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0423
除了热闹的“泼水节”,关于西双版纳还有一个讨论度极高的话题——或将成为下一个三亚。这是因为在外界眼中,西双版纳正逐渐取代三亚,成为东北人下一个老家。
“老妹儿吃点啥?”听到这句话,陪父母到西双版纳旅游的小琪惊呆了。
这位北方女孩在美食平台上找到了当地一家傣式烧烤,而店员充满大碴子味的问候,不免让她对这道本地特色美食的正宗程度产生了怀疑。
东北元素出现在*异域风情的西双版纳,似乎并不违和。/Unsplash
走在西双版纳的街头上,东北元素仿佛随处可见——
旅行博主“大海去旅行”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一盛况:在道路两旁,热带植被旅人蕉的阴凉处,摆放着各种东北特色美食的摊位,东北酱肉、杀猪菜、东北饺子……谁能想到,热带水果的代表椰子,与东北小吃的代表松花蛋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摊位上。就连博主自己都有些感慨,不得不佩服东北人的经商能力。
2018年4月,海南实现全区域的限购政策,意味着外地人在海南买房变难了。
但这并没有浇灭东北人追求阳光的热情,西双版纳凭借着北纬21度、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成为三亚之后,东北人过冬避暑的最新选择。
如今,越来越多的东北元素出现在西双版纳,以至于有人调侃,“这哪里是西双版纳,简直就是东北版纳”“欢迎来到东北省西双版纳特别市”。
那么,西双版纳的“东北浓度”,到底有多高?
东北人,闯入西双版纳
对很多人来说,西双版纳是一个白月光般的存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游玩、安家。这当然也包括了东北人。
西双版纳的星光夜市,是当地旅游打卡的必去地。在西双版纳当地人看来,告庄重新定义了西双版纳,这里有浓郁的东南亚特色、造型奇特的建筑风格、满街飘香的烧烤味……
天还没有黑,星光夜市还没有到它的瞩目时间。小琪从中匆匆经过,光从店外悬挂的招牌来看,与澜沧江江景融为一体。不知从哪里冒出的几句东北口音,则打破了这种沉浸感,瞬间将小琪从西双版纳拉回老家。
星光夜市,挤满了远道而来的游客。/受访者提供
在这里,你预定的民宿可能是早期东北投资客开的,你叫的出租车可能是来这儿快5年的东北司机开的,就连佛寺里提醒游客衣着不宜暴露的安保人士,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东北口音。
走出告庄,在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的嘎栋区,还有一条当地人俗称的“东北一条街”。一条五六百米的胡同里,带着东北特色的食物随处可见,东北大馅水饺、东北烧烤、东北铁锅炖鱼……
2020年10月,初到西双版纳的黑龙江女孩张卓将安居异乡的*站选择在了这里。这里东北人含量高到让张卓感觉“好像还在老家”。
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张卓,看中了西双版纳作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释放出的发展潜力,从黑龙江开车一路南下来到了西双版纳。
东北人闯入西双版纳,更多的则是以抢房客的身份出现。
2015年前后,西双版纳楼房信息出现在了4000多公里外的黑龙江。2018年前后,西双版纳的楼市达到了最高峰,原价三四千元一平方米的均价,涨至八九千元。
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很多中介称自己客户中超过一半都是东北人,甚至还出现了“西双版纳没有南北通透的房子,东北人去得多了,便有了南北向的户型”的说法。
东北人在西双版纳买房的热情,一直持续至今。克而瑞报告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西双版纳的新房成交面积达20.87万平方米,达到了近13个月的峰值,部分热门区域出现了无房可卖的现象。
在众多抢房客中,外地购房者占比超七成,其中东北人是西双版纳*的买房群体,占比达到了20%。
西双版纳挤满了东北人?言过其实
在西双版纳生活这三年,张卓遇到过不少和她类似的异乡人,他们往往是看中西双版纳作为旅游城市的发展红利,来到西双版纳做点买卖赚点钱。当然,这里也不乏悠闲的中产们。
旅游行业兴起的同时,西双版纳新建楼盘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市内各个地方,一些基础设施完善的高档小区拔地而起。看着居住在里边的居民在阴凉处喝茶看书,张卓心里总是犯嘀咕,“他们都是实现财务自由的人们呐”。
为了躲避冬日凛冽的寒风、夏日干燥的酷暑,不少东北人南下寻找一个拥有舒暖冬日的热带之城。
2018年,海南出台了号称“最严限购令”的房产限购政策,外地户口买房需缴纳五年以上社保或个税。再加上近几年飞速上涨的房价与物价,东北人不得不另寻迁徙安家之地。沿着北回归线,东北人找到了北纬21度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西北—东南走向的无量山和哀牢山在冬季阻挡住来自北方汹涌的寒潮,截留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地理优势,让西双版纳在最冷的1月也能达到超过15℃的适宜气温,而在最热的夏季,也很少有超过35℃的极端高温。
冬暖夏凉的西双版纳堪称养老胜地,但要说西双版纳挤满了东北人,还是未免有些夸张。
今年快40岁的王天翼,正在考虑在西双版纳定居,倒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给远在哈尔滨的父母一个舒适的晚年生活。
自从年初以来,王天翼的父母经常听到已经到西双版纳安居的朋友的推荐——“这里阳光太好了,多晒晒,感觉身子板都硬朗了”“水果还新鲜”……聊着聊着,其中一位朋友直接将中介的微信推荐给了父母:“如果你们来西双版纳,就找这位东北小伙子,人很好。”
等到王天翼得知父母要在异地购房的计划时,已经到了实地看房的阶段。父母听从朋友的建议,挑选了同一小区居住,希望彼此互相照应。
举家迁徙到异乡,为了打消在新环境的疏离感,老乡往往成为联系人们情感的纽带。同乡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则反过来又加深了“西双版纳全是东北人”的刻板印象。张卓当初选择居住在“东北一条街”上,也是听了朋友的介绍,在多处房源价格对比之后选择的。
实际上,来到西双版纳工作定居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
以东北元素而闻名的东北一条街为例,张卓说,这里只是东北人开的餐馆比较多而已,在这里,你同样遇到来自河北、湖北、四川等地的朋友。
以外地人视角看待西双版纳,张卓觉得这座城市正在力所能及地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外地客人。
张卓坦言,尽管西双版纳市中心的基础设施与老家相比还有差距,但新开发的区域已经非常现代化。初到西双版纳,道路两旁名贵且*特色的绿植,瞬间提起了张卓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过冬养老,也是当地政府极力打造的城市名片。目前,西双版纳正在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西双版纳州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文旅康养产业扶持资金,力争到2025年全州文旅康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以上,文旅康养产业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
2021年年末,这座边陲小城常住人口达130万人,较之5年前,增长了12万人。
小琪翻看这几天的照片,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还是“老挝”——传统老挝特色美食、老挝风情。在商业街上,她还遇到了一位操长沙口音的米粉老板。张卓的邻居们有来自河北、湖北、成都等地的人。
实际上,渴望阳光的不仅仅只有东北人。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0422
数据利用及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在催生新产业形态的同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数字经济以新时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海量数据成为产业的重要资产,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同时驱动产业的创新与提升。因发展而催生的数据安全风险,成为了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要发展数字经济,就必须提升数据安全治理能力,解决数据安全带来的风险。
由此,4月19日,在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科招中心的指导下,清科创新中心联合垦丁律师事务所、江苏云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苏州银行工业园区支行共同举办了【创投大讲堂】数据安全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到垦丁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朱骏超以及天空卫士东区高级总监王荆姬为我们带来分享。
朱律师对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做出了重点讲解,通过航空公司信息泄露案件、某银行员工泄露个人信息等相关案例中泄露个人信息的公司所担负的后果及个人的维权措施进行讲解,分析了日常信息泄露的多种情况,并让与会嘉宾了解到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及保护公司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王总则以企业为重点与参会嘉宾展开讨论,她提到“企业生存及发展重点依靠的就是知识产权,即数据资产,保护数据安全就是保护我们的资产。”在数据安全保护的过程中,保障数据不被入侵是十分简单的,数据的流动性是数据安全最大的难点所在,数据安全一方面需要充分保证数据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要在数据的流动中进行安全保护。
与会嘉宾表示:数据安全的内容十分晦涩难懂,但两位嘉宾用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案例让大家了解了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未来,清科创业(1945.HK)旗下清科创新中心将继续根据企业诉求及政策导向,举办系列【创投大讲堂】活动,关注清科创新中心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动态。
0422
4月18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拉开帷幕,这是今年全球首场A级车展,热闹到什么程度?据传闻,进入展览会的门票已经被黄牛炒到了800一张票。
现场更是大佬云集。
据出行一客采访相关人员得知,贝瑞德,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奥迪CEO杜斯曼、丰田副社长兼首席技术官中岛裕树等国际车企*高管齐聚。甚至宝马在董事长齐普策的带领下,整个宝马集团董事会近半成员都落地在上海。
国内王传福、何小鹏李斌等一种车企大佬也现身展台,为自家车站场子。就连还待出产的小米汽车大boss雷军也现身车展,在各家老板的接待下,参观了蔚来、小鹏、极氪等展台。
在现场最明显的感受是,今年燃油车的比例还在减少,而在能源车的势头之下,国产车成为*主角。蔚来、理想、小鹏、到比亚迪、问界,自主品牌们的展区更大了,围观的人也更多。尤其是在保时捷、兰博基尼、玛莎拉蒂、宾利、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展览的8号馆,馆内人最多的居然是比亚迪旗下的仰望。
有人说,这番热闹,给国内车商狠狠提振了一口气,是全球车企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信号。
其实这也是风暴来临前的征兆。
燃油车大退场
“这几年,传统燃油车被逼成什么样了?”
