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0806
投资界(ID:pedaily2012)2月10日消息,科技母婴品牌熊猫步步近日宣布获得小红书一笔未公开金额的投资。据天眼查信息,熊猫步步曾于2021年获得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熊猫布布定位为中国本土智能吸奶器品牌,立志做母婴赛道中的“戴森”。从母婴场景进入,通过提供高端、优质的产品,增加品牌的LTV(生命周期总价值)。熊猫布布正在研发的智能穿戴式吸奶器为例,在技术上,产品通过使用压电陶瓷泵,将体积压缩至传统吸奶器泵的十分之一。使吸奶器变成可穿戴的一体式造型,轻便、小巧,满足了妈妈们的出行需求。
0804
最近,骗子盯上了北京环球影城。
日前,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以接近五折的价格,在微信群里“团购”了北京环球度假区夏秋漫游卡(以下简称环球影城半年卡),但到承诺的开卡时间却迟迟未能成功出卡。随后,微信群团长失联的失联,说退款的退款,说被骗的被骗,总之这场“薅羊毛”的真面目被揭开:最上游的人卷钱跑了,卡开不了了。
7月25日,该事件在网上发酵。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上千人受骗,受害者多以600元至1000多元的价格下单,总涉案金额约有上千万元。
7月29日,北京环球影城官方回应,从未授权任何其他第三方平台、商家或个人销售北京环球影城夏秋漫游卡,且不存在内部折扣价。北京环球影城夏秋漫游卡在官方渠道购买时即采用实名制购票和验票机制,不能转售或转让。
同天晚些时间,北京西城警方通报,已将此次事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詹某某抓获,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根据多名团长的说法,詹某某是此次诈骗事件中处于最上游的开团人,各微信群的团长基本都是他的代理。此次事件能够骗取如此多消费者的信任,原因是詹某某及其代理们此前曾出售低价环球影城单日门票,消费者能正常使用,从而打消了疑虑。代理们也是以低价从詹某某手里进货,才能发展众多私域客源。先建立信任,再捞笔大的,有律师认为,此次诈骗事件的手法是典型的“杀猪盘”。
虽然詹某某已经被刑拘,但被骗的消费者还在为何时能退款而焦虑。此事涉及多级代理,并且交易工具多为私人转账、闲鱼和快团团,能否退款还是要看团长的“觉悟”,但多位团长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这场风波,还未结束。
钱花了,卡没有
刘丽到现在都没有追回自己的2640块钱。
今年三月份,刘丽被朋友拉进一个团购群,听说群主可以买到低价的环球影城单日门票。“那时候正常门票是五六百块钱,群里只卖350元。”4月底,群主开卖低价的环球影城半年卡,虽然那时候还未正式开售,但凭借着一直以来的信任,包括刘丽在内的不少消费者都毫不犹豫地下单。
据北京环球影城官方消息,夏秋漫游卡分为悠享、尊享、臻享三个档位,成人票的价格分别为1350元、1850元和2450元,三种档位的区别在于入园次数多少,以及入园日期是否包含节假日。
平时,刘丽所在的群内,能以将近5折的价格拿下环球影城单日门票。半年卡的折扣力度,仍然很大。“原价1850元的尊享卡,我和我的朋友都是880元入手的,我买了三张。群里最早有人是700元买的,在我之后还有1000多元买的。因为群主常说今天限量几十张,先到先得,今天不买明天就涨价,诱导大家快点买。”
“一开始跟我们说6月下卡,但后来北京出现疫情,群主承诺7月24日下卡。”结果等到7月28日晚上,大家还是没有收到下卡的消息。她讲述,“那几天群主就半消失了,时而在群里说句话,时而不回消息不接电话。”
刘丽和群友们意识到,被骗了。从她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在这位群主手里买了低价半年卡的人已经有600多人,“大家还不止是买一张,像我这种买三张的很多。”
综合多方面信息,和刘丽一样经历了环球影城半年卡骗局的消费者约有上千人,总涉案金额约上千万元。该事件的复杂性在于,被骗的消费者是各自从自己信任的团购群里下单的,群主给出的“低价票”门道不一样,有的自称是有旅行社的关系,有的自称有环球影城内部渠道,还有的身份不明,仅仅是有丰富团购经验。价格也各不一样,大部分人是以每张1000多块钱的价格购入,也有小部分人600多块钱就拿下了。付款方式更是各不相同,常用的方式是微信/支付宝转账、闲鱼和快团团。
意识到被骗后,消费者纷纷找群主,也就是团长,要求退款。消费者王欧告诉深燃,事情被曝光之后,她的团长没有给出明确回复,而是又拉了一个人进群,说这个人会给大家处理退款事宜。“一开始给几个人退了款,后来就说生病了在医院,以各种理由推脱。”刘丽也没有收到退款,“我们这个团长偶尔出来说她就算卖房、贷款,也会给大家退款,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收到。”
刘丽和一些消费者已经报警。7月29日,西城警讯微信公众号通报,已将犯罪嫌疑人詹某某(男,35岁)抓获。詹某某对以能低价购买北京环球影城半年卡为名骗取他人钱财的行为供认不讳。目前,詹某某已经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据多位团长介绍,詹某某就是此次诈骗事件中最上游的开团人,网名“可达鸭”,一直以来都以能买到低价门票为由,向下发展多级代理,也就是分销商。代理们以100多元的价格从詹某某手中收来环球影城的单日门票,再以300元往上的价格卖给消费者。此次事件中的低价半年卡,代理们的“进货价”是五六百元。“我们群里的人都是600多元买的,据说我们那个团长没赚多少差价。”王欧表示。
目前,詹某某已经被刑拘,消费者们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钱款能否追回。8月2日,刘丽告诉深燃,她的团长在1号突然改口,说只能退利润部分,不能退全款。“她告诉我们,她是500块钱进的货,所以只退我们380块钱的差价。”
套路疑似“杀猪盘”
交易方式几乎没有保障,为什么还会有数千人购买低价票?多位消费者都提到了一个理由:信任。
刘丽解释,进群几个月,“买特价票从来没有出过问题。”而且,她所在的群不光卖环球影城的票,还有北京野生动物园、水魔方、欢乐谷等等。“这些地方的票我也买过,都可以正常入园。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前一天买票,*天出票失败的情况,但团长会在*天一早把钱退了,让我们赶紧买正价票,不耽误去玩。”
至于团长的身份,刘丽表示,对方一直坚称自己在旅行社工作,和环球影城有合作关系。“她说她是销售,上边还有票务,票务给出票。”在这次事件中,刚到承诺的下卡日期的时候,团长还解释说“票务出票慢,大家等一等。”但到后来便说“我也被骗了,我也无能为力。”
直到今日,大家才醒悟过来,所谓旅行社、合作关系、票务给出票等说辞,似乎都没办法证明团长的身份。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也表示,虽然一直在群里购买单日特价票,但团长具体是干什么的,如何获取的这些票,大家都不得而知。
根据环球影城的回应,从未授权任何其他第三方平台、商家或个人销售北京环球影城夏秋漫游卡,且不存在内部折扣价。该卡仅在北京环球度假区官方APP、阿里小程序、微信小程序、官方飞猪旗舰店销售。
那么,此前单日的低价票是怎么来的?
有团长透露,此前那些交易正常的单日低价票,其实根本不存在,都是上游用正价购入,低价卖给各级代理的,一些大代理们也都是几十上百张地采购,卖给群里的消费者。正因为消费者真的尝到了甜头,才会对特价半年卡深信不疑。不少自称是团长的人表示,也是因为信任上游,才会被骗。
据他们推断,上游这么做,是为了发展代理网络,积累客源,培养信任。而此次骗局的手法,很像是“杀猪盘”。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李圣律师解释,“杀猪盘”是以各种手段方式培养信任,打好基础,一段时间后,以各种诱惑让被害人受骗、损失钱财的诈骗方式。诈骗分子准备好人设、交友套路等“猪饲料”,将社交平台称为“猪圈”,在其中寻找被他们称为“猪”的诈骗对象。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即“养猪”,最后骗取钱财,即“杀猪”,形成了一整套诈骗体系。
“本次事件中,如果不法分子事先通过自己贴钱销售低价单日票的形式,赢取大家的信任,而后开始大势推销单价更高的半年卡,借由环球影城因疫情闭园等原因创造时间差‘做局’,最终卷款潜逃,涉案金额网传上千万元,那就是‘杀猪盘’行为。”李圣向深燃解释。
“杀猪盘”并非新鲜诈骗套路,更不是*次用在大型主题乐园身上。2019年,就曾有人以能买到五折迪士尼内部票为由实施诈骗。
根据当时的报道,被告人袁某曾经在上海迪士尼当过实习生,她谎称自己是上海迪士尼总经理助理,可以买到五折内部票。为了骗取被害人的信任,袁某采取了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的手段。袁某从五名被害人手中一共收取了900多万元,其中700多万被她挥霍一空。法院判定,被告人袁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
钱还能追回来吗?
