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华宇注册开户_刘强东最后一个IPO快到来了?

0107

在资本市场蛰伏已久的金融科技公司,近期迎来了两个好消息——京东科技完成新一轮组织调整,以及蚂蚁金服增资获批,冰封已久的IPO旅程似乎显示出了一丝丝解冻的迹象。

几度冲击上市未果的京东科技,新组建了京东云事业部及销售、解决方案、交付“一部三中心”架构,将其业务重心调整到云上,以加大资本市场对其青睐力度;传闻多时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方案正式得到重庆银保监局的批准,允许其资本金从80亿提高至185亿元。

去年11月,外界就曾传出京东科技内部正在进行新一轮架构调整,或将以“京东云”作为公司主要亮点,计划于2022年底在港IPO,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

如今,上述传闻的前半部分已经被证实,随着京东科技此次组织和人员变动,重启IPO一事再次引发外界猜测。

一旦京东科技能够顺利IPO,“这将是对中国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一大利好。”投资人江一认为。

大和资本市场香港公司分析师Leon Qi则认为,增资获批将是蚂蚁金服监管整顿完成的一个信号。这也将意味着暂停两年的蚂蚁集团IPO事宜,有了重新激活的可能性。

2020年11月,离上市只差两天的蚂蚁集团,正式终止A+H上市计划。随后半年间,业务与蚂蚁集团高度相似的京东科技(当时还是京东数科)从科创板撤回IPO申请,作为字节跳动首位CFO的周受资明确对外表示“无限期搁置IPO计划”。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IPO之旅就此陷入低迷期。尽管京东科技还曾尝试转战港股,于2022年1月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提交《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派生的形式)审批》材料,但依然未能获得审批通过。

不过,刘强东并未把上市的鸡蛋都放在京东科技一个篮子里。在京东上市之后,刘强东秉持“再造一个京东”的分拆策略,相继把京东内部孵化出来的京东物流、京东健康推向港股,并通过京东到家与达达的合并,将后者送上了纳斯达克的舞台。

但眼下留给刘强东能够分拆的业务越来越少,社区团购京喜折戟、国际业务大范围关停。

京东科技,已经成为刘强东目前所能期待的最后一个IPO项目了。

01

2013年京东金融获得独立运营之际,正值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军金融领域之时。在金融+科技的“FinTech”新概念助推下,这些互联网金融业务不仅获得飞速发展,其估值也一路上涨,如京东科技,估值在上市前夕一度超2000亿元。

为了进一步彰显科技属性,去金融化,在2018年前后,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更是掀起了一轮改名潮,纷纷从某某金融变更为某某数科。

围绕这些数科公司的种种美好期待,在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后逐一幻灭。

2020年11月2日,央行行长易纲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上表示,大型科技公司改变了游戏规则,但商业秘密的保护和消费者隐私的保护,是极大的挑战。

同日,银保监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小贷业务正是诸如蚂蚁集团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四天后,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对外表示,将“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动纳入到统一的监管范围”。

彼时,东方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师陈至奕在报告中指出,“伴随着2020年底开始的针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与这些巨头相关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在面临监管政策 ‘补短板’ 的考验。”

京东科技就曾被上交所出具审核问询函,要求其和中介机构回答“相关监管政策变化情况对发行人现有业务和合作模式、未来持续经营的影响”。当时,京东科技强调自己是数字科技公司,不适用于相关的监管规定。

及至2021年1月,易纲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鲁拉·哈拉夫采访时谈道,“监管部门正依据相关法律框架,审查蚂蚁集团的业务风险和市场地位,(IPO)也会有结果。”

同月,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属性的京东科技,从京东集团手中接过了作价157亿元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业务。

今年1月初的这次组织调整,京东科技同样是为了进一步支撑其科技战略的落地及业务发展。

对于辗转A股、港股暂时上市未果的京东科技来说,眼下又多了一条IPO可能性,即美股。

去年12月15日,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报告,确认2022年度可以对中国内地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检查和调查,并撤销2021年对相关事务所作出的认定。

中 美审计底稿取得新进展,意味着那些在2024年被迫退市的中概股公司,免除了暂时被摘牌的危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意味着中 美围绕审计底稿问题的彻底解决,“不是撤销,是美国对中概股的三年合规时钟重置,相当于给面临退市的中概股公司又发放了一张三年延长许可。”江一解释道。

不过,上述新政策依然是对未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一大积极信号,这种信号甚至已经开始传导到现实层面。如拼多多、满帮等中概股公司被曝已经搁置了回港二次上市计划。The Information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这些公司可能不再觉得有必要对冲未来的监管风险。

02

2014年京东上市后,刘强东着手再造下一个京东计划,以京东为孵化器,开始从中分拆成熟业务。这才有了2013年9月搭建的京东金融,2017年4月组建的京东物流,以及2019年5月独立运营的京东健康,加上与京东到家合并的达达,刘强东在过去三年间陆续收获了三个IPO。

在上述业务分拆中,京东健康最为艰难。2017 年,刘强东在内部发起如何做大健康的讨论,参与的人员既有时任京东健康CEO的辛利军等京东高管,也包括健康领域专家,部分医院院长。

据辛利军回忆,那次会议上大部分人都建议拆分健康业务,包括他自己。但刘强东一直没下定决心,相比金融、物流,健康业务本身结构不够完整,当时还过于依赖京东零售,“拆分、单独发展的不确定性更高。”辛利军说。

在2019 年京东健康正式从京东集团拆分并启动融资之际,刘强东曾对辛利军说了一句话,“进入健康领域,能做多大暂时没把握,但如果做好了,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

与业务一起拆分的,还有刘强东有意分出去的权力。

从2019年开始,在刘强东授意下,京东内部推行Big Boss管理机制,希望将更多权力从集团层面下放到一线团队,让基层组织自主决策。

尝试隐身幕后的刘强东,在亮相2014年京东上市敲钟仪式后,无论是2020年的达达、京东健康上市,还是2021年的京东物流上市,都没有选择出席。

眼下,正在冲刺上市的京东科技,很可能是刘强东最后一次上市敲钟的机会了。放眼望去,作为新业务孵化器的京东主站,在过去几年内发力的新业务要么关停、要么被暂时搁置,刘强东手头已经没有多少可供分拆上市的资产。

2020年11月,刘强东在一次京东高管会上直接提出会亲自下场带队,带领京东打好社区团购这一仗,京喜拼拼事业群随之成立。但到了去年3月份,京喜拼拼大半省份业务被关停,目前京喜已经重新划拨回京东零售。

曾被刘强东寄予能“再造一个京东”厚望的京东国际,在去年10月也关停了欧洲业务,并裁撤了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地区部分业务,转入收缩。

03

随着分拆策略的中止,刘强东将提升京东集团未来效能的重心,放在了高管的调整上。

早期接受采访分享心得时,刘强东曾指出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大都是因为人,“我想不到第二个因素。”

经历过去一年的降本措施之后,聚焦内部管理成为刘强东给京东开出的新年增效药方之一。

从去年11月开始,两个月内,刘强东被爆出了两场视频演讲、两封内部信,内容重心都直指内部高管们的经营管理不善。

如在去年11月的京东经营管理培训会上,在香港视频接入的刘强东,斥责高管们偏离了公司经营战略的核心,即成本、效率、体验,认为一些高管能力不行、价值观不匹配,组织效率低下、讲故事太多,没有做到以用户体验为先。

在会议上,刘强东再次讲起自己打败当当和苏宁的经历,告诫高管们“低价是我们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基础性武器。”

收缩业务、停止扩张后,刘强东逼迫着公司高管们重新回到擅长的零售领域,深挖业务潜力。

为此,刘强东祭出了两个大招:一是重启10%副总裁级别及以上的高管末位淘汰制,并从今年开始对2000多名集团副总监以上管理人员现金减薪10% - 20%;二是对京东零售集团的各事业群总裁进行新一轮调整。

被刘强东认为“整个京东零售,只有1.5个人在会上说真话、提问题”的缪钦和姚彦中,一个继续负责生活服务事业群,一个转岗至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另外两大事业群时尚家居和3C家电纷纷换人。

刘强东要求京东重拾性价比的意志,已经开始被高管们对齐。据虎嗅报道,部分业务线已经把KPI中客单价目标拿掉,不再追求更高客单价。

京东科技成为继京东零售后整个集团人事调整上的又一个大动作。随着“一部三中心”架构新负责人上岗,现在,就要看接手京东科技CEO两年之久的李娅云,何时带领公司成功IPO了。

参考资料:

1、《京东科技再变阵:成立“一部三中心”平行部门 京东云仍为集团整体技术服务品牌》21Tech

2、《蚂蚁金服获批增资105亿元 分析称这是监管整顿完成的信号》金融界

3、《监管蚂蚁:十六年博弈史详解》财经五月花

4、《中 美审计底稿纠葛三年终落定,中概股退市危机基本解除》钛媒体

5、《刘强东从未离开过》虎嗅

6、《三小时内部发言,刘强东批评了哪些人哪些事》晚点LatePost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盒饭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测速地址_从月入30万到失业讨薪,核酸产业人员极速过山车

0106

刘畅失业了,从一家核酸检测机构。

原因很简单。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

疫情防控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核酸不再是居民日常出行的必要条件,曾经需要排队2小时的核酸检测亭门前极度冷清,他们可能一天都没能迎来一位有检测需求的居民。

在闲鱼上,废弃的核酸检测亭成了二手商品,*的只要650元,还可以砍价。他们被人买走,改造成移动卫生间,移动棋牌室。

没有了需求,核酸检测机构自然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员,刘畅和他的同事失业了。因疫情兴起的核酸产业也因为疫情迅速陨落,曾经的淘金胜地,如今一片狼藉。

被拖欠的工资,被甩卖的核酸检测亭

刘畅3个月没有拿到工资了。“光说快了、快了,3个月了,也没见到钱。”他略带怨气得向Tech星球吐槽道。

疫情带动了核酸产业的营收增长。以金域医学为例,2017-2019  年,金域医学营收增速分别为17.7%、19.35%、16.44%,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86%、23.77%、72.44%。

疫情爆发后,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其营收增速分为为56.45%、44.88%、41.67%。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75.24%、47.03%、46.41%。

就在外界以为这个毛利高达60%的赛道曾经赚得盆满钵满,但不一样现实的是,大部分核酸检测机构正面临着巨大的回款压力。

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金域医学实现营收122.08亿元,其中应收账款为74.33亿元,占营业收入60.89%,同比增长66.65%。和金域医学实力差不多的迪安诊断其应收账款为107.54亿元,占营业收入68.8%。

事实上,在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前,多地员工因为工资迟迟不发放而讨薪。根据创头条报道,核酸检测企业人员表示,回款周期长达半年到9个月,能在一个季度内回款已经算是很快的了。

这导致了刘畅的工资迟迟不能发放,“本月工资能在下个月月底发放就不错了”。

常态化核酸检测取消,社会化核酸检测几乎消失,刘畅们的收入也在迅速缩水。“去年是40/小时,今年是28/小时+0.2元/人的提成,而且一天检测数量超过200人才算提成。”

但核酸检测需求的断崖式下跌,意味着几乎很少有人可以拿到提成。

核酸大采集时代已经过去了,整个产业链几乎都受到了波及。核酸检测亭需求直线下降,核酸亭的生产工期也从原来的7天延长到至少15天。现在只有交了定金的订单,工厂老板们才会重新采购相关配件,再组装生产。