从车展会见真章。《市界》在现场了解到,在超1000家的参展企业中,新能源车企占比达到了80%以上,而且汇总各家车企带来的上百款新车,有七成都是新能源车。不仅是造车新势力,国产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豪华外资车企都把新能车晒到最前面的展台上。
就连展会现场的广告牌,也很难找到高调宣传燃油车型的车企,观展的行业人士和媒体都聚集在新能源汽车身上,燃油车的存在感相当低,其实早有预兆。
据乘联会数据,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从2017年的56万上涨至2022年的650万辆,增长幅度1060.1%,渗透率达27.6%。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燃油车(乘用车)销量从2017年的2365万辆下滑至2022年的1488万辆,下滑幅度约36.84%。
除此之外,还有政策加码。比如欧洲议会通过了《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欧盟将从2035年起禁止销售新的燃油车。 挪威、雅典、巴黎计划2025年,禁售柴油车;美国加州:计划2029年,禁售燃油公交车;印度计划2030年,禁售汽油/柴油车;我国海南计划2030年,禁售汽油/柴油车。
市场份额不断压缩,还有政策驱动,燃油车生存空间越来越窄。有多夸张?2021年传统燃油车市场现存85个品牌,其中34个品牌月销量千台以下,9个品牌消失。
到2023年更明显了。
一个是今年1-3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达到131.3万辆,同比增长22.4%,渗透率飙升至34.2%;另一个是中国品牌乘用车一季度市场份额达到52.2%。比亚迪甚至一举超越了大众,成为了中国最畅销的乘用车品牌,这是几十年来头一遭。
销量连年下滑、库存越积越多,利润越来越少,现金流无比紧绷,燃油车坐不住了,先是清理库存、回笼现金。湖北东风系车型疯狂“甩卖”,其东风雪铁龙从21万降到12万,引发爆卖。随后高端品牌、主流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全部加入混战,高达五万、十万甚至价格腰斩的优惠力度。
后是加快车企转型步伐。
大众表示到2030年将在欧洲市场停售旗下60%的燃油车,2035年前将在欧洲停售燃油车;本田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节点是2040年,计划在几年内向包括电气化在内的研发项目投资总计约5万亿日元,约为463亿美元。丰田也表示计划2030年率先于中国、欧洲、北美地区停售燃油车。
国产车方面,长安汽车计划在2025年全面停售传统燃油车;北汽集团将在2025年前停止自主品牌传统燃油乘用车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比亚迪已经在2022年4月份全面停产燃油车,成为了全球*正式宣布停产燃油车的车企。 上汽、一汽、广汽、东风等一系列知名汽车品牌,都计划在2025年将新能源汽车的占有率提升到20%以上。
而欧洲BBA等豪华品牌的大本营则更为迫切。奥迪、梅赛德斯-奔驰都将重金投入,为全面转型电动化做准备。兰博基尼、宾利、布加迪纷纷推出插电混合动力车型。
不过,从传统燃油车转型新能源,容易吗?
转型有那么容易吗?
此次车展前夕,沃尔沃亮相全新纯电动车型EX90,并放出狠话称:“新势力会的,我们三年就学会了。我们会的,新势力十年都学不会。”
新势力那么好混吗?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前车之鉴”。
在业内,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与比亚迪一直被并称为“自主品牌三强”。2017年至2021年,吉利汽车连续五年夺得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冠军,市值也长期处于“自主品牌一哥”之位。
但过去的2022年,比亚迪大幅反超吉利汽车。尤其是市值表现上,比亚迪将吉利远远甩在后面,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吉利方也很坦诚,“2022年吉利丢掉自主品牌*的地位,新能源业务被优秀的同行拉开了距离,股价也从2021年36元的最高点跌到现在的9元左右,原因是新能源转化的速度和布局让人不满意。”
回到2019年,被吉利汽车视为新能源转型的探路石几何汽车上市了,时任吉利汽车CEO的安聪慧甚至在发布会上对外宣称“这将是东半球*的电动车”。
口号叫得响亮,结局却不美妙。第二年,几何汽车全年销售仅有1.03万辆。为什么?
1.选择了油改电低成本探索策略。隐藏在高性能纯电动车的外表之下,几何A的内核就是一款“油改电”的产品。由于在产品定义、设计风格上都极为类似,几何A也常被戏称为帝豪GL的套壳车。
2.除了油改电的产品策略之外,几何A还将营销中心放在了B端市场。比如,几何A上市后的首场大型营销活动就是作为外事礼宾用车出现在北京外交官之夜的晚宴上。2019年12月,吉利旗下出行平台曹操出行宣布,将推出优选打车服务并上线几何A车型。
虽说,某种程度上,包括比亚迪、广汽埃安、哪吒汽车等诸多品牌都是先从B端市场中冲出来的。但从几何A到几何C、几何EX3、 几何E,几何汽车在问世后的几年年内推出的都是换壳车,自然却少消费者买单。
吉利为什么会选择低成本探索策略?实在是赚得太舒服了。几何汽车发布前一年,新能源尚在萌芽阶段,国内零售渗透率仅有5%,特斯拉在内的新势力均深陷亏损泥淖,蔚小理均处在生死边缘。与此同时,吉利燃油车销量再度刷新纪录,达到150万辆,单车利润更飚至8445元。
一边是躺着赚钱的燃油车,一边是普遍亏损的电动车,对于吉利来说,要从如日中天的燃油车中分出资源来布局新能源,有点难。
虽说意识到自己落人一步后,吉利迅速调整战略,开始多品牌运作,高中低端全覆盖,各种技术路径全部跟进。2022年,吉利汽车以30.49万辆的销量位居新能源销量排行榜第四位。令人惋惜的是,曾经的一哥,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只有比亚迪的六分之一。
传统燃油车在产业链和销售渠道确实有独特的优势。比如2022年,蔚来、理想、小鹏的销量增速分别为34%、47%、23%,而比亚迪、吉利、埃安、奇瑞、长安的新能源乘用车增速分别为208%、278%、116%、127%、178%。
但如今的“新势力”也不是那个只有互联网基因,需要完全依赖代工加工的新军了,经过一番厮杀的优胜者,在产业链和销售渠道已有自己的沉淀。
而且现在的局势更加“刺激”了。
2023年起,延续13年之久的新能源购置补贴没有了,赚钱完全要靠自己。而且今年年初,特斯拉全系大幅降价,价格战的猛烈程度已经超乎想象,随着越来越多“强悍”的选手接连入局发力,对传统燃油车的*个挑战就是有没有持续输血造车的能力。
写在最后
虽说如今行业洗牌速度加快,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抢占市场的头部玩家也很难说建立了护城河,而对于毫无优势的中尾部玩家们,现实更加残酷。
但巨浪下才能淘真金。
在2017年新能源赛道火热的时候,国内一度有超过200家新能源车企,许多车企既没有技术也没有造车资质,甚至有些就靠PPT造车,其中还有不少车企是为了“骗”补和“骗”融资的,在拿到补贴和融资后就玩消失。一些新能源企业的市值也一度高到离谱。
而2023年以后,是*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
技术不够硬、生产链跟不上、赚钱太慢、切不中消费者需求的会被残酷淘汰,最终集中到几家头部企业。
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还要降价,现在才到哪?要是随便就搞成了 就没人认真搞了。”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非常nice。
参考来源:
1、能链研究院:价格战下,传统燃油车企“出逃”的N种形式
2、出行一客:今年上海车展,馆里都是外国人
3、砺石商业评论:跌破千亿市值的吉利汽车,喜忧参半
0421
4月13日,由清科创业(1945.HK)旗下清科创新中心承办的「创投Demo Day」投融资路演——“向新而行·智赢未来”智慧汽车专场活动在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圆满举办。
活动上,凯联资本产业研究院院长由天宇发表了《通向2030,全面迎接智能汽车时代》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下午好!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很高兴来武汉,我和武汉尤其是和武汉车的缘分不浅,我个人的*部车也是武汉本土知名的神龙公司所生产的东风标致汽车。过去十年,中国的汽车行业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过程。面向2030,我们开启的是真正的新能源加智能化时代。
