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华宇测速地址_那些靠ChatGPT赚钱的人:注册200个账号,卖5万一套的系统

0211

过去一个月,科技圈属于ChatGPT。

这个由人工智能研究和部署公司OpenAI(背后投资主体包括美国微软公司、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等)开发的“交互机器人”,在今年1月其全球月活跃用户已达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据投行瑞银集团研究估算)。

作为对比,TikTok(抖音海外版)达到这一规模用了9个月,Facebook耗时4年半。

上亿用户与ChatGPT进行对话,通过无数刁钻的提问,考验ChatGPT的聊天能力。同时,也将其作为效率工具,用以搜索信息。还有不少用户让ChatGPT协助其完成论文、策划案、工作报告、小说……甚至代码的写作工作。

“对提问的识别能力很强,对知识库的检索、匹配精度也很高,而且ChatGPT给的回答很多都能通过简单的查重。证明它自己对信息有进行重组、加工,不是单纯的搬运。”ChatGPT早期用户“赛恩斯”向《电商在线》表示,他认为ChatGPT完全可以为人类的写作提供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打出一个略机械但能用的草稿。

有用户用ChatGPT写代码

“目前它写的代码肯定是不能替代人工的,个别跑得通的不论。不过可以参考它的回答,引出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思路。”从事云服务器运维开发的“Dst”在体验ChatGPT后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黄民烈表示,ChatGPT已经超出了80%甚至90%的人的对话能力——从目前用户对该“交互机器人”普遍的使用反馈来看,这一评价或许并不夸张。

华大基因CEO尹烨提问ChatGPT

用户们踊跃尝试,互联网大厂们则嗅到了商业机遇。最激进的是微软,近期宣布正在将包括ChatGPT、DALL-E 等人工智能工具,整合进其旗下包括Bing搜索引擎、office办公套件、Teams聊天等产品中。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百度计划在今年3月推出类似于ChatGPT的AI聊天机器人服务,消息发布后,股价当日顺势大涨5.8%。据英国《金融时报》,另一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已向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投资近4亿美元,后者正在测试ChatGPT的竞争产品。

此外,中国版ChatGPT虽“档期”未定,但国内一众与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概念相关的计算机应用、通信设备、传媒上市公司,股价均已有所反映,这也足可见资本市场对其期待之高。

大厂们想要抓住风口,因此烧钱投入。而国内不少小公司或个人,其实已经靠ChatGPT赚到了*桶金——国内出现了一批“中间商”,他们通过在海外ChatGPT的官网批量注册免费、付费账号以获取官方的“人工智能交互”服务,再借助云服务器、微信小程序、网站等互联网基础设施,用一定的技术逻辑,转头搭建出一个“ChatGPT镜像"平台,最后通过社交媒体获客,以“付费提问”的方式将官方服务转售给用户牟利。

同时,这些网站、小程序的外观,对不知情的人来说*迷惑性。命名上,它们多以ChatGPT作为关键词,辅以“中国”“代理”“服务”等带官方色彩的词汇;头像、Logo也多是对ChatGPT官方标识的改造,比如调整色彩,或增加一些元素。甚至,这些小程序的界面设计、菜单功能,也有仿照官方的设计。

据传最早一批的“淘金者”,已有人实现月入数十万元。

批量生产的“ChatGPT"们

做款“ChatGPT镜像”,一本万利?

如果以ChatGPT作为关键词,在微信上进行搜索,将匹配到数十个带有“ChatGPT”字样的公众号。但账号的注册主体,一概是国内的小微网络企业,注册资本一般为100万元人民币,实缴资本普遍在10万元及以下,参保人数大部分都仅有1人。

公司业务范围主要为计算机信息、网络、电子科技领域内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同时,这些公司注册的公众号,有近乎一致的服务结构。下方菜单一部分通过跳转小程序,提供“ChatGPT在线聊天服务”,另一部分则引导用户成为其下线代理,实现引流、抽佣。

“不出意外地话,这些公众号、小程序、网站,本质上都属于ChatGPT在国内的镜像产品。你可以理解为,他们做了一个接口平台,一端连接海外官方程序,一端连接国内用户。你在镜像产品进行提问,他们通过官方账号转述,然后将官方的回答,再回传给你。”Dst对记者解释,而这也是为什么,镜像小程序的回答速度普遍较慢,因为其中涉及额外的信息传递过程。

社交媒体上,类似产品的搭建指南

“这样的小程序、网站,对技术要求不高。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只要对前、后端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就能搭建起来。”Dst补充,至于服务器成本,则需要根据具体访问量来算,没有固定。

低技术门槛,推动了ChatGPT在国内的镜像产品的野蛮生长。而ChatGPT近一个月在全网持续的热度,让产品的获客成本极低。“我早期用过的一些国内镜像,基本都是我自己找的,不论是在CSDN这样的技术交流社区,还是知乎、小红书。搜索热度太大了,以至于我觉得他们自己根本不需要推广,只要简单找几个人发发帖,把关键词写得精准点,客户自己会涌进来。”赛恩斯介绍。至于小微网络企业做这件事最直接的动机,他认为无疑是赚钱。“一本万利的生意。”

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产品使用攻略

记者经过一番体验,发现在商业模式上,镜像产品也高度一致——基于微信小程序等便捷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通过限量免费体验在全网获客,依靠销售会员权益或加量包盈利,再发展下游代理商进一步扩大营收规模。

“您的免费体验次数已使用完,请充值或开通会员,继续使用产品。”一般来讲,这些镜像产品的免费体验次数在10—30次之间。同时,它们通过“1元加量20次”类似的限量低价商品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最终,达到让用户购买会员、加量包,乃至终生畅聊权限的目的。记者观察下来,发现有产品的周费为80元,月费在200元。但也有产品周费仅20元,年费也仅288元。可见目前产品仍各自为阵,运营者或依据旗下产品的用户规模和消费情况自主定价,暂无相对统一的行业标准。

而考虑到ChatGPT目前仍免费向用户开放,所以国内镜像产品的开发者,在一次性投入官方账号、小程序搭建、服务器租赁等费用后,边际成本将无限趋近于0。这也是赛恩斯称其“一本万利”的原因所在。

该运营商并未直接回复记者关于目前其平台当下的用户规模,不过观察其公众号篇平均数百乃至上千的阅读量,以及多个500人规模的社群,可间接推算其总用户或能接近万人。而随着用户规模扩大,部署更多的服务器之外,运营商也仅需补充其旗下的官方账号的数量,以保证回答效率即可。“ChatGPT推出付费版后,我们就注册了一系列20美金月费的账号,用来服务我们平台内的付费用户。”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单个官方账号提问的效率是有限的,如若国内用户数量变多,为了保证能及时转达激增的提问量,就需要由更多的官方账号来分担流量。毕竟相较于收入的增长,申请新账号、付费账号带来的成本增长十分有限。据了解,该商家目前有约200个官方账号,他自称成本在3000元左右。这其中,或许包括部分付费账号和海外注册手机号的成本。

“如果你在小红书、公众号平台上有一定的私域粉丝,我可以开放给你一个‘二维码’或者‘链接’。通过你来到我这里的用户,消费流水的30%会作为返佣给到你。”通过暗访一小程序运营商,对方还向记者介绍了代理盈利模式。“下线代理商引导来的用户,你的后台都会有消费记录,不会有漏。”不过记者也观察到,目前小程序尚简陋,并没有开发相应的提现系统,佣金打款单独以微信红包的形式给到。

部分ChatGPT镜像产品的商业模式

如果将基于用户流量赚取的会员费、加量包等归入“个体用户收入”,那么事实上,运营商家们还能赚面向公司、企业的钱。上述小程序商家称自己此前给一个自媒体机构做了一套镜像,售价5万元。买家可以在内部把产品同步给自媒体写手,对外也能出售服务。

这是另一种AI写作。国内外媒体平台包括今日头条、美国科技新闻网站CNET等均有涉及。近日,被称为美国今日头条的BuzzFeed即宣布与OpenAI合作,将由ChatGPT进行内容创作作为其未来的核心业务,借此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和产出效率。

事实上,ChatGPT参与内容创作在海外已颇成趋势。为此,海外部分高校如巴黎政治学院,只得禁止学生使用该程序进行论文写作。纽约市公立学校则决定限制ChatGPT访问学校的网络和设备。

不止于直接通过提供ChatGPT的服务来盈利,国内也有公司将这一产品整合入其旗下如办公软件、协作工具等,提升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抖音上,就有KOL借ChatGPT的热度,宣传已整合该工具的办公软件,并通过短视频推广、获客。这一做法本质上与微软与ChatGPT的合作无异,但国内公司进行如此整合的合规性或存疑。

就职于杭州某律师事务所的“小饼”对记者解释,目前看来,通过镜像产品进行盈利本身是违法的,而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写作,也存在较大的著作权侵权风险,甚至是可能因搬运AI生成内容构成不正当竞争。

“首先,小程序的商家们大概率侵犯了ChatGPT的著作权,除非他们获得了相应的使用授权,但这一可能性显然不大,所以他们的经营所得就是侵权所得;其次,关于AI写作本身业界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议题。比如AI生成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如果构成作品,著作权人是谁?未经授权使用作品构成侵犯著作权,侵犯的著作权具体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业界回答。”

靠做“搬运”的快钱,还能赚多久

在难掩的灰产属性下,国内ChatGPT小程序们的结局,或许是注定的。

“可以用,但不稳定而且收费,所以有条件的都会选择用官方版。”赛恩斯对记者解释,从他对镜像产品的使用经验来看,一是产品下架风险很大,因为本身产品逻辑不合法,以小程序作为运营平台,主动权在腾讯手上。“之前就有商家试图将机器人直接植入微信号里面,作为微信群里的聊天机器人,但没一阵子号也被封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他补充如今很多产品已将“ChatGPT”字样从名称上删去,动机就在于避开监管。但即便如此,也已经有不少小程序、网站被封。

