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登录

华宇注册开户_“中国版ZARA”倒下后,从直播间走出了“中式快时尚”

0524

“快”一度是国产服饰品牌们决胜市场的武器,但同样是“快”,也为这些品牌们垒砌了一座冰凉的坟墓。

在中国的商业发展史上,不少国产品牌在“大限将至”时,都会迎来最后的“回光返照”,这次轮到了曾号称“中国版ZARA”的拉夏贝尔。

11月22日,国产服饰品牌拉夏贝尔被多名债权人追着申请破产,不少供应商更是愤愤不平,认为拉夏贝尔拖垮了他们原本悠闲的小康日子。截至发稿,*ST拉夏最新市值仅15.17亿元。

曾经全国门店近万家、成为一代少女时尚启蒙的拉夏贝尔,在“弥留之际”,竟被人追债至此,不免令人唏嘘。

然而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在近20年的国产服装史上,不乏一朝称王、最后却沦为“时代眼泪”的品牌们,例如美特斯邦威、森马、班尼路、达芙妮等。

款式老旧、库存危机、不懂新一代年轻人的喜好......在这些失败的归因之外,更要命的是在这个讲求规模和效率的新时代中,上述国产品牌始终落后了大半拍。

“快”一度是国产服饰品牌们决胜市场的武器,但同样是“快”,也为这些品牌们垒砌了一座冰凉的坟墓。

1、“中国版ZARA”倒下后

即便是破产,拉夏贝尔也靠着直播间又收获了一波热度。

在#拉夏贝尔被申请破产清算#话题冲上热搜后,很快,有大批抱着捡漏心态的消费者们涌入直播间,“60万人在直播间等待拉夏贝尔破产”的梗更让人啼笑皆非。

公开数据显示,11月24日拉夏贝尔淘宝旗舰店直播观看量为21.03万,11月25日拉夏贝尔淘宝旗舰店直播观看量更是达到40.54万,而此前多数场次观看量不超过10万。

随之而来的是拉夏贝尔淘宝直播间的折扣,凑单低至7.5折,3件8.5折等,同时还提供部分满减优惠券。

在享受打折优惠的同时,在直播间里蹲守的消费者们除了担心拉夏贝尔破产不能如期发货外,还包含着对这家公司的调侃式同情——“靠清仓赚了一波,结果不倒闭了”、“这下不用清算破产了”、“感觉回本了”......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今年以来,一些低调的国产品牌因被误以为经营不善或是破产而重回大众视野,并引发年轻群体涌入直播间“野性消费”,例如鸿星尔克、蜂花等。

但相比这些幸运地再度“重生”的品牌,拉夏贝尔的破产命运几乎无从逆转了。

回望1998年,江湖人称“兴哥”的邢加兴一手创办了拉夏贝尔。彼时,本土服装市场还并没有潮流服饰的概念,拉夏贝尔凭借独特的风格很快成为那个年代“名媛装扮”的代名词。

此后,拉夏贝尔的成功得益于几个关键节点的大胆决策。2003年“非典”时期,当同行们收缩产能时,拉夏贝尔却反其道而行之加大马力生产。疫情之后,人们的报复性消费让拉夏贝尔尝到了一波红利。

从2007年开始,拉夏贝尔开始搭上资本的快车。2009年君联资本入局,2014年更是赴港上市,风光无两。2017年,拉夏贝尔年销售额早已突破百亿,其全国门店也接近万家,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大佬。

因其最初模仿ZARA的生产经营模式,而被称为“中国版ZARA”。在ZARA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其直营门店的管理和极快的供应链响应速度让国产服饰品牌们自叹不如。

自2014年港股上市后,拉夏贝尔模仿ZARA逐步确立了SPA经营模式(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经营模式)。SPA模式指的是从商品策划、生产到零售一体化的销售形式,通过对供应链的整合与管理,有效地将顾客和生产联系起来。

在拉夏贝尔看来,ZARA可及时利用门店经营数据,反向指导生产和销售计划,这样的经营理念值得国产品牌借鉴和学习。

于是,拉夏贝尔门店在全国遍地开花,邢加兴非但不担忧,反而认为店开得越多就越好管理。“一个地方店开得越多,管理效率就越高,成本会降低。”2017年底,拉夏贝尔的门店达到了9448家。

但从当时的服装行业大环境看,能够具备管理万家门店的品牌少之又少,而快速扩张带来的库存问题也逐步显现——从2019年开始,拉夏贝尔逐步关停经营不善的门店。

与此同时,在电商平台上涌现出无数服装自有品牌,年轻消费群体有了更多选择空间,国产品牌不再吃香。

关于拉夏贝尔款式设计的吐槽也逐渐增多,“自从高中后,就再也没有买过拉夏贝尔了。”一位90后消费者对「创业最前线」说,在年轻的消费者们看来,拉夏贝尔引以为傲的名媛风几乎成为了“乡土气息”的另一种表达。

“品牌老化”已刻在拉夏贝尔的招牌上。

而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在2017年前后,中国快时尚教父ZARA已经被更快的快时尚品牌和环保主义者们围攻——连海外快时尚巨头都开始走下坡路,像拉夏贝尔这样的中国学徒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2、成也快时尚,败也快时尚

不只是拉夏贝尔,同样红极一时现如今却只能卖资产抵债的还有美特斯邦威(下称“美邦”)。

相比邢加兴,美邦创始人周成建的发家史则更有励志故事的意味。

生在浙江这个纺服大省,周成建虽然自幼学习成绩优异,却很早立志要做好服装生意,在18岁那年,他在家乡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服装厂。

第一次创业总是艰难的。租厂房、买设备、招工人、建立生产线……初出茅庐的周成建估计还没能顾及周全,这次创业尝试很快便以负债告终。

但周成建并不死心,很快他又租起门面,做起了服装代工的生意。

还记得十年前把不同图案的布料拼接在一起的潮流服饰吗?正是一次偶然,让当年的周成建发现了这个流行休闲服饰的核心密码——在一次服装打版过程中,周成建意外将一批西服的袖子尺寸缩短了一截。他灵机一动,将衣服下摆裁掉一截再补上别的布料。

谁知,这个差错竟成就了意外之喜,这种另类的拼接服饰迅速走红市场,订单络绎不绝。而此后周成建的每一步,几乎都踏在了时代的节拍上。

2003年,美邦签约周杰伦,打出“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的口号,瞬间成为少男少女们心中时尚的代表。2008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A股休闲服饰第一股”,其市值更是在2010年攀升至372亿元。

但很快,躺赚的日子就到头了——没能抓住电商渠道,且没抵挡住海外快时尚品牌的冲击,让美邦迅速败下阵来。

从2012年开始,美邦的净利润开始下跌,2015年净利润首次出现亏损,此后更是一路下探。以至于让美邦不得不卖楼度日——2021年年初,美邦卖掉了其全资子公司上海模共实业,其中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一栋达3.8万平方米的房产。

而回顾美邦危机隐现的2010年,正是海外快时尚品牌ZARA、H&M、优衣库高歌猛进的黄金时代,周成建后来也把美邦经营失策的原因总结为“没有坚持‘不走寻常路’”。

但服装行业的迭代速度和“快时尚”本身一样令人咋舌,2016年以后,曾风光无限的海外快时尚巨头们也重蹈了美邦的覆辙。

一方面,快时尚虽然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给消费者带来性价比最高的体验,但这种上新的模式也养成了后者快速消费、快速淘汰的习惯,消费和心理上的冗余逐渐成为一种负担。

另一方面,快时尚的爆款思维也引发了越来越多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者们的不满,他们更想要的是场景化购物环境氛围、稀缺的品牌联名发售和小众的个性化设计,以此来展示消费态度。

这也是导致海外快时尚巨头迅速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2018年开始,快时尚品牌们不约而同萌生退意,New Look、TOPSHOP、Forever 21、Old Navy、Esprite、C&A、Superdry先后宣布彻底退出中国市场,ZARA、HM、GAP等品牌也难逃关店潮。

而至今仍在中国市场活得不错的优衣库,早从2016年就开始转型,摆脱快时尚的标签——优衣库认为,GAP不是它的对手,苹果这样的科技公司才是。

3、直播电商重新定义“快时尚”

城头变幻大王旗。当传统快时尚品牌从货品、环境到价格都不再具有竞争力时,其衰落结局几乎是被注定的。

从供给端来看,国内的服装制造业高度成熟,在反应速度上更占优势;从销售端来看,国内电商渗透率高,线上渠道比门店更全面地收集用户画像和销售数据。

那么,究竟是谁取代了这些传统快时尚品牌?