“之前每次有订单的时候都会多生产5-10台,以防急单”,工厂老板王鑫告诉Tech星球。而现在没人再会为了核酸亭积压相关设备,只想快点清库存。

王鑫从去年12月下旬就已经将手上的核酸检测亭的库存全部清掉,他的大部分同行也开始在去年12月甩货。

一位闲鱼卖家告诉Tech星球,之前不含内部装置的2×2㎡的核酸亭原价要3000元,现在只卖650元。当Tech星球询问是否还可以购买时,他表示这些亭子很快就被买走。他们可能被改造成移动卫生间、棋牌室等。

一台带有新风、消毒系统,配备对讲机的两人位核酸亭,在今年年初还能卖出超3万的价格,一些地方的采购价格甚至将近5万,而王鑫现在以成本价2万的价格在卖。

在闲鱼上,这样的核酸亭以更离谱的价格被甩卖,*只要一折。因为要改成移动厕所还需要拆掉,重新组装成本更高。

图注:闲鱼上正在甩卖的核酸检测亭。

谁*钱

对于普通人来说,成为一名核酸采样员、检测员是可以快速搭上财富列车的渠道。

一位程序员曾看过自己朋友的工资单,他的朋友在北京一家核酸检测机构做检测员,主要工作就是把样品运送到实验室、检测。“他给我看过他的工资单,一个月10万块,但累是真的累,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上述程序员补充道。

核酸检测、采样确实不是一门轻松的工作。一位上海的核酸检测员称核酸常态化后,他们每小时有40元工资,每天需要工作8小时,甚至更多。这样下来基本上一个月会有1-2万的收入,“月入10万的不多”。

他曾经看到过一条价格高到惊人的招聘广告。在上海某区的一个高速路口,900元/时。条件是不管吃不管住,要干12个小时起。这样算下来,一个月能有近30万。

“听上去诱人,但只有做过才知道,你要不停采集、抬放,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透气,一天下来衣服可能湿透了。做一两天图个新鲜还行,一个月每天12个小时以上,谁都受不了。”上海的这位核酸检测员告诉Tech星球,“3个小时就不行了,热够呛”。

生产核酸亭也并不像想象中赚钱。

过去两年,王鑫每个月都能接到来自全国的订单,一个月至少能卖出20-30台。尤其是去年,在10月之前,核酸亭一直是爆单的状态。

对王鑫来说,核酸亭只是在移动岗亭的基础上加装医用专业设备。他告诉Tech星球,市面上几乎没有因为核酸亭而设立的工厂,多半是和他一样移动板房、移动亭的工厂在改造生产。“核酸亭本身都不算特别大的产品系列,大部分也不会专门做。”

而没有人愿意为了生产核酸亭而放弃原有业务,还是因为核酸亭并不是个高利润的买卖。

尽管一个核酸亭的售价能达到至少2-3万,但王鑫透露他的利润只有10%左右。没有特别的渠道很难接到大订单,采购量少的时候,利润甚至还不到10%。

相比采样检测,中游试剂生产商们的利润则更高。2021年明德生物仅靠生产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实现营业收入约20.22亿元,约占公司2021年度总营收的71.46%。

仅从收入上来看,和金域医学这样的核酸检测公司显然不能比,但其净利润接近50%。而迪安诊断、金域医学这两家知名的核酸检测机构,从2020年开始净利润逐年攀升,在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接近20%。

大批人员离场,一批检测机构将破产

一位核酸检测行业人士告诉Tech星球,他并不认为2023年机构会大规模倒闭,因为大部分核酸检测机构都不只有一种业务。

新冠疫情爆发之前,金域医学作为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主营业务是向下游的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等)提供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外包服务。从业务结构看,金域医学的核心业务为医学诊断服务,其收入占比常年达到90%以上。

但收入下降几乎已经成为必然。另一个隐藏的忧患是,高额的应收账款很可能将核酸检测企业拖入财务危机,核酸检测需求的断崖式下跌,很可能让那些业务单一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很可能就此破产。

事实上,核酸检测机构破产的现象已经出现。

不久前,一名男子向北京房山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控告其公司拖欠工资6.26万元”,得到的回复是“公司目前无财产可供执行”。

被控告的公司叫朴石医学,根据天眼查显示其成立时间为2020年11月20日,已于2022年6月被吊销执照。北京市房山劳动仲裁委员会信息显示,朴石医学目前已濒临破产。在天眼查APP上,朴石医学的状态为“撤销”。

背靠疫情红利,过去3年,新成立的医学检验公司近20000家。这其中能够活下来的除去金域医学这样的上市企业,估计所剩无几。

那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核酸亭生产企业,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王鑫告诉Tech星球,生产一间核酸亭需要采购新风系统、消毒系统、对讲机以及空调等设备。“生产其实只能赚个组装费,很多设备采购原价就很贵”,王鑫解释道。

也正是因为核酸亭的生产成本高,王鑫一般不留库存。“一间就要压款一万多,垫资量挺大的”,王鑫告Tech星球。虽然核酸亭一度供不应求,但王鑫透露,核酸亭一直也只占工厂20%的业务量。

不够丰厚的利润和谨慎的经营方式,让王鑫逃过一劫。王鑫告诉Tech星球,身边像他这样的工厂老板不是少数,正是因为没有放弃主业,他们现在还能轻松脱身,不至于破产倒闭。

不过,此前招来的大批核酸检测员工不可避免得要离开了。Tech星球联系的多位核酸检测员已经离开。一位核酸检测员工称,目前正在准备专升本考试,他希望回到学校重新进修。另一位检测员则提前回家过年了。这些人嗅着红利而来,因为红利消失而散去,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出路。

(备注:文章刘畅、王鑫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Tech星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登录_男人做美甲,一个传染俩

0105

你能接受喜欢做美甲的男性吗?

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涂指甲油就不是正常男人的选择——

娘娘腔、女里女气、丑人多作怪……五彩缤纷的指甲油就像护手霜和遮阳伞一样损害着男子气概。

但在日本,男士美甲正在成为近期*的流行趋势之一,在欧美,它更是地道的“男子汉艺术”。

当越来越多男性开始在社交媒体上传美甲照片,这股全球性的洪流不能再被视为个案。

为什么美甲狂热开始在男性中迅速传染?

01、爱美甲的男人

“当楼下居酒屋的店员都开始画美甲,我是觉得变天了。”

家住东京下町的朋友小陈,从日本餐饮从业者身上感受到了正在席卷日本男性的美甲风暴。

在过去,日本饮食业对服务人员*要求是:请剪好你的指甲,不要让客人看到长指甲,更不要美甲,这会让客人担忧食品的安全。

但如今,男人美甲狂热正在冲击过去的社会规则。

在这波美甲浪潮里,很多人选择克制的追逐。他们的美甲看起来非常隐秘,只是一层透明的护甲油,或者近乎肉粉的裸色。

但还有一些人,则选用极为醒目的亮色。

比如,名古屋车站附近一家马肉料理店的大厨木村和马,就是日本美甲风暴中最激进的玩家。

“我想要这个图案,做成涂鸦的质感。”

木村向美甲师展示手机上保存的红色鱿鱼图案,美甲师连连夸赞:“好可爱!”

漫长的细致勾勒后,木村圆鼓鼓的指甲盖上如愿拥有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一路端详着回到店里,每逢需要端菜上桌,他都格外积极,抢过盘子送到客人面前,专等客人问一声:“诶?这是?”

他便心满意足地笑开:“对对,是新作的美甲。”

美甲狂热并不仅仅属于小伙子,五六十岁的日本大叔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我现在还接受不了涂颜色,但把指甲打理干净,是每个聪明男士该有的修行!”

一名56岁的经营顾问轻车熟路地把自己嵌进舒适的沙发里,他每个月要使用一次修甲服务。

光洁到能反光的指甲盖,让他感觉和勤加锻炼的肉体一样,留住了青春的脚步。

面对市场的新变化,东京都港区一家美甲沙龙最近正在考虑招募男性美甲师,开办男士专用美甲沙龙。

负责人笑称:“很多男士把美甲当擦鞋来做。”

1000日元一次的初级修甲套餐是店里*的美甲项目,包含修剪、去除死皮、甲面抛光等几个步骤,对于女生来说,这只是接下来描绘图案的前奏,但对于男士来说,这就是需要的全部操作。

男士美甲在日本有多普遍?数据能够给出更加直观的感受。

美容业相关调查机构“HOTPEPPER Beauty Academy”实施的调查指出,2022年日本使用过美甲服务的男性占比5.7%,平均不到20个人就有一人做过美甲,这也刷新了过去5年的比例新高。

考虑到许多农村偏远地区的高龄男性,城市中 美甲男士的比例还会更大。

20多岁的年轻男性利用率甚至超过了10%。

美甲男士中,45.2%涂过指甲油,40.1%做过甲油胶,并不仅限于体验指甲的基础护理。

不过相较于女士的多姿多彩,男士彩甲还是主要集中为单色,或者简约克制的几何线条。

美甲APP“Nail Book”主持的另一份调查还显示,美甲对于男士来说也是个上瘾的事情,去美甲,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过半数美甲男士持续美甲超过一年以上。

很多男士甚至开始自学,在家亲手为自己制造快乐。

“一样一样小工具,这是个精细活,就跟组装高达一样。”

涂完拍照,顺便还能炫耀一下新车和新表。

“天哪,我老公做*甲,端着手美滋滋欣赏了一晚上!”

社交媒体上,女孩们忍不住吐槽男朋友的狂热,她们一面对男友修长的漂亮手指表示羡慕嫉妒,一面郑重提醒各位网友:

看到美手,注意分辨背景!搞不好屏幕后面就是个叼着烟卷的壮汉在嘿嘿偷乐。

02、姑娘喜欢

当然,男女有别,关于美甲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是根深蒂固。

即使上溯历史,男士美甲已经在日本发展了10多年,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惯这种风尚。

有人在推特直接把美甲和雄性荷尔蒙缺少挂钩:

“最近美甲的男人越来越多,那10年后,是不是自宫的男人也会越来越多?”

对于世俗的成见,美甲男士并非全然无感。

“很多人其实是鼓起勇气走进美甲店的。”

美甲师ashita提到一个细节,让男士们忐忑的心情袒露无疑。

“男客人来美甲,大多已经想好要做什么样式,很少和我商量,一坐下就板着脸语速超快地说出自己的具体要求。

而且他们总是做着做着手就开始向后缩,好像随时准备抽身逃跑。”

但即使如此,走进美甲店的男士仍然只增不减。

美甲究竟有什么魅力?让男士们即使冒着被说娘娘腔的风险,仍趋之若鹜?

一位30岁的IT从业者诚实地回答:

“因为姑娘喜欢!”

他直言,这是从当红牛郎那里取得的真经。

“男人很少会注意女孩的美甲,但对于女孩来说,美甲*是目光的*焦点。”

自从开始做美甲,小哥发现和陌生姑娘的交流顺畅了不少。

“啊,你这个好漂亮!”他的美甲总是能吸引到姑娘的一声赞叹,随后自然而然就打开了话匣子。

对于稀少的美甲雄性,姑娘们更多了几分亲切与宽容,他说:“美甲令我如鱼得水。”

如果只说拍姑娘,大伙儿或许会觉得有些过于肤浅,那么另一位日本大叔的回答能让答案更加贴近普世价值一点。

52岁的公务员大叔说:“手是人的第二张脸面,让手整洁漂亮,是给人好感的基本礼仪。”

他发现,工作中,握手、递名片、递文件,甚至只是在键盘上打字,都会让手成为焦点,很多陌生人出于礼貌,谈话中也会把视线落在对方的手部。

“没人会喜欢一双长满倒刺、积满泥垢、布满竖纹的手,即使是糙汉子也不会。”

定期的美甲可以免去上述尴尬,让你成为将个人卫生卷到手指头尖的细节魔鬼。

对于马肉店大厨木村来说,美甲更像是自己的武器。

他说:“时尚是铠甲,走在街上,也能装点别人的目光。”

尽管客人中有人会提出卫生质疑,但更多人表示有趣:

“这样反而更加不必担心卫生啦,切掉一块指甲不容易看出来,但你要是切掉一块美甲,那可太明显了!”