其次,产品的功能也不稳定。记者发现上文中提及的小程序运营商,最新的一条朋友圈即是“遇到机器人暂时无法回答问题的请反馈给客服,将为您重新绑定官方账号。”而记者体验的另一小程序,客服则在微信群向用户解释“聊天框不显示提问的问题已在修复中,请先挪步到网页版使用,小程序恢复后将另行通知。”

镜像产品的体验并不稳定

合规风险、产品体验之外,ChatGPT还有隐忧。记者观察到,当下市面上几乎所有的镜像产品,提供的都是完全一致的服务——均搬运自ChatGPT官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一点几乎不可能改变。即便有的产品尝试将AI绘画等同样热门的工具加入产品组合,但这也仅是另一种“搬运”。

这也意味着,随着国内此类产品供给的扩大,低价竞争是他们必然的结局。当然,合规风险、产品简陋、服务同质,ChatGPT镜像小程序们头上悬着多柄长剑,他们未必能熬到低价竞争到来的那一天。Dst还补充“如果ChatGPT官方想要打击这种行为,应该可以用大数据对账号进行分析、识别,虽然这确实不太好评估。”

或许,国内借ChatGPT牟利的商家们,也从未奢望能将此做成一门长期主义的生意。而仅仅只是在这一红利期,赚取一份丰厚的“快钱”。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登陆_联合利华一纸营销禁令,传达了什么风险信号?

0211

2023年1月1日,是联合利华高调宣布将停止通过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渠道向 16 岁以下的儿童营销和宣传食品和饮料的起效日期。

这项举措的宣布日期是2022年4月。同年11月,雀巢也很快跟进,将于2023年7月生效。

这项更新的营销原则主要针对两家公司旗下的冰淇淋、巧克力、饼干、糖果、糖水及碳酸饮料这类高糖高盐高脂(HFSS)的食品。

联合利华和雀巢是全球*的食品饮料公司。雀巢不用多说,在国内,它旗下的脆脆鲨、奇巧、徐福记甜蜜了一代人。很多人不清楚,除了日化以外,冰淇淋是联合利华旗下一项小而美的业务线,梦龙与和路雪都是这项业务线下的大热品牌。冰淇淋也是联合利华架构调整后的五大事业群之一,2022年,冰淇淋线的强劲表现推动了其在亚太非地区的业务增长。

在ESG投资者看来,由于监管的收紧和负责任营销的限制,拥有大热HFSS产品的公司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面临双重不利因素。从2021年开始,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卡夫亨氏、雀巢等跨国公司都收到了投资者要求修改产品营养成分的压力。

关于HFSS食品助长儿童肥胖已经无需多言,随着欧美国家政府不断施压,HFSS食品公司愈发处于不利地位。

墨西哥、南非、英国和美国部分地区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已经对高糖软饮征税。2021年12月,英国立法限制HFSS食品,计划于2022年10月实施,禁止买一送一优惠、免费软饮补充装以及在电视和网络上投放垃圾食品广告,是从产品销售和推广两个方面做出双向限制。

尽管2022年3月,英国政府又以生活成本为由,将HFSS禁令中大部分的规定推迟了一年。食品公司们心知肚明,经济状况可能会推迟监管措施,但崇尚健康的趋势不会变。

大势所趋之下,全面改革产品营养信息以及自发限制HFSS产品营销是食品公司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对之举。

先表态

自发地限制营销是一种积极的表态。

相对于成年人,儿童受到购买诱惑的可能性更大。

儿童不止是身材小几号的成年人,少不更事,是认知可塑性极强的白纸一张。他们无法分辨营销内容和真实内容的区别,被日益无孔不入的营销和广告活动,例如线下渠道的地推、传统媒体的硬广、互联网的弹窗广告和贴片广告、游戏动画里的软植入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潜移默化。暴露在更多的高糖诱惑中,掠夺性的营销大幅获得了儿童们的注意力,立竿见影,刺激了儿童对HFSS食品的偏好和消费

尤其食品公司高度擅长内容营销,总能找到新颖的手段吸引儿童。除了显性的硬广、弹窗、贴片广告,还有在游戏或动画中的软植入,更不易察觉。

WHO曾提及,卡通形象对于儿童是很有说服力的有效营销手段,可惜,这些形象都被过度应用在HFSS食品上。

卡夫就有很多儿童易于上手的免费应用程序,有的可以让用户观看方块果冻随着自己喜爱的歌曲起舞,有的可以让儿童利用虚拟通心粉进行艺术创作,都是利用儿童的少不更事隐性推销对应的单品。

限制HFSS食品的推广场景,停止向16岁以下儿童营销HFSS食品的行为正是一种负责任营销实践,正是加工食品的关键ESG议题之一。“不作为”在此是另一种作为,可能会让儿童群体*受益。

再“整改”

改革原有的大热产品,推出健康的减糖版本也是必要的回应。

消费者对高糖食品的需求和认知变了,现在的追求转向了健康化、减糖化。这就涉及到加工食品的另一个关键ESG议题:“健康与营养机遇”。

之前零食跟健康是两条平行线,如今的趋势是零食健康化。

雀巢表示,自2017年以来,已经将产品中的糖分减少了5.1%,同时强化了微量元素,如铁、维生素A、碘和锌。

雀巢的大牌单品奇巧威化巧克力,不断推陈出新,加入水果、坚果、燕麦,或是将基底换为黑巧克力用以达到减糖减脂的效果。旗下收购的徐福记以糖油混合物为单一卖点,也及时转向健康零食,一面减糖多坚果,一面非油炸、少加工,比如招牌的米果卷就被做成了非油炸版。

零食品牌KIND将早餐杏仁黄油谷物棒中原本热量和脂肪含量都更高的坚果替换成燕麦、小米、荞麦和藜麦。Simply Roasted耗资2000万英镑研发出非油炸马铃薯零食,保留传统油炸薯片的酥脆和满足感,同时将脂肪含量降低50%,盐分明显减少。Karma Bites推出莲子零食替代高脂高热的爆米花零食,并用更健康的椰子油和芥末调味,降低钠含量。

以上种种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但在全面改善营养的趋势面前,这是早晚的开销。

中国,不甜

网上曾有人戏言,中国人对于甜品的最高评价是“不甜”。

在HFSS食品上,中国人的口味清淡得多。尤其80后、90后成为父母后,哪怕对曾经甜蜜了自己童年的零食品牌也不再宠幸他们开始对甜食的危害尤其敏感,特别是之于自己的孩子,十分克制。

虽然营销禁令、糖税或者HFSS立法在国内看来多少有些遥远,但从元气森林、每日黑巧及一众低糖低卡的新消费零食的走红可以看出,国内的健康饮食已经从一个热议话题逐渐成长为独立的赛道,健康饮食的市场号召力正在日渐壮大。当健康消费大环境的建立足以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时,哪怕没有相应的立法,投资方面也会有相似的约束和管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登录_出境跟团游火爆,退休老人要去看世界

0209

“2023,向世界出发!”2月5日元宵夜,近50名中国游客的欢呼声响彻在广州白云机场国际出发大厅。

2月6日零时15分,他们乘坐阿联酋EK363航班,从广州飞往迪拜、埃及,开启久违的出境游之旅。这是出境游重启后,全国*出发的出境旅游团。

欢呼雀跃的场面也出现在北京、上海、成都等机场。2月6日上午9时49分,载有出境游重启后*北京出境旅游团成员的国航CA111次航班起飞前往新加坡;一个小时不到后,上海出境游首发团的24名游客,搭乘春秋航空9C8521航班从浦东机场起飞前往泰国普吉。

各个国家也在欢迎,并期待着中国游客的回归。在迪拜,当地官员在机场迎接中国出境游重启后*出境游团队;在泰国,旅游局向中国游客赠送纪念品;在埃及,当地在阿斯旺游轮上为中国游客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中国的出境团队游,终于在2月6日这一天正式按下重启键。一位旅游从业者在朋友圈感慨,“蓄势待发三年,这次真正起飞了。”

01 出境游产品火爆,17万/人的邮轮行售罄

兔年春节假期前一天,文旅部一纸通知,宣布将在2月6日起恢复包括泰国、柬埔寨、老挝、阿联酋、埃及、新加坡等20个国家的出境跟团游业务,点燃了停滞三年的出境团队游。

随后,蛰伏许久的OTA机构和旅行社们快速上线出境团队游产品,为旅游行业复苏做准备。

“航班资源有限以及团票政策不明朗导致当前国内出发的境外跟团产品选择较少。我们假期也在与海外地接社密切联系,紧锣密鼓地摸排采购资源,制定产品上线计划,审核上架产品,整个假期都没怎么休息。”携程海外跟团产品总监张妍介绍道。

截至2月6日,携程共上线近1200条出境团队及“机票+酒店”打包产品,覆盖泰国、新加坡、马尔代夫等16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飞猪平台也已上线900余条出境线路游商品;岭南控股旗下广之旅目前已上架的出境游产品数量超过800款。

而中国游客们出境游的热情也按耐不住了。

携程提供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7天,出境团队产品浏览量上涨3倍;同程旅行提供数据则显示,1月20日至2月5日期间,出境跟团游产品咨询量环比上涨358%,签证咨询量环比上涨172%。