我们来梳理几个可能的责任方:詹某某,位于最上游;各级代理,位于中游;交易平台,最直接接触钱款。
不少消费者发现被骗之后,*时间找到团长或平台要求退款,但这里存在几点阻碍。
一、以私人转账方式付款的消费者,除了转账截图和聊天记录,几乎没有可以证明交易内容的证据。
二、在闲鱼和快团团上交易的消费者,可以向平台申请退款,但有消费者咨询快团团客服之后,得到的回应是需要和团长沟通退款事宜。快团团的机制是,团长开团,买家下单,钱款直接到达团长账户,如果需要退款,团长同意后,会从团长的账户余额里扣款。在闲鱼上,也需要卖家的同意才能退款,但如果还没有确认收货,可以申请退款。有团长表示,自己走的是闲鱼,所以直接就把钱退给大家了。
作为产生金钱交易的工具或平台,是否有监管义务?
李圣解释,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应当要求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联系方式、行政许可等真实信息,进行核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至少每六个月核验更新一次。同时,其也有责任对平台内经营者及其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建立检查监控制度。
李圣同时也提醒,以私人转账等形式进行交易,确实有可能会影响到维权结果。“没通过正规平台进行的交易,完全有可能导致消费者无法证明交易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从而无法获得足够的证明力。”
回到中游,各级团长/代理的说法不一,有人爽快地垫钱退款,有人还在打拉锯战,有人彻底失联,所以具体各级团长/代理对于詹某某的诈骗行为是否知情,还不得而知。目前发声的团长/代理表示,他们也是被詹某某骗了,也属于“杀猪盘”里的“猪”,此前进货的单日票都没有问题,所以才会继续信任詹某某。
不过,也有消费者怀疑部分团长/代理是知情的。王欧透露,群内有人表示自己是詹某某的一级代理,“他们代理有业务要求,一级一级发展下线,从下线手里收钱养上游。”
团长/代理是否知情,直接关系到责任的归属。
李圣表示,如果团长不知情,且存在损失,可能也属于受害者。如果是明知合谋的共犯,根据相关规定,存在利用同一网站、通讯群组、资金账户、作案窝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应当认定为多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并案处理。“那么这些团长很可能会和詹某构成共同犯罪,由司法机关一并进行刑事处罚。”
上游的詹某某要承担最严重的处罚,中游的团长如果只是受害者,也应该在维权的同时,积极协调退款事宜。此外,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需要扮演中间角色的平台方加强监督。
老套路重现,也是给消费者再次提了个醒,勿听勿信所谓的熟人渠道,关注官方信息,谨慎判断小心选择。
0803
这几天有条不起眼的新闻,说飞信即将关闭服务了,这是一款充满历史感的产品,或者说天选之子,如果它成功了,中国互联网的进程都会和今天不一样。
那个时候,还是无线互联网的概念,连着网线的PC是有线互联网,手机没有线缆嘛,所以都叫无线互联网,各大互联网公司内部也都有负责无线业务的部门,主要工作就是围绕塞班系统开发应用。
对,诺基亚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手机霸主,iOS和Android都还是未完成的立项或是代码状态。
当时QQ已经有手机版了,甚至支持在手机上挂太阳,但是流量太贵了,套餐外资费差不多1块钱=1MB,基本上没人会长时间用手机QQ,所以腾讯也提供了流量之外的互动方式:你可以把QQ绑在手机号,通过短信的方式发消息。
但这也很贵,0.1元发一条QQ消息,在年轻人那里无异于挥霍家财,而飞信就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诞生的。
中国移动当时是中国*的通信运营商,手握动感地带和移动梦网等高覆盖率服务,在躺着挣钱的时候能够从内部孵化飞信这个产品,确实非常不容易。
不过飞信的成功主要是还是在于它能光明正大的薅运营商的资源,用PC上的飞信客户端给手机发短信,是免费的,这是只有中国移动「自家人」才能享有的特权,像是QQ这样的外部应用都必须严格按照短信通讯费用结算。
所以,在缺乏经济能力的大学生市场,飞信几乎是砍瓜切菜般的豪夺市场,成为装机必备软件,活跃度很高,大家都在用飞信传送信息,因为不要钱嘛,而飞信可能也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能威胁QQ乃至腾讯的一款产品。
不过飞信成也短信败也短信,中国移动为了扶持飞信,出让了这部分短信结算的收入,成就了飞信社交神器的地位,但是飞信因为受制于运营商的体制,也不能抛弃短信这个系统,所以无论它在前端怎么迭代,核心的功能永远是建立在发短信这个交互方式之上的。
短信当然确实曾经是中国人的主流社交媒介,那些年还会有杂志评选年度十佳短信,各种今天看起来落伍尴尬的短梗,都被大家传得不亦乐乎,但是历史不会始终停留在某一刻,当它翻篇的时候,所有拖泥带水的产品,都会盛极而衰。
中国移动最早是从拜年短信的数量下降意识到不对劲的,在如此重要的习俗传统面前,人们竟然开始不发短信了,而在更靠前的时候,飞信的数据下跌,甚至都没有报上去,说到底,这是一项锦上添花的业务,在中国移动看来,飞信的价值在于「折扣换用户」,营销功能远胜产品功能。
我在大概不到十年前去中国移动讲课,给他们梳理OTT(互联网公司直接向用户提供信息通讯服务)趋势,到了提问环节还有很多人坚持,只要运营商的决心足够坚定,OTT是做不成的,因为流量都是要从我这里走,坐收买路钱,怎么也不可能输。
但是全球的运营商都在头疼OTT,像是Skype在各个国家都吃饱了官司,但是大势所趋,强按着用户的脑袋让他们发一辈子短信打一辈子电话,这个做法是行不通的。
中国的三大运营商当时设计过很多收费方式,比如让每个开通微信的用户都要向运营商额外开通一项套餐,比如5块钱一个月,作为流量包月费,但是根本没法落地,腾讯也不可能接受。
坊间传闻,微信推出语音/视频通话功能并且支持它向手机来电一样进行推送时,三大运营商是真的考虑过封杀微信的,后来是惊动了马化腾出面,花了很大力气才把这个口子给保了下来,从此运营商管道化的结局也就不可避免了。
管道化的意思就是,你就像一家自来水厂,除了收水费,什么都干不了,虽然依然很挣钱,但是别人把水买过去加工成可口可乐创造更多的附加值,自来水厂从始至终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跟着飞信一起消亡的,还有彩铃、彩信等一度为运营商拉动大量增长的服务型业务,运营商清盘退场的商业逻辑,和资源诅咒有些类似,手上只有锤子,所以看什么都是钉子,一旦这个关系被打破,用户有了更多选择,那么你的便利、你的免费、你的馈赠,都会失去光芒。
0803
7月29日,苹果公布了2022财年第三财季报告(4-6月)。营收829.59亿美元,增长2%,超过华尔街预期,但净利润同比下滑11%。
就在财报公布之日,苹果正式开启中国区夏日大促。这次活动产品覆盖最热门产品线,iPhone13系列可优惠600元,最新款iPhone SE 可省200元,iPhone12及iPhone12 mini可优惠500元,Apple Watch、AirPods优惠150至250元。
通常苹果官方打折很节制,只会在新机发布前夕做促销。这次提前半年大促,力度虽然比不上618,但对于苹果,降价幅度在非电商购物节也算罕见。不过库克在中国区打折引起热议后回应:促销和“与清理库存没有任何关系”
大中华区已经成为苹果增长引擎之一。根据Canalys数据,苹果*季度全球出货量上涨8%,而在中国区出货量就涨了17%。这一季度,引擎失速,出现下滑。苹果急需重振中国区用户购买欲。
价格是*的影响因素。iPhone 11系列价格相比iPhone Xs系列大降,在全球卖出超过1亿部。iPhone 12增加了价格更友好的mini款,Pro和Pro Max比iPhone 11同等产品便宜300元。iPhone 13则被很多用户戏称为“十三香”——配置提升,价格反而降低,iPhone 13再次热卖。
苹果第三财季的财报显示出,增长动力正在衰竭。当全球经济动荡时,苹果也逃不掉下行阴影。即便不情愿,苹果也不得不屈尊。它们的财报虽然表现不错,但大中华区出现颓势,iPhone增长放缓,仍需要守住阵地。
净利下滑,促销不停