过去几年,汽车终端消费市场变化非常快,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同的品牌不同的车表现差异非常大,因为在转型过程中会有新的游戏规则,会有新的格局,会有新的获利方,整个产业也会面向一种新局面。今天结合我们研究院做的研究,结合我过去关于自动驾驶智能化方向的研究,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看法和思考。
三大背景
·新能源智能车是实现交通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
·新能源智能车是拉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新能源智能车是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换道超车的关键选择
这是一张双碳示意图,习总书记在2021年9月21号正式向全球宣布,中国将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交通行业要减排、制造行业要减排,能源发电行业要减排。在此之后,大量的绿电就会持续上升,同时碳吸收技术也会继续演进,最终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这个局面里面,汽车行业包括汽车制造业和交通运输服务业也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和角色。
这是中国碳排放量的产业板块结构,*大块是一次能源行业,一次能源的使用行业,主要就是发电与供暖,因为中国主要的能源结构目前还是以煤为主的。第二个制造业,制造业里面其中有一块是汽车制造业,所以现在车企在汽车制造也开始强调走低碳、自身产品制造与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路线。另外就是交通(服务)行业,交通包括汽车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这里面汽车是*,它的碳排放在交通里大概占70%,交通在整个板块里面大概占7.8%,汽车制造业在制造业也占据一定比重,加起来是构成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和局面。
用这张图就可以简单理解汽车板块为什么要提到双碳路线。因因为只有在末端开始使用了电力驱动,才有可能在上游反向驱动绿电的产生和消耗。用清洁能源产生的新能源发电,最终会传输到新能源车,而化石能源会逐渐从燃油车的通道减小。它的生产环节也会因为有新能源发电而产生电气化的改造又进入到基本能源体系,所以整个绿色的板块是绿能的循环,蓝色的线条是生产制造环节的一种改造,最终实现低碳甚至碳中和的目的,所以新能源车是推动和实现双碳路线的重要载体。
第二个方面新能源智能车是拉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这句话是前几天从电动汽车百人会上陈清泰理事长的发言中学习而来,从今天起,往后看十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车(产业),它对于产业的拉动关系会比以前我们认为的更大和更强。
汽车行业越来越成为一个三高行业,分别是高规模交付、高复杂度和高产值。
前两点应该很好理解,高规模交付全球每年 8000 万台,中国每年 2000 万台,而且它的高规模交付同时是建立在很好的一致性和低成本的基础之上。
高复杂度,汽车以前我们就知道它是一个高复杂度的产品,在智能化时代,它的复杂度在某些方面看可能是降低了,在某些方面看可能是提升了,尤其是软件驱动带来的需求和要求,对于新类型的研发经验和人才的需求,比以前单纯偏制造为主的、偏工程为主的可能会更复杂一些。这带来产业创新机会,包括信息网络、智能化、云计算、数据安全,新材料、电力电子等等,今天其实很多来我们现场做路演分享的企业也正是围绕汽车新的方向和业务需求在做创新。
高产值,汽车的工业产值已经到了将近 10 万亿,比房地产产值将近7万亿要高。智能化和能源类型切换带来的增加值,会让大汽车产业的产出在未来五到八年还会有持续增长的态势。包括半导体在内,我们知道中国半导体现在处在一个严酷的外部环境之下,其实汽车行业是我们重要的半导体承载和出口之一,因为有下游新的需求,才能够拉动很多半导体的需求在这一块得到释放,包括主控芯片,涉及驾驶、座舱,以及更多包括 MCU在内的控制芯片、存储芯片等等。
像这样的产业带动作用,我们可以理解汽车产业是一个同时对 ToB和 ToC都 有巨大感知和影响的的行业,每一个城市新的产能落地,都会在当地产生重大的影响力。比如比亚迪之于西安,比亚迪在西安从默默无闻到今年产能突破 100 万,成为中国汽车产量*城,对于当地的推动作用是挺大的。当然它对 ToC的影响也很大。下周是上海车展,我们预测本次上海车展有可能会成为推动新能源和智能化产品向更广阔消费者认知提升的一次关键性节点,会推动新能源+智能化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首要考量。因为很多技术的演进在业内和投资圈看来,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窄的范围之内,但是汽车作为一个终端交付的消费产品,最终是由消费者买单,消费者的心智改变和切换真正意义上实现整个产业升级的闭环。
第三点是换道超车的问题,左边是燃油车的比重,右边是新能源车中国自主品牌的比重,这个对比应该是很直观的。左边是全量的,右边是新能源的,就是说基本上到了 30% 之后的一个增长是很起伏的。新近的增长就是由于右边新一代的新能源车、智能车的发展当中自主品牌力占比提升,有人说是弯道超车,实际上是换道超车。因为在新技术面前,全球大多数厂商处在同样的起步点上,这个起步点就给了我们这一代产业从业者一个新的机会,因为在已经成熟的产业链和游戏规则里面,即使你的技术可能已经达到了全球同样的水平,也无法进入到那个规则体系里面,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新的游戏规则之下,大家就打开了进入产业链的机会和缺口。
三大事实
·新能源车渗透率进入颠覆时刻
·新一代自主品牌和车型获得产品定义权和定价权
·政策与下游带动新一代本土产业链快速崛起
上图是新车销售的渗透率,在2020 年底的时候,当*批的“蔚小理”的车开始规模化交付,包括比亚迪,特斯拉上海的产能开始释放之后,新能源车就开始放量。连读多年5%的徘徊,渗透率到2020年底Q4 突破5%。2020年下半年*波疫情结束之后,真正可用的产品进入到市场之后,整个渗透率就很快拉升,从8% 到17%、20%,到去年四季度31. 7%,,这里面笼统的可以认为基本上除了 A00 级的车外,大部分车都是有智能化功能的新汽车产品。
新能源车我们经常会拿来和燃油车做对比的,包括3月由在我们武汉引起的全国这场大的消费圈降价狂潮,但是业内大家更多的可能理解它是一次营销促销手段。这种局面也不是今年以来导致的,而是过去两年,燃油车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负增长,对于车企的压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库存和本身的产能规划逐渐形成了缺口性压力,持续的负增长会让很多环节进入到负向循环体系里面,但是这种结构化的调整,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整体是向上的,因为总量依然是增长,会有很多新的结构性变化。
按照车型销量的排序,左边是全国、右边是上海, 过去6 个月TOP20车型, 红色是新能源车,那么在全国的这个比重里面大概是 8: 12,在上海这个比重是 15: 5 ,如果只看3月的话,这个灰色的几乎就更少了。而上海我们可以说它是这个汽车销售和消费相对先导性的指标。
当然尽管我们看到说当月新的销售已经到这个比重了,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看存量,全国3亿的存量车里面已经交付的新能源车大概是 1300 万辆,那这里面有智能化功能的大概是 800 多万辆,总的渗透率大概也只有 3% 不到的样子。其实意味着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到智能车的时代,还没有体验到很多新产品,需求还没有真正得到释放,这其实也是接下来的空间所在。
这是车企销售的一些基本情况, 这里面除了特斯拉和大众之外,剩下 13 家都是中国自主品牌的车企。而且从这里面也能看到新一代的车型已经取得了新的产品定义权和定价权。事实上还有更多在过去几个月刚刚发布、更丰富的价格体系新车型还没有进入到这个图表。这个定价权确实要感谢几家新势力,虽然我个人是认为很多新势力未必能真正走到最后,但是在过去几年很大的贡献是因为他们通过对产品新定义,把价格向上空间彻底打开,之后整个市场局面就发生了显性的变化,其他的车企很快能够在新的价位类型上推出不同的车型,那么整个中国自主品牌借新能源、借智能化的新局面就打开了。而如果我们回顾仅仅在5年之前,当消费侧的认知还没有切换的时候,国产品牌推出 15 万以上的自主品牌车型,也是基本得不到认可的。
我们看一下价格更反映问题,左边是燃油车的价格比例, 10 万以下燃油车自主品牌占 83. 6% ,价格越往上品牌占比越低。但如果看新能源车的话,各个价位占比都很高,尤其在 10- 20 万的价位上,几乎是垄断市场,主要是由比亚迪和广汽埃安两家贡献的,这种新的产品定义权和定价权一旦建立之后,就会对供应链产生很好的作用。