出境团队游名额也被“抢购一空”。

1月底,同程旅行上线出境游重启后*出境游团队产品,将在2月6日出发前往泰国完成6晚7日的旅行,团费约4699元/人,随后快速售罄。2月3日,广之旅上线“新西兰南北岛10天”首团,团费大约26000元/人,40个名额上架1分钟内迅速售罄。

从出境游线路看,东南亚仍旧是目前最受中国游客青睐的目的地。携程方面便表示,从报名情况来看,因为热情好客、机票价格相对便宜,泰国依旧稳居出境跟团热度*;其次马尔代夫、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埃及、新西兰、印度尼西亚也备受游客青睐。

除了主打性价比的短线出境游产品之外,一些长线目的地产品也正在逐步上线试水。众信旅游就在近期上线了2024年首批环游地球121天邮轮产品,促销价超17万元/人,而截止2月6日该产品已售罄。

02 机票酒店较春节回落,退休老年人冲向国外

随着出境旅游市场的加速复苏,制约国人出境游的各种因素也逐步缓和。

早前,不少旅游从业者都向时代财经表示,居高不下的机票价格是影响出境游恢复的主要原因。2月6日,同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出入境航班量还未完全恢复,跟团游产品平均价格较疫情前略有上浮。

不过,可以窥见,随着国际航班的复飞和加密,以及旅客量较春节期间有所减少,目前以东南亚为主的出境机票和境外酒店价格已经有所回落。

携程统计的消息显示,截至1月末,2月国内出境复飞航线已超过40条,复飞周均航班量超过140班,其中亚洲目的地航线占比超过八成,仅港澳及泰国复飞航班占比即达到四成以上。

从价格上看,三成航班的价格低于2019年同期成交均价,一成左右航班甚至比2019年便宜30%以上。去哪儿提供的数据同样显示,2月份出行,多条航线平均支付价格环比春节期间降低五成,新加坡、曼谷、普吉岛、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的酒店平均支付价格也下降约10%。

以目的地泰国为例,时代财经查询订票软件获悉,若在2月6日预定, 2月份上海-普吉航班价格*为879元,香港-曼谷航班价格为909元,广州-普吉航班价格为969元,较春节期间单程七八千元乃至万元的价格大幅跳水,不过同比2019年非节假日期间票价仍相对较高,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需一段时间。

而与疫情前动辄30至40人的出境游大团相比,当前出境游团队大多对收客量进行控制,团队人数普遍在10-25人左右。

有旅行社负责人也解释称,不少游客仍处于观望状态,实际报名的旅客数量还未全面爆发,大规模成团有待恢复。

携程海外跟团产品总监张妍便表示,“这三年海外很多中餐厅关闭,导游停职转行,通知宣布后境外地接社需要一些时间重整旗鼓,出境跟团游市场的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预判大概从3月份开始,不论出境跟团产品数量,还是报名人数,都会增势喜人。”

广之旅方面则表示,由于出发时间正值春节黄金周后,学生及在职人士基本返校返岗,因此,出游人群以时间较为充裕的退休人士为主,约占出游人群的8成;如在2月6日出境旅游团队中,年龄最小游客为24岁,*为80岁。同样地,春秋旅游2月6日前往泰国的首发团中,由于旅行团以中老年游客为主,春秋旅游为此安排了行前说明会。

而在互联网OTA旅游平台上,携程则表示与疫前中老年人报团出海不太相同,经历了国内疫情波峰后的境外跟团游,迫不及待要出国看世界的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了*批客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官网_iOS17代码泄露,却曝出了iPhone 15的「瓜」

0208

谁能想到,iOS 17代码泄露,结果iPhone 15成了最终的“背锅侠”。

近几年,苹果的保密措施做的越来越不严格,这里的不严格并不是说苹果有所松懈,而是面对的“小偷”越来越多。

正因为苹果有着超高的关注度,无论是数码博主、分析师,甚至是路人粉,都想方设法的挖出点“大新闻”。随着发布的新品越来越多,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时间越近,爆料越准。

在iPhone 12和iPhone 13系列产品发布前夕,国内不少数码媒体甚至根据网络上最新的爆料消息,整理出一套信息图,与官方几乎没差多少,准确度非常之高。

正常来讲,今年iPhone 15系列的准确消息,应该会在7月份被曝光,但没成想,一个意外让iPhone 15系列的消息提前面世。

这个意外就是iOS 17。

一般情况下,iOS 17会在6月份的WWDC开发者大会上公布,随后为消费者提供Beta版本进行测试,一直到9月份新款iPhone发布,推出正式版系统。

结果这个正在开发中的iOS 17,代码被国外的媒体拿到了手,并且根据这些代码,解密出了关于iPhone 15的详细信息。

iPhone 15: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

事实上,在iOS 17上早就可以预见的是,基本不会有什么重大功能上的突破,尤其是现在的iOS咖喱味非常浓重,BUG奇多,很多消费者都不愿意进行更新。哪怕是采用率为70%的iOS 16,很多消费者也是因为其外观上的改变而进行更新。

加之苹果的开发重点已经向新一代穿戴设备AR/XR倾斜,所以在iOS 17上,还是会以修补为主。

根据国外破解了iOS 17代码的博主LeaksApplePro表示,iOS 17还是会专注于稳定性和效率,对Mail、Fitness、Wallet、Home和Find My应用程序进行改进和升级。

图源: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LeaksApplePro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iOS 17中会加入一个与AR/VR相关的新应用,类似于Apple Watch的Watch应用,并且具有更多功能。

此前也有消息表示,苹果在iOS 17上并没有下太多功夫,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苹果头显的开发上,想依靠这一品类给发布会来个“小高潮”,如今各种消息交织在一起,表明这件事的准确性非常高。

根据目前有的消息来看,苹果的AR/VR设备被苹果称为"Reality Pro",并会支持眼睛和手部的跟踪,有着AR和VR两种使用模式,可以让用户在空中用手打字。在基础功能上,支持Safari、照片、邮件、消息、App Store、Apple TV 等在内的应用程序,还能连接Mac作为外置显示屏。

由于现在外界消息虚虚实实,这里我们就不对这款眼镜过多介绍了,还是回到正题,看看iOS 17中对iPhone 15有什么爆料吧。

共计六款“灵动岛”设备

从已经泄露出来的信息来看,iOS 17支持六款带有“灵动岛”的设备,刨除目前已经有灵动岛的设备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意味着今年的iPhone 15系列将会全系标配“灵动岛”(目前没有消息表示mini系列会复活)。

事实上,灵动岛从发布一直到现在,除了消费者对于其在“缺陷”上的创新表示肯定之外,在日常使用上,灵动岛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日常产品的使用体验,并且由于灵动岛位置较为靠下,在游戏、横屏观影等场景下,它的存在感被大幅度增强。

从目前已有的消息来看,苹果并没有详细了解用户的使用痛点,仍旧是将灵动岛延续下来,这也表明苹果未来三年,基本不会更改产品设计。就跟MacbookPro上搭载的Touch Bar一样…

iPhone 15全系Type-C

这一消息从一两年前就开始不断流传在网络上,如今终于有证据实锤了。

在2022年10月初欧盟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自2024年秋季开始,欧盟所有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便携智能设备新机,都要使用USB Type-C的通用充电接口。而在这之后,美国CNBC网站报道称,苹果公司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格雷格•乔斯维亚克表示,苹果公司将“不得不遵守”欧盟有关电子设备统一充电接口的规定。

图源:源于网络

如今苹果打算在iPhone 15上开始这一改变。

不过虽然iPhone 15系列采用Type-C接口,但在速率上仍旧有着差异化。如今采用Lightning接口的设备有线传输速率还是停留在USB 2.0版本,比如iPhone 14 Pro中,有线传输到Mac速率仅为33MB/s。

iPhone 15、iPhone 15 Plus虽然换用了Type-C接口,但传输速率仍旧和Lightning接口相似。只有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 Max的传输速率有所提升,支持类似USB 3.2的传输速率,根据标准来看,最高传输速度为2GB/s。

支持WiFi 6E网络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WiFi 6E有,但不全有。

首先是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这两款产品大概率不支持WiFi 6E,因为目前有博主爆料称,iPhone 15的天线架构图上并不支持WiFi 6E,所以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 Max或将会成为苹果*支持WiFi 6E的手机。

但没有WiFi 6E,对于国内目前来看,都没有太大影响。

WiFi 6E中的E,是英文单词 extented,是扩展和扩充的意思,总的来说还是基于WiFi 6,所以两者之间差别不会太大。

WiFi 6E中的E,指的是在2.4GHz和5GHz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6Ghz频段,提供更多的160MHz频宽信道,在WiFi 6本身高传输的基础上减少信道之间的干扰。并且支持WPA3加密协议。

图源:源于网络

但不管如何,目前中国大陆监管部门尚未开放6GHz频段给WiFi使用,所以国内还是无法使用WiFi 6E技术,所以基本不用考虑是否支持WiFi 6E。

除此之外,前段时间苹果发布的新款Mac mini和MacBook Pro也都支持WiFi 6E,但在中国大陆,这项功能被标识为无法使用。

允许第三方应用下载

在2022年3月份,欧盟制定了一份旨在规范大型互联公司运营的《数字市场法》,并且在11月1日正式生效。这份法案主要为了禁止某些“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守门人,利用其在数据共享、软件安装、平台选择、广告推广等优势地位,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或限制市场竞争,要求其操作系统打开允许安装多个应用程序商店的权限。如果公司违反规则,会被处以一个财年全球营业额4%~20%的罚款。 

图源:源于网络

如今从iOS 17的代码来看,苹果终于做好了开放第三方应用安装的准备。

此前我们也在文章中提到了,关于苹果开放第三方应用以及应用商店安装所带来的后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此前文章。

不过从代码中来看,苹果并非是在所有地区开发,而是很针对一些国家的垄断官司来准备的后路,比如在欧盟所管辖区域内开放,其他地方还是维持原样。

图源:源于网络

但这一问题此前我们也提到过,区别对待会导致更多地区对苹果提出开放要求,以至于收到更多的诉讼。

苹果:烦死了!