一个比较冷门的事实是,苹果官方只会做两种活动,一种是教育优惠,针对返校季的学生和老师,产品为电脑;一种是新品上市后老品促销。日常用户在京东、拼多多、天猫见到的降价活动,为电商平台和经销商补贴,苹果官方不会参与。
苹果在价格上松口,无非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库存。而大中华区是目前苹果寄以厚望的市场,即便上一季度财报亮眼,苹果仍然感觉到压力。这家市值近2.5万亿美元的巨无霸,会对经济波动更敏感。
第三财季财报发布前夕,悲观的情绪已经笼罩市场。彭博援引分析师预测,称苹果第三财季营收增速将下滑2%,为827亿美元,创2020年以来的*增速。而iPhone贡献会小于一半,为200亿美元左右。
最终财报优于分析师预测,但大中华区净营收同比下降 1%。上个季度,苹果在大中华区还有3.5%的增长。
下半年iPhone 14的销量将至关重要。一直跟踪苹果的分析师郭明錤表示,苹果对iPhone14销量预期为9000万-1亿部。这一数字和iPhone 13持平。而digitimes也报道,苹果已经追加了iPhone 14和Pro组件的订单。它们要尽快为iPhone 14 清空道路。
苹果很聪明地选择在暑假促销,而且限定了数量,保证了一如既往的调性,又清掉了库存。全球400美元以上的市场,苹果已经占了6成,加上三星,这两家已经吃下80%的高端机市场。
苹果虽然在高端机市场难以动摇,但安卓大厂并没有放弃高端的梦想。小米12S Pro的价格已经和iPhone 13 128G价格相当。一般来说,苹果用户很少转移到安卓,小米此举无非只能从安卓阵容挖掘新用户。但苹果如果想要源源不断的增长,也需要撬动更多安卓老用户。当国产手机争抢修筑高端线护城河时,挖墙脚也没有那么容易。
寻找*道曲线
即便营收仍然丰厚,苹果也流露出一丝焦虑。iPhone 14出货预期虽然未变,但苹果对长期局势的判断变得谨慎。财报公布前,据彭博报道,苹果已经计划明年放缓招聘和成长支出,以应对经济下行。
苹果慢吞吞地学习自己的安卓对手。官方别扭地放出一些降价算是个开始。根据郭明錤最新推文,今年iPhone 14全系会用上6G内存,也算 “挤牙膏”式的升级。
更亮眼的增长并不属于硬件业务。第三财季财报显示,苹果的Mac营收下降超过10%,低于分析师预期。iPad和可穿戴设备也出现下滑,服务收入增速放缓。
硬件业务因为世界局势多变更加难以捉摸,所以苹果在新兴业务上倾注了期待。7月20日,苹果发布了一份近60页的健康医疗市场的报告。这是苹果8年前推出健康功能后,*次详细阐述这部分战略。
苹果从来不露声色。然而,这份报告不太“苹果”,它们有些焦急地昭告领导权,用彭博社作者Mark Gurman 的说法,苹果已经开始喊话:“我们是健康领域的强者,有异议的人都是错的。”新冠席卷全球之后,健康监测忽然成为新的需求。苹果8年前推出健康功能时,或许也没有预料到它会成为后疫情时代的热点。
苹果之所以扔出这份报告,是为即将发布的Apple Watch造势。可穿戴设备不止给苹果带来硬件收入,它还希望能从健康管理赚服务费。
iPad、MacBook在疫情期间因为居家办公销量暴涨,这一波红利也算到了尾声。接下来iPad、MacBook更多是守成。
但健康穿戴、服务收入还有想象空间。可穿戴收入虽然下滑,但也是iPhone之外受影响最小业务,服务业务仍然为双位数增长。
智能机厂商只能靠堆砌配置参数吸引用户时,苹果作为硬件*出货厂,当然不会满足于此。这意味着苹果要也需要重新开拓。流媒体是苹果彻底剥离硬件的产物,根据 JustWatch数据,今年6月,Apple TV+ 市占率6% ,为亚马逊和网飞三分之一,排名第六,还需要很长时间培育。
而健康服务则和硬件强绑定,根据彭博报道,Apple Watch 8还会增加女性健康、体温监测、药物追踪和提醒等相关功能。苹果还在研发血糖和血压监测技术。
当然,这部分业务还很难看出结果。苹果CFO梅斯特里也警告:经济下滑正在损害广告、配件和家居产品的销售,而这些业务都是“弱势群体”。
不过,苹果表现仍远远优于安卓大厂们。当下半年新产品推出后,苹果仍然是最稳健的硬件公司。
0803
2015年,一则由汪涵主演的“装修就上土巴兔”的广告悄然占据了公交、地铁、电梯间的各个角落,洗脑且无处不在的宣传让土巴兔迅速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堪比清扬去屑、舒肤佳除菌的条件反射式的存在。
土巴兔疯狂营销的背后,是资本的财力支持。那一年,土巴兔获得了由红杉、经纬、58同城共同投资的2亿美元C轮融资,创下互联网家装领域单笔融资之最,估值超10亿美元,一跃而成公认的互联网家装头部品牌。
然而,这样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王国彬当时不过才33岁。那时的他可能会想到,3年后,他将带领土巴兔“互联网家装*股”的宏愿冲击上市,却很难预料到上市会以失败而告终。而且更戏剧化的是,这样的失败竟还连续重演了5次。
“江湖大佬”王国彬的第三次创业
王国彬1982年生于江西抚州,农村家庭,18岁就在老家开了*家电脑培训学校,赚到了人生的*桶金。尝到了甜头的王国彬开始多元化发展,经营起了饭店、装修公司、电脑销售公司以及广告公司,23岁时便赚到了1000万,成了远近闻名的“成功人士”。
彼时,百度成功登录纳斯达克,市值近40亿美元,创下中概股之最,再度掀起了国内的互联网创业热潮。不安分的王国彬也跃跃欲试,开始入局搜索市场。可由于不懂资本市场,王国彬把之前赚来的钱都赔了进去,只得悻悻离场。不过没多久,王国彬就卷土重来了。
2008年7月,王国彬回到江西南昌注册了一家在线装修公司——土巴兔。
家装一直都是一个大市场,但行业集中度低,缺少头部企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家装的设计和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传统家装行业供给和需求两端分散,行业配置效率低。此外,装修“游击队”大行其道,市场鱼龙混杂,整个装修过程又牵扯到设计、建材、施工步骤等专业知识,外行的消费者根本难以分辨。加之装修周期长,短则3个月,时间长的可达1年之久,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摩擦和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无限放大。
可以说,一部装修的发展史夹杂着无数消费者被坑的血泪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些踩过坑的家装“受害者”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在百度贴吧里大吐苦水,而这恰好被当时创业失败的王国彬注意到,也给了他第三次创业的灵感。
土巴兔成立后,迅速成长为一家在线装修平台,从最初的汇聚设计师卖装修图纸转而聚合装修公司和客户两端,更高效地匹配家装需求,并在2012年率先推出“先装修后支付”的保障服务,合格才付款,且平台可以帮忙验收。据其官网,土巴兔目前已达成入驻130多万名设计师、逾11万家装修公司,业务覆盖国内300多个城市,累计登记业主需求4100多万。
土巴兔发展壮大的同时,国内互联网家装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据灼识咨询《中国互联网家装行业蓝皮书》,2016至2020年,国内家装市场总规模从2万亿元增长至2.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5%,预计2020至2025年该增速将提升至9%。
行业前景一片大好,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企业体量规模扩大,是时候寻求上市了。于是在C轮融资3年后的2018年8月,土巴兔开始冲刺IPO。
先是折戟港股。有消息称,或因其资金缺口太大,盈利模式不明,且存在6.5亿元存管资金涉无证经营支付业务;而后在2021年转战A股创业板,也不甚顺遂,连续数次因申请资料过期而被按下暂停键,直至今年7月18日土巴兔主动撤回上市申请,正式宣告其持续4年的上市之路告一段落。而土巴兔曾经*的竞争对手齐家网在2018年便已成功上市港交所,一击即中。
对此,土巴兔联合创始人王国春在微博回应称,企业的成功,是以能否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为标准,IPO只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未来将等待合适的时机重启上市计划。
但是,土巴兔还有机会吗?