举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雷克萨斯,雷克萨斯在美国和中国都很成功,过去十几年一路增长,但是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到前年(2021年),就突然就失去动力了,前年是 1% 的增长率,去年是- 20%。雷克萨斯构建的品牌和服务光环,似乎突然消失了,我们必须看到这是真实的消费市场已经给出了反应。
这些下游汽车主机厂商的变化,对产业链的贡献正是因为新的自主整车品牌崛起,会开始对供应链有更多、更新的需求。其实很多现在新的方案,比如像我们投资标的泽景电子所做的HUD这么一个细分市场,中国研发和工程化能力可能已经在全球是相对*,而不是在追赶。这个时候很多主机厂商反而不愿意去选择原有成熟的全球头部供应商,因为在新技术上,中国供应商可能是更有技术优势以及服务便利性和成本优势。包括 ICT 的企业跨界进入这个领域,尤其是以华为代表,还有大量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比如立讯)也开始投入到智能车的产业链,那这些带动就会让中国汽车的供应链体系真正强大。以前我们经常说中国汽车大而不强,一个重要表现是供应链不够强大,而供应链不够强大是因为在传统原有的赛道上,大量的供应商没有机会进入到主流牌桌,在新的换道局面之下,就有正式进入的机会。
三大方向
·能量切换带来的新的供给和创新形态
·智能化带来极大的功能、结构,电子、芯片增量
·软件和后软件市场的想象力
展望市场,面向 2030,我们引用去年离任的大众前CEO迪斯的路线图。预测燃油车会从1.9万亿的市值空间逐渐萎缩到1.2 万亿,新能源车从 900 亿增长到1.9万亿。汽车智能化会从 2019 年 100 亿,在十年之后增长到1.5万亿。后两点也是投资机构、创业者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角色,为自身企业、为行业带来贡献和发展的诉求所在。能源的切换会带来新的需求和新的创新形态,智能化对于汽车来说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和空间。
结构性的创新会持续进行,新技术的多重叠加带来新的产品体验。智能化是大家更关注的,无论是在座舱还是在智驾领域,其实都是刚开始放量,它对于汽车电子增量的需求,智能化一定伴随着软件的交互、底层算力和硬件的配置。在不久的将来,等智能化的功能真正放量的时候,会逐渐让很多新一代的供应商体量和价值得到释放。
其实很多时候,尤其是产业的创业公司拿到的机会,就是在很多功能的渗透率变化区间上,我们也在预测从现在到 2025 年,什么样的产品和功能会有大的突破,渗透率的变化其实也是真正创业的机会所在。自动驾驶或辅助驾驶带来的算力要求会带动芯片厂商和芯片方案的进一步升级,也是拉动对应产业链增长的来源,包括配套的一系列服务,外包开发的需求,都会呈量级的增长。
大家经常说软件定义汽车,这个变化是从机械定义到硬件定义到软件定义,其实本质上还是数据定义,因为软件产生的核心是数据,无论是电控还是座舱交互,本质上是因为这种交互产生的数据让控制更可以精细化、多样化、复用化,才能产生持续的迭代和升级。
所以软件定义的背后本质上是数据定义,原来形成的供应链体系是相对静态的,已经形成了固化的利益关系,无法面对新型的动态敏捷开发的供应链需求。这种需求是很多公司增长的重要来源,有的全球大型 Tier 1 必须在中国找到Tier 2 Tier 0. 5 的合作伙伴,或者他自己做Tier 2 ,然后在国内找 Tier 1才能把它的产品或者方案打包进入到中国这一代的智能车供应链里。
现在全球的供应商局面, TOP20 依然是博世、电装、大陆这些公司,但是我相信再给中国汽车行业 8 到 10 年的时间,到 2030 年的时候, TOP100甚至TOP 20会有真正中国的核心供应商、有能力的供应商大量涌现出来。这个局面也需要各方,包括地方区域政府政策的支持。包括最核心的创业者、企业家,核心技术人才,当然还要需要资本方,需要有好的管理人,需要愿意投入这个领域的 LP 一起参与进来,未来 8 年是一个非常好的增长期和收获期。
凯联资本也持续在汽车新能源和智能化方向做连续研究和投资,也希望有机会能够和更多地方、更多企业做交流与合作。我的分享就这些,谢谢大家。
0421
4月20日,由亿邦动力主办,马蹄社、亿邦智库协办的亿邦动力(第三届)DTC品牌出海用户增长峰会暨EBRUN全球好物颁奖盛典将如期在深圳举办。这是亿邦动力2023年全新推出的“FIND2023全球化品牌”年度会议品牌的首场峰会。
本届峰会以“进阶”为主题,聚焦探讨出海DTC品牌的可持续增长动力,围绕「看机会、看场景、看标杆、看方法论」四大模块来重新定义DTC品牌。旨在DTC品牌出海做深、做精的2023年,重新回归商业本质,深挖海外消费场景,聚焦用户增长,优化迭代产品,将DTC品牌持续发展进阶成为全球化新品牌。DTC不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直接与用户对话、洞察用户真实需求的能力,更是用数字化方式构建全球化新品牌的有效武器。
此刻,27位行业意见*已完成集结,将于20日现场与各到场伙伴共同发掘更广阔的DTC品牌出海用户增长之路。15大主题演讲,你将听到最前沿的智慧和案例分享,2场高端圆桌对话,深度剖析出海策略,洞察出海趋势。此外,100+知名品牌也已确认到场参会,一起锁定行业增长机遇,相互赋能,共赴破局之路!
目前,赴会嘉宾的15个高热、重磅议题及演讲大纲已全部揭秘,让我们按照大会议程,先睹为快:
01
看机会
【模块阐释】进阶成为全球化新品牌,触点是产品,本源是用户,好产品自己就是好流量,企业营收的取得来自不断发掘新机会。
1演讲时段:09:20-09:40
演讲主题:
【观察】2023年全球化新品牌发展洞察
演讲嘉宾:刘宸
亿邦动力联合创始人、EBRUN全球好物发起人
演讲大纲:
做品牌,是选择欧美还是新兴市场?
做品牌,DTC模式是过时还是必选?
做品牌,从TEMU看清两种发展路径
做品牌,唯有品类细分是增长关键点
2演讲时段:09:40-10:00
演讲主题:
【趋势】新时期,中国品牌全球化征程的机遇和挑战
演讲嘉宾:丁丰
CCG 常务理事、WeBranding 品牌顾问集团创始人及CEO
演讲大纲:
当今世界发展形势的各种风险挑战之下,中国品牌出海该怎么去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要不要坚定的走全球化道路?
分享在海外消费市场看到的一些中国企业能够抓住的机会
中国企业实现品牌出海,接下来应该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
3演讲时段:10:00-10:20
演讲主题:
【策略】出海企业如何打造长期主义的品牌力?
演讲嘉宾:Benson Ho
The Trade Desk 北亚区高级副总裁
演讲大纲:
中国出海企业打造品牌力面临哪些挑战、弱点?
随着全球用户数据安全政策的收紧,数字广告失焦,出海品牌如何重新调整营销策略?
如何理解CTV广告?从原来的精准投流逻辑到品牌种草,底层差异是什么?
如何做好CTV营销,需要具备哪些要素?TTD可以如何帮助企业?
4演讲时段:10:20-10:40
演讲主题:
【践行】扎根行业 30 年,从外贸到跨境电商,再看品牌全球化机会
演讲嘉宾:徐国庆
KingCamp 创始人
演讲大纲:
从卖家到品牌,从OEM到DTC,以自身经历为例,看中国出海企业持续进阶的过程
KingCamp的产品力构建是靠什么来实现的?
在迈向全球化品牌的道路上,哪些问题必须重新审视?
02
看场景
【模块阐释】进阶成为全球化新品牌,产品始于需求,需求来自场景,基于场景洞察用户行为,是今天优秀企业需要具备的基本功。
5演讲时段:10:40-11:00
演讲主题:
【用户】从品牌底层逻辑出发,找到DTC的正确打开方式
演讲嘉宾:Rickey
Nobaday创始人兼CEO
演讲大纲:
需求导向、产品定义能力,从“场景”出发的产品创新战略
从用户触达、文化认同、品牌内容构建等角度讲一个来自中国的企业如何在欧美市场建立品牌认知?
6演讲时段:11:00-12:00
【圆桌论坛】主题:
【对话】如何以用户为中心做好DTC品牌建设?
主持人:
亿邦动力跨境主编 何洋
圆桌嘉宾:
红杉中国副总裁 刘英俊
Furbulous创始人 Martin
蓝深科技副总裁 Hank
八位堂8BitDo联合创始人 李伟凌
Akamai中国区售前技术负责人 纪永康
03
看标杆
【模块阐释】好产品背后是好的价值主张,从技术到文化,从产品力到品牌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7演讲时段:13:30-13:50
演讲主题:
【案例】把储物间工具变潮酷科技配件,“冷门”赛道如何跑出全球化新品牌?
演讲嘉宾:钱晟旻
HOTO小猴科技联合创始人
演讲大纲:
HOTO如何做产品创新?
面向全球不同区域市场,如何更好地触达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
当下阶段,品牌出海*挑战、最值得重视的地方是什么?
8演讲时段:13:50-14:10
演讲主题:
【履约】智能化物流网络助力DTC品牌运营提效
演讲嘉宾:Sally
Logistics by Shopify中国区市场负责人
演讲大纲:
DTC品牌当下还有哪些物流痛点?阻碍商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是什么?
靠优化物流来提升用户体验,有哪些应用场景?为什么打造DTC品牌必须
重视物流服务的优化?