另一位前市政府职员、现任男性美甲师把美甲带进了养老院。

多项研究证实,美甲可以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和其他老年人带来积极的精神暗示,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

为什么要做美甲?

“因为开心啊!”

03、环球同此凉热

比起日本友人,欧美男性可能在美甲一道上要更加坦然一点。

专营手部与足部护理的男士专门店Hammer & Nails在全美已经拥有了200多家门店,2021年,即使在新冠大流行期间,业务收入仍然保持了270%的巨大增长。

以著名设计师Marc Jacobs为首,没染过彩色指甲反倒成了不够男人的罪证。

亲手在Instagram上创建# Male Polish标签的Marc Jacobs,常常以亮丽的红色甲油出街,配上他漫不经心的高傲眼神和短短的香烟,令人心动的荷尔蒙扑面而来。

银幕猛男“锤哥”,也借呼吁关注儿童暴力的机会,涂上了红色指甲油。

演员约翰尼·德普、迪恩·麦克德蒙特、摇滚乐手史蒂夫·泰勒,都是男士美甲流行前沿的常驻嘉宾。

嘻哈歌坛更是美甲的天堂,匪帮说唱大哥Snoop dogg常年一手法式小美甲。

歌手Lil Nas X,整套钻石美甲加牙套,一时风头无量

翻看嘻哈歌手的相册,几乎很难找到一个还没加入“美甲兄弟会”的酷男。

两年前,得克萨斯州一所高中,因为一名男生在感恩节假期间给自己做了一套亮丽的美甲而勒令其休学,结果被全美时尚人士激烈反对,最终收回成命。

这两年,染一手妈见打的漂亮指甲,就是美国男孩最新的潮酷定义。

正如GQ副主编Samuel Wine所说:“如果你在纽约市德兰西街滑滑板,那你不可能不撞到一个有着浅色指甲的年轻小伙。”

“现在,美甲是一种让你酷的工具,就像纹身、穿孔和美甲一样。”

在中国北京,男士美甲也在崭露头角。

三里屯一家美甲店告诉我,现在每月会接待5到6名男性常客,他们每隔一两个月就要光顾一次。

一位资深媒体人和我分享了他的美甲,每一款都是他精心设计的潮流主题。

从batman到YSL、Givenchy,他说,美甲就像纹身,会给人带来视觉与精神的双重愉悦。

不过,拿衣服类比,纹身更像购买奢侈品,美甲则是潮牌和快时尚,可以更简单地满足你,也可以更简单地厌弃。

当我问及是否会被哥们嘲笑时,他回答,十年前或许会有,现在更多的是大方的赞美:

“这十年里,男人的爱美权益倒是进步了不少。”

图丨孙弈然

其实细究历史,美甲从来也不是女士专有的装饰。

不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欧陆,都曾有很多男性士兵涂抹指甲威吓敌人、增强作战能力的记载。

当指甲油被限定为女性专用,它同时束缚住了两性。

女人因其被定义,男人也因此失去了在指甲上作画的权利。

所幸,还有人不甘心就这样做别人指点下的顺民,偏要给世人看看追逐另一种美的勇气。

对此,那位媒体朋友是这么说的:

“我在经营个性这一方面倒是始终比较厚脸皮。”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登录_被抛弃的元旦档

0105

“2023年,电影院能否迎来复苏结点”?这是多位影视行业从业者近日讨论较多的话题,但至少从刚刚过去的2023年元旦档(2022年12月31日-2021年1月2日)来看,这似乎还道阻且长。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月2日,元旦档票房仅5.54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则同),与2021年13.03亿元的票房和2022年10.21亿元的票房相比,分别下降了57.48%和45.74%。

对于为何没有选择在这个小长假踏入电影院,影迷们近乎给出了清一色的理由,“‘烂片’无法激发观影欲望”。“之前因为变身‘小阳人’,在家里蹲了很久,最近好不容易‘阳康’,和朋友聚会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留给这些口碑、预期均不佳的片子。”90后电影爱好者冰冰说道。

根据院线信息,2023年元旦档的定档片只有两部,分别是被看成头部电影和尾部电影的《绝望主夫》与《橡树餐厅》。而原本定档元旦、期待值较高的,由大鹏导演的影片《保你平安》,在节前十天宣布了撤档。尽管超头部电影《阿凡达2》和网友期待已久的《想念你》也还在元旦档期中上映,但前者已经上映了大半个月,后者的口碑在豆瓣也只有6.5分。 

当然,元旦档的票房不佳,也与疫情这一客观因素有关,毕竟还有很多网友没有“杨康”。

“没精力消费,爬一会儿楼就感觉好累。想到一会儿还要看3个多小时的电影,我忽然有些担忧。” 95后梦桃是电影《阿凡达2》的导演卡梅隆的忠粉,1月1日,抗原“复阴”的她终于来到了电影院。尽管来电影院前已经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知道可能会体力不支,但梦桃没料到,仅仅是走了2层楼,就已经气喘吁吁。电影开始前,她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影片供给少、影片质量欠佳、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健康……或均是影院在元旦档被“冷落”的因素。

但多位业内者对影院之后的发展还是抱有积极客观的态度,并对即将到来的“2023年春节档”,持有较高的预期,认为“那些令元旦档票房受阻的因素,会在春节档显著改善。”

一方面,消费者们也逐渐‘阳康’,或为影院的人气回暖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春节档大制作、较高预期质量的定档影片更是为今年春节院线电影票房夯实了内容基础。”其中一位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道。

截至1月3日,陆续官宣春节定档的电影包括科幻巨制《流浪地球2》、张艺谋导演的悬疑喜剧《满江红》、春节“钉子户”《熊出没》、谍战片《无名》和1月3日空降的原创动画《深海》。其中,前三部的猫眼想看人数已经达到了125万。

此外,悠渡都江堰影城店长刘安星对燃次元透露,据内部消息,今年春节档还将有3部影片定档,总数或达8部。

不过,高期待的同时,2023年全年的院线电影市场发展依然将面临挑战。

“从长期来看,受3年疫情影响,很多观众已经习惯了小屏观看电影。因此,影院聚拢人气,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北京环球艺动影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腾对燃次元分析道。

观众抛弃元旦档

这是一个就连影迷也多少会有点“嫌弃”的元旦档。

在3天的元旦小长假里,电影院中大多数在映影片,包括《阿凡达2》《想见你》和《穿靴子的猫》等都已上映一至三周。不少电影爱好者早在元旦前就已经打卡了自己心仪的影片。

“我在元旦前就已经二刷了《阿凡达2》。”冰冰表示,除了《阿凡达2》,对元旦期间上映的影片可以说是毫无期待,“数量少、质量差。”

如冰冰所说,元旦档期上映的新片,只有《绝望主夫》和《橡树餐厅》两部。其中,动画电影《橡树餐厅》既没有IP,在宣传上也欠缺物料。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全年,《橡树餐厅》只释放过两部预告片。截至发稿,两部预告片在豆瓣上的评价仅有两条。

《绝望主夫》讲述的则是因一场意外而误入错位“女权”世界的钢铁直男胡铁男,在颠倒错乱的世界里从昔日成功学大师变身全职家庭主夫,并且终于体会到了妻子默默付出之不易的故事。

尽管部分网友通过影片感悟到了“相互尊重是一切美好关系的基石”,但该影片依旧没有逃脱口碑的两极分化。在部分网友认为该片是“用喜剧的方式直面生活闹剧”时,另一部分网友则直言,“好好搞笑就行了,别总想着教育人,看完觉得很尴尬”。

两极分化的口碑,也让《绝望主夫》在豆瓣上的开分,仅有6.1分。影片低质且量少,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众的观影热情。

“爱情悬疑片《想见你》口碑刚过及格线,《绝望主夫》一看片名就觉得不合我胃口。看这些影片的钱,不如用来攒着看春节档的大片。”冰冰直言。

和冰冰相似,95后文艺女青年Emma,在这个元旦档没有光顾电影院的原因,同样是“影片内容实在提不起自己的兴趣”。

“我一直不太喜欢好莱坞*大片,所以就没有去看《阿凡达2》。喜剧类的电影,我本来是不排斥的,但像《绝望主夫》这种开心麻花式的喜剧电影,其质量在这两年已经屡屡被验证了不可靠。而另一部《想见你》,期待很高,在看到差评太多之后,也放弃了。”

Emma告诉燃次元,虽然没去影院看电影,但却依旧不影响小长假过得充实,“我在家N刷了经典影片《真爱至上》,看了话剧《那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以及一场线下脱口秀开放麦。‘阳康’之后就是欢乐多。”

元旦没有去线下观影的还有90后影迷虹布头,“元旦档我和老公感兴趣的电影只有《阿凡达2》,IMAX厅的效果肯定*,但我家附近的IMAX厅,元旦期间一张票价达到了150元,两张票加起来300元,实在有点贵。我俩就考虑,等节后票价下降些再去看。”

“虽然没去电影院,但我和我老公在这个假期看的电影却并不少。”虹布头补充道,“我们先是在电脑上重温了《阿凡达》,并在腾讯、爱奇艺上分别看了一部单片付费电影。”

影片避开元旦档

不同于今年元旦只上新2部电影,2021年、2022年的元旦档可谓是影片供给足够丰沛。

燃次元统计,2021年元旦假期,新上映的影片包括《送你一朵小红花》《温暖的抱抱》《崖上的波妞》和《小破孩大状元》4部。到了2022年,元旦档的新片更是囊括了《穿过寒冬拥抱你》《反贪风暴5》《李茂换太子》《魔法精灵》和《梦境历险记》5部。除此之外,还有1部《木兰:横空出世》属于老片重映。

在影片“分量”上,不管是2021年还是2022年的元旦档电影,均有着一线卡司参与,且还有着诸如宫崎骏这样的大IP加持,不少影片投资金额超过亿元。也因为此,这两个元旦档的票房均超过了10亿元。

而2023年的元旦假期,原本唯二的种子选手《绝望主夫》和《保你平安》,后者最终选择了撤档。 

朱腾对燃次元表示,《保你平安》撤档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阿凡达2》的表现不及预期,观众还没有做好重新走进电影院的准备;‘阳康’后的观影潮还没有如期到来;同档期另一部电影的预售远高于《保你平安》。”

事实上,《阿凡达2》这部耗资3.5-4亿美元制作费用的鸿篇巨制,媒体票房预期,已经从上映前的22-33亿元,下降到如今的15亿元,近乎腰斩。而《阿凡达2》对电影市场的提振作用,也确实低于原本的行业预期,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体量影片对短期内市场恢复的信心。来源/燃次元拍摄