土巴兔难解家装行业痛点
在伯虎财经看来,互联网+的诞生,天生就带有赋能或颠覆传统行业的使命,以求化解行业积弊、解决消费者痛点。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真正完成这一使命的企业可能有,但不多。土巴兔也没能兑现“安心装修”的承诺,反而给消费者添了不少堵。
截至发稿,黑猫投诉上关于土巴兔装修的投诉有206条,已完成194条,其中关于土巴兔平台把关不严、推荐资信差的装修公司给消费者的投诉十分常见。另据天眼查数据,土巴兔共涉及500余宗司法案件,其中超过26%的司法案件系装饰装修合同纠纷。
究其原因,或与土巴兔平台管理失职,审核不严有关。据中国网财经报道,土巴兔对入驻平台的商家只审核其是否有营业执照和办公地点,有的甚至没有装修资质,装修质量和商家信誉难保证。而对于家装行业而言,互联网家装平台监管不严不仅起不到过滤效果,反而产生了更多新问题。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张仁指出,装修行业本身就存在强力监管缺失的问题,互联网平台的兴起让企业更多关注线上运营,忽视了行业本身的产业链覆盖,更多地采用层层分包制度,从而导致叠加的价格空间、质量把控不够,以及责任不清晰等问题,造成装修后各类扯皮、投诉现象增多。
除了失掉消费者的口碑,土巴兔也烧没了钱。
前文中提到,土巴兔曾在2015年拿到2亿美元的融资,并转而把钱投入到了广告营销之中,先后签下汪涵、雷佳音、佟大为等多位明星。自2015年起,土巴兔每年的广告投入均达数千万元,加上2018年上半年投入的1560万,至此总计烧了2亿元广告费,而2015年预期的2亿美元融资最终也就到账了2亿元人民币。
随之而来的是连续3年的亏损。据招股书显示,土巴兔在2015年至2017年的年内亏损分别为7.5亿元、5.6亿、11.1亿元。截至2018年上半年,土巴兔期内亏损6.3亿,累计亏损超30亿。就算此后三年土巴兔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累计也不到3亿元,难以填补历史*下来的亏空。
从收入来源看,2021年,土巴兔线上平台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9.88%,包括智能订单匹配服务、增值服务、金融推介服务和广告业务。其中智能订单匹配服务也就是信息中介服务是其核心收入来源,在2021年实现业务收入4.45亿元,占总收入的68.02%。
但信息中介服务本质上是一门倒卖流量的生意,随着流量采购成本的持续增加,土巴兔的流量获客费2021年已高达2.40亿元,占到当期收入的36.66%。超三成收入用于购买流量,严重挤压了盈利空间,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存疑。
而更令人汗颜的是,曾于麾下招揽多名清北人才的土巴兔,似乎正倒退成为一家家族企业。就在土巴兔*次谋求港股上市前,包括财务副总裁、营销副总裁、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在内的近20名高管接连离职。而王国彬在公司重要的岗位之上委任了多名亲友,如董事王国春为其胞兄,高管谢树英为其配偶。上市之际大批高管离职,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这样看来,土巴兔在实力和心理上,其实都没有做好成为一家准上市公司的准备。
互联网家装能否撑起第2家IPO?
2018年7月12日,齐家网母公司齐屹科技正式在港交所敲钟上市,一个月后,土巴兔也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然而,齐家网作为“互联网家装*股”似乎并没有得到二级市场的青睐。
事实上,在香港公开发售阶段,市场只认购了335.05万股,远低于发售的2420万股,认购热情明显不足,甚至于上市当日直接破发,一路下探。如今三年多过去,齐家网的市值仅为5.42亿港元,较高峰期缩水90%。
当资本看好时,各大机构纷纷“砸钱”进场。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家装行业获得融资的就有22家之多。然而,风口过后,互联网家装的施工品质和服务质量开始遭受质疑,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房屋装修类投诉10474件,投诉量同比翻番,优居客、一号家居网、美得你、苹果装饰等也纷纷出现经营问题,仅2018年上半年,全国倒闭的家装公司已超过100家。
此外,自疫情暴发以来,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加,消费者更趋理性。加上近年来楼市调控政策不断收紧,全国新房、二手房成交量低迷,同时商品房全装修政策的出台使市场上毛坯房的供给量进一步减少,家装市场增长陷入瓶颈,装修企业进一步承压。
不过家装仍然是个大市场。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3年家装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2万亿。而“哪里赚钱,哪里就有BAT”,百度、阿里、京东、字节跳动、贝壳等互联网大厂闻风而至,并接连上线了京东“家频道”、贝壳“被窝家装”、百度“装馨家”、阿里“躺平家”等互联网家装平台。
互联网巨头的入局无疑给土巴兔等“原生”平台造成了更大的发展压力,国内互联网家装行业或将在巨头的搅动下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
写在最后
前几年互联网+模式备受追捧,但实际上很多商业模式都不过是“换汤不换药”,YY学车和蛋壳公寓的暴雷已经证实,简单用互联网思维的“连接一切”来搭建平台,只顾整合、营销而不懂行业,很难走得长远。
土巴兔没能改变家装行业的固有弊端,平台入驻商家也没能升级自身的装修质量,长此以往,未来仍有家装,但不一定有土巴兔。只有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切实解决消费者痛点,创造价值,才能让互联网+真正赋能传统行业,也才能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经济形势承压求稳的大环境中活下去。
0802
业界有个说法,樊登、罗振宇、吴晓波和李善友四个人被称为“知识付费四大天王”。
今天,樊登对媒体透露了樊登读书一年的收入数据,这个被称为短视频上最赚钱的IP终于公开了收入数据。
正好,可以把几个“天王”比一比,他们四个在知识付费的圈子里一年能赚多少钱?谁才是“四大天王”之首?
01 传樊登一年变现50亿,樊登透露:年入10亿,疫情期间增长近一倍
樊登,曾被称为抖音上最赚钱的IP,更是有传闻称,通过矩阵模式,樊登一年在抖音变现50亿。
当然,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真实数据支撑,可能只是一些短视频博主用来吸引流量的手段。
都说樊登最赚钱,那樊登到底赚了多少钱呢?
近日,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专访。在采访中,樊登透露,樊登读书2020年的营收是10亿元左右,在疫情期间做到近乎一倍的增长。
樊登表示,樊登读书其实是一家以其个人IP品牌为核心、传播知识的公司。营收结构上,目前公司最大的收入板块肯定是樊登的订阅产品,“365天听我讲书”,占总营收的60%~70%。
樊登读书原名叫“樊登读书会”,于2013年10月正式成立,2018年正式更名为“樊登读书”。
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11月11日当晚20时至22时,樊登在抖音直播间进行了两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150万,直播间完成销售近6000单。
据统计,2020年双十一期间,樊登读书实现成交总额过4亿元,成交单数超100万。
据悉,2021年“双11”,樊登读书一星期卖出总计3亿多的会员费,读书节期间销量超过4亿元。
樊登读书有一个让人记忆很深刻的点,就是会员费一年365元,一天一块钱。
不过,笔者今天打开樊登读书App的时候,发现可能因为苹果手机的缘故,会员费是一年388元。
樊登年入10亿,那其他三位“天王”的收入情况怎样?收入结构和樊登有哪些不同?