商家为什么要选择Logistics by Shopify?
9演讲时段:14:10-14:30
演讲主题:
【案例】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看中国企业的创新和进阶
演讲嘉宾:郑波
LIVALL创始人&CEO、首席产品官
演讲大纲:
LIVALL是谁?
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产品创新思路及品牌化探索方向
总结中国品牌出海有哪些挑战和经验?
10演讲时段:14:30-14:50
演讲主题:
【营销】深挖红人力量,搭建品牌与消费者对话的新路径
演讲嘉宾:夏福毅
迈蒂搜秀华南区总经理
演讲大纲:
海外网红营销在中国企业的品牌出海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趋势和变化?出海来说,是找KOL还是找KOC?
出海品牌怎么做网红营销才更有效?重点应该看哪些方面?如何选择红人?怎样与红人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衡量网红营销是否有效,主要看哪些关键指标?如何让网红营销有更长效的价值?
迈蒂搜秀可以怎样帮助企业?
11演讲时段:14:50-15:10
演讲主题:
【案例】技术为圆心,用户场景为驱动,从小众市场闯出全球化品牌
演讲嘉宾:袁跃
影石Insta360 资深市场总监
演讲大纲:
影石Insta360 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从一个新兴创业公司成为该品类的全球*?
产品力之外,影石Insta360 如何构建品牌力和用户力?
小众品类做大、破圈的逻辑是什么?
12演讲时段:15:10-15:30
演讲主题:
【社交】解锁Z世代“流量密码”,社交营销如何推动DTC破圈增长?
演讲嘉宾:Ella Li
Snap 中国区商务总监
演讲大纲:
Snapchat 平台用户及其特点是什么?
全球DTC最新趋势和DTC用户画像是怎样的?
Snapchat DTC出海全链路解决方案介绍
DTC 成功案例分享
亮点:讲述社交营销新玩法、新趋势,Snap 产品的更新升级、AR技术应用
13演讲时段:15:30-15:50
演讲主题:
【案例】产品力之上,怎么做更懂本土用户的时尚科技新品牌?
演讲嘉宾:吴查理
TYMO海外品牌总监
演讲大纲:
TYMO是谁?处于一个怎样的行业?
TYMO如何在海外做本土化的品牌营销?
品牌出海路径相比于产品出海路径,在哪些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是不一样的?
14演讲时段:15:50-16:50
【圆桌论坛】主题:
【对话】2023年,全球化品牌有哪些“新常态”?
主持人:
亿邦动力研究院长 麦浩超
演讲嘉宾:
峰瑞资本副总裁 沈颖
小狗吸尘器集团高级副总裁 蔡俊
LifeSmart 副总裁、Cololight业务负责人 Eric
致欧家居品牌总监 王鹏
04
看方法论
【模块阐释】进阶成为全球化新品牌,需要依靠自己的*优势,去寻找机会,一家企业越接近理想规划,其利润率就会越高。
15演讲时段:16:50-17:20
演讲主题:
【压轴】在“细分”中找到机会,通过“场景洞察”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
演讲嘉宾:杨继栋
上海科技大学创艺学院教学副教授
演讲大纲:
产品创新有哪些主要的模型?各自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和团队?
从找到更多市场机会的角度出发,从细分领域、通过场景洞察去做产品创新是一条有效的路径,这方面有哪些方法论、经典案例可以参考?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怎么处理产品创新上的跨文化问题?
产品设计创新能力是不是企业核心壁垒?
首届EBRUN全球好物评选揭晓
“EBRUN全球好物”,是亿邦动力用时一年,邀约Amazon、Google、Indiegogo的行业专家作为评委,共同组织的一个聚焦“好产者获得满足感的全球好物,打造一个*含金量的中国出海品牌高质量奖项。
4月20日18:30,亿邦动力EBRUN全球好物进化者论坛及首届颁奖盛典将准时开启。活动采用定邀制,受邀到场的品牌代表、参选企业及投资机构将共同鉴证2022年度全球好物获奖企业及优秀产品,并于现场亲临体验和深度交流。
场景进阶,资源互联
4月20日的峰会现场,亿邦动力搭建了线下资源对接区,帮出海品牌免费对接到优质平台和高势能MCN机构。目前,TikTok Shop、TEMU、allegro等9家专业平台,迈希搜秀、红毛猩猩PONGO、Snap、泡芙传媒等10家高势能MCN机构,以及多家品牌已确认到场参与资源对接,开启相互赋能的【进阶】之旅。
对接会时间表:4月20日
10:00-11:30 MCN机构精准对接场
12:00-13:00 公开场现场报名 签到处
13:30-15:00 平台类精准对接场
15:00-16:00 平台公开对接场(需现场报名,经审核进入)
16:00-17:00 MCN机构公开对接场(需现场报名,经审核进入)
4月20日,2023亿邦动力(第三届)DTC品牌出海用户增长峰会暨EBRUN全球好物颁奖盛典将绚烂揭幕。这里有DTC品牌出海用户增长前瞻性的分析判断,真实的干货分享,有让消费者获得满足感的全球好物展示,有创新的场景对接,优质的渠道资源和品牌需求相互赋能携手前行。坚守品牌初心,坚守长期主义,亿邦动力期待与更多出海品牌朋友线下一聚,让我们拨开2023出海迷雾,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与志同道的朋友一起砥砺前行,携手进阶!
0421
从开放到释能,不一样的2023,我们如何预期未来?
消费复苏持久化、盘活存量市场、平台电商加速直播融合、近场零售重塑本地生活、银发经济扩大增长、人工智能带来科技想象、跨境电商品牌化出海、国潮与传统相拥、场景同需求牵系......对未来消费的更多预期,共同编织成了零售电商对2023年中国消费增长的新命题。
在过去十年间,几经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消费场景向线上加速迈进,更加立体多元的电商零售通过互联网得以纷繁演绎,许多立足于用户思维、产品创新、细分市场的锐意企业脱颖而出,更增添了市场活力。但当驶入2023年,存量经济进一步饱和,消费需求收窄,经营成本赶超流量红利,重重困境让2023年危机交织。如何摆脱旧引擎,进而驱动价值红利与长期主义的新预期,对未来零售经济至关重要。
2023年4月27日,“电商之都”杭州将于余杭区举办首届“2023中国(杭州)新电商大会”。本届峰会由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杭州市商务局主办,以“超预期”为主题,旨在通过对近场零售、文化消费、消费科技、国潮出海等新锐视角的全方位切入,为企业寻找超预期机遇、带来超预期回报、挖掘超预期潜力、创造超预期增长,进而推动电商行业新形态新模式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电商数字化发展的新“杭”路,本届大会将邀请新兴领域的头部品牌、细分赛道的先锋品牌以及各行业优秀企业代表参与。数十位一线嘉宾将共同带来对电商模式蜕变的前沿观察与思考,并分享其搭建品牌硬实力的心路历程与实践经验。而作为电商生态的重要支点,届时也将会多位知名投资人站在投资视角分享其对当下电商产业的投资理念与前瞻期望。
近年来杭州围绕“互联网+”国家战略,强力推进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等“两地四中心”建设,聚焦壮大新电商产业生态、构建新型产业链体系、打造全方位要素保障体系等方面出台多项举措,加快“数字经济*城”建设,继续保持杭州电商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作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的“排头兵”,余杭区发布了《余杭区关于聚焦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通过生态圈建设,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
2023年4月27-28日,超预期,看电商,在杭州!