即便票房不如预期,但《阿凡达2》相较于同期电影的号召力来说,依旧遥遥*,这也让其它计划定档的影片望而却步。燃次元观察,12月13日上映的《阿凡达2》,在截至1月2日晚9时,其在元旦档票房占比仍旧过半,超过其它电影的总和。

除了新片数量不足,影片本身质量欠佳,或才是今年元旦档票房表现滑铁卢的根本原因。

豆瓣信息显示,穿越电视剧《想见你》在2019年获得了9.2分的口碑。但在网友看来,电影版《想见你》受限于时长,无法充分铺陈情感叙事,没看过剧版的网友,对于电影版内容可能会跟不上节奏,影片也会因此沦为小众的粉丝向电影。

《绝望主夫》则是近年来浮于表面的女性主义思潮的典型电影。“从《夏洛特烦恼》到《绝望主夫》,女性主义影视剧试图为女性发声的立意是值得肯定的,但导演、编剧仍多半是男性,这会对女性的需求存在较大的理解偏差。”对于这部未能获得女性观众共鸣的电影,影评人哈尔对燃次元表示。

疫情除了影响院线的内容供给外,在于超看来,现阶段,疫情对受众的观影意愿也还会造成一定影响,“刚刚‘阳康’的观众,考虑到观影安全与观影精力,原本的‘必要’需求可能也会变成‘或有’需求,只有足够吸引人的影片,可能才会吸引观众去观看。”

影视行业相关业内人士对燃次元表示。“观众‘抛弃’元旦档的直接原因是影片内容供给不足,但综上不难看出,这或是影视公司有意而为之。

春节档未来可期

”不过,虽然元旦档的票房与口碑都比较惨淡,但业内人士对于疫情管控政策初开后的*春节档期,都充满了信心。

公开信息显示,已有《流浪地球2》《满江红》《熊出没·伴我“熊芯”》《无名》与《深海》5部电影陆续定档。其中,前三部影片,业内给出的预测票房分别为30-37.7亿元、12-24亿元和5-7.3亿元,预期票房之和达60亿元左右,与2022年春节档最终票房相当。

图/部分影片媒体预测的春节档票房

来源/猫眼专业版 燃次元截图

同时,如今官宣定档的影片已覆盖科幻、喜剧、动画、悬疑4类题材,在类型方面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已定档影片的宣发物料也开始大规模投放。比如,由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2》,包括预告片、MV在内的相关宣传物料已释放数量达11个。

而用户的反馈则验证了C端市场对今年春节档的高度期待。截至1月3日晚18点,猫眼App上,《流浪地球2》相关物料播放量为457万次。抖音上,《流量地球2》的相关话题量更是已达9.1亿。除此之外,《熊出没·伴我“熊芯”》《满江红》的抖音话题播放量也分别达到了4.4亿和3.6亿。

此外,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历时7年打造的水墨粒子动画《深海》,也是动画电影爱好者们早已期待的影片。

Emma表示,虽然今年元旦假期她没有为电影掏腰包,但春节档大片云集,自己肯定是会去观影的,尤其是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卡司的庞大和海报的诡谲氛围在她看来都很抓人。

但春节档的影片或还远不止这些。

北京英嘉国际影城的常店长对燃次元表示,春节档期影片基本会在6-8部左右,小道消息流出,今年的定档影片不会低于6部,其中包含多部CINITY空间影片。

刘安星更是向燃次元透露,除了目前官宣的影片之外,即将在春节档上映的其它影片估计还包括《中国乒乓》《交换人生》和《消失的她》,影片数量或达8部。“如果消息属实,就意味着春节档电影数量与2022年和2021年的高位保持一致,并且在类型方面还将囊括体育、奇幻,可谓是类型最丰富的春节档。”

“2023年全年影片的供给应该会比较充裕,因为现在已经完成、尚未上映的电影也特别多,比如,传言定档今年春节的《中国乒乓》和1月3日突然定档的《深海》,均是2022年国庆的撤档影片。随着内容的逐步释放,加之观众大规模转向‘阳康’,2023年的全年票房应该会显著高于2022年,或能与2021年持平,甚至更高。”常店长如此猜测未来的趋势。

影院虽未出现人山人海的现象,但也确实在逐步恢复正常化经营。中国青年网报道,元旦期间,全国影院的营业率达到了85%,为近10个月新高。而与元旦档期总票房较弱相对的,是《阿凡达2》在北京、天津、郑州、沈阳等城市的元旦票房反超了影片首周票房。

但即便如此,在影院管理者们看来,2023年的春节档依旧存在着一定的票房掣肘因素。

“处于疫情管控放开后的*个春节期间,返乡的人流高峰是否对疫情变化的走势带来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影院票房出现波动,还不得而知。”一位影视行业从业人员对燃次元分析。

“现状之下,电影的口碑会是关乎春节档票房的*要素。其次是票价,随着票价补贴政策的减少,影院票价攀升,也会影响观众的观影决策。”朱腾分析表示。

如朱腾所说,虹布头夫妻推迟《阿凡达2》观影时间的决策,就是受票价过高的因素影响。

朱腾进一步提到,2023年,院线电影行业想要正向发展,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这几年,长短视频在不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尤其是疫情3年,一些观众逐渐失去了大银幕观影的习惯,想让他们再次找回从前的习惯,需要一个重新培育的过程。”

于超对此表达了相似观点。“市场的恢复靠的绝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或者是一个档期。从影院端来说,想要‘拿’回消费者,服务的便捷度、价格体系的合理性和音效设备的独占性优势等等,才是电影院的经营,需要长期奉行的运营理念。”

参考资料:

《元旦档票房破5.5亿,影院营业率创近10个月来新高》,来源:中国青年网。

*文中Emma、梦桃、虹布头、冰冰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燃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2023,大厂能否讲好出海新故事?

0104

2022年对于互联网大厂而言,“降本增效”成了主旋律,营销推广等支出相比往年都大幅减少。此外,Tech星球根据公开数据统计,腾讯、阿里、字节等大厂的产品下架和上新数据显示,新业务也在收缩。

比如,腾讯在2022年宣布下架的产品(含游戏类)接近40款,平均每月下架5款产品。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今年腾讯推出的新产品却屈指可数,有时一个月也很难见到一款新产品上线。

和腾讯一样,作为APP工厂的字节也是如此,特别是到了去年下半年,国内的新产品基本没有,而下架、停运的产品则有种草产品“可颂”、社交产品“派对岛”、阅读工具“识区”等。

不过,与互联网大厂的国内新业务收缩比起来,其海外业务却是另外一番景象。Tech星球通过公开信息梳理发现,大部分互联网大厂去年海外新业务和产品的布局,超过了各家在国内新业务和产品的总和,涵盖了社交、娱乐、电商、工具、游戏等。

比如,电商方面动作最多,阿里的ALLYLIKE、拼多多的TEMU、字节的Demonstudio、ifyooou等业务横空出世;社交娱乐方面,字节、腾讯都有新的布局,比如K歌、密友社交等产品在东南亚等地区上线。

国内互联网的流量逐渐见顶,不少领域和赛道进入存量竞争。种种迹象表明,海外市场和出海正成为互联网大厂关注和争夺的重点。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互联网大厂“扬帆出海”,角逐海外市场,将成为大势所趋。

密集布局海外市场

虽然,互联网大厂很早就在探索出海方向的业务,但2022年的新业务进展和布局尤为突出。

Tech星球综合DATA.AI和公开信息梳理,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1月到12月,互联网大厂在海外上线的非游戏类产品就有30多款。

图注:2022年各家互联网大厂在海外的业务和产品布局。

其中,阿里在2022年推出的新海外业务产品最多,达20多个,其次是字节,有6个新海外产品,随后是网易、快手、B站等。

涉及的领域和赛道包含社交、娱乐、电商、工具、本地生活、短视频、办公等,其中工具型产品和娱乐产品成为各家布局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旗下的TUDOO在去年推出了10余款产品,更像是为海外的一些企业和个人做的产品,类似于外包。据悉,TUDOO是一个为海外餐饮商家提供App搭建、订单交易等解决方案的平台。

据知情人士透露,TUDOO推出这么多产品,一方面是希望借助自己在全球供应链和品牌上的优势,开垦海外线上餐饮服务商的市场,另外一方面,可以为国内赴海外开设线上餐饮平台提供服务,从而成为自身业务增长的一部分。

但从重要性看,拼多多的TEMU、字节的TikTok Now将成为各家重点的发展业务。其中TEMU和TikTok Now已多次在各大海外应用排行榜中登顶,可以看出这些出海产品具有很大的潜力。

一位接近字节的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字节在海外的社交业务和国内一样的重要,内部希望海外社交能够成为其他出海产品之间连接的纽带。”

而这仅仅是非游戏类的业务,如果算上游戏产品,那么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网易的游戏产品,在去年都有大幅增加,阿里在海外推出4款新游,腾讯、网易则更多。

据伽马数据发布的《2022年11月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11月,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91.68亿元,环比下降3.04%,同比下降19.23%,反观海外市场,2022年11月,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3.61亿美元,环比微增0.51%,这得益于游戏厂家对海外市场的理解不断加深,让中国游戏厂商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另外,2022年11月,境外市场产品流水增长Top5分别是《原神》《明日方舟》《雀魂》《无期迷途》以及《漫威Snap》。前四款游戏都是2021年及以前推出的产品,而《漫威Snap》则是2022年的新产品,这款产品由字节旗下的海外发行品牌Nuverse代理发行。相比于国内的游戏业务,字节的海外游戏业务更加顺利,成绩也更加惊人。

出海寻找“现金牛”

“国内没有太多新故事可讲的情况下,只能出海,不出海就要饿死”,一位海外产品运营表示。

出海成为大厂的重点关注领域,2022年各家对于海外业务的人事变动也更加频繁。

据晚点Latepost报道,字节方面,今日头条负责人陈熙转岗至TikTok电商任产品与数据科学负责人,向TikTok电商负责人康泽宇汇报,字节人力资源负责人华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支持TikTok相关组织建设取得进展,包括跟进美国与欧洲市场关键岗位的招聘。而B站直播中心原总经理王智开,已转岗至主要国际化业务部门。

阿里方面,2022年1月1日,蒋凡接管海外数字商业板块。快手则是将原商业化业务负责人马宏彬,调任国际化业务负责人。

这些人事变动布局,也从侧面反映各家对海外业务的重视。

从各自的出海部门看,海外业务也在积极拓展。如字节的海外业务,除了公众熟知的TikTok、Resso外,还将重点发展海外社交、电商和直播业务。

一位TikTok电商业务线员工向Tech星球透露,“发展前景还可以,TikTok是为数不多的能在国际市场挑战谷歌和脸书两大流量垄断阵营的产品,2022年有不少高层去新加坡(TikTok的重要据点)待过,而电商是TikTok的核心变现手段之一。在国际市场的互联网巨头之战,将会是字节、阿里、腾讯和谷歌、脸书、亚马逊之间的竞争。”

另外,Tech星球还了解到,阿里的海外电商业务Lazada,在校招上放开了部分HC。一位不久前从阿里离职的员工告诉Tech星球,“Lazada总体工作强度一般,2022年上半年,我们部门的工作还是比较轻松,进入到下半年后,由于大促较多,经常会加班。但听说去年大促的数据还不错,业务增长比较迅速。”同时他也提到,未来Lazada将重点深耕东南亚市场。

2022年下半年,拼多多在海外上线的新业务TEMU也备受关注,一位消息人士表示,拼多多将在今年加强海外的供应链构建,这样有利于提升价格优势,吸引更多海外用户购买。

除了阿里,字节、拼多多外,腾讯、网易则是重仓海外游戏业务。去年一年,腾讯在海外就投资了包括FromSoftware等十余家游戏公司。

网易也是改变了以往的打法。此前,网易游戏出海的收入仍然以日本市场占大头,但最近网易则希望去探索更多的海外市场,2022年网易全资收购位于法国的游戏工作室Quantic Dream,并在美国成立*方工作室、又收购瑞典的游戏开发商Liquid Swords的少数股权。种种动作表明,网易要在欧美等地打造出类似于日本的游戏市场。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因为国内游戏版号受限,现在大多数游戏公司都在想着先做出海。代理发行、自研自发等都是接下来要做的事,相比于以前,未来大厂可能会在海外游戏业务上投入更多的资源。

如何大显身手,讲好出海的新故事?