02 罗振宇2021年上半年收入4.39亿,2020年收入6.75亿
罗振宇的思维造物成立于2014年06月17日。目前,思维造物旗下有罗辑思维、得到App、得到高研院、“时间的朋友”等众多知名的互联网品牌和知识付费品牌。
根据深交所创业板官网2021年12月29日更新的思维造物招股书显示,思维造物2018年收入约7.38亿元、2019年收入约6.28亿元、2020年收入约6.75亿元、2021年前6个月收入约4.39亿元。
收入结构方面,报告期内,思维造物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99%。其主营业务包括线上知识服务业务、线下知识服务业务、电商业务和其他业务。
在得到App中,听书会员年费328元,电子书会员和得到会员年费均为178元。
据了解,得到大学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式学习,学制为三个月,学费为11800元。
得到App显示,得到高研院第11期报名已截止;第12期招生尚未开启。
03 吴晓波自称巴九灵年收入3亿元,2018年收入2.31亿元
财经作家吴晓波自进入自媒体领域后,迅速做到知识付费的头部。
2014年5月8日,由吴晓波担纲的国内首档财经脱口秀节目《吴晓波频道》正式在爱奇艺上线;同年7月22日,吴晓波在杭州创办杭州巴九灵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3月17日,全通教育宣布收购巴九灵96%股权;3月31日,全通教育确定了巴九灵的收购价格为15亿元。此事曾轰动一时。
由于种种原因,收购最终没有完成。但在全通教育的收购公告中,首次披露了巴九灵的财务状况。
2017年和2018年,巴九灵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87亿元和2.3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5014.98万元和7487.04万元。
巴九灵2018年末拥有货币资金约3.56亿元,固定资产111.13万元,资产总计约5.07亿元,货币资金占资产比例为70.19%,固定资产占资产比例为0.22%。
2021年7月,吴晓波在接受《财新时间》的采访时,曾透露公司的收入情况。
吴晓波称,每年有3个亿的收入,其中知识付费、企业培训、广告的收入各占三分之一。
比如:“890新商学”超级会员的价格是2980元,付费课程少则180元,多则980元。
据吴晓波介绍,目前890新商学APP有超过1.2万超级会员。
此外,吴晓波还有“企投会”、“90门”等付费社群。
据了解,面向90后创业者的社群“90门”,年费39800元/人;企投私房课一期19800元,一年会有四期;还有企投家成长营,89800元/人;企投家领袖营 29.8万/人。
吴晓波每年还会办年中论坛、年终秀。2021年的年中经济论坛门票价格5980元。
04 李善友混沌学园年收入或不足3亿
2014年初,李善友创立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后改名为混沌研习社;2017年正式更名为混沌大学,并正式推出混沌大学App;2021年4月,混沌大学又改名为“混沌学园”。
不过,混沌学园从未公开披露过自己的营收情况。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数据来估算一下。
2017年,有网友在文章中称,混沌大学的学费为一年1000元,按照6万会员计算,估算累计收入应该少于5000万(考虑之前的会员费在600元)。
2019年,有学员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混沌大学官微,要求退费,该学员称涉诉金额为1298元。
也许是这几年混沌学园的学费在逐步涨价。今天,笔者在“混沌”App里看到,一年在线学籍的费用是1498元。
假如现在每年混沌学园有10万会员,按照今天1498元一年的学费估算,混沌学园一年营收在1.5亿左右。
此前,李善友也有演讲。2022年李善友开年大课门票费用从1499元至5499元不等。
假如按照有1万人参加,门票取中间值按4000元,李善友开年大课的收入大概有4000万。
若按上述估算,李善友年收入应该不超过3亿。
05 樊登暂时“领先”,但也有点小变化
可见,罗振宇、吴晓波、李善友三个人的收入虽然也都很可观,但跟樊登的10亿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不过,樊登还能否像以前那样日进斗金是个未知数。
首先,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樊登的概率大幅下降。曾经刷几个视频就会出现一个樊登相关账号,现在很少能刷到樊登了。
其次,直播人气。
今晚,笔者在“樊登读书App”官方抖音号的直播间发现 ,在线观看人数仅有二十多人。在樊登本人的直播间,在线观看人数在5000左右。这些数据跟以前的几十万、上百万的观看人数相差甚远。
也许,知识付费的浪潮快“平息”了。他们或许也在吃存量用户,也在寻求新的流量和新用户的转化。总之,知识付费这个行业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0801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20日消息,在二胎、三胎政策的催化下,儿童鲜食或成儿童食品赛道上最蓝的蓝海。近日,现代家庭儿童健康鲜食品牌「唯鲜良品」完成近千万级别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峰瑞资本,本轮融资将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品牌升级和人才引进等方面。
「唯鲜良品」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中国现代家庭健康儿童鲜食产品,以北极深海鱼类为食品原材料,以全球优质食材供应链为依托,为80后、90后父母及家庭提供新鲜健康的深海食材,保障宝宝营养均衡的同时为宝妈打造便利的生活方式。
今年以来,儿童食品赛道风起云涌。年轻宝爸宝妈的消费升级,以及在二胎、三胎政策的催化下,为儿童食品市场创造了巨大机会。「唯鲜良品」的创始人之一安默然表示,80、90后父母更喜欢简单又健康的带娃方式,降低厨房消耗时间及追求新鲜健康的营养餐都成为了他们的核心诉求,但从传统主食的角度来考虑,同时实现两者几乎不太可能。
针对这个痛点,「唯鲜良品」利用自身原产地食材、冷链配送等供应链优势资源,推出“又鲜又快”的儿童产品。安默然指出,「唯鲜良品」的生鲜食材都来源于挪威海域,同时得到挪威海产局背书,并配套最先进的国际化冷冻技术、加工标准,以及跨境冷链物流,具有全程可追溯性的同时,真正做到“无添加”,保证食材的营养锁定及新鲜安全。“我们还将配备专业的母婴营养师作为产品研发及健康餐的营养搭配专家,保证儿童成长的营养均衡。”
在团队方面,「唯鲜良品」的创始团队由知名冷链九曳供应链前核心成员及青岛从事深海鱼十几年的资深海产研发团队构成,团队同时拥有“全球生鲜食材原产地直采能力、全国冷链自建经历及专业海产加工工厂等核心资源。
峰瑞资本表示:“随着新一代父母的崛起,以及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儿童便利鲜食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赛道,目前具备综合能力进入这个赛道的企业并不多,「唯鲜良品」的团队都来自于生鲜供应链资深从业人士,多年的行业深耕经验让他们对生鲜食材的选择、供应链及食品安全的把控有更完善的经验,期待「唯鲜良品」能给年轻父母带来更健康更便利的带娃生活。”
0801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28日消息,近日,珂纳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珂纳医疗”)宣布完成近亿元B2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干融资本领投,华登国际继续跟投。珂纳医疗将利用本轮融资的资金,一方面快速向全球市场推出自主研发的高频超声成像系统,另一方面将借助半导体超声CMUT芯片核心专利,研发新一代CMUT芯片和创新的超声成像产品。
珂纳医疗是全球新一代半导体超声CMUT芯片技术引领者,其创新设计的超声换能器正在建立新的医疗超声成像性能标准。公司在该领域拥有强大的知识产权库,是全球业内唯一一家不需要第三方IP 授权的公司。
医疗超声已经在市场应用多年,通过发射和接收人体组织反射的声波信号,形成组织的切面图像,医生们可以像获得一双透视眼一般观察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而对于患者而言,这种检查是实时,无痛无创且检查部位非常广泛,体验感好。
珂纳医疗在国内首次在超声系统上配置38MHz的超高频多基元换能器,超声图像的分辨率可达头发丝级的75微米;第一代医疗超声产品Paragon XHD已经强势进入市场,将超声诊断拓展到皮肤科、医美整形等新兴表浅应用领域,获得高度评价;第二代产品增配70MHz以上的阵列探头,图像分辨力可进一步提升至30微米,在眼科临床诊断,小动物临床实验和生物医学科研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有望打破长期以来外企业在超高频系统领域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公司正在研发二维阵列超声探头以及三维超声立体成像系统,充分发挥CMUT的技术优势,聚焦快速增长的超声可视化应用市场,在拓宽临床应用领域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使用门槛,为手术引导、介入、穿刺、小动物科研等应用领域带来革命性的超声解决方案。
珂纳医疗团队齐聚了半导体MEMS技术、超声换能器和超声系统研发、超声产品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核心研发团队拥有在GE、西门子等知名企业的深厚超声系统和换能器开发经验,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世界名校。珂纳医疗创始人黄勇力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是斯坦福大学原创CMUT技术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公司CEO赵威东先生曾长期任职于国际头部医疗器械公司,曾任GE医疗无锡公司董事长、超声事业部总经理,丹纳赫旗下贝克曼诊断经济型产品事业部副总裁,成功地将中国研发和生产基地发展为服务全球、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