首先是迅速迭代的“超快时尚”。中国出海女装电商平台SHEIN每天上新6000款,每件商品首批生产100单,从打样到生产只需要7天。2020年SHEIN全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300%。不过这一模式更多聚焦海外市场的消费者们。

而在国内市场,在传统快时尚大战中存活下来的品牌大多另辟蹊径,走上了国潮之路,例如太平鸟。

这家1996创立于浙江宁波的服饰品牌,在早年间做的也是70、80后群体的女装生意。随着国内时尚风向的转变,从2015年开始,太平鸟也踏上了转型之路——锁定新兴消费群体,转变为更加休闲、个性和年轻化的风格。

2018年,太平鸟首次登上纽约时装周,和李宁打响国潮文化第一枪的时间几乎吻合。其通过一系列联名、秀场活动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例如,太平鸟全球品牌代言人是目前明星圈“顶流”王一博。

除了不断转型升级的国内服饰品牌,新竞争对手还来自另一个战场——电商平台上庞大规模的网红直播卖家们。

这也意味着,中低端服饰市场的竞争正在变得极度碎片化。而当消费者在电商市场的选择越多,传统快时尚想要抓住他们眼球的难度就越高。

直播间已经成为一个“团购”工厂,以“主播少量现货+大量预售”的方式聚合订单,再向上游订货生产。

当更多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被满足,中国电商也开始重新定义快时尚——网红经济正在成为“中式快时尚”。

在10年前,雪梨和张大奕等初代网红开始尝试通过服装预售来把握粉丝的喜好并预测销量,从而达到供应链的高速运转并控制产量减少库存。

如今,这种依托于直播和供应链形态的网红电商经济,正在赋予快时尚全新的内涵,而网红淘宝店也替代了年轻消费者购物清单上的快时尚品牌。

通过重新定义供应链,中国的直播电商正在让快时尚不止于“快”。传统的国产服饰品牌,已然站到了被洗牌的命运岔路口上,若不加快转型步伐,与时俱进,倒下的绝不止是拉夏贝尔。

华宇登录_芯片流片为什么这么贵

0524

芯片行业对于流片都不陌生。

所谓流片,就是像流水线一样通过一系列工艺步骤制造芯片,该环节处于芯片设计和芯片量产的中间阶段,是芯片制造的关键环节。简单来说就是将设计好的方案,交给芯片制造厂,先生产几片几十片样品,检测一下设计的芯片能不能用,然后进行优化。如果测试通过,就按照这样开始大规模生产了。所以为了测试集成电路设计是否成功,必须进行流片。这也是芯片设计企业一般都在前期需要投入很大成本的重要原因。一颗芯片从设计到量产,流片属于非常关键的环节。当芯片完全设计出来以后需要按照图纸在晶圆上进行蚀刻,采用什么样的制程工艺,多大尺寸的晶圆,芯片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这颗芯片的流片成功率和成本,而且许多芯片都不是一次就能流片成功的,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流片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但流片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多几次流片失败,可能就会把公司搞垮。2019年就曾传出小米旗下松果电子的澎拜S2系列芯片连续5次流片失败,设计团队重组的惨痛案例。有芯片大厂算过这笔账,14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需要300万美元左右,7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需要3000万美元,5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更是达到4725万美元。可见,流片对于芯片设计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花费,尤其是对于行业中小企业来讲,实际流片的价格比大厂又高很多,让本不富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01、流片为什么这么贵?

那芯片流片的价格为什么这么贵?

这就要提到芯片的制造原理了。芯片制造要在很小的芯片里放上亿个晶体管,制造工艺已经到了纳米级,只能用光刻来完成。光刻就是用光刻出想要的图形,光刻需要用到掩膜版(又称光罩,Mask),掩膜版就是把设计好的电路图雕刻在上面,让光通过后,在晶圆上刻出图形。流片贵,一方面是因为刚开始有许多工艺需要验证,从一个电路图到一块芯片,检验每一个工艺步骤是否可行,检验电路是否具备所要的性能和功能。芯片流片过程至少持续三个月(包括原料准备、光刻、掺杂、电镀、封装测试),一般要经过1000多道工艺,生产周期较长,因此也是芯片制造中最重要最耗钱的环节。如果流片成功,就可以据此大规模地制造芯片;反之,就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其中,芯片流片贵,主要贵在掩膜版和晶圆,这两项价格不菲且都是消耗品,其中掩膜版最贵,一套中端工艺制程的掩膜版价格大约在50万美元左右,而一片晶圆的价额也在数千美元。

掩膜贵还是晶圆贵?

掩膜版是一种由石英为材料制成的,是微电子制造过程中的图形转移工具或母版,其功能类似于传统照相机的“底片”,根据客户所需要的图形,通过光刻制版工艺,将微米级和纳米级的精细图案刻制于掩膜版基板上,是承载图形设计和工艺技术等内容的载体。然后把这种从掩膜版的图形转换到晶圆上的过程,想象成印钞机的工作流程。把光刻机想象成印钞机,晶圆相当于印钞纸,掩膜就是印版,把钞票母版的图形印到纸张上的过程,就像光刻机把掩膜版上的芯片图形印到晶圆上一样。光刻需要用到掩膜版,掩膜版就是把设计好的电路图雕刻在上面,让光通过后,在晶圆上刻出图形。

光刻工作原理

掩膜版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光刻的质量,掩膜版上的制造缺陷和误差也会伴随着光刻工艺被引入到芯片制造中。因此,掩膜版是下游产品精度和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掩膜版的价格主要取决于芯片所选用的“工艺节点”,工艺节点越高、流片价格就越贵。这是因为越先进的工艺节点,所需要使用的掩膜版层数就越多。据了解,在14nm工艺制程上,大约需要60张掩膜版,7nm可能需要80张甚至上百张掩膜版。掩膜版层数多了,不仅仅是因为掩膜板的价格贵,还因为每多出一层 “掩膜板”,就要多进行一次“光刻”,就要再多涂抹一次 “光刻胶”,就要再多一次 “曝光”,然后再来一次 “显影” ...,整个流程下来耗费的成本就大大增加了。据IBS数据显示,在16/14nm制程中,所用掩膜成本在500万美元左右,到7nm制程时,掩膜成本迅速升至1500万美元。

7nm制程中,掩膜成本大概为1500万美元(图源:IBS)

掩膜版的总体费用,包括石英,光刻胶等原材料的成本,Mask Writer和Inspection等机台的使用成本,另外还有掩膜版相关数据的生成,包括OPC、MDP等软件授权、服务器使用和人工开发成本等等。对于一款芯片,动辄几十层的掩膜版,需要如此多的步骤,设备、软件、人员缺一不可,费用自然昂贵。在流片中,Mask的费用更是占很大一块,是因为前期流片阶段就是生产5-25片作为产品验证用的,主要成本是Mask成本。对应的,正式生产时,Mask的费用只算一次,后面有大量的晶圆可以分摊成本,自然就便宜了。准确的说应该是平均到每一颗芯片上的费用便宜了,而不是总的流片费用便宜了。据业内人士透露,某晶圆代工厂(Foundry) 40nm的流片成本大概在60-90万美元。Mask占据大头,大约60-90万美元;晶圆成本每片在3000-4000美元左右。所以,如果生产10片晶圆,每片晶圆的成本是(90万+ 4000*10)/10=9.4万美元;但是如果生产10000片晶圆,那么每片晶圆的成本是(90万+4000*10000)/10000=4090美元。可见,进入量产之后,生产上万片晶圆,每片晶圆可能3000-4000美元左右,Mask的成本平摊到每片晶圆以后就很少了,这时候晶圆的成本就是主要的成本来源。所以,如果只是量小的流片阶段,那么Mask成本是主要的。反之如果量产很多,那么则是晶圆主导成本。另外,半导体制造厂的机台便宜的上百万美元,贵的上亿美元。据了解,28nm的Mask机台就超过5000万美元一台,这些仪器,机台需要七年折旧完毕。也就是说,大概使用一年就要损失14%的机台价值。晶圆代工行业设备折旧年限通常是5-7年。据报道,中芯国际2019年折旧费用超过了14亿,主要是因为先进制程的投入需要购置部分单价较高的机器设备,使得折旧费用逐年增加。台积电2021年折旧费用更是达到近千亿新台币,创史上最高。从工艺研发周期来讲,机器的成本和折旧费已然很高,但将工艺的良率及可靠性调到量产要求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据悉某厂搞28nm,机器2011/2012年就全部到位了, 可是5、6年后良率都还没调到严格的量产标准,可见有多难。同时还白白损失了多年的设备折旧费用。)其次还有人力成本,维护成本以及耗材费等,这些都是Mask成本高的原因。据etnews报道,随着当前供需状况恶化,掩膜版的价格还在上涨,交货时间也一再被推迟,即使支付额外费用,也很难及时购买到。通常需要4-7天的交期最近增至14天,部分企业的交期延长到了原来的7倍。此外,为了跟上摩尔定律,Foundry升级换代所需的设备和技术研发的投资不断增大,由于Foundry对先进生产线的投资巨大,必然会将其成本转嫁到客户的投片费用上。这也导致了制造芯片的费用在不断上涨。

02、如何降低流片成本?

上述种种因素影响下,芯片流片费用成为摆在设计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那么,面对流片价格高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降低成本?