从iOS 17所提供的更新上,我们明显能感觉到,苹果更多的是将目光放在了即将发布的AR/VR设备上,对于iOS的更新较为“敷衍”。很有可能我们在未来一两年内都不会再看到iOS 16这种较大的版本更新。

很快,在今年6月份WWDC上,苹果就会正式推出iOS 17等一系列系统更新,以及更多苹果设备和未来的发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玩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注册开户_《狂飙》中让高家发家的小灵通,怎么就走向衰败了呢?

0208

现象级电视剧《狂飙》在上周终于迎来了大结局,近期围绕这部剧展开的讨论可谓是席卷了我微信里面所有的群组,剧中对于小灵通的描写一下就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90年代末期的学生时代,当时正在上学的我也拥有自己的一部小灵通。

当时小灵通因为低廉的硬件费用和通讯资费迅速占领了各大高校的学生群体,很多成年人也在三大运营商的主力机至于配备了一台小灵通作为备用机,那也是真正意义上全民“双枪”时代的开始。

那这个让高家从鱼贩摇身一变成为企业家的小灵通又是怎么让高启盛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小灵通的发展史,看看这个号称要让固定电话消失的产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落寞的。

《狂飙》剧中的时间线是从2000年开始的,高启盛大学毕业后将小灵通这个全新的手机硬件带回了京海,与哥哥高启强开了一家小灵通专卖店。

图源:《狂飙》视频截图

小灵通之所以能够火爆的大卖,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主流电信运营商的价格较贵。我记忆里当时我在用的中国移动资费为0月租,打电话0.6元/分钟,接电话0.6元/分钟,短信0.1元每条。而我父母当时的全球通虽然拨打和接听的费用要比我低一些,但每个月除了实际通话短信产生的费用外,还要缴纳“月租费”。所以在那个时候我除了随身带着自己的手机之外,还会带一张IC电话卡,如果周围有电话亭的情况还是会优先使用IC卡拨打电话,手机的作用更像是一个电话本+短信机(双向寻呼机)。

而第二点就是中国移动电信的“分家”,拆分为了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两大运营商,但分家后的中国电信没有拿到移动通信牌照,所以只能看着移动迅速占领2G网络(GSM)市场,于是时任浙江余杭市电信局局长的徐福新在了解到日本NTT实验室研发的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 个人手持式电话系统)数位移动通信技术后眼前一亮,PHS技术可以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将终端设备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固定电话网,使传统意义上的固定座机不再“固定”,而是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自由移动使用。这既符合中国电信目前没有移动通讯牌照的现状,也能让中国电信入局“手机”领域,于是经过商议,余杭电信和UT斯达康联手将PHS技术带回浙江。

剧中2000年高启盛提到了浙江那边正在试点,据资料显示,1999年浙江余杭开通了国内*个小灵通网络,当时小灵通的资费可谓是“屠杀”中国移动和联通两大运营商,前3分钟的通话总共收取0.2元,超过3分钟后的通话为0.1元/分钟,接听免费。你还可以将通话较为频繁的另一半设置为“亲情号”,亲情号之间拨打电话每月固定扣除5元,时长不限。

这种便宜的资费相较于移动联通价格贵且双向收费的做法当然更加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欢迎,小灵通的使用人数在2005年之前呈现爆发趋势,最高时达到了接近1亿的使用者。在运营商层面也呈现出了南北割据的局面,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等十省区市由中国网通*经营PHS业务,而其余地区则由中国电信*代理。

可以说在2003年前后,小灵通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迅速占领了广大群众的口袋。而UT斯达康公司在1999年至2004年凭借小灵通的成功,利润由不到两亿美元上升至27亿美元。

我记忆里我的*台小灵通还是纯英文的系统,甚至都没有短信收发功能,还是一机一号的烧号机,想要换手机必须要去网通重新在新终端上烧号,非常麻烦,但丝毫没有阻碍小灵通凭借低廉的收费迅速占领了各大手机卖场。

后期英华OK、华为等硬件厂商的入局,小灵通手机的样式也多了起来,随着用户换机需求的增长,后期的小灵通采用实体PIM卡的形式,造型与传统运营商的SIM卡相似,用户可以直接去市面上选购造型心仪的小灵通产品,插上自己的PIM卡即可使用。

但是小灵通这种产品之所以现在消失了,问题主要在于小灵通所用的PHS基站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覆盖面积太小。

主流GSM与CDMA的基战发射功率为20W,而小灵通的PHS基站大多数只有0.01W,*也仅支持0.5W,这就让小灵通的通讯基站与设备间的距离只有在很短的情况下才能有较好的信号,想要覆盖率增加就必须建造更多的基站。

在日本,PHS电话也被称为“穷人的蜂窝”,在我国的个别地区被称之为“市话通”,顾名思义,出了城市就几乎没办法打电话了,甚至在市区内的交通系统上,只要车速超过60公里每小时,小灵通就无法正常使用了。“手拿小灵通,站在风雨中,左手换右手,右手打不通。”可谓是对小灵通使用者最真实的描写。

剧中高启盛在2006年以优惠的价格购入几十万台小灵通设备准备大干一场,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2年内,小灵通的发展走向了下坡路。

为了打击小灵通的势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还紧急在部分地区推出过“大灵通”和“超灵通”的服务,采用CDMA 450技术,后期改为SCDMA 400技术,资费与中国电信的小灵通完全一样,当时移动和联通的想法非常简单:“小灵通技术上是落后的,*优势是价格。只要我们把资费也降一降,它就会死掉。”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小灵通作为通讯工具*的问题就是信号不稳定。并且小灵通与传统运营商的通话和短信发送存在“跨网”的情况,这就让小灵通用户给传统运营商拨打电话和发送信息时所需的费用甚至比降价后的移动联通之间的通讯资费还要高,当网络更加稳定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资费变得跟小灵通一样之后,小灵通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时间来到2008年,卧薪尝胆的中国电信终于获得了自家的移动通讯牌照,开始大力发展CDMA网络,对于小灵通的投入逐年降低,这也让小灵通的通话质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加之三大运营商的资费已经非常接近于小灵通的资费标准,很多用户再次从小灵通“倒戈”回到了传统运营商的怀抱。

最重要的是,由于小灵通的PHS技术是在1880Mhz至1930Mhz这个波段内运作,与当时国家大力发展的中国移动3G TD-SCDMA频段相冲突,于是在2009年工信部要求所有小灵通在2011年低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以确保不对TD-SCDMA频段的3G系统产生干扰。

而3G网络的到来让用户能够在自己的手机上获取更多的资讯,中国迎来了移动互联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灵通相对单一的通讯功能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于是小灵通最终因为“国家队”3G时代的到来,走向落寞。而高启盛也因为几十万台小灵通砸在了手里不知道该怎么填上亏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但不得不说,正因为小灵通的搅局,将高高在上的手机资费“拉下马”,让“人人都用得起手机”成为了现实,也加快了推进了传统通讯运营商实行单向收费和资费进一步下调,虽然这类产品已经消失在了移动通讯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依然感谢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玩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登陆_漫威重回中国大银幕

0208

今年1月17日,《黑豹2》官宣定档,很快《蚁人3》也在同日官宣定档,这是时隔三年半,又一次有漫威电影定档内地大银幕,而且一来就是两部。微博上#两部漫威新片内地定档#的话题冲上热搜,同样能反映出漫威影迷们激动的心情。只是三年多过去了,再度听闻这样的消息,颇有物是人非之感。

这几年漫威的新片总是因为种种原因无缘内地,而变化正在此时悄然展开,一方面中国市场和观众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漫威电影自身的质量也在逐渐下滑。那么《黑豹2》《蚁人3》的陆续上映,能让漫威重新获得中国观众的芳心吗?更重要的是,漫威和中国市场,两者谁更需要谁呢?

两部漫威新片定档,喜悦之余影城说了实话

“连着两部漫威新片定档,从我们影城角度来说肯定是非常欢迎的。”拨通了电话,北京某影城经理告诉小娱,“对于靠片吃饭的电影院来说,有足够丰富的新片那是再好不过的了。首先铁杆的漫威迷们肯定会回来,毕竟三年多没有漫威的新片在电影院上映了,在电影院里看《黑豹2》还是很有仪式感的。”

漫威电影缺席内地大银幕三年半,在《黑豹2》上映之际去影院打卡,确实是一件可以作为社交货币的事情。但是对于这部分群体的规模以及能带动的票房,电影院的预期却并不高,主要是人数有限,而且《黑豹2》也并非新片。

还有就是观影热情的问题。《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42.5亿元的票房成绩,至今仍是内地影史进口片票房冠军,后续的漫威影片能打破自身的纪录吗?毕竟缺席三年多,如今的观众对漫威电影的热情还需要市场进一步验证。另一位影城经理就告诉小娱,他对于《黑豹2》的票房表现期待并不高。

“《黑豹2》这片子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它是去年的片子。很多影迷已经通过各种渠道看过了,会有一部分人来电影院二刷,但是比例太低,也很难撑起太高的票房,估计最后票房也就2亿左右。至于中国观众对漫威电影是否失去热情,《黑豹2》很难说明问题。就我个人来说,更期待《蚁人3》的票房表现。”

