闻泰科技超过1200亿元(注:闻泰科技是双主业公司,手机ODM业务仍价值几百亿),也就意味着各种类型的公司都有,如果我们再考虑到没有上市的公司,就立马能够感知到这个领域的热度,大象蚂蚁都纷至沓来。
在媒体报道中,我们时常听到xx半导体公司投资xx亿元,其实很多都跟功率半导体相关。
图7:国内功率半导体上市公司一览,资料来源:万得资讯
如果再结合产业链配套以及非上市公司,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国内的功率半导体已经完整地覆盖了从晶圆制造、设计到模块封测的全部环节,还有不少公司比如中车时代电气、比亚迪、士兰微等等是IDM(即全产业链一体化的)。
根据我们的跟踪研究,当前作为产业链整体来说,国内功率半导体已经具备了相当不错的水平。技术壁垒相对低的产品比如二极管、晶闸管、中低压MOSFET都基本上完成了对外资品牌的替代,IGBT基本上能够对标英飞凌4-5代的产品水平,华虹半导体也成功突破了在12寸线上制造功率半导体的难题。
仍然以车用的IGBT为例,越来越多的功率企业通过了车规级认证,比如斯达半导、中车时代电气、士兰微、比亚迪半导等等。只要产能和技术不掉队,这几年在车用领域,国产化率将直奔50%,可能英飞凌一家独大的日子将所剩不多了。
图8:国内功率半导体产业链汇总,资料来源:国元证券
【2】流派云集的华山比武
中国功率半导体显然已进入了从10到100的阶段,我们对于这个细分领域的成功抱有相当高的期待,因此相信产业链将精彩纷呈,未来值得持续跟踪。
天下苦英飞凌久矣,我们看到各流派都在发起冲锋,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将国内这1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划分。
根据核心技术的来源,可以简单分为海归派和本土派:
(1)“海归派”
这类公司要么核心创始人来自海外,要么资产来自海外,这样能够确保早期技术能够突破,算是走了捷径,逐渐已经成为国内的中坚力量。
包括斯达半导(董事长沈华曾在英飞凌工作)、中车时代电气(技术来自收购英国丹尼克斯)、闻泰科技(技术来自收购安世半导体)、东微半导体(核心创始人龚轶和王鹏飞都曾在英飞凌工作)。
(2)“本土派”
经过20年的发展,本土公司也通过埋头苦干,生长出不少优秀的公司,虽然技术研发的过程筚路蓝缕,但是积淀下来扎实的公司文化,也保障了技术的自主性。
其中最为行业内津津乐道的就是有“七君子”故事的士兰微,其他代表公司还有捷捷微电、华润微、宏微科技等。
根据产能的来源,可以简单分为死磕派和突击派:
(1)“死磕派”
半导体产能的投资耗资大、周期长,且不确定性非常高,因此历史上愿意投资功率半导体产能的都是少数,都经历过不小的亏损。包括有中车时代电气、比亚迪半导体和士兰微。
好在这些公司已经都完成扭亏或者即将扭亏,过去产能是累赘压制财务报表,而未来将成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2)“突击派”
产能是把双刃剑,在发展的早期,如果没有产能的束缚,公司能够跑得更快,能够快速的抢占市场,实现轻步兵的极限穿插战术。这种代表公司就有斯达半导、东微半导、宏微科技等。
【3】谁是中国的英飞凌
行文至此,投资者不禁要问:行了别说了,道理我都懂,那到底哪家公司最有看头?
由于国内功率半导体产业链已经具备不错的竞争实力,显然这不是一个从0到1的行业,仅仅讲梦想是不行的,而必须要落实到能够量化且动态跟踪的维度上,我们认为投资人应该综合比较以下方面。
(1)产品谱系
由于功率半导体是一个持续要做产品迭代的行业,因此产品种类的丰富程度相当关键。龙头公司英飞凌可以说是百货超市,品类非常多且持续升级。
如果一个公司只做二极管,中低压MOSFET,基本可以不看了,说明其被局限于低端锁死的状态。最好的布局是当前在做主流的IGBT(自研芯片加自己做模块),最好同时在储备下一代的SiC的技术。
(2)产能
功率半导体目前是IDM为主导的,包括英飞凌、安森美这些大厂都是这种模式。IDM的好处是能够保障产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这样可以方便进行制造工艺的调试;另一方面,下游的B端客户极度追求稳定性,因此希望供应商也有确定性的产能保障。
那是否无产能的Fabless模式就一定不行呢,其实也不尽然,随着代工厂的崛起(比如华虹12寸厂、中芯绍兴、积塔半导体等),如果能和它们形成战略绑定关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也可以避免重资产模式的厂房建设,能够更快的占领市场。
但既没有自己投资产能,也没有和代工厂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未来突围几乎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下游客户
有了产品种类和产能保障,能否卖给优质客户成了最好的试金石。尤其是功率半导体的客户,可以说是最为挑剔的。以新能源车为例,一台10万的车,功率半导体价值仅0.1万元左右,但它扮演的角色极为关键,因此车企在这些部件上可谓谨慎至极。
所以,在调研功率半导体企业的时候,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诸如:车用IGBT定点了哪些车型?光伏有哪些客户?工控是否切入了汇川技术?