摩尔精英资深总监王龙向笔者表示,MPW (Multi Project Wafer) 就是一种可以帮助设计企业降低成本的流片方式。MPW是指由多个项目共享某个晶圆,同一次制造流程可以承担多个IC设计的制造任务,将多个使用相同工艺的集成电路设计放在同一晶圆上流片,制造完成后,每个设计可以得到数十片芯片样品,这一数量对于原型设计阶段的实验、测试已经足够。通俗来讲就是几家公司或机构一起购买一套掩膜版,然后生产出来的同一片晶圆上会同时存在有好几款芯片,待晶圆切割后,再把各自的芯片“领回家”。而该次制造费用就由所有参加MPW的项目按照芯片面积分摊,极大地降低了产品开发风险。据王龙介绍,MPW有一定的流程,通常由晶圆代工厂或者第三方服务机构来进行组织,各种工艺在某一年之中的MPW时间点是预先设定好的,通常是越先进的工艺,安排的MPW频率越高。晶圆代工厂事先会将晶圆划好多个区域并报价,各家公司根据自己情况去预订一个或多个区域。这对参与者来说,在设计和开发方面有一定的进度压力。但是相比之下,MPW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采用多项目晶圆能够降低芯片的生产成本,为设计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并促进了芯片设计的成果转化,对IC设计人才的培训,中小设计公司的发展,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研制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对比来看,共享Mask的好处就是省钱,但是可能要等代工厂的时间节点,需要更多的时间。对于那些不差钱或赶时间的企业当然可以自己利用一套Mask(Full- Mask,全掩膜),制造流程中的全部掩膜都为自己的设计来服务,通常用于设计定型后的量产阶段。机器一响,黄金万两。但是,在当前产能严重紧缺的情况下,代工厂面对不同客户的产品需求、竞争优势、市场前景和计划等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代工厂会综合考虑客户下单量,后续下单稳定性以及产品所面向的市场前景来做判断。实际上,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除了价格以外,在流片或量产环节还面临着包括产能、交期在内的诸多挑战:

1.对Foundry体系不了解,缺乏工艺选型的经验和Foundry打交道的经验;

2.主流Foundry准入门槛高,新兴玩家难以申请预期的工艺或支持,沟通成本高;

3.缺乏系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尤其在量产产能爬坡阶段,对产能、交期、质量过于乐观;

4.产能紧缺情况下,缺乏备货机制,恐慌性下单或有了订单再下单导致产能跟不上市场需求。此外,交期的变化、产能的波动都会大大增加初创公司与晶圆代工厂的沟通成本,降低效率。

对此,中小芯片设计企业可以寻求有资源、有实力、有经验的第三方运营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一同来解决遇到的供应链难题。

以摩尔精英流片业务为例,可以提供完整的工艺平台,对接数十家主流晶圆代工厂,提供MPW、Full-mask及量产在内的不同工艺节点的流片服务,能够显著降低客户的商务成本和沟通成本。另一方面,凭借自建的专业流片FAE团队,不仅为合作晶圆代工厂提供长尾客户的高效支持管理,也帮助中小公司的产品快速得到支持,协助客户选择最优工艺,并保障客户的数据安全。在产能方面,利用摩尔精英的know-how协助中小客户去争取产能(包括大订单、订单量趋势、提前排队、及时跟踪产能动态等),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和缩短芯片研发周期。综合来看,无论是从技术、商务还是产能方面,选择一家靠谱的第三方机构都可以协助设计公司解决当前所遇到的供应链难点,提供最优解。总而言之,处于这些需求赛道中的公司们都可能从流片服务厂商的业务中获利。

03、写在最后

一个芯片开发项目,需要经历从产品定义、设计、验证仿真一直到最终流片的漫长过程,而作为“终极大考”的流片,此前漫长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小疏忽都可能导致流片失败,而一旦流片失败往往意味着企业将面临数千万美元起的损失和至少半年市场机遇的错失。这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流片失败是无法承受之痛。对此,芯片设计企业、制造商以及相关的行业服务平台和机构应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携手解决困扰开发者的“流片难题”。

华宇测速地址_大健康领域新添融资,植物成分提取商“御露堂”完成6000万元A轮融资

0523

投资界(ID:pedaily2012)12月10日消息,据36氪报道,御露堂健康科技(北京)公司(下称“御露堂”)宣布已完成6000万元A轮投资由金沙江弘禹资本投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专利布局、配方大数据库建设等。

御露堂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北京,在深圳组建了运营中心。目前公司已和多个大健康领域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如光明国际食品、富士康CDMO中心、合元集团、德技医疗等。公司创始人金湘范为连续创业者,此前曾在非定域信息医学、光伏农业和立体植物工厂等领域创业。 

公司的核心技术为“本草甄露VNP+精炼析取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基于中国古代药露工艺,后经现代科技创新,选择高营养、高药用价值的天然可食用植物、药食同源植物、新资源食品植物等,努力将植物中全谱有效成分以草本体内最原始天然的均衡配比全效析取出来。整个析取过程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与外源水,纯物理工法,将新鲜的原料(无需物理粉碎)在真空的状态下,使细胞壁产生破裂,细胞液慢慢析出,经过加热、冷凝、收集、反复析取,最后得到的集挥发性成分,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为一体的小分子团形态的高纯度的清澈原液——本草甄露。

据悉,本草甄露呈小分子团NMR值均在44-55Hz 范围内,更易于被人体吸收,完全祛除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具有提取成本低,效率高,前后提取的成分重复一致性高等特点,可应用于天然植物美护品、健康露酒、保健品及药品等领域。

御露堂创始人金湘范透露,目前公司正在做新品的市场测试,在整合更多行业上下游资源后,明年将会有更多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华宇开户_时隔一个月,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再获殊荣!

0522

近日,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在猎云网“激荡年代、创新求变”为主题的2021年度创投奖项评选中荣获“2021年度最具影响力基金小镇”!

自2016年来,猎云网创投颁奖盛典已跨越六个年头,向上千家创业和资本新生力量致敬。榜单上的杰出创业者、优秀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都展现出傲人的生命力,已经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据悉,此奖项根据机构规模、发展现况、市场前景、募资进展等多个角度综合考量,最终评定得出。荣誉的背后,折射出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基金产业集聚区的显著成果!

汇聚千亿资本 活跃创投生态

作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担当,武汉基金产业基地自成立以来,不断引入金融活水,努力打造成为创投机构集聚、创投业务活跃、创投氛围浓厚的基金产业集聚区。

对标全国一流的“黄金十条”奖励政策,加快产业集聚;

半天注册零费用的“一站式服务”,让企业落户便捷无忧;

整合资源开展系列活动,活跃基地创投氛围;

搭建线上线下投融资对接平台,提高产业项目和投资机构的对接成功率……

政策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全国各地的“资金活水”源源不断汇入武汉基金产业基地。陆续引进了源码资本、嘉道私人资本、清科创投、安芙兰资本等多家全国知名投资机构,同时汇聚了九州通创投、京汉国金、君楚私募等一大批本土创投机构,更是吸引了千亿铁路发展基金落地。

产融结合 注入新动能

当下,金融中心在促进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加大金融辐射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汉基金产业基地立足于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通过构建“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不断聚集行业发展新动能,在做大做强基金规模的同时持续提升产融对接成效、赋能创新企业成长。

基地成功打造政企对接平台,持续引进全国优质创新企业对接地方政府,目前已深度对接数十家A、B轮优质创新企业及上市公司,全面覆盖医疗健康、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各细分赛道。已实现北京某医疗人工智能企业落地,并加速助力多家企业进行区域布局。

为促进武汉本地企业对接资本、加速登陆资本市场的步伐,基地深度赋能企业成长,通过投融对接、市场拓展、商业计划梳理等方式,搭建企业与多元化资本的对接通路,以资本之力支持创新企业发展。

接下来,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将依托中部地区的重大发展机遇、武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人才技术优势,强化全方位的高效服务,加快推进产业资源聚集,以金融为杠杆撬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更加强劲的聚集效应、带动效应、引领效应。

华宇平台官网_来自江苏,半导体企业“能华微电子”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

0522

投资界(ID:pedaily2012)12月10日消息,江苏能华微电子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信证券投资、金石投资旗下金石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联合领投,广州越秀产业基金、广发信德旗下基金、势能资本跟投,老股东上海善金、中信建投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建设能华微电子在长三角地区的第二家FAB(制造车间)。

近年来,5G、大数据、物联网的发展,使得市场对芯片半导体的需求不断升级,以硅为代表的第一代半导体材料,在多年的研究和应用中,已经无限接近材料本身之于信息传输能力的“天花板”。同时,第二、三代半导体材料逐渐走入行业视野,应用在卫星通讯、GPS导航等领域。其中,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在快充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小米、OPPO等厂商使用的快充充电器功率器件均为氮化镓材料制造。此外,氮化镓材料在5G射频领域的应用市场也十分巨大。

江苏能华微电子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氮化镓材料研发及生产,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自主研发氮化镓外延片、功率器件和射频器件的半导体企业,产品包括硅基氮化镓外延片(EPI)、碳化硅氮化镓外延片(EPI)、氮化镓功率场效应管(HEMT)、氮化镓射频场效应管、GaN快充电源模块设计等,贯穿半导体制造全流程。

目前,能华微电子拥有50人的研发团队,核心团队成员10余人均有留美或海外学历背景、10-20年的芯片半导体研究从业经历,在硅、氮化镓、碳化硅材料方面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其中CEO朱廷刚,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奥斯汀大学,曾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MOCVD之父Russell Dupuis教授,积累了超过20年的研发及产业化经验。

技术方面,能华共拥有专利60余项,涵盖从材料衬底到芯片完成的各个环节关键工艺。在多项国家牵头的研发项目中,能华都有所参与,其中,以承办的“863计划”的“蓝宝石衬底GaN功率电子器件制备关键技术”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专项下“GaN基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关键技术”项目、国家发改委电力电子专项资金项目等为主要代表。在此过程中,能华建立了自身在氮化镓材料领域的技术壁垒。

生产方面,能华采用在大型半导体厂商中推广应用的IDM(垂直整合)模式,2013年建立了国内首条氮化镓研发中试线后,能华迅速实现产品研发、生产和迭代,运行两年即成功研制和生产出了基于硅基、蓝宝石基以及碳化硅基的氮化镓外延片。到2020年,能华所研发的氮化镓功率器件在快充充电器的应用全面铺开,目前张家港厂区产能趋于满产,主要的服务客户有荣耀、索尼、比亚迪、倍思、公牛等品牌。预计第二个筹建厂区建成投产后,月出货量将达到3万片。

关于能华未来2年的发展规划,朱廷刚博士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建设第二厂区,从快充切入市场,加快能华在氮化镓领域的布局,继续深耕、不断探索氮化镓材料在5G基站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用团队多年的积累和专注去验证。”

本轮领投方中信证券投资表示:“氮化镓作为最具应用潜力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之一,将为电子电力与微波射频领域众多场景的客户提供超越硅基器件解决方案的更优选择。能华团队在材料外延、器件设计与晶圆制造拥有深厚的积累沉淀,中信证券投资将继续支持江苏能华促成氮化镓的产业应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贡献力量。”

华宇注册_中国制造正在被冲击

0521

当地时间3月1日,马斯克宣布将在墨西哥建设一座“全球*电动汽车工厂”,投资金额约50亿美元,面积将是特斯拉上海工厂的20倍。

而就在此前不久,上海工厂的扩建计划传言遭到推迟。

这不是墨西哥*次冲击中国制造。

1、异军突起

2018年4月,贸易冲突山雨欲来,TCL董事长李东生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

“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输出美国的彩电产品实施高关税,那我们就会把这些生产快速转移到墨西哥去!”