0420
在东南亚,创建MCN机构仿佛成了出海老板们的潮流。
近几年,去东南亚掘金的热度有增无减,业内感叹“去年雅加达酒店是1万/月,今年已经3万5了”,而这些涌向东南亚的老板们,无论是有丰富货源的大卖,还是新品牌的创始人,却都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纷纷将触角伸向MCN和代运营业务。
“虽然很多国内MCN机构都已在东南亚注册了MCN资质,但多数还没有大动作。东南亚很多MCN业务反而是由大卖和品牌方发展出来的,30%-40%的美妆、fashion、家具品类团队,在跑通了几年货后,都进了这一行。”正在雅加达考察的出海品牌负责人Alex告诉虎嗅。
“因为大家来了几年就知道,市场生态比较乱,找别人容易花冤枉钱。”Alex说道。
在电商蓝海的印尼乃至东南亚,大批的中国卖家带着国内降维打击的电商玩法,将大批的货物、新品牌通过TikTok电商输送到东南亚,MCN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和传统印象中依靠电商双赢的MCN不同的是,在“货”、“人”大量涌入的背景下,东南亚看似繁荣的MCN生态却令寻求服务的卖家被频频“割韭菜”,新入局玩家想复制“内容种草”玩法在当地并不能捞到便宜。
而东南亚如火如荼的MCN业务,却“劝退”大多数国内的专业机构。电商分销SaaS平台iBooming联合创始人Louis告诉虎嗅,对多数服务商来说,当地的“人效”低、难管理是“履约率”的头号绊脚石,在完成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想要“*”就更难了,尽管当地野生网红极多,但“人”和“货盘供应”之间存在不对称的关系,“对的货”无法分发给“对的人”。
在降维打击的推动下,TikTok跨过内容成长期,一步到位来到变现阶段,让生态里的各个角色有些措手不及。
寻求服务的新手卖家频频踩坑
虽然东南亚MCN行业看似火爆,但实际存在着不少“暗坑”。
首先,达人的转化率并不稳定。即使TikTok在东南亚的流量和曝光成本极低(千次曝光费用*达1美元),且容易实现高曝光,但由于用户标签沉淀还不够精准,高曝光并不等于高互动和高转化。
“若想达到稳定的转化率,就要走人海战术。”业内代运营服务商告诉虎嗅。据其描述,达人“铺货”的视频需要达到每月千万的播放量,才能够达到万分之三到万分之八的稳定转化率。而若达到上千万的总播放量,机构为品牌建联的带货达人数量就要在上万人/月。这种玩法的逻辑是:靠量冲抵掉其中部分达人的不稳定因素。
此外,东南亚达人的管理也存在重重挑战。在履约完成率、及时性和内容素质(脚本、拍摄呈现)上都难以达到预期。合同的约束性对当地达人并不高:接单后找不到人、骗样品、交付期长达2个月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位在去年1月向达人下单的卖家朋友,计划在4月份退出印尼,却在3月底才收到了达人交付的作品。”代运营服务商对虎嗅吐槽道。
另外,若对当地市场了解不深入,即使达人机构掌握海量达人,也不能帮助商家匹配适合自己的达人及铺货结构。
“当地MCN业务所赚取的更多是信息差导致的高额费用——手握1000个达人资源,进行分发。但如果整体生态不好,那么信息资源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从分析下手。”Alex认为。
据了解,商家向MCN机构支付单条视频的费用大约在1000-2000元,机构签约网红的月工资大多在2000-3000元,“野生网红”接单成本约200元/条,Alex告诉虎嗅,制作成本与售价的差值在10倍以内。但从投放效果来看,曝光和转化都不尽如人意。
业内人士坦言,其中真正有价值的“MCN服务”,多是通过多番尝试后,筛选出的靠谱且经过数据检验的“达人关系”。但目前在印尼乃至东南亚的市场上,赚取信息差的“二道贩子”达到八九成。
据接近某国内美妆品牌的人士透露,此前,已经离开印尼市场的该品牌彼时在当地找了近20家机构,每15秒视频的成本均摊下来在1000元左右,试图以国内的“种草”方式在印尼铺开销量,但操作一番下来,其ROI仅在0.31,这与当地成熟美妆品类1.2-2左右的均值相差甚远,这可能也是造成该品牌退出印尼市场的原因之一。
纯MCN出海难点颇多
东南亚MCN行业鱼龙混杂,各路人马都纷纷涌入。
其中,较早入局的是依托本地资源的卖家团队。他们将店铺代运营或MCN业务设立为一个新事业部,负责打包提供包括店铺的直播、短视频代运营,以及达人建联等服务。但在达人业务部分,通常不与达人签约,大多情况下仅负责将品牌与达人建联。
还有一些商家的MCN业务更为“顺带手”,公司对这块业务没有明确的盈利目标,只是挂着牌。Alex告诉虎嗅,“这种MCN业务的重心更多是为了消化掉每天自己集装箱运来的货物,而不是签人、孵化账号。
这类具备卖家背景的MCN常会扰乱MCN排名榜单。
比如斋月前后有大批的货需要倾销,其会阶段性的投大量广告、缩减定价利率,但主要是为了消掉这部分库存而已,但注册的MCN可能就一下子排到了榜单前几名。
因此在业内看来,当地整体MCN行业的水分很大,曾经榜上有名的机构现在也大多洗牌,挑选一家服务机构,更多还是要依靠经验、人际做背书。
除“卖家类”MCN机构之外,专业MCN机构也入局东南亚。但对单纯的MCN机构来说,在东南亚掘金是一件太过奢侈的事。
首先,由于没有供应链支撑,纯MCN常被货源和库存卡住。
比如印尼长周期的清关政策导致纯MCN机构难控制“货单放量”,由于要经过哈拉等海关认证环节,货物从国内入境周期达到40天,对于品牌方和MCN机构来说,彼此都增加了库存管理难度。没有搞定“库存深度”的纯MCN是不敢轻易尝试印尼市场的。
Alex告诉虎嗅,曾经榜单前几名的MCN机构 onelink 的多数网红已经被有货源优势的美妆品牌Y.O.U机构签走。
此外,东南亚市场的规模也决定了纯MCN机构的收入远比不上国内。
嘀嗒狗数据黄伟强曾告诉虎嗅,“有时在TikTok上有时投流50万,就可以把一个国家这个品类的TikTok受众覆盖一遍”,这意味着单个国家市场空间的天花板不高,对于在国内已经有一定规模的MCN来说,增长点可能有限。
多位业内采访者告诉虎嗅,当地代运营商服务一家品牌的费用在20~50万元/月,服务规模在5-10家/月——这样的收益对比国内MCN机构来说杯水车薪。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某国内头部MCN机构在印尼月营收不足百万,仅相当国内一个二三线网红的月创收。
除了这些难点,达人素质参差不齐,也对以内容为基石的纯MCN来说不够友好。
在急躁的生态环境下,当地少有既乐于深耕脚本内容、又深谙当地文化的本地人才,内容水平尚在初级阶段。达人承接的业务,也绝大多数以短视频带货为主,直播及其他的形式非常少,这也从侧面说明,内容电商在现阶段的想象空间十分有限。
而当地MCN要“活”,就需要海量接100-200/条的活儿,没有太多空间留给“内容”,这倒逼着达人生态、水平进阶缓慢。
“由于达人带货效果不稳定,商家的积极性就不高,而且整个服务链都特别长,中间的服务机构鱼龙混杂,所以商家的信任度也不高,整体这三角关系导致TikTok达人生态挺糟糕。”代运营服务商总结道。
多重因素下,对于出海寻找增长点的机构来说,风险较大,而对于有心在当地深耕的内容团队,投产比又不值得。
内容瓶颈下,困在电商陷阱里
“要活,就要接100元的活儿。”这是MCN和主播共同的境况。
目前,在普遍的“铺货”打法下,达人们十分乐于接单50元/15秒的视频,几乎没有养人设、做内容的意识,“敬业”的达人一天可以产出10条带货视频。
“我们观察到有几十万粉丝的博主,账号里3000条视频中,90%以上是带货视频,这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Alex说。
Alex介绍,“如果你观察过抖音网红,比如‘痞幼’,会发现他们每发3条广告,会再发7条剧情类、人设类的内容。大网红在涉猎某个新品类时,会将几条定性的剧情类内容通过投流砸起来之后,才开始衔接、接新品类的广告——通过测试,看大家接受度怎么样。这是国内一套所谓完整度的玩法。”
但目前,当地少有这样深耕内容脚本的团队,国内一些KOL“通过丰满的人设模型,从卖美妆,突破到卖车、探店”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很难在TikTok发生。
现实情况是,KOL通常和某一类及某一价格带的货品绑定,且扩不了货盘,当地KOL普遍处在“卖得了雅诗兰黛,但卖不了欧莱雅”的困境中——传统MCN通过“人设”挖掘增量价值、进而“扩大货盘”的业务模型,在印尼的上升空间极低。
Alex告诉虎嗅,onelink曾经试图将 @louissescarlettFamily 用大量货源捧为当地薇娅,但天花板止步在其本人月单分成20万美金左右。在其看来,louiss的人设模型实在没有什么特别,这只不过是电商高速冲刺下的时代产物。而这只是内容增长瓶颈的一个侧面。
而对于TikTok来说,这可能不是最理想的增长故事。
尽管目前 TikTok Shop 在印尼的GMV(商品总价值)已经位列电商的前三,超过Lazada,排在Shopee、本地电商Tokopedia之后,在越南的GMV也在近6个月增长了11倍、订单数增长了6倍。
Alex分析道,在电商的高速增长下,对于以内容立身的TikTok来说,更多的增长点在于圈住更多的用户,才可能有机会创造更多的广告营收、以及其他层面的第二增长。
目前,TikTok 渗透率还没有达到极限(《2022年印度尼西亚居民使用的社交媒体》报告显示,在印尼社交媒体中,TikTok的渗透率排名第5。排名前4位的分别为WhatsApp、Facebook、YouTube以及Instagram),印尼市场的“缺货”属性使得大批国内玩家搭乘TikTok 的快船涌入当地,这些玩家带着货源和降维打击的电商玩法,随之而来的是为TikTok带来了疯狂增长的高GMV。
而对于TikTok这样的“内容电商”平台来说,内容的容量,决定了TikTok能够承载多少盈利的“可能性”,而电商只是其中之一。
“以印尼2.7亿人口的基数来看,电商成交量的天花板,跟未来生活服务、O2O等内容、社交层面带来的成交量增长是不可比拟的”,Alex说道。
对于TikTok后市更大的增长幻想来说,目前这套增长故事显然还不够“动人”。
为了改善生态,目前,TikTok也在联合电商分销SaaS平台,建设类似国内热度星选的超级渠道,来规范、整理当地鱼龙混杂的达人业务。通过saas分销将“货”与“人”建联。系统会自动将货品匹配给相应类型的达人,同时以数据结果导向筛选出完成度、转化率更高的网红,来规范服务流程。而这更多解决的是“货”与“人”的高效匹配问题。
对于TikTok来说,内容生态的成长与电商带货的平衡点则是更为长远的议题。
(应对方要求,Alex为化名)
0419
2012年11月7日,一家名为“拓速乐”的公司在北京注册,主要销售产品为Tesla Model S/Tesla(Beta版)。
这家公司就是特斯拉最早入华时注册的企业,由于商标被抢注,特斯拉的官网也是tuosule,而不是Tesla。不过,在当时高达170万元落地价的特斯拉Model XP90D,还得上燃油车牌照,有车主回忆那也是一代“韭皇”。
此后,特斯拉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转瞬间,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走过10年时间。
这10年中,特斯拉在华发展如火如荼,销量从最初的每月几辆,到如今的每月销量超过8万辆。近10年中,特斯拉几乎都保持了在华电动车*名的宝座。
但对于国内用户眼中的特斯拉而言,特斯拉则不仅是“电动车的代表”,“智能车领域的苹果”这些溢美评价,同时也是“危险”的代名词。
就在最近的11月初,广东潮州一辆特斯拉Model Y在路边停车过程中突然加速,车辆在高速行驶2.6公里以后,连续撞上多台车辆并导致2死3伤。
这一严重的事故,再次把特斯拉推上了风口浪尖。特斯拉此前多次出现的刹车失控加速、车辆自燃、中控黑屏、充电故障、降价割韭菜等问题,也再一次引发讨论。不仅事故多,更关键的是,特斯拉方面每次“不粘锅”式的回应,以及漠视用户维权的处理方式,也让特斯拉被贴上了“高傲”的标签。
特斯拉每走一步,为何都聚集了最多的声音与目光?