干融控股董事长叶晓明女士表示:“医疗超声设备受限于传统的压电陶瓷材料已接近于工艺的极限,已经多年没有实质性创新产品。珂纳医疗将其全球领先的原创性CMUT技术应用于医疗超声领域,采用MEMS工艺打破超声探头材料的天花板,将给医疗超声领域带来颠覆性的革命。在黄勇力博士的带领下,珂纳团队汇集了多位半导体、医疗成像设备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人才,第一代产品Paragon XHD一经推出,得到了国内外各科室顶级专家的高度认可。珂纳的储备产品线丰富,符合干融控股加速对创新型医疗器械领域布局的战略,我们持续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
华登国际资本投资董事总经理黄庆先生表示:“华登国际坚持关注硬科技领域。硬科技的成长需要时间,但其内在势能决定了它卓越的生长路径,它是一个趋势。珂纳医疗长期专注CMUT芯片技术和应用,一系列高频超声探头的商品化以及高频超声系统的快速商业化都体现了CMUT的技术优势。华登国际一直以来都看好珂纳良好的发展趋势。”
珂纳医疗创始人黄勇力先生表示:“原创的高新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珂纳医疗通过多年的努力,迄今已研发出可产业化的全新半导体CMUT超声传感器技术,并成为国际上该技术领域里的领先者。以医疗超声为起点,珂纳的产品填补了日益增长的超高分辨率超声市场的需求;并持续开发空间成像性能更加优越、集成度更高的新一代CMUT超声影像系统;未来,公司将持续投入CMUT核心技术的升级研发,并将其推广至医疗、消费、工业、生物工程等更广泛的领域,成就中国CMUT超声技术在多个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在CMUT技术商业化的关键时刻,珂纳很荣幸得到干融资本的认可和投资,以及华登国际一如既往的支持。本轮融资,将助力公司加快下一代产品研发和市场的积极推广。”
珂纳医疗CEO赵威东先生表示:“超声诊断设备作为诊断工具由于其安全性和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从传统的腹部超声、心血管超声、妇产科超声,到泌尿外科、肌肉骨骼、介入超声等专科应用,及救护车、野外等不同的应用场景,一直在不断快速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市场也在不断成长。超声诊断最关注的是图像质量,尤其是对图像分辨率不断提高的要求。超声在过去多年的发展就是一个技术改变影像质量并不断取得突破的过程。行业推崇的就是能让组织解剖结构影像尽可能地可视化,能展示很多的解剖结构细节。珂纳医疗世界领先的基于半导体的CMUT超声换能器技术和定制的超高频成像系统进一步突破了成像的瓶颈,可以让用户看到更细微的解剖结构,提高诊断的信心。我们会致力于持续推出基于CMUT的超声产品,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工具。”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6995.shtml
0730
从天堂到地狱
张宇一分钟也坐不住了。2021年平安夜的晚上10点,他刚刚结束了和一位创新药企业CEO的谈话,疾步走向隔壁大楼,那里还有一位CEO在等着他。
“年底前,港交所,一定要以60亿估值发出去。”这位CEO提高了语调。5个月前,他创办的这家主攻肿瘤药物研发的公司刚刚提交了招股书。
“要么降估值、要么推迟上市时间吧。”张宇反复劝道。
作为一家中资投行医疗组的项目负责人,张宇是比谁都更渴望将公司送到IPO现场的人。但此刻,他穿梭在遍布着1900多家生物药企的苏州工业园区内,目的却只有一个:劝退CEO们的IPO计划。
这是他半个月内拜访的第11家药企。在一份50多页的PPT里,他详尽刻画了港股大盘、已上市药企的涨跌图,以及他走访过的近200位投资人的路演反馈。“他们暂时不投创新药。”他斩钉截铁地说道。闻言,“有人语气里透着埋怨、有的甚至当面发飙。”要知道,仅仅半年前,投资人们为了拿到一些药企的基石投资份额,甚至还得向投行或券商额外支付1%-2%的“茶水费”。
顷刻间时移势易。据36氪的不完全统计,有着近80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港股IPO排队中,其中有十余家原计划在去年12月上市,但至今仅有1家成功。
一级市场的公司也不好过。过去两个月,上海张江一家主攻肿瘤、自身免疫领域的创新药公司创始人一直在融Pre—IPO轮,但在面见投资人时,“一听我们准备交表,问题都不问直接走了。”后来他只能把Pre-IPO轮改成了D轮,这才得到了一小部分投资人的暧昧回应:“可以观望一下”。半年前,他还是一位拿到了目标融资额2.5倍TS(投资意向书)的明星创业者。
已上市药企的生存问题就更迫切了。张宇向36氪透露,以现金储备/年内经营性现金流比例来看,2018年后有大概45家创新药公司登陆了港股,但目前有15家的账上现金“可能都撑不过两年”,部分企业将面临退市风险。
从天堂到地狱,不过半年光景。
伴随着2015年的药监局改革,以及三年后港交所推出的18A新政(允许未盈利生物药企IPO后),一度被冷落的生命健康投资仿佛踏上了时代强音,成为了几乎每一家主流基金都无法回避的板块。其中,创新药是融资额最大、关注度最高,也最可能缔造传奇故事的领域。鲸准数据显示,2018-2021年,国内一级市场生物制药领域融资额近2000亿元。其中2018年的融资额超200亿,2021年的这一数字更是达到近900亿。
时代的馈赠,其实早已标好了价格。
在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创投浪潮里,技术进步是多数行业格局和商业逻辑发生质变的根源,而之所以创新药投资并不常见,很大程度源于这是一个“基础实力并不充分”的行业。“真正依靠研发品种起家的制药公司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2017年之前中国连仿制药都很少,主要是山寨药。”一位关注创新药十余年的投资合伙人告诉36氪。“山寨药”即意味着:对原研药的主要成分进行复制,或简单修改分子结构,在相应标准下迅速上市销售。
更何况,创新药研发从来都是一场危险游戏。“周期长、耗资重、研发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失败,很多时候这并不会因为技术的底层进步、经验的累积、以及资本的加速而降低一款新药的死亡率。”上述投资人告诉36氪。以至于在理论上更成熟的美国医药投资界,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这是一场和上帝的游戏”。
但在过去六年,在信奉大力出奇迹的中国创投界,这个本最不应该被资本裹挟的行业,也最终没能幸免。
108种豪赌
2019年3月的广州,紫荆花漫天飞舞。位于中山二路的粤运大厦13楼,一群年轻人正为新办公室的开张仪式忙碌着。一个月前,他们所在的创新药公司——海和药物刚刚完成1.47亿美元首轮融资。
海和药物董事长丁健院士和CEO董瑞平博士的到来让令现场瞬间骚动。丁健激动地说道:“海和生物非常独特,我们的原创新药都是以科学为驱动,药物后面跟着分子标志物,可以加速转换、做中国真正的创新药。”
这确实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两位核心创始人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位是国家特聘专家;避开了当时已成红海的PD-1,选择了热门但没那么拥挤的肿瘤药物;一开始就高举高打,走的是全球临床战略:在大多数药企只能在国内做临床时,海和建立的是和国际接轨的临床研究体系——这也是最为艰难的一点。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上一度被称为拾人牙慧者,过去敢喊出如此口号的药企实在不多,融了600亿的百济神州算一个。
一年后,海和的融资令人咋舌。一位参与B轮的投资人向36氪回忆,海和B轮最后close的金额虽然是12亿元,但如果想飙到20亿、25亿,“完全没问题”。“当时很多基金都想拿领投,光5亿以上的领投TS就有七八张。”最后华平投资如愿拿下领投——2020年疫情期间,华平一共只投了两个生物医药项目,海和便是之一。此时的海和药物估值已跃至10亿美金。
但此时的海和,除了明星创业者的光环和产品线上正在重点开发的几个品种之外,其实还一无所有。对于早期投资人来说,这或许无可厚非——创新药投资就是“押团队”。但在创新药领域,一个顶配团队或许并不意味着更容易抵达彼岸,产品线才是核心要素。
一位曾经尽调过海和、但最终没出手的投资人告诉36氪,他当时的顾虑有二:海和与上海药物所的关系比较敏感;以及可能更重要的是,海和的管线大多是license in引进的。
license in是医药界独有的一种模式。它是基于国外先进企业的研究成果,引进方会获得新产品在中国的全部知识产权,并通过know-how的消化吸收取得二次开发专利的权利。一言蔽之即:买买买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在此前的中国创新药领域运用普遍,但这位投资人认为,“你很难接受一个如此高配置的团队也在做着和其他人相似的事情。”
接下来的一整年,海和陷入漫长的阴翳之中:2021年2月开启科创板IPO,7月被暂缓审议,9月遭正式否决。上市委的现场问讯相当直白:发行人是否具备独立自主研发能力。最具杀伤力的就是质疑其研发力和产品变现,这直指license in模式的失灵。
“有点慌了。”上述医药投资人告诉36氪。实际上在海和B轮融资前,市场上关于license in批判的声音就此起彼伏,但当时确有此模式的公司在港股涨势良好,“没想到在科创板不灵了”。这一模式公认的“鼻祖”再鼎医药成立3年多便上市,一度创下千亿市值。
如果说赌人还有一定合理性,许多创新药投资人甚至并没有一个可供讲述的方法论。
老蔡此前在一家国际大药厂工作多年,后来在一家医疗基金担任MD(董事总经理),前几年他的邮箱里不断收到基金合伙人发来的创新药项目BP。“很多license in的项目,但基本都是重复的靶点。当时我就跟合伙人讲,这种项目我们在药企立项都不行。”但令老蔡诧异的是,话落不到两周,被他pass掉的两个案子先后宣布了融资。一看投资名单,“都是五花八门的机构”,不过后来证明这两家公司几乎就再也没拿到融资。
鼎晖投资VGC合伙人柳丹告诉36氪,2018年之前,除了少数头部,大多机构面对创新药投资都是避之不及,理由很简单:看不懂。但当闸门一旦打开,“就像街边开了一家网红甜品店,最初只有吃货们去打卡,后来所有路人都想来尝一尝味道。”
杨涵在深圳一家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公司负责融资,她约见过几十位投资人,但多数对话都很短暂。“他们甚至会拿出一张纸,纸上列的10个问题哪怕有1个问题让我们觉得眼前一亮的,都很少。”杨涵告诉36氪,多数投资人的提问非常笼统:“一上来就问:你这个技术跟美国技术有什么区别?你的好还是美国的好?”