2022年初,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想要定制超过5万件的制服,本来按惯例,这笔订单会发给中国供应商,但最终选择了墨西哥的家族式服装企业Preslow。

也是在2022年,墨西哥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的*贸易伙伴。

另一方面,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也呈现历史性增长,成为墨西哥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墨西哥拥有较完整且多样化的工业体系,既包括食品、纺织、制革、服装、造纸等轻工业,也包含汽车、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制药等重化工业。

其中,汽车行业作为制造业的领头羊,是墨西哥制造崛起的一个缩影。

2月3日,特斯拉宣布建厂之前,宝马宣布将向位于墨西哥的工厂投资8亿欧元,将其打造成宝马在全球的*家纯电动汽车工厂。

稍早之前,据墨西哥经济部门今年1月披露,通用汽车代表在与墨西哥当地政府会谈中称,希望2024年在墨西哥工厂生产电动汽车。

2022年10月,德国大众和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均承诺在墨西哥进行重大投资,总价值近10亿美元,这是墨西哥汽车业单日内宣布的*投资金额之一。

伴随着整车厂商的进驻,汽车产业链上的供应商们也加快了步子。

2022年7月,宁德时代传出消息,计划在墨西哥投资50亿美元建厂,为特斯拉和福*应电池;9月,现代起亚集团宣布将对墨西哥的汽车工厂追加投资4亿多美元。

此外,LG电子和麦格纳国际公司将在墨西哥投资1亿美元建厂,为通用汽车生产电动动力总成部件,工厂将于今年完工。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第四季度,就有17个国家的62个汽车相关项目官宣落地墨西哥,其中28个是新投资,33个是扩产,1个是收购。

目前,墨西哥已经成为世界第七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五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国。在墨西哥运营的共有14个品牌的22家汽车制造工厂,另外还有10家发动机生产工厂和7家变速器生产工厂。

早在2018年,汽车行业就已成为墨西哥制造业GDP的*贡献者,整个制造业也随之起飞。

资本的嗅觉最为灵敏。

数据显示,2022年前9个月,墨西哥吸收外资的规模达到了321亿美元。其中,仅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就高达116亿美元,占比约36%。

面对墨西哥,中国企业同样热情高涨。进入2023年,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在墨西哥呈现出井喷趋势。

华富山工业园区是2017年中国在墨西哥投资设立的*个工业园,今年不到两个月已接待50余批客户,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

“最多的时候,一周要连续接待10个客户。”

工业园区高管介绍,与前些年投资东南亚等地的国内企业不同,到墨西哥投资的企业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自动化生产、制造水平均更高,投资规模也更大。

当很多人的目光仍聚集在越南制造、印度制造时,底蕴更深厚的墨西哥制造,开始显露出真正的实力。

2、往日恩怨

很长一段时间,墨西哥制造对中国制造都保持警惕。

20多年前,墨西哥是最后一个投票赞成中国加入WTO的成员国。

“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这句谚语,几乎道尽了墨西哥的苦难根源,但对墨西哥制造业来说,离美国太近反而是好事。

20世纪60年代,墨西哥启动了Maquiladora(客户工业出口推动计划),在美墨边境区域建设工厂,为更多人带来工作岗位。

所谓Maquiladora,是指代外国公司在墨西哥建造和运营的保税工厂,生产的大多数商品将出口到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

这一计划奠定了墨西哥制造业的基础。

1994年,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当时“Made in Mexico”能够在几乎零关税条件下自由进出北美。

在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后陷入停滞的墨西哥经济,在NAFTA签署后的最初几年,迎来了快速发展。

1996至2001年间,墨西哥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4.5%,出口年均增速更高达13%,通用、大众、尼桑、本田等汽车品牌纷纷到墨西哥投资设厂。

但是,中国的崛起让墨西哥制造遭遇重击。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制造与墨西哥制造在美国市场展开对决。

彼时,墨西哥工人的工资大约是中国的六倍,而两国在美国市场的产品类似,均以中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而相比稳定的中国,墨西哥执政达71年的革命制度党刚刚下台,前可口可乐墨西哥公司CEO比森特·福克斯成为总统。

在他的领导下,墨西哥成为世界*大可乐消费国,但经济改革却在政治动荡中举步维艰。

墨西哥制造,自然败下阵来。

图源:网络

2001至2007年,墨西哥年均经济增长率急降至2.8%,人均GDP长期徘徊在七、八千美元,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无法自拔。

这一时期,墨西哥闻名世界的是其惨烈的“毒品战争”。

2006年底,时任总统卡尔德龙发起了对墨西哥贩毒集团的宣战,国内谋杀率从约0.08‰飙升至0.22‰,共有超过5.5万墨西哥人死于暴力犯罪,甚至有24名市长被杀害。

在墨西哥做警察,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到了2008年,墨西哥制造业中心之一的华雷斯以每10万人中就有132人被杀的超高概率,站上了“全球十大最暴力城市”榜首。

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让墨西哥制造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但是,墨西哥并未就此“摆烂”。

2006年11月1日,“毒品战争”爆发前夕,墨西哥政府将Maquiladora计划与临时进口计划(PITEX)整合为出口制造、加工和出口服务计划(IMMEX)。

IMMEX计划覆盖了全墨西哥85%的制造出口企业,拥有IMMEX认证的外国制造商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将成品从墨西哥出口,就可以获得进口原材料的税费减免。

这一计划对大量欧洲企业、亚洲的日韩企业非常具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升级换代,成本不断走高,几乎原地踏步的墨西哥迎来了转机。

以广州市与墨西哥城为例,2012年广州*工资标准为6.89美元/日,而墨西哥城为4.73美元/日。这一年,墨西哥的出口制造业增长率与中国持平,达到了9.5%。

2018年12月,墨西哥现任总统洛佩斯上台,积极推动“墨西哥第四次变革”(前三次分别为1810-1821年独立战争、1858-1861年改革、1910-1917年反独裁革命),大搞基建,改善治安,扎堆的工厂建设项目一度让反对派非常不满。

满怀雄心壮志的洛佩斯,对制造业倾力支持。

近年来,美国推行所谓的供应链去中国化以及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重构,也让紧邻美国的墨西哥成为*受益者之一。

以彩电业为例,2019年1月,中国出口美国彩电的份额为60%,墨西哥只占30%,而到了2022年2月,墨西哥就已占据60%的份额,而中国则降低至20%以内。

在美国超市,出现了越来越多“墨西哥制造”。

这其中,美国对墨西哥的加持发挥了很大作用。2020年美墨加协议(USMCA)的签署,美国几乎是明摆着要以墨西哥来应对中国,这让墨西哥因此获利,成为投资新的热土。

“中国的‘失’就是墨西哥的‘得’”。美国《财富》杂志去年11月2日曾直白表述。

风水轮流转,如今的墨西哥有可能挑战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吗?

3、替代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骄傲,也许快要拱手让人了。”

2012年9月,巴克莱银行分析师马尔科·奥维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时他看好的国家,就是墨西哥。

十几年后的今天,类似的观点开始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最想将其变成现实的人,非美国总统拜登莫属。

为了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拜登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拉拢墨西哥,推动“近岸外包”。

2021年初,刚接任美国总统的拜登就发布“美国供应链行政令”,表示要和拉美国家共建供应链。

2022年8月份,拜登政府通过《芯片法案》,由此敦促墨西哥抓住机会,改善输电网络和可再生能源接入状况,并制定竞争性激励措施,接过部分亚洲转出的产业链。

同年,美国还出台了《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墨西哥能够一举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眼中的香饽饽,这一法案至关重要。

该法案为电动汽车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条件是电动汽车及其电池组装、原材料采购或加工等必须在北美进行。比如售价2.5万美元的Model Q如果从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省下一大笔运费不说,能可以享受7500美元补贴,价格立降三分之一。

美国如此力捧墨西哥,除了制衡中国,也有墨西哥制造业本身的优势。

以最敏感的人工成本来说,虽然2022年,墨西哥将每日*工资上调至172.87比索(约合8.25美元),增加了9%,其北部边境自由经济区还更高约为260.37比索(约合12.43美元),但这一水平,也大概只相当于美国工人一小时的薪水,并低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

从2005年到2016年的十多年中,中国制造业的工人工资增长了三倍,达到3.6美元每小时,同期墨西哥从2.2美元下降至2.1美元。

到了2020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时薪约为6.5美元/时,墨西哥约为4.82美元/时。

昔日中国制造赖以崛起的人工成本优势,相比墨西哥来说已不复存在。

在人口结构上,墨西哥也具有自己的优势。

2021年的数据显示,墨西哥拥有1.29亿人口,总数与日本相当,但其平均年龄仅有27.5岁,58.8%的人口介于20至64岁之间,20岁以下的人口占到了33.2%。

图源:网络

同时,墨西哥拥有一个由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组成的系统,包括国内2000多所学校、10万名中高级水平教师和技能指导人员。