01
特斯拉难逃争议“罗生门”
特斯拉最近被关注,也正是因为广东潮州发生的特斯拉2死3伤事故,瞬间掀起了电动车消费者和行业的热议。
据《大河财立方》对这一事件当事人的采访显示,特斯拉车主詹先生是一位20多年的货车司机,当天“车一下子开到了100公里,发现车控制不住了,想要找个障碍物把车撞掉,期间右脚一直在刹车上踩放、踩放都没有用,按P档也没有用,全程都没有碰过加速踏板。”
但随后特斯拉出示的数据显示,车辆电门长期被深度踩下,并一度保持100%;全程没有踩下刹车的动作;行驶期间驾驶员4次短暂按下P档按钮,又快速松开,同时制动灯也快速点亮并熄灭。
据新浪财经最新消息显示,潮州特斯拉事故车10月31日至11月5日六天同一地点停车监控画面对比,每次停车车主都会踩刹车,能看到尾灯亮起。但事故当天停车时,尾灯未亮起。
车主认为是车辆故障导致无法刹车,而特斯拉则认为是车主没有正确制动,双方各执一词,最后还在等待警方的调查结果。
无独有偶,今年7月22日,知名艺人林志颖驾驶特斯拉出车祸的消息迅速登上热搜,作为职业赛车手的林志颖,在过弯的时候直接撞上护栏。这件事目前也没最终说法。只知道当地警方已经排除了林志颖酒驾的可能性,特斯拉则未对事故原因进行直接回应。
“刹车失控”作为特斯拉最为常见的争议事件,在近些年并不少见。
2020年6月16日,江西南昌一辆特斯拉Model 3在路上突然自动提速至127km/h,车主尝试刹车无效后,最终撞上土堆翻车起火。同年7月17日,北京一辆Model 3在掉头后退挂R挡时,车辆突然失控向前撞,驾驶人员反应及时踩住刹车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在至今10余起的特斯拉“失控门”事件中,最为轰动的是2021年上海车展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
2021年4月19日,一位河北的特斯拉车主张女士身穿“刹车失灵”T恤衫现身上海车展,控诉此前驾驶特斯拉出现的刹车问题,没有得到官方正面回应。
那年的上海车展被认为是电动车元年,当天仅声势浩大的恒大汽车,就邀请了1000多家媒体参展,但最终大家的目光却被特斯拉维权事件抢了风头。
不只是“刹车失控”争议,车辆自燃、中控黑屏、充电故障等事件也频繁出现,这其中有车主误操作的情况,也有特斯拉车辆安全问题,还有一些至今没有结论的事件。比如,林志颖和潮州车主,到底是不是刹车失灵,则至今没有定论。
02
极速狂奔的产能机器
有一种说法认为,特斯拉的事故很多,与其车辆卖的更多有关。
但这并不是一道简单概率与基数的统计学问题,特斯拉“蒙眼狂奔”式的快速发展,也让其自己成为一台产能机器。
2019年,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频繁来往于中国上海和美国之间。督促第四季度完成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这座占地86万平米的工厂,最开始设定的每周产能目标就是从3000辆开始。但马斯克在一封致员工的邮件中表示,“特斯拉仍然可以达到2020年交付50万辆电动车的里程碑。”
产能的提升,与最终的销量增加并不是直接等价关系。特斯拉也多次通过降价、减配、缩减服务等形式,降低各项成本,最终以更便宜的价格推动销量的提升。
2021年的*天,特斯拉公布 Model Y 国产上市价格——33.99 万元,比原本预售价 48.48 万元的长续航版,直降 14.81 万元。已经提了进口版的不享受折价,新的国产版特斯拉车主都可以调整后的价格购买,巨大的差价引发老车主拉横幅维权。
特斯拉并没有受舆论影响,随着上海超级工厂产能不断提升,特斯拉不断降低售价。也引发了新老车主的不满,多次质疑特斯拉“割韭菜”。
近期的一次降价是在2022年10月24日,特斯拉官宣,对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五个版本下调起售价,五个版本最高降幅达3.7万元。这一降幅,瞬间挤爆了特斯拉的小程序,不少消费者争相提车。
如今,还有传言Model 3会*降至21万元,要知道Model 3最开始的售价36.39万元,直接降价15.3万元,Model Y的最高降价幅度也达到了16.51万元。特斯拉挥舞“价格屠刀”,在新能源市场所向披靡。国产新能源车,诸如问界等选择跟进,还有不少造车新势力则难以跟进降价潮。
而在降价之余,有时候限于供应链问题,特斯拉的车也曾出现过减配却不告知消费者的情况。
早在2020年,很多车主反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购买的国产Model 3应配置的自动驾驶硬件HW3.0版本被“减配”,换为性能相差21倍的HW2.5版本。
早期上海超级工厂建设时,特斯拉还签署了2020年底国产化率100%的对赌协议。当时,不仅没达到目标,硬件的减配还未通知消费者。最终事件发酵,特斯拉不得不提出后续补偿的协议。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2022年2月份,特斯拉对上海超级工厂制造的Model 3和Model Y新车进行减配,移除了新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的一个电子控制单元(ECU),而在减配前,上述车型会配备两个相关的电子控制单元。这套冗余的系统,其实是为后续车辆OTA升级L3级别的辅助驾驶准备。
降价和减配等措施,都是特斯拉为推动交付而进行的行动。对于消费者来说,电动车保值问题本来就是个难题,降价和减配无疑都会影响二手价格,“买了特斯拉就得认命”,一时成为车主的自嘲。
03
特斯拉为何“傲慢”
在2021年的上海车展维权事件中,特斯拉公司一名高管对媒体表示,“没有办法妥协,这是新产品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还强调“自己的调研显示,90%的客户都愿意再次选择特斯拉”。
这件“没法妥协”的事件,争议也一直持续到今天。近期,维权的当事车主张女士在微博表示:一年了,还没有拿到特斯拉的完整数据。特斯拉则通过财经汽车回应,国内车辆的完整数据在EDR(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里,它就类似一个黑匣子,张女士没同意去送检。张女士则反驳说,鉴定机构和特斯拉有合作,而国内还缺乏公正的第三方鉴定机构。
这就导致每次事件中,都是议论和猜测。潮州特斯拉事故发生后,不少汽车博主跟进讨论,有人认为是车主不熟悉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有人认为是特斯拉制动系统采用的是最强档能量回收导致,还有人认为特斯拉提供的车机系统数据,不一定就是驾驶行为的真实反应。
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飞象网项立刚认为,国家必须尽快建立智能汽车安全认证体系,对感应器、操作系统进行有效跟踪。智能汽车涉及用户生命安全、个人隐私,必须早日进行系统监管,不断传来特斯拉出事的消息,这不能让一个个用户去面对一个对中国消费者极度傲慢的公司。
而特斯拉或许并不认可市场对其“傲慢”的评价,也不断对维权车主以及博主提出诉讼。特斯拉不妥协的根本原因,或许在其企业根本逻辑在于增长是*要务。特斯拉目前市值为6030亿美元,市盈率为58倍,作为一家造车企业,市场完全以一家科技公司看待特斯拉。
6000亿美元的市值并不是特斯拉的终点,不少机构给出特斯拉2030年能达到3万亿美元市值的预期。雪球作者李可就给出了这一估值推算:2022年特斯拉年交付量预计140万辆,以特斯拉每年增长率都能超过50%计算,到2030年交付2000万辆。届时,特斯拉净利润将达到每年1200亿美元,以正常的市盈率25倍计算,市值轻松达到3万亿美元。
最新数据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10月生产8.77万辆电动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每月近10万的销量,也让特斯拉很难认真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在增长的前提下,其他事件处理也都要围绕不影响这一目标的前提下进行。
Tech星球曾在9月份参观了特斯拉北京蟹岛交付中心,讲解员介绍了特斯拉的一体成型构件工艺,以及每周可达上百辆的交付能力。有一个变化细节值得关注,特斯拉将在这里试验全自动化交付客户流程。
要知道2013年,特斯拉在北京侨福芳草地开启*座体验店时,每辆车交付时还要单独40分钟一对一讲解注意事项。此后改为车主集中听课,现在自己去看“车主讲堂”,数码测评博主钟文泽就体验了一次没有服务人员跟随的自主提车过程。不知如果有一对一培训,特斯拉车主的事故会不会减少?