互联网大厂的不少出海产品都成为当地人喜爱的应用,在美国,有三分之二的美国青少年在使用TikTok,它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受欢迎的应用。

阿里的Lazada是东南亚市场非常受欢迎的电商平台之一。根据Lazada的数据显示,2022年“双11”开售前12小时,Lazada约三分之二的商家订单量对比平日同时段实现至少3倍增长,东南亚消费者观看Lazada直播LazLive时的消费更是增长了高达40倍。旗下的另一个跨境电商平台全球速卖通,已成为欧美、俄罗斯市场的“国际版天猫”。

出海业务的迅猛增长,让大厂们更加看到了新的前景。但是国际形势和竞争格局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大,也让互联网大厂等平台企业的出海业务面临监管压力。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不仅要与海外企业竞争,同时还面临当地政府更加严格监管的挑战,而这种趋势或将持续存在。

为此,不少互联网大厂开始在一些环境较为宽松的东南亚、非洲进行布局,比如东南亚市场,迎来了字节、B站的新业务——字节的种草产品“Lemon8”和B站的漫画业务和剪辑工具Viddup,其中Lemon8的累计下载量超百万。此外,大厂也看中了东南亚的文娱市场,包括腾讯阅文和字节,推出了不少的小说产品,在部分东南亚国家的文娱应用排行榜中长期占据着高位。

当然,大厂不少海外业务也逐步面向当地人招聘,将产品融入到当地文化中,推动产品更快的发展。

疫情三年,无论是业务布局还是竞争格局,国内互联网市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新业务的探索放缓,更多的则是聚焦在能够和已经盈利的主营业务上。在没有找到下一个新风口之前,大厂“降本增效”预计还将持续。

随着政策鼓励互联网大厂和平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加上海外市场的广阔空间,预计大厂将会在海外进行更多的布局。能否讲好出海的新故事,就看大厂们如何“各显神通”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Tech星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首 个数字人乐队登陆芒果跨年,造梦星河要用科技造梦

0104

昨夜,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现场,出道两年、兼具科技与文娱属性的“行业新人”姚安娜登台,然而还未开唱,背景却传来电流噪音,让屏幕前的小娱为她捏了把汗。

但下一秒,镜头中闪现乐手,出现了一把颇具未来感吉他的特写,音乐也恢复正常,而与姚安娜同台演出的并非真人乐队,而是4位数字人乐手,以及以她本人形象为原型的“数字分身”。进入副歌后,镜头骤然拉远,实体舞台瞬间与一座兼具国风与科技感的数字之城相结合。

虚实转换之间,姚安娜与数字人乐队为全国观众奉上了一场特别的元宇宙音乐秀。

岁末年初,湖南卫视和姚安娜用2022年最火热的元宇宙概念为“跨年演唱会”带来一场视觉盛宴,也把数字内容与元宇宙应用场景结合落地成果,带到了全国观众面前。 

实际上,随着数字内容技术的普及发展,虚实结合的舞台已有不少,但娱乐资本论观察到,姚安娜这场跨年演出的数字人乐队其背后的人物细节和技术支撑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过往的数字化舞美往往以鲸鱼、流水、花海等元素呈现,本次演出则直接把整个舞台数字化,虚实结合,建起一座中式科幻之城,精细度和丰富度也经得起推敲。国潮与科技结合的“中式科幻舞台”,既有表现力,也传递了姚安娜“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理想,能够激发新一代年轻人的对科技的探索精神。

小娱了解到,背后操盘这场秀的公司造梦星河,是一家以数字内容为核心,以AIGC技术为手段,集技术开发、内容生产、IP孵化、运营为一体的数字科技公司。在技术方面,造梦星河以AIGC为主向,以数字内容自动产出为核心,自主开发了AI动画、舞蹈、音乐、表情、口型、绑定等专利技术。而在内容运营上,造梦星河的几位核心创始人也都是频频打造过爆款内容的技术专家和运营高手。

董事长李炜是资深文娱从业者,在内容领域积累了丰厚的资源,而CEO王多更是有着近20年动漫领域经验的行业专家,联合创始人周浩将天浩盛世成熟的艺人孵化模式导入造梦,让这家公司在内容、运营和技术侧都有了护城河。

依托股东资源,造梦星河签约了大量数字人IP和影视动漫 IP,除此之外,还与华为云、芒果超媒、北京河图、中影年年等头部企业和优质平台达成战略合作,一幅元宇宙商业蓝图,也将在跨年演出之后展开。

姚安娜登台,不止一场秀

“传统数字内容生产目前已非常成熟,但我们这次挑战了全新的技术与流程。”在谈及这场跨年舞台的幕后制作时,从业二十年的动画老兵王多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自信。

她对小娱表示,造梦星河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小团队高效作战,高规格完成这场元宇宙音乐数字秀,原因就在于对流程的持续优化,以及对新技术的不断探索,并且顺利解决了高精度数字人实时互动及表情、动作、AI驱动、声效编曲、高价值内容资产打通复用多个痛点。

传统的动画和数字内容生产以帧为单位进行渲染,精细的画面和材质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这次姚安娜的跨年舞台从9月开始立项筹备,但实际制作仅花费1个月,即达到了昨晚的呈现效果。

据王多介绍,这次跨年秀,依托公司AIGC的技术积累,充分验证了动作驱动、AI表情同步、AI实时渲染、AI编曲等自研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让登场的数字人细节能够精确到每一根发丝,与传统的舞台数字形式拉开了差距,实现“所见即所得”。跨年舞台整体动态内容制作仅用时13天,“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量”。

而在舞台场景的设计中,造梦星河则直接逆转了传统的XR舞台形式,不仅将数字人植入真实舞台场景,还重建了整个舞台,用虚拟拍摄的方式将真人融入虚拟空间,“从前的软硬件技术无法承载,所以不敢尝试,但我们这次做到了”。

王多告诉小娱,以往制作类似的内容,是先有分镜和拍摄规划,再对应产出场景资产的截面,以提高渲染效率,但这次的舞台场景中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物都是完整建模,这也意味着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可以在场景中自由活动,“我们也请到了专业的舞美指导,用更接近现场实拍的手法做虚拟拍摄,保证呈现的真实度,也更接近我们想象中的元宇宙”。

高规格意味着高成本和高价值,在造梦星河的规划中,在打通MAYA、UE5等各种生产力工具的边界之后,3分30秒的舞台内容中的每一项人物、场景资产,都会在后续的IP衍生内容生产中复用,进一步提升性价比。

数字明星出道,明星数字人增效

“我们想用AIGC的方式让数字人实现主动内容生产,和粉丝建立黏性,把他们真正运营成明星。”

小娱了解到,跨年夜登场的四位数字人乐手,不仅是节目表演嘉宾和安娜的乐队成员,还将是各自拥有名字和人设的数字人明星,未来他们都将以成熟艺人的标准独立出道和运营,并在以安娜为主角的动画IP《白色星球》中担纲重要角色,日后还会继续活跃在造梦星河产出的影视综内容中。

李炜介绍:“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数字人、数字场景*的弊端是受技术绑架,生产成本高、效率低。”造梦星河依托多年累积的数字资产和自研专利技术,通过AIGC技术,有效降低数字人生产成本、缩短制作时间。造梦星河希望为这个行业统一数字资产标准,解决数字人应用场景适配的问题,利用AIGC技术,建立数字人自动生成视频、音乐、舞蹈等内容的生产体系,快速生产高质量数字内容。

除此次亮相的数字人乐队外,造梦星河正在孵化多个数字艺人,其中有一组尚未曝光的9人数字男团,李炜对小娱表示,9个虚拟形象的人物模型均由资深艺人团队和选角导演参与设计,声音也是AI生成,“我们想尽可能解除中之人对虚拟偶像的限制,用科技赋能他们,打造有诚意的创新作品”。

作为长期深耕文娱产业的资深从业者,李炜表示,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会带来内容的革新,数字技术、元宇宙必将推动未来整个文娱行业的生态重建,造梦更希望通过*的技术赋能内容,为创作者和用户提供更好的工具和平台。

可执行的商业化,能落地的元宇宙

过去一年,娱乐资本论对中国的元宇宙和数字人产业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报道,但技术的火热反衬出商业应用落地的匮乏,各路从业者都在寻找闭环的可能,在2023年开年这一节点,这条赛道也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刻。

对于成熟的元宇宙商业模型而言,技术、内容、用户缺一不可,辅以配套的软硬件支持,才能稳定运转,这也正是造梦星河的规划方向。 

造梦星河团队认为,真实艺人是从产房生出来的,未来,越来越多的虚拟偶像会是从机房诞生。不久之后,造梦星河打造的数字化明星,都将在其自主建设的造梦星球拥有属于自己的居所,用户与他们的互动也不仅限于欣赏超写实的虚拟形象,借助AIGC技术,粉丝可以直接用偶像的声音、形象资源生成融入自己情感和创意的原创内容。

王多表示:“我们要让数字人跃升为数智人,推动UGC模式,用AIGC降低我们创作的成本和用户参与的门槛,为数字人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这样才能不断丰富造梦星球的有机生态。”

接下来,造梦星河将着重开发以AIGC技术为核心的应用平台,而音乐内容相关应用很快就将落地,AIGC技术可以在作词、作曲、编曲、演唱、混音等方面全方位降低音乐创作及制作门槛,为特定场景生成个性化音乐或者歌曲。

而在硬件布局上,李炜坦言自己受到了女儿的启发,“她每天都会和家里的音箱对话,有不懂的问题都会叫一声'小艺小艺',她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长大的,所以我们也觉得未来的元宇宙布局里一定要有硬件。”

正因如此,造梦星河与合作方共同研发的*款硬件,正是具备全息投影功能的智能音箱,基于造梦星河技术平台的AIGC应用,用户输入简单的描述性文字,即可用偶像的形象、声音完成音乐和表演创作,并分享到社交平台互动。

在元宇宙领域,能把*的技术资源、内容生产能力和商业运营经验集于一身的全能玩家实属不多,如今行业逐渐走向成熟,小娱期待造梦星河能带给市场更多惊喜,真正用科技赋能IP,引领数字内容创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登陆_旅游人,疯狂回血

0103

最近,找重庆中国旅行社北岸江山店负责人莎莎主动咨询的客户开始变多了。国内目的地中咨询得较多的是三亚,不过三亚价格较高,广东海陵岛、海南海花岛等地也有不少人有意向。想出境的客户都在问她“某某地签证能办了吗、我的护照快5年了还能用吗、某某地需要核酸或隔离吗?”