缺席大银幕三年半,“网盘见”的漫威新片

上一次在电影院里看到漫威的电影还是《蜘蛛侠:英雄远征》,当时影迷们对于《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观影余温仍在,该片拿下了14.17亿元的票房,谁曾想,这部电影之后,漫威在内地电影院将迎来三年多的断档期。

2021年7月上映的《黑寡妇》,成为首部无缘内地的漫威影片,随后的《尚气与十环传奇》《永恒族》《蜘蛛侠:英雄无归》《奇异博士2》《雷神4》……等电影,均无缘内地,这实际上造成了一种割裂。对于很多中国的漫威影迷来说,他们的记忆其实就停留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一方面,随着原本的角色逐一谢幕,寄托着他们个人情感的纽带已经不在了,继续追漫威电影没有动力了;另一方面,像《尚气与十环传奇》《永恒族》这类全新的故事、全新的角色,让观众不好融入,加上观看渠道不畅,这几部电影在中国漫威迷心中的存在感并不高。

更让漫威电影雪上加霜的是电影中的“辱华”问题,如果说“网盘见”成为了部分漫威迷的观影门槛,那么“辱华”则从情绪上把漫威电影推向了观众的反面。

《尚气》涉及“傅满洲”这样具有典型“黄祸”色彩的角色,《永恒族》涉及广岛原子弹的问题,而《奇异博士2》的宣传片更是直接出现了一处涉嫌“辱华”的场景。这些问题原本可以在电影本身范围内探讨,但是沾上“辱华”二字,情绪上就已经导致了对立。加上迪士尼CEO发表的一些言论被解读成漫威不需要中国市场,进一步让漫威电影深陷舆论旋涡。

失去容易夺回难,漫威还能赢回中国市场吗?

漫威新片重回中国内地,所面临的的环境已经不比当年了,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全面复苏阶段。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档,取得了67.58亿元的总票房,为中国影史春节档总票房第二,观影人次达1.29亿。

观众的观影热情回来了,但是漫威能否拿出质量过硬的电影把观众重新吸引回来?从这点来说,《黑豹2》救不了漫威,《蚁人3》恐怕也不行。

这就不得不说漫威电影的问题所在了,迪士尼对于漫威宇宙的打造很成功,但长期以来靠着多部影片互埋彩蛋,彼此勾连的做法令人疲惫,随着漫威宇宙的日渐庞大,“入坑补课”的压力日渐繁重。而各种回忆杀观众也已经看腻了,去年上映的《蜘蛛侠:英雄无归》搞起了“三虫同框”的噱头,这确实可以强化粉丝的认同,在票房上也有所体现,但是对于新接触漫威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多少有些乏善可陈,情怀牌杀伤力巨大,但是漫威电影不能只打情怀牌。

缺席中国市场的这三年里,迪士尼开始押注流媒体Disney+,像《黑寡妇》就是同步流媒体上映的,《曼达洛人》《旺达幻视》《猎鹰与冬兵》等漫威剧集的先后推出,也能看出迪士尼对流媒体平台的重视。只是流媒体这种烧钱式的跑马圈地并不能长久,根据迪士尼的财报显示,其流媒体业务亏损达14.7 亿美元,原因是节目制作费用和全球扩张成本增加。

在Disney+短时间内无法弥补亏损的时候,电影票房成了增长的发动机。根据Refinitiv的数据推算,2023年财年迪士尼的Q1营收可能同比增长7%,其增长点则来自于电影票房,特别是《阿凡达2》。目前《阿凡达2》的全球票房约为21.74亿美元,而来自中国市场的票房则为2.45亿美元,超过了10%。

主题公园作为迪士尼运行利润三分之二的贡献方,同样少不了中国市场。据财报显示,2022年Q4迪士尼公园、体验及消费品业务实现营收74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其中上海迪士尼受疫情影响而导致业绩下滑。随着中国的全面放开,上海迪士尼的游客总量将会增加,其业绩也将逐渐回升,这对迪士尼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可见无论是主题公园还是电影票房,中国市场对于迪士尼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还会对漫威电影的归来欢欣鼓舞吗?想重现《复仇者联盟4》时期的辉煌,恐怕漫威电影还得再努努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预言家游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注册开户_苹果财报翻车,谁拖的后腿?

0207

苹果彻底告别营收、净利双增长,产品力和销量全线走弱。

北京时间2月3日凌晨,苹果发布了2023财年*财季(2022年度第四季度)财报。

根据财报,苹果在*财季的总营收为1171.54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的1239.45亿美元下降5.5%,是自2019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同比下降的情况,并创下了自2016年9月以来*的季度营收降幅。同一时期,苹果的净利润达到了299.98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的346.30亿美元下降13.4%。

在*财季财报发布前,华尔街分析师普遍认为苹果的总营收和净利润将会下滑,但实际跌幅还是超出了分析师的一致预期。由于总营收和净利润都不及预期,美股盘后,苹果的盘后股价一度下跌高达5.7%。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透露,苹果四年来首次未达到预期收入目标,大部分原因在于疫情大大影响了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供应,并且一直持续到(去年)12月。库克还称,苹果的业绩也受到了强势美元催生的外汇汇率以及整体经济挑战的影响,如果不是外汇逆风,苹果“在我们追踪的绝大多数市场中都会有增长”。

但导致苹果在2023年*财季折戟的原因显然不止于此,来自四面八方的“寒气”在苹果的股市表现上已有所体现。

2022年的*个交易日,苹果迎来了“开门红”。2022年1月4日,苹果的总市值率先突破3万亿美元的大关,成为美股历史上*取得如此佳绩的企业,而截至2月2日美股收盘,苹果的总市值仅为2.39万亿,超过6000亿美元的市值烟消云散。

2023年,苹果是否还能重回三万亿美元市值?蒂姆・库克将带领苹果巨轮驶向何方?以及苹果究竟能不能恢复昔日荣光?

01

苹果业绩外强中干

根据营收构成,目前苹果的主营业务包括智能硬件业务(iPhone、Mac、iPad、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及配件)和软件服务业务两个部分。

其中,作为苹果最稳定且*韧性的拳头业务,iPhone业务收入一直以来为苹果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被誉为苹果的“印钞机”,但在2023年*财季,iPhone业务收入却罕见地出现了下滑。

具体来看,iPhone业务收入为657.8亿美元,同比下降8.17%,同时也是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收入同比下降的情况;Mac业务收入为77.4亿美元,同比下降28.66%;iPad业务收入为94亿美元,同比增长29.66%;包括AirPods与Apple Watch在内的其它产品业务收入为134.8亿美元,同比下降8.3%;而包括iCloud、Apple Music在内的软件服务业务收入为207.7亿美元,同比增长6.4%。

如果以各地区销售划分,苹果在大中华区的收入为239.05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的257.83亿美元下降7.3%,不仅如此,在美洲、欧洲等其它地区,苹果的收入全线下滑,收入同比下降幅度在2%至7%不等。显然,在智能手机、PC等消费电子产品需求不振的大背景下,即便是苹果也难以独善其身。

面对萧条的市场环境,蒂姆·库克还透露,苹果已经调整了支出和招聘计划,比如“非常严格地管理成本,在某些领域减少了招聘,但在其他领域继续招聘”,如果情况进一步变糟,苹果也不排除实施裁员计划,“裁员是最后的手段,希望尽可能以其他方式管理成本”。

并非只有负面消息,软件服务业务算是财报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2023年*财季,软件服务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7.73%,较2022年同期15.75%上升1.98个百分点。

此前,由于苹果意识到其智能硬件业务优势正在不断丧失,且短时间内难有重大升级和创新,于是将重点发展方向向软件服务业务转移。软件服务业务曾一度保持着较高的增速,被视为推动苹果业绩增长的新引擎。2013年至2021年,苹果的软件服务业务收入由160.51亿美元增长至684.25亿美元,占总营收的比例由9.39%增长至18.7%。

不过,由于软件服务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较低,导致其始终难以扛起业绩增长的大旗,推动效果也极其有限。

此外,苹果的软件服务业务正面临着新挑战,比如美国政府在2月1日对外宣布,将要求苹果及谷歌母公司降低移动应用商店的收费标准,一旦政策落实,将对苹果的软件服务业务造成巨大冲击。

整体而言,苹果希望将硬件业务作为流量入口,再通过高利润的软件业务实现变现,使业绩不断增长,最后形成良性循环,然而面对低迷的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苹果强大的品牌效应也在逐渐消失,其业绩慢慢陷入了外强中干的泥潭。

02

iPhone神话不再?