下一个10年,特斯拉将以怎样的情形发展不得而知,但侧重本土服务化,未免不是赢得用户的好办法。
0417
01 连续10年盈利
11月22日,唯品会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本季度中,归属于唯品会股东的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6.28亿元同比大涨168.4%至17亿元,Non-GAAP净利润也同比增长55%至16亿元。
这已经是唯品会连续第40个季度,也就是连续10年盈利了。
这一表现高于市场预期。原因在于,今年第二季度,唯品会活跃用户数同比骤降18.4%至4170万人。
彼时,管理层曾表示要重新加大投入以拉回用户。当外界以为唯品会会牺牲利润换收入时,唯品会选择了“保守”。
财报显示,三季度,唯品会净收入21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25%;GMV376亿元,同比下降6.5%;活跃用户数也从去年同期的4390万人,减少至4100万人。
从营销来看,三季度,唯品会营销费用为5.7亿元人民币,相较去年同期的12亿元下降了53.9%,总运营费用也随之同比下降13.9%。
虽然对比第二季度,唯品会的营销费用有所增长,但增长不大。背后或也可以看出,唯品会并没有试图烧钱换增长,“求稳”成了唯品会当下的发展逻辑。
从策略上来看,唯品会目前已经放弃通过加大费用拓展新用户的选项,而是将精力用于客户留存和扩大公司的svip上来。
三季度,唯品会“超级VIP”活跃用户数同比提升21%,对线上净GMV贡献占比高达40%。
这也说明唯品会的用户粘性高,但高度依赖老客户的背后也意味着增长瓶颈。
02 高度依赖老客户
从盈利上来看,10年盈利,已经称得上是优异的成绩。但如果从唯品会当下的增长模式来看,会发现它并不合格。
以2021年一季度为例,4580万活跃用户中,有4050万是重复购买的老用户,复购率高达88.5%。
从2015年至今,这一指标就持续在上涨。换言之,老客户们撑起了唯品会的一片天。但这片天并不够广阔。
这种情况,和唯品会主打的“品牌特卖”形式有很大的关系。
主打穿戴类产品特卖的唯品会,仍然属于垂直电商的范畴。流量增长一向是垂直电商的困境,既难以通过自身生产流量,也很难像巨头那般烧钱获客,毕竟也烧不过。大多数垂直电商就是这样把自己“耗没了”。
如今,身为垂直电商中的一员,唯品会似乎也很难逃离这一怪圈。同时,聚焦特卖,也让唯品会的消费选择相对更加局限,因而只能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
一位雪球创作者认为,“对买家而言,服饰要选择多,款式潮,上新快,耐逛;对卖家而言,平台要能保证其对买家需求敏感,对设计的指导,对库存管理的指导。而唯品会满足不了女装用户最主流的需求,卖家端也只能满足库存的管理。反映结果就是用户粘性高,但量不大。”
也就是说,品牌只能给到有限款式、有限上新,而当消费者对于款式、潮流有更高的要求时,自然会选择别处。当下,唯品会的新客主要集中在90、95后,然而这部分人群的留存率不到30%。这也说明,很多人在*次消费完后,就转移到别的平台了。
2018年以前,唯品会的收入增长主要源于用户数和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带来的双增长;而2019年至今,增长基本来自于活跃用户数的增长。随着活跃用户数的增长停滞甚至萎缩,唯品会的增长困境也随之显现。
在获客上,唯品会近来也有一些新的动作,通过类目扩充,试图吸引更多用户群体。
数据显示,2020年,唯品会穿着类产品的占比高达58%,其中包括服装36%,鞋包10%,以及运动类11%。穿戴类的产品,一直是唯品会的主要类目,但这种产品结构正在经历变化。
今年,唯品会董事长兼CEO沈亚在Q1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平台希望提升非穿戴类标品的比重,来应对消费者日常尤其是疫情期间的购物特点。
据唯品会数据显示,今年“618”,小家电成为消费者极为青睐的品类之一,其中95后购买小家电的销量上涨达197%,涨幅远远*其他年龄段。今年以来,90后、95后消费者的新锐美妆品牌购买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3%、32%,是80后增速的1.7倍。
不难发现,曾经以时尚女装品类为中心的唯品会,正在向流行鞋包、品质男装、运动户外、手表配饰、母婴童装、美妆、家电数码、吃喝玩乐等综合类目扩张,试图成为全品类特卖平台。
03 被瓜分的“库存”
虽然类目在扩张,但唯品会依然主打“品牌特卖”。随着拼多多、淘特等低价电商平台的崛起,加之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选择,唯品会的“特卖”光环显然在“失色”。
以拼多多的断码清仓频道为例,按照拼多多年度活跃用户8亿,月活7亿来算,即使只算5%的渗透率,该频道的月购买用户也有3500万。与唯品会的体量相比,差别并不大。
进一步而言,即使别的平台不推断码频道,依然可以卖尾货、去库存。其中,像淘宝这类成熟的综合电商平台,早已是品牌去库存的一大选择。而且,作为品牌的“首发地”,在质量上相当,价格上也不排除更有优势。
以女装品牌“苏醒的乐园”为例,其在淘宝平台既有“苏醒的乐园旗舰店”,也开了“苏醒的乐园品牌清仓店”,同时在唯品会上也有特卖店。
伯虎财经发现,同样是清仓特卖,同一款产品在唯品会和淘宝上出现不一样的价格。以某款秋季新款连衣裙为例,唯品会上的超V特卖价为175元,而淘宝上为159.9元。
款式上,淘宝平台上的清仓款式同样丰富,并不输唯品会。
可见,当其他的平台也能满足品牌清库存的需求,消费体验也不亚于唯品会时,唯品会的“特卖”价值难以避免受到冲击与稀释。
直播带货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给了唯品会重重一击。
《2022年(上)中国直播电商市场数据报告》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到34000亿元。以抖音、淘宝直播、快手为主阵营的直播电商平台,掀起了电商的新模式,也抢食了传统电商的份额,其中就包括唯品会。
2022年6月,当时粉丝数为零的国货女鞋品牌妮彩诗在快手开始了*场带货直播。仅仅20天,妮彩诗GMV就突破500万元,*时单场GMV超40万。
抖音服饰类目“带货一姐”隋心的“老东家”便是唯品会。抖音博主“荷马服装直播”曾透露,“(隋心)是唯品会的全网前5名,当唯品会的业务下滑的时候她*时间转到抖音,进抖音的时候是自带几十万件库存,应该是价值两到三亿的库存,她把这个库存当清仓的价格去进行甩卖。”截至目前,隋心已连续两个月进入抖音带货前十榜单中,蝉联服饰类目的“榜一”。
显然,连续盈利十年但高度依赖老客户的唯品会,或许需要再凿出一些新的可能性,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电商市场了。
参考来源:
1、美港商业评论:唯品会的管道化困局
2、电商头条:净利大涨168%,唯品会活得很滋润
0416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12日消息,预策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融资,由璀璨资本领投,美团前COO干嘉伟参与投资。
预策科技以其深厚的数据技术与业务理解,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数据智能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本轮融资的完成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数据智能应用领域的竞争力。
在此次融资后,预策科技将继续深耕数据智能应用领域,推出更多实用性强、创新性高的数据产品,助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