所以,墨西哥也有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制造业,而且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几乎90%的世界知名电子品牌都在墨西哥拥有生产线。目前,墨西哥已是美国第二大电子产品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手机出口国、美国医疗设备的*供应国。

更为重要的是,墨西哥还是全球拥有自由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除了红利*的《美墨加贸易协定》外,墨西哥已与全球52个国家签订了14项自由贸易协定,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32项互相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以及9项经济互补自贸协定。

便利的运输条件、庞大的人口红利、完备的工业体系、开放的自由市场,以及美国老大哥的“力捧”,似乎都在将墨西哥推向新的“世界工厂”宝座。

相比越南制造、印度制造等,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墨西哥制造,其实才是中国制造更强的对手。

当然,以墨西哥的体量,想要取代中国的地位可能性不大。

但是,当订单、产能、资金都开始向墨西哥转移,世界产业链逐步重构,美国与墨西哥交织在一起的冲击力不容小觑。

当然,墨西哥在对中国制造形成挑战的同时,也更能为中国制造所用。

作为最靠近美国市场的国家,墨西哥是中国制造绕过制裁,向美国市场渗透的重要路径,而墨西哥也不想成为美国的“附庸”。

与拜登不同,明年仍要角逐总统大位的特朗普对墨西哥的态度一直很强硬。这样的不确定因素,以及美国对拉美国家一贯的调性,墨西哥想要真正跻身高端制造业,难度很大。

墨西哥制造想更进一步,同样离不开中国。

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在加速进入墨西哥,合作不断加深。2022年,中墨贸易总额达949.65亿美元,同比增长9.8%。

世邦魏理仕研究显示,2022年1-9月,墨西哥厂房需求主要来自中国,其次才是美国。在华富山工业园,来自中国家电巨头的海信,敏华、圣奥家居等家居企业,杭州新坐标、拓普、银轮等汽配企业入驻。

“新工厂为整个银轮带来了巨大的订单增量,我们墨西哥工厂明年的订单预计能达到10亿元。”银轮墨西哥工厂总经理胡振武说。

如果不在海外设厂,他们公司就不可能有这些新订单。

对手不是敌人,对手也可以合作,这或许能让中国制造再造一片新天地。

参考资料:

[1]《美墨制造业产业链“近岸外包”:进展、动因和影响》章婕妤 步少华

[2]《墨西哥:新的世界工厂?》雷扬

[3]《离全球制造业中心,墨西哥还有多远?》环球网

[4]《到墨西哥建厂,赚北美的钱》品玩

[5]《“墨西哥制造”大逆转》青年参考

[6]《了不起的“地瓜”丨海外建厂国内空心化?浙江墨西哥工业园算了一笔账》浙江日报

华宇平台官网_最不想出名的中国首富,退隐了

0521

他曾说过,如果真的做到世界*,自己就回老家钓鱼去。现在,他真的做到了世界*,但回老家,恐怕只是偶尔,钓鱼就更是偶尔中的偶尔吧。

01

90年代初的沸腾岁月,中国大地处处是尘土飞扬的大开发与大建设,但这些工地上,从挖掘机到混凝土泵车再到起重机,跑的用的基本都是外国机械。

一位学习材料学,从兵器工业部下属机械厂“下海”的工程师创业者,目睹此情此景后,决定做出改变。此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的企业便占领了中国混凝土机械的半壁江山。

这位工程师就是三一集团创办人梁稳根。

昨日,他正式卸任集团董事长,升集团董事唐修国、向文波为集团轮值董事长,也推动三一集团成为又一家实行轮值董事长制度的大型民企。

如今的三一,是*家营收破千亿的工程机械企业,也是中国申请及授权专利最多的工程机械企业。它不仅带动民族品牌全面收复失地,还走出国门,扬威海外,创造了工程机械领域的众多*,世界*。

智利矿难后,三一是*出现在救援现场的亚洲企业;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三一应日方请求,紧急驰援对方一台长臂架泵车……

1956年出生的梁稳根,从小就不安分,喜欢折腾。

高中毕业后,他放着别人眼里好好的生产队工作不干,硬是跑去参加了高考,考了两次才过关,最终如愿考上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

在那里,他虽然学的是工科,但却“不务正业”,这边上着材料课,那边又跑去学管理。兴许是课听得多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脑子里想的全是企业的事。

1983年大学毕业后,梁稳根被分到洪源机械厂。在那里,他仍是一个不安分的角色,工作之余喜欢找同事闲聊,讨论国有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渐渐地,他和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相识并结成好友。四颗躁动的心不断碰撞,最终在1986年擦出火花,一起从原单位辞职创业。

他的父亲听说后,暴跳如雷,抄起扁担要把他撵回去。但梁稳根心意已决,哪怕被厂里扣了档案和户口本,也绝不回头。

他甚至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一旦失败,就写一本书,告诫后来的年轻人,然后去山村当老师。

创业之路绝非坦途。他先后贩过羊、卖过酒、做过玻璃纤维,都失败了。最后,不得不回到老本行,借来6万元,办起了焊接材料厂。

在恩师翟登科的帮助下,他们开发出105铜基焊料,并大获成功。到1991年,材料厂已成为湖南娄底*的民营企业,产值过亿元。

这在当地人眼中,已是天大的成就。

但梁稳根仍不满足,他开始琢磨,为什么同样在湖南,比他起步晚的张跃,能把远大空调做到20亿。最后,他得出结论:焊接材料这个行业太小。

要干大事业,就必须进入大行业。经过两年多的调研,他和副总裁向文波逐渐在“双进”战略上达成一致: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工程机械行业。

1993年,三一在长沙成立。

当时的中国工程机械市场,90%被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等国际巨头霸占,剩下10%被徐工等国企瓜分,三一想从中分一杯羹谈何容易?

梁稳根当然知道要面对的困难,但身为湖南人,霸得蛮的个性让他无所畏惧,带领三一迅速在混凝土泵车上站稳脚,最终拿下全球近四成的市场份额。

之后,他们又进入挖掘机市场。

*批30台产品,因为技术不过关全部报废。但三一没有放弃,咬牙攻关,终于实现突破。

凭借这种死磕到底的精神,三一继续高歌猛进,在挖掘机市场上一路斩杀,最终取代日本小松登顶*,并且持续向海外挺进,成为全球工程机械的新一极。

2021年5月13日,三一集团入围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列第468位,是榜单中排名*,世界第二的工程机械企业。

02

三一刚做工程机械时,就一个技术小白,什么都不会。

那时候,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日、德等西方企业手中,三一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引进技术,当外企的搬运工;要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杀出一条血路。

梁稳根选择了后者。

混凝土拖泵是三一最早的产品,其核心是液压控制系统,国内只有两家企业可以提供:一家是日企,有钱也买不到;另一家是航天部某厂,质量不过关。

无奈之下,梁稳根决定自主研发。但*批产品出来后,由于性能太差,被客户全部退回。梁稳根只好从北京自动化研究所请来易小刚。

来之前,易小刚从没接触过拖泵,这个短板后来却成为他的优势。传统拖泵的高低压一般通过不同的管子来切换,易小刚跳出窠臼,设计了一个可旋转阀门。

这个设计遭到工人和车间主任的一致反对,理由是:国外都是用管子!梁稳根权衡后,决定支持易小刚,他说,“我们到底是相信科学,还是相信外国人,可以先试一下。”

因为这个决定,三一诞生了*个专利。

拖泵之后,三一又在混凝土泵车上和外国人较上劲儿。400米以上混凝土泵送技术长期被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垄断,梁稳根带领三一不断突破,不但把400米踩在脚下,还创造出492米的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泵王”。

泵车上的臂架,国内最早只能生产32米的。三一通过自主研发,从66米、72米到86米……一次又一次刷新世界最长臂架泵车纪录。

凭借*的技术,三一泵车不但横扫市场,还在全球抢险救灾中展现中国力量。

2010年智利矿难后,三一是*出现在救援现场的亚洲企业。次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三一应日方请求,紧急驰援对方一台长臂架泵车。

挖掘机是工程机械皇冠上的明珠,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极高。

2003年,三一刚做挖掘机时,外资瓜分了95%的中型机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在小型机上苟延残喘。尽管如此,梁稳根仍将中型机作为主攻方向。

一开始,由于缺技术、缺人才,三一的*批挖掘机销售惨淡,卖一台退一台。悲观情绪在车间蔓延。

为了扭转局面,不服输的梁稳根开始拜师学艺。

当时,三一有两条技术路线可以学:一是韩国,二是日本。对于半道出家的三一来说,韩国已经是高标准。但梁稳根却坚持:只做到韩国的水平就是失败!

他花重金从日本请来专家,继续加大对挖掘机核心技术和元件的攻关。经过五年的卧薪尝胆,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

此后,三一在工程机械领域全面开花,先后研制出亚洲*台千吨级路面起重机、全球吨位*的履带起重机……不仅带动民族品牌全面收复失地,还走出国门,扬威海外。

2012年,三一更“徒弟并购师傅”,由其德国分公司和中信产业基金,以3.6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欧洲混凝土机械商普茨迈斯特的100%股权,由此成为全球混凝土机械领域无可争议的*,也改变世界机械工程格局。

03

梁稳根这一代人,亲历过国家动荡,天生有一种家国情怀。

在洪源机械厂当工人时,每次看托夫勒的演讲,他都会热血沸腾。但回到现实中,看到机器一出故障停产、工人们欢天喜地的样子,他又倍感失落。

“国家还这么穷,这样子怎么能富强?”,在国企看不到希望的梁稳根,萌生了创业念头。

一天晚上,他和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四人跑工厂后山上歃血为盟:“今身今世,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誓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奋斗!”