现阶段,苹果的核心创收业务仍是iPhone。

2023年*财季,该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56.15%,但不容忽视的是,iPhone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遭遇不小的危机。

市场调研机构IDC的跟踪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下有史以来*降幅。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表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连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场饱和,换机周期加长;技术发展遇到瓶颈,新品创新不足;5G推动作用低于预期,缺乏新的杀手级应用;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性能过剩等各种因素。

受到整体市场环境影响,iPhone的出货量也日趋低迷。2022年,iPhone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为5432万台,销售额超过4000亿元。作为对比,在2021年时,iPhone的出货量为5787万台,销售额高达4825亿元。

iPhone出货量严重下滑,直接原因主要指向了两个方面。

一是疫情导致苹果供应链断裂,造成iPhone无法正常生产甚至被迫减产的局面。2022年11月,苹果罕见地向投资者发出警告,称尽管市场对iPhone 14 Pro系列机型需求强劲,但由于产能下降,预计Pro系列机型出货量将低于此前预期,消费者也将等待更长时间才能收到新机。

供应链中断最为严重时,美国地区消费者购买iPhone 14 Pro系列机型的等待时间长达34天,而中国大陆地区消费者甚至需要等待36天。

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在研报中指出,由于富士康郑州工厂自2022年10月起受到了疫情的持续影响,稼动率一直难以突破70%,预计iPhone 14系列出货量下跌1500万台至2000万台。同时,该机构还预计2023年*季度iPhone出货量会降至约4700万台,同比下降22%。

二是苹果至今尚未推出折叠屏手机。尽管智能手机市场的颓势已十分明显,但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却屡创新高。IDC的跟踪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接近330万台,同比增长118%,增速高于预期,而且在中国智能机市场上的占比已从2021年的0.5%上升至1.2%。

在下行态势持续了数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上,折叠屏手机艰难地杀出了一条血路,然而目前除苹果之外的主流智能手机厂商几乎均已推出折叠屏手机。根据群智咨询最新的调查数据,2025年折叠屏手机出货有望突破7000万台。不容置疑的是,折叠屏手机已强行在苹果的地盘上划走了一亩三分地。

为了应对接下来iPhone销量可能会进一步下滑的困境,苹果正在加速开拓印度市场,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蒂姆・库克表示“非常看好在印度的发展”,还表示在疫情期间苹果在印度的各项业务均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未来将会继续加大对印度市场的投入”。据报道,苹果准备今年在印度开设*家零售店,后续还会在孟买和新德里开设更多门店。

03

不确定的苹果汽车

苹果汽车被外界视为苹果的新增长曲线,但作为由智能手机领域跨界进入汽车领域的先行者,苹果从2014年至今不仅毫无产出,而且就连汽车项目团队也爆发了数次危机,甚至被迫解散。

2022年3月,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Twitter发文称,苹果汽车项目团队已经解散一段时间了,为了在2025年之前实现批量生产的目标,苹果汽车需要在3至6个月内进行重组。

彭博社分析师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也在《Power On》栏目中表示,苹果汽车团队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负责人乔·巴斯(Joe Bass)已经离开苹果。随着巴斯出走,苹果一年前组建的汽车管理团队几乎名存实亡,高管尽数离开。马克·古尔曼直言,如果苹果还打算在2025年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就需要尽快行动起来。

苹果汽车可谓命途多舛。早在2014年,苹果就启动了“泰坦计划”,集中发力硬件,致力于整车制造,该项目由初代iPod团队领导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担任负责人,为了达成目标,苹果组建了1000人的汽车团队,并不断从谷歌、特斯拉、奔驰、福特等车企高薪挖人。

不过“泰坦计划”进展不太顺利,随着苹果汽车项目4任领导离职、内部冲突与管理问题频发,“泰坦计划”一度停滞,直至2020年末,苹果才宣布重启该计划。

尽管动荡不断,但汽车业务却是苹果必须攻下的一座城池。花旗分析师吉姆·苏瓦(Jim Suva)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汽车市场蕴藏着巨大的长期增长机会,苹果进入汽车行业,可能是推动苹果总市值从2万亿美元增至3万亿美元的催化剂。

1月13日,根据国外科技媒体Howtoisolve爆料,预计苹果汽车在2025年发布,并于2026年正式上市,而且苹果汽车标配L4级自动驾驶,外观设计非常大胆前卫,不仅*科技感,而且就连车钥匙都没有,需要通过App启动,*车型售价约为9万美元。

造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从产业链来看,汽车产业链远比智能手机产业链更加冗长和繁琐,造车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同时还要面临无法交付的风险。不过,对于现阶段的苹果而言,一个更加紧要的问题是:当iPhone销量增长见顶时,苹果该用什么产品顶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科技新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注册_今年唯 一经济负增长的发达国家,可能会是英国

0207

2023年,全球经济稳步向前,但英国可能是一个例外。

1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调整了对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

好消息是,这份来自IMF的预测认为,今年全球前景将变得更加光明,通胀将会下降,衰退的国家也将比上一年减少。

坏消息是,以G7(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增长预期都不高,甚至还有一个国家或将面临衰退,那就是英国。

IMF表示,由于能源价格高企、抵押贷款成本上升、税收增加以及劳动力短缺,英国经济2023年将收缩0.6%。

要知道,就连被西方实施了多轮多领域制裁的俄罗斯经济增速,也可能在今年超过英国,达到1%。

IMF还预测,2024年英国经济也只会缓慢复苏,增速0.9%,在七国集团中与日本和意大利一道垫底。

△图源: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眼下的英国,确实令人头疼。

就在2月1日,英国人刚刚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罢工,教师、火车司机、消防员、公务员等多个领域的从业人员加入,要求增加薪资,改善工作条件,以应对高通胀。法国媒体表示,这是英国10年来*规模的一次罢工,约有50万人响应号召参与。

此次罢工潮的重要导火索,是英国目前历史性的高通胀率,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成本危机。2022年4月至7月,英国通胀水平接连刷新40年来最高纪录,且CPI涨幅已连续四个月超过10%。

“2023年,英国面临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环境。”IMF首席经济学家表示。

01、首相:坚决不涨工资

2月1日早晨,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冷冷清清,诸多上班族被困在家无法出门工作。

在这一天,整个英国有三分之一的火车停运,数以千计的学校停课,连大英博物馆也被迫闭馆了。

超过50万人参加了这场全国性大罢工,只为要求涨工资,他们的职业主要是教师、铁路工人、消防员和公务员。而他们的要求合情合理: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英国许多行业,特别是公共部门的工资涨幅不到5%,但英国通货膨胀率却攀升至10%以上。

一般来说,收入缩水是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更高的通胀水平和利率也将大幅削弱了家庭购买力。

伦敦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安说:“英国公共部门过去10年的平均工资增长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

面对诉求,英国首相苏纳克解释道,增加工资会导致通货膨胀,从而造成公共财政进一步恶化。苏纳克态度十分强硬,他表示,任何超过3.5%的加薪都必须伴随“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但首相的说辞已无法令英国民众信服。

“看起来,政府并不想采取行动来解决薪酬问题的僵局,”英国媒体失望地表示,在如此大规模罢工潮中,英国首相表现一点也不专业,反而试图甩锅、置身事外。

接下来,没得到满意答复的人们,将在整个2月持续罢工。

02、苏纳克百日:让人失望

英国经济的困境,背后是民众对几任首相的失望。

苏纳克上任至今已满100天,在他就职之前,执政党保守党面临的处境已非常严峻:经济上,英国接连受到脱欧、疫情和俄乌冲突的打击,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攀至新高;民意上,前任英国首相约翰逊的派对门事件、特拉斯的迷你预算法案风波,让保守党的声望一路走低,民调一度跌至7%。

苏纳克上台之后,他的财政大臣亨特于2022年11月公布了10年来*规模增税减支法案(550亿英镑),力图挽回金融市场对英国政府的信心、缓解经济及通胀危机。

这份方案包括对能源公司征收暴利税,但同时也会让更多民众因通胀增加而缴纳更多的税款。不仅如此,为了节省开支,英国政府将于今年春天减少对家庭的能源补贴,这也让英国民众对节节攀升的生活成本大为不满。

数据显示,在截至2023年3月的财年中,英国实际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下降4.3%,为1957年有记录以来的*降幅,预计下一财年将进一步下降至2.8%。

在减支方面,这份方案还宣布会大幅削减援外及公共支出,做法是将政府大部分支出项目推迟两年,而不考虑其它损失。

对此,一些经济学家表示怀疑,英国经济已经开始萎缩了,是否有必要现在就开始削减政府债务。他们担心,政府一下子转向太猛,会造成持久的经济损失。

伦敦国王学院欧洲政治和外交事务教授阿南德认为,这一步是不可行的,在当前的情况下,政府能够削减的开支已经很少,而公众削减开支的意愿就更小了。

英国目前是唯 一未能恢复疫情前产出规模的主要工业化经济体,而英国通胀率仍在10%以上,房租、燃气、食物价格大涨的问题未解。

苏纳克以“财经专业”的形象上位,刚上任时,保守党政府民望也确实略有回升,但如今保守党政府的民调满意度也仅有12%。

03、英国财长:请停止唱衰!

对于民众的不满、国际社会的不看好,英国财政大臣亨特大为不满,他呼吁,请“停止这种唱衰言论”。

亨特解释道:“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都在面临压力,我们也无法幸免。但这种短期挑战不应掩盖我们的长期前景。英国今年的衰退可能比此前预期的要轻。”

“事实上,2022年英国的表现优于许多预测。”他指出,IMF的数据只是证实了英国面临的压力,并强调若坚持经济计划、将通胀率减半,未来几年内英国的经济成长将优于德国和日本。

但经济学家们并不乐观。

IMF的经济学家认为,英国央行2023年将继续加息以遏制通胀,这意味着英国借款人还将受到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打击。数据显示,未来两年,约有200万英国家庭将面临抵押贷款成本急剧上升的问题,这会让人们的负担能力进一步受到削弱,楼市需求或将大受影响。

同时,IMF也指出,英国劳动力市场特有的困难:英国在脱欧后经历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直到今天,相比欧洲其它国家,英国人更不愿意重返劳动力市场,这显然不利于经济恢复活力和增长。

对此,亨特呼吁各界着眼英国的长期发展与潜力,他重申,困难只是暂时的,英国仍未能充分利用脱欧带来的法规和管制松绑等好处。保守党政府将持续追求减税、维持具商业竞争力的税制,不过,为维护经济和财政稳定,当前首要任务是确保低通膨。

在近期一场针对诸多跨国企业的演讲中,亨特不遗余力列举了许多数据,反驳“英国衰落论”。

亨特表示,整体而言,在G7诸国中,自2010年起,英国大部分时间的经济增速胜过法国、日本、意大利,即便是2016年举行脱欧公投后,英国的平均经济增速也与德国相当。