莎莎微信上沉寂了好几年的行业群也在陆续“复活”,有同行在群里发图文广告,还有专线人员在发线路图,和组团的旅行社沟通。因为之前很多专线人员离职了,找不到合作联系人,现在莎莎也在整合新的供应商。

三年来,莎莎终于明显感觉到行业重启了。

相比旅行社的初步复苏,酒店和民宿行业已经实实在在接待了*批游客。数据显示,12月中下旬以来,三亚和西双版纳等城市的酒店、民宿入住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元旦和春节的房间也预订出去大半,价格有50%以上的涨幅。12月,全国租车业务也有50%以上的涨幅。

此次旅游行业复苏,呈现出了几大特点:旅游城市率先恢复、高端需求首先回暖、区域上呈现点状线状复苏。目前来看,旅游行业会在元旦、春节出现小高峰,不过,多位从业者认为,由于大多数城市的人还没有完全从新冠感染中康复,冬季旅行目的地受限等因素,大规模恢复还要到2023年三四月份。

但至少,复苏的号角已经吹响,从业者终于熬出了头。

停滞了三年,短期之内,旅游各环节的接待承载能力将经受考验。长远来看,疫情三年,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和习惯,也让旅游行业大洗牌,新趋势、新机会也在不断涌现,如何抓住机会快速回血、取得更大的发展,是从业者更重要的命题。

游客回来了,从业者熬出头了

回想这三年,莎莎感慨良多。“2019年年底我还开心地请全家人去海陵岛度假,疫情悄无声息来了,最开始有人要退团,我们都觉得大惊小怪,专线、酒店都不愿意退,后来旅游局下发了文件,我们全部无条件退了。”

紧接着就是漫长的三年,旅游业陷入了寒冬。很多旅游从业者转型卖水果、卖特产、卖电话卡,想办法自救,员工们做各种兼职。然而,大多数人等不到复苏,彻底转行了。

中途也有旅游复苏的迹象,比如2021年和2022年暑假都有不少客户来咨询,但莎莎和同行们都无心做业务,因为稍有风吹草动,大家就会退团,之前就有很多次这种情况,最后辛苦下来一分钱赚不到,还要处理售后,这种业务还不如不做。

如今,一切又回来了。

云南西双版纳的楚梵江宿&秘境舒莎丽别院创始人王瞳在酒店行业从业十年多了。从2010年到2019年,他在西双版纳从一家酒店开到了五家,年平均回报率能达到25%以上。

过去三年,游客大幅减少,他的现金流消耗殆尽。王瞳在2021年关掉了两家酒店,2022年转让出去一家。如今,他只剩下了一家酒店和一家民宿。

最近,王瞳迎来了久违的游客。“我们酒店主要依托OTA平台,客源来自于北上广深等出发地。12月中旬以来,我们酒店来自携程上的日均浏览量都在1000以上,淡季的时候,这个数据是在100左右,咨询量也有明显的增加,下单量同比去年和环比上月都有百分之百的增长。12月底这段时间,入住率达到了80%以上”。他的酒店有50个房间,民宿房间共有17间,接下来1月份的档期,目前已经预定出去了一半。

西双版纳的旺季一般是12月到次年3月,还有7月、8月,春节假期属于超级旺季。据王瞳介绍,春节七天房价涨幅比较大,他的酒店房间平时是800元/晚起,目前春节预定价格是1000元/晚起,江景房在1300-1500元/晚,家庭套房在1700元-1800元/晚,大多数酒店春节期间的价格是平时的2倍,有一些酒店配置一般,平日一两百元,春节可能挂到800元左右,涨好几倍。

同行们也都活跃了起来。“我前两天跟一个西南区域的包房商聊天,他们以旅行社的名义去跟酒店采购全年的房源,价格相对低,对方说这几年他们签包房,因为付款后合作酒店频繁倒闭,吃了不少亏,之后就不敢出手了,但最近他们又在西双版纳采购了一批酒店房源。”

伴随着客流恢复,旅游链条上的租车业务也火爆了起来。悟空租车联合创始人朱旭告诉深燃,防疫政策调整后,他们首先感受到了搜索端热度的暴涨,很多人在网上搜索租车关键词,三亚等城市的搜索量翻了近一倍。随后是咨询和下单。悟空租车数据显示,平台上12月环比11月GMV上涨80%,订单上涨了50%,订单排名前3名为三亚、成都、北京。

“最近长租车订单也在增加,租期为春节那一个月的居多,还有一个新变化是运车订单最近有将近400%的增长,有人觉得在当地租车有点贵,想把自己的车运过去,例如家用车从北京运到三亚,大约两千多元。”朱旭提到,目前平台的商户在增加车源,如把长租车收回来做短租,准备春节的预订,或是把车往旅游区调,平台也在准备春节前后的优惠活动。

青岛原野国旅负责人楠木最近接到比较多的是元旦的跨年订单,咨询的有十几人,正式下单的有五六个。具体形式包括包个民俗小院跨年,两天一晚不到700元,价格算是微涨,平常价格在600元左右。

政策调整叠加元旦和春节这样的旅游旺季,回暖趋势之下,旅游行业各环节的从业者都感受到了暖意。

哪些城市复苏最快?

此次旅游行业复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方面:旅游城市率先恢复、高端需求首先回暖、区域上呈现点状线状复苏、时间上元旦春节出现小高峰。

携程数据显示,“新十条”发布至今,从机场客运量来看,排名前十的机场为深圳宝安、杭州萧山、昆明长水、成都双流、上海虹桥、广州白云、成都天府、西安咸阳、重庆江北、上海浦东。截至12月27日,元旦旅游搜索热度前十的城市为: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杭州、三亚、南京、重庆、厦门。

随着近期旅游利好消息不断,作为疫情防控放开后的*小长假,元旦期间的出游算是此次恢复的*波小高峰。数据显示,元旦跨省游占比已超过六成,同比2022年元旦增长42%,可见疫情后有不少人迫不及待奔向远方。此外,跨省团队游同比增长52%,机票、本地门票预订对比中秋增长27%、39%。随着跨境旅行的逐步恢复,旅游行业已站在复苏的拐点之中。

从旅行趋势来看,一线、新一线城市客群率先复苏。根据携程FlightAI平台数据,昆明、三亚机场客流量热度蹿升速度显著快于往年,这意味着传统高端旅游目的地海南、云南也呈加速回暖状态。元旦海南跨省订单较中秋增长232%,云南跨省订单较中秋增长两成,大理、丽江的元旦首日机票搜索热度同比增长分别达到90%、30%,主要客群来自一线、新一线城市。

三亚是*批“阳康”们的*地。“新十条”之后,三亚凤凰机场每天的进港人数从11月的每日5000人次涨到了12月的2万人次。12月中旬以来,三亚的酒店民宿就陆续热闹了起来。三亚某民宿老板告诉深燃,最近三亚街头的外地车辆多了很多,他拥有21个房间的民宿12月中下旬基本住满,1月份的档期已经预定满,空档排到了2月,房间价格也涨了50%左右。

紧随三亚之后的西双版纳等城市也迎来了一波小高峰。

高端需求首先回暖也是一大趋势,这主要体现在高端住宿产品上。数据显示,元旦高星酒店价格涨幅均值达10%,跨年当晚酒店最贵,部分城市价格涨幅高达15%以上。其中排名前列的旅游热门城市在高星酒店品类中均有较大的占比,相关预订量也有不错的表现。

另外,现在的旅游复苏呈现点状复苏、线性复苏的特点,而不是成片成区域的。悟空租车平台上GMV和订单涨幅*的有三亚、郑州、重庆,以及新疆的伊宁和阿克苏等城市。北京为代表的“阳康”城市客群,让三亚、云南等旅游目的地率先起量,哈尔滨、新疆等因为雪季开始,去滑雪或欣赏冬季风光的游客开始增加,成都、重庆等城市的旅游不太受季节影响,只要复苏了,就有一定量的人群。

也有不少从业者认为,现在就提旅游行业恢复还为时尚早。

莎莎目前手里也是咨询者居多,有一部分还是持观望态度,她分析,一部分人想出去但还是有点担心疫情,还有一部分想出去但是假期还没确定,她认为旅行团在年前应该不会有大幅度提升,大多数有条件的家庭会选择自由行或自驾游。

发现旅行创始人王振华算是相对冷静的一派。在他看来,旅游行业恢复还需要时间,“北京这周才稍微好一点,南方很多城市12月下旬才是感染高峰,大部分人还没有精力去规划旅游。”

另外他提到,这一次的政策调整很彻底,很多人觉得不急在这几天,不像今年六月份有个窗口期大家就抓紧出行。再加上冬天适合旅行的目的地不是很多,“国内游我认为要到2023年三四月份春暖花开的时候正式回暖,五一、暑假会大范围恢复。出境游要等到航班密度上升,机票价格降下来,才能真正热起来。”

复苏来了,拼真功夫的时候也到了

过去多年来,旅游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刚需,被憋了三年的游客急需释放。

旅游从业者则迫切需要借助这一波热潮回血。“过去三年基本上把我们的现金流消耗殆尽了,希望明年能把之前的透支补回来,之后再考虑恢复之前的经营规模。”王瞳规划。

过去几年生意不好,公司业绩、员工工资都会受影响,朱旭感觉到现在从业者都憋着一股劲儿,终于可以放手工作了,“我们本周其实没有要求必须到岗,但复工率达到90%,大家信心和干劲都很足。”

接下来的复苏要考验从业者对业务的承载能力。王瞳提到,近三年来行业内没有出现饱和接待的状态,松懈了太久,突然量上来,能不能接得住是短期内一大挑战。一旦接不住,客户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影响后续经营。

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和习惯,旅游行业有了不小的变化,把握旅游复苏的新机会也需要与时俱进。

莎莎总结,以前大多是跟团游,现在到了分化的时候。年轻人可能会更倾向于自驾游或者是小众定制旅游,老年人则更倾向于旅居康养,出国游和单位出行会持续以团队游为主,小部分会转化为更高端的定制游,乡村旅游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租车业务这几年的新趋势是年轻人的比例明显增加,90后和95后甚至大学生成了主力,“针对年轻群体我们打造了一个自己的IP叫做‘巭’,做了一些贴近年轻人的种草、营销,租车市场未来需要开发多样的场景,比如把租车融入到滑雪套餐、露营套餐、环球影城套餐、沙漠套餐等具体场景中。”朱旭说。

到了用户端,经过了疫情洗礼,大家都变得更加理智,更追求性价比了。

王振华就提到,疫情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大家对经济波动、收入变化有更深入的感受,所以接下来对旅游这样的大额消费可能会更理性,旅游服务机构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卖点,让消费者把钱真正花到刀刃上。

从业者应该如何抓住行业复苏反弹的机会?