梁稳根当时的梦想是,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的试验田,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

这个梦想从一个焊接材料厂开始。工厂虽小,梁稳根的野心却很大,他把“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的标语挂在门口。

有一年春节,省委领导来视察,看到标语后说:“还要做出一流贡献。”

三个一流,三一的名字由此而来。

90年代初,中国工地上到处驰骋着洋机械,却难觅中国机械的身影。这让心怀产业报国梦想的梁稳根十分心痛。

“一个强大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梁稳根一方面心系实业,另一方面也庆幸自己找到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从此,三一踏上自主创新的艰苦历程。

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他们从零开始,一步步突破,最后不但站稳了脚跟,还逼得外资巨头找上门来谈合作。

卡特彼勒曾提出,可帮三一发展混凝土机械,前提是三一今后不进入挖掘机市场。结果被梁稳根拒绝。在他看来,那等于放弃成为世界一流工程机械制造商的机会。

三一不但拒绝外资控股,还强势介入外资对其他国内同行的收购。

2006年,美国凯雷拟收购当时国内工程机械界一哥——徐工,向文波代梁稳根出战,连续发文质疑此举是贱卖国有资产,最终导致该收购计划流产。

面对同行的诟病,梁稳根回应称:“工程装备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产业,是国家强大与安全的必要支撑,一旦爆发战争,徐工、三一这样的企业是可以立刻转为军火制造的。一个三一值多少钱?但这关系民族利害,我们只能出头。”

让梁稳根处于风口浪尖上的,还有他一系列的爱党爱国言论。

曾经有人问他:会不会移民海外?

他回答: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唯独这件事情*不会发生。即使生一千次,也要生在中国。死一千次,也要死在中国。

梁稳根还向往党组织,他曾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却由于各种原因,足足等了18年才了却心愿。有人怀疑他入党的动机,说他只是追求政治上的安全感。

对此,梁稳根很不解。他说,共产党有信念、有理想,自己从小就希望加入共产党,希望自己能与中国的复兴、与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后来,他曾是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也曾是第十二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第八、九、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04

身边人对梁稳根的一个印象还包括:舍得、知恩图报。

李冰是梁稳根从长安大学挖来的专家,当初加盟时,他承诺对方只要工作满十年,就重奖。后来,李冰主持开发了一系列产品,为三一立下汗马功劳。只可惜,他工作不到十年就因病辞世。即便如此,梁稳根依旧一诺千金,奖给其家人3500万元。

观察三一,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它的高管团队非常稳定。

有人说,三一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梁稳根也常讲,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三一,是人。

一开始,四名创业元老在洪源机械厂相识、相知,并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梁稳根成熟稳重、年龄最长,成为理所当然的带头大哥。

创业早期,资金链频频告急,最难的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甚至出差的路费都是卖国库券换来的。但四个人始终不离不弃。

“如果是一个人,可能早就动摇了,但是四个好兄弟,互为依靠,像江湖一样。”副总裁袁金华说。

随着三一不断发展,向文波、易小刚等人陆续加入。

后来,这些人都成了三一的顶梁柱。唐修国管内务,向文波管战略和外宣,易小刚管研发。另外几个人,毛中吾主管三一电气,袁金华主管三一巴西公司。

1995年,当梁稳根找到易小刚时,他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担任液压中心系统室主任,主持着几百万元的项目,有自己的公司。

梁稳根究竟用什么招数,将这些人聚拢在自己身边?答案是仗义疏财、一诺千金的江湖义气。

当年三一材料分家产时,梁稳根和其他三位创始人平分了股权。三一是梁稳根一手创办,当时还是负资产,他主动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并揽下大部分的负债。

在奠基仪式上,梁稳根给在场员工每人发了一枚铜牌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等三一产值超过100亿,凭纸条可领10万元奖金;超过1000亿,可领100万。

很多人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回家后随手一扔。但后来集团真的突破了100亿,1000亿,梁稳根也真的兑奖时,不少人因为找不到纸条,被老婆骂个半死,将家里翻了个底朝天。

这件事把梁稳根带头大哥的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这种风范,三一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创立至今,其核心高管从未被对手挖墙脚。

而昨天公告梁稳根卸任的同时,也公告唐修国、向文波成为集团轮值董事长。

05

梁稳根做人很低调,几乎从不接受采访。

三一的对外发言都由向文波一人处理。他对向文波有个要求:“你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三一,但*任何人都不知道梁稳根。”

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做起事来却异常高调。三一曾阻击凯雷收购徐工,并在美国状告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因为后者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下令关停三一在美国的关联项目。

对很多同行来讲,三一就像一头突然闯进瓷器店的大象,“搅坏”了他们的美梦。

“三一阻碍徐工改制,就是打击徐工,抬高自己,是搅局的。”面对同行的质疑,梁稳根却说,徐工案是为了民族利益,即使遭受任何损失,也义无反顾。

三一在崛起过程中,曾用高定价、高利润和赊销的方式抢夺市场,先免费把产品送给客户试用,满意后再分期付款。这让很多被体制束缚而不敢为的国企愤愤不已。

最让他们难受的是,三一总是“不择手段地挖人”,甚至把招聘会开到自家门口。很多同行都有过被三一挖墙脚的经历,最惨的是抚顺挖掘机厂,整个团队被一锅端。

如此高调的行事风格,在业界引发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肯定它的人说,三一有理想,有抱负,是民企的典范;否定它的人则认为,三一是一个品行不好的“暴发户”。

但梁稳根对此似乎并不怎么在意,依旧带领三一高歌猛进。

2011年,三一的销售额达到800亿,逼近*个千亿目标,梁稳根也在那一年成为内地首富。

接下来几年,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不佳,整个工程机械行业陷入衰退,但三一并没有放弃跻身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的目标。

最终,在2020年国内新一轮大规模基建中,迎来了强势反弹。

当年,三一的市值突破4000亿元,并跻身世界五大工程机械制造商。《财富》杂志更是将它评为“2020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第二名,排在*的是华为。

也是在2020年,三一的挖掘机销量登顶全球*。据英国工程机械咨询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数据:2020年,三一共销售98705台挖掘机,占据全球挖掘机市场15%的份额,而销量第二的卡特彼勒其全球销量才7.5万台。

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梁稳根就已经更严肃认真地思考如何渐渐告别舞台了。多年前,他就曾在内部讲过:“如果有一天三一真的做到世界*,我就回涟源老家钓鱼去。”

只不过,卸任董事长的他,并不会彻底去钓鱼。在三一公告中写道:

梁稳根先生由于年龄原因不再担任集团董事长职务,不再负责集团日常运营调度工作,不再坐班,不再参与外事活动,但梁稳根先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担任集团监事会主席,并作为集团的总顾问,为集团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关键能力建设提供指导。

华宇平台登陆_重庆设立2000亿产业母基金航母,强产兴城大有可为

0520

5月19日,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成立大会暨投资峰会在重庆举办,总规模达2000亿元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重磅发布并正式授牌。母基金的成立,旨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基金放大资本和撬动产业作用,全力助推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为加快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增添澎湃动力。

大会以“产业引领发展·投资创造未来”为主题,重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到会见证,投资机构代表、企业代表、金融机构等嘉宾受邀参加,呈现了一场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行业盛会。中金资本、高瓴投资、红杉中国、达晨财智、深创投、IDG资本、君联资本、春华资本、基石资本、招银国际、清科集团、中信银行、正凯集团、吉利控股、福特汽车等百余家领军投资机构、汽车、电子、智能终端、材料、装备、医药等行业企业代表及重庆本地重点企业代表到场进行深入交流,共谱投资合作新篇章,共创重庆产业新未来。

重庆放大招,真金白银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总规模2000亿元,力争通过放大效应,形成超60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并带动超万亿元重庆先进制造业投资。该母基金由重庆渝富控股集团和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共同发起设立,由重庆渝富资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富基金公司”)担当基金管理人,主要投向重庆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国资布局产业及整合重组等领域,并将根据重庆产业发展战略动态调整。

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以“子基金+直投”模式运作,子基金分为行业基金、区域基金、专项基金。原则上专项基金与直投项目投资于重庆或招商引入重庆的产业项目,通过返投等方式吸引投资。其中,行业基金、区域基金返投分别不低于母基金对其出资的1.2倍、1.5倍。对于投资招商市外企业的总部或上市主体迁入重庆的,可奖励返投额按双倍计算。通过这些举措,推动培育大规模、多层级、市场化的基金集群,助力绘就“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产业图景。

开启加速度,因地制宜打造产业基金集群

渝富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际权在推介环节中表示:“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的设立,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落实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大举措。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将担负起推动重庆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实现价值创造”。

近年来,全国多地政府在母基金和创投方面频繁发力,积极打造有竞争力、现象级的基金集群。重庆市发挥基金引导、资本放大功能,加速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早已有迹可循。在2015年就设立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投向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1月,重庆和四川10家国企协作联动,共同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国家和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培育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2023年3月,重庆市两江新区设立200亿元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聚焦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和重大项目进行投资引导,力争撬动社会资本打造600亿基金集群。

本次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从整合组建到通过中基协备案,历时不到两个月,体现了重庆速度。为最大效力发挥资本活水精准滴灌作用,该母基金在投资运作方面具备以下四大特点:

突出重点领域,聚焦重庆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与头部投资机构、产业方共同组建子基金群;突出重点企业,主要关注有意到重庆发展的市外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重庆先进制造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创型企业、拟上市企业、制造业产业生态链关键环节等重庆企业,以推动重庆产业强链、扩链、补链、延链;突出放大撬动功能,母基金通过成立行业基金、区域基金、专项基金进行投资或者进行直投;子基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放大基金规模,为企业提供资金赋能。通过资金撬动,力争总规模放大至6000亿元基金群,并带动超万亿元重庆先进制造业投资,进而推动一大批战略新兴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落地生根,为重庆产业发展强基、提速、赋能;突出市场化运作,管理费、超额利润分配以及项目定价、估值、退出等按市场化规则运行。