经过这几个维度筛选下来,能够明显得到一个结论:国内某些功率半导体已经具备龙头雏形,进入我们视野的公司有斯达半导、中车时代电气、士兰微、比亚迪半导体这四家公司,这些是最值得关注,投资难度相对也较低。
另外一个结论是,留给二线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当然这不代表他们完全没有机会,只要能在自己的细分领域站稳脚跟并高端突破,投资的弹性也很大,值得跟踪的有瞄准充电桩方向的东微半导,工控领域的新秀宏微科技,切入光伏领域的新洁能。对这些公司的投资,就变成弹性和胜率的游戏了。
1115
3月28日下午4点20分左右,即便孟晚舟悄无声息坐在了华为深圳总部K座会议大厅的第一排,长枪短炮们仍然敏锐捕捉到了“异动”,将镜头齐齐对准了这个穿着黑色套装、微低着头的女人。
这次2021年华为年报,由孟晚舟发布。
由于这是这位华为首席财务官在2021年9月获释回国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相比于财务报表里的冰冷数字,她的出现,释放出的信号更具有象征意义——2022,华为会继续为生存而战,而创造的价值也必将高于“生存”。
现场,孟晚舟似乎并不希望详谈自己这半年里的经历与生活。从开始演讲,她便从个人视角迅速将大众目光引到这家聚集了19万人才的中国科技公司身上:“回国后的这几个月里,感受到祖国变化很大,我在不断学习,希望能够跟上社会脚步。因此大家也可以想象,华为在这一年的变化也非常大。”
的确。这份财报的字里行间,埋着的是华为近三年来“向死而生”式的业务进化史。而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只关乎华为一家公司的产业洞察。
很显然,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之战,不由理想化与符号化意义所掌握,而是果断的放弃与系统性反击。
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拍摄:虎嗅
体现“艰难”最直观的,永远都是数据。
早在2021年12月,华为轮值主席郭平便在内部的新年致辞中指出,公司2021年的总营业收入预计为634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是华为2018~2020年以来的最低点,与2017年几乎持平。
而昨天(3月28日)年报公布后,真实数据与预测几乎无异:华为在2021年的总销售额约为6368亿元人民币,同比2020年(8913亿)减少了28.6%。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3年来,华为收入增幅在逐年放缓,但这一次,是在过去10年里,华为首次销售额出现大幅下滑。
针对这一点,孟晚舟在年报发布后的答记者问中给予了相应回复:“首先,美国的多轮制裁,让华为手机等终端业务遭受了巨大压力。其次,中国5G基站建设已经在2020年基本完成,所以在中国的5G部署业务已经没有那么多客户需求。第三,华为与全球绝大多数企业一样,也遭遇了疫情的打击。”
其中,制裁对消费者业务是最为致命的。
如下图所示,手机等终端产品所在的“消费者业务”板块,收入仅是2020年的一半。“缺芯”的残酷现实与所剩无几的库存,让这一在2019、2020年占华为收入半壁江山(54%)的主营业务,在2021年陷入很长一段时间“有市无货”的尴尬境地。
此外,从全球地域收入来看,虽然各地区占比与2020年没有太大变化,但几乎每个区域的收入都有所下滑,包括中国区。其根本原因与孟晚舟上面的分享大致相同。
有趣的是,尽管华为2021年的销售额有一定下滑,但其运营利润与净利润却分别暴增了67.5%与76%,这显然有些奇怪。
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报表中的一项数据对华为2021年的净利润有直接贡献——“其他净收支”所得约600亿人民币。
而这项“其他经收支”中的主要收益,则来自于“处置子公司及业务的净收益”(下图)。有分析师猜测认为,这笔收入很可能来自于此前“出售荣耀”获得的相关收益。
一位分析师指出,早在2020年年报中,华为就指出,荣耀这笔交易将会放在“持有待售资产”与“持有待售负债”中,买家深圳智信将会在2021年以后分期支付收购对价。
再根据2020年前后网上对这笔交易数额的各种猜测(1000亿人民币上下),也许这笔交易持续进账的收入,仍可能写入下一年年报。
另有分析师告诉虎嗅,以这种形式获得的收益在很多巨头企业的财报中并不少见,譬如腾讯与华谊,也通过这种出售类似资产的形式获取不少利润。
不过,虽然华为总收入与利润不可避免承载了外界环境的挤压,但这家中国最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决绝,仍然让人感到敬佩。
2021年,在销售毛利降低的情况下,华为仍然增加了研发投入(1426亿元),研发占总收入比重高达22.4%。而在过去10年里,华为在研发领域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8450亿元人民币。
甚至对应到人才数量上,华为2021年研发人员比2020年增加2000人,而非研发人员则减少4000人。
正如孟晚舟在这次年报汇报尾声时所说:“客户价值优先于股东利益,华为对研发的投入从不受利润的约束”。这是华为一贯坚持的做法——每年把收入10%固定投入了研发领域,这一条已写进了华为公司的“基本法”。
“一个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反映在财务报表的结果上。对于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面向未来的强势投资,更能说明一个企业的真正价值。”