亨特强调,促进经济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乐观预期”,而乐观预期是长期展望上的。“21世纪,英国仍然具备许多竞争优势,有充分理由可望在全球扮演领导角色。”

对于财政大臣的乐观展望,英国年轻人并不买单。在媒体最新的调查中,英国年轻人对本国经济前景的信心,正处于14年来*点。近半数受访者表示,英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对未来十分悲观。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开户_下沉市场春节消费洞察:预制菜无人问、酒文化难代替

0206

作为疫情全面放开后的*兔年春节,它展现出的状态,是疫后时代一个重要的观察口。好或坏,关乎长期信心。

假期结束,春节期间各种数据出炉,整体来看,一扫过去悲观情绪。以作为过去三年疫情重灾区的旅游业为例,春节假期,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为3.08亿人次和375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1%和30%,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8.6%和73%,高于此前元旦的42.8%和35%。

图源:文旅部

而对于全国多地的热门景区而言,再次涌现出“人挤人”的场面。以安徽黄山为例,今年大年初三,安徽黄山风景区当日接待游客34385人,创下2018年以来春节假期单日接待量新高。游客数量的激增,也导致很多游客从中午12点下山被堵到晚上7点以后,景区也不得不采取截流分流管控措施。

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旅游业,春节假期城市连锁餐饮流水恢复强度已达2021年同期水平的126%、高于旅游消费恢复强度的118%。截至春节假期第7天,全国电影院线票房同比增长8.4%、明显好于元旦的-48.8%,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111%,总出票次同比增长8.8%、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94%。

图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图源:猫眼电影

而在这些“报复性”消费的背后,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冷思考,下沉市场的春节消费又是什么样的?和高线城市存在哪些不同?春节假期期间,DoNews实地走访了国内多个县城,和县城中不同行业的从业者、消费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试图还原真实下沉市场春节消费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下沉市场有了更多的思考。

01.预制菜年夜饭难进县城,礼盒消费仍是大头

年夜饭作为每个家庭春节的重头戏,包含着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嗅到风口的电商平台,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冲业绩的机会。京东、盒马、美团、叮咚买菜等电商平台,通过不同方式来抢占年夜饭市场。

京东通过给予预制菜年夜饭品牌引流、售后物流等全方位支持,协助后者冲高销量;盒马此前则上线地方菜,通过差异化进行竞争。但需要指出的是,和高线城市用户对年夜饭有着较高需求不同的是,县城之中的消费者对年夜饭预制菜并不感冒。

其中,来自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的赵明告诉我们,今年自家的年夜饭主要是以北方年夜饭必吃的饺子,以及父母和自己烧制的各种鲁菜。虽然烧制年夜饭的过程很辛苦,但一家人在外辛苦工作一年,图的不就是这顿年夜饭吗?这也让自己乐在其中。

不仅仅是北方县城的年夜饭是以自己烧制为主,国内南方的县城亦是如此。来自四川省安岳县的陈丹丹告诉我们,自家的年夜饭都是以川菜偏辣的口感为主,而对于预制菜年夜饭那种标准化的口感,自家很难接受。

因此,对于预制菜而言,想要借助年夜饭来完成更多的C端教育,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地方口感上的差异,更大的难点在于在国人的饮食习惯里,烟火气、新鲜现制、家庭团聚等观念根深蒂固,这绝非是短时间就能教育完成的。换句话说,预制菜企业在TOC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拜年这种最为传统的习俗虽然在高线城市逐渐被抛弃,但在下沉市场之中依然被沿袭至今。

虽然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中,“青年断亲”情况有所加剧,但基于亲缘关系是生物性的连接和社会性的关系,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基础社会结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发生作用。即使亲缘关系已经不再如传统那般,但是人的本体需求仍要求亲缘关系网的存在。

而且更深层的来看,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没有实质性变化,家庭伦理与亲缘关系的主体结构也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中国人的行为逻辑没有改变,以90后、00后世代为主体的年轻人“断亲”行为,如今也随着他们自身的年龄增长、持续社会化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而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着亲缘关系。

而这也决定了在县城之中,各类春节礼盒产品仍是县城春节消费市场上的大头,而对于县城之中的零售商家而言,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机会。以安徽省阜南县为例,当地除几家大型超市中铺满了各类年货礼盒产品外,乡镇一级的小型超市门口前也堆满了大量年货产品。

对于今年的年货礼盒销售,当地一家超市的老板朱勇告诉我们,由于今年当地返乡人员的增多,并且并没有爆发第二轮大规模的感染,这也让大家去亲戚家拜年也没有了太多的顾虑,进带动了前期年货礼盒类产品销售额的增长。

不过他也发现当地消费者对于区域性白酒的认可度更高。安徽省当地的白酒品牌主要为古井贡酒、宣酒等,消费者购买白酒时*的也是这些品牌。同时,对于对于一些非知名的甚至有蹭某些品牌的年货礼盒,其实整体动销并不差。这主要是因为县城内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高,而这些产品的价格也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和部分年货礼盒有着严格厂家控价不同的是,这些非知名品牌的年货礼盒几乎不进行控价,这也让商家有了更多的利润区间,他们也更愿意销售这些产品。

朱勇接着表示,由于年货礼盒类产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销售时间性,而今年返乡人员回城务工的时间更是被提前到初五,这也让目前超市内所面临的年货礼盒产品库存挤压非常严重,虽然部分礼盒能够通过拆整售零来解决,但问题是类似于三只松鼠这样的零食类年货产品,本身面对的就是年轻群体,而县城之中的核心消费人群主要是以中老年为主,这些产品到底要如何去库存也是让自己为之头疼的事情。

02.市场下沉,真是一剂良药?

事实上,和朱勇有着一样焦虑的还有县城内的咖啡行业从业者。进入到农历腊月二十五以后,由于很多县城之中返乡青年的增多,这也让布局下沉市场的咖啡品牌迎来了一波业绩上的暴涨。

以位于安徽省界首市国祯广场店的瑞幸咖啡为例,大年初一中午1点前后,当地的门店中挤满了前来购买咖啡的顾客,购买一杯普通的拿铁咖啡,也基本上需要等待20分钟以上。而位于安徽省太和县翰林广场店的星巴克和瑞幸的情况也基本一致,春节期间一杯咖啡等待的时间也差不多要在30分钟左右。

但这种短期之内上涨的客流量并未能够维持太久,农历腊月初六我们再次实地走访了这两家门店,发现门店客流量严重暴跌,店内就餐的顾客也只有十几人,而前来取外卖订单的外卖小哥也不多。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和一线城市较高的咖啡文化渗透率不同的是,由于县城之中产阶层缺乏、工作强度一般、工资性收入普遍不高,这也让目前县城内的咖啡文化渗透率很低。而伴随着返乡青年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自然也让这些门店的业绩具有很强的波动性。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国内中西部很多县城经济缺乏动能、产业链缺失、营商环境迫切需要改善,这也让县城之中青年人口外流的情况短期之内恐怕难以得到改善。而县城之中的中老年人群,他们对于咖啡的苦涩不但难以接受,而且他们的日常交际更多是通过酒文化来完成,而非咖啡。

当这些问题传递给咖啡品牌后,这就意味着想要在低线城市真正跑通单店盈利模型,所要面临的压力更大。尤其是对于一些走加盟商模式的门店而言,后续很有可能会出现加盟商持续亏损,进而和咖啡品牌方解约的问题,这不但会影响到咖啡品牌拓店的速度,也让其在高线城市的咖啡竞争更加惨烈化。

其实,咖啡行业的这种问题只是众多消费品类以及商业模式后续在布局下沉市场中遇到问题的缩影而已。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虽然此前国家的确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刺激县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县城之中的消费者他们对于购置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的确存在。但单单一个县城之中充电桩的匮乏,就已经劝退了大量想要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而我们在多个县城中的走访中也发现,当地仍以传统的油车为主,新能源汽车占比不到1%。

值得注意的是,县城之中充电桩普及率的提高绝非是短期之内就能完成,油车依然会是县城购车的主要选择,而这也必然会今年新能源汽车在高线城市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在比如,一线城市围绕着年轻人的即时零售商业模式,也很难下沉到县城之中。

首先,和一线城市相对较短的配送距离不同的是,国内很多县城到乡镇的配送距离过长。比如说,安徽省界首市到代为管辖的光武镇车程在40分钟左右,这就意味着即时零售企业要同时承担较高的油费、车辆损耗费用、人工费用,其整个的订单履约成本比高线城市至少要高出50%以上。

其次,在一个由中老年人群组成的消费市场中,线下购物依然是他们的主要选择。而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他们很难通过市场教育来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而仅仅依靠之中数量相对较少的年轻人,恐难以均摊日常的运营成本,甚至会让即时零售企业陷入到严重的亏损之中。

最后,相对于京东而言,虽然美团在县城的运力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目前美团在县一级市场中,主要由代理商来负责当地的业务运营。而对于代理商而言,其追求的必然是自身利润的*化,他们也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完成即时零售的市场教育和业务的深入布局。

显然,当即时零售无法在下沉市场开疆拓土,这必然会让京东、美团等相关企业在高线城市后续的比拼更加惨烈。或许对于这些即时零售企业而言,需要迫切的寻找到自身的护城河,才能守住自身的市场份额。

03.2023年消费:强预期和弱现实

从此次县城的春节消费来看,复苏将成为2023年消费市场的主基调。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今年消费市场的复苏可能会呈现出强预期和弱现实的结构性矛盾。