当然投资人或许也很无奈,在面对明星项目时,他们不得不更改原有投资流程。比如在歌礼制药的融资过程中,有投资人“15天完成尽调、20天通过投委会、21天签订最终法律协议、30天资金到账”——而在这个领域,投资人通常的尽调时间往往需要3-6个月。
一位FA告诉36氪,创新药本身就是涉及多学科前沿技术的产物,只有当公司团队集结了各方面的资深人士才能使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对商业价值的考察也极其耗损时间。他的言下之意是,如果理性地审度一个创新药项目,需要的时间短不了。
和许多如今如火如荼的创业领域不同,创新药是一个普遍对标美国市场的行业。“企业不管品质如何,只要有海外对标,就容易过会。”老蔡表示,为了让投资人买账,许多科学家不得不成为PPT高手和故事大王。“他们一般会说:你看美国XX公司的产品已经上了三期临床试验,成功概率很高,估值30亿美金。我做的是Me-better,同样的产品线怎么也值10亿人民币吧?“
但事实上,这些公司的底色决定了它们中的大多数并无可能成长为投资人认为的美国公司。美国新药模式是风险前置——尽可能早地通过临床来证明成药性、并以较低估值消解部分风险,但是目前中国跟踪性新药模式是严重风险后置——资本攒局、估值炒高,但之后绝大多数产品上不了市、公司盈利困难,资本退出艰难。
一位资深医药投资人向36氪描述道,他从没见识过有这样一番景象,大家拿着相似的剧本——几位海归博士迅速拉起团队、几个还在襁褓中的产品管线和一个个未来拯救癌症的故事,就能吸引手握热钱的投资人买单,然后短短2-3年内把他们推向IPO,资本随之套现离场。
“那时但凡有个企业一看满足科创板条件,所有人都特别嗨。”上述投资人向36氪透露,有家去年底过会的药企在科创板开板之前不到8个亿的估值,科创板打开后,“第二天就跟我报价12亿”“你看我在科创板马上上市了,按照第五套标准,你得帮我再融一轮把估值顶到40亿”。
医药研发大数据信息平台药渡曾做过一个统计,2009-2016年中国1.1类新药申报临床327个,截止2017年,已批准临床259个,上市申请3个,但并无批准上市药物。后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从2016-2020年,中国1.1类新药一共批了25个——而这占临床申报的比例不到5%。
“创新药之所以狂热,是资本、创业者、CRO甚至临床医生几乎所有参与者共同推动的。中国创新药现在的问题就像是一堆人‘闯红灯’: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得到了好处却没有受到惩罚,甚至都没有受到路人鄙视的目光。”一位行业专家这样告诉36氪。
和上帝掷骰子
六年前,康桥资本一位投资人回国,发现国内的创新药项目估值普遍是美国的5-10倍。有着20多年医药界工作经验的他对此疑惑且警觉,所以每当遇到创业者时,他都会习惯性把“理想估值”算给对方看——否则创业者极可能提前透支估值,未来融不到钱。
但大多数创始人并不接受他的建议。“比如一个投资方进来说:你这个药好啊,1亿估值没问题,我投了。”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一个医药投资人的无力感。
相较于互联网、TMT、消费等领域,医疗(尤其创新药)是进入门槛最高的板块——或许没有之一。这不仅因为海内外科研体系、视角的巨大差异,将创新药投资人的学历阈值提高,也在于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高度不确定性。
一位资深医疗投资人向36氪提供了一个颇有哲学意味的视角: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定义的问题,一种是自然界定义的问题。“什么样的药物分子能够更好地跟药物靶点结合?是后者定义的。”
即便在美国,创新药投资也是九死一生的游戏。比如美国Catabasis制药公司从2011年起就围绕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研发药物。2015年股价一度冲高至170美元/股,然而5年后的三期临床实验宣告该药物的彻底失败,导致股价目前仅剩2美元/股。再如辉瑞砸了几十亿美金,集结了全球最顶尖的团队研发帕金森和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但到失败后才发现,机理的判断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中国并不会更容易。更何况,国内的许多“创新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而是一种时代和政策的红利——依靠药监局主导的创新药审批改革和港股18A、科创板对未盈利生物药企的开口,让本应经历至少10年生长周期的创新药公司迅速变成一个个股票代码。相对应地,中国的创新药投资也长期更集中在成长期和Pre-IPO轮。
在易凯资本张骁看来,机会总是存在于混沌的领域中,“创新药行业是风险大、回报高的行业”。不过也正是由于不确定性强,所以投资人很难做独立、有效地投资判断,更多依托于所谓的“行业共识”或者科研领袖们的认知,以及对标公司或产品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因此投资人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标准也会趋同。“不过行业共识或者科研领袖们的认知也时常会被证伪,投资人们也会很困惑。”
张骁向36氪表示,生物医药和医疗“肯定是一个好的行业”,在这里边也会诞生出来很多伟大的公司,但从比例上讲,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细分领域真正跑出来的都是少数。
当然,更早吃螃蟹的人还是获利颇丰的。比如高瓴当年成功投出的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如今已成PD-1四大龙头。再如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当年力排众议投资甘李药业成为最大的投资者,成就了这个后来超100亿回报的super deal。还有红杉和启明在最早投资再鼎医药一战上,被业内人士直呼"漂亮案子"。
但即便这样拥有深口袋的基金,过去数年在创新药上的super deal也屈指可数。这也揭示了创新药投资的另一个困境:相较于TMT公司,创新药公司的单笔融资额不小,但企业长成巨人的可能性却没有那么大,更考验投资人的长期眼光,“一切价值都基于是否有好品种持续迭代,这也是创新药的宿命。”上述资深医疗投资人对36氪说。
如今,伴随仿制药时代的过去,低垂可摘的果实已所剩无几。汉康资本管理合伙人苑全红在创新药领域已经待了20年,他对36氪坦陈,“原来你投什么都是挣钱的,接下来要投大的、投对的。项目的成功比例一定也是下降的。”
这显然对投资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一位资深医药投资人看来,医疗领域专业突出的投资人本来就少,“市场上大家互相认可的投资人不超过20个。”
但在此刻,一群原本并不属于“医疗投资界”的人们反倒在强悍杀入。
又一场轮回
“杀入者”正是来自TMT基金的投资人。
在创新药投资圈,一直有一条显而易见的“三八线”:传统医疗投资人和TMT医疗投资人。即便从2018年港股18A出台算起,前者依然是医药投资界的绝对领导者。一般来说,前者认为自己长于精耕细作的稳健投法,而后者认为自己对新技术更为乐观和敏感、出手也更快。
2019年初,五源资本董事总经理井绪天在美国旧金山参加了一次全球医疗健康大会。会上,“在制药领域应用的AI”“超级计算等新技术”等等被反复提及,井绪天“热血沸腾”。他在五源内部研究这个方向已久,这次会议令他更加坚信这个领域的长期价值。回国后,他马上给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温书豪打了个电话,带着他一起见了五源所有的合伙人。紧接着,五源资本向晶泰科技投资了数百万美元,并在此后持续重仓押注。