在营销宣传上,做好自媒体和内容输出,是多位从业者的共识。

楠木一再强调旅游行业用好新媒体的重要性。现在的游客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获取旅行需要的信息,这就要求从业者把自己的产品内容化,有效地通过图文内容、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

在他看来,现在游客通过旅行社需要的不是单纯订酒店、订票、做接待,而是需要安排一些特色活动。行业内新的趋势是策划主题活动,如社交聚会、探险、民俗体验、潮玩派对等。“我们针对亲子人群有自然教育相关活动,网红人群有社交主题活动,老年客户可以办摄影比赛等。”

王瞳以往主要经营的OTA平台继续保持,近两年发力都在自媒体上。“我们在小红书上种草,做品宣,在抖音上会推一些优惠套餐,在大众点评和携程社区也会做攻略分享。”

莎莎这两年一直在经营小红书、头条号,主要分享的是各地旅游的攻略及避坑指南,借此来扩大自己的旅游客户圈子,希望在行业恢复时给自己打下一些基础。

同时,做好精细化运营必不可少。疫情淘汰了一批进入酒店行业靠资本野蛮生长、想要赚快钱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剩下的大多是在硬件、服务、渠道运营、店内管理等方面精耕细作而突出重围的从业者。“以前用资本和宣传曝光驱动的路子走不通了,未来需要稳扎稳打,更注重运营,完善员工的标准化服务,强化特色。”王瞳说。

旅游从业者翘首以盼的复苏来了,拼真功夫的时候也到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楠木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深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官网_中国AI城市TOP10:天津首进前十,广州时隔四年重回*梯队

0101

年度中国AI计算力报告,刚刚出炉。

今年,已是连续第五年发布。

这一次,北杭深仍坐稳AI城市前三名,其中北京无可撼动,连续四年霸榜*

上海,还是*梯队的“老熟人”,广州则时隔四年重回第五。

相比新鲜面孔不多的*梯队,第二梯队(6-10名)可谓洗牌加剧

“新一线”城市成都势如破竹,反超南京跃居第六,天津首次入榜,紧随南京之后;

年年入榜的合肥则首次跌出前十。

有起有伏,好不激烈。

不过要说今年*的变化,还是当属智能算力的规模:

根据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这份《2022-2023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2022年,咱们国家智能算力保有量终于首次超过了通用算力,达到了268EFLOPS(每秒268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这意味着智能算力很快将成为所有算力需求中的主力军。

为此,本报告也首次将智能算力单拿出来做了统计和预测,希望给AI产业的智能化和创新化提供一个标尺,即智能算力在其中究竟提供了多少推力。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老规矩,报告还揭示了更多有意思的AI产业发展趋势、行业渗透度等信息。

例如:

中国人工智能支出中,硬件占比未来5年都将至少保持65%左右的份额,远超软件与服务;

中国人工智能各行各业AI渗透率增比*的金融,2022年已达62%,紧随互联网之后;

火热的大模型和许多人的观察一样,已经具备“通用智能”的雏形,低能耗、可应用性强等成为主要诉求;

……

更多细节,我们翻开报告来看。

中国最强AI城市:北京领首,第二梯队竞争激烈

这份最强AI城市TOP10榜单,是基于人工智能投资规模、政策支持力度、技术成熟度及劳动供给等维度而得出。

其中技术成熟度包括数据平台成熟度、AI算力加速方案、云服务应用情况以及应用场景成熟度。

北京能够四年强势*,除了政策的支持以外,还离不开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加持:

在这里,光AI相关的人才就占到了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全国过半数AI相关的研究单位,包括北大清华、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自动化所等,也都聚集在此。

深圳和上海也不必多讲:

前者虽然本地高校资源不足,但吸引了大批外资以及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

后者作为国内的“教育高地”,到2025年AI人才将达30万,人工智能专利授权数一直处于全国*地位,AI实力自然低不了。

至于广州,能够时隔四年重回*梯队,主要是去年在政策支持上又加大了力度,聚焦先进制造、车辆交通、健康医疗、城市治理这四条AI赛道,定下了“十百千”目标(即建设10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展100个人工智能典型场景应用示范,培育1000家左右人工智能企业)。

但要说今年最吸睛的,还得看马上就要冲破*梯队的成都,和首次上榜位列第九的天津

首先,成都在今年成为了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中西部的重点节点之一,在5月建成上线了西南地区*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都智算中心。

据公开数据,这一中心的人工智能算力平台,算力可达300 PFLOPS(FP16),相当于15万台高性能PC。

除了新的智算中心,今年10月,成都又制定了“算力九条”政策,为积极建设AI产业的各企业科研机构发放“真金白银”。

比如若能联合成都智算中心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打造示范性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也可最高获得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今年这样的大动作,无疑让成都这座城市的吸引力更加一筹,也让成都一口气从去年的榜单第九升到了第六。

再来看首次进榜的天津

最近的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都在这里举办,让这座智能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又推动了一大批AI项目落地。

按照计划,天津将在2024年建成人工智能试验区,这也意味着它还有更大的潜力,来完善整个AI产业链(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游的芯片行业以及下游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众所周知,无论是城市、企业还是科研机构,要想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都离不开最基础的算力支持

从报告给出的下面这两份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市场节节攀升的同时,算力规模也在跟进增长,并且更为迅速(尤其是智能算力)。

具体来看,AI市场方面:

IDC预测,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相关支出将达到13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达到267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21.1%

算力方面:

今年就已经占比过半的智能算力,预计到2026年规模将进入每秒十万亿亿次浮点计算(ZFLOPS)级别,达到1271.4 EFLOPS。

2021-2026年期间,预计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52.3%,同期通用算力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18.5%。

智能算力市场一a火热朝天,这正如浪潮信息副总裁、浪潮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产品线总经理刘军所说,因为:

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智算力是未来创新的核心推动力

如当下爆火的chatGPT所基于的GPT-3模型,其计算需求3640Petaflop。

什么概念?现在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日本“富岳”,每秒都只有550Petaflop。

再如特斯拉FSD全自动驾驶系统的融合感知模型,其训练消耗的算力当量也有500个PD;计算生物届的“大明星”AlphaFold2则是300个PD……

可以确切地说,无论是AI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模型训练,还是AI+Science或者数字人的建模或渲染等AI应用和创新,都无法离开强大算力(尤其是智能算力)的支撑。

所以,难怪每个城市在加快各自的智能算力基建化脚步。

那么,我们也不妨认为:一些城市在今年的榜单中落榜,并非“没落”,而是后起之秀太强了。

比如在今年的TOP榜单之外,合肥、武汉、长沙这三座城市在AI和算力方面都有不可小觑的发展,或许明年就能争夺一把第二梯队的位置。

智能算力如何化为创新力?

据IDC观察,目前,人工智能向着多场景化、规模化、融合化等高应用阶段方向发展,数据体量呈现出急剧增长态势,算法模型的参数量呈指数级增加,以加速计算为核心的算力中心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要将这些算力化为真正的生产力,离不开AI芯片、服务器、计算架构、云服务、算法模型、生态等方面的支持。

过去一年,它们有着怎样的表现,并将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我们一一来看。

1、AI芯片:NPU增长最明显

IDC预计,到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726亿美元。

2021年,中国仍以GPU为主实现数据中心计算加速,市场占有率近90%。

ASIC、FPGA、NPU等非GPU芯片市场则已超过10%。其中,设计逻辑相对简单、具有显著能耗节约优势的NPU较以往有明显增长。

而从整体来看,中国AI芯片市场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发展前景广阔、低能耗成为大势所趋;

但不同类型芯片发展参差不齐(用于终端的发展较快、用于云计算等领域的通用基础层芯片较为滞后)、生态链条也待完善。

2、AI服务器:浪潮市占率全球*

AI服务器作为人工智能市场增长的主力军,在2021全球市场首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约1045亿元),同比增速为39.1%,超过全球整体人工智能市场的增速。

在这之中,中国厂商浪潮信息以20.9%的市占率位列*,其次是戴尔(13.0%)和HPE(9.2%)。

纵观未来,预计到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929亿人民币(277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0.3%,并有超过80%的中国企业将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持续增加人工智能服务器的投资规模。

IDC认为,从工作负载角度来看,随着人工智能模型逐步进入广泛投产模式,相关企业将更多地使用人工智能服务器处理推理工作负载,而非训练。

3、计算架构:加速创新

基于 DSA( Domain-Specific Architectures)思想设计的人工智能芯片正在成为主导,推动了人工智能芯片多元化发展。

多元算力从“能用”到“好用”并且为企业创造业务价值,离不开通用性强、绿色高效、安全可靠的计算系统的支持。

业内正在推动多元算力系统架构创新,基于计算节点内和节点间的互联技术破局现有计算架构的瓶颈,通过充分调动起多芯片、多板卡、多节点的系统级能力,实现各种加速单元以及跨节点系统的高效协同,提升计算性能。

4、云服务:搜索、人脸识别和推荐引擎排名前三

云计算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算力支持。

据IDC统计,2021年人工智能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只占人工智能软件整体市场的13.4%,但从年增长率来看,它的增长速度仍然远远超过后者。

目前排名前三的AI云服务分别是: 搜索、人脸识别和推荐引擎

而在未来18个月,IDC预计,前三名将会变成:NLP、图像识别和视频识别

之所以“易主”这么快,浪潮信息刘军解释道:因为目前的三者其实都属于感知智能、计算智能的范畴。

而这两大智能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可提升空间变得有限。就比如智能客服,它对于方言、杂音的识别已经很强了,接下来该重点发展的其实回答的逻辑等方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智能和决策智能。

不过,除了NLP、图像识别和视频识别这三类偏向认知智能和决策智能的云服务,智能语音公有云服务、对话式人工智能的市场也将进一步增长。

此外,未来2-3年内,私有化部署也仍将是云服务市场的主流。

5、算法模型:开始基于通用模型生成专业模型

2021年是大模型的爆发之年,业界开启了大模型参数竞赛,不断刷新模型性能和通用任务能力边界。

到了今年,大模型就已具备“通用智能”的雏形,相比堆砌参数,现在大家更加趋于理性,更注重绿色低碳、服务能力下沉以及商业模式的实践。

在具体实践中,业界已开始基于通用大模型生成具备该行业或场景所需特定技能的专业模型

这样的模型在保留通用大模型的知识、认知推理能力及泛化能力基础上,实现针对该领域的技能专业化、模型轻载化和调用标准化。

比如浪潮信息发布的四个技能模型——知识增强的对话模型、知识检索问答模型、中英文翻译模型、古文理解模型,就是在继承“源 1.0”大模型通用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面向特定领域的场景进行针对性的技能优化。

再比如腾讯,也是基于“混元”AI大模型,细分出涉及NLP、CV、OCR、多模态内容理解、广告文案生成等方向的专业模型。

需要特别提到,2022年AIGC领域的蓬勃发展也有大模型的一大部分功劳。

6、生态:人工智能领域,算力算法的标准化仍是重点

标准化是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必要前提。

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基础架构,定制化的工作量依然很大,主要集中在多元人工智能芯片适配、人工智能算力资源管理和调度、深度学习开发环境部署等各个方面。

这既限制人工智能算力的使用效率,也不利于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和应用。

因此,智能算力和算法的基建化和标准化,就成为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生态方面需要关注的重点。

中国“最AI”行业:互联网强势榜首、金融电信医疗增长最快

除了AI算力城市排名,哪个行业AI含量最高也是本榜单的一大关注热点。

根据行业渗透度数据,可以发现:

尽管增势放缓,互联网仍强势*,AI在其中的应用渗透率已达83%。这和该行业入局早不无关系。

金融行业排第二,它也是今年AI渗透率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总比例达到62%(增长了7%)。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客服、实体机器人、智慧网点、云上网点等。

除此之外,金融行业一直备受困扰的欺诈问题在AI的帮助下得到了缓解;以及贷款信用业务中的客户财务背景及风险状况的评估上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排名第四的是电信行业,AI渗透率超过一半(51%),增长速度仅次于金融。

本行*的优势就是用户基数庞大,可以获得高价值的训练数据集,典型应用包括智慧营业厅。

制造业也值得关注,本次排名第五。

AI的渗透有助于制造业向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时代迈进,应用场景包括交互界面智能化、质量管理及推荐系统、维修及生产检测自动化、供应链管理自动化、产品分拣等。

IDC预计,到2023年年底,中国50%的制造业供应链环节都将采用人工智能,从而提高15%的生产率。

最后,值得说道的是医疗行业,虽然渗透率目前只有35%,但其增长速度仅次于电信。

医疗行业在AI应用层面起步较晚,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相关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只有少量医疗人员参与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

不过随着法规的完善,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会快速扩展,潜在场景包括电子病历、辅助诊断,以及这一年来很火的药物辅助研发等。

……

总体来看,由于AI能作为各行各业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用户体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能力,它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程度都呈现出不断加深的趋势,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

未来几年内,哪些行业的AI应用具备更高的潜力,IDC也作出了预测:

2030年以后,AIGC、自动驾驶、科研和教育这四个行业将十分值得期待。

我们如何应对这些趋势?