拍摄:虎嗅
转型三年,何时看到手机最佳替补
我们发现,三大业务在2021华为年报里的“地位”,发生了微妙变化:
曾经排在最前面的“消费者业务”,被调到了最后;而“企业业务”,作为三大业务里唯一一个实现了平稳增长(2.1%)的板块,权重则上升至第二位。
图片来自华为2021年报
企业业务,包含了华为跟前沿技术相关的一切2B服务与产品。从3年前,它便一直被宣传为可以帮助华为逆转战局的新兴板块——
在几乎失去了最赚钱的消费者业务后,你能想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五花八门的新技术,被华为用作一把利剑,去寻找每一个传统行业最薄弱的切口。
特别是从2019年开始,华为“云与计算”业务频繁变动的组织架构,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多舛命运,“煤炭、智慧公路以及智能光伏等10大军团”的陆续成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不过,包括“华为云计算”“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数字能源”在内的多个企业级板块,都从来没有在年报中被单独披露过财务数据。甚至有人猜测,有一部分收入也可能会纳入运营商业务,毕竟在许多传统产业里,华为仍然在通过运营商优势来“链接”新业务。
但这一次,孟晚舟在接受采访时,首次披露了华为云在2021年的销售数据——“销售收入达到201亿人民币,实现了34%的同比增长”。
2021年最底层的“区域组织”划分,代表着华为如今最受瞩目的产品与服务
另一边,华为现任轮值主席郭平,几乎把年报会议的后半程,变成了一场“面向客户的新技术商业价值动员大会”:
无论是“加法神经网络”的节能价值,还是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的功耗优势,都藏不住华为想在“数字化、智能化与低碳化”三个维度上捞传统市场份额的野心。
拍摄:虎嗅
当然,在华为的企业业务里,从2020年开始,最受瞩目的业务板块非“汽车解决方案”莫属。甚至是“华为造车”这个名词,成了三年来经久不衰的产业热议话题与流量密码。
不过,从2019年华为徐直军在一场汽车人聚集的大会上高喊“不造车”,再到这场2021年报会议上另一位轮值主席郭平第N次重申“不造车”,只能让我们更加好奇:华为到底给予了汽车产业多大的压力?
而事实全都掌握在年报里:这个在过去一年里人才流失严重,架构频繁变动,但照样规模达到了5000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群,2021年投入高达10亿美元,同比增长50%。
不过,汽车市场在2021年也给了我们另一份数据以供参考: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华为虽然与小康、北汽、宁德时代等盟友达成合作,并成功上市2款新车型,但每一款销量业绩都不亮眼;此外,华为内部关于“是否造车”也在持续摇摆不定中。但是,最近一些迹象显示,汽车BU负责人余承东想要通过“卖车”来“弥补手机业务销量”的想法,似乎一直未曾改变。
目前来看,汽车业务尚未给华为带来可观收益,甚至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如特斯拉早年凄惨的月交付量一样:投入远大于收入,烧钱成为常态,人员动荡将持续不断,需要一张具有偶像力量的大嘴持续向粉丝输出“故事、信念与热爱”。
但对这个市场方向的坚持,没有任何问题。
同时,我们也恰好提出一个疑问:建立一个如此庞大且昂贵的汽车人才团队,就只图做一个强势到令人反感的智能化全栈供应商?
听起来,有点不太值。
1114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近日,西安华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临芯投资领投,新恒利达资本、凯盈资本、国新思创、泰丰盛合、宁波闻勤、跃风投资等机构共同投资。此前华泰半导体已获得临芯资本、硅港资本、中兴创投、浦东科创、泰亚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注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扩充产能、新产品研发投入。
华泰半导体于2014年成立于西安,团队专注于研发高性能模拟/混合信号芯片,产品线丰富,囊括信号链、锂电池保护、电源管理、电机控制等领域,尤擅长高串数锂电池保护芯片开发,服务终端产品覆盖消费类、动力类、工业储能类等广大应用场景,并将持续扩展产品影响圈。华泰半导体团队是业内为数不多、有丰富量产出货经验和服务能力的中高串数锂电池保护芯片团队,服务终端客户遍布全球,深入欧美市场且保持出货高速增长潜力。
团队开发的核心产品是锂电池管理芯片(以下简称“BMS芯片”)。BMS是对电池进行管理的系统,主要负责监测和管理整个电池组的工作状态,防止电池出现过度充放电,延长电池使用寿命,保护锂电池使用安全。基本上所有使用锂电池的终端,都需要安装锂电保护芯片。
目前公司在低中高端的BMS芯片上都有所布局。其中,“10串”、“14串”的BMS芯片已经进入纳恩博九号平衡车、小米吸尘器、美的吸尘器等终端,并已出货到外贸品牌中,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公司的长远目标是未来进入车规级多节BMS芯片领域。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8/4991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