其一,我们在和县城内的多位中小企业老板交流后发现,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很多中小企业业务面临着严重萎缩,90%以上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以亏损而主。即使如今疫情全面放开,供应链得以恢复,但他们对于未来信心的修复仍需一段时间,短期之内仍不考虑大规模扩张。显然,当中小企业老板做这一抉择后,也必然会对今年消费者的工资性收入构成影响。

其二,往年下沉市场的春节假期期间,会有不少返乡人员聚在一起打牌。但今年的这一情况很少,很多人不选择打牌的原因在于口袋中的余粮不足,这也是为何今年县城中的返乡人员会提前返回高线城市务工的原因。

其三,大疫三年,导致民众安全心态的失衡,绝非是短期之内就能扭转的。这点在地产消费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春节假期当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同比回落 82.2%,成交同比远低于国庆假期的-40.9%,地产销售依然低迷。

从各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回落幅度*、同比回落 97.6%,

二线、三线城市分别回落 82.7%、32.6%。事实上,这种情况不单单出现在高线城市,县城之中的地产销售也不乐观。

来自河南省沈丘县的地产销售人员告诉我们,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前来看房的人员和去年同期相比,至少跌去三成以上,大家对购房仍是保持谨慎态度。

因此上述的问题的存在,在叠加上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会让今年的消费市场复苏将会呈现出典型的结构性分化。以旅游、电影、餐饮为代表的精神和生活刚需性消费的复苏预期将会加速,而对于其他非刚需求性消费的复苏将会及其缓慢。

当然对于旅游、电影、餐饮行业而言,在整个复苏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也必然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毕竟在后疫情时代整个消费者的心智已经和2019年不同。

走过寒冬便是春天,如今春节消费的回暖也让很多行业提前感知到春天的暖意,重拾大家的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接下来该如何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去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让公司业绩保持增长,树立投资人的信心才是关键。而在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中,也将会让一个新的商业社会提前到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Do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平台登陆_20年来最猛裁员:15万人被裁,但这才是开始

0205

2023年刚刚过完一个月,美国科技公司就有超过6万名员工被裁,其中很多来自微软、谷歌、亚马逊、IBM、Paypal、Meta等大型企业。而算上去年末被裁的,已经有超过10万人在最近几个月的科技公司裁员浪潮中失业。从大公司被裁掉的人员总数,占硅谷总裁员人数的75%。

此次绵延数月的硅谷裁员,被业内评为20年来恶性程度最高的裁员潮,其恶性程度甚至高于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

根据裁员信息统计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去年,1024家科技公司共裁员154336人。由于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股市行情低迷,这些科技公司如今难以负担人力成本。

不只是美国,欧洲以及中国的科技公司都把裁员的大刀挥向员工。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最近几个月裁掉1万人,占员工总数的13%。

裁一轮还不够,有的公司准备开启第二轮裁员:裁管理层。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大会上就透露,要裁撤特定岗位的管理层。

谷歌裁员则带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据说有部分裁员名单是通过算法来完成的,有些刚刚晋升或拿到高绩效的员工和管理人员惨遭出局。比如歌开源项目办公室的杰里米·阿利松( Jeremy Allison) 就被裁了。他今年61岁,也是知名开源软件 Samba 的联合创始人。这款软件主要用于实现 Windows 和 Linux平台之间互相共享资源。1月21日, 阿利松在推特上公开求职:刚被谷歌解雇。如果有人需要 SMB 1/2/3 协议或者开源经验,我很感兴趣。

美国科技公司裁员潮背后,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对中国科技企业有哪些启示?

-01 -

刚融资,就裁员

今天的大环境对创业公司来说更是艰难:融不到钱,市场冰冷,还得苦苦支撑。很有意思的是,裁员最狠的创业公司,往往是2021年或2022年融过资的公司。美国科技企业数据库crunchbase监测到一个现象:在2021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宣布融资的公司,在2022年同期都在裁员。

Gopuff是一家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食品配送初创公司,在2021年7月完成10亿美元的H轮融资。次年1月,该公司宣布了其*次裁员。此后,它在三轮裁员过程中裁减了约2300名员工。另一家金融科技平台Chime在2021年8月筹集了7.5亿美元的G轮融资,到次年11月,它已经裁员156人。

这种创业公司在2021年的融资黄金时期拿到了钱,之后便以不计成本的心态来完成高增长,试图拉高估值获得下一轮融资。如今市场行情变冷,拉不到下一轮融资——或者说不愿意让估值缩水来完成融资——就得疯狂裁员以自保。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有60%的创业公司裁了人。

美国一些业内人士估计,2023年,创业公司裁员规模可能更大,因为2023年融资环境比2022年更难,撑不起原本匹配高估值的人员规模。

有一位硅谷的华人工程师在论坛抱怨时运不济:虽然每天都在看各大企业夸张的裁员消息,但从未想过有一天裁员会影响到自己。他在帖子里写道:

2022年9月前,公司依旧很大方的升职、加薪,每天忙新业务到不可开交……

10月底,老板在一次会议中忽然提到公司财务不好,几个预期的医药行业客户进展缓慢有可能裁员……

11月15日,公司正式通知12月15号整个研发部门解散……

11月17日开始,晚1早6,每天5小时睡眠,工作日早起刷题准备面试,到点去公司正常上班,因为被窥屏所以强迫自己调整心态投入工作,期间用去洗手间和午饭的时间去室外电话和视频面试,恰逢冬天整个人常常冻得发抖。

之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如果在60天内得不到新工作,工作签证就会作废,将被迫回国。好在这位工程师经过痛苦的面试战役(一天五个面试),终于找到了新工作,保住了留在美国的资格。

大裁员的确很吓人,但也不是说硅谷满街都是失业者。根据数据分析公司Dice的一份新报告,尽管行业范围内有裁员,但进入2023年,美国仍有超过37.5万个科技职位需要填补。根据劳动力智能分析机构Revelio实验室的数据,自2022年3月-10月,70%的美国科技行业失业员工能够在失业后的三个月内找到工作;52%的失业员工已经找到了一份薪水更高的新工作;那些从事销售、软件和市场营销的人表现得更好,并很快找到了新工作。

听起来,美国裁员无处不在,整个经济都到了崩溃边缘,其实真相并非如此,主要是科技裁员获得了大量媒体的关注。只有2%的美国就业人口受雇于科技公司——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远远小于制造业(8%的就业)、零售业(10%)或医疗保健(11%)。 

高盛也认为,不应过分夸大这波科技行业裁员潮的影响。比如,科技行业职位空缺仍远高于疫情前的水平,被解雇的技术人员应该有很大机会找到新工作。而且科技行业就业人数比以往多了,但整个市场上被裁人数并没有比以往增加,并不是整体劳动力市场恶化的先行指标。

-02 -

是否引起大衰退?

媒体之所以关注这轮科技行业裁员,主要是对金融业有影响。

当然,科技公司裁员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大多数宣布裁员的科技公司的股价都立即出现反弹。这向其他行业高管发出了一个信号:如果利润开始下滑,就裁员。

第二个担忧是科技裁员对消费者支出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人员的工资很高,他们处于“打工界”金字塔顶端,而美国经济又很依赖最富有的20%的人的消费。他们的支出(或支出不足)对于服务业和依赖可自由支配消费的企业的繁荣与萧条至关重要。科技行业的裁员已经开始导致精英阶层放缓支出。

此次裁员的诱发因素是否为科技产业的周期性衰退?铅笔道认为,并不完全是。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据硅谷地区研究所的招聘数据,美科技公司近期减少的6万多岗位,与其在2020年-2021年招聘的岗位数量相匹配(68558个)。

这个数字给出了另一种解读可能。眼下硅谷裁员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美科技公司对疫情增长形势的大误判——在2021年快速增长时期,也正是这些公司,疯狂招聘,整个行业出现了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从未见过的招聘热潮。现在,扛不住了。

在一些创始人裁员邮件中,已经能找到不少佐证。

以Meta为例,创始人扎克伯格称,疫情期间各行各业增长很快,它认为这种增长会持续,因此扩大规模。疫情发生时,线下经济受到摧毁性影响,消费者纷纷转至线上购物,带动电商的发展。而电商企业预算的增加,会带动Meta的投放收入。

疫情初期,形势确实如扎克伯格所料。但令人没想到的是,美国在2021年上半年便陆续解除疫情管控,线下经济急速恢复——扎克伯格的增长计划落空。

此次宣布裁员1.7万人的亚马逊也受类似影响。消费者转向电商后,为了跟上需求,亚马逊将其物流队伍扩招了1倍——这种疫情期间的超速扩张,是本次裁员的重要原因。

谷歌与微软同样如此。

谷歌CEO皮查伊表示:过去两年,我们见证了一段惊人增长时期,为了匹配和推动这种增长,我们进行了大量招聘,但如今我们面临的现实环境已经全然不同。微软CEO纳德拉说,不少客户在新冠疫情期间增加计算机技术相关支出,但如今试图优化支出。

一个非常顺理成章的逻辑:当全球疫情一去不复返时,曾经的增长态势完全成为过去式时,过往为之所有的“增肥”都应该在当下减下去。

铅笔道认为,此次硅谷裁员的短期原因,便是疫情误判下的“减肥”行动。

这与2022年国内的裁员诱因非常类似。

2021年,多数创新公司都实现了良好增长。多数创业者都以为这种增长态势会长期维持,结果却遭遇到2022年的黑天鹅。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方面,此次硅谷裁员不完全代表宏观形势的下行危机,只是过去三年的一次短期总结。坏的方面,随着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与之相对应的“大裁员”才会相继发生。

因此,真正长周期的“大裁员”还远未开始,但会发生。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