尽管从报告来看,我们的AI产业正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但其实仅有1/3的企业声称AI在他们的业务应用中已达到成熟阶段。

IDC通过洞察发现,为人工智能专门构建的IT基础设施的缺乏往往是AI应用无法进一步深入的原因。

在此,针对这一点以及上文所表现出来的各项趋势,本报告在最后也给出了几方面的建议。

首先,对于行业用户来说,AI算力基础设施应成为IT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想要破解模型研发和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高投入、高风险等挑战,就不得不做好算力基建化。

此外,由于行业用户不具备模型二次开发的技术能力,因此更需积极地参与到人工智能的生态建设中来。

其次,对于技术供应商来说,应努力推进构建和部署模型的自动化进程,降低行业用户获得AI能力的门槛。

最后,对于整个人工智能产业来讲,技术提供商和行业用户应该坚持更加开放和深入的合作。

无论在算法模型还是算力层面行业,从业人员在学习全球先进技术的同时,都需要加速自主研发的进程,拉近与全球*者的差距——尤其是作为算力的核心的芯片自主研发已迫在眉睫。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量子位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测速地址_着急的蔚来,极端的李斌

0101

李斌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如果把蔚来现在做的事情列出来,很多人估计要为李斌捏一把汗。蔚来汽车这一年来多线作战,每一项都足够在资金、人力以及李斌的精力上形成巨大的压力。

李斌仿佛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2019年,其被称为是最惨的创始人,彼时的蔚来账上捉襟见肘,见诸报端的是“蔚来只能撑3个月”。

如今的蔚来账上则是疯狂给自己加“债”,芯片、电池甚至蔚来手机,在不差钱的年代里,李斌疯狂烧钱,看似猛补课的背后,李斌正在蒙眼狂奔。

1、销量下滑是否会导致规划泡汤?

要知道,蔚来如今的规划,都是建立在旗下新能源汽车销量能够“按计划”、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如果销量下滑,那蔚来现在多个重大规划可能就要泡汤。‍‍‍‍‍‍‍‍‍‍‍‍‍‍‍‍‍

近期,蔚来发布了一则交付预减公告,公告提到,2022年第四季度交付预期从之前的4.3万辆至4.8万辆,下调至3.85万辆至3.95万辆。

这意味着今年四季度蔚来的交付量要减少3500辆至9500辆。

此前,蔚来指定的2022年销售目标为15万量,相比于2021年增长将近65%;按照当前的销售进度,蔚来2022年销量将预计为12万左右,相比于去年增长幅度只有30%,约为预期的一半。

当然,蔚来的销量还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2023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彻底到期,这一政策曾经强力支撑了新能源汽车市场。

平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退出,预计会对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车需求造成一定透支,同时2024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预计将退坡,预计会对2023年四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形成一定支撑。

销量对于每一家车企来说都意义重大,这毋庸置疑,但对于蔚来,销量对其的影响更加直接。2019年李斌曾经说过,最难的那一年中如果少买1000台蔚来就完蛋了。

2022年,蔚来要做的事儿太多了。

这一年不仅是开始交付新车型ET7,还于近日的NIO DAY发布了两款新车型电动轿跑SUV EC7和新版的电动SUV ES8。

不仅如此,蔚来还在同步进行的有自研自动驾驶系统和芯片,自建电池生产线、收购上游锂矿资源,并且同时开发了阿尔卑斯、萤火虫两个低线品牌,以及曾经被热议的蔚来手机。

每一项对于李斌来说都像是回到了从前。

以自动驾驶系统和芯片来说,蔚来从一开始就进行了自动驾驶系统自研,2015 年,蔚来在北美组建团队,主要职责是研发自动驾驶软硬件,高峰时达 700 多人,这比在国内组建同规模的团队贵得多。

2019年的危机中,自动驾驶系统也是率先被砍掉的,北美团队收缩智能驾驶研发一度停滞,蔚来也将自动驾驶方案转向和Mobileye合作。

如今蔚来又回到了自研的道路。

问题还在于,蔚来摊子铺得太大。

电池占了整车成本的40%甚至更高,蔚来希望能够自研自建电池产能来提高毛利。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策略,数据显示,行业里毛利最高的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业务毛利也只略多于 15%。中创新航、欣旺达则不到 10%。

另外,自建电池产能对于蔚来也是不小的一笔支出。

在充电桩和换电站的策略上,蔚来也是*一家即建设充电桩又支持换电站的新能源车企,同样,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蔚来什么都想要。

2、李斌是否会负了蔚来?

为什么说蔚来在不停地负债,因为很多事情承诺出去了,李斌不一定能实现。

还是那充电换电来说。蔚来最早给车主们的承诺是免费充换电,也就是所谓的开三年蔚来ES6,相当于省出来一台宝马X3。

但是后来,蔚来的免费换电政策发生变化,改为若选择免费充电桩,可享受每月4次免费换电服务;若选择放弃充电桩,可享受每月6次免费换电服务。

蔚来给车主们的承诺,并不是无限的。

另一个例子则提醒蔚来,自己的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12月20日,蔚来承认了车主信息泄露且被索要的事实,事实上12月11日蔚来就收到了索要225美元的信息,涉及车主包括2021年8月前部分用户。

信息泄露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迟缓,都给蔚来带来了车主们的质疑。

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多,此前坚定地支持李斌、支持蔚来的车主也在不断动摇。

一个分水岭事件是,蔚来车主因为使用领航辅助功能(NOP),在关于蔚来销售是否过度推销自动驾驶功能的解释上,蔚来500位车主代表全体车主发表联合声明,称知悉二者之间的区别。

这一声明导致了更多、更广泛车主的质疑,一份#反对车主联合声明#有超过7000位车主参与,这是蔚来车主*次旗帜鲜明、声势浩大地站在了蔚来的对面。

李斌曾经在采访中表示,经过2019年和2020年的风波,自己的胆子更大了。但是从目前蔚来的动作来看,要考虑的不是胆子够不够大,而是步子是不是太大。

过去的一年,蔚来实现了新港美三地上市,也是车企中*一家三地上市的。保住自己的融资渠道,这是在当下格局下蔚来做的最有安全感的一件事,毕竟对于蔚来,每天都是数亿资金的消耗。

过去9个月的时间里,蔚来亏损了86.52亿元,这也是蔚来成立8年来连续8年亏损。不过李斌看来,特斯拉亏损了16年才盈利,蔚来有信心在10年内盈利,差不多还有一两年,不过按照蔚来当前的进度,难。

对于蔚来来说,现金流比盈利更重要。

但这个支撑,是蔚来的销量能够持续上涨。目前,蔚来的现金储备还有500多亿足够丰富,但是套用一句老话,如果2023年开始蔚来销量下滑,这么大一摊子,现金能支撑多久?

曾经极度缺钱的蔚来一度到破产边缘,现金流就是李斌的生命线。只不过,现在缓过来神儿的蔚来,又开始了大把大把地“挥霍”,李斌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牛刀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登陆_中国NFT的风向,要变了

1231

中国正尝试在NFT上迈出关键一步。

2022年12月28日消息,全国*国家级合规数字资产二级交易平台——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将于2023年1月1日在北京举行平台启动发布仪式,平台交易种类包括数字藏品(NFT)、数字版权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消息强调了“二级交易”这四个字。据悉,此前国内NFT平台一般只支持发行功能,不支持二级交易功能,即不允许用户与用户之间交易NFT。比如此前腾讯NFT平台幻核便表示不支持提供二级交易,阿里的NFT平台鲸探只允许用户持有NFT 180天后可以转赠,两者都明确表示不允许用户交易和买卖NFT(数字藏品)。

“目前我国没有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数字藏品或者NFT不能二级交易,所以也不能说平台开设二级市场就属于违法违规。”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向虎嗅表示。但她也表示“目前我国并没有对开设NFT二级交易平台出台专门的行政许可。

因此,虽然也存在许多NFT平台允许用户进行二级交易的情况,不过这样的业务往往处于灰色地带,随时有被取缔的风险。NFT,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具有不可替代特征的数字资产,在国内的发展举步维艰。

如今,事情似乎有了一些变化。

全国*国家级合规数字资产二级交易平台——“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的出现,预示着中国NFT未来正式放开二级交易正在成为可能。

据悉,“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由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华版数字版权服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其中,中国技术交易所是由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这一平台的出现,或将为NFT的二级交易“撕开了一个口子”。

这样的变化在此前已有苗头,今年下半年中国已经有一些地区对NFT的法律法规进行布局,特别是香港和上海这两座金融中心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两座城市,有着竞争全球金融中心的野心和视野,当纽约、新加坡、伦敦等全球其他金融中心都在布局NFT时,它们明显感受到了来自于外部竞争和内部不发展的压力。

2022年7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政府文件中提及“支持探索NFT交易平台建设,研究推动NFT等资产数字化、数字IP全球化流通、数字确权保护等相关业态在上海先行先试”,而在此前各地区政府文件中皆使用数字藏品这一词语,而不是NFT(非同质化代币)。

2022年10月31日,香港发布了《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明确发展NFT及加密货币,这被认为是香港竞争全球虚拟资产中心地位的信号。这些变化,在此前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香港宣布大力发展NFT和加密货币,更是被许多海内外从业者认为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在国内,加密货币的投机与炒作是一件被明确禁止的事,这一情况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而加密货币与NFT之间存在的十分紧密的联系,也使得许多人对于中国是否会放开政策支持NFT行业持悲观态度。

而且NFT想要在中国发展,放开二级交易只是*步。后面NFT的发展还要面临是否要和国际接轨、选择公有链还是私有链、如果选择私有链如何解决数字资产确权等各种问题。

不过,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表示,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的成立有其积极的一面,表明了中国正在对中国NFT发展中的“*个重大问题”发起了挑战。

肖飒告诉虎嗅:“官方建立合规的二级交易平台对整个行业的向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表明国家对数字资产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和支持数字资产在我国合规、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我国数字资产行业将会向更规范、受监管的方向发展,平台自行开设二级市场的行为将会逐渐减少。”

下一步挑战在两方面,肖飒说,*,如何建立一套既能保障市场活力又能规范市场发展、限缩金融风险的法律监管体系是紧要任务;第二,当前数字资产处于发展低谷期,如何在近期出台刺激行业发展、建立行业信心的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时间不等人,毕竟,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一些知名的区块链公司在NFT技术设施和应用上的布局已经初具规模,比如总部在印度的区块链公司Polygon,其NFT客户已经遍布全球,其中便包括了Meta、星巴克和Reddit这类国际巨头,而中国在出海这方面的积累还几乎是0。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