某种程度上,五源正是典型的投资医疗的TMT基金样本:它们通常从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的角度出发,试图用AI和计算的新方法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为这个行业带来创新。正如井绪天所说的,“计算和实验会带来一个新的药企范式。”
然而毫无令人意外地,当这个崭新的概念,加之TMT基金行业素来就更成熟的资本环境,短短一年时间,AI制药界已热到发烫。
一位医疗投资人告诉36氪,过去两个月他收到了几十个名为“AIxx制药”的融资计划书,其中甚至有“公司在启动天使和风险投资时,也在同步向纳斯达克提交招股书”这样令人错愕的语言。“团队拼凑、产品红海,还想在短期内上市?”他向36氪反问道。
TMT投资人重仓医疗的决心更不止于AI制药。
比如今年大热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2021年业内无人不谈论两家公司——艾博生物和斯微生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非常能融资,但也非常贵”。从事LNP(纳米脂质体)的艾博生物原本只是一家小药企,踩上mRNA新冠疫苗的风口迅速逆袭:在还未有任何一款产品上市的情况下,一年内连续融资3轮、超过10亿美金,估值从2020年底A轮后的120亿人民币翻倍涨至超40亿美金。
一位在C轮进入的投资人对36氪透露,创始人英博当时只想融2亿美金,后来因为要份额的投资机构实在太多,只能扩到7亿美金,但实际数额比这还更大。
但它同时也是一家争议颇多的公司。一位看过艾博的医疗基金合伙人表示,艾博后面几轮融资用的基本都是原来的数据,“临床二三期的数据都没有公开,就是你愿意来就来、觉得贵就算了。”在他看来,艾博目前最有可能获批的产品是mRNA疫苗,但这个产品至少在短期内都很难国际化——人才、技术、供应链现阶段与它的对标公司Moderna或bioNtech并没有可比性。
一位艾博的投资人乐观地表示,这是因为新冠的出现为mRNA行业“打了一针催化剂”,“一下子就把这个行业的timing给推早了。”他的逻辑是,至少对VC来说,这个行业的天花板足够高。
某种程度上,对于艾博生物这样一类公司的争议,也能映射出传统医疗基金与TMT基金的思潮碰撞。
“TMT基金中意的创新药类别比较有限,比如说mRNA、AI制药等,他们对于新技术比传统医药投资人更加乐观。但他们的涌入的确炒高了一些细分赛道的项目估值。”多位医疗投资人对说道。
但如今,情况似乎又一次生变。去年十月,被普遍认为是AI制药龙头的“吸金王”晶泰科技上市遇阻,为AI制药行业带来些许不确定性。而更应该让他们头疼的是,AI制药迟迟没有解决的商业困境。
“那又如何呢?当大家都开始投线下连锁店的时候,你就知道消费行业投完了,你只能去投医疗和硬科技了。”一位研究医疗多年的投资合伙人对36氪表示,过去四年,他时常会为医疗投资的过分竞争而困扰,但有一天他突然释然了:“即便是一个医疗院士创业,大概也就是2亿人民币估值,但如果是芯片领域比如华为的某个中高层创业,首轮可能就得30亿估值。”
“医疗好歹还能做出东西来,不是完全玩概念。”他苦笑着说道。
这是一个无奈的回答,但也是一个诚实的回答——它高度概括了过去数年间,中国所有创投浪潮的合理与荒诞。只是这次换成了一个更不可思议的行业。而且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故事还会不断上演。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张宇、老蔡、杨涵为化名)
0728
中国恒大的境外债权人和恒大物业的战略投资者,又得到了一个坏消息。
这家债务累累的房地产开发商要求执行总裁夏海钧及*财务官潘大荣辞职。在2022年3月主持恒大全球债权人会议的执行董事肖恩成为了新任总裁,另一位年仅36岁的副总裁钱程成为新任*财务官。
2021年下半年以来,夏海钧名义上担任恒大境外债务协调的负责人。但一位持有已违约恒大美元债的私募基金经理透露,无论夏海钧还是许家印,都未曾直接出面处理境外债务展期或重组的谈判。接待他们的实际话事人是肖恩,以及恒大香港公司的总经理黄贤贵。
对于近90家境外债权机构而言,夏海钧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甚至不是恒大集团风险化解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由广东省政府介入恒大债务危机后成立,成员包括许家印及潘大荣,以及恒大外部的广东省国资企业、不良资管公司以及券商、律所的代表。
36氪在《》一文中报道过,一家对恒大风险敞口超百亿的股份制银行的高管,向投资者释放了一个重要信息:化解风险,恒大首先要建立正常的决策机制,有关部门介入后,他们的集团层面还在进行改组。
事实上,夏海钧及潘大荣的出局,仍没有架空许家印对中国恒大的控制。新任的总裁及*财务官都是从恒大内部提拔的高管。
自2021年12月广东省官方介入恒大危机后,恒大集团管理层及区域负责人(一般为法人代表)被要求不得离职,除非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多位恒大决策层人士向36氪证实了这一消息。
危机之前,一辆同时悬挂内地蓝色车牌及「FV」开头中港黄色车牌的奔驰迈巴赫,*夏海钧本人乘坐,奔波于港深两地。对于夏本人而言,与其说是被解雇,不如说是解脱。这位从恒大累计拿到超过16亿元收入的高管,过去半年一直在减持公司的股票和债券。
夏海钧离开的方式并不体面。他与潘大荣及恒大物业的高管合谋,将恒大物业的134亿存款作为质押保证金,通过第三方公司向银行借贷,再转借中国恒大纾困。这一规模巨大的关联交易,既没有通过恒大物业股东大会决议批准,也没有在港交所披露一个字,直到恒大集团违约、134亿存款被银行强制划扣,恒大物业2021年财报无法通过审计后,才公之于众。
互联网行业的大佬马云、马化腾、沈南鹏都是恒大物业存款质押案的受害者。2020年8月,恒大物业分拆IPO之前引入了14家战略投资者,包括中信资本、光大控股、红杉资本、云锋基金、腾讯及周大福等,融资235亿港元、占股约28%。目前停牌中的恒大物业市值仅为249亿港元。
从恒大物业历次季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情况看,134亿被质押、划扣存款的大部分,来自IPO及Pre-IPO的战略融资。
即使替换了董事会成员及高管,恒大物业仍不具备独立于许家印而自主决策、维护全体投资者权益的能力。
牵扯134亿存款质押案的恒大物业原执行董事甄立涛、赵长龙及安丽红也被要求辞职,但接替他们的依然是恒大系高管:中国恒大常务副总裁、恒大童世界集团董事长段胜利出任恒大物业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中国恒大副总裁吕沛美为执行董事,恒大物业副总经理余芬为执行董事、*财务官。
一位不愿具名的恒大物业战投方人士表示,大股东暗自输送利益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追究,但在香港对恒大物业提出清盘呈请意义不大,「一是公司账面上未呈现资不抵债,二是即便清盘,也只剩下物业管理合约可以作为处置资产。」
合生创展一度与中国恒大达成协议,计划收购其持有的恒大物业股权,但交易最终因双方对付款流程存在分歧而流产。这家潜在接盘方对恒大物业的收购尽调,没有发现134亿存款质押案的端倪,但还是意识到风险——合生创展提出,履行收购付款协议的前提是,中国恒大先解决对恒大物业的应付应收账款等关联交易问题。这一提议被恒大拒绝。
中国恒大公告显示,恒大物业的战投方与中国恒大约定了对赌协议:在股权交割日两年内,恒大物业没有实现上市,或者中国恒大方面违反投资协议下某些特定条款且未能及时补救,买方有权要求中国恒大方面按本金和年利息10%赎回股份。
尽管恒大物业如约上市,这一对赌协议仍在履约期限范围内。
在14家恒大物业的战投方中,认购金额*的是陈凯韵,出资45亿港元获得5%的股权,背后是香港富豪刘銮雄及其控制的华人置业。早前,刘銮雄夫妇已经清仓对中国恒大的持股,导致华人置业亏损超百亿港元。