四大亮点诚意满满,意在推动重庆加速强产、引投、助企、兴城。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致力于打通金融和资本,支持和保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资本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最大增量,回归金融本质。

共赢新未来,引优育强厚植产业基金生态

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重庆战略地位突出、开放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完备、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重庆规划布局了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高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载体,已基本形成集聚效应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强劲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此次重庆2000亿产业投资母基金的设立,将产业投资圈VC/PE目光吸引聚焦于重庆这一价值高地,深入开展战略合作,并在现场举办签约环节。

渝富控股集团共与18家投资机构、5家产业企业、3家金融机构完成签约,涵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电子、智能终端和装备、先进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领域。其中,参与签约的投资机构包括:安和资本、达晨财智、高瓴投资、国科投资、红杉中国、洪泰基金、君联资本、临港集团、清科集团、前海方舟、深创投、新微集团、毅达资本、中金资本、招银国际资本、中国通用咨询投资有限公司、中信投资控股、中信建投资本;产业企业包括:峰米科技、巨湾技研、赛力斯集团、奕斯伟集团、中储国能;金融机构包括:国信证券、海通证券、中信银行。此次签约,标志着重庆以2000亿产业投资母基金作为载体,深度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推进更多项目在渝转化落地,未来与头部投资机构、产业方、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国家级产业园区和区县产业园区等各方合作将进一步走深、走实。

据悉,下一步,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将广泛征集产业发展合伙人,强化社会募资和外部合作,优化投资结构和策略,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群,加快推进产业基金集群建设,持续壮大产业基金规模,优化产业基金生态,推动重庆产业升级、补齐产业链短板、加速产业链融合,推动重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现场嘉宾就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产业链创新发展、投资科技产业化等话题开展深度研讨与交流,达晨财智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昼发表“发挥股权投资独特优势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演讲称:“股权投资在高速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大有可为,创新创业创投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则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重庆2000亿母基金的发布恰逢其时,“最近两年来重庆投资的机构越来越多,在好的股权投资政策、科技创新的政策、产业政策支持下,重庆欣欣向荣”。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CEO李东辉发表演讲表示:“自2020年以来,吉利将重庆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投资重点区域,积极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聚焦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此举一定会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进一步赋能重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为包括吉利在内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则分享了关于“硬科技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真知灼见,他提出:“要构建一个资本密集、生态密集、人才企业家密集的生态。大的企业在产业链上游形成了集聚协同,产业链下游才会形成技术和人才的外溢”。

下午,母基金主题圆桌会议环节中,重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与投资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等百余位代表围绕“优化投资生态圈,共建产业新高地”主题展开更深入的闭门讨论,从多重视角共论重庆产业生态环境、共享产业投资机遇、共商产业务实合作。以此大会为契机,各方共话新形势产业变革大势、共谋新时代合作共赢大计,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布局落地重庆,助力重庆高质量发展。现场更有特色对接环节,分别设置产业特色交流会及LP&GP专场对接会,达成高效精准对接,深入探索合作路径,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链接万亿资源。

本次大会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未来,渝富基金公司将作为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管理人,以重庆产业母基金为载体,加速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群,以基金招商、产科金融合发展等新模式,助力重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长风万里,重庆邀您同心、同行、同路,共赢新未来!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05/513995.shtml

华宇开户_储能最肥的一块蛋糕,正在缩水

0518

“谈未来意气风发,谈利润面露愁容”。

这是当下国内新型电化学储能赛道的真实写照。火热之下,国内储能系统缺乏经济性一直是业内担忧的问题。而在新能源强配储能政策带动的装机量增长,也被观察者评价为“虚假繁荣”。

但有一个细分市场——海外户用储能市场却在近两年持续爆发,让厂商们赚得盆满钵满。这个市场不仅规模可观、有自发的经济性,而且增长快、利润高,堪称储能最肥的一块蛋糕。

“疫情这三年,我认识的所有做海外户储的朋友都发财了。”国内某上市锂电企业担任海外市场经理的李杰告诉36碳。目前他所在的企业也在加紧布局海外户储市场。

户用储能又称家庭储能,类似于微型储能电站,其运行不受城市供电压力影响。用电低谷时间,户用储能的电池可以自行充电,以备用电高峰或断电时使用。

已上市的企业中,海外户储龙头派能科技2021年、2022年营收分别增长84.14%和191.55%;电池企业鹏辉能源披露去年上半年户储收入同比增长了6倍多;PCS龙头德业股份去年储能PCS收入24.18亿元,同比增长了3.5倍多——它们的户储业务都在较高的基数上实现了数倍增长,且储能产品和PCS供应商仍能保持15%以上的销售净利率。

像李杰所在企业一样涌入该市场的玩家们还有很多。36碳了解到,目前至少有十多家上市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布局海外户储业务当中;创业企业中,便携式储能的头部玩家如正浩科技、德兰明海等都在向海外户储市场延伸。

然而,众人蜂拥而入时,“危险”已在悄悄潜伏。

进入2023年,随着欧洲能源价格回落,户用光储系统经济性减弱,下游需求随之降低,这一市场正在快速遇冷,增长大不如前。

根据GGII调研统计,2023Q1国内户用储能市场出货量低于4GWh,表现不及预期。

“我们不能再期待海外户储市场还是像去年一样的爆发式增长。”科士达产品总监黎志荣告诉36碳,对于企业来说去年是要抓市场、扩产能,今年会回到正常节奏当中。

36碳发现,一季度户用储能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李杰表示,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对应的是去年四季度出货的回款,市场的遇冷的结果可能会在二季报体现。

“去年大家都风风火火,今年可能压力就要来了。”李杰如是告诉36碳。

爆发之后,海外户储市场遇冷

这两年,俄乌战争导致欧洲市场电价屡屡突破历史高点。生活成本压力之下,#欧洲人买爆中国电热毯#、#中国电热毯一个月出口129万条# 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除了电热毯外,储能系统也成为欧洲人缓解电价高企的“神器”。

虽然电价暴涨,但由于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电价波动的幅度大,德国、荷兰等国的电力市场仍然出现了负电价。户用储能可以实现峰谷价格套利,经济性凸显。

去年10月,央视新闻报道,欧洲等地家用储能设备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国内锂电储能设备出口企业积极扩产。其采访的江苏某储能企业生产运营总监表示,明年订单至少翻三番,上半年新增3条生产线,提升产能。

这一新闻也常常被解读为海外户用储能持续高增长的信号。不过,一家企业的订单翻三倍,并不代表整个市场增长三倍。

出乎意料,2022年欧洲的冬天恰逢暖冬。根据路孚特数据,去年12月,被认为是欧洲天然气风向标的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较8月的峰值暴跌了70%,欧洲的电价和天然气价格也一度跌回了俄乌战争前,对于储能的需求也随之出现降温。

“战争带来的欧洲户储市场的爆发不是可持续的,而是‘阶跃式’的,市场不可能持续保持沸腾状态。”李杰如是表示。

此外,黎志荣告诉36碳,新冠疫情后,欧洲国家有一些利好新能源市场的经济刺激政策,今年随着补贴政策的减少或取消,部分靠补贴政策刺激出来的市场会萎缩。

据他观察,今年一季度,除德语区以外的欧洲市场,需求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去年7月,海外户用储能市场高度乐观之时,曾有券商发布研报预测,未来几年欧美户用储能市场将会持续翻倍增长。

但随着欧洲天然气价格下跌,机构的最新预期已经不再像此前乐观。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欧洲户用储能市场展望报告 2022-2026》装机量预测

欧洲是全球*的户储应用市场。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去年12月发布的欧洲户用储能市场展望报告预测,2022年欧洲户用储能装机量预计达到3.9GWh,同比增长71%;在中性情况下,2023年装机量将达到4.5GWh,同比增速仅有16%。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众多陷入萎缩和衰退的旧产业,16%的市场增速仍然称得上是高速增长,但相比过去两年近乎翻倍的增长速度,市场已然慢了下来。

然而,当下国内至少还有几十上百家企业正在或即将涌入这个市场,希望从中分得蛋糕。原本“躺着赚钱”的市场将开始卷起来。

红利褪去,海外家储市场“开卷”

今年4月,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3)上人山人海,热度*,超过300家储能产业链企业现场设置展台。有从业者感叹,从来不知道储能行业居然有这么多企业。

因疫情未能举办展会的两年,恰恰也是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两年,来自光伏、锂电、风电、家电等赛道、四面八方的企业迅速涌入了该市场。同样的,海外户用储能也是这些企业们重点关注和布局的领域。

36碳了解到,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上能电气、科士达、国轩高科、汇川技术、合康新能、木林森、正泰电器、欣旺达、晶科能源、拓邦股份、圣阳股份等均在正在加快步伐,布局海外户储业务途中。

未上市公司中,便携式储能的头部玩家如正浩科技、德兰明海、奥鹏、疆海、移族都在向海外户储市场延伸。当前便携式储能市场已经接近“红海”,它们都将户储作为新的增长点。

据李杰观察,一些新品牌,包括转型做户储的电芯厂和珠三角的大卖家今年已经在部分海外市场出货,分走了原属于现有玩家的部分蛋糕。

不过,海外户用储能市场也有着一定的进入门槛,能够将部分玩家暂时阻挡在外。

“海外户储市场都需要一个认证周期,大约在一年左右。鑫椤锂电研究员徐宇琳告诉36碳。如科士达,在美国的户储认证是从22年下半年开始,预计今年下半年陆续完成认证工作。

国轩高科国际业务副总裁陈瑞林告诉36碳,海外认证过程相对复杂,在产品认证阶段,任何一个零部件导致问题,都需要调整供应商重新认证。尤其涉及家庭用能安全,一旦出现事故,很可能会被海外市场*禁入。

他表示,国轩高科的户储产品目前已经进入了美国、日本、台湾市场,欧洲市场仍在认证中。

此外,户用储能产品虽然并不具备很高的技术难度,但也有一些行业know-how是“外行”所不具备的,需要一定时间获得。

尤其是对于从便携式储能赛道跨界而来的玩家。李杰表示,户用储能从价格、重量、渠道、运输、安装、售后等都与便携式储能要求不同,对于过去走跨境电商模式的便携式储能企业来说有一定的门槛。

36碳发现,便携式储能市场占有率*的上市公司华宝新能2021年6月即在招股书中提到将布局家用储能,但至今尚未取得突破。甚至有投资者在近期的交流会上建议华宝使用超募资金收购储能产业链公司,以加快户储布局。

财报显示,2022年,除了便携储能和充电宝、太阳能板和配件外,华宝新能其他业务的收入仅有3200万元。

但对于大部分此前有电力电源经验的电芯、逆变器和智能电表厂商而言,除了各国的产品认证之外,布局海外户储并不存在多高的壁垒。

李杰预计,随着新玩家陆续通过海外国家的认证,一大批新玩家将会步入户用储能市场,“这个市场很快就会卷起来”。

当海外户储这块蛋糕不再肥美,企业的经营也将回归常态。

市场降温之后,企业也在考虑如何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汇川技术储能行业总经理王晓宇告诉36碳,“此前户储产品更多的是5KW-10KW,甚至是功率更小的产品。但目前在德国等地,对于20KW以上的户储会给予特别补贴政策,部分大功率产品已经接近工业级。这部分产品是汇川最擅长的,汇川会把性价比和控制优势发挥到*。”

另一方面,如前文欧洲光伏产业协会预测,虽然海外户储市场无法像去年一样爆发,但仍有望保持每年百分之十几的稳健增长。

李杰表示,与国内市场不同,海外户用储能市场本身就具备经济性,居民有自发安装的需求。今年碳酸锂价格下跌带动储能成本降低,对于下游需求也会有一定的刺激。

“欧洲市场的户用光伏渗透率已经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储能渗透率还比较低,未来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黎志荣告诉36碳,对于海外户储企业来说,接下来还是考虑如何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优化产品成本。

华宇平台官网_傲慢的特斯拉屈服了

0518

这两年,特斯拉的傲慢,肉眼可见。

2021年5月,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的一句话,传遍了整个中国社交媒体。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在车辆的使用环节,可能要加强消费者的教育。”

当时陶琳认为:“我们需要去跟驾校、交通部门去合作,让大家了解新型汽车的使用方法,然后使得在使用环节当中去避免误操作,或者说一些因为功能上不太了解,而带来的其他的问题。”最后,她还提到:“智能汽车肯定是会比以前的传统汽车更加安全。”

之所以,陶琳要发表“加强消费者教育”的观点,正是因为在2021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一位白衣女子站上特斯拉车顶进行维权,并大声呼喊“特斯拉刹车失灵”。而陶琳口中所说的“误操作”,直指该维权女子口中所说的“刹车失灵”;陶琳所说的“功能”,直指网友们觉得疑点最多的“单踏板模式”。

时隔两年,傲慢的特斯拉终于屈服了。

5月12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之后,特斯拉发起了在中国市场史上*规模的一次召回,涉及超110万辆特斯拉车型,而召回源头直指单踏板模式。

一纸召回公告,基本坐实了特斯拉强制单踏板模式的安全隐患。

傲慢的特斯拉,怎么就屈服了?

特斯拉在中国的召回动作频频,但唯独这一次的召回备受关注。原因有三:

原因其一,是召回量庞大,特斯拉这四年在华销售的车几乎全召回了。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公开显示,今年5月29日起,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召回2019年1月12日-2023年4月24日期间生产的部分进口Model S、Model X、Model 3及国产Model 3 、Model Y汽车,共计110.46万辆。

作为参考,从2019年至2023年4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约为112.47万辆。所以,这次召回的车辆几乎覆盖近四年特斯拉在华所有售出的车型。当然,召回依旧是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来完成。目前,已经有不少特斯拉车主在App上收到了召回通知。

原因其二,召回的问题,是众多“刹车失灵”事件的*疑点之一。

据公开显示,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没有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策略;同时,对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的情况可能没有提供足够提醒。以上因素叠加可能增加长时间误踩加速踏板的概率,可能增加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翻译一下就是,强制单踏板模式,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一隐患,特斯拉计划通过OTA远程升级,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推送新开发的功能,以降低因长时间深踩加速踏板导致速度过快引起的碰撞风险。其中功能包括:

(1)在不具备能量回收制动强度选择的车辆上,提供选项以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强度;

(2)调整车辆能量回收制动策略的出厂默认状态;

(3)在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时发出提醒。 

这意味着,OTA召回之后,特斯拉就不再强制中国用户适应“单踏板模式”了。同时,针对此前多次传闻的“踩错踏板”事件,增加了一个功能——驾驶员如果长时间深踩加速踏板,就会有提醒。

现在比较头疼的可能就是汽配城了,“刹车记录仪”不好卖了。

原因其三,负面消息不断,特斯拉在华销量令人堪忧。

从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榜可以看到,特斯拉在华主销的车型Model 3和Model Y,被比亚迪秦和比亚迪宋所死死的碾压,且差距正在不断地扩大。从1-4月厂商总零售排名来看,比亚迪以70.3万辆位居榜首,而特斯拉中国仅为17.7万辆位列第二,两者相差近四倍。

价格战,是当前特斯拉*的市场应对策略:今年1月,特斯拉挑起了降价潮;到了5月,特斯拉又挑起了涨价潮。反反复复的价格调整,不仅没有带来订单暴增,反而是对品牌形象的极大损耗。

当傲慢的底气消失殆尽后,特斯拉不得不开始学会反思和承认错误。

刹车失灵,从此消失?

“特斯拉刹车失灵”——是2021年上海国际车展上,那位站上特斯拉车顶的白衣女子所喊出的口号。当年2月,当事人在河南安阳因超速违章发生碰撞,事主认为碰撞原因是特斯拉刹车失灵,车辆失控。但至今,这位车主与特斯拉的官司仍没有最终结论。

从那之后,“刹车失灵”的事件就层出不穷。在北京、江苏、重庆、湖南等地,相继又发生了多起特斯拉碰撞、撞人事件。去年发生在广东潮州的一起涉及特斯拉的事故,更是引发了2死3伤的惨剧。长此以往,车辆“不可解释的失控”,与“刹车失灵”牢牢捆绑。

直到这次大规模召回,所谓的“刹车失灵”才有了相对清晰的答案——强制单踏板模式,背锅。

对于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目前有很多不了解特斯拉或者不了解纯电动车的人,可能会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特斯拉没有刹车踏板;二是,以为单踏板模式就是祸害。

首先,特斯拉单踏板模式,确实是把加速和减速的功能集成在加速踏板上。但并不意味着,特斯拉只有一个加速踏板,没有刹车踏板。

在传统的燃油车上,踩油门是加速,踩刹车是制动。纯电动车增加了动能回收,松加速踏板时车辆自动进行减速并回收能量,达到增加续航、减少刹车片磨损的作用。

最早,是日产Leaf率先引入了单踏板模式,完全松开加速踏板后,车辆可以缓慢停止。单踏板模式,在很多纯电动车型上都有搭载,比如国内的蔚来、小鹏也都有类似的功能。

“特斯拉客户支持”微博还曾发文称,通过车辆减速过程中的部分能量进行回收,充分利用每一份能量增加续航里程。很多特斯拉一线销售,也将单踏板模式视为“真香”功能。

实际上,*的问题并不在单踏板模式,而是在于强制改变用户习惯。

2021年首批国产特斯拉Model Y开始交付后,特斯拉就取消了“动能回收”调节选项中的“低”选项,新车统一按照“标准”动能回收去设置,不能调整也无法取消。特斯拉车主只能被动接受“单踏板模式”。

由于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与司机传统驾驶行为习惯存在差异,需要驾驶者快速适应加速和减速的不同力度,否则在操作中会不易控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单踏板模式的原理是利用能量回收技术,在再生制动时也需要驾驶者快速适应松开油门实现制动的操作,这可能会对制动系统造成影响。

直到这次市场监管总局发起调查,特斯拉才暂且放下傲慢,把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

但是,所谓的“刹车失灵”,真会因为强制单踏板模式的取消,而销声匿迹吗?现在还不能妄下结论。要知道,特斯拉在产品上彻底改变用户习惯的设计,可以不止单踏板模式这一个。在特斯拉Model 3之前,*没有车是需要在中控屏幕上去调节雨刮器、在方向盘上调节外后视镜的角度。

甚至于,在新款的Model S上,特斯拉还取消了机械的换挡机构,在屏幕上进行触控换挡。就连方向盘,Model S也用的是半幅方向盘。这些颠覆性设计,与单踏板模式一样被当做卖点去宣传。很难说,在销售人员的过度渲染之下,用户在实际使用场景中会做出哪些疯狂的举措。

写在最后

这次召回,是特斯拉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屈服行为。但究竟是屈服于消费者,还是屈服于市场,目前看来,可能都不是。因为,在召回公告中还提到这样一句话——“本次召回活动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

显然,只有更有力的手,才能让特斯拉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